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8:22: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师职业道德功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连的,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对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来说,就更需要有崇高的、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何为教师职业道德呢?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劳动中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都曾存在过轻视教师、看不起教师的种种偏见。韩愈是中唐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任地方官二十多年,对于地方学校教育大力提倡和支持。公元819年,因谏阻迎佛骨事,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任内曾捐资创办乡学。当时凡经他传授学业的人,都自称“韩门弟子”。他的弟子中有个后生叫李蟠,年纪只有十七岁,却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过。当时社会风气很不好,一般认为向老师学习是可耻的事情。士大夫阶层中如果有人向年纪差不多的人学习,就会受到嘲笑。而李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的约束,前去拜师学习,并且尊师重道,勤奋治学。韩愈著名的《师说》,就是来赞赏李蟠实行古人求师的正道的。《师说》中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来激励学生奋发进取。
教师的劳动是伟大的,却又是平凡的、寂寞的。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而言。”教师劳动饱含着辛苦和操劳: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关注学生,因材施教;不仅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劳动周期长,见效慢。这就向每一位教师或者即将选择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出了挑战:如果名利心太重,缺乏奉献精神,就不适合做教师,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相对其他职业道德而言,具有更强的示范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依赖于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同时,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教师职业道德又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反作用于一切社会生活活动。教师道德有何用处?就在于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也就是教师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一)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
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关系,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那么怎样处理好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和各类矛盾呢?教师职业道德成为教育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之一。教师职业道德可以通过调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来实现对教育过程的调节。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调节形式,鼓励教师所采取的教育行为有利于教育过程,反对和阻止不利于教育过程的教师教育行为,有助于顺利开展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
首先,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在从事教育事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和问题。一般最先考虑到的解决方式是运用国家的法律法规。但是法律作为调节手段毕竟有其自身的局限,因为法律所规定的通常是教育活动中教师行为的最低规范,重点干预那些违反法律规定、损害社会秩序及教育秩序的行为。而职业道德相比法律规范来说,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一些。
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对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地位和意义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情感和态度,对教育的成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不热爱,工作时心猿意马,总想为自己捞到好处,那他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不可能全心全意地培养和教育学生,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育过程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其次,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师生关系的好坏,不但影响着教学气氛和师生情绪,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着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一名教师对学生缺乏热爱和尊重,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学生必然对教师产生疏远、惧怕的心理,使得师生关系日趋恶化,教育就无从谈起。因此,师生关系对学校工作的心理背景、教学活动乃至素质教育的开展都有着深刻而全面的影响。
再次,教育过程中的其他关系。比如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好的同事关系不仅有助于教学的成功,也有助于学校事业的进步。还有教师与学校领导、所在部门领导、其他部门领导等方面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教师应从大局着眼,放宽气量,讲究分寸。此外,还有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要想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取得学生家长的紧密配合。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要注意尊重家长,不能害家长的感情,要客观全面地介绍学生在校的情况,虚心听取家长提出的意见。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学生教育作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受关注的人物,也是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的品行道德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甚至对学生今后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写道:“你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也曾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所以,若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可帮助学生分辨善恶与美丑,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作为高校教师,他们所教授的对象是大学生。而大学生这一群体看问题敏锐,辨别是非能力较强。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都会被学生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学生最敬佩博学多才、品德良好、有责任心、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教师,并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无数教育实践证明,教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生活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对学生、教育过程有着调节作用,同时对社会生活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不仅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也是全民道德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理想和“三观”的形成。而学生又会带着他们所形成的思想作风、理想境界、道德观念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通过社会活动对社会产生影响。教师属于社会基层中综合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同社会各方面展开接触和协作。因此,他们在做好校内教育工作之外,还会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使社会、家庭和学校对教育的影响趋于一致,为改造教育和社会环境而尽心尽力。
再次,教师通过个人的道德品质去影响自己的家庭、朋友和邻里。教师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道德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教师从教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不仅代表着自身的道德水平与特征,同时也体现出整个社会道德的基本水平和精神。因此,一名教师如果在从教过程中热爱学生,尊重领导,团结同事,那么在家庭生活中必定会尊老爱幼,形成良好的家风,而后这种家风也必然会对亲友、邻里产生良好的影响,那么良好的社会风气便会油然而生。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苏格拉底曾说过:“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每一位教师对于道德都有一定的认知,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有关道德的问题也日益庞杂。教师应不断加强道德知识的学习,要经常反省自己。正如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去感化和教育学生,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境界不断得到提高。
第二,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教师在对职业道德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会对自身的职业道德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进而产生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长期磨炼和培养。因此,教师要通过经常、反复的自我反省、自我督促、自我激励,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在社会生活中,要能够正确处理自我、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自觉运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不断增强道德情感。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这种情感一旦形成后,又可以反作用于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让这种职业道德认识更加稳固,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还可以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推动力。
第三,锻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教师道德意志常表现为一种坚持精神,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是职业道德信念的体现。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利益体间的矛盾与冲突日渐增多,越发明显,教师职业行为因此常常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只有在社会教育事业整体利益的背景下去思考,用理智制止错误行为的发生,拥有排除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干扰、障碍的决心和勇气,才能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锻炼良好的道德意志。
第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常言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做人的态度,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就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教师要真正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个性;要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良好风气和师生关系。总之,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用自己良好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第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最光荣的职业。”可见在人们心中教师具有崇高的地位。教育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的富强振兴。教育事业是伟大的事业。教师只有对未来的职业目标充满向往和追求,才能产生精神上的力量支撑。教师要树立把教育工作做成神圣的事业的职业理想,以强化职业责任,严守职业纪律,优化职业作风,提高职业技能,在教育事业中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04705
