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7-23 08:22: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篇1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对于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需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清晰的认识,了解它们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培养这种意识。

1.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也就是处理于异域文化相接处的人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促进世界和平,这是费先生身后的最大心愿。

2.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泱泱大汉、煌煌盛唐,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时,留给人们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所以,当人们谈到兵马俑,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不被人熟知的缶,都满怀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到如今仍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中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到抗震救灾精神,都是我们难能可贵的财富,这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再生再造,也让我们在新时期增强文化自信。

二、高校辅导员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自身素质,更加有效开展工作的需要。

1.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多紧迫。要迎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期待文化春天的到来,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必由之路。

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一个民族之所以异于别的民族,就在于文化的特殊性。著名哲学家罗素1922年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提出"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①这一著名论断。在他看来,民族、国家、社会的生命力皆来自于文化。文化若不朽,民族便有希望。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也曾把文化看成是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东西,是在整个人类社会中起最后的决定作用的根本力量。著名的社会学家提出"社会问题起于文化失调"。无疑,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确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豪引以为荣的可贵财富。一个没有文化是没有根的民族,一个只发展经济忽略文化发展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历史上从"焚书坑儒"再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更让我们认识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觉的重要性。若是只注重经济的速度发展,忽略了文化的发展,那么这样的发展也是有缺陷的断层式的发展。高校辅导员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重要一员,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文化春天中的一部分。我们期待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文化春天的到来,我们就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每个人的高尚品格。

2.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提高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尤其是思想观念深刻的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与文化大交融。这些变革给大学生们带了巨大的改变,他们自强而创新,但是也带来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缺乏的现象。这些问题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这也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

基于高校辅导员特殊的角色定位与岗位职责,辅导员素质要求在新时期也越来越全面。辅导员承担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担负着管理并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任。有句俗语是,什么样的辅导员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所以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对于学生工作的开展相当重要。

辅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与其角色和岗位职责相适应。尼采说过: "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②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需要相当程度的知识水平,更需要的是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与学生的成才是戚戚相关的。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一些学生的思想困惑、精神焦虑有所增多,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任务更加繁重。所以必须在坚持"以文化人"的同时,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好地用文化指引学生舒缓压力、涵养人生,更好地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三、高校辅导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

高校辅导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笔者认为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培养。

1.深入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的精髓。高校辅导员要深入解放思想,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意识。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等具体的工作中,都要有这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能只盯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情况,而是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发展。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大事,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高校辅导员要破除原有的陈旧思想,不光认识到文化的教育作用,还要看到文化巨大的能动作用。要不断破除小文化意识,要全局看待文化,要把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作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新思维。

2.继承与创新的思想

高校辅导员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还必须有继承与创新的思想。继承与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的是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运用好"继承与创新"这两个"重要的轮子"。既不能因为传统思想和惯性思维,限制了辅导员的开拓创新意识,又不能盲目求新求变,忘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合理的做法是,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再联系学校和学生自身的特色,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使校园文化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保持活力。例如,辅导员在开展学校歌咏比赛时,可以在固定的表现形式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汲取过去的比赛经验,时刻用创新的思维,去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参与度,以期在比赛中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既有利于学生们集体荣誉感的培养,锻炼了辅导员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也使校园文化不断葆有生机。

注释:

①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

②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③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2004年12月。

篇2

本文系2015年度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教改项目:“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问题研究――以金融专业大学生为例”(2015JGYB1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18日

一、高等院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思想阵地。指出:“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高等院校是多种思想交集、多种意识形态交流汇合的场所,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思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使大学生信息获得数量和途径空前增加。因此,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育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播,对于其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培养也很重要,是塑造其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二)高等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并创新的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文化自信的提升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并且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大学生承担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其文化自信的程度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更需要文化自信。只有提升文化自信,大学生才能热爱传统文化,并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传播中华文化,实现文化创新,才能担负起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重任。高等院校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承担了文化传承并创新的新功能。

(三)通过文化自信的塑造引导大学生合理应对多元文化冲击。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大众媒介高度发达,国际间交往不断深入,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汇集。而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强势经济的文化往往会强烈冲击弱势经济文化。中国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面临的世界文化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处于文化造就和创新的黄金时期,只有加强其文化自信的培养,才能帮助其辩证的对待多元文化,树立民族文化本位的观念,从而合理应对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

(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相继把文化产业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面对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不断增强的新环境,只有塑造并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才能传承、传播和创新中华文化,抵制西方文化冲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激烈的文化国际竞争市场立足。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

(一)对本土传统文化认知缺乏。我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并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但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缺乏,认真研读传统国学的人只是少数。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诸如成语典故、历史事件、古典文学、传统礼仪、传统艺术等不感兴趣、不了解的状况,这样很难实现文化认同感的产生。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受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影响严重,而中华传统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渐渐丧失。这种情况已经引发重视,媒体开始以各种新颖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一些家庭和学校教育中也开始刻意增加国学内容。

(二)对本土文化的现展不够关注。文化发展是个动态过程,文化的内部结构和内容是不断调整和创新的过程,以适应世界文化的潮流。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现代也融入了科技、创新、国际化等新的因素。大学生承载着创造并引领我国先进文化方向的重要使命,关注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成果并深刻理解其内涵,才能树立文化自信,正确对待多元文化冲击。但是当代大学生对当代文化的热衷和了解程度也不高。

(三)对外来文化盲目跟从。全球化的深入给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了便利,西方国家也从未放弃通过文化渗透来实现其文化霸权。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处于经济弱势地位,人民的物质富足程度不及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通过文化产品的传播同时也达到传播其思想意识、价值观等文化内容的目的,其经济强势地位使得其文化更容易建立认同并实现跟从。大学生中日益流行观看外国电影、过西方节日、热衷西方饮食等,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表现。

