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8:22: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校园卫生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是本校六(2)班的一名学生。早晨,我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来到学校;下午,我伴随着火红的晚霞回到家中。六年的校园生活使我对这个美丽的校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我们的校园中处处充满着现代化的气息。有塑胶跑道,有一个篮球场,有两个美丽的大花坛……但是我发现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中还是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存在。
在教学楼下面的大操场上,随处可以看见食品保鲜袋静静地躺在地面上,这都是一些贪吃的同学的“杰作”。在楼梯的拐角处,墙角边上以及垃圾桶边经常可以看见被随意丢弃的纸和笔在它们中间,很多笔都还有墨水,很多纸上面一个字都没有写就被浪费了,很多同学看到这些情况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将这些垃圾给送回家。厕所也扫的不是很干净,常常在走廊中都闻到厕所发出的恶臭味,老师同学从附近经过都不由自主的会捂住鼻子。校园的绿化率太低,尤其是缺少高大的树木为我们遮阴纳凉。
为了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我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1、在班队课上增加一些关于应该如何珍惜爱护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的科普知识。
2、在各个班集体中选派环境监督员,对某些同学的不良卫生习惯进行监督和纠正。同时,对这些被发现有不良卫生习惯的同学要求佩戴红袖章带头当监督员,承担环境卫生监督义务。
3、每年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外参加植树活动,或组织学生参观花卉展览,普及植物生长科普知识。
希望尊敬的校长能够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看一看我这个小学生写的建议书。
1 个人因素
医学生个人所学专业、对口腔健康的态度、生活习惯都影响其口腔健康行为。口腔专业学生对口腔健康行为的求知欲望、3个月内更换牙刷率、使用小头软毛牙刷率、竖刷牙率、早晚刷牙率、牙线的使用率、含氟牙膏使用率、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洁牙、去口腔门诊就诊率等健康行为明显高于非口腔专业的学生。这是由于口腔专业的学生通过最少3年甚至7年的学习,能够系统地了解到口腔健康对于全身健康的影响比重,口腔疾病的后果以及考虑到自己未来从事口腔医疗职业等原因,更加会自觉地进行正确的口腔健康习惯及行为。随着入校后医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积累,高年级医学生的口腔健康行为明显优于低年级的学生。个人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越高,口腔健康行为就越好。例如:在学生会里负责拉赞助工作的学生,他们的社交活动较多,注重个人形象的同时,也注重口腔健康,其使用口腔喷雾制剂、刷牙频率、氯己定漱口水及口腔科就诊的频率也都明显较高。女生的口腔卫生行为明显优于男生,其改善口腔健康意愿、对口腔健康理解程度、将口腔健康知识付诸于实践及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显著优于男生。例如:男生经常一起熬夜打网络游戏,游戏结束后不刷牙直接睡觉;男生吸烟,喜欢喝碳酸饮料行为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口腔的健康状况。
2 家庭因素
医学生的口腔健康行为受家庭因素影响较重。家庭的经济、家长的口腔健康行为、口腔健康重视程度以及受教育程度都对影响医学生的健康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有些家长中小学文化甚至有的都没读过书,文化水平低,自己不刷牙、不能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不洁牙、吸烟、喝酒、咀嚼槟榔,甚至存在龋病、牙髓病、牙周病、缺失牙等等口腔疾病也不去口腔门诊检查、治疗,这样的无视、消极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口腔健康行为。而且口腔诊疗费用较高,很多医学生即便知道自己的口腔健康状况较差,但经济条件受限,一般不会或延期去口腔科就诊。相反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对口腔健康越重视且保持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学生定期口腔检查率、洁牙率、龋齿充填率、缺失牙修复率等等口腔健康行为越好。
3 学校因素
口腔的健康行为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经过口腔预防保健知识的获得,然后再融入到日常生活行为中的。但是调查显示,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口腔保健知识回答的正确率欠佳,在这样没有知识为引领的医学生口腔健康行为习惯就更令人堪忧,这提示可能需要非常充分的口腔健康知识才可能对健康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所以,加强医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获得也是影响口腔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在医学院校大学生了解口腔健康知识的途径中,学校教育就占到56.4%。医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课堂外还有多种途径接受口腔健康教育。校内贴吧、校园广播站开辟口腔健康行为、口腔健康知识内容的教育专栏;每年9月20日开展免费口腔检查、口腔预防保健措施咨询、口腔疾病诊疗咨询等爱牙日宣传活动;利用墙壁板报,如:食堂、教学楼、实验楼、宿舍等的墙壁,将口腔健康知识和图片制成生动活泼的墙壁板报形式或在学校宣传栏橱窗内开辟口腔健康教育专栏;利用学校校报、举行口腔健康教育讲座、口腔健康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教育信息传播途径,更能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能够在业余时间,不经意中学到口腔保健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转变成日常口腔健康行为。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更容易被医学生接受。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且校园内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医学生无论在实验室、图书馆、宿舍、餐厅等学校的各个角落随时随地都能浏览到网络上口腔健康知识、健康保健行为宣传内容。而且,学生集体住宿,朝夕相处,彼此间有很强相互影响和渗透作用,其口腔健康行为极易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带动更多的学生建立、维持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
另外,建议学校组织大学生每年一次的口腔健康体检,让学生得知自身存在哪些口腔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对医学生的身体健康会有哪些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根据自身具体状况,从根源出发提高口腔健康意识,改善口腔健康行为习惯,对口腔疾病进行早起预防和早期治疗,从而提高口腔健康状况,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4 牙科畏惧症
一、导言
校园是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努力推进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客观要求,对于全面提升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促进医学院校内涵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建设以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的校园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如何克服这些消极因素,将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下去,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性不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其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但是在一些医学院校中,校园文化建设依旧面连着系统性不强的问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医学院校为了提升硬件方面的实力,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有形的物质文化建设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说的多、做的少,缺乏长远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有的甚至将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规划上,具体实施的则很少。诚然学校的发展需要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但是过分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医学特色
作为以培养医疗卫生战线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突出体现这一特点,将提升学生们的职业素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医学院校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格局时,并未充分认识到体现医学特色的重要性,校园文化的建设缺乏应有的医学精神。这些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斥着浓厚的实用主义,将社会需求作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这与建设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部分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当做是娱乐活动,没有充分意识到校园文化的教育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缺乏能够反映医学院校特色、能够引导医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学校自身的特色便难以体现出来,建设一流医学院校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三)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缺乏文化内涵
