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09:24: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态设计思想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是雾霾等异常的天气、气候剧烈的变化成为全球最担忧的问题。设计应不断深化和拓展其自身内涵和外延,推进设计结合气候的生态化设计,在设计中协同考虑温室气体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与灾害的不同需要,转变不可持续的设计模式和设计理念,进行适应性设计管理,打造低碳化的生态设计。古今中外对“设计结合气候”理论与实践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一、中国古代气候哲学观
气候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直接、最有影响的因素,气候对人的身体和气质都有影响,气候、人种、传承文化发展是决定人类文明的三大因素。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气候这样定义:“气候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它不仅包括各种气候要素的多年平均值而且包括极值、变差和频率等。”古代认为气候来源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礼记月令注》中记有“昔周公作时制,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气。”可见中国古代气候主要说明了一年中自然环境、季节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创建了阴阳五行之说,有传统风水中的四方、五行、八卦;老子哲学涉及的气候观有:“其一,道为宇宙本体,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社会之祖宗。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天有时,代表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反映了设计思想要顺应气候、时令、时代变化的设计观。这段文字也成为中国古代设计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工艺美学观与价值标准,巧工设计应遵循自然规律。
《周礼注疏》云:“时,寒温也。气,刚柔也。作器之法须合天时地气之义。”在造器设计上,时节上的寒温对材料的物理特性是有影响的,而不同地域的物材应气候而显刚柔。造物设计是要重视“天时”和“地气”,以物载道,道器相济。
《易经系传别讲》说:“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提出法象天地。万物都脱离不了大自然的影响。”
二、现代设计结合气候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人类根据不同气候特点采取不同生产方式,进行了造物设计,修建了宜人居住的环境,制造了方便的产品,满足人类需求。一直以来,设计都很关注并研究“设计结合气候”的关系,也建立了一系列关于“设计结合气候”的生态学理论。
(一)赖特的有机建筑论。赖特崇尚自然,认为建筑设计必要与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文化背景、材料特性等结合一体。
(二)1962年,雷切尔 ・卡逊《寂静的春天》倡导了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关系,对环境的保护。
(三)1963年,V・奥戈雅完成了《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的生物气候研究》一书,首次提出了“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将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作为设计出发点,V・奥戈雅认为,根据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关系,建筑设计应遵循气候―生物―技术的过程。
(四)1964年,鲁多夫斯基出版了《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A Short Introduction to Non-Pedigreed Architecture》,总结分析了地域气候与城市形态的关系,鲁多夫斯基指出,人类建造住所和城市的最初目的并不是形式,而是为应对大自然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给人类提出的挑战。
(五)1969年,麦克哈格出版《设计结合自然》一书,被誉为当代生态主义宣言书,开启了生态化设计的新时代。主张设计结合大自然,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阐述了人类适应自然、气候,创造新的生存环境的必要和可能。
(六)1971年,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出版了专著《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提出了设计应解决人类需求,设计应该考虑地球有限资源问题,保护人类地球。
(七)在建筑设计史上,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提出建筑影响微气候的七个方面:形态、定位、空间设计、建筑材料、外表面材料肌理、材料颜色和开敞空间设计策略。
(八)湿热气候地域的代表建筑师有印度的查尔斯・柯利亚,他设计的“开敞空间和管式住宅”有阴影的户外或半户外庭院空间,利用管式住宅的拔风原理,在剖面设计中,形成开向的管式中心筒。
(九)瑞典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提出,建筑在形式和构造的基础上,在高寒气候地域采取措施减少建筑与室外环境之间的热交换。厚实的墙壁、封闭的构造、控制节点与构造,减少能耗,多争取入射的阳光,减少主体建筑的散热,减轻极端气候对环境之影响。
(十)肯尼斯・弗兰普顿在《查尔斯・柯里亚》深层结构的层次上探讨了气候条件决定了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习俗和礼仪。在印度和墨西哥文化中,开敞空间的玄学属性是伴随着其所依赖的炎热气候。
(十一)美国著名生态女权主义理论家查伦・斯普特瑞奈克认为,生态后现代主义就是对现实性的批判,充分意识到人与自然、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采用生态的太阳能系统、地热、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设计意识的生态设计。
总之,气候问题是全球问题。对古今中外的设计结合气候的探讨将会是个持续课题,在梳理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同时,我们应该重视对设计思想、理念、策略有深入、系统的思考。
(注:本文为2014年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4Q008)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2]李超德.设计美学[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引言建筑作为社会的物质产品,它具有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双重作用。建筑及室内设计基本任务是合理的组织空间,运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规则,寻求具体空间的内在的美学规律,创造人为的环境,改善人们工作生活条件。建筑及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有着广泛的内容和自身的规律。
1.合理运用建筑及室内设计诸因素
1.1 合理运用空间
使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以美的感受,这设计的基本任务。在设计中,空间的处理是主导的因素。室内设计的建筑艺术特征取决于房间的功能用途、空间构图、家具布置、设备安排以及陈设等等的精心处理。空间的形象概念不要拘泥于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应该勇于探索在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下赋予空间新的形象,如赖特设计的哥根汉博物馆、赛尔特设计的马.德里米罗作品展览馆都采取了缓坡式的设计,空间变化丰富,打破了一般室内空间的处理手法,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当然,过分的不规则形体往往会使人感觉到不安,例如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安东尼•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的手法,虽然独创新颖,但无论是外形、中庭,还是室内空间的装饰,都给人一种不安甚至恐惧的感觉。因此合理运用空间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和研究。
1.2 合理运用色彩
本身无冷暖之分,因给人的心里感觉不同而有冷暖的区别。我们的眼睛看到一种色彩时,每每发生一种联想,引入常见的冷暖色彩上去。因此在心理上便产生冷暖的感觉。色调主要分类为:暖色,冷色,中间色三种。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象征着:太阳、火焰。绿色、蓝色、黑色--为冷色,象征着:森林、大海、蓝天。灰色、紫色、白色--为中间色;冷色调的亮度越高--越偏暖,暖色调的亮度越高--越偏冷。建筑空间和室内空间的色彩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处理得当才能符合功能要求,取得美的效果。合理运用对比色或色调的搭配,能在建筑环境和室内环境中加强视觉的空间感,从而达到使视野扩大或缩小的作用。在设计中为了突出重点陈设,背景色调应处于从属地位。
1.3 合理运用光影
人类是融合于大自然之中的,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除了使人消除封闭感,而且还可使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惠。现代建筑及室内设计要善于利用自然采光为人类服务,这也是设计一个重要环节。自然采光利用得当能使整个空间充满生机活力而且还能起到划分功能空间改善有效空间的作用。随着照明灯具光效应的改善,人工照明已被广泛地利用起来,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根据实地自然采光条件和功能空间布局结构来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灯具并使其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是我们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1.4 合理运用材料
新材料的发展赋予了装饰丰富的物质基础,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质地特征进行合理搭配可以获得千变万化不同风格的艺术效果。但同时也要注意风格表现,使之既能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又能符合装饰艺术共性的规律,同时还要能满足功能上的需求。在材料选择上要不拘一格,打破原有固定模式去尝试运用新材料,大胆的实践创新。
2.贯彻生态设计思想
随着社会的日益繁荣,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设计已经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从德国学者E海克尔于1886年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这一概念时起,迄今已经一个多世纪了。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的现代人,又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系列富有现代特征的全球问题,并用这些问题筑成自身的困境-生态危机。因此,人类需要一种在开发自然,变革社会,推动文明的过程中经常反思,不断自我调控,使自己的行为不超越客观阈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
生态设计是上世纪 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社会责任心的回归。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设计的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设计的对象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状态。它的核心有三点,第一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第二要减少有害物的排放;第三是要使被设计的对象能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在我们设计中贯彻生态设计思想可选用的基本技术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2.1 采用生态环保型装修材料
生态环保型装修材料正在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化,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及周围环境都不产生危害,从室内更新出的旧材料又比较容易自然降解及转换,并且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这是所有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因此装修材料的选用要首先考虑无毒气散发、无刺激性、无放射性和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材料。
2.2 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处理
通过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设计,把它的外在形式作为“部件”、“元素”融入室内设计,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采光,提高室内的舒适度,满足室内的采光通风要求。通过科技手段,遵循美的法则,进行人工生态美的创造,这不仅为室内设计增加了新内容。而且也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
2.3 采用现代绿化技术
由于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甲醛、苯和空气中的细菌,形成健康的室内环境,具有生态美学方面的作用。因此扩大绿化,把绿化引进室内环境是室内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发展起来的腐植土生成技术、防水处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都为室内绿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室内绿化是多层次的,从技术上讲它可以建设在建筑的任何一层,也可以设在阳台和屋顶上。多层次的室内绿化,一方面补充了地面绿化的不足;另一方面,与建筑自然通风、采光的处理相结合,改善室内空间与自然的隔离状态,把自然生态延伸到室内环境。
