科技治理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3-07-21 09:13: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科技治理现代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技治理现代化

篇1

1.1 知识经济下档案信息分类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对我国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内涵或外延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当今时代下的信息能够以档案形式进行储存,其存在的价值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非常重要,并且?n案是将人类的知识结晶与信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当今社会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对档案驾驶进行评估时,往往以档案信息的含量为主要参照,同时,档案信息的载体形式也有所变化,通常情况下,信息的载体一般包括机读、光盘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并且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型的载体技术仍在不断的出现,我们可以根据档案信息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储存方式进行信息保存。这种以档案信息内用属性来对档案的外延进行划分的方式,使得档案的分类更加的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档案的分类体系,对实现地质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档案管理中先进设备引入问题

在当今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地质科技方案管理工作也受到重要影响,但是,知识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的,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保障经济时代快速稳定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一样,我们只有加强对管理工作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引入,才能更好地保证地质科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目前,国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中心进行管理工作,另外在档案的保管方面采用的是微缩技术,这些对我国现代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光盘、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在国内的广泛推广与应用,使得我国的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正在逐渐步入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1.3 知识经济下档案管理思想问题

虽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是实现经济时代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产物并不是只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它还为人们的生产发展带来更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人们在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时,要注重一定的管理方法,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档案实施开放管理的措施,但是要保证工作必须在依法治档的前提下进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档案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相关需要具有一些批判精神,并且对档案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寻找出最佳管理方案,此外,我们也可以将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相关知识理论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调整好信息的供求关系,提高信息利用率,从本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1.4 档案管理中工作人员素质问题

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也是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步入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并且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同样,在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也需要这样的人才,我们只要保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才能保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完美结合,从而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2 知识经济下地质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2.1 分清信息轻重,提高利用率

最大程度实现档案信息为社会所用,是当前我国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我们将计算机为主的一些先进技术设备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也是提高档案利用率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我们在采用计算机等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对档案进行管理时,要注意根据档案信息价值、重要性以及利用率等情况进行简单分类,然后对那些开放性的、利用率高度档案信息进行优先整理,从而真正实现先进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价值,也大大提高了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率,促进档案管理实现进入现代化进程。

2.2 参照信息内容,分级次著录

众所周知,对一大堆文件进行著录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根据文件的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安装文件的重要程度或者内容进行划分,然后在分批进行著录,将会大大减少著录时间,省时又省力。因此,在对地质档案进行管理时,也可以采用此方法将著录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大致包括档案内容反应问题单一、卷内文件设计相同主题、重要特殊文件等几类,然后再根据相关的需要,对其进行优先或这种处理,从而大大提高利用效率,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方便。

2.3 利用档案基础,准确化分类

在对档案进行著录时,会有一些目录较完备的案卷,我们可以根据档案的原基础进行分类著录,此外,还存在一些文件形式较为特殊,比如房档等,我们可以根据其人名、地址等特性对其进行录入,这样充分利用档案原基础进行录入的方式,大大减少著录工作量,节约了时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档案著录准确性。

2.4 贯彻各项标准,规范化工作

我们要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科学地制定各种规范和准则,使地质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当前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其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但是计算机的高效管理工作也是以档案信息的标准化为前提的基础下进行的,而且计算机无法准确识别那些信息比较混乱的档案,即便是能够对其进行管理,也必然大大降低计算机运算效率,而且还有可能造成管理分类错误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从而更好的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2.5 提高人员素质,专业化管理

篇2

一、德育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德育包括社区、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四个方面。德育的信息化教学与一般的信息技术教学相比,有许多鲜明的特点。

第一、渗透信息技术的德育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合适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喜欢学习,乐意学习,以具体生动形象的手段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二、运用信息化教学,可以摆脱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的说教,用更加生动多样的手段,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收心灵的洗礼,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

第三、渗透信息技术的德育教学是充满情感的教学过程。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饱含热情,用自己饱满的情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信息化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自然而然的接收其中的德育思想。第四、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教学方式。这种创新,既有学生的创新,也有教师的创新。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技术和德育的特点,开发适合信息化教学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激情。学生在这种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下,自由发挥,容易发挥出自己的创新精神,真正学到知识。通过两者的结合,可以让整个教学都充满惊喜和创造,实现教育对自身潜能和自身素质的深层次开发。

