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23 08:22: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发展经济的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01

人类社会所热切关注的一个永恒课题就是发展问题。自诞生以来,发展经济学就一直以发展为核心,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不发达的困境。在此过程中发展经济学家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与贡献,他们对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做不懈的探索,使得人们不断深化对于发展的认识,已经形成了相对全面的新发展观。所以,梳理和分析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观, 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有着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一、新发展观问题研究

本文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完成了传统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变,也就是经济发展不再局限于经济增长,取而代之的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实现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人口素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文明化,新发展观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观念体系,包括了许多当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问题的新认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收入、财富、社会现代化、技术进步等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最终是服务于人的发展、人的福利的。在新发展观里,发展被看作是一种不可剥夺的人权,其认为发展过程应该是公民真正参与的过程,应该本着公平和公正利益分配原则稳步提高所有人福利的过程,在此进程中所有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最终都将逐步充分实现。

2.发展的方式要有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对增长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看作是不依赖外部环境的孤立系统的这一重要缺陷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认为经济发展只是外部有限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 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必须反对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无限制索取。只有这样,发展才能持续下去。

3.新发展观对发展的机制、手段也做出了新的思考。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极不充分导致了政府和市场失败,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纠正, 然而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规模普遍较小,导致了司法成本一般都超过了调节争端的预期收入。所以,实现国家、社区、市场之间的互补结合,经济发展才能顺利进行。作者认为,新发展观的产生不仅标志着对于发展理论的研究正朝着更大的领域扩展,也说明发展经济学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发展理论固有的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必须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在新发展观模式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1.树立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技术观。科技的进步是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的根源,在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参考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可见,在美国,政府始终将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的地位,因此专门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副主任由正副总统兼任,以加强国家对科技的领导作用。有经济学家进行过测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50年里,1 /3的美国生产率的增长都归功于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在亚洲,日本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1959至1979年之间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技术33 854项,居世界第一位。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要实现转变,就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观念,以科学技术为先导,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2.具有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构。“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伴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实现的,而技术含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保证”,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之一。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得多。美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从其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和该比重提高的速度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其开发和投资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政府具备较强的驾驭经济的能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够进行适度干预。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要政府进行发展管理来弥补以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政府很有必要对经济的有效干预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积极促进结构调整,适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广义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地区结构、消费结构等。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是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就要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及产业引导,以实现工业现代化。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的发展是发达国家普遍走过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提升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量、改造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促进投资结构的演进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具备良好的经济体制环境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发展经济学研究体制应把体制作为发展的因素。这其中必须要有相应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活动的舞台是市场,市场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进行资源市场配置的空间和环境。市场状况、市场体系完善与否,市场机制健全与否,都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这是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变的经验 ,也是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失败教训之总结。

6.依据经济发展的进程科学选择经济增长方式的能力。研究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可以看出:人的主观意愿决定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其转换是由经济发展的进程所支配,跨越客观发展阶段而人为地进入某种经济增长方式对一国经济发展进程而言,未必是最优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我国,要迅速全面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过渡到低投入、高效率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切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

篇2

珠海市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珠海作为珠江西口岸的核心城市,是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与横琴新区的开发,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珠海市的整体发展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一、珠海市经济发展的现状

经济是资源配置的全过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从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特征两方面分析珠海市经济子系统的现状。

(一)经济发展状况

珠海市自1979年建市以来地区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GDP由1979年的2.1亿元,增加到 2011 年的1404.9亿元,增长了约668倍;人均GDP由1979年的579 元/人增加到2011年的89794元/人,增长了约154倍。可见,昔日的小渔村在改革开放潮流的推动下,以其经济特区的独特优势、优美的宜居环境赢得了GDP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产业结构特征

《珠海市统计年鉴》显示,珠海市第一产业占三产总值的比重近33年来急剧下降,从1979年的38.6%下降至2011年的2.6,下降了36%;第二产业产值占三产总值的百分比增长变化最大,由1979年的30.6%增长至2011年的54.4%,增长了23.8%,且逐年持续增大;第三产业增长幅度稍小,由1979年的30.8%增长至2011年的43%,增长了12.2%。

珠海市在1979年建市时仅仅是一个小渔村,三类产业发展水平持衡,但是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随着改革开放,1980年被划分为经济特区,在国家特区政策优势下,又借助港澳和横琴新区的助力,港口运输、航空航展、大学园区、旅游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33年来珠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产业结构日渐优化。

二、基于熵权法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熵权法是基于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指标权重。熵是指解释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所需要的信息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也就越大。若一个事件为必然事件,则其熵值为0。因此,可以根据评价指标的差异程度,以信息熵为工具,给各评价指标赋予恰当的权重,从而进行多指标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熵权法在进行综合评价时不会丢失任何评价指标所能反映的信息。同时,熵权法下,权重越大的指标,说明其基础数据的差异越大,这就便于人们顺利找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文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初步选取的珠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包括反映资源拥有水平、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三个方面的10个指标。通过对《珠海市统计年鉴》和《珠海市水资源公报》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进一步采用熵权法对这10个指标进行赋权,赋权后的珠海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及建议

(一)珠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根据上述所选指标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及其权重对各指标进行加权,可得珠海市2007-2011年经济发展的标准化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珠海市2007-2009年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均为负数,表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出现这种结果很可能是因为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以致地区生产总值、出口额和旅游外汇收入都有所下降。但到2010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力的逐渐褪去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从2008年的最低-0.1351上升到2010年的最高0.1681,上升了124.43 %,表明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珠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据有关资料显示,珠海市的经济在广东省的排名比较靠后,大力发展经济应该是珠海市需要持续努力的大事。

一方面,鉴于珠海市是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随着国内一线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未来会有更多的人选择二、三线城市居住。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珠海是人们最向往居住的城市之一,提升服务水平,加大服务经济的贡献率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因此可以考虑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具体可以依托现有的文化产业(如大学园区)和旅游产业(如国际赛车场、国际航展及其他旅游景点等),加强服务产业的经济贡献。

另一方面,提升现有工业的技术水平,突出工业特色,以加强工业竞争力。具体可以通过产品研发,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核心技术,以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围绕珠海市的支柱产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有规划地承接,以更好地提升支柱产业的综合经济实力。此外,要加强工业园区内的生态化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可能实现工业废物的零排放。