为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很多高校以此为契机,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国家建设的需要[1-2]。基于此,我们以工程力学课程为平台,开展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土木工程师的职业能力除了专业素质外,组织管理、人际交往、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自主学习、计算机软件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也不可或缺,职业道德素质也格外重要。因此,教学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打好专业基础。结合工程力学课程教学,采取全方位探索的改革思路,多角度促进学生各方面职业能力的提高。
一、价值观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目前在大学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与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职业成长和职业规划等内容却很少涉及。
大学生普遍缺少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对专业基础知识与其未来工作生活的关系,未来职业发展等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系统认知。因此,
他们对工程力学这类专业基础课毫无兴趣,学习不积极认真,最后导致力学基础不扎实。在授课过程中要以专业知识为出发点,利用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实例触动学生,列举力学名家及工程名师的经历教育学生,逐步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职业发展的常规过程,以及在设计和施工单位中作为技术人员所需要侧重掌握的知识
体系,并深刻理解工程力学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教学中巧妙地将力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使学生反思并了解作为土木工程师的能力与责任,懂得只有具有扎实的力学功底与专业知识技能,才能设计出合格的建筑作品,避免在设计和施工中发生最基本的常识性错误(如混凝土阳台钢筋布置应在上部,而不是下部)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开拓学生视野,加强与工程实践关联点的介绍
工程力学知识源自于工程实践,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强调知识最初的来源,即知识的逻辑起点,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课堂学习的缺点是脱离生产实践,学生往往不清楚现在学的知识在将来工作中的作用。以工程实例说明知
识被运用后的力量和价值所在,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授课时介绍相关理论提出时的工程背景,如魁北克大桥坍塌之谜与压杆稳定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理论提出者,如达朗贝尔、圣维南等的简介等内容,能直接引发学生思考并从这些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中受益,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培养其有理有据的科学思维习惯,体会到学有所用和学有所为,有力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以具体工程实例,强调工程力学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运用方式及重要作用。以梁为例(图1),在完成等直截面梁的应力分析与强度条件学习之后,扩展梁的合理设计内容,从材料利用率角度对承受竖向均布荷载的结构效率进行改进[3-5]。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比较不同截面形状的弯曲截面系数Wz与其截面面积A的比值,设计Wz/A值较大的截面形式,典型的截面是工字梁。
(2)从梁的长度方向进一步改进,形成蜂窝梁。
(3)将蜂窝梁的形式进一步改进,形成平行弦桁架结构。
(4)根据梁的弯矩图改变平行弦桁架的外形为抛物线形桁架。
通过这一系列的梁式结构改进,让学生拓展创新思路,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并辅以工程应用图片增强对其经济价值的体会,感受知识运用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与力量,从而重视力学知识的学习。讲授时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提问,激发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三、适当调整考核内容,增加课外自主学习分数
考核手段一直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的重要因素。学生成绩的构成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期末成绩以考卷得分为评价指标,而平时成绩以出席、作业及实验情况为主。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为了得到平时成绩,往往是人到心不到,而且大多抄袭作业。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兴趣,也和被动的学习方式有关。基于此,我们提出平时考核增加工程力学大作业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重新划分了成绩的组成,适当降低了期末成绩比例,增加平时成绩比重
。增设的工程力学大作业,以开放题目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需要动手查找资料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要形成书面报告,并为全班学生做PPT现场展示报告。通过实践,学生反映良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提升了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系统的技巧,又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既增强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扩展了知识面,不再只局限于学习课本的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大作业题目的选择形式为自由选题或选择指定题目,各组题目有所不同,难度相近。选题内容要与工程力学课程大纲相关,其范围涉及具有工程背景或生活实践的问题,也可以是对经典理论的探讨。下面以烟囱倾倒的简化力学分析为例说明开放式作业的特点。
题目内容:定向爆破拆除高耸烟囱时,其倾倒过程是个较复杂的力学过程,而在倾倒过程中,往往会发现烟囱向上折断的现象。试建立简化的力学模型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发生断裂的位置,指出简化模型时所考虑的假设条件,比较采用等直圆杆和变截面圆杆两种模型的区别。
学生采用分组形式,6人一组。组长由内部选举产生,并负责召集、组织和记录小组活动。组名要求个性化,提升团队凝聚力与归属感。学生进行作业活动的流程是:确定题目查阅文献资料确定解题思路小组答疑公式推导与理论分析撰写书面报告课堂PPT成果展示。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物理过程分析,并将其简化为常见的力学模型,运用达朗贝尔原理求出外力和内力,进而再利用材料力学弯曲应力和强度条件概念求出最大应力位置,从而确定烟囱折断点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可以扩展知识面,再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大家的讨论获得分析问题思路,学生在遇到难点时教师再给予指导,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书面报告与制作PPT,锻炼学生对Office办公软件系统的使用技能,通过课堂随机抽取进行成果展示(图3),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PPT展示成绩由教师与各组组长共同评定,教师占60%,组长占40%,评分结果显示教师评分与组长评分平均相对偏差2.98%,最大7.59%,学生评分基本与教师评分结果一致,做到了客观公正。
学生对开放式作业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得到了丰富和加深,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交流,认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掌握了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系统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这种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难点:题目选择缺乏自主性,备选题库建设具有长期性,题目设置需要具有渐进层次,个别学生以逸待劳,使用Office、MATLAB、Maple、Mathematica等软件的能力弱,言表达能力欠缺等。
相信通过不断地克服缺点进行改进,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演示实验与动手实验并重,理论联系实践
力学实验是学习力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力学理论的最直观方式,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动手实验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学校的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在教学中我们设置了多个演示实验:低碳钢拉伸实验[4],梁的截面形式对梁刚度的影响[3],压杆失稳[4],动、静滑动摩擦因数的测试[6],牛顿碰撞球演示动量定理[6]等。动手实验主要设置了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测量[6],冲击荷载的测量[6],动、静滑动摩擦因数的测试[6],固有频率的测定与受迫振动[6],低碳钢拉伸实验[4]等。
五、联系后续课程内容,形成学科知识体系
教学中注意强调工程力学各部分知识在后续课程中的作用,并以具体例题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理论知识的直接用途和重要意义。理论力学的静力学是材料力学截面法分析受力的基础,而材料力学主要以单根杆件为研究对象,其基本受力状态的力学性质是结构力学研究多杆件系统受力分析的基础。材料力学中应力、变形、强度条件及刚度条件可在钢结构设计时直接应用。在材料力学中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中,两种不同材料的梁的性能研究,以及组合变形中截面核心的概念、以及受力平衡分析都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得到应用,还有结构试验课中应变应力的测量原理离不开描述应力状态的应力圆与胡克定律[4]。材料力学中基本受力状态在结构概念体系设计中应用较多,是结构概念的基础[3,5,7]。工程力学与土木工程本科专业课的关系具体参见图4。
六、鼓励学生参与竞赛
力学素质的培养,除了工程力学课堂上的内容,以及通过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加强理解外,还可以通过参加周培源力学竞赛和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毅力培养、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周培源力学竞赛是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目前已发展到全国160多所高校参赛。参加该赛事对提高学生的力学素质有很大促进作用。学校安排教师对历年试题进行剖析,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辅导。辅导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生产生活,激发学生发现并理解相关生产工具的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生产工具的力学原理分析,激发学生对力学应用的识别与应用能力。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土木工程学科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的学科性竞赛,影响力日益扩大。近年来该赛事使用的材料普遍为竹皮,通过胶水粘结来制作结构构件。在对学生进行培训时,通过基本材料力学概念的扩展,使力学概念与结构设计相结合,使学生理解受力状态和材料利用效率的关系,轴力承受荷载效率最高,理解梁的截面形式与受力效果,梁的材料重新分布形成桁架等力学概念。为了提高结构效率,结构材料布置需要尽量沿周边对称布置,结构中受拉部分尽可能以质量轻的受拉柔性材料制作,去掉结构中不必要的部分,以减少结构自重,结构的节点及支座连接要强,以满足结构构件计算模型中关于刚性支座的简化假定,以及结构构件的整体性要求。而对于动荷载的赛题,理论力学中机械振动基础的内容显得更加重要。
七、结语
文章通过多种措施来提高学生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与学生反馈表明,所做的努力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及格率增加。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密切相关,是职业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人总在追求意义,通过各种措施告诉学生工程力学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关联点,从具体的知识点上理解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是此次教改尝试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朱泓,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68-71.
[2]陈金陵,梁桥,彭利英. 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C]//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2010.
