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09:13: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营管理方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经营管理可以使企业的运作效率大大增强,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使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传统经验管理阶段到科学管理阶段,到现代管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进入现代管理阶段,特别是二战以后,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这都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了市场调查与预测,开展民主管理、应用运筹学、实行系统管理等,促进了管理学在思想内容、组织方法、形式手段等方面更快发展。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需要、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选择。
一、搭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
(一)提升部门管理水平
第一,寻求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企业部门管理者可通过帮助高层管理者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站在高层管理者或企业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满足高层管理者的需求及期望等方面来取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信任。
第二,有效的沟通管理。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即企业部门管理者必须要能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而且要了解员工的个人特点,并针对不同的对象,合理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要达到有效的沟通,企业部门管理者还可以运用标杆管理的方式,例如通过了解其他企业内部的做法,或是将调查方向与市场竞争力作结合,以加强对高层管理者或其他部门管理人员的说服力度。当然有效的沟通也常以推理的方式来进行,所以企业部门管理者必须以数据作为沟通的支撑,或是运用一些特定事件,再以数据或资料来辅助说明。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来掌握必要的信息。另外,企业部门管理者要达成有效的沟通,还需抓对时机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找对沟通的窗口,掌握住小团队的关键人物,以及适当的介入游戏规则的制定等。
第三,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注重长期培育的文化理念,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塑造企业独特的个性,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在员工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必须把企业文化的培育过程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精心设计、长期坚持、认真维护、全员参与,使企业文化成为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建构文化训练管理制度。企业要有一套文化训练管理制度来强化和引导员工行为。除了集中培训以外,企业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制度,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使企业文化达到塑造人、发展人和提升企业执行力的目的。
(二)办公自动化的推广使用
办公自动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是指将现代化办公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实际上,凡是在传统企业中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机器、新设备从事办公业务,都属于办公自动化领域。在行政部门,习惯上将办公自动化称为电子政务,而企事业单位则习惯叫OA。办公自动化涵盖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学、系统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办公自动化,能更好的优化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既能有效的提高办公效率,又能提升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设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企业担任着“上为组织分忧,下为员工解愁”的重要职能,承担着救灾救急、双拥优抚、社会福利、社会责任等重要工作,因此必须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员工为本、为员工解困、为员工服务的工作宗旨,更快、更好地解决组织与员工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从企业的管理任务入手,采用面向过程的方法,基于工作流理论,深入分析企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构建起一套符合企业日常办公需求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以实现企业日常办公的信息化管理,规范企业办公流程十分必要,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二、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一)思想上重视企业管理工作
企业要在思想理念上高度认识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思想理念层面的重视是开展企业工作的基石。如果员工不能够从思想层面对于企业管理工作进行深入认识与认同,那么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无法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自然也就无法取得管理成果。因此,企业管理工作的创新,必须从思想层面提升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工作的认识,尤其应该纠正对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错误认识。为了摒弃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应当在工作过程中将其与生产、服务工作加以结合,还应当倡导一种全员参与的模式。另外,组织也应当重视企业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益,将其落到实处,并且持之以恒,从战略层面给予规划。
(二)创新管理工作的载体与工具
企业管理工作必须要有新的载体与工具对该项工作进行支持,从而真正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见性。也就是说,在时代不断进行变迁的条件下,企业管理工作的内容应当不断的进行创新,并且紧密结合具有创新理念的员工培训、先进组织文化创造等内容,运用新的方法与工具来确保管理工作的落实有效性。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导之下,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创新自身的工作方法,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融入到各项工作当中,从而极大的丰富工作的路径与空间,在紧密结合实际条件的情况下,赋予企业员工参与到工作中来的机会,为员工的长期、快速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确保员工能够从日常工作与挑战性工作的结合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管理工作载体与工具的选择,必须要考虑管理实践、充满活力等相关内容,这就需要做好如下两项工作:首先是管理工作载体务必要符合组织日常经营活动的要求;其次是管理工作应当与组织战略决策进行很好的结合。
参考文献
引言
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企业经营管理面临这很多新问题和挑战。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实现自身发展,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创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性和适应性较强等特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需要不断地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和组织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环保观念创新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式和需要。
一、创新的概念和分类
创新亦称革新,是指事物和认识向前发展变化的的过程,是我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和深化。创新作为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一书中,创新(Innovation)被定义为在生产体系中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熊彼特将其分为五个部分:新产品的引入、新生产方法的引入、新市场的开辟、新原材料的获得、新组织形式的产生。可以看出,熊彼特在讨论这个概念的时候没有对其内涵进行精确定义,而是很宽泛地在使用这个概念,但是,创新这个概念基本上涉及广义的技术创新和狭义的组织创新两部分。
由于这种概念的定义比较宽泛,在使用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误解。比如有时候会把创意误认为是创新,有时候也会出现偏重组织制度改革,忽视技术创新这种偏见,还会出现偏重技术,忽视技术人才的错误认识。这些问题都是没能全面把握创新概念造成的,也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认识误区,这是我们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工作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创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类型。创新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宽泛的概念,据此可以推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创新应该包括:意识和文化、产品和服务、制度和组织、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其中意识和文化的创新是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指导思想。组织和管理等创新是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基础和重点,是研究创新方法的重要部分。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时代对技术发展和知识爆炸提出的挑战,应该从产品研制、市场开发、经营管理、制度规章建设、人事培训等方面来提高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内容
从狭义上理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创新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对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的组合,来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目标的活动。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一般包括渐进式和突发式两种类型,前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创新因素进行有意识地累积,后者是一个突发式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是外部条件的刺激导致内部结构突变,进而产生创新动力,并在此推动下实现创新。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经常出现的技术和组织管理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成产作业管理、质量品质管理、机器设备改进升级等方面,后者主要包括科学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理念创新、企业经营战略和理念创新、组织架构和人事制度管理创新、管理沟通和管理架构创新等方面。
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活动不仅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还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经验。
三、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可以从表面上理解为产品是否适销对路,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回报,并使企业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这些目标构成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同样,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对这些目标的实现也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能保证企业有正确的经营方向,进而采取正确的经营方式和措施来开展经营活动,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向跟市场需求和消费导向不一致,跟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脱节,那么无论企业多么努力都不可能实现经营目标。因此,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能保证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够统一经营管理思想,协调企业发展同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步伐,使企业经营和宏微观经济形式相协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企业短期发展目标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因此,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能够使企业内部各个部分和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产生协同效应,发挥规模效益,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益。
再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方式,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力保障。
因此,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将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在现有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思维,实现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有的丰富内涵,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方法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实力,提升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措施水平,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首先,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只有改变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观和创新的观念来指导管理,实现以创新应万变,通过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应对市场变化,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适应复杂多变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
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是企业面对的主题,也是企业经营管理面对的主要问题,企业要想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生存发展下去,除了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还要练就一身硬功夫,只有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只有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其次,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制度,构建鼓励创新的组织结构。制度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只有制度允许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那么这样的制度才能促进经营管理创新的实现。在鼓励创新的制度下,势必出现相互学习的支撑体系,体系内部的员工之间也会形成相互的竞争机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竞争来实现制度所要求的创新。由此,通过制度鼓励和员工参与,实现制度和创新的良性循环,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为组织内部提供学习竞争的外部动力,推动组织内部的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推动组织的自我成长发展。这种富有创新竞争意识和创新经验的组织,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也会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肯定会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撑。
第三,创新管理机制,对企业发展战略、内部管理沟通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创新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要求企业重视发展战略的创新,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格外重视全球发展战略创新,在重视全球资源开发和配置的基础上,对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进行创新配置,基于国际分工体系进行战略调配。同时,重视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利用新兴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国际销售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在内部管理机制上面的创新,要集中在沟通协调和人事管理方面。在部门分工日益精准的今天,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人员的管理效率。所以,在部门沟通之间要注重效率和精度,尽量简化沟通环节。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尽量使用民主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既重视员工的参与性积极性,又关心员工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追求,正确做到员工追求和企业经营目标保持一致,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要通过合理的竞争实现知人善任,让有能力的创新人才得到展现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第四,创新环保理念,推行绿色化经营。当今社会的环保需求日益高涨,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创新工作中,要不断强化绿色环保理念,通过内部的高度重视顺应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需求,从而占领新兴的绿色环保市场。
五、结语
创新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崭新话题,也是一个不变的话题。企业经营管理自身的特点需要创新来支撑,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也需要创新来不断推动和完善,只有在创新的推动下,企业经营管理才能实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发展多变的市场环境,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经营管理带来飞跃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亚玲.当代企业的创新管理[J].河南科技,2009(6).