2.4 节约常规能源技术
节约常规能源是室内生态化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现代科技研制出的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调光玻璃和保温墙体等新材料具有许多优越的性能,各种复合构造形式与室内设计结合,可以达到保温和采光的双重效果而大大节省能源。此外,节能型灯具和节水型部件等节能产品在室内设计中的充分运用,都能起到节约常规能源的效果。
2.5 与洁净能源技术结合
使用洁净能源既能保证使用能源的可持续性,又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最符合生态型的室内环境要求。目前,最有广泛使用前景的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它主要是通过特定的构造和材料来利用太阳能,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太阳能设施经过精心的设计处理后,可以自然融入建筑物中,不会给室内设计带来麻烦。另外,最有发展前景的阳光温室技术、太阳能热水技术都已发展成熟,这使室内空间呈现出崭新的特点。
2.6 与现代高技术相结合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和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将对采光、通风、温度和湿度等室内环境因素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可能使室内环境设计出现一次新飞跃,为室内生态化设计提供可靠的保证。
3.中国建筑及室内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3.1人性深化这一主题。建筑的核心是人、环境和建筑,它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满足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自然性、环保性、亲和性和行动性,以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文、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它的目的是一切从使用者出发,从人性出发,方便人的行为,满足人的需求。要从强化人与外界事物的联系,甚至从人的生活环境、人类社会、人的历史及未来着眼来研究,抓住设计的真正意义,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需求,使使用者改善生活环境。
在国内外,人们用eco-socialism来表示生态社会主义,但是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定义尚无结论,比较统一的一个口径就是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作为当今世界十大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和西方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绿色生态运动的发展紧密相连,其产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反映。它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经济应适度增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若干正确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在生态问题上、政治理论基础上、经济理论上、文化价值取向上等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独特新颖的理论特征,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潮和流派。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
在生态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上,大多数生态社会主义者都不太重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主张建立一种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混合型”的社会主义经济;注重产品的分配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但相比于70、8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的主张,9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有了极大的进步,其经济理论也更趋现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关于经济增长理论
反对“稳态经济”,主张经济的适度增长。所谓稳态(steady state)是指主要经济变量以不变速度增长(即增长率不变)的状态。在这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不同变量的不变增长率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第二、不变增长率可以等于0。这里所指的“稳态经济”(即生态经济)就是指实现经济的“零增长”。70、8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就是支持这一个观点,主张建立零增长的稳态经济。西德绿党主张“我们根本反对一切数量的增长,特别是当它由于追求利润而受到刺激时……” [1]这一主张虽有它的可取性,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南北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由于整个世界的经济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这种主张就未免显得太幼稚了。因为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它们最根本最基本的权利。而要解决它们的生存问题必须依靠经济的增长,一个国家要发展也要依靠经济的增长,所以如果还妄想着在这样贫困的,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国家企图建立零增长的稳态经济,这无异于就是叫他们自杀。实行这种经济政策的后果也只能是两极分化的日益扩大。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现在资源的短缺,生态的失衡,如果我们要解决这种现状,就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对现有的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改造,而要实现技术的进步,就需要经济的增长,然而在这种零增长的经济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者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转而他们开始反对“稳态经济”,主张经济的适度增长。高兹明确提出:“零增长或者负增长只能意味着停滞、失业和贫富之间的差距的扩大。” [2]他提出建立一种“不自主领域和自主领域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格仑德曼也赞同高兹的这种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他们都主张在未来的社会应保留市场的调节功能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同时需要明确的是9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他们所主张的经济增长是随着人们的需求的增长而增长,而且这种增长必须是适度的,合理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目的,而不是利润。高兹提出“生态重建”的口号,要求实现生态的现代化,即经济的增长应该符合生态原则的的要求。英国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学家大卫・佩珀也认为:“一个建立在公有制和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的社会,仅仅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出售和利润,那它将为人们提供一个为生态环境所接受的满足需要的框架。”因此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必须是理性的,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共同利益而发展的,也是有利于生态的。
2、关于舒马赫主义
20世纪70、8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大多反对大规模、集中化的经济体制,崇尚“舒马赫主义”,主张实行小规模、分散化的经济体制。英籍法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在其一本很具影响的书《小的是美好的》中指出:高度集中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并不存在什么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他提倡一种“适宜的技术”,即小规模的、分散化的技术,他还从各种道德和政治的前提出发论证说,最大的并不一定就是最好,而小的才是美好的。莱斯认为现存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包括我们对能源密集、大规模的工业技术的依赖)的方式就阻碍了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责任感的发展。阿格尔也赞同舒马赫主义,他曾指出“只有按小规模技术发展起来的民主地组织和调节的生产过程才能使工人从官僚化的组织系统中解放出来。”[3]但是舒马赫主义带有严重的乌托邦性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绝大部分生态社会主义者放弃了舒马赫主义,认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失业率上升等问题早已不再是一国的问题,不可能再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来思考,因此再来谈小规模、分散化的经济已不再具有任何意义,相反是在倒退。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评析
1、积极意义
在关于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生态社会主义从主张建立零增长的稳态经济到放弃稳态经济,主张经济的适度增长,这一变化过程无不表明了生态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现实到更趋现实,这一转变对于我们选择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更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虽然在经济全球化和南北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主张建立“稳态”经济的社会主义是不现实的,但是这不代表它毫无可取之处。主张建立稳态经济的社会主义,要求人们在劳动中寻求欢快和满足,不仅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更加注重精神生活,主张实行劳动闲暇一元化,毫无疑问这也正反映了广大劳动人们的愿望,代表了历史的进步。
2、理论缺陷
生态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存在片面性。它彻底否定跨国公司和现代化大生产的作用,它将劳动的破碎化归咎于现代化的大生产和技术的理性统治,因而主张废除大工业,大技术,而代之以人性化的小生产,小技术。主张建立一种小国寡民的经济单位,认为各种垄断企业和跨国公司是挥霍资源和践踏生命的始作俑者。甚至一些生态社会主义者因为反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希望能够回到以前,这在当前,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根本就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这也否定了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文明的进步作用,甚至赋予它们以“原罪”的性质。这种理论主张的片面性和非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有悖于社会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7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以往的室内环境设计中,多数设计者为了自身利益,以浪费素材或是只重视装潢效果等方面为条件,造成阻碍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重视生态化思想理念在室内环境设计的运用是很有必要的。
二、室内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1)浪费素材现象严重。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为了追求时尚、高档等效果。大量使用一些稀少材质的材料进行装修,造成了稀缺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有部分室内设计,尤其是商场、酒店等建筑,它们对装修的更新时间要求快些,因此导致一些不能再循环使用或是可回收的材料成为建筑垃圾,不仅给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也对国家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据相关数据显示,建设类所浪费的材料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比例占三分之一左右。另外,在设计观念上,过分注重局部的设计,缺乏整体思维,也将导致需要对建筑进行翻新,造成材料的浪费。
