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09:13: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药品市场需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药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的改革也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家发改委《关于公布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的通知》等文件的颁发,一系列医改政策也陆续出台。各项医改政策能否取得预期的实施效果?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看病吃药贵的问题能否得到根本性地改善?本文将从药品市场的需求曲线特性的角度,来探讨医改政策的方向。
一、药品市场的消费需求特点
医药和教育一样是特殊产业,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象别的产业一样市场化。一直以来,国家对医药卫生行业的管理都是较为严格的。对医药卫生行业实施审慎和严格的准入和监管制度保护了老百姓的根本利益。
医药行业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它的消费需求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
1.药品市场的消费需求多为需求
药品的最终消费主体主要为病人。与其他市场化的行业消费不一样,医药行业的消费者(病人)在购买产品(药品)时,通常对产品的特性并不了解,因而不知道选择什么产品,也并不知道要购买多少。病人对药品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于医生(医院)的建议,因此,医生对病人的消费需求有较大的影响权甚至是决定权。基于这种特性,我们可以把药品市场的消费需求称为需求。
药品市场的需求主要为型需求,即其消费决策主体和消费支付主体是分离的,这是医药行业的重要特点。
2.医疗机构既是药品的供给方,又是需求方
我国医疗机构既提供医疗服务,又提供药品销售服务。因此,在药品流通的过程中,医疗机构实际上还担负着药品零售终端的职责:既购进药品,又销售药品。而且国家在药品价格的管理政策方面,一度实行“顺加作价”的办法,即允许医疗机构在药品购进价的基础上,顺加15%销售,赚取一定的药品差价。
在这种政策下,高进价的药品可以获得高差价额,低进价的药品只能获得较低的差价额。
3.药品市场的有效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健康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在求医问药的时候,很少会有人因为药价或药费昂贵而放弃健康。人们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用青山和木柴来比喻健康和财富的主次关系。因此,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是相对刚性的。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刚性,会导致医药行业的有效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这主要是因为,由于患者对健康的需求是刚性的,那么在医药市场上他们会完全将自己的药品消费需求的决策权交给医疗机构。因此,药品市场上医疗机构的采购需求动机,就成为买方需求的代表。
医疗机构作为患者的药品消费需求,进价越高的药品因为利润越高,越将受到医疗机构的欢迎,采购量就越大;进价低的药品利润低,采购量就越少。
因此,药品市场的消费需求,总体会表现为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具有较大的弹性。
二、药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分析
从上述医药行业的消费需求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医药行业的需求与传统意义上的市场消费需求大不相同。这决定了医药行业的需求曲线不同于经济学上一般意义的市场需求曲线。那么,医药行业的需求曲线会是怎么样的呢?
1.关于医药购销主体的假设前提:经济人
在分析药品市场需求曲线特点时,我们同样需要做一定的前提假设:即假定药品购销主体均为经济人。按照该假设,医药行业各环节主体都以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下面所有的分析和结论都是建立在这个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的。虽然这个假设不一定符合所有的情况,但仍具有代表性和分析参考价值。
2.药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分析
前面谈到,药品市场的消费需求有三个特点:
一是主要为需求。这个特点决定了医疗机构承担了医药市场的需求总人的角色,有较大的需求决定权;
二是医疗机构承担着药品零售终端的职能。传统的药品价格管理实行“顺加作价”政策,按照经济人的假设,医疗机构在作为药品市场的需求方采购药品时,缺乏削低药品进价的动力,相反将更加偏好采购高价药。
这个特点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药品的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少。即药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是正相关的,这与普通的商品需求曲线是完全相反的;