当前,一些医学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制度管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引导、激励、凝聚和约束等方面的作用,把强化制度的作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未能将制度管理提升到文化层面,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缺乏人文内涵。这就导致学生们对这种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认同感,有的甚至抵触这种校园文化,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出现了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大学校园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人文修养与精神,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门科学属性较为明显得学科,医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精神,但同时也应注意对于学生们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从学生们的思想特点出发,挖掘学校自身的文化资源,并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教育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尤其是网络平台,在信息传播中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将网络作为弘扬医德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空间。例如可以开通网上展览室,将学校的校训、先进典型事例、学校动态、学生的交流互动情况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们观看和学习。既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又方便学生们及时浏览,可谓一举多得。
(三)以社会实践促职业素养形成
[摘要] 本文针对高校医院的特点和服务对象,探讨了高校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的可行性。由于高校医院功能定位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能是相同的,并且高校医院有其固定的人群优势。又具有长期在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基本医疗等方面的经验和较为完善的体系。因此,高校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或参照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是高校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符合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
关键词 ] 高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思考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54-02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总体目标和要求: 着重规划指导区域卫生服务的合理分工和功能定位及优化卫生资源配备,建立“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所以,在新形势下高校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是校医院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1高校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的必要性
目前辽宁大学校医院主要承担着学校的“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工作,它和校园师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公费医疗改革后,校医院的管理和经营仍然延续着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办院模式,加之观念滞后,缺乏主动研判政策。使目前我校医院的工作不仅很被动,又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导致校医院定位不清晰,服务不到位。因此,校医院如何结合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新的 发展之路,是当前校医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校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①辽宁大学校园在地域上本身就是一个大社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多数实行公寓式居住,人口流动性小。加之学校的基层组织机构十分健全,便于组织和管理,更有利于医护人员进行预防和医疗保健宣传。师生的综合素质较高,容易接受预防,保健知识和自我实施保健。辽宁大学在校学生近3万人,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近5千人,另加家属,后勤服务的外来务工人员,临时工等近1千人。在校园内长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类人员3万6千余人。对他们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优质高效和费用合理的医疗保健服务,满足他们的基本卫生保健要求。再通过充分利用校医院现有的地理位置优势(患者就医距离在10 min以内)和比较固定的人群数量,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成立以高校命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服务对象为全校师生,家属,在校区工作的各类临时务工人员以及周围的居民。校医院的主要职能仍保持不变。充分利用校医院的地理优势,医疗资源优势和政府的优惠政策,通过实行“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主动融入城市的社区医疗服务。同时也避免了当地政府在建设社区服务工作中,重复建设,浪费资金的现象。
优势:②转型社区服务后,现有的卫生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在客观上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有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影响学校师生健康的主要问题,有助于对慢性病,多发病,季节病,传染病的患者进行全面管理,动态监测,有针对性的指导及综合干预的社区防治机制。并通过现有的健康教育课对学生全方位开展健康宣传和促进。
优势:③现已具备完善的学校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体系和人员。有完善的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完善的组织网络,应对措施等。而且在长期基层卫生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并能够运用预警机制对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急性食物中毒等涉及面广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及时,迅速的处理,控制事故的蔓延扩展。已建立起一套职工体检工作的预约,检查,咨询及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的电子档案系统。
存在的不足:①缺乏政策保障和监管,业务上没有归口管理:由于校医院不同于公立医院,卫生部门在监管上缺乏话语权。校医院只要不违规,卫生局无权干涉。因不隶属卫生行政部门,校医院的业务也缺乏应有的组织和指导,导致校医院在设立和管理上无章可循,医务人员的专业学习与进修主要在于个人的自觉性。
存在的不足:②体制不活,用人机制僵化:目前,校医院仍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管理者不思进取,缺乏竞争意识。职工贪图安逸,毫无创新精神。很多工作人员不是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使医院人才匮乏,效率低下,资源紧缺和浪费并存。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医疗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存在的不足:③闭关自守,思维僵化:由于校医院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缺乏竞争意识。被动接受工作任务,而非主动研判政策,不敢大胆的面向社会,走医疗联合的道路。与社会医疗机构在信息,技术,培训,双向转诊等方面缺乏相互渗透和制度性帮扶。工作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导致很多工作虎头蛇尾,效率低下。
存在的不足:④布局不合理,管理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科室不齐全,重点不突出,人员配置不合理,学生医保药品种类少,无全科医师,全院电子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缺乏培训和考核制度,健康教育宣传途径少。财务管理不到位,财务统计工作不细化,资产管理不规范,没有成本核算,没有定期核查制度。导致少收,漏收现象严重,药品及卫材过期浪费现象严重。
存在的不足:⑤卫技队伍严重不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观念滞后,管理落后,人浮于事,主动服务意识较差。三低现象明显(医疗技术,医疗环境,医疗服务质量)。加之职称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整体人员学历偏低,业务素质偏低。导致在服务中技术含量降低,服务质量差。很多师生到校医院就诊主要图“就近”,更多的是直接拿药,医生甚至连问诊的环节都省略了。
校医院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几点建议。
2.1转变观念,改变工作方式
①首先,基层医务人员要从单一的生物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变“看病”为提供“健康服务”。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以妳补技术水平和设备的不足。
②由“坐医”向“行医”转变,积极组织医务人员走出医院,对高校社区人群提供上门医疗咨询服务。送医送药到教学楼,体育场馆,办公室,学生宿舍,教工家中。使医疗保健服务网延伸到所服务的终端。
③重“防”轻“治”,有些看似生理上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极易导致问题,甚至可能发生意外。因此,来自专业医务人员的心理咨询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2.2明确功能定位,做好基础性工作
校医院在功能定位上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相似之处,即:围徺提供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六位一体”的综合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做好社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控工作,尤其是传染病的防控,食品卫生监督等。
②为学校社区提供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急诊救治,疑难和危重病人的转诊等医疗应急处置。
③健全临床科室,如: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中医康复科,皮肤科,口腔科,眼科及健康服务中心等。并配备专业人员出诊,做到小病能治疗,大病会鉴别。
④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季节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宣传力度。
2.3改变管理模式,完善激励机制。
当前校医院人员管理模式是经验式管理,医院管理者又普遍存在懂业务但不懂管理的现象。该管理模式是阻碍医院走向社会的绊脚石,也是制约医院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所以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取代经验式管理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具体办法如下。
