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09:13: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新生儿科护理综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加强护理模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a)-0149-04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in the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CHEN Qing, MA Yi-qiu, WEI Su-lan, HUANG Xiao-ming, CHEN Cui-la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Yongn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5302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in the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Methods 280 cases of newborn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jaundic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the related curative effect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ender, fetal age, delivery method, feeding situation, age, body quality, Apgar score and severity of diseas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3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122 case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jaundice continuous time, jaundice disappearance time, first meconium discharge time, transcutaneous bilirubin and serum bilirub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4.02±1.01)d, (7.05±2.20)d, (12.94±4.06)h, (8.98±1.31)mg/dL and (12.01±1.61)mg/dL,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Nursing effect
目前,新生焊叩ê焖匮症占新生儿住院病因第一位,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还未发育成熟,因此游离胆红素易通过该屏障[1-2],由于游离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作用,特别是对大脑基底核及各种脑干神经核的毒性,导致脑细胞损伤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可引起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死亡率极高,50%~75%死于急性发作期,幸存者中75%~90%可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造成患儿听力障碍、视觉异常及智力发育迟缓的重要原因[3]。近年来,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有呈增高的趋势[4],由于胆红素神经毒性的可逆性,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发生关键,也是新生患儿护理的工作重点。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采用加强护理模式干预131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综上所述,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可明显缩短病程而早日康复,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该次研究所采用的加强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但同时也应该加强新生儿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工作,许多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若能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是完全能防止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因此关于该方面的前瞻性研究可能会成为今后新生儿护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颜云,李清平.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38(1):101-103.
[2] 陈陆飞,吴坤海,刘琛,等.高胆血症新生儿溶血症血清学检测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3):3173-3175.
[3] 范倩倩,王少华.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的临床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7):1186-1189.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4(10):745-748.
[5] Bhutani VK, Johnson L, Sivieri EM. Predictive ability of a predischarge hour-specific serum bilirubin for subsequent significant hyperbilirubinemia in healthy term and ner-term newborns[J]. Pediatrics,1999,103(1):6-14.
[6] 张德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1):2626-2627.
[7] 林一霞,王颖慧,李志宏.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s志,2013,22(22):2424-2426.
[8] 陈昌粹.新生儿黄疸护理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4,20(4):279-285.
[9] 张宁.护理因素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及其措施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6(2):77-70.
[10] 许文波,周丽,陈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J].中外医疗,2015(15):62-63.
[1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研究协作组.中国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华儿科学杂志,2012,50(5):331-335.
[12] 王艳丽,邹静静,汪惠琴,等.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转归情况[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108-110.
