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2-05-15 21:29: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幼儿园游戏学习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幼儿园游戏学习材料

篇1

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材料投放围绕各周的学习主题,创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情境,而且在各主题中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较贴切。在各周的主题教育中,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较集中,比如进入主题“在秋天里”时,孩子们对秋天充满了喜爱之情,知道秋天里许多果实都成熟了,各种昆虫都出来活动了。尤其是孩子们在折七星瓢虫的活动中,兴趣十分浓厚,纷纷给自己折的瓢虫身上画点子,玩得不亦乐乎。在看到孩子们对瓢虫的喜爱后,我班在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数学区投放了许多自制的瓢虫,以及红圆点若干,1~10不同数字标识,目的是让幼儿能够根据不同数字标识给瓢虫身上添上相应数量的点子,从而来认知1~10数字的含义。

再如在美工区中的材料也是根据主题内容投放的,而且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在秋天里”主题中,我们会请孩子们做树叶画,用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树叶,以及纸、笔,发挥自身的想象作画,孩子们在主题的大环境氛围下对其十分感兴趣,有的做了美丽的蝴蝶,有的做了可爱的小船,还有的做出了胖胖的乌龟,孩子们为自己的作品兴奋不已。在进入主题“在农场里”后,美工区里放置了许多小鸡、小鸭、小兔子的图片供幼儿欣赏和作画,我们鼓励孩子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做一幅完整的画,而不是单单画一只小鸡、小鸭。根据主题内容创设一定的环境,投放相关的体现生活化的活动材料,更加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兴趣需要和认知需要。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体现材料的情趣性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生性好奇、好动、好创造,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喜欢用眼观察、用耳倾听,更喜欢用身体接触来感受物体的性质、特点和用途,从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挑战,常常是在游戏、制作、观察活动中去尝试发现并产生突发奇想。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的选择也需要考虑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所在,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我班生活区中用筷子夹物,提供给幼儿用筷子、纸团、黄豆、积木、玻璃球等材料,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的灵活运用,促进其精细动作技能的发展和提高。筷子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在家里或在餐馆里、小吃店均能见到,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虽然对有的幼儿来说难度大了些,但是对幼儿的能力挑战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愿望,看看谁用筷子夹得又准、又快,在轻松、自然、畅快的自由环境中,自主地去挑穑看看谁才是“筷子大王”。另外,给小刺猬穿衣服也体现了活动材料的情趣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穿脱衣服极为熟悉,但是给小刺猬穿脱衣服就是一项极为好玩的事情,幼儿个个争当能干的爸爸、能干的妈妈,边做边想怎样才能把小刺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也设置了各种问题,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和发生的事情,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幼儿的学习以生活经验为前提和基础,我班创设一定的游戏性情境,让材料体现出情趣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得本身能力的不断提高,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投放材料,体现材料的挑战性

个别化学习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有目的、有层次地提供,并体现出材料的挑战性,提升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我们据此做了中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预设,将中班幼儿上学期在各个领域所能达到的关键经验点做了梳理和汇总,在此基础上投放相应的个别化活动材料。比如在数学领域中逻辑关系的关键经验点即是:

1.能对6个以内的物体按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顺序进行排列。

2.能初步按物体的特定规则(外部特征、量的差异、摆放位置等)进行排列。

3.能够从1~20进行简单的数数,按照数的排列用笔连起来。

根据这些关键经验点,我们投放了许多与之相切合的活动材料。如根据物体的特定规则进行排列方面,我们放置了许多大小、颜色不同的蛋宝宝:鸡蛋、鸭蛋、鹌鹑蛋,并事先给幼儿范例,以鸡蛋、鹌鹑蛋、鸡蛋、鹌鹑蛋的ABAB特定排列规则引导幼儿进行排序,很多幼儿很快学会了这一排列规则,我们就再增加难度,以ABBABB、ABCABC的形式逐一展示给幼儿,提高挑战性,让幼儿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另外一个关键经验点提到“能够从1~20进行简单的数数,按照数的排列用笔连起来”。我们投放了动物连数字图片、记号笔、湿毛巾等,请幼儿根据数字大小依次连接,从而呈现出动物的轮廓。当幼儿获得成功体验时,他们将更积极地参与到新的探索互动中。

四、根据幼儿个性的需求提供材料,体现材料的层次性

篇2

G613.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晓霞带来了以“区域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为题的讲座。冯晓霞教授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深度学习,区域游戏中幼儿能够进行深度学习吗?”,随后引述了布鲁姆(1956)认知学习目标的六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分析、评价、综合”论述了学习的不同层次。接着她指出了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她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安富海,2014)”,并强调深度学习不等于超越儿童理解能力的高难度内容的学习。冯晓霞教授用“五月的风”――一个发生在某幼儿园的儿童建构活动实例,来说明了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也可以进行深度学习。她指出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具有长远效果的学习。