①构建分层分类的岗位管理体系,其特点是变“管人”为“管岗”。今后医院管理的好坏不再只取决于管理者本身的文化水平及经验多少等,将转变为以岗位质量与安全为核心,以服务对象满意程度为标准的立体化管理模式。将各科室岗位根据其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成果,风险系数,业绩贡献多方因素分层分类进行管理,并为每个岗位制定保障其最终质量的标准。如能达到标准,就可以胜任其岗位。形成对岗位提出要求而不是对人提出要求的管理模式。
②制定了岗位分级分层标准后,弱化甚至抛弃了职称职务因素。可根据各岗位工作任务的多少,所承担风险系数的高低,责任大小,从事本岗位所需资格条件等方面的要求,来认真评估其工作价值。并与其绩效收入挂钩。
③临床科室标准制定要细化,行政部门标准制定要量化或设立项目化工作激励制度。形成无论是谁,只要上岗就要按照岗位目标达到服务质量。
通过以上管理模式的改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完全规避了“等,靠,混”等不良现象。营造“只要谁行,谁就上岗,谁就高回报”的公平的,良性的竞争氛围。使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达到当今医院管理追求的“同质化服务”终极目标。
2.4积极推进区域高校医院和医疗机构间的合作
高校医院的发展要与所处区域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协调发展,与周围三级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并建立制度性的帮扶,质量控制,相互转诊,人才培训等工作。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校医院是学校后勤服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校园师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离不开校医院的护佑。为此,校医院需要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走向社会。通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医务人员医学模式观念的转变,使医疗服务的内容,方式进一步扩大,拓宽就医人群。既有利于满足高校师生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要求,又有利于服务社会和促进医院事业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既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又激活了医院闲置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也解决了校医院在工作定位上长期存在的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最终达到医院,校园师生和社区居民双赢的结果。为保证全校师生身体健康,推进和谐辽大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
参考文献]
[1] 王佐卿,王树光.对高校开展社区服务的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403,2406.
[2] 张玲.高校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18-20.
[3] 杨丽英,赵志刚.高校医院开展药学服务之探讨[J].中国药房,2009(8):636-638.
[4] 李建丽浅谈高校医院规范管理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3):70-72.
2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开展形式创新的手卫生活动后,医务人员对手卫生依从性、洗手正确率、每床日洗手液手消毒剂消耗情况具有明显提高。手卫生消毒剂、洗手液的消耗量从3.47ml/床日上升7.73ml/床日;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从53%上升到80%、医生手卫生依从性从29%上升到64%;护士洗手正确率从46.7%上升到75%,医生洗手正确率从36.7%上升到61.7%;有效地促进了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
3讨论
3.1政策支持对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十分重要
目前来看,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不仅依赖于手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3,8];更重要的是,必须依赖于政策或策略的改变,使得从系统上为手卫生工作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WHO对手卫生工作改进的建议第一步就是系统改变[9]。因此,我院结合科室实际,将原来属于成本核算的手卫生消耗品经费改为由医院承担,营造了有利于手卫生的政策环境。通过这项经济政策,使得科室不再将手卫生消耗品的费用考虑到科室运营成本中,不仅增加了科室执行手卫生和积极性,也是手卫生工作的推进在临床科室更受欢迎。另外,我们结合以往考核督导的经验,采用新的考核制度,即由感控部门和医务处或护理部组成专项考核小组,一方面增加了行政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提高了相关科室对手卫生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新的考核小组,可以立即对科室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减少了环节[5]。因此,综合来看,为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和策略的创新,是条必经的光明之路[9]。
3.2手卫生健康教育方式的创新,深受医务人员欢迎
Huis的系统综述中明确提出,采用多个措施或策略,能够有效促进手卫生依从性[6,10]。因此,我们沿着以往“找亮点、树标兵”的思路,开展了全院范围的手卫生大使评选活动。手卫生大使不再是医院任命,而是由科室根据手卫生工作情况,推选表现优秀者,经感控部门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授予的。这样避免了硬性规定的僵硬模式,又起到了手卫生大使在科室工作中的榜样作用。这种同伴教育,使一线人员时刻受到“正能量”的影响。另外,我们也尝试由员工参与手卫生宣传品、宣传画、宣传口号的征集,一方面起到了员工业余爱好的展示作用,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员工主动参与手卫生宣教的机会,进而使宣教的主体由感控人员转移到员工自己身上。主体的改变,不仅使员工在参与中提升了意识和知识水平[3,8],而且还在活动中涌现出的一个个优秀的作品,很好地丰富了我院手卫生文化,拓展了医院文化内涵。
随着我国初中学校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开始涌现出各种教学管理模式,初中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在初中学校发展中,没有把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教学管理模式的运行受到限制。本文主要分析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
一、以生为本理念缺失的表现
当前,初中学校缺乏以生为本管理理念,表现在很多方面。受到高考制度的限制,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往往会受到分数的限制,不少学生表示所学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个别学生甚至放弃学业。在学习进程方面,我国大多数的初中学校都是在学生入学时安排好课程,学生自己控制不了,学生课外时间非常少,课外活动很多情况下是空谈。
二、以生为本教学管理的内涵
以生为本就是教育人性化,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充分尊重和关切学生,这是初中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需求。初中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本着培养人才的要求,宏观调控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断优化和重组教学信息资源,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变化需求的能力,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当前,我国教学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的不足,通常采用行政手段来进行教学管理,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管理理念方面相对比较落后,发展目标与现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无法调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采用高强度集中管理,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非常狭窄,大部分初中学校对教学管理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
三、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措施
我国初中学校教学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和校园的长期发展,以生为本的管理模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人性化管理,更是一种预防式管理模式。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
1.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学生是学校的根本,若是缺乏学生,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初中学校必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初中学校的吸引力,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倡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等。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绝大多数初中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外在的制度管理和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外在的制度管理主要包括学校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处罚条例等,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直存在的,具有强制性。以生为本的管理则是采用心理沟通等方式,管理方面更加具有人性化,以生为本的管理机制要求管理者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知识才能等。现阶段,绝大部分的学校的硬性管理制度已经基本完善,以生为本管理则存在很大的欠缺,急需要完善。管理的对象是初中学生,文化程度不高,对友情的需求比较高,希望被尊重、被理解,因此在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需要常见和谐的工作氛围,消除掉学生存在的戒备心理及逆反心理。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在以生为本的管理模式建设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需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关心学生,采用亲切的态度适当鼓励学生,转变学生的心境,实现用心交流和沟通,达到事半功半的效果。使学生产生非常浓厚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需要尽量让学生全部参与到班级的决策中,优化学生管理工作。
3.加强学生主体性教育
