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09:13: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茶艺的共同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R4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c)-084-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analgesia effect of bioelectricity resonance on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LIU Fangling1, GENG Yinxun2, DUAN Feng1, GUO Xiaojiao1, LING Lang4, WANG Yuling3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Beijing Command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125, China;2.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Physical Therapy, the Xiyua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91, China;3.Department of Research, the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4.Department of Neurology, Wuhan Command General Hospital,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nalgesia effect of bioelectricity resonance on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Methods: The observation was conducted in Beijing military general hospital and Xiyua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were randomized to treatment group (n=40) which treated with the bioelectricity resonanc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n=40) which treated with intermediate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The pain intensity and local painful pressure were evaluated in the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by using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and painful pressure index (PPI).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AS and PPI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VS t=14.358, P
[Key words]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Electrotherapy; Analgesia
非特异性下腰痛(low back pain, LBP)是以腰骶部疼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伴有或不伴有下肢麻木、疼痛的症状,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腰椎滑脱症、椎弓崩裂、腰椎小关节紊乱、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骶部肌筋膜炎、梨状肌综合征、骶髂关节综合征等[1]。该组疾病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伴随年龄增长腰痛的发病率增高,很多中老年患者因腰腿痛而影响到生活和工作能力,约占疼痛门诊就诊人数的1/3[2]。来诊患者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其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各种电疗、激光、传统医学针灸、按摩等。这些方法有的疗效持续时间较短,有的效果不够理想[3]。
本研究采用的生物电共振治疗是一种低频电共振疗法,是针对机体内生物电紊乱部位进行导通治疗的一种新方法。通过调整、平衡、纠正病变局部的生物电紊乱达到治疗作用。在临床实践中,中频电疗仪也是常用的有效电疗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局部的疼痛。为此,本研究中,笔者分别观察了生物电共振仪与中频电疗仪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镇痛疗效,旨在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寻找一种更有效的镇痛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入选病例为2008年7~10月在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理疗科门诊就诊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生物电共振仪组(治疗组)与中频电疗仪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入选前经医生寻问病史与查体,以下腰痛为主要或唯一的症状,可伴有下肢疼痛或麻木,但无下肢肌肉无力及萎缩,腰椎X线或CT或MRI检查,排除肿瘤、感染和骨折的患者。