参考文献:

篇3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__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__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__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__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__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__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 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6-0056-02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力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008年年底,私营经济完成税收总额5873.68亿元,在全部税收中占到了10.2%,个体私营经济则为1988.68亿元,在全部税收中比重达到3.4%,而在吸纳就业方面,私营企业人员达到7904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到5776.4万人。由此可见,民营经济的发展将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河北省的民营经济力量也迅速发展壮大,截至2008年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单位192.9万个,从业人员达1450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2/3以上,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606亿元,同比增长18%,约占全省GDP的54.1%,上缴税金1019.6亿元,比去年增长34.5%,约占全省财政收入的56%。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在人才、资本和技术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本文提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多层面拓宽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

(1)规范企业自身的财务信息。由于民企的家族式管理体制,产权结构不清晰,大多数民企的业绩往往跟随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变数很大,这就造成被市场的参与者不看好,不敢对其投资。此外,民企中家族式管理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不真实,不被银行等投资机构看好,影响其信用等级的评估。银行对其进行评估时,往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同时,民企的贷款数额一般较小,时间很短,这种成本使得银行赢利很小,银行往往不支持对其进行贷款。所以企业中应建立一套合理、规范的财务制度,聘用优秀的会计人员,使得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化,提高其信用等级,消除银行的忧虑,解决企业和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

(2)提高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融资的能力。目前,民营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很高。例如,企业发行A股,企业净资产不低于5000万元,经营状况要求连续三年赢利,发行B股、H股的条件更高。这些条件对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几乎就是不可能的。虽然现在股票市场开通了创业板块,可是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财务状况、信用状况阻碍了其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民营企业应加强改制,使企业符合现代企业的规范,完善企业内部信用体系,使企业信用透明,积极准备上市。还可以通过兼并,购买一些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通过借壳上市,但要注意其风险。同时,民营企业应不把眼光仅放在国内的股票市场,还可通过海外融资,如纽约、新加坡、中国香港的融资市场。北京的新东方就通过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完成融资。

(3)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法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基础,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在学习西方市场经济建设的方面,并没有学到家,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并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配套,政府的行政手段往往代替法律手段直接调控市场经济,而且,在法律实行中,政府执法人员往往也是有法不依。因此,河北省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明确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直接规定一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具体措施。

第一,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拓宽客户范围,在注重大企业,大客户的同时,对小企业也要进行重视。第二,降低民营企业的贷款条件,由于民营企业资产能力有限,银行在对其进行放贷时,应充分评估企业的价值和前景,企业家的信用和素质,以及对企业进行实时的资产数据监控。同时建立长期的信用等级建设,对信用好的企业,可考虑降低其贷款抵押条件。第三,积极引进民有商业银行,推动华夏银行和招商银行这类以中小企业贷款为基础的银行在河北省各省市的发展,为其提供便利。

(4)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的比重。河北省的信用担保机构资本较低,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与覆盖面有限,所以,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政府的资金应在担保基金上占绝对优势,必要时直接干涉担保体系,以国家信用为商业信用服务。但是不能扰乱市场经济,不遵循市场规律的发展,建立多种所有制的担保体系。在直接支持方面,可以考虑对遇到发展困难的民营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降低税率的优惠。对于一些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的企业、大量出口创汇的企业和科技型的民营企业,分别提供就业,研究与开发,出口补贴,促进其发展。

2 民营企业要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构建促进发展的人才体系 (1)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往往是一个人的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各个重要部门大多是任人唯亲,排斥和不信任外来人才,造成人才很难对企业形成认同感,这就造成了在民企中难以人尽其才,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在民企中的中高层人才在企业中工作年限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长的也不超过5年。因此,民营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思想,将以人为本贯彻到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从人才招聘、培训、工作设计到激励体系,充分考虑到劳动者的需要。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家族内部成员还是家族外部成员,在工作岗位的提拔和降职上一律按工作能力和业绩选择,由于家族式管理的特殊性,对于能力不够的家族成员,可以保留其股权利益,再从关键岗位上撤下。企业形成科学的工作机制,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根据实际情况,实行董事会制度,也可引进职业经理人,各个部门分工明确,互相制约。建立和企业相配套的人力资源体系,包括人才资源机制、绩效考核、激励约束机制、人才培训与开发机制等。

(2)培育企业主的社会责任感,注重企业人力资本的积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往往能对员工产生凝聚引导的作用,使其有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民营企业要重视文化建设,坚持创造独特的文化氛围。民营企业家往往不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其具有很高的市场灵敏度和拼搏精神。但是现代经济证明,一个没有文化、不能跟上时代思想的企业家是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家应加强学习,接触新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思想知识,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3 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民企自主创新。政府的财政支持最能直接鼓励民营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根据河北省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资本市场的现状:首先,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对其进行资金投入。其次,针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好发明者的知识产权。最后,政府加大对民企自主品牌的采购力度,扩大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规模。

(2)建立为民企自主创新的服务体系。技术中介组织是指通过建立面向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诊断、咨询、培训、项目评估、科技人才、项目投资、技术转让、知识产权、无形资产业务的中介组织。政府应培养各种技术中介组织,使企业自主创新时节省资源,同时改变其单打独斗的局面,降低其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3)为民营经济发展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舆论宣传,积极表彰奖励自主创新能力杰出的民营企业家,使其得到认同感,鼓励其开发研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企业的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进行法律规范,为民企的自主创新创造法律基础。

(4)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创办民营科技产业园区。民营科技产业园区的建立,有利于吸引资金和人才,并节约成本,易形成集聚优势,利于科技开发,同时由于各个地方的特点和环境不同,这种科技优势往往具有地方特色。如清河国际羊绒民营科技园区,依靠科技进步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特色,2003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0.8亿元,税金3219万元,出口创汇3219万美元,被科技部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评为中国十佳民营科技园区。

4 充分发挥税收在促进民营经济中的作用

篇5

中图分类号:F3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32-02

经济林果业除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强大的生态社会效益,它所提供的果品、副产品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是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相辅相成的产业。为此舟曲县应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条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名、优、特”林果产业。