三是药品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这个特点决定了药品需求量随价格的波动影响较大――其需求曲线将是相对比较平滑的。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绘出药品市场的需求曲线与普通商品的需求曲线对比图,如下图1:
三、医药行业的动态供需平衡
分析医药行业的供给曲线,与一般商品市场上的供给曲线基本相同。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药品市场的供需曲线应如下:
从上述医药行业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可以看出,由于药品市场的需求量虽然与价格正相关,但药品需求曲线有较高的价格敏感性(即弹性大),其曲线相对更加平滑,因此,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也会有交点。但这个交点不同于传统经济学上的供需平衡点,因为这个供需平衡点是不稳定的、动态的。原因如下:
我们可以设想,当药品价格上涨时(从P0上涨到P1),药品的需求量会大于现有生产量。在当前买方主导的市场下,此时药品生产企业会迅速扩大生产以满足需求,这样药品价格会在一个新的交点动态平衡(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与需求曲线在Q1处相交);
而药品价格下跌时(从P0下降到P’),会导致药品需求量大幅度萎缩(从Q0迅速下降到Q'),此时药品需求量(Q’)大大小于生产量(Q”),药品出现滞销(甚至退市)的现象。
因此,药品市场的供需平衡是不稳定的平衡,价格上涨后可以平衡,下跌后由于需求量萎缩会滞销。这样药品价格只能上涨,不能下跌。这个结论很好地解释了当前医药行业药价节节攀升,却居高难下的现状。
四、从药品市场需求曲线看医改政策
药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及供需动态平衡的分析结论告诉我们,当前的医药行业不但难以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降低药价,相反,市场机制只能把药品价格节节推高。一旦出现政府通过“有形的手”强制降价时,许多药品就会滞销,甚至是退市。
因此,医改的关键,是彻底改变当前的需求曲线特性。
形成当前药品市场需求曲线的关键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性需求;二是医疗机构承担零售终端的职能;三是药品价格管理的“顺加作价”政策。这三个因素的改变都可以改变当前的需求曲线特性。
1.改变药品性需求的可能性
如果医药行业的消费能像普通商品的消费一样,能由消费者自主选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那么医药行业的需求曲线就会与普通商品的需求曲线一样与价格负相关。问题是,医药的消费属于专家型消费,患者对于自己最关心的健康问题缺乏自主选择的必要专业知识。
所以说,让患者进行医药品的自主消费还难以实行。因此,当前的环境下,彻底改变医药行业性需求特性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不过,医保部门通过按病种制定医疗费用标准的方式,一定程度地限制了需求的弹性空间。
2.改变医疗机构承担药品销售终端的职能
医院是否应该承担药品销售职能这是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如果医疗机构不承担药品销售职能――即人们常说的“医药分开”,即使药品是仍然是需求,也会改变当前的药品需求特性。
近几年各地开展医药分开探索试点的经验表明,要实行真正意义的“医药分开”又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又是如何给医药分开后的医疗机构进行经济补偿。如果能很好地解决医疗机构的补偿问题,那么医药分开的想法就能变为现实,药品需求曲线也能变为与普通商品一样的与价格负相关了。
3.改变药品“顺加作价”的价格管理政策
“顺加作价”的药品价格政策为我国药品需求曲线的形态进行了最后的定形。如果改变药品顺加作价政策,药品消费的利益驱动机制发生变化,也必然会导致医药需求曲线改变。下面从需求曲线的角度,就当前几种典型的药品价格管理改革方案进行探讨:
(1)按价格高低实行“差别差价率”的政策
该政策的核心思路是:按药品价格的高低,对高价格的药品实行低差价率(利润率) ,对低价格的药品实行高差价率,以鼓励和引导医药需求消费低价药,抑制高价药。
如果“差别差价率”制定得非常合理,那么该政策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医疗机构将更有动力采购和销售低价药品,药品需求曲线调整为与普通商品一样,在“无形的手”调节下就能与药品供给曲线形成稳定的市场平衡。
可见,对药品价格管理实施“差别差价率”控制是一项非常积极有效的措施。这项措施的积极推行,将有利于引导市场优先消费质优价低的药品,有利于在医药行业建立健康的消费机制。不过,这项措施成功的关键是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差别差价率。
另外,这项措施的实施,还可能会引起少数企业为了提高利润水平,将药品的大包装调整为小包装,以通过更改药品包装(或规格)来获得较高利润水平的问题。管理部门应在实行“差别差价率”的同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杜绝更改药品包装和规格的问题。
(2)药品进销“零差价率”的价格管理政策
