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市场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23 08:22: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零售市场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零售市场现状

篇1

进入2009年,中国各大城市都市报竞争更加激烈,南京都市报的竞争也再次加剧。早在几年前,南京各报之间就曾引发价格之战导致恶性竞争,至2008年,南京都市报率先上调零售价格后,其零售市场出现整体销量下滑趋势;至2009年初,新闻纸价格回落,南京都市报再次率全国都市报之先,做出调价应对,集体下调零售价格至2007年水平,调查数据显示,发行总量随即上升,发行压力暂时得到缓解,《金陵晚报》与《现代快报》的销量优势再次凸现,两报迅速拉开了和其他三报的竞争差距。

我们再来看2009年下半年,从2008-2009南京都市报整体平均销量变化来看,南京都市报整体平均销量出现了小幅下滑,尽管每份报纸有升有降,但《金陵晚报》依然保持领先,并拉大了与排名第2位的《现代快报》的距离,《扬子晚报》销量提升,《南京晨报》排在第4位,变化不大,《今日商报》变化不大,市场地位仍然排在最后。

竞争愈演愈烈 《金陵晚报》强者地位凸显

2009年下半年,南京都市报随着零售价格的稳定,其销量在小幅下滑过后,其零售市场将会趋于稳定的发展态势,并将保持原有的竞争格局,仍会是《金陵晚报》和《现代快报》处于市场第一、二名的领先地位;这两份报纸市场份额共占据六成以上,但世纪华文连续监测数据同时显示,这2份报纸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拉大,2009年下半年,《金陵晚报》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

比较来看,《现代快报》市场份额的减少和《扬子晚报》市场份额的增长使得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也愈来愈紧密,《扬子晚报》和《南京晨报》在市场上也具有一席之地,而且《扬子晚报》市场份额的增长使得其对于《南京晨报》的领先地位得以巩固和加强。而《今日商报》市场低迷状态仍在持续。其中,《金陵晚报》近年来平均销量一直排名在第一位,2009年下半年以47.62份/摊再次位居榜首,并占据了将近1/3的市场,市场份额为32.55%,再加上其高实销率高覆盖率的表现,竞争实力十分强劲。

各项指标综合分析 未来仍具上升空间

综合来看南京都市报,其中,《金陵晚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和《南京晨报》的实销率和覆盖率都在90%以上,不断地加大铺货力度使得前3份报纸的覆盖率在今年下半年更是达到了100%,实现了区域全覆盖。其中《金陵晚报》的优势更为突出,两项指标均排名第一位。《今日商报》的实销率及覆盖率水平均比较低,市场竞争实力弱小。

篇2

主要全国性财经类报纸竞争激烈

目前,全国性财经类报纸数量很多,但真正意义上有影响力的财经报纸仅有几份,而且目前尚没有一家报纸占有绝对优势的市场地位。2006年下半年,全国17个城市中《中国经营报》平均所占的市场份额为34.16%,略高于《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三者的市场份额相差不大,《第一财经日报》的影响力明显要低于前三者,市场份额不到7%。可以看出,在《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之间的竞争会更为激烈。

从各城市数据来看,《中国经营报》在所监测17个城市的绝大多数城市的市场份额排名均在第一名;《2l世纪经济报道》在南京、西安、重庆和沈阳的市场上占有比其他几份报纸更多一些的市场份额;而在北京和上海,《经济观察报》所占市场份额明显高于其他三份报纸。

全国性财经类报纸覆盖率普遍较低

篇3

[DOI]10.13939/ki.zgsc.2017.02.104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消费理念的提高、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日趋复杂,零售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那么就一定得在原有的经营基础上,改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加强经营管理、规避经营风险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等,在未来的市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1 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

经济新常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机遇,这些机遇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大改革与大调整、“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大消费和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及“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等。

2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

2.1 零售业的基本情况――以成都市为例

最近啄辏成都的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比如远洋太古里、新世纪环球中心等,每一个新开的购物中心都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关门歇业、并购重组的事情在零售行业也不断发生,例如成都仁和春天两店被收购、红旗连锁兼并互惠超市、人人乐的“闭店潮”等。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成都零售行业竞争形式加剧,行业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行业整体面临各种挑战。

2.1.1 成都购物中心整体零售市场表现良好

从最早的单体商场,到加入了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的购物中心,再到业态多样化与消费享受化的商业综合体以及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消费者对商业综合体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对城市综合体在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上的需求也在不断重叠。

2.1.2 快时尚迅速占领成都商业圈

在2016年3月底,成都的快时尚门店数已经达到49个了,比如GAP和C&A在成都分别有3家门店、优衣库有4家门店、ZARA和UR分别有7家门店、H&M有11家门店等。作为消费者,我们会发现不论进入哪家购物中心、走进哪家百货市场,都会看到这些快时尚门店,快时尚门店已经迅速占领了成都的商业圈。

2.1.3 消费习惯的变化将影响零售商业的发展

零售商业应顺应消费者消费习惯与行为及时代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重构生态链接。伴随个性化需求和目的性消费的提升,消费者面临多元化的选择,网络购物虽然成为“90后”消费的主要渠道,但随着价格驱动力的消失,被实体商业赶走的消费者最终也将回归。

2.1.4 成都本土零售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有待提升

目前,零售业国内20强竟然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说明本土零售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还有待提升。对2008―2015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进行分析。虽然成都市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但近几年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相比前几年下滑得稍快,这不仅说明市场竞争越发得激烈,更多的是体现出了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势。

2.2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且操作性较强,在市场上已经比较成熟而且行之有效。主要包括:实体店零售模式、网络零售模式、“网络+实体店”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多渠道与泛渠道的营销模式等。

2.3 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2.3.1 零售增速受宏观影响,消费拉动有限

零售每年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说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就必须提高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开拓新兴市场,转变消费观念,从而鼓励消费,引导消费。

2.3.2 传统消费热点降温,新的热点拉动力不足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以及消费热点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而逐渐降温,新的消费热点又不足以拉动零售业的发展。

2.3.3 居民收入将成为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我国居民对收入的提前预期已经表现在消费上,而在进一步的消费中,收入是他们扩大消费的前提,也将会对最终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

2.3.4 网上零售市场增速将放缓

网上消费环境的改善以及网上销售模式的多样化,使得网上零售市场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服务不够完善及物流系统的不健全,减缓了网上零售的发展速度。

2.4 零售业的影响因素

零售业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2.4.1 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支持

由于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调节力度比较有限,而产业结构以及相关联的供给结构,又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变量。因此,国家为了释放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改善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从而促进零售行业消费结构的全面升级。

2.4.2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推动效应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国内社会消费品总额也持续增长,未来经济的发展也可能继续带动国内消费行业的持续繁荣,比如餐饮、旅游、娱乐等,也将推动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

2.4.3 国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的增长促进零售行业消费升级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消费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逐渐追求质量消费、品牌消费、安全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等,从而促进了零售行业从实用消费向高端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的转型升级。

2.4.4 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也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城市化还刺激了市场的消费需求,推动了零售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4.5 尚不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零售行业的不断转型发展,对于物流配送以及售后服务体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形成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效供应链和分销网络,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物流体系,建立高效的物流和配送中心,以保证零售企业商品安全、及时地送达。

3 零售业的发展前景

3.1 零售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零售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1.1 竞争过度、盈利艰难

整个零售行业分化重组的进一步加剧,致使实体零售走向集中、网络零售渐进分化。零售企业只有在艰难中探索、在困境中突围、在变化中创新,才会在竞争中寻求差异化,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盈利空间。