(2)某些材料的使用威胁人们健康。目前很多室内装饰的材料为了提高产品的性能,增加了含有大量危害人们健康的物质,虽然部分有害物质可以随着时间慢慢消散,但是也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影响。另外有的材料甚至还散发出有刺激性的气味,不仅影响室内空气质量,而且威胁人们的健康。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建筑类的材料还存在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和有害物质的产品。例如吸入大量装修材料中的甲醛物质,会导致人们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疾病。
(3)室内设计与自然相结合较少。目前的室内环境中很少看见有专门种植绿色植物的场所,也就是说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将室内环境的绿化考虑进去。而且很多装修原料是不锈钢、玻璃等材质的,运用大量的人工照明来烘托出特有的色彩和环境,将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隔离。
三、室内环境设计生态化的思想内涵
1、生态化设计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生态化的设计就是按照自然、节约等方面的思想,设计出既能持续发展,又能符合整体性的思想,达到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其设计的特点首先是在保证人们健康和需求的前提下,达到节约、环保的利益最大化作用。这是因为室内环境是人们长期居住的地方,需要给人创造出一种舒适、愉悦的环境,因此保证人们健康是前提。在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后,就要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技术水平,或是采用可再生资源进行设计装修,例如利用设计的技术水平,根据不同地区对冷暖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程度的保暖措施。其次是达到室内环境与大自然的充分融合,这就需要做到尽量减少对大自然带来的伤害在设计时多采用绿色技术。因为如果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不仅违背生态化的理念,也将有可能会遭受大自然对人们的惩罚,另外采用绿色技术会让人们更加贴近和感受大自然。最后是整体性的构思。设计是一个整体,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不仅需要思考如何进行设计、设计完了如何进行装修,而且需要思考装修时选取的材料是否符合规范、质量是否有保证以及装修完的后续工作等方面。
2、室内环境设计生态化思想内涵的具体表现
针对生态化实际的定义和特点,提出了以下关于室内环境设计生态化思想内涵的具体表现。
(1)尽可能多的使用可循环材料或是能源。可循环的材料既不会造成材料的浪费,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比如太阳能技术在家用的热水器中的运用,就大大减少了家用用电量,也节省了国家能源。在设计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利用室内的自身条件,大多数是利用室内的通风和采光等条件来提高室内居住的舒适感,例如随着每天太阳光线的位置不同,设计可以自动调整的挡光板,这样就可以利用自然采光的作用,减少用电量。
(2)生态审美观念。很多建筑物尤其是在古代的室内设计中,随处可见很多的艺术作品,有雕刻、陶瓷以及剪纸等,让室内环境体现出一种人文气息。还有的建筑物,会在其表面涂上油漆或是水彩画等艺术品,在增加室内生态化审美的技术上,也减少了建筑物的损害或腐蚀程度。另外,在室内进行绿化也是生态审美观念的表现之一。比如在室内种植绿色植物,一方面可以增加居住地绿化的面积,另一方面可以吸收部分室内的有害物质,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起到一定的效果,同时也能让人们有更多机会感受绿色、感受自然。
(3)环保的理念。这是要求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需要在充分考虑影响建筑的成本、装修等因素后,采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无害的材料进行装修,这样就算需要拆除,其材料的可分解性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也能提高材料的使用价值。还有一些设计师,采用环保的材料,故意还原物体的本来面目,营造一种怀旧的气氛。另外,目前我国在建筑材料的生产中,虽然有很多的材料还没有完全达到环保的要求,但也在逐渐在根据环保理念在发展,比如生产的无害涂料、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壁纸等物体就是很好的证明。
(4)维护人们健康的思想。虽然目前很多材料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有害物质,但是为了人们健康着想,要避免生产和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材料,尽量采用没有刺激性和发射性材料,这也是体现生态化室内环境设计的理念。
(5)注重舒适感。现阶段由于空气质量越来越不好,环境也越来越差,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而生态化的室内环境设计也是在遵守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根据人们需求的改变,对室内空间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等方面舒适感的要求。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室内环境设计存在浪费素材现象严重,某些材料的使用威胁人们健康的问题,结合了生态化设计的定义和特点,认为室内环境设计生态化的思想内涵具体表现在尽可能多的使用可循环材料或是能源、生态审美观念、环保的理念、维护人们健康的思想以及注重舒适感五个方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75-01
一、必须始终坚持生态发展战略
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又按照经济规律搞好建设;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资源的有序高效利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主线。
二、必须坚定不移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培育生态农业,推动经济发展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型转变。以莱州市为例:一是发展生态农业。以莱州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平台,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第一产业。综合实施粮食丰产工程、千亿斤粮食莱州田间工程、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等项目,继续实现粮食稳产、增产。以莱州浅滩升级为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为契机,放流水产苗种,发展无公害养殖面积。围绕食品安全、排放无公害的目标,规范升级畜禽养殖行业。二是发展生态工业。注重引进大型生态工业项目,增强支撑能力,替代落后产能,引领全市乡村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淘汰力度,坚决关停石材、废旧塑料、轻烧镁等破坏环境的小型加工企业。三是发展生态旅游。在沿海,以东海神庙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主体,打造滨海旅游板块。在山区,以云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大基山颐和生态园、中华月季园为重点,打造环山旅游板块。在镇村,创建省级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
三、必须持之以恒打造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12-02
一、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基本观点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蓬勃兴起的生态运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带来的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黄金发展,西方社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生存发展环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随着以保护生态平衡、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主题的生态运动的深入发展,西方社会逐渐兴起了一股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社会思潮,它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新型社会。到20世纪70年代,这股思潮同社会主义相结合,逐渐形成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其基本观点是:
1.人与自然是辩证和谐统一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坚持以“人类尺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具有共同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自然只有在与人类的共同存在以及相互转化中才具有意义;人与自然是通过人的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整体性存在,人与自然在相互交往中走向统一;人类在自然界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种地位是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标志的;劳动是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统一的现实途径。
2.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因此,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也才能确保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3.关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当今资本主义的危机趋势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领域,由消费异化导致的生态危机已经取代了经济危机,者应该根据新的形势的发展变化,修正已经过时了的的危机理论。
4.关于“稳态经济”模式。早期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将生产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稳定下来,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改进上来,从而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后期的生态社会主义则反对“稳态”经济,认为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既与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兼容,又有利于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5.在社会变革的途径上,提倡非暴力革命与改良主义相结合的原则。生态社会主义者坚信非暴力革命与改良主义是通向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钥匙”。通过“教育”、“示范生活”,为人们展现崭新的绿色生活,逐步地变革资本主义社会。
二、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1.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大学生认清导致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认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得到了缓解。但是,这种矛盾的缓解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性自然资源,特别是对第三世界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获得的,是以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贫困、少数人的富裕为基础的。这些思想和观点不仅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认清当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速发展及其国内的“和谐安定”并非依靠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优越性,而是依靠传统的剥削和掠夺;同时也使大学生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大学生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深刻认识。
2.有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对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失调的忧患意识,对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的深切关注,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逻辑前提。因此,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强调经济增长必须考虑环境代价,将生态成本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参数,并以系统论为指导提出了新的社会发展观。这与我国当前所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相似之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以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及其二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探索并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但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仅靠经济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生态危机除有它的经济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根源,就是人们的生态伦理观念。徽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保存最完整的“标本”,中国古人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在这青山绿水和族群村落之间得到了最充分的实践和展现。因此,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探讨徽州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当前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但这必然有一个创造性的转换和重构的问题,后工业时代毕竟不同于农耕时代,直接地照搬运用,很可能会造成理论与现实的错位,从而无助于现实生态问题的真正解决。因此,对徽州生态伦理思想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保持一种双重的审视是不无必要的。对此问题,本文加以探讨。