2009年,卫生部等9部门联合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对基本药物要实施“零差率”销售 。这项政策的核心是:医疗机构的药品销价应与进价相等,进销差价率为零。
如果这项政策能取得理想效果,那么医疗机构与药品销售的利益也被割裂,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医药分开”。此时,医药品的需求与药品价格的敏感性大幅降低――表现为药品需求曲线比较陡峭,且会一定程度地反映最终消费者的需求特性――相同条件下,更倾向于选择低价药。这样,医药品需求曲线将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看出,实行药品进销“零差价率”的价格管理政策同样可以矫正药品需求曲线的图形,使得药品需求与供给形成稳定的市场平衡。
当然,实行药品进销“零差价率”,同样需要解决医疗机构的利益补偿问题。另外,还需要防范医药市场的暗箱操作,杜绝药品存在隐性差价率的情况。
五、结论
在我国传统的药品消费机制下,我国医药品的市场有一个与普通商品不同的需求曲线。这个需求曲线与药品供给曲线的共同作用,会将医药市场产品价格步步推高,而且只能升不能降。如果国家对这些药品进行强制降价,那么这些降价药品会出现需求大幅萎缩,最后药品“一降价就消失”。这最终使得老百姓医药负担日益加重。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看病贵”的现象,就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彻底改变传统的药品需求曲线特性。上述分析说明,实行“医药分开”、按药品购进价格的高低实行“差别差价率”,以及实行药品进销“零差价率”的价格管理政策都能矫正药品需求曲线特性,形成药品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的正常需求曲线。因此这些政策都是医改的积极选择。当然,这些政策能否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不但取决于这些政策细节本身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还需要许多相关配套措施的保证。总之,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陈文玲: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基本框架的思考与建议[J].学习与研究,2008,(08):46-50
[2] 王永玲王清理: 医疗机构药价虚高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药业,2009,(8):3
[收稿日期]2013-06-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30070,8107298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I29B02,2012BAI28B002)
[通信作者]*黄璐琦,Tel:(010)6401441-2955,E-mail:
[作者简介]杨光,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资源经济学方面研究,E-mail:中药市场是中药流通、应用、循环的基础,对中医药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中药市场与我国人民已相伴走过千年历史,但对中药市场进行研究却是十分困难。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中药市场生产环节多、产业链条长,导致研究对象模糊。因此,需对中药市场拆分,从微观层面进行市场研究。
一些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明确市场结构的重要性,试图对中药市场进行拆解和划分。例如,有些研究将中药产业划分为“中药原材料,中药商业,中药工业和中药知识经济”4部分[1-2],也有划分为“原料供应,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生产,下游消费”三部分[3]。这些划分方法虽简单,然而未能反映出中药市场与其他市场的本质区别。
本文从中药市场几个核心概念出发,将中药市场划分为2个阶段,并且对界定后中药市场供需结构进行研究。本文对中药市场结构研究方法借鉴了《卫生经济学手册(第二卷)》关于药品市场的分析范式,主要从供给、需求、价格机制、竞争进行分析[4]。
1中药市场的两阶段划分
1.1中药市场各概念的逻辑关系中药历经田间、药材市场、饮片企业、制药企业、药房等多个环节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其生产过程涉及多个概念。中药市场涉及概念的逻辑关系见图1。
图1中药市场概念的逻辑关系
Fig.1The relation of core concepts in market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1.2中药市场划分根据其管理方法不同将中药市场区分为2个阶段:中药资源市场和中药药品市场。显示了中药市场的人物,地点,物品,行为变化情况见图2。在加工成饮片前,中药可在农贸市场交易,不需按照药品管理。因此将中药加工成饮片之前的阶段,统称为“中药资源市场”,把加工成饮片之后的阶段称为“中药药品市场”。资源市场内容包括中药资源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中药药品市场包括中药药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
