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21 09:13: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

篇1

一、问题提出

学生学业成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内因来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如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等。从外因来看,它包括社会环境,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文化传统等;家庭教育环境,如家长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价值观、人才观、期望值等;学校教育,如教学设施、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素质、校长办学思想等等。本研究在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家长文化水平、职业因素等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作一次综合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供某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为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二、研究结论

(1)对高中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对其学业成绩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已不是造成学习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学业成绩与父母教养方式在大多数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相关,可以说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已较强,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但父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仍有较大消极影响,父母是否偏爱、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也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学生学业成绩与父亲的文化程度不相关,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3)父母的职业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因素,但有一定的关系。

三、讨论与建议

(1)一提起家庭教育环境,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对儿童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已达成了共识。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了高中生的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关系,一方面说明了高中生的学习同样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靠学校单方面的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而言是不够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同时也指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学校作为最能动的力量,若能主动连接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营造起大德育体系,对提高教育整体效益也许会有很大作用。

目前我校的家校合作唯一方式就是家长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已将新型家长会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探索出的家长会形式有:交流式、对话讨论式、专家报告式、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家长会的内容也涉及到学生成长过程的多个方面,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使家庭教育环境得到优化,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值得借鉴。

(2)学生学业成绩与父亲的文化程度不相关,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这一结果与我们的测前假设有些出入。究其原因,可能与取样较少,样本的父母的文化程度又都较集中有关系。但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也从一个角度印证了弗洛伊德(Freud)的观点:“一个人若曾是其母的毋庸置疑的宠儿,那他会终身保持着胜利者的情感,这种成功的信心常常导致成功。”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自身越成功,对子女的期望就较高,会不自觉地以高要求、高标准规范子女,子女的成就感就降低。同时,由于要求严格,也可能导致子女形成较为强烈的外部学习动机,而过强的动机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可见,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父母特别是母亲心目中的形象对其发展的影响力是较大的,直到高中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3)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很大的相关性,可以说明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不同影响,也说明了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上的不同需求,父亲的肯定认可称赞,母亲的关爱理解照顾对高中生来说更重要。

高中生追求民主、平等、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充分发挥,父母要通过与子女的交流来表达对他们的爱与关怀,要时刻关注子女的情感状态,并给予积极的疏导。不断鼓励子女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以培养他们的能力信念与自信心。还要尊重并支持子女正确的思想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父母要与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的言行举止要让子女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4)父母的职业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定关系,说明不同职业的父母会为子女提供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岗工人家庭,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省吃俭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有一股奋斗精神,其独立性、进取性就强。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明显较学业成绩较差学生多,说明知识分子家庭在培养孩子的方式上是有优势的。学业成绩较差学生父母一方是干部的(特别是母亲是干部的)明显多,干部家庭在培养孩子上有什么劣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9.5.

篇2

家庭是儿童最早的社会化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开始具有"成人感",尤其在应对方式上更有自我主观意识。生存质量又称生命质量或生活质量,是指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条件各方面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感受。父母对子女而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者,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引领者、情感上的支持者,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的养成、学习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某市一中学的三百名学生。其中男女各150人。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高中生生存质量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三百名被试进行施测。

在实际理论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划分有多种,但应用得最多的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即民主性,父母对孩子采取爱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放任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不干预孩子做任何事,不把孩子要求放在心上,不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孩子的事自己定,不过问或者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溺爱型,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视为掌上明珠,孩子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和想法都帮他实现;权威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说了算,无视孩子合理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过于苛求孩子把事做好,经常惩罚斥责孩子。

经过施测,结果显示,高中生生存质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均相关,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显著性水平更加显著。其中母亲的权威型或放任型教养方式不利于中学生的学校表现和个人发展。根据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生家庭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其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差异有显著性,其中,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及民主型家庭的学生生活质量状况相对最好,而居住地为乡镇、父母文化水平低、溺爱家庭的学生生活质量相对最差。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也存在相关,其中父亲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相关更加显著。结果显示,父亲越偏爱被试(溺爱型),被试在应对问题时越容易逃避,形成消极的应对方式。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等良好的养育方式对积极应对产生正面影响,而母亲的惩罚、严厉则对积极应对产生负面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时期,自尊心强,十分在意家庭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肯定与认同,因此,在他们面对强大的应激源的时候,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则会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合理地认识事物;而如果受到父母的责罚,则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导致他们更多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回避家庭和社会。这个结果提示:孩子不仅需要母亲的温暖怀抱,更需要父亲的情感关系。

篇3

引言

考试焦虑是一种情景化的特质焦虑,受应试环境激发,通过人格基础反映及个体认知评价产生,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和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情绪反应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1]。初中阶段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伴随考试产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多,其中以初中生为主体的焦虑情绪较为严重,而考试焦虑是学生焦虑情绪的主要方面。