[3]季天建,Adrian Bell. 感知结构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 材料力学I、II [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
道德理想是指具有激励功能的最高道德境界。教师职业道德理想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体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目的是给教师队伍的整体树立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点,无论学历教育还是在职培训教育都是相通的。它的内容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力争专业卓越、保持最高水准的伦理品行和道德表率等。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对于教师主要发挥的是引导和激励功能,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个体发展和整体建设有一个足够高的上限,拉动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达到“乐业”的最高理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建设,就是要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充分体现上述道德要求对教师的引导,通过特定的手段和途径,激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努力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践行最完美的道德行为。必须承认,不能期望所有教师都能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道德的化身,但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崇高特质决定了这样的目标必须得到确立并强化,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具体到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应当强化前面提到的具体的责任感,使教师形成明确的责任意识,把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与学生将来可能的岗位任职行为紧密联系起来,促使教师尽量做到站在教学以外看教学,把自己的教学工作视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单元,从而提升对自身工作重要性和工作成果成就感的认识。
1.2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
道德原则是指具有指导功能的道德指令。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中级要求,体现了所有教师能够达到而且应该达到的道德准绳。比“乐业”稍低,它要求教师做到“敬业”,即对教育工作有忠诚的义务,要按照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标准,尽可能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对教育事业和自身专业发展有一颗敬畏之心。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对教师道德行为主要起一种指导作用,在满足原则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情况变通处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方面,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有大量工作可做。前述对在职培训教育学生特点的敏感性、对学生沟通的亲和力、增强实践教学能力的行动力,都可以纳入职业道德原则的范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应该做到深刻把握不同学生的特点,实现与学生的顺畅交流,不仅理论上而且实践上有效引导学生达到岗位任职要求。同时,这些要求也都是通过院校适当措施和教师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至于如何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原来的学历教育教师要成为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育转型,其内涵不仅是业务上的,也是职业道德的转变和深化。
1.3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
道德规则是指具有约束功能的具体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或最低要求,是教师必须做到的起码要求,也可称为职业道德底线。它低于“乐业”和“敬业”,要求教师做到“尽职”。要求低不等于重要性低,作为一种“底线”,具有强制性,一旦突破,职业道德就不复存在,职业资格就名存实亡。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对教师的专业行为主要发挥一种约束功能,要规定得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不能随意变通。在世界各国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职业道德规则往往是最为核心、占据比重最大的部分。一般来讲,职业道德规则以否定的形式表述,教师职业道德规则的核心就是不能出现与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相悖的行为,包括不得无准备上课、不准旷课、不得随意调课和对工作敷衍塞责、不在教学过程中有不负责任的言行、不歪曲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得贬低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不在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恶意干涉同事的专业行为、不准衣冠不整行为粗俗等。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出于在职培训教育的特点,其职业道德规则还应包括不利用学生任职背景谋求个人利益、不通过非难式渠道向学生所在单位透露学生学业表现、不压制学生对个人掌握的实践知识的表达、不通过泛泛而论应付学生对具体知识的需求等内容。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应当得到充分重视。我国文化中有道德理想主义的传统,比较忽略规则层次,甚至出现过“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现在已有转变,但仍有欠缺,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注意平衡处理理想、原则和规则三层面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激励、指导和约束功能,利用转型契机,进一步突出规则和原则层面的建设,打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底层根基,为推动职业道德教风的不断上升提供坚实基础。
一、概况与意义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建筑类高等院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单位(全区共3所)。学院依托建设行业,建立了以土建类专业为主干的专业群,现有国家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中央和自治区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专业5个、自治区品牌专业13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2门;有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学院坚持以服务国家和自治区建设事业发展为己任,55年来培养了5万余名各级各类建设人才,他们遍布于建设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企业,成为优秀的企业家、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为内蒙古的建设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快改革步伐,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战略的重要内容。
二、课程体系改革过程
1.课程改革的原则
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和地区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依据情境性、科学性、人本性三原则,根据职业特点和典型工作任务在内容上进行重新排序,开发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达到系统性、实践性、普适性、多元性和发展性。
2.课程改革的流程
为了准确定位适合内蒙古地区建筑类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在组织人员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对目前建筑行业企业毕业学生信息的反馈,并进行多方面深入广泛的社会调研,结合现有建筑行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和人才结构分布状况,了解建筑市场人员需求状况和职业能力需求,并对此进行岗位需求分析。由学院教学委员会组织企业人员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对于每种职业能力,由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找出并论证典型工作任务,学院教学委员会对其进行论证和修订,最终提出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包括课程门数、课程排序),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完成从职业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审阅并提出意见,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最终完善新的课程方案。
3.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与课程建设相适应,改变传统的“试卷+试验+平时成绩”片面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了“三方联评”、“四项综评”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三方联评”是指由学生自评互评、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三方形成的评价方式。四项综评包括基础知识评价、专业技能评价、身体健康评价、职业道德评价,形成了四个方面所含权重不同的评价方式,每个方面又量化为二级评价指标。
三、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无论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还要与教学结合,这样必然带来新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及特色
本教学团队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为依据,对专业教学方法手段、核心课程方案与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特色
基于对内蒙古地区建筑业行业发展动态,以服务西部经济建设为重点,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教学团队通过对建筑行业的社会调查,分析建筑业职业岗位需求情况,解构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并重构了基于行动为导向的新的课程体系,开发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践性课程设计,通过对具体任务的设置以及校内外实训、实习和实践活动,模拟再现了“职业情境”,并且结合已经成功实施多年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形成了实践性与职业性的专业特色。同时开发了人才培养模式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能力评价体系等。
2.核心课程特色
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了新的实践性强的核心课程方案,使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都突出了职业能力,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以企业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单元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并且强化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进行了课程资源和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改革课程评价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3.教学资源特色
优化了教学资源结构,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教学资源成本。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扩大校企合作的领域,实现资源互补、共赢的局面。同时,积极拓展了校际教学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实训室在闲置时间,安排其他相关院校进行实训。对于我院无法实训的项目,也可到其他院校实训。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校际共享,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
(二)特色教材建设
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主线,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新型职业教育校本教材。追踪新的科技进步和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不断开发建设特色教材,成功开发了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与国家规划教材同步建设,撰写具有时代要求、高水平的特色职业教材。部分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1世纪建筑工程系列规划教材、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训练推荐教材等。主编或参编《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建筑防水工程施工》、《建筑施工内业管理》、《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实训指导》、《建筑工程基础(一)》等数十本教材。这些教材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同类院校。
四、结束语
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建筑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的实际出发,吸取建筑技术最新发展成果,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树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 的核心理念,坚持以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围绕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努力探索建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团队的教学、科研能力及技术服务能力,促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积极培养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岗位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内蒙古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建设人才。