(四)容易形成文化迷茫。无聊、空虚、自责、迷茫等不良心态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这也是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度的提高有助于找到个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尽管深处多元文化冲击的环境中,当代大学生基本对中华文化所倡导的思想和观念等有一定的认知,但同时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形成文化迷茫,无法做到辩证的对待多元文化并存的新形势,难以形成为自己发展道路上发挥支撑作用的观念和思想。

三、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一)高等院校设置的文化教育课程偏少。高校教育将会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现在高等院校大都从学生就业角度出发,重视专业技能教育成为普遍共识,对文化教育方面开设的课程很少,尤其理工类专业文化教育课程更少。近年来一些高校也有开设文化教育选修课以求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趋势,但多为选修课程,受到学生自我约束差的影响收效不大。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高校过分强化其人才技能培养功能,却没有很好实现其文化培养功能,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英语学习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学生在大学期间都面临着四六级考试的压力,英语口语水平也往往成为大学生就业时的考核因素之一。这里面固然有合理的社会需求,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大学生不得不投放一部分时间到掌握英语的技能上面来。不可避免的要通过阅读外国文献、听外文歌曲、看外国电影等途径来实现,自然而然的了解并熟悉外国文化,甚至达到认同效果。

(三)本土文化的推广力度不及外国文化。中华文化虽然占有得天独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推广力度大大低于外国文化,使得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和渠道反而越来越多。西方国家从未放弃过对我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渗透,甚至在经济竞争领域形成并建立了争夺国际文化市场份额的格局。国际范围内推广文化不仅有助于实现文化霸权,而且成为发达国家认可的新经济增长途径。因此,无论是外国国家政策还是外国文化企业自身都注重自身文化的国际推广、成本投入、宣传方式等各方面都呈现了很大推广力度状态。当前的国际文化贸易市场,发达国家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在我国从事民族文化传承和推广的企业及其从业人数以及创造的经济价值都是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的。

(四)社会的不良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不断显现出来,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而中华传统的道德约束又深受冲击的阶段,即硬约束和软约束都不强的阶段。大学生的学习终究是要到社会中实现,他们看到了解到社会的文化状态,不诚信、利益至上、淡化精神追求等等,自然也会对其学习的取向产生重要影响,从而造成文化自信的缺失。

四、高等院校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途径

(一)建立文化教育课程培养体系。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提升不是看一两本古典名著就能实现,需要相对系统的培养,因此需要高等院校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合理设置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如思想道德修养、资本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传统文化课程,如大学语文赏析、国学论、艺术赏析等;国外文化课程,如中外文化对比等,而且要保证其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文化教育课程系统。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使大学生对中外文化都接触并了解,改变当前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差和对西方文化认识不全面而导致的盲目崇拜情况,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这应该属于通识教育范畴,适用所有专业。

(二)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文化自信不是仅仅开设几门思想和文化教育课程就能够塑造的,应该把文化自信教育贯穿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受到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短时间内让高等学校改变技能培育为主的教育思路是不现实的。教师的责任有教书和育人两方面,无论是文化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能够通过课程展现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追求。因此,高校的专业技术课程也可以包含文化自信的信念教育内容,专业课教师也要加强自身文化自信的培养,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讲授方法,通过课程实现文化自信的传播。同时,也包括辅导员和各岗位行政工作人员,通过自身的言行和对工作生活的态度,助力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

(三)加强校园民族文化氛围建设。文化自信的培养不单在课程上实现,生活尤其是校园生活中的潜移默化也至关重要。大学生群体在校园中的生活时间比例很高,校园文化氛围对其影响是很大的,这属于高校的隐形教育资源。在校园内建立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体包括学校的各种建筑和道路等强化民族文化色彩、利用各种校园媒体传播民族文化、举办文化色彩浓厚的活动、注重正能量传播、利用传统节日和学校节日的契机传播传统文化,等等。一个学校整体形成了热爱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高度自信、愿意传承传播并使之发扬光大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身在其中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和思想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来说影响更为重要。

(四)利用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强化大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已经是自身主动性和目的性很强的群体,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作为因有共同目标和兴趣而凝聚起来部分大学生的团体,是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以外其他诸如思想、兴趣、娱乐等方面才能的交流和提高的重要形式,在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不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在各种团体中,教师主要是指导角色,大学生自身主动性很强。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大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和同龄人的带动,文化自觉的形成有助于文化自信的建立。相关团体的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团体活动中增强民族文化色彩,寻找适合的途径和内容来培养团体内成员的文化自觉。

(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当代大学生深处网络的世界,他们在生活、学习、娱乐各方面都高度依赖网络,是影响大学生的重要环境。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脱离了学校教育体系和教育资源的限制,这一方面给大学生解决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的约束,同时也可能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导向的不良影响,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影响。网络信息的获得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对任何事物片面的了解都无助于正确结论的得出。高校要利用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帮助自身的发展。因此,高校要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利用网络的讨论功能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动向,并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利用校园区域网管理过滤不良信息,注重学校网站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网站的关注度和利用度,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途径和方向。

(六)把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实践环节中。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都属于实践环节范畴。大学生终是要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尝试,社会的认可为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对社会陌生又充满期待的大学生很重视社会实践,乐于参加,其中获得的思想感悟对其学习的方向和主动性的调动意义重大,而且积极加以传播。如果能够把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实践环节中,对大学生及其身边群体的文化自信培育都很重要。具体包括:组织学生成立调研小组进行文化素质方面的社会调查并进行分析;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身体力行的做公益事情;鼓励发明和创新并加以宣传;各实践活动结束后集中讨论活动感受,总结其中蕴含的文化素质要求等。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帮助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而大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后,会增强其文化自觉的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来自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而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自我创建。”文化自觉意味自我思考,反思“传统”的重要性,并在现代化语境中认识传统文化,打通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当代学者多从中国文化发展能力的角度界定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对象,或思考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路径。陈先达教授提出:“文化的本质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载体中内在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的总体性理解基础上的。它体现在中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培養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培养其文化认同感。要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就要理清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内涵精髓和发展方向,帮助大学生增加文化知识储备,明晰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客观、辩证的文化理解力和文化判断力。