[13] 张恒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93例临床病例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8):14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13-01
新生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人侵的特殊门户,极容易发生局部感染,若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新生儿脐炎和出血。二次断脐有预防新生儿脐炎、脐部出血和缩短脐部脱落时间的作用。我科对正常新生儿实施二次断脐,防止脐部感染,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对2011年8月~2012年2月出生的187例新生儿二次断脐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11年8月~2012年2月在我科出生的新生儿,包括正常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187例,不包括转科和转院的新生儿。
1.2 时间:新生儿出生后,胎儿出生后1~2分钟应用气门芯在平脐轮处结扎,距结扎远端0.5 cm处断脐,挤除残血,再用5%碘酊消毒断面,以无菌纱布覆盖,并用经环氧乙烷消毒的新生儿护脐带包扎,出院当日新生儿体格检查无异常,在晨间沐浴后,行二次断脐。
1.3 方法:新生儿出生72小时以上,于哺乳后1 h进行,操作室室温调节至28℃。在晨间沐浴后,用0.5%碘伏棉签消毒脐部二次,左手拿无菌有齿镊提起脐带残端,暴露脐根及周围,右手持无菌组织剪(剪刀头部有一月牙形缺口),剪刀与新生儿脐部皮肤角度呈15°~3°夹角,沿脐根部从不同方向环形剪除残端脐带,保持创面平整,减少脐带组织残留。然后用0.5%碘伏消毒创面及创面边缘的皮肤,直径5cm,再用一次性愈脐贴包扎脐部,如创面有少量渗血,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如出血较多可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二次断脐时有渗血或出血的新生儿,要3分钟、60分钟,90分钟,2小时仔细观察脐部渗血情况,并常规告知家属和产妇,注意观察脐部有无渗血,避免新生儿大声哭闹。如发现有渗血及时处理。新生儿每日沐浴后用0.5%碘伏清洁脐带残端及脐周皮肤,更换愈脐贴,连续3天,注意保持脐部干燥、清洁。
2 结果
对187例新生儿二次断脐进行观察。家属对新生儿二次断脐的效果满意率100.00%,无一例新生儿出现脐部感染、交叉感染和意外损伤等并发症。99.33%的新生儿2次断脐后5天~7天脐部创面完全愈合,效果佳。0.66%的新生儿脐带创面愈合延长至第10天愈合。有约8%的婴儿有哭闹现象,随着护理人员的细心呵护,哭闹很快停止。0.5%的新生儿二次断脐后有极少量出血,只需用无菌吸收性明胶海绵和愈脐贴加压缠绕于腹部即可止血。新生儿二次断脐前对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及健康宣教,制订操作规范流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保障新生儿二次断脐效果的重要措施。
3 讨论
3.1 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气门芯结扎脐带,用一次性脐带卷包扎脐部,次日晨间沐浴后,解除脐带卷,使其暴露自然干燥,72小时后行二次断脐,此时脐部残端较干燥,剪除残端不易出血,若过早剪去脐部残端,由于脐部残端暴露时间过短,还未干燥,剪除时易出血。因此出生72小时后行二次断脐效果最佳。
3.2 新生儿出生后,脐部用气门芯结扎,若未进行二次断脐,脐带残端不易脱落,往往造成出院后由于脐部消毒处理不当而引起脐部感染,渗液,渗血。造成家属担心,沐浴时也不方便。二次剪脐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脐部出血和缩短脐部干燥所需时间等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
3.3 二次断脐时严格无菌操作,无菌镊及组织剪应每人一份,用后浸泡消毒,清洗擦干,高压消毒备用,
防止交叉感染。
3.4 对住院新生儿观察和出院新生儿的随访发现,二次断脐后脐孔恢复良好、美观,无1例发生继发感染,家长满意率100%。
4 小结
新生儿脐部是一个易感部位,脐带断面又是一个创面,是细菌入侵的门户,若脐带处理不当,容易引起脐部感染。通过正确评估脐残端的性状、干湿度、颜色的变化,适时二次修剪脐残端,在预防新生儿脐炎,脐部出血和缩短脐部干燥所需时间方面取得很好的疗效,由于操作方法安全,简便易行,效果满意,使围产儿保健工作得以提高,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总之,二次断脐推广应用需遵循知情同意权,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制订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考核,是保障二次断脐安全的重要措施,对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也有积极的防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海泉,韩全乡,姜祖光.新生儿皮肤医院感染渊查分析EJ3.中外健康文摘,2007,4(7):878-879
[2] 颜芳.新法剪脐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955
[3] 王华英,胡婉珍,李乐华,等.新生儿剪脐时机的临床观察EJ3.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23-525
[4] 郑小莉,熊仕富.二次剪脐法在产科中的I临床应用EJ3.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86
[5] 张宏玉,蒙莉萍,谢春丽,等.临床脐带护理方式现状综述.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75.277
[6] 刘雪梅,袁秋云.新生儿一次断脐162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9,18(3)
[7] 沈惠琴,马桂芹,齐玲.新生儿二次剪脐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5):512-513
[8] 林泽.围产儿厌氧菌感染.新生儿杂志,1990,5(5):231
[9] 黄德珉,陈俭红.新生儿疾病学.北京:人民卫士出版社,1988:354-355
[10] 王慕荻.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8
[11] 李海秀.新生儿脐炎合并败血症的护理[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1(3):275-276
[12]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
[13] 王兰华.新生儿剪脐时机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23
新生儿黄疸以新生儿全身皮肤、巩膜出现黄染为特征,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尤其是早期(生后1周内)新生儿更多见。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 %足月儿和80 %早产儿可出现肉眼黄疸,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表现。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因此,利用早期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十分必要。外治法预防该类疾病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经济方便的优势。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现就近10年来外治法防治新生儿黄疸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抚触