[2]吴焱,刘云彤,焦黎.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3]杨晓燕,刘诗卉.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初探与分析[J].企业导报,2010(5).
[4]毛跃军.浅论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J].经济师,2012(4).
[5]陶炼.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资本金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虽然整体上有所提高。但是,贷款扩张快、资本耗费大一直是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中的一大特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方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贷款扩张过快,资本耗费太大。特别是2009年,为支持“保增长”,中国商业银行又投放了天量贷款,全年新增贷款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9.59万亿元,贷款增速达32.8% ,直接导致中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底的12%下降到了2009年底的11.4%。不仅如此,还从以下两个方面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一是过多、过快的贷款投放埋下了贷款质量下降的隐患,或将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增加资本占用并影响资本补给;二是贷款投放的惯性作用将难以在短期内遏制_为防止存量贷款的质量恶化,商业银行很难迅速退出已投放的贷款项目,必须继续保持较快的贷款投放速度。根据有关研究,未来二至三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每年还将会新增贷款6万亿一8万亿元。即便是维持目前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也需要每年补充资本金5 000亿元-6 000亿元,资本不足是商业银行不得不直面的严峻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不断升级,资本监管的国际标准也将更加严格。可以说,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全方位、全天候的资本监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监管部门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底线。2009年,银监会要求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0%和11%。并且,巴塞尔委员会也在针对金融危机暴露的监管缺陷重新确立更高的资本监管标准。二是扩大了资本覆盖范围。为了亡羊补牢,巴塞尔委员会正在对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进行根本性改革,这包括:把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都纳人覆盖范围,以期提高捕捉风险的能力;建立反周期超额资本监管框架,弱化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效应;对大型银行提出附加资本要求,防范“树大不易倒”的道德风险等等。三是更新了监管方式。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行了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的资本监管方式,2010年1月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进一步细化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资本监管常态化。巴塞尔委员会也将提高资本监管工具的质量,强化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四是收窄了补充资本的渠道。2009年10月,银监会出台了哎关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从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银行间次级债要全部从附属资本中扣除,促使次级债发行利率走高,加大了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与历史原因、经济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也与其经营管理方式有直接关系,例如:资本耗费大的贷款业务增速迅猛,资产结构不够合理;盖利渠道单一,中间业务占比很低;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严重;风险控制手段薄弱;资本配置不合理等等。在资本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紧箍咒”是压力也是动力,商业银行应针对性的对上述情况进行改进,循环渐进地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一)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
受社会资金需求旺盛、间接融资不发达、银行资金充裕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提升盈利能力在未来一个时期仍会是商业银行的主流选择。但是,面对资本趋紧的现状,以及今后利率市场化后利差将大幅收缩的趋势,商业银行应加强资本管理,逐步压缩高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拓展低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积极压缩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的公司批发业务;尽力争取符合规定的质押或担保方式,增加风险缓释量。现有风险资产计算办法规定:“有质押、担保方式的贷款”可享有与质押物或保证人相同的优惠风险权重,风险缓释对降低风险资产比例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建议增加风险权重较低的贷款占比,比如: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贷款或其担保的贷款(风险权重50% )、存单质押贷款(风险权重0%)、银票贴现(风险权重20%)和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开出的商票贴现(风险权重50%)等,完善高风险贷款的退出机制,从而减少资本占用。
二是大力发展零售及中小企业业务。个人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风险权重低、资本占用少、风险分散、收益稳定的特点。目前中国居民财富日益增长,投资理财意识增强,国家拉动内需的措施频繁出台,对发展中小企业提供了相对优越的条件,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变革组织架构,培育专门的人才,循序渐进地实现战略转型。 (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
中间业务占用资本很少,而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仅占总收入的15%一20%,有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占比更低,而国外商业银行则在40%左右,两者的差距很大。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一要挖掘传统中间业务的发展潜力,改进支付结算、国际结算、银行卡、委托贷款等业务的服务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丰富业务品种,在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方面实现突破,促进传统结算业务收入的增长。二要积极发展票据业务。根据资金余缺和市场脉搏开展的票据业务(特别是银行间的转贴现),属于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占用的资本少、灵活性强、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三要抓住居民财富增长的契机,设计开发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比如承销债券融资工具等。四要推动金融创新,实行差异化经营。紧跟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改革进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实现差异化、多元化经营,开展企业年金、离岸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的业务。设立相关的子公司,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充分发挥母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加中间业务收人。
发展中间业务不可能一减而就,要反对通过利息转化虚增中间业务收人的表象。国外中间业务占比的提高,也是历经了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商业银行应结合在做好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推出产品,实实在在地增加中间业务收人。
(三)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资本监管和风险控制紧密相关。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盈利能力和资本占用情况。这方面,商业银行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内部风险评级。建立和优化各类信息系统和评级模型,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做好数据积累,确保数据的客观、准确;对各层面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积累起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损失数据,以信息系统支撑风险评估及决策,事前对贷款进行管理,提高贷款质量。
二是扩大风险控制的范围。正在修订过程中的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国际规则将扩大资本覆盖范围。针对这一情况,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加强除信用风险之外的表外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风险评估;还要在服务于国民经济周期性增长的同时,避免因贷款过度增长而触犯反周期超额资本的红线。
三是防范综合化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在综合化经营的业态模式中,除了信用风险外,市场、法律、信誉、交易对手、操作等风险也要特别关注,要一并纳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范围。
(四)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财务资源配置
资本是商业银行的财务资源之一。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合理配置这一财务资源,是商业银行加强自律、应对资本硬约束的重要措施。
(一)追求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eco~icofscale)是指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随生产量的扩大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由于物业管理的服务属性,其提供的产品具有普遍性、需求的多样性、服务对象的稳定性、服务的提供与消费的同时性的特点,使得物业管理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特征,其规模经济集中体现在管理规模的扩大将导致单位服务成本的降低。
(二)降低交易成本
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存在的原因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TrarlsactionCbsts),作为与市场机制并存的另一种制度安排,企业存在的合理性正在于它可以减少外部市场交易所须承担的交易成本。市场交易内部化的过程产生了企业,而当这种内部化过程跨越企业时,便产生了企业集团和各种集团化的形式。
(三) 优化配置资源
集团化发展将分散的物业管理企业和分散的生产要素积聚起来,可以更好地实现优化重组,使资源获得最优的配置。它使物业管理更具计划性、更具前瞻性和预测预见性,更能减少物业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无效性;更能使管理人员、资本、劳动力及各种物资获得合理利用。集团化可以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分属不同物业管理企业的存量资本迅速转化为增量资本,可以避免重新购置设备、重新投资所带来的时间周期影响,也可以利用集团化后获得的资源迅速扩大管理能力,从而大大缩短投人产出周期。
二、物业管理企业集团化的实现方式
(一)资本运营
资本经营是指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等方式来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的集团经营。在物业管理行业,既有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实现自身扩张的并购,也有物业管理企业兼并、收购物业管理行业外的企业,使物业管理行业出现了同业扩张和多样化经营为主要特征的集团化方式。
(二)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就是特许方企业通过契约的方式,将特许权转让给被特许方,让其销售自己的商品或使用自己的经营方式,提供各种服务。被特许方加人连锁系统后,要使用特许方统一的商标、商号、服务标准、服务方式等,并要向特许方交纳一定的转让费及营业利润。物业管理特许经营是以物业管理服务品牌与管理标准等无形资产的投人实现物业管理企业规模化成长,其特点是有形资产投人少、扩张速度快、成本低。因此,特许经营是物业管理企业实现集团化经营的一种合适选择。
三、物业管理企业集团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不管是通过资本方式还是契约方式实现集团化发展,具体实施的路径有:
(一) 通过委托管理占领市场
这种管理方式是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委托方式接管物业。主要表现为:通过委托方式接管上级开发商开发的物业,称为自建自管模式;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委托方式接管别的开发商开发的物业,称为委托管理模式。企业可以通过购并其他项目管理公司从而扩大经营规模。有许多物业管理企业都是中小型开发商有了项目才根据需要而组建的,这些企业主要是服务于开发商开发的项目,当开发商没有新的项目时,它便无法得以发展,技术及服务水平提升受到了限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具有规模的企业进行购并,有效利用企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以输入管理模式、实施品牌运作,以大带小形成规模优势达到共赢。
(二)通过招投标占领市场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招投标的途径获得物业管理权。这是物业管理市场化最根本的途径。但目前通过招投标获得物业管理权的物业比较少,在整个物业管理市场所占的比例也小,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政府的公共型物业和新建住宅小区。
高校经营性房地产是指高校在保证完成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正常用房的前提下,用于对外出租、出借或从事各类经营活动的房屋、土地资源(包括永久性建筑物、简易房和临时设施等)。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房地产资源,提高房地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房地产资源优质高效运转,确保国有房地产资源的保值增值,它对于高校实施教学改革、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减轻学校债务压力等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目前,高校经营性用房类别多、地域广、分布散,现就目前高校经营用房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我校的经营用房的管理方式在这里做个探讨。
1 经营用房管理只注重“宏观管理”,忽视“微观管理”
在目前的经营用房管理中,高校只注重“宏观管理”,忽视“微观管理”。一般只注重经营业户在整体上是否符合学校管理要求,而很少从细节上关注经营业户的经营活动。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在经营用房的管理中,只注重了学校与经营业户的关系,而忽略了学生这一服务对象群体所处的利益位置,忽视了学生作为学校、经营业户服务对象的角色;只注重了经营效益,房租收入,而忽略了风险利润转嫁学生承担。
“宏观管理”易于操作,而“微观管理”易于忽视。但“微观管理”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比“宏观管理”更为重要。近来高校经营场所出现的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学生投诉事件屡屡发生,校园同类经营户之间的恶性竞争打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等问题,充分暴露了在经营用房管理中忽视“微观管理”的问题。
2 高校在经营用房尤其是校内经营用房管理中往往看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造成经营业户整体服务水平普遍偏低
高校在经营商业用房招租中一般只注重租赁者的投标价格,忽略对承租者整体实力的考察,容易造成中标经营户因高房租而没有利润空间,经营户服务档次低、商品质量差,员工素质低,甚至经营亏损时要求更改招标合同的租金价格,造成同类经营户的连锁反应,造成学校的后续管理工作执行困难。目前,高校校内经营用房经营用户在整体素质、经营理念、服务质量等方面与学生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对学校的社会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
3 我校经营用房管理体制存在具体的问题
目前,高校经营性用房的管理机制存在多头管理现象,政令不一致。各高校经营性用房的经营管理部门除传统的财务资产部、后勤集团外,还有产业集团、实业总公司等独立法人单位。虽然部分高校直接将经营性资产转交校后勤集团、经营公司等经营管理,能够发挥这些部门的特长,产生效益,但是这种方式极易导致学校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造成管理的标准要求参差不齐,使得经营性用房租户鱼龙混杂,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损害学校利益。我校经营性用房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3.1 经营用房分散经营
其中对公租赁经营用房由校财务资产部直接经营管理(包括银行、通信公司、ATM机、基站等),其余经营用房由后勤集团、产业集团、实业总公司等多个部门分散经营管理。而且新校区的建设更是加重了地域管理分散交叉等问题。
3.2 管理方权责不清
后勤集团、产业集团、实业总公司等负责的经营用房合同各自保管,没有统一归口校财务资产部,使得我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系统”登陆信息不及时,不完整,经营性资产管理统筹跟不上,财务每年核对各单位的管理费用工作也相对繁琐。
3.3 经营户在营业中产生的公摊维修费用无来源
由于没有管理条例规定经营户经营期间产生的公共设施维修费用的来源,造成经营户公摊维修费落实困难,学校需与经营户协商共同出资维修维护,给管理工作设置了屏障,影响了经营户的经营环境,甚而造成经营户合同到期不撤场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3.4 对经营户监管和执行力不足,合同到期后清场困难
由于个人经营户来自社会,素质良莠不齐,常出现违反合同约定进行转租或承包他人,合同期内的管理难以责任到人。经营户门面卫生差,摆放物品杂乱无章,甚至占道经营,合同到期不配合学校撤场,严重影响到了校园形象。学校有待于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
3.5 经营户经营区域分散,无高校特色
我校需要提前做出符合高校学生、教职工生活、学习需要的前期规划方案,并具有现代高校学生经营创业特色。按项目规划要求招标招租,杜绝杂乱无序的市场现状。
4 高校经营资产管理需要注意的几个方向
4.1 高校对经营性用房建设要有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布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存
经营性用房按照功能定位分区域或集中布局,不仅能够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能够减少学校对其监管的难度,尤其在降低安全事故对师生的危害方面,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负责对学校经营用房分区分批进行规划,即有利于学生及教职工的生活学习,也有利于建立学校商圈特色,还能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创业经验。
4.2 高校要对经营性用房归口管理,实现权责明确,政令统一
设置统一管理机构,有利于加强对经营性用房的集中管理,确保学校管理政策的统一和运行通畅,有效改变在经营性用房管理中存在的“一盘散沙”的局面,既能防止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又能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防止权责不明,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高校经营用房日常管理方根据项目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委托给后勤集团或实业总公司等部门单位,管理方提取一定量的房租管理费用作为学校经营资产的保值资本上交财务,管理方根据经营户的经营效果、学生的反映,考核被委托管理单位,并确定其获得的管理费用。校管理方负责每年向学校汇报经营用房收益、支出明细,并提出第二年的效益预算和支出预算。经营户签订合同时,预留房租的4%作为学校经营用房专用维修、维护基金,由被委托单位提出申请,校管理方核实后由学校财务划拨。
4.3 高校要通过积极的宣传教育与明确的合同条文约束,加强“宏观管理”的力度,积极吸收师生代表参与到经营用房的“微观管理”中来,弥补“微观管理”的不足
要通过积极地宣传教育,提高经营户做好经营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服务水平。要通过明确的合同条文对经营户的经营活动加以限制约束,使其做到令行禁止。只有让师生代表参与到经营用房的日常管理中来,才能切实了解经营业户的服务水平与质量,才能对经营用房进行有效管理。师生代表定期从经营用房的管理、卫生、安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员工素质等方面对经营业户进行评比量分,及时通告经营户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把评比结果作为日后经营户合同到期时是否与其续约标准,督促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学生需要。
4.4 高校要积极引进高质量、高档次的经营项目
社会上比较成熟知名的经营品牌如大型连锁的超市进驻高校后,因其有着雄厚的资金支持以及成熟的管理理念、完善的管理机制,不但大大减轻学校管理的难度,还能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升学校的服务水平,增强学校社会的社会影响,达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目的。
在中职学校食堂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加大食堂管理工作力度,引进新的管理理念,改革原有的经营机制,推动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能减轻学校财政负担,还能避免出现学校食品安全事故,确保全校师生的食品安全卫生。食堂工作者需要提高责任意识,学校在食堂管理工作中需严格要求员工,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工作兢兢业业的后勤职工队伍。
一、中职学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目标
1.精益求精,争取零缺陷的工作目标
食堂经营管理力求零缺陷、科学管理,努力创建绿色食堂,在卫生安全、操作服务方面力求做到最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不能有失误,高标准、高要求。
2.树立一流食堂品牌,提供人性化服务
食堂管理应实行岗位责任制,在食堂工作各个环节明确职责范围,责任到人,强化职工责任意识,严格原材料出入库管理,严格设备管理,让食堂运作井然有序。在食堂管理过程中应倡导微笑服务,员工提供人性化优质服务,鼓励员工爱岗敬业,用认真的态度服务顾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用心服务全校师生,促使食堂员工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3.从细节着手提升食堂服务质量,让学校放心
食堂服务要从细节抓起,食堂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用细节优化带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降低成本从细节抓起,从小事着眼,培养师生用餐勤俭节约的习惯,坚持不懈,切实做好食堂管理工作,倡导奉献精神,鼓励食堂全体职工通过日常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确保食堂食品卫生安全。
二、当前中职学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1.学校自己经营
学校自己经营食堂,所有食堂工作人员安排、食材采购、加工、销售食堂管理都是学校一手承包,这种食堂经营管理模式有利于食堂福利化,保障服务无偿化,降低师生的饮食开销,确保食品卫生安全,但是缺乏竞争机制不利于食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容易导致食堂菜色品种减少,饭菜质量较低,食堂难以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2.学校食堂实行微利承包
中职学校的不同食堂实行微利承包,不同食堂之间单独核算成本,学校控制毛利率,鼓励不同食堂之间展开竞争,食堂员工工资福利根据营业额情况来发放,激励机制的引进可以调动食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
3.学校经营与私人承包相结合
中职学校部分食堂由学校经营,部分食堂交于私人全额承包,是探索食堂私人全额承包是否可行的过渡阶段。私人经营承包食堂的服务主动性和服务质量都高于学校经营的食堂,私人经营的食堂会花精力去迎合师生的口味喜好,提高服务质量,增加饭菜的花色品种,提高师生的满意度。
4.引进饮食公司托管经营食堂
中职学校可以引进规模大、信誉好的饮食服务公司,采取托管的形式让饮食服务公司经营食堂,这种经营模式相对科学,饮食服务公司自身拥有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不需要学校再投入过多精力进行管理,经营程序较规范,员工整体综合素质较高,卫生意识、食品安全意识较强,对学校管理工作配合度较高。
三、强化中职学校食堂经营管理的相应措施
1.优化食堂经营管理模式
学校食堂管理需要坚持社会化经营的宗旨,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实行新的经营机制,社会化经营有利于减轻学校经济负担,通过社会提供服务提高食堂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确保食品安全卫生。在高校食堂社会化改革的趋势下,可以提倡自主经营,在食堂管理中引进企业化管理等新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要坚持保障食品安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和服务质量,努力提高饭菜质量,保障学生的营养需求和身体健康。
2.提高学校食堂经营管理水平
中职学校制订食堂招标方案时,投标商不仅需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还应该落实学校在招标前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让学校食堂经营管理整个流程都有章可循,学校也应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制度,让学校食堂管理趋于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规范承包者的日常经营活动。食堂应严格把好卫生预防关,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具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和习惯才能上岗,严格把好饭菜价格及品种关,组织食堂管理员定期对饭菜成本进行检查核算,防止饭菜价格虚高,增加饭菜品种,还应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切实提高食堂经营管理水平。