治疗组40例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70岁,平均52岁;病程最长32年,最短2 d,其中病史小于3个月(含3个月)18例,3个月以上22例,平均病程54个月。对照组40例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1.5岁;病程最长19年,最短5 d,其中病史小于3个月(含3个月)17例,3个月以上23例,平均病程33个月。两组治疗前后,在年龄、性别、病程、VAS分级与压痛指数及主要病种病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北京神康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KY-30Y型生物电共振仪(YZB/京0094-2009)治疗,选择4个电极,两个放置于双脚的涌泉穴,另两个放置于腰部痛点或脊椎两侧或并置法压揉,每日1次,时间自动设置为20 min,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北京益康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中频电疗仪治疗,选择1或2对电极,置于腰部痛点或腰骶部痛点并置法,每日一次,时间自动设置为20 min,10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①自觉疼痛改善的程度:采用VAS方法在治疗前后让患者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将疼痛程度分为10级。②局部压痛强度改善程度:由专科医生对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检查,结果判定分为四个等级,压痛强度记录:Ⅰ级为无痛;Ⅱ级为轻微疼痛(+);Ⅲ级为中等程度压痛(++);Ⅳ级为重度压痛(+++)。
临床综合疗效的判断标准:痊愈、显效、好转与无效。痊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VAS疼痛度降低4级以上(含4级),同时局部压痛强度降低到Ⅰ级(记录4分)。显效:VAS疼痛度降低3级,局部压痛降低到Ⅱ度(记录+,3分);好转:VAS疼痛度降低2级,局部压痛降低到Ⅲ级(记录++,2分);无效:VAS疼痛度降低1级以下(含1级),局部压痛强度无改善、Ⅳ级(记录+++,1分)。愈显率计算如下:愈显率=[(显效+痊愈)/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分级、压痛强度指数(PPI)的比较分析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分级与PPI压痛指数比较,差异显著,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分级,PPI压痛指数比较,差异显著,表明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都有显著降低。见表2。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综合分析
显示治疗组的愈显率为67.5%,对照组愈显率6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生物电共振仪和中频电疗仪对8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骶疼痛进行了镇痛治疗,结果表明生物电共振仪与中频电疗仪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都有显著的镇痛疗效。两组的愈显率治疗组为67.5%,对照组为65.0%,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但生物电共振仪组为患者仅治疗5次,而予中频电疗组仪治疗10次,两组所达到的疗效基本相同,经临床验证可以说明生物电共振仪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
生物电共振的治疗作用依据于人体生物电循环系统,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依赖于生物电流动的传导,在分子水平上带电荷离子在细胞内外流动、传递,产生生物电活动基础,在细胞水平上细胞内外存在电位差,是细胞电生理活动的基础,细胞与细胞之间也存在生物电的传导,实现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如脑电波反映了脑功能活动,各类神经纤维传导由生物电的活动实现,通过电传导产生了心脏的跳动等[4],可以说生命的本质就是生物电的流动和传导,当一个生命没有了生物电,他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而当机体发生病变时,生物电活动也发生紊乱,生物电流的不均衡、紊乱、阻滞可能是产生疼痛的机制之一。
生物电共振治疗是一种低频电的共振与传导,是针对机体内生物电紊乱部位进行导通治疗的一种新方法。通过疏通,调整局部组织中失衡的分子电荷,矫正异常生物电流动,它采用沿肢体长距离的低频电传导,并对痛疼局部加强电共振作用而产生治疗作用。经临床实践证实生物电共振治疗有明显的解除肌痉挛及镇痛的作用。
非特异性下腰痛这组疾病既有脊椎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腰椎小关节紊乱等;又涉及神经、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滑膜等软组织病变,还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疼痛的调控[6],因多种功能性与病理性变化共同造成腰骶痛,所以其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据文献报道,对非特异性下腰痛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更好[7]。笔者体会,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依据不同患者、病变性质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镇痛治疗的同时采用美式脊椎矫正术、关节松动术、运动训练疗法等,将能使非特异性下腰的康复治疗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本临床验证表明,生物电技术将给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开拓一种新的镇痛方法,也观察到其有明显解除肌痉挛和缓解疼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翼,李章华,郭桂荣.顽固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综合治疗[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1):26-27.
