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时间:2022-08-08 20:18: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篇1

新课改教材的整体结构编排、栏目设置等均有较大的变化,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方式、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为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化学总体教学目标,我们高研班高中化学组两位老师就同一内容在太仓实验高中上了一堂公开课,并展开了研修活动,以便在化学课堂中更好的处理好知识点的落实与充分运用探究手段之间的关系。

内容是新教材苏教版化学一专题4第二单元《氮肥生产使用》,教材中涉及氨气的物理性质,氨与水的反应、氨水成分分析、喷泉实验原理,铵盐的性质,铵态氮肥使用,氨气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等等,本节课内容多,难点集中,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并突破难点,成了本次课的关键。

1.案例描述

第一种教法:

[学生实验]:带有橡胶塞的大试管倒扣在水槽中,水面快速上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设问]大试管里的气体极易溶于水,装的是什么气体呢?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了解呢?

引出课题:氨气的性质

[演示实验]:红色喷泉实验,请学生解释原因。

[点拨]氨气溶于水时,绝大部分的NH3与H2O反应生成NH3.H2O,NH3.H2O少量电离出NH4+与OH-因而NH3.H2O显弱碱性。

[师]刚才我们闻到氨水有刺激性气味,那我们给它加加热会怎么样呢?

[生]加热装有红色溶液的小试管,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现象]红色褪去,试纸变蓝。

[师]解释两个可逆反应。由此不难想到检验铵根离子的方法。

铵盐中加碱并加热产生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师]复习氯水的组成,分析氨水的组成。

[生]氨水中分子:NH3、H2O、NH3.H2O;离子:NH4+、OH-、少量H+。

[师]提到碱,碱最容易和什么物质发生反应?

[究实验]在滴有酚酞的氨水中滴加酸,红色褪去。

[学生实验]一只烧杯中各放两个棉花球,分别在棉花球上滴加两滴浓氨水和浓盐酸,用表面皿盖住烧杯口。

[师]若把浓盐酸换成浓硝酸,能否观察到白烟?再换成浓硫酸呢?为什么?

[演示实验]氨气与浓硫酸反应。

[师]要得到干燥的氨气用什么干燥剂?

根据以上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实验室制氨气的方法及注意点。

第二种教法:

【引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组数据,引入课题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小结氮肥的种类。

2、动手实验,探究铵盐的化学性质。

3、总结铵盐的性质

【学生活动】

阅读、总结氨气的工业生产原理

介绍实验室制法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讨论总结氨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探究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

(1)仔细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完成学案

(2)小组讨论喷泉形成的原因

化学性质

(1)与水的反应

NH3+H2O==NH3.H2O NH3.H2O==NH4++OH-氨水与液氨的比较

【学生活动】讨论氨气与酸反应的情况

①与挥发性酸(HCl、HNO3等),在空气中相遇能产生白烟(可用此法来检验氨气)

NH3+HCl=NH4Cl

②与不挥发性酸反应

2NH3+H2SO4=(NH4)2SO4

篇2

氮肥,是指以氮(N)为主要成分,具有N标明量,施于土壤可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

氮肥是世界化肥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肥料品种;适宜的氮肥用量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有重要作用。氮肥按含氮基团可分为氨态氮肥、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硝铵态氮肥、氰氨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化学氮肥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合成氨(生成合成氨的哈伯法装置于1909年建成,并在德国首先实现工业化,成为氮肥工业的基础),20世纪四五十年代,硫酸铵是最主要的氮肥品种;60年代,增加了硝酸铵;70年代以来,尿素成为主导的氮肥品种。碳酸氢铵是中国80年代主要生产的氮肥品种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1、有机氮肥的化学式为CO(NH2)2。

2、和碱混合没有氨味的有机氮肥是CO(NH2)2,又称碳酰胺(carbamide),是一种白色晶体。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之一。碳酸的二酰胺,分子式为H2NCONH2[CO(NH2)2]。

3、氮肥,是指以氮(N)为主要成分,具有N标明量,施于土壤可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氮肥是世界化肥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肥料品种;适宜的氮肥用量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有重要作用。氮肥按含氮基团可分为氨态氮肥、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硝铵态氮肥、氰氨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化学氮肥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合成氨(生成合成氨的哈伯法装置于1909年建成,并在德国首先实现工业化,成为氮肥工业的基础),20世纪四五十年代,硫酸铵是最主要的氮肥品种;60年代,增加了硝酸铵;70年代以来,尿素成为主导的氮肥品种。碳酸氢铵是中国80年代主要生产的氮肥品种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107-01

硅氮肥、硅钙肥具有分散性好,活性硅离子含量高等优势[1]。为了验证浩化分公司生产的硅氮肥、硅钙肥抗逆增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友谊分公司于2012年在研发中心试验站水稻试验地进行了肥效试验,旨在探索浩化水稻硅氮肥、硅钙肥的具体功效,为大面积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作物和品种

水稻 垦鉴稻6

2.试验肥料与来源

硅氮肥、硅钙肥由浩化分公司提供

3.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友谊分公司研发中心试验站水稻试验地,土壤类型为草甸黑土,肥力中等。土壤有机质为19.4%,碱解氮99.3mg/kg、有效磷17.0mg/kg、速效钾108mg/kg,土壤PH值6.9。试验地为秋翻地,5月5日水整地。

耕作栽培管理:作物品种垦鉴稻6,播种量2.5两/盘,播种期4月14日;出苗期4月24日;秧苗插秧期5月18日。当地常规施肥(每亩基肥:尿素3.3kg、二铵10kg、硫酸钾5kg;返青肥:硫酸铵6.7kg、尿素3.3kg;分蘖肥:尿素6kg;穗肥:尿素:4kg、硫酸钾5kg)。

4.试验处理与方法

4.1试验处理

处理1 当地常规试验,不施硅肥。

处理2 硅钙肥15kg/亩。

处理3硅钙肥20kg/亩。

处理4 硅氮肥15kg/亩。

处理5 硅氮肥 20kg/亩。

4.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区条田对比法,各处理面积为50平方米,不设重复,单排单灌。

5.气象条件与分析

5月下旬插完秧后降雨少温度高,有利于水稻缓苗。6月上旬由于降水多气温比历年低0.4℃,所以造成分蘖期拖后。6月中旬以后高温少雨促使水稻分蘖多,为提高水稻产量奠定基础。7月上旬降雨量虽然多,但没有影响到水稻正常生长,因为降雨多在夜间,白天以晴天为主。所以没有给水稻带来病害的发生。8月9月天气有利于水稻生长、成熟、收获。

二、结果与分析

1.对水稻生育时期的影响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使用硅钙肥、硅氮肥的处理始穗期要比常规对照晚2天,齐穗期晚1-2天,成熟期与对照表现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使用硅钙肥、硅氮肥对水稻的生育周期并未有很大的影响。

2.对作物性状表现及病害调查

各处理水稻生育性状无明显差别,2012年均未发生倒伏情况,所以抗倒伏性状无法评价,2012年也没有大面积病害发生,无法评价其抗病性。

3.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使用浩化硅氮肥处理产量要明显优于对照,增产4.9-6.2%,使用浩化硅钙肥的产量优势不是很明显,增产效果不明显,从千粒重上看使用硅氮肥的要比对照高0.1g,从实粒数看使用硅钙肥硅氮肥的处理都比对照多1.3-4.5粒。平方米有效穗数使用硅钙肥和硅氮肥的处理比对照增加9-37穗。由此可以看出,硅氮肥具有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

4.对水稻经济效益分析

从产量与支出分析来看,处理2比对照每公顷增收47.96元;处理3比对照每公顷增收46.12元;处理4比对照每公顷增收758.96元;处理5比对照每公顷增收1042.0元。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施用硅氮肥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具有推广价值。

