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分类范文

时间:2023-07-21 09:13: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风险分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融风险分类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1)02-0045-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到了金融经济时代,金融风险作为金融活动的组成部分和内在属性,它的存在和管理也成为金融市场的核心内容,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也成为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必然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不同时期金融风险管理的需要,各种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也相继产生。根据风险管理的主体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层次的金融风险管理,前者是针对国家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管理,后者是以金融机构、企业为中心的微观主体的风险管理,不同层次的风险管理具有不同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然而,这些技术只是侧重于风险的反映、检测功能,同时本身在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时也存在模型风险、估计风险。鉴于此,本文在分析金融风险分类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的特点及风险主体的特点,给出了一种基于综合分类方法的风险控制模式。

一、金融风险常用的分类方法

对风险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风险的识别和对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管理措施,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集约成本。一般来说,按不同的原则和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风险有着不同的分类,金融风险常见的分类如表1所示。

上述基于单一标准的分类,其优点是便于经济主体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缺点是不利于经济主体综合权衡其所面临的风险,容易造成顾此失彼,而且这种基于单一标准的分类方法,由于对风险的作用层次和作用方向把握较难,不利于有效管理工具的选择,降低了风险监控的效率。

二、基于综合分类方法的金融风险分类及策略集

综合分类方法是基于上述单一分类方法,按照风险管理的主体、风险形态、风险可管理性及风险作用层次将金融风险分类,具体如图1所示。

对于金融风险而言,这种多层综合分类方法有助于金融风险管理主体有效识别所承担或面临的风险,并通过判别其是否可管理、作用程度的大小来快速、准确地采取措施。

同时,上述分类最关键的就是每种风险选择下策略集的构建。在构建策略集以前,经济主体必须认识到风险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损失,金融对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其突出的风险特征,风险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管理是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形成组织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而其整合资源的功能集中体现在资源配置的优化,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因此,管理风险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

在上述认识下,不同策略集的风险控制如下。

策略集一:当金融机构面临可管理的高度风险时,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如果对该类风险处理得当,其对风险资源的高效整合能与组织目标有效的融合。当然,在这里风险管理作为一种艺术性技能,非程序性操作就体现的特别明显,对于这种风险,可以通过一些诸如风险规避、对冲策略及反向运作方式来平衡风险。

策略集二:面对可管理的中度风险,经济主体在准确判断风险形态后,对其进行动态监测、控制,一方面要防止其恶化,另一方面也要从效率的角度考虑该风险。对于这类风险,可以用多样化的资产组合来分散风险,也可以考虑选用适当的金融衍生工具来转嫁、对冲风险,从而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策略集三:这一策略集主要用来控制可管理和不可管理的低度风险。需要强调一点,低度风险并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风险,而是以其可预见的波动性大小来划分的。这类风险往往带有隐蔽性,对这类风险主要是预防,或者可以将这类风险纳入到经济主体常规风险中自动监测。

策略集四:经济主体在面对不可管理的中度风险时,由于无法实现风险管理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此时,应该适当采取一些补偿策略来进行预防,运用动态跟踪的监控手段尽量将损失控制在最低。特别是当国家的基于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不利于自身发展时,一定要对这种影响动态跟踪,不断的调整自身策略,向政策利好的方向转变。

策略集五:对于不可管理的高度风险而言,很难做到风险资源配置和组织目标的一致,同时管理技术也显得无能为力,此时,经济主体必须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进行风险控制,进行金融安全检测,通过创新来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经济主体应该主动申请金融监管机构来协助管理。

三、基于综合分类方法的金融风险控制模式选择

实践中,应用综合分类方法进行风险管理的流程如图2所示。

1.金融风险的识别及其综合分类

(1)金融风险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在这里主要是指相关时间序列数据的收集,为分类和分析提供资料。

(2)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此处主要是对风险形态的识别。经济主体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和前期运作情况分析自身的风险暴露,找出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金融风险形态及其可管理性,进而分析其所面对的金融风险的特性。

2.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定量测试

(1)金融风险的定量测试。汇率、利率和商品价格波动的增强促进了新的金融工具和风险管理工具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技术创新、数理金融的发展也为风险管理工具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表2给出了金融风险分析工具的主要发展过程。

上述这些风险分析工具,并不是以其提出时间的远近来衡量其可用程度,而是这些工具对不同的风险形态各有其针对性。当然,有的工具适应于多种风险形态的分析,比如VaR通过数据集成集中反映金融主体所面临的风险能量的大小及其可能性,因此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也被巴塞尔委员会选定为金融风险分析的标准方法。

(2)进行金融风险综合分类,形成分类报告,为经济主体的决策提供依据。对于经济主体的高级管理者而言,需要公司整体的经营状况报告及风险综合分类报告。理论上,应该把数据放到过去报告的观点上来看,以便观察到反常现象。对于风险管理者而言,除了风险综合分类报告外,还需要一个能显示逐日交易头寸变化的系统,也需要风险综合分类报告的“逐层显示”功能,以便反映对公司风险影响最大的头寸变动或者超额交易限额的原因。对于交易员而言,需要有关他们自己头寸的详细、实时的信息,他们也需要对潜在的交易定价或对冲进行检测。当然,如果他们的操作违反交易限额,风险管理系统应该自动提出警告。对于其他的报告使用者而言,他们需要明确投资机构所面临风险的强度及风险的利好变动,因此,要提供能反映公司整体风险水平、基本交易情况和发展趋势的报告。

3.经济主体的风险控制过程

(1)针对可管理的高度风险,力求做到风险资源配置与经济主体目标的一致性,采取对冲、反向运作等方式进行管理,并制定和执行策略集一。

(2)对于可管理的中度风险要进行动态监测,可以考虑通过资产的分散化来降低、平衡风险,制定并执行策略集二,对于这类风险一定要注意风险性和收益性之间的权衡。

(3)对于低度风险主要是预防,要进行常规检测。特别是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时,对这类风险要重新分析、评估。

(4)对于不可管理的中度风险,要进行动态跟踪,尽量通过自身政策体系调整、预防来配置该类风险,制定并执行策略集四。

(5)对于不可管理的高度风险,就应当引起高度注意了,要借助金融监管机构实施政策性控制,需要时要上升到金融安全级别,以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通过模式创新来配置风险。

4.回测

按照指定的风险控制策略集对风险进行管理,并将结果进行反馈,来回测管理效率,以便于管理水平的改进。其中关键的环节是策略集的构建集成,这里需要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技术、行业专家等进行集成,形成模块化管理系统,以便于在风险分类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策略集,实现风险资源的有效配置。

篇2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10-0039-06

一、引言

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研究认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暴露主要集中在交易过程,因此,当前各国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和监管主要体现在交易过程①。实际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独特的信用创造机制及其存在的内在缺陷放大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由于认识不足,造成了当前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监管不足,交易双方经济权利义务与法律权利义务不对等的局面,诱发了金融衍生市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加剧了交易后系统性风险的积累、蔓延,引发了一系列的风险事件。

为了加强人们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的认识,本文由金融衍生工具独特的信用创造机制入手,将其与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创造机制对比,并分析其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个体风险及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剖析当前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监管存在问题,并且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监管的框架。

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独特的信用创造机制

传统研究认为,商业银行是最基本的信用创造主体,它的信用创造活动是在有限存款准备金下,以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利用存贷款期限的错配产生的资金时间价值,将存款和贷款功能集于一体时,将存款人和贷款人联系在一起,形成存款—贷款—派生存款……的信用创造过程,完成信用创造功能。

随着金融创新、金融深化的不断发展,货币市场呈现短期化的融资特性,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在金融体系内创造了一个基于抵押品的资金循环机制。如图1所示,市场上短期融资的提供者主要是货币市场各种基金,它们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分流了部分商业银行的居民储蓄资金,而影子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上通过质押方式获取短期融资,如商业票据、回购协议获得这些短期融资,他们将这些资金用于购买像商业银行贷款类的基础性资产,然后将这些资产打包组合成为各种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通过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出售给其他的机构投资者或者个人投资者。同时,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也可以以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作为抵押品向影子银行机构融资,实现完整的资金循环。这个过程中,影子银行可以继续利用这些打包组合的结构性金融衍生品作为新的抵押品进行再抵押融资,获得高杠杆融资资金,投入新一轮的信用创造。现代经济中的信用创造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了。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这种信用创造功能在货币市场上产生外部溢出效应,对商业银行信用创造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创造机制与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创造机制有较大的区别。

1. 货币创造原理不同。商业银行基本的货币创造原理是通过债权债务存单创造多倍的货币,凭借存短贷长,获得资金在实体经济中使用的时间价值;而金融衍生市场则是通过金融产品合约创造多倍的货币。发起并创造金融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影子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信用创造的核心,他们通过存超短贷短,从抵押品升值带来的融资规模增长中获得资产证券化带来的各种专业化收益。