1 舟曲县发展经济林果业的优势

1.1 优越的自然条件

舟曲县地处北亚热带和温暖带交错地带,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白龙江流域海拔2 200 m,拱坝河流域海拔2 000 m以下,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热量丰富,水利条件相对较好,特别适宜花椒、核桃、桃、梨、葡萄等经济林果的生长发育,发展林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2 丰富的自然资源

舟曲县宜林地和果树资源丰富。白龙江河谷地带的群众历史上就有栽培果树的优良习惯,其中花椒、核桃已具有近千年的栽培史,广大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当地大部分种植地区适宜于经济林果树种尤其是核桃的生长发育,加之四旁地、庭院、地埂等闲散地,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优势。经济林果业已初步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舟曲的林果产品由于质优价廉,运销省内外,尤其是花椒、核桃、柿子、石榴已成为舟曲县的代名词。

2 舟曲县经济林果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舟曲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如同全国一样,受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因素的制约,出现了农业增效慢、农民增收难等一系列难题。针对这些问题,县委、县政府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大力抓特色经济建设,把发展经济林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有效地促进了资源开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上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使舟曲县经济林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林果业已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3 舟曲县经济林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济林果产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果园老化,品种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管理落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3.1 经济林果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舟曲县经济林果业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牢固,表现在林果业长期被视为辅生产的观念意识尚未根本消除;水利、道路、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现有的林果种植品种多、规模小、能当家的品种少;发展后劲不足,政府的扶持能力有限,群众的发展意识和能力不强。

3.2 经济林果业产业化势头不明显,经济效益不高

首先是经济林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舟曲县的果树虽品种繁多,但由于缺乏集约经营,优势果品栽植的规模过小;其次,科技含量不高,名、优、特果品少,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舟曲县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信息不畅,果树优良品种引进、选育、推广工作相对滞后,果品生产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区,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舟曲县的核桃、花椒已初步形成规模,但是由于全县没有花椒、核桃加工厂,只能以原材料的形式被周边地区收购,经济效益很难提高。

3.3 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服务能力不足

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完善,服务能力不足,也是阻碍林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科技、信息、市场方面服务不足和金融信贷渠道不畅,生产资料价格和生产成本持续走高,自然灾害频繁、抵御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推进新发展的难度日趋突出。面对这些难题,如果说各级政府过去的工作主要侧重于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兴起发展热潮。而今,发展的路子已经走出来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保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州县政府应该从转变职能入手,着重加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服务工作效率,保障林果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切实把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起来,尤其是对基层服务网络的建设。二是要着重在科技、信息、信贷、防灾抗灾等方面多下功夫,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通过优质的服务实现良好的发展。

4 对策及建议

根据舟曲县经济林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4.1 全面评估,夯实基础

对全县林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认真地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剖析矛盾问题,结合民意,确立产业地位,注重科学发展,改善发展措施,认真抓好落实,不断打牢基础。注重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积极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在林果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发展庭院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气候土地资源优势,种植建设苹果、梨、桃、葡萄等优化水果,大力发展以花椒、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建设。

4.2 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篇6

一、要着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充分利用国家的惠民政策。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过程中,要用足用活国家的惠民政策,并不断开拓农村市场,全面铺开“家电下乡”、“汽摩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工作。要完善流通体系,持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搞好“一网多用”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商品集散、信息采集、价格传导,市场调控等方面的功能,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农超对接步伐。

不断提高消费服务档次和水平。要精心组织各种促销活动。引导居民消费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大力发展便利早餐、家政服务、保健养生、美容美发等便民服务业,以及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生活质量型消费。引导高消费群体的消费留在当地,避免这部分需求外溢。

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借力“世界溶洞极品”梅山龙宫、“梯田王国”紫鹊界梯田、“三湘明珠”大熊山森林公园、“江南峡谷第一漂”油溪河漂流、“湘中千岛湖”苏溪湖、“洞天福地”奉家桃花源、“宗教圣地”古台山等旅游景点,挖掘蚩尤故里、梅山文化、梅山武术、新化山歌等旅游品牌,将新化打造成长株潭新型城市的后花园。

要加速推进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县农业人口很多,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消费水平整体偏低,推进城镇化,尽早实现把新化建设成为集山水、宜居、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外经外贸平稳增长

坚定不移实行“引进来”战略。切实抓住当前沿海、沿边以及国外企业向内陆迁移,国家经济政策向中西部倾斜的有利时机,依托本地区优势,本着“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的原则。“让一切有投资愿望的人找到投资机会!让一切有合作意向的人找到合作伙伴!让一切有创业能力的人找到创业途径”。确保招商引资取得实效,确保承接产业转移全方位进行。

着力构筑服务环境优势平台,“筑巢引凤”。依法灵活运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四年建设一批标准化厂房,切实优化环境,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企业和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知名企业,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优先承接先进制造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坚定不移实行“走出去”战略。要全力打造几个战略产业,如我县的电子陶瓷,使其形成强大的规模及品牌优势,出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时要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契机,鼓励企业走进东南亚,并努力开发中东、非洲及南美市场。

三、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打造商贸流通中心

加大商贸市场体系建设力度。逐步建设市级中心市场、次中心城市市场、县级市场、中心城镇市场及农村市场体系网络;构建批发、直营、零售的销售形式;着力推动步行街建设;规划建设旅游购物市场。

加快物流园建设步伐。着手规范现有物流运输企业,建立现代标准的物流中心,着力对城区现有物流企业进行规范管理。目前,紧紧抓住新化将成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中转站的有利时机,投资10亿元,开发建设好物流园。园区内要建设大型标准化仓储基地、配送仓库、大型货物堆场、运输车队、集装箱中转站、铁路专用线,要把新化物流园建设成为货物运输、信息交流、餐饮住宿服务齐全的县级一流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初步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四、发展电子商务,对接全球经济

近年来,作为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的电子商务,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十二·五”期间,我们有着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现在,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速形成经济竞争新态势。电子商务广泛深入地渗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正在突破国家和地区的局限,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 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加速了全球化经济进程。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技术创新加速社会专业化分工,为电子商务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网络的交易服务,业务外包服务,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规模逐渐扩大,模式不断创新。网络消费文化逐步形成,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范围不断拓宽,网上消费服务模式日渐丰富。电子商务服务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活动向集约化、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力度继续加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需求更加强劲。

