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1 09:13: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海洋经济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海洋经济发展

篇1

2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在我国今年批复的山东、浙江、广东三个沿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验区)的规划中和自1990年起先后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及最近批复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和建设方案中,海洋经济已作为核心发展的要素被不断重视和提升[6-8]。在三个产业中,除第三产业涉及的海洋经济内容我国有比较好的基础外,其他许多产业都是海洋新兴产业,均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而通过对教育部高职高专目录内和目录外专业的研究,目前已开设的涉海专业主要涉及的产业和内容。根据上述研究可知,在海洋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中,目前各高职院校在第一、二产业几乎没有开设涉海类专业,而第三产业中已开设了交通运输大类,其中有水上运输类、港口运输类25个专业;还开设了旅游大类,其中有旅游管理类、餐饮管理与服务类15个专业,但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涉海专业;在其他设置的专业大类中也有少数涉海或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专业,如涉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港口水利、国际贸易等大类的相关专业,但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基本上为空白。由此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涉海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严重滞后,涉海类专业数量少,覆盖面窄,除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和建设相对较齐外,针对第一、第二产业涉海专业几乎没有,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如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生态和远洋渔业基本上为空白。

3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的战略思考

篇2

    海洋经济的实践远远早于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亚太经济的发展开始走向海洋经济之路,日本是其典型的代表。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其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辽宁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日本——科技创新加速海洋开发

    近年来,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先后形成了关东广域地区集群等9个地区集群,这不仅构筑起各地区连锁的技术创新体制,也形成了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区域。

    第二,日本海洋开发包括经济开发、技术开发,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三,日本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急剧扩大,形成了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制订了海洋开发战略计划,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着重海洋科学技术开发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日本与我国同为东亚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发展异曲同工,辽宁省在制定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时,应参考日本的实践经验。

    山东省——政府重视推进战略实施

    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80年代时期就一同开展“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海洋战略的实施。

    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于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并把发展海洋经济当作一项关系长远利益的战略性工程来对待。

    山东省还一直强调依法治海的精神,海洋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法制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初步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框架,从而使得海洋开发严谨有序。

    近几年,山东省依靠海洋科技力量和众多海洋科研院所,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的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海洋产业迅速崛起,新技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海洋药物保健品、海洋精细化工、沿海旅游、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不断提高,新研究成果的投入使用使山东省的海洋经济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增长点。

    经验启示

    发展海洋经济,由于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也并不完全一样。但由于海洋经济的共同特性,国内外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都采取了以下举措:

    1、政府管理综合化

    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要对政府的作用进行正确定位。首先,海洋经济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政府对海洋经济进行综合管理,以利海洋资源最优利用,发挥最大的资源潜能。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涉及很多政府部门,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再次,与陆域经济管理相比,海洋经济具有特殊性,所以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介入的范围更广,也更为深入;政府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部门协调和对经济外部性的治理这两个方面,其他领域则更多地强调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产业结构合理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构成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第二,“二、三、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向“三、二、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演变。以高技术支撑的近海油气业、临港工业,以及滨海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性海洋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区域特色明显。由于各国(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海洋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即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比较优势。

    3、加强培育海洋主导产业

    根据沿海城市海洋各产业增加值和全省海岸带资源调查,考虑到海洋9类行业增加值的梯度分布和资源基础,把省内海洋经济划分为主产业集群区、发达区、潜力区、欠发达区4个等级。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科技资源方面的两大优势,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的要求,积极培植壮大海洋主导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带动高素质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4、海洋功能划分越来越明确

    海洋经济是海洋水体资源经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其发展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空间变化与空间组合的结果。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域经济作支撑,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与沿海陆域经济联动发展中,在与区域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中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因此,要构建布局合理、陆海一体的生产力发展平台,加快辽宁省海洋产业由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由分散向集群化发展。

    5、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篇3

1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分析

2017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加快海洋经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四点建议:第一,建立海洋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涉海企业提供专业的投融资服务;第二,积极推动政府财政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贷款贴息、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海洋产业;第三,积极发展信托投资、股权投资、产投资、风险投资等多样化的投融资模式,以满足不同类型涉海企业的投融资需求;第四,鼓励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涉海项目申报国家专项基金,申请国家或地方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策。201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从银行信贷、股权债券、保险、多元化融资渠道、投融资服务体系以及政策保障六个方面,提出了金融系统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途径。具体来看,在银行信贷方面,设立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创新海洋金融产品与业务;在股权、债券融资方面,支持成熟、优质的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引导中小型涉海企业通过债务性融资工具融资;在保险方面,完善海洋渔业保险,发展海洋特色保险产品,鼓励保险投资基金对涉海项目与工程进行投资;在多元化融资方面,通过建立金融租赁公司、跨境融资、创新涉海金融工具、引入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在投融资服务体系方面,打造海洋产业投融资服务公共平台,健全海洋产权抵质押登记制度;在政策保障方面,推动涉海信贷政策的落实,推进蓝色金融的创新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效果的检测与评估。

2山东、广东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分析

我国自2010年开始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的建设工作,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五个省市相继确立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本文对山东、广东二省的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希望为烟台市海洋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2.1山东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分析

山东省于2011年开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2018年9月召开的“儒商大会2018”现代海洋产业论坛上,签署了12个现代海洋重点项目,投资规模203亿元,同时推介了216个海洋强省重点项目,投资规模达4100亿元。为了推动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开展,山东省积极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保险业,不断拓展涉海项目融资渠道,持续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构建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协同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具体来看,其措施主要包括九项:第一,支持金融机构与战略投资者的战略合作,组建涉海项目大型金融集团;第二,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涉海项目股权和业务合作;第三,为开发与创新涉海金融产品提供政策支持;第四,推动产业资本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发起设立了规模达300亿元的现代海洋产业基金,积极建设海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体系;第五,完善涉海保险服务行业,鼓励开发涉海保险产品,提高涉海项目保险覆盖率,建立海洋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第六,发挥“海上粮仓”建设基金的支持作用,利用好国家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每年筹集不低于55亿元的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涉海“十大行动”的建设;第七,发挥民间资本的主体作用,建立集信贷、融资、发债、理财、结算、咨询于一体的投融资机制;第八,简化金融服务流程,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信贷规模;第九,依托省内大型投资基金公司,建立海洋产业投融资平台。