一、创设包含问题的游戏情境。

冯晓霞教授通过具体的幼儿活动案例说明了低结构、高开放的材料和不稳定的情境中包含着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能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探究、运用经验、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引发深度学习。随后总结出关于活动主体(幼儿)――活动对象(材料情境)――活动过程与方式――经验(学习)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此框架能够帮助教师理解幼儿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提供。

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热点,适时地更新学习性区域的内容。幼儿园的老师们紧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出了丰富、新奇、创意、有层次的学习性区域环境。在每个区域中,投放按主题制作的进区记录表。一到游戏时间,孩子们自由的选择想玩的区域,并主动在表上进行记录。到周五和月末的时候,孩子们在“小计”和“总计”上,对自己每周、每月的游戏情况进行小结和分析。

二、提供能够持续进行深入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一般来说我们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好多都是从我们老师的视角出发进行投放,那么我们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们提供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材料?这份材料的提供能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什么经验?这份材料的提供是否合适孩子,对他们的隐性教育价值在哪里?我们在投放材料中还要考虑材料的投放方式,怎么样的投放更能让孩子愿意活动,这一切都将是我们在今后组织实施区域活动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可以尝试着大胆放手,让孩子们料理自己的生活。例如:剥果仁、磨豆浆、搓元宵、泡花茶、榨果汁等等,看看幼儿园的孩子们做的多棒!

只要用干果夹就能轻轻松松的剥开果壳哦!再要按照要求在盘中放入一定数量的果仁,这样“订单”才算完成啦!既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体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为幼儿提供‘按数取物’的机会”。

把石磨搬进教室?对!你没有看错,教室里也可以开豆浆加工坊啦!准备好豆子、清水和石磨,孩子们挽起袖子,耐心地磨。不一会儿,一杯新鲜的豆浆就出炉啦!

面团既可以搓成圆的,也可以搓成长的。其实,还可以在面团中加入艾草汁,再包上豆沙,这样就能做出甜而不腻、其味醇美的青团子啦!

先在糖盘里加入白砂糖,等待出丝。待到糖丝出来后,她们熟练的用竹签卷一卷。时光流转,这就是幸福的记忆呀!

三、适当引进“主题”,在教学与游戏之间搭建桥梁。

冯晓霞教授指出可将教学主题与区域游戏相结合,这样能丰富区域游戏活动的内容,增进对话、交流与分享;启发更多角度思考,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促进经验整合。

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地上随意散落的枯树枝也能成为布置环境的素材哦!再粘上孩子们亲手折的桃花和绿叶,发亮的嫩叶间,那一簇簇粉红的花朵,真是应了苏轼的那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当然,还可以像他们一样,用橡皮泥制作抽出的新芽,为枝条增添一抹绿意!

纸盘是废物利用常见的元素,看似不起眼的纸盘,要是遇上了豆子家族,绝对是分分钟高大上的节奏哦!

四、尊重幼儿的兴趣,激发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的探索与深入思考。

我们需要尊重幼儿的兴趣,但不简单地追随和放任幼儿的兴趣,要分析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学习机会,把握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努力的程度。

把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需要慢慢转换成图景,不要再用听、看、说的形式啦!试试用以下这些帮助他们在脑海里展现这种图景吧!

在班级里,孩子们把小幕布架起来,借助手电筒或是自然光就可以演一出皮影戏了!

将语言区延伸到自然角中,创造一个属于孩子们的“秘密花园”吧!到底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可以在录本上记录哦!

游戏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形式,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区域活动,是教师展示教学理念的舞台,幼儿快乐成长的乐园,我们的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还应体现以下几方面:1、根据主题有计划,有目的投放材料。2、材料的投放在大主题下也要有主题―背景。在投放材料时教师也要为孩子考虑它的目的,这样孩子的兴趣更高,更能拓展孩子的思维。3、根据兴趣师生共同设置区域。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设置,通过观察、倾听和询问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不断融入有价值的内容,引导幼儿积极主动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积累经验,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我们一直在研讨高结构的区域材料,对低结构的区域材料显然研讨不足,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自己班里的区域活动,对游戏的把握有多少!显然,高结构的材料有其目的性,对幼儿来说也有非常明确的指向,通过分层的投放,也能让幼儿开拓思维,玩出各种玩法。

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200

曾经看到一则名叫“太难了”的网络视频,视频内容是:一个看上去像是幼儿园大班的小女孩在奶奶的“指导”下背诵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十五……”,一旁的奶奶厉声呵斥小女孩,反复练习“三五一十五”10次,小女孩磕磕绊绊都说对了。可接下来小女孩从头开始背,一背到“三五”时就会出错。最后小女孩哭着说:我一点都记不住这“三五”,这“三五太难了,太难了,一点都不简单”。

