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09:13: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服务质量监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酒店餐饮服务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餐饮设施设备质量方面
餐饮设施设备齐全、先进、方便、舒适,能够满足顾客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需要,这是提高餐饮服务质量的基础条件,即物质基础和硬件要求。酒店管理者在酒店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营业额和饭店的利润,想方设法地降低企业成本,而忽视了对酒店餐饮服务设施的更新与完善,服务质量随之下降。
(二)菜肴出品质量方面
酒店餐饮产品的质量需要后台操作与前台服务的通力协作与配合,后台厨师制作精美菜肴,跑菜员要在第一时间将菜肴送达,服务员要在第一时间将菜品上桌。酒店零点或宴会菜肴不仅要色、香、味、形、器兼具,且要注意装盘,不断地进行创新。
(三)餐饮服务人员方面
一是服务人员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不少管理人员尽管口头上承认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执行不力,以致员工的服务意识不强问。二是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偏低。大多数酒店的餐饮培训课程较少,而且不规范,很多服务人员也没有提高自身素质要求的意识,进而影响整体餐饮服务质量。
(四)管理者管而不严
餐饮服务是非常细致的工作,但很多酒店的操作规程和管理规章只是贴在墙上的一纸空文。在执行过程中,员工依旧不管不顾,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习惯为顾客提供服务。而管理人员也没有注意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很难做到规范化服务。同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对部分员工的明显违规操作,管理人员也不注意督导管理。
(五)不注重顾客反馈系统的建设
餐饮服务水准如何、餐饮服务质量是否让客人满意,并不是酒店管理者自己说了算的,唯一的裁判是顾客。管理者不注重顾客反馈系统的建设,经常对顾客的满意度调查表不放在心上,不探讨客人的建议及需求,导致服务质量没办法进一步完善。
三、酒店餐饮服务质量管理改进的措施
(一)做好餐饮服务质量的预先控制,保证服务设施质量
一般来讲,酒店的服务设施都比较齐全,可是顾客却感到不满意。其主要原因是酒店在服务设施的细致化管理方面做得不够。酒店应该建立起更细致的餐饮服务设施的检查与完善制度,以及时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使酒店的服务设施始终与餐厅的档次相适应。
(二)制定菜品标准,促进部门沟通,保证菜肴质量
生产的菜品必须有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衡量,就没有目标,也无法进行质量控制。厨房工作人员,必须首先制定出制作各种菜品的质量标准,然后由餐饮部经理、厨师长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菜品既符合质量要求,又符合成本要求。
2006年,海南省就制定了旅游行业的发展目标--建设国际一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并依靠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将海南旅游业作为龙头服务企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支撑海南经济产业的长远发展。2010年,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已经上升国家战略层面。海南省旅游行业无疑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只有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的建设,做好旅游社的服务监管工作,才能够把握机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服务是旅游者购买的一种无形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质量主要是旅游者的感知决定的,旅游者在旅游服务的期望和实际感知中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旅游服务质量的体现,也即旅游服务质量的本质。但关于旅游服务质量的定义,目前业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学术界大多数都认为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者通过比较期望服务目标和实际接受的服务水平,对某一特定服务的感知得到的。旅游行业内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认识主要基于国家标准的内容。
2.旅游质量监管
监管,也称管制、规制,是指其主体基于某种规则,对某事进行控制或调节,以期达到使其正常运转的目的。质量监管的职能往往是政府的监管机构执行的。旅游质量监管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和颁布旅游服务质量的相关政策,这也是旅游服务质量监管的主要依据,一般由各级旅游质量监管部门执行,在宏观上利用政策引导旅游行业的发展。
(2)处理旅游投诉,当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感知的旅游服务没有达到期望或相关的标准,就会向旅游质量监管部门提出投诉,因此,旅游质量监管要负责接待和处理旅游投诉。
(3)对旅游市场进行监管,作为旅游服务的提供者,旅游企业的市场行为需要旅游质量监管部门进行日常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维持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
二、海南省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1.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体制不健全
海南省旅游行业正在构建“大旅游”的发展格局,这需要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机制,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海南目前的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体制不够完善和全面的,原因在于质量监管体制无法全面管控和旅游相关的所有要素。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行业,旅行社服务的质量和一个城市的相关领域和行业紧密相关。游客对旅游质量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旅游景点或者旅游活动本身,还和旅游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当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等等因素密切相关。旅游服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局限于当前监管体制的效力,已经成为阻碍海南省构建“大旅游”格局的重要因素。“大旅游”要求海南省重新定位自身的旅游市场和旅游行业发展目标,制定新的发展格局,进而构建更加完善的旅行社服务质量监管体系,把涉及旅游服务质量的各个行业和领域都纳入到监管之中,才能够有效解决游客满意度问题。
2.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标准不实用
海南省旅游服务质量监管部T实施监管行为,依据相关的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标准,而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标准在很多情况下滞后于旅游行业的相关行为。作为海南省旅行社旅游服务质量监管的的标尺,执法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必须要依据相关的规定和法律对旅游市场中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而对于很多显而易见的旅游乱象,由于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标准不适用,导致旅游乱象问题始终得不到彻底的根治。主要是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滞后,往往在发生问题滞后再加入新的条例或者修改现有的监管标准。比如,“零团费”、“负团费”是很多海南旅行社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式,而导游的收入只能依靠游客的购物和推荐的各类旅游自费活动,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很多导游只能舍本求末要求游客参与购物和自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导游和游客出现矛盾甚至大打出手的事件屡见不鲜,最终演变成旅游质量投诉事件。《旅游法》有明确的规定,可以对旅行社的经营服务进行约束和监督,但在相关部门监管的过程中,监管人员无法从旅游乱象背后的根源依照规定解决问题。
3.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一直很难明显界定,根据相关的法规的界定,只有提供了标准的旅游服务的人员才能够算旅游服务人员。而在海南省旅游的过程中,很多游客所接触的人员虽然不属于正规的旅游服务人员,但是他们的服务质量也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比如,在很多旅游景区,不少商贩都是附近的居民,由于缺乏旅游服务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和游客发生各类的利益纠纷,影响景区旅游服务的质量和形象。此外,一些旅行社的导游缺乏必要的旅游服务意识,业务水平不高,由于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容易引起游客的不满,甚至引发各类矛盾和纠纷。因此,海南不仅要做好旅游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还要重视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
4.游客不合理维权影响监管效果
国家相关部门为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相继推出了《旅游投诉处理办法》和《旅游法》,游客的维权意识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不断加强。当前旅游监管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依赖于游客自身的合理维权意识和行为,因为在处理旅游投诉的过程中,游客必须要配合监管部门开展执法工作,一些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了旅游纠纷之后,对旅游维权的基本流程不了解,不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的证据,影响了维权的时效性;有些游客则恰恰相反,存在过度维权的行为,一旦遇到了旅游纠纷,不能用理性、合理的渠道实施维权,而是采取过激的语言或者行为,将维权问题复杂化,给旅游服务质量监管的相关部门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难题。
三、海南省旅游服务质量监管问题的对策研究
1.政府要树立目的地全要素监管意识
以往海南省单一的旅游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合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大旅游”的发展目标要求海南省政府要树立旅游目的地全要素管理意识,所谓目的地全要素管理意识,就是要将旅游相关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要求监管部门不仅仅对旅游业进行监管,而且要联合有关部门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统一、全面监管,监管可以涵盖旅游景点、旅游从业人员、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市民素质等等内容。实施目的地全要素管理意识,除了要求政府树立全局意识,引导监管部门开展目的地全要素监管,还有赖于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各项旅游监管法律法规,也是一项极为迫切的工作,旅游质量监管服务才能够有法可依,目的地全要素监管工作才能够落到实处。
2.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
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是海南省旅行社开展旅游服务的重要参照,同时,也是旅游服务质量监管部门实施旅游质量监管的重要依据。海南省旅游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要树立前瞻性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意识。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并非要在旅游行业发展出现各类问题之后才能够得到完善,有关部门要及时反思当前海南省旅游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体系最终目标是落地生根,贯彻落实在旅行社的旅游服务中,海南省旅游服务监管部门要对旅行社的日常旅游服务开展定期监管工作,对旅行社服务质量进行评估,配套相应的奖惩措施。
3.加强旅游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
旅游服务人员的涵盖面极广,海南省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人数众多。旅游服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应该作为一种常态化、社会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来开展。在构建“大旅游”格局的目标之下,相关部门要重视宣传、积极引导、落实培训、严格监管。重视宣传就是要树立旅游质量监管的社会化,海南省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来自不同行业,素质参差不齐,对旅游景区的商贩和普通服务人员,也需要宣传和教育。对从事导游行业的人员,要定期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实施有效监管,不符合导游规范的,坚决吊销从业资格。积极引导就是要采用各种方式来引导全社会树立旅游服务意识,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4.积极引导游客进行合理化维权
《旅游法》第十四条规定“旅游者在解决纠纷时,不得损害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干扰他人的旅游活动,不得损害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旅游服务质量监管部门积极引导游客开展合理化维权。首先要确保游客的信息对称,即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产品信息和游客的际旅游体验信息相符,其次游客维权的渠道畅通,最后旅游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和工作效率是游客获得维权的保障。
5.充分做好制度管理升级与创新
旅行社行业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一直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行社的进入、退出和经营管理仍然具有较大的干预能力。针对旅行社业市场秩序和健康发展的问题,如零负团费的价格竞争、导游小费、旅行社信任危机等热点问题,政府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保障、激励措施。在新的形势下,旅游监管部门应该从传统的行政性监管模式向市场化、规范化的间接性管理转变,为旅行社提供持续稳定的政策,保证公平竞争的生存发展环境。同时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旅游业与旅行社业危机、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自身的制度和管理也需要升级与创新。海南省旅行社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的变革跟不上企业的规模扩大,缺乏优秀的旅游人才。
四、结语
海南省游服务质量监管部门应该做好制度管理升级与创新工作,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促进海南省旅游服务质量的内涵建设,让海南不仅仅有得天独厚的的阳光、蓝天和空气,还有让游客满意的旅游体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国强.建立健全以信用为核心的苏州市旅行社监管新机制[J].唯实(现代管理),2016,01:14-16.