2. 抵押品及提供风险保护的机构性质不同。商业银行的抵押品是现金或者活期存款,这代表商业银行对存款人的债务,它们由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为其提供风险保护,具有很高的信用等级和较强的流动性,并且当市场流动性出现紧缺时可以由中央银行实施最后贷款人角色作为最后贷款人;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抵押品中一般由一些不同信用等级的基础金融资产,例如,商业票据、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或者是在其基础上衍生的金融资产,由于缺乏最后贷款人,它们的风险状况仅由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决定,由于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及存在利益冲突的原因,其评级结果可能会失真,一旦基础金融资产价格出现波动,衍生品流动性就会出现问题。

3. 杠杆比率与信用创造能力不同。商业银行信用创造受到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监管约束,在存款准备金、贷款比率、放贷限额等指标约束下,信用创造能力受到控制;而金融衍生工具的信用创造只是依赖信用评级,通过信用担保或者信用增级机构可以将基础金融资产不断证券化。理论上,只要基础资产的价格上断攀升,其信用创造能力可能无限扩大。金融衍生市场上参与信用创造的主体其杠杆比率、规模由金融市场自身运行决定,其证券化程度越高、参与主体越多,它们资产周转率越大、杠杆比率越高,衍生市场的信用创造规模就越大。据统计,2006年,美国市场的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之和高达32 409亿美元,占当年全部证券发行额的52%。2007年,美国一些投资银行杠杆比率超过30。

4. 对市场流动性影响不同。金融衍生工具的信用创造并不是传统狭义流动性的货币资产,而是创造广义流动性的各种金融资产,他们随时可以通过回购交易变成现金,形成对资产市场的需求。因此,这种信用创造更容易形成内生流动性扩张,即衍生工具创造出的信用仅在虚拟经济内循环,对实体经济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贡献,容易造成资产价格泡沫,产生通胀的压力。据估算,由各种衍生产品创造的流动性占广义流动性的78%,如果再算上证券化的债务,两者占广义流动性的比例达到89%;而广义货币M2仅占全球广义流动性的10%(李波,伍戈,2011)。

5. 对信息披露要求不同。金融衍生工具信用创造过程中抵押品缺乏最后贷款人,高杠杆比率可能引发的高风险性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对传统商业银行监管相比,国际社会并没有要求场外交易为主的金融衍生市场参与者对其交易价格、交易数量以及杠杆比率、风险敞口等信息进行披露。巴塞尔协议Ⅱ只有对传统银行及其业务的监管与指引,没有针对金融衍生工具和影子银行及业务的监管与指引。

三、独特的信用创造机制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的影响

金融衍生市场独特的信用创造机制进一步放大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面临的个体风险。例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详析如下: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汇率、利率或金融资产价格等市场因素的波动使交易方持有头寸价值发生不利变动,进而影响持有者财务状况及后继合同履行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抵押品的特殊性,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面临的市场风险比一般基础性金融产品更大。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信用创造过程中,抵押品价格不断看涨,再抵押融资才具有流动性。一旦抵押品价格出现反转,其他所有再抵押融资者和原始抵押融资者的资产都要面临减计,它们会要求提供抵押的金融机构尽快偿还其抵押品,从而形成对金融机构的抵押品“挤兑”现象,最终危及所有参与信用创造的金融机构。尤其发生金融动荡时,抵押品由于缺乏最后贷款人,没有机构愿意接受,因此,抵押品的价格可能因人为预期因素以及市场抛售行为导致非理性狂跌。

目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市场上未结清的合约金额增长很快,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头寸暴露水平有增大的趋势,杠杆性效应放大基础金融产品市场上的波动,并导致市场风险向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转化,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签订后,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交收义务而造成的风险。这种无力履行交收义务的原因往往是交易方出现破产或其他严重的财务问题,例如,债务加速到期、债务违约、重组导致的拒绝、延期支付或者未能付款的问题。信用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1992年全球第一个信用衍生产品出现,将金融市场面临的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剥离出来,通过衍生工具对信用风险进行定价、交易和有效管理。如今,信用衍生产品(Credit Derivative)从无到有,快速增长。大量复杂的信用衍生产品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信用创造过程中充当抵押品,伴随着信用创造在金融衍生市场中将个体信用风险转移、蔓延,信用风险可能由原来单个交易方传递到多个交易方,由一个行业传递到另一个行业。此外,结构越来越复杂的信用衍生品充当抵押品,加剧了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诱发道德风险,使得原有的信用风险在信用创造过程中非但没有消失,甚至可能传染、积累、加大,从而增加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Haensel和Krahnen(2007)研究了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使用给大型国际银行的风险承担带来的影响,发现CDOs会增加发行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包括市场流动性风险和流动资产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够或者市场发生混乱,合约持有者不能按合理市价轧平或冲销而面临无法平仓的风险,无法或很难在合适的时候以合理的市场价格进行平仓;资金流动性风险是指持有人的流动性资产不足,合约到期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无法按合约追加保证金的风险。金融衍生市场上抵押品管理缺乏最后的信用支持,信用扩张不受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约束,高杠杆运作都可能加剧持有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之间的恶化。另外,金融衍生工具以场外交易为主,场外交易往往由交易双方按自愿原则自行订立的,合同并不是标准化的,与场内交易标准化合约相比,交易者往往更难按照市场行情的变化调整持有头寸的大小,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具有更大的流动性风险。

(四)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系指因法规不明、交易双方过度延伸解释法律或交易不受法律约束而导致的风险。在型态上,法律风险契约本身不可执行,或交易相对人之越权(ultra vires)行为,以及因各国法规不一,解决纷争手段或法规解释、司法裁判很难一致等都会形成法律风险。金融衍生工具虽然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它一直是游离在金融审慎监管框架之外。2007年的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存在疏漏,金融监管体系并没有覆盖进行高风险信用创造的衍生市场,国际组织和欧美各国政府甚至没有将活跃在金融衍生市场的影子银行纳入金融监管范畴。由于法律研究与监管的相对滞后,交易双方签订合同后,面临的法律风险比其他基础性金融产品交易的风险更高。例如,交易相对人破产,可否进行余额扣抵(netting)、能否查封金融衍生工具契约的抵押品,以及债权优先权顺位问题,各国及地区的法律规定并不一致。据统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发生的亏损中,多半源自于法律缺陷或不完善。

(五)系统性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在信用创造的同时可以发挥风险转移和分散功能,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只是实现了个体风险的转移、分散,整体风险并不会减少,并且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创造机制可能会增加系统性风险。近年来,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它们通过表外业务将信贷资产证券化、违约掉期等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将自身的信用风险转移到金融体系中,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因为银行的风险转移行为使得金融体系中各子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银行业的风险波及到证券、保险、信托等其他领域,某个环节的疏忽或者小概率事件的出现会引起“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触发挤兑危机,市场很快就会陷入流动性困境,资金压力会迅速传导到实体经济,进而影响到金融稳定。

银行的信用风险转移行为不仅会加大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还会增加银行业本身的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转移行为导致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与市场相关性的提高,银行通过贷款转让行为将个体的风险转移到市场中去,银行个体风险水平下降的同时提高了市场相关性,因此增加了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大量的实证支持上述观点,Jiangli和Prisker(2008)指出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盈利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财务杠杆比率,增大了风险。Uhde和Michalak(2010)研究发现大型金融机构大量重复地参与资产证券化活动是系统性风险增加的原因。Nijskens和Wagner(2011)发现使用信用工具的商业银行股价Beta呈长期增加趋势,通过分解Beta进一步发现,系统性风险的增加源于银行间的相关性增加。

四、当前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场外交易监管不严,系统性风险大

2000年,美国进一步放松了对场外衍生工具市场的监管。为了追逐更高利润,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争先恐后开发衍生品实施监管套利,以美国银行业为例,美国前五家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持有量占比,如表1所示。

伴随着金融创新加速,场外交易数量大幅上升,由2004年的220万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516万亿美元(巴曙松、尚航飞、朱元倩,2012)。金融机构大都以创建影子银行②的形式规避监管,影子银行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对冲基金、货币基金、财务公司、投资银行以及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等,他们持有的衍生产品包括次贷抵押债券(MBS)、信用违约掉期(CDS)、担保债务凭证(CDO)等,一个产品可能兼具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多重属性。在分业监管框架下,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到底应该由谁监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长期以来,一直游离在监管之外,成为业务监管盲区。

过度的信用扩张和风险扩散积累大量的系统性风险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被引爆。而传统金融监管理论认为,确保单一个体的安全稳健就可以确保金融稳定,早期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框架正是基于传统金融监管理论的,只注重对单个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的监管,只关注微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风险认识不足。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独特的信用创造机制具有放大系统性风险的作用,忽视宏观审慎监管更容易诱发金融危机。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具有的风险转移功能、高杠杆性、顺周期性以及信用创造机制的不同,使得传统的资本要求和比例管理难于应对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带来的风险集中问题。