二、德育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既然是榜样,就要有为人师表的道德素养,要时刻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有:(1)高尚的思想品德,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高尚的情操。作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根本,教师热爱学生,就是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表现。教师有责任精心培养每一个学生,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2)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本身必须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将自己的知识传播出去。如果教师不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不求甚解,不深入的钻研自己的业务,只是勉强应付学生,只会误人子弟。只有对自己所教的知识有比较深的造诣,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游刃有余,因材施教。(3)良好的师生关系素质。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很重要的方面,只有搞好师生关系,让学生都尊重教师,爱戴教师,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如果学生十分讨厌老师,肯定也没有什么心思听课,教学也达不到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的氛围,这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教师毕竟只是在某些方面强于学生,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某些方面老师很可能不如学生,尊重学生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途径

1、在内容上整合。借助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种种生活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德育课程与现实生活在内容上的整合。以往的德育教学中偏重书本知识,很大程度上脱离现实,虽然付出了很多时间,却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借助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相关,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现实生活的场景拿到课堂上当作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同身受,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计算机多媒体所特有的多媒体特性,能从声音,图片,文字,语音,视频多方面展示案例,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专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计算机技术记录教学过程,便于对教学进行必要的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使他们的知识体系形成和巩固。

篇3

[中图分类号]G258.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105-03

一、善本图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善本图书(大多指古籍善本)的管理、服务与利用状况令人担忧,尤其在一些地方性的图书馆更为严重。由于善本图书获之不易、保管困难,普遍受到各个收藏单位的高度重视,随之产生了“只藏不用”的畸形倾向。善本书库常年紧锁,一旦确认为善本则秘不示人。一般图书馆的所有善本图书概不外借,偶尔有些可以在馆内阅读,但不准带出或复制。有允许复制、拍照者,须交高额的底本磨损费和管理费。因此,善本图书的管理与利用形成了严重的对立与冲突。经常有善本图书的利用者与工作人员吵架、发生不愉快事情的情况,从表象上来看,似乎是善本图书管理员与利用者之间的正面冲突,其实是制度、管理方法与充分利用之间的冲突。其次,绝大多数善本图书管理员一直在知识的大门外充当看门人,没有真正融入学科领域,从而严重制约了善本图书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导致信息服务工作被动。因此,一般的图书馆只是被动、简单地保管善本,能够见到善本的只有图书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时间,善本都是蛛尘封锁。本地的利用者难越雷池一步,只能花很多时间、花巨大财力去外地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等)查阅。这是对国家资源与财富的极大浪费。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与症结

之所以会产生以上列举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善本图书管理员要尽可能地保管好善本资源,这是他们的职责;而用户想尽可能地利用善本资源,这是他们的需要,从而造成了善本图书保管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冲突。仔细分析,其矛盾冲突的交点就是善本图书资源,其实就是一个是否直接接触善本图书的问题。如果我们想方设法制作一些善本图书(底本)的替代品来流通或使用,这样收藏单位可以安全地保管善本图书(底本),用户也可以尽情地利用善本图书资源,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三、保管、保护与利用之间矛盾的解决

(一)善本图书的确认

从馆藏的图书中寻找、确认善本,是一项非常繁杂而又基础性的工作。

善本是与普本相对立而存在的一个概念,它既是本体性的概念,又是历史的概念、发展的概念。

作为一个本体性的概念,善本有它自身的属性与特点,以古籍为例,它的文字内容准确性高,纸张好,雕刻、印刷、装帧精美,并且现存数量很少(甚至是孤本)。1978年3月,国家文物局编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善本总目编委会给善本下的定义为:“精加校仇,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名家抄校及前贤手稿之类。” [1]并且进一步讨论了善本的范围,初步达成一致意见。

同时,作为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善本被淘汰,新的善本又在出现,善本与普本这一对立概念在相互转化。如新的“藏书洞”的发现,将会出现很多的善本,同时很多现在认为的善本将会变成普本,现在的普本又有可能变成以后的善本。