看到这则视频,我为这个小女孩难过,更为现在的幼儿数学教育难过,孩子这是在学数学么?这样的“学习”有意义么?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幼小衔接”么?从这个案例至少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个,学习内容“小学化”。乘法口诀应该在小学2年级才会接触到,在幼儿园大班阶段来学习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第二个,学习方法“小学化”。没有实物或图片来辅助,没有学习情境,没有方法引导,完全是在成人高压下的死记硬背,学习过程不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

《指南》指出:成人应该“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如果没有学习材料,不能通过生活和游戏情境来构建这些知识,而是一味地要求幼儿通过机械识记得方法“记住”这些知识,很可能会摧毁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会导致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乃至厌恶、憎恨的负性情绪。可现实中,有很多幼儿在成人“赢在起跑线上”错误思维的指导下,正经历着视频中小女孩的遭遇,正接受着这样的数学教育。除了家庭因素影响,社会舆论、社区、幼儿园、小学等因素相互关联、错综复杂,也是造成幼儿数学教育“小学化”的因素。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机构,在预防和纠正幼儿数学教育“小学化”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操作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学习材料是幼儿操作活动的载体,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媒介。幼儿正是在与数学材料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了相应的体验,构建起了相应的数学概念。在这里,我主要从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面来谈一谈幼儿园数学教育如何避免“小学化”。

一、数学材料来源于生活,符合幼儿认知经验

幼儿园数学教育“小学化”的表现之一便是让幼儿学习那些远离自己生活,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运用的知识,正如那个小女孩背诵乘法口诀。幼儿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数学教学活动如果来源于生活,或者以生活情景为素材,对幼儿的学习就会更加有意义。比如大班数学活动:小老鼠买米。教师将空的可乐瓶和矿泉水瓶修剪成大号和中号的“米罐”,把一次性纸杯当成最小的“米罐”。这些简单而且幼儿熟悉的学习材料与“小老鼠买米”这个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能帮助幼儿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从而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二、数学材料要有层次性和变通性

强调材料的层次性,主要是因为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在数学活动别明显,面对同样的材料,有的幼儿轻松完成,完成后无所事事;有的幼儿感到困难,迟迟完成不了。因此,教师在提供数学类材料时应尽量体现层次性,在难易程度、操作规则等方面多一些变化,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要。如,提供同一结构不同层次的材料,实物、实物图片、点子符号、数字等不同层次的材料可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幼儿,又能适应幼儿从直观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还可以提供同一概念多种变式的材料,比如提供多种多样的三角形,让幼儿充分观察之后归纳三角形的本质特征。

强调材料的变通性,主要是指充分挖掘材料的价值,做到“一物多用”。比如对于幼儿收集的瓶子,可以让幼儿点数总数;可以让有按高矮排序;可以让幼儿找出第N个瓶子,发展序数概念;还可以玩分类游戏――按材质分类,按瓶子的功用分类,若为瓶子穿上不同颜色衣服,还可以按颜色分类……这样,通过目标和规则的变换,同一组材料可以支持幼儿多项学习活动。

三、数学材料要有适度的开放性和结构性

幼儿在与数学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材料的结构性过高,就容易限制幼儿的想象和操作,幼儿的操作学习过程往往呈现出高结构、高控制的特征。例如,在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时,常见的材料是实物或图片,常见的教学过程是幼儿先观察教师演示实物或操作图片,得出数的组成的规律,然后进行操作验证并口述结果。操作材料结构性过高,幼儿虽然可能学到了数的组成与分解的知识,但并不能体现出建构数学关系的思维过程,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形成。

篇4

上学期,小班年级组以常规培养为基准,班级的一日生活常规有了一定的进步。幼儿园以美术为园本特色,加强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与观察,针对不同层级的教师的备课进行了统整和研讨,教师基本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但是个别教师由于缺少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教师语言还不够规范和严谨,在教研活动中缺少主人翁意识,依赖性强,因此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研水平至关重要。

二、指导思想

加强学习和研究《3—6学习发展指南》,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规范教研组活动。以幼儿园的实践研究为指引,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反思能力,改进教育实践。加强日常教育工作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扎实教研,一日生活常态化。

1.随机进班,加强个别化指导能力。通过随时随地的老教师进班听课形式,逐步提高教师的日常游戏活动、户外体育锻炼的指导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日常观察指导能力是本学期的重点,立足于教师的的日常常规带班能力,特别是个别化学习的指导能力。加强日常工作检查,将工作做到细致化。