全球范围内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愈加激烈,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举措,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篇7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33-02

前言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民族高山地区面积广大,但耕地少、人居分散,气候比较恶劣,不利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特别是在一些高山高寒的地区,当地的民族群众种植反季节蔬菜,获得了相当高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形成了有特色的民族高山经济。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通过研究长阳县高山蔬菜产业存在的矛盾,试图为民族地区发展高山特色经济提供思路,并为相关地区发展高山特色经济提出建议。

湖北省长阳县通过发展高山蔬菜产业,不仅仅实现了本地区的经济繁荣,还带动了全国几十个高山地区种植反季节蔬菜和特色经济作物的风潮。这种经济形式突破了认为高山高寒地区经济难以发展的传统观念,开创了高山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长阳县高山蔬菜规模在安徽、云南、湖南、江西等省的同类种植地区名列首位,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高山蔬菜第一县”[1]。在长阳,火烧坪乡是高山蔬菜产业的发源地之一,再加上辐射带动效应,“火烧坪”已经成为长阳发展高山蔬菜产业的一大优势 [2]。把火烧坪乡高山蔬菜产业作为研究高山特色经济的代表,也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一、制约民族地区发展高山特色经济的矛盾

1.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土地短缺的矛盾。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土地、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制约关系体现在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上。首先,高山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遭遇到越来越严重的土地危机。一方面,“土地病”在蔓延,可种植面积的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水土流失严重和退耕还林政策的逐步落实,凡是坡度超过20度的田地都要退耕还林。其次,过度开发土地,违背自然规律,必然造成生态危机,使当地付出惨重代价。生态危机是民族地区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直接危害,这种危害是没有尊重自然规律的恶果,也是中国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所造成的。据统计,2001年以后的五年间,火烧坪乡就发生了四起较大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2.自然制约与蔬菜收入不稳定之间的矛盾。农业生产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蔬菜生产也不外于此,蔬菜的收益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蔬菜生产一方面要受到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导致农户的蔬菜生产效益不稳定,影响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自然因素制约农民生产的质量和数量,市场因素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在丰收年如果遇到价格好,菜农的受益就会超出市场预期。但是,高山反季节蔬菜在全国几十个地区大范围种植后,菜农的受益往往就会低于预期。

3.蔬菜销售的市场化行为与农户个体之间的矛盾。蔬菜生产的确定性与蔬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由于蔬菜的销售价格受市场影响,农户不能决定价格,导致在价格偏低时农民的利益受损。因此会出现“一车萝卜抵不上背菜工的工资”①的现象。市场化行为要求个体农户能够随时掌握市场信息,市场化行为也使农户被迫接受最低价,由此产生的恶果是农业经营者的利益受损。

4.蔬菜产业的市场绝对优势与供给总体增多的矛盾。反季节蔬菜在市场供求关系中属于稀缺产品,市场价格较高。随着“火烧坪”模式的推广,种植规模扩大,市场的总供给增加了。例如,目前湖北、湖南、浙江、安徽等近20个省,播种面积超过13万hm3,产值超过40亿元。以往市场上蔬菜产品的供给总体不足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民族地区的蔬菜产业由“绝对优势”转变为“相对优势”。民族地区如何调整策略,发展差异化产品,使特色产业在生产销售和增值方面保持优势地位,是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5.农户的规模经营与农业投入高风险之间的矛盾。规模化经营无疑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经之路。因此,农户对蔬菜生产的管理决定着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马克思对管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尤为重视 [3]。在农业生产中,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非常重要。笔者在对老农户老覃访谈中发现,农户老覃已经开始了“蔬菜生产为主+冷库经营+生活超市+餐饮行业”的一户多元的经营模式,这是一种粗放的多元化规模经营模式。这种规模化经营意味着在农业投入上的高风险,特别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些风险势必会影响农户的多元化规模化经营。

6.规模化经营与精细耕作的矛盾。对民族地区来说,既要发展规模化农业,走现代化之路,也要积极促进特色农业向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高科技投入和精耕细作。“只求量不求质”的粗放经营,缺少轮作,导致土壤元素失衡,病虫害加剧,使农户不可能实现集约化生产。

二、西部民族地区发展高山特色经济的建议

1.注重制度建设,形成以深层次加工为主导的高山蔬菜产业链。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高山地区的有效耕地面积还会减少。以火烧坪为例,现有的土地资源利用已经达到顶峰,经济发展再也不能够依靠土地数量的扩张来实现。要实现当地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依靠科技,进一步完善蔬菜生产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其次,在现有蔬菜产业链上进一步发展深加工产业,提高附加值。因此,长阳县政府和当地政府要抓住当前火烧坪的自有品牌,开发研制蔬菜深层次加工品牌,为开发高附加值的蔬菜产业保驾护航。最后,火烧坪蔬菜品牌走国际化道路。高科技农业同时是国际化农业,只有立足国际,放眼全球,才能保证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火烧坪在品牌创优方面虽然做出了成绩,但还需要树立品牌蔬菜和品牌加工产品。

2.加大科技投入,科学种植,解决土地病问题。解决土地病的问题,首先,要刹住土地过度使用的风气,给土地以休整的机会。当地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保证耕地休整,实现土地合理有效有节制地使用。其次,应增加科技投入,改善土壤质量。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火烧坪的老百姓的经济情况已经好转,现在需要对以往因为过度开发使用而造成的土地资源的结构失衡和土地资源破坏状况进行整治。再次,科学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对于频繁使用的土地和已经有严重土地病的农田应该实行保护措施,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轮耕、更换品种、退耕还牧还草等方式保护土地。最后,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对土地病的防治能力。

3.积极运用价值规律,发展蔬菜附加值产业,降低蔬菜价格风险。集约型的生产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可以克服高山蔬菜产业粗放型经营的弊病。这需要当地的生产者提高科技含量和制度管理水平,更要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为集约发展提供条件。应在蔬菜附加产业上加大力度。由于火烧坪当地的蔬菜在销售前仅仅是进行简单加工,几乎没有附加值,蔬菜的价值实现上完全取决于市场价格,受国际国内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很大,容易造成蔬菜产业的不稳定发展。要解决蔬菜产业的稳定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发展深层次加工行业,实现初级蔬菜产品的就地价值转化,从而延缓蔬菜市场的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影响。