2.2广东省金融支持海洋发展经验分析

广东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连续23年位居全国首位,长期占据全国海洋经济“领头羊”的地位。为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广东省政府从财政专项资金、银行信贷资金、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进行了统筹,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海洋产业发展措施。在财政专项资金方面,广东省自2018年起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五大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并安排了2.65亿元资金重点支持36个海洋工程项目。在银行信贷资金方面,广东省与当地的政策性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广东省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等125个涉海项目发放信贷资金500亿元,同时,积极探索信贷担保、贴息、不动产权证质押等支持渔业发展的信贷机制。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将深圳打造成国家海洋金融中心,成立了广东省首家海洋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公司,设立了总规模500亿元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海洋产业。

3烟台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烟台市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有利的政策优势,烟台市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烟台市海洋生产总值173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集群,并成为我国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2017年烟台市实现主要海洋产业产值3411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18年,烟台市将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打造绿色可持续生态环境作为海洋经济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了构架“3+3”海洋产业体系的工作思路,通过大力改造现代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和海洋文化旅游业三大传统海洋产业,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业以及海水利用业,创建两个“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举措,进一步优化烟台市海洋产业布局,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烟台市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以建立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和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主线,实施了一批涉海重点工程和项目。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烟台市启动了北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等11个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超过9亿元。在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方面,生物医药园、抗HER2抗体ADC新药生产车间等14个项目投入了建设。在海洋渔业方面,山东芙蓉岛西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等四个海洋牧场示范区投入建设,投入资金1.0402亿元,同时积极推进智能型工厂化循环水整装系统产业化推广等5个项目,预期提升产值超过6亿元。在海洋物流方面,确立了码头工程、航道及防波堤工程、集疏运系统、临港物流工程、临港产业园5个重点支持的海港码头建设项目。在海水综合利用方面,大力支持南山铝业海水淡化工程、海阳核电海水淡化工程等4个工程的建设。在滨海旅游方面,开始蓬莱西海岸文化旅游区等5个项目的建设,计划投资618.79亿元。与此同时,烟台市也启动了海洋科技强市、海洋生态文明强市、海洋文化强市、海洋综合管理强市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等41个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超过33.5亿元。为了支持烟台市海洋强市项目的开展,烟台金融行业采取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与创新措施,保障涉海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2015年,烟台市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与烟台市政府、山东省经济开发投资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出资设立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投资基金,投资规模3.2亿元,重点支持海洋牧场、现代渔业园区、遗传育种中心等项目的建设。2016年,烟台市银行业发放了海洋产业专业贷款70余亿元,其中向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海洋生物产业发放贷款超过60亿元。

4烟台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通过对国家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进行分析,在借鉴山东、广东二省实施的金融支持与创新措施基础上,结合烟台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海洋产业投资状况,从融资性金融支持、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和服务性金融支持三个层面,研究支持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并逐步形成以财政支持金为基础,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体,以社会资本为重要来源,以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为保障的金融支持体系。

4.1融资性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融资性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由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国外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和民间资本组成的多样化融资体系,丰富涉海领域资金来源,提升各类金融机构的涉海服务能力。具体来看,第一,充分发挥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资金对支持涉海重点领域和项目的基础性作用,在利用好中央财政每年拨付的3亿元资金基础上,根据烟台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一带三区”新格局建设需求,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的专项支持,同时根据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的规划,加大烟台市对涉海产业、涉海工程、涉海科研的财政支持力度。第二,发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对海洋经济支持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立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事业部等方式,在信贷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向海洋产业倾斜,同时,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与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海洋经济领域。第三,完善资本市场,为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积极培育涉海中小型企业,提升涉海上市公司质量。第四,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形成较为成熟的基金市场。第五,支持条件成熟的涉海大型企业成立财务公司或融资租赁公司,提升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第六,在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大型工程建设等领域,尝试采用PPP模式进行融资,缓解项目资金压力,分散项目投资风险。第七,努力打造“亲清”的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海洋产业。

4.2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篇4

一、海洋环境特征

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

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篇5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2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3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篇6

我国是海洋大国,也是海洋经济强国。海洋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量的资源。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和最强有力的基本支持领域,它研究目的就是寻找提高海洋经济的途径和方法,制定梅洋政策和法规,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可持续发展经济,包括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经济、海洋科技文化教育经济、海洋市场经济和海洋经济管理。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海水波浪能、潮汐能,矿产资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压力差、浓度差等。广义的包括海洋提供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它从宁波的发展史出发,论述宁波近几年来在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宁波港口发展史

宁波港是浙东交通枢纽。公元752年宁波港正式开埠,设市舶司,1842年的《》时,宁波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1953年成立宁波港务分局,1955年建立了三统权,1978年北仑港投入建设。2003年,全港拥有生产性泊位198个,有23个5万吨级以上至25万吨级的特大型深水泊位,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8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有277.2万标准箱,是大陆港口中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

二、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宁波近海海域污染严重,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逐年退化。2005年宁波全市近岸海域5个监控区域全为劣四类海水,超标指标主要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水质均营养型。目前宁波市受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海域面积约8252平方公里。

赤潮的频繁发生,一是因为一些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有污染影响的工程项目难以遏制,人类活动的频繁,向海洋输送大量有机污染物引起海洋环境恶化;二是海洋自身生态系统趋于退化,宁波海域于2004年5月13日在渔山列岛附近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随后又从5月27日起,象山港横山码头栖风码头区域发生大范围赤潮,厚度达2米,面积约200平方公里。2005年记录赤潮3起,主要发生区域集中在象山港和大目洋海域,累计面积1618平方公里,主要优势种为红色中缢虫和长崎裸甲藻。