[作者简介]李勇(1974- ),男,河北冀县人,西京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 西安 710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研项目“基于系统方法论的高校阳光体育模块化管理体系”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JK107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伦理道德观念意识的冲突和矛盾。以“八荣八耻”为精神载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适时提出,准确、科学、客观地对我国现阶段社会道德理想、行为规范等提出了总得要求。高校是社会集合中的重要元素,高校体育教师承担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输送学习型、健康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其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将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及广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总的精神概括,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设计蓝本,以“终身体育”为最终培养目标的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应该说通过近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各类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建立起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系,在师德行为规范、培育养成机制、评价奖惩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关的制度和要求,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职业道德观念认识的不完整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是基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建立起来的,是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人、对事、对工作等一切教育行为的理想化要求,但其缺乏社会现实基础和法律基础。第二,职业道德结构认识的不完整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大多只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想作出比较粗糙、抽象和一般要求,而很少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则作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和便于操作的结构设计。第三,职业道德内容的不完整性。内容上多缺乏涉及教师个体发展和教师从事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第四,职业道德执行效度不足和具体评价的不易操作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是基于师德理想高度的东西,但是缺少社会现实背景下的易于达到的、可操作的、具体的执行标准,导致教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产生距离感,同时也给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工作带来极大的操作难度。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专业化发展思路
1.以专业化思想塑造教师职业道德理念。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属性通常都被定位于社会道德属性范围内,但我们更应看到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属性和专业属性。当前,全面达成“终身体育”培养目标已然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顺应体育学科的专业特点,以师生关系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客观规律为发展主线,引入专业化思想来对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进行重新认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内涵是指体育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同时,还应关注职业道德内涵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仅仅是作为现代教师职业最基本的道德条件,而非全部,因此,我们必须以专业化精神来塑造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理念。
2.以专业化思想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的层次结构与内容。依据上述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理念的从新理解,我们可以分析归纳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应涵盖以下三个层次结构及其对应内容。第一,职业道德理想。职业道德理想是体育教师从事专业化教育实践行为的最高境界要求,是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较高层次愿望,也是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不断创新发展的方向。该层次结构涵盖的内容有: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决定忠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体育教师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博爱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从而实现职业的发展;自觉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及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成为学生言行的楷模并得到社会及他人的广泛道德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勇于牺牲,甘愿奉献,以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来体验教师独有的成就感与愉悦感,从而实现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第二,职业道德原则。职业道德原则以职业道德理想为基础,对体育教师职业行为进行约束,是指导教师职业行为的准则。该层次结构涵盖的内容有:在现实社会中,使教师的职业行为始终适应和符合社会大众的理论道德需要,并进行职业演化;准确把握教育发展方向,使教育行为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尊重教育及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和挖掘学生潜能,使其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树立良好的职业纪律观念,自觉接受和服从相关工作纪律管理,促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有序、高效、顺利的完成;善于从各种途径来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专业化保障;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人格魅力,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取向;团结同事,增进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注重职业团队的建立,以期更好地形成创新能力;广泛进行社会交往,借鉴和吸收各类有益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第三,职业道德规则。职业道德规则是指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是体育教师在课堂内外及人际交往过程中最直接、最具体的行为约束。职业道德规则通常都可以设立较明确的观测点,具有外显性和可操作性,一般都是以否定句式来告知教师不允许或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及不恰当行为。例如不得迟到、早退、旷课;不能体罚、变现体罚或言语态度侮辱;不能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及观点;不能在课堂打电话等。
3.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教师角色被赋予崇高的道德示范,使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化期待固然美好,但也正因为他的理想化和崇高化,使其远离了法律的基础和现实生活的道德土壤,而高高飘在空中,人们必须仰视才可以看到。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置于法律和公民社会义务、社会公德的框架下,结合教师职业行为特点和要求,演化出符合现行法律对社会公民及公务人员所规定的基本理论道德和品质修养,并将其细化成教师职业道德具体要求。在教师职业行为具体实践中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如果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那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而且是法律问题,从而以法律的强制性促使个人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正确解读师生关系是构建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直接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教育过程乃至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我国教育家叶澜先生曾经把教师的教育行为比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认为对于一名优秀教师而言,所传授的知识在若干年后学生大多不会记得,而只会记得传授他知识的老师。因此,正确解读师生关系是构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是确立一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特质,以民主和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发展健康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及生存能力。
5.提高可操作性是建立专业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技术保障。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多为理想和原则层面上表述,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会感到难以找到对应点和观测点,也就缺少了现实意义上的指导和评判功能。在具体环境下,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具体的、直观的和易于操作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准确指导和评判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发展。偏重完美理想的师德规范只会使广大教师内心产生具有距离感的敬畏,致使教师心理压力加剧,并最终因其高远而形同虚设。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必须朝着更具可操作性、更加朴实的方向发展,力求基本道德要求与最高道德理想相统一,原则引导与规则操作相融合。
6.机制健全是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发展还必须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以确保形成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导向化、专业化、常态化的持续发展格局。为了实现上述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培养机制:首先,应完善教师选聘制度,严把教师职业道德关。在教师选聘制度中,应特别注重对教师人格、品质、修养、责任心、工作态度、价值观等职业道德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情况进行考量和评价,只有严把入口关,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高水平,并确保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导向性。其次,应健全教师工作制度,严把职业道德纪律关。健全的教师工作制度可以对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纪律、工作态度、人际交往、业务学习、科研创新等诸多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在尊重教师人格的前提条件下,引导教师不断的对自身道德行为进行自觉、自律和自省,促使其真正成为道德规范的践行者。再次,应以内化和渗透来优化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机制。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质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任用制度的变化,直接导致教师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及社会认同的不自信。不可避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彷徨”,甚至“退化”。因此,采取强制和硬性灌输的方式来引导和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显然是不合时宜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应顺应时代变化,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要素渗透到社会生活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间接教育、一般教育及价值澄清模式等非直接的教育培养方法。同时,还应强调教师个体的道德践行,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仅通过对规范条文的学习是不能养成的,只有在不断的道德践行过程中去经历、感受、思考,最终逐步内化为教师的品质修养和职业道德理想。最后,完善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是预防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有效途径。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系中是必要且重要的。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互评、自评体系,并将其常态化、制度化。但应注意的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进行量化考评时应科学界定考评的范畴,合理细化具体评价内容,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岗位任用、工资晋升、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另外,还应合理使用激励手段,利用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教师的优秀职业道德行为给予肯定和表彰,从而提高教师道德践行的积极性,预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夏瑞阳.湖北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及其改善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根据国家教育部出台的《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可以总结为八个方面和五大关系,其包含的方面: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荣誉,教师职业态度。五大关系分为:教师与学校的道德建设,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道德建设,教师与同事关系的道德建设,教师与同行业者关系的道德建设。通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隶属于教师评价的一个方面,它是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完善和提高,不以奖惩为主要目的,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价值判断为核心,通过上述的五大关系可知评价主体为教师、同行、学生,客体为学校等。由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分为八个方面,因此评价的手段也具有多样性。评价的方式应该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置于专业规范之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才能拥有全面的评价,否则,会削弱评价的整体严肃性。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就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而科学有效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能够正确的引导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同时保证道德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全面发挥道德评价的功能,有助于高校的整体师资建设,促进高校更好地向社会输送全面的人才。
2高校教师道德评价体系面临的问题
2.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要采取第三方的方式进行
所谓第三方评价即为社会或者他人评价,而忽略了个人作为职业道德主体的自我评价。同时,在第三方评价中的社会评价,高等院校所组织的考核单位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传统风俗以及社会舆论等对教师的道德评价有限。在这种形式下,教师个体只能被动接受,[1]从而会让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2.2评价的内容不准确
关于“德”的评价包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以及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然而从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来说,对于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德、勤、能、绩、廉等方面,但高校进行评价的重点都是关于科研成果和教学。评价的指标主要就是遵纪守法、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等方面。例如“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自觉遵守规章”等,可以看出指标的设计往往进行大量的理论性描述,评价没有进行二级三级指标细分。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反映的是教师的部分行为,高校重视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等指标的外在性量化,轻视道德,重视业务量。整个过程缺少对学生培养质量的长期跟踪考核和观察,没有办法从本质来考察教师的道德现状。不能充分考虑和尊重差异性,评价内容整齐划一。不能很好体现时代性、地域性以及学校和教师的特殊性。[1]