3.1.2 店面同质化减弱,个性零售开启

零售企业为了提升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服务性消费,同时开启了个性零售,按照不同商品所对应的不同消费群体实行差异化定向营销。这种个性零售将导致店面同质化的减弱,从而提升零售企业间的竞争优势。

3.2 发展前景的预测与展望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经济格局的调整幅度相对较大,英国公投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等也导致了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加大。面对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代零售将重视以服务为发展理念,不断创新零售企业的发展模式、管理理念和服务内涵,打造完善的零售服务体系,实现向现代消费理念的转变。

3.2.1 便利店势头更劲

便利店是以满足顾客的便利性需求为宗旨,采取自选式的购物方式,一般位于社区附近的小型零售商店或网上商店。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便利店业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内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未来的消费市场,将会出现更多适应消费者便利需求的便利店。

3.2.2 社区商业将实现品质升级

社区商业是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在消费观念的提高、电子商务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实体商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都在调整转型,在市场上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社区商业变成了新的肥沃的“战场”。城市零售边缘的崛起,形成了“集聚―扩散”的趋势,众多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微”化,落户社区商业。

3.2.3 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2016年零售业仍将承受经济增速放慢、成本高、利润低的压力,发展也将进一步从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导向型转变,零售业优化调整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总的来看,行业整合并购将会更加深入,未来这一势头也不会减弱,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已是形势所需。

3.2.4 跨境电商会更加热闹、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在经济新常态及“互联网+”的影响下,实体零售业在运用自媒体运营、网上商城、移动支付、体验式消费传播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在零售业对互联网传播及成交工具的应用达到新的高度的同时,实体零售也正在逐步尝试从跨境电商体验店到线上预约、线下上门送货等新型经营方式。

4 相关对策及建议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不是很理想,不仅面临竞争形势的加剧,而且还受到各种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零售企业应当总结过往经验,做出相应的抉择,调整运营状态,更快的适应市场。

4.1 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

在零售行业,即使是同一零售形式其经营特色也会有所差别。因此,零售企业要想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顺应“经济新常态”这一形式,就必须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对企业战略组合适应性不断进行创新。

4.2 强化零售业的内部建设

随着零售技术的不断发展,如电子商务技术、库存控制、信息传递、售货方式、商品检测等,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涌入市场,起着推幼饔茫零售企业在来自两端的压力下,不得不更新观念,对零售业企业内部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培养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合作意识强,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企业才会在市场生存得更久,才有利于零售企业的长期发展。

4.3 加强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会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零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之一就可以从服务上寻求突破,同时加强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更加细分的市场中进行推广和销售,满足多元化的个性化需求,开设跨境电商体验店,将对零售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4 扩大零售业对外开放

市场是行业生存的前提,对外开放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满足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零售业可以在这个新平台上综合发挥自己的竞争实力,将国内零售打进国外市场,从而拓宽营销渠道。

4.5 商业模式创新

零售企业应从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出发,对零售业的新模式、新市场、新技术、新业务等进行创新,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的产业领域,从而给零售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5 结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消费者将更为关注服务品质,即追求在购买及使用过程中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更加强调商品的品牌和文化内涵,也将更加关注绿色消费、安全与健康等。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所以,零售企业不仅要承受住市场的巨大压力,还必须随消费者的理念,不断调整自己的销售业态,提高自己的服务理念、品牌文化内涵以及满足健康安全等要求,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J].经贸论坛,2015(3):11-13.

[2]包双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综合体的创新发展[J].理论探索,2014(3):91-94.

[3]葛艳荣,赵金岭.论非经济因素对我国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0(15):19-21.

[4]严先溥.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J].中国发展,2005(1):25-30.

[5]黄海艳,朱永新.企业诚信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7(1S):170-171.

篇4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65-01

自欧元诞生以来,欧盟特别是欧元区支付一体化日益加深,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支付市场,对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欧盟宣布欧元区范围内单一欧元支付区(SEPA)将于2014年建成,届时将对现有零售支付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研究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经验,对于完善我国零售支付市场发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一、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发展现状和问题

现阶段,欧元区使用最为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主要是贷记转账、直接借记、银行卡、电子和移动支付,但各类支付工具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一)贷记转账和直接借记

贷记转账和直接借记是泛欧洲支付体系下的核心支付工具,即欧洲支付委员会颁布的SEPA规章内以欧元支付的交易。贷记转账指由付款人主动发起支付指令,付款人将支付指令提交给开户银行,开户银行接收后根据指令要求将付款人资金转入收款人银行。直接借记是指由收款人对付款人的银行账户发起的事先由付款人授权的借记支付指令。

(二)银行卡支付

银行卡是零售支付中最普及和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子支付工具。2010年,银行卡支付交易量在零售支付领域位居第3。目前,欧洲使用中的银行卡共7.26亿张,人均1.45张,平均每张卡消费2194欧元。

(三)电子支付

电子支付指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支付,通常包括3种方式。一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银行卡交易;二是支付者通过网上银行身份识别,在网上银行转账和直接借记,这种方式目前只可在一国范围内实现;三是通过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商支付。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电子支付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指支付数据和支付指令通过手机发起、传递和确认,可应用于在线或离线购买服务、数字或商品。移动支付主要分为2大类:一是远程移动支付,通过Internet/WAP或SMS进行支付。目前,大部分通过Internet的远程移动支付基于银行卡;二是近程支付,通常在销售点直接发生。

二、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未来发展目标

近年来,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一是单一欧元支付区逐渐形成;二是各成员国零售支付基础设施之间联系进一步加强;三是新的SEPA工具,如卡支付、贷记支付、直接借记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四是部分基础设施发生重大变化,如单一欧元区证券结算体系(T2S)建设。

(一)是促进公平竞争性。基于共同的、开放的标准,服务供应商可在多国提供支付解决方案,扩大业务平台,推动创新,带来支付服务成本和价格同时下降,并对新进入者或其他成员国竞争者的市场准入提供便利,以此促进公平竞争。

(二)是促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性,并增加透明度。支付者可从更多的、有竞争性的支付工具中选择最适合需要的支付方式。同时,支付市场更透明,将引导消费者使用最有效的支付工具。

(三)是促进业务更具创新性。市场一体化可带来更多规模效益,对现有参与者而言,意味着节约更多成本或增加更多收益机会,且新进入者创新热情会更高,创新地域范围也会扩大。

三、欧盟培育和促进欧元区支付一体化的措施

(一)对电子货币机构和支付机构实行业务许可制度

欧盟规定各成员国应对电子货币机构和支付机构实行业务许可制度,确保遵守审慎监管原则的机构才能从事此类业务。市场准入业务包括跨国收购服务供应商、发行联名卡、信用卡支付方案、电子签名认证服务市场准入、依赖银行卡交易支付的付款机制等方面。

(二)增加支付服务透明度

目前,支付服务的真正成本通常是不透明的,特别是在信用卡方面透明度缺失严重,将给消费者、商家和欧盟经济带来更高的支付成本。欧盟鼓励通过利用综合返利、收取附加费等手段,使用消费者能够使用最有效的支付工具。

(三)对协议、接口、应用、服务等方面实行标准化

欧盟鼓励对银行卡、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实施标准化:一方面银行卡应遵循SEPA标准,即任何SEPA国家的银行卡,能够在其他SEPA国家的银行卡终端上使用;另一方面,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需要银行卡部门和移动网络运营商合作,实施统一的标准化解决方案,确保完全的互操作性和开放性,以适应消费者流动使用需求。