4.在质量建设和品牌建设的基础上注重精品建设。以质量建设促进品牌建设,以品牌建设推动深加工行业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当地已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首先,通过质量工程建设,火烧坪乡已经取得了诸多的成就。要在众多的蔬菜产品中形成竞争优势,还需要在品牌建设的基础上推出新品种,开发新的精加工农产品。其次,发展加工工业,扶植高经济附加值的加工工业。相对于蔬菜基地的生产和当地的第三产业来说,火烧坪乡的第二产业发展比较薄弱。这不利于高山蔬菜的深度开发。最后,利用品牌优势在蔬菜产业的出口上下工夫。品牌优势与第二产业的结合是促进当地蔬菜产品加工行业的关键。

5.政府作为,宏观管理,尝试对高山蔬菜进行农业补贴,鼓励出口。在火烧坪高山蔬菜发展的初期,宜昌市蔬菜办为鼓励农民种菜,对种菜农户进行补贴。火烧坪蔬菜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这种补贴已经取消。在冷库一条街建成以后,市场需求对影响蔬菜产品的影响有所减弱,但是要解决“一车萝卜抵不上背菜工的工资”的怪现象,还要从生产者入手。首先,增强对蔬菜产业的科学规划,利用行业协会、农村信用社等实体机构,做到信息流通顺畅。其次,对重大灾情和市场不利情况下巨大亏损的农户进行补贴,帮助农户做大做强,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6.深化管理,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细化,提高信息化程度。继续完善端对端的产业模式,克服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经过十余年的探索,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高山蔬菜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协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这种模式基本适应了该地区经济在规模发展时期的组织要求。但是随着火烧坪乡经济发展,这种模式需要改善。在调研中发现,有很多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已经偏离了这种发展模式,形成了多元化规模经营。这种现象显示当地发展途径和经济模式的蜕变。因此,克服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完善“协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端对端的产业模式。其次,应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最后,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化程度,扶植农户走本地制造的品牌化道路。

参考文献:

篇8

一、德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德国经济法的起步

众所周知,德国是经济法的发源地。当历史跨过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放任理论已不再占据时代的主要位置[1]。自由市场机制内在缺陷日益凸显使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显现出来。生产的集中与垄断的出现最终导致了经济法的产生。这样的理论概括对资本主义经济法的产生有一定的解释力,而且,该结论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德国经济法从一开始便是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

国家作为一种契约性存在并不是在被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相反,它总是要试图通过扩张与政治统一来扩大市场,并力求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市场经济。19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卡特尔在1873年的经济危机以后得到广泛发展,一些经济部门为一两个垄断组织所控制,与此同时,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推行“铁血”政策,大力修筑铁路等基础设施,发展军火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政府拥有邮电事业和全国93.6%的铁路,44个大型矿山,12个大型钢铁厂和其他中药产业。1897年,德国最高法院通过判决,否决了为保障自由营业而约束同业公会等团体的法律条款。1910年,德国出台了抑制新设企业进入钾矿业以扶持卡特尔的《钾矿业法》,被认为是德国最早的经济法规[2]。

(二)20世纪上半叶的曲折发展

导致经济法产生的诱因和历史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德国实行战时经济管制,1914年颁布了《有关对经济措施授权联邦参议院和有关在战争时期延长汇票和支票权利期限的法律》1915年颁布了《关于限制契约最高价格的通知》,1916年颁布了《确保战时国民粮食措施令》等一系列战时法规,并在战后以“经济法”为名、对钾和煤炭工业实行社会化的《钾盐经济法》和《煤炭经济法》。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归责于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德国不仅制定了一大批经济法律、法规,而且开始了对经济法的系统的理论研究。

(三)二战后:社会市场经济下的德国经济法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信奉自由市场制度神话的古典自由主义被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取代。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证明了市场缺陷的存在,认为只有扩大国家干预才能矫正和克服市场缺陷,促进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德国实行由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即宏观控制下的社会市场经济,实质是国家有权调节并适当干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保证社会公平和市场自由间的平衡。社会市场经济的设计者米勒―――阿尔马克力图在“经济资本主义”与“经济社会主义”之间选择一

条中间道路,他主张建立一种“人为的”而不是“天然的”市场经济秩序,国家在经济生活中应当起到积极作用,然而,这种作用不同于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通过经济“过程政策”干预经济活动本身,而是强调政府的“秩序政策”,即国家在建立和维护私有制和竞争秩序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德国产生了许多新的立法。

(四)特有的法律文化传统和思辨方式

德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法律文化和政治文化中不但继承了“社会契约论”的基本思想,而且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巨匠和哲学家的雕琢而逐渐固化为一种“集体主义”的理想。阿尔勒德・韦伯提出了“韦伯区位理论”,成为现代西方区位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其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对德国社会在20 世纪50 - 60年代在理论上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毫无疑问,德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为德国社会在执政期间实施的经济法律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德国社会就接受了市场经济,并开始了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直接催生了《稳定联邦德国总体经济发展法》,并于1967 年通过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法》,开创了干预经济的伟大时代,以致于有学者一针见血指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法》“使联邦政府手中掌握了一系列新的部分是非常卓有成效的工具” ,它与1957 年颁行的《反限制竞争法》一道成为确立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两大支柱[3]。

二、对中国经济法发展的启示

中国大陆法学界对“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曾存在很大争议。多数学者倾向于赞成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其涵盖的范围仍然与其他法律部门存在诸多交叉和重合。此问题在日本经济法学界也曾有过争论,其代表人物是美浓部达吉和田中二郎。美浓部达吉认为,所谓经济法的概念,仅仅是在对关于经济的纷繁复杂的国家法律体系予以系统总结之实际上才可以承认,从法律学角度出发,在理论上是不能承认的。作为法律学,维持公法与私法的传统分类是正当的,提出经济法的概念并使其取代前两者在理论上并无正当的理由。田中二郎则在否认经济法之独立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讲其置于行政法各论中予以考察。将经济法理解为经济统制法[4]。

中国经济法的发展应当不再纠结于是否将经济法视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应当学习德国行政法对具体的制度就行合理规范,为民商法对市场经济活动的调整创造有序的竞争环境,以社会公益原则为根本准则来指导立法、执法与司法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学 [M].第二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27