2中药市场的供给研究
2.1供给特点中药市场的供给符合一般商品供给特性,供给曲线为向右上方倾斜,价格越高供给越多。中药资源市场和中药药品市场2个阶段供给具有不同的特性,两阶段的供给特性见表1。
图2中药市场流通示意图
Fig.2The market structur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2进入门槛在历史上我国医药学家取“随身可用之物的偏性”治“体质偏性”,可以说只要确切有效的物品都可以拿来药用,这也是促使中药资源和中成药品种丰富的原因。现代药品管理体系的建立,中药市场的品种进入门槛越来越高。依据我国中药注册分类将新发现的药材、新的药材代用品、新的药用部位都作为新药注册管理。许多古代名方、名药,都很难按照现行规则进入药品市场,如在磁朱丸中重用的磁石、在白虎汤中重用的石膏,恐怕都很难通过西药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虽然高门槛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平均质量,然而完全照搬西药评价体系的门槛对中药未必完全适合,过高的门槛可能阻碍中医药发挥“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的优势。
表1中药市场供给特征
Table 1Supply characteristic of market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3进入激励机制设置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商品进入市场,解决高门槛导致商品进入积极性降低的问题。激励新产品进入市场是丰富市场品种,促进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
疗效确切的中成药新药可以申请中药保护,被批准保护的中药品种,在保护期限内只能由获得《中药品种保护证书》的企业生产。中药的组方、新功效、新部位等还可以申请专利保护,发明专利可以保护到20年。保护制度保证了中药药品的独占性,鼓励了新药品的进入。此外国家还设置了扶持资金和研发优惠政策,如设立“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项目对新药的进入进行激励。
中药资源市场的激励机制略显不足。虽有规定新发现的药材、新的药材代用品、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进入药品可以按照新药来对待。然而,目前对1,2,3,4类新药基本不批准。针对中药资源市场的扶持基金和政策也多空缺。激励机制的缺乏加上高研发成本,导致新药材、新替代品开发基本处于半停滞状态。
2.4供给能力影响因素中药资源的供给能力取决于中药资源的存量和再生能力。可栽培资源供给与农业供给相似,价格可以调节种植面积,形成可持续的供给。但目前由于中药种植周期长、无保护价、流通信息不畅,农民栽培不十分积极,栽培药材整体供给不足。野生资源供给与林业和渔业相似,符合野生种群增长规律,供给受到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量的制约,如果采挖数量高于内禀增长率,必然导致种群的衰退。
中药药品是工业产品,药品供给能力受到资源和政策的影响较强,资源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政策影响企业的销售价格。中药药品的市场供给能力也受制于中药资源的供给能力。近年来许多著名中药药品都因为资源的不足而停产或丧失疗效。政策也直接影响着药品的供给,尤其是价格政策,讲价政策往往直接导致优质优价的药品直接退出市场。
3中药市场的需求研究
3.1需求特点中药的需求符合一般需求规律,总体上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大,价格升高时需求量减小,需求曲线为1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值。但是中药一定程度上是必需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斜率较为平缓,也就是说需求与价格虽然相关,但并不明显,价格升高和下降对需求影响不大。中药资源市场和中药药品市场的需求特点见表2。
表2中药市场需求特点
Table 2Demand characteristic of market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3.2需求影响因素资源市场需求除药品消耗外,许多制药企业布局大健康产业,凉茶、日化品、保健食品等均开始添入中药,扩大了中药资源的需求量。在国际市场,中国的崛起使得中药资源的需求增加,各种形式的中药出口增长迅速。整体来说,资源需求增长远大于供给能力的增长。
药品需求受到随着我国的人口结构改变和保健意识的影响。人口结构改变表现在2个方面: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和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城镇化为药品市场需求提高了外部环境,老龄化为药品市场需求增加提供了内在动力。在199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2%,到2011年为9.1%,老龄人口数量增加了近一半,人口结构老龄化导致药品需求增加[5]。
近15年来就医意识也显著增强,就医人数也显著增加,尤其是2006年后增加迅猛,2006年我国的各类医院接待病人数目为24.47亿人次,2011年该值增加到62.71亿人次。从人均诊疗次数来看,2006年以前人均年看病不到1次,在2011年该值增加到4次以上[5],见图3。
