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建筑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23 08:22: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特色建筑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特色建筑设计

篇1

1.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属性:根据美国著名都市社会学者科斯特(ManuelCastells1942-)的论点,交通是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元素”(exchangeelement),是都市流动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

2.活动过渡的中介属性:地铁作为一项交通工具,常常被视为地面起点与地面另一个迄点之间的过渡,是一个空间压缩的“介面”(interface)。因此,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在地铁站的设计上往往忽略了美学上的考虑。

3.高速变化的流动属性:城市里移动速度的改变,也造成了人们对空间体验以及与城市关系的改变。地铁乘客的视觉焦点因为熟睹而游离、焦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是高速流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互动的降低,城市旅程因此越来越单调、抽象。

4.专用路权的排他属性:地铁运输造成旅程单调的抽象原因,不仅因为流动的高速化,更因为路权的专用性,即地铁行驶在隔离式专用路轨上(exclusiveright-of-way),这一属性隔绝了乘客在旅途中以视觉参与活动的机会,因此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目的纯粹的、排他性强烈的疏离感。

5.人潮汇集属性:地铁一方面是一种“大众空间”,吸引大量人潮川流不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另一方面,地铁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以及阶级,地铁建筑又是城市中具有浓厚“普遍性格”的空间。

6.塑造城市形象的“地标”属性:地铁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通过地铁建筑可以反映其科技水平和美学标准。

二、地域文化—地铁设计的核心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布正伟先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艺术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时代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

倡导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并不意味抱着传统不放手,而是要从中汲取养分,创造全新的视觉语言,提倡原创设计。一部建筑史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不同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纵观国际地铁建筑的设计,不难看出他们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上所做出的努力。

一提到巴黎的地铁,到过巴黎或对现代艺术史和建筑史略有涉猎的人,都会对建筑设计师赫克托·吉马德(HectorGuimard)的“新艺术”(ArtNouveau)风格的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关键时刻的巴黎,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巧妙地与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共运输科技结合,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地铁风格”(StyleMetro),巴黎人的浪漫气质从其作品中彰显出来。在巴黎现有的86座“新艺术”风格的地铁建筑中,当属地铁二号线西侧终点站“皇太子妃门站”(PorteDauphine),以及蒙马特区十二号线的“阿贝斯站”(Abbesses)与高耸的“埃菲尔铁塔”(TourEiffel,1889)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体现出地铁建筑的地标性。

莫斯科地铁以”地下宫殿“的美誉而著称于世。莫斯科地铁不仅是工程上的奇迹,也是建筑美学上的重要作品。莫斯科地铁是权力美学的体现,它采用了贵重的天然石料,独特的照明灯具,更饰以名师高手创作的大量雕塑和彩绘,尽显其艺术瑰宝之奇丽,具有帝俄时代的宫殿风格。如共青团广场地铁站的拱顶是描绘前苏联青年劳动、战斗和生活的马赛克镶嵌画;马雅可夫斯基站犹如这位大诗人的纪念厅,用高强度不锈钢筑成轻巧的列拱,地面铺白色大理石,用红色大理石镶边,中间有一条紫红色的大理石通道纵贯候车厅,犹如庄重的红色地毯,直抵候车厅尽头诗人的半身像。巧妙地将地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融合,使其成为莫斯科的象征。

里斯本地铁的历史不长、规模不大,只有两条线路,总长19公里,其中17公里为地下路段。但其地铁的公共艺术却非常有特色,几乎全是各种壁面瓷砖艺术品,间或一些陶瓷雕塑创作,在地铁公共艺术领域里,享有极高的声誉。里斯本的地铁公共艺术之所以出名,除了参与设计的艺术家的杰出作品,更因为其忠实地反映了这个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传统—陶瓷艺术。

篇2

引言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国城市正逐渐从功能城市转变为文化城市。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它留存在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形成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建筑的灵魂。《北京宣言》是中国城市实行“文化城市”转型的重要力量。

随着文化城市的建设,当今中国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们会从地方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此时出现了很多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建筑作品。

尽管在文化与建筑的关系中,建筑若可以成为文化景观,但这样的景观的形成并不是通过建筑师的设计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历史的发展,文化的沉淀,逐渐保留下来,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代表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而本文要做的,不是模仿地方建筑的传统建筑特征,而是将地方文化特色灵活地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使现代建筑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一、基址概况

临洮马家窑文化产业园位于临洮县西侧,西侧是临康公路,东临电渠,北侧是规划纬四路,南侧为6班幼儿园。用地为高差6米的台地,高台标高1878.94-1879.87,低处标高1870.75-1872.67;整体呈南低北高,东低西高走势。用地范围内无大树、古树、名木、文物古迹,场地表面无岩溶地裂缝,场地内无河流通过。

二、设计原则与理念

1、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了适合小学学校教学特点。

2、学校文化原则:体现当地小学的文化特征,创造亲切、和谐、现代化的校园氛围。

3、尊重自然现状。将规划内容与现状地形地貌有机结合,利用地形的聚合空间,创造一个充满尺度、宜人、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历史生活积淀下来的文化表象。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往往被当地人所忽略。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打开思维的固有框框,继承并发扬地方文化特色,让地方文化得以传承。

马家窑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要与临洮县实际相结合,园区各类管网及园区道路要合理设置,与县城总体规划有效衔接,科学合理地布局,使规划更加具有操作性、可行性。要对马家窑文化产业园合理定位,要充分了解马家窑的文化底蕴,在进一步挖掘马家窑文化的深刻内涵后再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反映马家窑文化时期人们的总体生活方式。

三、马家窖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挑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爽朗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凝结着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精神的寄托。除作为口常生活用具的缸、碗、盆、壶、瓶、钵、罐等外,还有祭祀、庆贺专用的陶质乐器“土鼓”。土鼓像一口深腹缸,口沿外有蒙兽皮的鉴纽,中部有对称的散音孔,可以放在地上敲击,也可以由二人抬着,边走边敲。每当丰收或有喜庆祭祀时,人们手持玉璧,载歌载舞,用上鼓伴奏。

马家窑文化的建筑、石器制作、骨器制作、纺织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房屋为半地穴式,分方形和圆形两种,并进行了地面的防潮处理。在筑平的地面上抹一层草泥,然后在上面盖一层白石,表面打磨得很光滑。房屋用木柱支撑,下面还垫有石柱础。骨器如骨匕、骨刀、骨锥等均磨制精良,刀部锋利,式样美观。特别是缝纫用的骨针,其大小相当于现在用的中号钢针,四五千年前的先民们能制造出如此精细的骨针,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由于中外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建筑行业也蓬勃发展,设计方案不断推陈出新,以西方现代简约主义为代表的风格很受欢迎。但是受地方文化等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全盘照搬,而应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如陶艺、石器等,将之融合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四、地方文化特色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地方文化特色在建筑设计方而的表现手法各种各样,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法则,更没有既定的套路,借助于何种表现手段,主要取决于设计者对建筑所处地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用地现状、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等的考虑与权衡,以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在此对建筑符号、空间、布局等方而进行分析和举例,仅为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

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建筑历史留给我们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符号。对于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选择和应用,比较适合的方式应该是“去其形,取其意”,避免对于符号的生搬硬套。即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念化,按照现代建筑的抽象审关观来表达城市传统文化的意境,使传统文化的运用更契合于现代文明的体现,这样的现代建筑设计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性,更不失其现代感,才是真正有生机、发展着的建筑,而不是非古非今的异类。

(二)建筑空间尺度的延续:

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并不是唯一可以在建筑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方式。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建筑,都会由于当地的风俗习惯或历史原因而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建筑空间尺度,而对这种传统的延续,可以使建筑形成地方特有的亲切感。

(三)整体布局的借鉴:

由于地理区位的影响,不同城市的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由此产生的建筑整体布局亦各不相同,包括空间的使用,水系的运用,采光通风的考虑等等,这些都与所在环境的地理区位、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是地方文化的影射。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实际上也是地方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

五、小结

“地方文化特色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反映着最近几年来建筑行业的走向,不同的时代都要在建筑上表现不同时代的特征。一个城市应该有不同时期的建筑作品,应该有足够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因此,城市中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应推陈出新,使建筑在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拥有体现现代文明的建筑形态和功能特色。尊重历史,致力现在,放眼未来!