三、结论

篇5

中图分类号 S511;S1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027-01

在当前农业生产中,施用化学肥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之一。据统计表明:在提高作物产量中,化学肥料所起的作用占40%~60%。化学肥料是农民在农业生产投入品中最大的物质投资,农民用于购买化学肥料的投入约占农业生产投入品总投入的50%。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注重于施肥的产量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食品安全不够重视,施肥结构不合理,致使肥料利用率下降,不仅出现了明显的报酬递减现象,而且也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提高肥料利用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水稻生产中,广大水稻种植户为了增加水稻产量,盲目加大化学肥料的使用量,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为切实做好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尽快建立水稻精确施氮指标体系,努力提高氮肥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水稻生产,特进行了水稻精确施氮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水稻品种为连粳7号,试验肥料为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常年种植模式为稻―麦两熟制,上茬作物为小麦。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即分别为:无氮对照区(CK)、精确施氮区、常规施肥区(大田),小区面积分别为33.3、66.7、>66.7 m2。不设重复。各处理均起垄分离,并用塑料膜覆盖隔离,以防串水渗肥[1]。

1.3 试验方法

试验田于6月10日收获上茬小麦,6月12日整地,旋耕20 cm,6月15日移栽,移栽27万穴/hm2,平均每穴有苗4.2根,行穴距为25.0 cm×14.8 cm。试验地不施有机肥及秸秆还田。

具体施肥方案如下:无氮空白区和精确施氮区施用等量的磷、钾肥,即无氮小区施用过磷酸钙1.00 kg、氯化钾0.75 kg,于移栽后7 d一次性撒施,其他生产措施相同;精确施氮小区施用尿素3.80 kg、过磷酸钙2.00 kg、氯化钾1.50 kg,于移栽后7 d一次性撒施,其他生产措施相同;常规施肥区施45%复合肥600.00 kg/hm2、尿素225.00 kg/hm2于移栽后7 d第1次撒施,于10 d后用尿素150.00 kg/hm2第2次撒施[2-3]。3个处理除施肥措施不同外,其他生产措施均相同[4-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1可知,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的分蘖数也增加。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中,氮肥的使用量直接影响水稻分蘖的形成。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因氮肥用量不同,各处理有效穗数、穗实粒数、产量均不同。根据数据分析,由于常规施肥区氮肥用量大从而前期茎蘖多、叶色深、叶片大,成穗率、结实率稍低;精氮区注重氮、磷、钾协调使用,提高有效穗数,产量结构最合理;无氮区因未施氮肥,有效穗数减少,千粒重反而高。因此各处理产量依次为精氮区>常规区>无氮区。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抗病虫害的影响

田间观察,空白区病虫害发生最轻,纹枯病穴发病率为9%,稻飞虱发生率为3%,而常规施肥区上述病虫害分别为40%和20%,精氮区发生率分别为25%和15%,说明合理减少氮肥施用量可以改善田间植株生长状况,增强抗逆性,明显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2.4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明显降低而产量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氮肥利用率比常规施肥方式明显提高。减少氮肥用量,农民投入也相应减少,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而且降低了土壤和水质的污染程度,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性。根据目前市场价格,纯N 4.4元/kg,P2O5 6.0元/kg,K2O 6.5元/kg;精氮区比常规区用肥量少支出300元/hm2左右,增产475.5 kg/hm2,可增收1 200元/hm2左右,累计增收1 500元/hm2左右。

3 结论

氮肥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的肥料,对促进水稻分蘖、提高产量有显著的作用,但超过一定用量后不能增收反而增加成本。因此,在生产中,应注意氮、磷、钾的协调施用,否则只能增加成本而不能增加产量。合理控制氮肥施用量在水稻生产中可增加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增产475.5 kg/hm2,可增收1 200元/hm2左右;用肥量少支出300元/hm2左右,累计增收1 500元/hm2左右。起到了节本增效的作用。

氮肥施用过量,导致稻米中粗蛋白含量多,品质明显下降,因此种植高产且优质的稻米,就要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调整氮、磷、钾施肥比例。在生产中遵循减氮、稳磷、增钾、添微的施肥原则。适当减少氮肥的使用,能有效地降低氮肥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性。

4 参考文献

[1] 齐国锋,崔月峰,李大伟,等.氮肥对北方超级稻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3):43-45.

[2] 饶汉宗,夏娇娇,陈苏平,等.单季杂交稻氮肥肥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80-81.

[3] 张长海,郑桂萍,陈志国.超级稻氮肥运筹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4(6):100-103.

篇6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农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水稻种植也有很大进步,水稻产量有很大提高,有效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行。但是水稻生产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水稻的施氮水平不断提高,氮素的使用效率不断降低,这就增加了生产的成本,造成水土污染等问题,过量氮肥的使用对环境生态也造成很大危害。为了使利用氮素的效率得到提高,就需要不断加强研究,比如,免耕,这是指在没有经过翻耕的土地里直接栽种,具有节省时间和成本,安全、生态以及高效等优点,是水稻栽培的重大改革。而且,在免耕和常耕的l件下,水稻利用吸收和分配氮素的情况具有很大差异,所以本文以具体实验为例,对不同栽种方式水稻对氮素进行利用吸收和分配的特性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二、材料和方法

1.实验设计。实验所需土壤来自免耕的水稻田,分为两次,第一次土壤的pH是6.19,有机质为24.5g/kg,全氮是1.2g/kg,速效磷为26.1mg/kg;第二次土壤的pH是6.35,有机质为18.2g/kg,全氮是1.1g/kg,速效磷为21.1mg/kg。供试的15N尿素氮含量是46.7%,丰度是10.25%。设计一套田问模拟渗漏装置,把渗漏桶垂直放在自然田问土壤上,使用小刀沿着渗漏桶边缘切割周围土壤,在所削土柱略大于渗漏桶时,就把渗漏桶压进土壤内。桶直径是30厘米,高度是50厘米,在土壤的高度距离桶端10厘米,也就是采土的深度是40厘米时,将原状装好土壤的桶取出,然后在桶的上部放入细砂和鹅卵石,然后把装好原状土壤的渗漏桶置上。

这一实验有四种不同的栽培方式:稻草还田免耕,免耕,稻草还田常耕,常耕。每一方式有9桶,每桶稻草的还田量是42g,稻草移栽的前十天使用,免耕稻草在土壤表面施用,常规稻草则和土壤的翻埋耕作相结合,深度是20厘米,每桶的施氮量是N1.413g,基肥和分蘖肥以及穗肥按照5:3:2施用,为了对不同时期氮肥吸收量进行计算,15N尿素分别作为基肥和分蘖肥以及穗肥三种方式,每种方式各三桶。15N尿素作为基肥时,其它两种使用常规的尿素,作为穗肥或者分蘖肥时也是如此。基肥需要在抛秧的前天进行施用,分蘖肥时立苗之后,穗肥则是在幼穗发育的初期时施用。

2.测量项目。成熟期对水稻的产量进行测定后,将水稻根系全部洗净,按照根茎叶进行烘干,称重并粉碎,籽粒也要风干并称重,然后对全氮含量与15N的丰度进行测定。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栽培方法水稻的植株和不同器官对基施氮肥吸收和分配。经过试验:发现两次试验水稻吸收基施氮肥量的NT比NT-S高出18.81mg/pot和7.89mg/pot,但是第一次的CT比CT-S低33.81mg/pot,第二次则相当。这表示稻草还田对基施氮肥的影响和耕作方法有关,免耕使稻草的还田对水稻吸收基施氮肥是降低趋势,常耕时稻草的还田对基施氮肥的吸收则是增加趋势。而且,因为NT-S吸收基施氮肥比CT-S低,所以表示在常耕方法下比免耕方式更有助于水稻吸收基施氮肥。此外,水稻NT吸收基施氮肥时在根部与子粒中分配的比例比CT高,在茎、叶中分配比例则低于CT,在免耕环境下,稻草还田使基施氮肥在茎与叶内分配的比例提高,根与子粒内分配的比例则降低。

