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24 09:24: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自然资源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自然资源分析

篇1

引言:在上世纪60 年代初期,卫星遥感技术获得了体系化成长,逐渐成为观测技术领域的重要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的监测主体具有远程性,采取非直接接触形式,完成监测目标性能探测,具有探测结果的高效性、探测数据的准确性、探测应用的成本可控性、探测范围的规模性等优势。

1 在土地资源勘测作业事项中遥感技术应用表现

1.1 土地资源遥感应用范围

土地资源探测工作中融合遥感技术时,主要探测土地资源性能,关注土地资源数据动态变化,加强土地资源数据更新,便于从动态化、多样化等视角,完成土地资源属性探测工作,以期有效提升土地资源遥测工作的有序性、智能性。与此同时,遥测技术在土地质量检测、生态性测评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提升其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相关单位的应用价值,为相关土地资源利用开发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提升了土地资源保护效果,加强了土地资源相关决定的准确性。

1.2 获取土地资源信息

针对土地资源开展的遥测工作,以获取土地资源相关信息为重要项目。在获取土地资源信息期间,针对遥感数据实际获得了土地资源信息,比如时间、空间等,依据土地资源属性加以数据归类,提升土地资源信息获取的有效性。在信息处理期间,信息提取的方式,通常表现为两种,第一种方法为“目视归类法”,第二种信息提取方法为“人工智能分类法”。目视归类的提取应用,是以人工智能分类为基础衍生而出的新型应用技术。

此信息提取方法的分析流程为:针对遥感影像加以筛选,开展图像信息分析与甄别,在影像中完成标志设立,开展针对性判断与信息读取,完成数据图绘制与面积比例确定,加强影像图误差消除,综合开展精细化数据分析等。目视归类法,现阶段在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相关工作中获得了实践性应用,获取了相关有效的监测成果[1]。

2 在水资源勘测作业事项中遥感技术应用表现

2.1 获取水资源信息

获取水体信息时,遥测信息类别具体表现为:水资源分布情况、水资源面积测算等。针对此类信息获取程序,常用的信息技术包括:

以图像融合相关信息技术为基础,比如色彩设计、IHS与HPH变化、比值测算等,以此提升水体信息显示的直观性。

以光谱关系的应用基础,借助波段组合确定光谱规则的适用性,借助目视判断解读、阈值筛选等程序应用,精准获取水体信息。

以遥感指数法为应用基础,借助亮度、植被等指数遥测技术,在地面径流较少的区域,有效获取水资源信息。

在三种水资源信息获取途径中,遥感指数法的测量效果较为精准,获得了相关水资源行业的广泛认可。

2.2 水质监测

在监测水质情况时,分别从地面、航空等视角,完成水域质量情况探测,诊断水资源结构中的各项表现,比如反射、吸收等,以此确定水污染相关信息。一般情况下,水质遥测技术测定项目具体表现为:叶绿色含量、水体透明程度、悬浮物在区域水环境中的占比、有机物溶解处理效率等。高光谱遥测技术,获取的遥感数据,在水质检测工作中发挥出较为重要的作用。高光谱遥测技术展现的遥测数据,能够以曲线性质表现出水质定量遥感具体情况,为遥测数据获取增加了直观性、精细性。

3 在林草湿地资源勘测作业事项中遥感技术应用表现

3.1 遥测森林资源

针对森林资源开展的监测工作,主要面向森林灾害予以防范。森林灾害主要表现为:火灾、病虫害。在针对火灾安全事故开展遥测工作时,设定了卫星数据方位周期,形成了以气象卫星为基础的监测体系,运行状态稳定。针对病虫害问题开展的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是借助光谱反射现象,获取植物可能性产生的病虫害表现。利用机载高光谱完成遥感数据分析工作,能够在光谱曲线特征中确定相关植物种类的病症,比如灵芝茎基腐病。结合光谱曲线获取的遥测数据,精准确定植物健康性,以此完善森林资源防虫害工作体系。

3.2 遥测草原资源

利用第三代实用气象观测卫星、气象卫星程序传感器等技术传输的数据,获取植被、牧草等信息,判断草原资源生长与气象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由此获取区域牧草长势,发挥出遥测技术的应用价值。利用遥感技术,能够完成区域草原分布、长势情况的信息获取,为相关单位绿化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效支撑[2]。

3.3 遥测湿地资源

湿地资源在遥测期间,存在的工作障碍为湿地划分依据,相应提升湿地信息处理难度。现阶段,针对湿地资源监测工作,采取的是综合型监测方式,借助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遥感影像多种技术,协同完成监测工作,以此获取湿地资源的监测动态性,在神经网络分类法作用下,科学完成森林湿地类型划分,具有划分的精准性。

4 在矿产资源勘测作业事项中遥感技术应用表现

4.1 获取岩矿信息

针对岩矿信息开展的遥感测定工作,能够为地质学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探测期间,采取岩矿信息识别、获取岩矿侵蚀变化情况、建设遥感找矿程序等形式,系统性开展矿产资源探测工作。矿物结构中包含的成分有晶体、阴阳离子等。此类物质在吸收光波后,形成了差异性光谱特征,借助此类光谱特征,采取相似指数、光谱角等形式,判断岩矿信息,提升信息获取的实效性。

4.2 监测矿山资源

监测矿山资源时,旨在为矿山开发相关作业程序提供指导信息。监测项目具体包括:开发区域具体情况,比如适用的开采形式、确定开采区域等;矿山区域地质条件,采场区域确定、统计废弃物数量等。借助高空间分辨率能够完成矿山资源的全面监测,获取可用的遥感数据,加强自动信息分类提取,结合人机数据交互,提升数据可读性,以期直观展现矿山环境的具体情况,为矿山开发相关事业增加科学指导。

结论:综上所述,在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背景下,遥感技术相应获得了成熟化发展。现阶段,针对自然资源开展的探测工作,尚未制定较为完善的探测标准与行为规范,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尚需深入研究,以期在实践探测活动中检验遥感技术的应用能力,使其应用获得完善,为自然资源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篇2

一、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产生

二十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日本水俣病事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美国诺夫水道事件等大量震惊世界的污染事件唤起了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也导致了环境侵权法的蓬勃发展。①传统的环境侵权法主要着眼于对因环境危害行为导致的财产损失、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提供赔偿救济。然而,环境危害行为在对人身和财产带来损失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对自然资源本身的损害。这种损害在很多情况下是巨大的,甚至远远超过了前者,②但在损害赔偿的过程中却被忽略了。过去,自然资源仅仅被视为一种经济资源,除了作为财产权客体之外,不具有其他的价值。故而自然资源只能在处于财产权支配下时,才得到市场价值损失的赔偿。随着资源稀缺性的显现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除了具有经济价值之外,还具有提供环境容量、审美、文化等许多不可替代的功能。对这些功能的损害通常又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只有全面赔偿对自然资源造成的损害,才能真正实现“污染者负担”,防止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的出现。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各国开始了对自然资源损害进行赔偿的探索。

对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探索最初是在传统侵权法的框架下进行的。如,荷兰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是依据民法典的有关规定进行的,其将损害划分为物质损害和非物质损害;德国环境责任法则延续了民法的某些特点,只将财产权下的自然资源损害纳入赔偿范围,未规范公共自然资源的损害赔偿;而美国最初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也是在普通法的框架内进行的。然而,传统侵权行为法与自然资源损害的赔偿并不契合。首先,传统侵权法下,只有特别利益受损的人才可以就损害求偿;而公共自然资源的损害往往导致的是集体利益的损害,不涉及具体个人利益的损失,因而在主体的资格方面存在着重大的障碍。③其次,传统侵权法中,可赔偿的财产损失仅包括该财产市场价值的减少,而自然资源具有除市场价值外更为重要的环境价值,这一点却不能在侵权法框架下得到赔偿。最后,损害赔偿请求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主体可以放弃行使;国家也无权干涉权利者对赔偿金的使用。当主体放弃求偿权时,自然资源的损害就无法得到赔偿;即使获得了赔偿,主体也可以选择不用这些赔偿金对自然资源进行修复。从上述分析可见,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问题仅依赖传统侵权法是不可行的,应当建立独立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

(二)各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框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国开始了构建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探索,至今,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赔偿制度。

德国关于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规范主要集中在1990年的《环境责任法》中。该法对污染排放导致环境损害的特定工业设备的所有人实行严格责任。但是赔偿只限于财产权下的自然资源损害,公共自然资源的损害不在该法的赔偿范围之内。④损害的评估采取以修复为基础的方法。修复费用超过减少的财产价值不一定会导致措施被视为不适当的。⑤对于不可修复的损害,则依民法典第251条第2款的规定,即依财产市场价值的减少来确定。此外,联邦环保部为制定《环境法典》而设立的环境法典独立专家委员会于1997年提出了德国《环境法典草案》。该草案试图填补《环境责任法》留下的公共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空白,它规定对于此类损害,以及在私有主体不愿对其所有的自然资源损害提出赔偿请求的场合,公共机构可以要求责任方进行修复或请求赔偿。不过,迄今为止,德国的《环境法典草案》还未获通过。⑥

荷兰《民法典》和《危险物质法》构建了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基本框架。对于所有权下的自然资源损害,财产所有人可以提出赔偿请求。但是,在所有者不愿意提出请求的场合,《危险物质法》的态度并不明确,似乎未授权公共机构采取行动。⑦就公共自然资源损害而言,《荷兰宪法》和《民法典》授予了公共机构资格。损害可赔偿的范围包括修复费用、预防或减轻措施的合理费用以及评估损害和责任的合理费用。⑧在资源无法修复的情形下,虽然立法肯定了可以采取其他替代措施,但未明确可采取的措施种类及修复程度的确定方法。

加拿大的立法在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主体设定上具有鲜明的特色,根据1999年《加拿大环境保护法》,个人除了在其所有的自然资源受损时可以提出诉讼外,当政府未能对环境损害行为做出及时合理的反应时,也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⑨法院可以判决原告与责任者进行修复计划的谈判。但立法未提供评估损害性质和程度的指导,也无确定修复措施种类和程度的规范。修复计划是否可接受完全依赖于法庭的裁量。

除各国对自然资源损害做出立法反应之外,作为区域国际组织的欧盟,也对其范围内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进行了探索。2004年欧盟《关于预防和补救环境损害的环境责任指令》(以下简称《指令》)建立了欧盟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框架。《指令》是在2002年《欧洲委员会环境责任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的指导下做出的。《指令》延续了《白皮书》中的一些做法,同时也有了一些变化。在适用范围上,《指令》只限于欧盟自然保护法中受保护的物种和栖息地,土地和《水框架指令》所指的水体。成员国具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资格,而不论资源属于私有还是公共;在《白皮书》中公益团体具有辅的资格,但在《指令》中该资格被取消了。《指令》相对《白皮书》的另一个变化是,除了修复费用外,还承认了过渡期损失的可赔偿性。但是《指令》在具体的评估措施上规定尚不具体。⑩

上述国家和地区虽然已经有了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立法,但这些规定大多不是关于自然资源损害的专门立法,对于制度的具体构成规定得还不够细致。一些国家对公共自然资源损害的赔偿还存在障碍;欧盟虽然未区分资源的性质,但涵盖资源的范围十分有限。在赔偿的具体范围上,部分立法对于过渡期损失和无法修复时的规定还不明确。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都还缺乏关于评估标准和程序的具体规定,这使得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案件的进行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和技术上的困难。相比而言,美国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立法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由《清洁水法》、《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以及《石油污染法》和相关的损害赔偿评估规则构成的评估体系,规定相对全面和细致。而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立法仅有一些原则性的零星规定,(11)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经验,尤其是美国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参考借鉴意义。