参考文献

篇3

 

一、地铁建筑特点解析

      建筑的空间属性与大部分的建筑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地铁及城铁统称为大众捷运系统(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它是指:在城市内的主要运输通道,以专用动力车辆行驶于地面、高架或地下的专用路轨,并提供班次密集、运量大、速度快、安全舒适等服务的公共运输系统。从这一定义出发,可以总结出地铁空间的六个独特属性:

      1. 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属性:根据美国著名都市社会学者科斯特(Manuel Castells1942-)的论点,交通是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元素”(exchange element),是都市流动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

      2. 活动过渡的中介属性:地铁作为一项交通工具,常常被视为地面起点与地面另一个迄点之间的过渡,是一个空间压缩的“介面”(interface)。因此,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在地铁站的设计上往往忽略了美学上的考虑。

      3. 高速变化的流动属性:城市里移动速度的改变,也造成了人们对空间体验以及与城市关系的改变。地铁乘客的视觉焦点因为熟睹而游离、焦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是高速流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互动的降低,城市旅程因此越来越单调、抽象。

      4. 专用路权的排他属性:地铁运输造成旅程单调的抽象原因,不仅因为流动的高速化,更因为路权的专用性,即地铁行驶在隔离式专用路轨上(exclusive right-of-way), 这一属性隔绝了乘客在旅途中以视觉参与活动的机会,因此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目的纯粹的、排他性强烈的疏离感。

      5.人潮汇集属性:地铁一方面是一种 “大众空间”, 吸引大量人潮川流不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另一方面,地铁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以及阶级,地铁建筑又是城市中具有浓厚“普遍性格”的空间。

      6. 塑造城市形象的“地标”属性:地铁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通过地铁建筑可以反映其科技水平和美学标准。

二、地域文化—地铁设计的核心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布正伟先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艺术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时代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 倡导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并不意味抱着传统不放手,而是要从中汲取养分,创造全新的视觉语言,提倡原创设计。一部建筑史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不同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纵观国际地铁建筑的设计,不难看出他们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上所做出的努力。

      一提到巴黎的地铁,到过巴黎或对现代艺术史和建筑史略有涉猎的人,都会对建筑设计师赫克托·吉马德(Hector Guimard)的“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的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关键时刻的巴黎,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巧妙地与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共运输科技结合,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地铁风格”(Style Metro),巴黎人的浪漫气质从其作品中彰显出来。在巴黎现有的86座“新艺术”风格的地铁建筑中,当属地铁二号线西侧终点站“皇太子妃门站”(PorteDauphine),以及蒙马特区十二号线的“阿贝斯站”(Abbesses)与高耸的“埃菲尔铁塔”(TourEiffel,1889)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体现出地铁建筑的地标性。

      莫斯科地铁以”地下宫殿“的美誉而著称于世。莫斯科地铁不仅是工程上的奇迹,也是建筑美学上的重要作品。莫斯科地铁是权力美学的体现,它采用了贵重的天然石料,独特的照明灯具,更饰以名师高手创作的大量雕塑和彩绘,尽显其艺术瑰宝之奇丽,具有帝俄时代的宫殿风格。如共青团广场地铁站的拱顶是描绘前苏联青年劳动、战斗和生活的马赛克镶嵌画;马雅可夫斯基站犹如这位大诗人的纪念厅,用高强度不锈钢筑成轻巧的列拱,地面铺白色大理石,用红色大理石镶边,中间有一条紫红色的大理石通道纵贯候车厅,犹如庄重的红色地毯,直抵候车厅尽头诗人的半身像。巧妙地将地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融合,使其成为莫斯科的象征。

      里斯本地铁的历史不长、规模不大,只有两条线路,总长19公里,其中17公里为地下路段。但其地铁的公共艺术却非常有特色,几乎全是各种壁面瓷砖艺术品,间或一些陶瓷雕塑创作,在地铁公共艺术领域里,享有极高的声誉。里斯本的地铁公共艺术之所以出名,除了参与设计的艺术家的杰出作品,更因为其忠实地反映了这个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传统—陶瓷艺术。

      以上典型案例说明地域文化是地铁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是设计师在设计中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结语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建筑设计的起点是问题的发现,终点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境界。” 中国地铁发展日益成熟,在城市设计主旨思想的指导下,也逐步形成了地铁建筑艺术。我国的几大城市在建和已建的地铁工程中,也都把城市文化以及人文文化融入地铁建筑之中。地铁的“城市动脉”和“城市文化”的特征将会越来越显著,倡导北京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篇4

一、地铁建筑特点解析

建筑的空间属性与大部分的建筑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地铁及城铁统称为大众捷运系统(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它是指:在城市内的主要运输通道,以专用动力车辆行驶于地面、高架或地下的专用路轨,并提供班次密集、运量大、速度快、安全舒适等服务的公共运输系统。从这一定义出发,可以总结出地铁空间的六个独特属性:

1. 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属性:根据美国著名都市社会学者科斯特(Manuel Castells1942-)的论点,交通是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元素”(exchange element),是都市流动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

2. 活动过渡的中介属性:地铁作为一项交通工具,常常被视为地面起点与地面另一个迄点之间的过渡,是一个空间压缩的“介面”(interface)。因此,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在地铁站的设计上往往忽略了美学上的考虑。

3. 高速变化的流动属性:城市里移动速度的改变,也造成了人们对空间体验以及与城市关系的改变。地铁乘客的视觉焦点因为熟睹而游离、焦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是高速流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互动的降低,城市旅程因此越来越单调、抽象。

4. 专用路权的排他属性:地铁运输造成旅程单调的抽象原因,不仅因为流动的高速化,更因为路权的专用性,即地铁行驶在隔离式专用路轨上(exclusive right-of-way), 这一属性隔绝了乘客在旅途中以视觉参与活动的机会,因此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目的纯粹的、排他性强烈的疏离感。

5.人潮汇集属性:地铁一方面是一种 “大众空间”, 吸引大量人潮川流不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另一方面,地铁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以及阶级,地铁建筑又是城市中具有浓厚“普遍性格”的空间。

6. 塑造城市形象的“地标”属性:地铁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通过地铁建筑可以反映其科技水平和美学标准。

二、地域文化—地铁设计的核心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布正伟先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艺术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时代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

倡导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并不意味抱着传统不放手,而是要从中汲取养分,创造全新的视觉语言,提倡原创设计。一部建筑史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不同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纵观国际地铁建筑的设计,不难看出他们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上所做出的努力。

一提到巴黎的地铁,到过巴黎或对现代艺术史和建筑史略有涉猎的人,都会对建筑设计师赫克托·吉马德(Hector Guimard)的“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的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关键时刻的巴黎,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巧妙地与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共运输科技结合,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地铁风格”(Style Metro),巴黎人的浪漫气质从其作品中彰显出来。在巴黎现有的86座“新艺术”风格的地铁建筑中,当属地铁二号线西侧终点站“皇太子妃门站”(PorteDauphine),以及蒙马特区十二号线的“阿贝斯站”(Abbesses)与高耸的“埃菲尔铁塔”(TourEiffel,1889)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体现出地铁建筑的地标性。

莫斯科地铁以”地下宫殿“的美誉而著称于世。莫斯科地铁不仅是工程上的奇迹,也是建筑美学上的重要作品。莫斯科地铁是权力美学的体现,它采用了贵重的天然石料,独特的照明灯具,更饰以名师高手创作的大量雕塑和彩绘,尽显其艺术瑰宝之奇丽,具有帝俄时代的宫殿风格。如共青团广场地铁站的拱顶是描绘前苏联青年劳动、战斗和生活的马赛克镶嵌画;马雅可夫斯基站犹如这位大诗人的纪念厅,用高强度不锈钢筑成轻巧的列拱,地面铺白色大理石,用红色大理石镶边,中间有一条紫红色的大理石通道纵贯候车厅,犹如庄重的红色地毯,直抵候车厅尽头诗人的半身像。巧妙地将地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融合,使其成为莫斯科的象征。