2.不同栽培方法下水稻植株和不同器官在分蘖期对氮肥的分配与吸收。在这一时期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基施氮肥是相似的,在免耕环境下,稻草还田使水稻的植株在分蘖期对氮肥有降低吸收趋势,在常耕环境下,稻草还田使水稻植株在分蘖期对氮肥有提高吸收趋势。NT水稻在分蘖期吸收氮肥在子粒中分配的比例高于CT,分配在根茎叶中的比例则低于CT,在免耕环境中,稻草还田对分蘖期各个器官吸收氮肥有降低趋势,常耕条件下各个器官则有提高的趋势。

篇7

中图分类号 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81-02

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约占种植业生产物资投入成本的1/2。长期以来,鄢陵县肥料利用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不仅造成养分浪费,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带来环境污染,影响农产品品质。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鄢陵县农业科学施肥水平,提高肥料利用率势在必行。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不合理施肥造成的肥料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鄢陵县从2006年起承担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要求,连续3年每年选择15%以上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乡镇开展农户施肥和肥料效应状况调查,每年调查农户数量不少于100户。对农户的主要农作物有机肥、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以及施肥投入产出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对照有关施肥历史资料总结出许多施肥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施肥方面的问题,对鄢陵县今后制定可行的施肥技术指导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对鄢陵县今后农业生产在肥料投入方面的宏观指导和先进施肥技术的应用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 鄢陵县耕地施肥现状

鄢陵县位于豫东平原,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全县现有耕地面积6万公顷。鄢陵农业资源丰富,盛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红薯、花生、瓜果、花卉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的诸多因素中,肥料的重要性十分突出。

1.1 鄢陵县农户施肥总体现状

根据鄢陵县统计资料,在种植业结构、粮食作物面积基本不变而肥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鄢陵县化肥用量2006年为55 146t(折纯下同),2007年达到56 015t,2008年达到56 708t。2006~2008年全县化肥总用量是逐年增加的,其中2007年化肥用量比2006年增加869t,增幅为1.58%,2008年化肥用量比2007年增加693,增幅为1.24%,增加的幅度降低了。在施肥量总量增加的情况下,施肥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氮肥施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氮肥用量为35 652t,比2006年下降967t,2008年氮肥用量为34 956t,比2007年下降696t。磷、钾肥施用量呈增长趋势。再从氮、磷、钾肥的施用结构比例看,2006年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31∶0.20,2007年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为1∶0.35∶0.22,2008年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为1∶0.38∶0.24。氮、磷、钾肥施用比例是逐年上升的。这说明,从2006~2008年,氮、磷、钾肥的施用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施肥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1.2 鄢陵县2006~2008年农户主要施肥结构现状

2006~2008年,对鄢陵县20个乡(镇)的300个农户肥料的购买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从调查结果得知,鄢陵县施用的肥料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氮肥中尿素施用量2006年占34.15%,到2008年下降为15.76%,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等施用量逐年减少,乃至施用量下降到1%左右。磷肥品种中单一磷肥施肥比例也在逐年减少,正在向高含量磷肥过渡,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所占比例有增加趋势。2006年钾肥施用量在施肥总量中仅占2.17%,但随着人们对施用钾肥作用的认识,正逐年增加。在施用肥料中,复合肥料、复混肥料、配方肥料变化最为明显,复合肥料所占比重由2006年的40.80%增加到2008年的41.54%。配方肥料由2006年的9.73%增长到15.24%。从此看出,自2006年以来,农民的施肥品种逐步由单一肥料过渡到复合肥料、配方肥料。

1.2.1 鄢陵县氮肥主要品种及施用现状。根据鄢陵县农户施肥调查情况统计,目前鄢陵县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氮肥有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铵、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硫酸铵等,其中尿素的使用量最大,占氮肥总量80%以上,碳酸氢铵占氮肥使用量的15%,其他氮肥合计占氮肥用量的5%。2006~2008年,在全县耕地面积总量不变的的情况下,鄢陵县农户施氮量是逐年减少的。据调查,鄢陵县2006年、2007年、2008年氮肥施用量分别为319.50kg/hm2、310.50kg/hm2、304.50kg/hm2,3年平均施氮肥为311.55kg/hm2。但目前的施氮水平与作物产量相比,氮肥施用量依然偏高,根据鄢陵县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今后氮的施用,要根据不同的作物、不同的产量水平进行总量控制,防止偏施氮肥;并且根据不同农作物不同的需肥规律和不同氮肥品种在施肥方法上进行改进和提高,保持土壤氮养分的供需平衡,充分发挥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作用,最大限度克服氮肥盲目施用的不良习惯,做到减氮不减产。

1.2.2 鄢陵县磷肥主要品种及施用现状。目前鄢陵县农业生产中磷肥施用的品种主要有过磷酸钙、磷酸一铵、钙镁磷肥、磷酸二铵、硝酸磷和复合磷肥。过磷酸钙用量在磷肥施用中占一定比例,占磷肥施用量的50%左右,生产中复合磷肥如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占磷肥总量的50%以上。2006~2008年,在全县耕地面积总量不变情况下鄢陵县农户施磷量逐年增加,2006年、2007年、2008年生产中磷肥施用量分别为98.25kg/hm2、109.50kg/hm2、117.30kg/hm2。3年平均施磷肥量为108.30kg/hm2。磷肥使用量占化肥使用总量的21%,是次于氮肥的第二大肥料。但目前的施磷水平与作物产量相比,磷肥施用量偏低,根据鄢陵县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今后磷肥的施用要根据不同的作物、不同的产量水平进行分类施用;同时,要注意氮、磷的平衡与配比,对缺磷的砂质土壤要进一步加大磷肥的施用量,以增加作物的分蘖能力,增强作物的抗旱、抗寒、抗病能力。

1.2.3 鄢陵县钾肥的主要品种及施用现状。目前鄢陵县农业生产上常用的钾肥种类主要有硫酸钾、氯化钾、复合钾肥等。除复合肥外用量较大的是氯化钾,占钾肥施用量的75%,其他钾肥占25%。2006~2008年,在全县耕地面积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农户施钾量是逐年增加的。2006年、2007年、2008年农业生产中钾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63.30kg/hm2、68.10 kg/hm2、72.30kg/hm2,3年钾肥平均施用量为67.80kg/hm2。但目前的施钾水平与作物的产量相比,钾肥施用量仍然偏低,根据鄢陵县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今后钾肥的施用,要根据不同的作物、不同的产量水平进行分类施用。如对喜钾作物棉花后期要加强对钾肥的补施,以增强棉花的抗病能力。对小麦、玉米作物注意底施钾肥,以增强小麦、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和抗病能力。对易缺钾土壤,如砂质土要加大钾肥的施用量。随着鄢陵县秸秆还田以及有机肥的施用,目前全县土壤的速效钾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在目前全县土壤速效钾含量还很低,全县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24 mg/kg,与作物高产还有一定的距离,仍需进一步补施钾肥。