2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1)人文关怀。这是针对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员工管理提出的原则。人力资源是酒店的重要宝贵资源,忠实的员工是企业不断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员工,积极调动和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2)绝不说不。这是针对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顾客服务提出的原则。“绝不说不”要求酒店必须以客人的活动规律为主线,以满足客人的消费需求为中心,认真贯彻质量标准,努力提供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服务,加强服务的针对性,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此外,“绝不说不”还体现在酒店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共性化服务是常有的,个性化服务是特殊问题特别解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重点抓住普遍性、倾向性、全局性的问题,并重视那些影响服务质量的个性问题。(3)事前预防,事后总结,预防监管并重。酒店服务质量是由员工每一次提供的具体服务所体现出来的,往往做好了,就能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而一旦没做好,事后难于返工和修补,因此,管理工作要注重预防,未雨绸缪。
3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程序
美国统计学家、管理学家戴明根据客观规律总结出来的PDCA循环工作法,可以运用到酒店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其中P指PLAN,计划之意;D指DO,实施之意;C指CHECK,检查之意;A指ACTION,处理之意。在酒店全面服务质量管理中运用PDCA工作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工作程序(1)计划阶段:确定改善的目标。分析服务质量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找出影响产生质量问题的要素;提出解决问题的质量管理计划。(2)实施阶段:开始改善。酒店管理者组织有关部门或班组以及员工具体地实施质量管理计划所规定的目标。(3)检查阶段:研究改善结果。酒店管理者认真仔细检查计划的实施效果,并与计划目标进行比对分析,看是否存在质量差异。(4)处理阶段:如果有效则规范化,否则放弃或者重来。
我国每逢五一、国庆以及寒暑假的期间,除了国民自己以外,还会有其他国家的人民到我国进行旅游,使得我国较为出名的旅游景点都是人山人海的状态,所以,每逢旅游的黄金周,网上都会出现一些调侃的段子,比如你是愿意到旅游景点去被人看还是愿意在家里看人等。虽然说,我国的旅游业看似非常受欢迎也发展的非常好,但是,还是有不少的旅客们对其不满意,主要的就是其服务的质量,比如旅游团变成了购物团,到有强制消费等行为,这些行为使得旅客们产生了厌烦的心情,使得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为了能够能够保持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的同时再次提高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就必须要先将其服务的质量问题解决,本身我国现阶段所提倡的就会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如果说旅游业没有旅客的支持,又怎么能够保持高水平的发展呢?因此,本文中分析了旅游服务质量的现状后,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一、旅游管理的服务质量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和部分相关的旅游企业都从采取了各种积极的措施,并且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想要改善旅游服务质量的整体水平,但是其结果依旧不理想。我国的旅游局质量监督管理所,曾将我国的31个省份、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旅游局的旅游质量监督所所上报的旅客投诉以及处理工作的粘度统计表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并且进行了。其中05年正式受理的投诉量达到了7022件,国内旅游投诉量共6444件,出境的旅游投诉量有505件,入境的投诉量有73件;06年正式受理的投诉量达到了10465件,国内旅游投诉量共9476件,出境的旅游投诉量有897件,入境的投诉量有92件;07年正式受理的投诉量达到了9971件,国内旅游投诉量共9016件,出境的旅游投诉量有876件,入境的投诉量有79件;08年正式受理的投诉量达到了8068件,国内旅游投诉量共7246件,出境的旅游投诉量有753.件,入境的投诉量有69件。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在2006年的时候旅游的投诉量是最多的一年,这一年也是具有转折性和代表性的一年。在这年之前数量一直都呈现出上涨的状态,而这06年后,则逐渐的在下降,由此可见,在06的时候,我国的旅游业服务质量的问题就已经得到了重视,并且在努力的改善下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距离我国对旅游业的投诉量的期望值而言,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所以,我国的旅游服务质量的管理方面的改善任务还非常的重,只有通过不断的改善和调整才能够逐渐的接近并且达到我国最终的对旅游服务行业的理想效果。
二、服务质量的公共管理
1.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的多元化能够决定旅游地区的旅游服务质量的公共管理的主体的多元化,因此,旅游服务质量的公共管理的主体由我国的政府和第三部门共同的构成。在公共管理主体中,政府是核心的主体,因为旅游服务质量的宏观方面的管理,已经从行政管理逐渐的转变成公共管理了,这改变了政府的单方面管理格局,但是,对于政府而言,它依旧是公共管理的重要部门且处于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的地位,因为政府拥有公共的权力。所以,旅游的相关部门正在利用这些权力对旅游服务质量进行管理。而第三部门在旅游服务质量的公共管理中充当的则是主力军的地位,虽然说是主力军,但依旧是不可缺少的那一部分。因此,它在旅游服务质量的管理过程中,会发挥出非政府社会组织的作用。在公共管理学中曾提出过一个观念,“看得见的手是政府,而看不见的手则是市场”,这个观点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它并不完善,因为除了政府和市场之外,还存在着非政府或者非盈利的第三部门,这个部门的作用就是解决市场以及政府失灵的问题。所以,对于旅游业中的第三部门主要有旅游行业协会、旅游高等院校、研究旅游业的科研机构等。在这些比较常见的旅游第三部门中,旅游行业协会的影响力是最大的,虽然它并不掌握公共权力,但是它代表的是行业的利益,在行业中具有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市场和政府失灵的时候,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空白点。而旅游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则是发挥着理论基础研究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担任着培养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的人才的重担,无论是旅游行业还是其他的行业,想要发展或者改善等都是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的,所以,在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中,那些既具有基础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性人才,是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现阶段最需要的。最后还有一个第三部门,就是新闻媒体,这个部门可以说是一个传播的渠道,但对于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而言,它除了宣传的作用,还有就是监督的作用,它会对优质的服务给予肯定,对劣质的服务基于曝光的处理,让那些恶劣的行为曝光在群众的面前,让群众能够发出谴责,从而让旅游经营者们感受到压力,促进其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
2.管理体系。
旅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了保障旅游服务质量,其公共管理部门和组织所建立的,将方针、目标、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各种要素集为一体的管理体系。但目前而言,旅游市场的机制并不完善,旅游市场的监管和服务质量方面也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所以,为了保证能够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必须要尽快的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符合需求的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体系。
三、优化建议
1.建议一个完善的符合现阶段需求的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体系。
在建立的过程中,首先就要确定体系的要素,才能够保证旅游服务质量攻关管理体系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还要注意其要素之间的联系和配合。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体系的主体、客体、方法以及服务管理层和公共管理层是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体系的要素。在明确了要素之后,就要构建体系的运行模式了,一般旅游服务质量公共管理体系中的运行模式,都是由行业服务等对旅游者提供服务,而旅游者则向第三部门或者政府提出投诉和咨询,然后由政府或者第三部门对行业服务进行监督、检查、控制和奖惩,最后行业服务进行改善后继续对旅游者提供服务。
2.对执法查处和服务的重视程度要一致。
因为,现阶段旅游服务质量不断的出现问题,就是因为执法查处的力度还不够,而且还有部分旅游企业宁愿冒着被处罚的风险降低服务质量,其原因就是他们有利可图。所以,要想改善旅游服务质量的问题,就必须要对执法查处的力度进行提高,并且将其的重视程度提高到对服务质量的重视程度上,这样才能够在改善问题的同时,杜绝以后再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3.成立工作组和委员会。
因为我国的旅游景点和旅客都是非常多的,单纯的依靠相关的旅游部门来改善质量问题,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就需要多个部门和行业之间协作支持,建立工作组或者委员会进行联合执法。总之,旅游业的发展好坏,与旅游服务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想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再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对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问题进行解决,这不仅是促进了旅游行业的发展,这也是让旅游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娥.旅游服务质量的公共管理研究——以桂林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3:78-82.