2、定期教研,提高教师教研主动性。召开年级组教研活动,每周两次小教研活动,由两个教研组长轮流组织,在年级组中形成交流分享,互动反思的良好氛围。遇到日常带班中出现的任何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一起交流分享各自班级工作所取得经验和成绩;互相观摩平行班的常规,帮助带课的教师反思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

(二)互动学习,游戏活动个性化

1、继续深化以游戏教学为主,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根据班级环境的改进,加强活动的游戏化形式,不限定孩子的发展。

2、重视班级的户外体育活动,满足每日幼儿的户外体育锻炼时间,重视幼儿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加强球操的练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手眼协调能力。

(三)海洋之旅,美工创意独特化

1、海洋之旅主题课程的尝试开展。根据中班年龄特点,我们首次开展园本课程“海洋之旅”,以班级为单位,各班凸显个性。在每次主题结束了各班进行交流总结,能够真正做好主题活动内容。

2、加强家园互助,推进家园合作。以“家长会”“秋游”活动为平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努力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

3、做好美工区自主化。园本课程在艺术领域中体现就是创作和表现,各班做好美工区的创意,根据班级的“海洋之旅”做好美工区活动。美工区材料自主化,和幼儿一起做好美工区材料的分类,自主拿取,不断做好自主化。

五、各月份具体内容安排

月份

教研内容

教研形式

负责人

9月

第一周

新学期工作安排

各班环境创设

集体备课

互动研讨

观摩学习

教研组长

第二周

球操研讨

教师节献花环活动安排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一日生活活动流程、

自助餐

一日生活的开放性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四周

“能干的我“主题活动小结”

“海洋之旅”主题活动前期准备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10月

第一周

国庆放假

第二周

海洋之旅主题活动的制定、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自主学习、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集体备课

各班主题的制定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四周

重阳节方案制定

主题案例的研讨

汇操的流程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11月

第一周

《海洋之旅》主题延伸

教师研讨活动内容

互动研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

第二周

户外大型健体活动

游戏课程观摩交流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海洋之旅》主题延伸活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互动研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

第四周

集体备课,计划内容研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12月

第一周

《迎新年》主题学习

教师研讨活动内容

互动研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

第二周

主题案例资料交流分享

迎新年家园同乐会活动安排研讨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环境创设分享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经验分享、

互动研讨

教研组长

第四周

集体备课,计划内容研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篇5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基本内涵

区域活动时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情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对幼儿而言,它是一种看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幼儿可以自己的兴趣、需要、意志为导向自主活动,活动的内容、时间、节奏、顺序以及活动的伙伴、规则等都可由幼儿自己决定或与同伴商量、协调,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询问等过程中实现和生成活动。

对教师而言,它是教师基于对幼儿兴趣与需要的了解,并能反映一定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教师将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建议、伙伴间的影响来加以渗透。与过去那种“罐头式”的计划活动不同,它需要教师时刻“追随幼儿”,通过观察幼儿活动过程,了解活动结果,调整活动方案,使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进而更有效地去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和经验提升。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一)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园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1.拓展课程的组织形式

许多年以来幼儿园课程主要是以目标模式为导向,且主要通过单一的集体教育组织形式来落实教育任务和实施教育活动的,因而在某些教师的观念中,集体性的教育活动就成了课程的主要载体或唯一载体。虽然集体性教育活动的有其一定的优势。但是,在以其作为主要教育活动形式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如由于过分强调活动结果而把教育内容直接传递或灌输给幼儿;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每一个幼儿学生的发展当前幼儿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对儿童个别差异的关注不够,一味要求每个孩子在同一时空、用同样的方式学习,教育方式没有真正重视到儿童个别差异的存在,也没有配合儿童的差异去调整教育方式。可见,仅靠集体性教育活动形式来实施课程和真正促进儿童发展的重任极有局限的。

2.平衡课程的内容体系

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围绕着促进儿童身体、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诸方面发展的中心,将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等领域的内容综合体现于教育活动的实施之中。与集体性教育活动相比,区域活动具有环境开放、材料丰富、内容广泛、形式自由的特点,且更注重幼儿经验建构的过程性和幼儿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对参与区域活动的每个幼儿来说,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内部需要、发展速度和工作节奏展开学习并积累个体经验,也可以在自我建构的同时与同伴和群体分享交流,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关联性、有序性,共同获得成长。因此,区域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组织上,都可以与很多活动相互承接,尤其体现在一些需要幼儿自作、探索、发现的内容体系,它无疑可以起到弥补和平衡的作用。如当前幼儿园课程以主题活动为主线,改变了过去分科教学中以数学知识体系为主的教育内容组织方式,而是将数学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融于主题的整体背景中,让幼儿在情境性活动中,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学习、拓展和运用数学知识点,者无疑强化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