因此,善本图书的确认要在现有的馆藏基础上,既具有敏锐的目光和精确的鉴别能力,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对善本的鉴别,其具体操作可以 “从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方面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全面考察。要把古书抄写印制的时代早晚,同它的学术资料价值和艺术代表水平综合起来加以考核。有时侧重某一面,取其一点,全面中有重点,看重点又不忘全面考察”。[2]历史文物性指古书印制、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或者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学术资料性是指经过精校细勘和精注精疏,或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有学派特点、有系统。艺术代表性主要指能反映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在装帧上能反映书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3]

(二)寻找善本图书的新型替代品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善本图书管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必须走出传统,寻找其替代品――多种载体形式、多种流通与利用渠道相结合的新型载体。“让保护文献的着眼点从维护文献载体转向仅对文献的内容加以保护,这不仅是保护方法的变革,也是保护思想的革新,是为利用而保护文献思想的体现。”[4]

1.影印出版

影印指出版发行善本的影印本,这种方法是最普遍采用的一种保护善本、发挥善本价值、弘扬文化的有效办法,并且在影印出版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到目前为止,先后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北京线装书局影印出版了大批的善本古籍。比如,近年来影印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宛委别藏》等,使孤善原版古籍化身千百,广泛流传,人人可以就近读之。2001年11月,全国高校古委会主编的《日本皇宫存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第一辑,由北京线装书局影印出版,这些善本为全国高校古委会历尽艰辛,系统引回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的宋元汉籍孤本,价值很高。同时,影印出版这种方法能够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古籍原貌,并且经影印出版的善本数量可以人为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研究和利用者的需要。因此,它在现在和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影印出版善本有缺陷:首先,是善本(底本)的获取。如果从外单位甚至国外引进获取底本,复制费用高昂,困难重重,没有政府的政策和财力的支持,一般的图书馆无法完成。其次,影印技术本身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因此,影印出版成本较高,一般的收藏单位无力购买。再次,由于有的古籍善本年代久远,几经流传或保管不善,出现破损、纸张泛黄、字迹模糊等,影印出来效果不佳或难以再现古籍原貌。鉴于这种情况,还需寻找其他出路。

2.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处理指用电子扫描仪将善本图书扫描进计算机,从而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一种现代技术。与影印出版相比较,数字化处理有其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可以在扫描后进行技术化处理,能起到较好的修复效果,弥补善本(底本)的缺陷,最佳地再现古籍善本的原貌。如底本纸张泛黄,可以在扫描后采用背景色设置,从而去掉发黄的底色。如底本字迹模糊,可以调整数字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图像设置,使图像清晰,达到恢复字迹的目的。其次,数字化处理成本低廉,只要有底本、计算机和扫描仪,就可以进行善本图书的复制。第三,可以为本馆的联机查寻或更大范围的联机(网络化)奠定基础。数字化处理后实行本馆联机,本馆读者可以在计算机上查寻,多个利用者同时使用,互不影响。同时,读者检索方便快捷,读者与馆藏的善本不直接接触,减少了善本的磨损或毁坏。这样既很好地保护了善本,又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善本资源,也节省了读者的时间,一举几得。第四,古籍数字化不单是对典籍的复制和再现,而是将传统内容与现代工具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工具与内容的统一体。全文检索是古籍数字化要重视的技术,简单的全文匹配检索在几乎所有的文本编辑和对象数据库中都能实现。同时“要求古籍数字化必须深人文献内部的知识单元,通过古籍文本内容的深人揭示和关联重组,达到知识发现的目的。为此,对古籍的内容进行深度标引就非常有必要,在实际标引过程中不应放过任何含有学术信息的关键词,比如文献中的人名、官阶、地名、年号、典故、制度、族属、语词、范畴和其他专名等都应制成索引,力求做到从任何角度都能检索到读者所需要的信息”。[5]

李国新先生特别强调古籍数字化成果应具备研究支持功能。具体来说,是指“能够提供有关古籍内容本身科学、准确的统计与计量信息,提供与古籍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辅助工具。这些信息、资料或工具都是古籍内容的增值或补充。比如古籍字数、字频、词频的统计数据,异体字的汇聚显示,读音的自动标注和朗读,行文风格特点的概率统计,必要的背景知识、参考资料的汇聚,在线标点断句工具的配备,不同版本比勘校对界面的设置,字典词典、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研究工具的加载,等等”。[6]近年来不少古籍数字化项目已将注意力逐渐集中到了李国新先生所提到的这些方面。

