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23 08:22: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品。水务产业,是指由原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水资源回收利用等形成的产业链。水务产业是生产和提供水务产品及服务主体的集合。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水平严重低下。长期以来,我国水务市场基本由政府行政垄断,市场化程度低,效率低下,供水价格偏低、污水处理率不高,水务企业基本上是保本经营甚至亏本经营。目前,全国范围内水价改革的实施将改变这一现状,也使这一行业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水务产业的特点

、水务产业具有网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水务产业具有网络产业的基本特征,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依托一定的物理网络,如取水、供水、污水处理系统等,这些都只能在经管网覆盖范围之内才能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使用时必须依赖一定的网络框架,因此产品和服务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不可能在全国或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水务产业还具有垄断性和干预性的特点。由于水资源受到一定的限制,及供水行业对供水管网的依赖性,因此它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性质,水务行业存在成本弱增性(也称劣加性),即在特定的业务范围内,提供相同数量的产品,企业少的能比企业多的具有更大的生产效率。换言之,某一区域由一个企业供给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单一企业供给整个市场最具规模经济。水务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资才能形成供给能力,这些投资一旦发生,就将成为“沉淀成本”,新的竞争对手面临着很高的进入门槛。投资的不经济,使得政府也不太可能批准设立两家或两家以上水务企业,具有自然和行政双重垄断性。由于水产品和服务涉及到公共利益,备受社会舆论关注,政府常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如其价格的形成和调整不可能一下子确定,不可能完全按照价格规律行事,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也会受到制约。

二、水务产业的现状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通过大力推行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化。水务企业或公有为主、或公私互补,这样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在供排水技术、节水技术、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以及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水务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可以说,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市场化已成为国际水务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在我国,水务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和变革时期,目前在我国水务市场上,主要存在几大竞争:

(一)、传统大型国有水务集团及主营水务的上市公司这部分企业往往具有地域垄断性,资产较为雄厚,有深厚的政府资源以及本地市场资源(如客户资源、金融机构协作等)。然而同时也普遍存在着管理落后、效率低下、融资渠道狭窄、技术开发能力不足的现象,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张的可能性。这部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水务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将取决于它们能否加紧引进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机制,迅速培育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性水务企业这一类既有区域性公共部门负责运营的企业,也有市场化之后由投资商、民营资本运营的企业。其共同特征是本地资源优势明显,尤其是其中一些由民营等其他资本组建的水务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市场机制的应用较好。但往往企业的规模较小,资本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也都是相对较弱,缺乏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以及整合多种资源的能力,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持续竞争优势。其我国未来目标是大资本和大集团无暇顾及的量多面广的地区性中小水务项目,这些企业也将成为我国水务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水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我国水务产业现状的分析,得出我国水务产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一)、城市水务管理体制不合理

(二)、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及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三)、定价机制不合理、价格偏低

(四)、国企垄断经营、产业总体分散、效率不高

(五)、城市水务产业存在市场失灵

(六)、缺乏推进水务改革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四、我国水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完善的现代城市水务运行体制是我国城市水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推进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一些对策:

(一)、改进特许经营相关环节

水务特许经营对于大多数城市政府而言是一个新事物,并且水务项目特许经营权的转让是一个十分关键而且复杂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对其进行研究,必要的时候需要由操作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来为政府出谋划策,合理推算,协助政府成功实现盘活水务项目存量资产,减少政府财政压力,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对于特许经营,以下两个产生问题比较多的环节需要加以完善及改进:第一,招投标环节。引入竞争是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而招投标作为引入竞争的主要措施,应该严格对待。城市水务项目应和一般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区分开来,在立项、可研、拆迁等环节进行充分论证。同时招投标要与经营建设的其他环节进行协同,在前期工作中使不同职能部门充分沟通,把所有关联的边界条件设定清楚,只留一个或几个可控条件让投标人报价,避免招标文件的模糊和事项的不清晰,造成项目执行中的困难。第二,对合同的监管。加强对合同签订、谈判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管。在合同设计阶段,要对宏观经济形势、法律政策变化、市场需求、环境影响以及社会公众反应等信息有充分的掌握,评估各种风险,使得合同设计严密准确;在订立合同条款时,将定价或定价原则和公式写入合同,实现定价监管;将城市水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和普遍服务等监管要求写入合同,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对这些方面进行监管。

(二)、确保公众真正参与市场化进程

在城市水务市场化过程中,作为服务及产品的最终用户,广大公众的利益往往不能得到充分反映,从而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使其对水务市场化产生误解,最终损害了城市水务市场化的群众基础,使市场化面临严重的舆论压力问题。在下一阶段的水务市场化改革中,要逐渐改善管理,确保公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市场化进程中来,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减轻水务市场化的舆论压力。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立市长热线等公众反映城市水务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渠道,真正地听取市民意见,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并在本市有影响力的报纸杂志及网站上公布处理结果;第二,完善信息公灾贫群鸵饧反馈机制。以法律强制力保证广大公众的知情权,使其能够获得应当知晓的信息,包括有关城市水务行业重大改革决策的制定程序与依据、水务项目的特许经营合同细节、水务企业的财务信息、水质监测报告等;第三,结合水价听证制度的建设,确保形成社会公众的有效表达渠道,保证公众的参与权,同时可以试点成立非官方的公众监督机构,使公众在水价的制定、服务监督等方面能真正行使自身权利,体现自身的城市主人翁地位。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水务产业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不高,但伴随着产业升级及水务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建立我国有效的水管理体制、解决好我国的水资源问题虽然任重道远, 但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孙茂颖.我国水务产业市场准入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05:80-84.

[2]吕福胜,钟登华.中国水务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13,10:12-16.

篇2

关键词:

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

巴西蘑菇(Agaricusblazeimurill)又名姬松茸、小松菇、柏氏蘑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1].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食用菌。其具有浓郁的杏仁香味,美味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糖,发酵菌丝体含有18种氨基酸,富含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和增加智力的精氨酸和赖氨酸;菌丝体氨基酸总量为干重的21.37%,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39.7%.[2]经常食用可以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且对肿瘤、痔疮、神经痛等具有一定疗效.[3]巴西蘑菇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佛罗里达州海边草地、巴西东南部圣保罗市周边的草原以及秘鲁等国[4].1975年,日本室内高垄栽培法首次获得成功,经努力改良才确立了现在的大规模人工栽培方法.在国外,就巴西而言,巴西蘑菇是种植最广泛的蕈菌.在发展中国家最喜爱的食药用菌中高居榜首[5].除去原产地巴西、秘鲁、美国之外,日本、韩国、泰国、法国等地都有种植.随着巴西蘑菇栽培技术进步与成熟,巴西蘑菇栽培面积的扩大,巴西蘑菇产量逐年增加,我国作为姬松茸(巴西蘑菇)主要生产国之一,贵州、广西、四川、河南、河北、湖南、上海、安徽及东北各省均有栽培.[6]红河州优越的气候条件适于巴西蘑菇的种植,从引进种植至今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巴西蘑菇产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废物转化与循环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有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对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生产的状况、优势、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建议,以期对红河州巴西蘑菇或是整个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红河州内巴西蘑菇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自2009年巴西蘑菇进入红河州以来,在红河州一些县市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红河州内已有多个巴西蘑菇种植基地,本文就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种植基地进行调查研究,具体如表1,各种植基地均属于农业公司或专业合作社

1.2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实地调查法,通过对各种植基地的实地考察、与从业人员及相关负责人的交流、填写问卷、查阅文献等方法获取信息.

2调查结果

2.1菌种来源

菌种是食用菌种植成败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农户的收成或农业公司的运营.红河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没有一家食用菌研究所,没有能提供菌种的单位或个人,云南省有几家食用菌研究所,但是巴西蘑菇种植范围小,在云南省亦没有生产巴西蘑菇菌种的单位.如表2所示,红河州地区种植的巴西蘑菇母种均来自福建省农科院.