1.2.4 鄢陵县有机肥料施用现状。鄢陵县年产各种有机肥料410.006 5万吨,其中堆肥、沤肥224.66万吨,厩肥71.235万吨,土杂肥112.6万吨,人粪尿每年可积攒46.5万吨。沼气池全县5 000座,每座年可产有机肥8 000kg,共生产有机肥4 000t。在秸秆资源利用方面,直接还田2.67万公顷,还田20万吨,秸秆堆沤还田18.2万吨,过腹还田20.3万吨,有机肥加工生产企业2个,年产商品有机肥1万吨。在这些有机肥中,堆肥、沤肥、厩肥、土杂肥一般含氮0.6%、含磷0.3%、含钾0.5%。全县现有堆沤肥可折合纯氮2.350 6万吨、五氧化二磷1.175 3万吨、氧化钾1.958 8万吨。人粪尿一般含氮0.60%、五氧化二磷0.30%、氧化钾0.25%,全县人粪尿可折合纯氮2 808t,五氧化二磷1 404t、氧化钾1 170t。秸秆一般含氮0.55%、五氧化二磷0.33%、氧化钾0.70%。全县实现秸秆直接还田和堆沤还田共计42.36万吨,折纯氮2 024.00t、五氧化二磷1 214.30t、氧化钾2 576.00t。鄢陵县的有机肥资源丰富,营养丰富,有机肥的使用已经为全县的农业增产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有机肥的利用方面,还是沿用老的传统模式。其中有1/3的农户将人粪尿直接施到田里,另外2/3的农户将人粪尿与其他秸秆、土杂肥等简单地堆沤再施田里。畜禽粪尿有1/3的农户将其直接施用到田里,2/3的农户经过一定时间堆沤再用到田里。沼气肥一般都是直接施入田间,使用面积及数量逐步增大。随着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在这方面资金投入的加大,秸秆还田面积在逐年增加,特别是玉米秸秆还田率大幅度提高。鄢陵目前之所以在有机肥制造使用方面还沿用老的方法,其主要原因:一是化肥工业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配方肥、化肥、复混肥、微肥的出现,促使了农业的高产、稳产,某些方面取代了有机肥;二是农家肥加工、沤制、使用费工费时,且又脏又累效益低,与目前的高效、省工、节时的需求不相适应,所以90%以上的农户不再在加工使用有机肥上狠下功夫,只是运用过去的粗放加工使用方法来简单从事这项工作;三是农业生产效益低,多数人不是从长远用地养地的观点出发,对农业生产还是粗放型管理,不注意狠抓有机肥的使用;四是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对农业的化肥投入也逐步加大,大多数农民对化肥的使用舍得投资,而减少了有机肥的使用;五是农民只注重眼前效益,而不注意长远利益,使用无机肥效果明显,使用有机肥效果缓慢,过去增施有机肥是为了省钱,现在增施化肥是为了省劲增产。

根据鄢陵县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今后有机肥的施用,在指导思想上应强调与化肥并重,二者配合施用,做到互为补充,实现结构合理、供需平衡。在施用方法上主要将化肥用作底肥,结合耕翻全层施用,腐熟好的优质农家肥用作追肥。在肥源上,加快商品有机肥的推广,并大力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同时,要充分挖掘利用人粪尿、畜禽粪尿、作物秸秆、杂草、落叶及一切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充分利用草木灰、土杂肥、饼肥,因地制宜保持和扩大有机肥的施用量。

1.3 鄢陵县2006~2008年主要作物的施肥现状

1.3.1 冬小麦施肥。调查表明,鄢陵县小麦平均产量6 214.5 kg/hm2,整个生育期平均投入化肥纯氮209.4kg/hm2,磷肥(P2O5)111.0kg/hm2,钾肥(K2O)22.2kg/hm2,氧、磷、钾比例为1∶0.45∶0.10,氮肥底追比为5.66∶4.34.。施用钾肥的农户很少,仅占被调查总数的16%。因此小麦产量水平虽然不低,但投入较大,生产效益不高。小麦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底施氮磷钾肥比例失调,氮素投入多,钾相对较少,基肥氮素一次投入130.5kg/hm2,存在极大的氮素损失风险。小麦生产对土壤要求较高,增施有机肥是增产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调查中农民施用有机肥的数量相对较少。

1.3.2 夏玉米施肥。夏玉米平均产量8 010.00kg/hm2,整个生育期平均投入化肥纯氮297.00kg/hm2,磷肥(P2O5)16.95kg/hm2,钾肥(K2O)3.90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060∶0.013。小麦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玉米种植中也存在,例如普遍存在氮肥一次施用过量,并且施用方法简单,多以氮肥一炮轰的方法为主,肥料利用率低,过量的氮肥流失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钾肥的施用严重不足,肥料品种单一,对钾肥和复合肥的了解非常有限。

篇8

1.1试验设计试验于2008-200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遗传生理实验室试验农场进行,试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68%、水解氮134.7mg•kg-1、速效磷25.2mg•kg-1、速效钾80.6mg•kg-1。供试品种为长江流域8个主要栽培品种:科棉6号及其亲本渝棉1号、泗杂3号及其亲本泗棉3号、徐杂3号及其亲本徐9154、苏杂3号及其亲本苏棉9号。试验设施氮和不施氮(对照)2个处理,分别用N1和N0表示,采取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48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20m2,密度均为2.25万株•hm-2,行距0.83m。施氮处理:钾肥(氯化钾)施用375kg•hm-2,磷肥(过磷酸钙)施用600kg•hm-2,安家肥和第1次花铃肥各占50%;氮肥(纯氮)施用300kg•hm-2,其中安家肥20%,花铃肥占65%(分初花期和盛花期2次使用,第1次花铃肥18%,第2次花铃肥47%),铃肥占15%。各期氮、磷、钾肥均混合后施用。对照(不施氮)处理:仅施用钾肥、磷肥(过磷酸钙),其用量及运筹同施氮处理。不同处理田间其他管理措施均按当地高产要求进行。

1.2取样及主要测定项目分别于9月20日调查各小区的单株结铃数,成熟期实收计产。并于成熟期,每小区取2株典型植株,分叶片、茎枝、蕾铃烘干称重,然后粉碎测定全氮。全氮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方法参见《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19]。1.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使用Excel、SPSS等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与作图。使用DPS3.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欧氏距离作为相似性尺度,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对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一些性状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1)吸氮量:地上部各器官中含氮量之和;(2)氮肥子棉生产效率(NUEsp):子棉产量与吸氮量的比值;(3)氮肥回收利用率(RE):(施氮区地上部吸氮量-不施氮区地上部吸氮量)/施氮量×100。

2结果与分析

2.1品种间氮素吸收分配效率比较表1表明,不同品种在施氮的条件下单株吸氮量差异较大,其中苏杂3号、科棉6号较大,分别为284.4kg•hm-2、269.1kg•hm-2,苏棉9号最小。茎叶和铃吸氮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单株吸氮量随生殖器官吸氮量的增加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两者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789*),但随着营养器官(茎、叶)吸氮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两者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关系(r=0.697*)。氮素回收利用效率(RE)表明,各品种间差异也较大,变化范围在29.0%~48.2%之间。进一步分析杂交棉品种和其亲本铃吸氮量和RE结果表明,在施氮和不施氮处理下,杂交棉品种吸氮量、总吸氮量和RE,总体上均比各自亲本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各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与棉株总吸氮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914**);与铃吸氮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r=0.643);与营养器官(茎、叶)吸氮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变化关系,且差异达显著水平(r=0.774*)。以上结果说明不同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受品种基因型控制;适宜的茎叶吸氮量和较高的铃吸氮量、总吸氮量是高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品种的显著特征。