[2] 刘延青.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诊断治疗原则[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 11(2):66-69.
[3] Poitras S, Blais R, Swaine B,et al. Management of work-related low back pain:a pipulation-based survey of physiocal therapists[J]. Phys Ther, 2005,85(11):1168-1181.
[4] 刘玲爱,白波,张敏,等.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5, 47,191.
[5] 王玉玲.生物电医学与中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茶的发现到茶的利用升华到茶与文化艺术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茶文化微妙地融入了道家、儒家、释家的哲学色彩和多民族人民的礼俗,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茶艺是华族传统艺术之一,以茶敬客早已成为华族的传统礼节。一杯清茶,联系了彼此的友谊,许多风雅之士也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时代的变迁,茶的用途也越来越广。在现代社会里,茶老少皆宜,并已形成一种风尚,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讲究饮茶的艺术。
《茶艺服务实训》课是职专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授中国茶文化知识和中国茶的鉴赏、冲泡方法以及茶艺服务的流程和技巧,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茶习惯的变化步伐也逐渐加快,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承担茶艺课教学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很大挑战。
根据课程特点,笔者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让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项目”是生产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五个步骤: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应用。
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要求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采用项目教学法把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使职业教育教学取得很大的实效性。实施项目教学法,具有促进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结的作用。确定茶艺课程中需要完成的项目如下:
模块一:完成茶楼社会调查;模块二:认识六大茶类;模块三:认识各类茶具;模块四:认识茶壶;模块五:学习茶艺;模块六:饮茶习俗认识;模块七:茶与健康;模块八:中国名山、名水、名茶;模块九:茶与礼仪。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
1.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实施教学
引入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集成于“工作任务”中。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完成“工作任务”,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完整性。教学活动在一体化教室进行。
2.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导向,设计工作任务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通过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创造有使用价值的行动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获得学习的快乐;同时情境教学的行动过程为学生创造了尽可能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无限想象力。老师的鼓励与赞赏、同学的肯定与掌声,也将给予学生更多的满足。
以“茶叶鉴别”任务设计为例:
茶叶是否新茶(观察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激发学生兴趣激发想象,头脑风暴(新茶有哪些特征?通过哪些方面可以判断?应该如何判定?)主动咨询专业知识(茶叶知识、茶叶鉴别方法知识)决策计划,研究解决办法,制定茶叶鉴别计划培养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任务实施,培养专业技能(茶叶鉴别方法、茶具的使用、茶叶常见问题的判断能力)检查评估,总结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3.以准工作环境为基础“再现”工作任务
把“茶艺接待与服务”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学校中再现出来,就形成了学习情境。再现的方法有“模拟法”、“组合法”和“全真法”,根据茶艺师典型工作的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用“全真法”再现的工作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最为有利。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艺。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品饮情趣等。中华茶艺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已经远播海外,有在日本的中华茶艺,有在韩国的中华茶艺,有在美国的中华茶艺等;在中国的茶艺也不都是中华茶艺,还可以有日本茶艺、韩国茶艺、英国茶艺等,不能将在中国的外国茶艺视为中华茶艺。而我所说的中华的传统茶艺则是具有纯粹的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何谓中华传统茶艺呢?