(二)海洋经济结构体系欠佳

宁波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与全市已进人工业化发展中后期的发展阶段不适应,而且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资金投入、政策力度、科技水平等方面,也与先进地区有一定差距,大部分的海洋产业属于行业部门管理,缺乏整体性的内外部协调,宏观管理能力弱。同时海洋科技水平还较落后,新高科技投入发展尚不足够,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发。海洋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深加工产品不多。现代海洋产业结构由海洋油气、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沿海港口作业四大支柱产业构成,海洋油气、海洋旅游业为主体。宁波市的支柱性海洋产业由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沿海港口作业组成。这三大产业的总产值占宁波市部门海洋经济总产出的85%,其中海洋旅游业所占比重高达47.81%,而临海港口业的比重仅7.72%。在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方面,目前在世界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15.8%,第二产业占34.2%,第三产业占50.0%,三者的比例约为0.3:0.7:1.0。宁波市2003年的海洋三次产业的总产出构成为5.37:81.74:12.90,第二次产业占据绝对优势,从总产和增加值而言,宁波市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是二、三、一结构。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水产业,在海洋经济总产值中份额大大下降。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洋采矿业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业等在海洋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海洋第三产业的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等进一步发展。宁波港的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正处在调整时期。宁波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体是偏粗放型、低层次的。这是因为宁波的优势产业海洋经济的发展偏离了经济发展与能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区域。

三 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对策

(一)坚持科教兴海,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加快调整海洋经济结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项目、大企业为依托,发展重点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宁波港产业的调整是:一产优化、二产提高,三产突破。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是:以海洋和港口运输业为龙头,临港工业为主导,现代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为特色,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海洋化工、海洋制药业等新兴和未来海洋产业,形成各类海洋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产业要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宁波港的第一产业海洋水产业所占比率依然偏大,海洋社会劳动者密集,普遍存在技术落后的现象。在该产业,宁波应扩大销售人群,面向全球。这就需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外向型海洋产业:集中建设一批现代化科技化的出口型养殖基地、外向型加工基地、冰鲜鱼出口基地和远洋渔业基地,生产多样化健康化的海洋生物产品,例如褐藻胶甘露醇等藻类的深加工产品,并使之走向国际市场。要大力开发水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冷海水和盐水微冻保鲜盒冷冻冰块制造工艺,做到水产品加工的综合化、多样化和高值化,做好特色产业品牌的保护和宣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第二产业注重发展和革新。宁波港第二产业比较薄弱,遵循现代海洋产业开发的“高科技、新产业、大市场”的思路,实施创新传统产业和开拓新兴产业并举。加快海洋制药业、生化、机械、加工、电力等商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海水利用业,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建立海水利用的主管部门,结合海水淡化技术,合力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这对解决宁波水资源危机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同时要注重传统海洋产业更新改造技术,例如宁波港传统的优势产业:船舶建造业,要依照现代造船模式,改进工艺,广泛运用信息数字技术,从而缩短造船的周期。

第三产业要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开发新兴行业。对于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应当大力发展诸如海洋电子、通信导航系统、遥控潜水器、水下检修系统、海洋仪器、船用仪表、海洋工程服务与管理以及与海洋产业和开发有关的一系列新兴产业。在海滨旅游业上,应因地制宜,以生态、健康、人文为主题,利用大桥景观、海洋涂滩、会议旅游、游船旅游等特色吸引观光游客。在旅游上,要注重“古老文

明”与“现代休闲”有机结合,传统的旅游点如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观音道场――“海天佛国”普陀山,新兴的有大跨度悬索桥舟山跨海大桥、水产城等。在价格上应遵循“中档为主,高中档兼顾”的原则进行调整优化,从而扩大消费人群。

为实现海洋产结构的优化,宁波要推进“科技兴海”,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硬件上政府要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全面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等项目为重点,以建立海洋科技园区和完善中介组织为主要载体。软件上要设立“科技兴海”专项资金和各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对内加快海洋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涉海专业建设,大力培养一批海洋科技开发人才和中高级科技应用人才;对外加强与国内外海洋科研部门的交流和合作,引进世界各地的优秀科技人才。

(二)加强海洋管理,注重生态坏境建设

政府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海洋环境监督管理,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回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海洋坏境污染监测、监视、预报和预警系统,加强重点港湾污染监测力度。加强陆源污染的综合整治,推行污染排放许可证、总量控制、限期治理和排污收费等制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广高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篇7

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不仅是弥补我市经济建设资金缺口的一条主要渠道,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舟山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根据《福布斯》公布的2007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榜,舟山跃居76位,较去年升7位,然而资本活力指数却位列105位,远远落后于综合指数。为此,要着力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创新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尽快建立直接融资机制,加快直接融资步伐,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推动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提高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融资规模。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市必将出现一批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积极发展企业上市融资,增强资本扩张能力,是我市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这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看,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最好的融资方式,上市融资快速扩大了企业的规模,降低了企业的债务比例,规范了企业的融资行为,提高了企业信誉,增强了企业通过银行融资或通过债权融资的能力。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企业上市融资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近年来我市的一大批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组织构架、制度建设逐步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吻合;一些历史的遗留问题得到了解决,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得到理顺;企业的产权结构得到了多元化发展,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和经营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我市很大一部分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已逐步成熟。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我市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紧紧抓住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和我市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机遇,筛选培育我市优质企业,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对这些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着重从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层面,对公司的经营、技术开发、管理体制不断调整和优化,提高整个公司的质量,夯实融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企业上市的资本扩张功能,把舟山优势产业中的一些有一定规模的优秀企业推向国内、国际的资本市场,是解决我是企业融资困难,促进我市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在现有企业中筛选几个主业突出、资产质量好、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潜力大的成长性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内部各项改革,切实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上迈出新的步伐;其次,要加快筛选企业研究、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机制的形成,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调动经营的内在动力增强其经济实力和风险抵抗能力;其三,要对筛选的企业积极实施资本运营战略,以人才、技术、品牌、管理、商誉优势,收购、兼并或控股市内外对口的企业,做大主业规模,提高集约经营和资本经营水平,推动其通过股票市场获得长期资金的支持。