二、推进文化自信的多维度教育

通过对衡水学院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共性特点: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文化实践参与度较高,但文化知识储备极少,认知程度不高;二是虽然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学生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比较理性,70%参与调查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西方思想对自身思想行为产生了影响;三是大学生获取中西方文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虽然对现有的中国文化类课程和活动较为满意,但对高校文化自信培育方式提出较高的期许。

目前高校都形成了较完善的通识课体系,课程内容集科学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于一体,有助于大学生增加文化知识的储备,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但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上,应当考虑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特点,结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自主意识强、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的思想特点,注重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价值及时代内涵进行梳理,既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确把握文化的发展脉络,增强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力;结合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探讨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表述方式,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现象的结合,教学内容的易吸收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辩论赛、演讲比赛或“时事大讲堂”等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提高其文化理解力和思辨能力,使其能够客观且深入地分析社会文化现象,正确评判文化价值,自觉增强文化认同感。

注重增强专业教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将专业教育的知识性与人文性相融合,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认知,注意了解学生的文化需求,排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文化焦虑,提高其文化理解力和思辨能力。结合专业课程的建设,挖掘专业知识内容中的文化因素,促进文化研究成果向课程资源的转化,如建立董子文化教学基地;设立具有区域特色文化专栏或网络资源板块,邀请校内外学者进行学术成果的大众化表达。同时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用优秀文化滋养大学生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文化引导意识,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情感,又要自觉地将中国优秀文化融入创业创新理念,启迪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引导学生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表达出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数字文化资源的开发、传统服饰文化地艺术创作等。

三、培育地域认同感下的文化自信

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将地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易直观地获得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高校所在地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高校的认同感,自觉体悟优秀文化,培养自身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地域特点和应用需求,进行生本地域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将地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对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开设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体验课、中华才艺课和思想文化专题研究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同步增加与地域文化有关的内容,并拓展到学生的第二课堂;采取多元联合教学模式,既“请进来”,又“走出去”。“请进来”,邀请地域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或文化传承人进课堂,以更加专业的视角、直观的手法展示传统地域文化的魅力;“走出去”,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民间创业故事和史料的整理,建立革命文化教学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加强和深化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重参观重体验,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度,“润物细无声”般地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将地域文化的体验与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将校企合作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协同引导,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建立地域文化特色研究基地和产业创新基地,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地域文化的创意表达,将大学生外在的文化体验内化为思想和实际行动引导相关的专业和学生开展地域文化体验与教育产品创制类课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多层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地域文化自信,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文化体悟的基础上形成高度自觉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四、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快捷、简单,进入微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变化,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等获取大量的多元化信息,学生文化认知更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削弱自身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创新了文化的传播途径,当代大学生更乐于接受“文化+数字”语境下的表达方式。

篇4

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指大学生群体对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的主动担当。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具体包括文化价值认知意识、文化规律遵循意识、文化责任担当意识,传承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六个维度。大学生文化自觉构成要素图所示,见图一。

从图一可以看出,大学生文化自觉分为意识和践行两个层面。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主要表现:一是文化价值认知意识,是指大学生对文化地位深刻性的认识。大学生要明确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要历史地位。二是文化规律遵循意识,是指大学生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自觉性认识。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具有一般规律,也有掌握文化发展特殊规律,以便更好地把握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三是文化责任担当意识,是指对文化建设历史责任担当的主动性认识。大学生要有强烈的文化担当意识,勇敢地承担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

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践行主要表现:一是推进优秀文化传承。大学生要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成为自觉践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力军。二是推动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大学生要坚持刻苦学习,立足实际,开拓创新,把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自觉推进文化创新。三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大学生要利用出国交流、外国学生来校交流等平台,积极参与传播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构成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指大学生群体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对本民族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它包含意识和践行两个层次,具体包括文化敬仰意识、文化信任意识、文化信心意识;坚持主导文化方向、践行核心文化体系、增强文化鉴别能力六个维度。大学生文化自信构成要素如图所示,见图二。

从图二可看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分为意识和践行两个层面。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主要包括:一是文化敬仰意识。大学生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夜郎自大、孤芳欣赏,又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二是文化信任意识。大学生要对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优势充分信任。三是文化信心意识。大学生应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大学生文化自信践行主要包括:一是坚持主导文化方向。在多元文化交融、交流、交锋的环境下,大学生要始终坚持以文化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二是践行核心文化体系。大学生应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增强文化鉴别能力。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能够坚持科学的态度,做到既批判糟粕、抵御侵蚀,有吸收精华,博采众长。

培养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优秀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根基。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中华儿女不断传承和创新。大学作为继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青年学生作为创新先进文化的有生力量、发展繁荣文化的担当者,理所当然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学生要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思想内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认识、理解与创新的能力,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充分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以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带动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真正担当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任。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中的“不诚信”,道德规范的“软约束”,使得部分大学校园中也滋生了有悖于大学精神的文化问题,如有的大学生还一定程度存在着荣辱不清、是非不分、学风不正等现象,有的大学生信念异化、理想价值追求被现实利益迷惑,表现出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精神文化的冷漠蔑视。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也不断加大,一些西方国家以影视作品、广播、书籍、广告、刊物等为载体,通过媒体网络对我国的大学生进行“渗透”“西化”,从而消减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国先进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因此,当前高校文化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克服“利益自发”,克服对西方文化的“全盘吸收”,为此,就是要提倡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弘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精神,推进以团结向上、积极健康、求实奋进为目标的校园文化。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以文化为核心要素的“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需要培养众多的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人才,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我国走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寄托与希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他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认同与理解,鼓励他们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创新与发展,是国家走向富强的需要,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对策与建议