二、美国普通法和制定法中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

美国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经历了从普通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最初,自然资源损害被视为环境侵权损害的一种,由传统侵权法来调整。普通法下的公共信托原则和国家亲权原则(12)赋予了公共机构对自然资源损害的有限权;而以市场价值减少为基础的方法则指导着损害的评估。这样,普通法只提供了十分有限的对环境损失求偿的机会。正是普通法的缺陷导致了以综合的联邦环境立法对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进行规范的需要。(13)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的立法至今已形成了由《清洁水法》(CWA)、《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CERCLA)以及《石油污染法》(OPA)和相关的损害赔偿评估规则构成的较为完善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规则体系。

(一)普通法中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

传统的侵权法下,仅仅只有个别利益受到损害的人才有权提出赔偿请求。而美国普通法却赋予了公共机构对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权,这是通过公共信托原则和国家亲权原则来实现的。公共信托原则起源于罗马法,经由英国普通法传入美国。在进入美国法的早期,用于保护可航水体下的渔业资源和土地。(14)它承认这些资源为州的公民共同享有,各州只能为其公民的利益托管这些资源,就这些资源的损害索赔。随着该原则的发展,已扩张至具有很少甚至不具有商业利益的自然资源,如非可航水体和州公园、土地、湿地和野生动物等。(15)然而,尽管州的托管权有所扩张,但其范围仍是有限的。在很多州,公共信托原则的最大限制就在于其不适用于地下水和含水层的污染。(16)另一方面,该原则仅解决了州政府的托管权问题,而未涉及联邦托管权的问题。正如Martin(马丁)诉Waddell(韦德尔)案中所讨论的,“各州的人民享有,对他们所有的可航水体、其下的土地为公共之使用享有完全的权利,仅受一般政府(州政府)宪法中权利的制约”,也就是说州公民对资源享有权利,并将托管权授予州政府。而联邦政府却没有得到这样的授权,它只能在制定法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托管权。(17)

除公共信托原则之外,国家亲权原则也赋予了国家对自然资源损害的资格。起初该原则用于授予国家作为无法律行为能力者的监护人的权力。后来也用于允许州对其准利益损害的求偿。准利益包括公民的健康和福利、州的环境与自然资源以及州的一般经济等。(18)这样,州也就可以就自然资源的损害求偿,但是该原则仅解决了资格的问题,本身并不构成诉因。该类案件的诉因主要是普通法中的“公共妨害”。

除了主体资格的有限性之外,普通法对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限制还来自于损害的评估方法和对因果关系的认定。普通法下,可赔偿的损害是指资源减少的市场价值,资源的修复费用只有在不超过前者的情况下才能成为确定赔偿金的方法。(19)然而,很多具有重要环境、审美、文化功能的自然资源只具有很少的经济价值。这样,损害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另一方面,普通法中所有的损害与行为之间都需要有科学证据支撑的近因关系。(20)在普通法下,应个别地识别污染的来源、精确记录每个责任方造成的损害;事实上在该类案件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自然资源损害评估中常用的模型和统计数据的方法都只能说明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而不构成确定的近因关系。(21)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损害赔偿的困难。

普通法应对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困难使得以制定法形式构建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成为必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美国开始了在联邦制定法中规范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历史。

(二)联邦制定法中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

联邦制定法中最早规定可对自然资源损害进行赔偿的是1972年《国家海洋禁猎法》(NMSA),该法案为海洋环境的保护建立了一种特别的联邦层面上的保护程序,并规定,对受到损害的自然资源提供民事赔偿。(22)接下来,1973年《跨阿拉斯加输油管道授权法》(TAPAA)对适格的管道的所有者,以及从输油管道输油的油轮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实行严格责任。(23)但是,法律却并未规定如何测估赔偿金以及那些同人类使用完全不相干的资源是否也属于修复之列。(24)此后,1974年《深水港法》(DPA)赋予了交通部代表公众托管海洋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并就损害求偿的权利,并规定赔偿金须用于修复自然资源。(25)1978年《外大陆架修正法案》(OCSLA)规定,政府应当就由于油类泄漏引起的经济损失,其中包括“对自然资源的损害、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损失的使用价值得到赔偿。(26)

前述早期立法为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主要限于对损害可赔偿性的确认,而缺乏对损害具体范围和认定方法的规定。此后颁布的《清洁水法》、《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石油污染法》则形成了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构架;再加上内政部(DOI)和国家大气和海洋管理局(NOAA)的相关评估规则,该制度的全貌就显现出来。

《清洁水法》是20世纪80年代处理与美国水体中的石油和危险废物泄漏相关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重要法律。《清洁水法》规定,在一定限额之内,政府可以就清洁油类泄漏发生的费用得到补偿,但没有明确提到自然资源损害赔偿。(27)1977年《清洁水法》修正案则弥补了这一缺陷。修正案规定“总统或任何州的授权代表,可作为自然资源的托管者就替代或修复资源的费用求偿。”(28)这是立法中首度认可赔偿环境损害中超过市场价值损失的部分。(29)但是法案没有承认部族的托管者地位,也没有规定确定损害的方法和途径。

《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第107条规定,泄漏有害物质的船舶的拥有者和运营者负责赔偿“对自然资源的损害、破坏或损失,包括评估这种损害、破坏或损失的费用和成本”(30)。该法显著扩大了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评估的适用范围,几乎涵盖了除石油外的全部物质对任何环境媒介的损害,而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水体。法令并没有规定精确的损害评估方法,而是授权内政部制定详细的规则(下称DOI规则)以指导自然资源损害评估。该规则规范《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下的有害物质泄漏和《清洁水法》下的石油排放引起损害的评估,(31)并赋予托管者在依据该规则进行评估时享有允许证伪的推定的利益,规则两年审查修订一次。(32)1986年内政部颁布了损害评估的最终规则,确立了“较少原则”和以市场价值评估法为主的评估方法,(33)这两项规则在后来的俄亥俄案(34)中得到了修正。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规则也因被认为与《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的立法目的不符而遭到诟病。(35)规则发展至今,已经历了多次修订,现行规则规定损害赔偿金包括“修复、恢复、替代和/或获取受损自然资源或其提供的服务的等价物的费用”、“从排放或泄漏到修复、恢复、替代和/或获取资源和其服务等价物至基线的时间内公众流失的所有或部分服务的可赔偿价值”以及评估的合理必要的费用以及利息。(36)规则还建立了两种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评估程序:A程序和B程序。A程序适用于少量石油或有害物质泄漏的事件,用简单的特定模型进行计量。B程序适用于大型事故,对每一次事故进行单独的、特定的评估。

受1989年ExxonValdez号油轮泄漏案(37)的影响,美国国会迅速通过并签署了1990年《石油污染法》来统一分散的石油污染立法。新法继承了以前诸法的优点并对原油泄漏的阐述更加具体深刻。它将修复措施的费用而非资源减少的市场价值作为评估“公共自然资源损失”和“效用流失”的标尺。(38)在《石油污染法》中,托管者可以得到的损害赔偿分为三部分:(39)(1)修复、恢复、替代或获取受损自然资源的类似等价物的成本;(2)自然资源在修复期间价值的减少;(3)评估这些损害赔偿的费用。此外,《石油污染法》还授权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制定石油污染造成的自然资源损害评估规则(下称NOAA规则),从而与DOI规则共同构成了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评估的两套系统。

三、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成

上文已经提到,《清洁水法》、《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和《石油污染法》中的相关条款构成了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主体。下文将主要就这三部法律和DOI、NOAA自然资源损害评估规则来说明该制度的构成。

(一)赔偿主体

赔偿主体是指法律规定的应对自己损害自然资源的行为负责,并对该损害进行赔偿的人。在不同的法律中称为责任方(responsibleparty)或潜在责任方(potentiallyresponsibleparty)。下面将分别阐述三部法律下的赔偿主体。

《清洁水法》主要规范向美国可航水体、邻近岸线区域或毗连区泄漏石油或危险物质导致自然资源损害的情形。该法下的赔偿主体包括排放石油或危险物质的船舶或岸上设施的所有者、营运者或直接控制人,以及特别情况下的第三方。(40)这里的所有者或营运者是指:“(A)对船舶——任何因遗赠而拥有、营运或管理该船舶的人;(B)对于临海设施——任何拥有或控制该临海或岸上设施的人;(C)对被遗弃的岸上设施——遗弃前最后拥有或营运该设施的人。”(41)当排放者能够证明该排放完全是由第三方主体的作为或不作为所致,该第三方主体被视为承担责任的排放者。

《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规范向环境泄漏除石油以外危险物质的行为,它将承担反应行动费用(42)和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费用的主体称为潜在责任方。1986年《超级基金修正案与再授权法》第107条进一步将潜在责任方分为4类:(1)当前该船舶或设施的所有者或营运人;(2)在处置危险物质时拥有或营运处置设施的人;(3)通过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借助第三人拥有或营运的设施处置危险物质,或为处置本人或其他主体拥有的危险物质安排运输的人;(4)危险物质为发生泄漏或存在泄漏危险的处置设施接受后,负责运输危险物质的人。(43)它们应承担“对自然资源带来的损害、减损或损失,包括评估该排放行为导致损害、减损或损失的合理费用”。(44)

《石油污染法》的适用范围广泛,但凡存在从任何移动或固定的物体向水体或海岸排放或威胁排放石油时,都会引起它的适用。该法详细规定了各类设施引起自然资源损害时的赔偿主体:船舶的所有者、营运人或因遗赠而受领船舶的人;临岸设施的所有者或营运人;海上设施所在地的承租人或许可证持有人,以及依州法或《外大陆架土地法》取得土地使用权或地役权者;管道的所有者和根据1974年《深水港口法》授权的深水港口许可证的持有者。此外,被遗弃的船舶设施或管道发生泄漏或存在泄漏威胁时,最近的遗弃行为发生前本应对之承担责任者为赔偿主体。(45)与《清洁水法》相同,特别情况下第三方也应承担赔偿责任。(46)

(二)赔偿对象

赔偿对象是指就自然资源的损害请求和领受赔偿的一方,它应与受损的资源有合理的利益关系,同时有能力和意愿将赔偿金用于修复资源或其他对损害进行弥补的方式。何种主体能够代表自然资源,就其损害进行索赔和受领赔偿正是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一个难点。传统侵权法要求求偿主体因责任方的行为受到“个别”的损害。而在公共自然资源损害中,受损的是集体的利益,而非个人的特别利益。普通法下的公共信托原则和制定法中托管权的授予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普通法的公共信托原则之下,州被赋予了对自然资源的托管权,它可基于其托管者的身份提出赔偿请求。制定法下托管者的范围更加广泛,包括了联邦自然资源管理机构、各州州长委派的机构和印第安部族,他们可以基于托管者的管理权、所有权或控制权对自然资源的损害索赔。(47)现有的联邦托管机构包括农业部、商务部、国防部、能源部、内政部和其他被授权管理或保护自然资源的机构。(48)当一事件给受条约保护的印第安部族的使用,如狩猎、捕鱼,以及文化资源产生负面影响时,部族也会作为托管者参与到自然资源损害评估中来。有时候,一项资源会涉及多个多级托管者,此时如果允许多个托管者分别对损害进行索赔,很可能产生双倍赔偿的问题。对此,一些法律规定了托管权的协调。如DOI规则规定,在制定评估计划时,如果由于自然资源的“共存、邻近或共同管辖权”,多个自然资源托管者共担责任时,他们应进行合作和协调,并指定牵头机构以管理评估。牵头机构应作为协调者联系评估所有有关方,并在授权官员不能达成关于制定、执行或评估计划的一致时,充当争议的最终仲裁者。该机构由所有自然资源托管者的共同协议指定。未能指定时,则根据资源的位置确定由哪一级别的托管者作为牵头机构。(49)