[2]夏汉军.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服务质量测评与优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5.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3-0099-02
1 前言
随着我国招投标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以及招投标领域的不断扩大,极大地推动了招标行业的发展。但随着近年来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招标机构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寻求发展,除了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招标市场监管体系外,还需构建一个完善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招标服务水准和质量。然而,从现今大部分的招标机构来看,招标机构自身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内容单一、质量低下,尚未能满足招标人的需要。在此,本文就招标机构如何构建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进行阐述,以期能促使招标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从而使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招标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
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内部建立的、为保证产品/服务质量或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系统性
招标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是招标机构为有效开展招标服务质量管理所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的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管理职责、资源、过程和程序的组合体,是一个系统性、协调性的有机整体。
2.2 独特和唯一性
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不同的特点。招标机构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由于其是提供与使用同步进行,无法像其他产品一样,在经过检验合格后才交付给客户,因此具有独特和唯一的特点。
2.3 动态性和持续受控性
客户在购买招标服务时,很难预先对其质量做出确定的判断。且由于招标服务工作内容的复杂多变,其会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招标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态度、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这些都会使招标服务质量出现变化。因此,可以说,招标服务质量是一个动态且不断持续发生变化的过程。
2.4 预防性
由于招标服务质量的动态性和多变性,因此在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时,就应对有可能发生和出现的服务质量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5 全面和有效性
由于招标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既要满足招标机构内部质量管理的要求,又要满足客户(招标人)的要求,还要满足第三方认证(评标委员会、监督部门和最终用户)的要求,因此招标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应是全面有效的。
3 构建招标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3.1 确定客户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
建立招标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确定招标需求。一般,招标活动的当事人主要是招标人、投标人和招标,其他利益相关方有评标委员会、监督部门和最终用户。招标机构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应认真识别客户要求,在明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对所有需求进行分析排序,以确定关键的质量特性。只有将客户及相关方的需求调查清楚,才能建立起实用的质量方针。
3.2 明确服务质量管理职责
首先,按照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应制定招标服务质量方针,其是整个招标机构总方针的核心部分,引导着招标机构的和谐健康发展。一般,服务质量方针应体现招标工作的特点、招标服务质量的目标、保证招标服务质量的措施、招标应遵循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让客户满意的目标,以及持续改进招标服务的要求等内容。其次,应明确招标服务质量的活动过程,即为:接受客户委托招标准备(策划)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审核招标公告发售标书投标开标组建评标委员会评标推荐中标人发中标通知书合同商签与备案。同时,在质量的活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来检查各个活动关键点的质量,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规范所要求的质量标准。再次,应明确服务质量目标。在制定服务质量目标时,应考虑的因素有:运用招标文件审核、招标过程监督和顾客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作为质量审核控制手段,实现监督部门和招标人的要求;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避免招标服务对象或相关招标管理监督部门的质疑或投诉;优化质量成本以达到所要求的服务业绩及水平;不断衡量招标服务要求、业绩,持续改进招标服务质量。此外,在明确了质量方针、活动及目标后,最高管理者还应分解质量职责和权限,如一线业务员的职责和权限、办公职员和财务人员等的职责与权限,使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要求,从而不断提高招标机构的服务质量,让客户满意。
3.3 完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
与质量管理体系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其是招标机构为行使质量管理职能的一个组织管理框架,其重点是将招标机构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层层展开成多级的职能,再转化分解到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职责和权限,明确其相互关系。一般,招标机构的组织机构主要表现在一线业务人员、业务部门领导以及管理者的职责权限及管理的层次等方面。
3.4 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资源
人力、物资和信息是招标机构保证其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实现其质量目标的必备资源。
3.4.1 人力资源保证
由于人的素质是决定质量工作的关键,因此对人的管理就是资源管理的核心。首先,要确保招标服务质量的好坏,必须抓好提高招标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确保其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外向、开朗的性格,良好的公关能力,丰富的实际招标经验等,能为服务对象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其次,为防止因知识或技能的不足而造成服务或质量体系的不合格,还应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来确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在培训工程中,可采取招标过程中面对面培训、模拟招标现场进行培训、业务部门内部在岗培训、针对不同招标实例的研讨、组织不同岗位的培训班等不同培训方式,使其能全面了解招标服务体系过程中的具体工作步骤,如招标文件的制作、开标评标会议的组织、评标报告的编写等。另外,除了招标服务专业技能上的培训外,公司领导还应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服务态度方面的培训,使其能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每一个招标人。
3.4.2 物资资源保证
物质资源是保证招标服务质量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招标机构只有配备先进的物质资源,建立起完善的服务基础设施,才能保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一般,招标机构的物资资源包括:宽敞的工作场所、优雅的办公环境、种类齐全的办公设备、先进的通讯设施、良好的交通工具、有效的管理网络、丰富的客户信息系统、整齐统一的服装等。
3.4.3 信息资源保证
在招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信息资源已成为每个招标机构最终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之一。因此,招标机构要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则须认真搜集和整理有关的招标信息,以详细了解投标商信息、买方信息、产品信息、价格信息等相关的招标信息,然后根据所搜集的招标信息来定制适宜客户的个性化服务,以提高招标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3.5 借鉴ISO9000架构质量管理体系
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招标质量的制度保证。ISO9000质量标准是西方国家总结几十年企业管理的经验,通过不断提炼、吸收先进管理思想逐步建立起来的一套规范而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借鉴这套质量管理体系,可利于招标机构从规划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来推行机构的质量管理办法,可从制度上保证招标机构的招标服务质量,可保持招标机构可持续发展,提高招标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要架构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求最高管理者应重视,并把服务质量管理纳入到科学化、规划化、法制化的轨道中来。其次,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参与进来,要求覆盖招标机构的各个业务部门和招标过程的各个环节。再次,由于ISO9000质量管理是从国外引进的,在借鉴和引用其的过程中,要求聘请相关的专业机构和人员来参与,从而使招标机构所构建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更符合ISO9000标准和机构的实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一般,在借鉴了ISO9000质量管理后,招标机构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架构可按图1设计。
3.6 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在构建了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外,招标机构还应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工作。首先,应在招标全过程中设置合理的关键点,明确其具体的工作和目标。在招标的全过程中,指定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监测和记录,并对最终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将其与质量目标相对照,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然后寻求相应的改进方法。其次,定期对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如:招标结果、整体服务质量、进度安排及完成时间、项目前期咨询及服务、人员配备及业务水平、项目负责人责任心、工作态度等),来发现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再次,可采用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的方法,循环推进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使体系运转逐步完善,从而改善招标机构的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实现其质量方针和目标以及机构发展的最终目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招标机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即确定客户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明确服务质量管理职责、完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资源、借鉴ISO9000架构质量管理体系及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只有在招标过程中构建了招标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够有效、实时、全过程的监控招标机构所操作的每一个招标服务项目的全过程,才能不断地提高招标机构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招标人的满意度,从而促使招标机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云忠.在招标行业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J].中国招标,2011(26).
[2]韦龙义,苏同波.对提高招标服务机构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招标,2008(9).
[3]王晟.招标机构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招标,2011(39).