2.2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的栽培原料

巴西蘑菇是草腐型真菌,能分解利用作物秸秆,如麦秸、稻草、棉籽壳、玉米杆等,能利用蔗糖、葡萄糖、而不能利用可溶性淀粉.以豆饼、花生饼、麦麸、动物粪便、尿素和硫酸铵等作氮源,不能利用蛋白胨.[7]巴西蘑菇的种植应本着就地取材原则,尽量以当地富余的农业废弃物为栽培主料,以节约成本.红河州有5家榨糖厂,有大量甘蔗渣,各巴西蘑菇种植基地均以甘蔗渣作为主要碳源,如表3所示,在石屏宝秀和石屏坝心基地,甘蔗渣占栽培料的84%以上,是唯一碳源,其余5个基地栽培料配方中甘蔗渣的比例为18.6%-65.4%不等,并与稻草共为碳源.各种植基地氮源主要是干牛粪,占栽培料的8-27.9%不等,以及少量的碳酸氢铵,占栽培料的1.4-2%之间,各种植基地栽培料配方中C/N差异较大.各种植基地栽培料配方中均添加过磷酸钙1.7-2.1%,石膏粉1-2.1%和生石灰1-1.7%.

2.3红河州内巴西蘑菇的栽培形式

巴西蘑菇的栽培方式主要有大棚畦栽、小棚畦栽、菇房内床架式栽培、大棚内床架式栽培和现代化蘑菇工厂化栽培.[7]不同的栽培方式代表了不同的栽培水平.如表4所示,红河州巴西蘑菇的种植全部采用大棚内床架栽培的方式,搭建大棚的材料均为竹子,以塑料薄膜和遮阴网覆盖,单棚的占地面积均为200m2,搭架6层,每个棚的实际栽培面积为600m2.各种植基地水、电、路条件不一,除了石屏坝心、金平大寨两个基地实现通自来水以外,其他基地均采用地下水或河水,除了石屏宝秀、石屏坝心、个旧卡房实现基地通电以外,其他种植基地均没有通电,但是所有基地都已通车.

2.4红河州内巴西蘑菇栽培规模

2.4.1近三年来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菇棚数量

如图1所示,2012年,红河州进行巴西蘑菇种植的仅有建水腾飞农业有限公司和云南菌宝菌业基地(石屏、金平),全州巴西蘑菇种植菇棚数量仅为74个,种植面积仅为44400m2,其中建水腾飞农业31个棚,18600m2,云南菌宝菌业基地(石屏、金平)43个棚,25800m2;2013年,相比2012年,种植企业多了泸西盛博和蒙自宏农,全州巴西蘑菇种植菇棚数量增加到374个,种植面积增加到224400m2,其中云南菌宝菌业基地260个棚,156000m2,占全州总种植面积的69.5%,其余公司和合作社仅占30.5%;2014年,种植基地多了个旧卡房镇菌宝种植专业合作社,全州巴西蘑菇种植菇棚数量增加到1071个,种植面积增加到642600m2,其中云南菌宝菌业基地(石屏、金平)750个棚,450000m2,占总面积的70%,其余基地共占总面积的30%.

2.4.2近三年来红河州巴西蘑菇鲜菇产量

近3年来,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鲜菇总产量成倍增长,如图2所示,2012年-2014年间,红河州巴西蘑菇年总产量呈倍数增长,从296吨增长到5076吨。在种植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鲜菇产量反映了巴西蘑菇的种植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如表5所示,近三年来,红河州内各巴西蘑菇种植企业或合作社其单位种植面积上平均鲜菇产量有差异,同一个公司或合作社基地不同年份的单产不同,云南菌宝菌业种植基地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巴西蘑菇平均单产为6.66kg/m2、8.33kg/m2和8.33kg/m2;建水腾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2、2013年和2014年平均单产为6.66kg/m2、6.66kg/m2和6.94kg/m2;蒙自宏农2013年和2014年平均单产均为6.66kg/m2;泸西盛博2013年和2014年平均单产为7.5kg/m2和6.66kg/m2;卡房菌宝种植专业合作社2014年平均单产8.82kg/m2,是红河州内巴西蘑菇种植最高单产.

2.5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产值

红河州巴西蘑菇栽培规模与产量增长如此快速,与巴西蘑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有直接关系.巴西蘑菇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干制加工,多以干品上市,价格稳定.红河州所产巴西蘑菇均由公司或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干制加工,然后卖到福建等地,进行国内外流通,其价格与红河州本地市场消费关系不大.如表6所示,近3年来,红河州各基地巴西蘑菇鲜菇收购价在6元/kg-10元/kg之间,2012年云南菌宝菌业鲜菇收购价为6元/kg,建水腾飞为7元/kg,分别实现产值103.2万元和86.8万元;2013年,云南菌宝菌业和蒙自宏农鲜菇收购价均为7元/kg,实现产值910万元和42万元,建水腾飞和泸西盛博鲜菇收购价均为6元/kg,实现产值160.8万元和86.4万元;2014年云南菌宝菌业鲜菇收购价为10元/kg,实现产值3750万元,蒙自宏农、建水腾飞、泸西盛博和卡房菌宝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鲜菇收购价均为8元/kg,分别实现产值454.4万元、400万元、134.4万元和72万元.2014年,红河州巴西蘑菇产值突破5000万元

2.6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经济效益

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规模和产量增长迅速,主要原因在于种植巴西蘑菇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巴西蘑菇主要采取大棚床架式栽培,生产成本比蔬菜等传统作物高,主要投入成本由大棚折旧费、栽培料费用和菌种三部分组成,如表7所示,每个大棚的建设成本为12000-14000元之间,使用寿命为3年,则每年的大棚折旧费为4000-4666.7元,连同栽培料和菌种成本,每年单棚的生产投入为17000-19666.7元,每年单棚的产值减去投入即为利润.各年度生产投入差异不大,但是年利润相差却很大.云南菌宝菌业的单棚利润2012年为6976元,2013年15986元,同比增长129.15%,2014年30980元同比增长93.79%;建水腾飞的单棚利润2012年为10972元,2013年为8972元,同比下跌18.22%,2014年为14312元,同比增长59.52%;蒙自宏农的单棚利润2013年为8305.3元,2014年为12301.3元,同比增长48.11%;泸西盛博的单棚年利润2013年为7333.3元,2014年为12301.3元,同比增长67.74%;卡房菌宝2014年的单棚利润为23336元.自从事巴西蘑菇种植以来,各基地栽培巴西蘑菇获得的总利润不同,且差异较大.云南菌宝菌业栽培巴西蘑菇3年来单个棚总计实现利润53942元,建水腾飞栽培巴西蘑菇3年来单个棚总计实现利润34256元,蒙自宏农栽培巴西蘑菇2年来单个棚总计实现利润20606.6元,泸西盛博栽培巴西蘑菇2年来单个棚总计实现利润19634.6元,卡房菌宝栽培巴西蘑菇1年,单个棚实现利润23336元

3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优势

3.1.1政策支持

红河州人民政府以红政发〔2013〕77号文件印发了《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到2015年,全州将建立3-5个野生菌保护促繁基地,推广3-5个栽培菌优良品种,发展3-5个特色栽培菌试验示范基地,培育3-5个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食用菌年总产量达5000吨,实现产值8000万元.为确保全州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工作的顺利推进,州政府一是成立红河州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供销合作社,负责全州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统一管理全州食用菌采集、种植,牵头协调食用菌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科技推广、人才培训等,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二是切实加大对食用菌产业扶持投入力度,州政府从2013年开始,每年安排一定的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资金;三是切实做好食用菌产品宣传工作;四是提出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七项主要任务:调整产业规划布局、加大野生菌资源保护力度、积极推广适销优良菌种生产、大力培育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加强食用菌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食用菌生产管理、加强食用菌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以云南菌宝菌业石屏基地为例,为鼓励农户栽培巴西蘑菇,2012年县政府给农户每个棚1000元扶持资金,企业则为农户出电费水费;同时,为打消农民顾虑,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鲜菇统一由云南菌宝菌业有限公司收购,根据市场反应每年明确收购价格,确保农户利益,避免菇贱伤农.所以在红河州内石屏县巴西蘑菇的种植发展最为迅速,石屏县农民种植巴西蘑菇获益最大.

