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09:24: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村镇银行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SWOT分析法,它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是一种能够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基于swot分析的村镇银行,就是通过对村镇银行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en)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通过把村镇银行内部资源与优势、外部威胁和机会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了解其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层面加以调整方法和资源以保障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一)内部分析
1.优势分析①草根性优势明显,促进农村资金回流银行监管部门根据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确定了农村新设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从下表1-1、表1-2中可以看到监管部门一改我国以往金融机构进入的高门槛,村镇银行进入强调低门槛。低门槛是指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从机构种类、注册资本等方面,大幅度降低村镇银行的准入门槛。“低门槛”的设立合理增加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面,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村镇银行多是由当地城乡企业出资组建而成,使农村资金就近、及时、合理的回流到农村经济中。“草根性”使其在当地具有强人气,便于在较短时间内设计出针对性良好、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②资产潜在盈利能力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在于服务“三农”、扎根县域。明确的贴近社区、贴近“三农”的市场定位决定了村镇银行远低于商业银行的低贷款利率。村镇银行自产生以来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庇护,不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无历史负担,使得村镇银行的资产潜力得到解放。针对农业生产的特点,村镇银行会积极创新适合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弥补了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的欠缺。③治理结构灵活,产权结构清晰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设立条件之一是有一家公司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经营业绩好的金融机构做主发起行。村镇银行可吸收发起行的管理技术,合理移植管理制度,防范经营风险。村镇银行根据相关监管法律法规有权适当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规定》还指出村镇银行属于一级法人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其独立实现经营决策。村镇银行的组织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其建立适合村镇银行特点的组织架构,规模小,业务简单,实行简灵活的公司治理。与其他商业银行比,皆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对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劣势分析①盈利性经营原则与支农目标相矛盾村镇银行是股份制银行,以效益性为经营原则之一,其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发展的追求目标。而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经济体,受自然、市场和系统的影响大,显然追求利益和服务“三农”相冲突,使贷款方向偏离初衷,导致支持农村的宗旨破产。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有35家村镇银行。截至2010年5月,浙江省村镇银行存款余额54.55亿,贷款余额62.53亿。虽然,浙江全省村镇银行户均贷款76.55万元,成功的体现了村镇银行“支小”的市场定位。但是,贷款发放对象的构成中,农户贷款22.7亿,仅占比36.32%。②吸收存款难,开拓市场难村镇银行虽发展至今有6年,但是长远看仍是新生事物,这使农民以及当地乡镇企业对它的了解缺乏,从而相较农信社等认可度较低,这导致村镇银行筹措资金难。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仅靠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来源,加上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闲置资金有限,更阻碍了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发展的步伐。就村镇银行本身来看,经营规模小,业务类型少,对于村镇银行市场开拓也不利。③风险多,控制难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决定其具有风险多、难控制的劣势。首先,农业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很强,而我国农村保险体制发展未达到完善,使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需承受很大自然风险。其次,目前我国的农民是一个信用意识淡薄的群体,会把村镇银行当作政府扶贫“公益机构”,而且农户缺少有价值的贷款工具,这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要求抵押品具有较强的变现性相违背。再次,村镇银行这种自给自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简单模式极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同时存贷比的不断增大也使其面临很大流动性风险。据调查,截至2011年7月底,江苏省共建31家村镇银行,共吸收存款106.27亿元、贷款余额101.12亿元,很多村镇银行存贷比已经超过了监管红线75%。存款增长远远赶不上贷款增长的速度,流动性风险突出。④监管力度不够目前,银监会明文规定了村镇银行“低门槛、严监管”的监管模式。但是,实际上严监管很难落实到位。首先,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新颖,业务经营方式也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需新的监管模式的探索,而现在新管理模式仍在创新中,并未成熟;其次,村镇银行日渐发展,意味着监管任务日益加重,而基层的监管人员并未配备齐全。再次,细节上的监管程序并未确定,在实施时难免会无章可循。
(二)外部分析
1.面临机会①农村金融需求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成熟,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金融的需求不断多元化。据2009年对江苏省的某县农村金融状况调查显示,根据调查样本,2007年,农户贷款项目1141个,比2006年增加175个,增长18.1%。在样本245家农户中,有借贷需要的农户有147户,能够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得所需金额的农户为72户,有16户的贷款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其余的农户无法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存在着明显的供给约束。从目前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农民对金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贷款需求越来越多,额度也在扩大。总之,巨大的农村市场潜力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机会。②供给严重不足在1997年前后,大部分商业银行资金逐步撤离农村市场。同时,农信社由于盈利性原则驱使,逐步将资金面向城市需求客户,而且农村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这样逐步空缺的农村市场环境无疑对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更有益。③政策支持力度大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出台了很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村镇银行发展,也必将完善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体系。