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需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校教育者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保证学生以积极地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思想觉悟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初中学校的管理工作中,需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发展现状,有效结合制度管理和以生为本管理。
以生为本的管理模式从方式上分析可以分为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间接管理就是通过舆论宣传实现管理,这种管理针对性不强,直接管理则是根据人的需求加强管理的针对性,管理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管理方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者需要深入学生群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在实施以生为本管理模式中,需要加以疏导,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在实施中,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避免形式主义和教条化。初中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较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班干部及辅导员的实践能力比较强,因此在以生为本的管理中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管理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创建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中,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培养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学管理队伍,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达到教学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属公共卫生的一个领域,是我国儿童保健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重要保障[1]。2010年卫生部颁发《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76号令,采用合理的措施以改善幼儿园目前出现的卫生保健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本文就幼儿园卫生保健问题及改善措施做进一步探讨,现综述如下。
1幼儿园卫生保健问题
1.1幼儿园硬件设备不齐全设有保健室和隔离观察室的幼儿园数量少,儿童出现健康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诊治,有时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幼儿园内的卫生消毒设备不全,不能对空气,地面,桌椅有效消毒,增加了儿童感染疾病的机会。设有体重秤等测量设备的幼儿园较少,不能及时检查儿童身高体重等指标,无法监测儿童的发育状况。
1.2规章制度不健全调查发现,大量幼儿园集中对工作人员进行考勤,而忽视了儿童的规章制度要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76号文件》成为了无法全面执行的摆设。儿童对卫生保健的理解较差,个人卫生习惯还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以此恶性循环,卫生保健工作不能根据《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执行[2]。
1.3工作人员卫生保健意识差由于大量民营幼儿园的出现,大部分以盈利为目的,幼儿园经营者属于非专业人士,并不十分了解儿童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性,使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能得到充分营养物质,同时因教职工对幼儿伤害及紧急救护知识匮乏,直接影响幼儿在园的健康与安全。
2改善措施
2.1提高幼儿园卫生管理把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放在重要地位,提高幼儿园人员的综合素质,选取在卫生保健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幼儿园内集体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在卫生保健方面防患于未然,对各园卫生保健工作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对于卫生保健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在维持原来良好为卫生保健工作的同时,提高专业水平,帮助他们开展调查研究和科研活动,从科学理论方面更好的提高卫生保健工作质量。建立常规的工作秩序,给予具体工作指导,建立保健室和隔离观察室,在园内设置儿童体格检查的装置,做到一人一杯,用过充分消毒,根据儿童的成长需要,制定合理膳食,确保幼儿营养均衡,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2建立合格的卫生保健教师的队伍建立合格的卫生保健教师队伍是提高幼儿园卫生保健问题的关键。集中管理幼儿园教育人员,经专业人员授课,提高专业水平,使园内教师能够会管理伙食,会预防和处理小伤小病,教会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园内卫生保健老师成为儿童的榜样。
2.3检查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情况为及时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情况,定期进行各方面视察工作,反馈幼儿园的现况。主要检查方面包括室内开窗通风情况,园内卫生环境和设备,儿童的卫生状况,儿童膳食及饮水情况,幼儿园消毒工作的开展,幼儿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提高幼儿园卫生保健水平。
3结语
幼儿园卫生保健的工作方针是以预防为主,保教结合,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活动,预防传染病,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3]。从组织上,制度上,措施上严格管理幼儿园,加强对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改善幼儿卫生保健中现存的硬件设备不齐全,规章制度不健全和工作人员素质低下问题,通过提高幼儿园卫生管理,建立合格的卫生保健教师的队伍和定期检查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情况,明确幼儿园卫生保健服务范围和技术要求,为提高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质量,规范各级卫生保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积极贯彻“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就是要“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进一步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生为本”对学生工作理念的要求
(一)方法上从“管”向“服务”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就是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新理念,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依靠行政手段来约束学生,达到学生的稳定、行为的统一。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就是在管理中以服务先主、以服务为先,以服务为重,在服务中实现管理的职能。比如,学校的资助工作,应从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资助中多做一些人文关怀的服务工作,将提供资助与维护尊严相结合,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切切实实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资助服务。(二)对象上从注重“少数”向“多数”转变。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为了所谓的高效率的完成各项管理任务,往往在管理工作中贯彻“抓两头、放中间”的工作思路,特别是在一些辅导员配备不足的高职院校,这已成为辅导员做好工作的好方法,就是把先进分子和后进学生、问题学生这两头抓好,中间的那些学生让他们“自我成才”。现实上,“学生群体的构成总体上呈纺锤体、枣核形,中间才是大多数,只抓两头容易出现顾及两头而忽视了中间的情况。(三)要求上从“统一约束”向“弘扬个性”转变。长期以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部门把统一作为管理的目标之一。要求学生有统一的校服,学生宿舍有统一的布置,学生活动中有统一的安排,学生行为上有统一的规范,等等。这种统一已成为我们长期心目中的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准。但是,这种统一是忽视时代气息的,多元化的发展,90后的学生不再满足或臣服于这种统一,他们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工作的挑战越来越明显。适应时展,在社会发展中服务学生的成才,这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
二、“以生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
(一)加强学风建设,确立质量至上理念。1.加强学风建设,激励学生成才。加强学风建设必须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来实现,要采用各种教育管理形式、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增强成才意识,树立献身科学、爱国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可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严格学生管理,并通过扎实有效的活动、科学规范的管理,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2.重视教风建设,深化教书育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管理活动的实施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引导者,所有教师都应做到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科学精神感染熏陶学生。广大教师应牢记教书育人的宗旨,自觉成为学风建设的指导者和实践者,在讲授专业知识时更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校可建立学生公开评议、评选最满意教师制度,加大奖励和宣传力度。通过重视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确保学生培养的质量。3.规范教学秩序,严格学生管理。高职院校要强化学生考勤制度,既可通过任课教师严抓课堂教学纪律、严格考勤和作业检查,也可由班级指定学生专职考勤员进行考勤,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学生住宿情况的检查进行考勤,以此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二)“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体系构建。1.