一、徽州生态伦理思想的特点与意义
面对曾经富甲天下、人文昌盛的徽州留给我们的中国农耕社会完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大量古村落群,想必人人都无不惊叹和称奇,它们不仅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而且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然而,古老的徽州人是如何造就这个光辉典范的?这恐怕要追根溯源到古代徽州人充满智慧的生态伦理观念。总体上说,就是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精神与古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这一点儒家和道家都是认可的。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中庸》说:“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孟子・尽心上》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礼记・郊特牲》说:“阴阳合而万物得。”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来考虑,而是把三者放在一个大系统中作整体的把握,强调天地人的协调、和谐,以保持自然的生机和谐及自然环境的生态。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老子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由道而生,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道家以其天、地、人、宇宙万物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构筑起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所以,秉持“天人合一”,达到生态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实现自然、人类、社会和谐相处,一直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最高的生命追求和理想境界。
这在徽州古村落建筑群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甚至可以说徽州古村落建筑群在根本上就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境界的现实化和具体化。总体上,徽州古村落给人一种独具魅力的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这种特殊风格的徽派建筑艺术,实际也正是中国古代以“天人合一”为特征和旨归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外在表征。比如徽州古村落的择址和民居建筑都有与其地理条件相适应的布局特点。一般说来,徽州古村落大都结合徽州独特的丘陵地貌结构: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岩谷数倍于土田,因此,比较注重以天然山水为依托,讲究枕山环水,随坡就势,择高台建筑,应合了堪舆学所说的“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趁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1]P96在古徽州,察山川地势,依山旁水,择吉地建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案例比比皆是。它们大多都是按照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等生态伦理观念和民间堪舆之术择地而建的。比如古黟宏村,枕山面水,背靠黄山余脉雷岗山,面临新安江末支西溪,以卧牛为形状,并根据牛的生理特性来进行村落的规划和建设,先将村中一天然泉水窟扩展成半月形的月塘(即月沼),形为“牛胃”;然后,引西溪以凿圳绕村屋,其长川九曲,流经十弯,形为“牛肠”,并相互连接贯穿。此后,又在西溪河羊栈河、双溪河架起四座木桥,俗称“牛脚”。这样形成了以“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此后宏村的建筑,全部围绕“牛肠”和“牛胃”来建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村落规划和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2]P2这样,整个村庄既水脉环绕,湍流不息,又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同时也解决了村民的饮用、清洗、灌溉和消防等实际需求。由此不难看出,徽州村落不仅富有山水意境,宛如一幅幅凝固的中国山水画,兼有山之静态与水之动态的交汇,山之封闭与水之开放的互补,而且这种特殊的意境,使得徽派民居建筑群落的古村庄很好地与自然保持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既充分认识、服从于自然力,又对自然很好地加以利用与开发。
同时,为了保护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徽州的很多古村落都特别重视保护植被和土壤,并且制定了不少村规。其中,有的村落以“保龙脉,来龙为一村之命脉,不能伐山木”为由,严禁村民砍伐后龙山的风水林。绩溪龙井胡氏就有禁伐之族规:“堪舆家示人堆砌种树之法,皆所以保全生气也。各族阴阳二基宜共遵此法,尤必严禁损害。”[3]P14另据《橙杨散志》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徽州府歙县颁布告示,严禁在溪口山冲要脉等处“采伐”、“开凿”、“挖煤采石”,“倘敢故违。立拿从重究治”。[3]P14又据《白杨源志》记载:“各村祠下之山林,赖祖栽未向理,斧斤不时入伐,……若不经理严禁,恐做尤不堪设想,故今邀集公众议决,将山场树木,概行严禁……如违照章重罚,觉不宽容。”[3]P15从上述宗规、府令和议章可见,当时徽州人对自然界的山石草木、土壤植被是非常珍视的,认为它们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宗族命运息息相关,所以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禁伐禁凿,以保护民众聚居地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尽管徽州古村落林林总总、形态各异,但其总体特征却是显著的、鲜明的,它们大多依山傍水,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一方面充分认识、服从于自然,另一方面又对自然很好地加以开发与利用,从而保持了生态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以及自然、人类、社会和谐相处,体现了古徽州人充满智慧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全球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它正在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它所拥有的丰富的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智慧对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显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性和借鉴意义。
二、徽州生态伦理思想在建设生态文明中面临的挑战
今天,充分肯定徽州古村落所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孕育而成的具有农耕社会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工业化社会乃至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徽州古村落的原生态文化存续的基础已开始遭到破坏,原来古村落所具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局限也开始受到冲击,甚至被打破。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徽州生态伦理思想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意义,增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冲击所带来的古村落现代生态失衡与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进一步分析徽州古村落现代生态失衡的表现和根源,探讨和解决传统生态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徽州古村落建筑群的总体风格基本上表征了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但这又不是后者可以完全解释的。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从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古代的徽州村落业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而是靠境外的徽商和徽籍官僚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反哺乡里来保持繁荣,是典型的寄生型村落,其经济形态属于资源寄生型。村落的主人是那些累资千万、富可倾国的大商人或出将入相、主政一方的大官僚。他们掌握着大量的财富,衣食无虞,无需向徽州本土索取生活资源,从而能够有足够的条件超越一般的农民意识和现实需求,而陶醉于对自然的欣赏与吟咏,流连于天人合一的精神之域,追求人道合于天道,营造宁心怡情的和谐世界。”[4]P49这就是说,徽州古建筑群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及其生态伦理思想是有其经济的富足作前提保障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更像是古代徽商或徽籍官僚们的“后花园”。但随着徽商的衰落,徽州古村落的生态和谐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资源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慢慢地被打破了。特别是改革开发后,一方面现代文明以其裹挟的技术优势、现代性的价值观念和物质产品的诱惑,正在形成一种快速地解构着农业文明的摧毁力,另一方面当代的徽州古村落正在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努力地向现代文明转型,以至从前的富商返乡享乐、仕绅退隐休闲的文化园林变成了现时代的旅游的生产基地,以前的资源寄生型的经济形态变成了现时代的资源内耗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村落的主人也由过去的富商、绅士变成了地道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村吃村的平民了。所以,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因此,这种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形态的转变在破坏着徽州古村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的同时,也考验着徽州生态伦理思想在社会现代转型时期的生命力。
总体上,徽州古村落及其体现的生态伦理观念是适在应农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之需要而建造起来的,它的空间形态、内部结构、材料质地、环境容量等均与农业文明条件下能量的消费方式和人均消费总量相一致。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现今的人们生活消费的能量形态(种类)、消费方式、消费条件、消费量均大大突破了传统社会的规模,因此,现代生活必然对古村落生态系统整体产生不可抗拒的破坏性力量。同时,徽州古村落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行程中,缓慢地产生了维护古村落生态的一系列传统民俗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的急速变迁,特别是旅游业的直接刺激,现今的古村落里的人们已经没有先辈那样的热情与自觉意识去维护村落的生态环境了。这势必进一步加剧徽州生态文明的危机,同时也挑战着徽州生态伦理思想在社会现代转型时期的生命力。所以,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徽州生态伦理思想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意义,增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意识。现在“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已经由国家文化部批准正式挂牌设立。它标志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特定时段典型代表的徽州文化,其保护、承传和弘扬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冲击所带来的古村落现代生态失衡与破坏。所以,对徽州古村落及其所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我们要有一种当代的问题意识。而当前问题的关键是:农耕社会的生态伦理思想如何通过创造性的转化、重建,与工业社会实现有机对接,从而在当下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新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汪昭义.徽州村落视野中的生态文化意蕴[J].黄山学刊,1998,(4).