(二)积极争取发行债券改善融资结构。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企业而言,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是最常见的三种融资方式。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美国,企业对外融资结构中,债券融资的比重远远超出股票市场。相比之下,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较为缓慢,规模和速度远远不及股票市场。自我国债券市场重新恢复以来,国债市场发展迅速,而企业债券发展相当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宏观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企业自身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和治理结构的完善都极为不利。2004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中心任务及相关政策。近两年来股票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债券市场也迫在眉睫。200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动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推出了短期融资券,为今后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拉开了序幕。所以要抓住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向好的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债券的额度指标和国家发改委的立项,及时做好逐级上报审批工作,最大限度地筹措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重点技改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市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选择一些好的项目或企业发放企业债券,如大桥项目、市政工程项目、电力项目等。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把这部分贷款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要提高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认识水平,树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市场风险观念,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设立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一种借鉴国际创业投资的基金运作,通过发行基金券,将投资者的不等额出资汇集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交由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管理,直接投资于特定产业的未上市企业,并通过资本经营和提供增值服务对受资企业加以培育和辅导,最后经股权交易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的集合投资制度。按产业商业化投资程度的不同,投资基金分为三类:创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基金,主要投资于已经有一定规模且能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部门;企业重组基金,主要侧重于企业兼并、重组等。要组织有关部门做好风险投资基金可能进入企业的筛选推荐工作,加快风险投资基金的引进。要根据目前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逐步规范,效益增长明显,而融资工具又比较单一,直接融资规模小,不能满足经济建设资金需要的实际,着力创新金融工具,开辟新的融资渠道,组建专门的投资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筹集起来,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积极做好争取在舟山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市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准备工作,要建立工作班子,制定组建方案,报国家相关部门和主管机构审批。

(四)积极规范发展民间融资。要充分发挥民间融资在支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展民间融资需要从创新、引导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发挥民间资金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重点要支持商会转贷基金的发展,对商会转贷基金地方政府部门要有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支持其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一)积极引进市外金融机构。提高金融业的开放水平能够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的进入,促进当地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舟山开设分支机构,一年内至少能增加5到10亿的信贷资金。因此,要鼓励市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舟山开设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推动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今年6月份,杭州商业银行已在舟山设立了分支机构,浙江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有设立分支机构的意向,对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努力引进市外金融机构设点。此外,鼓励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交流,与外资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产品创新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二)大力扶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争取在今年年底前把定海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普陀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展为区域性的农村合作银行。与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合作银行更倾向于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地方发展的作用也更加直接和明显。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更大,是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大银行不具备的信息优势。地方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扶持农村合作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四大国有银行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是我市整个间接融资体系的主体,国有银行改革的进程及对我市经济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内各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配合上级行加快改革的步伐。要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建设银行已经在香港上市,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也实现了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在积极酝酿当中。区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分行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密切配合总行的改革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实现内部决策和业务经营的合规性。

(四)进一步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政策性金融是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直接体现政府意图,并由财政贴息支持的特殊的资金融通形式。它可以弥补商业性金融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完善一些基础行业、基础设施和中长期项目融资渠道,发挥引导性的作用。我市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今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已在原来支持农业的政策性贷款的基础上,扩大了放款的范围,目前正积极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商业性贷款,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相关部门要积极予以支持。

(五)积极支持邮政储蓄的改革。邮政储蓄开始自营放款业务,目前我市邮政储蓄自营放款业务主要为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范围还非常狭窄,随着邮政储蓄自营放款业务范围的扩大,其业务也将快速发展。我市邮政储蓄2007年6月末的存款余额为25.94亿元,如果按照75%的存贷款比例计算,我市邮政储蓄自营放款业务可达到19.46亿元,将有力地支持海洋经济的发展。

(六)努力发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要积极发展证券、信托、租赁、担保、保险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重视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独特作用。如信托公司的信托制度具有综合金融服务的特色,能很好地嫁接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投资,尤其是其直接投资于实业的功能,能将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巧妙地连接起来。因此,可以利用信托公司社会资金聚集能力和灵活的制度安排,通过对现有企业进行产权投资的方式,调整企业的所有制结构,规范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可以参与并购市场、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结构调整提供便利。还可以利用信托的隔离机制进行结构性融资。证券公司除了可扶持企业上市融资以外,还要积极拓展其他投资银行业务,为企业提供发展战略、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投融资方面的咨询和服务。金融融资租赁机构能为中小企业解决中长期融资需求打开新的通道,如航运企业一次性投入资金额度大,银行贷款抵押担保难以解决,金融融资租赁业的出现为其提供了一条持续发展,解决长期性融资需求的道路。保险公司能够有效的分散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此,通过保险公司提供财产保险、建筑工程保险等有利于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为产业发展提高保障。

三、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可以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容易通过银行渠道获得发展的资金,缩小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担保公司的发展要围绕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建设“信用舟山”的总体要求,以吸引民间投资为基础,政府财政补助为激励,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明确担保机构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引导担保机构重点面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开展信用担保业务;加强担保行业自律,改进担保行业监管,以促进担保行业规范运作和担保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为指导,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应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和规范管理、有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法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提供担保服务与提升企业信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适度竞争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四、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

各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一是要积极开展保函业务。随着船舶修造国外定单的增加,2007年船舶修造业对银行保函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增长。保函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将有力地支持舶修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将给金融机构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开展保函业务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保函业务支持舶修造业的发展;二是要努力创新汇率避险工具。各金融机构要抓住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和各企业汇率避险需求快速增长的机遇,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避险工具;三是要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抵押担保问题。要积极探索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保单融资业务,发挥好保险机构支持经济作用。加强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切实解决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在我市试点工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便利企业支付结算。

五、进一步加大推动和引导,努力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人民银行在加大自身支付体系建设的同时,要推动和引导各金融机构继续研究和开发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以适应大桥经济背景下舟山企业和市民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作出努力。