(二)信息披露不充分,道德风险问题突出

日益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加剧了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处于强势、控制地位,金融消费者则处于劣势、被控制的地位。虽然巴塞尔协议Ⅲ明确规定,充分信息披露是必要条件,但是绝大多数衍生工具复杂的衍生环节,模糊了基础性金融工具最初的信息,不仅对于投资者,还有金融衍生产品的评级机构,甚至作为金融衍生产品创设机构的投资银行都可能无法掌握绝对完整的信息,这增强了金融机构隐藏风险的可能,衍生产品的创设机构对产品市场规模、投资者持仓情况以及其他风险程度、信用状况都没有进行有效的披露。因为他们知道所有市场参与者都缺乏充分信息的认识,从而萌生赌博、冒险或者侥幸心态,而且他们本身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还可以通过证券化实现转移,加上利益冲突的关系,信用评级机构事实上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守夜人”的职责,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衍生市场的参与者在利益驱使下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大大提高。道德风险问题导致市场的逆向选择,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产品的实际风险情况,单纯追求产品收益最大化,当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对所持有产品缺乏信心可能会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行为,导致风险的扩散和放大,引发金融危机。

(三)监管严重滞后于衍生工具创新,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够

衍生工具的出现模糊了传统物权和债权的界限,使得传统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类别的划分出现了矛盾,这对传统民商法理论提出了挑战。传统民商法带有简单商品经济特点,一些理念和原则已经不适于现代虚拟经济的发展。而衍生市场信用创造过程就是遵循虚拟经济的规则,和简单商品经济追求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产品经济追求盈利的理念规则不同,其要追求的是避险、投机和套利。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与法律规范衍生工具的信用创造过程,对抵押品管理存在缺陷,缺乏最后贷款人,在金融动荡中容易发生挤兑,引发系统性风险。

现有的对金融衍生市场参与主体的监管法规重在鼓励金融创新,而对金融机构违规的惩戒如“隔靴挠痒”不痛不痒,忽视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以对评级机构监管为例,虽然美国已通过了《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但是该法案对信用评级业存在利益冲突问题的监管非常有限,评级机构甚至不受法案限制直接参与到推荐产品的设计与交易中。当评级失真、投资者受到误导时,评级机构并没有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构建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监管的框架

(一)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监管主体的确定

金融衍生市场信用创造过程中,大量跨机构、跨市场及跨产品的衍生品交易加剧了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对金融衍生工具实施交易后监管的体系必须是能够覆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其他金融行业在场内、外交易市场,按照其所实现的基本功能为依据进行监管的。在混业经营条件下确定衍生工具交易后监管主体是解决监管的“真空”和多重监管并存问题的关键,现阶段比较现实的做法是由中央银行、财政部牵头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主体,鉴于衍生工具逐渐成为促进金融混业经营的载体,衍生工具的监管要结合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促进各个监管机构之间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实现共同监管的目标。

(二)宏、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强化信息披露,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信息披露制度是提高金融衍生市场运作与监管效率,促进宏观金融体系稳定运行,防止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对金融衍生交易后风险监管的基础。从次贷危机的爆发可以看到,控制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必须注重宏、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

微观审慎监管要严格衍生市场参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尤其是创设机构应对交易价格、交易数量以及风险敞口等信息进行最大限度披露,以减少交易对手间信息不对称;严格限制单个主体交易规模,对衍生工具交易规定了更为严格的资本金管理;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规定超过一定规模的影子银行必须在监管机构注册登记并接受定期检查,同时向监管机构披露交易资产和杠杆率的相关信息;进一步规范信用评级的市场,存在利益冲突的信用评级机构除了主动信息披露外,还应该回避评级行为,提高评级效率,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危机,主要通过识别衍生品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监测和评估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金融系统中存在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判断系统性风险与交易衍生工具的关系,对衍生工具交易后履行合约的影响;建立交易后预警系统,对交易监管机构衍生环节权限的监管应实现授权与控权的双重目标,限制市场总体交易规模,同时注意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者对衍生工具的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判断系统性风险与单个衍生工具的关系,并通过风险预警的方式传递给微观审慎者,由其严格限制这些对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影响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及进一步证券化的行为。

(三)专门立法与调整相关法规结合,规范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创造

1. 积极推进对金融衍生工具专门立法,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以及信用创造过程进行规范,确定抵押品的最后贷款人;在强化交易及交易后规范的同时,为了更有效控制交易后风险,考虑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将金融监管的范围由原来的交易环节向早期产品创造领域以及交易后新型法律关系的维护两个方面扩展,在早期产品创造领域采取措施审核或过滤那些高风险的衍生品作为信用创造过程中的抵押品。

2. 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后涉及众多的法律问题,如证券法、合同法、民商法、会计法、税法、期货法、担保法和商业银行法等等,及时调整相关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使之更好地保护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出现的新型关系。例如,调整《破产法》,使金融衍生工具场外交易中公认的担保安排的特殊法律效力不受到破产或重整程序的阻碍或其他不利影响;再例如,修正现行会计准则,将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表内化等。

(四)构建多元金融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国际上发生的许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纠纷案例,通常以和解途径解决,能躬逢其盛受诉讼系属进行审判的法院,更是少之又少。尽管很多国家的监管机关尝试通过立法形式规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但是鉴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远走在法律规范之前,现有法律对交易后形成新型关系尚未能较好调整的事实,当引发交易争端时,司法体系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引发更多争议,增加交易成本,为了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建构多元金融纠纷解决机制渐成为国际主流。

英国建立了银行业与保险业督察员机构,并依据《金融服务与市场法》于2000年建立了统一的金融督查服务公司;澳大利亚也在2008年建立了全国金融督查服务机构;美国仲裁协会制定了专门的《证券仲裁规则》,在解决证券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2008年通过了《修改金融商品交易法等法律的改正案》,明确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行业实行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建构的诉讼与非诉讼方式的多元金融纠纷解决机制应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及引发的纠纷。2010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关于建立金融纠纷调解机制的若干意见(试行)》中提出设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在上海、杭州等地方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金融仲裁院,这些机构的设立与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解决金融纠纷,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目的。

注释:

①本文将“交易后”界定为每个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或者协议签订后。

②指能够提供金融服务且不受已有的监管制度控制的非银行金融中介,其核心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过程加快资产周转速度并且产生高杠杆。

参考文献:

[1]Dennis N. H?ansel,Jan-Pieter Krahnen. Does credit securitization reduce bank risk? 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CDO market[EB/OL]. http:///abstract=967430,2007.

[2]Wenying Jiangli, Matt Pritsker. The Impacts of Securitization on US Bank Holding Companies[EB/OL]. http:///abstract=1102284,2008.

[3]A. Uhde & T. Michalak. Securitization and systematic risk in European banking: Empirical evidenc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0,34(12),2010.

[4]Nijskens,Rob & Wagner, Wolf. Credit risk transfer activities and systemic risk: How banksk became less risky individually but posed greater risks to the financial system at the same tim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1,35(6):1391-1398.

[5]陆晓明.从金融产品异化角度解析次贷危机的特征、发展和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27-33.

[6]梁涛.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监管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0,(8):51-54.

[7]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1,(12):39-48.

[8]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4):37-53.

篇3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起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以及当前5大商业银行28万亿贷款带来的隐形风险,都说明了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存在漏洞,金融风险管理存在严重的不足。金融经营的是货币,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如何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是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前提,对于当下金融市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一)不良贷款数额持续增大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随着宏观经济的下滑,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国家银监会对于5大商业银行的28万亿贷款做出了自查的要求。当前银行贷款呈现出的典型特点是数额大,且五级分类模糊。通过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的金融市场中,贷款数额较之去年都有明显增加,这种攀升趋势将很有可能带来风险。金融危机一般爆发于企业,集中显现在民间,然后就会引燃银行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高层管理提高了重视程度

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成为中央经济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国家银监会在数次经济形势通报会上都有明确表态,未来几年银监会将会以规范和健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要任务,做好金融风险管控工作,强化贷款风险控制,做好房地产部门的信托风险管理。另外还就如何树立金融防范的意识,把守风险底线,分析当前金融形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等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

(三)贷款种类越来越广泛,风险防范的难度越来越大

2011年底我国的金融业总资产约为119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几乎3倍,但是银行业的金融资产总额呈现下降趋势,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资产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主要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约有800多家,用于农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也成逐年上升,逐渐增多的贷款种类对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金融机构数量多

目前我国村镇银行越有800家,总资产额超过2600亿,存贷款相当,主要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在这些金融机构中,民营资本持股率达74.3%。可见我国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涉农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逐年上升,这为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贷款五级分类存在偏差

主要表现为不能严格执行分类标准,金融机构的分类制度不完善,对分类结果的审批不及时,分类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