但是,本馆的联机只是区域性、地方性、封闭性的,只能尽本馆馆藏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本地读者,如果该善本的数量很少,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馆藏,外地读者只能花很多时间和财力千里迢迢来查寻,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物尽其用。如果要突破这一局限,还需采用更大范围的联机(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

3.网络化与虚拟馆藏

网络化与虚拟馆藏指利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连接各地区、全国甚至全球信息资源的逻辑意义上的图书馆馆藏。即各个单位、各个图书馆将其善本图书资源录入或复制到计算机中,然后联机输入到通信网络中,各个联机的用户终端可以自由接收,同时善本拥有者可以源源不断地将其资源补充输入到网络中。由传统的独立的个体操作向社会化操作转变,在馆藏和服务对象两方面,突破地域、国界的限制,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这样就突破了图书馆有形的围墙限制,从实体走向虚拟,从孤立走向网络,形成开放式的动态流通,实现虚拟馆藏与资源共享。

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启示。1995年,我国已提出了关于建立中国古籍数据库的倡议。现在宜加速研制步伐,在研制过程中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如“日本从60年代初就开始对本国现存古籍进行整理和编目,1963~1976年由岩波书店刊行了9卷本的《图书总目录》,其中古籍38万件。1980年开始研制古籍综合目录自动化系统,经过10年的努力,1990年建成的数据库正式运行,并刊行了《图书总目录续编――古籍综合目录》(共3卷)。这个目录所录古籍涉及日本63个图书馆和文库、83个其他收藏古籍的机构(如博物院等),共收古籍4.3万件,采集古籍书目约9.1万件。该数据库以有效检索日本现存古籍为目的,在整理以往的古籍目录有关数据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古籍书志的特征,如版本、出版商、收藏者、形态等数据的记录,增加了一些新的著录项目,为检索者区别古籍和选择检索特征提供了方便”。[7]

用扫描仪和计算机为手段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复制的善本容量有限,大部头的类书、丛书无法复制。同样,利用虚拟馆藏时,对于数量较大的图书信息,读者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查阅完,无法下载或拷贝、软盘存储。这就需要激光技术,实现大容量的光盘存储。

4. 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

光盘或移动硬盘存储指利用激光和媒体技术将信息存储到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上。制作者采用一次写入光盘(WORM)或可擦除式光盘(E―RW)存储信息,最后以只读式光盘(CD―ROM)的形式出版。单位或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收藏、利用。如果版权允许,可以复制,使用者可视情况将其复制存储到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这种光盘和可移动存储设备存储量大,适合于大部头的图书,如《四库全书》、各地或各国的“大百科全书”、丛书、类书、系列类图书(如“二十五史”等)。由于光盘存储量大,但它的存放空间很小,因此它最大的优点在于节省空间、便于收藏和保管。其次,和扫描复制品一样,光盘存储和可移动存储作为善本的替代品流通使用,可以减少底本的损坏,读者利用方便快捷。但光盘制作成本较高,一般的部门凭自己的人力、物力难以制作,当然其出版物售价也较高,因此,普通的读者没有实力收藏、利用。

由于以上几种善本复制方法各有利弊,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种方法可以兼通使用、相互弥补。另外,还要注意对古籍善本替代品的保护。缩微制品、数字产品、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都有其使用和存储寿命,如果保存和使用不当,其存储寿命就会大大缩短。注意了以上问题,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善本图书管理与利用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

[2]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16~17.

[3]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13~16.

[4]刘家真.从传统中走出――论文献保护发展的方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22.

篇4

在跨越发展的主题下,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农业的跨越不仅是单位面积产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要实现量、质、效完整的统一,就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为此,我们农场依托北大荒龙头企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农业。

我们依托北大荒米业、北大荒麦业、北大荒南华糖业和集贤县禾丰牧业等龙头企业,明确了“两增一稳两压”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即增加玉米、甜菜面积,稳定水稻面积,压缩大麦、大豆面积。为确保结构调整真正实现“农业提质、工业增效、农户增收、基地壮大”的目标,按照市场运行机制,与各龙头企业及多家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生产协作关系和利益联动机制,年初由公司与农场签订生产合同,农场与种植户签订种植订单并出台保护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生成,稳定了发展组织体系,实现了“龙头+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玉米面积由14万亩增加到20万亩;甜菜面积3万亩增加到4万亩;水稻面积稳定在30万亩,高产高效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达到51万亩,占耕种总面积91%。