强化主流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在多元文化交融、交流、交锋的环境下,许多国家对建设自己的主流文化更加重视、更加自觉。例如,美国就始终把反映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文化作为根本内容,以此来打造“美国梦”、强化“美国精神”。为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值观。同时,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困惑与彷徨、盲目与浮躁等问题。加强对互联网、多媒体等新兴媒体的管理和应用,利用易班平台抓好阵地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引导能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在中华文化辉煌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形成了“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等时代精神。这些都是大学生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必须坚持和发扬的基本精神。为此,学校可以多增设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如古典名著选读、国学课程、传统的书法艺术等,也可以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举办各种活动,营造浓厚的民族传统节日氛围,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国节日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和民族文化的礼敬感和自豪感。

提高鉴别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 世界各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重视技术、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反映商品经济的时间观念、竞争观念、信用观念、效率观念等思想观念,不仅是西方国家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和借鉴,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中,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文化,对来之不善的文化坚决予以限制。在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培养大学生坚持民族主体性意识,强化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自觉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篇5

学生往往由于自己表现的机会少,而缺少自信心,不敢展现自己。因此,要让学生表现自我,发现自我,树立自信心。我学《窃读记》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我让学生发言,没有一个人举手。我指名学习委员发言,他站起来耷拉着脑袋,一个字都讲不出来,我又叫班长发言,可她面红耳赤,也讲不出。我急出一身汗。心想:学生怎么不配合老师,这可怎么办?我急中生智,既然学生不配合老师,那么就让我主动配合他们吧。于是我让学生们拿出笔记本,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下来,等学生们写完之后,我抽查了几本,发现学生写的都挺准确的,我再次问道:“谁愿意把自己写的读一遍?”学生仍是沉默不语,无奈我只好自问自答,上完这节课。课后。我立即召集班干部开会,了解情况,问他们上课为什么没有人回答问题?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好半天才有一个说:“怕讲错。”另一个也说:“担心别的同学笑话。”事实说明学生严重缺乏自信心。上第二堂课的时候,我没有先教课文,而是教育学生要有自信心。“让你们讲课文内容,你们不敢讲,其实你们大部分同学写的都是正确的,谁愿意把自己的读一遍?”我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们;―个学生大胆地站起来,我立即鼓掌说:“你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战胜了自我!”她虽然读得不流利,但在她读完后。我鼓掌鼓励并趁势说:“再请一位同学举手了。”有好几个同学读,我又故意等了一会,举手的人越来越多,过了约一分钟,全班的同学大部分都举手了。我按照顺序让学生一一站起来读,临下课我说:“请同学们记住,要相信自己能行。”后来,只要提出问题,下面就会有许多的手举起来,气氛也一天比一天好。其实多创造一些活动;如朗读比赛、计算比赛、讲故事比赛……也是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手段。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自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引导学生克服“我不行”,正确认识自我,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成功感是建立自信心的动力,老师鼓励学生的话不外乎“你比上次进步了”“你能做好”等。让孩子们在鼓励声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感受快乐吧。

三、让学生学会自我暗示

篇6

一、引言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使学生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设计课程总目标和分级目标。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使英语课程既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注重优化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一定的文化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作用。

许多中学生由于对英语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厌倦心理,极大的影响了英语老师的上课效率及效果,因此本文将从中学英语中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三个方面探讨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本文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情感态度的阐述从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五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研究。

(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英语学科产生了兴趣,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课堂和英语学习中来,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学生由于英语课堂的枯燥无味,渐渐丢失了英语学习的兴趣,严重地影响了自身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英语老师,应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对话,表演,对话等环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主动学好英语。

(二)动机

在对学生情感因素关系的分析中, 动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动机对学生学习好坏的影响特别大。作为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升学,二是对英语感兴趣想学好英语。但是目前中学生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习动机大大减少,作为英语老师,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要阐明学习对个人需要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并且树立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样学生自身产生学好英语的欲望,学习效果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自信

自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自信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会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在中学课堂中也会发现自信的学生在学习上会更加主动更加积极。英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学习的在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能力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四)意志

中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迅速发展的时期,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对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遇到挫折总是怨天尤人,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在每次考试过程中总会有进步的和落后的,要警惕学生“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即便是落后只要端正态度,持之以恒也是可以获得理想的成绩。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将更加高效,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五)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在21世纪显得格外重要,课堂再也不是一个不需要合作的地方。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强调合作精神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往的中学生都是上课认真听老师上课,下课自己写自己的作业,缺乏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英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讨论深入对某个问题的了解。课下可以布置作业让同学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增进彼此了解,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达到双赢效果。合作精神的培养对中学生往后学习工作的影响同样是意义深远。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的培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学英语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并且突出合作精神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本文将对其重要性及意义进行探讨。

(一)情感因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中学生处于生长的叛逆期,逆反心理严重,他们并未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老师和学习存在逆反心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的学生很少受到学生的关注,甚至受到老师的排斥,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众所周知,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老师不喜欢的学生通常是班级里成绩靠后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因为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爱护,对学习更加厌恶。因此英语老师在班级里应该关爱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同学的爱护和关注,反过来学生在获得老师关注之后也渴望表现的更加优异,会加倍努力学习,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课堂中还存在因为讨厌英语这门学科,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的学生,老师对此也应承担责任,学生放弃英语,老师却没注意到这一现象,是老师的失误。因此老师在课堂中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调节学生的情绪等因素,有了学生的配合,课堂教学也会变得更加容易轻松。

(二)情感因素有助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步入21世纪,中学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矛盾逐步加深,老师也会感慨现在的中学生越来越难带,学生对老师也不再向以前一样充满敬畏,师生之间不和谐的新闻也经常出现在媒体新闻中。这严重影响了老师的上课心情及学生听课、学习的效率。但是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学习本身就是苦中作乐的事情,难免学生会不情愿,继而产生与老师的矛盾。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英语的同时还要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重视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并且支持学生。只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与老师建立一种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