在联邦立法的自然资源条款中,公民个体被排除在了自然资源损害求偿主体之外。(50)但公民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提出公民诉讼,从而在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案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联邦层面,三种情形之下可以进行公民诉讼:当认为自然人和法人违反了联邦环境法时,对其提出;当联邦政府未能行使实施环境法的职责时,对其执行机构,尤其是环保局提出;或者对联邦机构就其自身的污染行为提出。(51)但是,公民只能通过公民诉讼的形式迫使托管者寻求自然资源损害赔偿,他们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损害进行求偿。(52)论文

(三)赔偿范围

确定自然资源的哪些损失及托管者因损害产生的哪些费用可以得到赔偿是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核心。它决定着赔偿是否全面合理。从《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石油污染法》和相关评估规则的规定来看,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范围包括三个部分:修复费用、过渡期损失和损害评估费用。

修复费用是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范围中的首要部分。它是指“修复、恢复、取代或获取”受损资源或其提供服务的等价物的费用。(53)将其纳入赔偿范围的理由在于:由于自然资源广泛的环境、审美、文化等价值,只对其进行经济赔偿不足以弥补公众的损失;合理的方法应该是采取修复措施,将受损资源恢复到损害前的状态。不过,修复费用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必要部分。1986年DOI规则采取了“较少规则”,认为赔偿金是修复费用和资源减少的市场价值中的较少者。由于资源还具有市场价值之外的广泛的非使用价值,仅计算市场价值的减少实际上低估了资源的损害。该项价值减少往往也低于修复费用,从而在很多情形下排除了修复措施的采用。该原则在俄亥俄诉内政部案中得到了修正,法院了内政部认为采用较少规则可以提高效率的观点,认为内政部的根本错误在于它把环境看成一种可以依据市场价值进行定价的有形商品。法院认为,除非修复是不可行或异常昂贵的,都应采取修复行动。(54)

即使可将资源修复至损害前的状态,修复费用仍不足以涵盖所有的损失。由于修复资源有待时日,在修复期间资源提供的服务还是会继续流失,这段时间流失的效用仍需赔偿。这就是过渡期损失。它在DOI规则和NOAA规则中有不同的表述,二者有着细微的区别。在前者中称为“可赔偿价值”,指过渡期内损失的资源的价值,注重以经济学工具评估损失,在后者中称为“赔偿性修复”,指修复临时流失的资源服务的工程的费用,托管者可以对这种修复措施的费用进行求偿,或者责任方可以在托管者的监督之下实施赔偿性修复工程替代。(55)

由于在进行自然资源损害评估中,托管者还支出了评估费用,这类费用也应由责任方予以赔偿。DOI规则规定下列成本应该得到赔偿:识别与筛选的活动;对潜在责任方的通知;公众参与;对暴露的确认分析;对损害赔偿的基本评估;和任何其他的评估计划。(56)NOAA规则下的评估费用包括:行政的、法律的和为了强制执行的费用;监测和监管的成本;以及与公众参与相关的成本。(57)

(四)自然资源损害评估程序

DOI和NOAA分别就自然资源损害评估建立了两套程序。前者针对CWA、CERCLA下的石油和危险物质泄漏导致的损害,后者作用于OPA下的石油排放或威胁排放产生的损害。

在DOI规则中,自然资源损害评估分为四个阶段:预评估阶段、评估计划阶段、评估阶段和评估后阶段。(58)在评估计划阶段应分析和检验各种信息,看是否有必要启动评估程序。包括向托管者通报有害物质泄漏的情况、启动必要的应急计划,进行必要的取样试验、并就处于危险的自然资源的情况作出确认。如果预评估阶段的结论显示应进行损害评估,则评估者应制定评估计划,在计划中,应对评估程序做出选择。DOI为资源的评估提供了两套程序:A类程序和B类程序。A类程序适用于规模较小且损害不大的事故,仅需要极少的实地观测,它主要依赖于计算机模型对损害进行估算。规则中还规定了两种模型:海岸与海洋环境自然资源损害评价模型(NRDAM/CME)和大湖区环境自然资源损害评价模型(NRDAM/GLE)。B类程序则需要个别的实地测量。该程序由三部分组成:损害定性、损害量化和损害赔偿金的确定。对于损害的定性,规则分别就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地质资源和生物资源规定了构成损害的条件。在确认损害后,则应判断该自然资源因事故导致的服务水平的降低程度。这主要通过确定损害前的“基线”水平来进行。就损害赔偿金的确定,规则分别规定了修复费用、可赔偿价值和评估费用的计算或评估方法。评估完成后,托管者应准备一份包括预评估筛选决议、评估计划在内的评估报告,并保证获得的赔偿金用于修复受损的自然资源。

NOAA规则下的自然资源损害评估包括预评估阶段、修复计划阶段和修复实施阶段。(59)预评估步骤的目的同DOI规则下预评估的目的极其相似。在这一阶段,托管者需要收集有限的数据并决定是否继续损害赔偿评估的进程。修复计划阶段中应形成一揽子修复方案以就损失加以赔偿,它分为损害评估和修复选择两个步骤。损害评估涉及损害的定性和量化,但在认定方法上不如DOI规则详细。NOAA规则下的修复包括基本修复和赔偿性修复,分别针对资源的恢复和过渡期内流失的效用。该规则的特色在于对过渡期修复规模的确定采取了“资源对资源,服务对服务”的方法。(60)在修复计划通过之后,就进入了实施阶段。规则就行政记录、赔偿请求的提出以及强制担保、账户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四、在我国建立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初步思考

我国没有关于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专门立法,仅有一些原则性的零星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确定了恢复原状和赔偿损失两种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权限方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赋予了行使海洋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索赔权。而即使在海洋污染领域,关于自然损害赔偿的规定亦不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美国关于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相关经验,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

(一)确定求偿主体

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中,通过公共信托原则赋予政府机构对自然资源的托管权,从而使之可以就资源的损害求偿。一方面,政府具有保护环境和公民利益的职责,保护自然资源及就其损害修复索赔是其职责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更有能力从事需要大量数据、监测和技术、资金支持的资源损害的评估和修复。这使得政府机构作为求偿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我国可以借鉴这种模式,赋予政府机构在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中的资格。而且在我国实行这种模式较美国具有更大的便利。为解决就公共自然资源损害索赔的主体资格问题,美国需借助公共信托原则和国家亲权原则以使国家机构的资格获得正当性。而在我国,由于采用自然资源资源公有制,国家是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的所有者,政府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方式较之美国在判例和制定法中逐一确认托管权更为方便。同时,我国的立法中也已存在这样的尝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这一规定在相关的司法实践中也得到了体现。在塔斯曼海油轮泄漏案中,天津市海洋局就对海洋环境容量的损失进行了索赔。有了立法和实践的探索,我国可以把政府机构对自然资源损害索赔的领域从海洋污染领域扩大到所有的自然资源领域。当然,仅仅是原则性的确认还缺乏可操作性,应在立法中为每一项自然资源确定具体的代表机构,只有权责明确,才能保障求偿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公益诉讼

政府机构资格的确认是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案件发生的基础。但是政府不一定在资源发生损害时都能及时合理地做出反应。此时,公民和公益团体的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的公民诉讼就为公民提供了一个参与到资源损害索赔中去的机会。此外,加拿大、欧盟也在其立法、《白皮书》中确认了个人或公益团体的资格。从这些国家的立法和实践来看,他们的参与方式大致有两种:在政府未能合理行使职权时,直接就损害进行索赔;或者就政府的不当行为提起行政诉讼。

我国尚未建立起公益诉讼制度,在公共自然资源发生损害时,由于不涉及到公民和团体的个别利益,他们无权提讼,从而阻碍了自然资源损害的赔偿。公益诉讼机制的设立将为自然资源损害的赔偿提供又一种保障。但是,鉴于我国环保团体的发展并不完善,往往缺乏足够的技术和资金应对自然资源损害评估和修复中的困难,现阶段他们的权利应限于对政府机构的诉讼,以促使他们对资源的损害进行求偿,而不是独立地提出索赔请求。

(三)明确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范围

我国立法中没有关于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范围的严格界定,可赔偿的自然资源损害主要是指天然渔业资源的损失。但这远不足以涵盖自然资源损害的全部范围。

在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中,赔偿金包括三个部分:修复费用、过渡期损失和评估费用。这三个部分可以保障受损的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全面的赔偿。修复行动可以保障资源恢复到受损前的状态,同时这修复费用和过渡期损失又可使受损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都能够得到赔偿。我国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范围也可采取这种分类。同时,由于我国油污损害赔付率较低,在我国对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和市场化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赔偿主要应针对可恢复的损害,对于不可恢复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还应采取审慎态度。(61)对于过渡期损失,也可引入修复的方法,并探索合适的评估方法。

(四)制定评估规则和评估方法

即使规定了全面的赔偿范围,没有完善的评估方法和程序,也不能保障损害的充分赔偿。在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中,就确立了两套完整的评估系统。NOAA规则将评估分为A、B两类程序。A类程序针对损害额较小的损害,采取了计算机模型化的方式,对于属于模型范围内的损害可采取这种简易程序;而B类程序则需进行完整详细的实地考察与评估。NOAA规则将整个评估分为预评估、修复计划和执行修复。完善的评估规则为损失赔偿奠定了基础。此外,规则还针对不同的损害规定了评估的方法:市场价格法、估价法、旅行成本法、特征价格法、单位价值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等等,为赔偿金的确定提供了基础。我国也应制定自己的评估规则与方法,使得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变得更加确定和可行。自然资源的评估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和监测的支持,我国由于历史详细数据的缺乏和监测能力相对较弱,短时间内建立全面的评估尚不可行。我国海洋污染领域实践中的经验较多,同时也有《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规范,可以作为建立评估规则和方法的探索的开始。

注释:

①如日本的公害立法、德国的《环境责任法》、法国的《核损害赔偿法》、我国台湾地区的“核损害赔偿法”、“公害纠纷处理法”等。

②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银行和一些学者的研究来看,我国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损失从1983年的381.55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4430亿元,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75%和7.7%。参见徐嵩龄:《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载郑玉歆:《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理论、方法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127页。在我国塔斯曼海油轮泄漏案中,法院判决被告支付原告天津市海洋局海洋环境容量损失和评估修复费用近千万元,赔偿天津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渔业资源损失1500万元,二者总数超过了对渔民和养殖户损失的赔偿(1700万元)。

③EdwardH.P.Brans,LiabilityforDamagetoPublicNaturalResources:Standing,DamageandDamageAssessment,KluwerLawInternational,2001,p35.