(四)加强支付安全和信息保护建设

―是欧盟从1990年起就开始实施银行卡EMV迁移,即将磁条卡更换为芯片卡;二是欧盟要求其成员国切实做好数据保护,客户信息无论是在处理还是存储过程,都应存放在安全支付基础设施中;三是支付交易认证机制从设计开始,就必须包括必要的安全措施,以符合数据保护需求。

四、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以制度作保障,加快建立非现金支付法规制度

一是推动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条例》、《银行卡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等业务规范和管理,促进发卡、使用、清算、收单等各环节业务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电子支付业务管理制度,制定完善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业务管理办法,夯实支付体系法律基础,有效防范支付风险。

(二)以规范促发展,加强对新兴电子支付业务的监管

一是建立健全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管体系,尤其是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组织开展现场与非现场检查,规范其经营行为;二是加强对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风险监管,包括运行风险、技术风险、系统性风险、法律风险、欺诈风险等风险防范与处置。

(三)以推动促普及,引导新兴支付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银行卡产业发展,继续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不断改善受理环境,全面促进银行卡应用;二是优化政策和信用环境,促进移动支付、电话支付、预付卡支付等电子支付业务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三是加快农村地区电子支付普及,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网络通信设施,推动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网上支付等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开展。

篇5

一、零售业定义

零售业是商品流通的最后环节,直接面对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服务。在我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包括: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百货店、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

二、零售业态特点

在我国,不同的零售业态有不同的发展特点。百货店是传统的业态,发展较早,一般处在城市繁华区,规模大;超级市场是新型的零售模式,主要处在居民区、交通要道、商业区,以居民为主要销售对象;大型综合超市由于商品种类丰富、占地面积大,一般选址在城乡结合部、住宅区、交通要道;便利店定位于满足人们购物便利的需要;专业店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同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一般选址多样化;专卖店一般选址在繁华商业区、商店街或百货店、购物中心内。这些种类繁多的零售业态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满足了我国消费者对零售产品的消费需要。

三、我国零售业市场的现状

随着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我国零售业市场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市场的集中度、零售企业的利润水平、零售企业规模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1、市场集中度提高。在2006年,零售企业100 强中的前10家总销售规模达4073 亿元,占100 强总销售规模的48%,比2005 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前30家企业的总销售规模达6396 亿元,占100 强的75%。

2、外资零售商进入速度加快。外资企业进入市场的速度在近几年大大加快。外资企业在国外是发展成熟的零售企业,在我国,它们具有开店速度快、并购力度大、效益水平高等特点。如以经营大型超市为主的11家外资零售商新开店铺数量超过上年同期水平,且单店销售规模为2.15亿元,同比增长5%,大大高于国内同业态店铺的销售。

3、销售收入明显增加。2006年连锁经营的100强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积极的扩张,效益明显改善,超市盈利能力也有所增强。排名第一的国美电器集团店铺数为820,同比增幅92%,销售额增加 74%,排名第二的百联集团店铺数为6280,同比增幅5%,销售额增加8%。排名第三的苏宁电器集团店铺数为520,同比增幅43 %,销售额增加53%;排名第四的华润万家有限公司店铺数为 2250,同比增幅11 %,销售额增加26%。其效益明显改善的主要原因,一是连锁企业本身管理水平和购物环境的提高,二是连锁企业的积极扩张刺激了消费,激发了潜在的需求。

四、零售市场中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关系分析

在零售业企业收入出现积极增加的同时,零售业发展中的问题也开始暴露,而零售商利润增加的渠道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在我国,零售市场上产品供过于求的出现和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使零售市场上的工商关系发生了变化。加上零售市场的对外放开,使一大批国外零售业巨头进入我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零售商的利润下降,使得各零售企业为了增加利润,开始转向压缩供应商的利润空间,向他们收取种类繁多的通道费。据报道,在家乐福与一家国内的炒货企业签署的《促销服务协议》中,如果这家企业想进家乐福,需要交纳的服务名目及费用就占了将近10页的篇幅,包括特色促销活动、店内旺销位置优先进入权、进入商店的特权、良好营销环境的优先进入权、节假日、开发市场份额等一共六大门类。经初步计算,家乐福向这家供应商收取的各项进场费,达到其在家乐福卖场所实现营业额的36%左右。高额的通道费引起了供应商的极大不满。

五、零售市场工商关系的发展趋势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阶段,我国零售市场中的工商关系是卖方垄断。由于产品稀缺,供应商的产品在市场中供不应求,此时零售商只起到了分配产品的作用。市场中产品性能单一,人们对于产品数量的要求超过了对产品种类的要求,零售商的存活依赖供应商的产品供给。而在市场经济体制阶段,零售市场中的产品数量、种类大大增加,基本不存在稀缺的产品。产品供过于求,人们的消费偏好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性能。供应商选择生产的产品类型依赖于消费者的偏好信息,而零售商是消费者偏好信息最直接的获得者,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加之零售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商主要采用零售商的经销渠道进行产品的销售,这进一步扩大了零售商对供应商的市场力量,使工商关系由卖方垄断变为买方垄断。

这种关系的转变符合经济学对产品交易双方的理论分析。在零售市场商品经济的市场环境下,供应商数量众多,产品差异较小,销售渠道有限,零售商是主要的销售渠道,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供应商使用这种经济资源的同时,相应地付出了一部分使用费,而资源的使用程度则与付出的费用成正比。在这个过程中,供应商的利润转移到了零售商,从而引发了工商关系的冲突。

解决这一冲突的方法,只有通过提高供应市场的集中度来提高供应商的市场力量,使供应商的产品成为零售商持续经营的必须品,双方建立合作的销售关系。工商关系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博弈最终才能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 汪浩:零售商市场力量与通道费.

省略.cn/lunwen/paper2/wp200505.doc>.

[2] 徐剑明:我国零售企业价格竞争行为的博弈分析.商业经济文荟,2003(5).

篇6

门窗工程市场的艰难和零售市场的无线可能使得许多门窗企业纷纷探索零售转型之路。零售其实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与工程市场是截然不同的用户群体、产品需求和生产组织方式,门窗企业如何才能成功实现从工程市场到零售市场的转型?除了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之外,转变思维是关键!

记者:面对目前的房地产困境,今年整个行业中提得最多的词语就是:转型、零售,很多门窗企业或是从原来的工程市场转型零售市场,或者在保持工程市场的前提下,进驻零售市场,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邓总:首先说说零售门窗行业,过去可以说是没有这个行业的,老百姓只有在门窗出现功能性损坏的时候才会换旧窗户。现代意义的门窗零售是大约10 年前从广东佛山开始做起来的,发展到今天,佛山大概有超过2000 家这样的工厂在做零售门窗,价格、回款做的都非常好,形成了业主对门店、门店对门窗厂、即C2B2M 的全新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创建以后,既解决了业主对建筑门窗使用功能的要求和高品质的价值主张,同时,门窗厂、经销商(门店)都有了良好的盈利。

零售门窗市场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未来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数据上来看:建筑门窗每年的需求量按建筑面积计算,现在每年新竣工的民用建筑面积约为20 亿平方米;我国门窗的既有建筑面积的保有量约为600 亿平米的规模,这些建筑大部分是近十几年盖起来的,假设窗户十年更换一次,平均一年就要有60 亿平方米建筑面积门窗的市场需求,大约为现在新建建筑市场门窗面积三倍的体量,同时,价格是工程门窗的2-3 倍。

虽然有很多企业看到这块市场的巨大,但实际上很少有企业真正明白如何从工程门窗市场向零售门窗市场转型,在北方地区转型成功的企业不会超过3-4 家,因为转型不是简简单单说转型就转型了,转型会涉及很多方面的根本的转变。

