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8:22: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茶文化的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茶产品包装现状
茶叶有着千年饮用历史,在文化产业日益重要的今天,茶文化得到了更多的青睐。目前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良莠不齐,有些高档的茶叶产品在包装设计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设计形态,而有些产品的包装设计却颇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在设计上如何表现中国茶文化的问题上,虽然很多该方面的设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开始注重表现这些方面的内容,但是确没能形成一种明确的认识。
目前,市场上用于茶叶包装的材料种类繁多,包括金属罐、衬袋盒装、复合薄膜袋、纸袋、竹(木)盒等等[1]。各种包装材料的选择除了有利于茶类产品的保存外,也为产品的包装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条件。
金属罐包装是用镀锡薄钢板制成,在设计上,金属罐包装的设计更加具有质感,外表更能显示出美观高贵的气质。复合薄膜袋包装的材料多样,有防潮玻璃纸/聚乙烯/纸/铝箔/聚乙烯/双轴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等。复合薄膜袋包装形式多种多样,有三面封口形、自立袋形、折叠形等。它有良好的印刷性,适合销售包装设计。用薄滤纸为材料的袋包装,通常称为袋泡茶,用时连纸袋一起放入茶具内。处于环保的要求,现在逐渐流行不用袋线的袋泡茶。竹(木)盒多用作礼品包装。这种容器通常造工精细,表面印有美轮美奂的图案,具有良好的装饰性,而且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茶类产品的包装形式目前比较单一,多以柱形,方形或袋装形式。包装形式的设计对于产品包装来说是比较重要的,独特的包装不仅能够更好的传达产品信息而且能够更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二、从中国茶文化的内涵确定现代茶包装设计的定位
茶的历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人文发展史,又是一部绚丽多彩的民俗史[2]。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茶文化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既包括了道家文化的养生之道,又有佛教的禅文化,还包括了品茶、煮茶、茶道、茶具等各种方面。茶文化是人们对养身的追求也是对茶品质的赞赏。
随着历史的前进,茶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会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会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中国茶文化的关键不在于茶叶的本身,而在于茶文化的内涵上。从茶文化的内涵上来看,其“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最为重要,它是一种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茶是人生”便由此而发。茶文化由于有了中国儒、释、道思想的加盟,形成了茶礼、茶德、茶道、茶艺等等,这就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茶文化有着鲜明的5个特点,这也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
一是“清”。茶别名清友、清人树等等,味道是清味悠长的,“清”在中国文化中是特别受到推崇的。茶秉天地至清之气,却能让人在繁杂的尘世中获得片刻清闲,所以它深受文人墨客的赞赏,并常以绘画、诗词、歌赋等形式来表达品茶的情趣,使茶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二是“淡”,一个人最难逃的是繁华,最难放弃的是名利,而世俗的牵绊与功利的心往往会让一个人迷失自我,中国古代的名人像陶渊明就是放弃了对名利的追求,淡泊名利,翩然隐居归山田,得到了后世的称赞与推崇,而茶的淡符合了这种淡泊的心志,为人们所喜爱。三是“静”。寂寞对习惯热闹的人很可怕,但对会享受生活的人来说,往往是甘于寂寞,享受寂寞。现在浮躁风很历害,心理不健康的人較多,喜欢喧哗的人不是会饮茶的人,饮茶要静静地品,“忘却自我”。“静”,是人生的“静”,把人生“品”清楚了,容易生“静”。四是“虚”。按道家、墨家学说,人要“虚”,虚怀如谷,而不是从热衷推销自我到浮夸、形式主义。五是“和”。茶功至和,茶是一种平和的饮料,它追求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和谐的相处模式。以和为魂,符合茶来自大自然生命不息的固有特征。品茶要同人品、环境、器具相和谐,方能显出神韵。以和为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大同世界”、“五行和谐”、“中庸”、“和为贵”等自然观、社会观、文化观。茶道中体现的伦理、道德、思想、文化,既清心、淡雅,又励志、向上,正是来自这种中国特有的哲理。
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给茶类产品的包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无论是色彩、图形还是文字,这种丰富的内容利于我们对茶类产品的包装设计确定一个主体,也就是明确其设计定位。作为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不仅要充分反映产品的信息,还要充分考虑整个产品的文化因素以及环保因素。通过对茶类包装的设计研究,结合茶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实现两者的融会结合,更好地体现产品的文化韵味,提高产品竞争力。
从古至今,关于茶的诗句,关于茶的故事也是很多的。很多茶的来历也是充满了故事性的。例如洞庭碧螺春与康熙的故事,“洞庭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初未见异。康熙某年,按候而采,筐不胜载,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者争呼吓煞人香。吓煞人吴俗方言也,遂以为名。自后土人采茶,悉置怀间,而朱元正家所制独精,价值尤昂。己卯,车驾幸太湖,改名曰碧螺春”。关于茶的诗句更是多,李白、杜甫、苏轼、刘禹锡、皮日休、李商隐、白居易、王维等著名的诗人都曾做过关于茶的诗。茶圣陆羽的《茶经》;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的卢仝,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也称《七碗茶诗》,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茶文化内涵丰富,因此在茶类产品的包装设计中有丰富的设计空间。茶类包装设计应该借鉴茶文化内涵,体现文化性和民族气质。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给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各种茶叶都有原产地,因此地域文化差異是重要因素。西湖龙井产于杭州,普洱茶产于云南,铁观音产于福建,碧螺春产于洞庭。于是,对西湖龙井茶叶进行包装设计时应充分根据杭州西湖的文化背景,显示龙井茶的文化内涵。
茶叶分品类,绿茶清新,红茶醇厚,花茶芬芳,这其中蕴含茶叶的文化品质。如将铁观音的厚重的包装风格运用于西湖龙井之上,那肯不是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包装作为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传递商品本身的产品特点与文化品质。中国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其中国画与书法是茶类包装中最常使用的元素。国画写意,它意境高远深邃的境界,与茶文化的境界最相吻合。书法会形,具有很强的形象美。在茶叶包装中,使用国画和书法的图形与元素,效果甚佳。除此之外,印章雕刻等传统技艺也具有非常出色的文化表达效果。
三、中国茶文化在茶类包装中的体现
(1)通过色彩表现中国茶文化
茶叶包装要富有文化气息,体现中国茶文化,首先离不开色彩的渲染。“远看色彩近看花”,色彩在视觉艺术中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它是美感中最普及的形式,极易引起人的情感反应与变化。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产生不同的主观感情和客观感情,如绿色象征希望与生命;蓝色展示沉静与清爽;红色则体现沉着与稳健等等。
在包装设计中,色彩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设计表达要素。不同国家、民族甚至每个人对颜色都有不同的感受,如中国人偏爱红色,西方则认为红色代表冲动、血腥。对于茶包装设计的色彩运用,需要根据不同的茶叶产品来进行设计。绿茶清新;红茶醇厚;花茶清香,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品质。在茶叶包装色彩中,绿色最为常用。在茶文化中,绿色代表着自然,代表了一种道家的返璞归真与养身之道。棕色就是一种厚重、严肃、华丽的颜色,给人以稳重感。
以“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设计为例,绿色调是大部分绿茶包装都会用到的主色调,它可以表现茶叶的本身属性,正好表现西湖龙井茶“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绿色也可以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与传统茶文化中的“和”不谋而合,都代表着“天人合一”的境界。
(2)通过图形表现中国茶文化
包装设计离不开图形设计,设计师借助设计因素所组合的视觉图形,应当以图形的隐意能否表达出消费者对商品理想价值的要求来确定图形的“字意”形式[3]。也就是说,以图形辅助文案,刺激消费者内心矛盾,进而刺激消费。贡牌西湖龙井茶就采用了名家绘画作为图片背景,包装设计中的图片是唐寅的《事若图》,将《事若图》融于茶叶包装设计中,可以突出茶叶包装的传统意味,提升茶叶包装的文化内涵,使得茶叶这种蕴含传统文化的事物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也契合了中国“贡茶”的这一主题,可以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表。
此外,现代图形也能很好地展现茶文化。现代图形范围很广,可以通过摄影和一些抽象概括的现代图形来实现。摄影图形可以直观、准确地传达商品信息,真实地反映商品的结构、造型、材料和品质,也可以通过对商品在使用中的情景做真实再现,突出商品的特征和形象。[4]在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设计中,可以有效地运用摄影这种手段来再现茶文化,包括制茶过程、茶具、茶俗、以及西湖龙井茶本身的“四绝”特质:色绿、香郁、味甘、形美,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3)通过文字表现中国茶文化
在包装设计中,文字或文案承担传达商品信息的重任。文字重形,文案重内容。优秀的文字设计吸引消费者的视觉,优秀的文案创作吸引消费者的思想。汉字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无论其形或意都有丰富内涵。书法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由于中华文化的传延性,人们对书法文字有极强的接受能力和欣赏能力。茶文化与书法的结合更是从古自今一脉相承。不提传统国内各大类茶,国际品牌茶叶立顿红茶,在新推出的茶包系列中,其中一款为中国风味茶,为了充分展现立顿的国际性形象,却又不致使立顿与中国茶有格格不入的感受,特以“茗闲情”作为副品牌名,且以毛笔书写其品名,东方情调,得到了中国内人士的赞赏[5]。
书法字体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并非随便搬过来即可使用,必须经过反复推敲及加工设计[6]。商品名称是包装上的重要文字,是商品信息的直接表达,消费者能在中国商品中迅速地识别该品牌的产品就是依靠商品名称。所以商品名称应当被突出,应极力适应消费者挑选商品的需求,一方面要清晰易识别,另一方面则要新颖独特、有魅力,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在龙坞西湖龙井茶的礼盒包装中,在包装盒上,最具特色的就是“龙坞”两个字,采用的是繁体汉字书写,特别是“龙”字运用中国书法,与“坞”字在书写形式上以及大小上形成对比,突出这个主字“龙”字的形象特点,显得生动活泼。关于这个主字“龙”的写法上也颇有讲究,在“龙”字上着重体现了书法的墨法特点,大写“龙”字的左下一撇以及右下部分采用了书法墨法的渴笔,这种带飞白的线条,点画之间显得苍茫而老辣,使整幅作品变得非常精神,显得雄强有力。“龙”字就是整个包装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参考文献:
[1]杨静.食品礼盒包装设计[J].文艺研究,2013(12).