(三)情感因素有利于建立欢乐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

中学生对英语学习厌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固定模式。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一些用了许多年的教学方法还在继续使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该把主动权交给他们,重视他们的情感,比如说在学习疲倦的时候适当的英语歌曲、英语电影不仅可以获得他们对老师的喜爱还可以学习英语语言文化。还可以进行换位练习,每节课给出几分钟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老师上课或者让学生参与英语话剧表演,让学生就会在快乐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还会变的更加自信,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只要英语老师愿意改变,在英语教学中加入吸引学生学习的环节并且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欢乐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一定会变得更加浓厚。

四、英语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分为积极情感因素和消极情感因素,积极情感因素会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得英语教学更加富有成效,下面我们将讨论在英语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

(一)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

大多数的中学生学习英语都是迫于考试的压力,他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并不能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但是英语学习并不仅仅是背单词、记语法、做试卷。通过学习英语,我们也能体会大量的乐趣,我们对西方国家并不了解,但是通过英语的学习我们知道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重大节日的由来,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西方文化,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看英语电影,听英语音乐,读英语书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可以感受英语文化的魅力。不要让学生以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试,英语已经成为一门世界语,在未来的就业和生活中,英语都是至关重要的。只要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就会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及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同学之间合作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时,会减少学生在班级同学面前讨论的恐惧和焦虑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且会增强小组同学彼此之间的友谊,这些话题通常是开放型的话题,学生之间会集思广益,有益于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会显著提升,会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英语。由于创新意识的增强,会以积极自信的姿态学习英语,配合老师教学,积极参与课堂英语教学,会让课堂教学顺利自然地进行下去。

(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得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学习并不是自己在学习,还要大家一起学、一起进步。很多班级都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在成绩出现显著差异的同时,也出现成绩好的同学和成绩好的同学一起玩,成绩差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一起玩的现象。这对班级浓厚学习氛围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班级同学应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整体,要在学习中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英语教师可以充当引导者的作用,让英语成绩好点的学生来帮助成绩差点的学生,这样成绩差的学生可以补差补缺,成绩好的学生也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在班级同学都在共同努力学好英语的同时,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也会逐渐形成。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以上讨论了情感态度的五个方面,阐述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并且探讨了如何培养中学生积极情感因素。中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相信会对中学英语课堂有一定的引导与指示作用。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当然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情感态度不仅仅包括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并且这五个方面还可以继续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其次,消极情感因素形成的原因还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形成原因给中学英语教师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方洪生.情感因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胡珊.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5-128.

[3]蒋小青.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

[4]姜忠平.试论中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关注[D].湖南师范大学,2003.

[5]李云默.情感因素与中学英语教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4.

[6]马竟新.高中英语教师对学生情感关注情况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孙荣生.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1:90.

[8]曾艳.基于情感因素的中学英语教学方法[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42-144.

篇7

在多元文化冲突困境下,文化自信是塑造中华文化共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与“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具有内容的同构性、目的的一致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分析“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将文化自信教育与价值引导相结合,有助于探索提升当代社会文化自信的对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内涵

“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是指通过开展理想教育、通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认同,提高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能力,使“90后”大学生成长为文化发展的承载者和引领者。基于文化自信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源性和功能的契合性,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即都是指向人,均在于价值观教育。因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化自信培养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在当前高校中虽然很少开设文化自信教育的课程,也没有专门的实施机构,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选修课中己经渗透了不少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性

1、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90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由文化知识、文化能力和文化态度构成的多层次统一体。感性、理性文化知识的获取离不开对文化的认同,文化鉴别和创造能力离不开对文化的自信,文化态度更是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总而言之,通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文化认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鉴别、创新能力,而这正是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全方位的塑造和培养。

2、传承创新文化,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强国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文化产品的丰富和文化产业的繁荣,更为关键的是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崇敬和信心,更是塑造他们对文化的传承、批判和创新的能力,而这也正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存在问题

1、文化自信培养方法单一,合力有待形成

当前,在社会新经济新常态形势下,面临着日益复杂、利益交织的思想状况,传统的一种或两种方法很难有效应对,这对文化自信教育方法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面走向立体提出要求。就当前而言,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宣传教育相互配合的模式有待构建。部分学生在访谈中表示,“课堂中老师会讲,校园里、社区里也有标语、宣传栏,但在家中就不会谈及这样的话题。”这说明“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的支持系统。

2、文化自信培养内容整体性不足,针对性不强

据调查显示,50. 18%学生认为内容枯燥乏味,54.67%学生认为内容过于空洞理想化, 47. 83%学生认为内容泛政治化,35. 21%学生认为内容脱离学生实际,31. 34%学生认为内容缺乏人文关怀。这说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时代性不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实需求,即文化自信教育内容缺少契合性。一方面,文化自信培养内容与“90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利益、需求契合度不高。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的探讨

1、开展理论教育,加深对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理性认知

加强理论教育,既要引导“90后”大学生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坚持用武装自己的头脑。更要让大学生明辨主流文化的导向,知。强化通识教育,首先要增设有关中国文化、中华哲学等传统文化方面的必修课,开设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选修课或讲座作为有益的补充,充实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其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的同时增强科学探索精神,达到真学、真信和真用。

2、融入日常生活,加对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情感体验

通过举办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和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文情怀和治学精神。另外,要融入到各种仪式制度和节日庆典活动中。就“90后”大学生而言,各种传统节日,建党纪念日、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都蕴涵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高校工作者及时抓住时机,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平等的交往中真诚表达自己,真正去互动与交流。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途径和方向

当代大学生深处网络的世界,他们在生活、学习、娱乐各方面都高度依赖网络,是影响大学生的重要环境。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脱离了学校教育体系和教育资源的限制,这一方面给大学生解决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的约束,同时也可能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导向的不良影响,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影响。网络信息的获得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对任何事物片面的了解都无助于正确结论的得出。高职院校要注重学校网站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网站的关注度和利用度,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途径和方向。

4、自足校内外文化实践,强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

一是鼓励“90后”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创建。学校拓展活动阵地,以红歌传唱、经典朗诵、戏曲表演等形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主题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主性。通过舞蹈、绘画、DV作品等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二是“90后”组织大学生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在实践中将学到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自觉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动准则。通过公益项目,如爱心家教、交通协管员、关爱孤寡老人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扬尊老爱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进而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价值认知,成为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自觉践行者。

[参考文献]

[1]龚小青.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在文化自觉素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12)

[2]周剑娜.思想政治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的路径探析.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2.