2.威胁分析①同行的威胁农信社是我国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在农村其他金融机构中,其对村镇银行威胁最大。尽管近年来农信社的重点逐渐转向城镇,但是其50多年在农村信用的积淀以及配备设施的完备,仍然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由农信社诞生的一系列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农发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也威胁到村镇银行的发展。②非正规金融的威胁改革以来,农村民间金融借款,一直很活跃,是广大农民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非正规金融的提供的金融产品虽然不如正规金融机构的规范化,但却市场化,深得农民心,例如借钱快的高利贷,无疑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大威胁。
三、Swot战略组合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1.市场战略:认知自身市场定位狠抓服务“三农”,充分认知自身市场定位。村镇银行明晰的产权结构和灵活的治理结构决定了其业务程序简洁、运营效率高的特点,为服务“小而多”的农民特殊客户群体提供了良好软性条件。村镇银行的宗旨是服务“三农”、扎根县域,从而决定了客户群体的差异化。村镇银行不仅要在社区内优选农民、城镇居民等不同客户群体,还要根据不同的客户对象、不同的客户融资、不同的贷款方式,开发设计不同的信贷产品,把客户服务工作做精。除此之外,村镇银行要针对农民目前对其认知不够的缺陷大做文章,努力“营销自己”,多利用媒体和平台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村镇银行。
二、缺乏基本运营系统,业务单一
1.支付结算渠道较单一。一是目前村镇银行绝大部分无联行行号,只能采取方式间接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客户通过村镇银行汇款还要转借第三方通道,不但汇划到账速度较慢,而且容易出现差错事故。二是村镇银行除支票应用较为普遍外,银行汇票、银行本票等业务均未能得到有效应用。原因主要是农村地区信用环境欠佳,票据结算习惯较难培育,此外,村镇银行网点分布少,票据兑付困难,也影响了票据流通。
2.卡基支付尚未发展。银行卡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个人支付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支付工具。近年来,农业银行、农信社都加快了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和产品创新,极大地满足了农户多样化需求。但是村镇银行不属于银联成员机构,没有建立独立的发卡系统,没有自己的银行卡,也未接入银联支付网络。农户对于村镇银行只能拿着存折办理业务而不能办理银行卡业务感到很不方便,同时也心存疑虑,这也导致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增长缓慢。
3.电子银行建设滞后。近些年各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体系的建设,许多银行电子渠道业务量已超过柜台交易,成为客户交易的主渠道。而目前村镇银行只建有数量不多的传统物理渠道,由于各方面原因电子服务渠道尚未起步,更谈不上为客户提供包括账户管理、工资、网上理财、电子购物、自助缴费等便捷的在线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比起来有着诸多不便,影响了客户的忠诚度,造成存款稳定性较差。
三、相关建议
做好“三农”工作,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村镇银行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新兴金融力量,其发展和壮大,除了加强自身管理、控制风险、拓展市场和不断创新外,还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的支持。
(一)政策上加强扶持
一方面,建议财政和税收政策参照农信社的优惠标准执行,通过税收减免和返还、财政贴息、降低收费等政策,帮助村镇银行降低经营成本,缓解村镇银行成立初期规模小,资金不够的压力,增强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信心,尽快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应尽快在村镇银行的金融统计、利率浮动、存款准备金、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反洗钱监测、异常情况应急预案等方面作出明确、细致的可行性规定,适度批给村镇银行发展支农再贷款;同时,应充分考虑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征,参考农信社相关政策,将村镇银行纳入“两民”优惠利率贷款承办机构,最大限度地给予信贷政策支持。
(二)选址多考虑落后地区
虽然银监会为打破村镇银行的地域限制和扩大其影响力,于2010年4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发起人以地(市)为单位组建村镇银行,允许西部除省会城市外的其他地区和中部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地(市)为单位组建总分行制的村镇银行,但实际上,从东、中、西部近几年新设村镇银行的布局来看,分布不均的现象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村镇银行在选址的时候应“名符其实”,经营网点必须贴近农村,经营触角必须深入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贫困地区,要时刻牢记服务“三农”的宗旨,否则就变成了“城镇银行”,变成了发起行的分支机构。
(三)努力提高社会认知度
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金融管理机构应共同努力,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广告牌等媒体介质,广泛宣传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特点和优势,介绍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突出国家的支持力度,扩大村镇银行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自身也应通过为农户提供优质、方便的服务,赢取广大农户的正面口碑,可加强与各村委组织的联系,强化村镇内部的宣传工作,运用在村镇广播站播放广播,在农机站、种子站、卫生站等地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多样富有农村特色的宣传形式,打造村镇银行特有的金融品牌形象,打消农户心中的疑虑,提高自身公信力。
(四)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和产品创新
村镇银行应在控制成本和风险的前提下,开发出与“三农”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专业设备并配备技术人员,满足农村日益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1.支付结算方面,可通过几种方式来改善。一是借用发起行的清算平台和清算系统;二是租用他行的清算平台和清算系统;三是众多村镇银行进行合作,成立清算总中心,实行结算集中,该模式适应于当全国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且有一个协调性机构进行管理的成熟阶段,优势在于能极大限度地提升村镇银行的结算水平和品牌形象。