[2]湖州茶文化(二)_荻溪竹隐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93aac2180100z511.ht
[3]王志固.论茶叶包装设计与印文化的融合[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万彤. 现代包装视觉设计的新语言[J]. 包装工程2013(6).
一、基本情况
XX县文化局下属6个局直单位(稽查队、文化馆、图书馆、文物所、电影公司、祁剧团),19个乡镇文化站,共有干部职工395人,其中行政编15人,事业编234人,财政全额拨款的68人,其余均为差额拨款,其中有6人财政未拨给一分钱工资。
二、近几年工作回顾
近年来,我县文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文化亮点纷呈,连续三年获全市文化工作第一名,同时,荣获县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县文化馆、稽查大队、祁剧团、电影公司均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祁剧团被推荐为全国先进集体,乡镇文化站和民间艺人的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文化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群众文化异彩纷呈
我县文化工作者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把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第一目标,大力繁荣群众文化。一是繁荣文艺创作,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每年在中央、省、市各类专业刊物发表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作品近千件,年均有近百件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二是加大县城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推进基层文化网络建设,为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20__年始每年与多家企业联合,采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在体育广场推出了“欢乐广场”月月演。广场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并把活动伸展至鼎山公园广场、交通岛广场,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涨,并造就了一支基层文化队伍。卡拉OK比赛、少儿才艺展示、祁剧专场、露天电影、盘(腰)鼓竞赛……不断充实的活动内容,不时更新的活动形式,使广场文化活动成为全县人民愉悦身心的舞台,成为先进文化的宣传阵地,成为祁东县新的城市名牌。几年来,我局共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近百场,参与观众近百万人。除举办普及性文化活动外,我局按县委县政府部署,应兄弟单位邀请,组织和协助十余次艺术活动和大型晚会:县四大家乔迁晚会《明天更美好》、全县第九次党代会《崛起的祁东》、全县经济文艺演出、《税务之歌》、《消费者之歌》……文化活动做到了既有“营养大餐”又有“风味小吃”。
(二)专业文化百花齐放
我县祁剧团多次荣获“全省好剧团”称号,团长邹高波被评为全省好团长。在全国戏剧不景气的大气候下,祁剧团一手抓演出,一手抓剧目创作,焕发出勃勃生机,年均下乡演出210天,演出场次430场,演出收入达22万元,同时,每年挖掘整理创新剧目4台以上。《电老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剧目获省以上奖项,今年又获省里奖励的流动舞台车一辆。电影公司面对种种困境,没有“等、靠、要”思想,而是创新举措,增加收入,采取影企姻,抓红白喜事电影放映,狠抓爱教片放映等措施,开辟主业收入;积极引进外地剧团来院演出和招商引资发展副业,通过多种形式,年均创收65万元以上,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工资。由于工作出色,去年获省里奖励的皮卡车一台。
图博事业也屡创新高。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5万人次,借阅图书近7万册次,每年新办借书证200个以上,新购图书500册,完成课题服务10项,每年参加市里的“红读”活动都名列前茅。文物所狠抓文物保护和征集工作,20__年成功申报状元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我县无省保单位的空白。
(三)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我县文化市场坚持打击与扶持、整治与建设相结合,在培育市场、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强文化市场规范整治工作。每年,针对社会反映的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适时开展“扫黄打非”网吧整治、校园周边文化环境、盗版教辅教材、非法印刷企业,不良“口袋本”图书等多种专项整治工作,真正做到了领导重视到位,查处力度对位,整治措施到位。我县文化市场也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每年省市县各级领导的明查暗访,都未发现文化市场违规经营问题,多次得到了上级好评。
(四)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工作的载体,由于历史原因,我县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与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从20__年起,全局上下达成共识,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买下了县城中心地段原审计局办公大楼,总面积近900平方,改变了以前局
机关、稽查队、文物所等近50名工作人员挤在一栋不足200平方米的破旧楼房办公的窘况;购买了一台小车,极大地方便了公务用车。今年,又从局里极为有限的资金里挤出一部分来为稽查队配置了一台面包车,解决了稽查队无稽查车的矛盾,大大地提高了稽查能力,市场管理力度大大提高了。三、存在的问题
1、文化设施落后
一是县城虽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但馆舍老旧,面积离标准相差甚远。二是95的乡镇文化站无文化服务场所,基本设备几乎为零,除归阳、步云桥建有文化站外,其他乡镇只在镇政府内有一间办公房,有三个乡镇甚至处于四无状态;乡镇电影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2131”工程举步维艰。
2、文化经费缺乏
我县文化经费奇缺,每年财政只拨给人头经费,活动费用一分未付,全县乡镇文化站有18名文化干部财政只拨50的基本工资,另有6名文化专干分配岗位近5年时间还未落实财政拨款,工资待遇无着落;电影公司从今年7月起又取消了爱教片,这一项减少收入40多万元,电影公司职工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金因此影响而无法交齐。
3、文化队伍薄弱
文化队伍人员少,编制缺,作为群众文化的主要辅导力量县文化馆、乡文化站业务干部的力量也相对较弱,干部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现象;业务人员专业不齐,能独挡一面,挑大梁的业务人员很少,向外或内部调整人员又受编制、财政拨款等条件限制而难以实现。
四、思考与对策
解决我县文化系统的问题,不但要治标,更要治本,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放眼长远,从人员队伍上,基础设施上,经费保障上多管齐下,努力创新,实施好“五子登科”工程:
(一)摆上位子
1、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年初制定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时,要把文化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建设中,并且要占有相当的比例,要统一检查、统一验收、统一评比和表彰。
3、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年不少于四次听取文化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文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做到“两常、五有”。“两常”,一是“党委常议”,各级党委要把文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每月至少研究一次文化工作,精心给以指导和监督;二是“分管领导常抓”,分管领导对文化工作要有通盘规划,常抓不懈。“五有”就是:①有计划:党委对文化建设要有年度计划和月安排,实行目[:请记住我站域名/]标管理;②有布置:对文化工作要定期或不定期布置任务,提出要求;③有检查,每年组织两次文化工作大检查,进行评比通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④有交流:每年组织一次文化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⑤有评比:每年年底按进行综合评比,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二)指出路子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创造条件,采取倾斜政策多为文化单位提供资金等方便,并结合实际,协调好工商、税务等部门对当地文化投入的各种文化载体和经营实体实行免税优惠政策,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三)配齐班子
目前,文化队伍的主要问题是整体素质差,专业人员少。因此在乡镇机构改革时,要尽力争取一部分有专业水平、素质能力较好的干部分流到文化站工作,尽快调换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挂职不干的在编文化站干部。要采取超常规的做法,把干部的工作实绩与经济、奖励、提拔挂钩起来,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那些长期坚守文化站岗位,确有贡献者,政府要给予表彰奖励。
(四)开些口子
调查表明,部分乡镇文化站人员长期以来未能列入财政全额拨款,有的甚至一分工资没有,文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由此受到了抑制。地方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通过一些灵活的办法去解决好当地文化部门的定性、定编问题。
中国是茶叶之乡。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时候。《诗经・尔雅》中记载,“,苦荼”(“茶”字在中唐之前通常都写作“荼”),算起来,俱进也有近3000余年的历史了。可以这样说,茶是随着我国历史的绵延而不断流传。茶文化也属于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唐朝陆羽所作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而陆羽也被认为中国历史上茶道的奠基人。这部划时代的专著茶的生产历史再到饮茶的极艺、茶道原理等进行了综合的论述。《茶经》的出现使得茶成为一门学问、一种文化。刘禹锡在他的《尝茶》中写道,“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体现了古代茶文化对各个阶层人士的影响。
黑茶作为中国六大茶种之一,极具特色,主要产于两湖、关系、四川、云南等地。按照产地,将黑茶氛围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南黑茶(茯茶)、四川黑茶(边茶)、藏茶、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茯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黑五类。
黑茶成为商品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包装”。包装设计有以下几点功能:
第一,刺激功能。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候的最直观的第一印象就是商品的外包装。包装是否独特、是否新颖、是否透出文化内涵,决定了茶品能否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
第二,享受功能。众所周知,人们对美的东西是十分向往的。每个人对美都有独特的体会。好的包装就是要将大众的共同审美情趣展现在包装上。还有一些黑茶的外包装审美角度独特,但是一些对茶文化比较熟悉的消费者便会被这种外包装吸引,进而购买。
第三,宣传功能。这一点自无须赘述。包装上的色彩、文字、相关的说明成为了广告的形式,让消费者能够了解此种茶品,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便于消费者进行口碑宣传和以后的购买。
当然,包装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要向受众传递悠久的茶文化。湖南黑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安化渠江黑茶薄片,相传是张良所造,故称“张良薄片”。汉代时期,黑茶薄片成为皇家贡茶,称之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而后,经过历朝历代的沿革,直到16世纪末期,湖南黑茶兴起,再到现在的兴盛,经过了千百年的沉淀。因此,我们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将湖南黑茶的悠久文化表现出来。以下我们以湖南黑茶的几个种类为代表,透过品牌包装设计看个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1 “湘尖茶”包装设计文化的体现
1.1 “湘尖茶”包装国画的运用
“此物清高世莫知”。茶秉承天地清气。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每天生活在一种快节奏中。在百忙之余品茶,能够帮助人暂时脱离紧张的工作环境,舒缓压力。运用国画作为包装,则能够恰到好处地、精准地烘托出“清高”的氛围。中国国画承载着我国灿烂的文化元素,它物我交融,寄情于景。国画所体现的超脱境界同茶文化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气质相得益彰。黑茶包装设计运用国画作为元素,既能弘扬民族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又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现在一些普洱商家都充分利用国画作为包装设计。比如,“湘尖一号”的一款外包装是两名古代的名士席地而坐,以石桌为茶台,背景颜色以古铜色为主,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样的包装体现出了古代名流“风雅”的精神。给人的感觉,则是两位名士饮茶中以超然的心态闲谈。这正是现在“忙碌的”的社会人追求的一种心态。
1.2 诗、词、古语同书法同色调的搭配
古诗词和书法在茶文化中也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宝藏中,诗、词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分量。诗词结合书法的运用,既能够承载茶文化的内涵,也能让人感受到独特的古韵古香。例如,一款“湘尖二号”的外包装色调以柔和的橙黄为主,配以陆羽《茶经・茶源》的一部分内容:“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陆羽《茶经》之语让人深切感受到湘尖茶的悠久历史。外表的主色调,让人联想到茶在沏好之后倒入杯中的那种情景。
正是书法文化同茶文化这种难以割裂的关系,让很多包装设计者利用不同的书法形式去展示,并配以合适的色泽,有着浓郁的东方情调。通过包装,既能感受到湘尖茶历尽沧桑之感,又能感受到现代化的元素。
2 茯砖茶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体现
茯砖茶于1860年前问世,早期称“湖茶”。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