(二)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及教师的意义与价值

1.主体参与,有利于促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篇6

首先,数字学习。从幼儿园的相关学习材料以及我们学习数学的基本经验来看,数学是由大量的数字构成的。幼儿园学生接触数学的开端则是从数字入手的。同时,数字的学习也往往是促成其后续数学学科以及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

其次,数量关系。幼儿园儿童单纯的认识数字,并不是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全部。在促进学生认识数字的同时,需要促进学生把握、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在幼儿园数学教学阶段之中把握、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是其重要环节之一。这是学生能够将所学转化为日后所用的重要基础。需要我们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注意。

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30-01

近些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教育的自主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区角活动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角活动的开展对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重视活动设置的灵活性,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区角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区角活动是幼儿教育中,集体活动的一个重要补充,对于幼儿教学工作的开展具备重要的补充作用。通过我们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开展,我发现,区角活动的开展能有效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孩子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讨,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

区角活动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发展的最好途径。在区角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主活动,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在一个半封闭的屏障中,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摆弄、操作、探索,通过实践积累和构建自己的经验与感受。此外,区角活动还具有独特的空间和时间特性,它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在空间上,允许每个幼儿在一定的区域和空间内自由走动、自主选择区角;在时间上,允许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进行活动,既可以完成若干种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内容,也可以同样的学习材料和内容通过若干次活动来操作,这正是幼儿充分享受自主和促进幼儿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说一不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对孩子进行协商、合作教育十分重要,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中,教师虽然比较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但针对性不强,而区域活动的特殊性恰恰弥补了集体教育的不足。如在面包师游戏中,有三个孩子都想当面包师,可是面包师只能有两个,怎么办呢?孩子们只好自己商量, 或者改变角色等;或者采用轮流的方法解决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相互协调。

常言说:幼儿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证明,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关系,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从手到大脑,又有大脑传到手,动手是动脑的外观,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手巧心灵,心灵手巧,在玩玩做做中幼儿智力得到了开发。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在不断的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通过做做、玩玩、看看、想想等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实践证明:所有的幼儿都有某种物品通常的使用方法基础上发现的特性和功能,甚至创造出新的作品,幼儿会陶醉于自己的想象之中,对于那些经过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会感到极大的满足。通过区角活动,他们的交往、合作、自信心、想象力、动手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区角活动是幼儿对现实生活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能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自由地发展游戏,从而发展其交往能力。例如过家家就是一个区角游戏,参加游戏的幼儿都要担任一个角色,通过语言来完成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交往。从游戏中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幼儿是借助言语的交流来丰富和完善游戏的,实现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准则的模仿和再现,在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交往中他们发展了语言,丰富了词汇, 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也得以建构和运用。区角游戏把幼儿语言发展与认知探索活动结合了起来,有效地促使幼儿的语言态度、能力和习惯的发展在同一过程中完成和实现。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更加亲密,为教师和幼儿创造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做到了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在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时,教师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为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扩大幼儿自由交谈的范围,鼓励幼儿积极与人交往,丰富其与人交流的经验,使幼儿在愉快之中获得语言的良好发展。

总之,区角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区角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能力,提升幼儿思维的发展水平,更好地促进幼儿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充分整合教学资源,遵循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中的一些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区角活动开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佳艺,李克建.幼儿园区角活动质量与幼儿发展的相关性探索[J].幼儿教育,2015(Z3):7-11.

[2] 陈 敏.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有效开展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1):72-74.

[3] 朱 霞.论幼儿园区角活动的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3):247.

[4] 庄艳玲,倪宝.幼儿园区角活动的环境创设谈[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221.

[5] 杨润娟.浅谈科学教育下幼儿园科学区角环境的创设[J].金田(励志),2012(12):75-76.

篇8

一、主要成绩

1、注重因地制宜,不断改善办园条件

近年来,镇政府、村委为幼儿园共投入18万元进行幼儿园的设备改建和添置。进行屋面翻新、改建厕所、铺设操场软地、人造草坪等,提高了幼儿户外活动的安全系数。室外有供幼儿活动的大型玩具,满足了幼儿户外活动的需求。目前班班有电视机、VCD、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电教设备,有钢琴、玩具柜、图书架、配套的课桌椅等教学设备;园内建立了幼儿游戏室、建构室、图书室等专用教室,并为各个专用室添置了相应的游戏活动材料等,另外还有清洁整齐的食堂、保健室等辅助用房。幼儿园整体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教师巧妙的将各类游戏材料制作成了“娃娃家”、“小菜场”、“美发店”、“小舞台”等幼儿活动的区角,根据幼儿活动需要自制了沙包、尾巴、飞盘、辫子、高跷等体育活动材料,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2、着眼规范管理,保教水平稳步提升