(一)要继续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及系统功能的充分应用。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票据交换系统和卡基支付系统并存的中国支付清算体系,能支撑多种支付工具的应用,满足社会各种经济活动支付需求。但从统计数据看,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一些现代化的支付工具缺乏感性认识,使用现代化支付工具意识不强,利用率不高。到2007年8月底,全市仅47家公用事业单位通过小额定期借记业务托收费用,尚有很多的公用事业单位仍要上门收取或缴纳费用,很多市民仍习惯于在银行排长队交纳水、电等费用;2007年6月末全市银行卡消费金额9.7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2%,远低于全国18.5%的水平;支票使用率也不高。自2007年6月25日上线以来,舟山本地企业发起业务25笔,接收120笔。因此,在进一步完善各项系统基础上,下一步要加大宣传,努力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公用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方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二)要继续加强金融监测、统计和分析。大桥建成后,舟山各项资源优势会进一步显现,舟山经济将更趋多元化,经济现象会更加复杂。要继续夯实金融监测统计基础,扩大监测的面和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在原有基础上,要注重对高速发展中的临港产业的监测,挖掘监测统计和调查分析的深度,提供高质量的行业分析报告、金融形势分析报告等资料,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大众提供信息参谋服务。

(三)要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金融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特别是加大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临柜人员的培训。同时,要鼓励和督促金融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应舟山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金融服务新产品,如海域使用权抵押、岸线使用权抵押、在建船舶抵押、支票POS、漫游汇款等业务,尽可能根据客户的需求来“量身定制”设计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

六、强化信用建设,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银行业务不能有效进行,整个社会生活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信用环境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生态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融体系要在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基础。要加快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做好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系统的维护工作,推进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升级改造,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和个人信用评估系统,向社会提供权威、完备的信用信息服务。大力支持包括征信公司、资信调查公司、资信评估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在内的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实现信用资料收集、分析、管理和使用的社会化、专业化、系统化和数字化。同时,加强征信市场管理,对现有的评级机构进行规范,不断引进资质好的评级机构,通过加强机构准入和市场运作的监管,确保整个评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推动区域内征信机构完善信用评级,健全地方信用担保体系。最后,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利用法律约束、行政处罚和经济制裁等手段,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提高失信的经济成本,从而加强向社会诚信的引导。

篇8

近年来,海洋经济作为东海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据该报告显示,2012年东海区海洋生产总值约为20549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41%,占东海区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6%,较2006年增加了141.6%,年均增长率为15.8%。2006年至2012年,东海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5%以上,2012年达到16%。海洋经济已成为东海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按照以陆定海、陆海联动的基本原则,东海区海洋经济布局不断优化,已形成以长三角为核心、以沿海产业带为轴线、三省一市各具特色的总体经济发展格局。

四大支柱产业实力日益增强

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船舶工业是东海区主要海洋产业中的四大支柱产业,产业实力日益增强。2012年,东海区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8020亿元,占全国的39%,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增长尤为明显。

海洋渔业在东海区沿海均有分布,是用海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海洋产业。2012年,东海区海洋渔业增加值为1093亿元,约占同期全国的30%,较2006年增长了110%。

东海区海洋交通运输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长三角和东南沿海两大港口群。2012年东海区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2074亿元,占全国的43%,较2006年增加了106.5%。

滨海旅游业逐步实现了从中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迈进,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发展,从传统的旅游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方式转变。2012年,东海区实现滨海旅游业增加值3277亿元,占全国的47%,与2006年比较增加了155.4%。

篇9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61023-04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

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

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篇10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

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转贴于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

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篇11

辽宁省海洋资源丰富,全省海岸线长292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2292.4公里,岛屿岸线627.6公里。共有岛屿506个,总面积191.5平方公里,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266个。海域(大陆架)面积15万平方公里,近海海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达2070平方公里。辽宁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200多种,虾、蟹、贝类30多种,藻类100多种,资源量超过100万吨。宜港海岸线1000公里,尤其有较长的基岩港湾岸段,适合建设深水港口。滨海沿岸自然风光秀丽,优质旅游业基本要素完备,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著名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45处,天然海滨浴场72处。

(二)经济总量逐年上升,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巨大

2009年,辽宁省海洋经济总量(海洋生产总值)2281.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其中海洋主要产业1129.2亿元,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310.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841.7亿元。近十年来,海洋经济总量逐年上升,从326.5亿元增长到2281.2亿元,增长了近6倍,年平均增速达到24.11%。横向看,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辽宁省海洋经济总量排序却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由表2见,2009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在广东、山东、上海、浙江、福建、江苏之后,位列第七。与第一名广东相差4379.8亿元,与第六名江苏相差436.2亿元,比第八名的天津仅高出123.1亿元。这与辽宁省的海洋资源禀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并未充分得到体现,但从另一侧面也预示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从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状况。2000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仅为326.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而到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上升到了15%左右,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对比海洋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也可看出,除2005年和2009年以外,其他年份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速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这也反映了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海洋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2009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占14.5%,第二产业占43.1%,第三产业占42.4%。横向比较可以看出辽宁省海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在11个沿海地区当中是比较大的,排在海南和广西省之后列在第三位;比同处环渤海区域的山东省高出一倍以上,更是海洋经济总量最大的广东省的5倍多。而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上,二者较为接近,第二产业仅比第三产业高出0.7个百分点,而其他海洋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省份,如广东、浙江和山东等省,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也都在40%至50%之间。如果纵向比较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构成可以发现,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上升,表明海洋水产业作为优势产业的地位不断加强;第二产业略有下降,而第三产业则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趋势符合产业结构的基本演变规律和趋势,是一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表现。因此,从海洋产业构成上看,在辽宁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向更趋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海洋科技教育发展较快,应用型科研能力突出