一款茯砖茶的外包装以暗红色为底,其logo以黑色为底,金色的字。其他介绍的字也为金色。这样的一种包装设计,能够体现出“湖湘文化”典型的地域性特征中。具体来讲,湖南文化应算是楚文化的继承者。茯砖茶的包装渗透着古代楚文化的那种浪漫情怀。此外,相传,楚人的祖先是火神祝融,红色体现着古代楚人的一种“崇火”意识,而今,红色意味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
此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茯砖茶以金色、银色、黑色、白色为主色调包装。金色和银色具有很强的反光能力,在不同的光影作用下,人们能够在不同的角度感受到金色、银色带来的冲击力。同时,这样的包装也体现了茯砖茶自身的华丽与尊贵,彰显出了茯砖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白色的包装能够给人产生一种淡雅的感觉,同时能够反映出湖南文化特有的一种包容之气。黑色的包装似乎为了映衬茯砖茶的属种,也体现了它厚重的品质。
其实,对于定位在茶的历史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我们不要只局限在平面视觉效果的设计上,也不一定非得用中国画、砖刻图形和壁画等传统图形来表现,可以从包装造型,色彩和装饰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事实上,黑茶的包装不仅仅体现在平面的包装设计上,同时造型上的创新,也能够体现出独特的历史韵味。比如,有些黑茶的形体包装模仿古代的茶器、乐器等,并附上这些器具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并采用恰当的色彩加以渲染来表现历史深度。这样的设计,便融合图形、文字、色泽三位一体。看到这样的包装,仿佛是在观摩一副长长的历史画卷,带人穿越到当时的历史空间中,感受古人与茶发生的故事。
湖南黑茶历史悠久,每一种茶都承载着它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实际上,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大提升,现代的人们似乎对茶文化逐渐淡漠。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值得我们去深思。在如此激烈的茶业竞争市场,现在的茶叶包装缺乏创新,品牌意识薄弱,功利主义盛行,导致包装过度,损伤了茶的高雅品质。因此,现代的茶包装要以文化为本位,包装设计要彰显茶的文化底蕴,体现出茶的独特魅力。创新黑茶包装,不仅仅可以提高茶的销量,还能够提高提高整体品质和形象,才能够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只有这样,我国悠久的茶文化才能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查俊锋,尹寒.茶文化与茶具[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王玲.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出版社,1998.
[3] 孙仲威.古茶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6-0079-03
校园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维持学校良好稳定发展,完成学校教书育人使命的前提与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引导他们建立严以律己并关注环境的安全,真正做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一、调查背景和方法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一直致力于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并沿着安全文化物质基础建设和安全文化教育两个向度展开。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各种不安全事件以更多的形式突显。已建成的安全机构和安全管理体系等难以充分满足现有的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单一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以至于宣传安全文化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创建和谐校园,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应对不安全事件的知识技能,提升学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水平,开展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于2013年6月1日在学校校园随机发放。共发放调查问卷290份,有效回收280份,有效回收率96.5%,其中男生133份,女生147份。运用SPSS软件包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校园安全环境关注度的调查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在校学生,而他们对校园安全环境的关注程度则是进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
1.“校园整体安全环境关注度”调查结果
对于校园内的治安状况,认为校园治安状况较好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0%,68%的学生认为校园治安状况一般,12%的学生认为校园治安状况较差。
对于校园内发生的安全事故,44%的学生一直比较关注,22%的学生现在开始关注。
对校园周边环境治安状况,比较满意的占21%,而认为一般的占60%,不满意的占19%。
2.“对身边安全隐患的关注度”调查结果
关于校园内比较危险地点的关注度,45%的学生认为实验室比较危险,30%的学生认为机房属于危险地点,15%的学生则认为教学楼存在安全隐患,9%的学生认为图书馆比较危险,还有1%的学生没有选择。
关于校园暴力现象的关注度,认为暴力现象比较严重和十分严重的学生有3%,43%的学生认为偶尔会有暴力现象,54%的学生认为校园内几乎没有暴力现象。认为有暴力现象存在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6%。
关于学校食堂卫生状况,55%的学生认为食堂卫生状况一般,26%的学生认为食堂卫生状况较差,还有17%的学生认为卫生状况很差,只有2%的学生认为食堂卫生状况很好。共有43%的学生对食堂卫生状况差评。
对学校发生火灾的关注度,75%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发生过火灾,23%的学生认为学校发生过火灾,还有2%的学生没有关注。
对校园内交通安全设施的关注度,知道有交通安全设施的学生占68%,不知道有交通安全设施的学生占30%,还有2%不关注。由此看出学生对这方面并未充分关注,需要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教育。
关于个人财产安全,学生普遍认为最主要的威胁来自财产偷盗,占84%。个人财产安全问题应成为校园安全文化教育的重点。
(二)对安全知识和技巧掌握情况的调查
安全文化教育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安全文化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扩展在校生安全知识的掌握数量和质量。
调查显示,学校在校学生应对各种不安全事件的知识和技巧欠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自身对安全问题不重视;二是学校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难以唤起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关注。主客观因素导致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自我安全保护能力差,应对各种不安全事件能力差,出现很多安全隐患。
调查显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从未参加消防演练或逃生教育的占66%,18%的学生参加过1次消防演练或逃生教育,参加2次及以上消防演练或逃生教育的学生只有15%,还有1%的学生没有填写。约63%的学生不太清楚宿舍、教学楼、图书馆及其他教学场所内的消防设施位置,18%的学生不清楚,18%的学生很清楚,还有2%的学生没有填写。
在火灾造成伤害原因的调查中,3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应急制度存在漏洞,32%的学生认为是自身缺乏逃生技巧,15%的学生认为是不会使用灭火设备造成的,12%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还有3%的学生没有填写。
面对财产失窃,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是加强自身的个人安全防范意识,赞成这个观点的学生占52%;另一方面是学校应完善活动场所监控体系、加大校园巡逻检查力度、提升校园保卫队素质,赞成这个观点的学生占45%。
在面对遭遇安全威胁紧急处理方法的调查中,不知道报警求助电话的学生数是知道的学生数的2倍以上。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学校大多数在校生对身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关注,并且很多人有一些相应的不安全体验,但是其对于校园内外的不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识及应对技巧都十分欠缺。
(三)对安全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度调查
从整体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学生对校园安全文化的关注度比较高,而现状是高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学生应对各种校园内外不安全事件的知识及应对技巧都十分缺乏。
调查显示,认为很有必要专门开设安全教育活动的学生有31%,认为有必要开设安全教育活动的学生有49%。84%的学生认为在校园内进行安全教育十分必要,而所列出的安全问题中,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威胁有:财物偷盗占83.6%,食物中毒占49.3%,交通危害占45.0%。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应该加强这三方面的物质基础建设,同时在安全教育活动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介绍和应急方法技巧的传授。
(四)对有效安全教育方式的调查
开展安全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以前的主要形式是文字类,比较单一和平面化,为了避免安全教育给学生造成枯燥的印象,必须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来进行安全教育,深入吸引学生对安全教育的注意。调查显示,53.6%的学生认同利用视频进行安全教育的方式,52.9%的学生赞同通过活动进行安全教育,而63.6%的学生觉得安全演练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更能引起注意。所以,校园安全教育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喜好方式的基础上,采取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方式。安全演练、视频教育和活动教育方式应该成为安全教育的首选。
三、调查结论
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三个的结论:一是学校安全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作为学校安全文化教育的物质保障,学校要在安全设施和安全制度及管理体系建设上夯实基础。二是在校生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度在与日俱增,对加强安全教育的呼声在增大,安全文化教育的主观驱动力在增强。三是在校生大多对不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识弱,防范能力差,学校应通过视频、演练、活动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引导学生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减少校园的安全隐患,保障学生生命财产安全。
学校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时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将安全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着力培养学生应对各种不安全事件的能力与技巧,让对安全的关注成为一种文化,让灵活自如地运用安全知识和技巧内化为每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真正做到把安全文化教育上升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加强大学生安全文化教育体现了学校对每个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尊重和关注,体现了大学对教育责任的担当,是对和谐校园建设精神的全面深刻理解和落实。这既是学校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应有之义,也是大学人本主义中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希利尔,马克.S.希利尔,杰拉尔德・S・利伯曼.数据、模型与决策―运用电子表格建模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胡管理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4-07-15
作者简介:余芳(1971- ),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Campus Safety Culture Education
――Taking Wuhan Polytechnic College as an Example
YU Fang
要了解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中的现状,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系列的调查分析。例如对某个学校的高中学生和教师以问卷调查或师生访谈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高中生大部分对英语文化都比较有兴趣,也能正确认识到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高中学习受高考和各个学科的压力,学生在英语中的知识水平还比较低,对文化交流能力也没有具体的方式来提高。了解到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课堂表现,对文化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没有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氛围,而且英语学习中只是按照课本内容进行举例说明,没有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学生也不能发挥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针对理论性知识的提升,使教学模式不断趋于一种形式,所以在具体实行中降低了文化教学的学习效率。
2.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对策