(二)贷款去向的专业性预测团队欠缺

目前金融机构的操作方式多为只管把钱贷出去,而不问贷款用于何处,这样就导致对贷款的去向考察不足,难以做出专业性的判断,无法准确分析贷款去向和形势,容易引起风险。

(三)没有合理利用互联网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在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很多贷款单位向金融机构提供的财务报表都是有问题的,和提交给税务局的有很大差别。所以金融易购应该与税务局联网,加强风险管理。

(四)人才缺失

金融风险管理师是从事金融管理的资格证书,具有国际权威性,但是目前中国取得这一证书的不过1200人左右,相比较于中国庞大的金融市场很明显是远远不够的。

(五)担保制度不健全

担保登记分散,不利于查阅;当前的动产抵押制度有漏洞,导致担保工作效率低下等都是目前金融风险防范中存在的不足。

三、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构建策略

(一)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先进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具体实现方式是开发风险防范管理系统,通过将地市部门和主管部门联网,使得主管部门可以随时掌握金融机构的贷款情况。管理系统最好可以与金融风险防范控制合作部门联网,比如税务局和担保登记中心等。

(二)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要精细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内容必须全面而真实,从用户名到风险等级等都应该齐全。本着科学性的理念,体系的制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要实现体系的长期可用性,这样可大大控制和减少管理成本。要及时更新贷款等级,优化防范体系,建立责任制,真正做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制定工作。

(三)健全金融风险防范组织机构

目前国家金融机构众多,遍布范围广,贷款金额越来越大,与之匹配的金融风险防范组织机构也应该具有多层次性和广泛覆盖性。组织机构的设立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和管理目标,避免职责重复浪费资源。首先要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建立督查机构,实现现场考察,实现金融风险的快速识别和防范。其次要建立必要的风险处理机构。当风险出现之后,要对其进行集中处理,严格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最后要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组织。从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到各个股东,以及督查、处理部门,一起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在随时变动的市场经济之下,多总结经验,创新防范途径,做到金融风险的专业化内部控制。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如何做好对其的防范对于国家金融经济市场的健康运转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机构和部门应该从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精细化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健全金融风险防范组织机构等方面来做好防范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5-0101-03

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金融风险的管理过程大致分为确立管理目标、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及处置三个步骤。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主要集中在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两个环节。金融风险评价是指包括对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衡量、选择各种处置风险的工具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对策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金融风险的控制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范畴。

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温州民间借贷风波,再到当前银监局要求5大商业银行自查28万亿的贷款,都说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还不健全,风险管理仍存在不足。简言之,金融经营的是货币,是风险,金融机构能否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体系是发展的前提。因此,研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不良贷款数额越来越大

宏观经济下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日益增大。银监会已经要求工、农、中、建、交5家大型商业银行开展28万亿贷款的五级分类自查工作。五家大行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五级分类不真实的情况值得重视。银监局将重点检查银行五级分类制度的合规性、资产分类流程的完整性和资产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有数据显示:浙江省2012年4月底不良贷款为637亿,比年初增长145亿,增幅近30%;2011年末,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由年中的0.37%攀升至1.36%;2012年2月,该数据增加至1.74%;而后,逐月攀升——3月末为1.99%;4月末为2.27%;5月末为2.43%;6月末2.69%。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不良贷款存在着逐渐攀升的危险趋势。同时按照危机从企业——民间金融——银行这一传递规则,此前的民间金融危机势必会引燃银行原本隐藏在背后的不良贷款。2012年第25期财新《新世纪》以《不良贷款来了》为题证实了当前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和金额都在攀升这一论断。

(二)高层管理者越来越重视

2011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范金融风险”提到了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突出位置。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银监会2012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议和2012年年中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银监会下半年将继续扎实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继续强化房地产贷款风险防控,加强房地产信托风险管理。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监会系统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严守风险底线,加强前瞻分析研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止个别领域、个别地区的局部性风险演变为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南方都市报》2012年07月30日报道:国务院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情况专门派出专项督查组检查银行对个别楼盘房贷业务,以了解银行内控风险。

(三)贷款种类越来越分散,风险范围越来越广

2012年1月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末,我国金融业总资产为119万亿元。这个数据比2004年增长了2.56倍,但银行业资产总额在整个金融业资产中的占比由2004年的94.3%下降为2011年11月末的90.8%,而证券、保险的资产占比则分别由2.2%、3.5%,提高至4.2%、5.0%。随着国家对农业和小微企业的扶持,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2年5月末,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组建了817家,这些机构80%的贷款投向“三农”和小企业。截至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16.2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速比各项贷款(不含票据融资)增速高7个百分点;引导大中型银行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小型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截至6月末,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2.6个百分点。2012年7月28日召开的“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绿色金融论坛提出了“绿色金融”的概念,但我国绿色信贷工作新,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少,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金融业务的高风险,银行在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亟待加强。这些都说明金融风险的管理范围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大。

(四)金融机构种类多、数量庞大

截至2012年4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49家,其中开业681家,筹建68家。已开业村镇银行资产总额2653亿元,存款余额1758亿元,贷款余额1511亿元;累计吸引各类资本437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2万笔、小微企业贷款9.3万笔,金额3204亿元,占累计发放贷款总额的72%。目前,在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中,民营资本直接和间接持股占比达到74.3%。由此可见,农村金融机构的增速很快,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大幅增加。这给金融风险的防范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存在的不足

金融风险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当前,我国在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待健全,金融机构在股权结构、资本实力、资产质量、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尤其是风险防范方面,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金融风险防范工作重在“防”上下工夫,也就是事前预防。从根本上来说,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因此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要从服务对象上人手,如果金融服务的对象不出现风险,那么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从当前来看,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贷款五级分类存在偏差、贷款所投项目专业性预测欠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网络利用不足、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专业化人才缺乏、担保制度不完善、风险危害性的宣传性不够。

(一)贷款五级分类存在偏差

监管层总结了贷款五级分类出现偏差的7大原因。具体包括:分类政策制度或系统不完善;未严格执行分类政策及标准;分类不及时连续;未及时审批认定分类结果;通过借新还旧、以贷还贷、重组等延迟风险暴露及贷款违规;未充分及时收集分类信息或分类人员知识经验欠缺;借款企业、中介机构提供的报表报告失真等。

(二)贷款所投项目专业性预测团队欠缺

当前各金融机构采取的操作方式多数为:固定成本的借贷行为匹配主动管理型的操作方式。所谓固定成本的借贷行为匹配主动管理型的操作方式就是金融机构只管把钱借出去,收取固定的利息,对资金的使用不做监控。这种行为势必导致各金融机构对资金所投项目的实地考察工作不足,更谈不上专业性的预测了。对项目实地考察不足就是对风险防范实地考察不足。同时各银行的目标很明确,赚钱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贷款者都会如期还款,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各金融机构对收回利息和贷款有一定的把握。但当前形势不同了,经济处于下行期,企业老板跑路,民间金融受到首当其冲的冲击,导致民间资金惜贷,进一步导致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究其根本原因,导致金融机构不重视对所投项目的专业性预测的根源在于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和相应的制度约束、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项目的可行性、盈利性、风险性等专业性预测需要专业化、项目化的人才,这项工作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完成的,必须组建相应的团队方可完成,同时需要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在风险防范体系中输入相关的数据备查,进行事前控制,才能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三)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网络利用不足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这样的防范才能全面,防范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众所周知,各个企业为获得资金,向各金融机构提供财务报表,但这份财务报表绝大多数内容是按照贷款条款的标准造假造出来的,也就是当前会计界最盛行的说法:两套账,即企业想怎么做账就怎么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这绝不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由于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的工作受控于老板。又比如,各企业为少纳税,在税务局的网站上输入的报表肯定与提供给银行的不一样。因此,银行系统应该与税务局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联网。同时,加强事务所的管理,现在的事务所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

(四)金融风险防范的专业性人才缺乏

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是全球金融风险管理师协会GARP主办的考试证书,具有国际性,FRM已经得到欧美跨国金融公司、监管机构,特别是华尔街的认可和支持。如今,FRM资格证书已经成为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风险管理部门的从业要求之一,截至2012年2月中国已取得FRM证书的大约在1200人左右。相对于庞大的金融机构组织来说,我国金融管理师的数量是凤毛麟角。目前国内还有一种注册类的风险管理行业的证书,即注册风险管理师(CERM),其主要是面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2011年12月29日,关于开展拟新增职业“风险管理师”职业信息调研工作会议召开,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及亚洲风险与危机管理协会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说明金融风险管理人次的缺乏已经引起高层的重视。

(五)担保制度不完善

担保制度在浙江省尤其盛行,它是连坐制度的衍生。担保制度主要存在如下缺陷:登记机关分散,不利于有关交易当事人查阅登记,很难给当事人提供全面的信息;现行的动产抵押登记系统不完善,导致抵押登记效率低下;担保是一种事后风险追偿的机制,并不是风险的防范措施;担保链条的存在会极大地加剧整体性的风险,你给我担保,我给他担保,他再给他担保,不断衍生下去,只要链条上任何一家担保出问题,整个链条都会出现问题。因此,担保制度不仅无助于风险的控制,反倒极大地加剧了风险的产生。