篇9

一、明确思路目标,突出发展重点

(一)创新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生产业,提升发展消费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服务业有效投入,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提升载体集聚功能,实现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比重明显提高、结构明显优化、集聚程度明显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城市现代化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功能明确、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二)明确发展目标。

围绕“一个突破、五个提高”,实现总量扩张与质量、结构和效益提升的有机统一,基本扭转我省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一个突破:“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力争突破7000亿元。从年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确保到“十二五”末达到35%以上,力争达到37%。

五个提高:一是力争到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比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力争到年,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三是力争到年,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全部地税收入比重达到60%以上,比2010年提高6个百分点;四是力争到年,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达38%以上,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五是力争到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30%以上,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三)突出发展重点。

推动传统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运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商贸流通、餐饮住宿、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通信等重点传统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经营效率提高和层次提升。加快发展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等新兴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金融、文化、电子商务、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服务外包、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休闲、家庭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将有优势、有潜力、带动作用强的旅游、金融、文化、物流作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二、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引导扶持

(一)强化规划引导。

以《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基础,按照统一领导、分头组织、统筹评审的原则,由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加快编制物流、旅游、金融、文化、服务外包、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11个新兴服务业的专项规划。11个子行业的专项规划要加强与现代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形成一个总体规划为龙头,专项规划为支撑,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功能完整、相互促进的“1+11”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

责任部门:省发改委、省委宣传部、省工信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文化厅、省民政厅、省旅游局、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

(二)完善政策支持。

健全和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

1.进一步落实现有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8〕1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7〕32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09〕4号)等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把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现有安排文化、旅游、农村现代流通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省财政今年安排6000万元用于支持服务业的发展,并逐年有所增加。重点支持服务业新兴行业发展以及服务标准研究制定、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培训体系建设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各项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

责任部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3.完善价格收费政策。对列入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实现与工业基本同价,逐步实现商业用电价格与普通工业用电价格并轨。

责任部门:省发改委、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

4.支持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支持各地申报国家级、省级服务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新引进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在一定期限内给予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减免优惠。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符合我省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的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

责任部门:省发改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地税局

5.切实保障服务业发展用地。各级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统筹考虑服务业发展用地布局,并在年度用地计划安排上,满足当地服务业发展用地需求;对列入省重大项目的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所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对引入的总部企业及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用地,可优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责任部门: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6.加快服务业品牌创建和标准化建设。制定服务业品牌培育计划,完善服务业品牌评价办法和评价机制。引导服务业企业积极注册商标,支持省服务业重点企业参评省服务业名牌称号。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的服务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开展省级服务业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工作。

责任部门:省商务厅、省质监局、省工商局

7.加大金融对服务业发展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业在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中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综合性、多样化、优势互补的金融服务。多方面拓宽服务业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金融街、金融商务区、金融外包服务产业园等金融服务集聚区,促进金融资本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责任部门:省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

(三)培育龙头企业。

培育一批成长快、效益好、规模型现代服务业企业群体,带动大量中小企业以及相关行业的整体发展。争取到“十二五”末,全省培育10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其中过100亿元10家,10-15家进入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重点实施“三个一批”工程:

培育扶持一批服务业企业上市。加大扶持和引导,推动一批规模较大、业绩优良、成长性好的服务业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一批服务业上市企业。推进一批企业开展服务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到年,培育发展20个省服务业名牌产品、50家省服务业名牌企业,形成3-5个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业品牌,培育中国驰名商标。新建100个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引进一批服务业领军企业。重点引进境外、省外具有知名品牌的大型金融机构、物流龙头企业、旅游集团、知名文化企业等落户。

责任部门: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各服务业相关行业主管部门

(四)强化人才支撑。

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的专业化服务业人才,全面提高服务业人才队伍素质。制定综合性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结合实施“赣鄱英才555工程”、“省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计划”和“留学人员回赣创业服务计划”,通过公开选拔、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一批我省紧缺的现代金融、创意设计、旅游会展、社会工作等领域的高层次策划、管理、技术、经纪人才。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服务业人才。鼓励和支持一批服务业专业技术学校建设;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服务业有关专业设置并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将服务业高端人才培训纳入各级政府的人才培养计划。各级政府人保部门要建立服务业人才培训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政府管理人员、企业高管到国内外服务业发达地区培训学习,培养一批服务业前沿高端人才。

责任部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

三、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平台建设

(一)开展改革试点。

以服务业综合改革为抓手,深化服务领域改革,推进全省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景德镇市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建设陶瓷创意设计、陶瓷文化旅游、陶瓷文化会展和交流、陶瓷古玩与陶瓷艺术品交易、陶瓷文化创意教育等五大中心,打造世界级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积极向国家争取南昌等城市纳入新批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有特点的县(市、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具体实施细则由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定。

责任部门: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构建发展平台。

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强化资源整合,增强集聚区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服务业集约发展水平。重点培育和扶持大型城市综合体、文化产业基地、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现代物流园区、文化商贸旅游综合体、新型专业市场(含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六种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成为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先导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到“十二五”末,培育和扶持50个左右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5-10个,超50亿元的10-2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占相关行业营业总收入比重达到40%。具体实施细则由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定。

责任部门: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服务业相关行业主管部门

(三)推进项目建设。

把项目建设作为服务业投资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省服务业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围绕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谋划、论证、筛选、实施好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力争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30%左右。加快制订《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并突出特色,积极引导社会服务业投资方向。积极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建设。每年分行业确定200个左右的省级服务业重大重点项目,实行滚动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加强项目跟踪管理和协调调度,对重大项目在审批、资金、土地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并优先支持重点项目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责任部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

四、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一)完善统计体系。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若干意见》,由统计部门会同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加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规范服务业统计范围和基本内容,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全省和各设区市服务业发展综合指标的月报制度,及时反映全省、各行业、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情况。

责任部门: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统计局

(二)强化绩效考核。

强化服务业目标任务考核,出台《省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考核暂行办法》,将服务业发展指标纳入全省年度市县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形成量化目标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服务业工作考核制度,确保服务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责任部门: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统计局