中职学校食堂经营管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零缺陷绿色食堂,精益求精,树立一流食堂品牌,提供人性化服务,满足师生需求,让家长安心,让学校放心。学校食堂为强化经营管理,必须优化经营管理模式,学校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择,自主经营创新管理,以服务学生为主,把好食品安全关,规范食堂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由于食堂的经营管理情况事关师生生活质量、身体健康、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因此中职校负责人在选择食堂经营者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同样,作为食堂管理者,不能因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做出有损师生身体健康的事情,比如:使用地沟油;食品加工环境极其恶劣等。总而言之,中职校食堂想要实现高效的经营管理,就要自觉地将个人利益和师生,学校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笔者认为,加强中职校食堂高效经营管理主要有以下有效方法。
1加强对食堂的监管力度
实现食堂高效经营管理,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对食堂的监管力度。具体表现就是实行保证金制度,即要求食堂每年向学校缴纳保证金,一旦在经营过程中未出现问题或事故,将如数退还,反之,就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为了将监管制度加以落实,中职校的校长以及相关负责人,还要求每周至少一次到食堂检查了解情况,尤其是食堂监督管理员,更是要全天全过程对食堂食物的加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为了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还要求当天工作人员在产品验收、产品检查等内容上签字,只有从根本上加强对食堂工作者的监管,才能实现食堂的高效经营管理。
2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学校食堂经营主要是为广大师生服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师生满意度其实是衡量食堂经营管理是否高效的重要指标,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通过对食堂进行考核;采取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方法,其中,合同的签订及制度的强化是极其具有约束力的。为此,中职校的负责人可以和食堂管理者商定,如果它们的经营管理情况能够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那么就可以继续经营,而学校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一步减轻食堂经营者的压力;反之,学校负责人可以立即取消食堂经营者的经营。由此可见,师生对于食堂的满意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相关食堂负责人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鉴于此,食堂工作人员就要通过改善自身服务质量,进而吸引师生。比如:根据营业额、利润、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业绩突出的员工发放奖金福利,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不断提高食堂的经营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3确保食堂的操作流程更加规范
严格规范食堂的操作流程,不仅是为了确保食物生产过程更加的健康,卫生,安全,而且也是为了促使整个食堂的经营管理方式更加的科学和高效。主要表现为针对:采购———验收———入库———粗加工———切配———烹制———留样———餐具消毒———开餐等各环节,相关食堂的工作人员都要严格按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要求开展工作。比如:鉴于中职学生群体的实际消费情况,食堂负责人就要对饭菜的价格进行控制,从而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降低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方式来消化物价,至于必要的调价则要按照流程进行听证,只有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同意,才能开展相关的食堂经营管理工作。
4营造良好的食堂文化氛围
为了便于对食堂进行经营管理,相关负责人可以考虑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较浓厚的食堂文化氛围。比如:为了让师生对于食品的安全卫生能够放心,有条件的学校食堂则可以把食材的整个加工操作流程进行视频展示;为了便于师生用餐,还可以设置相应的温馨提示语,例如“我示范、我礼让、我排队、我快乐”等,而这样则能保证即便在高峰时段,师生的用餐秩序和环境也格外的良好。除此之外,食堂内部还可以设置一个食堂园地黑板报,上面主要是展示:今日菜品供应、食堂工作要点、食堂快讯等相关内容。甚至还可以针对食堂饭菜浪费的情况,以广播的形式向校内师生宣传;“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传统节俭思想,进而有效激励学生在用餐的时候能够做到文明礼仪、勤俭节约。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形式,中职校的学生在用餐上的很多问题都将得到有效的解决。与此同时,食堂也能够实现更加高效的经营管理,这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将具有非凡的意义。
5完善食堂的管理机制
实现中职校食堂高效经营管理,其中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完善食堂的管理机制,主要表现为两点:建立准入制以及建立退出机制。所谓建立准入制,即学生食堂由餐饮企业托管时,一定要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竞标,与此同时,还要对参与竞标的企业进行市场调查,比如:有没有发生过食品安全事故……而比较具有保障的方式,则是让那些具有学生食堂管理经验的企业参与竞标。至于退出机制的建立,其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具体表现为,学校要建立科学的食堂考评机制,并组织主要的消费群体:学生,教师代表共同参与到食堂试餐评餐活动之中,为了展示公平和公正性,一定要对评比的结果进行对外公示,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这样,那些社会信誉度低、服务质量差、饭菜价格高、的学校食堂将被淘汰,最终也才能确保学校食堂的经营管理活动顺利开展,而师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体育场馆作为全民健身活动及体育事业发展重要的物质保证,是大众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吉林省高校绝大部分体育场馆是不对外开放的,学校场馆部分对外开放的比例较少,体育场馆实现全面开放的几乎没有。近年来,国家及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率,但从我省高校体育场馆整体对外开放情况看,各学校对相关法规贯彻落实不够,不少场地器材经常处于闲置状态,大部分运动项目场馆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从社会体育需要角度来讲高校场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社会功能和经济价值发挥不够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是吉林西部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对于白城体育场馆的开放经营模式研究可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对吉林全省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参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分析报告,借鉴前人的丰富经验。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与本研究有关的教育类、体育类、经济类和管理类期刊进行检索,进行必要的筛选,查阅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1.2.2 调查法
对吉林省各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形式、经营项目、运营方式,服务和收费的内容和标准、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情况。通过这些调查活动,获取了相关我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及管理状况的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体育场馆利用与开发现状
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率低的原因是体育场馆资源的开发程度低,形式单一, 只局限于简单的场地出租和训练。在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上远远够。目前已开发的场馆无形资产类型主要有场馆冠名权、场馆广告权、场馆品牌开发以及场馆特许经营权(如各子场馆设施的经营权、体育用品经营权、体育健身相关配套服务经营权)等。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以及体育场馆在开发和经营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2.2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方式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分以下几种方式:(1)租赁和经营。(2)个人与私企联合经营。(3)学校体育部门全权负责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和使用。吉林省高校的体育场馆由学校体育部门(院、系)主管,管理方法都是各校自己研究决定,除了一些简单的体育场馆使用外,基本上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管理方法。人才是制约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系统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专门性的场馆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导致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和产业化经营管理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2.3 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可行性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参与体育锻炼也越来越普遍。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社会上体育场馆设施的严重不足,社会人群的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情感失衡,精神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需要释放和宣泄,而参与体育运动是他们最佳的选择。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有偿开放,可极大地满足人们健身娱乐的需求,这也将成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对象。
2.4 高校与社会之间资源共享和资源开发
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可以实现与周边社区、企业、单位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开发。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不但满足了这种需求,还可以为自己创造经济效益,为高校的体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5 高校具有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充足的场馆和体育器材
体育锻炼要有科学的锻炼方法,体育锻炼需要专业的训练场地。高校里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具有完善的健身场所和健身器材。这些资源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之后就被闲置起来,没有发挥更多的作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高校提供了机遇,利用高校先进的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为社会群众提供健服务,这样不仅充分的利用了学校资源,为学校创造收入,也无形中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
2.6 探索建立校园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和组织管理模式
2.6.1 高校校园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一件长期的工作,目的是通过有序、有度、有法、可持续的开放,真正方便群众健身,提高场馆的利用率。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有很多工作要做,也将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矛盾。应通过试点,努力探索和建立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开放补偿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从而促进开放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应通过试点,研究制定开放工作的具体办法,适时总结经验,并且加以推广。