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学校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就不能只把“以生为本”作为一个口号,要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是需要现实的机构进行的,从体系上改变过去的行政特色浓厚的学生管理机构,构建“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架构,是落实“以生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必然,是从体制上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表现.2.体系构建的特点。一是彻底改变以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二是以服务学生的项目进行机构的设置,以便于学生的服务;三是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在学校的服务机构下开设自我管理的机构;四是要注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性,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立其他的服务机构.3.体系构建的关键点。一个好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不是在于机构名字的改变,也是在于工作内容、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的改变。“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体系构建关键在于通过机构的设置,使机构能真正地贯彻学生服务制度的内容,根据学生成才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从而真正地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三)以生为本,要体现“人文关怀”。1.由“管理学生”转为“服务学生”。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服务意识,将管理理念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不给学生以距离感,营造和谐的管理气氛。服务学生主要表现为:关心学生就业、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等。2.强化“民主化管理”。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他们有一定的主见,渴求平等,民主意识较强。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强化民主化管理观念,让学生在管理中参与选择,参与管理。管理者实施管理工作时以一种朋友的心态去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使管理效果更为显著。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对学生提供一些方向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3.丰富校园文化。首先,在精神上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营造宽松、活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在高职院校举办的艺术节、学术研讨、辩论会等都是在关怀人的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在物质上改善校园的条件,包括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教学实验室等硬件等。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校园。第三,教育者应关心、帮助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以及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通过组织各项活动等在师生之间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
三、结论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以生为本,就是要把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服务学生、尊重学生、和激励学生为己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学生的根本目标,从而推进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创新。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尊重人本质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多样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注意管理和服务思想并重。
参考文献:
[1]揭英荣. “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设计与实践[J]. 当代教育科学,2013,09:46-47.
近年来高等学校传染病爆发、食物中毒时有发生,给大学校园的生活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学校师生健康,教育部2009年8月下发《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明确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职责,要求学校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认真排查各类卫生安全隐患,强化信息的广泛收集,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预警,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把事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2]。
2 高等学校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凸显出校医院的规模和服务质量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等学校医院发展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需求。学校医院隶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靠学校投入,人员队伍建设也要靠学校人事部门调配,医院没有自,业务上接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行政上受主管校长直接领导。在学校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医院的发展很难引起重视。医疗设备简单陈旧,卫生技术人员配备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已成为限制医院维持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比如我校医院在编人员2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人),临时合同制卫生技术人员19人,分别注册在三个校区,服务近20000名学生,2500名教工。医务人员退休自然减员,年轻医师补充不进来。目前只有内科、中医科、预防保健科有合格的执业医师,导致科室建设不健全,限制了临床业务的开展;医技科室人员有的兼职,有的科室只有一个合格的卫生技术人员,不能参与24 h值班。
22 学校现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行政性强,专业性、法制性、有效性弱。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组成人员多为各部门负责人,其工作人员和机构缺乏延续性和专业性。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学校领导的指挥调动起关键作用,往往会在事件的监测、报告、落实措施过程中受到不利于事件控制的行政干预。学生密度大、群体生活的特殊性,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带来不可忽视的困难,比如传染病报告、患者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观察、紧急应急性预防接种、场所的预防性消毒、终末消毒等等,均包含严谨的科学性和法治性,缺乏专业化的应急管理队伍往往延误事态控制。校医院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不可缺的职能部门,患者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观察及其生活照顾,靠有限医务人员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往往捉衿见肘,需要学校领导的协调和支持,调动全校各方面力量,确保应急管理的有效性。
23 医疗保健经费投入不到位,健康教育开展不够平衡。医院开展健康教育,需要学校规范支持,包括制度的建立、与学校有关部门的协调、经费的投入等。没有形成规范化支持环境,校医院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只能勉强完成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令性任务,无规范化、程序化健康教育规划。对学生的卫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实际应急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纸空谈,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缺少认知和行为上的应对能力,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
3 高等学校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完善
31 加强高等学校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本卫生人员队伍建设。随着高等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员工的医疗需求不断提高,医院也应与时俱进、合理定位,科学发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明确指出: 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建设应纳入学校基建总体规划。其建筑面积按《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 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基建与设备费、经常性经费、预防经费、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学校年度预算[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医疗设备建设,基本卫生人员队伍建设,以满足基本的医疗预防需求。尤其是增加校医编制,加强预防、医疗、检验等技术部门骨干力量,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处理突发事件的专业队伍,以适应高等学校公共卫生管理的需求。
32 建立预警机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管理。建立预检分诊制度,疫情监测报告制度,设置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工作。对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定期开展学校传染病、食品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建立异常诊断信息快速反应流程,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在突发事件尚未发生之前,应尽可能将其消灭、化解在萌芽状态;开展经常性的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应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做好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储备工作。