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的紧张性,使胃肠道激素、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加,这样食物的吸收能力增强,奶量摄入增多,刺激胃肠蠕动,使新生儿胎粪排泄次数增多,胎粪尽早排尽,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对新生儿黄疸产生干预作用。张桂芹等[2]将自然分娩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抚触组出生后第1 d即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对照组常规护理。两组间新生儿生后48 h吃奶次数,大便转黄天数及生后第3 d、第4 d经皮测总胆红素值,在统计学处理上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仝玉丽[3]选择180例足月分娩的出生满24 h的新生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抚触组, 抚触组连续7 d行新生儿抚触,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新生儿经皮测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 抚触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董旭东等[4]将120例正常新生儿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抚触组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推广的抚触手法,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抚触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 抚触组第1次排胎便时间亦明显缩短(P<0.01) 。
2光疗
采用经皮测胆红素仪监测新生儿黄疸指数,给予预防性光疗,能有效地将血非结合胆红素浓度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通过光疗可使间接胆红素氧化为一种无毒性水溶性双吡咯,从胆汁或尿中排出,以降低血胆红素浓度,可减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效果良好。陈新斌[5]对144位新生儿进行经皮测胆红素指数(TCB)监测,凡生后3 d内TCBI>18者放入光疗箱治疗,12~24 h后出箱,若停止光疗后TCBI又升高且>18者则再次光疗,直至TCBI<18,同时参照黄染进展速度及基础病确定是否光疗。经过2次光疗者5例,接受4次以上光疗者3例(其中1例早产儿光疗7次)。结果无1例核黄疸发生,全部光疗婴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岑金等[6]将190例胆红素24 h内≥103 μmol/L,或48 h内≥154 μmol/L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70例,观察组予光疗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游泳
新生儿游泳后吃奶频率增加,每次吃奶持续时间延长,肠蠕动增加,加速了胎粪的排出。由于游泳新生儿的摄食时间提早,从而加快了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建立,使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之排出体外。同时,新生儿小肠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分解结合胆红素所形成的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粪便排出,促进了胆红素的排泄和减少了肠—肝循环胆红素的吸收,从而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以及核黄疸发生的危险性。覃桂荣等[7]将78例足月剖宫产分娩的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游泳组(38例)与对照组(40例)。游泳组从出生当天开始游泳,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不游泳。结果游泳组新生儿末梢血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P<0.05),胎便转黄时间缩短(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蒙林等[8]随机抽取160例新生儿分为研究组(游泳组)80例和对照组(沐浴组)80例,结果研究组TC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胎粪排出时间及胎粪转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
4人工促排便法
胡颦等[9]应用开塞露纳入新生儿内通便,加快胎便的排出与排尽,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推迟黄疸出现时间,减轻黄疸程度,降低黄疸发生率,从而减小了新生儿黄疸的危险性。他们将健康儿共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开塞露,对照组不用开塞露。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黄便时间、黄疸出现时问、黄疸发生率、黄疸达高峰期经皮胆红素值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李忠[10]采用生理盐水灌肠加快胎便排出,减少尿肠—肝循环中尿胆原的重吸收,取得明显效果。将224例新生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112例,治疗组新生儿在出生后6 h内用生理盐水20 mL灌肠,若未能解胎便,再用生理盐水10 mL灌肠,对照组未经处理。两组对比,治疗组发生病理性黄疸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显示治疗组发病时间明显延迟,黄疸指数低,蓝光照射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李先林等[11]将133 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3 例采用腹部按摩加体温表玻璃棒刺激直肠壁的人工排便法促进胎便排出;对照组70 例任其自然排便。结果出生后1~5 d观察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P<0.05或P<0.01)。
5药物贴敷及外洗法
通过脐周穴位、皮肤吸收药物,从而达到清除新生儿体内胎毒、清热祛风、消降积满,对减轻黄疸、消除黄疸有较好的效果。钱竹珍等[12]将剖宫产娩出的12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断脐后脐部用胎毒清脐敷包扎,对照组60例断脐后暴露脐部。结果两组新生儿胆红素浓度>205 μmol/L例数分别为6例和22例,黄疸消退至正常时间分别为(1.5±0.51)d、(2.4±0.81)d,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王利民等[13]选择足月新生儿黄疸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干预组采用新生儿退黄洗液行药浴;对照组口服苯巴比妥+加味茵陈汤治疗。结果干预组黄疸出现时间相对推迟;治疗后干预组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明显减少,光疗率减少(P均<0.05)。
6快速断脐法