在转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转变思维,零售市场需要一种全新的零售门窗思维模式,如果运用对开发商和工程市场的思维方式来做零售门窗,就很难成功。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是品牌,市场上门窗产品众多,在琳琅满目的产品种类中,业主只会选择知名品牌的产品,所以说企业的品牌形象对于业主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打造品牌也就成为门窗企业开拓零售市场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是渠道,企业需要形成自己的产品销售渠道,针对企业和产品的特点打造适合自身的产品零售渠道;

第三是产品,零售市场具有与工程市场完全不相同的产品需求,个人消费者对门窗产品应有的气密性、水密性、风压、保温等物理性能不是太了解,反而对门窗的外观装饰功能,以及纱窗、遮阳、安全防护等延伸功能比较重视。所以说,门窗企业在转型零售市场时必须要开发出适合于零售门窗市场的产品;

第四,和工装市场大批量的生产模式不相同,零售市场要求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即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混线生产与柔性制造的生产模式;

第五,企业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涵盖从业主到经销商(门店)、经销商到门窗厂的全流程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在工厂内彻底实现信息化的柔性;制造或者混线生产,快速高效的智能化生产线,才能满足零售市场产品定制化、差异化、多样化的特点。

只有做好以上这五点,才有可能真正做好门窗零售市场。

最终实现零售,需要线上线下相结合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与互联网相结合,对门窗行业来说,众多企业也在根据时代潮流做出相应改变,积极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开放性优势构筑线上营销体系。然而,在拥抱互联网+的同时,也要考虑门窗产品所特有的线下测量、安装等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无缝结合,把更优质更便捷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才是关键。

记者:目前互联网+ 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线下线上相结合也已经非常普遍,门窗行业也不例外。请帮我们描述一下在实际的门窗零售过程中,线上线下具体会经历哪些步骤和过程?

篇7

21世纪初,亚洲,尤其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全球零售巨头利润的主要来源。在零售业严冬的当下,国际零售巨头们在中国如何动作,给中国零售业可能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而中国零售业将如何应对等等问题已是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课题。

一、国际零售服务贸易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1、国际零售业服务贸易的总体现状

全球化步伐正在加快,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市场呈现多样化、国际化,消费者不仅只满足于本国的商品及服务供给,而且对具有异国文化的商业服务也产生广泛需求,这为各国零售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市场条件。

二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零售业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消费不振、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制约了国内零售商业的扩张。另外,零售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组织化和规模化,而市场饱和以及过度竞争导致国内经营成本上升,商业利润不断下降。于是各国大型零售商纷纷冲破本国市场局限,进军海外市场,在国外开店,在全球采购商品,并将全球化发展定为其发展目标。

三是国际零售服务贸易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国际服务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在进出口方面都占绝对的优势。跨国销售额,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阿赫德、麦德龙等在内的世界超级零售企业,每年都以百亿美元计算。从进入国家和地区的数量来看,世界约20多家零售业巨头开展跨国经营,其店铺分布于欧、亚、中南美和北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

2、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向现代零售市场体系的方向发展和完善,零售市场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持续提高,市场供应商品的极大丰富,以及市场经营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零售市场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6%,2007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居民消费多元化和层级性的发展,促使我国零售业业态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零售市场上的零售业态,几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零售业态,以连锁经营形式发展的现代零售业态己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流。

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零售企业重组、并购等改革步伐加快。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渐成零售市场主体。2006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为874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1.4%。

我国现行的国内零售市场开放政策,总体上非常接近加入WTO所作的承诺,在开放地域上已经超出了中国的承诺,突出表现为以沃尔玛、家乐福的大卖场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场快速增长。到2008年底,沃尔玛在我国开设了104家分店,家乐福开店达120家。目前,中国已成为家乐福在法国之外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二、当前我国零售服务的SWOT分析

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国外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中国零售领域是必然趋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中国零售业既面临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也面临着外部的机遇和挑战。

1、内部优势

(1)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以来,我国零售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零售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新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管理手段和技术在零售业率先使用,引发了国内以流通社会化、现代化,与国际市场接轨为主要内容的流通革命;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与外商零售业相比较,中国零售业的最大优势就是熟悉本国国情的本土化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优势;门店地理位置优势;与供应商长期关系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从总体实力上看,目前没有哪家国内零售企业能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抗衡,但其在区域上的优势只是相对的。

2、内部劣势

(1)企业规模零、散、小,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尽管我国流通企业已经具备较大规模,但放在全球背景下看,仍属中小企业。零售企业的核心是员工的服务,但我国的许多零售企业只注重员工形象,而忽视员工的素质。

(2)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方式单一。我国零售企业在管理上大多数是粗放式管理,离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和特色化还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色。在经营方式上,零售企业大多采用招商、联营、代销甚至出租柜台,这种经营方式常常导致企业的管理与经营脱离,企业不仅无法提供有特色的优质服务,也无法形成企业的经营战略。

3、外部面临的机遇

(1)国内零售市场容量扩大。2008年1—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4万亿元,同比增长21.9%,这显示出我国消费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我国零售市场业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

(2)政策扶持。中国政府已经将过去的管理职能转变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大型流通企业。力争培育出拥有自主品牌、自主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可以和外国零售企业相抗衡,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3)享受加入WTO带来的权利,可以进入更大的国际市场舞台。

4、外部面临的挑战

我国零售企业外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跨国零售商的冲击,因为我国零售业与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上的差距。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普遍规模大,如沃尔玛公司2007年在华销售额高达213亿元,家乐福为296亿元。我国本土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相对较小、网点分布不合理、定位趋同化的缺陷,在总体经营规模上与跨国集团有较大差距。

篇8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引入,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在加速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

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本文就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和购物中心这六类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的现状作出分析。

百货商店指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各自的进货、管理、运营的零售业态。目前,中国百货商场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从市场形式看,百货商场表现为如下现状:

经济效益日益下滑。虽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确呈下降态势,企业的效益增长远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同业过度扩张竞争。从2005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长水平。市场缺乏特点,消费需求明显断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基本饱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加之居民购买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费需求在近几年内将会逐渐减弱。因此,消费品市场难以出现热点商品。

连锁超级市场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生鲜商品、食品等大众化实用品、向顾客提供日常必需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在百货商场扩张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连锁超市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具备竞争力的大型连锁超市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热点:

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市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

竞争激烈,连锁超市进入整合时期。同国外的连锁超市公司相比,中国的连锁超市规模明显偏小。目前连锁超市公司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是对国有网点进行连锁化改造和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等方式扩张,这些都属于单一资本的扩张,要想扩大企业规模,建造内资连锁超市的“航空母舰”,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加盟等多种形式,突破行业界限、地区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经营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大型连锁超市公司。

外资进入速度加快。国外著名的超市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抢滩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而且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

仓储式商场指在大型综合超市经营的商品基础上,筛选大众化实用品销售,并实行储销一体,以提供有限服务和低价商品为主要特征的,采取自选方式销售的零售业态。

由于国外大型著名仓储式商场纷纷进驻我国市场,不仅对国内仓储式商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加剧了仓储商场之间的竞争,我国仓储式商场逐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运作使之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新经营理念的引入,使我国仓储式商场的优势较为明显:仓储式商场一般都实行私人商场,即PB(PRIVATEBRAND)战略。零售企业自己筹划开发并贴有本公司特定商标的商品。仓储式商场定位于中低档次。中国目前仍有60%—70%消费者消费水平较低,因而仓储式商场的定位仍适应当前消费状况,再加上商场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因而颇受欢迎。自主的购物形式。消费者购买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强,对营业员的依赖性减弱,而仓储式商场已适应了这种心理。仓储式商场实行会员制,把一些收入较高、消费量较大但同时对让利销售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吸收为自己的会员,并对其大量消费进行奖励,从而成为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实行会员制也便于商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趋向,以便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经营管理机构精简、高效。