How to Build a Servic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for Tendering Agency
Lin Die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103-04
新疆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据2010年新疆统计公报显示,新疆接待国际游客人数106.5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68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037.8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1.13亿元。随着“援疆计划”及国家旅游局对新疆旅游发展的援助等政策的贯彻实施,新疆旅游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然而这种“井喷式”的发展背后,新疆旅游业投入乏力、可进入性较差、开发层次不深,服务质量低下等众多问题不断涌现,新疆旅游健康发展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些问题当中,导游服务质量问题为最为显著。导游服务质量问题已成为新疆旅游服务质量的一块短板,根据管理学的木桶原理,一块短板将减少整个木桶的容量。导游服务质量低劣降低了新疆旅游服务的整体质量,必须引起重视并重点解决。
1 导游服务利益相关主体的界定
利益主体理论的基本思想源于19世纪,当时盛行一种协作或合作的观念(Clark,1984)。由于利益主体确定的复杂性,这一理论的实用性一直未被重视。1963年,斯坦福大学研究所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这个研究术语,利益主体理论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但直到1984年,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才被界定,Freeman(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应用于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1999年,这一概念录入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官方文献《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目前,国内外学者就旅游利益相关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旅游利益相关主体的界定与分类;利益相关主体理论在旅游规划、旅游营销中的应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主体;社区居民与旅游协作中的利益相关主体。
导游服务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影响导游人员服务目标的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和个人都是导游服务的利益相关主体。本论文将旅行社、游客、旅游供应商、司机、导游服务中心、自治区旅游局、旅游行业组织、旅游院校、政府相关部门、普通大众和社会媒体作为导游服务的利益相关主体,并以各利益相关主体与导游活动的密切程度以及对导游人员的影响程度为依据绘制出导游服务利益相关主体洋葱图(图1)。导游服务并非完全由导游承担,旅行社、导游、游客和司机都是导游服务的参与者,也是导游服务质量最直接的利益相关主体,即核心利益相关主体;自治区旅游局负责导游人员招录、考核以及导游人员的服务工作的监督、规范,导游服务中心负责导游人员的人事隶属管理与为导游人员提供工作便利,是导游服务的重要利益相关主体;旅游是以一个综合性行业,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旅游院校为导游人才的主要输送者、旅游行业协会监督导游活动的开展,是导游服务的关联利益相关主体;普通大众作为潜在的旅游契约人、社会媒体作为导游服务的舆论监督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游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是导游服务的利益相关主体。导游服务质量问题的根源在于导游与其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失衡,而调整失衡关系的根本在于改革管理体制,完善制度保障。
图1 导游服务利益相关主体洋葱图
2 可能影响导游服务质量的因素分析
旅游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旅行社服务质量一直是投诉的热点,通过国家旅游局对国内旅游者的权威性调查结果显示:导游服务在整个旅游服务中社会声誉最差,满意度最低,实用程度最低等。导游的被投诉行为主要表现为:一是不严格履行合同约定,缩短旅行时间,变更旅游项目;二是大量增加旅游购物活动,导游与商家合谋,谋取回扣利益;三是导游服务不到位,不能及时解决旅游中出现的问题;四是导游在带团过程中普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任意索要小费、私拿购物回扣、私自承揽接待业务以及随意降低服务标准等违规违纪行为。导游人员的这些违规行为的表象特征为我们更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本质提供了契机,从利益相关主体出发,综合分析,得到可能影响导游人员服务质量的因素如图2所示。
图2 可能影响导游服务质量的因素
2.1 障碍性因素
导游被喻为“行动着的百科全书”,导游人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以及灵活应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外界更关注的是导游工作的服务性,而更少看重它的专业技术性,导游人员被列入非专业技术人员的行列,因而导游没有专业技术职称。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国家旅游局出台的《导游人员等级评定制度》把导游人员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导游人员,旨在促进导游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然而实施以来,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据统计,目前新疆持证导游约12000名,其中,高级导游33名,中级导游572名,无特级导游,从数据可以看出,初级导游占导游队伍的绝大多数,为94.9%,中、高、特级导游仅占5.1%。晋级制度和我国职称制度的脱节,导致导游等级评定形同虚设。由于导游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导游人员不可能把一线导游当做终身职业,因此,在现行的制度体系下,导游人员一旦离开旅游业进入其他行业,没有相应的职称配对,只能被冠于“初级职称”的称谓,这都造就了导游工作的短期性、导游队伍的不稳定以及导游服务质量的较难控制。这种职业定位的不明确伴生的导游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和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又反过来使导游服务的社会认可度不断降低,严重影响到导游职业的正常发展,使得导游自身的生存状况也在不断恶化,已逐渐沦为从业模糊、学历偏低和社会保障缺乏的弱势群体。
薪酬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是影响导游服务质量优劣的另一个主要因素,通过对我国导游薪酬制度的研究发现,改制前导游的收入由工资、奖金、出团补贴、购物回扣和小费5部分组成;而进行改制后,大部分导游的工资、奖金和出团补贴被取消了,只剩下回扣和少量小费。在旅游活动当中,导游付出高强度劳动后旅行社的这种服务无报酬或低报酬以及向导游收受“人头费”制度是一种变相的手段将旅行社低价竞争所导致的利润被挤压的压力和风险转移到了导游人员身上。再加上进入21世纪,随着导游人数剧增与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旅行社为了减少导游负薪酬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开始把既有的导游分流,除少数资深导游和稀缺语种导游外,90%的持证导游被转到导游服务公司管理,作为中介机构性质的导游服务公司,不可能为导游员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相反导游人员还要向其支付挂靠费和返聘费。面对来自各方的沉重压力,导游人员不得不铤而走险,诱导游客购物和私自增加景点。这种病态的薪酬制度以及其职业定位的模糊是导游人员服务质量低下的根源。
旅行社和导游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旅行社将承接的旅游团委托给导游人员,导游人员在出团的过程当中,又间接的充当了旅游团的委托人。旅游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在旅行的过程当中,导游人员要独立地开展工作,独立地做出决策,所以在导游服务的过程当中,所需的信息资源齐全与否决定其过程服务质量的优劣。
2.2 服务期望因素
美国服务营销学家Parasuraman A、Zeithaml V和Berry L构建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认为,消费者实际获得的服务与其期望服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是造成消费者不满的根源。游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不仅与他们经历的服务质量有关,还与游客对服务质量的预期有关。服务质量是旅游者对导游提供服务工作的综合评价,旅游者在享受每项服务后,自然会对他们获得的服务质量和购买前的期望进行比较,并作出满意与否,满意程度如何的评价,这些服务质量的感知直接影响旅游者再次接受服务,并将其向其他旅游者传播。导游作为旅行社服务质量标准的具体落实者,在解决各项阻碍因素之后,在完善的激励机制下,导游人员对其自身提供的服务也有一个期望,只有与旅游者进行沟通,准确把握旅游者对服务的期望,及时提高所提供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3 后果因素
一定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结果,而能够预知到的后果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规范人的行为的作用。近年来,兼职导游的风行导致旅行社在导游管理方面严重缺位,导游与旅行社不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固定的薪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得不到保证,导游人员很难兼顾服务质量和经济利益的协调。在这样的背景下,旅行社以惩罚为主的单一激励机制调控力度薄弱。只要涉及导游投诉,就无视导游的付出,把投诉造成的经济损失转移到导游身上;而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导游提供的优质服务却没有鼓励的机制,使这样的行为得到强化。不健全的行为引导机制助长了导游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好的服务得不到应有的承认,游客对违规行为的投诉也具有偶然性,甚至“差”导游还会驱逐“好”导游,这就是柠檬产品现象。
2.4 反馈因素