里斯本地铁的历史不长、规模不大,只有两条线路,总长19公里,其中17公里为地下路段。但其地铁的公共艺术却非常有特色,几乎全是各种壁面瓷砖艺术品,间或一些陶瓷雕塑创作,在地铁公共艺术领域里,享有极高的声誉。里斯本的地铁公共艺术之所以出名,除了参与设计的艺术家的杰出作品,更因为其忠实地反映了这个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传统—陶瓷艺术。

以上典型案例说明地域文化是地铁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是设计师在设计中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结语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建筑设计的起点是问题的发现,终点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境界。” 中国地铁发展日益成熟,在城市设计主旨思想的指导下,也逐步形成了地铁建筑艺术。我国的几大城市在建和已建的地铁工程中,也都把城市文化以及人文文化融入地铁建筑之中。地铁的“城市动脉”和“城市文化”的特征将会越来越显著,倡导北京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①布正伟:《自在生成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哈尔滨,1999。

篇5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94-02

根据湘西本土民族建筑特点,经过收集、提取、提炼、和升华保留了湘西建筑的特点,取其典型的形状,发挥其神,最后得到简单的形体,再使用现代的新材料和新工艺,来表现和发扬湘西建筑特有的“形”和“神”。体现特定的地域文化,体现在酒店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体现特定的文化氛围,从中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感受,同时酒店将服务项目融入主题,以个性化取代刻板,让顾客从中获得快乐、知识和刺激。

设计离不开文化,文化是设计的灵魂,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根据地域特点,创造独具地域特色的酒店文化将成为酒店品牌优势的基础。因此,自然条件历史遗风完全可以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酒店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集成,同时又有民族性,地域性。因此酒店设计可根据国家环境、地域环境等理念不同演示出不同的文化。文化需要强调,但不能刻意造作。因为文化已演绎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通过灵活的手法让人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间感受文化是最自然也最亲切的方式。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又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文化。酒店是生产和经营文化的企业。如果客人充分享受到了酒店文化,将形成客人对酒店的忠诚度。从而酒店产生较高的文化附加值。世界著名的酒店管理公司,他们管理的酒店文化底蕴、文化内涵非常雄厚。

唤起国内酒店行业向主题性旅游酒店靠近,因为目前酒店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一般酒店的客房入住率并不是那么乐观,各种竞争到最后就会上升到文化的竞争,有文化背景作为依托的酒店在竞争中开始崭露头角,主题性旅游酒店是未来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没有主题的酒店在未来的竞争中会一败徒地,会成为时代的过客,默默的消逝在人们的记忆中。

引领国内酒店消费的新方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酒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是为人们提供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提供迅速流畅的信息,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享受,提升了酒店的文化品味。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逐渐由原来的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的转化。

对传统建筑的重新诠释,运用通俗文化的符号和色彩,现代新材料和现代新工艺,取其“形”,发扬其“神”,对湘西传统建筑新的诠释。我设计主题性旅游酒店设计是“带”状建筑体,酒店建筑是沿沱江建造设计的,一方面为了能够更好的和沱江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沿江是个很好的自然景观,把沿江的一面最大化和更好的发挥利用,沿江的客房价格都要高些。为了达到更高的经济利益同时不破坏环境的整体性,最终我选择了“带”状台阶式建筑。近年来对主题性旅游酒店的研究的资料和理论越来越多,布正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艺术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时代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多年以前梁思成先生倡导建筑设计以“中而新”为上,力求设计中要强调地方文化。强调酒店要以文化为依托,才能在未来酒店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资料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主题性旅游酒店在酒店行业市场中还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也是酒店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些高层次、高收入、和高学历的消费者,由对物质的追求向精神和文化的追求而转变,酒店行业不是孤立存在的,酒店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游客在外面旅游,就是为了满足其精神文化的追求。住酒店的心态也不同,不是说有的地方住就可以了,不光要有地方住,还要住的舒服,住的有品位,有品位怎么来,那就就要看文化底蕴。酒店竞争到最后就上升到了文化底蕴的竞争。

根据旅游地的特殊要求和地域性定位,不能做建设高层建筑。一方面高层建筑破坏当地环境;另一方面当地建筑一般在3~4层,要是在那里设计了高层建筑,也不符合当地的地域性特色。本着主题性旅游酒店怕大不怕小的原则,同时又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和定位,又不能太小。最终确定了设计主体为三层的“带”状台阶式建筑。只有大堂部分设计为四层。本来就是沿江而建设的不规则形的建筑,也在形式上打破三层的规则形建筑,从立体构成角度出发,给建筑点自由组合的概念。大堂突出的第四层作为高级会议室。房间通风、采光和欣赏室外自然景观的视角效果甚好,会议之余欣赏湘西美丽的自然环境。台阶式建筑有以下几个优点: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夏天沱江水带来的清凉顺着台阶而上,能让三层的建筑都能接受到沱江水带来的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给远道而来的游客带来异乡夏天的一丝凉爽;能更多的接受阳光的照射,解决房间日照的问题;具有文化功能,台阶建筑为人们提供了私用或公用的平台,鼓励人们去享受自然和社交活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功能,台阶建筑虽然造价昂贵,但提供了舒适方便的平台,深受用户的欢迎,酒店的设计和个人居住环境设计不同。个人居住环境的设计只要满足业主个人要求,这是设计师和业主之间两者的关系,但公共建筑就不同了,它变成了设计师、酒店业主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那就复杂的多了。主题旅游酒店的设计不但要满足业主的需求,还要经得起消费者的考验,满足消费者使用方面和审美需求。特别是酒店需要消费者支持的产业,建设消费者喜欢的建筑在后来的酒店经营中能给酒店带来一定的增值经济效益。

湘西的封火墙的做法是很复杂的,表现的时候就发现,在追求简洁设计现代,把湘西那种封火墙的做法再做的那么复杂就不太符合现代的设计思想,人们看上去也不是那么直观,就把封火墙的做法进行了简化和总结,取其大体的形,更总要的发挥其神。

在设计中,系统的做资料收集,资料收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最终设计表现的结果,我更深入的感受到了收集资料的重要性,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资料的收集是很重要,还有一个就是收集到的资料怎么去应用,那样更重要,把收集到资料惊醒整理和再加工,要把握好把加工好的资料用到具体什么地方去。比如湘西吊脚楼建筑前面部分都有挑起上面结构的挑梁,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但在现代建筑中完全没有必要使用那种挑梁,但是在主题性旅游酒店建筑设计中同样采用这个挑梁的形式,在这里完全不是建筑的结构,而是作为建筑结构之外装饰的部分出现的。着就是整理好资料,把资料再利用,用到合适的位置。

在设计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虽然问最后都是被解决了,但是还是反映出来一个结果,那就是知识面不是很广,比如在施工的工艺方面还是很薄弱,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去重点补充。要了解更多的知识面,设计要有很强的理论做指导,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是空谈。

参考文献:

[1]萧默,王归祥.建筑意.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

篇6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092

1 国内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农村地区作为人口最多的地方,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孩子上学。作为学前教育类型之一的幼儿园教育,针对的对象主要是3至6岁的儿童。为了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就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从学校开始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以促进儿童适应性、创新性的不断发展,让其个性得到充分体现,这样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出合适的人才。伴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重视,全国各地尤其是乡村正开始兴建许多新式的幼儿园以适应儿童的更好发展,同时乡村幼儿园也引进国内外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著名的蒙台梭利式教育法。这些新式教学都是秉承遵循人的成长规则和心理学原理,以激发幼儿在生理、心理和精神层次的发展。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就提出要尊重儿童的观念,鼓励孩子从内心去学习,把孩子的智慧与品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教育的宗旨。当下,因为人们对传统教育的改变,蒙台梭利式幼儿园在全国各地兴起,这种举措得到了当地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孩子家长的热烈支持。譬如说,青岛明星幼儿园、北京神墨幼儿园培训机构;此外还有瑞吉欧式幼儿园、音思派教育等。以上所列述的都是一些大城市比较有特色的幼儿园,除了这些,在我国农村地区也陆续出现一些符合当地地方特色的幼儿园,适合孩子的全面发展。