专业店指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提供适当售后服务的零售业态。专业店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发展迅速,总量大幅度增加;专业细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专业店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大城市发展异常迅猛,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商场、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商业业态。这些专业店以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但其发展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规模限制等问题。

便利店指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要,是我国零售业态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估计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购物中心近几年,购物中心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兴建中,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不等,全国正在兴建的约有200处左右,基本上是以娱乐、餐饮、服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场所。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业态,电视购物、邮购等作为新兴的商贸形式,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零售企业规模格局

我国目前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表现为:首先,企业规模化趋势逐渐明显,产业集中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零售企业间并购进程加快,集团规模增大,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且零售业向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其次,外商企业占有相当优势,增长也十分迅速。2004年我国零售业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数264家,分店2200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89%;2004年零售企业前30名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增幅为17.8%,而外商企业为21.6%,销售额占零售企业30强销售总额比例为20.8%,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上述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基于物流、营销以及客服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对处于流通末端的零售业来说至关重要。作为零售市场自身结构优化的趋势,零售企业必然走向大规模与集团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再者连锁经营方式的大规模引入及广泛流行,也是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诱因。

长期以来小、散、乱、差的竞争格局导致零售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无益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也无益于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而我国零售业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集中程度与合理的市场结构都相差悬殊,因此作为一种趋势,零售企业的规模仍将继续增大,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必将进一步提高。

外资的大量涌入,高投入、掠夺性布局及其迅速壮大,显示出了对零售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威胁,也在客观上刺激和加速了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化整合及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唯有自我发展壮大,方可应对外资在各方面的大冲击,保护本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地位。

从现状来看,外资掠夺性战略布局阶段初步完成,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增店扩容时期,尤其是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限制进一步放宽后,外商投资将会更加自由,领域也将更加深入,这些因素决定着外商规模必将随之增大,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在近5—10年内,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在规模上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上。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的政策选择

业态政策选择

通过对我国零售业主要业态现状的研究,我国零售市场要想成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改革以百货为主的原有传统业态,对不适合当前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当前百货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已明显落后于其它业态,因此应对百货店在数量上加以控制,在其功能上加以改革。

大力发展适合当前市场环境及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如超市、专业店和购物中心等,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区域性政策壁垒,加速连锁经营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业态,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区附近,发展小规模超市与杂货店相结合并带有一定便民服务项目的类似便利店性质的业态;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规模政策选择

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政府应在适度规模的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打破体制的限制,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零售企业联合政策,通过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零售企业大集团,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制定有关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促进企业间的跨地区重组,例如建立统一法规,解决企业跨地区跨省市开店在工商登记、税务交纳等营业正常开放环节等方面的问题。

先本土化再国际化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本土化,国际化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本土化竞争程度和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化进程和竞争实力;反之,如果没有国际化理念和标准管理下的产品或服务作支撑,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对于我国零售业跨地区的重组和整合应首先侧重于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自身竞争力,培养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商业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形结构。中小企业通过细分市场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中小商业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中小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发展零售市场中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竞争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在大力推进中小连锁企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流通创新理论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业态变迁学说及其促进我国流通创新的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3(1)

篇9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引入,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在加速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

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本文就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和购物中心这六类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的现状作出分析。

百货商店指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各自的进货、管理、运营的零售业态。目前,中国百货商场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从市场形式看,百货商场表现为如下现状:

经济效益日益下滑。虽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确呈下降态势,企业的效益增长远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同业过度扩张竞争。从2005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长水平。市场缺乏特点,消费需求明显断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基本饱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加之居民购买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费需求在近几年内将会逐渐减弱。因此,消费品市场难以出现热点商品。

连锁超级市场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生鲜商品、食品等大众化实用品、向顾客提供日常必需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在百货商场扩张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连锁超市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具备竞争力的大型连锁超市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热点:

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市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

竞争激烈,连锁超市进入整合时期。同国外的连锁超市公司相比,中国的连锁超市规模明显偏小。目前连锁超市公司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是对国有网点进行连锁化改造和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等方式扩张,这些都属于单一资本的扩张,要想扩大企业规模,建造内资连锁超市的“航空母舰”,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加盟等多种形式,突破行业界限、地区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经营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大型连锁超市公司。

外资进入速度加快。国外著名的超市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抢滩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而且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

仓储式商场指在大型综合超市经营的商品基础上,筛选大众化实用品销售,并实行储销一体,以提供有限服务和低价商品为主要特征的,采取自选方式销售的零售业态。

由于国外大型著名仓储式商场纷纷进驻我国市场,不仅对国内仓储式商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加剧了仓储商场之间的竞争,我国仓储式商场逐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运作使之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新经营理念的引入,使我国仓储式商场的优势较为明显:仓储式商场一般都实行私人商场,即PB(PRIVATEBRAND)战略。零售企业自己筹划开发并贴有本公司特定商标的商品。仓储式商场定位于中低档次。中国目前仍有60%—70%消费者消费水平较低,因而仓储式商场的定位仍适应当前消费状况,再加上商场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因而颇受欢迎。自主的购物形式。消费者购买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强,对营业员的依赖性减弱,而仓储式商场已适应了这种心理。仓储式商场实行会员制,把一些收入较高、消费量较大但同时对让利销售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吸收为自己的会员,并对其大量消费进行奖励,从而成为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实行会员制也便于商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趋向,以便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经营管理机构精简、高效。

专业店指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提供适当售后服务的零售业态。专业店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发展迅速,总量大幅度增加;专业细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专业店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大城市发展异常迅猛,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商场、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商业业态。这些专业店以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但其发展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规模限制等问题。

便利店指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要,是我国零售业态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估计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购物中心近几年,购物中心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兴建中,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不等,全国正在兴建的约有200处左右,基本上是以娱乐、餐饮、服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场所。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业态,电视购物、邮购等作为新兴的商贸形式,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零售企业规模格局

我国目前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表现为:首先,企业规模化趋势逐渐明显,产业集中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零售企业间并购进程加快,集团规模增大,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且零售业向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其次,外商企业占有相当优势,增长也十分迅速。2004年我国零售业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数264家,分店2200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89%;2004年零售企业前30名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增幅为17.8%,而外商企业为21.6%,销售额占零售企业30强销售总额比例为20.8%,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上述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基于物流、营销以及客服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对处于流通末端的零售业来说至关重要。作为零售市场自身结构优化的趋势,零售企业必然走向大规模与集团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再者连锁经营方式的大规模引入及广泛流行,也是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诱因。

长期以来小、散、乱、差的竞争格局导致零售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无益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也无益于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而我国零售业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集中程度与合理的市场结构都相差悬殊,因此作为一种趋势,零售企业的规模仍将继续增大,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必将进一步提高。

外资的大量涌入,高投入、掠夺性布局及其迅速壮大,显示出了对零售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威胁,也在客观上刺激和加速了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化整合及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唯有自我发展壮大,方可应对外资在各方面的大冲击,保护本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地位。

从现状来看,外资掠夺性战略布局阶段初步完成,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增店扩容时期,尤其是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限制进一步放宽后,外商投资将会更加自由,领域也将更加深入,这些因素决定着外商规模必将随之增大,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在近5—10年内,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在规模上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上。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的政策选择