导游服务涉及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由于服务工作的复杂琐碎,在服务细节上的忽视容易导致导游服务质量的下降,游客体验到的服务与预先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游客对导游服务作出综合评价的同时,也间接的对导游服务的过程环节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现阶段由于反馈机制的不健全,导游人员不能及时准确的接受到游客对其工作的建议,也就不能以此为根据对自己的服务做出改进。
2.5 知识、技能以及个人能力因素
导游服务过程当中,由于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限制,哑导游和寡语导游的现象时有出现。景点讲解缺乏深度;讲解过程不够精彩;遇到突发性事件的灵活应变能力差;不能很好协调旅行社与游客以及相关部门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导游服务质量。而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导游人员进入的门槛过低、对导游人员的选拔不严格所致。《导游管理条例》中规定,具备了高中、中专以上的学历就可报考导游资格考试,使得导游总体素质偏低,学历层次不高,出现导游供大于求的局面。近年来新疆的初级导游以25%左右的比例在增长,而中、高级导游数量却无增加。新疆疆域面积广,景点分散,旅游线路长,平均每2.22万平方千米仅有一个景点,旅行的时间绝大部分花在来去的途中,加上旅游旺季新疆的炎热气候,容易引发游客的不满情绪,所以对导游人员心理和身体素质的要求都较高。
3 新疆导游服务质量控制模型――导游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建构
导游工作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导游服务质量过程的控制是导游服务管理的难点,Berry和他的同事提出的“差距模型”为导游服务质量过程控制提供了借鉴。这一模型旨在通过对服务质量产生的过程的分析,得到服务质量差距产生的原因,并协助管理者了解应当如何改进服务质量。在Berry的服务质量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绘制的导游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图3)。
图3 导游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
旅游者体验到的服务在模型中称为感知服务,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者服务预期的感知决定了导游行业将要执行的服务标准,导游根据行业服务标准向旅游者提供服务;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感知服务的生产和传递过程,导游服务过程中的控制是为了使模型中的各种差距最小化,最大程度的提高旅游者体验服务质量。该模型存在5种差距,正是对这5种差距的控制实现对导游服务质量的控制:
第一,差距1体现的是处于核心利益相关主体的旅行社与旅游者之间由于信息沟通的不对称而导致的导游服务工作受阻,解决这一差距的关键在于旅行社要更好的开展市场调研,获取旅游者的最新出游需求,力求线路设计的科学合理,改变以往以削价竞争抢占客源的竞争模式,形成服务质量制胜的经营理念。
第二,差距2是导游服务质量标准差异。由政府、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相关人员共同完成制定的《导游服务质量》标准,因缺乏旅游行业的共同参与,体现出浓厚的行政意识,政策需求明显,行业和市场指导欠缺,加上强调管理的先行性而非标准的技术性,导致定性成分过多,定量成分较少,从而引发操作上的漏洞。这一阶段的控制点在于通过导游实践活动检验各项标准以及标准的制定过程是否合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标准进行改进,提高导游执行标准的灵活性。
第三,差距3为服务传递差距,即导游所感知到的服务期望与对自身提供的服务质量的期望的差距,这一差距来自于导游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以及行业环境给导游施加的阻力让其在感知到服务期望的前提下,而选择忽视,做出违规违纪的行为。所以这一过程的控制点在于确保导游人员素质的达标,在于创造激发导游提供优质服务的管理体制、制度保障环境:
(1)严格导游队伍的准入制度。准入门槛过低是导致新疆初级导游的急剧增长、导游队伍结构的严重失衡以及导游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最直接原因,导游队伍有赖于从单方面的“数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导游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与否决定导游服务质量的优劣,要实现对导游服务质量的控制,首先应从源头抓起,改革导游资格考试制度:①建立灵活的导游资格考试门槛准入制度,把导游资格考试的门槛提高到大专,汉语导游应严格规定,报名条件提高到旅游科班出身人员,而相对于复合型导游,小语种导游和专家兼职导游等少量稀缺性人才可不受考试限制而直接吸纳。②改革考试内容,结合导游工作的实际特点设置考试科目,注重考生综合素质的选拔,强调导游服务工作的高技术性。
(2)明确导游职业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确定职业分类包括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和1838个细类(职业)。在这个规定中导游职业被划分在第四大类(专业技术人员为第二大类),分类代码为4-04-02-01,解释为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第四中类(饭店、旅游及健身娱乐场所服务人员)、第二小类(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第一细类(导游)。由于这种定位的偏差,导致导游人员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导游人员的等级划分也就没有了植根的土壤。作为导游服务关联利益相关主体的政府部门,应承认导游人员的技术专属,明确导游人员的职业定位,完善导游职称体系,促进导游职称与劳动报酬、社会福利相衔接,进而实现导游职业的终身化。自治区各相关部门要引导导游人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定以及人才流动机制,为导游人员的职业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3)改革导游薪酬体系。目前以回扣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导游薪酬结构的根源来自于旅行社的削价恶性竞争,要改革导游薪酬体系首先必须整顿旅游市场,要控制旅行社的进入质量,完善旅行社星级管理制度,加大对“零团费”或者“负团费”等恶性竞争行为的惩治力度;其次,加强旅游价格的监控力度,对旅游购物商店的“实质高价”进行有效管理,降低购物回扣比例;再次要保证导游带团的基本工资,明确导游的人事隶属关系,避免拥有信息资源优势的强势利益相关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而相互“结盟”,致使导游职业“边缘化”,导游利益受损;最后,促使小费合法化,营造以服务质量为参照的小费支付环境,引导导游将注意力转移到服务质量的提升上。
(4)完善导游监管体系。导游监管体系包括导游人员的考核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①国家对导游人员实行年度审核制度,导游人员必须参加年审。年审以考评为主,考评的内容应包括:当年从事导游业务情况、扣分情况、接受行政处罚情况、游客反映情况等。由于长期以来,年审流于形式,只缴费就可以通过考核的工作模式使得年审的实际意义被忽视。为了发挥年审在鞭策导游人员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语言知识水平、服务技能等方面的作用,自治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建立完善的年审考核指标体系,引导旅行社或导游管理服务机构做好导游人员档案的建立工作,对导游人员进行工作培训和指导,建立对导游人员工作情况的检查、考核和奖惩的内部管理机制,接受并处理对导游人员的投诉,做好对导游人员年审的初评;②为规范导游人员的日常行为,国家对导游人员的服务工作实行计分管理。要使这一措施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应完善旅行社、司机和旅游协会对导游服务工作的监管体系,其次建立健全游客投诉机制和参与机制。
第四,差距4是旅游市场信息沟通差距,涉及的利益相关主体有旅行社、游客、社会媒体和普通大众:旅行社为吸引游客在广告宣传和市场沟通中作出的过度承诺而与实质提供的服务不一致;社会媒体对导游服务的歪曲性报道导致普通大众对导游存在的普遍偏见报道;缺少系统的反馈机制,服务提供的前后,各利益相关主体对导游服务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准确的反馈。这一过程的控制点在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旅行社提供的无形服务产品的监管,严惩旅行社的不正当竞争,规范其市场行为;旅游管理当局引导社会媒体对导游服务进行正面报道,重塑导游形象;旅行社鼓励游客对导游服务进行反馈,并将获取的信息及时通报给导游人员,协助其发现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导游人员的服务技能培训。
第五,差距5是游客感知服务差距,指的是游客所感知的或实际体验的服务质量与其所预知的不一致。服务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事件或者服务的失败都有可能导致这一差距的产生,这一过程的控制点在于提前和游客进行沟通,在掌握游客预期的服务的基础上,把游客的期望值控制在一个点上,以此为参照,为游客提供服务。
总之,游客体验到的导游服务是一个过程,其质量的好坏受各个环节的共同影响,要实现对导游服务质量的控制,依赖于各个环节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如何实现导游服务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利益的平衡是我们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本论文对新疆导游服务质量控制差距分析模型只是做出了理论上的探索,对于这一模型的具体应用情况有赖于未来的更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境,马耀峰.提高导游服务质量的新视角――兼论我国导游管理与研究20年[J].旅游学刊,2007(3):64-70.
[2] Clark T.The stakeholder corporation:a business philosophy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J].Long Range Planing,1998,31(2):182-194.
[3] 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 [M].Boston∶Pitman,1984,46.
[4] 刘晖.导游服务质量问题的根源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游客感知视角[J].旅游学刊,2009(1).
[5] 肖佑兴,吴玉琴.导游违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江苏商论,2003(10):71-73.
[6] 史蔓蓉,尺木.导游管理路在何方[N].中国旅游报,2005-10-24.