3.1.2气候条件优越

红河州地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在大气环流与错综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气候类型多样,具有独特的高原型立体气候特征.州内四季不甚分明,但干、雨季节区分较为显著,每年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其中连续降雨强度大的时段主要集中于6-8月,且具有时空地域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据近10年间统计,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气温16.3℃,极端气温-9.0、31.5℃,年平均降雨量2026.5毫米;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7.2℃、23.4℃,极端气温-2.0、40.7℃,年平均降雨量817.2毫米、1688.7毫米.[9]巴西蘑菇菌丝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是10-37℃,最适温度23-27℃.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是20-33℃,最适温度22-25℃,红河州大部分地区均适合巴西蘑菇的种植,目前在石屏、金平、建水、泸西、个旧和蒙自均有巴西蘑菇的种植,面积达642600m2.

3.1.3栽培料原料丰富

红河州有耕地面积388.5万亩,主要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秸秆年产量90万吨,甘蔗在红河州内大面积栽培,在红河州红河县、元阳县、石屏县、河口县及蒙自市均有榨糖厂,年产甘蔗渣2万吨以上.另外,红河州地处高原,山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天然牧场,牛羊存栏量和出栏量都较大,2009年畜牧业产值(现行)达66.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3%,牲畜粪便量大.红河州地区栽培巴西蘑菇就地取材,州内河谷地带盛产菇棚搭建材料竹子,农作物秸秆、甘蔗渣、牲畜粪便资源丰富,在此进行巴西蘑菇栽培可变废为宝,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同时有研究表明含甘蔗渣栽培料经堆制发酵后,移入床架后发酵,接种栽培姬松茸(巴西蘑菇),产量在7kg/m2以上,品质好,其经济效益比不加甘蔗渣提高了60%以上,[8]更突显红河州地区栽培原料的优越性.

3.1.4剩余劳动力丰富

食用菌产业需要众多的人力,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9]红河州地处高原,人均耕地面积更少,有十分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保证了巴西蘑菇产业发展的人力需求.而巴西蘑菇产业的发展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更加合理的利用闲置土地,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有的地方可以做到房前屋后抓经济.

3.2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红河州于2009年最早引种巴西蘑菇,2012年开始规模化栽培,2014年全州巴西蘑菇栽培规模达1071个棚,栽培面积642600m2,年产鲜菇5000万吨以上,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成为云南省内最大的巴西蘑菇种植基地.但是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仍存在普遍种植技术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乏、单产不稳定、各地价格及利润差异较大等问题.

3.2.1巴西蘑菇种植技术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低

巴西蘑菇种植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巴西蘑菇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蘑菇质量.巴西蘑菇仔日本、美国、巴西等国都有大面积栽培.日本栽培巴西蘑菇,以稻草和甘蔗渣为主要原料,床式栽培,35-40天出菇,每潮菇周期10天,每平方米可产鲜菇10kg左右;湖北宜昌市在果树下套种巴西蘑菇,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菇9-11kg;随州市安居镇采用大棚床架式栽培巴西蘑菇,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菇10kg.[10]红河州各巴西蘑菇种植基地每平方米鲜菇产量不同,不同年份间也有差异,个旧卡房菌宝种植专业合作社2014年实现每平方米产巴西蘑菇鲜菇8.82kg,为红河州巴西蘑菇最高单产记录,最低的才6.66kg,且大部分种植基地大部分时间只达到这个水平.由此可见,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技术水平较低,公司或合作社给农户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但真正从事栽培管理的仍是农户,红河州引种巴西蘑菇时间较短,大部分农户是首次栽培巴西蘑菇,缺乏种菇经验和常识,种植技术水平较低,从而导致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单位面积产量普遍较低.

3.2.2巴西蘑菇栽培各地单产不一

本文调查了红河州内5家巴西蘑菇种植企业或合作社,种植地涉及石屏县、金平县、建水县、泸西县、个旧市和蒙自市,各种植基地的巴西蘑菇单产不同,2012年,仅有云南菌宝菌业和建水腾飞农业种植巴西蘑菇,单产均为6.66kg/m2,2013年云南菌宝菌业单产增加到8.33kg/m2,而建水腾飞仍是6.66kg/m2,同时蒙自宏农和泸西盛博也开始种植巴西蘑菇,单产分别为6.66kg/m2和7.5kg/m2,2014年云南菌宝菌业巴西蘑菇单产维持8.33kg/m2,建水腾飞略有增加,为6.94kg/m2,蒙自宏农维持6.66kg/m2,而泸西盛博从2013年的7.5kg/m2下降到6.66kg/m2,卡房菌宝菌业开始种植巴西蘑菇,单产达到8.82kg/m2,为全州内最高单产记录.各个种植基地的单产不同,云南菌宝菌业单产实现第二年比第一年增加,然后保持不变,建水腾飞第一年和第二年单产保持不变,第三年略有上升,蒙自宏农第二年和第一年相同,都为6.66kg/m2,而泸西盛博出现第二年比第一年下降.造成各地单产不一的原因,可能是种植公司或合作社技术力量强弱不同,巴西蘑菇种植过程中,技术指导较好的公司或合作社,其巴西蘑菇单产就高,技术指导不到位的公司或合作社,其巴西蘑菇单产就低.巴西蘑菇单产在红河州内各地不均,也反映出红河州内各地区巴西蘑菇的种植技术水平不均.

3.2.3病虫害防治能力弱

在本次调查中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各个栽培基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导致的减产.其中以个旧卡房陈家寨栽培基地的减产最为严重达到50%-60%,平均每个菇棚产量仅为2.25吨;而以石屏宝秀的病害相对较少,平均每个菇棚产量达到5吨以上,但病害导致减产也占10%—15%,红河州因病虫害导致的巴西蘑菇减产约在20%-30%之间.常见的病害有:青霉、木霉、根霉等真菌病害,斑点病等细菌感染,菌虱、菇蚊等螨类病害.导致这些病害出现甚至泛滥的原因主要是菇农对巴西蘑菇生长习性栽培原理掌握不透彻,以致从拌料发酵到出菇管理过程中有一些不当操作,增大青霉、木霉等主要病害感染的几率,或是从福建引进的巴西蘑菇菌种对本地环境条件不完全适应,从而表现出抗性弱的特点.在病害出现的同时,没有较为有效的防治措施,多采用甲基托布津混合多菌灵喷洒,但效果都不理想,有菌虱的采用哒螨灵等喷洒,有的菇农是在杂菌和细菌感染出现时将出现杂菌及感染的栽培料一起扔掉,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收效甚微.

3.2.4食用菌专业人才缺乏

新兴产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食用菌产业发展到今天需要一批既懂技术同时具备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外市场客观大环境的共同要求.[11]红河州地区巴西蘑菇产业刚刚起步,专业人才缺乏尤为明显.目前红河州巴西蘑菇企业或合作社中负责种植指导的技术骨干多由有巴西蘑菇栽培经验的福建籍农民组成,每位技术人员负责公司或合作社下的菇棚十到几十个不等,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解决农户在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云南菌宝菌业石屏基地设立奖励机制,每个技术人员负责菇棚的产量达到6kg/m2以上,每平米增产1kg,技术员有1元提成,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石屏基地的巴西蘑菇单产从12年的6.66kg/m2提高到8.33kg/m2,但和巴西蘑菇的高产栽培仍有差距,这跟目前红河州内巴西蘑菇种植技术骨干普遍学历较低,有经验但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研究能力有关.培养红河州本土的技术骨干,对扩展巴西蘑菇种植规模,创新适宜红河州各方面条件的巴西蘑菇种植技术有重要意义.