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国际公认的事实,甚至有观点认为海洋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知识经济。因为相对于传统的海洋经济活动,如海洋捕捞或海盐晾晒,其应用的只是海洋的表层空间,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对海洋的认识范围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不仅能下到数万米的深海一探究竟,也能通过高倍显微镜分析海水的分子结构,这也就为我们开发海洋、利用海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辽宁省在发展海洋科研与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拥有一批像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国内知名的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从统计数据看,截至2009年,辽宁省共有海洋科研及教育机构33家,其中科研院所17家,高等教育机构16家,从业人员一万余人。从全国范围来看,山东作为传统的海洋科技教育强省,这几项指标均优于辽宁省,而广东作为海洋经济总量第一大省,虽然教育机构数只有14家,但其科研机构的数量高达28家,全国第一,且从业人数也超过辽宁省。同时,北京作为我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在海洋科研和教育方面拥有相当的实力,25家科研机构数列全国第二,尤其是拥有12115人的科研机构从业人员,远远超过任何沿海省市。尽管辽宁的海洋科研与教育在横向比较中并没有明显优势,但我们的发展还是很快的,近10年来科研机构和从业人员等增长较快。从科研及教育成果上看,2009年辽宁省科研机构共243篇,专利授权118项,拥有专利发明总数895项;培养海洋专业本专科人才2693名,博士研究生42人,硕士研究生342。横向比较来看,辽宁省的基础教育和基础性科研成果,与海洋科技大省的山东、广东均有不小的差距,而且上海、江苏两省的综合情况也要优于辽宁省。但在应用型科研成果上我们拥有相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专利授权数和拥有专利发明总数这两项指标上。2009年辽宁省118项专利授权数列全国第四,沿海第三;拥有895项专利发明,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总体而言,辽宁海洋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辽宁省正在逐步从一个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迈进。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对于其他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辽宁省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

(一)海洋渔业:传统优势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海洋渔业是人类在海洋中捕捞、采集、栽培、养殖,以及增殖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及海洋水产品加工的总称。海洋渔业的特点包括:①受自然条件和水生经济动植物资源影响较大,生产具有一定的波动性;②鱼汛集中,生产时间性强,周期短;③一次性投资较大,单位水域面积投资少,经济效益较好;④资源种类多,且丰富,营养价值高。从自然资源看,辽宁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六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内生活着鱼类上百种,虾类20余中,蟹类10余种以及其他丰富的海洋生物,总储量上百万吨。2009年辽宁海洋渔业捕捞量1483097吨,在11个沿海地区中排名第五,虽然与排名第一的浙江省3152295吨的产量相差近一倍多,但与排名第四的广东差距很小。特别是在远洋海产捕捞上,辽宁依托其区域内优秀的国有渔业企业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排名较为靠前,在环渤海区域内远远超过山东、河北及天津地区。同时,广阔的近海滩涂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也为辽宁近海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9年辽宁海水养殖产量2896175吨,仅落后于山东和福建两省排名全国第三。但是,对比沿海各省海水养殖面积(见表10),可以看出,作为产量最大的山东省,其海水可养殖面积仅是我省的一半,养殖面积也比我省少了仅20万公顷,而产量却高出近百万吨。这中间固然有气候、地理因素和养殖品种之间差异等因素,但辽宁海洋养殖业在单位产量、产值和养殖效率等方面仍有提高改进的空间。

(二)海洋船舶工业: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

海洋船舶工业是辽宁发展海洋经济的又一优势产业。2009年,辽宁省造船企业完成海洋船舶46艘,造船完工量504万综合吨。船舶制造业的主要优势在其建造大型船舶的能力上。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数量众多的中小规模造船企业相比,辽宁省船舶制造业聚集程度较高,聚集着一批传统的国有大型造船龙头企业,例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葫芦岛的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优势,更为海洋船舶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辽宁船舶企业主要分布于大连、葫芦岛、盘锦、营口等地。随着辽宁省船舶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已逐步建成大连湾、大连旅顺、长兴岛、葫芦岛、辽河入海口(盘锦、营口)五大造船集聚区和10个专业化船舶配套园区。近年来,由中船重工集团、中远集团、韩国STX集团、新加坡万邦集团等世界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的大型造修船及海洋工程项目纷纷落户辽宁省。环渤海区域的大连、葫芦岛、辽河入海口三大造修船基地实现了错位竞争、均衡发展。沿海六市船舶工业发展方兴未艾,其造船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紧随上海和江苏,位居全国第三,行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三)海洋交通运输业:以航运中心发展为契机,积极寻求新突破

辽宁省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大连港作为我国传统的五大外贸港口,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航运中心。近几年,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营口、锦州、丹东港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辽宁省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特别是港口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截至2009年,仅大连港就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196个,其中万吨级78个,码头长度33318米。这一规模在国内也只有上海、宁波—舟山、广州、深圳等几个大港可以与之匹敌。同时,近年来营口港异军突起,2010年的吞吐量已经进入全国前10位。拥有大连和营口两个超大型港口,无疑为辽宁省发展海洋运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辽宁港口货物吞吐量55259万吨,旅客吞吐量670万人次,集装箱吞吐量812万标箱。从全国看,辽宁省货运吞吐量排在广东、山东、浙江之后,位列第四位;但是,作为现代航运业发展重要指标的集装箱吞吐量辽宁省仅排在第七位。与之相对的天津和上海两市尽管货物吞吐量少于辽宁,但集装箱吞吐量却都超过辽宁省,特别是上海市2500万标箱的吞吐量是辽宁省的三倍多。