此种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使学生自然的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融会在一起;教师动态组织教学,实施弹性教学方案,通过恰当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学习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因此我通过认真学习专家的讲座和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一个完整的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教学案例。
【案例信息】
案例题目: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人民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
授课教师: 李安碧(贵州省晴隆县中营职中,中学一级)
教材分析:这个知识点只是九年级第一课第二框之中的内容,但我认为,要上好这个知识点是不容易的,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才会出现许多意外的惊喜。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七、八年级和九年级一部分的知识能力,要上好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和探究,展示自己知识与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了解、认识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成果,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它们之间是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互共进的。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和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课堂生成资源、教材资源、课内外资源等,从而构建动态生成的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
课时:1课时
教学方式: 活动体验、案例讨论、情景分析、情感激发。
学法:在情景中感受、在体验中认同、在合作探究中交流中提升。
教学重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怎样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技术准备:多媒体设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景引入
师:课件展示图片:中国的长城、日本的富士山、美国的篮球、巴西的足球、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老师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你们认为世界文化有什么体现方式?
生:(一部分)世界各国的语言不同
生:(一部分)世界各国的节日、饮食、节日、服饰、不同
生:(一部分)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家庭文化不同
生:(一部分)还有世界各国的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和代表性人物
生:(一个)世界各国有优秀的、灿烂的文化,但也有庸俗的、腐朽的文化。
生:(一个)反映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
生:(绝大多数)世界各国的文化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这些图片反映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具有多样性。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各国的代表性文化图片,认识和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不同体现方式,从而知道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活动二:师生互动
师:课件展示:在我们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来自外国的文明成果?
师:这一学习内容,我们将以小品的形式展示,下面我先请主持人登场,大家欢迎,掌声有请!(全班响起了掌声)
主持人:同学们,老师把这个活动交给我(班长)和学习委员来主持,我们感到很荣幸,首先,我们请数学代表先登场,大家欢迎!(全班响起了掌声)
数学代表:在我这科中的有阿拉伯数字、勾股定理、韦达定理与二次函数、笛卡尔坐标等。
主持人:数学代表答得真好!接着我们请出物理科代表,大家欢迎!(全班又响起了掌声)
物理科代表:在我这科中,有欧姆定律和牛顿定律
主持人:不错!下面,我们有请化学科代表.。(掌声响起)
化学科代表:在我这科中有质量守恒定律。
主持人:很好!我们请外语科代表(掌声响起)
外语科代表:还有我们现在学习的英语课本。
主持人:对!我们请语文科代表登场(掌声响起)
语文科代表:在我这科中有我们学习的外国作品。
主持人:答得漂亮!我们有请科技发明代表登场(全班响起了掌声)
科技发明代表:在我这方面,如供给我们学习照明的电灯泡;国与国、人与人相互联系的电报、电话等。(这时,有一个学生的手机突然叫起,教室里有些不和谐的声音)
主持人:(把目光投向老师,沉默不语)
师(没有批评学生,请主持人回座位,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学到的“千里眼、顺风耳”,你们知道手机属于哪方面?
生(一部分):手机属于顺风耳
师:它属于人类的文明成果吗?
生(绝大多数):属于,而且是科技成果。
生(一个):我建议老师和学生不能带手机到教室,否则会影响上课。
师:这个同学说得对!手机只是我们现代的一种通信工具,但我们不要把它带进教室,更不能出现叫声,否则会干扰我们的教学秩序。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要求自己,包括我本人。(学生听了老师的一席话,情绪已经稳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项目的融资来源较少、融资渠道较窄。以2009年为例,鄱阳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193.3161亿元,其资金来源依次为六个方面:国家预算内资金5.7%、国内贷款9.63%、利用外资2.57%、自筹资金69.03%、资本市场0.5%和其他资金12.56%。可以看出,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推进,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将愈发以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为主。
绝大多数项目采用的方式以独资、合资的合作方式进行融资,而这种融资方式仍然是以大型国企资本为主。例如,万安核电项目的建设资金来自中核集团出资51%,赣能股份和赣粤高速共同出资49%。另一方面,在699个规划项目中,采用项目融资方式的仅仅只有7个,包括2个道路建设和改造项目、2个航空城配套项目、3个污水处理厂,采用的项目融资模式为BOT、BT、TOT。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是巨大的,但是其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其融资供给方面看,其融资资金的成分是以国有资本为主,民间资本所占份额很少。作为一种新颖的更有效的融资方式,项目融资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却运用的很少。项目融资具有减小政府财政压力、转移项目风险等优点,我们应该广泛的积极的运用这种融资方式。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项目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世界范围内,项目融资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然而,项目融资在我国的运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并且由于不同地区具有的政策、环境、经济基础和条件的不同,各个地区的项目融资具体问题又因地而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在经济相对较为薄弱的江西省,他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项目融资的体制问题
江西省乃至全国的项目融资在实际应用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尤以体制问题最为根本。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法制建设尚不规范。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依据,全国地区的项目融资法律建设还比较滞后、不够完善。我国的项目融资的法律保障仍然停留在宏观层面,专门针对项目融资的法律文件至今没有出台;(2)信用制度尚未建立。江西乃至全国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制度,也没有统一规范的信用评估标准和体系。缺乏统一的评级标准和评估模型,项目发起者资信状况以及第三方对项目效益的评估结论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项目融资难以有效进行;(3)管理体制不完善。全国目前还没有一个机构来统一管理项目融资,这使得投资管理工作不够规范,许多项目进展缓慢。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无法充分引入市场机制,致使许多项目的运营效率十分低下。
(二)项目融资的主体作用问题
项目融资主体包括投资主体、政府、金融机构、项目服务机构等。这些项目融资主体的职能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将决定项目融资的成败。首先,投资主体结构的缺陷。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项目融资可以看出,投资主体仍然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他们大多是以中央直属企业为主进行直接投资和运营,然而广大的民间资本却很难进入;其次,政府职能定位的偏差。有的项目适合于政府投资,有的项目却不适合政府投资但需要政府的参与及提供担保。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和定位,在产权界定和保护、合同实施和适当监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最后,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大型国有商行由于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包袱较重,并且项目融资周期较长,而商业银行的投资目光主要集中在中短期信贷上,这些都导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项目融资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三)项目融资的风险问题
项目融资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泛,其潜在风险是很大的。项目融资中的风险分为两种: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非系统风险包括完工风险、经营和维护风险和环保风险。综合来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个项目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问题有信用风险、建设风险和市场风险。第一,信用风险。项目融资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融资行为,各方以项目实体为基础,相互之间达成附有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如果某些项目参与方不能履行协定的责任和义务,则会使项目执行陷入困境。第二,建设风险。主要表现为:项目建设延期;项目建设成本超支;由于种种原因,项目达不到“设计”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甚至由于技术或其他方面的原因,项目完全停工放弃等。第三,市场风险。他是指在一定的成本水平下能否按计划维持产品质量与产量,以及产品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在靠收费作为项目收入来源的交通行业中显得非常重要。
三、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项目融资主要问题的措施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项目融资将在江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中运用得更为广泛。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目前项目融资中的主要问题,使这种较为新颖的融资方式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项目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一)建立规范的项目融资体制
首先,需要加强项目融资的法律体系建设。我国需要在现有的立法基础之上,借鉴国际上项目融资的立法经验,多种法律多层次的构建项目融资法律体系。完善的项目融资法律体系需要对项目各个参与方的责任和义务给予严格清晰的确定,使项目融资在具体操作中做到有章可循。包括江西省在内的各地方政府也应该建立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项目融资法律法规,促进地方项目融资的健康发展。
其次,需要建立统一的项目融资管理机构。鉴于项目融资将在我国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中央政府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项目融资管理机构,制定明确的审批程序,设置专门的机构(比如地方项目融资管理机构)来协调和管理,对项目融资的规划以及主办人、贷款人的资格等进行严格规范的审核,确保项目实体成立后能够按要求进行和完工。
再次,信用体系的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是成熟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对江西乃至全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尽快建立以行业体系为基础的,服务全社会的社会信用体系,各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由各地各部门先行试点,逐步快速推进。建立以企业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为主的社会信用体系,将对我国经济的投融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规范引入民间资本。国家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渠道,用于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到项目融资活动中。国家应该鼓励民营企业以及个人以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于有效益、回报比较稳定的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这样不仅可以让民间资本也可以分享到经济建设的利益,也可以缓解我国正规金融体系外的民间金融带来的压力。
(二)加强项目融资的主体作用
项目融资中的项目实体能否按质按量按要求的完成,关键在于各个项目融资主体的作用是否完全发挥,它们的责任和义务是否完全落实。这里主要涉及到当地政府、项目主办人、项目贷款人。