2.6.2 高校校园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组织管理模式
在组织和管理方面。目前国内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学校自主开放的模式,即学校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开放、管理、协调。这种模式又可分为免费开放和适当收费两种形式。二是依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的模式。天津的大多数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就是采取这种模式。三是依托社区体育俱乐部开放模式。四是委托经营单位的开放模式。广州的许多学校就是将学校的体育场馆委托给企业来经营,双方签订相关的协定,明确责任。受委托企业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训练的前提下,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管理。这几种模式都是各地在开展开放工作中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以及体育场馆在开发和经营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日益增长的需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一件长期的工作,目的是通过有序、有度、有法、可持续的开放,真正方便群众健身,提高场馆的利用率。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有很多工作要做,也将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矛盾。应通过试点,努力探索和建立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开放补偿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从而促进开放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
3.2 建议
发挥高校体育场馆优势,建立专业化的场馆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协调好教学训练和对外经营的关系,同时加强监督,提高管理水平。吉林省高校应该以学校体育场馆为基础,组建体育俱乐部,为会员提供一个健身交友娱乐的平台,提供会员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和健康咨询等配套的服务;不仅要重视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而且要给其提供更多所需的相关服务;不仅让顾客满意,而且更希望使顾客达到愉悦,觉得物有所值。在有限对外开放的经营时间内提高利用率,取得最大化的经营收益。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规模化经营
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要收缩战线,扶持重点,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善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在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要以坚持规模化为原则,要有利于国有经济规模水平的提高。国有企业实施规模化经营具有以下三方面现实意义:
有利于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现收益水平的提高。按照规模经济理论,国有企业进行区域重组、产研重组、产学重组,实施规模化经营,使之配置方式更为合理,使得资源可以跨地区自由流动,降低各项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收益水平,扩大行业内的影响力。
有利于培育我国的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及时对国有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持续实施规模化经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加快实施抓大扶强,积极对现有资源进行清理整合。培育和组建大企业集团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还可以提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速度,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有利于加强行业内的合作,避免同类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实施规模化经营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通过现有生产能力的整合,合理配置资源,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在国际和行业内的竞争实力。
国企规模化经营中的最优化管理
最优化理论最早是工业生产领域提出的,它的对象既是产品生产全过程,也可以是按项目管理的各部件、配件的生产与加工,同时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活动。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应用最优化理论具有客观上的适用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每一个业务部门内部根据其工作过程可以化分为若干个“项目”或分过程,而一个“项目”或分过程都可以运用最优化理论进行管理,以寻求最优化目标实现的最佳途径、方法和经济效益。国有企业经营中的生产运营系统、党政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也都可以把自己的工作任务或“项目”按最优化理论的思路、方法进行管理。
在国企规模化经营中全面推行“五化”管理
在最优化理论指导下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或总目标管理,可以使各个部门或“项目”管理的手段科学化、理念现代化、成效最优化、控制信息化、评价数据化。最优化理论促使管理者在目标函数设定、影响目标函数最优值实现的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分析等方面会更全面、更细致,会使原来许多界限含糊不清,指标不明确的因素变得清晰。通过系统工程理论的方法,能够最终达到管理目标在最优状态下圆满实现。
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发展是指集中公司所有资源和能力于自己所擅长的核心业务,通过专注于某一点带动公司的成长。专业化发展是公司成长最基本的战略,也是公司成长的必由之路。与多元化经营相比,专业化发展战略更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这种成长方式更利于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稳固的竞争优势,因而它所趋动的增长也会更加健康,更加稳定,更加长久。
专业化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的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专业化不仅能够通过价值链各环节的分工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单个公司的效率和效益,促进公司成长。目前,以核心业务为中心的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例如日化行业中的佼佼者高露洁(Colgate)公司,仅凭几元钱一支的牙膏和牙刷跻身于世界500强之列。专业化正是高露洁成功的关键因素。
扁平化管理
实施扁平化管理,有利于企业创新工作内容,降低成本消耗,提高赢利水平,理顺管理关系,增强组织绩效,提升核心竞争力,是顺应现代企业个性化、柔性化、分散化、信息化等要求,并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相匹配、相契合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企业要把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促进项目标准化管理,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管理体制的设立上,要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管理效率。在项目组织结构的设置上,要针对实际,缩短管理链,从提高管理效率,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推行两级扁平化管理模式。在项目成本核算上,要以效益为中心,以成本控制为重点的核算机制。通过扁平化管理模式,不断建立健全与扁平化架构相适应的企业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和细化项目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坚持实施信息化建设和开发,逐步实现内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市场化。
集约化经营
国有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就是对企业机构部门、人员、资金、财力、技术、装备等经营要素进行适度的集中调配与管理,主要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一是追求利润。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投资的企业,经营的结果是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追求利润是国有企业集约化经营的显著特征。二是经营规模效益化。国有企业要在经营中保持适度规模经营效益,以较少投入带来较大收益,使经营成果在现有规模上达到最大值。三是业务相对集中。国有企业集约化经营是一种全方位、系统化的经营方式,必须通过采取一定的资本集中来促使资金的纵向分配与生产要素的横向流动,以达到集体功能的发挥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如相应集中经营决策权、资金调度权、人力资源配置权等。四是技术现代化。国有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必须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进行经营。
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的重点在于为企业构建一个具有自我免疫、自动修复的机能。也就是说,使企业组织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免疫功能,能自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抵御外部力量的侵害,并且当企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外部创伤后,能自动地修复愈合,使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要通过全面实施规范化管理,确保企业管理获得优异的效率和效益,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充分发挥能动性,立足本职把工作做好,要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岗位角色管理的规范化,即圆满地做好被管理者的意志动因、能力素质和热情耐心工作。二是组织架构设计管理的规范化,圆满地做好工作的标准条件和资源。三是业务流程管理的规范化,细致地做好工作的方法程序。四是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用一套规范、行之有效、能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文化体系去约束和激励员工。五是企业整体的规范化管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日常性的规范管理。
精益化生产
企业管理创新是实现“两个转变”的要求
1.目前正是我国实现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实现两个转变必然要求企业管理进一步创新。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封闭型、被动型、粗放型、物本型的管理模式。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电力物资流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已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市场机制的作用由此而大大加强。这种情况,又必然要求电力物资管理进行变革和创新,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型、自主型、集约型、人本型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形势并存的环境下,多数企业只需埋头生产,并无库存和积压之虞,因此投资饥渴和扩张欲望经久不衰,从而形成了粗放型经营的发展方式。这使得管理只能是粗放的,能源与原材料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效益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在我国经济已经走出短缺奔向“过剩”,经济增长方式也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节能降耗、提高附加值和增加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创新。