33 注重风险意识的培养。高等学校学生的流动性较高,每年都有新生入校,需要对进校新生进行风险意识与应对能力培训。校医院应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公众宣传教育,将应急处理基本知识、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食品卫生基本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融入大学生入学教育中,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师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34 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针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制订迅速、有效、有序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从而使危机应对更为程序化、制度化[3]。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要求,制定医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制度,责任到人。预案应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两方面。一方面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审核、危险评估、危险控制;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患者的应急救治。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报告,并于第一时间启动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落实措施,将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在处理事件过程中,及时发现执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应对程序,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35 建立与上级疾控部门、医疗机构、及校内有关部门的联系机制,加强合作,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学校学生相对集中,一旦有传染病爆发或群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突发事件的控制、危重患者的转诊、患者的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留验、医学观察等,需要医院与上级疾控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技术支持;与上级医院联系及时转诊重患者;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联系, 协助做好患病学生隔离、密切接触者留验、医学观察的督促和后勤保障工作。
参 考 文 献
随着二十一世纪信息媒介以及网络阅读迅速的普及,使阅读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图书馆传统的工作内容以及服务已经无法满足阅读者的需求。因此,校园图书馆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并且积极的承担构建阅读文化的职责,同时顺应全民阅读的这一时代潮流。开展校园阅读的品牌活动,将图书活动作为其载体,将学生社团建设以及融合作为推手,积极的弘扬我国传统的文化以及热爱读数与学习的传统。进一步延伸图书馆具有的文化育人这一功能,从而推进校园的建设,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及效益。
一、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信息化社会快速的发展以及不断加速的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也提出了更多了要求,需要大学生生具备高尚的道德以及渊博的知识还有较强应对和协调的能力。而想要具备这些素质就必须通过不断的积累知识和提升能力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在加强学习的同时不断增加阅读深度与广度。其实阅读不仅能够间接的获得经验,并且还可以结合个人的实际进行自我改造对世界有一个客观认识的过程。读数属于潜意识而非功利,也是人们由于求知欲的驱动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需求[1]。
因此,学校要通过阅读来引导和教育,将那些存在偏颇的阅读观念向理想求知的状态引导,进而使其进入推陈出新以及温故知新的创新文化境界,引领学校阅读的潮流。将大众阅读转向个性化的阅读,由浅层次的阅读转向深层次的阅读。学校可以采取每年向师生推荐一部分新书这种方式,对其宣传,开展阅读教育的活动,邀请名师点评,从而使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要求学生的阅读态度必须端正,同时做好阅读的计划,对于阅读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并拓展阅读宽度,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不断对自我进行反思,并提升与重塑自己。
二、积极开展阅读主题活动
1.以“将读书作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为主题,开展读书的活动,积极倡导教师与学生多读书以及读好书,培养读书的良好习惯,使读书成为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图书馆的文化育人这一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深化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开展名家讲座以及征文比赛和图书展览以及义卖,还有问卷调查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使其图书馆在文化中的战略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2]。
2.由于校园艺术节通过举办多项文化艺术的活动,使大学生积极精神风貌以及综合素质充分的展示出来,将图书馆开展的读书主题活动纳入学校艺术节的活动中去。基于其主题积极向上,且活动丰富一定会受到师生们以及读者的喜爱,掀起校园阅读的,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履行图书馆职责建设阅读文化
1.校园文化中的主体是学生,将课外文化活动作为主要的内容,将校园作为主要的空间,将学院精神作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所谓的校园阅读文化指的就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公共所形成以及共享的阅读价值的取向以及行为习惯和理念。学校阅读文化是否良好可以反映出整个学校的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凝聚能力以及强大的文化理论。而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构建的主要阵地,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管理和服务,使校园阅读文化向着文化新方向发展。同时积极的倡导并弘扬校园文化,而图书馆则深入研究探索读者服务的模式与效果。并且自觉的承担其文化职责。对于阅读的推广以及引导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强,着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地校园阅读文化[3]。
2.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促使阅读文化格局多元化,由于阅读资源的不同其具有的优势也不相同,可以对阅读资源的优势加以利用,从而使高效率文献服务得以实现,这也是校园图书馆的主要职责之一。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阅读类的活动,逐渐构建出纸质文献以及电子文献还有阅读实践活动三者并进的具有多元化的阅读文化格局,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读者多方面以及多层次阅读的需求得到满足[4]。
四、加强团建延伸图书馆功能
1.学生参加社团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使自己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希望通过参加以及组织各种社团的活动使自身的实践以及创新的能力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从而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使自我管理以及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得以实现。由图书馆所举办的读书月活动不仅可以使其读书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还可以使其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对于学生社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学校图书馆应该不断的对新的模式进行探索,并且循序渐进的,带有选择性的选择加入读书月的学生社团,对于读数活动潜在的功能与作用进行深入的挖掘[5]。
2.对于读书月的活动图书馆要大胆的放手,重视对学生的鼓励与引导,从而使学生发现和锻炼以及发展自我,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首先,引导学生社团需要密切的关注我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积极的思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社团合作的精神。在每个读书月活动开展之前,将加入的所有社团召集在一起策划并讨论活动的方案。提出的要求必须符合我校大学生特点符合社会现实[6]。
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其充分发挥优势与特长,着重强调通力合作,使学生社团的专业技能以及实践操作等方面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培养学生社团的合作精神。同时,图书馆也可以把各项活动单列出来,采取竞标的形式让社团之间分开或者联合承办活动,这样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其内在潜力。
3.成立图书馆的学生组织,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从而促进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与教育以及自我服务等能力,力求创建读者和图书馆实现共建和共管的新型管理局面。成立图书管理会便由其负责开展读书月的活动,从而假期读者和图书馆之间沟通的桥梁,进而进行良性的互动与沟通,促进图书馆阅读活动深入的开展以及广泛的推广。
结束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将学生社团的建设作为推手,进一步探索了校园图书馆在建设校园阅读文化时所应履行的职责,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构建之法。校园图书馆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并且积极的承担构建阅读文化的职责,同时顺应全民阅读的这一时代潮流。开展校园阅读的品牌活动,将图书活动作为其载体,将学生社团建设以及融合作为推手,积极的弘扬我国传统的文化以及热爱读书与学习的传统,从而促进校园阅读文化的构建,提高我国阅读文化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铁范,王建军.论校园阅读文化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2(5): 218-219.