2 适应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的幼儿园建筑设计

乡村地区按其地方特性,幼儿园建筑设计分为三部分,幼儿生活用房、幼儿供应用房、幼儿服务用房以适应儿童的健康发展。

2.1 生活用房

因为农村地区土地便宜,人口较多。幼儿园在建设时都会布置几个生活用房,是用来给孩子提供休息、睡觉、生活的房间,并且房间设计要求很高,符合布局、采光、通风的要求。生活用房的设计理念是方便孩子,所以房间有活动室、休息室、更衣间、卫生间等设置,同时在布局上也是很有讲究,对于使用频繁的房间一般设置在幼儿园的楼下,而休息室这样相对安静的房间一般设置在楼上。这就是在农村地区幼儿园的地方特色。

2.2 服务用房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不是特别发达,功能性用房设施配备比较简单,但也有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服务用房包括会议室、医务室、值班室、办公室等基本功能性用房。而对于这部分房间的布局主要是设置在首层,比如医务室、晨检室等房间因为事服务用房,需要方便使用而对于其他房间可以设置在相对高一层的楼层,互相隔开,避免相互干扰。也可单独设置使用应具体要求。

2.3 附属用房

附属用房一般是功能性不是很强的房间,主要是一些辅助作用比如食堂、茶水间、洗衣房等生活场所,他所需要占据的土地面积非常大,而迎合了乡村地区的建筑特点,土地丰富,面积宽广。一般是独立设置避免和其他房间相互干扰。一般情况下,幼儿园校区的建筑分为两种,集中式和分散式。在场地确定的条件下,应按要求设置协调好各个分区、房间的关系,以免造成干扰和浪费,使得其校区面积利用率最大。

3 农村地区幼儿园建筑特色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3.1 要突破孤立的班组空间

中国的幼儿园建筑与国外的幼儿园建筑布局相差甚大,在我国农村幼儿园建筑主要是沿用固定的活动单元模式,所有的儿童就限制在几间房间或活动室中;而相比国外的幼儿园教室布局,他们多采用自由式的平面布局,围绕多功能厅来组织空间,打破原有教室独立封闭的班级空间,把以往传统的走廊连接教室的布局手法转换成儿童互动、游戏、社交的综合性空间。这样不仅扩大了孩子的活动范围,还促进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交往,从而形成生机勃勃的儿童天地。

3.2 要突出交往空间的设计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班级为基础,从而导致在我国农村幼儿园建筑模式趋向于管得太死的特点。从农村幼儿园的建筑方式上就可以看出,大小教室隔开,走廊长连,所有孩子都按年龄、班级分开在不同的教室,各班的老师和孩子互不往来,都是以班集体为中心。然而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早就证明,孩子要健康成长就必须和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和成人一起活动和游戏。所以应将幼儿园的建筑与其他不同性质的建筑结合在一起,可以和小学、中学、等其它的公共建筑一起联建,这样就可以让儿童和不同年龄段的人沟通交流。在不同人群的交往中,他们可以学到不同知识,开阔眼界,促进情感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建筑上突出交往空间的设计,打破分割、封闭格局,更多的为孩子创造公共的交往空间。

3.3 要增强室外趣味空间的设计

因为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所以对农村幼儿园建筑来说要求比较高,就必须要求面积较大的空旷的室外环境,用以设计满足儿童游戏、娱乐的场所。而游戏又是开发孩子智力和学习知识非常好的教学方式,比如冒险游戏、“连接体”游戏其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团队协作能力。农村幼儿园建筑只有迎合以上三点要求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教学提供自己的特色,使农村孩子能够真正的打破固有模式和城市幼儿园一样有自己的学习模式。

4 结语

面对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孩子的教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农村幼儿园建筑已经不单纯是一栋普普通通的房子了,他已经成了孩子们生活、学习、娱乐和交流的场所,是儿童可以进入自由畅游的工具。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师,应该从多方面角度去思考,为孩子建造一所良好、温馨、舒适、且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同时有利于孩子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多功能特色幼儿园空间。

参考文献:

[1]王路,卢健松.湖南耒阳市毛坪浙商希望小学[J].建筑学报,2008(07).

[2]谢国杰.北京宝星国际小学及幼儿园[J].建筑学报,2007(09).

[3]刘德刚,刘华,孔翔榆.幼儿园建筑设计要点探讨[J].才智,2010(32).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79-01

当今,中国建筑行业能源消耗量日益严重,而建筑节能技术的出现适应了社会这一现状,它是时展的产物,因此教师在建筑设计课程开展中要注重建筑节能技术,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建筑节能技术。

一 建筑节能设计概念

建筑节能技术能针对建筑物的具体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模拟与分析,而后对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室内环境、室内保温设计、采光遮阳及建筑能源消耗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模拟出研究的最终结果用于建筑设计中,这有利于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减少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它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应非常注重学生在建筑节能技术实践上的培养。

二 在建筑设计课教学中有效开展建筑节能技术实践的措施

1.建筑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潮流

开展建筑节能技术实践课程就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为了满足现代人对房屋建筑的要求,因此,在开展建筑节能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紧跟时展的潮流。随着国家节能政策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建筑企业对建筑节能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现状,就需要老师在进行建筑节能技术教育时全面把握建筑业发展的整体趋势,让学生及时了解建筑行业的最新动向以及建筑节能技术新的要求,保证整个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2.统筹全局,重点把握建筑节能技术实践

建筑节能技术课程中包含众多的子课程,因此老师在课堂中一定要统筹全局,重点把握建筑节能技术实践,因为建筑节能技术实用性很强,在建设设计中被广泛应用,所以建筑节能技术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它直接影响着后期的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特色,提高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中可达到分析研究、模拟建立出建筑节能研究的分析模型、编制建筑节能分析报告、达到建筑节能送审要求、最终结果用于建筑设计中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观摩建筑节能技术实践

多媒体技术在各大教育院校已广泛使用,它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有力手段,利用发达的多媒体技术制作具有实践以及教学特色的课件,通过图、声、文等功能,让学生集体观摩他人在建筑设计中对建筑节能设计的实际操作,从而激发学生亲自进行建筑节能技术实践的愿望,再辅之以幽默的教学语言,定能实现建筑节能技术实践课程的高效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建筑节能技术水平。

4.建筑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考核

定期对学生进行能力考核,可以全面有效地了解每位学生对建筑节能技术的掌握状况,从而再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开展建筑节能技术课程。现今建筑业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工作人员有精湛的技术,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能力考核。另外,在能力考核上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检验,避免有些学生为了拿高分而死记硬背的状况。应大力开展建筑节能技术实践考核活动,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考查学生对建筑节能技术的掌握状况。

三 建筑节能技术实践在建筑设计课中的重要性

在建筑设计课中进行建筑节能技术实践教学,为学生以后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基础,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建筑企业的需要。建筑节能技术保护了社会及建筑环境,减少了空气污染,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它的诸多优点增加了其在建筑设计课中的比重,不得不引起建筑设计课程及老师的重视,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 建筑节能在实践教学中取得的成绩

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教学中被大力开展,并在建筑企业以及节能模拟比赛中得到了实际应用。节能设计在教学以及实际建筑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建模比赛,加强了各建筑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之间总结比赛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利于提高建筑院校学生的节能技术水平,彰显了建筑院校的整体水平,使教师在建筑设计教学中不断提炼精髓,从而推动建筑教学的发展。

五 总结

在建筑设计教学课程中进行建筑节能技术实践教学,是顺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技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设计整体水平,实现建筑节能,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篇8

1 工程概况

1.1 站址环境

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是贯通南宁市都会区东西向的骨干线。东客运站是1号线与6号线的换乘站,站位位于民族大道和枫林路的交叉路口西侧,民族大道规划道路宽60m,双向6车道,为东部进入南宁市区的主要交通要道,车流量密集。站位南侧有东客运站及大型公交总站;站位北侧为山体。

1.2 客流

东客运站是1号线全线客流最大的车站。早高峰时,城东市郊的客流分别搭乘1、6号线汇集在东客运站后再往城中心上班工作;晚高峰时,市中心下班客流也在东站分流到1、6号线。本站的设计客流量约为5.5万人/小时,换乘量达到80%。

1.3 车站形式

本站为地下两层双岛四线车站,采用平行双岛布置。车站一、六号线站前设置联络线,六号线站后设置交叉渡线。一号线设置在外侧,六号线设置在内侧,可实现两条线路同站台换乘。车站主体采用全明挖法,同时利用车站西侧配线上方的空间作商业开发。车站外包总长302m,标准段宽45m,两个站台宽均为14m。共设置有8个出入口,3组风亭。