④《环境责任法》第16条第2款规定的条件为:“财产损害的同时侵害了自然生态或特定景色”,也就是说自然生态的损害必须伴随有财产损害。公共自然资源因为不属于财产范围,其损害在该限制下无法得到赔偿。

⑤《环境责任法》第16条第2款。

⑥免费

⑦前注③,第308页。

⑧前注③,第258页。

⑨《加拿大环境保护法》第22条。

⑩[荷]爱德华·H·P·布兰斯:《2004年〈欧盟环境责任指令〉下损害公共自然资源的责任——权和损害赔偿的估算》,戴萍译,载沈四宝、王军主编:《国际商法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65、378、396页。

(11)如《民法通则》第120条、《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第40条、《水域污染书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等,都不够具体,未能构建全面的赔偿制度。参见李敏:《论我国船舶油污民事立法的完善》,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14页;金聪:《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问题研究》,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2页。

(12)国家亲权原则是指政府作为不具有法律行为能力保护自己利益的人,如未成年人和精神不健全者的监护人的权力。该原则最初用于保护缺乏法律行为能力者的利益,后来用于授权政府对“准利益”损害的求偿。“准利益”的具体内涵将在下文中提到。参见AllanKanner,TheTrustDoctrine,ParensPatriae,andtheAttorneyGeneralastheGuardianoftheState''''sNaturalResources,16DUKELPF57,100(2005).

(13)LawrenceI.Kiern,Liability,Compensation,andFinancialResponsibilityundertheOilPollutionActof1990:aReviewoftheFirstDecade,24TLNMLJ481,490,491(2000).

(14)JosephL.Sax,ThePublicTrustDoctrineinNaturalResourceLaw:EffectiveJudicialIntervention,68MILR.471,475(1970).

(15)前注③,第51页。

(16)KathleenChandlerSchmid,TheDepletionoftheSuperfundandNaturalResourceDamages,16NYUELJ483,488(2008).

(17)AllanKanner,MaryE.Ziegler,UnderstandingandProtectingNaturalResources,17DUKELPF119,129(2005).

(18)前注③,第57页。

(19)Restatement(Second)ofTorts§929(1)(a)(1977).

(20)前注(17),第140-141页。

(21)前注(16),第488页。

(22)16U.S.C.§1431(b),1433(2)(a).

(23)43U.S.C.§1653(a),(c).

(24)LEEAnnValerie,PJBridgen&EnvironmentInternationalLtd.,TheNaturalResourceDamageAssessmentDeskbook——ALegalandTechnicalAnalysisEnvironmental,WashingtonDC:EnvironmentalLawInstitute,2002,p10.

(25)33U.S.C.§1517(i)(3).

(26)43U.S.C.§1813(a)(2)(C)-(D).

(27)黄莹:《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探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页。

(28)33U.S.C.§1321(f)(5).

(29)JamesS.Seevers.Jr.,NOAA''''sNewNaturalBesourceDamageAssessmentScheme:It''''snotAboutCollectingMoney,53WLLR.1514,1522.(1996).

(30)42U.S.C.§9607(a)(1-4)(C).

(31)42U.S.C.§9651(c)(1)(2).

(32)42U.S.C.§9607(f)(2)(c).

(33)51FR27725(1986),43C.F.R.§11.35(b)(2),11.83(d)(1).前者指赔偿金为受损资源的市场价值的减少与修复费用的较少部分;后者指仅在市场价值不能确定的场合才可测量非使用价值。

(34)Ohiov.UnitedStatesDepartmentoftheInterior,880F.2d432(D.C.Cir.1989).在该案中,法院否认了采用较少规则可以提高效率的看法,认为内政部的根本错误在于把环境视为一种可以依据市场价值进行定价的有形商品。其得出结论:修复费用是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和基本计算方法。对于评估方法,法院拒绝把市场价值作为评定自然资源损失的唯一标准,认为CERCLA并没有把使用价值局限于市场价值。

(35)参见FrankB.Cross,RestoringRestorationforNaturalResourceDamages,24Utolr.319,322.(1993)。很多自然资源还有存在价值等其他不为市场系统所涵盖的价值。以市场方法为首要的评估方法经常不能为修复提供足够的资金,而法令的首要目的在于为产生的损害提供足够的修复。

(36)43C.F.R.§11.15,11.80.

(37)1989年3月24日ExxonValdez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布莱礁石触礁沉没,导致约1000万加仑的原油被倾入海洋,造成了巨大的自然资源损害。本案双方当事人的专家对石油泄漏给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试图对灾难造成的损失进行估价。该案成为催生1990年《石油污染法》(OPA)的直接动因。

(38)前注(24),第16页。

(39)33U.S.C.§2706(d)(1).

(40)33U.S.C.§1321(f),(g).

(41)33U.S.C.§1321(a)(6).

(42)反应行动是指《超级基金法》第104节规定的授权总统对任何危险物质泄漏或存在泄漏威胁的情形采取的行动。

(43)42U.S.C.§9607(a)(1)-(4).

(44)42U.S.C.§9607(a)(4)(c).

(45)33U.S.C.§2701(32).

(46)33U.S.C.§2702(d)(1).

(47)33U.S.C.§2706(b);42U.S.C.§9607(f)(2)(b);15C.F.R.§990.30;43C.F.H.§11.14(rr);40C.F.R.§300.600(b);andExec.OrderNo.12580,3C.F.R.193(1987),ADMIN.MAT.45031.

(48)NCP,40C.F.R.§300.600(b)和Exec.OrderNo.12580,3C.F.R.193,ADMIN.MAT.at45031.

(49)43C.F.R.§11.32(a)(1).

(50)例如,“在CERCLA中,自由自然资源托管者能为联邦政府、州和特定印第安部族的利益进行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见InreBurbankEnvtl.Litig.,42F.Supp.2d976,980(C.D.Cal.1998)。OPA虽然规定了个体对生存使用和收益、收益能力减损的求偿权,但这种损害不同于自然资源本身的损害。

(51)ShayS.Scott,CombiningEnvironmentalCitizenSuits&OtherPrivateTheoriesofRecovery,8JENVLL369,372-373(1994).

(52)前注(17),第134页。

(53)43C.F.R.§11.80;15C.F.R.§990.30.

(54)前注(34),第441页。

(55)前注(24),第203、286页。

(56)43C.F.R.§11.30(c).

(57)15C.F.R.§990.30.

(58)43C.F.R.§11.20-11.93.

篇3

二、自然资源与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转型的关系

若是想要通过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来分析自然资源要素,最基础的是要掌握全球自然资源在时间以及空间上的分布状况。下面会从几个发展阶段具体阐述自然资源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二者之间的关系。

1.自然资源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

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前夕对人类生产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活动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资源的开发不仅对人类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也对国际经济竞争产生重大影响。火,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并使用的资源,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随后进入青铜时期,人类开始利用青铜材料制造工具、武器以及生活用具,并逐渐发展铁器的运用,冶金、建筑以及交通各种制造行业迅速崛起,带领人类进入全面发展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贸易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掠夺息息相关,各种贵重金属以及地区殖民成为了新的霸权方式,欧洲列强之间依靠海上运输的贸易方式互相依赖,例如:英国与丹麦在进行商业战争的时候,法国军队侧面进攻,结果导致失败,17世纪时期,英国和丹麦先后进行的3次战争,海上争霸的主题是谁支配了海洋就相当于支配了世界贸易与世界的自然资源,支配了贸易与资源就相当于支配了整个世界的财富,与整个世界。

中国推出的“朝贡外交制度”在推崇了2000年之后,由于其相关理念与西方的民主、主权、平等等思想相悖。在科技与生产力大力发展的社会时期,西方列强为了获取更多的原材料,对中国发起侵略,并对其以及周边国家进行占领建立殖民地,我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缘性政治经济格局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三、自然资源要素影响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途径和方式

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所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时国家的主要战略和对外进行政策的主要问题。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美国对于自然资源通常采取军事力量进行强取强夺,来保持本国资源的供给,从而造成其他地区的资源缺乏。自然资源的地缘政治特性对出口国以及进口国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从国际上冷战后,西方各列强国家对资源原产地以及较丰富地府都有其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以及交通上的关注,并随之对自身国家的资源经济贸易战略进行相关改正,以确保自身的资源供应灵活性以及多样性。资源不仅对国家的出口经济模式和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还对国家自身内部的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并通过世界贸易、工业发展以及国家战略发展在不断的进行改变,在改变世界贸易的同时还在改变国际经济要素和政治环境,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世界经济分工与国际法的发展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国际经济逐步发展成型。初始于18世纪下半叶的机器大工业,成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自然资源要素促进了世界经济分工

自从18实际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入由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大革命时代,由于机器工业的生产力不断扩张,自身国家的原材料已不够满足自身市场的需求,从而使得国际贸易初步形成,进一步加深了国际上的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道路。最初的世界经济分工,是以地域性自然资源的种类与储存量为基础进行划分的。以电力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资源垄断的局面,资本主义国家对原材料产地进行资源控制,加快了世界的瓜分。随着现阶段新兴技术的发展,国际上的自然资源与传统的劳动力作用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新兴技术、人才、信息化等知识性较强的资源。信息产业技术在世界上的分工逐渐明确。

2.自然资源要素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

为加强经济发展以及本国的独立主权,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开采利用,资源丰富的国家对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来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

1952年12月7,第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自由开采自由财富和资源的权利》,法律指出,各国有权自由使用和开采自然资源。

1962年,第17届联合国大会第183号决议通过了《关于自然资源之永久主权宣言》。该条法律宣布各民族、各国家有对自己国家自然资源与财富的永久使用权利以及对其使用的基本要素。

篇4

早期关于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都认为,丰裕的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潜在财富,可以便利地被转化为资本,为经济起飞提供了很好的支持[1-2]。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学者在研究近代以来经济发展史的基础上,在探索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强调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正面效应。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却出现了低增长甚至发展停滞的局面,这使得学术界重新开始认识资源丰裕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3-8]。近来,也有很多学者对上述两种假说都提出了质疑,认为资源丰裕度和经济增长并不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9-11]。

我们感兴趣的是,中国的资源丰裕度对经济增长究竟是祝福、诅咒还是没有特定的关系?是特定时期的经济现象,还是一种普遍的带有规律性的经济机理?本文使用1978-2011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从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去研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希望可以弥补已有文献在这方面的空白;更进一步,我们试图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中国省级层面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2 数据、计量模型设定与检验

本文运用的数据集涵盖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重庆除外)从1978年至2011年的自然资源和主要经济数据。自然资源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的产量、采掘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数据包括GDP、人均GDP、人口、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等。

资源丰裕度的测量是实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难题,为此,学者们引入了一系列的替代变量。比如初级产品出口占GDP的比重[4]11,初级产品部门的就业比例[12],人均耕地数量[13],能源储量[14],资源租占GDP的比重[15]等。考虑到能源资源较大的经济租及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战略性地位,我们主要选取徐康宁和韩剑[16]构建的RAI指标来衡量中国各省的资源丰裕程度,并进一步使用采掘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7]这一指标作为稳健性检验。

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比重大约为:75%、23%和2%。以此为依据,分别赋予三种矿产资源相应的权重。RAI指标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与该指标类似,中国科学院公布了一个能源产量的折算公式,其中能源产量是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经热量转换之后的综合指标:能源产量(108 t)=(原煤产量×0.714 t/t)+(原油产量×1.43 t/t)+(天然气产量×1.33 t/(1 000 m3))。

考虑如下的面板计量模型:

其中下标i代表省份(i=1, 2, …, 30),t代表年份(t=1978, 1979, …, 2011),y表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具体包括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以及分别相对应的5年移动平均的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RAI表示资源丰裕度指标;X表示模型中引入的一些在长期中影响经济增长的控制变量,具体包括表1中所列的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以及科技投入等。β0表示常数项,β1和β2是对应的估计系数,εit是随机扰动项。此外,我们的计量模型设定中也控制了省份和年份的固定效应:provi表示各省不随时间变化的固定效应;yeart表示每年对各省都有同样影响的固定效应。

2.1 “资源祝福”还是“资源诅咒”?