3.2.5销售渠道单一,本地市场空白

市场是产业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广阔的销售市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12]调查结果显示,红河州大部分的菇农通过公司或合作社解决销售问题,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公司有偿提供菌种和栽培技术指导,按协议价统一收购鲜菇,协议规定菇农不得将蘑菇私自卖给合作公司或合作社以外企业或个人,在降低菇农风险的同时也限制菇农的销售自由,不利于市场竞争.公司或合作社主要以脱水干菇供应福建、重庆、成都等地区,对本地市场几乎不供应,当地人对巴西蘑菇的了解几乎空白,本地消费几乎为零.红河州具有良好的菌食文化传统,人民喜食野生菌,人工栽培食用菌在红河州也有很大的消费量,比如香菇、金针菇等在红河州市场的价格一般比昆明高1-2元/kg,具有巨大的巴西蘑菇市场潜力,本地市场的开拓有利于降低巴西蘑菇销售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4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的建议

4.1企业与当地科研院所结合,开展巴西蘑菇研究

目前红河州从事巴西蘑菇种植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大多由福建籍商人或当地农科站人员创办,学历层次低,不具备创新研发能力,公司或合作社不设菌种研究中心,不设实验室,不利于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的长远发展.应立足红河州,与红河学院或红河州农业学校等科研教学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条件及师资力量,开展巴西蘑菇菌种研究,栽培技术创新研究,以及巴西蘑菇品质研究和加工研究,为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2培养本土食用菌专业人才,为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证

目前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技术人员均是福建籍人士,由各公司企业和合作社高薪聘请而来,负责指导当地农户种菇.由于技术人员对本地情况不甚了解或与本地农户在交流过程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致使要实现整体巴西蘑菇种植技术的提升比较困难;其次从外地聘请的人员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的发展需求,急需大量食用菌专业人才才能支撑巴西蘑菇产业的长远发展.在这方面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通力协作,构建本土食用菌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可借鉴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做法.富群农业是一家种植、收购和加工香菇的企业,拥有亚洲最先进的香菇生产设备,该公司响应保山市政府的号召,积极扶持培育当地食用菌专业人才,在保山学院设立富群班,每年招收15名学生,学费等由公司支付,公司要求学生每年假期到公司参与社会实践,成绩优异者公司培养上研究生甚至博士,毕业后留任公司,担任技术骨干或管理精英,为公司的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

4.3加强对菇农的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巴西蘑菇种植技术水平

巴西蘑菇种植企业或合作社应与科研院所合作,对当地菇农开展技术培训,增加培训次数和扩大培训面,尽量做到生产上每一个环节均进行培训,使广大菇农消除种植技术低的困扰,只有菇农的种植水平提高了,巴西蘑菇的产量和品质才可能得到提升.

4.4政府主导,搭建食用菌交流平台,促进产业提升

目前红河州内从事巴西蘑菇种植的企业或合作社之间,从栽培料配方选择到单位面积巴西蘑菇产量均存在不小差异,这与各企业或合作社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有很大关系.红河州政府已于2012年成立食用菌工作小组,红河州供销社,政府应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调研,登记食用菌企业或合作社名录,搭建食用菌交流平台,协同红河学院等进行食用菌研究的单位,定期开展红河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论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经验交流和校企之间的合作,将高校引入红河州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同时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

4.5开拓本地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目前红河州巴西蘑菇主要以干品的形式销往全国,本地市场一片空白.本地人对巴西蘑菇的认识缺乏,90%以上的人没有吃过巴西蘑菇,对巴西蘑菇的美味与营养不甚了解,政府、企业应加强对巴西蘑菇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的宣传,在当地营造巴西蘑菇饮食文化,成为当地特产,如此建立本地市场.同时,建立合理的销售模式,扩大营销网络,与巴西蘑菇经销商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建立销售制和区域制,构建区域乃至全国的营销网络.[13]建立市场预警体系,提高应变能力.推行品牌化战略,做好产品宣传,普及巴西蘑菇文化,推动产业升级.

4.6引进新的食用菌品种,为红河州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做好准备

目前红河州巴西蘑菇规模化栽培已有3年,部分菇棚内出现病害加重,防治不力现象,多年连作导致明显减产,适时更换红河州食用菌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红河州地理气候条件,选择适宜在红河州地区栽培的食用菌,进行多元化引种实验,比如茶树菇、杏鲍菇等.为红河州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做好充分准备.以巴西蘑菇产业发展为契机,带动红河州整个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5结语

总之,巴西蘑菇产业在红河州内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从栽培的规模、技术、产品的加工,到销售经营的管理都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其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依托红河州优越的气候条件,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鼓励,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力条件,以及广大的市场前景,在政府着力推动巴西蘑菇产业发展,建设市场秩序,企业踊跃开拓市场的条件下,定能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红河州高原特色巴西蘑菇致富路.

参考文献:

[1]张琴,谢丽源,董艳珍.巴西蘑菇多糖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2(6):46-48.

[2]黄年来.巴西蘑菇值得研究和推广[J].中国食用菌,1994(1):11-13.

[3]郭倩,周昌艳,宋春艳.姬松茸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2004(2):59-64.

[4]陈智毅,李清真,吴娱明,等.巴西蘑菇的食疗价值[J].中国食用菌,2001,20(4):4-6

[6]张艳荣.姬松茸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08.

[7]米青山.食用菌栽培实用新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59-60.

[8]陈娅娅,黎富平,桂阳,等.一种含甘蔗渣的姬松茸栽培料制作方法及应用初探[J].食用菌,2014(3):34-35.

[9]王翾.陕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10]吕作舟,李荣春,戚钦标.食用菌关键技术问答-双胞菇、巴西蘑菇、草菇、鸡腿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2.

[11]林辉.福建罗源县秀珍菇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2.

篇3

易观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已变得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从网上来获取各种关于本地生活咨询信息也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作为人们获取本地生活资讯信息的主要渠道,本地化信息网站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从整个市场来看,这类网站的主要包括三类:

1.点评类网站:这类网站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第三方点评模式”来聚合各地网友的本地生活信息和经验,为生活咨询提供客观的平台,为用户提供活跃的社交平台。如:大众点评、口碑网、新浪生活频道等。

2.分类信息网站:这类网站重点专注于分类信息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巨大且分类全面。如:赶集网、58同城、百姓网等。

3.生活搜索类网站:这类网站集合了点评网站的社区活跃性和分类信息网站的信息丰富度,同时还引入了一些类似于搜索引擎提供的便民服务工具,是一个综合多种生活信息的平台。如:爱帮网。

由于本地信息网站涉及的内容都是人们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这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用户市场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得本地化信息行业保持着较快的速度发展,然而在行业繁荣发展的背后,其依旧存然者各种“瓶颈”,制约着本地化信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点评类网站聚焦领域狭窄,线上线下信息传输渠道不完善。以大众点评网为例:大众点评以餐饮业起家,然而,过于聚焦的定位也限制了其未来的发展,大众点评更容易被定位为细分市场(餐饮业)的信息网站,其主要用户也集中于餐饮领域,在其他领域的业务发展远不如其餐饮领域那样有人气;此外,到目前为止,大众点评网仅仅是完成了线下信息到线上的集成,信息并为经过深度的处理,缺乏将用户从线上引到线下消费的渠道。

2.分类信息网站信息同质性高,用户对网站的黏性较低。以赶集网为例:赶集网凭借精细的分类模式和丰富的内容信息,吸引了大量的用户。然而,这种吸引力仅仅来自于用户对网站上信息的依赖,而不是网站本身的黏性,如果当这些信息同样存在于多个网站时,大量的用户就很容易出现流失。总的来说,在信息严重同质的环境下,分类信息网站用户互动性不强、用户的应用体验不足都是目前制约着分类信息网的发展的问题。

3.生活搜索类网站受定位限制,发展模式不明确。以爱帮网为例:爱帮网以垂直搜索技术为支撑,试图聚合互联网上所有的本地生活信息和经验为用户提供本地信息搜索服务,然而由于受到内容和数据版权的限制,爱帮在这样的定位下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目前,爱帮要想进一步发展,其还需重新明确自己的企业定位,加快发展模式和企业产品的上的探索,扩大产品服务的应用、拓宽用户覆盖的范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开发深度不够、线上信息和线下服务割裂、发展模式受限等劣势都限制了本地化信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纯依靠信息的发展模式也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本地化信息行业提供了另一个广阔的发展机会。由于本地化信息产业所提供的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资讯,而移动终端的随身性使得这种资讯更容易的被推送到人们面前;与此同时,通过移动终端,用户也可以“随时”“随处”的查询自己所需的生活咨询信息。此外,丰富的移动终端应用服务有利于吸引用户的参与,增加用户黏性,进一步扩大本地化信息行业市场。在这种趋势下,本地化信息行业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结合自己企业的发展特点和用户需求,进一步的发展自己多元化的应用体系。三类本地化信息厂商的未来发展趋势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篇4

[2]闫昱,李明弟.榆林市建国60年养羊业发展的成就与启示[C].2009中国羊业进展论文集,2009:71-74.