2.企业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有别于以土地、劳动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能源、原材料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它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配置要素,以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作动力,以导致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主要特征。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我国企业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它要求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在经营决策上注重掌握和运用决策支持系统,在作业流程上进行重新安排或彻底更新;知识经济是一种网络化经济,它要求企业减少管理层次,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提高管理效率;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要它求企业管理人员尽快转变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在管理思想上从重视物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并提高企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重视环境管理。总之,知识经济必然要求企业管理在各个方面推进变革和创新
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我们电力物资部门更要用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对我们未来和现在的工作加以思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或者我们在制度上是不是完善?如何与时俱进,如何运用新的管理制度和新的方法渗透到工作中,合理分摊、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风险,做到稳健经营。
比如说,可持续的经营风险,它需要什么样的资产实力,或者说要保证什么样的现金流,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管理体制作保证。
提高效益基于管理创新
电力物资部门要在强化管理,协调不同生产技能,整合各方面技术知识,做到有章可循,质量稳定,使得每一环节均在有价值的良性运行中,提高竞争力。同样电力物资的持续发展要着眼于企业文化意识、整体素质的提高,组织架构的完善,管理的科学、严明,以规章规范统一技术操作,以制度约束行为。电力物资部门在管理创新的领域和内容管理创新需要合适的切入点。管理创新只有在关键的领域进行改革与突破,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要在捕捉外部环境和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电力物资部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及早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电力物资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面对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时,必须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使自己永远走在前列。
强化管理是生产力意识
电力物资部门有技术、装备、资源等生存发展的基础,就要立足于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强化管理意识,健全管理体制,科学的运作机制,以规章制度规范行为标准,讲究管理方式方法,形成以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全方位管理,实现管理效率价值。
转变家族式管理体制,向科学管理转变,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赏罚分明,电力物资部门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从物资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相适应。要坚持与企业改革发展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纳入电力物资部门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要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把反腐倡廉寓于各项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中。要把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与电力物资部门的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贯穿于电力物资部门决策和经营管理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成为企业防范生产经营风险内控机制的组成部分,发挥惩治和预防腐败对于企业防范重大风险的积极作用,为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从宏观管理到战略管理,提升“老板”进行制度化管理的境界。
价值观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企业领导要身体力行,树立价值观,使之成为电力物资员工与企业联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以企业之荣为荣,以企业之耻为耻,忧企业所忧,急企业所急,从而增强企业内聚力,形成推动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动力。
管理创新应万变
电力物资部门如何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应据自身实况调整战略、战术,立足于管理创新,在完善现行管理基础上注入时代气息,融入伦理文化的人文思维。与时代同步的同时,电力物资部门要汲取发达国家先进管理意识,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使管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以新的管理思维理念与新的运作机制应对周围环境变化。
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管理体制
电力物资部门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这就要有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组织管理能力的能人来管理协调。美国3m公司招聘人才标准:专业学历背景与能力,重在有创意、创造力,有解决问题能力;这是科学、正确的人才观,是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两个层面结合的完整知识观。企业要纠正“偏重学历轻能力”,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标准。企业“老板”、领导要知人善任,提倡唯贤是举,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有“五湖四海纳天下人才”的!博怀,把有知识、有创意、勇于开拓创新、责任心强、能解决问题的能人放到管理者的位置,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竞争上岗”的动态用人机制、以能人为核心的管理层体制。建立激励机制
在工业社会,核心资源是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将超过资本的价值和作用而成为核心资源,知识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管理创新必须重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必须强化知识管理。强化知识管理首先要把技术知识视为一种商品,进行知识运作,也就是在生产流通领域通过对知识的使用获取利润,电力物资部门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知识价值增值。其次要善于获取新知识、新信息,进行知识的积累、知识的优化组合与创新,从而有效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企业的发展。再次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因为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开发人才。最后要设立知识主管业务,其主要职责是引导员工共同分享知识,鼓励员工把信息与他们的认识和能力结合起来,以创造新的知识。员工的工作干劲和技术操作技能是生产顺利进行的保证,是达到相应产品水平的基础。提高员工素质、技能应成为企业的长远战略。
加强管理意识
第二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销售商品房的经营活动和有关管理部门对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房地产开发经营应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方针,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第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统一监督管理,日常工作由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负责。
区、县(自治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内房地产开发经营的监督管理工作。
土地、房屋、工商、计划、规划、物价等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负责与房地产开发经营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
第五条 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企业设立条件,并符合本条例有关资质的规定。
取得营业执照和经核定资质等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方可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
第六条 设立一级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五千万元以上;
(二)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建筑、土木工程、财务管理、建筑或房地产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少于四十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管理人员不得少于二十人,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和总经济师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具有五年以上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经历,近三年累计竣工建筑面积三十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屋,或累计完成与此相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连续五年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百分之百。
第七条 设立二级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二千万元以上;
(二)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建筑、土木工程、财务管理、建筑或房地产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少于三十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管理人员不得少于十五人,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具有三年以上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经历,近三年累计竣工建筑面积十五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屋,或累计完成与此相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连续三年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百分之百。
第八条 设立三级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八百万元以上;
(二)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建筑、土木工程、财务管理、建筑或房地产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少于十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管理人员不得少于五人,总工程师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具有二年以上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经历,累计竣工建筑面积五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屋,或累计完成与此相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百分之百。
第九条 设立四级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二百万元以上;
(二)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建筑、土木工程、财务管理、建筑或房地产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少于五人。其中,工程技术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财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配有专业统计人员。
第十条 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按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审批权限到市或区、县(自治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办资质初审,然后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再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资质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 申请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初审,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一)企业章程;