3.3购买能力中药资源的购买能力由中药工业支付能力决定。中国中成药和中药材工业总产值增长情况见图4,数据来源为各年度医药工业运行数据。从2002年到2011年间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工业总产值都呈指数增长。中药工业和中药饮片增长为中药资源提供了强大支付动力。
中药出口也增强了中药资源购买力。因出口药材价格高于国内,对中药市场高端饮片形成了较强的购买力。中药出口情况见图5,数据来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进出口调查数据,由图可知各类中药出口增长迅速,尤其是提取物和中药材增长较快,总体呈现出指数增长。
图3我国年诊疗情况
Fig.3Number of visits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工业统计“中药材”含“饮片”和“个子货”。
图4我国中成药工业和中药饮片工业年增长图(亿元)
Fig.4Industrial output value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and decoction pieces (including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图5我国中药出口情况图(亿美元)
Fig.5Export situ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China
药品购买力由人口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医疗保险增加等指标进行衡量。我国人口基数增加导致购买药品的人数增加。据统计,1995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2.11亿,到2011年该值增加为13.47亿,增长了近10%[5]。
收入也是影响中药市场购买力的重要因素。收入如何影响购买,笔者认同Getzen的研究结果[6]:排除保险影响时收入增加1倍,药品需求增加1倍以上。从1995年到2011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5倍,其带动的药品消费应大于4~5倍。
医疗保险是增加中药药品市场购买力的最直接的动力。医疗保险引发的过度治疗和过度检查问题已经成为卫生经济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7-9]。我国医疗保险的推动十分迅速,我国部分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呈现指数增加,见图6。此外,2003年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再次壮大了我国医疗保险的队伍,使得药品市场的购买力大幅提升。
图6中国社会保险基本情况(人)
Fig.6Social insurance related to medical treatment
4市场价格机制
4.1价格决定因素差异中药资源市场的价格主要依赖市场机制形成,虽然价格主管部门偶尔也会对中药资源价格进行干预,但不影响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药品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必须品和福利产品。政府对药品价格严格管制,限价和招标压价措施是决定药品价格的主要方式。
4.2市场价格的有效性多数中药资源是具有等级价格,价格基本可以反映质量。如2011年6月,鹿茸产品的价格:鹿茸花二杠一等,鹿茸花二杠二等,马鹿茸一等,马鹿茸二等,马鹿茸三等,马鹿茸四等的价格分别为5 400,4 800,1 700,1 350,1 100,900元/kg。
药品的价格是由招标采购价格决定,大多数时候还是“价低者胜”。“价低者胜”导致的结果是低质低价的药品胜出,也就是说市场发生了“逆向选择”,高质量的药品被驱逐出了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结果与医疗治病救人的宗旨相违背的,价格已经没有指示意义。
4.32种价格机制造成的市场扭曲中药资源生产和加工必然遵循农产品的固有规律。因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周期性,其供给和需求往往是错位的,价格常常剧烈波动。如三七价格低时每千克不到50元/kg,高时可达800元/kg以上。周期性波动导致中药资源价格不稳定。
[7]Krupa Subramanian, Jean Lemaire, John C Hershey, et al. Estimating adverse selection costs from genetic testing for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the case of life insurance[J]. J Risk Insur, 1999, 66(4):531.
[8]Mark J Browne. Evidence of adverse selection in the individual health insurance market [J]. J Risk Insur,1992, 59(1):13.
[9]Jay Bhattacharya, Mikko Packalen. The other exante moral hazard in health[J]. J Health Econ,2012, 31(1):135.
[10]张伯伦. 垄断竞争理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 3.