从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看,虽然民间资金参与了新设的村镇银行,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这样,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人员管理、业务经营诸多方面都受到约束,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另外,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较低,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存款客户特别是一些大额资金不敢进入,影响了负债业务发展。此外,受最大贷款户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5%限制,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影响其资产业务拓展。
(二)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三)信用环境较差且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农村信用环境是村镇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他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其次,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借钱,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从而引发资金的道德风险。第三,担保机制缺失,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但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加之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
(四)金融监管模式缺乏针对性且“严监管”难实现
当前银监部门对村镇银行采取“低门槛、严监管”的模式,“低门槛”即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严监管”即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但是事实上很难将“严监管”这一目标落实到位。首先,目前的监管力量不够充足;其次,即使有足够的监管力量并采用目前通常的银行内部关系人控制的模式来对村镇银行实行严厉的监管,也可能因为管得过多过严,而使村镇银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以退出机制的运用来看,村镇银行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就启动刚性市场退出机制,其负面效应是很难预料的。而且,由于金融风险有着强烈的传导效应,因某一家金融机构非正常退出,则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波。
(五)业务类型有限且存款来源不足
目前村镇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从存款的角度看,首先,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再次,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小。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存款来源少,制约其市场开拓及业务范围。
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如果村镇银行改变目前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的做法,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村。例如:可以进一步放宽银行业机构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的条件,探索境内外各类出资者,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企业和自然人共同发起组建专司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尝试由控股金融公司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种的银行格局,更好地为农村小额农户、农村种养殖专业户、农村及县域小企业等不同层面的金融需求者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的支持政策应当明确。作为银行业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诞生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农型地方性银行,村镇银行在发展时处于明显的经营弱势,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税收、准备金、再贷款等各方面的支持或优惠措施。具体而言,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第二,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第三,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第四,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并考虑建立村镇银行的联合银行;最后,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三)不断优化经营环境
首先,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培养和打造一批愿与村镇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群。第二,要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同时,可以在试点村镇开展诚信农民评选活动,在农民诚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第三,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第四,要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四)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第一,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企业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让公众对申请者的资信、品行进行评议。第二,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村镇银行,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比如按季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经营情况:主要客户名单、各项经营指标、各类监管要求等,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使存款人方便查阅,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五)努力拓展资金来源
首先,政府可以考虑对村镇银行开放更多的融资途径,以使其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比如捆绑发行金融债券,可以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等等。其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第三,可以不断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第四,村镇银行应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六)加强金融手段创新