一、对中华传统茶艺的理解
陆羽的忘年交、诗僧、茶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茶道,是“饮茶修道”与“饮茶之道”的统一,使修行落实于饮茶艺术之中,艺不离道,道不离艺,由艺进道。皎然的“茶道”兼有“饮茶之道”即“饮茶之艺”之意。
茶艺之艺是指艺术,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艺,但不同于茶学中的茶叶审评。茶艺是人文的,茶叶审评是科学的;茶艺是艺术,茶叶审评是技术;艺术是主观的、生动的,技术却是客观的、刻板的。在茶艺中,所用茶为成品干茶,因而种茶、采茶、制茶不在茶艺之中。
中华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中国传统的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建筑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茶艺及茶艺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茶艺的分类
在当代的六类茶艺中,工夫茶艺又可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武夷工夫茶艺是指源于武夷山的青茶小壶单杯泡法茶艺,武夷变式茶艺是指用盖杯代替茶壶的单杯泡法茶艺,台湾工夫茶艺是指小壶双杯泡法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是指用盖杯代替茶壶的双杯泡法茶艺;壶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壶泡茶艺、红茶壶泡茶艺等;盖杯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盖杯泡茶艺、红茶盖杯泡茶艺、花茶盖杯泡茶艺等;玻璃杯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玻璃杯泡茶艺、黄茶玻璃杯泡茶艺等;工夫法茶艺又可分为绿茶工夫法茶艺、红茶工夫法茶艺、花茶工夫法茶艺等;民俗茶艺则有四川的盖碗茶、江浙的薰豆茶、江西修水的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等。
三、民俗茶艺与中华茶艺的契合点
所谓民俗茶艺,是指一些地区性的用茶风俗,诸如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客用茶风俗、饮茶习俗等,讲茶俗一般指的是饮茶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茶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同一民族却因居住在不同的的省份或地区而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如四川的”盖碗茶”,江西修水的”茶”、婺源的”农家茶”,浙江杭嘉湖地区和江苏太湖流域的”薰豆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拉祜族的”烤茶”等。茶俗是中华茶文化的构成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由于各民族在现今的文化上都有一定的渗透和融合,所以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尤其是茶艺表演风格都融合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茶艺着重在茶的品饮艺术,追求品饮情趣。民俗茶艺侧重在喝茶和食茶,目的是解决生理需要、物质需要。有些茶俗经过加工提炼可以为茶艺,但绝大多数的民俗茶艺只是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一种。虽然也可以表演,但不能算是茶艺。
但是经过民族茶艺师的精心提炼,很多传统的茶艺文化都融入到了民俗茶艺中,使得很多的民俗茶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茶艺,例如“昆明的九道茶”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所以,又称迎客茶,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是赏茶:将珍品普洱茶置于小盘,请宾客观形、察色、闻香,并简述普洱茶的文化特点,激发宾客的饮茶情趣。
二是洁具:迎客茶以选用紫砂茶具为上,通常茶壶、茶杯、茶盘一色配套。多用开水冲洗,这样既可提高茶具温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清洁茶具。
三是置茶:一般视壶大小,按1克茶泡50-60毫升开水比例将普洱茶投入壶中待泡。
四是泡茶:用刚沸的开水迅速冲入壶内,至3-4分满。
五是浸茶:冲泡后,立即加盖,稍加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六是匀茶:启盖后,再向壶内冲入开水,待茶汤浓淡相宜为止。
七是斟茶:将壶中茶汤,分别斟入半圆形排列的茶杯中,从左到右,来回斟茶,使各杯茶汤浓淡一致,至八分满为止。
八是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依次敬茶示礼。
九是品茶:一般是先闻茶香清心,继而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细细品味,以享饮茶之乐。
可以看到这里既有民俗又有传统茶艺的影子。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他们世代相处,十分好客,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却都喜欢喝油茶。因此,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可以说是侗族和瑶族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习俗,光从原始和纯粹的制茶方式来看,是单调且特色不鲜明的,但是在行茶的程序中融入了传统茶艺的意境和手法之后,无论从音乐、服饰和器具上来说,融入了传统茶艺的打油茶,在民俗茶艺表演中具有很强的可观性和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82-03