利用1978年至2011年全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表1报告了利用GDP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情况的参数估计结果。

所有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本上都符合经济理论和直觉的判断:由于经济发展的收敛性,上一年人均GDP对经济增长有负向的影响;资本、劳动以及科技投入则在很大程度上有正向的影响。控制这些解释变量将会保证计量结果得以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真实影响。

接下来我们主要关注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1中的第1-4列是使用GDP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情况考核的结果,第1、2列与第3、4列的区别在于是否控制了省份和年份固定效应。从回归的结果来看,这些省份和年份虚拟变量的系数具有联合的显著性,即各省的特定条件和全国范围内的时间趋势是不能忽略的影响因素。第3列的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之后,资源丰裕度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影响且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这意味着,当我们从一个尽可能长的时间跨度去考察,资源的丰裕度从整体上看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正向的支持。

更进一步,我们在第4列中引入了资源丰裕度的平方项来考察资源丰裕度对经济增长可能存在的一种非线性的影响:资源丰裕度平方项的估计系数为负且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此时资源丰裕度的估计系数比第3列的估计系数显著增大并且显著性也进一步增强,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这意味着,平方项的引入有力地建立了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在长期中存在的非线性关系,我们称其为动态演变。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丰裕的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潜在财富,可以便利地被转化为资本,而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丰裕的自然资源为我国各省的经济起飞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结构持续完善,丰裕的自然资源并不能继续维持原有的角色,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第5、6列报告了5年移动平均的GDP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衡量指标的回归结果,这样的考核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经济发展的短期波动,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结果显示,当我们使用5年移动平均的指标,估计系数的符号与第3、4列完全一致并且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

2.2 稳健性检验

虽然表1中的回归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我国省级层面的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 之间长期中所体现出来的非线性的动态演变关系,我们仍然关心以下问题:其一、资源丰裕度的测量一直是实证研究的难题,当我们使用其他的资源丰裕度指标,上述的非线性的动态演变关系是否依然存在?其二、虽然GDP增长率是大家公认的经济增长衡量指标,但如果我们使用其他的指标来衡量我国各省的经济发展情况,会不会改变上述的研究结论?

在本部分,我们使用了不同的资源丰裕度和经济增长衡量指标来进行稳健性检验。其一,采掘业投资占比。在中国的行业统计口径下,采掘业中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采选业等与自然资源直接关联的细分行业,这些行业的投入多少完全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因此我们认为,当地采掘业的投入水平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自然资源的综合禀赋状况;其二,GDP增长率更多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情况,考虑人均GDP增长率则能更全面地衡量经济增长给全体居民带来的福利改善。检验结果显示,我们发现的非线性动态演变关系仍然存在,且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从系数的大小来看,这种关系甚至更为强烈。

图1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反映了这种非线性的动态演变关系,我们称其为自然资源的库兹涅茨曲线。和收入分配状况、环境污染状况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类似,自然资源丰裕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呈现出一种倒U型的形态。

至此,我们利用1978年至201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省级层面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更长时间跨度内、更为全面的检验,在某种程度上解开了二者之间关系的悖论:“资源祝福”、“资源诅咒”和“资源中性”假说可能在某个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成立,但是从长期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动态演变关系,而并非单一的线性关系。

3 “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实证检验

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就“资源诅咒”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渠道进行了研究,比如要素转移效应引发了“荷兰病”[18]、外部环境恶化促使资本外流、资源开采的财富分配方式扩大了贫富差距、资源主导的产业结构制约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科技能力的提升[8]86-87等等。然而,所有关于传导机制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经济直觉的判断或者理论模型的层面,并未得到实证的检验。在本部分,我们将从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选取中国省级层面的一系列指标来进行较为严格的计量检验。

3.1 经济结构诅咒

经济结构诅咒的主要思想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某种丰富的自然资源时,比较容易陷入依赖某种自然资源的发展路径,使其他工业或产业的发展受到冷落或排挤,这种挤出效应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制度改革和技术进步等。丰裕的自然资源往往会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制度和技术创新等产生忽略,从而削弱了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

我们选取普通初级中学学校数量和普通初级中学在校学生人数的变动情况来衡量该省的人力资本积累情况;用制造业部门的固定资本投资占总固定资本投资份额的增长率来观察该省的物质资本积累情况。表2报告了对经济结构诅咒假说实证检验的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正如我们所预计的,总人口越多,初中学校的数目越多;近年来的合并浪潮确实使得初中学校数目逐年递减;然而,在我们控制住这些因素之后,仍然发现资源丰裕度对初中学校的数目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1列),且不存在非线性影响(第2列);第4列的估计系数证明了资源丰裕度同样减少了普通初中的在校学生数,并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更进一步,第6列的回归结果表明,资源丰裕度对物质资本的积累同样存在着非线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初期,自然资源的开发能迅速地转化为资本,并带动制造业的发展;但长期来看,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路径实际上挤出了对经济长期持续增长至关重要的制造业部门的投资。

3.2 政治制度诅咒

经济学家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谓的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敬而远之,但这些因素在经济增长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跨国增长研究中,制度因素是各国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异常重要的解释变量。在这里,我们选取了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从上世纪末期开始连续构建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作为各省制度质量的衡量指标。该指标体系对中国各省的市场化进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比较,完全采用客观指标衡量各地区市场化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避免了主观评价。具体来说,该指标体系除了给每

个省份赋予一个总得分之外,还包括政府与市场关系、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发育、要素市场发育以及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这五个分指标。

表3报告了政治制度诅咒的实证检验结果。我们对各省的市场化指数总得分以及所有5个分指标都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资源丰裕度对市场化指数的所有指标都有负向的影响。

第2列的估计系数证明,资源丰裕度在长期中恶化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资源丰裕的地区更容易形成“大政府”,过多地对企业进行干预,使得市场化进程更为缓慢;同样的,由于当地丰裕的自然资源,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被投入到资源部门,非国有经济更不容易得到发展的空间;最后,第5、6列的结果显示,资源丰裕地区的中介市场(律师、会计师、行业协会等)发育度更低,法制更不健全,生产者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专利等更不容易得到保护,从而影响了创新活动的进行,进而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4 总结与讨论

本文利用1978年至201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省级层面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更长时间跨度内、更为全面的检验。我们的研究发现,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动态演变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丰裕的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潜在财富,为我国各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结构持续完善,资源部门的扩张抑制甚至挤出了其他部门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当我们使用其他资源丰裕度和经济增长指标时,这种强烈的非线性动态演变关系仍然存在。更进一步,本文使用较为严格的计量方法 对自然资源作用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长期中,①自然资源会通过降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对经济结构产生“诅咒”;②自然资源会恶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阻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的完善等,从而对政治制度也产生“诅咒”。

当然,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与电力等其他能源部门类似,中国至今的自然资源定价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政府的资源价格管理机制仍起着较大的作用。自然资源(如煤炭等)在各省之间的“调拨”、地方政府出面的“采购”或者发改委确定的定价机制(比如价格上限等)使得自然资源对生产省来说是“诅咒”,而对资源消费省则是“祝福”。

致谢:

感谢李宏彬教授和肖志杰教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Habakkuk H J. American and British Technolog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Search for Laborsaving Inventions[M].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2: 21-28.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 80: 651-668.

. World Development, 1994, 22: 11-26.

. NBER Working Paper, 1995, No. 5398.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 87: 184-188.

篇5

随着当代医学的发展,自然疗养因子疗法已成为现代疗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医学界的极大重视。我院位处美丽的渤海之滨北戴河,自然疗养因子众多。我科充分利用自然因子优势,科学地将自然因子疗法与日常疗养生活相结合,在疗养生活中实现保健、康复、娱乐、养生的有机结合,取得寓教于乐较好的效果。

1概念

自然疗法就是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药品,而是充分利用自然界及生存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物质和信息,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抗病能力,从而使气息得以调畅,脏腑功能得以平衡,各种身心疾病得以康复,最终达到防病治病,健康长寿之目的[1]。

2我院自然因子优势

2.1地理环境优势北戴河疗养院地处秦皇岛市东南的渤海之滨,北倚莲蓬山,东临渤海湾,西到戴河口,东至鹰角石,三面环海,环境优美,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2.2宝贵的自然医用资源北戴河疗养地面临海滨,海岸曲折漫长,海水清澈,海平浪静,海滩舒缓,海沙细软,为国内少有之天然海水浴场,海水冲击海岸产生大量负离子,海水蒸发大量的钠、氯离子及其他微量元素,空气特别清新。北戴河属于海洋性气候,春无风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为10.62℃,7月份最高,为23℃,日温差6℃左右,日平均气温1月份最低为-7℃。平均相对湿度为60.6%,7月份为82.1%,1月份为47.5%,其余月份均在50%以上。年均降水量为698.5 mm,以6、7、8月降水最多,分别为148.82、128.96、116.27 mm。平均风速2.24~3.20 m/s之间,夏秋季多东北风,春秋季多西风。平均气压为1.037 9×105 Pa,7、8月份最低,12~2月份最高。一年中有281.1个晴天,阳光辐射时间长,空气中紫外线含量丰富。海滨有设施较好的海水浴场,为理想的海水浴、日光浴、空气浴和沙浴的综合疗养地。

2.3丰富的人文景观北戴河疗养地历史悠久,远在汉代已成为舟楫聚泊之处。汉书记载汉武帝曾东巡至碣石;近年在金山嘴工地挖掘出土了秦始皇东巡观海的行宫遗址。唐太宗东征时“刻石记功”也传即在此。清光绪24年(1898年),北戴河正式辟为避暑区。疗养区北临莲蓬山(又名联峰山),山峦起伏,群峰连贯。登山南望,水天一色,北戴河风光尽收眼底。莲蓬山西坡有仙人洞、桃源洞、老虎洞等奇石异洞。莲花石公园内有观音寺、钟亭等古迹。北戴河海滨有一巨礁,兀立岸边,似雄鹰伫立,称鹰角石,在此观沧海日出,气势磅礴,天地宽阔。北戴河东北30 km处,为著名的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山海关城东门建于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城台高12 m,箭楼上悬有“天下第一关”巨幅匾额。登楼望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起伏在丛山峻岭之中,景象非常壮观。距城南4 km,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老龙头,为登高望海之地;附近还有孟姜女庙等景点[2]。