从长远来看,发展村镇银行仍然需要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产品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首先,可以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通过对大中型项目的联合贷款,或者为县域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需求主体提供信贷支持,扩大金融供给规模;其次,可以参与县市、乡镇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建设规划,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扩大金融服务对象;第三,应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帮助种养殖大户、专业农户、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其资金需求,如经济林木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保单受益权抵押等,并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保险、、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填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同时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童.首家“草根银行”的标本意义.农民日报,2007-3-30
农村金融新一轮改革开始进行,各种新型农村机构开始试点。特别是2006年12月2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广泛设立。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需要。截至2007年末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中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农村的资金需求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各地居民的资金需求也难免会存在差异。根据笔者对浙江、河南、四川三地的调查,发现农户主要是通过跨期支出来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根据供求均衡理论及对农村资金供求调查的情况,建立以下等式:
D=I+O
I=a(1-b)Y
其中D表示资金的需求,I表示内援性融资供给,0就是外援性融资供给。a表示当地农户的储蓄率,b表示农民预防性资金储蓄率,Y表示当地的收入水平。
通常来说,农户通过跨期支出来填补资金缺口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储蓄、亲戚朋友的友情借款、当地非正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商业信用、信用社借款等途径获得。其中,储蓄作为内援性的融资,受当地的收入水平影响较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农户除了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开销以外,其余的收入基本上是全数进行储蓄。所以沿海及东部较发达地区,因为收入水平较高,储蓄总额也就相应较高。以浙江的全国百强县长兴为例,普通家庭进行生猪养殖从修建猪圈、购买小猪及饲料进行生猪饲养初期要投入3万~5万元。但是玄坛庙的村民基本上都是通过自有资金解决。再加上东部沿海社保等机制建立较完善,村民安保意识也比较强,多购买医疗养老保险.所以上式中b也就数值较小。所以在东部较发达地区的O就较小,需要的外部资金也不多。
三、针对不同的经济情况,村镇银行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
到2008年12月31日,全国正式开业的村镇银行总共只有70家,其中在东部地区有2l家,中部26家,西部23家。在数量上,三地差别不大。但是70家村镇银行的平均注册资本4516.41万元。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注册资本8150万元,中部地区2575万元,西部地区平均注册资本为3342万。
1.东部地区发达地区。东部地区的试点村镇银行开设时间短,但是平均注册资本和注册资本总额两项上都是远远高于西部和中部,特别是广东小榄村镇银行和浙江长兴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分别为2.5亿元和2亿元,远远高出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水平。这些特点与东部地区本身经济比较发达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充足的资金也为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资金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东部地区,普通村民的自由资金较充裕,贷款需求并不强。例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所在地长兴县下属玄坛庙全村的总人口1250,2007年的人均收入达到8600元。当地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其中葡萄种植为其特色产业。部分家庭还从事养殖业或是手工业。对于种植葡萄来说,由于是特色经济产业乡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平均每亩地种植葡萄的成本为500元~600元,政府补贴就达到200元~300元。而每亩地的平均年收入可以达到2500元~3000元。农户足以做到自给自足。这种情况下,村镇银行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放在中小企业和一些规模较大的种植业上。
在东部地区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小企业较多。这些企业往往因为自身规模小,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被认为风险过大,一般的商业银行很少会给他们放贷。但是这类小企业实际上是很具有潜力的。以山东省的莱商银行为例,从1997年的2000万存款,3000多万的贷款到2007年被英国《银行家》评为中国银行业100强中的第66位,‘噪商银行依靠的就是给中小企业贷款。
事实上,大学生创业多数还是集中在服务行业,整个计划的启动资金并不大,通常都在10万以下。对于东部有着较高注册资金的村镇银行,扶持这样的项目在资金上并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因为大学生创业之前往往没有什么经验,创业的失败率较高,目前浙江的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最高只有4%,所以许多银行在给他们放贷之前都有很多的顾虑。
2冲西部欠发达地区。虽然中西部的村镇银行注册资金都低于全国平均资本,甚至调查中的包商惠农村镇银行、北川富民村镇银行、陇南市武都金桥村镇银行这3家注册资金还不足1000万,但是如果发展战略得当,村镇银行依然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以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所在地大邑为例,全县占地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辖17个镇、3个乡,各个乡镇的发展情况也差异较大,村镇银行应该分区区别对待。比如距大邑县城10公里的新场镇就是典型的西部地区小城镇的代表。当地没有什么支柱产业或者有规模的企业。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村里只留下老人孩子,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满足自己的需求。村上有一些小店,经营一些简单的日常消费品,经营资本多为自有资金。整个县城只有一家邮政储蓄。
首先类似于新场镇这样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西部小镇很多,随着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当地就需要配套建设一系列的食、住、行设施。但是因为本身经济不够发达,自有资金数额很少,而旅馆、饭店的初期投入及运营资本较大,村民必然会选择外向型融资方式。村镇银行要脱颖而出,必须尽早布局,并采取低利率、手续简单的一些真正有优惠性质的贷款,吸引当地村民。