[2]王缨缨.以读书活动为载体推进全民阅读发展[J].图书馆论坛, 2011(2): 108-110.
[3]陈森青,朱鑫铨.扬州大学实施读书奖励制度[N].江苏教育报, 2012 (8):123-125.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本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具有应用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构建和谐发展的高职院校最主要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高职院校坚持以人文本的核心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既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因此,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学生的正当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学生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是高职院校进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构建和谐发展的高职院校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内涵
1.要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大学是因大学生而设,办大学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没有大学生,就无需大学教师,无需各种设备与设施,无需各种管理和服务,从而大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大学是为大学生服务的机构,是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场所。
2.要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大学要发展,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质量、有特色,而学生的质量与特色要取决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3.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革的动力之术。教学工作要认真研究和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尤其是学习的特点与规律,以培养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在新形势下的思想状况,特别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研究他们的心灵冲突与价值冲突。
二、构建和谐发展的高职院校必须掌握高职学生的特点
1.从年龄结构开看,高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大多数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导致个性心理容易忽略、漠视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生长环境使他们的个性心理很容易发生矛盾,一方面自身内心封闭,另一方面又要求与更多的人交往,希望被周围的人理解和关注。
2.就学生来源而言,有三种类型。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中职毕业生,三是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的文化基础课功底比较厚实,但对专业技能缺乏了解;中职毕业生文化基础课功底稍弱,但已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初中毕业生刚完成义务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专业技能为零,情绪不稳定。就结构而言,小城镇及农村地区学生多,大、中城市学生少。就心态而言,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心理差异最大,失落感最强。因为他们未能进入本科院校,个人理想未能完全实现。中职毕业生的心理最稳定,他们对职业教育比较了解,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圆了本人的大学梦,个人愿望得到满足。初中毕业生年龄稍小,自主独立性较差,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情绪最不稳定。大、中城市的学生对区域氛围比较熟悉,能很快适应周围环境,自信心、满足感较强,小城镇及农村地区学生由于地域闭塞,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一定过程,恐惧感和自卑感较强。
3.从学生的心理状态来看,一方面由于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与本科生相比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由于社会对高职存在偏见,高职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产生偏差,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另一方面虽然此类学生圆了大学梦,但进校后,由于自身基础不牢,学习能力差,各方面的素质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加上传统想象中大学生生活是自由、轻松、美好的,促使其进一步放松自己,他们认为没有了新的挑战,没有了竞争意识,反映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没有组织观念、没有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无故旷课,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缺乏公民道德意识,对学习、集体活动缺少热情,过分地强调自我性,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判断力。
4.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专以上学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技能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除了要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公关协作、法律法规等知识。而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或中专、职高、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学习困难相对较大,知识缺乏系统性,隐性知识有待显化,迫切需要一种系统的管理知识的方法。总的来说,高职学生的知识较为零乱,缺乏系统性,同时技能型、经验型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如何使之显化,这需要一种方式将其组织起来。
5.高职生虽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劳动、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较强。一方面,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从学校专业设置、学生的定位上都更为实际,学生大都主攻一门专业技术,而且注重与实际紧密结合,所以高职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一般来说强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另一方面,由于高职生心理定位上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要低,所以他们愿意从事最基层的工作,表现出比较强的坚韧性和工作适应性,当面临新环境,他们不会因为原知识与技能的老化束手无策,能在变化的环境中积极寻求新坐标,进而获得新知识与技能。
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推动校园和谐工作
1.要抓好学风建设。学风是一种氛围,它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应该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将学风建设渗透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中,培养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2.要特别重视思想工作。从入学开始,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不苛求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做人与做事。同时,认真分析学生学习专业的动机,培养对专业的兴趣与爱好,从价值观、理想信念的角度激发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全方位了解学生心理需要,不断增强其自信心。遵照“服从―同化―内化”的教育规律,营造健康快乐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要关心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活动形式,从生活上关心,情感上交流,学习上帮助,使他们在人际关系沟通,异往,自身发展,人生追求上都能得到理解和启迪。对普高毕业生,要重点帮助他们恢复信心,重塑自我,树立自豪感,使他们感到高职教育同样能出人才;对中职毕业生,要着重帮助他们弥补文化基础较弱的不足,为今后学习奠定更扎实的知识基础;对初中毕业生,要在生活和情感上给与更多的关怀呵护,使他们感到师长的温情和校园的温暖。对小城镇及农村地区学生,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和校园生活,克服畏惧感和自卑感,发扬他们吃苦耐劳,朴实节俭的品格;对大、中城市学生,要着重克服他们的娇气、傲色和霸气,发挥他们见识较广,知识面较宽的特长。
4.要努力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构建学习环境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谐的学习环境应呈现民主、自由、合作、进取的学习精神与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创意及创新精神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在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方面,和谐校园环境的要求是优雅、舒适、安全的环境,要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上进心,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5.要把学生的就业放到突出地位。就业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高职院校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把就业水平的高低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作为促进学院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收集就业信息,探寻就业门路等工作,帮助学生策划就业方向,设计职业生涯,教育学生把国家选择与个人选择结合起来;远大目标与现实目标结合起来;志在四方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社会需求与本人要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转变观念,理性的面对人生,慎重的选择职业,积极的迎接未来,激情的投身事业。
参考文献
[1]丁长银.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N].中国成人教育,2007.