3自然疗养因子与疗养工作有机结合

3.1气候疗法我院位于渤海之滨,属于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温和,可减轻机体对热调节的负荷。紫外线辐射较强,有利于钙、磷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海滨轻风对高级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加之我院绿化面积大,空气清新,含有氧、臭氧及大量负离子,细菌及尘埃少,并含有氯化钠、镁、钙、磷、碘、溴、锰、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可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和气体交换,并有调节血压、血红蛋白及体液平衡的作用。气候疗法的适用范围较广,对健康人可防病健身,对病者可促进疾病的康复。尤对高血压病、冠心病(无心绞痛发作)、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更为有效。我们在气候良好时,选择最佳时间,每日组织疗养员开展各种健身运动,如散步、游泳、体操、气功、打拳、舞剑、跳舞等,在轻松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良好气候的医疗保健作用。

3.2 海水浴疗法海水含有氯化钠为主的多种微量元素、有机化合物和溶解气体,可增强机体的生理活动,促进新陈代谢,改善通气和循环障碍等,从而获得消除疲劳、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促进康复的效果。由于在海水浴时同时接受日光浴、空气浴等多种效应,故海水浴对慢性支气管炎、轻度肺气肿、慢性关节炎、高脂血症、痛风等疾病均具有综合的医疗保健作用。我院根据疗养员年龄、体质、健康情况等进行合理编组,采用健身游泳法、半身浸入法、浅水站立法、浅水坐浴法进行海水治疗。

3.3日光浴疗法日光浴是合理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医疗保健的方法。海滨紫外线辐射较强,可使吞噬细胞和皮肤、淋巴功能增强,抗体增加及紫外线对微生物的灭活作用,构成皮肤一线免疫屏障。紫外线不仅能提高局部免疫功能,而且对机体免疫起调节作用,照射后可增加免疫球蛋白的合成,血液中体液免疫成分含量增多。除此外,紫外线还具有抗佝偻病、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机体的后备能力等作用。日光浴疗法可用于保健锻炼,对佝偻病、软骨病、急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小儿肺炎、气管炎等疾病具有预防的效果。可辅助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软骨病、骨质疏松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类风湿关节炎缓解期等疾病。我们选择大气透明度大、气温适宜、风速较小的春夏秋季,安排疗养员于海水浴场进行日光浴[3]。

综上所述,北戴河疗养院充分发挥了大自然赋予的自然疗养因子优势,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疗养工作中,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发挥了疗养院的疗养特色。

参考文献

1刘岸,鞠颂.自我疗法与自然疗法.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03-117

篇6

中图分类号 Q94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57-02

1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位于黄山市歙县东北边缘,北纬30°4′~30°7′,东经118°49′30″~118°52′30″,其中北部与本省绩溪县相邻,东部与浙江省毗连。清凉峰是天目山系的主峰,海拔1 787.4m,为华东地区第二高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区内生物多样性突出,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生物种源丰富而集中,保存着较为原始的森林植被和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亚热带典型植物群落类型齐全,且生长发育很好,孕育了多种珍稀、濒危的野生生物,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及常绿落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各种珍稀野生动植物。

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管辖国有面积为1 038hm2。2011年4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清凉峰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扩编后总面积为2 761.2hm2。

2 自然条件

清凉峰为天目山脉向西南的延伸部分,属强切割的山地。地貌构造上大体上是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至西南坡,地势险峻,群峰兀立,危崖高峭,多深嫌墓龋悬岩峭壁,相对高差达1 000m以上,主峰清凉峰海拔1 787.4m,为天目山系的最高峰,也是安徽省皖南第二主峰。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由于清凉峰海拔高差大,与山下相比,其亚热带山地气候更为突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中山气候特征,春夏短、秋冬长,气候湿润,雨量丰富,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温度15℃左右,年均降雨量1 700mm,海拔每升高100m,年平均温度下降约0.6℃,年降水量增加约40mm。

3 调查范围及方法

此次森林资源调查的目的是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搞好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经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服务及资源消长情况。根据此目的,此次调查范围为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含“国家级”扩编集体山林部分)内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的面积和蓄积量。调查方法是按照安徽省林业厅下发的《安徽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细则》为依据进行调查的。

3.1 面积调查 林地采用1∶10 000的地形图实地勾绘后转绘到ArcGIS进行计算。

3.2 蓄积调查 有林地采用1∶10 000的地形图现场进行勾绘控制面积,采用角规计算出蓄积。

4 森林资源现状

4.1 森林资源面积 经调查,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共有各类林业用地面积合计2 779.2hm2,其中有林地2 410.7hm2、灌木林地368.5hm2。

4.2 经济林资源面积 经调查,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扩编部分经济林主要树种为山核桃树。山核桃总面积为115.5hm2,总株数为4 095株。其中,产前期面积34.3hm2,株数为1 680株,初产期面积32.1hm2,株数为1 815株,盛产期面积49.1hm2,株数为600株。山核桃盛产期面积最大,其次为产前期,最后是初产期。

4.3 森林资源蓄积量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活立木总蓄积量139 406m2,其中有林地蓄积量139 405m2,占活立木蓄积量的99.9%;散生木蓄积量1m2,占活立木蓄积量的0.1%;活立木蓄积量按权属分:国有林活立木蓄积量49 336m2,占活立木蓄积量的99.9%,集体活立木蓄积量17 121m2,个人活立木蓄积量72 948m2(见表1)。

有林地蓄积按各龄组分幼龄林蓄积为4 908m3,占有林地蓄积的3.5%,中龄林蓄积为8 143m3,占有林地蓄积的5.8%;近熟林蓄积为15 286m3,占有林地蓄积的10.9%;成熟林蓄积为63 283m3,占有林地蓄积的45.4%;过熟林蓄积为47 785m3,占有林地蓄积的34.3%。按树种分:杉木18 334m3,占有林地蓄积的13.2%;松类蓄积为81 528m3,占有林地蓄积的58.5%;硬阔蓄积为39 543m3,占有林地蓄积的28.4%(见表2)。

4.4 总结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6种植被类型、9种植被亚型、29种植被群系,分布有各类野生植物1 570种,脊椎动物377种,昆虫类1 020种,大型真菌148种。其中,一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缕梅、天目铁木等5种,二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华东黄杉、鹅掌楸、连香树、天目木姜子等20种;一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梅花鹿、黑麂、云豹、金钱豹、白颈长尾雉等5种,二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鲵、大灵猫、猕猴、短尾猴等41种。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华东地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稀有性,是华东地区的“天然动植物园”和“物种基因库”。乔木林以黄山松和马尾松为主,有部分的杉木和栎类,松类和硬阔都处于V龄级阶段。杉类大部分为近熟林,多数分布在村庄周围,大部分为近熟林,龄级在I~V。长势一般,平均胸径在6~24cm,平均高度10m。灌木林主要为木、杜鹃等,分布在清凉峰保护区内,面积较大。由于该树种适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大部分生长良好,对于保护区内水土保持,减少地表径流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篇7

自然疗法是指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药品,而是充分利用自然界及生存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物质和信息,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提高抗病能力,从而使气息得以调畅,脏腑功能得以平衡,各种身心疾病得以康复,最终达到防病治病、健康长寿之目的[1]。

2 我院自然疗养因子的优势

2.1 地理特征 大连位于东经121°38′,北纬38°54′,地处辽东半岛南端,是我国著名的海滨疗养圣地。我院位于旅顺南路小平岛旅游度假区始端,远离喧闹的街区及工业区,三面被群山环抱,一面将海景尽收眼底,院区内原生态自然环境保留完整,日照充足,空气清新,人与自然和谐生息。

2.2 医用资源 大连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0.4℃,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3.2℃、24.2℃,最冷的1月份为-4.8℃,气温日差很小。年均降水量7、8月份分别为183.2mm、156.4mm,1、2月份分别为9.1mm、7.9mm。年均相对湿度为66%,7、8月份分别为86%、82%,其余各月份均在50%以上,湿度适中。年均气压为1.0053×105Pa。7月份最低风速为5m/s,最大风速为30m/s,多为南风。白天海风吹向陆地,夜晚陆风吹向海洋,形成了四季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全年有227个晴天,日照充分,紫外线充足。夏季海水1m深处温度为20℃~25℃,海岸沙滩沙温为30℃~39℃。加之海浪的冲击和海水的蒸发,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多,平均2337个/cm3,碘、铁等微量元素也较多,尘埃、微生物较少,空气清新,是很好的海水浴、日光浴、空气浴和沙浴等多种疗养因子的综合疗养地[2]。

2.3 人文景观 大连依山傍水,东临黄海,西临渤海,景色秀丽,有不少历史文化古迹。如旅顺口白玉山东麓埋葬中日二万余死难同胞遗骨的 “万忠墓”,日俄监狱、电岩炮台、苏军烈士陵园、世界和平公园等。大连市各种建筑千姿百态,花草遍布,绿树成荫,全城如一花园,被誉为“花园城市”。主要风景名胜有星海公园、虎滩公园、金石滩、圣亚海洋世界、森林动物园及海水浴场。

3 我院对自然疗养因子的利用

3.1 空气疗法 我院地处渤海海滨,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之我院绿化覆盖面积大,空气质量优,空气中氧、臭氧及负离子含量高,细菌及尘埃少,并含有氯化钠、镁、钙、磷、碘、溴、锰、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可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和气体交换,并有调节血压,血红蛋白及体液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空气疗法的使用范围较广,对健康人可防病健身,对病者可促进疾病的康复,尤其对老年慢性哮喘者、易患感冒者更为有效。我们会选择最佳时间段,每日组织疗养员开展健身活动,如散步、体操、气功、爬山等,在轻松的活动中达到空气疗法的作用。

3.2 日光疗法 海滨紫外线辐射较强,有利于调节钙、磷的代谢,抗佝偻病,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血流变和纤溶系统活性,调节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日光疗法适用于疾病康复,保健锻炼,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猩红热及肺炎、气管炎、风湿热、肺结核的预防,加速手术切口愈合。可辅助治疗佝偻病、软骨病、骨质疏松症和皮肤球菌感染性疾病等。我们春、夏、秋季会安排疗养员到海水浴场,冬季在阳台进行日光浴。

篇8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10-01

【Abstract】Objective Management Section of the hospital infec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f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staffing structure to a reasonable allocation, uti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urvey methodology in 2003 to 2010 on the workload of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personnel statistical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Result the workload of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subjec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personnel reduced.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Branch shoul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employment mechanism,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personnel to achieve the reasonable allocation

【Key words】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Workload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在短缺的的情况下,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合理有效地使用医院感染管理人力资源,是每个院感染管理者应当认真思索的问题。要解决现有人力资源的不足与医疗需求上升的矛盾,以最小的资源的投入取得最大的、高质的、高效益的发展。必须向资源要效益,摸索资源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医院感染管理人工作量的分析,以实现对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利用7年来本院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量,对不同职称人员的的工作量进行分析采用泊松分布模型进行资料数据处理医院感染专职管理人员5人 主任医师1人、占20%;副主任护师2人、占40%;护师1人、占20%;技师1人占20%。硕士研究生1人、占20%;本科3人、占60%;专科1人、占20%。

1.2 利用7年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每日工作量数据(根据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前瞻性工作实数)根据项目数据进行分析,选择2003-2010年第四季度,采用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2003-2010各职医院感染人员进行资料数据的处理建立每天工作量的数据。

2 结果

2.1 各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每日工作量比较见表1

表1各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每日工作量比较(χ±s)

3 讨论 人员结构内部调整,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

3.1 人员职称结构结构配置以适应医院感染管理发展需求

3.1.1 因不同的工作职称担负不同责任,性质不同达到的也不同所以职称结构配置是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基本保障。对医院感染工作量的分析,可谓合理有效的利用人力提供了参考依据,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用。合理配置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是医院医疗质量的有力保障。适应当前医疗发展的需要。

3.1.2 护师是医院感染管理的技术骨干队伍,稳定骨干队伍,才能做好医院的感染管理,所以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使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已完成更大工作量的任务。

3.1.3 医院感染管理属于高风险技能型专业需要高技能的管理人才作支撑,改善知识结构想多学科发展,培养具有现代化医疗知识的医院感染管理人才,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人力资源,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3.1.4 人员年龄结构医院感染管理的需求合理的人员年龄结构梯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基本保证,以适应医院感染管理的基本需要。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平均年龄46岁,多位临床二线的医生、护师,结构配置不合理

3.2 医院感染管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2.1 提高重视、加强配置,随着医疗的发展,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不足,缺编等问题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束缚,只有真正的把人员配全才能开展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3.2.1 事实专兼职互补的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强化临床主任、护士长的管理力度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在立足全员教育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重点培养,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源建设。

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涉及面广,相关因素多,医院感染管理者应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站在医院宏观的角度寻找资源利用的可增长点,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合理搭配,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使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 浦丹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 西部医学 2009年1月21卷 第1期.