2.1树立科学的文化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的文化理念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很多教师都能认识到语言教学的重要性,但在高考压力下,往往忽视了对文化教学的创新。所以教师就应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下发挥创新性,树立自己的文化教学素质,将理论的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将高中英语教学提升到一个新阶段。而且教师在文化学习中还要不断掌握中西文化知识,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敏感性分辨出来,树立自己的文化素质,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改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
2.2利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只有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的枯燥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水平。例如将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利用对比的形式,如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可以将各个国家中的文化运用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会欣赏,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氛围,例如西方文化的文学素材以及物品等,使学生能根据这些作品的理解了解不同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变化;在课堂活动中增加情景教学,要学好一门语言知识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所以在英语训练中,教师就应根据课本上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创建西方的对话环境,使学生能在文化氛围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知识内容以视频、图片等方式直观的呈现出来,使学生在了解文化知识中能更生动、更放松的接受文化魅力的所在性。
2.3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大部分都是以西方文化为主的例子说明,基本没有中国文化的引入,这种现象就会出现学生只能根据课本了解西方文化,却忘记了本国历史的博大精深,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不仅使学生忘记了运用自己的文化来表达,降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就要随时运用中国与外国文化进行比较,用英语的形式恰当的表现出中国文化的运用,这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2.4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要发展学生在高中英语中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就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参与,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英语的教学内容建立文化交际氛围,让学生融入到外国文化中去,然后用语言知识互相交流。也可以分成一定的小组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互相交流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还可以在班级中组织英语演讲以及外国的派对,然后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英语语言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外国文化氛围,也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合理的运用英语能力进行交流,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各国文化的理解。
3. 结论
在文化中学好语言知识是发展英语教学的主要趋势,只有将两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才能发展更高效的英语教学。所以在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中,学习语言知识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学习目的,要在学习应用中学会运用各个文化国家的语言能力,掌握会话之间的标准,这样不仅能完成新课标下的主要任务,还能锻炼学生在国际中的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琳琳.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01
一、引言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依旧十分缓慢,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建设,出现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要从客观国情出发,选择恰当的发展模式,以加快城镇化速度。
二、我国城镇化道路选择差异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直接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质量,进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所以必须要予以重视。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变化情况
城镇化就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农业活动不断减少,非农业活动不断增多,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镇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我国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
1978年 2010年
城市数量 193 658
1000万以上人口 0 6
500-1000万人口 2 10
300-500万人口 2 21
100-300万人口 25 103
50-100万人口 35 138
50万人口以下 129 380
建制镇 2173 19410
如上表所示,我国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自1978年以来不断增长,且幅度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纵观全局,我国各城市的发展情况不一,其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差异,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所用的时间和所耗费的资源是有差异的,这也充分证明我国在未来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差异化发展,这是符合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选择。
2.我国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中比重依旧较大,各个地区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等有明显的差距。所以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各地区呈现较大差异性,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率在近些年来不断提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
表2 2004-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
2004 41.76 2009 46.59
2005 42.99 2010 47.50
2006 43.90 2011 51.27
2007 44.94 2012 52.57
2008 45.68 2013 53.37
但是,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现状不一,所面临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必须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抛弃原有的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城镇化水平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所以,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目前基本国情的重要选择。
三、我国城镇化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差异化发展战略符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是差异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这也是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
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我国城镇地域分布十分广泛,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别,这使得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近些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城市人均收入基数较大,增长较快,城乡间收入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城乡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分析
城镇化建设是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前提的,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为了更清晰地描述我国城镇化建设下城乡收入差距现象,现在运用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对我国2008年到2012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各种基尼系数计算结果
年份 城乡间基尼系数 城镇内部基尼系数 农村内部基尼系数 城乡内部基尼系数 全国基尼系数
2008 0.2792 0.3289 0.3536 0.1613 0.4405
2009 0.2782 0.3248 0.3609 0.1619 0.4401
2010 0.2636 0.3192 0.355 0.1638 0.4274
2011 0.2541 0.3189 0.3669 0.1671 0.4212
2012 0.249 0.2913 0.3576 0.1568 0.4059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城乡间的基尼系数较为稳定,一般在0.28附近徘徊,说明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依旧很大;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较大,其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较大,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样的,我国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较大,总体上我国的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这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四、总结
城镇化的差异化发展是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所以必须要予以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志码:B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odern Garment Design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odern garment and accessories. It points out that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every designer to redesign garment by respec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Key words: western culture; oriental culture; garment design
中国是拥有5 000年悠久文明的古老民族,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性、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结合运用中国元素为手段,契合现代时尚元素,设计出既代表中国特色又拥有时代特征的服装是每一个服装从业者的责任。设计既要突出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使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服饰体现出来,还要通过服饰表达在新的时代特征下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促进作用。这对于提高我国服装的价值、满足消费者时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服装产业能开拓国际市场,壮大服装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我国服装业“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1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的综合,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讲究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独有的中国特色,其精髓博大精深。这种文化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对其不断强化,已经深深地烙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反映了中国特有的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审美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纯真、质朴、平淡,高度概括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凝聚力,注重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同时对外部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独有的以追求道法自然为目标的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绘画、雕塑等艺术上追求“大智若愚”、“大巧不公”,注重作品的“神似”,讲究一种境界,是具体与抽象、灵动与拙朴、写实与传神的综合体,其审美表达为多样性。艺术作品表达的内涵与审视者的角度和人生经历相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 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独特表现