业态政策选择

通过对我国零售业主要业态现状的研究,我国零售市场要想成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改革以百货为主的原有传统业态,对不适合当前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当前百货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已明显落后于其它业态,因此应对百货店在数量上加以控制,在其功能上加以改革。

大力发展适合当前市场环境及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如超市、专业店和购物中心等,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区域性政策壁垒,加速连锁经营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业态,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区附近,发展小规模超市与杂货店相结合并带有一定便民服务项目的类似便利店性质的业态;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规模政策选择

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政府应在适度规模的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打破体制的限制,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零售企业联合政策,通过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零售企业大集团,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制定有关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促进企业间的跨地区重组,例如建立统一法规,解决企业跨地区跨省市开店在工商登记、税务交纳等营业正常开放环节等方面的问题。

先本土化再国际化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本土化,国际化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本土化竞争程度和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化进程和竞争实力;反之,如果没有国际化理念和标准管理下的产品或服务作支撑,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对于我国零售业跨地区的重组和整合应首先侧重于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自身竞争力,培养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商业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形结构。中小企业通过细分市场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中小商业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中小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发展零售市场中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竞争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在大力推进中小连锁企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流通创新理论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业态变迁学说及其促进我国流通创新的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3(1)

篇10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引入,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在加速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

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本文就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和购物中心这六类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的现状作出分析。

百货商店指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各自的进货、管理、运营的零售业态。目前,中国百货商场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从市场形式看,百货商场表现为如下现状:

经济效益日益下滑。虽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确呈下降态势,企业的效益增长远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同业过度扩张竞争。从2005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长水平。市场缺乏特点,消费需求明显断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基本饱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加之居民购买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费需求在近几年内将会逐渐减弱。因此,消费品市场难以出现热点商品。

连锁超级市场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生鲜商品、食品等大众化实用品、向顾客提供日常必需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在百货商场扩张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连锁超市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具备竞争力的大型连锁超市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热点:

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市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

竞争激烈,连锁超市进入整合时期。同国外的连锁超市公司相比,中国的连锁超市规模明显偏小。目前连锁超市公司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是对国有网点进行连锁化改造和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等方式扩张,这些都属于单一资本的扩张,要想扩大企业规模,建造内资连锁超市的“航空母舰”,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加盟等多种形式,突破行业界限、地区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经营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大型连锁超市公司。

外资进入速度加快。国外著名的超市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抢滩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而且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

仓储式商场指在大型综合超市经营的商品基础上,筛选大众化实用品销售,并实行储销一体,以提供有限服务和低价商品为主要特征的,采取自选方式销售的零售业态。

由于国外大型著名仓储式商场纷纷进驻我国市场,不仅对国内仓储式商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加剧了仓储商场之间的竞争,我国仓储式商场逐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运作使之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新经营理念的引入,使我国仓储式商场的优势较为明显:仓储式商场一般都实行私人商场,即PB(PRIVATEBRAND)战略。零售企业自己筹划开发并贴有本公司特定商标的商品。仓储式商场定位于中低档次。中国目前仍有60%—70%消费者消费水平较低,因而仓储式商场的定位仍适应当前消费状况,再加上商场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因而颇受欢迎。自主的购物形式。消费者购买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强,对营业员的依赖性减弱,而仓储式商场已适应了这种心理。仓储式商场实行会员制,把一些收入较高、消费量较大但同时对让利销售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吸收为自己的会员,并对其大量消费进行奖励,从而成为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实行会员制也便于商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趋向,以便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经营管理机构精简、高效。

专业店指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提供适当售后服务的零售业态。专业店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发展迅速,总量大幅度增加;专业细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专业店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大城市发展异常迅猛,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商场、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商业业态。这些专业店以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但其发展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规模限制等问题。

便利店指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要,是我国零售业态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估计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购物中心近几年,购物中心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兴建中,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不等,全国正在兴建的约有200处左右,基本上是以娱乐、餐饮、服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场所。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业态,电视购物、邮购等作为新兴的商贸形式,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零售企业规模格局

我国目前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表现为:首先,企业规模化趋势逐渐明显,产业集中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零售企业间并购进程加快,集团规模增大,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且零售业向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其次,外商企业占有相当优势,增长也十分迅速。2004年我国零售业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数264家,分店2200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89%;2004年零售企业前30名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增幅为17.8%,而外商企业为21.6%,销售额占零售企业30强销售总额比例为20.8%,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上述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基于物流、营销以及客服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对处于流通末端的零售业来说至关重要。作为零售市场自身结构优化的趋势,零售企业必然走向大规模与集团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再者连锁经营方式的大规模引入及广泛流行,也是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诱因。

长期以来小、散、乱、差的竞争格局导致零售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无益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也无益于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而我国零售业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集中程度与合理的市场结构都相差悬殊,因此作为一种趋势,零售企业的规模仍将继续增大,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必将进一步提高。

外资的大量涌入,高投入、掠夺性布局及其迅速壮大,显示出了对零售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威胁,也在客观上刺激和加速了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化整合及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唯有自我发展壮大,方可应对外资在各方面的大冲击,保护本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地位。

从现状来看,外资掠夺性战略布局阶段初步完成,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增店扩容时期,尤其是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限制进一步放宽后,外商投资将会更加自由,领域也将更加深入,这些因素决定着外商规模必将随之增大,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在近5—10年内,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在规模上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上。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的政策选择

业态政策选择

通过对我国零售业主要业态现状的研究,我国零售市场要想成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改革以百货为主的原有传统业态,对不适合当前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当前百货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已明显落后于其它业态,因此应对百货店在数量上加以控制,在其功能上加以改革。

大力发展适合当前市场环境及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如超市、专业店和购物中心等,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区域性政策壁垒,加速连锁经营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业态,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区附近,发展小规模超市与杂货店相结合并带有一定便民服务项目的类似便利店性质的业态;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规模政策选择

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政府应在适度规模的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打破体制的限制,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零售企业联合政策,通过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零售企业大集团,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制定有关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促进企业间的跨地区重组,例如建立统一法规,解决企业跨地区跨省市开店在工商登记、税务交纳等营业正常开放环节等方面的问题。

先本土化再国际化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本土化,国际化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本土化竞争程度和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化进程和竞争实力;反之,如果没有国际化理念和标准管理下的产品或服务作支撑,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对于我国零售业跨地区的重组和整合应首先侧重于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自身竞争力,培养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商业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形结构。中小企业通过细分市场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中小商业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中小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发展零售市场中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竞争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在大力推进中小连锁企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流通创新理论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业态变迁学说及其促进我国流通创新的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3(1)

篇11

由于进入中国零售业的外资企业大都资金充足、实力雄厚,所以投资规模普遍较大。

1.从数量上看:迄今为止,国际上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2/3进入中国。中国商业联合会的《中国零售业白皮书》披露,到2001年底,限额以上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已发展到362家,其中110家法人单位,252家活动单位。港澳台投资零售企业有100家法人企业,134家活动单位。

2.从销售额上看:2001年限额以上外商投资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额占中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零售业总额的5.29%,占中国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的1.46%。在外商投资零售业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外资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该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和8.9%。

3.从采购额上看: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纷纷将全球采购中心移至中国内地,中国已成为国际零售业的重要采购基地。如沃尔玛每年有100多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往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沃尔玛出售。2001年沃尔玛的直接采购额超过100亿美元,家乐福为35亿美元,麦德龙则达到50亿元人民币。采购额呈逐年稳定增长的趋势。

(二)投资区位选择

1.宏观的地域选择: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开放区域已扩大到所有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有巩固现有零售市场并逐步向中西部发展扩张的势头。