(四)滨海旅游业: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

滨海旅游业是我国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均把“滨海旅游”列为新兴的支柱性海洋产业予以重点发展。根据国家海洋局的定义,滨海旅游业是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旅游经营、服务活动类型产业,其主要内容包括海洋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度假住宿、体育运动等活动。辽宁省沿岸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是我国传统的旅游城市,还有富饶的边贸城市丹东,以及历史悠久的温泉之城兴城等地,每年都接待了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旅客。2009年辽宁省沿海六市共接待国内游客9800.4万人次,入境旅客77.5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77.7亿元,外汇收入104349万美元。相比于南方发达省份如广东省——国内旅游收入1873.1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84865.8万美元是让我们望其项背的。但是与同在环渤海地区的山东省相比,其1226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和125740.8万美元的国际旅游收入。表16是根据各地区2009年滨海城市旅游业收入情况进行的简单排序,从表中大致看出辽宁省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总置,广东、浙江、上海等收入超2000亿元的地区构成滨海旅游第一集团,辽宁省基本处于第二集团中靠前的位置。为了更好的比较沿海地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我们对全国53个沿海城市的旅游收入、旅游人数和星级饭店数进行了加权排序。从结果看,除大连市旅游业发展较好——排名在第8位外,其他五市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丹东24位、锦州31位、盘锦34位、葫芦岛38位,营口40位。总体看,辽宁省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与前文我们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上海、天津为直辖市,广东省占了三席,福建省则有厦门和福州两个城市,而大连作为非省会城市进入前十,并且排在福建省省会福州之前,但与此相对的是其他五市都相对靠后,表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实际上,滨海旅游业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是与海洋有关的岸线风光,其内陆地区很多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遗迹也都被纳入了统计范畴。因此,在我们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的时候,更应该注重能够体现海洋特色的旅游项目的创新和开发,如海上观光垂钓、海岛旅游、水下探险等,充分利用好海洋这个蕴含丰富的宝藏,吸引更多的游客,创造更好的效益。从行业发展上看,海洋渔业、船舶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业是其传统的优势产业。但是,从全国范围的对比看上述四个行业并没有哪一个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因此,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才能将辽宁省海洋经济真正做大做强,才能使海洋经济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同时,在海洋经济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必须正视来自国内外特别是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挑战与竞争。一方面,韩国、日本凭借其雄厚的海洋科技实力,正在不断强化其区域海洋经济强国的地位,另一方面,与辽宁省同属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山东已被列为海洋经济试点省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部分抵消了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政策优势。

三“、十二五”将是辽宁海洋经济的爆发期

尽管辽宁发展海洋经济面临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先期布局发展的临港、临海产业,都将支撑辽宁海洋经济在“十二五”时期迎来爆发式增长。

(一)海洋经济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应有之义

由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早于国家海洋经济总体战略安排,在空间布局和产业选择等方面海洋经济特征并不十分鲜明。但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中海洋经济意蕴却非常突出,战略定位明确提出“,立足辽宁,依托环渤海,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生态环境优美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形成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但其中的“对外开放平台”、“国际航运中心”和“临港产业带”其实质均指向海洋经济,而且规划布局的造船、临港重化工业、海洋工程装备、港口运输、滨海旅游等产业也是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三个发展海洋经济试点省产业选择的重点。

(二)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叠加效应明显

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尽管没有指向海洋经济,但海洋经济无法摆脱陆地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海陆联动”是现阶段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然选择,拥有雄厚的腹地经济和陆域产业基础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坚强后盾。沈阳经济区将营口作为其出海口纳入其中,这为辽宁省海洋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互动与协调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十二五”时期沈阳经济区城市化和新兴工业化的大发展为辽宁省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市场需求和空间支撑。

(三)临港和沿海产业的布局为辽宁省发展海洋经济赢得了先机

经过“十一五”时期沿海经济带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的建设,大量临港和沿海产业已经完成布局,陆续投产和达产的造船、海工、石化、钢铁等临港和沿海产业将在“十二五”时期出现一个爆发式增长,这将为辽宁省在与其他沿海省市竞争中发展海洋经济赢得重要的先机。

四、辽宁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借鉴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依托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明确“向海发展”战略方向,拓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向海洋要资源、向海洋要产业,向海洋要发展空间。大力推进“海上辽宁”的战略实施,尽快实现“海洋强省”的战略目标。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海洋知识宣传力度,培育现代海洋理念

与山东、浙江和广东三个海洋经济试点省相比,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陆域经济思维仍占据支配地位,海洋意识相对较弱。面对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的新局面,我们急需转变传统的发展思维模式,培育现代海洋理念,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主动争当“蓝色经济”的弄潮儿。为此,我们建议在全省广泛开展海洋知识和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以及互联网络等媒体,充分宣传“海上辽宁”的发展战略,在全省范围内掀起海洋经济发展的舆论热潮,借此统一思想认识,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全面充分理解海洋的多元价值,不仅要“转身向海”,更要“走向海洋”,向大海要资源,向大海要产业,向大海要发展空间。

(二)坚持海陆联动,通过“扶、聚、孵”实现海洋产业的快速崛起与发展

辽宁老工业基地拥有雄厚的陆域产业基础,这在技术、设备、人员以及市场等要素方面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整合沿海经济带的政策优势,通过“扶、聚、孵”做大做强辽宁省的海洋产业,即“扶持一批‘出海’产业,在沿海聚集一批海洋产业,孵化一批新的海洋产业”。

1.扶持一批“出海”产业,向大海要资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海洋经济向深海和远洋发展的趋势日渐清晰,远洋渔业、深海勘探、海洋石油和矿藏开采成为争夺海洋资源的热点。辽宁省应充分发挥海洋石油开采、远洋捕捞、远洋运输、海洋风电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制定和实施积极的扶持政策与措施,扩大以海洋资源利用为基础的产业规模,迅速做大做强优势海洋产业,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赢得先机。

2.聚集一批海洋产业,发挥集群效应。以海工装备、修造船、石化等为代表的临港产业已经在辽宁省沿海形成一定的聚集,成为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海水淡化、海洋化工、海洋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正蓬勃兴起,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针对辽宁省海洋产业发展实际,可否考虑在沿海经济带设立海洋产业园区,围绕海洋产业链的延伸,从全球引进一批海洋新兴产业,填补辽宁省海洋产业的空白,促进沿海经济带上海洋产业的大规模聚集,并以此带动其他海洋相关产业的发展。

3.孵化一批新的海洋产业,提升海洋产业的丰厚度。发挥辽宁省海洋科技专利多的优势,通过设立海洋科技孵化器或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等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导这些专利向产业转化。同时通过优惠的孵化政策,吸引域外科研机构、大学及科技型海洋企业进驻孵化器,孵育一批新的海洋产业,拉长辽宁省海洋产业链,提升海洋产业的丰厚度。