[3]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http:///site/1/html/zwgk/0/1/16/8306.htm, 2014-05-28.

[4]边菊萍.榆阳区草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4(8):249-250.

[5]胡晓宁,白艳艳,宋江湖,等.陕西省榆林市近年来草种引进调查报告[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5):22-23.

篇5

1 种植规模迅速增加。2003年~2007年间马铃薯种植面积以年均27%的速度增加,2007年达到335万亩,比2003年增加206.2万亩,增幅160%。随着面积增加,产量和效益同步增长。2007年平均亩产鲜薯1045公斤,比2003年提高18.2%,总产鲜薯350万吨,折粮后约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22.2%;全区薯农人均种植马铃薯纯收入达400元,2008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进一步突破了400万亩。

2 品种布局不断优化。近10年来,宁夏马铃薯育种步伐加快,已引进选育、杂交育成抗旱稳产、优质专用、抗病高产马铃薯新品种10多个,其中得到大面积推广的超过5个,为马铃薯因地适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7年全区335万亩马铃薯总播种面积中,各类优质专用品种种植235万亩,品种专用化率达到70%。

3 种薯繁育体系逐步健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先后建成了原州、泾源、西吉和望远4个马铃薯脱毒中心,共配备组培室400m2,专用温室42座,防虫网棚近2.5万m2,脱毒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粒;建立了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每年对4家脱毒中心生产的基础苗、移栽苗、扦插苗、原种田、一级种田进行跟踪检测,保证了脱毒种薯质量;不断探索完善“政府扶持+脱毒中心生产原原种+企业运作+农户扩繁”的“四位一体、一步到位”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2002~2008年连续7年自治区财政投资1900多万元采购马铃薯原原种7000多万粒,配套良种补贴和种薯基地建设资金3600多万元,建设原种基地1.4万亩,一级种基地25万亩,生产原种3万多吨,一级种40余万吨;总结制定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质量控制规程》等地方标准,提高了自治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及其病毒检测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4 种植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范围已覆盖全区7个马铃薯主产县,2007年推广面积50万亩,2008年达到130万亩。2007年全区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拥有量达到400多台(套),马铃薯机种、机收面积分别为12万和17万亩;2008年在全区建立了8个马铃薯机械化示范园区,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覆盖率超过10%。目前,全区共认定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16个,累计面积240万亩,认证无公害马铃薯产品17个,马铃薯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切实提升。

5

加工转化初具规模。目前,全区各级各类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3121家,其中,规模以上25家,设计年淀粉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3家。全区精淀粉和全粉年生产能力分别达20万吨和5万吨,累计可加工鲜薯90多万吨。

6 鲜薯外销明显加快。通过加强马铃薯贮藏窖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流通企业、合作组织、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建立健全流通体系和销售网络,促进了鲜薯外销。2005年到2007年三年间,建造标准型马铃薯贮藏窖2.5万座,新增贮藏能力40万吨,使全区马铃薯贮藏能力累计达到150万吨,贮藏量120多万吨;建成了一大批乡镇集贸市场为重要补充的马铃薯产地综合批发市场网架,初步形成了区域性产品集散中心;全区目前有马铃薯流通型龙头企业30多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多家,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近500人,每年外销贩运马铃薯达100万吨。2007年自治区向东南亚、中东、俄罗斯等地销售鲜薯1万多吨,宁夏马铃薯正式走出国门,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7 种薯产业开始起步。为了加快宁夏马铃薯外销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开发种薯产业,2006年以来,组织相关企业到广西、福建等南方省区进行产销衔接,同时在广西、广东、湖南等地开展主要马铃薯品种适应性试验示范,以为种薯外销提供技术依据。2007年,全区向甘肃、新疆等周边省区供应马铃薯优质种薯3000多吨,向南方省区供种500多吨。

8 鲜薯消费结构发生根本转变。上世纪90年代以前,宁夏马铃薯鲜薯利用大致呈现自食和饲用65%以上、加工和外销不足25%、种用10%的结构。随着外销和淀粉加工业的较快发展,从根本上转变了鲜薯消费结构,形成了目前外销贩运40%、加工转化40%、自食和饲用10%、留种10%的格局。

二、存在问题

1 产业发展理念较落后,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较低。宁夏马铃薯产业尽管种植规模增加较快,并初步建立起了良种繁育体系、加工转化体系和鲜薯外销体系,但从整体上看仍然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发展理念仍然拘泥于以生产为主的阶段,缺乏系统的产业开发规划:产业发展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龙头企业引领,市场开拓能力弱,对接层次低,以原料销售为主,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不高。

2 生产水平不高,产量低而不稳。近几年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较快,但由于主产区干旱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较差、生产投入不足、耕作较为粗放、连作现象加重等原因,造成马铃薯单产水平低而不稳。2003~2007年5年间,全区年均马铃薯亩产783.5公斤,仅为全国同期的82.4%,而最高年与最低年的单产变幅达35.7%,与全国同比高出7.6个百分点。

3 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不健全,运行不规范。脱毒中心只重视原原种生产,忽视原种到一级种,一级种到商品种薯的生产,相当部分原种、一级种被农民当做商品薯卖掉,产业链没有延伸下去。种薯生产过渡依赖政府,缺少企业参与种薯的推广,没有实现脱毒种薯的统繁统贮统供,繁种与用种脱节比较严重。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监督机制不规范,缺乏强有力的质量保证措施,整体脱毒效果不理想,种薯质量不稳定。种薯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规模偏小,基础薄弱,条件较差,与种薯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4 加工转化层次不高,效益偏低,污染严重。全区目前虽有马铃薯加工企业3000多家,但规模以上(年淀粉生产能力5000吨以上)不足30家,产能万吨以上的只有5家。大量小企业和加工作坊的存在,一方面导致原料供应不足,设备大量闲置;另一方面造成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弱;同时直接加剧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污染。

5 鲜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占有率不够。全区外销鲜薯大部分没有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与国内外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没有实现有效对接,流通环节缺少大型企业的参与,市场占有率不够。产地市场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产品销售总体还处在一种无序竞争状态。

6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影响产业整体协调发展。在生产环节,抗旱高产、优质专用品种覆盖面不大,脱毒种薯应用面较窄,早作节水栽培技术普及率不够,机械化技术推广速度较慢;在加工环节,设备落后,工艺精深程度不够,原料转化率不高,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在销售环节,产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保鲜技术“盲点”多,贮藏损失大,物流成本高。

三、相应对策

1 自治区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指导和协调全区马铃薯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