0 引言
乌龙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自中国清代起,盛行于福建,进而传入广东、台湾等地。乌龙茶是半发酵茶类,具有独特的天然花香和浓醇甘滑的滋味,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逐渐享誉海内外。近年来,乌龙茶产量和消费量大幅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乌龙茶年产量高达21万吨,是中国第二产茶大类。乌龙茶主产于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代表性的名茶有福建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广东凤凰单丛,台湾冻顶乌龙等。
随着乌龙茶市场热潮的兴起,乌龙茶工夫茶艺便备受关注。茶艺,从狭义来看,是指: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文化竞争力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生长点。茶艺在提升茶叶产品或饮茶服务业的文化内涵上有显著的作用。据朱海燕等的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是出于对茶及茶艺术之美的欣赏而饮茶,如以品茶作为培养精行俭德之性情的一条良好途径,在被调查的消费者中占19.4%,茶艺表演时所营造的或清静和美或轻松愉快的品茶氛围最能吸引消费者占41.2%,其次是茶艺表演者娴熟的技艺占23.8%和优美的仪表占20.1%,85.7%的消费者喜欢古典雅致简洁朴素的饮茶环境[1]。茶艺是茶叶营销的重要推广手段,也是消费者感知和认可茶叶的有效渠道。同时,茶艺又是传播茶文化的形象大使,逐渐的登入国际舞台。因此,研究乌龙茶工夫茶艺现状,探索乌龙茶工夫茶艺的发展创新思路,对乌龙茶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乌龙茶工夫茶艺的由来
庄任在 《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草堂 《茶说》和释超全 《武夷茶歌》和阮晏 《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2]
清代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1792年)载:“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文中武夷岩茶品饮方法当是工夫茶艺的雏形和源流。[2]
至清代,“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清代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文中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昧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师承于陆羽《茶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冲沏过程程序分明。 [2]
2 乌龙茶工夫茶艺的流派
工夫茶艺按照地区民俗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和武夷山等几大流派,潮汕工夫茶最古香古色,现在,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
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成较小的茶杯,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主要分成备器、候汤、置茶、洗茶、泡茶、温杯、洒茶、品韵等几个动作。[2]现代潮州学者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开列了二十件工夫茶具,其中,红泥火炉(潮汕风炉)、砂铫(玉书煨)、茶壶(孟臣壶)、茶杯(若琛杯)被人们称为“工夫茶四宝”。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融儒、释、道三教之精华。黄贤庚先生于1995年农业考古期刊发表的《武夷茶艺》一文中对其程序作了描述: 恭请上座;焚香净气;丝竹和鸣;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兰芷;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领悟岩韵;敬献茶点;自斟慢饮;欣赏茶歌;游龙戏水;尽杯谢茶。[3]
1999年 6月,安溪县在北京举办茶王赛,《安溪茶艺》在钓鱼台国宾馆表演,《安溪茶艺》编创组李波韵先生谈及:安溪茶艺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品茶艺术,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其茶艺流程如下所示:神入茶境;展示茶具;烹煮泉水;沐霖瓯杯;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鉴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3]
台湾工夫茶茶艺在继承大陆工夫茶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众多的流派。较知名的有 “三才泡法”、“妙香式泡法”和“吃茶流小壶泡法”等等。“吃茶流”将泡茶视为一种艺术。祟尚茶禅相融,在茶艺精神中结合禅的哲理。“吃茶”取自于赵州从谂掸师有名的“吃茶去”公案,吃字包含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人生观。“吃茶流”主要精神在于从序、静、省、净中去追求茶禅一味的理想境界。
198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带动茶艺蓬勃发展。台北陆羽茶艺中心茶学研究所,在蔡荣章所长领导下,依据闽粤「工夫茶法的精神,结合现代人对美观、方便、卫生的要求,改良创制「小壶茶法。包括二十四式:备具、备水、行礼、温壶、识茶、赏茶、温盅、置茶、闻香、冲泡、计时、温杯、备杯、斟茶、奉茶、品茶、品泉、去渣、赏叶底、赏壶、清盅、清杯、结束。[4]