[7] Jean-Jacques Laffont,David Martmiort著.陈志俊译.激励理论:委托―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8]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一、服务的内涵
服务就是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决不能和读者发生争执,工作要避免任何失误。任何馆员在任何时候,办任何事情,都必须以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而不能有任何差错和失误,并且确保优质高效。其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工作达到最佳境界,即“用心服务”,把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服务差距尽力缩小到最低范围。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沟通是指图书馆员与读者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灵交流,以达到相互了解、知己知彼、、消除误解、化解矛盾,进而实现馆藏一馆员一读者三者良性互动,提高服务质量。
二、服务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馆藏与馆舍等差别或许将不再是竞争的主要表现形态,而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优劣与效率的高低才是区分各个图书馆长短之所在。没有高标准的服务,图书馆就会失去读者,也就无法生存。图书馆服务要真正以读者为中心,通过对服务工作各环节、各层面的全过程、全方面的管理,使得馆员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自我加压、自觉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图书馆是为自己服务,从而激发读者对图书馆的向往和信任感,构建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认同感、信誉度和知名度,树立全新的图书馆形象,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三、当前职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技服务手段
在当今信息时代,许多行业都用上了微机管理,开展微机数据查询业务,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有的还没有用上微机,仍采用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服务于读者。读者只能利用图书目录卡片查询书刊,由于目录不能反映出借阅览情况,有的读者花了好长时间查找到某种馆藏信息,但是因该文献已借出或遗失等原因,而不能获得所需文献信息,浪费了时间,接连几次,读者对图书服务质量有了意见,甚至丧失信心,再也不想来借书。
2、工作时间与行业要求不相匹配
图书馆作为一种传播知识、文化的重要部门,其服务对象的大部分是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等,他们只能在下班、放学或双休日、节假日才能到图书馆来学习,而目前不少图书馆的服务时间与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上下班时间同步,双休日、节假日不开门,图书馆因此失去了这部分读者。
3、服务形式、项目单一
目前还有很多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局限于只为到馆读者服务,只提供图书借阅、报刊阅览,在读者心目中图书馆只是“借书馆”。而可以开展的送书服务、资料复印、电子阅览室等,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却没有开展。
四、职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
1、提高读者服务质量
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是做好读者工作的基础,服务过程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服务质量与服务承诺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服务承诺是树立服务形象的一项规范服务措施,承诺带给读者的是方便,信任和质量的保障,图书馆要真正赢得读者,留住读者,关键还在于如何实现承诺,实现对读者的承诺不是某个部门,某个人的任务,这需要每位馆员的共同努力。它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提高服务能力。因此对服务必须制订有目标明确、条理清晰的服务标准,同时应和合时展的要求,以读者方便性、选择性、公开性、纠错性等为原则。
2、构建和谐图书馆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谐图书馆也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构建和谐图书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谐图书馆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等诸多因素,提升图书馆员的至诚服务精神,增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性,激发广大读者的读书求知热情。建设环境优美,资源丰富、诚信友爱,充满文化感染力的知识殿堂。和谐图书馆包括馆内、馆外和谐两个方面。在外部、和谐图书馆要实现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和谐,图书馆与校内各部门之间相和谐,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相和谐等方向;在内部、和谐图书馆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和谐、文献信息资源之间的和谐等方面。
3、加快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网络信息的服务是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扩展信息服务空间的必要手段和工具。图书馆想要实现管理及服务的自动化,数字化,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有效支持。网络信息传递需要以计算机硬件、通信设备为依托;以应用软件为手段;以数据库信息资源为利用对象,通过图文信息,发行电子出版物、Email等方式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积极搞好网络设施建设,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网络导航服务和信息在线检索服务,为读者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帮助。
职校图书馆服务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本文仅针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而对于图书馆馆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岗位竞争、人事管理、绩效管理等其他重要方面,本文并没有涉及,以后有机会将经一步阐述。
参考文献:
[1]邓彦.构建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体系[J].中国西部科技,2006(28).
[2]束漫.城市发展中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现代情报,2006(2).
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病人的诊疗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针对病人的需要,笔者认为护理应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相应的努力。
1 应该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抓起
理论基础是干好工作的先要条件,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同时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有效地掌握最新的理论和最有效的操作技能,以更好的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2.4服务管理协调不足
作为综合性行业,酒店服务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如果各部门之间服务管理协调性差,缺乏有效沟通,则必然会影响服务质量。同时,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对酒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相互推诿,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各部门管理人员在管理环节片面关注自身业绩,忽视或者不愿与其他部门合作,导致酒店整体服务质量低下。
3.酒店服务质量管理对策
3.1提升服务意识
立足市场需求,酒店需要高度重视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在内部形成相应环境和氛围,提升全体员工的服务质量意识,确保能够参与到酒店服务质量管理中去,促进管理水平提升。在实际操作中,酒店需要引导员工树立服务至上原则,将之作为酒店安身立命的根本,定期组织员工参与专业培训和学习,提升其服务意识,引导其树立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3.2强化员工素质
员工素质对酒店服务质量水平影响巨大,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升酒店服务质量,需要加强员工素质管理,在招聘环节,依照自身实际需求,适当提高招聘门槛,做好岗位分配工作,配合合理有效的用人制度,做到人尽其才,避免单看学历,而是应该关注应聘者个人能力、价值观念以及工作经验等。对于既有员工,应该加强培训,强化专业素质,以此来提升样员工队伍整体素质。
3.3完善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对于酒店服务意义重大,想要确保管理体系健全完善,需要推进管理规范化和程序化,在服务环节始终强调以人为本。具体来讲,一方面,酒店应该设置专门服务质量管理机构,安排专业管理队伍,负责酒店服务管理体系制定和落实;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科学的管理办法,确保酒店服务管理体系能够囊括酒店服务全部环节,酒店的各项工作都能够围绕服务管理体系运行,这样才能保证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3.4推动协调发展
酒店应该强调各部门沟通协作,形成良好内部沟通氛围,对于部分工作量巨大,容易导致员工疲劳的工作,应该采取轮换机制,确保员工能够始终保持状态良好,避免疲劳引发的各种问题。同时,应该加强企业文化培训,在酒店内部形成统一价值取向,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员工聚集为一个整体,以此来提升酒店服务质量水平。
结语
总之,市场经济环境下,酒店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生存,必须得到酒店管理层高度重视,从自身实际出发,分析酒店服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促进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传统茶馆;服务质量;提升
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朝时代及其以前,茶馆主要是供行人休息和解渴的场所,宋朝以后,茶馆开始充当休闲会所的功能。到现代,茶馆虽然在近现代史中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是已经在我国现代经济中复兴并蓬勃发展。我国现代的传统茶馆,充当着会客、商务洽谈、审美博物馆等多种功能。然而,与酒吧、咖啡厅等服务类行业相比,我国传统茶馆在服务质量上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传统茶馆的发展进程。