三、构建多元化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风险管理并不只是控制,而是参与到各个业务条线和流程中,体现的不仅仅是风险政策。金融风险管理包含度量、监测和控制风险所必需的所有技术和管理工具,目的是通过设计一整套风险管理流程和模型,使银行能够实施以风险为本的管理战略和经营活动。央行的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报告指出,要加强对民间借贷、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风险状况,从全局的、系统的、长期的视角处理好信贷合理增长和银行贷款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做好风险提示和防范工作。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防范非正规金融及其他相关领域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因此要加强动态的、微观的风险防范工作。多元化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以下几项特征:

(一)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实施必须网络化

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离不开IT技术的支持,离不开网络的协助,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金融机构经营转型必须通过IT技术提升风险防范水平和能力,使科学、精准的成本收益分析、产品服务定价和风险防范成为现实。风险防范体系需建设内容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应由主管部门设计开发,各地市及下一级管理部门必须与主管部门联网,从而可以使各级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各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情况。金融管理机构,包括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都应当接入该风险管理系统,并为各资金使用方配备一个用户名,正如每家企业都有税务登记号一样,企业必须在这个系统中输入相关的信息。该系统最好与风险控制内容相关的部门联网,如税务局、抵押登记中心(前提是存在这样的统一登记中心)等。

(二)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必须精细化

篇5

中图分类号:E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50-01

引言

虽然金融市场的价格都是随机,不确定的,但仍然与金融市场中的部分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人们还是会事先采用金融风险预测和评估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破产和违约,投资决策失误的可能性,降低风险,保障有效收益。

一、金融风险的分类

对于金融市场而言,其风险的种类比较多,本文将主要阐述几种常见的形式,一是市场风险,其涵盖了利率和汇率,主要是银行利率和汇率的上调和下降所引起的风险,但由于我国的汇率并没有实现全面的开放,因此对于市场而言,主要来源还是利率风险。二是信用风险,这也是现阶段出现频率较高的风险之一,主要是由于个人或是企业到期偿还不了所贷款的金额,给金融机构所带来的风险。三是流动性风险,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风险的存在意味着资金的不足,从而影响了营运能力。四是管理风险,无论是哪种企业类型,如果在管理上或是对风险的事先控制上存在操作失误等问题都会带来金融风险,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关于金融风险的预测与金融风险评估分析

1.金融风险预测分析

(1)对金融风险识别的认识。对于金融风险的预测最基本的是对风险有所识别,即能收集到造成风险损失的原因,影响因素的类别以及对于哪些具体风险应该事先有所考虑等方面的认识,而相对于类似的市场、信用或是流动等风险,则有具体的预测指标和内容。比如信用风险,可以通过过往的信用状况,盈利能力,资本,担保物以及行业环境等因素来进行事先的预测,而流动风险则可以通过流动性比例,其中企业一般需要超过百分之百的比例,银行是不小于百分之二十五的比例,另外还有贷款比例,超额备付金以及定资金比率等指标来对风险进行预测。

(2)关于金融风险预测方法分析。对于金融风险预测一般方式可以通过一是风险因素识别,比如一项工业投资活动,包括对生产的工艺、原材料,操作条件做大致的了解,掌握风险源。二是关于金融投资项目事件的前后关联性进行预测和分析。三是金融风险调查分析,涉及到财务报表和其他经济数据的分析,但由于任何一种风险预测方式都不能全面的指出风险的类别和程度,而且也不能通过一两次的调查和分析,得出所存在的具体风险,因此要结合风险单位的性质、规模和结合多种方式,对复杂和深层次的风险进行认识和预测。

除此之外应用较多的还有马尔科夫的预测方法,主要作用于对贷款的回收率和商品市场的占有率预测,由此看出它既适用于金融机构,也适用于非金融机构,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运用统计学中的概率原理,发现投资者应按照合理的比例来进行不同的投资,分散风险。另外对贷款回收率的预测一是假定预测对象可能存在的状况是不变的,二是假定贷款的条款不变,三是仅仅与前一期的回款情况相关,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起到了帮助投资者有效的规避风险的作用。根据这种分析方式可以发现,对金融风险的预测需要科学的分析工具,并加大对金融信息的收集和研究,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2.金融风险评估分析

(1)明确风险评估的指标。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一是确认资产的质量,是否具有一定的资金流动性和能保证生存以及发展的能力,是否存在不良贷款的情况,另外资金有充足的金融机构也并不表达其流动性的水平很高,如果流动性剩余较多反而也会影响到资金的盈利能力,所以要有度的评估。二是收益的合理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收益是否真实合理是判断其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的标准,同时其经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范,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和具有潜在的支付风险等因素也是衡量风险的指标。三是管理的健全性,在治理结构、审计以及内部控制的管理上是否有严格的制度和政策,这也是规避金融风险的有效指标。

除此之外,对于非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指标则需要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其中宏观方面主要考虑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关的金融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等内容,而微观体现在金融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利率、汇率等方面,以及包含前文所述关于金融机构的财政状况方面的内容。

篇6

关键词 金融风险 预警机制 游资 监管

一、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含义

金融风险预警主要是指在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体系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和建议的信息指示体系。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就是要在寻找金融标的自身和目标金融风险或最后危机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发现和警示金融机构在一般情况中的防错纠错的一种“试错”机制,同时在防范各种风险显现基础上做到对风险有效管理和控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建立拥有健全的防范体系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保障体系。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则是提前防范和及时化解金融风险强有力的后盾。

二、我国现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金融风险预警制度建设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状况。而我国由于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监管协调机制不完善,加之金融风险预警问题的提出历史并不长,使得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预警制度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说风险配置机制不健全,风险配置格局失衡;组织机构不健全,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风险预警的基础工作难以开展;预警机制协调主体不明,作用有限;金融风险预警信息不够细致准确,反映不够灵敏;缺乏对资本流动的有效控制手段等等。这些问题使得金融主体无法通过承担风险实现预期效用最大化,内生风险的制造者不承担风险导致的损失,同时预警机制的建立涉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以及政府相关的经济综合部门如发改委、财政部、物价局、统计局等部门,但是缺乏一个将这些部门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的机构。由于职能的不同,中国人民银行、各监管机构以及政府综合经济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也不够畅通,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使得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等工作的开展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也就谈不上对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早期系统地预警了。至于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等分类金融风险预警体统,至今也大多围绕指标筛选、预警系数界定等方面在进行研讨,未能深入分析实现金融风险预警体统功能的基本条件。由于职能的不同,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以及政府相关的经济综合部门等机构之间协调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增加了金融风险预警信息的交流、相关指标数据的收集、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等工作的难度。

就目前来说,由于我国各金融主管部门应对金融风险的前期准备不足,只有在金融风险发生时,才会想到怎么去处理这些问题,这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预警机制的建设来说是捉襟见肘的。

三、加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数据采集体系以及研究和开发金融风险预警模型

金融主管部门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定严格的指标数据采集内容与格式、采集方式、采集渠道,以保证指标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风险预警模型,有效地发现潜在的金融风险,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建立和健全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工作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处理金融风险工作事宜,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应成立由货币信贷部门牵头,各主要科室为成员的金融风险预警工作小组,定期召开金融风险分析会议。并与政府、金融机构、银监办建立信息交流报送制度、风险识别、预警处置制度,及时掌握金融运行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及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 做到金融风险可测、可控。建立严格、完善的风险监测报表上报制度和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制定严格的数据采集内容与格式、采集方式与方法、采集渠道,以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根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监测微观金融指标变动情况,分析金融业存在的风险。通过监测社会人文指标变化情况,分析区域内社会信用状况。综合以上三类指标的监测与分析,结合区域风险特点, 确定系统性风险的级别,然后据此进行分类采取相应措施处置。

(三)加强国民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国民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自觉性

金融市场充满了各种风险,尤其是在我国,金融市场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新兴市场,各种交易制度、交易程序还极不规范,市场价格经常大起大落,波动性强,投机性强。因此加强风险教育培训,培养理性投资行为,减少投资风险,将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和增强投资者的风险防范能力和承受能力。

(四)加强对游资的监管,确保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体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体统而存在,但是,游资的泛滥容易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例如,游资的进出会造成汇率波动,如果人境资本不能被经济体系吸收、则会转化为外汇储备,迫使国家扩大基础货币发行量,诱发通货膨胀。同样,虚拟经济体系中的风险,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控,防止大量投机资金通过各种地下渠道进入我国,冲击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资金尤其是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严格控制信贷资金盲目进入股市和楼市,防止形成泡沫经济。

(五)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建立快速预警复位机制

尽快完善与风险处置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对合并、重组关闭的金融机构制定减免法律诉讼费、财产过户费及税收优惠政策,为及时处置风险创造条件。对亏损较为严重、流动性非常差的金融机构,由中央银行暂时接管,通过注入资金、内部整顿,使内部问题解决后再令其重新开业。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和完善以资本充足率为主线的快速预警复位机制。

(六)加强金融领域里的国际合作,及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动向

为了争取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组织的相关活动,使自己的利益在这些组织的规章和国际金融秩序中得到承认和保护。就我国而言,要加强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性金融组织和机构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建立有效的相互沟通机制和对话机制,加强同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流,关注国际投机资本的动向,监控任务必须落实到具体机构和组织。密切关注和跟踪观察世界各国正在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科学评估各国的金融风险程度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严密监管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的风险状况,严格监管国际金融风险输入我国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一旦波及影响过大,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小限度。

当然,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还要考虑我国的特殊情况: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秩序和金融危机防范与治理的一个要点是在国家内部加强金融规范,以确保更高的政策透明度和监督能力,并能凭借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在关键之时及时采取校正措施,在关注加强防范国内金融风险的同时,必须更加注意防范外来风险。

参考文献:

[1]顾海兵等.中国工农业经济预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

[2]何建雄.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必要性、指标和运作.金融研究.2001.