(1)明确政府在项目融资中的定位。政府在项目融资过程中应作为主要的促进者而不是投资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项目融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为融资提供担保帮助,可以是项目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此外,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的税收政策、外汇政策等为项目融资提供优惠待遇。
(2)加强项目主办人职能作用。项目主办人是项目融资中重要的参与者,是负责筹措项目资金、负责项目实施的项目开发商,他们对项目起到促进、开发和管理的作用。由于项目主办人的多重角色,项目主办人通常不直接负责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3)使项目贷款人多元化。在我国,项目贷款人主要是指商业金融机构。我国应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同时调整金融体系的结构趋于合理化,确保资金融通的多方式、多渠道和融资的合理性。对于江西省政府而言,应该利用大举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契机,要给予金融机构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提高资金融通的效率。
(三)完善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
项目融资的风险种类繁多,因此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由于项目的一次性,他的风险一旦形成则没有改进和补偿的机会,所以项目风险管理的要求通常要比日常运营管理中的要求高许多,而且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更注重项目前期阶段的风险管理和预防工作,因为这一时期项目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项目风险高于后续阶段。
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项目融资的三大主要风险,他们的风险管理需要做到有的放矢。(1)信用风险,它指的是借款人不能支付贷款人债务的风险,为了准确评估风险,对项目收入来源相关的风险进行评估是必要的。降低信用风险的措施是:项目发起人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是自己在风险分担安排中具有优势。(2)建设风险。建设风险主要是指完工风险,完工风险也是项目发起人面对的最重要的风险。降低完工风险的措施包括:要求承包商、供应商和分包商提供履约保函或者第三方担保;购买足够的商业保险;通过谈判确定一个因延误或执行出现问题时必须赔偿的金额。(3)市场风险。降低市场风险的措施是:通过谈判确定一个针对收费公路的影子收费协议或最低缺口保证。针对其它的项目,如果没有合同安排,需要通过一些其它的发起人支付方式来满足银行贷款的要求。
四、结论
近些年,项目融资逐渐成为一些大型项目融资的主要方式。2007年,在世界范围内通过项目融资方式投资的大型项目就达3000亿美元。尽管项目融资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在我国进行成熟、高效运用的条件还有所欠缺,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项目融资的优越性,着力解决当前的困难和问题,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社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项目融资所反映的问题,也是项目融资广泛应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以鄱阳湖项目融资现实问题为基础,对项目融资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深入探讨,这对今后我国各种大型项目进行资金融通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J].江西日报,2010-02.
[2] 刘林.项目投融资管理与决策[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7.
[3] 蒋先玲.项目融资[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0.
[4] 叶.项目融资:理论、实物与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tory, advance a city to change, regulatory fo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themes emerge. At present, as a uniqu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control by means of ecological, commercial theme, played a huge role in driving the city development, city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interface transition zon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Because of its diversity, its planning and operation is also very flexible. Zhuanghe Green Town commercial district as an important nod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reen Town,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construction sequence and the city characteristic,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 control regulations of the establishment, rigid and elastic combination, grasp planning ideas right, while the regulatory ecological ideas into,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tailed control planning, effectively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Key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Zhuanghe Green Town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引言
从1990年实施的《城市规划法》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规划地位开始,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商住结合为主体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不断涌现,在带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在党的十报告中,针对城乡发展建设方面,也指出并着重强调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城市本身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和谐性,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考量,必将会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本次规划区所在的青堆镇是大连全域城市化“九节点”之一的重要乡镇。《庄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对青堆镇的功能有明确定义:将发展成以城镇经济繁荣、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生态型商贸新城。是庄河市优先发展的区域。
为促进青堆镇的经济建设,开发带动镇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化并合理配置青堆镇区现有土地资源,本次青堆镇商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把握大连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建设特色小城镇的机遇,充分运用现状基础条件,整合居住、商贸、文化、现代服务等产业,构筑青堆镇经济和空间的增长极;建设生态环境优秀、空间布局优化、配套设施完善、市集功能强大、交通组织便利,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商住区;打造庄河东部乡镇中心,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齐备,生态环境宜人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小城镇商住区。为指导指导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奠定基础。
2 以商住为主题的控规规划思路
2.1控规中商业地块的规划
在商住区控规中,商业地块无疑占了很大比例。本次控规规划区在总规中有近一半的面积为商业用地。其规划区在总体规划中的定位是市级商业公共服务配套中心。规划中首先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规划,顺应总体规划的大方向。本次规划区中商业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不仅要满足规划区内部的生活需要,配合着居住用地,同时还要结合规划区在总规中的位置合理的确定服务半径,相应加大商业及服务设施规模(图1),从而顺应总体规划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图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其次,从微观角度对规划区内的商业用地进行规划。前者将规划区中商业及配套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已经确定,接下来就需要对每一块用进行良好的把握与控制。这其中包括指标体系的确定、指导性政策的确定、城市设计的建议等等。但这些指标体系及建议都应在总规的引导下进行,同时考虑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与之相结合考虑,做到完备周全。真正做到弹性规划为引导接下来的城市建设打好基础。
2.2控规中居住区地块规划
规划区内占有最大比例的用地性质当属居住用地了。此次规划按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编制,控制深度根据当地情况满足基本控制深度,地块划分约为3-5公顷;居住区内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在文本与指标中有所体现,考虑到未来发展的弹性较大,指标与指导内容灵活性也相应加大。
居住地块的规划中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生态主题的体现需要与规划的居住用地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加以体现。规划区所在为庄河市下属的一个乡镇,因此容积率与建筑密度相应较小,规划区多数为多层、局部采用小高层进行点缀,有效地控制了开发强度。同时在道路一侧将板桥河中的水引入规划区内,规划成引水渠道,保证水循环的同时居住区景观可以引用,以增加环境质量增加卖点,最大程度上保证生态主题。控制高度上形成中心景观区低两边高的格局,构成规划区内显山露水的空间格局,形成居住与生态的有机融合。
3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生态城市概念的植入
3.1生态城市主题在控规中的良好把握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人类面对的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从而实现永续发展。
对于规划师而言,作其为城市发展的指挥者应当将生态理念融入规划技术手段中。现行的总体规划中大多已经将生态要素有所体现,但往往在接下来的控规与修规中又逐渐淡化,使之最终有名无实。因此,生态概念的植入应当在接下来的控规与修规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而对于承上启下的控规而言,在其编制过程中就应当将生态概念明确体现。相应情况下可以通过对于与生态建设有一定联系的地块指标(如绿地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的调整间接引导生态建设,这样才能确保政策的良好实施与延续。
3.2水的利用
“仁者乐土,智者乐水”, 水资源的良好利用不但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而且还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同时成为城市的亮点达到吸引人口的效果。
本次规划区西侧为现状板桥河,东侧为湖里河,规划区内河道、水渠众多,现状水资源条件丰富。通过对该区域合理的规划和规划理念的引入,充分利用区域空间改造和水系景观的有机布局(图2),配合地块区位优势,通过住宅层高的改变和逐级退让,使该区域的建造美景尽收眼底。尽可能使建筑功能主题与人与自然产生有机结合。
图2 绿地景观意向图
3.3绿地系统规划
良好的绿地景观系统无疑会为一个城市增色不少,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城市绿地则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若只是一味的增加绿地的比例对于建设生态城市也只是方法之一,况且一个城市不能使绿地比例过大,毕竟城市还有其他的职能。
以本次规划为例,规划区以板桥河为主要景观轴线,充分利用现状水源,延伸美化规划区域内水体,与主干路网两侧绿化带形成“一水为线,水绿成网”的景观意向。规划区形成“一心、一轴、一廊、一带、三区”(图3)的绿化景观体系。通过水体与绿地的有机结合共同塑造生态城市机能。
图3 绿化景观结构图
3.4低碳城市在控规中的引入
“低碳理念”在政府公务管理、社会建设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低碳”可以说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有力武器。因此在控规中对低碳理念的引入直接将生态城市建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控规中低碳城市的体现包括:(1)倡导开发低碳能源,有条件可以在控规指导意见中提出实行奖励政策。(2)倡导清洁生产,对于控规中工业用地的地块中可以明确提出。(3)循环利用。(4)可持续发展。通过种种有效手段鼓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绿色消费从而促进低碳城市构成,完善生态城市建设。
4 结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至今除了实现对上级总体规划的贯彻和对下一阶段实施设计的指导外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与理念。生态、商住、滨水等等使控制性详细规划逐渐丰满。生态商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实现对总体规划的承接的同时将总规中生态理念更好的深化与体现。不仅加强了生态与商住的概念,同时可以对总规中概念不明确的现象进行明确,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也越趋复杂与详细,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控规会给予我们更多的经验与思考。因此结合规划区自身特征和要求总结出一套符合特定需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办法,需要规划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实践和研究中不断的提炼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庄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2]蓝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优化思路研究[J].规划师,2010,(增刊):71-74.