2.微观的店址选择:在国外零售业被称作是“选址的产业”,店址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销售额和利润。外资零售企业普遍重视选址,遵循着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多是经过严格的论证,利用GIS系统,对商圈周围的人口信息、消费水平进行集成。

(三)投资业态选择

目前外商在中国零售市场避开了已出现过度竞争的百货店和中国式的食品超市,所经营的零售业态形式主要为大型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会员店。大型综合超市同时具备了食品超市和百货店的双重功能,能够为大众提供更多选择、更低价位、更优质量的商品。到2001年底,家乐福已在中国开设了27家店,沃尔玛已开设了19家店,麦德龙已开设了15家店,继OK店之后,7-11便利店也拿到中国第一张外资连锁便利店经营牌照。

(四)外资进入我国的策略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我国主要采取合资、自行开设新店、给予特许权和并购四种策略。这些零售巨头在决定采用何种战略之前,通常会对这个市场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进入障碍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做出选择,而且这四种策略常常混合使用。

此外,外资为了避免中央政府繁琐的审批程序,部分选择了各种渠道。如地方政府自行批准一些外商独资的零售企业、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国内一些零售企业委托、聘请或承包给外商进行管理的企业。中外合资,实际上由外方公司进行管理,中外双方成立合资的商业咨询公司,直接管理国内商业企业以及外资提供专用品牌等等。

二、问题及其成因

外国零售企业在管理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诸多方面优势明显。它们通过全球计算机网络的统一管理,使管理成本大大降低;通过全球采购,得到供应商的折扣和返佣;通过高薪或其他手段挖走中国零售企业的优秀人才,抢占中国市场。

(一)外商投资我国零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业态和地域过于集中,导致商业网点的地域性分布严重不合理。根据国家经贸委内贸局最近对全国27个城市零售业所做的调查显示,目前,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和超市中,外资企业零售额的比重已达到23%,在百货店中外资所占的比重为6%。外资零售企业绝大多数都避开了已过度竞争的百货商店,而选择位于高端的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大型综合超市,并且近80%的外商投资企业集中在东部城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对其周围的大,中、小零售企业的销售额有不同程度的冲击。

2.地方越权审批严重,部分外商违规开店,经营。虽然中国自1992年零售业才有步骤地对外开放,但各外商投资企业已采用各种途径进入了中国市场。全国各地政府为吸引外资,致使全国有2/3的城市出现了违规审批行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9年底,中央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只有21家,实际上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近300家。例如:2001年家乐福未获中国政府批准,独自在全国各地开设超市27家,这违反了我国有关外资企业的规定,家乐福被要求停业整顿。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股权不得超过65%。而家乐福1家沈阳分店、2家大连分店却拥有100%的股权。2002年6月份,家乐福被勒令将其全资拥有的三家东北超市至少35%的股权出售给两家中国公司。

3.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对我国流通主渠道的控制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外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流通利润,更是为了能够任意销售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商品,进而能够销售其国外母公司生产的商品,能够销售国外其他公司生产的商品。大型综合超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它往往占据有利地形,拥有巨大的人流,具备一个相对完善的物流系统和销售网络,对商品的成功展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对想依靠大型综合超市占领市场或走出国门的我国生产企业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外资零售企业牢牢掌握淘汰供应商的大权,通过大量的采购,迫使我国的供应商提供“物美价廉”的超低价商品,使我国的生产企业靠极低的利润惨淡经营。而且一旦外商控制我国的分销领域,我国相当一部分生产企业会沦为外商的加工车间,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利润,很难再大造民族自身品牌。

(二)问题的成因

1.投资国本国零售市场的过度饱和或过度竞争。零售业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并且近年来随着国内并购活动的频繁,零售业的集中度也相对提高了,人工成本和经营成本居高不下,零售企业的增长停滞或较为缓慢。而所有这些都促使外国零售商主动开拓全球市场。我国零售市场的逐步开放,为外商零售企业纷纷进入我国零售市场提供了条件。

2.中国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足够的人口规模和良好的经济前景,促使外商零售企业纷纷进入我国零售市场。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的增加和购买力的提高,使我国零售市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又因为零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成本低下,外商更愿意分享我国的制造业优势。

3.竞争优势明显。在经营规模方面,外资在中国的单店投资额达到3亿多美元,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在中国的单店平均建筑面积达9.455万平方米,大大地高于我国零售企业的水平;在商品零售价格上,外资零售企业多采用低价策略,这对收入不高的中国消费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品牌经营方面,许多外资零售企业经过长期发展,正经营管理,服务、企业定位和购物环境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特点,他们早已被世界各国的消费者认可,具有很强的品牌优势。家乐福集团是欧洲最大、全球第二的零售商,它们在世界31个国家拥有9200多家连锁店,去年的销售额达到780亿欧元。从1995年开始,家乐福相继在我国的16个城市开设了28家大型综合超市,并在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大连等11个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全球采购基地。

三、规范和发展外商投资企业的对策

(一)按照国际惯例,渐进开放零售市场

对中国零售市场规范和完善并不意味着国家力图保护民族零售业,限制对外开放。在日益开放的市场中,培育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大型零售企业集团,发展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是我国零售业的长期目标。

1.集中审批权。随着零售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在有效监控的条件下逐步下放审批权。消除中央和地方政府多渠道审批引进外资的混乱现象,保证中央政府对零售业的开放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促进全国零售市场的均衡发展。

2.加强对外资零售企业的管理。一方面提高引资标准,让那些具有资本、技术,管理优势的大型零售企业进入我国零售市场。注重外资企业业态结构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做好外资零售企业可能并购我国上市商业零售企业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市场准入规则,并对违规进入的外资企业按国际惯例进行查处。对提前违规进入的外资零售企业要停止其再开新店,直到其现有违规店数量达到原定批准数量后才能再开新店。

3.逐步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中国有关主管部门要在短短的保护期内,努力加快创造均衡的竞争环境,这是中国流通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国家应该在宏观政策层面,对开放服务贸易持理性态度,缩小内外资企业在优惠政策上的差异,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建立和完善新建、扩建、改建大型零售商业网点的市场准入制度,以避免浪费资源,重复建设

1.根据国际惯例,地方政府可根据其具体情况颁布一些地方法规。各地政府应把商业网点的建立纳入到城市规划中进行综合管理,行业协会组织听证会,根据周围已存在零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零售业态的结构,当地居民的人口和收入状况实际等情况,对零售企业(含外资零售企业)是否设立,新建建筑物的外观、面积、高度是否合理提出明确的要求。

2.对于外资进入的新的流通领域,应扩大法律、法规的覆盖面,促进零售业的规范发展。如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经营管理办法必须加快研究制定。

3.利用外资,优化我国零售市场的总体布局。鼓励外资零售企业到我国中西部投资,尽量改善我国零售市场东西部差距巨大的布局结构。

「参考文献

[1]刘小燕。《服务贸易总协定》与我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J].国际贸易问题,1999,(10)。