1传统茶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传统茶馆在服务质量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茶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我国传统茶馆由于在现代社会中承载了太多的功能,因而存在着茶文化氛围不够浓重的现象。首先,在制度文化上,我国传统茶馆一方面由于政府层面缺乏统一的布局管理,因而处于自由发展的散乱状态。其次,又由于茶馆经营者缺乏专业的经营理念,因而使茶馆经营在整体上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的状态。最后,从心态文化上讲,我国传统茶馆应当是一个供人品茶、赏茶,并将茶文化与人生哲学相结合陶冶情操的地方,然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传统茶馆都存在着太过世俗、茶文化太过薄弱的现象。第二,茶馆从业人员技能、素质和知识欠缺。一方面,从服务人员出发,由于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人员在类似酒店、咖啡厅等地方工作能够享受到更大的利益,因而大部分会选择在酒店、咖啡厅等场所服务,另一方面,由于茶馆营业者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人员在促进茶馆经济收入中的作用,因而不愿意花费高的薪酬去聘请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较高的人员,同时也不愿意花费太多的资金用于服务人员技能的提升。因此,目前我国传统茶馆的服务人员大都处于服务技术不够专业或过低、专业文化不足的现状。第三,我国传统茶馆服务意识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目前,我国的酒店、咖啡厅等服务行业在服务质量和管理上都已经进入了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传统茶馆,由于管理者观念的陈旧,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资金去聘请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对茶馆实施管理,在茶馆服务上存在着服务人员不能及时给提供专业服务,或者不能够及时有效推荐茶产品等现象,这些对我国传统茶馆的长久发展是极为不利。第四,我国传统茶馆企业形象模糊。品牌,它不仅仅是企业的一个标志,更反应了一个企业的质量、信誉等诸多信息。尤其是在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优质的品牌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个企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口碑、好品牌对于茶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在我国的传统茶馆中,能够让人迅速想起的品牌茶馆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与茶馆经营者缺乏品牌意识是分不开的。第五,传统茶馆服务缺乏标准化和个性化。茶馆服务标准涉及到设备设施、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服务操作、礼节仪容、语言动作和工作效率八个方面,目前,我国的传统茶馆虽然在基本设施上达到了标准,但是在其它方面却存在很大的欠缺,这与我国茶馆管理者标准化服务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2提升传统茶馆服务质量的策略
2.1营造传统茶馆宜人的品茗环境茶馆的布局和环境布置,对于提升茶馆服务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此,经营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提高茶馆的审美情趣。第一,名人字画的悬挂。浓郁的茶香再加上怡情悦目的名人字画更能够使宾客产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目前,我国字画多采用卷轴和画框两种形式进行悬挂,茶馆内也多采用这两种悬挂方式。根据茶馆内区域和分布的不同,字画的悬挂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二古玩、茶叶、茶具的陈列。古玩、茶叶、茶具的摆放对于烘托茶馆的文化氛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茶馆内最为常见的有石雕、玉石、古筝和文房四宝等物件,这些物件不仅可以供宾客观赏,也能够增加宾客品茶的情趣。此外,茶馆也可利用自身的博物架和玻璃橱陈列出一些较为别致新颖的新茶、器具等,不仅有助于对本店内新茶的宣传,也能够增加顾客的选择度。第三,绿色植物的点缀。绿色植物在茶馆的合适摆放不仅有助于净化茶馆空气,也能够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环境的作用。茶馆内陈列的植物既可以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也可以使一些藤本植物或盆景,它能够为茶馆营造出舒适整洁、赏心悦目的环境氛围。第四,民族音乐的烘托。为了烘托出茶馆内的典雅氛围,茶馆经营者可在茶馆内播放一些民族音乐,以促进宾客与茶和自然之间的对话。不同曲目,所传达的意境不同,对此,经营者可根据天气、季节、宾客身份、时间以及茶室主题活动的不同播放不同的曲目。第五,服务人员的服饰。茶馆服务人员的服饰不仅能够反映出着装人的审美情趣和性格,也反映着一个茶馆的管理水平,对此茶馆管理者可从服务人员服饰礼节等细节入手,提高服务质量。第六,典雅的茶馆“插花”。将插花融入到茶馆布局中,以“茶”载“艺”,不仅有助于衬托出富含韵味的品茶氛围,也可表达出恬静沉稳的心情。
2.2提升传统茶馆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第一,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一个行业内默认的准则和要求,各个传统茶馆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应在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热情大方、不卑不亢的基础上,将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二,注重服务人员身心健康。良好的心理素是对做好本职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对此,茶馆经营者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应注重对服务人员自尊自信服务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应对服务人员健康体魄的保持给予一定的关注。第三,提高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专业操作技能和服务礼仪礼节三个方面。在文化素质方面,良好的文化素质不仅有利于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也有利于服务人员培养广泛和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此,茶馆营业人员应尽量聘请一些具备基本文史知识、茶艺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服务人员。在专业操作技能方面,我国的茶叶包含有多种品种,且不同的茶叶,其泡制的茶具、茶叶用量、水温、冲泡步骤等都有所不同。经营者可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以便于使服务人员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技能。在服务礼仪礼节方面,服务人员应从称呼、问候、应答和接待等方面的礼仪入手,做到礼貌待客,从而在细微之处体现出茶馆服务质量。
2.3重视传统茶馆茶艺水平茶艺主要包括茶叶的基础知识、茶艺的技艺、茶艺的礼仪规范和茶艺的水平四个方面。首先,茶艺的基础知识包括茶叶的选购、鉴别和名茶的特点等方面。茶叶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加工茶类两个大的方面,基本茶类包括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和黄茶六大种类,再加工茶指的是以六大基本茶类为基础进行再加工制作的茶。我国作为茶的故乡,有很多的名茶,是选购和鉴别中多是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根据茶叶色、形、味、香的不同进行评审。其次,在茶艺的技艺方面,经营者首先要注意茶叶和茶具的搭配,茶叶和茶具相配才能够使茶充分发挥其特性。此外,泡茶过程中不同的茶叶要用不同的水来泡制。最后,泡茶的方法对于泡出一杯好茶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茶艺的礼仪和规范。茶艺中的礼仪规范包括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迎来送往、仪容仪表、与宾客的交流沟通等方面,茶艺应该是能够体现茶人之间的平等互敬精神的,服务人员应从各个细节入手,提高其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4加强传统茶馆人员管理和制度建设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对于茶馆实现规模化制度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工作人员的管理和配备方面,工作人员的管理应该做到纪律严明,为了在经营过程中更好地实施管理,管理人员必然严格执行考勤、奖罚和考核工作,在服务中尽可能做到定时、定量、定岗和定标准。劳动纪律的遵守情况也应与相应的经济责任挂钩,以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执行。在人员分工方面,管理者应根据茶馆规模、层次的不同,相应的管理组织人员,在确保一个茶馆至少一名以上茶艺师和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对服务人员进行工作分配,合理的人员分配对于周到服务的提供是极其重要的。其次,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在茶馆的制度建设中,经营者可通过经济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员工守则三大制度加强茶馆的制度建设。经济责任制度是包括考核制、责任制和奖罚制在内的经营管理制度,它将员工的物质利益和劳动成果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岗位责任制是要求服务人员按照工作岗位的权限、职责等制度完成自身工作量,既便于员工执行,也便于管理者进行考核。员工守则是适用于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有利于对全体员工大规模统一管理的实施。
3结束语
茶文化中,融入了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髓,从茶文化的意境和烘托出发,对茶馆的布局和服务人员的礼仪进行规划,不仅有助于为茶馆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有助于提高茶馆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进.提升成都传统茶馆服务质量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5):22-23.
[2]贺益娥.茶馆发展演变和现代茶馆经营策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3]李莹莹.顾客茶馆体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4]宋毅彬,姜含春.我国现代茶馆发展初探[J].我国茶叶加工,2006(2):42-44.
那么,在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包括我们设计所在内的相当一部分设计公司与国内大设计研究院和境外设计事务所在设计目标管理、设计质量、设计技能上存在不小差距,尤其对设计的目标管理缺乏有效控制力。而这恰恰又是能否适应目前设计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和设计产品能否被社会认可的关键保证体系。
设计方法的现象与比较
设计阶段划分:
包括我们设计所在内的相当一部分设计公司与国内大设计研究院和境外设计事务所在设计阶段均为:
虽然阶段划分中二者基本相同,但在各阶段的设计深度中确存在不小差距,以下是二阶段深度比较:
初步设计阶段----前者仅侧重于按规范深度要求完成文件,但有关本专业及各配合专业的技术问题均未解决。综合设计技术方面工作量最多完成45%~50%其余均放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解决。后者不但按规范深度要求完成文件,而更侧重于解决本专业及各配合专业的技术问题。综合设计技术方面工作量最少完成60%~70%,施工图设计阶段留有的充分互校时间。
施工图设计阶段----前者在按规范深度要求完成各专业设计图纸的同时还要解决本专业及各配合专业的技术问题,不仅返工增多而且质量控制力无法保证。后者在按规范深度要求完成各专业设计图纸的同时进入对各专业施工图设计质量控制力体系,保证设计质量。
设计周期的比较:
一般情况下按十万平方米民用建筑规模设计周期为例:
就设计周期而言,二者似乎没有多大差异,反而前者设计周期还略短一点,但就本人对工程操作实践中发现后者虽然周期略长但工程实施阶段较顺利,设计原因修改率很小。而前者的设计原因修改率要高的多,往往因修改多而影响施工进度。