Pu Dan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status and response to Western Medicine January 2009 21 1.

[2]韩黎 医院感染管理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2.21(12):6-9.

Management of Hospital Infection Li Han 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5.12.21 (12).

[3] 董洁 医院感染的现状和对策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年6月第3期(总第125期).

Dong Jie, and the status of hospital infection countermeasures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2008. on June 3 (Total 125).

[4]傅小玲,何莲莲.强化医院感染管理的在职教育.时珍国医国药, 2005,16(7):608.

篇9

中图分类号:[S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74-1

吉林省西部地区为半干旱严寒地区,栽植果树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果树栽植时要注意预防自然灾害,使果树能够规避风险,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1 冻害及其预防

冻害是指果树在休眠时期因受零下低温的伤害而造成受伤或死亡。实践经验证明,在我国,每隔十几年就出现一次周期性大冻害。

1.1 果树不同器官的冻害表现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树干冻害。温度变化剧烈而温度低的严冬,树干容易受冻害。受冻后有时形成纵裂,树皮常沿裂缝脱离木质部,严重时外卷。冻裂后随着气温上升,一般可以愈合,严重冻伤时则会整株死亡;(2)根茎冻害。根茎是树体进入休眠时最晚而结束休眠最早的部位,在秋冬季降雪早或春季回寒时最容易受伤害。根茎受冻后,树皮先变色,以后干枯,常引起树势衰弱或整株死亡;(3)枝条冻害。成熟枝条各组织中以形成层最抗寒,皮层次之,而木质部、髓部最不抗寒。因此,轻微受冻时只表现髓部变色,中等冻害时木质部变色,严重冻害时冻伤韧皮部,待形成层变色时枝条失去恢复能力,在生长期则以形成层抗寒能力最差;(4)花芽冻害。花芽的抗寒能力低于叶芽,花芽发生冻害时,花芽垫层先受冻,其次为花的原始体,生长点较抗寒,腋花芽比顶花芽抗寒能力强;(5)根系冻害。根系耐寒能力远远不如地上部,根系无休眠期,所以形成层最容易受冻,皮层次之,木质部抗寒能力最强。

1.2 如何防止冻害的发生

防止冻害的发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选择抗寒品种是防止冻害的最有效和最根本的途径;(2)高接栽培。利用抗寒能力强的砧木高接,可以提高抗寒品种的抗寒能力;(3)包草、培土防寒。对定植的幼树,为预防根茎和主干受冻,入冬前用稻草包扎在主干上,稻草的下端微留一些草脚,以利于压土。在树盘以外的行间取土,培于根茎部,土堆高约30cm左右,第二年4月上中旬解除防寒物,幼树定植后,可连续包草培土防寒2-3年;(4)树干涂白。在10月末期至11月上旬,于主干、主枝中下部和枝干交叉部位涂白。涂白不能过早,过早容易被雨水冲掉,太晚容易挂冰脱落。树干涂白后,白天可以反射光和热,减少昼夜温差,预防树干冻伤和日烧,在白涂剂中加入少量石硫合剂,还可起到消灭越冬红蜘蛛的作用。白涂剂和配制方法是:生石灰10kg,食盐1 kg,水30 kg,细豆粉或洗衣粉0.5 kg,动(植)物油0.2 kg。如果加石硫合剂,可加入1-2 kg25-30度原液。配制时,将生石灰块放入大缸里,将少量的水倒入待其沸腾化开,然后把化开的动(植)物油倒入石灰水中,充分搅拌,再加足量的水,成石灰乳液,最后倒入细豆粉和石硫合剂,搅拌均匀即可,现用现配,余下的下次禁用;(5)灌封冻水。入冬前要灌好封冻水,可以减轻冬季和春季干旱的危害。

2 霜冻、抽条(冻旱)及其预防

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特别是寒冷地区,晚霜常较早霜有更大的危害性。果树解除休眠进入状态后,抗寒能力迅速下降。特别是栽植在山南坡上的南果梨树,物候期来的早,开花提前,最容易遭到霜害,幼果有时也遭受霜害导致减产。平流霜冻和混合霜冻温度下降常较剧烈,一般防霜办法难以奏效,经常发生的地区,应从建园地点、品种选择等方面着手。出现辐射霜冻的地区,可采用熏烟法,即用易燃的干草、秸秆等与潮湿的落叶、锯末等分层交互堆起,并点火发烟。发烟堆应分布于果园四周和内部,园的上风头烟堆应密些。根据当地气象预报有霜冻的夜晚,温度可降低至5度时即可点火发烟。

幼龄果树越冬后枝干失水干枯的现象叫抽条。寒地的干旱地区果树抽条较重,其原因是越冬准备不足的果树受冻旱影响所致,早春土壤温度过低,水分冻结,根系不能吸水或吸水极少,而地上部分枝条白天蒸腾剧烈,造成植株严重失水而出现枝条干枯,最明显的特征是枝条稍尖部干枯。因此防止抽条的措施如下:一是营造农田或果树防护林,减少春季干风、大气干旱与气温骤然上升引起枝条失水;二是运用综合技术,使枝条充实,增强越冬性;三是防治浮尘子对苗木和枝条的危害;四是早春清除幼树树盘周围的积雪,以利于提高地温。

3 果树如何进行高接栽培

在干旱严寒地区栽培果树,要想提高成活率,促使果树高产和增产,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对果树进行高位嫁接进行栽培,因此,在严寒地区栽植果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高接的作用

高位嫁接能增加果树的抗逆性,具体表现为:(1)增强抗性。将一些抗性稍低的品种嫁接在野生砧木或抗性强的品种树冠上,可以提高品种的抗性,如梨嫁接在山梨砧木上可抗梨树腐烂病等。高接比低接能提高品种抗寒能力1-2度;(2)提早结果,早产丰产。大树高接换头后,一般经过1-2年即可结果,4-5年即达到丰产;(3)充分利用野生资源。这样一来可以改变野果为家果,变劣果为优果。

篇10

设计艺术的发展史表明,自然是设计永恒的表现主题之一,也是设计师灵感取之不竭的素材资源。自然界及其生物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和自然选择,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形成了近乎完美的造型、结构和功能,成为人类学习、模仿的典范和目标。

同样,在家居装饰设计中,更多的设计师为追求自然元素背后的价值,通过对物象的整体形态或者某一部分特征进行模仿、变形,利用“简化-几何化-变形与夸张”的方式,以达到造型的目的,创造满足设计空间要求的新元素。

1.核桃自然形态分析

百度百科将自然形态定义为“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它不随人的意志改变而存在,如高山、树木、瀑布、溪流、石头等等。自然形态又可分为有机形态与无机形态。”

而核桃的的外形主要依卵形、椭圆形为主,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或楔形,有时为心脏形,黄褐色,表面有不规则槽纹,美观,质地坚硬,不易变形。

2.核桃设计符号的分析及其在家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自然形态运用到设计形态中,主要有三种基本的方法:一是直接运用即直接模仿,将自然形态直接用于人造形态的设计中;二是间接模仿或抽象模仿,即对自然形态进行加工整理,将自然形态中各种具象的形态抽象化,或者将其转化为更加适合的形态;三是自然形态的提炼与加工,是对自然形态最本质的特征加以概括和强化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重组。

核桃作为自然形态在设计中的出现,一方面基于核桃本身外形等的可塑性,即通过设计师的模仿变形形成一定价值的产品;二是核桃在中国风水学中是吉祥之物,是合家幸福平安的象征,和气生财,逢凶化吉,有其制品摆放家中会给家人带来吉祥好运、佳核万事兴之说。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至官宦小吏,平民百姓,无不为有一对玲珑剔透,光亮如鉴的核桃而自豪。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1778年,乾隆皇帝就曾用核桃制品作为驱邪呈祥,保佑平安之物,并将精品摆放在帝王神龛上。而到了清末核桃作为“文玩”更加风靡一时,京城曾流传:“贝勒手上有三宝,扳指、核桃、笼中鸟。”可见,核桃本身的艺术价值。

室内空间是室内设计师最基本的素材,设计师通过创意设计,借助一定的经济技术手段,创造满足实用、经济、美观、独特的空间标准,完善空间布局,提升空间品质。在自然形态元素和室内空间分析的基础之上,在统一布局、整体设计的前提下,设计师不断通过展示自然元素的风采,强化其原创动能,不断将自然元素完美的融入到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而分析“核桃”作为自然形态元素在家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时,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1)自然性

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是现代设计的理念与出发点。除基本的“绿化”要素外,通过丰富多彩的自然形态(如装饰过程中所使用的木料、织物、石材等)与所处环境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从而形成良好的室内环境。核桃所具有的外形特征,及其作为“文玩”的艺术价值,可在家居装饰设计中将其自然形态要素发挥到极致,为设计注入新的形式和内涵。

(2)创意性

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延续。现代设计追求个性化,杜绝一切的抄袭和模仿,使室内空间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流派,给单调的空间生活赋予意义,因此在自然形态基础上的创意就显得更具有价值了。

我们将核桃的外形进行拆解,按照“简化-几何化-变形与夸张”的方式,选取最优美、生动的形态或是某一局部,经过高度提炼与概括,使造型与纹饰达到完美的结合,形成家居设计中的具有自然的、充满情趣的形态要素。

(3)多样性

在家居装饰设计中,各个空间界面会出现造型的多样性,形成较强的空间三维感,在综合考虑空间功能、使用材料、地域特色、人文题材等的基础上,自然形态的设计通过界面、家具、室内陈设等的外在表现形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组合体。

(4)审美性

家居装饰设计除了满足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外,还得满足其审美情趣,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创新,充分考虑造型中美的形象,把艺术性与技术性结合在一起。不过现在设计中,大量玻璃、不锈钢等新材料的应用,给人更多的是冷冰冰的感觉,缺失了一点点“温暖”。因此,在“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倡导下,设计师应考虑更多的木材、砖石、草藤、棉布等天然材料,使人感到质朴与亲切,同时借助于核桃等众多的自然形态的元素,从硬装到软装,打造即新颖又巧妙的空间,从而使居住者在家庭中获得视觉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