大量研究证明,过度焦虑会干扰和分散注意力,影响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形成思维僵滞,对记忆、想象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导致学习质量和效率下降,乃至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身体健康[2]。目前国内对考试焦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和相关研究两方面。既往研究表明,人格、成就动机、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因素与考试焦虑具有相关性[3]。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初中生考试焦虑情况进行现状调查,了解呼和浩特市初中生考试焦虑的现状,并探讨家庭环境因素与考试焦虑的关系。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呼和浩特市某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各两个班发放问卷调查。筛选后有效被试218人,其中男生111人,女生107人,初一69人,初二65人,初三84人。

1.2研究工具

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临床心理学家Sarason编制,中文版由王才康修订。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包含37个条目,涉及个体对于考试的态度、在考试前后的各种心理感受及躯体不适等。Newman (1996)提出,总分12分以下考试焦虑属较低水平,12分至20分属中等程度,20分以上属较高水平,15分或以上可以判定存在考试焦虑[4]。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本研究采用的是费立鹏等的第三次修订中文版,有较好的信度和内部一致性。量表共90道是非题,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10个分量表,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5]。

1.3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学生期中考试前2周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由专业人员应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现场施测并收回问卷。

将所得有效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总体情况

受调查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总体水平为17.5±6.708分,根据TAS评分标准,存在考试焦虑者140人,检出率为64.2%,见表1。

2.2不同性别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比较

对不同性别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分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差异不显著(t=0.161,p>0.05),见表2。

2.3不同年级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比较

对不同年级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分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差异显著,见表2。事后检验发现,初三年级与初一、初二年级之间考试焦虑水平差异显著。

2.4不同学习成绩的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比较

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初中生考试焦虑分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习成绩组之间差异显著,见表2。经事后检验发现,成绩优秀组与成绩一般组、较差组之间差异显著。

2.5初中生考试焦虑水平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对考试焦虑水平与家庭环境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考试焦虑水平与矛盾性、成功性、控制性因子呈正相关,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因子呈负相关,见表3。

3.讨论

3.1初中生考试焦虑现状的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与近几年的相关调查相比,考试焦虑得分较高[6],说明初中生普遍存在考试焦虑,且大部分焦虑水平偏高。这可能与现在的初中生学业负担沉重、升学竞争激烈有关。

结果显示,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说明考试焦虑现象普遍存在于男女生中。

调查结果表明,初三年级考试焦虑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各年级,既往研究结果也证明两类这一点[7,8]。出现这一差异可能是由于:一方面,环境的因素,包括宏观教育环境特别是社会宣传与舆论,在这种模式中评价学生才能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成绩,对于初中生来说中考会增加初三学生的焦虑;微观教育环境即班级和家庭,来自老师和家长对升学考试的关注、上重点学校的期望,使得初三学生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他们有强而敏感的自尊心,特别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考试尤其是重大考试看做是衡量自身价值、能力的重要标志。

本次调查表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的考试焦虑水平显著低于成绩一般组和较差组,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一致[6,9]。究其原因,可能学优生得到的良好评价和鼓励较多,面对考试较自信坦然,焦虑水平较低;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受到的正面评价少或负面评价多,存在既往考试失败的经历和缺乏良好的应试技巧,对考试不抱很高期望甚至把考试当做负担,焦虑水平较高。

3.2初中生考试焦虑水平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家庭环境因素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等与考试焦虑表现出显著相关,这与目前多数调查结果相吻合[11-13]。

家庭环境因素中,亲密度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情感表达指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情感的程度;娱乐性指参与社交娱乐活动的程度;矛盾性指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和矛盾的程度;成功性指将一般性活动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控制性指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庭成员间缺乏相互承诺、帮助、支持,较少进行情感表达和娱乐活动,以及家庭成员间存在矛盾、竞争和固定家规是学生考试焦虑的危险因素。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之一,有关研究认为不适宜的家庭环境会加剧学生的考试焦虑[14]。因此,家长要给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鼓励其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不对其过度限制。

初中生考试焦虑现象较为普遍,除家庭环境因素外,也受学校、社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针对引起考试焦虑的原因进行干预,还需要后续研究深入探讨。

结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生考试焦虑水平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显著,初三年级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不同学习成绩组之间差异显著,成绩优秀组者显著低于成绩一般组和较差组。(2)家庭环境因素中,亲密度、情感表达和娱乐性与考试焦虑水平呈负相关,矛盾性、成功性和控制性与考试焦虑水平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1]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咨询[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40.