快速断脐法减少了脐血进入新生儿体内,使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相应减少,从而减少了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减少了新生儿胆红素的生成[14],它可明显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使黄疸程度减轻。林振喜[15]将22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快速断脐组(120例)和慢速断脐组(100例)。快速断脐组新生儿娩出后11 s内快速断脐,慢速断脐组新生儿娩出后待脐搏停止后将母血挤向新生儿脐部再断脐。结果显示,快速断脐组的新生儿肉眼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慢速断脐组,新生儿黄疸发生时间也明显晚于慢速断脐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较慢速断脐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
7综合干预疗法
7.1 游泳加抚触
徐雪梅等[16]将34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0例出生后24 h进行游泳加抚触,对照组16O例出生后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出生后不同时段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刘继波等[17]将25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中的126例作为研究组,13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进行游泳加抚触,对照组进行单纯沐浴。结果显示,研究组胎便转黄的时间为(35.20±0.24)h,对照组胎便转黄时间为(47.69±0.26)h,两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曾华[18]将50例参加游泳与抚触的新生儿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新生儿首次排黄便时间比对照组提前15~21 h,观察组新生儿6~7 d血胆红素比对照组低1.8~65.2 μmol/L,观察组新生儿黄疸症状轻且持续时间短。
7.2 抚触配合足部脏腑反射区按摩
俞琦等[19]选择足月产新生儿162 例,两组均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治疗组加抚触配合足部脏腑反射区按摩。结果表明,治疗组每日排便增加、胎便变黄时间提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治疗组血清胆红素峰值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7.3 多种早期干预措施
采取早期补充喂养、喂服酶诱导剂、抚触及灌肠促排便等多种早期干预措施,不但能让新生儿获得初乳的高营养和摄入足够蛋白质和能量,而且可以快速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加快胎粪排出,降低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缩短病程。涂燕青等[20]将182 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92 例) 和对照组(90例) ,观察组在出生后12 h 预防性给予苯巴比妥、妈咪爱,结合抚触,直至出院。对照组不给予早期干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黄疸发生率为39.1 %、61.1 %,二者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黄疸持续时间为(3.8 ±1.8) d、(6.5 ±2.1) d ,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徐红梅等[21]对新生儿生后24 h常规经皮监测胆红素水平,早吸吮、必要时温盐水灌肠促进胎便排出,应用肠道菌群调节剂减少肠—肝循环, 进行早期预防。对疑似血型不合性溶血时, 应及早化验血型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达到我国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标准者(156 例) 进行光疗及药物治疗。经综合治疗, 显效112 例(71.8 % ),有效44例(28.2 % ),总有效率100 %,无1例出现胆红素脑病。
9小结与展望
从上述文献可知,外治法预防新生儿黄疸有其独特的效果,方法也较多,包括中医外治法和西医外治法,目前已引起广泛重视,其优越性突出表现为疗效明显、作用迅速、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小以及价廉。但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有关外治法的研究多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上,实验研究、机理研究较少、不够深入,不少报道观察病例例数少,说服力差。我们认为,随着有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实验、治疗方法的规范化、现代化和多样化,外治法将在预防新生儿黄疸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uretschke L J,Kernicterus. Still a concern[J ].Neonatal Netw,2005,24(2):7-19.
[2]张桂芹,孙晓娟. 抚触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J].新生儿科杂志,2003,18(2): 69-70.
[3]仝玉丽. 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附180例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1907-1909.
[4]董旭东,刘宁,孙琼兰. 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及排便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685-1686.
[5]陈新斌. 胆红素监测和间断光疗对新生儿核黄疸的预防[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5,5(10): 894-895.
[6]岑金,林雪霞,蔡爱群. 微量血胆红素高值新生儿的早期干预120例临床分析[J].中华新医学,2003,4(16): 1493-1494.
[7]覃桂荣,雪丽霜,谭红,等. 游泳对新生儿末梢血胆红素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 6-7.
[8]蒙林,崔艳萍,董秋燕,等. 游泳对新生儿胆红素影响的临床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25(1): 56-57.
[9]胡颦,陈丽,王薇,等. 开塞露减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2002,26(4): 354-355.
[10]李忠. 生理盐水灌肠防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9): 970.
[11]李先林,赵新霞,刘燹,等.人工排便法预防新生儿黄疸[J].护理学杂志,2006,21(15):27-28.
[12]钱竹珍,叶君儿.胎毒清脐敷防治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3,17(10B): 1231.
[13]王利民,吴曙粤,黄春兰,等. 新生儿退黄洗液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44-945.
[14]钱华,钱育昆.快速断脐法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02,2(3):88.
[15]林振喜.两种断脐法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07-2308.
[16]徐雪梅,陈冬菊,涂敏娟. 游泳与抚触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21): 19-20.
[17]刘继波,张桂荣,沈连春,等. 新生儿游泳联合抚触对新生儿影响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9): 1081-1082.