Study on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 based on two stages
division of market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YANG Guang1,2, GUO Lan-ping2, WANG Nuo3, ZENG Yan2, HUANG LU-qi1*
(1.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企业财务内部管理的含义是,在企业的各项资金流通的过程中,对于内外部等各种条件做到最大限度的控制。如果药品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则会出现企业财务风险。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药品企业迅速崛起,竞争激烈,财务不稳定将使得药品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后果十分严重。因此进行财务内部的控制管理,对于药品生产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发展十分重要。
一、药品生产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重要性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主要是从资金控制、债务控制、盈利控制、经济效益控制等方面进行。同时,根据财务不稳定现象出现的各种起因,可以分为投资不稳定、资金回收不稳定、筹资不稳定等,对于不同的不稳性原型,企业采取的解决办法也不尽相同。对于筹资稳定性而言,主要是由企业高层的经营观念、投入资金方式、盈利方式决定的。一些企业的资金来源过于复杂,为药品企业的财务情况造成了不稳定性。盲目的进行资金的筹备,会使得企业的债务产生高额的累积。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有些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由于没有现实考虑充分,资料没有完全掌握,准备工作不充分,市场需求度没有全面考察,导致投资的资金无法收回,这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失误也会造成公司的发展受到阻碍。就药品生产企业的现状来看,除了企业内部主要存在的筹资问题、投资风险等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问题。也有外界竞争压力过大导致企业进行不理智竞争的问题。药品市场的竞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发激烈。为了开拓更大的药品销售量,在竞争中占有更大的销售市场,赊销这一种销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药品生产企业所采用。这种投资方式对于药品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十分的不利。由于这种投资方式投资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并且资金回收较慢,很容易导致公司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资金周转的相对不流通会降低医药生产企业的运营能力、债务偿还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等等。特别是新产品研发能力的受阻将导致公司的发展受到十分大的阻碍。
二、药品生产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
(一)缺乏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意识
在我国目前大多数的药品生产企业中,对于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也只停留在根据以前积累的经营经验进行直觉性的分析的阶段上。虽然,一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具备了财务分析部门以及财务内部控制管理部门,但是真正实施工作的效率性和工作成果的效果性不尽人意。甚至有些药品生产企业的财务分析企业以及财务内部控制管理部门成为了公司中的“闲职”,根本没有发挥自身应有的效果。另外,一些药物企业根本没有建立财务分析部门以及财务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对于药品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进行的重要性明显没有充足的认知。使得企业缺乏财务管理机构,做不到财务管理的可控性、有序性。
(二)存在经营收入风险
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的发展时间较为短暂。药品的开发能力不足,一般情况下,药品企业主要将公司的精力集中投入在药品销售上,对于新药品的研发的资金投入相当不足,这一点与国外先进的药品企业发展模式相比较,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当市场对于药品出现新型需要时,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竞争力明显较弱,因此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盈利,使得经营收入出现风险,财务内部控制状况出现不稳定性。
(三)药品市场形势估计不足
从药品销售的角度看,药品生产企业一般是通过市场的所需量和市场份额进行估算,二合进行原材料和药品的储备。并且根据药品市场价格进行对于药物储备量和药物销售量的调控。如此一来,当药品的市场需求量增高的时候,药品生产公司可以适当的提升药品出售价格进行出售,从而使得药品生产公司获得更好的利润。但是如果药品的市场需求量降低,药品生产公司所储备的药品则会出现大量的囤积,对于公司的资金的流通和运转十分的不利,会使药品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出现失误。
三、良好药品生产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方法
(一)建立财务风险控制机构
财务风险控制机构的建立将有效的帮助药品生产企业及时的对于财务进行内部控制,对于财务内部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建立专门的机构,独立的对于整个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财务监控,确保对于要药品生产企业的财务内部进行精确、有效、及时的控制。
(二)加强对于研发新型药品
我国很多药品生产企业所生产的药品的专利,都属于其他国家。因为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自身研发力的不足,导致大量的资金因购买国外专利而外流。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加大对于药品研发部门的投资,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才能使得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控制投资风险
很多药品企业为了在市场获得更好的竞争力,其投资范围十分的广泛,这种竞争方式会加大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对自身的投资风险的控制,在进行投资之前必须对于被投资方以及市场需求份额有一个明确的信息掌握。才能保证投资的有效回收,从而保证药品生产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序性。
四、结束语