[3]罗巧灵,胡忆东,丘永东.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J].规划师,2011,(5):5-10.
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早日实现创业成功,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并且对有意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不但提供必要的创业理论的指导,还给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导师,对大学生的创业给予相应的指导,创业导师用自己的创业经验和学校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来指导和鼓励学生创业,并且带领学生实现创业成才和“以创业带动创业”的创业教学目的。
1 大学生涯就业创业导向设计
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导向设计,就要对大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生涯进行的就业创业的科学设计,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最后培养大学生创业成长。当前很多学校多开展了创业教育课程而且教学效果慢慢开始显现出来了,并已经培养出一大批的年轻的大学生创业者,但是仍然有部分学校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对大学生的创业生涯的设计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对大学生创业成长的必要性,大学生的创业生涯设计就是大学生的创业职业生涯的设计,要想创业成功,首先必须要明确创业目标,做好创业准备,提高创业能力,和在确定了创业目标和创业生涯规划后,就要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思维。所以,对大学生创业生涯设计的科学指导,有利于学生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和科学规划,早日树立大学四年的发展方向和学业目标,掌握扎实的创业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大学四年就要注重强化学生们对创业事业的前景导向。
(1)要制定创业目标,确定职业规划目标的明确性,培养创业思维、加强创业能力、学习创业技巧。
(2)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方面来开展创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并融入到创业实践中,并利用各种方式来鼓励和宣传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宣传创业成功的案例来激发学生们的创业热情和创业信心。
(3)开始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指导,通过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宣传和培养企业家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拼搏精神,帮助培养大学生从“想创”到“敢创”实现“能创”最后“善创”的大学生涯就业创业导向设计过程。
(4)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通过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来验证专业理论知识,反之又通过扎实的专业理论学习来指导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通过学习―实践―学习―实践―学习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工作过程,来s小社会到课堂的距离,也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最后转化为创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为早日创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提升大学生创业生涯设计能力经验谈
提升大学生创业生涯设计就必须要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加强学校的创业教育指导:
(1)开展创业的全程教育和创业生涯规划
要加大对学生的创业的通识化教育和创业生涯的指导,加强对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对学生不但要进行理论课的教学指导,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课的指导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通过教学实践保证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的不脱节。
(2)开展校企协同,建设一支专业化很强的创业指导的导师队伍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灌输给学生一种创新创业的精神,不屈不挠勇于挑战的精神、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挑重担的责任感等,而这些精神和意识并不是通过口头的教育就可以内化于心的,如果学生身边就有创业成功的导师作为创业指导,那达到的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可以通过导师创业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导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业经验来指导学生,因为有创业的经历,所以对学生的指导才能更实用、实际,在创业的过程中,成功的创业者的榜样作用是很重要的,因此学校应该加大与各种企业的合作,特别是一些行业中的标杆企业,通过到标杆企业的学习、参观,以及对标杆企业的企业文化和领导的个人魅力等学习,这些都可以对大学生创业者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和一些标杆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关的导师指导政策,建立的导师队伍,必须对大学生的创业职业生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要规范创业教材、优化课程设置,及时跟进学生创业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周期性地进行创业指导的回访和检查,把学生创业工作的指导作为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来做,培养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3)开展各种活动、比赛,营造创业氛围
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吹响祖国大江南北时,各高校就开始了各种比赛,活动来鼓励大学生参加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就业革命中,通过勇敢的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同时也开展了多种形式以创业为主题的活动和比赛,比如开始于2003年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就是通过写创业策划方案来阐述自己的创业理念,用比赛的方式来选出创业成功率最高的大学生创业者,由此可以获得相应的创业基金和相关的企业支持,还可以得到著名企业家的创业指导,通过创业大赛获得一次走向创业成功的捷径,因此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很积极报名,踊跃参加。开始各种企业家的名家讲坛,邀请著名企业家走进学校,向大学生们讲述创业的故事,通过这种活动,树立榜样力量,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动力。通过到各个有名的企业参考考察,社会实践,来亲历标杆企业的团队凝聚力和企业文化,来激励学生通过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训实践基地
俗话说的好: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了解,大学生对创业已经信心满满,但是却没有亲历创业环境,具体实践尝试过,因此这种创业成功率会很小,而且创业成功的周期也会很长,所以学校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训基地,通过成立学校内外实训基地来满足学生们的创业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坚定他们的创业梦想。
在学校内可以通过成立校内创业的基地,进行顶层设计,完善辅助大学生创业的服务设施和辅助的相关制度。对大学生创业可以提供一定的担保,提供创业基金的资助,创业项目的技术指导等优惠政策,通过校内创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的创业,并通过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来激发更多的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形成真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的创业氛围。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了累及国计民生的一件头等大事,也成了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环境问题植根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在不同的阶段,面对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不同的。理论界普遍认为,“十五”以来,我国逐渐进入重化工业时代:从1999年以来,重工业生产增长一直快于轻工业生产。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对利益的追逐使一些人抛开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以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代价来换取他们所追求的最大利益。
我们从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有关环境污染的信息中可以看到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和画面:山西的焦炭污染,已使山西境内的黄河不再有鲤鱼生长其间;淮河流域十年污染给两岸百姓造成的疾病、死亡、后遗症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四川沱江特大污染让沿江的百万群众饮水中断达26天;哈尔滨松花江特大污染事件使该市居民无处取水……那些随处可见的小污染更不必书写。曾经的天蓝蓝、水清清、天高任鸟飞、鱼儿自在游的美丽画面已成了历史,中国环境的可持续指数在全球居133位,中国的环境形势处处告急!