1.4 车站建筑布置

车站地下一层是物业开发部分,利用民族大道高差局部做三层。

地下二层为站厅层,由中间公共区、两个设备及管理用房区和车站西端的物业开发部分共四部分组成。公共区与物业开发部分设有一条5.5m宽的联系通道。

地下三层为站台层,由中间公共区和两端设备及管理用房区共三部分组成。

2 设计重点

2.1 重点考虑出入口与周边交通枢纽接驳

本站站位邻近东客运站和公交总站,车站出入口及风亭的设置需重点考虑在不影响两大交通枢纽车流、人流流线的情况下与东客运站、公交总站的接驳。

2.2 解决车站站位与地面交通的关系

民族大道、枫林路交通繁忙、车流量大。车站的设置可为今后提供便利的交通环境,缓解地面的交通压力。考虑车站实施期间对民族大道交通带来较大压力,设计时应考虑如何设置站位,尽量避免侵占道路,并做好交通疏解方案。

2.3 设计最佳的换乘节点及换乘形式

东客运站为换乘车站,在满足车站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两条线路的换乘节点和换乘形式。同时避免对城区的二次施工干扰,车站建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3 建筑设计理念及特点

3.1 大站台采用单柱设计,提高站厅层层高,使公共区空间开阔通透

本站为1号线客流量最大的车站,在上下班高峰期,大量的乘客在站台上候车、换乘,因此本站对站台的宽度及布置比一般站要求高。考虑以上因素,本站两个站台宽度均设为14m,而且为单柱设计,尽量增大站台的有效面积,满足客流要求。车站地势西高东低,高差为7.2m,在满足道路通行的要求下,将车站中部的站厅层适当提高到6m(一般站站厅层高度为4.8m),既可减少覆土厚度,保证结构安全性;同时解决了因车站标准段宽达45m(约为一般站标准段宽的两倍),如采用常规地铁车站高度,空间比例失调,较为压抑的问题。

3.2 合理利用周边绿地,站位避让主干道保持交通顺畅。

站位位于民族大道和枫林路的交叉路口附近,该段民族大道东端连接高速公路,是南宁东部进出城车流的的主干道,车流量大,交通繁忙;枫林路是东客运站客运车辆进出的必经之道。为了保证在地铁施工期间对交通影响降低到最小,车站主体避让交叉路口,保证民族大道进出枫林路的车流顺畅;充分利用站位北侧的绿地,将车站主体尽量往北移,车站主体完全避让民族大道南侧的主车道,利用道路绿化带进行铺盖交通疏解,还原北侧3个主车道和1个混合车道,保持该段民族大道在地铁施工期间保持车道顺畅。

3.3 巧妙利用现场地形获得地下空间

要实现车站最好的经济效益,一是控制车站规模,二是结合物业。根据国内其他城市已有地铁类似车站的开发经验,位于中心区的换乘车站,车站的商业价值非常大,车站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和方便乘客进出站,地下一层和地铁上盖的商业价值最大,尽可能优化车站布局整合空间,多余空间预留作为商业开发,既可增加地铁的客流,又促进周边商业经济的发展。

站位所处的民族大道地势相差较大、西高东低,为了减少车站覆土厚度和充分利用有效空间,本站西端配线上空部分设置两层商业开发,为车站净增加了近约50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并可与周边的地下商业有机衔接,既为地铁带来更多的客流,又带动周边商业的发展,达到双赢。

3.4 车站与客运公交“零换乘”

车站的主要客流来自南侧交通中心的换乘客流和再南部的居住客流。车站出入口的设置,尽可能减少对现有公交总站和客运站交通流线的破坏,同时最大范围的吸引客流。本站Ⅲ号出入口设在客运站站前广场上,同时预留条件接入客运站地下一层,便于与长途客运站的换乘。加强轨道交通与客运公交有机衔接,使客运公交与轨道交通无缝换乘,体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便捷性、合理性和政策性,发挥整个公共交通网络的整体运输能力。

3.5 结合城市景观,与环境相协调

为了减少对客运站景观的影响,车站出入口利用客运站前的下沉广场,巧妙地将地铁功能与公交建筑融合。利用民族大道中央绿化带设置矮风亭,并在旁边布置绿化加以视线遮挡,减少对周边景观的影响,车站北侧的出入口及风亭也与周边的绿地一体化设计,融入城市景观中。

3.6 无障碍设计

残疾人乘客可通过车站Ⅳ号出入口的无障碍电梯进出车站,再通过无障碍通道及设置付费区内,车站中部的电梯到达站台层;在出入口无障碍电梯地面高差处设置无障碍坡道。在车站公共区内也设有盲道,方便残疾人进出地铁车站。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东客运站的地铁车站设计,成功解决了地铁1、6号线的大客流换乘、地铁与客运公交的换乘、民族大道南北方向过街人流通行、并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本站设计积极探索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大型客运公交与地铁车站实现“零距离换乘”、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地下有限的空间内,利用现场地形及周边环境成就一个宽敞、新颖的建筑地下空间,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构合理的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前提是城市活动的原有模式与理想形态所提供的场所能否吻合,同时影响与被影响着城市的活力。因而,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模式,不能做武断的判定。城市发展的过程犹如生物的生长过程,动态而开放,同时需要有规律地生长和突变。城市新陈代谢的痕迹、现状和未来,是城市改造和更新的依据。

1依山就势的规划布局

对于当今城市快速发展下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遇山推山,遇水填水,只为寻求更高容积率的做法,是对地形的极度不尊重的态度,也是对社会发展不负责的行为。因此,与其在住宅区建成后,挖空心思拿各种噱头吸引住户,不如一开始对地形规划就做出研究和遵从的姿态。对于建筑物和聚落来说,地形是最大的潜在力量。要建造适合于地形的建筑和聚落。要善于利用地形,赋予地形新的意义,建筑物的天际线是新的地形。通过山的地形,可以看出聚落的空间结构。即使地面平坦没有变化,人们也可以通过建筑物变化而感受到假象的地形。不仅是作为物理性的构筑物,它还蕴涵了各种“场”所包含的深意。人们在城市不断通过尝试和记忆而逐渐形成一个认知地图,时刻伴随他们将过去的生活空间与有关的世界模式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有关城市意识的空白是通过自己所居住的房间、空间、楼梯、街道、商店和城市景观等一系列景象逐渐填充,形成相对稳定的地图。认同的对象是实在的环境要素,是人类感觉归属的基础。

2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间布置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都具有原本应该存在的场所,而事物真正回归到这一场所时,它也就恢复了其本来的面貌,这就是运动的原因。城市聚落的发展告诉我们,场所中蕴藏有历史的力和自然的力,当场所中“力”聚集,才能达到所需表现的“意”,是设计存在的本质。

在中国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社会地位也在提升,全球关注的目光使得千年的文化再度受到高度的评价和推崇。因此,与其照搬欧陆风情的外壳,不如寻找和发展传统的特色。从空间布局的角度而言,因地制宜的院落空间是传统民居区别其他建筑文化的最大特征:1)方向性,是除了均质空间之外给空间以秩序的最基本的因素。一个地区的建筑井井有条的原因之一,都在于有共同的方向性。根据日照、风向决定住宅机能上的构造,使之成为建筑和环境配置的依据。不限定在轴线或东西方位,但是朝向的考虑仍然是当今购买住房或其他建筑的首要考虑条件之一。2)在空间上有流通性的,界线模糊的设计。从苏州大多人群而言,住宅设计考虑到舒适地度过梅雨季节,有着通透的门窗设计是吸引其投资房产的重点之一。3)材料的使用和耐久性的考虑。虽然国内建筑设计界不仅在设计上,同时也在材料使用上有着不同时间上的流行趋势,但是原始和有历史传统的材料更加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使用需要,如原木、青瓦和麻石的再度流行就证明了这一点。走访老民居街巷,我们看到天井多数置正厅两侧且对称分布,屋场沿横轴伸展;也有在中轴线上的,屋场沿纵向步步升高,呈窄而深的布局。其中的包容力不仅体现于布局造型对多种风格的兼收并蓄,还体现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荣。建筑本身既反映了自给自足、诗书传家的农耕文化,同时倡导天人感应的道家文化的印记也无处不在,如房屋设计可见五行相生相克理念等,与此还兼顾尊卑有等、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儒家礼教。这从苏州园林文化建筑中都默默体现着一中深远的文化。