[2]杨学为.中国考试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3]魏心,张大俭,李国强.中学生考试焦虑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临床与卫生,2008,3(6):386-88.

[4]孟宪鹏,刘金同.考试焦虑的评估工具及其应用[J].山东精神医学,2004,7(1).

[5]汪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235-237;122-124.

[6]曹鹏飞,韩琴.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三所中学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5):53-56.

[7]黄微.大连市初中生考试焦虑的现状分析及干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39.

[8]王淑燕,李文雅.初中生考试焦虑、社会支持现状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9):1010-1012.

[9]Cassady JC. Johnsonn RE. Congnitive test anxie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8,27(2):270-295.

[10]焦奇岭,彭海芹.262名初中生家庭环境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5(7):650-51.

[11]于佳佳,王忆军.哈尔滨市城乡中学生考试焦虑情况及家庭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4):298-300.

[12]陈晨.北京市城区中学生考试焦虑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13-23,

篇4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11-01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家庭价值观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教育可以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能够积极面对挫折和失败,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二是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适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孩子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家庭教育还可以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可以说,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促使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我们要对家庭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学校教育一起,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成年人以后的更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庭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

1.环境熏陶法

家庭熏陶法主要是家长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健康、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并经常带孩子到社会大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体会不同的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在家长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家庭教育方法。小孩儿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后来有的小孩儿变好,有的小孩儿变坏,和环境是有很大的关系,在良好的环境中小孩儿就容易学好,反之则容易学坏。也就是说,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更直接、深刻和持久的影响。因为,家庭环境不但是孩子生活的地方,也是孩子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如果家庭成员关系比较密切,相处比较融洽,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教育的效果。未成年人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可塑性较强,家长的生活方式及一言一行,甚至爱好和兴趣都会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重视环境熏陶法,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规范的行为及生活习惯,对孩子的生长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主要是通过讲道理和摆事实,让未成年人能够正确辨别是非和善恶,提高认识和觉悟,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说服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说服教育的重点在于能够让受教育者思想上产生一定的触动,进而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可以采用说理教育,家长可以讲道理、摆事实,同时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和孩子一起认真分析,让孩子明白事理;可以采取“不理睬”教育,不理睬并不是真的对孩子不理睬,而是在孩子产生执拗反应时,家庭成员短暂的沉默,使孩子有时间进行反思或反省,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有时可能会遇到一时想不通的情况,如果家长在这时进行说理教育,孩子很可能听不进去,甚至会和家长产生言语上的冲突。而如果家长暂时不言语,孩子就会自觉地审视自己,教育效果反而会好很多;家长还可以对孩子进行随机诱导。家长不规定每天对孩子的教育内容,而是根据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情,及时进行教育,这样既能提高教育效果,又能加深孩子的印象。

3奖励与惩罚法

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实施奖励与惩罚法非常有效。家长对孩子所取得的进步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优点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能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可以激励孩子不断进步,并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进一步巩固和发扬。同时,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思想品德和和行为要及时给予否定和批评,让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提高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进而控制和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方式一定不能太过严厉,让孩子产生反感,要特别注意批评的方式和批评的语气,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内心愿意改正。如国内的一档亲子节目中,负责人召集大家集合的时候,儿子表现得不以为然,父亲虽然对儿子的表现非常不满意,但是却没有对儿子直接进行批评,而是在晚上回去以后,问儿子今天负责人召集大家集合的时候自己表现的怎么样,儿子立马露出了比较羞愧的表情,父亲又因势利导,让儿子扮演负责人,自己则扮演选手,当他们按照当时的情形表演之后,父亲问儿子有什么感受。然后他们又进行了一次表演,父子俩还是分别扮演刚才的两个角色,所不同的是,这次父亲扮演的选手在听到儿子所扮演的负责人的召集令时,表现得非常积极。儿子不但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记忆深刻。

4.实践锻炼养成习惯法

实践锻炼养成习惯法,主要让家长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时候,家长通过言语说服教育让孩子认识到了正确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但是孩子只是在思想上认识,很难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很多孩子都知道过马路的时候要等到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但是由于受身边其他人的影响,往往是绿灯还没有亮,就和其他行人一起到了马路的中央,不但对自身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还有可能因此造成一定的交通拥堵。所以家长就需要在平时过马路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孩子养成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后,再过马路的时候,孩子就会条件反射的在绿灯亮起的时候安全地通过马路。如果孩子在实际锻炼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想要放弃时,家长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同时,鼓励孩子不断努力,让孩子认识到只有经受一定的挫折和失败,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孩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锻炼中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总之,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使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除了以上几种家庭价值观教育方法,还有谈论法、谈话法、榜样示范法、毅力训练法等多种方法,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使各种教育方法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提高家庭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