2.3评价的程序不合理
大部分高校都是采取从上而下的程序进行。具体分为:一是教师自我评价,填写考核表总结;二是360度测评,同事、学生、领导考核小组打分;三是根据排列出来的总分比例,确定教师评价等级;四是由学校审核结果,最后将考核结果存入档案。从管理的角度讲,这样的评价具有全面性,但会导致评价程序的复杂和琐碎,在具体操作中显现出问题。现有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要包括考核领导小组评价、教师之间互评、学生评价和教师个人评价几个部分,分别赋予权重比例分值,采用年底一次性打分的方式进行。这种考核方式大多数都是在学期开始或者学期结束,通常会与学校安排的期末考试和年终学术任务一起进行,这时高校教师因忙于应付,所以考核工作随意性较大。
2.4评价的结果相对比较性差
高校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往往是抽象的、定性的,对于教师的思想表现、工作任务、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具体量化的衡量缺少体现,所以评价结果相对比较性较差,极易出现“千人一面”的通病。并且,实行的群众监督评议制很难落到实处,只要不发生严重的过失行为,干与不干、干得好与干得不好没有什么可比较的差别。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可知“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想要求与高校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相统一”。我们应该综合发展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道德发展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评价的实质意义上追溯教师职业道德的真正意义,不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度和工作技能,还要激发教师的思想认识,提升个人的全面技能和素质,实现人生价值。[2]
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
3.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层次
3.1.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评价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职业情感:这种情感即为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热爱之情。[3]对于职业情感的评价主要是靠个体评价,即道德自律;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理想:指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即为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抱负和志向,我国高等教师的职业理想为“献身高等教育事业,不停探索改进个人实际、实用、实做的素质,为我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教师职业理想属于教师的内在行为,所以要采取自我评价。
3.1.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评价
第一,爱岗敬业。爱岗即用一份热忱的心来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即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做好工作。只有做到先爱岗敬业,才能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为高校做出贡献。第二,心系学生。高校教师在高校里直接面对的人群就是学生,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极为重要。师生关系的和谐、愉快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反之亦然。这就要求必须做到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既不放任不管,也不苛刻要求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并且理解学生。第三,教书育人。在教书上,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己任。在育人上,积极的引导学生保持阳光的心态,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第四,创新精神。“创新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的特征是变革、超越和进步”。[4]第五,社会责任。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是高校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使命所决定的,高校教师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就是需要教师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项目;其次要主动融入地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市民讲台,专题讲座,与社区互动关注热点难点;最后还应该走入家庭,开展更多的道德修养教育。第六,乐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就是让自己的付出大于回报。在社会教育活动中,要求高校教师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教师应当做乐于奉献的楷模。
3.1.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与评价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主要包括: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义务、职业道德良心、职业道德荣誉和职业道德幸福。一是高校教师的道德义务主要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它是由高校教师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所确定的,这种义务主要是需要自觉地去履行,没有强制性。义务也需要监督和评价,这时义务就能够分为他律性和自律性,他律性的评价主要是社会评价,自律性的评价主要依靠教师主体自身的意志。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心是指教师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积极履行义务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心在教师职业劳动过程中和道德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贯穿于教学中的各个阶段,成为思想和情操的精神支柱。这种自我评价始终会受到教师本身道德水平的不同的影响。三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荣誉是高校、社会及个人,对教师职业道德履行情况的肯定以及赞赏。四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幸福感为教师在从事教育的活动中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一种目标达成的意识体现。这种幸福感是道德他律和自律共同施以作用而产生。
3.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具体方法
3.2.1评价体系设计的途径
第一,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估指标的层次结构(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其次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向量,最终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二,德尔菲法。首先组成专家小组,按照课题的知识范围,确定小组成员,一般不超过20人。其次向专家提供预测问题,所需相关材料,接着由专家做出问题答复。再次根据各个专家所接拿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是如何根据材料做出自己的预测。最后将各个专家第一次预测的结果汇总,制成图表后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个专家,让其互相比较不同意见,做出第二次预测。经过三四轮的汇总反馈以后,致使每个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
3.2.2评价程序
首先要对评价指标进行一定的简化,在分析借鉴总结的基础上,适当对评价标准进行最优处理。其次需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强化完善网络考评系统,利用校园网的平台,在网上进行360度考核。
3.2.3评价方案的制定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案制定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需要解决教师道德评价的有关部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的问题。通过制定评价方案,确定道德评价工作的主要部门和次要部门,将具体的工作安排到各个部门里。将教务、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的评价标准进行整合,避免相同工作冲突,影响效率。[5]第二,教师道德评价中要充分考虑指标细化、评价原则和内容等,不能单单只重视指标,要有完备的方案。第三,充分发挥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的作用,降低突况的概率。总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体系完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评价体系和机制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全面并且高效的发挥评价的功能,引导高校教师向更高层次的职业道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构建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5).
[2]王光彦.试论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王光彦.现行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反思与改善[J].中国高等教育,2012(4).
On Ethical Issu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bstract]Ethical standard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decide the true meaning of higher education.In the context of popular education,university tea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utility and there exist some aspects of teachers’ ethical issues,e.g.lack of professionalism,emphasis on business,lack of care for the students,pursuit of quick success,a serious academic corruption,neglect of training content,styl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lack of teachers’ethical issu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occupation morality;countermeasures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所在,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会影响大学的未来发展。伴随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得高校教师们承担起更重的教育教学的责任。但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正处于一个波动时期。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教师队伍在职业道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将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质量。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
市场经济对教师的冲击很大,部分教师不满自己的收入状况或职位发展状况,心理不平衡,消极对待教学工作,缺乏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得过且过。还有的教师是“身在学校心在外”,把教育作为自己的副业,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能获得更多实际利益的工作中去。这样,就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
1.注重功利,缺乏敬业精神
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师的天职。然而,部分高校教师不能妥善处理理想和功利的关系,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对于教育的工作热情日益淡漠。有的教师以功利原则来对待工作,争名逐利、见利忘义。有的教师不安心教学工作,置学校和学生于不顾,擅离职守,一味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这些教师缺少对教师工作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他们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敷衍了事。他们也不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在科研上态度不严谨,甚至照搬别人的成果,助长了我国高校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及学术泡沫现象。
2.偏重业务,对学生缺少关爱
高等教育承担着两大功能,即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育人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社会功能是育人功能的表现。然而部分高校教师过分注重业务发展,特别是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较多的精力。在教学中,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不注重对学生品格的熏陶、智慧的启迪,与学生感情淡漠,忽视了道德上的言传身教。由于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与情感需要,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误解乃至质疑,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异化。
3.急功近利,学术腐败严重
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是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近年来,随着媒体的不断披露,部分高校教师违规、违法、权学交易等学术腐败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的教师在搞科研时急功近利、敷衍了事、态度不严谨,通过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进行学术造假,有的教师将学生的学术成果据为己有。例如,有些导师指派研究生到自己的公司里工作以“研究”为名,无偿占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时间,甚至以金钱或其他方式换取他人的学术成果,有的教师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假借各种名目违规使用经费,为自己谋利。种种的学术腐败行为助长了学术研究的歪风,阻碍了中国大学科研的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4.忽视内涵修养,缺乏师表风范
高校教师应该是真善美的体现和统一。教师的人格美,主要通过教师的神态、仪态、教态表现出来,能够体现人的内在素质和精神面貌的整体形象。然而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外表的包装和修饰,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内在修养。那种为人们尊崇的“诚于中形于外”的师表风范悄然退出人们的视线。有的教师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上课照本宣科;有的教师举止粗俗、语言不文明,等等。这些言传身教不禁让人堪忧,他们怎么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教师的师德和教书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社会利益格局重组及冲击下,有失师德规范的现象屡有发生,师德缺失现象也影响到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物质利益至上,伦理价值错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带来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利益调整和利益分化,这对整个教育领域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带来巨大冲击。市场经济交换原则的冲击,使一切从“良心”出发的教师职业几乎被彻底地裹挟进了流俗。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和利益呈现多元化倾向,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性使部分高校教师的伦理价值观念发生了价值偏移和错位。部分教师放弃了教育的伦理价值而追求经济利益,把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搬进了学校,把师生关系异化成了老板与雇员的关系。另外,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面临着职称晋升、学历提高以及家务等多方面的压力。但是,作为高校教学主力军的青年教师由于职称低,在利益分配上处于不利境地。这使得部分教师的心理失衡,其敬业精神也大打折扣,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2.高校忽视师德建设,存在观念误区