(三)强化组织领导。

篇10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7-0003-02

所渭总部经济是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将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其它地区。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谋求差异发展,避免资源浪费一种经济形态。企业总部是企业掌舵市场的指挥部,大本营、桥头堡、最高首脑机关,总部经济通过总部集聚带动就业、带动产值增加、带动了税收增加。总部的设置,整合考虑了商务环境、物流成本、人才支撑等要素。

总部经济是在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实现了规模化、多元化和科学化的合理分工,为企业总部的诞生,生产基地的分离创造了条件,同时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也为企业总部的设置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必要的选择。企业为了更好地寻求优势的人才资源、成本最低的生产基地、对接更“有利可图”的消费市场,会想法设法将企业总部迁出发迹地和工厂的设置地,走向人才聚集、信息发达、交通便利的工作地。

一、总部经济的特点

1.人才的高端性

总部经济要求与之相应的管理人才、研发人才等高端人才的聚集。

2.管理的集约性

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和比较优势原理利用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空间结构特点,降低了成本,形成了集约化经济。

3.高端的知识性

企业总部集中了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

4.模式的层次性

总部经济分为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国内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行政总部等多种层次。其产业形态、功能模式、规模大小都各不相同,从而充分发挥不同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合理分工与最优合作。

5.发展的辐射性

在总部经济通过总部—加工基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中心城市的信息、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向欠发达的区域辐射,增强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能力。

6.产业的延伸性

总部经济依据所在区域的优势,利用区域的优势资源,延伸自己,发展其他产业链。

7.企业与城市发展的双赢性

企业总部走进一个区域会提高区域发展的信息、管理、技术水平。

二、总部经济的关联效应

第一,信息的关联效应。企业总部因发展的需要与国内、外有着广泛而又频繁的联系。企业总部进驻一个城市,不仅可以使该城市从中得到更多的、最新的信息,而且会把本地的信息和优势传递到世界各地、全国各地,从而使信息能很好的“引进来、走出去”,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促进了信息交流,也大大提高了所在城市的知名度。

第二,文化提升效应。人是企业管理中最活跃的要素,企业总部高层次人才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和信息,也会带来文化和技术。

第三,技术创新效应。企业总部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必然出现互相碰撞、互相交流和学习,有益于拓展思维、研发技术、创新管理等。

第四,产业的关联效应。一个行业总部进驻,一定会带动行业内本地产业的发展;多个行业总部的进驻就会在多个行业间创造机会。互相关联、彼此影响就会提升所在城市企业的规模和水平。

第五,产业的乘数效应。总部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更多的服务需求,带动通讯、网络、咨询、金融、会展等知识性产业链条的发展。总部的进驻还会引发更多外来企业的造访,多个企业间的交流,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第六,消费带动效应。企业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以及配套活动都是需要配套消费的,总部发展的高端人才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旅游、购物)的消费必将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总部经济的战略优势

1.总部经济改变了政府主导,推动了区域合作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在区域间的流动日益加强,欠发达地区由于发展的阶段性与发达地区相比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与此同时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规模急剧膨胀、人口不断增加使土地资源严重短缺、劳动力成本大大增加,交通压力不断增强、环境压力与日俱增。“看不见的手”使企业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得到更好的彰显。企业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将“总部-制造基地”的及时分离是市场经济的自主选择的产物,改变了通常情况下政府主导促使区域合作的惯有模式,实现了区域资源的最优配置。

2.总部经济提升了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

首先总部一旦集聚形成,就会有形无形的形成创新网,从而营造良好地创新文化,贡献出更多的创新营养。其次,总部的集聚搭建了一个资源配置优、联合创新能力强的平台。总部的创新活动,对专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现代化服务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建立、健全和完善。而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又能形成良好地创新链和创新网,有效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篇11

1、清理收费项目。行政许可项目收费必须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非行政许可项目必须由省级以上财政、物价部门批准。市财政局会同市物价局、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办公室(以下简称经保办)对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实行一年一清理,一年一公布。将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公告。对目录中没有的,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不得收取,当事人有权拒缴。

2、规范收费行为。对保留的收费项目,属新建项目审批环节发生的收费,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结;属常年规费,对达到一定规模(工业企业年产值100万元以上,商贸企业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收费部门报年度收费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由企业直接到市政务服务中心统一交费;属检验、检测类行政服务性收费,实行“收缴分离”,企业收到缴款通知单后直接到指定银行账户缴款,收费单位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

3、规范行政执法授权。编办、法制办对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的执法主体和资格进清理,除法律、法规授权外,其行政管理职能收归主管行政部门行使;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的,要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市场化运作。行政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不得指定服务,不得到中介机构报销费用,领取报酬,参与分成。

4、严禁违规行为。禁止借会议、检查、评比、培训、达标、联谊、吸纳会员等名义向企业收取不合理费用;禁止借发证、发照之机搭车强制收费;禁止随意用查封账户、冻结资产等手段,强制收取有关规费;禁止到企业直接收费;禁止向所服务的企业吃、拿、卡、要,接受企业提供的娱乐消费。

5、开辟绿色能道。对以市挂牌重点保护企业为起点的运输车辆,交警、公路、运管部门只纠违章、不滞留、不罚款。

6、实行检查备案制。除涉及安全生产、专门案件、突发事件等情况外,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进行例行执法检查,必须于12月10日前将下午的行政执法检查工作计划,报市经保办备案。实施例行检查前,须向企业送达由行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发并加盖行政主管部门公章的《检查通知书》,并在检查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将执法检查情况报市经保办备案。

*开发区实行封闭管理,执行“零检查”。市直、金安区直部门因特殊情况确需对开发区内企业进行检查,须经开发区同意。

7、强化教育,慎重处罚。企业发生违规时,有关部门要加强教育,帮助整改。确需处罚的按低限执行,不得对同一企业、同一违规行为重复处罚。罚款一律使用财政部门制发的罚没票据。处罚情况须逐项报市经保办备案。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

8、坚持市领导联系市属企业制度。市领导每年到所联系企业调研、现场办公不少于两次。对企业负责人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帮助处理。要把联系企业作为工作的要务来抓,并作为年终述职的重要内容。市经保办及时编发市领导联系企业情况的简报。