在对村民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他们不愿意选择银行贷款的最主要原因除了利率高以外,就是贷款手续过于烦琐。因为农民实际所拥有的资产不多,而金融机构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往往需要等值的担保、抵押品,所以很多农户的贷款申请都不会得到批准。在这种情况下,村镇银行可以学习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创办的格莱珉银行的成功经验,推广村民联保制度。在格莱珉银行中,每5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自己进行管理,格莱珉银行给予每个小组充分的信任和权力,组员自己决定以后要做什么,怎么做。每个礼拜5个组员必须有一个讨论。组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监督。村镇银行可以依样画壶,采取相同的策略。而采取联保方式对村镇银行有以下三点好处:(1)因为村民之间是相互非常了解的,基本上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性,所以在选择组成小组的时候,村民就会自行剔除那些有可能不能按时还款者,这可以减少村镇银行在信息审核上花费的成本,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资金安全。(2)形成联保之后,村镇银行只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去检查一下各小组总的资金使用情况,为需要服务的对象提供一些建议,这样就可以减少之后监督上的成本。(3)因为组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必然会产生相互竞争,会刺激各成员,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银行的资金安全,而且可以改善农户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而带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
另外,村镇银行在中西部除了在13个国家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县设点以外,还有35家村镇银行所在地的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差,比如大邑。位于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内,大邑工业园区是四川省唯一的现代制造业示范区和四川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电子通讯、食品加工、服装生产、机械制造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
比如说在晋原镇我们了解到,该镇经济情况运行良好,2008年人均收入达到了6315元,比2007年增加了10.3%。在采访期间我们走访了一家王姓农户。从2007年起,他们开始进行双孢蘑菇的种植,现在有差不多3亩的菇田,去年收入非常好,把初期的投入时借亲戚朋友的钱都还清了。现在收入算下来比以前外出打工的还要高。因为产品市场销路好,2009年夫妻两人还准备扩大规模。其实在很多小县城,这样的例子非常多。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的深化,中国外向型经济遭受严重的打击。据估计,现在已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了工作。各个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广大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村镇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和当地的政府紧密合作,为这些农民工创业铺平资金道路。
村镇银行设立的积极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对农村金融体系存量改革的思路。由于多种原因,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启动迟、进展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具有低门槛、多元化资金来源、灵活多样的股权与治理结构的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不但为农村金融市场引入增量因素,而且村镇银行从成立之始,就对其设立条件、股权设置、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内控机制及监管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对股东在财务状况、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更形成了机构经营者的优胜劣汰,这必将推动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
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的矛盾。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始终围绕着农村信用社这一存量机构展开,可是从结果看,无论是规范合作制,还是提供多种模式的改革尝试,效果都不甚理想。深究其原因,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近乎垄断的地位,造成一方面农信社本身缺乏改进的动力,另一方面政府也难以下决心彻底清除绩效差的信用社。而村镇银行的建立,无疑将会与农信社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在促进其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促成竞争性的市场环境。
为民间资金提供了良性的发展渠道。在我国长期的金融抑制条件下,为了从金融领域内获取高额利润,大量的民间资金以“灰色”身份参与着各种形式的地下金融活动,难以寻找到正规的发展渠道,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也为资金所有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村镇银行成立的相关规定,明确了民间资金可以入股,这是继“只贷不存”小额信贷机构试点以来,正规金融机构再一次对民间资金打开大门。
能否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农村金融的全部问题,都是围绕着向农村人口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展开的,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解决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这次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入村镇银行这样一个新的金融机构,旨在提高金融机构覆盖面,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其初衷是好的,但是就操作而言,村镇银行的设立对于部分经济相对发达的中西部县乡(镇)是可行的,但是在较多的传统农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乡镇,以盈利为目的的村镇银行恐难涉足。
同时,村镇银行由于其较低的市场准入门槛,在县(市)和乡(镇)新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分别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和100万元,决定了其主要针对的客户群体是那些中低收入者和小规模金融需求者,解决的主要是农村地区较低层次的金融需求问题。
而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包含了多个层次,有农业产业化发展之后的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兼业经营的农工商户、较大规模的种养殖户、传统的农业经营者以及部分需要政府补贴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资金需求。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资金供给主体,单一的机构,无论是农信社或者新引入的村镇银行,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的问题。