一直以来,高校往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来衡量教师好坏,而很少关注其思想道德品质。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式的严峻,高校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一些学校把成绩作为教师评价标准,如班级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教师论文科研数量、学生就业率等成为衡量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领导政绩及师德的标准。这就容易产生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等问题。在观念上,学校认为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其品质和作风一般是合格和过硬的,因此对师德建设不予重视;有的教师认为教师品德好坏与教学效果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由此忽视了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
3.高校缺乏健全有力的师德评价制度,师德建设效果不佳
当前高校有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有很多,但这些制度性规定不够明确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目前许多高校每年都会对教师作业务和师德方面的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本人的职称晋升、工资升级等挂钩。但是师德评价一般是照搬已有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评价标准过于抽象笼统,使师德评价流于表面,实际操作性不强。此外,在许多学校教师考核中普遍存在重业务考核、轻师德评定的做法。很注重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成绩等硬指标,而忽视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等,对教师品德的细微方面视而不见,对职业道德状况往往模糊处理,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机制。师德评价也仅仅局限于校内,局限于八小时工作以内,即使出现违背师德的现象,校方也是以罚代建,以通报批评、扣除奖金之类的强制措施来警戒当事者,而不是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并从健全制度上来防止类似情况的再发生。这样,教师考核就难以奏效。
三、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
1.提高教师个人修养
教师只有提高个人修养,才能担起育人重任。高校教师一方面应加强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知识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守,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陶冶情操,提升内在涵养,开阔视野,使自己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怀,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师者。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刻苦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总之,高校教师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2.营造良好环境,实现人文关怀
要在社会上提倡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关注教师现实利益,保护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改善教师生存条件,关心理解教师,尊重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的人格、尊严,维护教师的权利,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这样,高校教师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认真的态度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在校内,对于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引导,尤其要给年轻教师实践机会,引领他们逐渐成长并认同教师这一职业,要创造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相互理解,让教师充分感受到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能够主动提高个人修养。
3.做好教师的岗前培训,确立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
学校要重视对于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采用专题讲座、师德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使教师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关注教师心理与人格方面的发展,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和引导,让教师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了解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理解并掌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确立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做到为人师表。
4.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
目前,高校教师的考核制度在衡量教师成绩的标准上比较单一,通常只是以学术成果为重要参考,对教师道德状况评价较为模糊。我们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使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制度化、规范化。在前期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分步提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并在师生中做好宣传工作,以使每一位教师充分理解自身职责与义务。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统一明确,易于操作。评估力求公平、公正、公开。学校可将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标准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优先安排那些职业道德评价好的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深造等。奖罚分明的措施定要落到实处,从而在制度上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四、结束语
高校教师作为主流的知识分子,其职业道德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真正内涵和质量。为此,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本着对社会、对历史的负责任的态度,“修身养性”,跨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门槛,才能真正担当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安身健.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93-94.
[3]包苏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3):40.
[4]单清清.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与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42.
[5]李晓彦.当前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6]曹根记,邓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2)
作者简介:
我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面对逐年攀升的“扩招”和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投身社会建设,如何保障人才输出的质量,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反映时代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体现时代的精神,也意味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需要一条科学化的道路。
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亦称高校教师的师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以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其具有先进性、示范性、时代性、继承性和奉献性的特征,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组成,它的内涵也是丰富的,既包括指向外部的,工作、教育的对象――学生;也包括教师的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正确理解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不仅是为了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能够与时俱进,更是为培养的学生能够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保障我国人才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2 市场经济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的问题
当前,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改革在向纵深推进。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职业道德意识与利益主体、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总体上看,各高校通过制度和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踏实奉献,传承创新。大多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较强,能紧跟时代步伐,深受学生欢迎。
然而,因为市场经济其自身的特殊性,也给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
首先,部分青年教师价值观念的模糊、善变甚至扭曲。拜金主义观念让房子的地段面积、车子的品牌档次作为一些人攀比竞争的核心内容,导致一部分青年教师价值观念转变,主要表现在责任心不强、人浮于事。例如,有的教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热衷于第二职业,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主次颠倒。这一切现象的源泉都是为了追求更多更快更刺激的金钱物质,亵渎了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责任。
其次,创收中忽视了“育人”职责。高等教育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育人功能,二是社会功能,两者之间相互促进,育人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社会功能是育人功能的表现。目前,多数高校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必须承担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在承担课程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完成科研项目,或者参与校企合作。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书”,只要完成了书本知识的讲授,也就算完成了自己应尽的职责,在项目研究和校企合作中投入绝大多数时间,不愿意从事学生思想工作,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少,不愿花力气去研究和掌握学生心理,从而忽视了自己更为重要的“育人”职责。
第三,竞争中忽略“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竞争、自主、创新是带来生机的重要砝码,因此,部分青年教师过分注重竞争中自己的个人利益得失,导致学生盲目的跟从或者模仿。把市场经济理念中的竞争,机械地引入高校教育,必然导致学生价值观念的改变和追随,有可能为了个人私利在竞争中不择手段。这样,教师就失去了其在学生中应有的表率作用。
第四,创新中服务意识的沦陷。“创新才能赢得商机”,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劝诫之语,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不乏因为创新推动经济指标和经济变量的案例。这导致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满目夸大和推崇创新,对于大多数被定义为“踏实、勤奋、诚恳”的一类学生缺少关注度和服务意识,对于中老年教师职业道德观念的“步步为营”、“稳打稳扎”不屑一顾。同时,部分教师本身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学法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加之无限度追求“创新万能”的教育范式,导致服务意识较差,敬业精神令人担忧。
3 标本兼治,大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德”的载体是人,归根结底,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人对“德”的内化过程。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良方妙药”,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第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强化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青年教师队伍“软件”的更新是思想保障的前提,因此,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应当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将教师的职业使命感融入到每一位的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中,才能切实保障职业道德的建设和坚守。
第二,政策的“硬”保障和“严”监督。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高校制定配套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正确的发展航道上,同时能做好有效地监督和纠错体系,及时发现是否有偏离,并做出有效的反应,促进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第三,运用模范和典型的示范作用。“先进示范”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成长的催化剂。近年来,涌现了 “朱敏才”等一批甘为孺子牛的新生代教师,他们志愿支援老少边穷地区,他们坚定执着、兢兢业业、忘我奉献,是所有青年教师的表率和榜样。高校应该重视模范教师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互相效仿和学习的良好机制,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总之,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我国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的成败,也决定着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去浊存清”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安云凤,吴来苏,主编.高校师德教育与修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一、绪论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儿教育的对象是身体和智力尚未成熟的幼儿,幼儿教师对幼儿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成长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很高。这种特殊性,使得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得到社会普遍、高度的重视。然而,每一位幼儿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每一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内省、反省、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对强化幼儿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奠定基础。