篇6

关键词:服务外包 产业 集聚

服务外包产业概述

外包(outsourcing),在英语中是“outside Resource Using”的缩写,可直译为“外部资源利用”,是针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寻求资源(insourcing)而言的。服务外包作为外包的一种类型,国内外学术界对服务外包概念的理解很多,暂无统一、准确的定义。关于服务外包较普遍的表述是指企业将信息服务和商务流程等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给企业外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而自己则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实质就是一种资源整合的管理模式,即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服务外包按业务领域来划分,可以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简称ITO)、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KPO)。信息技术外包是指企业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提供商向其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服务,以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ITO的主要业务范围有IT系统操作服务、IT系统应用管理服务和IT技术支持管理服务(包括软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是指一个或多个原本企业内部的职能外包给外部服务提供商,由后者拥有运作管理这些指定的职能。BPO业务范围包括:需求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业务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知识流程外包是业务流程外包的高智能延续,是BPO最高端的一个类别,一般来说,它是指将公司内部具体的业务承包给外部专门的服务提供商。包括研究类、分析类、市场进入类等。相对于传统的ITO来讲,BPO和KPO是服务外包未来的发展方向。

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国际化水平高的特点。目前,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已经成为推动国际产业转移新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对江西省相对落后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而言,是一个前景可期的新兴产业,也是升级产业结构的大好时机。

江西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西的服务外包从无到有,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江西服务外包作为江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支持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外包中心。江西服务外包产业自2005年起初显规模。尽管起步较晚,但在过去4年内保持约29%的高速增长,至2008已经达到约41.2亿元的产业规模。从服务内容来看,软件及信息服务即信息技术服务(ITO)相关业务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软件产业外包所点的比重较大,约为87.3%。目前已经形成以先锋、金鼎、思创等多家重点软件企业为龙头的产业格局(见图1)。

(二)存在问题

虽然江西在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规模、水平和方向上已有一定的特点,但是,江西在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

缺乏客户资源。与领先的同行相比,江西服务外包公司项目承接渠道少,缺乏客户资源,尤其是国际大型客户资源。目前,江西大部分外包业务仍主要从日本公司分包,江西企业尚未建立起直接、深入和战略性的客户关系,大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尚不具备国际营销的经验和能力,严重阻碍其未来发展。

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产业集聚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服务外包也很讲究规模效应,但目前江西服务外包发展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规划布局引导政策,承接与开发大型服务外包项目能力不足,集聚效应受到较大制约和影响。

缺乏品牌。尽管江西政府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开展了宣传活动,但未能有效消除国际客户对江西省服务外包公司的顾虑。与其他国家的优秀外包企业相比,江西省服务外包行业缺乏一个有影响力、能够真正代表本地服务外包行业的行业组织。因此,无法与政府共同制定品牌策略并在国际上针对江西省的独特优势定位开展品牌建设活动。

市场不够规范。江西服务外包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外包服务质量的监控还不到位、服务外包合同还不是很规范、履行合同也不是很严格,缺乏行业标准以及市场不正当竞争等现象仍较多。

江西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

(一)促进合作并帮助本土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

重点培养几个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与领先的跨国公司建立合资或进行其他方式的合作,以获取国际客户资源、树立品牌形象、培养专业技能。同时,支持有条件的本土服务外包领先企业探索走出国门,对国外公司或者客户的内部服务部门进行并购。与行业协会、领先的全球企业或咨询机构合作,为并购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

(二)统筹规划布局

江西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确定重点发展领域、重点承接国家和地区,实行错位发展,打造城市服务外包品牌。国家认定的服务外包重点城市,要抓紧组织编制服务外包发展规划,明确服务外包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和区域,立足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管理营运中心等,发展高端服务外包产业,发挥基地城市的带动作用。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应要重点规划建设服务外包集聚区,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打造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成果优势、技术优势,示范引导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甚至更大范围的产业发展。

(三)打造服务外包的国际品牌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江西服务外包品牌;增强企业实力,充实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江西品牌的整体形象。制定江西的总体外包品牌战略,制定针对全球外包客户和服务提供商的宣传要点,出台具体举措提升对江西在服务外包方面的优势、能力及优惠政策的了解。

(四)发挥产业政策的促进作用

为促进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服务外包产业快速成长,应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扩大优惠政策在现代服务外包行业的覆盖面,针对行业特点制定分类优惠政策。大力改善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条件,鼓励银行向软件出口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服务外包企业在税收、外汇、海关、工商等方面享受软件企业同等待遇,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免征关税,国家重点软件出口企业免征所得税;外包企业实行网上报关,经核准,凭海关手续办理结汇和退免税手续;将服务外包纳入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考核奖励体系。

参考文献:

篇7

中国体育产业尚处胚胎期,但在“一切向钱看”、又“从一切看出钱”的西方企业家眼里,体育产业的这种近乎神灵崇拜式的、永远处于癫狂期的吸引力,就是从不停歇的印钞机。据报道,目前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达4000多亿美元,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这一数字相当于我国去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但是中国的体育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它在经济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与中国体育大国的国家形象机器不符,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1.市场定位不准。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没有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以开阔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另一方面,或是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在中国的产业结构需要大调整的时候,大部分企业家还有点跟不上形势。

2.发展不平衡。首先,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就以体育用品来说,中国知名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几乎都是来自东南沿海的城市,尤其是福建省!汇集了一大批体育用品生产的企业。其次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的城乡极为不平衡,同样也是基于经济水平的高低的不同,城市势必要比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的要快一点,竞赛也一定是在人口众多的,有消费能力的大中城市才有市场,健身业也是如此!

3.传统体制的不足。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 ,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很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 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另外,在赢利后,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打消了欲投资体育的企业的积极性。

4.市场竞争乏力,无形资产开发不力。我国全球知名企业少,众多企业与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资本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在很多国际性的重大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名权、指定性产品等的商业竞争中很难占有一席之地。 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集中反映于电视转播权的转让收益上,但是在我国的电视转播权缺乏市场组织运作的环境,除非举办的赛事能吸引大宗的广告,一般电视台都不愿转播,以致体育赛事组织者不能从电视转播体育赛事的广告中得到收益,竞技体育的投入得不到补偿和回报。

5.政策扶植乏力。在美、英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明确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作广告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

篇8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央提出要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009年8月,国务院公布《全民健身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未来政府主管部门在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方面也会下大力气,以保证民众的基本体育锻炼需求。此外,还存在大量由于收入水平不同所导致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日益活跃,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越来越多,这既为我国运动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对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的运动营养食品产业起源于服务竞技体育成绩提高的需要,当时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专业运动员。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运动营养食品市场被视为“小众市场”,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需要逐渐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市场”转变。这就需要对整个产业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市场定位、市场结构以及企业行为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时发现,在国外对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研究中,大多数文献从管理和市场的角度研究企业的微观行为,由于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使得研究者能够综合运用调查、比较、案例等研究方法对运动营养食品行业的消费者构成、技术研发流程、营销方案、政府监管、行业协会作用、质量体系等进行分析。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工具也较为多样,例如产业空间集聚理论、价值链分析等,这对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国内对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运动营养食品的定义、分类、我国运动营养产业发展的历史、国外运动营养食品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的介绍等内容。而从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产业竞争力的系统分析尚未发现,与国外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比较研究也几乎是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在系统地梳理了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发展的历史后,着重对影响运动营养食品行业发展的多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旨在为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其他很多产品概念的发展过程一样,运动营养食品的概念也是在产品的断生产和行业的不断发展之中逐渐清晰和定型的,在我国颁布的关于运动营养食品的五个行业标准和一个国家标准之中,都将运动营养食品统一定义为满足运动员、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或体力劳动者的生理、代谢需要和某些特殊营养素的需求,按特殊配方而专门加工或调制的食品或营养补充剂。这类食品属于特殊的食品,其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针对运动人群的生理需求搭配,与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有着显著的不同。

关于运动营养食品的分类,可以根据运动营养食品的功能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运动营养食品的主要成分进行分类,这两种方式单独使用并不能将运动营养食品进行在理论和实践兼顾的分类,因此,本文对运动营养食品的分类结合运动营养食品的功能和成分,以便涵盖整个运动营养食品从而提供全面的分析依据。