[3]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7

虽然我国经济历经金融危机考验,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已具备非常稳定的金融体系,与之相反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本文以财政联接为研究视角,在对金融风险生成与分类作出简要概述的基础上,重点就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引言

 

在实体经济的催生下,金融形成并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联合视角下,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世界金融市场正朝着自由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金融工具产生,增加了金融风险爆发的影响因素,可能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已成为世界性的课题。

 

二、金融风险的生成与分类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商品交易媒介由物体变成了货币,解除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一系列的金融风险。多样化金融工具涌现增加了商品交易量,但也带来了经济泡沫问题,形成了潜藏的金融风险。按照构成层次的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将金融风险分为两类,即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

 

其中,宏观金融风险具有系统性,是指整体局面的风险,能够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作用。具体来讲,宏观金融风险主要包含国家风险、制度风险以及外在风险三种。而微观金融风险相对宏观金融风险更加具体,意指金融活动主体承担的风险。造成微观金融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如企业经营管理存在漏洞、企业信誉度不高以及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等。因为宏观金融风险多由微观金融风险构成,而且可以反向促进微观金融风险,所以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三、财政联接视角下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金融风险种类繁多、复杂,稍有不慎可以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上文的分析,作者对金融风险有了较为清晰地了解,并在以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种财政联接视角下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加强财政监管

 

金融监管是国家财政的主要职能之一。以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格局来看,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特点分明,财政行为也各有不同。因此,应该在区别对待行业的基础上,完善财政监管。按照国外以往成功的经验,他们都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营造了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对此,建议我国有选择性地予以借鉴,进一步完善金融相关法制建设,使财政监管落实到有法可依轨道上来,实现商业银行运行的国际化,从而增加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

 

一方面,要依照国际惯例不断完善我国的财政制度,适当提高对商业银行的财政支持力度,转变计划经济下产生的传统观念,为金融行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违规商业银行的惩处力度,除了公布体现其问题的资料外,还应结合实际情况给予经济处罚,尽量避免金融风险的产生。

 

(二)完善货币政策

 

常规上讲,作为逆周期的有效调控手段,货币政策会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良好的政策体系需要强有力的实施手段才能发挥价值,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予以改进和完善,与其他政策措施有效配合,进而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然而,值得提出的是,多种货币政策在发挥效力的过程中,也可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爆发冲突,因而需要政府执行部门灵活把握实施力度。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尚不具备全面放开利率的条件,可以选用渐进的方式推进利率市场化变革。受国家严格调整管制的影响,利率变化并不能完全反应市场结果。对于这一情况,可以选择建立利率浮动适度调整机制,将市场变化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来,从而有效降低利率政策执行难度。根据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利率放开的基本程序是资本与保险市场放开利率,然后放开货币市场利率,最后是放开信贷市场利率。

 

(三)提高防范能力

 

现阶段,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尽快制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线,将其债务负担率及其他相关风险指标进行内部通报,从而有效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避免转化为中央政府债务。完善的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体系应该涵括风险评估、财政监督、损失承担等几项规定。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债务信息统计管理系统。具体而言,应在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指导下,综合评估政府的债务余额,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详尽的债务收支计划,做好与财政风险管理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在此条件下,建立相对完善、合理的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具体内容需要包括汇编债务余额情况,并阐述债务发生的法律由来;预判政府偿付债务的期限等,如此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篇8

金融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只有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监控,才能够确保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金融风险的监控管理工作与金融学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高等数学知识相互联系,所以要有效实施风险监控工作,则必须在做好财会工作的基础上,构建出相对健全的风险监控体系[1]。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金融风险监控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提升金融风险的担保水平。

一、企业金融风险的内涵

企业金融风险指的是企业在开展金融活动的过程中因金融基础变量,如证券价格、利率及汇率等出现不可测变化而导致企业蒙受财务损失的一种风险。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企业财会工作、内控制度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等原因;相对于可保风险而言,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为经济因素,且属于一种投机风险,可出现正负两种不同的货币偿付机制[2]。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分为三种,即价格波动、汇率波动以及利率波动所引起的风险,因此在构建风险监控体系的过程中,应注重基于财会管理视角,并从以上三种主要的风险入手,制定出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的金融风险监控管理预期目标,以确保监控体系能够根据监控管理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为企业财会风险担保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利条件。

二、企业金融风险监控体系分析

(一)金融风险监控管理目标的构建

构建风险监控管理目标是完善金融风险监控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建立监控管理目标时,应注意充分考虑企业经营战略,财会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经营损益情况,以便构建出相对合理的风险监控管理目标。在构建监控管理目标之后,应严格按照管理策略执行及复核企业当中的各项金融业务。另外,构建监控管理目标时,应重点分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偏好。实践证明,企业在经营各项金融业务时愿意承受或有能力承受的主要风险大小或类型均由风险偏好所决定,所以分析风险偏好对于构建合理的监控管理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风险偏好进行分析时 ,应基于财会管理视角明确企业能够承担的主要风险类型及风险最大值,对于目前所经营的金融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否了解,资本水平与业务的预期利润、经营目标能否相适应等[3]。在分析以上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做到合理控制金融风险业务的初始投资金额及后期资金投入,从而确保金融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出现与监控管理目标相违背的各项金融投资行为。

(二)制定合理的金融风险监控流程

风险监控流程是否合理,将会对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转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管理好企业金融风险,则应在完善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及风险担保模式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监控流程。就一般情况而言,基于财会视角的企业金融风险监控流程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阶段,风险识别。企业应重视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企业当中的各类金融业务所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判断风险监控管理过程是否有效。第二阶段,评估风险。进行风险监控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评估有助于判断避险业务、风险监控管理目标及金融交易是否具备合理性。第三阶段,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企业金融业务的各项操作流程进行规范,以保证风险监控目标能够得以实现。第四阶段,量化风险头寸,并在量化的基础上对风险头寸进行控制。量化风险有助于判断风险偏好及风险程度,且能够为风险监控当中的越权行为控制及权限的设定提供有效依据。第五阶段,评估金融风险的损益状况。在评估风险业务的损益情况时,应注重通过财会工作对业务风险承担职责进行有效审核,以便可以对风险业务所造成的损失及获得的收益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在评估金融风险损益时,应注重有效结合企业内部奖惩措施,以便可以使风险监控绩效评估体系得到有效调整。

(三)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及建设风险监控信息沟通机制

合理及有效的财会内控制度是保障风险监控体系顺利运行的基础条件,在完善企业内控制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措施。第一,将风险评估机制及信息传输机制融入到内控制度当中;第二,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当中的风险预警指标及预警模型;第三,将金融业务风险限额控制制度与内控制度结合起来,如期限限额制度、VAR 限额制度、止损限额制度、合约头寸限额制度及名义头寸限额制度等;第四,合理划分内控制度当中的财会管理工作人员权利及责任,有效分离金融业务的后台管理工作与前台交易工作,并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风险及出现变动的交易头寸,从而确保头寸限额能够与风险授权实现合理匹配。除了完善企业内控制度之外,建设风险监控信息沟通机制对于企业金融风险的担保也非常重要。在构建信息沟通机制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明确财务主管及企业经营人员的具体风险监控责任,以保证监控信息能够在上级与下级之间实现有效传达;第二,根据企业金融业务情况建设数据库,以保证各项监控数据信息能够及时传递与共享。第三,构建金融风险信息报告系统。如在进行风险决策的过程中仅依据文字基础资料,则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对此应利用计算机构建风险监控系统,并同时采用计算机系统构建风险信息报告模型,以便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风险决策;当决策被确定之后,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及时风险预警信息,确保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四)明确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及风险分析人员的具体职责