二、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传统教学模式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讲授模式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缺乏吸引力。同时,课堂讲授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密,使得学生走向职场后,仍然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期,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有着明显的不足。
(二)案例教学法分析。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的重要功能在于通过真实案例的展示,直接缩短了与现实的距离,通过个人的思考或集体分组的讨论,使学生们从案例中吸取有益的知识或得到强烈的警示,对于他们今后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有着很大的帮助,较之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运用于幼教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通过运用案例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富有启发性,提高了课堂吸引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一)引入案例法。教学过程中,在讲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时,引入了我国著名的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作为幼儿教师要向袁隆平一样,爱岗敬业,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教学中对于“诚实守信”引用了同仁堂药店的案例,告诉学生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就是要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指出同仁堂之所以能够享誉海内外,重要的原因就是同仁堂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
(二)角色扮演法。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必须“进入角色”,站在当事者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即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进入幼儿教师的角色中,对于在社会上出现的体罚虐待幼儿的等不良案件进行深入的分析,站在幼儿教师的角度,谴责这类教师的行为,充分认识到这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这种行榛岣幼儿的心理带来阴影,给幼小的心灵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尊重幼儿人格、平等对待每个幼儿,热爱教师工作,以爱心、诚心、耐心关爱幼儿,作一名最美的幼儿教师。
(三)讲议结合法。在教学中创造一种便于交流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提供展现个人才智与团队合作精神的机会。
如,在讲授职业理想时,应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师。使学生认识到理想教师,应是一个自信、自强,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受人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勤于学习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通过讲议结合的形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价值观,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职业理想。
四、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善于运用案例分析,避免空洞说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增加实际案例,结合当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实际,着力透视和分析新时期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各种问题,避免空洞地说教,使学生在其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能得到多样性的启示。使其自觉进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性教学力度。利用声媒体、图媒体和文媒体,采用动画、图像的设置,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力,鲜艳的色彩图画更能吸引学生。通过文字动画的设置,增强对学生视觉的冲击力,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三)精讲教材内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学中应在合理剪裁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地开发符合幼教实际的、有特色、有效果的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对于重点内容可作详细的讲解,必要时还应补充一些更加实用性的内容,作到理论联系实际;而非重点的内容略讲,也可教给同学们课下自学。
(四)鼓励学生讨论。教学中应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知识的讨论。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特点授课,开展参与式、互动式教学。
五、结束语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作为幼儿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够加强自修,淡定从容,将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在一起。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认识到幼儿教师必须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因此,《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增加实际案例,结合当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实际,着力透视和分析新时期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各种问题,避免空洞地说教,使学生在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能得到多样性的启示,使其自觉进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刘济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 149~164
[2]郭正良.颜旭.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第二版)[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4.7 :1~139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年代,这种竞争归根到底又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又是衡量高校教师履行职业义务、职业责任水准的重要尺度,是高校教师步入高等教育职业殿堂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因此,自觉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高校教师实现其职业理想、体现其职业价值的重要保证。
1.道德与职业道德
1.1 道德的概念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作为社会的一种上层建筑,它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它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共同遵守的准则与规范而存在。道德往往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因此,发挥着判断个人或群体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人类的道德观念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1.2 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具体而言,一方面,它是指符合人们职业活动特点、满足人们职业活动要求、同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与道德准则的总和;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又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职业纪律、职业品德、敬业精神、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仍然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要求与规范。
2.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愈加明显与细化,各种职业应运而生,而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团体、社会之间各种复杂的职业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相应的规范和要求,这就涉及到了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才能在学生心中永驻其崇高的人师形象。因此,高校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进取,与时俱进,加快知识更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更需要高校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高校教师的“师德”,它是指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相适应的,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和所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观念的总和。这一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其核心是高校教师的道德人格,而道德人格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阶段一,职业境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体现为人们视教师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与职业,对教师工作尽职尽责,从而获得教师职业的安全感与稳定感;阶段二,事业境界境界阶段,视教师工作为自我发展的手段与终生奋斗的事业,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继而获得教师职业的成功感与满足感;阶段三,志业境界阶段,视教师工作为志业,为人生的目的而非手段,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获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与神圣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人格从职业境界到事业境界再到职业境界的过程,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由的过程。
2.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作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隶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因此,除具备职业道德应有的普遍性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一些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极强的典范性,它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以及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具有先进性、示范性、继承性和奉献性的特征,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具体表现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作用及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支撑功能;对高校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具有统领作用;对高校教师个人获得幸福人生具有心灵平衡的价值。
3.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教师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较好地遵守职业道德,不仅有力地推动着高校自身的良好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能动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有利于高校教师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在高校教师自身道德人格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其次,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正确处理职业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处事和行为准则。最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能够促进高校教师自律精神的培养与发扬。
3.2 有利于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方面,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和教师与社会之间必然会形成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职业道德及时规范与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从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良好的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水平,改善教学的方法,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促使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和改善教育教学的质量。
3.3 有利于高校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一方面,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学术追求,高校教师要具有崇高地学术信仰以及价值追求,同时也要与学术共同体内部其他成员相互交流与探讨,并建立起融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激励高校教师坚守学术的高尚性与纯洁性,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关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同时要协调好参与社会服务与在校内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时间上的分配,教学与科研始终应该被视为高校教师本体性的职责。
3.4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社会道德风尚的方式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风貌,实现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发展。第二,高校教师通过直接参与社会事务,而使其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社会。第三,高校教师所拥有的职业道德同时还会对其家庭、所在社区产生重要的影响,对高校教师道德理想、道德情操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必然对其家庭成员以及所在社区产生相应的影响。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合格是基础优秀是方向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秦小红.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刍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1).
[2]郑海味.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自我认识[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1(5).
[3]马新峰.高校应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平原大学学报,2002(3).