篇12

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增长,电子商务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加显现;电商网络零售市场规模的逐年增长使得电商主体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由此“十二五”规划把发展电子商务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作为政府,如何在既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促进消费,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问题研究的重点,也是政府决策的核心问题;电商企业是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中的主力军,提升电商企业的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就是提升整个国家的网络零售交易规模。作为电商企业,如何科学预测电商网络零售市场容量,分析自身市场地位,制定市场发展的合理决策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根据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学科相关理论知识,我们知道网民规模的增长有助于促进网络零售交易额的增长,企业网站点击率的提升有助于企业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但具体量化关系缺乏解释。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和电商企业市场占有率两个角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测和决策模型,明确了各经济指标之间的量化关系,对政府和电商企业的科学合理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任丽丽、陆秋君(2013)在基于模糊线性回归的电子商务交易额预测中基于Coppi等的研究,对电子商务交易额数据为因变量进行预测,选取对电子商务交易额影响较显著的网民数、CN域名数、网站数、国际出口带宽四个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从清晰输入、模糊输出角度出发,讨论回归模型的结构,考察对电子商务交易额的拟合预测。李荣霞(2006)在网络环境对我国电子商务影响的定量分析中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网民数和电子商务交易额之间建立了统计模型。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关于网民规模与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少,对电商企业网络零售市场占有率与电商平台网民覆盖的比例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范畴,并没有对其进行量化实证研究,本文利用回归分析对以上两种关系做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量化和考证了各个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印证了经济理论的科学性。

网络零售概述

(一)网络零售的定义

网上零售是企业或个体指借助B2C网站或C2C平台向个人或家庭提品或服务的销售行为。网络零售包括所有针对终端顾客的电子商务活动,这里的顾客主要指普通的个人或普通的家庭,并不包括生产性顾客(谢人强、田娴,2010),所以可以认为网络零售就是指借助互联网向个人消费者零售商品或服务(李永发,2013)。

(二)网络零售市场相关理论基础

基于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可以知道,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受网民规模以及购物网民规模的影响,同时也与企业的市场规模有关。网络规模增大,购物网民规模也会增大,网络零售市场的规模就会变大;同时在电商企业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各个电商企业的网络零售规模增大,整个社会的网络零售规模也会随之增大,网络零售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也会变大。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些理论描述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回归分析法对上述经济变量进行进一步分析。

我国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发展现状

(一)网络零售规模逐年增加

根据表1数据,2012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万亿元,2013年达1.9万亿元,同比增长46.2%。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逐年增长。剔除掉2007年以前的不平稳数据,以2007年作为基年即自变量时间x=1,用Excel做简单回归分析得到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随时间变化的二次方程为:y=0.0525x2- 0.1281x+0.1502,R2=0.997,拟合度较好,根据方程推测2014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约为2.48万亿。

(二)网络购物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逐年增加

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是衡量电商企业对消费促进作用的重要指标。根据表1数据显示,2005-2014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即网络购物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随时间逐年增长,用Excel软件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增长关系方程:y=0.0013x2- 0.003x+0.0038,拟合度R2= 0.9973,拟合较好,y代表网络购物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x代表时间年,以2005年为基年即第一年,后续年份按照自然数顺序逐次类推。可见电商对社会消费的促进作用逐年增强。

(三)网络零售交易额与购物网民规模相关分析

通过Excel软件对表1中2005-2013年购物网民规模与网络零售交易额数据绘制直方图。从图1可以看出,购物网民规模与网络零售交易额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

分别建立它们的变量,令y=网络零售交易额(万亿),x=购物网民规模(亿人),用Spss20.0首先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变量之间的Pearson Correlation为0.972,sig为0.000,显然相关。进行曲线回归分析:通过幂函数回归分析,发现其R2为 0.995,非常接近于1,拟合度较好,方差sig为0.000。各估计参数显著性如表2所示,各项分析指标满足回归分析要求。

根据表2,网络零售交易规模与网民规模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lny= ln0.21+ 2.006 lnx,其方程曲线如图2所示,根据图2可发现网络交易规模的增长要远快于网民规模,网民规模的增长对促进网络零售交易规模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一)网民人数和网络购物人数逐年增长

1.我国网民规模持续增长。根据表1数据,2005-2013年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举措的推进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互联网普及率(网民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网民规模也逐年增长。 2013年我国网民规模617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了45.4%。

因为表1中2009年以前的网民发展趋势不平稳,所以剔除掉,用Excel对2009-2013年的数据进行简单回归分析,得出网民规模的预测方程:y = -316.71x2 + 7638.9x + 31287,拟合度R2 = 0.9988,拟合较好,y代表网民规模,x代表时间年,以2009年为基年即第一年,后续年份按照自然数顺序逐次类推预计2014年我国网民人数约65719万人。

2.网络购物用户规模逐年攀升。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应用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快捷方便、不受地域限制,选择范围广,方便快捷的特点深入人心,加之支付、物流等网络购物环境日趋完善与成熟和电子商务企业众多的促销活动的吸引,网络购物已深入千家万户,成为万千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首选消费方式,网购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大龄网民也加入到了网络购物这个大群体中。

根据表1数据显示,我国网络使用率(网络购物的人数占总网民人数的比率)逐年上升,2013年达到了48.9%,相比2012年增长6个百分点。购物网民数量达到了30189万人,这表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动力基础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正在不断壮大。

(二)网民规模与网络购物人数的相关性分析

用Excel软件对表1中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和网民规模数据绘制直方图,如图3所示。可看出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和网民规模之间存在相关性。设变量Y代表网络年购物人数(万人),变量X代表年网民人数(万人),用spss20.0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的Pearson Correlation为0.967,sig为0.000,相关性较为显著。通过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发现其R2为0.998,非常接近于1,sig为0.000,拟合度比较高。所以选择了该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分析结果,其方程为:

Y=4091.497-0.197X+ 0.000009906X2

用spss20.0绘制的该模型方程图,如图4所示。从图4可看出,该方程的拟合情况较好。证明该模型方程可大致反映网络购物用户和网民规模之间的关系,可见随着网民规模的增加,网络购物用户的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扩展。

B2C企业网络零售市场占有率与电商平台相关性分析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中B2C交易规模达6500亿元,在整体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的比重达到35.1%,较2012年的29.6%增长了5.5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B2C市场增长迅猛,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B2C市场增长68.4%,远高于C2C市场30.9%的增速。随着竞争的加剧,个人网商在质量、服务、信誉方面的缺陷,将会使其市场份额逐渐降低,甚至淘汰出局,加之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将会加入B2C电商群体的行列,B2C市场将继续成为网络购物行业的主要推动力。预计到2017年,B2C在整体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中的比重将超过C2C,达到52.4%(张向丽,2014)。

可见电商企业市场零售额是整个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的主力,研究B2C电商企业市场零售额对研究整个电商市场具有指导意义,根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和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获得表4 的数据。用Excel绘制相关数据折线图,如图5所示。

从图5发现B2C购物网站网络购物交易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与总覆盖人数比例和日均覆盖人数比例呈线性相关状态,建立它们对应的变量,根据spss20.0进行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B2C企业网络购物交易市场份额占比与总覆盖人数比例以及日均覆盖人数比例的相关性数据分别为:0.978、0.971.显著性均为0.000,可见变量之间明显相关,结合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网络购物交易市场份额占比与总覆盖人数比例之间的关系如表5所示。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sig值都小于0.05,所以满足模型方程:

B2C企业网络购物交易市场份额占比= 0.779*网站总覆盖人数比例-0.133

另外网络购物交易市场份额占比与日均覆盖人数比例之间的关系因常数项T值显著性检验sig=0.451,大于0.05,不能通过而被放弃,这点与前面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对应。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网络购物交易市场份额占比与总覆盖人数比例之间呈正相关关系,B2C电商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购物网站总覆盖人数比例才能提高网络购物交易市场份额占比。B2C电商的用户占有率决定了其市场占有率。

预测模型总结及相关建议

(一)预测模型总结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得出如下三个主要经济模型:

模型一:lny= ln0.21+2.006 lnx

{y=网络零售交易额(万亿),x=购物网民规模(亿人)}

模型二:Y=4091.497-0.197X+ 0.000009906X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