篇9

1脐橙产业发展现状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篇10

一、新能源开发应用现状

(一)地下能利用

沈阳市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厚度较大,导水能力强。地下水水质属于中型水,水质相对较好。地下水温变化较小,经多年多次测试,地下水温在9-15℃,绝大多数为12-14℃,且不受季节变化影响。而且目前地下水位呈缓慢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市累计已有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项目551项、应用面积已达到4019.18万平方米。

沈阳市现有供热面积1.58亿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供热面积为4000多万平方米,其余为民用建筑。沈阳市每年公建和住宅的竣工量都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沈阳市通过推广再生水源热泵与集中供热联供项目,可以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多能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节约运行成本,改善大气质量。这一项目的启动,使沈阳市同时拥有三种形式的地源热泵,即地下水源、土壤源和再生水源热泵热泵。从而在全市范围内,不同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使用不同形式的地源热泵。

(二)风能

通过收集整理沈阳地区7个常规气象台站49A风速资料以及沈阳北部地区10个加密测风站资料,分析沈阳地区风能时空演变规律与特点,风速与海拔高度、发电量的密切关系等。在总结十几年来康平、法库两县风力发电工作实践经验,结果表明:沈阳北部的康平、法库两县为沈阳市乃至辽宁省风能资源丰富区;区域内海拔130M以上的低山丘陵,经前期测风,轮毂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0M/S以上,具有开发大型风电场的可行性;在开阔的丘陵山地,高度每增高10M,风速将增加0.3M/S。因此,在设计制作风机时应根据风电场所在地的海拔高度,适当加高机身并增大单机发电量,以期充分利用沈阳地区有限的风能资源。

2009年,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沈阳风能的业绩仍然持续增长,纳税额达1.4亿元人民币。沈阳工大、沈阳华创风能有限责任公司、沈阳远大集团及通用电气能源(沈阳)有限公司、沈阳瑞祥风能有限公司等1500KW/70M/77M风机先后研制和部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但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三)太阳能

作为东北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沈阳市拥有众多的太阳能设备制造企业。沈阳市天佑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管清洗风干数控生产线、自动热管式真空管法兰口成型机床、简约型玻璃管内管清洗机等设备是太阳能光热行业的著名企业。爱发科中北真空(沈阳)有限公司生产各种真空炉,真空感应熔炼炉,真空烧结炉,真空钎焊炉,真空热处理炉,高压气淬炉,真空油气淬炉,连续真空炉等系列产品为太阳能非晶硅生产提供了各种关键设备。沈阳汉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拥有标准化空调、净化厂房,并设有工艺技术及过程设备装备研究所,非晶硅和CIGS太阳能薄膜式光伏板生产线设备研发、装配车间,是一座研发和生产功能齐全的工厂可生产非晶硅及CIGS薄膜电池。

目前,沈阳市太阳能利用主要是光热利用,在工厂、医院等公共建筑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约80万平方米,普及率约5%。完成了一批新能源的应用示范,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等一批新能源的示范项目。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园太阳能研发中心大厦100KW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四)生物质发电

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填埋沼气发电项目规划规模为5MW,一期工程建设4×500KW沼气发电机组,投资2643万元。一期装机容量2兆瓦,年发电1300万千瓦时,目前已运行1兆瓦。按目前的装机容量,年发电可达1000多万千瓦时,能满足2.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该项目二期工程将在两年后建成,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600多万千瓦时,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场每日接纳处理沈河、和平、浑南、东陵部分、苏家屯和桃仙副城等6个城区生活垃圾1700吨。项目利用上述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计划动态投资近600万美元,年发电2600多万度,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

(五)依法推进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市节约能源条例》、《沈阳市建筑节能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管理办法》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列节能篇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以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了《沈阳市节约技术政策大纲》和《沈阳市推荐节能技术目录》,引导全社会开展节约降耗工作。为促进沈阳市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市风电产业发展规范风电项目管理的若干意见》,并组织编制了《沈阳市风电产业发展规划》。为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及应用管理,了《沈阳市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应用管理办法》。为了确保燃气汽车的改装、加气站建设的顺利实施,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使用燃气汽车的通告》。

二、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新能源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投资拉动效应;二是能源供给效应;三是技术进步效应。通过对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因素、政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由于受制于市场、成本、技术和政策激励等,沈阳新能源产业短期内仍无法担当起支撑经济增长的重任。

市场方面,新能源产业供给结构性有余而需求不足。长期以来,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新能源支持技术发展相对缓慢。除了风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新能源产业因开发利用成本高、资源分散、规模小,而缺乏竞争力。

成本方面,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及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激励角度存在偏差。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没有形成支持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其他国家的已有经验来看,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政策激励方向主要集中于用户方面,旨在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能力,这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印证都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目前,沈阳新能源产业政策,各级政府通过补贴、投资等激励方式,对企业进行直接支持,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其账面收益。但这不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积极性,也不利于继续拓展市场。

技术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新能源技术进步提出更高需求。科技投入不足,研究成果转化缓慢,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而缺乏综合解决方案。新能源产业具体到实际应用,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总体而言,沈阳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新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促进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一)发挥优势,慎选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新能源产业,要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然资源和技术比较优势,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慎重选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考虑沈阳新能源资源赋存、基础、技术、人才储备等发展条件,合理选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力争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起步期,抓住机会,乘势而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应主要集中在大容量风能发电技术与装备、煤高效改质技术及其应用、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装备、先进核能技术与装备。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对于新能源这样发展时间不长、技术和市场环境等还有待完善的新兴产业来说,理智的发展尤其重要。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设置技术壁垒、环保标准等行业门槛,引导新能源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10年,全球替代能源市场的产值将达到625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产业应当因地制宜。沈阳的优势之一就是发展新能源设备的制造业。为此,沈阳要增加研发投入,搞好软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在重大能源设备上有所突破。要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分工中,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如在风能产业链中,除了风电场运营与风机制造外,风机零部件制造同样蕴含机会。太阳能的产业链更加复杂,从金属硅到原生多晶硅的制造、硅片切割、光伏组件、光伏电池,到电池组应用,以及第二代薄膜电池的超白玻璃制造、镀膜等,整个产业可以容纳众多企业。

在产业布局方面,鼓励、引导重大新能源产业项目到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投资发展,并筹划建立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大力引进太阳能装备和风力发电项目入驻;在土地规划方面,土地指标将优先保障新能源产业发展;在专项资金方面,规划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对光伏光电、风电制造等重大新能源项目的技术改造、自主研发进行优先补助,安排适量财政资金用于重大项目的贷款贴息。

(三)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支持力度

在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政策引导的责任,理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的行业标准、治理监管、金融服务、技术平台、补贴扶持、市场培育、消费转型等各种关系,最大限度地支持其发展和规避商业机构的经营风险。政府应设立发展新能源专项资金,根据发展需要和省财力状况确定资金规模。同时,要运用税收政策对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如采取优惠的固定电价收购新能源发电量,实行新能源强制性市场配额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实行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采取产品补贴和用户补助结合的扶持政策等,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市场拉动。市财政也要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新能源发展。

参考文献

[1]2004年七大行业的发展趋势[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04,(03).

[2]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首超美国居世界第一[J].工具技术,2010,(04).

[3]闫晓梅.我国风电产业投融资战略选择[J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05).

[4]颜秀焕.厦门开发利用太阳能与风能的可行性分析[J].福 建建筑, 2004,(04).