审计人员及风险分析人员是维护金融风险监控体系顺利运行的主要责任人,因此要明确以上两者在风险监控工作中的具体职责。首先,应确保内部审计人员及风险分析人员直接接受企业董事会所下达的指示,其日常工作职责与金融业务运营部门的职责相互分离及独立,以保证可以做到客观的管理及监控金融风险。其次,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根据金融业务所依据的商业合同提供相关的法律意见,以便能够规避法律风险;对于财会管理部门所制定的风险头寸,也应提出科学避险策略[4]。第三,注意对企业金融业务的重分类、分类以及公允价值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拆分嵌入形式的金融业务以及分析金融业务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可信。第四,应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及财政状况定期审查各项金融业务,根据审查资料调险监控制度,以确保监控体系的有效性。此外,还应根据企业金融业务的具体交易情况,及时做好外部审计以及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在风险监控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强化企业金融风险监控意识

风险监控体系建立后必须依靠相关人员的配合才能顺利实施,所以应注意强化金融风险监控意识。为了能够增强财会管理人员与风险监控人员的风险监控意识,则可以将监控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让相关人员认识到进行风险监控的重要作用。此外,应定期将相关人员组织起来进行业务培训。由于金融业务具有种类多样的特点,且交易方式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对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强化风险监控意识以及保证监控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强化风险监控的自觉性,则应将会计收益、奖惩制度与评估制度结合在一起,构建出相对完善的奖惩及评估机制,并在对经营成果进行衡量时融入RAROC指标。

三、结束语

金融风险是一种常见的企业投资风险,为了能够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则应构建出相对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在构建风险监控体系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构建合理的监控管理目标及完善风险监控流程,同时还应建设良好的风险监控信息沟通机制。此外,增强风险监控意识对于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也具有重要作用。总而言之,应注意从多方位及多角度构建或完善企业金融风险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姚滟珍,董学良.浅析企业金融手段与经营手段规避外汇风险的效果评估[J].才智,2011,(9):11.

篇9

1、金融风险的概念

金融风险是指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它直接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相关。一般而言,收益的不确定性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和损失的不确定性两种情形,而现实中人们更关注的是损失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所指的金融风险是指未来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而言,金融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因素发生变化而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企业的金融资产或收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企业价值下降的可能性。

2、金融风险分类

2.1、金融市场风险

在诸多类型的金融风险中,金融市场风险具有特殊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不断加剧,金融工具所蕴涵的风险结构越来越复杂;同时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上升,全球经济运行的虚拟程度不断提高,工商企业的经营更加依赖金融市场,传统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的业务也趋向金融市场。这些因素使得金融市场风险越来越成为现代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之一。

2.2、工商企业的金融市场风险

金融市场风险是影响企业现金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汇率、利率、商品价格等市场因子的波动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定期财务报表的收益状况,而且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使企业可以利用更多的金融工具来管理金融风险、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资本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导致企业的实体经济行为介入金融市场的程度加深。

2.3、金融机构的金融市场风险

作为影响资产负债价值的最基本因素,金融市场风险一直是金融机构最基本和重要的风险之一。而全球市场一体化所带来的全球企业环境的巨大改变,又使得金融机构经营中的市场风险暴露不断增加。

3、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3.1、金融风险管理的含义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活动主体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与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成本即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消除和尽量减轻国际金融风险的不利影响,改善微观经济主体的绩效,并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3.2、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

风险管理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在金融活动中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方案。(2)风险防范与控制:对风险采取预防和抑制措施,以期减少风险发生的次数,减少损失后果的严重程度。(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某种交易活动,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从而避免自己承担风险损失。金融风险转移的方法包括:风险资产出售、担保、保险和金融衍生工具等。(4)风险分散:风险分散是指利用不同风险类别的相关性,通过承担各种性质不同的风险取得最优风险组合,使其总体风险水平最低,同时又可以获得较高的风险收益。(5)风险对冲:对冲也称套期保值。是指针对某一资产组合面临的金融风险,利用特定的金融工具构造与其价值变化方向相反的头寸,以减少或消除资产组合市场风险的过程。(6)风险补偿:风险补偿主要是指在损失发生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即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或风险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

3.3、金融风险管理流程

金融风险管理必须构建一个高效、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为金融风险管理战略的确定和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一般由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风险控制部门五个部分组成各个部门和组织都具有明确的风险管理责任和报告线路。

3.3.1、金融风险的识别

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就是认识和鉴别金融活动中各种损失的可能性,估计损失的严重性。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相当重要,是金融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金融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分析各种风险暴露。其次,分析金融风险的成因和特征。最后,进行金融风险的衡量和预测。

3.3.2、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和管理方案的设计

根据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管理者就必须考虑金融风险的管理策略,拟订行动方案。不同的金融风险,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同一种金融风险,我们也可以在多种不同的策略中进行选择。

3.3.3、金融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与监控

金融风险管理方案确定后,必须付诸实施。对金融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也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利于对各部门进行协调,保证方案的实施,防止少数人或部门存有侥幸心理或拖沓行为,违背方案的要求,放任或偏好风险,而且也有利于风险管理决策者根据环境的变化,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降低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增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科罗赫,加莱,马克.风险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莫里森.金融风险度量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金融风险是在参与金融市场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之一,也是该过程的基本属性,相应地金融风险管理的诞生也是为了解决在金融市场中经常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近些年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更深,但是随着美国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当前的金融市场也变的非常脆弱,并且波动较之以往更加剧烈。例如先前出现的日本股市危机、墨西哥比索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等,都给全球的金融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人们也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来控制这种风险。

一、金融风险的涵义

风险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其实它并无好坏之分,只是预示着参与过程的不可知程度。因此在对风险这个词做定义的时候就可以明确,其主要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暴露。金融风险则是指在参与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对于结果的不_定程度,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人们可以准确判断的,因此在参与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包含着人们的一些主观意愿。金融风险可以根据风险的不同来源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二、金融参与者对待金融风险的态度

针对当前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金融参与者对待金融风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目前主要的应对态度可分为以下部分。(一)规避风险。有些公司认为如果做好准确的计算工作,就能在风险来临之前完全将其规避掉,这种态度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风险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因素,造成风险的因素非常复杂,无法将其完全规避,而且对于某些公司来说规避风险并不一定会产生理想的结果。(二)忽略风险。顾名思义,就是公司在金融市场完全忽略掉其风险而运作,有调查显示,大多数的瑞士公司对于金融风险都采取这一态度。(三)分散风险。简单点来说就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样的做法可以在风险发生时尽最大的可能去减少其产生的后果。但是这种方法对于非系统的风险是没有任何降低作用的。(四)管理风险。当前很多公司已经认识到风险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因此会采取许多的金融手段去管理这些风险,有效地将目前可能面临的风险予以解决。

然而在先前的金融市场中,很多人认为金融风险管理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认为金融市场是一个完美的市场,对其风险进行管理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然而随着金融市场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金融风险管理也逐渐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当前金融市场相关的行业对于金融风险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巨大需求主要来自以下两点,即首先很多金融公司的管理者都属于风险厌恶型的,都希望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来提高自身的效率;其次金融市场和现实的经济市场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完美,通过有效的手段可以提升公司的价值。

三、金融风险的管理过程

金融风险可以根据风险的不同来源分为很多种类,现以其中的市场风险管理为例阐述金融风险管理的大致过程,一般公司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一)确认风险。首先要明确当前对于公司影响最大的风险来自何处,然后参照管理经验对于公司的股票等收益指标按照当前风险程度进行回归分析。虽然这个理论可能有效,但是在实施过程还是存在一些缺陷,要解决过程中的不足就需要分析人员根据经验挖掘更多的数据来进行把控。(二)测度风险。在明确了当前公司主要面临的风险之后便开始对风险进行测度。当前的很多公司大多都采用两种方法对风险进行测度,也就是市场风险的相对测度法和绝对测度法。在对风险进行测度时利用统计的方法是对风险进行测估时被应用最多风险价值指标。通过对金融风险有效地测度,就可以了解当前公司面临风险的大小,从而为开展下一步活动奠定基础。(三)管理风险。公司明确了当前的风险后便会采用有效的手段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当然要明确并不可能存在对所有金融公司的风险进行最优把控的手段,不同的公司面临的环境不同,因此也需要做出不同管理方案,尽量将某种风险控制到可承受范围内。

四、当代金融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金融市场中不断地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这种理论已经获得了很多公司的支持,同时也给当代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主流金融学中的“有效市场假说”则是其理论基础,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金融市场出现了很多该种假说无法解释的现象,在相继的10年内为了克服这种不足又出现了新的金融学,即“新金融学”。这种新金融学对于当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管理过程一旦测度出现误差,就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影响。

要对当前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工具中存在的缺陷加以改进,可以在其中的风险测度过程引入非线性科学,以及结合历史数据和经验成果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从而使其更符合参与者的心理和市场的实际运作,这也是未来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怡.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研究[D].辽宁大学,2014.