篇8

充满自信的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而不去考虑和担心其他人、其他事,自信心不足的人会过多考虑困难。对于小学生而言,自信心不足会表现出不合群,不相信自己。事实上,自信心也是成功的基石,有了自信心,学生的大脑机能在强烈自信的驱动下,会焕发出无穷的潜能,学生才能调节自己的心理机能,充分激起兴趣,发挥特长。联想到目前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勇于拼搏、乐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胜利的精神。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适应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

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困难与障碍

篇9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在大学生人群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以学制短、学历低为特征的高职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名义上属于大学生范畴,但他们较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要面对更多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变化,承受更多的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多重压力常造成他们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四个转变

1.部分院校思想认识不够统一,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还存在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等问题。

2.部分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不高

虽然被检查所有院校均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但由于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去,实际的工作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普遍缺乏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主动咨询的学生很少。

3.是专职队伍还比较薄弱,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部分学校存在专职队伍人手少,兼职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少数院校存在只派个把人守场子的现象。同时专兼职队伍理论修养、业务水平不高,对一些心理危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造成一些自杀事件不能及时有效阻止。

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实现实现“四个转变”:

4.从局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观念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5.从重视治疗心理疾患的工作模式向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的工作模式转变

把对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和有效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实现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的心理辅导(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机结合,形成大学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6.从课堂的、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实践的、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

特别是开展有利于自信心、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增强和水平提高的体验活动和行为训练,实现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同课外心理素质、心理调适能力实践培养的有机结合。

7.转向 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 合的队伍结构

开始形成以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咨询)教师为主体,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为辅助,以学生骨干和心理健康社团为依托的,运作有序、功能互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1.重视高职学生独立、自信、负责的意志品质培养

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重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学校可通过人格培养的特征性训练、小组活动、集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人格培养的特征性课程培训包括自信心训练、责任感训练、问题解决训练、个人成长训练等,意志力的培养是和独立自信的人格培养相联系的,不具备独立的自信的人格,“意志力”在外部压力的强迫中是不可能持久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大学生源自内部的意志力培养。辅导员教师和任课教师要在平时生活学习的点滴小事中注意培养学生“我既开始,我必完成;我既决定,我必贯彻“的独立负责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激发他们自主发展的内控信念,鼓励他们经常用内部语言自我激励,克服惰性,在成功的体验中培养其独立、自信、负责的品质。我们只要抓住大学生独立、负责、自信的人格培养这一根本问题,学生中的许多心理问题就会不攻自破,心理健康教育就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2.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帮助高职学生实现未来发展目标

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工作,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以请一些成功人士来校作报告,开讲座,使学生从他们的成功奋斗史中认识职业选择的重要性、成功者的品质、成功的规律和方法。有效的职业生涯指导将帮助大学生确立合适的发展方向,从而减少大学生因选择失误、发展受限而造成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

3.创造条件,保证心理求助和心理咨询渠道的畅通

建议在《大学生入学手册》中增加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如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机构的地点、服务时间、服务范围及网址等。要让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了解和利用就象利用学校里其他的服务机构和资源一样方便和快捷,使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及时得到必要的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内容,并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对新生心理健康进行筛选、排查,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早期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芳.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心理辅导. 职业教育研究,2009(7)

[2] 谷霞,赵应艳.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篇10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组织、主导的重要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这势必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处于如此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教师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紧张感、焦虑感,这些不良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样也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要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养,向学生展现一个内心充满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勇于面对、敢于挑战的教师形象。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充满激情,将思想品德课上得更加活泼生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本身巨大的魅力,才能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同时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会直接传染给学生,从而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学生会紧跟教师的步伐,同样也会成为生活的强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拥有生命的色彩。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还要加强心理健康学习,要让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有修养、有涵养、有恒心、有毅力,学会自我控制与调节,乐观生活,快乐工作。为此在平时教师既要认真研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等资料,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又要深入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真研究教材,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间找准最佳切入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间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得到心理与智育的全面发展。

二、相机渗透,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孩子成才与成功的前提条件,但目前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活于温室中,他们极为欠缺的就是抗挫折、抗压力的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习惯于求助于他人,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性,这说到底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能够勇于面对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勇于挑战。

一方面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素材很多,在教学中我们要与这些内容紧密结合,将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要让学生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增强自信。如在学习“排解不良情绪”这一内容时,我先为学生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我班的一位同学遇到了困难,非常沮丧,他选择了逃避。假如你是这位同学,你又会如何面对?请同学们一起来为这位同学支招。这样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总结出了许多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顺利地学习了新知,而且体验了成功,感受到自信的重要性。当学生自己遇到此类问题时便不会选择逃避,而是积极面对,勇敢地接住命运所抛给我们的一切,包括美好与困难。

另一方面不要吝惜赞赏,要用赞赏来激发自信。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尤其对于正处于生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赞赏更是重要。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增强学生自信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更加有信心,这样在无形中便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学生,我们要少一些包办代替,多一些自,少说几句“他能行吗?”多说几句“他一定行”,让学生在我们的信任与期待中找回自我,找回自信,做生活的强者。