9、集中审批,限时办结。各部门实施的行政许可、非行许可和其它公共服务项目,除特殊情况经市政府批准外一律进入市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办理。窗口受理的办件,确需单位负责人审批的,单位负责人须到窗口现场办公。能当时办结的,必须立即办结;特殊情况的,最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需上报审批的,一律压缩在3个工作日内报出。

10、建立重大项目联审帮办制。对外资100万美元以上的、内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各类新办工业企业投资项目、市“568”计划的重点项目和列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行市审批办证中心统一受理、部门承办制度。承办过程中,实行超时默认和缺席默认制度。

11、营造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企业需办理营业执照的,由工商部门牵头实行并办理,具体按有关规定执行。

12、优化供电、供水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指定供电、供水工程施工队伍和设备;供电公司、自来水公司在接到电力、供水工程完工报告后3日内完成验收;对验收存在的问题,在7日内帮助其改进和完成复检;完成验收或复检后,3个工作日内能电、能水。不得收取线(管)路损耗费,不得强制求企业预缴费,不得收取延伸服务费,一律按表量据实收费。

13、优化消防、气象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指定消防、气象工程施工队伍和设备。消防、气象部门要对工程项目进行事前指导、服务。日常的设备检查、维护,只服务不收费,或只收少量的劳务费。

14、优化金融服务。各商业银行应认真准备、积极参加银企项目对接活动,注重实际效果;银行负责人每季度深入企业调研不少于两次,主动寻找服务项目,并将调研情况及时向市经保办能报;市政府根据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业绩情况及审贷时效给予相应奖励。

中小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涉及的土地、房产评估,市国土资源局、市房产局年属的评估机构在提供服务时只收工本费和劳务费。

15、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对诚信经营、按章纳税、安全生产、贡献突出的,作为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有关部门在对进行检查前,应征求市经保办的意见。对连续两年发现有不符重点挂牌保护要求的,退出重点保护范围。

16、*开发区规划、建设等部门和所有垂直分支机构,其主管部门应充分授权委托开发区有关机构直接发放证照,减少审批环节,真正实现“开发区的事在开发区办”。

三、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责任追究

17、强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监管。成立“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办公室”,赋予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方面的监察、督办、处置建议和综合协调等职能。市经保办投诉热线,对外公布号码,24小时值班;牵头定期召开企业负责人例会,及时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定期能报召开经济发展环境情况。

篇1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前言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黔东南自治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生态力州、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旅游活州、城镇带州、科教兴州”的后发赶超战略,使全州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州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十年来,全州总产值由2002年的93.6亿元增加到383.6亿元;人均生产总量突破1万元,年均增长比全省同期增速高0.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2年的49.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1.1亿元,10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2.8亿元,是上个10年10.4倍。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8.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3.14亿,比全省同期年均增速高出2.3个百分点;一般公共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5.29亿元增加到45.27亿元,比全省同期年均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财政支出从2002年的23.4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94.71元,比全省同期年均支出增速高出2.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的6198元增加到2011年的164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389元增加到2011年的3949元。2002年到2011年共投入400亿元民生保障资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学有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落实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投入教育建设资金212.6亿元,是前十年的118倍,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累计投入公共卫生资金100亿元,是前10年的10倍,使人均寿命由67岁提高到71.6岁。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民族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综合利用,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1.87%和95.14%。建成高速公路393公里,在建408公里;建成旅游公路1230公里,通乡油路2234公里,通村公路1.5万公里,贵广、沪昆高速铁路加快推进,黎平机场建成通航,凯里黄平机场开工建设。三次产业实现了“两升一降”,第二产业由15.8%上升到32.2%,第三产业由25.9%上升到46.7%,第二产业由58.3%降到21.5%。民营经济的占比由33.65%提高到44%,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18.5%提高到2011年的28.2%。十年来累计利用外省资金780.59%亿元,争取州外企业进驻1153个,省级开发区2002年的1个增加到2011年的8个,扩大开放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加速期。实践证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建设全局,又好又快推动自治州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缩小差距,确保自治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奋斗目标的根本途径。

黔东南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少数民族占80%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着贫困人口多,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发展质量还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突出,社会利益关系处理难度大,社会矛盾易发多发等诸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可见,自治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难。

二、建议

十政治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从自治州过去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现实矛盾出发,在新时期里,发展自治州经济社会应当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方面下工夫。

1.着力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首先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继续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不断规范和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环境。其次,着力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国有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次要大力扶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国有企业改革制等领域,从财政、税收等个方面加大对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第四是着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经济争取发行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探索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

2.着力科技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是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是自治州发展的核心位置。要围绕黔东南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科技新型团队,以国内外的大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采取与东、中部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对东、中部地区部分产业进行转移帮扶,围绕凯里经济开发区、炉壁产业园区等8个产业园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起自治州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全州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3.着力推进经济战略性调整,以优惠政策推进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难发展

首先,要立足国内外市场,把握大内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黔东南能源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特色轻工业,着力培养发展可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其次,要以优惠的政策,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推进特色产业、旅游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再次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县域比较优势,加大民族乡的扶持力度;建立以凯里麻江、丹寨问核心的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经济发展区;建立榕江、从江、黎平南部农林产品加工,民族旅游发展区,建立天柱、三穗、施秉、黄平化工、特色轻工业,建设雷山、剑河、台江生态功能区,争取凯里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开发区,加大民族行政区的改革力度,资源整合利用力度,加大对民族乡的投入,壮大民族乡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4.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们缩小城乡差别,解决民族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首先,我们要加大农惠农富政策的力度,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每年实现扶持农民工创业0.2万人以上;实施现代农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及促进创业就业扶贫,农林消防安居减灾扶贫等扶贫工程;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和农产在当地资源开发项目中入股,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推进农林危112房改造;加大对人口较少的仡佬族扶贫开发力度;完成生态脆弱地区50万生态移民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其次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百亿元果蔬、百亿元森工、百亿元水产、百亿元畜牧、百亿元肉禽、百亿元药材、百亿元烤烟、百亿元油茶等“百亿元”工程;整合森业资源,实施林下种植基地、林下养殖基地建设。再次,要深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繁荣和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发展小城镇,做好村庄规划,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改革;实施村寨整治工程,开发“富在农家、学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的创建活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

5.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