[2]伊霞.VaR模型在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可行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

篇11

“金融风险”是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一家金融机构如果发生金融风险,其带来的后果往往不仅仅是对自身的生存构成威胁,还有可能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进而引发一系列危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稳定关系着经济的稳定,社会的稳定。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和与世界接轨,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种类越来越多,程度也日益加重。为了使经济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成为了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

一、金融风险的成因

造成金融风险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

1.金融环境差是形成金融风险的外部原因。在我国,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干预十分严重。在计划经济时期,银行遵照国家的指令办事,作为政府的“出纳”,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银行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变为商业银行,需要拥有自己经营的自。但是,一些政府强制商业银行贷款,直接干预银行业务的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另外,企业对信贷资金依赖性强,约束不强的现象木有根本改变。企业需要扩张,需要从银行借入大量的资金,长期依靠银行贷款维持企业运转。但又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不好,还债能力不强,对于银行而言,就产生了恶性循环。

2.金融机构自身没有形成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是形成金融风险的内部原因。从目前金融机构运行和管理的情况来看,其内部控制的机制十分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权力与权力之间不能有效的互相制约,使得贷款质量下降。另外,金融机构重量不重质的习惯已经形成,大多数金融机构工作者为了完成当月的任务,为了自己的利益,冒险违规经营,更是从内部加大的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

3.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不强是形成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随着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向市场化转变,金融风险问题也原来越显现出来。然而,人们旧时的观念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不理解金融风险的破坏性甚至完全没有发现金融风险的存在,使得这些人放松了对金融风险的警惕性,忽略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从而在投资融资的过程中过于盲目、肆意妄为,给不规范运作、不规范的金融企业有了可乘之机,埋下了形容金融风险的地雷。

二、金融风险的分类

按照金融风险的来源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因素如利率变动、汇率变动、股票价格变动、商品价格等的变动所导致的导致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的风险。这些市场因素对金融机构,个人投资者造成的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并且市场风险对于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所造成的风险也是不同的。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中的其中一方违约而导致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这种违约既可能是主观、故意的,也可能是客观、无意的,前者如有钱不还,后者如无钱可还。但无论如何,信用风险在金融市场上还是比较普遍的。除了传统风险以外,随着网上银行的发展,网络金融交易中产生的信用风险已经越来越突出。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降低而导致财产损失的可能性。所谓金融资产流动性降低,通俗的讲,就是原来的东西不值这么多钱了,或者以原来的价格卖不出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无法换取现金等价物来偿还债务,从而会造成一系列风险。

4.通货膨胀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物价的上涨,同样金额的资金,未必能买到过去同样的商品。这种物价的变化导致了资金实际购买力的不确定性,称为通货膨胀风险,或购买力风险。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而造成财产损失的可能性。举例来说,你拥有的某只股票某一天出现了涨停,你想全部卖出变现,可是由于线路繁忙怎么也成交不了,等到第二天重新卖出时股价已经回落,这就是一种操作风险。

三、如何防范金融风险

形成金融风险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那么我们就着眼于这些最根本的原因,从源头防范和治理金融风险。

1.提高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健全金融法制和体制。使得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防范的意识淡薄,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降低放贷要求,不规范经营,最后形成了数不胜数的坏账。所以,我国的金融机构一定不能因为盲目追求利益而不惜降低放款标准,要有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要加强金融机构人员对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切勿因一己之私,酿成大祸。另外,我国金融管理相关部门还应该加紧步伐,建立和健全金融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健全的金融法制环境,以抑制不规范经营的发生。

2.加强监管力度,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加强监管力度,首先应该加强金融机构背部控制的力度,加强行业的自律建设要对所属成员定期进行业务检查、财务检查和服务质量检查,建立严格的授权制度,各级金融机构必须经过授权才能对相关业务进行处置,未经授权不能擅自越位。要实行分工控制制度,确保授权授信的科学有效性,建立对风险的局部分割控制。另外,还要求我国改变单一的监管方式,实行多样化的,与全球金融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监管方式,以应对新型的金融风险。

3.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和健全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熊,掌握金融运行的动向和脉搏,预测其稳定期和危险期,能够提前做好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的工作。设立独立的金融风险管理部门,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检测和监管,定期进行风险等级的测量,并对发现的风险进行治理。

4.控制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调整银行资产负债比。控制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积极采取措施化解不良资产,强化金融机构资金平衡的能力。调整银行资产负债比,使银行的资产结构想健康、平衡的方向发展,增强资产流动性。另外,强化信贷款里机制,建立有利于提高贷款质量的放贷标准和放贷机制,杜绝不规范经营,减少坏账的发生。

5.政府要当好“有形的手”。作为政府,必须能够有快很准的决策,准备定位,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而非强有力的管制。减少不正当干预的手段,退出金融市场,使得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能够得到自。建立和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率,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外部环境。

四、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金融业对整个经济、社会、政治的稳定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发生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将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问题,了解和分析当前国内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通过深化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在制度上和实践上预防金融风险,需找化解的对策。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和世界金融市场直接对接的时刻已经不远,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将从国内扩大到国际方面。所以,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秀昆.略论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金融风险的化解和防范[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7.

篇12

1我国金融风险的分类

1.1人为操作风险

金融产品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金融投资管理者对于金融产品的经营管理及投资决策不当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出现操作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金融投资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较差,为金融投资带来较大的风险威胁。其次,由于投资者或是投资管理团队的整体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是造成金融产品投资风险的重要诱因。

1.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上的汇率或是估价的变动所导致的金融投资者的本金或是收益受到影响的潜在风险因素。造成金融投资出现市场风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是波动变化的,如果金融投资者对于市场分析能力不强,则会导致金融投资遭受市场风险。根据市场风险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系统性风险及非系统性风险两种情况。

1.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于金融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活动中,将大量的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些金融工具,而投资的金融产品在短期内由于难以变现,导致金融投资者出现资金使用紧张的问题。如果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不大,而且金融投资者对此金融产品的投资规模不大时,并不会出现流动性风险。

1.4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其实质就是违约风险,由于金融投资交易的双方未能按合同规定履行各自义务,造成金融投资产品出现风险。随着金融投资产品的准入门槛也不断降低,各种债券及货币基金等金融产品已经成为当前金融投资的重要内容,如金融产品的发行主体出现破产或是亏损等,会直接导致公司债券及股票价格的下跌,导致金融产品出现信用风险。

2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2.1加强风险分类控制

由于金融市场上在种类和性质方面有很大差异,因而每个商品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这些风险的种类多种多样,即使面对同一种风险,这些差别很大的商品也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因此,如果想要把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将要面对的金融投资风险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必须进行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分类。对于投资风险分类控制,具体的做法是预测评估金融投资的不同商品可能遇到的各个风险,对于不同的金融商品的不同金融投资风险做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事实上,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投资者的不谨慎,很多投资者在没有深入研究投资将要面临的风险和问题的基础上就对某个单一的金融商品进行大量投资。这种错误的行为在增加投资者所投资商品投资风险的同时,还增加了投资者受损的几率。选择多种不同的金融商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之后再进行投资,才是值得推荐的做法。由此可见,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为了获得最大利益,要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对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对于自身的金融投资商品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并且分散自己的资金,采取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策略,建立能使金融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的投资组合,在投资的过程中获得最大收益。

2.2完善金融投资主体相关的制度、机制

防范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必须完善金融投资主体的管理结构,并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机构的作用,在组织结构上避免金融产品操作风险的发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是避免金融投资主体操作风险发生的重要措施。对于重要的金融投资决策活动进行完善的记录与动态的监督检查,建立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管理预案,确保风险控制的实时开展。控制金融投资操作风险,应在金融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责任制度,促使金融投资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并借助于问责制度,对于操作管理出现问题的金融投资管理人员追究管理责任。为了提高对于金融投资风险的防范规避能力,应在金融机构主体内部完善信息交流机制,通过集思广益来提高对于金融投资风险的防范控制能力。

2.3加强风险评估

金融投资过程中,金融风险的评估是投资者作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使投资者了解并合理控制和应对外界一些不利于金融投资的因素,降低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风险不是一直固定不变的,因此对于风险评估也要不断更新变化。只有时刻对所产生的风险作出判断和评估,才能使外界风险减少对投资者自身投资的的金融商品的不利影响。风险评估为风险和利益的科学配置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依据。投资者均想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但收益总是伴随着风险,投资者就要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因此,根据风险评估对所产生的风险和利益进行合理的配置,可以使得金融投资风险得到合理的控制,投资者能够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3结语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走向成熟,金融投资者也有了更多选择。在进行阁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应结合自身实际,将所有的影响因素考虑周全,最终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金融投资主体相关制度及机制,做好金融投资的统筹规划等工作,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和蓬勃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德志.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统计度量与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2]王洋,范久利,白暴力,等.论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J].商业经济,201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