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深切体会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只让学生机械地掌握这些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这些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而不只是简单机械地背诵条条框框,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要实现道德的内化,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如有些学生只会说遇到困难时如何如何,但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不知所措,学生并未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一直是传统的说教式教学的弊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我们就必须要改变枯燥的说教,代之以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建立直接联系,在活动中感悟、体会,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自觉行为,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

(一)多媒体重现场景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选取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真实故事,利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来动态地展现给学生,重现场景,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学的形象性,从真实的生活事例中获取直观信息,从而为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情景表演再现

篇11

Teaching of English culture of self-confidence

Zhou Wei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lack of confidence of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major problem,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need to help students build self-confidence, self-confidence made English training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U.S. linguist SD Krashen's theory, in teaching self-confidence can find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ind the bright spot of students; to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joy of success; create a relaxed and harmonious atmosphere of teaching, thus enhanc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Strategy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许多教师开始注重英语教学中的自信心培养教育。然而,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和执行上的困难,自信心培养教育仍停留在表面。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对自信心培养教育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教学中自信心培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便使英语型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到实处。长期以来,在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因为对自己缺乏自信,给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

一、仔细分析学生英语学习信心不足的原因

1.个人性格所致

性格内向,不好表现,好面子,经常觉得“我不行”或害怕丢面子,导致失去很多训练机会。与别人交流时,觉得心理压力很大,处于消极、紧张状态,唯恐当众出丑。

2.屡受挫折所致

中学生生性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本来和同学们有说有笑,追打嬉闹,但终因记忆单词不准,考试学习成绩不理想,屡考屡败,自尊心受到打击,自信心受到抑制。于是,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开始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表现出悲观失望,缺乏信心。

3.由于后天评价不当所致。

青少年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生活和学习中,老师、家长对孩子过于挑剔、否定,要求过高,不允许孩子在学习中犯任何的错误,对孩子没有客观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使孩子很少体会成功的喜悦,或从未得到过他人的赞赏,从而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压抑。

二、培养自信的重要性

自信心就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达到某些目标行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自信心较强的学习者常会抓住更多的机会同本族语者进行接触。这使他们在进行大量语言输出的同时也能获取大量的语言输入。交际可以缩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能够使学习者加大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投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 S.D Krashen 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他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就可以学好目的语。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中,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通过情感因素潜意识地来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学习者的个性因素(Personality factors)与外语学习的成效有关。Krashen还认为,学习者的个性因素与英语学习的效果有关。在个性因素中,尤以自信心最为重要。自信心是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肯定看法和自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具有高度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概念的学生学习成功率相对较大。自信心强的人敢于冒险,在学习中不怕犯错误,能大胆的用英语进行交际,不为语言错误而感到难堪;而在同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性格内向、自信心弱的人,由于过多的顾及面子,怕出错,因而就失去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

三、培养自信心的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来培养他们的自信,更好的帮助他们成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寻找建立自信的突破点

⑴正确分析班级特点。曾经接了一个各方面表现不很突出的班级,老师们对该班有些议论。在对该班学生的摸底调查中发现,该班学生比较自卑、缺乏自信,但对老师没有怨言,他们把所有的不是都归咎自己。

⑵寻找建立自信的突破点,给学生寻找闪光点。正值一堂全校性公开课。在和学生的聊天中,得知学生中有很多能干的人。有的在全市乒乓球赛中获得第二名;有的在全国书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有的获得二等奖且英语口语很好;有的钢琴已过7级;有部分同学对英语学科较感兴趣。闪光点还不少,老师把他们贯穿到了定语从句教学中,如:

a.The boy who is playing table tennis is Xie Qiang.

b.The girl who likes drawing is Yu Yilin .

c.The girl who speaks English well is Chen Huan.

并分别给这些有特长的同学配上他们的照片,写上了他们的获奖名次,制成幻灯片,图文并茂出现在听课老师面前,于是,所有来听课的老师觉得:这不是平日里听说的那个不怎样的班,学生们也真正意识到原来自己处在一个不错的班级里。很快,班上同学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严肃认真、专注、肃然起敬,可以说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建立。再就是在课前,让英语成绩稍好的同学帮助找了一些这节课可能要用的句子,一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二来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在课件结尾处给他们专门做了一个页面,把取得好成绩并帮助找句子的十几个同学的名字一同输入屏幕,写上了要感谢他们和祝贺他们的话。当这个页面出现在这么多老师及全班同学面前时,学生们情不自禁的热烈的掌声让听课的老师们留下难忘的记忆。“老师,自从你在那节课表扬了我们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在课堂上说闲话的欲望了”。几乎没受过表扬的学生们很认真地告诉我。很多没受过表扬的学生今天有了第一次。

2.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人的天赋及后天条件存在着差异,所以对中小学生来说,不能期望人人都成绩优异。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建立自身发展水平的合理的成功预期,避免他们好高鹜远、眼高手低,避免因期望过高而难以实现从而遭受心理挫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明白,不经过脚踏实地、点点滴滴的积累,是很难达到目的。

感受记忆成功的喜悦。晚自习时,几名学生上课讲闲话。晚自习后,我与他们交谈,发现他们闲话并非没理由。于是,我给他们提了一个简单的要求,每人背出课文中的六个单词“carefully” “player” “true” “out” “which” “all”等,然后回家。对于这些拼单词都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困难还真大,于是他们赶紧找同学学着念,学着读,慢慢地一个个背出来了。最后,他们没有朝老师瞪眼睛,而是高高兴兴叫“老师,再见”,一直以来,在英语学习方面只挨过批的学生,也尝到了一点点甜头,那种成功的喜悦写在脸上,再也掩饰不住了。第二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感觉已让我们可想而知了。