(三)发挥海洋科教资源优势,提升科技对海洋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海洋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科技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借鉴国内外海洋科技发展经验,整合辽宁省的海洋科技资源,大力加强海洋科技能力培育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突出海洋科技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增加海洋科技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技术攻关及重大海洋科研项目;重点扶持大连海洋大学和海事大学等涉海大学的学科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扶持专门海洋专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海洋产业大军;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在沿海六市和重点海洋企业建设海洋研发中心、科技园和孵化器,推进海洋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依托《2010-2020年辽宁人才发展规划》中“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推进辽宁“蓝色人才”计划。建议由人才及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海洋经济发展相关部门与机构,针对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制定专门的引进政策和培养机制,加强国内、国际海洋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内外并举,造就一支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

(四)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带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市场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各种要素聚集的重要载体。辽宁沿海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出海口,担负着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平台的重任。建议依托沿海主要港口,根据其服务和辐射的腹地产业布局,在主要港口城市择机建设矿石、粮食、原油、煤炭、海产品、船舶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促进各类要素向沿海聚集,形成区域性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增强对腹地的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对资源配置权和国际贸易话语权的掌控,增强临港、沿海、近海传统产业以及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国际竞争力。

(五)坚持科学用海,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

辽宁濒临的渤海属于内海,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因此,我们建议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对产业布局和产业选择一定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把环保评估关,坚持科学用海,审慎推进“围海造地”,避免大规模“蓝色国土”的“黄色”化,确保沿海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建议由省政府组织沿海六市政府,共同设立“辽宁沿海发展环保基金”。一方面加强沿海区域海洋环境治理和修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扶持本地区环保企业的发展壮大,并将海洋环保产业培育成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六)大力发展高端船舶制造,提升辽宁省海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船舶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装备,辽宁的造船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目前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为了在愈加激烈的海洋竞争中赢得先机,我们建议大力发展专业化特种船舶制造,向高端船舶制造进军,提升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装备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从当前全球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和船舶市场需求变化情况看,辽宁省特种船舶制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要适应当今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加快推进辽宁省特大型船舶的制造;二是要适应未来深海探测和远洋开发工程的战略需要,鼓励建造适合海上石油开采、海洋勘探、海底作业以及远洋运输的专业化船舶,为辽宁省乃至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支撑;三是要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海洋休闲度假需求,尽早部署游艇、邮轮等游乐型船舶的制造与发展规划,以满足新型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要求。

(七)整合海滨、温泉和文化古迹,打造适合四季游的千里滨海旅游带

滨海旅游业在海洋经济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美国等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滨海旅游业占整个海洋经济总量在三分之二以上,而目前辽宁省的滨海旅游业占比还不足40%,提升空间巨大,因此,发展滨海旅游业是辽宁省海洋经济总量实现突破的重点。“十一五”时期辽宁省温泉产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温泉大省的建设初见成效,进而破解了始终困扰辽宁省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冬季时间过长。因此,我们建议整合延绵1400公里的滨海公路沿线的海滩、海岛、温泉和文化古迹等旅游资源,发展游艇、休闲海钓等新兴海滨旅游项目,打造适合四季游的千里滨海旅游带,将其建设成为集休闲度假、会展商务、文体旅游、生态旅游、游船旅游、温泉旅游、冰雪旅游、探险旅游、自驾游等多功能的滨海旅游区域。

(八)扎实推进航运中心建设,打造海洋经济的“桥头堡”

篇12

宁波因海而得名,因海而发展,因海而繁荣。全市拥有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562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516个,滩涂资源约有140万亩。在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发展上,具有特殊的优势。

刘奇表示,宁波将精心谋划统筹,趁势推动新一轮海洋经济大发展,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宁波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大工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努力做到三个统筹、四个着力。也就是统筹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统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统筹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着力完善海洋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提升海洋科教研发能力,着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示范区。

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表示,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全球已经形成四个共识:第一,海洋经济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第二,海洋经济的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第三,海洋可再生能源成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第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康的海洋。

在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提高海洋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现在有一些地区,已经造成了沿海地区的三个变化,一个是性变,一个是质变,一个是量变。性变就是大规模围填海造成性质上的改变。由于大规模的开发,近岸污染严重,海水质量在下降,污染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量变是海洋物种减少和水产量的明显降低。

海洋是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空间,为缓解能源资源紧缺提供了强大的后备支撑,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的通道,为改善民生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坚持陆海统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孙景淼认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是因海而兴、因海而强,海洋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已成为世界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主战场。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空间布局、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文明、体制创新等方方面面。但重中之重要着力推进三大核心任务,这是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一是着力构建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海陆联动网络,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二是着力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将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新区之后的第四个国家新区,也是唯一一个群岛型新区。

三是着力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要以海洋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勘探开发业为重点,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舟山市委市长周国辉谈到,舟山依海而立,因海而名,是中国最大的群岛。利用特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在中国海洋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来我市坚持发挥优势,坚定不移的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海洋经济取得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在国家战略高度及明确群岛新区发展的定位。建设群岛新区,是舟山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深刻领会国家战略意图,进一步审视自身的优势,汇集各方智慧,提升发展理念,借鉴国内外海岛发展的经验,以更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努力把握舟山未来发展的方向,做出更加科学的定位。

舟山市将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重视向周边上海、宁波等先进发达城市学习,主动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宁波一舟山港一体化进程。

温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方勇军讲到,温州的海岛资源也非常丰富,温州是全国25个港口和48个港口对台直航的。温州的海岛有418个,全省2800多个,温州的港口资源、海岛资源非常丰富。而且要发展清洁能源,风能和潮汐能发电,温州都有很好的条件。温州拥有千万瓦的潮汐发电的坝机,还有可以入网的大型风电厂,这都是温州的资源优势。

因此温州未来借助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是很好的机遇,全力推进温州海洋经济的发展。温州的海洋经济发展,重中之重要落实在对外开放的平台上。温州以民营经济的活力展现了温州的风采,但是温州基础设施,和各兄弟市比是明显的落后,跟宁波距离相差非常大。未来温州要利用长三角海西区,特别是经济示范区对温州提出了要求,争取未来五年打造成现代化的国际港口,海港作为对外的门户,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开发开放上做进一步的拓展,将建立海关特殊监管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