2.2品种间氮素子棉生产效率比较表2表明,各品种氮素子棉生产效率(NUE-sp)差异也较大,其中泗棉3号和科棉6号较高,分别为20.67kg•kg-1和20.35kg•kg-1;徐9154最低,仅为16.72kg•kg-1。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已吸收进入棉株体内的氮素的生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也受品种基因型控制,即将已吸收的氮素形成产量的能力存在差异。棉株生殖器官吸氮量分配率与氮素子棉生产效率结果表明,两者呈一定程度负相关关系,但未达显著水平。说明仅提高生殖器官中吸氮量并不能提高品种的氮素子棉生产效率,相关生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3长江流域常用棉花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分类对不同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采用欧氏距离作为相似性尺度,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对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图1),不同品种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可以分为3种类型:类型Ⅰ,回收利用效率高效型,如科棉6号和苏杂3号;类型Ⅱ,回收利用效率中间型,如泗棉3号、徐杂3号等;类型Ⅲ,回收利用效率低效型,如渝棉1号、苏棉9号。以上结果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品种氮素吸收效率是受品种基因型控制的。对不同品种氮素子棉生产效率(NUEsp)采用欧氏距离作为相似性尺度,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对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图2),不同品种NUEsp可以分为2种类型:类型Ⅰ,氮素子棉生产效率高效型,如泗棉3号、科棉6号、徐杂3号、渝棉1号;类型Ⅱ,氮素子棉生产效率低效型,如泗杂3号、苏杂3号、苏棉9号、徐9154。以上结果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品种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也明显受品种基因型控制。结合图1和图2的结果表明:棉花不同品种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的高低不尽一致,总体来说,科棉6号的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都处于较高的趋势;苏杂3号的氮肥回收利用率却相对较高,但氮肥子棉生产效率不高;泗棉3号、徐杂3号、渝棉1号的氮肥回收利用率不高,但氮肥子棉生产效率相对较高;而苏棉9号、徐9154和渝棉1号的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及氮肥回收利用率都相对较低。由此可见,供试品种的氮肥回收利用效率与氮素子棉生产效率存在4种类型,即二者都高效型,二者都低效型,高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低氮肥回收利用率型,低氮肥子棉生产效率和高氮肥回收利用率型。

篇9

2.市场需求不旺,价格持续疲软

由于国内生产能力和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供应能力大幅度提升,而同期农产品价格萎靡,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对氮肥的需求明显趋软,氮肥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初步呈现。因此,自1996年以后,化肥积压滞销严重,化肥价格持续疲软。在1996年,尿素零售价每吨一般在2200元到2400元,而到1998年则跌低到1800元/吨。至于生产企业的出厂价则跌得更低,有的企业每吨尿素出厂价仅为1300元左右,已经降至成本线以下。1997年以后,价格下跌趋势虽已明显减缓,但由于化肥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消费商品,其销售也理所当然地呈现出淡季、旺季交替非常明显的态势,价格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在淡季和旺季之间差别很大,有时1吨尿素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要相差几百元,价格极其不稳定,波动很大。

3.氮肥库存积压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大量进口和国内生产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相对疲软,氮肥市场已呈现买方市场态势,市场销售极其不景气。因此,全国总的氮肥库存量在不断增加,1997年以后,其库存量虽呈相对波动型减少趋势,但总体库存水平仍然不低,约占氮肥产量的10%~15%;而且,这种情况还是在大量小氮肥企业关闭、停产、限产的情况下才暂时出现的。因此,库存形势不容乐观。

4.企业数目不断减少,开工状况极不理想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加剧的缘故,大量小氮肥企业难以为继,小氮肥企业数目急剧减少,至1998年底仅剩834个。而且在现存的企业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开工不足,一些企业仍处于半停产状态。从1997年1月到1999年3月这段时间内,不仅生产企业开工率不高,而且还在不断走低,开工状况很不理想,到1999年1月,开工率达到历史最低,仅为57.88%。

5.效益状况极不稳定

1992年以后,由于氮肥销售市场的逐渐放开和氮肥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有不少企业被迫退出竞争,因此市场供给和价格波动更加频繁。而与此同时成本却高居不下,所以就整个行业而言,不仅效益不甚理想,而且非常不稳定,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并且波动幅度还非常大。

6.企业规模大小,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小氮肥企业起步是从年产200吨合成氨开始的,经过40余年的发展,虽然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有了很大幅度的扩展,但企业总体规模还是太小,到1997年平均合成氨产量也不过2.08万吨/年。据统计,1998年全国小氮肥企业共有828家,其中合成氨生产能力大于4.0~4.5万吨/年的厂家有200个;生产能力大于2.0~2.5万吨/年的厂家约有350个;生产能力小于2.0万吨/年的仍然为数不少。虽然有250个左右企业进入了大中型企业的行列,但从全行业来看,规模小的企业还是占多数,即使是进入了大中型企业行列的企业,其规模也还是偏小。

7.装备条件差,能耗高,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多数以煤为原料,小规模的煤气化技术,国际国内无可借鉴,能耗高,装备条件、技术水平较差,尿素装置虽投产较晚,由于原材料、技术全部国产化,在当时来讲,虽建设成本低、见效快,但绝大多数仍是使用国际上早已淘汰了的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不仅污染严重,而且效率极低,所以我国小氮肥行业普遍能耗水平过高。小型氮肥企业主要以煤为原料,能耗均高于66.88百万千焦,高出国外先进水平1倍多。以天然气、成品油和煤炭为原料的尿素装置能耗比国外分别高20%、25%、75%。另外,小氮肥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时,由于地方劳动力比较便宜,忽视了装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

8.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小氮肥行业虽然其氮肥生产量已占整个氮肥生产的半壁江山,总体规模已非常可观。但从结构上来看,其产品品种结构很不合理,具体来讲,一是高浓度尿素产量比重低,低浓度碳铵产量比重高;二是肥料成分单一,复混或复合肥、专用肥产量低;三是产品功能单一,仅局限于增加土壤肥力,没能将除草、杀虫等多种功能结合起来。

9.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相比,本来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就非常紧缺,难以满足目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小氮肥企业地处乡镇,有的甚至是在农村,经济实力并不强大,本身就不具备吸引人才的条件。所以从总体上讲,人才是小氮肥企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制约小氮肥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小氮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相当落后,根本就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管理实践。企业管理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人治色彩比较浓,缺乏必要的管理规范。有些企业虽然也制定一些管理规范,但执行得相当差,有时甚至成了领导为我所用的挡箭牌,所以从管理上往往是即兴式的,缺乏系统的规范,显得紊乱而无序。

10.农化服务水平低

在传统体制下,企业只管生产就行了,根本不用考虑服务和产品的适应性,农民施肥也多凭经验而行,因此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0%,发达国家高达70%。

二、世界氮肥行业发展趋势

1.世界氮肥生产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氮肥生产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直到1989年,发展中国家氮肥产量首次超过发达国家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产量稳步增长,发达国家的产量却呈现出逐步递减的趋势,氮肥生产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日本,本国氮肥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但由于化肥工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于是日本就逐渐缩减国内生产,将其生产基地转向国外。

2.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就世界范围而言,目前氮肥生产明显趋于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如美国仅有50多家氮肥厂,每厂平均生产能力为32万吨;俄罗斯有36家氮肥厂,平均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印度约有40家合成氨厂,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而我国的小氮肥平均每厂只有2万吨/年合成氨的生产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3.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为了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对于氮肥生产这一高污染行业,控制和要求就更为严格。一

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

要进行科学的治理和严格的控制,实行达标排放,以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开发新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因施肥不当和利用率低而对土壤造成的伤害。

4.高度重视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步

为了满足降低生产成本、控制污染的要求,未来氮肥生产技术和设备均朝着低能耗、重环境治理、操作方便、安全度高、易于监控、装置负荷、运转率高、连续运转周期长的方向发展。