(二)验资证明;
(三)企业发起人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四)专职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的资格证书和聘用合同:
(五)企业办公地点的房屋产权证明或房屋租约。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在收到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初审申请后十日内发出书面审查意见。
第十二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自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到市或区、县(自治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领取《房地产开发资质申请表》,申请核定资质等级。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在收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定资质等级申请后三十日内,核发资质证书;不合格的,作出书面答复。
第十三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实行分级审批。一级资质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建设部审批发证;二级和三级资质由企业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证;四级资质由企业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证,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新开办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凡资金、人员达到一、二、三级标准,而开发经历和经营实绩未达到相应标准的,按降低一级的资质审批。
第十四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按核定的资质等级,可承担相应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
(一)一级:各类居住小区。
(二)二级:建筑面积二十五万平方米以下的住宅小区。
(三)三级:建筑面积十万平方米以下的住宅小区。
(四)四级:建筑面积二万平方米以下的住宅。
房地产开发企业按核定的资质等级,可承担与其投资能力相当的其他建设项目。
第十五条 本市范围以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到本市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应到项目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许可手续后,方可进行房地产开发经营。
第十六条 房地产开发资质实行年检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自取得资质证书的次年起,按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权限,在规定时间内持下列资料参加年检: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资质证书副本;
(三)企业上年度资产负债表;
(四)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
(五)资质年检申报书及相关证明资料。
第十七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年检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
连续两年基本合格的,降低一级资质。不合格的,不得承担新的开发项目;连续两年不合格的,吊销资质证书。
第十八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分立、合并、终止,应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后三十日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重新申请办理资质证书或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手续。
房地产开发企业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办公地点、注册资本和主要技术、经济负责人,应在变更后三十日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九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按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向统计管理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统计报表。
第三章 房地产开发建设
第二十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和城市规划及市场需求,会同同级计划、规划、土地、房屋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全市和区、县(自治县、市)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年度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一条 有关部门提出的下列建设条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列入《重庆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以下简称项目意见书),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按项目意见书规定的内容进行开发建设:
(一)项目性质、规模和开发期限;
(二)城市规划设计条件;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要求;
(四)基础设施建成后的产权界定;
(五)拆迁补偿、安置要求;
(六)建设质量等级要求;
(七)有关税费的解缴要求;
(八)其他需要提出的建设条件。
第二十二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获得开发建设项目之日起五日内,到项目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领取《重庆市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手册》(以下简称项目手册)。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将主要事项如实记录在项目手册中,并送项目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项目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对项目手册记录的内容进行检查,并作为资质审查和年检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应建立资本金制度,资本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二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资本金投入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动工开发期限进行项目开发建设。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期限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二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是,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或者动工开发必需的前期工作造成动工迟延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的技术规范以及合同的约定。
第二十六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对其开发建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质量承担责任。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后,应按国家和市的有关规定进行验收并办理有关手续。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房屋产权管理部门不得办理房屋权属登记。
住宅小区等群体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分期开发的,可以分期验收。
第四章 房地产项目经营
第二十八条 预售商品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取得房屋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已经抵押的商品房进行预售,必须经抵押权人同意并明确告知购房者;已经预售的商品房不得进行抵押。
第二十九条 预售商品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向预购人出示预售许可证,对预售资金的使用必须与银行签订监管协议,确保预售资金用于该商品房的建设。
第三十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自预售合同签订之日起三十日内,到商品房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市)房屋、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并将预售情况记录在项目手册中。
第三十一条 商品房销售价格由当事人协商议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经济适用房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
第三十二条 商品房销售当事人双方应签定书面合同。合同应载明商品房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公摊面积、价格及其所包括的全部内容(含代收费)、商品房交付使用的日期、质量要求、物业管理方式、违约责任等。
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面积的计算必须符合国家规定。
第三十三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在签订商品房销(预)售合同时,向购买人提供商品房质量保证书;在商品房交付使用,向购买人提供商品房使用说明书。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按照质量保证书的内容,承担商品房保修责任。商品房购买人应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使用商品房。
商品房交付使用后,购买人认为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的,可以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申请重新核验。经核验,属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的,购买人有权退房;给购买人造成损失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四条 预售商品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自商品房交付使用之日起九十日内,为商品房购买人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和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
现售商品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自销售合同签订之日起九十日内,为商品房购买人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和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
第三十五条 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转让人持有建设、计划、规划、土地、房屋等管理部门批准项目的有关文件;
(二)转让人已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三)转让人已支付应缴纳的前期税费;
(四)转让人已完成项目开发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
(五)受让人具备相应的房地产开发资质;
(六)受让人具备项目剩余投资额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项目资本金;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六条 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转让人与受让人应持转让申请书和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条件的资料,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项目转让申请。经建设、计划、规划、土地、房屋等管理部门联合会审批准后,方可进行转让。转让人与受让人持转让批准文件和转让合同到有关管理部门办理转让手续。
受让方应到项目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重新领取项目手册。
未经批准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得转让,有关管理部门不得办理转让手续。
第三十七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时,尚未完成拆迁补偿安置的,原拆迁补偿安置合同中有关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给受让人。已完成拆迁补偿安置的,对可能出现的遗留问题,应明确责任方。项目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联合书面通知被拆迁人。