中国传统服装讲究“含蓄美”。人们在其上可以观察到独有的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表达方式,这是东方文明的历史沉淀形成的特别符号。中国的传统服装以“宽衣体系”的平面表达为主,讲究意境的通达,通过纹饰的变化表达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认知,通过色彩的专属认定来体现和维持社会的阶级属性。在结构设计上多以直线和垂线为主,以最简约的平面裁剪处理方式进行结构分解,以系带式为主进行闭合处理。把对自然的理解、喜爱和敬畏以图案的形式表达于章纹中,传递人们对宇宙的认知观。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纯粹性、自由性、创造性,是写实与虚幻的完美结合,正所谓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化。
服装设计注重细节的同时,对服饰的穿着组合有明确的要求。中国传统服饰采用上衣下裳制度、深衣制度和短襦制度,结构上采用平面通裁方式。其服装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结、宽大袖身、配以多变的圆领与直领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其中唐朝的圆领衫一直延续到明代,并对朝鲜、日本等近邻国家影响深刻。女装的襦裙裙腰高系,腋下以丝带系扎,同时裙身修长,配上薄纱织制的披帛,挽于两臂之间,行走时摇曳多姿,别具美感。
中国传统的色彩理论是以五行变化为基础的,对色彩的喜好源于黄帝时期。这一理论体系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审美爱好。在这个理论的形成中,是以男尊女卑血缘延续为主要社会意识思想,加上对神秘自然现象的崇拜,通过儒、佛、道家等哲学思想的补充发展,形成阴阳五行学说的色彩理论,最终构成了中国传统色彩的表达方式。
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是中国社会审美观念的外在表现。从中国服装的发展进程看,色彩包含的独有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和民族特征。在周代,就确定了中国的服色制度,规定了皇帝着冕服、玄衣、红裳,服饰图案配以十二章纹,王公大臣等衣着按此规制依次降低一个等级使用。而在民间,每到喜庆的节日人们穿红戴绿来表达心中的喜悦。
在用色上,以纯色的红、黄、黑、白、青等 5 种颜色为正统色,作为服装的基本色调。具体到哪一种色为尊贵,与每一个朝代所崇尚的思想和五行理论有关。例如周朝尚火(红色),秦朝尚水(黑色),汉朝尚土(黄色),汉朝之后尚木(青色)。同时五行和星相术结合,认为黄属土,居中央;青为木,居于东;红为火,居于南;白为金,居于西;黑为水,居于北;黄色居五行中央,居其他色之上,最为尊贵,为天子专用色。从此也奠定了黄色在中国几千年传统中的尊崇和专属地位,成为了皇家的专有用色。最著名的便是宋太祖的黄袍加身成就帝位,可见人们对于黄色的态度。黄色还是佛教中的主要用色,通常所说的“再塑金身”、“佛靠金装”等都是黄色的主要表现。
3 西方文化及其对服饰文化的影响和表现
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自古以来,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文化都曾在这块热土上相互碰撞、交流和融会贯通,共同形成了以含蓄、包容为特征的中国文化,加上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统治,构筑起高度发达的文化体系。
从地缘上看,西方文明是开放的,是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美洲文明等多种文明交互融合的产物,是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包含整个西方世界中所推崇的标准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以宗教、个人主义为主要代表,以此构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这种文明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科学、哲学、民主、建筑、文学等的综合,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确定了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即上帝、真理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最后成为上帝的宠儿。这种思想和中国宗教文化截然不同。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模式的又一个典型表现。在西方,人们把个体的发展作为最高追求,强调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社会发展进步是在个体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突出强调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对社会的进步作用,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价值创造的意义,强调个体权利高于一切,主张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张扬自己的个性,对自我的充分认识是实现自我表现价值的前提,认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但是突出强调个体的奋斗高于一切。
西方服装服饰的造型和色彩装饰等受宗教和个人主义影响较大。在圣经中就有对服饰的规定:女人做礼拜要蒙着头巾,男人则不能蒙头。同时十字架的宗教意义对服装的形制也是西方服装服饰发展的根源,到后期的丘尼卡的缠绕式形成了西方服装的主要类型。西方的个人主义崇尚人体美,所以西方的服装以突出人体为前提,其形制外向,注重人体的自然属性,注重人体的自然表达。文艺复兴之后,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立体的裁剪方式应用于服装,省、褶裥的作用使服装能更突出表现人体的自然美。服装的作用是用以表达自我价值的工具,所以西方的服饰是以露、透为美,以服装弥补人体缺陷,追求自然法则通过人体予以表现,这与中国服装追求与自然和谐、着重表现精神气质与气韵不同。其裁剪方式和造型手法以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来集中表达,服装是为突出、表现个体而服务的。
4 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应用的缺失
4.1 创新乏味,模仿横行,设计缺乏历史内涵
以模仿与仿制为主的再设计是服装界一直以来的做法。许多设计师在设计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简单拿来主义为主,以传统题材为目标的设计没有任何新意。多数设计师追捧西方的设计师,认为西方的文化和设计理念是先进的,因此在设计时不对国外的设计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借鉴,尤其是没有从设计所表达的历史文化内涵上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只是追求设计形式上的相似,设计的作品缺乏独有的文化内涵的支撑。单纯的模仿不能做到神似,也就无法满足骨子里满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消费者对时尚的至高追求。设计的作品以简单的某一种所谓的中国元素为主,表面上看是中国模式,仔细分析却缺少以文化为支撑的思想骨架,产品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4.2 设计远离市场,为设计而设计
服装设计是依托于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设计,是以产品的艺术表现与人的个体魅力相结合的艺术创造,服装设计的根本目标是为个体的着装提供合适的产品。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如果忽视了设计与个体的组合关系,忽视设计与地域的文化属性的结合,忽视服装的最终极目标,单纯为了设计而设计,其最终的设计产品必将失去消费者。因此,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必须明确定位,明确设计的服务目标,不能简单地走为设计而设计的路子,不能为生活存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5 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发展
现代服装设计必须是依托文化背景的再设计,是结合思想精髓的再创新。从中国传统服装的设计元素来看,服装设计所要求的既不是对传统的重复, 也不是对西方的简单复制, 而是以一种宽容、包容的治学精神与广泛的时空文化进行不同因素的组合, 从而使得设计师从传统的服装艺术中取材,进行更为自由的再设计。服装再设计不仅强调文化的传统性,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利用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来表现当代的精神理念, 以独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来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在设计时必须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从中吸收优良的人文内涵,以时尚化元素来表达传递,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提高知识的修养,提高对文化历史的把握能力,在长期的积累下消化为自然的情感。在当代各个方面都提倡传统化、民族化的大环境下, 中国服装传统元素的再设计是永不落幕的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徐清泉.中国服饰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25-03
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是指学生对企业文化内涵和基本内容的理解,对企业文化于企业和个人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对企业文化运作能力等了解而因此形成的职业素养。优秀的企业文化素质能使高职学生顺利实现从校园一员到企业员工无缝对接的角色转换,能为他们更好地服务企业、奉献社会、成就职业人生而奠定坚实的根基。为了解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现状,掌握实情,研究对策,寻求高职教育渗透与加强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课题组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面向区内5所高职院校学生组织了数次调查,以下为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课题调查自2011年9月开始。课题组先后在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等数所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汽车工程、建筑工程、食品与生物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石油与化学工程、语文教育、艺术设计等10多个专业班级学生中开展了3次调查。调查设计意在了解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状况及其对高职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期望与思考。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回收率为84%。接受调查的高职学生中一年级学生33人,占22%;二年级学生78人,占52%;三年级学生41人,占26%。其中,文科学生48人,占38%;工科学生94人,占62%。接受调查的高职院校学生抽选比例恰切,结构合理,层次均衡,反映出的高职院校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层面状况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二、调查分析
(一)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状况
针对课题研究的座谈会、个别访谈与调查问卷的内容涵盖了高职学生于其专业、职业意识、最应具备素质以及企业文化内涵、企业文化建设途径等问题层面理解,内容涉及主要针对学生对企业文化知识的一般浅层掌握。
问及“对于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您了解吗?”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有些了解”,仅38%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
对于“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内涵是什么?”的问题,学生回答角度多以普通大学生素质角度作答,77%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文精神”,56%的学生回答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自身修养”、“道德素质”、“职业精神”等,32%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文化品位、文化理念”等,12%的大学生认为是“职业技能”,等等。
对于“高职学生入岗就业首要素质是什么?”的问题,学生简明表述中出现最多的词语为“职业道德素质”、“吃苦耐劳”、“身心素质”、“责任心”、“创新能力”等,而学生的细化表述语多为“工作一丝不苟,严谨认真”、“讲信用、诚实守信”、“认同企业、忠诚企业、有团队归属感”、“时间观念强”、“敬业爱岗、积极向上”、“尊重他人”、“协调能力强”、“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等等,学生所表述词语内涵无一不归意于企业文化素质之内涵。
问及“高职在校,你实践调研过哪些优秀企业?印象最深的是什么?”68%的学生回答为“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管理模式”、“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等,43%的学生认为是“企业的团队精神”、“企业用精神凝聚团队”、“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面貌”等,32%的学生则对“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很强”印象深刻,28%的学生表述为“企业办公区整洁和谐,企业员工着装统一,言谈礼貌”等,其余37%的学生则表示“自己从未到过企业,无所感受”。
问及学生“谈谈你所理解的企业文化内涵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因多数问卷为各系部组织开展,面向的多为学习成绩较好、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问卷要求认真填写,多数学生经网络学习、查找资料完成问卷表述,因而就卷面而言,二年级以上高职学生回答都较正确,对企业文化内涵及建设途径等问题均能理解到位。而从学生座谈会以及针对学生的个别访谈而言,尤其面向一年级以及学习素质一般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上述两问题认识大多表示“没考虑过”,73%的访谈学生对“企业文化内涵及建设途径”等内涵理解茫然,答语表述往往词不达意、内容浅薄。
(二)学生对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期望与思考