万众幼儿园依托中心幼儿园一体化的管理思路,办园目标明确,制度健全,人员岗位职责明确,注重安全管理网络的建设,食堂管理规范有序。

建立家长学校制度,定期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家长知识专题讲座、发放家长学习材料、开辟家长园地等形式,使家长了解最新的育儿知识;每月向家长发放家园联系卡,每学期向家长开放一次半日活动,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并认真听取家长的反馈意见,每次活动做到有目标、有组织、有评析反馈。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参观安南警务站,参观老年活动室,参与老年门球活动,带领幼儿观察秋天的田野、参观蔬菜基地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把农村教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中,使活动体现农村幼儿园的特色。

3、强化内涵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从抓教师职业道德入手,加强师德教育。定期参加中心幼儿园的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尊重儿童、心妈妈”的沙龙研讨会,进行“敬业爱岗、诚信育人”、“树师德形象,做新时代女性”的师德演讲会,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让教师发展为先”的宗旨,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同时定期让教师外出听课,观摩学习,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多次在村园教师好课评比及基本功比赛中获奖。目前4位教师学历合格为100%,其中本科学历1名,教师100%持证上岗。

二、问题与建议

1、配齐配足保教人员。根据《*市农村幼儿园评估方案》,教师按1∶15—20配备,目前幼儿园教师只有3名,没有保育员,教师工作量较大,不能满足保教工作的需要,幼儿园要积极争取镇政府的支持,尽快解决教师和保育员配备不足的问题。

2、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园本教研是教师成长的载体,建议幼儿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园本教研活动,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进一步优化幼儿园的活动场地。目前幼儿园的水泥活动场地上有很多坑洼面,给幼儿户外活动带来不安全因素,建议户外场地能够修补好坑洼面或铺设塑胶软地。

篇9

相比较于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区域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因此,我们幼儿园也开展了区域活动。

一、转变观念,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看上去是那么“神圣而不可轻犯”,教师滔滔不绝的“一言堂”,学生鸦雀无声的被动听,这样的教学状态是一个幼儿园、一群这个年龄段学生该有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而在课堂上开展区域活动,首先,教师就必须要转变观念,改变师道尊严的思想,在活动中,指导、倾听、观察和记录幼儿的活动,像一个大孩子,像一位好朋友一样和学生进行游戏活动,教师应为幼儿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篇10

主题活动特别强调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主题游戏是一种以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因此,教师可以将主题教育意图、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分阶段隐藏在各个游戏活动中,丰富游戏的内容,让游戏活动过程成为主题的各个阶段学习的过程,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一个有更多机会自我决定、自由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的平台,突破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的状态,让幼儿在和主题、环境、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感知、体验、积累,从而得到发展。

1. 游戏作为主题的预习,提高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在开学前就预设好了本学期将开展的主题活动,由于是教师预设的,孩子对于这些主题还不了解,也不知道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如何,因此在集体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让幼儿先在游戏中对有关知识进行了解,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这样可以积累有关主题的直接经验,还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和问题,对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又有价值的内容确定为具体活动内容,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这些内容一般都以区域活动的形式展开。如《我们的身体》的主题展开前,我们在科学区提供了镜子,让幼儿看一看自己的五官,探究他们都有什么用处。通过活动,我们发现孩子们对眼睛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都说:“我在眼睛里面看见了自己!”这令他们很兴奋、很好奇。于是我们根据幼儿发现的问题增设了活动“奇妙的眼睛”,鼓励幼儿用科学的原理来探究眼睛成像的原理,来解释他们看到的现象,还总结出了科学爱护眼睛的好办法。

2. 游戏作为主题的预习,提高学习效果

在实施中,我们发现有些活动(一般以美术美工活动居多)需要个别指导,不适合集体教学,因此我们将主题内容直接通过区域活动的形式展开,目的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便于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如主题《节日到了》中有个活动是“制作香香袋”,由于材料多,操作步骤较复杂,如果用集体教学活动展开的话,不利于教师指导,所以我们把它调整成了一个美工区的活动,让幼儿分批、分组活动,教师在孩子身边讲解制作方法,让每个小朋友边听边做,教师及时对能力弱的幼儿指导帮助,这样会取得很好的活动效果。

3. 游戏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提高学习能力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多感官参与,但有时受时间的限制,探索不得不终止了。这时,游戏便是最好的弥补,幼儿可以在游戏活动中继续探索。通过区域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教师可将集体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和迁移。

二、建构自由互动的空间

角色游戏和区域游戏是幼儿园最普遍的游戏,一般是把主题分别渗透进两种游戏中进行实施。其实两者都有不足,区域活动偏向于幼儿探索、技能、个别操作等认知的能力的发展;而角色游戏更偏向于幼儿情感、态度、交往、语言等能力的发展。主题游戏就要求将两种游戏形式相互融合,建构更多互动的空间,最大程度地发挥游戏的价值。