感受被认可和有安静课堂的喜悦。晚自习时,上了一整天的课的学生比较疲劳,静下心来上英语课似乎更困难,甚至讲话的人此起彼伏,对他们大发雷霆是没用的,效果也不一定好。找个同学来做纪律检查委员,整个晚自习秩序很好,老师也轻松了许多,学生听课的人数很多。快下自习时,老师对全班学生说,“今天我们得谢谢一个人,他是谁呢?”学生们静静地思考着,然后很响亮地回答:“谢强”。是的,他今天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该不该谢?全班同学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谢强同学也感到了无比的高兴,因为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要知道该同学原本也是比较喜欢闲话的人。一举两得,谢强同学得到了表扬,班上同学也知道了该有一个安静的英语课堂。

感受书写漂亮的喜悦。字母教学已经结束,还有少数学生写不好“j”“k”“l”“p”等字母,或书写不规范,为了让他们能逐一过关,老师把他们找到办公室,逐个教会他们书写,并让他们对比自己的书写,看那个漂亮,学生很快辨别出规范整齐的刚刚书写的漂亮,于是,几个同学申请还要练习。老师的目的达到了,学生会书写了,会欣赏了,会辨别了,而且还想写。离开时,还要真诚地补上一句“谢谢老师”!从没得到过肯定的孩子们,今天得到了表扬,起码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就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3.正面教育为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孩子们勤奋、听话、进步、向上、有自信,要以正面教育为主,让学生经常得到自己进步的反馈,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英语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都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面带微笑,若学生答对了,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great/interesting/that is a good idea/I’m glad to hear that……教师的话会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再则英语课堂中要给学生适当的游戏或教唱英语歌曲或猜谜等活动,给他们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例如学习There be句型时,教师准备一张自己卧室的图片,反贴黑板上,让学生猜“What`s in my bedroom ”,学生很想知道教师的卧室里有什么,毫无紧张、害怕感,很流利地说出了There is a … / There are some …句型,甚至有学生说出:“I think there is a husband.”等句型。再如:适当教给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歌曲《Jingle Bell》《Yesterday Once More》《Big Big Word》等等。第三给学生举行适当的口语、书写、单词等比赛,让学生闪光点从不同角度发光,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课堂气氛和谐轻松,学生紧张感消除了,答题准确率提高了,自信心也就随之增强了。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如果能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鼓励和赏识他们,找出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开口说话,对他们的语言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克服情感上的障碍,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信就会自然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王立非.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评述.[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

[2] 刘建达.论中国学生外语学习中的情感过滤.[J].外语教学,1996.4

[3] 杨宇学.“情感、策略、文化教学目标刍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篇12

一、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在困难面前畏缩、停滞不前,比如在跳箱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有害怕、恐惧的心理,这是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这时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给自己带来成功,相信自己的胆量和自己的学习能力。

1.语言的鼓励

在跳箱的练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有强烈的恐惧心理,特别表现在很多女同学身上,所以言语的鼓励成为帮助她们建立自信的必要条件。例如,“你这次的表现比上次有了明显的提高”“你这几次跳的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质的飞跃”“我们需要战胜的并非是横箱,而是要战胜你自己”等,这些话看似很简单,很普通,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却还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适当的保护与帮助

做到好的保护与帮助也能让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开始阶段,适当的帮助,可以让本来不能完成跳箱的同学成功的完成,这样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体会了成功的喜悦感。做好保护可以让学生知道,只要自己努力尝试,就不会有危险,因为有老师在前面保护自己。这样学生充满自信的去跳,不担心、不害怕,到最后通过多次的重复和教师渐渐脱离保护帮助,学生就能独立完成横箱的跳跃,所以适当的保护与帮助可以很好的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二、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的开始至结束,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建立起喜欢我们交给他们的具体挑战性的任务。

1.教学手段多样化

跳箱教与学,具有挑战性,没有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不循序渐进,学生很难掌握这单一的动作。我主要采取了启发教法、动作录像示范、学生自我动作要领的讲解、相互合作、先从原地再到跳山羊、由山羊到低箱、由低箱到标准箱等,实践证明,丰富了多样的教学手段后,能很好的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过程中,学生也始终能保持着新鲜感,这样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2.知学所用,学为有效

学习之初,就要让学生知道跳箱的用处,在实际生活中的所用之处,这一点很关键,学生认识到了它的用处,便会对他学习兴趣的建立产生主要作用,对建立学习取向,喜欢其具有的挑战性等,都会产生重要的意义。

三、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在学生学练过程中,教师积极的引导可以很好的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完成每一次练习时,都可以做到自我评价,到出自己的不足的之处以及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不断提高。

1.提示性的语言

引导学生,做到有一些提示性的语言,并让学生自己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自己最终总结。如做跳箱的学生在每一次试跳时,自己找不足,自己总结,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提示,这样渐渐形成一种习惯后,学生很快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能及时的改正,这种通过反复思考和尝试的练习方法对其学习效果的提高有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适当的示范与多次的观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需要一开始就做示范动作,一个单纯的示范动作很难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示范,也可以学生示范,让学生多次观看示范动作,使学生知道每一次看示范动作的重要性,以及重视其学习过程,让他们尽快纠正错误动作。

四、课堂学习与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和民族精神教育很好的结合能促进学生的语言习惯、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如何使课堂教学很好地结合民族精神教育?

1.课堂教学结合社会责任教育

社会责任教育,自觉承担个人对他人、集体的责任和义务,将社会责任感体现在人生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中。特别在横箱教学过程中,同学在做保护与帮助时,一定要很强的责任意识,否则很容易产生教学事故。

2.课堂教学结合诚信守法教育

诚信守法教育,培养学生以诚待人、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在课堂学习中,很多学生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会有所不同,经常出现开玩笑都状况,使学生间缺乏信任感,导致练习时无法放心去做,所以适当的诚信守法教育也很有必要。

3.课堂教学结合平等合作教育

平等合作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养成推己及人的处事准则,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学会宽容,与人和谐相处,在集体、社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会忽略保护与帮忙等合作事宜,这往往也是课堂事故的主要产生原因,所以课堂中,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不仅可以减少教学事故,也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4.课堂教学结合勤奋自强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