问及“你认为有必要把企业文化融入到高职教育文化中吗?”7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仅11%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还有18%的学生回答“不清楚”。
对于“你对企业文化进学校,企业文化进教室,企业文化进教材的心声感受”的三项选择中,63%的学生选择“强烈”,30%的学生选择“一般”,仅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对于“高职学生如何提升自我企业文化素养?”的问题,62%的大学生表述为“应更多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实习和假期兼职打工,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要更多走进企业,向员工学习,感受企业文化”,38%的大学生认为“应加强学习,多读书,主动搜集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行业,关注行业企业现状和发展,提升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知识”,35%的大学生表述“在校应更多参加技能比赛,参加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常听讲座,提高素质”,9%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参加企业培训来提升大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是最佳途径”,15%的学生则表示“还没有考虑”。
问及“你认为企业文化融入课堂的体现是什么?”66%的大学生尤其提及了“课堂上师生讨论、师生互动、交互性学习”、“师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等,62%的学生表述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程与企业工作相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技能相结合”、“要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课堂要更活跃、开放,体现协作”,58%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应更多结合企业案例,内容要实用”、“应更多展示企业实物”、“要有如企业上班感觉,而不是一味提问、作业等”、“要更多关注企业动态、企业信息量要大”,34%的学生则认为“要体现企业严格的纪律意识”、“要展示企业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强制性”、“要体现企业文化内涵、文化性格”,等等。
而问及“你认为教师为提升大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应具备怎样的风范?”82%的大学生首要表述语为“教师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良好工作作风”、“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应大公无私、公正奖惩”、“应有高度责任心、工作认真、一丝不苟”、“以学生做朋友,互尊互学”、“要耐心,深入人心”、“以人为本”、“敢于自我否定”、“不断创新,不断学习”,67%的大学生表述了“教师要有丰富工作经验,要有企业工作经历,要有扎实专业技能”,65%的大学生则认为“教师应教学能力强”、“教师要讲求教学方式,应以企业化方式教学,要使课堂企业化”、“教师要做企业管理者角色”、“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素质”,等等。
对于“你所在学校经常开展校企文化交流活动吗?”的提问,5所高职院校68%的学生选择了“偶尔有”。
问及“对于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你对学校有何建议?”学生问卷显示,63%的学生表达了“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到对口企业参观,创建学生与企业直接交流的平台,使学生接触和认识企业文化”的意愿;31%的学生则强调“应举办各种活动,大力宣传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内容由多及少提到“播放企业文化视频,组织企业人士的讲座会、交流会,开展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开展主题班会,如‘父母供我上学,我上大学做什么’”、“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会、有奖竞猜活动、海报宣传等”,25%的学生同时建议要“开设相关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认识”、“严格校纪班规,加强校风学风建设”;14%的学生认为“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教师更多引带和教育”;少部分学生填写的则是“不清楚,不知道”。
(三)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差的原因
1.自身因素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无不与学生自身素质基础、求学目标、职业规划等因素息息相关。现实而言,属于高考生源末端的高职学生,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普遍低下,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习能力不够强,缺乏思想自律、道德约束、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尤其职业意识薄弱,职业规划盲目困惑,企业文化素质自我塑造意识不强,等等,一旦入职上岗,仅仅具有“做事”能力,局限于满足岗位基本技能要求的高职毕业生,就多因企业文化素养的差薄而无法接纳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无法将企业与个体合二为一而准确自我定位,从而无法在企业建设中发挥自身作用,更谈不上为企业建设做贡献,终至淘汰。
2.学校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短,文化底蕴沉淀不足,以至缺少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和文化创造的生命力,更因其在教育价值判断上一直的困惑和摇摆而缺位高职文化应有的背景、品味、追求和路径,使大多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引导工作相对滞后,文化供给内容不丰富,精神文化滞后于物质文化,师生文化选择空间狭小,等等,高职院校的“文化滞差”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与现代企业和社会发展对接不切的瓶颈。
而从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着力推荐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来看,他们也大多局限于校企合作实践层面的初步对接,诸如企业仅仅提供教学资源、教材、实习岗位等,高职学校的现行教育管理手段还使学生无法通过其管理行为领悟到企业管理,学生课程学习过程还无法感受企业组织生产活动的管理,校园文化氛围也无法感受企业文化,产学结合的学生实践课程中,也多因时间、条件所限,学生难以与员工感同身受,甚至企业文化课程完全缺席,等等。高职院校传统运行机制与其教育模式,终致企业文化难以有效渗透,呈现后滞脱节,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还日现边缘,力显欠缺。
三、建议
(一)志存高远,自励成才
企业品质,名在文化;企业发展,重在人才。现代企业的创新超越更依赖于优秀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选聘人才更注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的企业精神。高职大学生必须正视自身素质与企业要求的差距,坐标未来优秀职业人,立足高远,激发动力,致力实践,积极增强企业的认同感、亲切感,增强危机感、使命感、职业责任感,宽厚职业知识、技能、文化素质储备,以“优秀员工素质”打造自我素质,以“优良职业品格”塑造自我品格,培育职业素养,磨炼职业意志,铸就职业精神,致力提升自我综合职业素质,自促成才。
(二)课程渗透,积极拓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是育人,未来职业生涯学生最直接面对的将是“浅”文化因素层面。要实现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之间的衔接沟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交桥”,就势必利用好实现这一目标的课程载体,既要注重工作过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模式的开发与应用,也要积极构建将企业文化纳入且优化于其中的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高职课程体系。
另外,学生价值观文化观的培养是多渠道全方位的,要立体多元大力拓展教育的空间,加大所有课程教学渗透力度。诸如,在各课程中有意识进行文化背景介绍和商业文化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并移植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将企业文化素质培养贯穿教学课堂细节,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等等。课程教育与课堂教学合力并进,使之更多地作为一种知识和载体向学生传递一种价值观念和方法论思想,为学生建立整体的科学方法论提供知识、思维、价值上的帮助,共同培育学生优良企业文化素质。
(三)企业实践,标范引领
企业文化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于课堂传授,而应在此基础上训导和行为训练,“三管齐下”相互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实效。高职学校可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按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融教室、实训、实验、生产为一体,营造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模拟企业管理模式,学生统一实训服,统一挂牌入岗,严格时间,明确纪律,分明奖惩。以校企协同管理模式共建实践基地,在企业实际生产环境设立实习性工作区域,以此为载体,营造企业研发氛围,使学生在企业化研发场景中完成项目开发,获得实际项目经验和技能,体验项目管理流程,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实训实习让学生练岗如上班,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工作制度使学生融入其中,真实而深刻感悟到企业文化的总体风貌和具体内涵,心树标范,坚定信念,更努力打造自我企业文化素质,以顺利实现自身向企业员工角色的转换。
(四)课外天地,文化陶冶
青年学生成长吸收力极强,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谐融合,能创设一种唤起学生高尚的职业责任感,激发其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情境、精神氛围。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校企交流活动,诸如将企业制度、风貌、文化入校展示,邀请企业文化工作者、就业创业精英、劳动模范等开展专题讲座,宣传企业价值观与精神追求,提高学生的认同感;返聘优秀毕业生为客座讲师,这些历练企业多年并小有成就,而且最能体现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关系的践行者――优秀校友,回校讲授最新最真实的企业经验,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更能激励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立志奉献社会。此外,企业参观、企业文化主题班会、演讲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毕业生座谈会,等等。这种高职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教育熏陶,使学生视野开阔,耳目一新,它能将企业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感化熏陶尽化在“入芳兰之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激发他们的归宿感和荣誉感,提升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激励他们致力成为既具有扎实专业造诣又具有宽厚文化底蕴的新一代“T型”创造人才。
【参考文献】
[1]廖小平 宋笑月.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2]张春生.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素质培养的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王晓光.职校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探析[J].职教研究,2010(4)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到目前为止我国坚持采用的是考试制度,但是这种考试制度给许多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的压力,并且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是一味追求成绩的提高,完全跟随教师的步伐,完全失去了自己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是一味的练题,而忽略了自己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提高。另外,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我国许多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一味的讲解课本知识,学生则始终被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根本不让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久而久之许多大学生就会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尽快的提高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各个学校必须要提高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视程度,及时的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对策。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仅仅注重应试语言能力培养
对于目前我国大学而言,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其中比较显著的问题就是学生仅仅注重应试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跨文化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自主学习,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在宿舍或者图书馆,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管理比较松懈,而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许多大学生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他们学习语言唯一的动力就是通过英语四级,但是,我国整体英语四级题比较简单,许多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通过,因此,许多学生不会花费很多时间在语言学习方面,更何况是跨文化交际语言的学习。许多学生在通过英语四级以后就完全放弃了语言的学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没有太多的帮助,他们不愿意进行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训练和培训。