3 乌龙茶工夫茶艺存在的问题
3.1 乌龙茶茶艺程序洗茶与否 华南农业大学丁俊之教授曾经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和终结点,对于旧传统茶艺中的陋习和积弊——洗茶,我们应该扬弃[4]。
武夷茶艺、安溪铁观音茶艺中含“春风拂面”,这个步骤在表演操作过程中指刮沫,同时常伴随着“洗茶”暨刮沫后第一道茶汤即冲即倒,不作饮用[5]。洗茶,一方面,意在润茶。乌龙茶采制鲜叶较为成熟,多为中开面一~三、四叶,制作过程中,尤其是闽南乌龙茶,经过多次包揉形成了颗粒型或称球型、半球型。因此,乌龙茶冲泡第一道茶经过润茶,可使茶叶润湿,提高茶叶的温度,激发茶香,促进乌龙茶的浸泡。且在这一过程中,茶座周围已茶香四溢,有利于吸引饮茶者的注意力,提高乌龙茶茶艺的艺术审美价值[5]。另外一方面,“洗茶”这一茶艺程式自潮州工夫茶艺固定下来后,已在福建、台湾等东南一带广为流传,逐渐形成了一种茶艺习惯,甚至是习俗,也表达了“客来敬茶”过程中尊敬的礼仪[6]。
台湾陆羽茶艺中心所改制的“小壶茶法”正好与丁俊之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该茶法采用温壶方法激发茶性,而非洗茶。该茶艺中心创始人蔡荣章教授也多次呼吁:“要对茶产业有信心,对茶叶品质有信心,泡茶无需洗茶,我们可以拒绝品饮卫生条件不达标的茶”。
随着乌龙茶产量的增加,乌龙茶已不仅是福建、广东和台湾人的饮品,它作为中国特色茶类已经逐渐传播到国内各地以及海外诸多饮茶国家。乌龙茶茶艺的程序及礼仪规范也应与国际接轨,做到更加的科学和客观。事实上,若说是农药残留,通过洗茶也无济于事,因为多数农药都是脂溶性的[6]。再者,洗茶过程中也容易导致茶叶中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等以及芳香物质的流失[7]。因此,如果茶叶生产管理卫生达标,运输仓储管理得当,我认为,不洗茶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也不影响到茶艺的艺术表现。
3.2 流派多,茶艺精神内涵各异 文中提及,工夫茶艺按照地区民俗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和武夷山等几大流派。不同流派所传达的茶艺精神内涵念却有不同之处。“潮州工夫茶“崇尚的精神内涵为“和、敬、精、乐”,既 “求和谐、‘含敬意、呈精妙、得安乐。“和”即和谐,和为贵;“敬”即敬意,客来敬茶,表达一种对客人尊敬的仪式和礼貌;精”即精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精益求精;“乐”即快乐,从品饮过程中得到乐趣[2]。“武夷茶艺”融儒、释、道三教之精华。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3]。“安溪铁观音茶艺”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3]。“台湾乌龙茶茶艺”祟尚茶禅相融,在茶艺精神中结合禅的哲理。如“吃茶流”主要精神在于从序、静、省、净中去追求茶禅一味的理想境界。
工夫茶艺流派多,正说明了茶艺的区域特色鲜明及文化内涵丰富。然而,对于乌龙茶的文化传播及产业的整体发展来说,是否就有利呢?我想,我们应该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4 乌龙茶工夫茶艺的发展思路
针对文中所提到的乌龙茶工夫茶艺中仍存在的问题,就其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路,谨供参考。
4.1 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茶艺程式承优弃陋 乌龙茶工夫茶艺,应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洗茶这一程式应当舍弃,其他有利于乌龙茶冲泡的程式应予以继承和发扬。经过仔细探索,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乌龙茶工夫茶艺可以总结为以下步骤:备具、烹泉、温壶、备茶、温盅、投茶、闻香、泡茶、汤杯、分茶、奉茶、品茶、收杯、谢客。每一门表演艺术,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茶艺的艺术特点比起其它的表演艺术更贴近生活,更直接地服务于生活,它的动作不强调难度,而是强调生活实用性,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去表现流畅的自然美[9]。
4.2 各区域交流合作,整合乌龙茶工夫茶艺精神内涵 虽然上文所提到的不同流派的乌龙茶工夫茶艺中所表达的茶文化精神内涵各异,但却有相通之处,主要还是崇尚儒、道、佛三教的精神文化。各区域应当交流合作,择优避劣,整合乌龙茶工夫茶艺精神内涵,树立独具魅力的乌龙茶茶艺形象,对促进乌龙茶文化的传播,产业的发展,将有显著的优势。如若整合,我认为,可以概括为“礼、和、精、德”。礼,意在礼仪、礼貌,敬客之道;和,意在和谐、中庸;精,意在精益求精,对器、水、茶、境、艺应精益求精,认真泡好一壶茶。德,意在高尚的人格与思想情操,通过品茶修心,提高自身素养。
当然,整合并不意味着排斥。乌龙茶名茶众多,不同茶叶所表现出来风格特点是不一样的,仍然需要个性的宣传。整合的目的和依据在于,乌龙茶冲泡条件,所需的器具有共同之处,整合有利于实现规范化,形成规模效应。
4.3 依托茶文化(茶艺)专业建设,规范茶艺师培养模式 正因为乌龙茶工夫茶艺流派的多样化,各高校茶艺、茶文化专业在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茶艺表现多式多样,主要根据高校所在地的茶艺形式的进行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校教学注重茶艺的表演艺术,部分学校则注重茶艺的冲泡技能,即生活茶艺及营销茶艺。如果全国各地高校能够交流合作,,那么对于规范茶艺师培养模式及职业技能的考核将颇有助益。
参考文献:
[1]王秀萍,朱海燕.茶叶消费的文化学探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2]郑惠丰,谢壁辉.论潮州功夫茶.广东茶叶,2011(Z1).
[3]郭雅玲.乌龙茶茶艺表演艺术探讨.福建茶叶,2004(2).
[4]丁以寿主编.中华茶艺.安徽教育出版社,218-237.
[5]丁俊之.再论“洗茶”——修正“洗茶”至关紧要 不可含糊.广东茶叶,2010(04).
[6]郑永球. 《论茶艺的表演技艺和内容内涵》之六—润茶[J]. 广东茶业,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