[18]曾华. 游泳与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2006,27(4):546-547.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191-01
低血糖症是新生儿高危症之一,是早产儿、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硬肿症、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等高危新生儿的常见并发症。反复低血糖可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可引起智力下降及永久性神经损伤。特别在基层医院,由于患儿家属的认识不足或医务人员认识不足,很易出现此病症。本科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55例新生儿低血糖患者,对其诊治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5例新生儿低血糖患儿,均为下级医院转诊患者,其中,男35例,女20例。出生日龄l h~12 d。胎龄:30~34周18例,35~37周22例,38~42周12例,> 42周3例,体重 < 2 500 g者21例,2 500~4 000 g者34例。
1.2 诊断方法与标准
应用罗氏血糖仪及相应试纸,对新入院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采足跟、拇趾端血进行微量血糖检测,血糖 < 2.2 mmol/L者,不论足月儿或早产儿均诊断为低血糖症。
1.3 临床表现
新生儿低血糖症大多无明显症状或有症状亦表现为非特异性,多表现为反应低下、面色苍白、拒奶、阵发性发绀、呼吸暂停、嗜睡、多汗等,部分患儿可见惊厥发作。本组病例中无症状者33例(60.00%),吸吮力差9例(16.36%),嗜睡5例(9.09%),发绀3例(5.45%),震颤3例(5.45%),抽搐2例(3.64%)。
1.4 治疗方法
对无症状的低血糖患儿的处理方法为尽早母乳喂养,母乳难以获得时给予配方奶。当口服存在禁忌或患儿不会吸吮时,给予静脉输注葡萄糖,每30分钟复查血糖水平。对于有症状的低血糖患儿,给予10%的葡萄糖,按照2 mL/kg的量给予推注,速度为1 mL/min,每30 min复查血糖水平,直至血糖平稳。
2 结果
本组患儿大多在24 h内血糖稳定,较重患儿一般在48~72 h内症状消失,血糖稳定后停止治疗。有原发病者继续治疗原发病。
3 讨论
低血糖症是新生儿糖代谢紊乱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且大多数病例无特殊表现,因此不易发现,特别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过去对于此病诊断标准不一,目前诊断上趋向于无论患儿胎龄和日龄,只要血糖低于2.2 mmol/L即可诊断[1]。本组病例即以此为标准,及时发现了大部分无症状低血糖患儿。
由于葡萄糖是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唯一能量来源,低血糖可致脑细胞能量代谢失调,影响脑细胞代谢和发育,导致脑细胞受损,引起如认知异常,听力损害,视觉障碍,癫痫等在内的一系列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并可导致死亡。因此一旦出现新生儿低血糖必须给予及时合理有效的治疗[2]。同时因新生儿肝糖元和脂肪贮存不足,出生后2 h血糖开始下降,若不及时补充,12 h左右血糖将基本耗尽[3]。特别在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母亲患有糖尿病的新生儿更易发生低血糖。针对这些特点,本院对有发生低血糖症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加强了常规筛检,及早发现了一些无症状和有症状的新生儿低血糖症患儿,尽早进行治疗,使患儿避免了低血糖所造成的危害。
有文献显示新生儿低血糖无症状者是有症状者的8~10倍[4],极易被忽视,因此加强对新生儿低血糖的监测是发现本病的根本。本组患儿中无症状者占到60.00%,虽未达到文献所述的比例,但也说明无症状低血糖患儿在临床工作中是最常见的。作为新生儿科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院要加强对此疾病的认识和重视。
新生儿低血糖诊断明确后只要及时的补充血糖,症状一般很快就会消失,此病对新生儿的主要危害在于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使新生儿长时间或反复出现低血糖后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5-6],由于受医疗条件影响和医疗水平所限,本病现多发于基层医院,且有时发现较晚,对患儿造成一定的损害,本组所报病例均为下级医院转入。因此强调在基层医院对高危病患儿的血糖监测和原发病的处理是临床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和致残率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Straussman S,Levitsky LL. Neonatal hypoglycemia, curr opin endocrinol[J]. Diabetes Obes,2010,17(1):20-24.
[2] Laje P,Halaby L,Adzick NS,et al. Necrotizing enterecolitis in neonates receiving octreotid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hyperinsulinism[J].Pediatr Diabetes,2010,11(2):142-147.
[3] 毛健,陈丽英,富建华,等.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7):518-522
[4] 林粤,张岳晔.新生儿低血糖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2011,17(11):1751-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