(二)大学语言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跨文化内容比较少
在提高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具备一个丰富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许多大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大学语言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跨文化内容比较少。例如,许多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内文化和专业方面,在外语专业方面的课程数量比较少,对于一些理科性的大学而言,外语专业课程数量更是特别少,许多学校仅仅开设了英语专业,而英语专业的教学也主要集中在书面知识,而很少进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使学校开设了英语听力课程,但是在课堂上教师也只是播放一些英语电影,让学生看电影,而根本不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另外,由于大学教学内容很少涉及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学生对国外文化了解不足,他们不敢主动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
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学校应该加大对于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力度
首先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各个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学校应该定期的举办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会,在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结束之后,还应该对他们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必须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另外,教师还应该尽可能的参加各种研讨会或者出国考察等、到其他国家进行进修,积极与外国人进行交流,进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畅所欲言,或者也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跨文化的聚会等,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断地改革并且创新课堂教学
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不断的改革并且创新课堂教学也是极其重要的措施之一,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的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兴趣采取相对应的课堂教学。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所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分析和对比,然后总结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这些异同点去更好的学习并且掌握其他国家的文化。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如让学生观看某一个英语电影片段,然后自己练习这些英语口语,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交流。
(三)丰富英语教学活动,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丰富英语教学活动,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举办跨文化讲座、西方文学与电影等交流会,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主动通过各种资料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还可以组织一些辩论会、演讲比赛、英文歌唱比赛、戏剧表演等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上加强语言的迁移能力,在跨文化交际氛围中切实锻炼并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的激发大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各个大学教师必须要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或者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所,然后要求学生积极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
1.医院文化概述
组织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虽然也同样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各家都认为它应该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组织文化应该被内部成员认可并遵循,二是具有能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征。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机构,也是一种向社会提供健康服务的组织机构。最初的医院文化基本是对企业组织文化的简单复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各种组织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这股浪潮的波及和冲击,其中医院似乎面对的问题更为复杂,例如多种资本进入医疗市场,政府财政补偿严重不足,医患矛盾空前紧张等等。医院文化在这种情况下迅速丰富起来,并脱离了企业文化,成为组织文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分支。
医院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医院,在长期医疗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育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和医院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理想信念、医院传统等,并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医院服务意识、服务理念、经营战略等,是医院职工在加工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所创造的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构成的复合体。医院文化的结构层次与组织文化一脉相承,医院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旁支,可据此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在最表层,包括医院建筑、医疗设备、医院环境、档案文书等其他与医院工作有关,以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要素。行为文化在第二层,行为文化的主体既可以是整个医院,也可以是工作中的医院职工,具体包括为患者提供服务时的医疗行为、医院对外的宣传行为、医院内部举办的各种活动等与医院有关行为。第三层制度文化是以各种技术规范、管理制度、行为准则等形式呈现出来,是行为文化的基础,对后者进行约束。最核心的精神文化被层层包裹,它对外面的三层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医院文化的核心。
2.医院文化建设现状的认知情况调查
2.1调查对象
在开封市选取四家不同经济类型、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医院作为样本源,分别对四家医院的院领导、中层管理人员以及普通职工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 615份,回收问卷521份,其中有效问卷51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4%。
2.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自制量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情况,第二部分为对本院医院文化现状的态度。
2.3统计分析
资料统计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资料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频数分析。
3.结果
本次调查513人,其中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238人,占总人数的46.4%;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176人,占总人数的34.3%;开封市口腔医院48人,占总人数的9.4%;开封市眼病医院51人,占总人数的9.9%。
职工对本院文化建设的总体认知情况和态度见表1。调查职工对本院文化建设的态度,设置了四个选项,其中认为“本院文化建设形成自己特色”的有262人,占51.1%,认为“与别的医院大同小异”的有176人,占34.3%,认为“理论与实践风马牛不相及”的有57人,占11.1%,认为“是领导作秀,应付检查”的有49人,占9.6%。可见,接近一半的职工都认为各自医院文化建设缺乏自己的特色。
二是单选题,调查职工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整体感知,设置了四个选项,其中认为在日常工作中对文化的感受与本院倡导文化“完全一致”的,有72人,占14%,选择“基本一致”的,有265人,占51.7%,选择“一般或说不清”的123人,占24%,选择“基本不一样”的44人,占8.6%,选择“完全不一样”的9人,占1.8%。具体情况见表2.
表2职工对医院文化整体感知情况
4.讨论
医院文化基本囊括了与医院有关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从内容上,可以从七个方面来总结:医院精神文化、医院道德文化、医院管理文化、医院制度文化、医院物态文化、医院科技文化以及医院安全文化。医院精神文化包括医院的战略部署、道德规范、职工的工作态度、行为倾向等医院的价值理念,医院整体的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医院道德文化的基础是社会责任和民众的期望。由于医疗行业提供的是健康服务,而且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只能相对公平客观去评价,所以对医院职工有很高的道德要求,这体现在医德医风考核上,基本没有其他的组织像医院一样,坚持常年且广泛的对行业道德进行监督,甚至为此设立专职人员负责。医院管理文化是指医院的管理操纵系统,例如管理体制与管理人员的技术等具体的管理要素,体制的完善与技巧的运用,可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保证医院有序地运转。医院制度文化是医院为维持正常工作而制定的相关工作规程。制度管理曾经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经验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过渡,即便是现在,医院的制度仍然是医院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制度文化不仅仅是指医院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行为准则等等书面化的规定,它应该具有生命力,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医院实际结合,不断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使医院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医院物态文化相当于医院的物质文化,不同点在于前者还应该包括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比如医院宣传以及内部文娱活动等。医院科技文化在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对科技的重视。作为一门实践性科学,医院拥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和素材,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作用于临床,因此很多医院都独立或者联合建立了实验室,同时鼓励医院职工开展医疗类的科技研究,这些都是医院科技文化的内容。医院安全文化是医院文化的一个新内容。由于各种社会原因,医患矛盾空前紧张,2003年“安全文化”被引入医院管理当中,首次有人提出了医院安全文化这个概念,将安全文化作为医院文化的一部分,医院安全文化要求医院不仅仅要保证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还要应该保证医院以及医院职工在工作中的安全,比如医院保障水电安全,防止医院财产盗抢,保护职工在工作中的各种权益等等。目前有些医院在推行文化管理的同时,仅仅重视文化建设本身,忽略了职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起职工对医院文化的不理解乃至抵触,造成医院管理混乱。因此,了解职工对医院文化的认知和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它既可以呈现医院运行中受到职工欢迎的政策与管理方式,又可以暴露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地补救,在总结分析后,可以对医院战略进行相应调整。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目前医院文化建设方面仍然缺乏医院的特色,大多数员工对于医院文化的感知甚至说不清楚或者是没有感知,这对于文化建设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的结果,因此医院在构建自己的文化时,要充分考虑以上七个方面的内容,打造属于自己独特的医院文化就要由内而外地全方位来审视自身,在建设医院文化时,要广泛征集职工与患者的意见,寻找医院的优势,在亮点上做文章,同时根据医院发展,不断补充、吸收新的内容,保障医院文化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赵卉生.简论深圳市人民医院文化建设发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2(6):81.
[2]檀琳、冯泽明.探索构建适应新型医患关系的医院文化体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6(3):398-399.
[3]张亚兵、丁牧原.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8,9(9):59.