建筑与各专业设计配合的比较:
建筑与其他各专业的配合工作是设计全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从以下图示过程分析说明这一环节恰恰是前者设计(院)公司在监督和建筑与其他专业平行配合环节是最薄弱的。而后者设计(院)公司在建筑专业与其他专业配合工作有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控制手段。
建筑专业与其他专业配合图示:
建筑设计成果与完成度的比较:
建筑空间视觉效果的品质,是各专业集成的技术含量和互相协调后的“高完成度”可理解为是一个完整的符合职业特点的合格建筑工程产品,也可理解为建筑设计成果与完成度是各专业努力配合的结晶产物的话,那图示表一则反映二者设计间的差异。
常听到把二家设计院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在设计收费上,由于比后者设计院收费低,而安心于自己的设计整体表达深度不够。由于这种偏面思想的影响下,设计考虑草率、笼统、不全面而引起返工流程增加,实际设计成本加大的同时,也愈来愈削弱了设计公司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图示表一
前者设计(院)公司:
设计过程及方法的比较:
在实践的工程设计中认识到包括我们设计所在内的相当一部分设计公司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是相关专业分阶段逐步参与因此当设计的控制以完成相关阶段的图纸作为目标控制时,其与最终的建筑产品之间的会发生一定的背离,呈现出一种非连续性的静态设计过程。
而国内大设计研究院和境外设计事务所采用建筑设计逐渐细化、明确的过程,表现空间形态系统及结构的控制、单元节点、相关技术含量由专人专项负责,同时采用并进的运作方式,以建筑产品的实现为最终控制目标。其工作方式也表现于在设计的每个阶段,并进行反复研究和比较,把最终优化组合后的方案向业主作阶段性汇报、沟通、调整。采用这种良性循环方式并贯穿于每一个阶段及建筑设计中的每个技术环节。
综合五方面比较,体会到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产生,必然要有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系统作保证。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只有采用先进的运作模式,才有可能形成一个“高完成度”的建筑产品。所谓的精品设计工程的目标实现必须依赖于“过程精品设计”的积累和保证。
适应设计过程的管理运行模式
为适应目前的市场要求,大多设计院、设计公司均采用以建筑师负责制下的项目组,经实践证明此模式较理想。原因在组队可完成单个成员无法完成的系列工程,组队工作更便于对工程进度的控制,增强了同一流程上工作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管理,同时使青年设计人员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
需要建立工程设计管理系统与表达模式体系网络平台,使它从程序流程上来保证设计表达文件符合过程设计的逻辑关系。同时它可提供多人使用的协同工作平台,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而规范的文档管理系统,也有利于项目进程的控制。
设计质量与设计的投入
我从设计工作实践中领悟到要提高设计质量:首先设计人员全心投入外,尽量减少施工图阶段大调整大修改。所以在各阶段均要保持与业主有良好的沟通,对业主的各种想法都十分了解并领会,这样大大减少在施工图阶段由于业主原因而调整、修改。也是减少设计误差和各专业相互拍不拢的基本保证。所以高质量与双方间的沟通是否顺利很重要。
建筑师与业主
建筑大师贝隶铭曾说:业主与建筑师的成功沟通是一个建筑工程能否圆满完成的关键。我对此话的理解为在充分了解业主各种想法的同时也要当好业主的参谋并提供更多的服务。在太太乐项目也学着做了,在与业主沟通中了解到业主对厂房使用功能除一二层为仓库外,其它楼面使用功能根本无法确定。动力无法提资,设计也无法深入,这时我建议利用楼梯两边做技术层的设计方法,待楼层使用功能确定后,管道均在技术层通过。业主很满意,实际效果也很理想。
建筑师的工作
设计大师库卡波罗说:建筑设计必须养成包括室内及家具设计的思维习惯。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
在设计黄浦区教育局市八、尚文中学时就按这要求去做的。施工图设计完成并不是设计已基本完成,而是实现产品工作的开始,在施工现场不是主要解决施工图中的问题,而是监督施工队是否按图施工、是否对设计构思有偏差。主要协助业主落实表面和室内装饰材料,外墙面面砖均按我调色板小样由厂家试验室按色板的要求出样后批量生产的。
设计质量与设计的投入成正比
要设计出高质量的作品必然凝聚着设计师们巨大的精力和投入,反之低质量的设计就一定是设计师们没有投入十分的精力,尤其是与建筑师关注不够有关。我在实践的项目中深深地体会到这点。拿太太乐综合车间工程为例: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各专业均十分投入所以在施工中十分顺利,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在电梯井上出了本不该出的差错和失误,业主是提前给了电梯品牌和图集,心想有样本图就不会错,没仔细校对,恰恰此处出了问题,把二米预埋件间距错标成二点五米间距而引起最后返工,把前面的努力和成绩变的毫无意义。这个教训铭记在心,平心而论我应负有相当的责任,因为还是没有做到百分百的投入。总之,在工程设计不应发生差错和失误,若要达到百分之百的正确,就是要求我们设计人员精心投入。因为质量和投入是成正比的。一旦有失误和差错发生,首先要敢于承但责任,同时应积极想办法解决失误,把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结语
早在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就更新了GB 18383―2007《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标准,更加明确了不得作为直接或间接加工絮用纤维制品的填充物原料,同时还规定了限用填充物原料的使用范围;2015年6月30日,在原有GB/T 23328―2009 《机织学生服》和GB/T 22854―2009 《针织学生服》的基础上,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又和实施了GB/T 31888―2015 《中小学生校服》;随后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又联合印发了教基一[2015]3《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2016年2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年3月31日起实施的《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除了重申严把学生用被褥质量关以外,还将学生校服单列出来,加大了监管力度,规定了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明确了对违规者的处罚办法,被社会各界称之为“黑心棉”“毒校服”的克星。
从济南市产品质量检验院的工作实践来看,经过国家、地方各部门多年的不懈努力,济南市学生用絮用棉被褥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绝大部分生产企业都能够严格按照GB 18383―2007《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组织生产,并一改过去产品无标现象,产品标识越来越规范;填充物的短纤维含量、含杂率、卫生等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国家明令禁用的废旧纤维及其再加工纤维,也鲜有使用。当然,作为监督检验机构,我们也绝不会就此掉以轻心,时刻防范某些不法生产企业将禁用填充物做成“夹心蛋糕”夹在学生用被褥中间,严防劣质生活用纤维制品死灰复燃。
由于校服属于学生自购服装,之前很少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更不用说经过进货把验等程序,往往是校方组织相关人员商定校服款式和面料色彩,与生产厂家谈妥价格,即可组织生产供学生穿用的校服。《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中小学生校服》较之以前的法规和标准在质量要求、考核指标、处罚力度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如《中小学生校服》中规定,校服穿着时应有明确的所在学校的标志;儿童可设形体代号(Y、A、B、C),最大尺寸为150cm,而大于150cm的就非儿童服装为成人服装了,必须有形体代号;耐久性标识应放在侧缝处,不允许在衣领处缝制任何标签;校服直接接触皮肤的部分,棉纤维含量不低于35%;新标准增加了服用结构层面的安全考核指标,如附件锐利性、绳带、残留金属针;其甲醛含量的考核要求也高于现行的《机织学生服》《针织学生服》标准,即不管春、夏、秋、冬,校服的甲醛指标均按B类考核。
《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还明确了安全技术指标与其他内在指标不合格时,处罚力度的不同,前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49条处罚,即“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后者按第50条处罚,即“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现在所谓的校服问题多出自面料质量问题。由于面料与服装归口于不同的标委会,上下游产品标准中的某些指标考核不统一,造成了一等面料不一定能生产出一等校服的现象。如:依面料标准判定耐光色牢度、耐湿摩擦色牢度合格的某些面料,在制成校服成衣后,按GB/T 31888―2015 《中小学生校服》考核其耐光色牢度(≥4级)、耐湿摩擦色牢度(≥3级),成衣有可能就不合格,具体说来就是浅色面料的耐光色牢度和深色面料的耐湿摩擦色牢度,很难达到合格要求。
济南市产品质量检验院受主管局委托,多次组织教育局、学校、生产企业学习培训,强化其法规意识和责任意识,培训达数百人次之多,同时还深入企业和学校,近距离宣贯、实地指导生产和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济南质监又与工商、教育部门联动,形成全过程监管,积极落实相关产品的“双送检”和“面料定点采购”等关键问题,为集中公开招标采购学生用纤维制品奠定了保障基础,逐步、有序地推进了各项新规的执行。从近期专项检查情况看,济南市各类学生用纤维制品的合格率稳中有升,监管工作成效显著。
技术服务的并行跟进
学生用纤维制品生产企业多为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易、人员流动大的中小型企业。工作中,我们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生产、技术上的困惑和真正需求,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需,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鉴于企业人手有限,加之流动性大,许多企业分管质量、标准的人员不固定,往往是刚刚培养成熟了,人才很快就流动了,致使企业自身的质量把控工作前后续接不起来,造成了许多人为因素的质量疏漏。对此,我们除了帮助企业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外,还具体指导培训技术人员,帮助健全相关技术标准档案,利用我们的专业优势帮助企业分析、解决技术难题,规范产品标识标注,提升产品质量。我们还帮助和督促企业进货把关,把易发的质量责任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去年下半年,某企业中标某中学的冬季校服。采购填充物原料时,对方厂家出示了合格的检验报告,为稳妥起见,企业委托我们进行了大货检验,结果是由于混料不匀,其羊毛、聚酯纤维含量的允差超出有关标准的要求,为不合格原料。此举,为该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0多万元,有效地规避了由此所产生的各种质量风险。
作为学生用纤维制品的使用方,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老师,还是家长、学生,都是普通的消费者,可以说是对一般的纺织品消费常识知之甚少。所以,我们还经常深入学校,向校方和学生家长委员会宣讲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普及纺织品消费常识。就家长们十分关心的pH值、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超标对孩子身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产品表面起球、掉色等问题,我们一一耐心作答。pH值、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属安全技术指标,当其超标时,轻则引起局部过敏反应、上呼吸道黏膜受损,重则危及人的生命健康;局部轻微起球,若未超出国家标准限定等级,即为合格产品;掉色的产品与新产品比对,只要色差不超过国标规定等级,也为合格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