我们农场严格遵照订单执行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及各公司也按照每年的订单兑现承诺,既保持双方关系的稳定,也使互惠多赢的现代化大农业格局初露端倪。农场照订单向北大荒米业上交水稻累计2亿斤,实现利润6 000万元;上交北大荒南华糖业甜菜3亿斤,实现利润5 400万元;上交集贤县禾丰牧业玉米累计2亿斤,实现利润3 000万元。

二、围绕科技 增投入 促转化 强力促进产业效能提高

我们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以科技为支撑,不断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的普及率、到位率和转化率。

2009年,农场投资350万元,新建了集科技、研发、繁育种、测土施肥、航化、气象观测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心;投资48万元,引进一台先进芽种智能生产线,实现芽种统一供种达到50%以上;投资99万元,引进美国产满胜牌汽量点播机3台套,完成甜菜播种面积3万余亩;投资1 393万元,引进世界一流农业机械22台套;引进农业专业本科高科技人才10人。先进的机械装备和优秀的人才储备,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全力推广农业十项新技术,达到新技术种植率、良种覆盖率、标准化作业率、农时保证率的四个100%,实现了水稻集中供芽种、玉米大垄行间覆膜、甜菜缩垄增密和30多万亩作物航化作业。。

为了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我们大力开展了“百千万”高产创建工作,对水稻、玉米、大麦和甜菜四个作物实施了创建。我们对玉米进行了“白色革命”,采用了大垄行间覆膜新技术。应用面积达5 000亩,亩增产227公斤,亩产可多获利润227元。

三、围绕潜能 上标准 强管理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我们始终坚持“标准就是目标、标准就是保证、标准就是质量、标准就是效益”的观念,通过严把“六关”,实现了农业标准化覆盖面100%。

统一供种标准化。农场以种子公司育、繁、引、加、销一体化经营为目标,建立以农户为载体的育繁基地,实行专品种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工厂化加工,纯品种销售、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种子“六统一”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检验,统一包衣、统一标志、统一标准化供种。农场生产用种标准化机械加工率、种子包衣率,统一供种率实现了100%

农艺措施标准化。我们树立了农时意识,明确提出错过农时就是灾害的思想,始终坚持抢前抓早,以早动争主动,统一各种作物播期时限表,要求播种甜菜在4月25日前结束,水稻插秧5月25日前结束,玉米播种在5月10日前结束,大麦播种在4月10日前结束;在整地上我们突出“松耙”,大力推广以深松为主。实施“垄、平、卡”相配套,“松、旋、耙”相结合的蓄水保墒新耕作法,做到100%黑色越冬,全部达到播种状态,旱田100%春季不动土,实现“秋雨春用”、“春旱秋防”;我们改造水田5万余亩,全部实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标准化施工,对稻埂科学瘦身和扩大单池面积增加土地2 000余亩;我们对旱田实施规范沟渠80余条,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2 000余亩。疏通排水干渠50 000米,增强排涝抗灾能力,水旱田达到了埂成线、池成方,沟笔直的高标准要求;在作物布局轮作上,按照账、卡记录,实施科学轮作;在栽培上模式建设上,重点实施水稻“三化一管”、玉米“一密一膜”、甜菜“早窄密”全程机械化栽培模式。

农机作业标准化。我们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的选型、配套和长远规划,农机装备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2009年农场投资1 393万元,引进大型世界先进农业机械22台套。在农机管理工作上,我们实行“六统一、七加强”管理法。做到了农业机械统一管理和指挥,统一停放和保管,统一收费标准和结算,统一作业质量和验收、统一采购和供油,统一保养和维修。一是加强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上实现新突破;二是加强农机科技创新工程,在实施作物机械化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强农机市场培育与管理,在提高为农服务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四是加强人才培训战略,在提高农机化技术培训质量和数量上实现新突破;五是加强坚持以人为本,在构建农机安全防范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六是加强创新农机服务体系,在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七是加强服务意识,在加强系统行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田间作业上,建立严格的检查,评比、验收及奖惩制度,凡投入作业的车辆,不经验收合格发证不准作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