篇11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脐橙育种育苗、需水需肥规律等基础研究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枝量、疏花疏果、防晒措施、分期采收、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等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脐橙质量标准,实现果品生产技术规范化,对果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进行绿色A级、AA级脐橙生产关键技术和脐橙农药残留、有害元素含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为绿色脐橙生产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体系。

3.6探索有效的脐橙营销形式

篇12

现有龙泉市凤阳春有限公司、浙江金福茶业有限公司、龙泉市阳光农业有限公司、浙江顶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凤阳春、白天鹅”两只浙江名茶,其中“凤阳春”和“必福”品牌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新开发的“龙泉金观音”茶 2006年通过了省科技厅新产品鉴定,经过品牌系列推介,“龙泉金观音”品牌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被誉为“龙泉第三宝”。

二、龙泉市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1.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宜茶资源

龙泉素有“浙南林海”之美誉,森林覆盖率84.2%,在全国2348个县市环境评比中综合排名第八。被称为全国生态第一市,优良的生态环境使龙泉市具有生产“有机茶”的先决条件,而“有机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市场前景。特别是近年来山地开发的2万多亩耕地,土地平整,道路区块、蓄排水设置齐全合理,土地利用率高,为茶叶基地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

2.优越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龙泉市领导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对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给予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特色茶产业。如此难得的政策环境,为龙泉茶产业的重振雄风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虽然龙泉市茶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有市领导班子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农业部门和各乡镇信心倍增,干劲十足。从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看,将龙泉市打造成“中国第二个安溪”的奋斗目标虽然远大,但已呈现一线曙光。为了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2013年开始每年至少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茶产业的发展,给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3.技术优势

龙泉市以浙江大学茶学系、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福建省茶叶研究所为技术支撑单位,并与浙江大学联合建立“龙泉市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聘请浙江大学副教授汤一为龙泉市茶产业首席专家,通过与科技院校合作为龙泉金观音特色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而且与武夷茶区有着历史渊源。武夷市人口中1/6是龙泉人或龙泉后裔,其中不乏茶商和茶王级的技术能手,这为龙泉市茶产业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内引外联,借东风,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4.丰富的品种资源

龙泉是传统的绿茶产区,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现有鸠炕小叶种面积1.75万亩,加上近年来引进的金观音等特色茶树品种2、91万亩,这些优良品种都非常适制红茶和乌龙茶,为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龙泉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成功开发质量上乘的 “龙泉金观音”新产品,该产品色香味形俱佳,外形圆紧重实,色泽砂绿油润,香气馥郁幽长,滋味醇厚甘爽,韵味独特,独具“香、活、甘、韵” 特色,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获杭州第七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和第八届“中茶杯”评比一等奖。2007年12月申请的“龙泉金观音”(文字图案)集体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受理,省地方标准DB33/T740.1-2009《金观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于2009年4月7日。近年来积极组织策划迎春茶会、品赏会、茶摄影、茶诗会、茶艺茶道表演等茶事和茶文化活动,并借助农博会、茶博会等开展了一系列龙泉金观音品牌推介活动,使“龙泉金观音”品牌知名度和品牌效益迅速提升。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杭州、丽水等地开设了“龙泉金观音”经销窗口,金福茶业公司、阳光农业公司等还在网上设立“龙泉金观音”销售网站,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龙泉市金观音产品先后荣获2008杭州第七届国际名茶评比会金奖、第九届“中茶杯”评比一等奖、2011省农业博览会新品名茶金奖、浙江省・静冈县2012绿茶博览会名茶评比金奖等,我市荣获“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2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和“中国茶文化之乡”等荣誉称号。

6.经济效益明显,前景乐观,群众发展积极性高

茶叶前景乐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茶叶消费也在断增长,国际对中国绿茶需求量不断扩大,市场前景广阔,加入世贸组织后,给中国茶叶增加新发展机遇。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据权威人士预测,二十一世纪中国茶叶内销量将持续增长,何况还要扩大出口,因此,现在发展茶叶仍然处于良好的时机。

三、龙泉市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基础薄弱

龙泉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品牌影响力明显落后于松阳等周边县市,存在着茶叶基地规模小、加工和技术水平不、市场营销环节薄弱等问题,其中茶叶面积只有4.76万亩,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凸显。

2.资金投入不足

茶叶基地建设、茶叶加工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近年来龙泉市大力推广乌龙茶的生产,相对于绿茶生产,乌龙茶是一个集约化程度更高的产业,表现为产出效益高,同时对投入要求也较高。2012年全市茶叶产业政府性投资是499万元,由于产业发展正处于提升阶段,各环节都需要资金投入,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投入到基地建设、茶厂改造、品牌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资金还远远不足。企业和农户资金投入也相对短缺,据匡算,种植一亩金观音至投产期的累计成本至少需4000元,一个小型茶厂投资10万元,一套乌龙茶加工设备5万元,如官埔村进机器、建厂房的资金投入缺口就十分严重。

3.加工能力滞后

龙泉金观音存在着加工能力滞后的问题,龙泉市“金观音”基地总面积6100亩,今年预计有3000亩投产,试投产茶园按照平均每100亩配备一个加工厂,就要建立30家加工厂,现龙泉市只有金观音加工厂15家,加工能力只有一半,如果不及时普及加工技术提高加工能力,将面临茶叶加工难问题。

4.技术队伍薄弱

龙泉茶产业无论是茶叶技术推广体系,还是企业专业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还是茶叶营销人才都十分缺乏。特别乌龙茶、红茶加工及品牌宣传等方面人才更是缺乏,直接导致技术服务难以及时跟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

5.产品质量待于提升

茶叶的品质是茶产业生存的源头,是品牌存在的基础,如何维护和继续提升龙泉金观音的内质,彰显龙泉金观音的品质风格,茶叶质量监管成为我市茶叶产业的一大难题 。

四、龙泉市茶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不断创新,全面推广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推广茶园生态栽培主要技术有:水平等高条栽以防止水土流失;开沟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人工种草或地面铺草以稳定土壤耕作层;科学施肥以防止土壤肥力衰退和污染;综合防治病虫害(利用频振式杀虫灯、信息素等综合防治技术),有效解决了农残问题,提高了茶叶品质;利用“猪-沼-茶”的生态循环模式种养结合,形成良性的内部生产产业循环链条,探索出适合龙泉山区发展的新模式,现金福茶叶基地(自动化节水喷灌)、竹洋乡际上金牡丹基地(猪-沼-茶种养结合)已成为龙泉市生态茶园示范基地的新亮点。

2.拓展销售渠道,加快茶叶市场建设

纵观福建的安溪、武夷山、浙江的新昌、松阳等地茶产业做大的关键在于市场的成功培育建设。目前,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面临销售渠道的问题,市场是流通的平台,要想做大做强茶产业,交易市场建设是关键,龙泉市因没有交易市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面临销售难题,也给许多制茶企业造成许多不便,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我市要突出市场带动,抓紧启动茶青、茶叶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打造浙闽赣茶叶边贸集散中心和金观音特色茶叶集散地,同时茶叶市场与茶旅游和茶文化紧密结合,谋划和实施龙泉红茶“一线两园一剧”文化产业项目。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茶叶产业化进程

以“大招商、招大商”为切入点,着力引进和培育茶叶龙头企业,龙泉市已培育丽水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6家,丽水市级以上示范性茶叶专业合作社2家,成功实施茶产业招商项目6个,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千家万户农户参与龙泉金观音茶叶生产。积极培育基地型、加工型和产品销售型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加快“浙江龙泉茶文化产业园项目”的建设速度,使我市红茶产业在创优产品、拓展销路、提升美誉度等方面更上一个台阶,项目建成后,必将有力推进我市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完善服务体系,建立茶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扩大市级科技人员。建立市、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动的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利用产茶重点村种植大户建立村级技术示范点,组建全市茶叶科技推广网络,围绕龙泉茶产业转型升级,以开展技术试验示范、发放技术资料、举办技术培训班等为主要形式,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基地建设、茶园无公害高效培管、机采机剪、“龙泉金观音”系列加工、名茶组合生产等一系列实用技术,提升茶叶生产水平。二是加大茶叶技术人才培养,提升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重点乡镇、专业示范村等结合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工作;三是在电视、网络、农技110等通过“农技课堂”开展茶叶系列专题讲座;四是聘请专家教授、制茶师傅为我所用;四是组织茶叶技术骨干前往杭州、福建、上海等地参加中高级评茶员和茶艺培训班。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