3个性鲜明的建筑形式符号

建筑符号形态传递一定的信息,且表达一定的概念,是人对建筑的视觉感知以及理解其符号意义的客观前提,与人的心理结构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感受活动有关联。由于各人躯体的和社会的经验不同,空间与实体给人的体验和感受也不同,人们对建筑环境的感知也不同。但是在特定社会成长的群体,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方对建筑环境的感知也会趋向一致。大众希望看到具有个性、历史感和地方传统的建筑形象。因此,除了空间布局上的考虑外,建筑形态上的学习和运用也是当今建筑设计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方式。

人们情感发生的场所是构成聚落环境的灵魂和人性的地理,历史文物和情感场所构成人类的存在空间,情感场所或许是一栋普通的建筑物,或是一些特定的地点,让人们感到自我的存在。分析当地传统建筑中那些给人们以情绪与情感影响的各种空间与实体(也即情感场所)的构成方式及其构成要素,提取恰当的形式符号,将有助于创造出独特的地域建筑风貌。姑苏文化的浪漫主义人文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性格特征,让资本萌芽的初期在混沌的状态下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组织:我们似乎看到晋商和徽派混搭的建筑风格的影子,但又再生出“本地化”的依山就势、随遇而安的古城形态。在当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古迹逐渐消亡,出现历史断层,设计中的“非理性状态”:感觉好却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仅仅笼统用“感性”一词概括,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何有效借鉴,将理性思维和感性表达统一到平衡的境界,构想混沌,但现实有序地运用于设计,不是仅仅模仿与重复,才是研究过去的原动力。可以肯定,创造性地继承传统中合理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必须的,传统形式符号的变形与简化并不能形成建筑创作的全部。分析当下特定的城市和特定的建筑环境,包括历史、文脉、自然地理、人文风俗的各方面的环境特征,这才是建构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基本途径。应立足现代,放眼未来,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提炼出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根”或“遗传基因”。

在现今融合多元化的世界环境中,可持续发展、保护地方特色,是当今世界两大主要课题。独特的地方文化遗产无疑是城市参与未来竞争的王牌,如王树的博物馆。创造性地保护城市整体环境、历史性的建筑和传统的建筑技术,创造性地保护历史性街道、建筑、景观等,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如同使汉墓文物维持出土时的鲜艳,而不是在接触空气后就开始暗淡甚至无光。现代化进程与历史维护怎样双赢,实现四度空间的持续和谐发展,是建筑设计业界需要认真考虑的。

参考文献:

[1]王钊.生态视野下的聚落形态和美学特征研究[D].天津大学,2006.

篇10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研究成果。编号:12NZYTD02

一、民居建筑模型概述及设计特征

模型是建筑设计专业在进行方案讨论时,经常运用的辅助工具。设计师通过模型的推演,真实的空间感受立刻表现出来,这种真实性远远超过了手绘的二维图纸。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草模(工作模型)的设计制作,是一项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基本任务,是立体化的建筑语言表达。

(一)具有高度的感染力和形象的表现力。模型制作,采用不仅能体现建筑质感而且还烘托环境氛围的材料,包括先进的加工技术,以按照特定比例微缩实体的方式,逼真地展现出建筑的立体空间效果。它不但能通过视觉上感受到设计师的设计构想理念,还可以让参观者通过触觉来直观的体验,这比建筑设计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的表现方法更加逼真现实,具有更形象的表现力和更充分的说服力。所以,在建筑实体工程还没有修筑之前,设计师根据设计图模拟一个现实的建筑模型,十分必要,而且供参观者欣赏和评价。

(二)对模型进行“再设计”。设计师从设计构思到实物模型制作的转化过程中,涉及到形体、尺寸、色彩、材质、空间、结构、功能等,另外还有其自身设计构思的考虑不足。甚至有些开发商为了展示效果好,往往对于住宅建筑模型设计比效果图的要求更严格,这就提高了难度,需要设计师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建筑模型进行“再设计”,不断的调整、修改和完善设计方案,来检验设计方案是否合理。

二、民居建筑模型设计制作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工作模型要做到真实地反映建筑本身,这是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原则。如果模型的表现力越强,那么建筑的真实性体现就越到位,就更能直观地反映设计师的构思理念,从而帮助人们形象的理解,而不再靠思维来想象。

(二)功能性原则,模型的制作与使用,是以建筑实体内在的实用功能需求为基础的,只有抓住最本质的功能性特征,才能找到模型制作的关键。

(三)审美性原则,民居建筑模型既要体现出建筑实体、建筑构筑物与环境的关系,又要区分建筑物与环境,更要在结构、功能合理前提下,注重它的形式美,力求简洁大方。

(四)预见性原则,民居建筑模型的制作应该与时俱进,与时代脚步吻合,而且还要具有预见性的未知效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的空间,让大家有一种置身于此地的感觉。理想的实用形态——建筑物与环境实体还在图纸上,呈现二维的平、立面图,模型的创造表现就已经初步成型了,它代表的是现实生活中还不存在的事物。

(五)工艺性原则,民居建筑模型和其他类型的建筑模型一样,都要追求艺术性的完美,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制作时,制作工艺要严格做到精确、细致,精益求精。模型本身就是一件饱含设计师、制作人员心血的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工艺审美特性。

三、嘉绒藏族民居特色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嘉绒藏族聚居区最北到北纬32度左右,最南分布到北纬30度半,西起东经101度半,东至东经103度20分左右。包括了邛徕山以西的大小金川河流域和大渡河沿岸,以及邛徕山以东的理县、汶川和夹金山东南的宝兴、天全、康定、道孚等地。它处于四川的两大藏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之间,同时也位于两个藏语区安多方言和康方言的过渡地带。从地理单元上看,嘉绒藏区处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脉地区——河谷交错纵横,既有大峡谷也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还有冲积而成的台地与河谷平原。刚好在先生所说的“彝藏走廊”上。

根据地形分布特征,嘉绒藏族民居绝大多数是石屋,即用片石垒砌成的住宅,也有用土夯筑成墙体框架、上架横木、树枝、杂草、再上加盖土作平屋的。这种建筑形式俗称碉房或寨房。房屋按形状可分为碉形、碉与房连建形、平顶房、人字形顶房、悬山式顶形等类型。

碉形房是将房屋整体建成一座平面呈长方形、立面以四角碉的平面平顶式房屋。石块拌泥砌墙、墙底部厚、顶部收缩成一般为底墙的50%厚度,具体按所建房的楼层高度决定。内部分为三、五、七层不等。一般是底层作畜圈,中部为食、宿用房,上部为经堂和库房。从二层以上的墙体上开很多大、小不等的观察射击窗孔,都是用石砌成的,多是外留一缝口,而内成扇形,这样的缝孔,对内透光多明亮,对外不易发现,便于战时或遇不测,好观察射击。库房外附建木质晒架从墙内挑出。人自第二层以独木梯上下各层,遇有警时将木梯收入房少,碉房便成为一座防御性堡垒。这类集民居与防御性一体的"碉房",现已保留为数不多了。

碉与房连建形碉房,是以普通平顶式碉房后部再建一四角碉,碉顶略高于房顶。形成碉与房相连通,平时居于房中,贵重物品和食用物资藏存入碉中,遇警时,人进入碉中,可据碉防守。这种类型的房建多系头人、寨首和富有人家建造,至解放时多分布于理县、黑水、马尔康、金川一带。

平顶式碉房,这是嘉绒藏区分布极广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为平面呈长方形或近方形,高数米至十余米不等,层数常见为三至四层,底层作畜圈,二层作厨房,粮食和工具等库房和住房,厨房火塘顶留有烟道,烟可直通顶层散于空中,顶层后半部人字形顶房作粮食、杂物库房,前半部分为晒坝。在穆坪土司境内还有一种双层人字形顶下再建一层内人字形顶。