5.品种多样化、高度化和复杂化

国际发展趋势是新产品不断产生,产品种类趋于多样化,而且氮肥加工品种主要是以高浓度的复混肥、尿素和硝氨为主,或者直接是液氨肥,品种复合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6.高度重视农化服务

未来农业化服务必将成为发展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几乎所有土地都是按土质配方施肥。目前,美国大约有235家专业农化实验室(其中私人性的200家,大学35家),可为农民提供高效的测土服务及根据测土结果提供肥料配方;另有分布于全美各地的数千家化肥分销商和零售商,这些分销商和零售商负责取土送往农化实验室,然后根据测土配方,加工复混肥提供给农户并提供施肥服务,他们既经营,又生产和服务,三位一体。

三、我国小氮肥行业发展对策

1.高度重视营销工作

随着我国化肥经营的放开和大量化肥进口的竞争,生产已初步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迹象。此时,氮肥企业必须为自己的产品出路着想。因此为适应这种转变,小氮肥企业必须在经营观念上有重大突破,彻底从生产观念转变到经营观念,充分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需求,研究竞争对手状况,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根据不同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来开展市场竞争,从而使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强化内部管理

小氮肥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实行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二是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努力避免管理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二是要努力做好企业的标准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职工教育以及管理规范的制定和修改等基础工作,为实施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创造条件。三是要大力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以“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为核心的科学管理方法,以不断提高管理效益,增加管理的科学性。四是要强化系统管理,弱化个人行为对整个管理活动的影响力,尤其是管理决策中,必须严格遵循管理规章和决策程序,努力避免决策的个人意识,以减少主观色彩,避免决策的失误。五是要重点抓好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成本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的好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人事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管理得好可以避免企业内部无谓的内耗;所以把这两部分抓好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3.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力争跟上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

紧跟世界氮肥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是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寻求技术突破,从而带动整体技术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二是无论技术引进,还是技术改造,都应该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重要的高度来考虑,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促进技术进步;三是要突出技术的节能性,通过大幅度降低能耗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四是要突出技术上的安全性,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4.扩大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小氮肥企业要力争把规模做大,具体而言,可以有四种选择:一是实行联合,组建企业集团,以某一个效益较好的企业为核心,联合几个企业,争取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增强联合体的综合实力;二是采取兼并,某个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兼并一个或几个企业,从而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的企业;三是企业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扩建,以扩张自己的实力;四是通过挖潜、改造方式,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之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篇10

2.市场需求不旺,价格持续疲软

由于国内生产能力和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供应能力大幅度提升,而同期农产品价格萎靡,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对氮肥的需求明显趋软,氮肥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初步呈现。因此,自1996年以后,化肥积压滞销严重,化肥价格持续疲软。在1996年,尿素零售价每吨一般在2200元到2400元,而到1998年则跌低到1800元/吨。至于生产企业的出厂价则跌得更低,有的企业每吨尿素出厂价仅为1300元左右,已经降至成本线以下。1997年以后,价格下跌趋势虽已明显减缓,但由于化肥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消费商品,其销售也理所当然地呈现出淡季、旺季交替非常明显的态势,价格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在淡季和旺季之间差别很大,有时1吨尿素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要相差几百元,价格极其不稳定,波动很大。

3.氮肥库存积压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大量进口和国内生产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相对疲软,氮肥市场已呈现买方市场态势,市场销售极其不景气。因此,全国总的氮肥库存量在不断增加,1997年以后,其库存量虽呈相对波动型减少趋势,但总体库存水平仍然不低,约占氮肥产量的10%~15%;而且,这种情况还是在大量小氮肥企业关闭、停产、限产的情况下才暂时出现的。因此,库存形势不容乐观。

4.企业数目不断减少,开工状况极不理想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加剧的缘故,大量小氮肥企业难以为继,小氮肥企业数目急剧减少,至1998年底仅剩834个。而且在现存的企业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开工不足,一些企业仍处于半停产状态。从1997年1月到1999年3月这段时间内,不仅生产企业开工率不高,而且还在不断走低,开工状况很不理想,到1999年1月,开工率达到历史最低,仅为57.88%。

5.效益状况极不稳定

1992年以后,由于氮肥销售市场的逐渐放开和氮肥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有不少企业被迫退出竞争,因此市场供给和价格波动更加频繁。而与此同时成本却高居不下,所以就整个行业而言,不仅效益不甚理想,而且非常不稳定,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并且波动幅度还非常大。

6.企业规模大小,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小氮肥企业起步是从年产200吨合成氨开始的,经过40余年的发展,虽然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有了很大幅度的扩展,但企业总体规模还是太小,到1997年平均合成氨产量也不过2.08万吨/年。据统计,1998年全国小氮肥企业共有828家,其中合成氨生产能力大于4.0~4.5万吨/年的厂家有200个;生产能力大于2.0~2.5万吨/年的厂家约有350个;生产能力小于2.0万吨/年的仍然为数不少。虽然有250个左右企业进入了大中型企业的行列,但从全行业来看,规模小的企业还是占多数,即使是进入了大中型企业行列的企业,其规模也还是偏小。

7.装备条件差,能耗高,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多数以煤为原料,小规模的煤气化技术,国际国内无可借鉴,能耗高,装备条件、技术水平较差,尿素装置虽投产较晚,由于原材料、技术全部国产化,在当时来讲,虽建设成本低、见效快,但绝大多数仍是使用国际上早已淘汰了的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不仅污染严重,而且效率极低,所以我国小氮肥行业普遍能耗水平过高。小型氮肥企业主要以煤为原料,能耗均高于66.88百万千焦,高出国外先进水平1倍多。以天然气、成品油和煤炭为原料的尿素装置能耗比国外分别高20%、25%、75%。另外,小氮肥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时,由于地方劳动力比较便宜,忽视了装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

8.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小氮肥行业虽然其氮肥生产量已占整个氮肥生产的半壁江山,总体规模已非常可观。但从结构上来看,其产品品种结构很不合理,具体来讲,一是高浓度尿素产量比重低,低浓度碳铵产量比重高;二是肥料成分单一,复混或复合肥、专用肥产量低;三是产品功能单一,仅局限于增加土壤肥力,没能将除草、杀虫等多种功能结合起来。

9.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相比,本来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就非常紧缺,难以满足目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小氮肥企业地处乡镇,有的甚至是在农村,经济实力并不强大,本身就不具备吸引人才的条件。所以从总体上讲,人才是小氮肥企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制约小氮肥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小氮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相当落后,根本就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管理实践。企业管理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人治色彩比较浓,缺乏必要的管理规范。有些企业虽然也制定一些管理规范,但执行得相当差,有时甚至成了领导为我所用的挡箭牌,所以从管理上往往是即兴式的,缺乏系统的规范,显得紊乱而无序。

10.农化服务水平低

在传统体制下,企业只管生产就行了,根本不用考虑服务和产品的适应性,农民施肥也多凭经验而行,因此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0%,发达国家高达70%。

二、世界氮肥行业发展趋势

1.世界氮肥生产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氮肥生产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直到1989年,发展中国家氮肥产量首次超过发达国家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产量稳步增长,发达国家的产量却呈现出逐步递减的趋势,氮肥生产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日本,本国氮肥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但由于化肥工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于是日本就逐渐缩减国内生产,将其生产基地转向国外。

2.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就世界范围而言,目前氮肥生产明显趋于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如美国仅有50多家氮肥厂,每厂平均生产能力为32万吨;俄罗斯有36家氮肥厂,平均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印度约有40家合成氨厂,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而我国的小氮肥平均每厂只有2万吨/年合成氨的生产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3.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为了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对于氮肥生产这一高污染行业,控制和要求就更为严格。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