一、该院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1.拔尖人才现状
⑴政府部门评选的骨干情况。目前,该院入选国家级各类专家骨干的人选仅有1名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其余入选各类省级骨干情况如下:省专业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3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省教学名师5人。
⑵存在问题。①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这个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该院获国家级奖项和各类人才支持计划的人员很少,如专业领域知名的顶级拔尖人才太少或几乎没有,仅1名政府津贴获得者,其他如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均没有。二是,获得省级人才奖励计划的数量不足,如省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高校优秀人才、省专业带头人这类人才仅有12人次,其中还有重复人选,真正获奖的人数也就10人左右,仅占教师总数(994人)的1%。
②引进高层次人才难度大。自2003年实施人才工程建设以来,该院一直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多方联络,并且制订了一系列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试图引进能在学科带头的省级、乃至国家级拔尖人才。截止现在,该院省级骨干中,无1人为引进,全部为自己培养。原因:一是地域受限,二是拔尖人才的使用和成长既需要高端仪器设备的硬环境、又需要团队的软环境,而该院很难在这两方面同时满足。
③特色专业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该院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发展很不均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其师资队伍近年来呈现整体数量不足、缺少省级带头人两个严重问题。
2.师资队伍整体现状及分析
⑴师资队伍整体现状。该院现有在岗的教师为994 个(2014 年11 月数据)。其中:现有专任教师(含辅导员、不含管理岗双肩挑)667人,生师比(外聘教师及兼职教师92人、16563/759)21∶8,不含外聘教师生师比(16563/667)24∶8,平均年龄:37.2岁。
目前,该院教师数量显得不足,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的生师比18:1为合格、16:1为优秀的标准差距较大。
经过实施多年人才工程建设,目前该院教师学历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基本能够满足该院正常教学的需要。
⑵师资队伍历史数据比较分析。近5年几个数据节点,该院师资队伍的变化情况。(如表1)
①教师数量分析。从数量上看,教师数逐年增加,而生师比(含外聘)为21.8:1,处于近年的较高水平,但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的生师比18:1为合格、16:1为优秀的标准仍有差距。目前还需大量引进教师。但该院的实际情况是:部分新引进教师无课可上,并不能盲目大量引进教师。
②教师学位情况分析。从学位情况看,硕士以上学位比例有了明显提高,达到了评估优秀的标准,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增加幅度不大,这个群体是产生高水平成果的后备力量,还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
③教师职称情况分析。从职称结构看,高级总体比例一直在30%以内,正高比例徘徊在4%左右。结合现有岗位余额情况看,由于受省岗位数额的控制,全院副高级岗位余额所剩不多;正高级岗位尚有部分余额。这说明,职称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一些青年教师受名额限制,不能评聘副高职务,积极性受挫;二是正高级比例上升不多,尚有空岗,说明较高水平的教师和较高水平的成果还有待产生。
④教师年龄情况分析。近年来,该院大量引进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使该院教师年龄快速年轻化。目前,该院教师平均年龄为37.2岁,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教工人数的56%左右。青年教职工已经成为该院师资的主力军,在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主要作用。需要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在职称职务晋升、学历培训、科研水平及教学水平上提高。
⑤教师性别情况分析。近几年引进了大量的女性教师,使教师队伍中女性比例逐年提高。目前,该院女生教师达到了402人,占到师资队伍总数的60.2%。
⑶存在问题分析。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该院师资队伍总体态势良好,数量充足,学历学位层次已达到较高水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平和实力的提高、是内涵建设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①科研成果少、有成果的人少。这个问题和高层次拔尖人才缺乏、正高级职称人员偏少是相对应的。因近几年该院发展速度快,补充了大量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这部分教师职称多处于初级和中级水平,科研能力较差,而高级职称教师科研积极性也不高,导致目前该院科研成果较少,整体科研水平较低。
②教育教学水平急待提高。这个问题和该院教师队伍年龄快速年轻化是相对应的。该院的现状是一线上课的教师大多为刚引进的青年教师,这部分教师由于刚毕业,社会实践不足,人生历练不够,加上生活压力较大,很难全身心投入一线授课,部分青年教师即使有热情投入,也因为实践经验不足无法较好的完成教学过程,导致该院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二、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方案
1.引进体系及措施
⑴重点高校紧缺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引进。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引进,该院教师数量已能基本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目前,需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加强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就该院紧缺专业引进重点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补充教师队伍,使该院教师的学缘结构趋于合理。
⑵有工作经验的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引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目前该院需大力引进有工作经验的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选,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老中青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⑶打造优秀的校外专家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利用校外专家资源,促进该院专业建设及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突出教、学、训、研联合办学特色,规范外聘专家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工作,构建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校专家兼职教师队伍。
2.支持及培养措施
⑴在职教师学历职称提升。完善教师学历职称提升机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无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下职称教师不得上讲台,以提升在职教师的学历职称等级。
⑵“双师型”教师培养。规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无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的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挂职顶岗锻炼,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⑶优秀科研及教学团队培养。按照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整体要求,积极打造院级以上优秀教学科研团队,优化专业带头人的骨干教师的配置,建设一批教学科研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
三、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积极落实文件中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学院人事部门不断强化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2.完善机制
制订和完善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保证学院教师合理的进修、培训、学历职称提升,形成长效机制,以提升学院师资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师育人水平,打造优秀团队,提升学院内涵。
3.保证经费
要加强对师资队伍内涵建设的资金投入,每年投入足够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以保证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教师学历提升以及培训进修等工作的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