悬山式顶碉房,为平面呈长方形,房顶用薄石板作屋面的悬山式顶房屋,一般为二至三层,底层也是作畜圈,上部住人及作库房、设经堂。也有少数是单层者,其屋面多采用薄而长的木板作瓦。上压石块以防木板瓦下滑和被风吹动。这类房多是极贫困人家建修居住,现已绝迹。

现代嘉绒藏族的民居,既有上面记述的各种类型的房居,也有全新式型,同汉区一般房屋建筑相类似的民居,也还有藏汉混合式的新建筑形式。但是,在嘉绒藏区大论那种形式的民居,多数还是喜欢在房顶上转角处砌造突起来,留下四个尖角,远远看去状如碉顶。

每当过年过节时,嘉绒藏区的石屋房墙上会粉刷白石灰,而且还用石灰绘画出天、地、日、月、星、辰,以及各种动物图案和宗教图案,但如遇丧事不粉刷。这种房屋夏凉冬暖,正是嘉绒地区自然环境与人们生存关系的产物。

四、嘉绒藏族民居模型的设计制作

(一)分析、提炼嘉绒藏族民居最典型的建筑特色

根据调研,嘉绒民居建筑皆为石块砌墙木质梁架的石木结构建筑,俗称碉房。碉形房系将房屋整体建成一座平面呈长方形、立面以四角碉的平面平顶式房屋。石块拌泥砌墙、墙底部厚、顶部收缩成一船为底墙的50%厚度,具体按所建房的楼层高度决定。平顶式碉房,这是嘉绒藏区分布极广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为平面呈长方形或近方形,高数米至十余米不等,层数常见为三至四层,底层作畜圈,二层作厨房,粮食和工具等库房和住房,厨房火塘顶留有烟道,烟可直通顶层散于空中,顶层后半部人字形顶房作粮食、杂物库房,前半部分为晒坝。在房顶上转角处砌造突起来,留下四个尖角,远远看去状如碉顶。

(二)模型的前期设计即草图设计。

设计前要确定模型的类型已决定模型的制作精度,确定后可以开始正式设计。草图设计我们可以分为三次,第一次初步确定模型的形态,将嘉绒藏族民居典型的建筑特色,表现在图纸上,经过讨论交流确定修改的内容,修改后形成定稿方案,最后根据定稿方案再次完成最终图纸。

草图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同时考量模型的构造措施、特别是碉楼墙体下厚上薄的要求,使用什么类型的材料及相应的材料的联系方式,从总整体上掌控模型的最终效果。在这些影响因素得到考虑后才能做出成功的模型。

(三)实际制作阶段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关注:

1、比例尺度:制作成功的模型,合适的比例尺度是首先要关注的。比例尺度又决定了模型的制作精度。三次草图设计、图纸修改确认,充分交流,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根据模型的用途确定比例大小,在确定定稿方案后,根据定稿方案出最终图纸,然后制作成品。比例尺度还决定模型的构造体系、受力形式、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最终保证建筑形态的形成。

2、制作方法:模型在实际制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支撑体系的构建、光电效果的形成、模型精度的刻画、场景真实效果的再现。

支撑体系主要需考虑墙体的构造、内部支撑的构造、单曲面的构造、框架构造、双曲面的构造、复合材料的构造等具体构造措施的使用。嘉绒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最典型的是平顶式碉房,建筑形式为平面呈长方形或近方形,层数常见为三至四层,墙底部厚、顶部收缩成一船为底墙的50%厚度,在房顶上转角处砌造突起来,留下四个尖角,远远看去状如碉顶。因此,墙体的构造是以立方体造型为主要形体结构。

光电效果的形成主要需考虑材质与光电效果的配合,光电效果的形成就要充分考虑整体的安全性,不能盲目在模型内部制作模拟照明。那么,在“碉楼”内部少用照明,在模型周边制作环境照明,达到烘托气氛的目的。

模型精度的刻画。模型精度的确定依赖于模型的用途,确定用途后我们会根据用途展开工作。嘉绒藏族民居模型的设计制作,还要考虑到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性,白色的石灰墙面代表喜庆,另外还有绘制天、地、日、月、星、辰、动物图案、宗教图案,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祝愿。

五、总结

本文以嘉绒藏族民居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民族特色建筑模型的设计制作,除了要依据常规模型制作的方法、程序、步骤外,还要考虑民族地区建筑结构、建筑装饰特色的融入,这样才能更好的尊重民族习俗,保留民族装饰性,对于民族地区规划建设的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德吉卓嘎.试论嘉绒藏族的族源[J].研究 2004.02.

篇11

一、地域文化是塑造城市特色的主体

1.1 城市色彩

在进行城市环境开发时必须要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属性加以认真地考虑,依靠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一个城市有要先进的文化发展和城市平面形态定位,就相当于是一个城市的特色,然而城市的特色是一座城市设计的主体,城市特色的内容和形式明显能代表这座城市的内涵。当然,除了城市文化之外,城市的地域特征、自然条件和环境风貌,也是造就了城市特有的城市风格。因此,城市的地域文化能给予这座城市特有的城市色彩。城市色彩是一个城市总体的建筑颜色,是构成一个城市独特风貌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色彩的形成是城市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以及城市发展历史的集中体现,能够突出一个城市在地域内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色彩风格面貌和习惯,在城市的地域内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形成自己特定的城市色彩,要展现出一个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地理文化,它是反映了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因素。城市的色彩是当地文化环境的反映,不论是西方建筑还是东方建筑都有自己特有的地方色彩,特有的色彩反映地区人们的共同心理和行为,是一种空间文化价值观。所以城市设计方面要把人和环境结合起来,要创建出人文特色的城市设计理念。

1.2 地域以及地域文化

第一、地域。地域是指有相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性的一块地方,也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结合,是建筑的经纬点和立身之地,建筑的构建必须符合地域特征构成的各种要素。地域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而且地域的范围是可大可小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社会文化源远流长,城市居民社会意识浓重,注重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设计思想。如江南古镇、徽州村落、福建土楼等等,所以中国的建筑和规划因为其空间相联系和相承接的方式受到特殊的尊重。

第二、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在特点的范围内经过源远流长形成的,能够传承至今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能够将区域范围内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展现出来。而地域文化要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存在形态上的差异,所以才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呈现出来了多样化。建筑是一个地区象征性的代表产物,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各地方呈现出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古代的时候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各地的文化形态就有了不同的风格,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汉文化、关陇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所以在不同的建筑物上能够呈现出不同的建筑特色。

二、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土乡土色的独特风格。每个城市的地理特征、环境气候、历史遗留和传统民俗都有着不同的地方,而每个地区通过建筑来表现该地区的人民的文化水平、民族风情和对建筑物审美追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地区特色,在一定区域多数建筑的基本风格和总体特征。

2.1 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建筑的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内,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根据地貌条件,和城市周边的环境。建筑是象征一个地区的产物,从建筑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建筑特色,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建筑物是在具体环境中,受具体地区的地理气候和自然因素,以及地形地貌特点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具有特有的地方色彩的元素。

2.2 建筑的文化性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是存在于地区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因素的环境之中。建筑的文化性是造就建筑的特色,因为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我们可以通过结合不同的文化情况,就建造了独特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建筑的文化形式具有双重性的,因为在建筑的特色上我们既要有使用的功能还要具有审美的功能,所以审美观的价值就体现在它本身的理论价值和感应功能上能带给人们传递信息的感觉,建筑的建造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对我国庙堂感到威慑、对于居民住宅感到亲切等等。这些都能表明中国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建筑特色,通过建筑的文化性的特质,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建筑作品,建筑的内涵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从建筑的文化性可以反映出生后方式、社会风情和藏匿在其中的历史发展轨迹、社会结构的演变等等,用建筑的方式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性,这不仅是对建筑,也是对地域文化的生动而又形象的完美诠释。这是建筑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三、地域建筑文化的新内涵

在现代条件下,抓住地域文化特征寻找地域文化的新载体,寻找地域文化的美学定位、新的表达,展示城市空间的新的文化价值,定位特色城市的城市色彩,是延续城市历史、把握城市方向感和认同感的最佳方向。