要进行科学的治理和严格的控制,实行达标排放,以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开发新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因施肥不当和利用率低而对土壤造成的伤害。

4.高度重视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步

为了满足降低生产成本、控制污染的要求,未来氮肥生产技术和设备均朝着低能耗、重环境治理、操作方便、安全度高、易于监控、装置负荷、运转率高、连续运转周期长的方向发展。

5.品种多样化、高度化和复杂化

国际发展趋势是新产品不断产生,产品种类趋于多样化,而且氮肥加工品种主要是以高浓度的复混肥、尿素和硝氨为主,或者直接是液氨肥,品种复合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6.高度重视农化服务

未来农业化服务必将成为发展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几乎所有土地都是按土质配方施肥。目前,美国大约有235家专业农化实验室(其中私人性的200家,大学35家),可为农民提供高效的测土服务及根据测土结果提供肥料配方;另有分布于全美各地的数千家化肥分销商和零售商,这些分销商和零售商负责取土送往农化实验室,然后根据测土配方,加工复混肥提供给农户并提供施肥服务,他们既经营,又生产和服务,三位一体。

三、我国小氮肥行业发展对策

1.高度重视营销工作

随着我国化肥经营的放开和大量化肥进口的竞争,生产已初步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迹象。此时,氮肥企业必须为自己的产品出路着想。因此为适应这种转变,小氮肥企业必须在经营观念上有重大突破,彻底从生产观念转变到经营观念,充分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需求,研究竞争对手状况,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根据不同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来开展市场竞争,从而使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强化内部管理

小氮肥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实行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二是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努力避免管理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二是要努力做好企业的标准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职工教育以及管理规范的制定和修改等基础工作,为实施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创造条件。三是要大力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以“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为核心的科学管理方法,以不断提高管理效益,增加管理的科学性。四是要强化系统管理,弱化个人行为对整个管理活动的影响力,尤其是管理决策中,必须严格遵循管理规章和决策程序,努力避免决策的个人意识,以减少主观色彩,避免决策的失误。五是要重点抓好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成本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的好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人事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管理得好可以避免企业内部无谓的内耗;所以把这两部分抓好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3.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力争跟上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

紧跟世界氮肥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是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寻求技术突破,从而带动整体技术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二是无论技术引进,还是技术改造,都应该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重要的高度来考虑,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促进技术进步;三是要突出技术的节能性,通过大幅度降低能耗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四是要突出技术上的安全性,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4.扩大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小氮肥企业要力争把规模做大,具体而言,可以有四种选择:一是实行联合,组建企业集团,以某一个效益较好的企业为核心,联合几个企业,争取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增强联合体的综合实力;二是采取兼并,某个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兼并一个或几个企业,从而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的企业;三是企业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扩建,以扩张自己的实力;四是通过挖潜、改造方式,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之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篇11

合理使用肥料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一环,肥料施用不得对环境和植物产生不良后果,控制有害物质残留积累在不影响人体健康的限度内。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相结合,促使有足够数量的有机物返回土壤中,使土壤微生物既能得到充足和平衡的有机养料,同时又能得到充足平衡的磷、钾及矿质养分,从而增强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性,改善和提高土壤微生态,更新和提高土壤有机质,使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自净能力等得到相应增强,增加生物体系的生物循环,从而减少污染,形成一个良性生态循环。

1 肥料种类的选择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能够施用的肥料类型和种类,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1有机肥 包括农家肥和商品化有机肥料,农家肥又包括堆肥、泥肥、饼肥、厩肥、沼气肥、绿肥和作物秸秆等。

1.2微生物肥料 包括腐殖酸类肥料、根瘤菌肥料、钾细菌肥料、磷细菌肥料以及复合型微生物肥料等。

1.3无机矿质肥料 包括无机氮肥、矿物钾肥、矿物磷肥。无机氮肥应选择施用铵态氮肥或尿素;磷肥提倡施用煅烧磷酸盐如钙镁磷肥,钾肥提倡施用硫酸钾。

1.4中微量元素肥料 以钙、镁、铜,铁、硼、锌、钼、锰等中微量元素为主的或几种元素配制的肥料。

1.5其它有机生产产生的废料 如骨粉,氨基酸残渣、家畜加工废料等。

2 施肥原则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原则就是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多元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尽量限制化肥的施用,如确实需要,可以有限度,有选择地施用部分化肥,但应掌握以下原则:①禁止使用硝态氮肥;②控制用量,一般每667 m2不超过25 kg;③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使用;④少用叶面喷肥;⑤最后一次追施化肥应在收获前30 d进行。

3 肥料的合理施用

3.1增施优质有机肥 一般常用的有机肥有两种:一种是半流体人粪尿,它具有养分含量高、分解快、肥效迅速等优点,但同时存在易于挥发和渗漏,含有大量微生物和寄生虫卵,易于传播疾病等特点,所以在施肥时,一定要经过充分腐熟,并且迫肥后用清水冲洗,防止直接污染蔬菜。二是固体有机肥,包括畜禽粪、厩肥、堆肥、作物秸秆等,施用固体有机肥是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措施。

3.2平衡施肥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如果仅施用有机肥,难以满足作物全面、充足的养分需求,难以实现持续优质高产。因此生产中必须推广以控氮为主的平衡施肥技术,做到氮、磷、钾和钙、镁及各种微量元素肥料合理搭配,避免蔬菜过量累积硝酸盐。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使用,有机氮与无机氮比例不低于1:1。

3.3不施硝态氮肥 蔬菜栽培中施用硝酸铵、硝酸钙和硝酸钾等硝态氮肥后,会使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成倍增加。硝酸盐经微生物的作用,易还原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可使人中毒缺氧,亚硝酸盐也可间接与次级胺结合形成强致癌物一亚硝酸胺,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3.4推广生物肥 实行有机、无机、生物肥配合施用。施用生物肥料,可使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迅速增殖,形成群体优势,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改善蔬菜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它的好处是:①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恢复土壤的自然状态。②增加蔬菜的防病抗病能力及耐贮性。③提高蔬菜的品质,改变因长期施用化肥不合理导致“瓜不香,果不甜,菜无味”。施用生物肥可使瓜果甜度提高20 %~30 %,蔬菜鲜嫩味美。④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能均衡的为蔬菜提供需要的所有养分,减少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污染,提早7~10 d上市。⑤增产效果显著,能增产10 %~60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将有机、无机、生物肥三肥配合施用,充分发挥生物肥料的功效。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土壤中,可以适当增加生物肥的施用量.降低无机肥特别是化学氮肥的施用量。

3.5采取科学的施肥方法 用化肥做基肥时进行全层深施,做追肥时少量多次。化肥要深施、早施,因为深施可以减少氮素挥发,延长供肥时间,提高利用率;早施则利于植株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轻硝酸盐积累。一般铵态氮肥施于6 cm以下土层,尿素施于 10 cm以下土层。氮肥深施的同时,要配合施用氮肥抑制剂,如目前国际生产上应用效果比较好是“双氰胺”,按氮肥的10 %加入到肥料中施用,可减少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10 %左右。施用磷肥,可为蔬菜提供磷素养分,还能抑制重金属镉、铅、锌、砷的活性,降低毒性,减轻危害;增施钾肥,可降低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提高蔬菜品质。钾素也称“品质元素”蔬菜施用钾肥后,果实中维生素C和糖分的含量明显提高,同时贮藏耐久性能也提高。

4 注意事项

篇12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尽管耕地面积还不到全世界总量的10%,但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却接近世界总量的1/3,使用量居全球第四,但过量使用化肥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1过量使用化肥的危害