家居装饰设计作为一个大的设计体系,充满着许多的技术形态与自然要素,而“核桃”这一自然形态的视觉元素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而且最多运用在中式风格的装修设计中。因此,需要设计师不断挖掘更多的自然形态设计,以其不拘一格的独特语言,满足人们释放现代都市生活的压力与对个性情感的追求。

3.自然形态在设计领域发展的思考

自然形态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手法,其意在迎合当今设计的主流。一个理想的富有自然意味的室内空间环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的慰藉,满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是万物之源,是设计之本,“自然”这个主题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各种设计中,对自然生活的渴望、对无拘无束人生的向往、对自然清晰的认识与创造、对科技客观的评价与把握、对精神空间的深层探寻、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反思等等都是设计的最初的理念,自然中的形态设计是设计理念前进的动力之源。

篇11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54万亿立方米;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135亿—160亿吨,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10万亿-12万亿立方米。

按2002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87吨,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552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8%和6%。

(一)油气资源日益紧缺

(二)资源潜力仍然较大

(三)未来保障任务艰巨

二、我国油气资源面临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五大问题:

l、后备可采储量不足

2、风险勘查投入不足

3、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

4、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增储上产需要

5、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三、中国致力于解决油气供需不平衡矛盾的措施

1、油气的大力勘探、开发

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我国油气进口的安全性

3、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正文:

一、中国油气资源前景堪忧

国际权威机构近日公布的预测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石油需求增长将占同期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介绍,中国石油市场是世界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市场(国家)之一,2000年中国的原油净进口量为5983万吨,2002年为6941万吨,成品油进口2034万吨;据海关统计,2003年1-10月,我国进口原油7415万吨,成品油2374万吨。预计2004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近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与石油消费量之间呈高度正向相关关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比较保守地估计,2010年中国原油的需求量将达到3亿吨,原油需求缺口达到1亿吨,2020年需求量达到3.8亿吨,缺口达到1.6亿吨。

但是目前中国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是世界平均值的1/10,这意味着中国石油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更有人预测,到2010年,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将逼近50%。

(一)油气资源日益紧缺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72.7亿吨,其中约71.61%分布在陆上,约22.93%分布在海洋。

表1第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石油资源状况

单位:亿吨、%总计可采储量=可转化资源量+已探明资源量

我国目前已发现500多个油田,其中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四川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吉林油田、河南油田、长庆油田、江汉油田、江苏油田、青海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玉门油田、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冀东油田等油田产量、储量较为可观。

但是,在我国已发现的油田中,除大庆、胜利等主要油田外,其他油气田单位面积储量普遍较小,低品位油田居多,而且埋藏较深、类型复杂、品质较差、工艺技术要求高。在剩余可采储量中,优质资源不足,低渗或特低渗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超过50%,而且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部地区。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剩余石油资源中质量差、难开采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总的看,勘探难度逐渐增大,隐蔽、复杂油气藏已成为勘探主要对象,地表及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正成为勘探的重点目标区。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综合含水率高于80%,平均采出程度大于65%,原油产量呈递减趋势,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开采工艺要求越来越高。

截至2002年年底,石油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3.95亿吨,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4.28亿吨,居世界第12位,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87吨,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8%,仍属“贫油大国”。

2002年7月31日,中国石油商务网最新天然气资源评价,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55.16万亿立方米:根据第三次天然气资源评价,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地区分布如下:

表2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地区分布单位:万亿立方米,%

截止2002年底,我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可采储量2.56万亿立方米,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02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7位,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552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属于名副其实的“贫气大国”。

(二)资源潜力仍然较大

从总体上看,我国油气资源仍有很大潜力可挖。截至2002年,我国石油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约为71亿~96亿吨,平均探明率43.4%,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探明率超过60%,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低于30%,均低于73%的世界平均探明率:天然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7.4万亿~9.4万亿立方米,平均探明率23.3%,远远低于60.5%的世界平均探明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油气资源探明率较低,整体上处于勘探的早中期阶段。

另外,由于中国油气开采和勘探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一些埋藏较深、类型复杂、工艺技术要求较高和自然条件较差,以及一些深海油气田的开采、勘探还相当有限,基本处于开发的早中期阶段。随着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进步,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可望取得较大的进展。

(三)未来保障任务艰巨

根据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预测,到2010年,我国原油消费总量将达到3亿到>.2亿吨,届时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将逼近50%。我国的油气资源保障将面临很大压力。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决定了我国油气资源的需求将与日俱增。预测到2010年,2020年石油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亿吨、3.8亿吨,天然气需求量也将分别达到1200亿立方米、2000亿立方米。如果同期我国油气资源得不到重大的发现,国内石油生产能力只能保持在1.8亿~2亿吨之间,缺口分别为1亿-1.2亿吨、1.8亿-2亿吨:国内天然气生产能力大约为1000亿立方米、1500亿-1600亿立方米,缺口分别为200亿立方米、400亿-500亿立方米。可以预测,2010年国内石油、天然气产量对需求的保障程度分别为57%、83%左右;2020年为50%、78%左右。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供需缺口还将继续加大。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工作的压力很大,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我国油气资源面临五大问题

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诸多问题。

1.后备可采储量不足

我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可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石油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西部和海相碳酸盐岩等区域的勘查一直未能取得战略性突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增加油气产量和满足需求的主要矛盾。

2、风险勘查投入不足

基础性、公益性的油气前期地质工作具有探索性强、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国家公共事业,主要应由政府出资,其成果提供全行业、全社会使用。近年来,国家对这项工作投入少,缺乏有效的机制,发现性调查评价工作力度不够,基础地质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3.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

篇12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153-01

经过艰苦的努力,2010年年底淄川区实现了孝妇河淄川段出境断面水质COD达到50mg/L以下,氨氮达到6mg/L以下的目标。2011年山东省提出了消除劣五类水质的目标,为此淄博市淄川区提出了今年孝妇河淄川段水质达标的目标:到6月30日,COD达到45mg/L以下,氨氮达到4.5mg/L以下;到10月份,COD达到40mg/L以下,氨氮达到4mg/L以下。2011年年底的阶段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仍不太稳定。由于近几年淄川区环境保护措施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多数工业污染源的超标排放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几个比较大的污染源如金城化工有限公司、淄博亚洲啤酒有限公司、鲁泰纺织有限公司等都通过自建污水处理设施、把污水引入利民净化水公司等措施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而且也都通过安装在线监测设施等措施加强了监管,基本消除了潜在的隐患。同时通过雨污分流等措施,孝妇河城区上游龙泉镇、昆仑镇、城南镇和城区生活污水也已经都实现引入利民净化水公司得到了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消除劣五类水质的目标,实现水质的稳定达标,还必须对孝妇河淄川段水质现阶段主要的和潜在的污染隐患进行分析,以便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强管理。

第一,有几个重点污染源是关键因素,如凯盛生物化工有限公司、鲁维生物食品有限公司、凤凰精密陶瓷有限公司都对孝妇河水质有很重要影响,对此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凯盛生物化工有限公司、鲁维生物食品有限公司、凤凰精密陶瓷有限公司处于城区利民净化水公司下游,而杨寨污水处理厂还没有正式运行,一旦出现超标情况,将对下游出境断面水质造成很大冲击。凯盛生物化工有限公司2010年4月底5月初检查发现的超标问题,其水量虽然不大(一天只有几百立方水),但是污染物浓度却很高,氨氮曾经出现900mg/L甚至1000mg/L以上的情况,如果按照每天200立方计算,孝妇河出境水量20万立方计算,仅凯盛这一家企业就能使出境氨氮上升1mg/L左右。而且该企业还产生氰化物这种剧毒污染物,一旦超标排放,后果将更加严重。因此必须把它作为重点污染源,对其监管必须加强。鲁维的问题同凯盛不一样,这个企业有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话,污染物排放浓度不高(氨氮在3mg/L左右,COD在30mg/L左右),但是其污水排放量大,每天有一万吨左右,如果因为一些偶然原因(如污水坑溢流、设施运转不正常等)出现污染物超标的话,将对处境断面造成较大的影响。去年就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氨氮排放浓度曾经达到30mg/L以上,COD达到400mg/L以上。因为其处于城区污水处理厂下游,当时杨寨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因此其对孝妇河出境污染物浓度造成了很大影响,在其他污染源没有出现意外的情况下,一连好几天污染物浓度都超标。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训,值得认真吸取。凤凰精密陶瓷有限公司因为产品和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氨氮浓度很高(高达上千)的废水,而且比较难以处理,虽然水量不大,但是影响不可忽视,必须加强对其的监管措施,控制它的外排水量和氨氮浓度。再就是利民污水处理厂下游小庄至南外环段有几个小化工厂,虽然规模较小,生产也不太正常,但是由于其缺乏有效地污水处理设施,也应该加强监管,防止其超标偷排偷放工业废水,造成小庄段的水质超标。

第二,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其监管也不能放松。现在淄川城区和上游昆仑镇、城南镇以及般阳河上游龙泉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基本都通过管网进入利民净化水公司,也基本实现了雨污分流,但是这大大增加了污水处理厂处理压力。其进水量高峰时曾经达到了每天七万立方米左右,氨氮在30mg/L左右,已经接近其设计处理能力上限。2010年9月底就出现过污水溢流的情况,溢流口氨氮达到了20多毫克/升,COD达到近400mg/L。虽然只有一部分(每天只有1万立方米左右),也对下游出境断面产生了明显影响。同时,对正在建设中的双杨镇污水处理厂也要督促其尽快建成投产,以减轻对淄川城区污水处理厂下游污染源对出境断面的压力。

第三,上游博山来水的水质一直不太稳定,应该引起密切关注。2010年以前以西龙角为代表的上游博山来水水质一直较差,氨氮常年都在10mg/L以上,虽然经过了大规模多种措施的治理,但是其来水水质依然不稳定。孝妇河水流量不是很大,特别是在枯水期,有时只有1m3/s左右,其自净能力较差,特别是若博山区、淄川区交界处的几个小化工厂出现偷排偷放的情况,更加会使淄川区出境污染物浓度出现较大波动。2010年11月份就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当时因为有企业偷排高浓度废水,氨氮一度达到20mg/L以上,使得出境断面达到了9mg/L左右,好几天才降下来。因此对博山上游来水确实应该密切注意,如果出现异常,应该尽快通知市环保局与博山区协调处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出现意外的几率减到最小,同时也可以分清责任、查找原因。

除此之外,环保部门还应该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特别是水利部门和河道管理部门的联系沟通协调,使他们能够及时通报一些特殊情况。例如雨季的时候,上游水库要开闸放水,而且下游的橡皮坝也会不定期放水,这样不可避免把一些污泥和河水底泥冲起来,势必造成水质的波动。如果能及时掌握这些情况,就可以避免出境断面超标以后而我们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样的被动情况。还有,市政和河道管理部门要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这也会造成氨氮的大幅度上升。例如:2008年河水清淤曾经使当时河水氨氮由十几毫克/升上升到三十几毫克/升。虽然这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和公众通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我们陷入被动,也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消除影响。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本人在环保工作和孝妇河水质治理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可能有不太全面和妥当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都能够对孝妇河治理献计献策,将会对实现孝妇河乃至山东省水环境控制目标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我们将一定能够看到孝妇河乃至全山东省消除劣五类水质的一天。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