3.1 使用本地素材寻找地域文化的美学定位

在现代条件下,不能老是依旧传统的文化元素,要掌握地区地域文化内涵,要深刻学习中国城市地域文化的精髓,给予地域建筑文化创新的现代含义。

第一、地域建筑材质。建筑材质是建筑的基本物质,它能够决定建筑的特征、风格、效果等等。传统的处理建筑材质特性的表现方式是地域建筑文化的基本语汇。建筑工作者充分利用建筑材质的特质性因素,建筑合理的与地域环境相结合,使地域建筑的文化性发展下去,相比传统的建筑材质和现代建筑材质,社会技术的先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现代建筑材质相对比传统建筑材质具有更多的优势,我们要结合地区环境因素创造出具有地标性的建筑。

第二、地域环境。我国自古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这就要求建筑师要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出发,所以在建筑方面也要充分体现出地区的地域特征。地域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把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相结合,必须遵守自然的地形地貌要求,让建筑与自然环境和周边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内的文化的总和,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借鉴外来文化

在全球的环境中,建筑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广泛,我们还可以把国外的建筑文化遗产纳入可以借鉴的范围,将各国的文化本土化,这样更加能使我国的建筑文化不断的创新化、现代化,还能很好的使我们建筑创作工作有更好的发展,更加利于我国建筑文化与其它国家建筑文化能有更好的交流空间,让城市文化有蓬勃的生命力,这样也能对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方面有更多新的灵感,让我们借鉴外来文化与我们国家的建筑文化相结合起来,用更好、更新的设计理念发展建筑事业。

四、结语

建筑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的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中国建筑通过地域文化来体现建筑的特点,要以创造性为建筑空间的最高理念和最终目标,充分发挥城市空间的文化价值。将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起来,在现代条件下,抓住地域文化特征寻找地域文化的新载体,寻找地域文化美学定位、新的表达方式,使建筑空间更富有内涵,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让中华民族特色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吴振垠.中国城市建筑地域文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8.10:18-20

[2] 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9.02:24-26

篇12

Abstract: "feng shui" as China's ancient fortuneteller theorie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void superstition talk, in choosing the modern people, adornment also used in about the position, calculate to calculate hour, it does not mean ignorance, or historical regression, on the contrary, the modern people to move completely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 culture and love of life.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leasing to the eye bedroom design,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appeal of the bedroom host savour, can let host more cheerful spirit, comfortable living. As a typical of the eastern Asian people, the Chinese ancient passed down habits of life and art taste, is the most suitable for modern Chinese learning and continue, not blindly copy, but learning essence, enhances strong points and avoid weaknesses, take its artistic conception, continue origin.

Keywords: building environment; Architectural elements; inheritanc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中国传统建筑、环境的特点

奴隶社会夏商时期,宏伟的城池建筑就已经可以看出中国建筑的伟大,历经各朝各代,中国疆土上划分出南北不同的建筑风格。北方多因四季分明,光照变化明显,而出现御风、御寒能力较强的砖瓦、四合为主的庭院格局;南方多因雨季较长,炎热潮湿,而出现通风、散热较好的木制,回廊式的庭院格局。在这些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各个少数民族也根据自身环境与习俗,设计了实用,又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建筑,例如土家族的圈楼,是夯土与木制结合的合围式建筑,而游牧民族则以方便迁徙的蒙古包式建筑为主。虽然不同时期和民族的建筑有所差异,但是在这些建筑中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装饰元素,这些元素的共同之处就是中华精神的表现和传扬。中国传统建筑可总结为如下几个特点

(一)实用

中国的建筑从南到北,不管是门窗设计,还是材料使用,都因时因地而异,整体让人感觉舒展、自然。飞探出的屋檐既遮阳避雨,又直通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适度的平衡,这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北方的“四合院”,由于地理位置偏居北半球,纬度高,因此风沙较多,昼夜温差大,四季光照位移明显,这些都是造成四合院建筑形成的自然原因,四围合壁的建筑模式让风沙不易吹进居室内,加上厚重的砖墙,也为取暖提供了保障,院内的廊道不但夏天遮阳避雨,冬天更能让斜射的阳光直接射入正房主堂。这种规整的建筑形式,更是被中国历代皇室所青睐,虽然材料和色彩上与普通百姓有所不同,但规整、平衡才是这种建筑传达给人的一种精神理念 。

(二)情趣

如果说中国建筑的构造,体现出了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那么雕梁画柱,则体现出传统艺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和精神。中国建筑中包含砖雕、石雕、木雕、泥塑等多种手工技艺,这些艺术品不但装点美化环境,也体现出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例如徽派建筑中的木雕,惟妙惟肖地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立体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从小就被传统文化熏陶着,这为他们日后思想的形成与变化无疑是潜移默化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这种情、艺交融,是其它任何民族不能比拟的。

(三)意境

中国人自来有着一种傲骨,这种傲骨不仅仅是自强自立的个性,更是生活中的自我品味。因此,中国人在自己的家居环境中非常讲求“风水”,周易八卦抛开封建迷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组成部分。“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这虽然是传统选址的一个口诀,但真找到这样的地方让人居住,那当然是人类生存的最佳选址。中国传统建筑不仅注重自然,也很重视人工山林风水,让人工与自然相谐调,院内、院外相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这种完美意境可以在“苏州园林”中找到完美的诠释,不管是拙政园、留园、网师园,还是环秀山庄,都体现出居住者对自然的渴望,虽然处处都是人工建造,但处处又都是那么浑然天成,居于其中,观赏者也很难判定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石一水,当初是否就在这里。这种建筑模式,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中国的写意山水,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心情油然而生 。

二、中国现代环境艺术,以及对传统的继承

(一)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上个世纪中叶,中国在一片战争狼藉中崛起,最初的建筑方针是:“国防第一,工业第二,普通建设第三,一般修缮第四”;并提出建筑设计的总方针,其主要内容是“适用、坚固安全、经济,适当照顾美观”。由于这个历史原因,在之后的很多建筑中,大量出现的是经济、实用、快速的板式混凝土建筑,例如:武汉医学院医院、广州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儿童医院、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剧场、北京和平宾馆等,都是这种简洁,讲求功能的大型建筑。适应时展,中国在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学习欧美现代建筑的特色,把欧美建筑师的作品直接放在建设中的城市中,虽然外观与国际接轨,但缺乏文化内涵,更与中国自己的形象不符,建筑设计是体现一个国家和城市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优秀的建筑设计更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盲目屈从于别民族的特色,必定会损害本民族的特色,最终丢失自己的特色。

(二)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上的应用也开始不断增强。中国现代建筑、环境对传统元素的应用,如果以二十一世纪为分界线的话,那么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放慢盲从的设计观,从开始的模仿到现在的变化应用,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衔接与传承已经处于萌芽阶段。在这期间,很多大型建筑被冠以传统文化的再表现,但也只是现代人的学习与尝试,其中最有名的要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中国馆在建筑设计上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也因外形象粮仓,又称作“天下粮仓”。从细节上可以看到,中国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红色和房檐结构,台阶采用了“三斩斧”工艺,这些都是对传统的一种继承,而屋檐的梁柱不单单是结构的需要,更是大型展馆排风系统的一部分,漂亮的房檐篆字设计,也是实用的排风口,这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无疑是中国向全世界的一个宣告,宣告中国要走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之路。

福记名瑶会

(三)情趣、意境的再表现。中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国家,全民艺术修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生活在我们周边的优秀中国风建筑、环境设计,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启发每一位中国人。例如北京的“福记名瑶会”和鹤岗市“德福会”新派火锅,就是老百姓天天可以看的的优秀设计,这两所餐厅的设计都是对中式风格的借鉴与延续,处处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影子,整体设计典雅、大方,细节丰富、精致,不但体现出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把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字纹、拱形门、斗拱结构、红、黑色彩,处处流露出传统文化情趣,也体现出顾客至上的高贵意境。

结语

“积沙成塔,汇水成渊”,相信经历半个多世纪发展的中国,在未来的建筑、环境设计中,一定会汲取前人的经验,思考一路的得失。坚持民族特色,发扬民族精神,是永远不放的思想理念。再过半世纪,中国再以百年姿态屹立世界之时,必定会再续大唐风采,谱写建筑辉煌。

参考文献:

[1] 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 姜晓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天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