幼儿游戏本来就是为主题服务的,确定主题目标就为区域游戏和角色游戏的融合做铺垫。因此,只有在主题背景的支持下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才能真正地融合在一起。如在“蔬菜店”中,我们开设了一个“蔬菜种植基地”,把科学区的内容渗透进来,让孩子们了解蔬菜是怎样种植出来的、应该怎样照料等。再如银行游戏也可以融合主题下很多数学区的内容,在原本画圈领钱的基础上,结合过年的传统,在银行投放许多红包,让幼儿进行抽奖。这样,孩子们会兴趣大增,纷纷前来抽奖。由于必须要画出与红包上数字对应的圈才可以获得相应的奖金,这让孩子有跃跃欲试的冲动,也让他们在角色游戏中巩固了一一对应的概念。幼儿园角色游戏是游戏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教师可以带着小朋友常去各个区域活动。

三、提供多样化的材料

游戏材料是游戏环境的要素,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在游戏中材料起着中介的作用,幼儿可以通过材料和周围的人或事发生互动和交流,材料的本身就发挥了指导幼儿学习的价值。主题活动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社会、语言、科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结构。所以,主题游戏区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关系到他们能否充分地探索和研究,因此,要注意材料投放的多样化,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1. 根据幼儿水平,提供多层次的操作材料

幼儿的活动水平、认知经验和操作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游戏区域中投放材料就必须考虑到个别差异性,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如在开展主题活动《秋天的画报》过程中,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树叶,让幼儿用树叶创作,由于提供了多层次的辅助材料(颜料、勾线笔、双面胶、剪刀),这样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进行树叶拼贴,一般的可以做树叶轮廓创意画,能力弱的则可以用颜料进行树叶拓印。这样,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便于教师指导,又能充分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使幼儿的能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在语言区同样也可以让不同层次水平阶段的幼儿有所发展,能力强的可以根据秋天的水果蔬菜来编谜语,一般的可以根据秋天的图片来编故事,能力弱的还可以根据图片来帮助他们描述秋天的动植物,同一区域,不同的操作材料,可以让不同的幼儿有所发展。

2. 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多材质的制作材料

在开展主题游戏的过程中,很多游戏的材料都是需要幼儿亲手制作的,幼儿的动手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发展。以往我们都是根据幼儿园采购来的材料进行制作,久而久之,有限的材料便不能激发幼儿的想象了,受到主题教学的启发,我们发动小朋友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有塑料、泡沫、石子、纸盒、罐子等,废旧材料本身的材质多种多样,颜色也很多,结合购买的现成装饰材料,能便于幼儿大胆想象和制作。这么多不同材质的材料,给了孩子无穷的乐趣和创意空间,增加了他们对主题活动的兴趣,促进了游戏之间的交往,提高了他们的游戏活动的能力。

3. 根据幼儿兴趣,提供递进性的学习材料

篇11

皮亚杰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因此,教师应创设并有效地利用材料,融知识经验于材料中,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进行学习。领域活动的学习材料,往往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操作方法的指向性强,结构好且比较单一,目的仅仅停留于幼儿对该学习内容的掌握。区域活动材料丰富多样,幼儿能自由地选择,自主地学习,它能满足孩子的个性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如果将区域活动和领域活动学习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可以帮助每一个层次的幼儿充分发展,从而优化和完善我们的学习课程。本学期我们对领域学习材料进行深入探究,在材料的操作方法、操作难度、探究角度、知识点的挖掘等方面进行层层深入的拓展,从而生成系列化的区域操作材料。

一、同一知识点不同区域材料的拓展

领域活动的学习材料是幼儿在教师统一指导下一起操作的学习材料,由于活动时间有限,幼儿对学习材料的探索往往不多,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如果将这些材料发散式地延续到各个区域中,拓展出多样玩法的区域材料,将会满足幼儿继续探索的需要,使其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如,在开展数学活动“按颜色分类”时,我们发现幼儿完全被所创设的环境感染,探索的积极性很高,到了活动结束时,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为了进一步满足幼儿探索的热情,我们决定在各区域中创设相应的区域环境,让幼儿进一步探索。于是,我们在数学区创设了“颜色列车”的环境,让幼儿根据车厢的颜色贴上相同颜色的图形宝宝;在自理区创设了“果树开花”的环境,让幼儿根据树干的颜色系上相同颜色的花;在美工区创设了“花儿朵朵”的环境,让幼儿根据花瓣的颜色涂色。