第三十八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联合建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将项目的联建事项记录在项目手册中,并将具有法律效力的联建文书自生效之日起十日内,送项目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假借项目联建,变更项目开发主体,变相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擅自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区、县(自治县、市)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资质证书或超越资质等级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第四十一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的处罚,可并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申请资质证书或资质年检中弄虚作假的;
(二)不按规定办理资质变更或注销手续的;
(三)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资质证书的;
(四)不参加资质年检或不按规定填报统计报表的;
课 题:该课题成果为北京市财政专项(PXM2012-014202-000194多方联动的实践育人协同平台创新研究)资助。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背景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早在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要求“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2012年教育部《开展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所有这些都说明实践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应用型本科来说更是重中之重。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有别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也有别于高职高专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其优势所在。在此大背景下,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建设和发展。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目前经管类实践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大致包括演示教学、案例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习、社会调研、论文撰写等。主要教学环境有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种。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管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经管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实习教学过程管理薄弱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首先体现在实践教学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目前经管类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校内完成实训项目,大多是单点式的、孤立的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形成相互联系,逐层深入的实践教学知识体系。其次,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还体现在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质量考核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上。
目前,大多数院校都存在体系不完整的问题。以北京城市学院经管类专业为例,实践教学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体系初步形成,但是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还不完善,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还很薄弱。
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实训教学资源少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比例较小。
(1)经管类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比较陈旧,局限于课本内容。例如,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银行前台业务实训等课程,目前还停留在手工做账和点钞盲打阶段。
(2)由于资金紧缺,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较少,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也是近几年刚刚开始,没有自成体系,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建立的实训基地利用率较低。
(3)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管理缺乏完整性和整体性,实训的项目也缺乏计划性和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实训教学计划学时和进度安排上,只能满足几门课程或几个模块的实训,实训效果较差,这就造成了学生实习实训的不连续性、不稳定性。如本专科的《沙盘模拟训练》的实训课,由于物理沙盘教具数量有限,在安排的实训周数中,仅仅两三天的时间,没有考虑课程的延续性,只考虑短期效果,而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学生只能达到认知水平。
(4)实训教学环节的管理松散,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评价规范,对实训教学管理全凭任课教师的责任心。
(5)由于经管类实训教学师资缺乏,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造成学生实训时间短,项目单一,实训深度不够,同时也难以反映学生校内实训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师缺乏,教师本身缺乏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中,师资较为缺乏,而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受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经管类实践教学教师大多来自高校,教师大多缺乏实际经营管理经验,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师的讲授理论多于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可想而知。另外,高校教师只有教师资格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比例较低,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老师就更少了,所以加强实践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4.实践教学管理职责不明确,实践教学缩水
多数高校还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职责不明确。实践教学涉及教务处、教务科、教研室、实验中心等各部门,各部门岗位职责不明确,管理工作的随意性较大,缺少质量意识,增加了各部门之间的推诿和摩擦。在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激励机制和独立的评价机制,造成实践教学教师的动力不足,实践教学缩水。
三、解决的方法
1.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一个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环节至少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即计划管理、执行管理、质量监测、结果反馈,由此我们可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思路是按PDCA循环办事。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在管理过程中强调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全方位实施、全过程监控、全方面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知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等。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应包括前期准备监控、过程监控和教学效果监控。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应包括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实践教学反馈系统应包括将教学成果向学生、教师和企业进行反馈。要充分调动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全员参与,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2.开发实践教学资源
经管类的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可以从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一是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构建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依据大类学科对实践的要求,通过整合校内教学资源,构建大学科或多学科共享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其优点是,实践功能集中,可覆盖整个经管类学科,实训室规模大,效益高。为了达到集中目的,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统一建设,资源共享。二是拓宽校外实习基地,拓宽实习基地的类型,加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目前经管类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金融银行类、证券类、营销类的企业。我们可以开发更多的适合专业方向的实习基地,比如国际贸易类、物流类企业。另外要与实习的企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及交流关系,让企业人士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工作,甚至在一些实践教学科研课题上邀请企业人士参加,使实践教学更加适合社会需要,也使企业与学校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重视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师培训机构,形成系统的培训方案,把现有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二是重视兼职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丰富实践教学团队的成员构成,使其结构多元化。从企事业单位选聘经济管理类专家来校兼职,以弥补经管类实践教师数量不足,也是非常快捷而有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可以聘请这些专家来校授课,也可以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比如现在学校提倡的职业导师制,即是从企事业聘请专家作为学生的职业导师,帮助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这些专家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习实践机会,也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些职业导师可以转化成兼职的实践教学教师。
4.明确岗位职责
对于实践教学分工和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建议实践教学管理中心直接归口校教务处管理。实践教学中心的建立不但有利于整合全校实践教学资源,而且管理起来也更直接和有效。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可以下设实践教学督导小组,组织督导员定期联系企业,维护与企业的关系,实习期间下企业跟踪学生的实习,定期对各院系实践教学实施效果和管理水平进行评估,监控实践教学全过程,反馈实践教学效果。
四、小结
总之,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优秀的实践教学团队加上先进的实践教学内容和高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因此,实践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重视实践、开拓思路、努力创新,寻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建红,汤颖.应用性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2]张春颖,乔梅,黄晓红.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与实现途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3]乔兴.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6).
[4]刘佳.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研究评述[J].武汉生物工程学报,2012(12).
[5]陈西府,周海.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高校理科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