过量使用化肥不仅使土壤肥力迅速下降,严重影响作物品质,而且污染物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因化学物残留,危害人体健康,同时,还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能源的短缺问题。

(1)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收入损失。据抽样调查,我国80%的农户习惯凭传统经验施肥,不考虑各种肥料特性,盲目采用“以水冲肥”、“一炮轰”等简单的施肥方法。全国有1/3农户对作物过量施肥,导致农民种地投入不断增加,虽然粮食产量增加,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地方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只增加成本不增加产量,造成农产品品质低劣,使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甚至降低其收入。

(2)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由于农田大量施用单元素化肥,其养分不能被作物有效地吸收利用。氮、磷、钾等一些化学物质易被土壤固结,使各种盐分在土壤中积累,造成土壤养分失调,部分地块的有害重金属含量和有害病菌量超标,导致土壤性状恶化,作物体内部分物质转化合成受阻,使农产品品质降低。超量使用化肥使果蔬生长性状低劣,并且容易腐烂,不宜存放。

(3)导致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过量使用化肥极易使庄稼倒伏,而一旦出现倒伏,就必然导致粮食减产,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过量使用化肥还容易发生病虫害。使用过量的氮肥,会使庄稼抗病虫害能力减弱,易遭病虫的侵染,继而会增加防虫害的农药用量,直接威胁食品的安全性。一旦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就会对人类身体造成严重威胁,引发中毒及诱发其他病症。

(4)加剧环境污染。过量使用化肥,当肥料量超过土壤保持能力时,就会迁移至周围的土壤中,形成农业面源污染,使河流、湖泊水体呈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滋生,出现部分河流、湖泊的鱼虾发生死亡的现象。过量的化肥还会渗入20 m以内的浅层地下水中,使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若长期饮用此类水源就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1]。据统计,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 000多万t的氮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

(5)浪费大量紧缺资源。化肥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是因为生产原料紧缺。如氮肥主要以石油为原料,现在则以煤和天然气为主,这些都是我国紧缺的资源。而且每年化肥生产还要消耗大量高品质的磷矿石,而磷矿石也已列入国土资源部2010年后的紧缺资源之列。有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化肥生产消耗约1亿t标准煤,超过国家能源消耗比重5%;每年化肥生产消耗的高品位磷矿石超过1亿t;并消耗了我国72%的硫资源。目前,我国每年生产和消费的化肥量超过4 500万t,而全国氮肥利用率仅有30%左右。如果节约生产或合理使用化肥,就会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状况。

2过量使用化肥的原因

过量使用化肥,使蔬菜、水果的口感和品质变差,而且在土壤和水体中还会残留有害物质。在很多地方,即使增加化肥的投入量,收成也不会提高。调查表明,过量施肥可能与农技推广、受教育程度、化肥质量、自然灾害等有直接的联系。造成农民过量施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科技推广工作不到位。农民种田需要科技指导,就需要有农业科技人员来传播科技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但农村的许多科技人员先后转行离开了农技推广一线,继续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部分人员知识更新较慢,仍存在“多施肥多收成”的老观念;另有一些农技推广工作者兼负农资任务,因而忽视了实际的农业生产而注重农资销售,无形中促使了化肥的过量施用。

(2)农民的知识水平较低。传统的农业生产使农民一直深信“高投入高产出”的技术理念,传统的生产观念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从而造成不合理的施用化肥现象。一方面,因为各地的土壤肥力不同,农民对适用的农药标准用量和使用时间不明;另一方面,尽管国家经常开展土壤普查工作,但普查数据多用于科研,很少反馈给基层农民,所以大部分农民不了解施用化肥量对土地肥力的影响,只知道多施肥、多增产,不可避免地出现超量施用化肥的问题。

(3)氮肥行业补贴政策加剧了化肥的过量施用。出于粮食及补贴农业的考虑,政府长期对化肥企业的生产、运输、税收等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扶持。有资料表明,仅免收增殖税一项,就相当于1 t尿素(氮肥的主要品种)获得56元左右的补贴收入,再加上运价、电价、气价等的补贴政策,尿素肥平均补贴160元/t左右。此外,还有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中与化肥有关的间接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民无节制施用氮肥的状况,国家的财政补贴也使得大量化肥企业得以生存。据调查,全国生产合成氨的企业近1 000家,平均生产规模为2万t,而其中低于平均规模的小氮肥厂竟达800多家,这些小氮肥厂大多技术水平低,耗能大。目前,全国氮肥产量已经严重过剩。有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尿素年产已达5 900万t,过剩900万t左右。对化肥企业的补贴及财政支农的间接补贴,也对化肥的过量使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

(4)化肥质量低、自然灾害等因素加剧了化肥的过量施用。

3防止过量施用化肥的对策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过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功能退化、环境污染加剧及紧缺能源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加强全社会对过量使用化肥问题的关注[3],分析导致化肥过量施用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减少化肥的过量施用,以生物肥和有机肥取而代之,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1)提高对合理施用化肥的认识。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户要充分认识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把合理施用化肥看成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通过合理施肥,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环境污染、作物品质下降、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和其他媒介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合理施用化肥的重要性[4],让合理施用化肥的意识牢牢根植于广大农民的意识之中。

(2)减少对氮肥行业的补贴。目前,在化肥生产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必须改变氮肥生产和流通行业的大量财政补贴的现状。可在维持现有粮食产量水平的前提下,在合理施用化肥的基础上,设定减少氮肥施用量的总目标,逐步增加减少的数量。同时,可改变补贴方式的单一模式,将更多补贴投入培训等其他工作。

(3)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变广大农户不合理的施肥方法,向广大农民普及科学施肥的理念和技术。加强和完善配方施肥中的各项技术措施,不断充实完善施肥参数,如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利用率、化肥利用率等。在原来检测土壤、植物营养需求的基础上,新增水质、土壤有害物质、化肥农药污染等环境条件分析项目,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同时,要增加有机肥在配方施肥中的比重,加大对微肥和生物肥的利用,协调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施肥,既保证庄稼旺盛生长,促使增强作物的抗病和防病能力,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又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同时减少农民负担[5]。

(4)加强对乡土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要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改变滥用化肥的问题,则需要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开拓创新意识,鼓励实干精神,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技能或经人事部门认定获得相关证书的科技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对农民进行科学指导中的作用。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观,提高乡土科技人员的人才地位,并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环境,撤消农技推广人员兼负的农资任务,而让其集中精力搞好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6]。要加大对他们的技术培训力度和科技投入,建立人才库和奖励制度,开展农村职称评审,为农业科技推广拔尖人才提供必要的农业实用技术和推广基地、实验基地。真正发挥农村科技推广人员在合理使用化肥等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5)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要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化组织,使农户对农作物的种植、施肥、浇水、用药等管理按统一要求进行,确保不滥用化肥和农药。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充分利用沼气生产中的沼渣和沼液这些有机肥,合理减少化肥的使用。而由于长期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功能退化和农田环境恶化问题,生态农业初期将会出现风险大、产量低、转换期长等不利局面,国家要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以鼓励农民的生态农业实践,使生态农业得以广泛地发展,也让广大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总之,要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迅速改变我国过量施用化肥的现状,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参考文献

[1] 陆振华.过量氮肥致多重“负效应”[N/OL].二十一世纪报道.2010-01-15(8)[2010-07-02].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0-01-15/content-113750.htm.

[2] 杨乃芬.氮肥泛滥之痛:增广的代价[N/OL]第一财经日报,2010-04-06(6)[2010-01-02].http:∥ducj.ynet.com/article.jsp?oid=64682983.

[3] 王志勇,郑惠玲.试论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技术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2001(5):25-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