一、问题的提出
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化的教育资源,与幼儿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为了了解目前民俗文化有无走进幼儿园,有无纳入幼儿园课程资源范畴,在幼儿园中的运用方式与程度以及对幼儿的教育价值是否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实现的情况,我们策划了此次调研活动。
二、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和调查问卷法。
在查阅大量文献后,用自己设计编写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从幼儿园民俗文化资源运用方面入手,设计了有关民俗文化的价值、民俗文化的活动、民俗文化与园本课程的开发与融合等问题,较为全面地去了解嘉兴市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运用的现状,经由指导老师审核后确认发放。问卷分为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
其中,在研究对象样本选择上,电子问卷主要发放给网络上嘉兴地区幼儿园的教师进行填写,纸质问卷主要发放给随机发放附近一些幼儿园的教师,并询问一些关于民俗文化资源运用的一些看法。
本小组共发放纸质问卷80份,回收74份,回收率为92.5%,同时共收到了68份电子问卷,总数为142份。所有问卷经核实均真实有效,且数量达到一定要求,可作为数据进行参考。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调研小组将调研结果分为基本信息、运用现状和内在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与分析。
(一)基本信息
我们总共收到了142份调查问卷。其中就职于公办幼儿园的被调查者为95.1%,就职于民办幼儿园的被调查者只有4.9%,说明我们这次调查的数据针对公办幼儿园是较为科学的,但是对民办幼儿园的了解并不全面。在之后的调研活动中,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不平衡的情况出现。
我们同样调查了就职幼儿园的性质和等级,被调查者就职的幼儿园以城镇幼儿园、一级幼儿园为主,但总体来讲,我们在调查中显示出的幼儿园结构较合理,有一定代表性。
另外,由表 2可知在教龄方面,被调查者为0~5年,5~10年,10~15年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43%:26%:31%,专科与本科的被调查者的比例约为4:3,任教班级小班、中班、大班的比例约为1:1:1,年龄结构分布合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调查中我们的发现,超过90%的被调查者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但只有6%的被调查者非常熟悉当地的民俗文化。同时也有5%被调查者表示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基本上不太了解甚至一点也不熟悉。这表明大部分教师缺乏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了解。因此,在各地民俗文化的普及上,还需要更加深入和广泛。
(二)运用现状
由表 3可知,在认为开发利用民俗文化有哪些价值方面,增强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最高的因素,其中促进家园社区交流、培养儿童的个性品质等选项也有较高的选择率。而且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孩子会喜欢民俗文化相关活动,说明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园中的运用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有一定的应用基础及可行性。
由此可见,教师们对民俗文化有着较高的认可度,认为开发利用民俗文化有一定对社会和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但是从中也可发现,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够准确认识到民俗文化的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根据表 4我们可以看到,有77%的教师常在课程开展中渗透民俗文化,其中只有28.5%的被调查者会依据儿童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调整,其他被调查者表示对民俗的变动性不大。也有23%的被调查者表示很少在课程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内容。
由表 5可见,有90%被调查者表示会去探究如何将当地民俗文化更科学地融入到园本课程中,但是大部分教师都只是偶尔进行探究,常或总是会的只占16%,不会的占10%。这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对运用民俗文化资源的方式方法还不够正确,缺乏对当地民俗文化融入课程资源开展教学的研究,开发意识较为淡薄,能力有所欠缺。
根据表 6可知,民间文学、民间游戏、民间综合艺术被应用地较多,而民间美术和民间音乐被应用地较少。说明教师在开展课程中,有意识地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选择,使之更符合教学实际。但是总体来说,民俗文化在幼儿园中的运用并不广泛,就目前情况来说,教师们在开展课程时,对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还没有很深的把握,开发的积极性并不是很强,利用民俗文化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上较为单一。
四、探讨
窥一斑而知全貌,据我们调查发现,目前嘉兴市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大部分教师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且在园本课程中有一定运用。说明教师对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部分教师在课程上也对嘉兴民俗文化资源多种不同形式加以实践运用,已经初步有了一些效果。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园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大部分教师在园本课程中渗透民俗文化时只是照搬原有的形式与内容,课程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较薄弱;部分教师对嘉兴市民俗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理解不透彻,不能很好的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改编,可能会导致在教学活动的效果上并不尽如人意。另外,在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频率较低,种类较为单一。
对于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本小组成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在开发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上虽有一定重视,但更倾向于与中小学课程的融合。由于对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开发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够,在两者融合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对幼儿园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因此,民俗文化在园本课程中并没有发挥其独到的教育价值。
其次,教师对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了解不足,而且只会按照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不会主动去学习尝试,对于一些较难融入课程的民俗文化资源没有进行探索分析,且缺乏园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另外有一些教师的创新意识欠缺,没有很好的民俗文化资源运用方式,导致有些时候资源堆砌,没有有效的运用。
那么对于嘉兴市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更好的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去呢?
(一)增强教育主管部门的对民俗文化资源进幼儿园的重视
教育主管部门应增强对民俗文化资源在现代教育价值方面的认识,增加对于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的重视,推动幼儿园开发与利用嘉兴市民俗文化。重视幼儿园园本课程中民俗文化运用情况,进行鼓励与扶持。同时,建议部门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宣传,促进社会形成重视民俗文化的氛围。
(二)促进民俗文化在幼儿园特色建设中的运用
幼儿园特色建设是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幼儿园要办出特色,必须从整体着眼,从重点着手,选准“突破口”。幼儿园可以以“民俗文化”为突破口,充分开发与利用嘉兴市民俗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对课程设置、教育形式等进行探讨和改革,推动民俗文化特色教育的开展。
(三)推动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加强幼儿教师对嘉兴市民俗文化资源的了解,更准确深刻地明白民俗文化的精髓,以便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地运用。
将提高教师的科学与文化素质的、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视为发展的动力之源:教师要加强研究民俗文化资源在园本课程中运用的途径,不断尝试、运用和开发,特别是对比较薄弱的民间音乐和美术方面,克服畏难心理,不断产生新想法,使民俗文化资源能够更好融入课程。教师要提高园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组建团队进行开发。
教们可以对民俗文化资源的运用进行交流改进,定期分享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一起探讨,研究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更好的途径。幼儿园可组织教师们互相观摩学习,吸收借鉴优秀的教育教学的活动内容与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春燕.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 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2011.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自己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尤其在诚信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指明了方向。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她论述了先民对诚信的理解和要求,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农村初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现状,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搜集、累积农村初中学生这一目标族群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资料,并将调查的统计结果量化出来,归类整理,用以指导课题组开展各项研究和教育活动,探索传统文化对农村初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践活动,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行为习惯,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诚信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传统文化,讲诚信,会做人,进一步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这一最终目的达成。
二、调查的方法及过程
课题组成员阅读了大量书籍,查阅相关文献,做了许多准备工作。采用调查法,随机整群抽取了本校八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计135人)做为实验对象,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2016年4月8日,课题组成员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与学生交流沟通,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此次问卷共有20道相关问题,内容涉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未来发展及学校教育等方面,调查结束时共收回有效问卷132份。随后,课题组成员采用统计法,把得到的大量原始数据材料进行统计整理,并对统计结果缜密分析,反复研究,找准问题所在,寻找解决办法,在分析思考研究的基础上整理成文。
三、各项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和对各项数据的整理,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还是较高的,有近8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是有所了解的,有7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促进社会的文明是有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民族音乐或乐器较感兴趣,但对古典文学著作、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等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有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意愿,想要进一步学习了解。
农村初中学生的长辈中也有77.28%的是支持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这说明这些年来,尽管外来文化不断“袭来”,但传统文化还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在农村,家长对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有99.24%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96.9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有关联,90.15%的学生认为,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诚信意识。他们最希望参加的活动要求形式丰富,不仅要有传统的一些方式方法,还要结合网络开展系列活动,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兴趣。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了很多建议,如积极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办传统文化黑板报;每天播放30~40分钟的历史剧;参加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开展音乐、小品、演讲等活动宣传传统文化;多参观、旅游;校园广播每天下午播放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内容;开设传统文化课,布置传统文化作业;开展各种比赛、知识问答等活动;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开设传统文化社团;请专家讲座。在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诚信教育方面建议课堂上提供相关案例,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多开展比赛等活动;让家庭重视;树立榜样;搜集古人讲诚信的故事、诗歌;开主题班会,举行社会实践活动;教科书上增加传统文化、诚信的内容;自编自演课本剧、历史剧;让不诚信的人受到惩罚;设立诚信讲堂;编写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等。这与我们的预期完全符合,也说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是一条非常有效地途径。
四、调查报告的学术价值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次调查,为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奠定了基础,便于课题组进一步改进研究的策略,安排调整今后的研究工作。并且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做为初中阶段的学校使命,即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肩负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培养更多的“有传统文化之魂”的社会建设人才。
五、调查问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为本次问卷调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不可否认的是问卷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条理不够清晰,内容有些杂乱、重复;问题太多,导致完成问卷的时间太长;有些用词过于专业化,晦涩难懂,有些问题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让学生难以回答等等。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力求做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 薛红梅.刍议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01)
[2] 陈光明.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提升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