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更崇高的职业,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可是目前的教育现状是教师仍然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而教师不都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鼠标轻击百度,不难发现一些有关师德滑坡的案例不少。这些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思考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等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标志着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高低也不仅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师德师风的好坏,而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折射。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很多方面。
一、教师的爱岗敬业
加里宁曾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些著名的文献著作又将教师比喻成蜡烛、钥匙、天梯……当然每一个比喻对象都有某一方面的形象性,但是作为被大家传颂夸赞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爱岗敬业。
情感上,爱教爱校爱生。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认可、接受并且喜欢,将教育事业看做自己毕生要为之付出的事业,将自己的思想境界与教育的兴衰、学校的优劣联系在一起。对自己工作的场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以校为家,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兄妹,这种情感是爱岗敬业最基本的动力。情感是内在的,也是持久的,不会因教师职业待遇报酬的高低或条件的优劣而随意波动。教师只有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才能敬重自己的事业,并为之自豪;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以谦恭之心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对学生、对事业严肃认真、专心致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理念上,教书育人。教师的爱岗敬业表现在既要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要求、适应时展的综合素质,又要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就不应只局限于学习成绩,除了千方百计地提高成绩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会学习,还要教会他们做事和做人。教师的爱岗敬业还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教育性上,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这是一个教师最应该关注的。
态度上,认真负责。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曾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而非物,容不得半点疏忽;教育的影响触及心灵,容不得丝毫大意;教育的效果检测是一笔良心账,容不得半点虚假。在学生面前,教师没有任何个人行为,教师的言行举止永远都在学生的视野中,教师应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得失。
二、教师的师爱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所以师爱是教师的魂中之魂。教师爱学生就是要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向有勇气、有智慧、有担当的成熟人迈进。苏霍姆林斯说:“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所以了解学生也是爱学生的一种体现。教师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而且要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洒向每个学生。享受教师的爱,是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也是他们的权利,教师的爱是他们得以健康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
情感是师爱的前提,理性是师爱的方向,情感与理性的融合是师爱实现教育功能的保证。教师从早到晚与学生一起活动,上课时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下课后又要关注他们的课余生活。学生会因为教师的多一点点的关注而喜悦,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每一点点的进步而欣慰。这些简单的、纯真的情感就是教师爱学生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师只有“爱的奉献”是远远不够的,师爱还要求教师尊敬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
、引导学生。师爱是双向交流,要求教师情理相容,严慈相济。奉献之心,不忘使命。爱就意味着奉献,教师的爱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爱。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和尊重是教育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学生的爱,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为他们的未来负责,为民族的未来负责。
三、教师的公正
从整个社会来说,教育公正关系到社会的公正,而教育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很多:教师自身的投入和教师收入之间的关系;教师集团的利益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等。教师的公正决定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每个学生都对教师的公正有相当高的期望值,教师公正与否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息息相关。教师的公正可以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偏颇导致某些教师的角色模糊;经济繁荣与教师主体性的矛盾导致某些教师人生理想淡漠。广大教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用好公正这面大旗。教师的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公正也可为实现社会公正作出贡献。
教育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进而实现人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这些职能的实现主要依靠就是教师,而对教师的职业素养的较高要求又由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决定。较之于其他社会职业,教师的劳动具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源于教育劳动的内在特性,而这种内在特性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灌注于教师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全社会乃至民族发展的重要方面。 首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开展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第一,建立师德教育的学习培训制度,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将教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化、规范化。第二,要将师德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中,让教师随时参与到师德的讲座学习中。第三,要求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知道哪些行为教师可为,哪些行为教师不可为,主动提高道德修养,自觉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坚持自主学习,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广大教师掌握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理解遵守职业道德的目的和意义,教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提高师德修养的前提。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教师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在处理人际关系、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没有这种内心体验即诉诸情感的道德认识,教师的道德行为就缺乏内在动力。可以说,师德修养的提高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对完整的道德意识。
其次,充分发挥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和社会监督作用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学期考评或年度考评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考评,是激励并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职责的有效途径。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是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充分发挥考评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有必要建立师德的考评监督机制。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测评标准,积极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考评机制。这样,既可确保学校师德考评工作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又有利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组织等多方面的监督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靠教育又靠激励和约束。教育是基础,激励约束是手段。我们对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教师及其优秀事迹大力表彰,以先进人物事迹的道德感召和情操感染唤起更多的人对美好道德的向往,并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而高尚的内心体验。在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同时,又强化政策导向,严肃法纪,严格为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与教师的奖惩、培训、聘任、辞退及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晋升挂钩,加强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的处理。在道德压力和纪律约束下,教
师在内心深处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会产生敬畏心理,知道违背职业道德带来的后果,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
最后,进行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关键在于建立内化自律机制。内化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自律是无论是否有外在的约束和监督,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自愿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首先要树立法律的意识,使新型的法律理念融入思想意识之中。另外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内容、师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已不仅是道德的要求而且是法律的要求。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教师只有在生活中严格约束自己,依靠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践职业道德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度德而师之”,从而将书本内容融入生活,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中,投身教育实践是完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唯一标准。人民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职业道德自觉性,才能把师德修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一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针对地方师范院校初等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
(一)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初等教育师范生思想道德水平
师德是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开展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职前培养,有助于提高师范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师范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内化为师范生自我发展的原动力,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的正确职业态度。 [2]
(二)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力量奠定坚实基础
师范院校是师资培养基地,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肩负着为小学培养和输送合格教师的社会重任。小学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素质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小学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可见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奠定了基础。
二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以绵阳师范学院初等教育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共26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67份,回收261份,回收率98.1%。有效问卷253份,有效率95.5%,对回收上来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本次调查的基本结论。
(一)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1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调查统计
本次调查参与人数是267人,其中女性占全体参评人员的97.2%,55%以上的学生是独生子女。来自于农村的生源占78.2%,城市生源为 21.8%。调查发现,学生选择小学教育专业大部分是采纳家长或老师的建议,报考前对本专业有初步的了解,知道毕业后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但对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太高,毕业后一定会从事本专业相应岗位工作的意愿比较低。同时,学校除了德育课的部分课程外,在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比较少的;在“职业道德教育对你的学习生活有没有影响”的选项中,认为影响不大的占65.2%。
2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当前学生对目前教师行业职业道德现状不满意,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是很清晰地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等;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认识到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淡薄和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低下是其主要原因,应承担重大或较大责任。
(二)目前现状及成因
1 转型期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传统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标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很多人认为“乐于助人,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和谐意义非常重大,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抛开自身利益去实践。
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近年来,国家对小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日趋重视,对小学教师师德培养目标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期望。然而,小学教师的师德培养目标往往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政治性,教育过程相对死板,缺乏灵活性,教育方式和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目前,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校比例较小,其他涉及师德教育内容的课程也微乎其微,已呈现出对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大面积“荒漠化”。[4]另外,初等教育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内容空洞、不充实,缺乏针对性,所用师德教育教材大都是各类师范生通用教材,适合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使用的师德教育课程教材非常少。
三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对策
针对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一) 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1 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教育,强化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提高行为规范师范性认识
初等教育师范生职业情感和行为规范的素养是师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职业情感,能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引导师范生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价值观;遵守具有师范性的行为规范,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5]所以,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教育,强化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提高行为规范的示范性,是完善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2 改进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师德教育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多种多样教育方式及其教育功能的有机整合。师德教育不能囿于对教师的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要通过如社会实践、对照先进典型、互动交流教育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让师德教育避免空洞、枯燥乏味,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师德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德观,为良好的师德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途径
1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初等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高校的长期任务,是师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做好师德教育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做好思想理论课程设置实施工作,加强“两课”教学的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初等教育师范生提高自身修养,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2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教育载体作用
师德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师范生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师范氛围”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会对师范生的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6]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师范氛围的 “学校文化” 更直接,更浓郁,为初等教育师范生师德的养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增强师德教育效果提供条件。
3 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及榜样示范作用
利用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这种学生参与、关注度高以及高效、人性化的信息交流平台。挖掘、整理和宣传基础教育系统中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师德模范”先进事迹,积极带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这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同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从事小学教育的使命感,树立良好的职业认同和情感,从而达到榜样的模范师范带头教育目的。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师德水平。师范院校教师的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未来小学教师的师德养成。因此,在新形势下提高师德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势在必行。
1 选择职业道德修养高的教师
首先,可以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师德课程的讲授。实现德育教师的专业化。[7]其次,在师德内容的具体讲授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或从事小学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讲座,条件允许的化,可以直接聘请师德教育相关专家担任师德课程教学。
2 加强对师范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