浅析药品生产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分析药品生产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重要性,发现药品生产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提出良好药品生产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方法,从而使得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药品生产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刘丹 单位: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海洋中的狂风巨浪制造了无数悲剧,使今天的人们仍然记忆犹新。商海中的诡谲多变,酿成一件件商海悲剧,令当今的人们闻之胆颤。市场的难以预测,竞争对手的精明强干,“上帝”的不断变化,形形的陷阱与圈套,淘汰着一批有一批失意者,他们就像猛然间遇到没有预测到的暴风雨一样,被无情地吞噬进黑沉沉的海底,而大海却如同往常一样,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但海毕竟有海的魅力,蓝色的诱惑和彼岸的神秘吸引着无数不甘平凡的人,他们毫不犹豫地纵身海洋,想到里面探个究竟。营销风险从人们投进商海的一刹那,就紧紧盯上了人们,尤其是近年来市场营销风险与日俱增,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困扰着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对营销风险进行有效分析处理变得尤为重要。营销风险的大小本质上决定于这种不确定性导致蒙受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严重性。既然营销风险有可能带来损失,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崇尚拥抱这种风险呢?这充分说明在营销风险表现为损失不确定性这个特性后面,还隐藏着获得巨大利益的可能性。并且,所承担的营销风险越大,可能获得的风险价值就越大。
一、市场营销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性,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客观存在的首要因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愈来愈受制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则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可控因素。 我国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 已经由数量型需求转变为质量型需求,并且正朝着个性化需求演进。市场需求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 市场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变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变化、 由群体共同性向个体独特性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不充分认识其客观性,并努力调整市场营销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营销风险。
2.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变化产生市场营销风险。我国经济二十多年来的方方面面,无一不在快速变化中,并继续快速变化着。中国业已成功加入WTO。 所有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决定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如果再考虑国际重大事件的影响,那这种影响变化将更大。 当某种变化呈现不利因素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 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进而也会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风险。
3.科技进步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的又一因素。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上产生的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带来的冲击是十分猛烈的, 目前我国网络营销还处在起步阶段,但200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2600多亿美元。可以这么说,不懂网络营销,可能就会使企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的营销组织结构、营销人员结构、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导致变革“变革不仅意味着新的机遇,更意味着风险。
4.外部的其他因素。 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等都会间接产生市场营销风险,如”9.11“事件引发的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以及由此导致的美国经济由上升转下滑,间接地影响了一些企业的市场营销结果; 国家内部的政局稳定与否,国家与国家间的外交与合作关系等,也都会影响并产生国内市场营销风险和国际市场营销风险。
5.法律风险。在我国涉及企业营销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广告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计量法、包装法、专利法、合同法、商标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如果自觉或不自觉的违反,风险就会降临。除了以上法律法规的约束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外,还有执法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知名产品或品牌被不法商家假冒。但由于多种原因,假货却屡打不绝。 假货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更主要的是假货的质量无法保障,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消费者就会归罪于企业,影响企业品牌声誉。 这种风险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6.企业规避风险管理机构不健全。操作程序不规范。制度执行不严格,管理出现漏洞。
7.市场营销人员缺乏分析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销售工作依靠关系、熟人、机会等,具有随意性和非连贯性。
8.企业市场营销风险防范措施不力,造成不良账款的隐患。
9.营销行为不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重销售轻回款,放松了对客户资信的管理,致使企业不能及时收回货款,应收账款日积月累逐年增长,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二、营销风险控制
营销风险控制是指在营销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所存在的营销风险因素,积极采取控制措施,以消除营销风险因素或减少营销风险因素的危险性。营销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可归纳为:营销风险避免、营销损失控制、营销风险转移和营销风险自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