在利益追逐者的心中,没有了生态伦理观念,也没有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他们眼前流动的只是从污染物中滚出来的金子。而在孩子们的眼中,绿水青山、树木花草、芬芳的绿野,也只是书中的童话,传说的香格里拉。所以,生态伦理教育、生态环境知识的普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应及早放在当代教育中。不要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要再以沉重的代价来换取眼前的利益。教育在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们如今的社会生态伦理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一、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简介
(一)孔子“敬畏天命”的生态伦理意识
孔子谈“天命”,这两个字在《论语》里出现不多,仅见于这样两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及“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由上面两句话可以知道,孔子把“知命畏天”看做是君子才具备的美德,这与孔子在《论语·尧》中讲的“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是一致的。在孔子那里,“天命”即指自然规律,在《论语·阳货》里记载的孔子与子贡的对话里,这种意识更加明显:“子日:‘予欲无言。’子贡日:‘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两则对话体现了孔子明确的天命观:天,就是四季正常运行的规律;是万事万物生长的地方,这就是天。从而“知天命”即是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掌握。能够了解、掌握它,就是一种君子美德了。
孔子的生态伦理意识不仅仅体现在“知天命”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畏天命”上。敬畏天命是孔子提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为何要敬畏天命?因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四时变化,万物生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人们只有敬畏他,尊重它,平等对待它,春耕夏播,才有金秋的收获,人们只有适应它,也才能使自身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违背天命,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从而招致人类自身的毁灭。孔子敬畏天命的想不仅仅是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而且还将“畏天命”与“君子人格”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后来的儒家和哲学也讲“敬而无失”是“所以中”即致中和的最好途径,是获致道德本体的未发之中的根本功夫。致中和实是包括了主体对自然和社会的全部认识,但也包含着对所以然的自然客观的“万物化育之道”的认识。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讲:“儒家强调‘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他们的‘赞天地之化育’,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代表。”后来儒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共同表现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的一致立场,大都渊源于孔子的“敬天畏命”。
(二)“乐山乐水”的仁者智者情怀
孔子在几千年前概括了一句如今广为人知的以山水为内容的生态伦理名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智慧的人以水为乐,正如孔子自己在河边上所发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据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日:‘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日:‘以其不息,且遍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循其理,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力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孔子家语》)从流水的奔流不息中,如他一样智慧的人会感叹时光流逝、光阴不再;会从东流之水联想到人所应具备的伦理道德和品质:德、义、道、勇、法、正、志……其实,夫子是在告诉人们,如水一样的自然之物也是具有它们自己的灵性和德性的。同此道理,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则因为看到眼前郁郁葱葱的山而有发自内心的快乐。在山中,树林阴翳,杂花生树,光影斑驳,鸟儿鸣枝头,野兽在山中时隐时现,这一切勃勃生机及充满生命力的律动,自然会激起“仁者”感怀生命的情怀。
现代人,却仿佛处于穷途末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疯狂地开采、掠夺,让曾经的青山变得光秃秃寸草不生,让清澈的流水变成一条条臭水沟。他们没有悲悯的情怀。毕竟,他们不是仁者,更不能称得上知者了。这个时代,是缺少仁者知者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应当担负起培养仁者知者的责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青山绿水以本来的面目,让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地相处。
在《论语·先进》中记载,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路、曾皙(点)、冉有、公西华一起谈论人生志向和理想时,曾皙的观点得到了老师的认同,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为何夫子会赞同曾皙的观点?在曾皙的观点里,暮春时节,穿着春装,与几个朋友,到沂去沐浴阳光,到舞雩去吹吹风,尽兴唱着歌而归。这是曾皙的最高志向,也是孔子的最高社会理想。这与孔子主张培养“乐山乐水”的仁人志士的理想情怀是一致的。孔子要培养的是既有仁者胸怀又能治世的君子人才,这种人才仅仅能治世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将人间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自觉统一起来,去实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的儒家社会理想。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对后世儒家的后继者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把“乐山乐水”与做仁人志士联系起来,作为培养儒家理想君子人格的一项道德行为规范,说明了他对生态伦理的重视。君子要仁民、爱人、乐山乐水,这就把生态伦理教育有机地融入到人伦道德教育中。
(三)“移居九夷而不以为陋”的生态节用观
《论语·述而》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弋,用带着绳子的箭射鸟,宿,指宿鸟,居于巢中的鸟;纲,指用大绳连接成网,绝流而捕鱼)。孔子钓鱼,不用渔网捕鱼,他也不用箭射杀居于巢中的鸟儿。体现了孔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节用观,同时,也体现了他“泛爱众而亲仁”(《论语·述而》),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利益而反对对野生资源加以毁灭性的攫取和掠夺的思想。对我们现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历史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节用观是跟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儒家主张的以德治国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念。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即治理大国,必须严肃对待,诚信无欺,节用资源,爱护民众,用工不违农时。可见,敬事、诚信、节用、爱人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行为的规范。这对于今天以追求金钱为目的而抛开伦理道德观念不顾,以金钱衡量、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不顾生灵所处环境的功利性行为,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用节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人,他所犯的过失是很少的。因为节约,就不会去过度开发、去攫取,造成资源的枯竭。孔子自己也身体力行去践行“节约”。《论语·子罕》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搬到九夷居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很简陋,该怎么办?先生还去吗?孔子回答说:“品德高尚的人住在那里,怎能说它简陋呢?”孔子赞扬他的生活简陋却特别好学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这正是对“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最好阐释。他的这种身体力行的节用观,影响了儒家的后学者。宋儒周敦颐《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显然也直接承其衣钵。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就是平常日子中的孔子形象,粗茶淡饭,用自己的手臂当枕头,但他不觉得艰苦,反而自得其乐。为何?因为他有一个不能改变的做人原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种靠不正义的手段牟取的富贵,对孔子来说,不过是天上飘飞的浮云罢了,他不艳羡,也不企及。他的这种节用观,无疑对当时社会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生产力水平虽然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但这一系列的改善和提高,却是在以毁坏环境、破坏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沉重代价的。如果天下众人都能有孔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谨严态度,不过度开发,不贪得无厌,那我们现在就不会有淮河两岸触目惊心的景象,也就不会在地球上连年爆发严重的污染事件。
二、孔子生态伦理观的现代教育社会学启示
回顾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许多地方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所走的,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有甚者,对污染了的环境竟然采取听之任之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状况,已不能再继续下去。为了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政府、社会、学校,乃至每一个人都应担负起这个责任,从前人的生态伦理观中,吸取其有用的理论,以警示不断向大自然索取的利欲熏心的那些人,从而减少人类遭到大自然报复的悲剧,还我们自己一个清亮的世界。
(一)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
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自觉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首先,要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像颜回那样虽处“陋巷”而始终“不改其乐”。其次,要有“泛爱众而亲仁”(《论语·述而》)的自觉心理,只有心中充满了仁爱之情,才会“乐山乐水”,爱护山山水水,对水中的鱼,山中的鸟才不会去赶尽杀绝。像孔子那样“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而保持一种“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论语·泰伯》)的同情心。第三,通过学习《诗》、《乐》增强欣赏大自然的能力和审美意识。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学《诗》、《乐》可以达到教化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作用,有益于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从而自觉地将生态教育与人伦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二)传承儒家生态伦理观,培养生存环境忧患意识
孔子对所处的生存环境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自孔子以后,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苟子、董仲舒等都继承了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并加以发扬,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孟子·梁惠王》)在孟子的思想里,这是一个典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体现了儒家对待生态的“致中和”的思想。苟子说:“天者,生之本也。”(《苟子·礼论》)在荀子看来,自然之天地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人必须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注意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教育,就应担当起传承我国自孔子始的儒家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的责任,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自觉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而不盲目地巧取豪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实现儒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想。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