二、同一知识点不同操作难度的拓展

在领域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学习材料往往是“统一式”的材料,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对老师提供的材料轻而易举就学会了,材料对他们失去挑战性,使他们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而一些反应慢的、悟性低的幼儿,由于时间不允许,则被迫终止。因此,我们可以在区域中提供一些较有挑战性的或层次性的材料,让他们继续探索。因此,我们对区域学习材料的多元教育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尝试从材料的操作难度上进行多个层次的拓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领幼儿不断地深入探索,同时也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找到自己能挑战的材料,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实。如,以数学活动《感知数量》为例,随着幼儿学习进程的发展,我们将这一材料拓展出四个递进式的操作难度和操作要求。第一层次:我们投放了小猫图片,贴有小鱼的夹子,让幼儿根据小猫肚子上圆点的数量夹上相同数量的小鱼夹子,重点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第二层次:我们用布和网布剪成的裙子形状,并在上面分别贴有数字和圆点。让幼儿根据上衣上的数字匹配圆点数量相同的裙子,让幼儿学习数字与圆点的匹配。第三层次:我们又增投了“翻牌比多少”的材料,让幼儿随意翻起一张卡片,与同伴比谁卡片上物体数量多,让幼儿感知多少和一样多。这一系列不断升级的挑战使单一的领域活动学习材料变得多元化,持续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有效地促使幼儿在这一系列活动不断扩充探索经验,提升探索能力。

三、同一材料不同探究角度的拓展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一些领域学习材料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经过我们的充分挖掘和探索后,一些领域学习材料在区域中继续发挥它的教育功能,不断生成新的探究角度,使幼儿对这些材料的探究由此及彼,层层深入形成网络。

篇12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儿童发展的条件,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水平的重要物质支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提供丰富多彩的、适宜的游戏材料,是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获得有效发展的重要保证。但实践发现:不是材料越多越丰富就越好,有时材料过多反而会影响幼儿的游戏水平。因此,在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提供开放性、可转化的材料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重要特征。在活动中,笔者发现成品玩具和教师制作的仿真玩具只能让幼儿获得短暂的兴趣,在不断更新游戏情节后,这些玩具已经限制了幼儿的游戏活动,他们需要更多的开放性、可转化的材料来继续深入的游戏。因此,笔者将小球、饮料瓶、纸片、彩带、泡沫塑料等物品投放进去,孩子们用这些物品代替自己需要的东西。小球一会儿是“元宵”,一会儿是“珍珠”,一会儿又是给娃娃喂的“药”……他们用这些开放性、可转化的材料进行着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发展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在充分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调整材料 教师应充分观察幼儿游戏,在观察中了解材料是否适宜,是否能帮助幼儿进行良好的游戏,并及时地丰富、调整材料,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如中班娃娃家的游戏中,一名幼儿前一天晚上和家人给奶奶过生日去饭店吃饭,想将这一情节加入自己的游戏中。但准备的材料娃娃家里既没有蛋糕,也没有“饭店”,孩子的游戏活动受到了限制。教师及时观察到幼儿的这一游戏需要,和孩子一起搜集有关材料,将原有的娃娃家布局做了调整,增设了“娃娃饭店”,使他们的游戏需要得到了满足,游戏情节更加丰富了。

提供充足的“资料库” 由于游戏空间的限制和幼儿游戏变化较快等影响,幼儿对材料的需求总是易变的。于是,笔者建立了“资料库”,将各种材料按用途、性质等分类,集中放置在一起,便于不同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取用。

给予鼓励、建议的有效指导

有了适宜的、可操作的材料,接下来就是顺应幼儿的兴趣,在不影响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给予幼儿鼓励、建议的有效指导,帮助他们在角色游戏中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品质教育。

教师以自身为媒介,提高幼儿游戏能力 教师以自身为媒介参与幼儿的游戏,应考虑以什么“身份”最恰当。一是“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游戏伙伴”是指教师以与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可采取“平行游戏”或“共同游戏”两种形式,根据幼儿游戏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比如,孩子们玩请客游戏,可是刚做了两道菜就不会了,眼看“客”请不成了,笔者急忙扮演“大姨”来到他们家,帮助“妈妈”做了几道好吃的饭菜,客人们特别高兴,他们玩得很开心。二是“言语支持”介入。言语是教师介入的主要媒介,包括讲解、询问、提问、建议等具体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言语指导,帮助幼儿发展和改进游戏情节,使他们从中获得更好发展。比如,一次游戏中,笔者发现小雪一个人在那里发呆,问她怎么了,她回答:“浩然家的娃娃生病了,他很着急,我想安慰他,可不知道怎么说。”于是,笔者引导她回忆自己生病时妈妈是怎样安慰自己的,又教了她一些安慰的语言,使她能及时地用这些语言和同伴交流,继续游戏。三是“综合方法”介入。即利用表情、眼神、手势、动作、身体运动等方式,支持和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进步。幼儿年龄小,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支持的手势以及赞许的微笑,都会为幼儿增添无穷的游戏动力,帮助他们丰富和扩展游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