因此,在推进新机构的增量改革的过程中,农村金融存量部分的改革也需要同步进行。围绕逐步完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推动机构多元化才是解决农村金融的关键所在。这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注意发挥现有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利用一定的政策措施引导包括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农村;二是强化政策金融机构,这不仅包括政策性信贷,更主要的是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问题,还包括构建政策性保险、政策性担保机制等;三是进一步推动农信社改革,在许多传统农区、贫困地区,尽管农信社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其事实上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期,其作用还无法为其他机构所取代,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创新,积极推动农信社改革与发展;四是关注农村金融领域内已经出现的资金供给创新形式,包括以前存在的非政府小额信贷项目,“只贷不存”小额信贷机构,此次银监会批准的的贷款子公司,以及长期存在于民间此次被肯定的资金互助合作社,这些创新形式必将丰富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有利于竞争性市场的形成。
能否“常驻”农村
从村镇银行现行制度安排的剖析可以看到,村镇银行从其资金来源看,包含了国内外的银行资本、国内的产业资本以及民间资金,这些资金所追求的无一不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事实上村镇银行也属于商业性银行机构的范畴。如何保证其长期留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传统农区、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政策的引导与配套。
同时,从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看,虽然民间资金参与了新设的村镇银行,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所以村镇银行仍然不能脱离现有金融机构独立存在。如果国内商业银行作为村镇银行的惟一股东,那么其能否在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上有所作为就十分值得商榷了。因为长期农村金融实践已经说明,国内商业银行距离农村越来越远,其不仅很难为农村地区提供资金支持,且其在县域以下的机构反而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另外,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做大”的信贷方式,是否能主动去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小额、分散特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再者,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如果真要留在农村地区,开设分支机构的成本应该比建立或控股村镇银行更低一些,其是否会“舍近求远”也是值得关注的。因为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而言,“舍近”而“求远”必是有隐蔽的利益所在,诸如民间资金可能会通过幕后交易获得村镇银行的控股权,届时可能在监管上产生一些难以预料的新成本。因此,对于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而言,显然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之处。
能否可持续发展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构建新型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势在必行。近年来,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进的发展历程。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有214家,正在筹建的村镇银行有52家,但这与银监会的规划目标仍相差甚远,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制约。其中,外部因素制约是阻碍村镇银行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
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是与内部因素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环境的制约。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相关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尽管银监会已陆续了村镇银行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完全出台,很多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表现在:一是大多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执行的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农村信用社的标准要高;二是村镇银行没有享受到税收政策的优惠待遇。根据我国银行业营业税率的征收情况,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率基本都是3.3%,而村镇银行和商业银行一样都是按照5%征收;三是再贷款利率没有享受优惠待遇。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利率一直以来都低于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表现了国家在政策方面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而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服务于农村、农民、农业的金融机构,却没有享受到和农村信用社同等的政策待遇,把村镇银行同商业银行同等对待,这对村镇银行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
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过度和不足。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模式采取的是“低门槛、严监管”,其中“低门槛”指的是国家对村镇银行的设立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求较低,这对于快速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覆盖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严监管”指的是监管机构实行比较刚性的监管措施,这有利于村镇银行设立初期的规范化操作,避免出现失控现象,造成金融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很难实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如村镇银行设立时的持股比例要求就不尽合理。这些问题充分表明,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对村镇银行的监管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同时监管的力量还略显不足,监管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社会公信度比较欠缺,村镇银行的信用认可度较低。村镇银行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比,在社会认可度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它的知名度和信誉度短期之内很难建立起来,直接结果就是刚刚成立的村镇银行很难吸纳到农民的个人存款,而想要贷款的农民却很多。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原因:一是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开始建立的网点较少,农民不敢将钱存入;二是村镇银行没有国家背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都具有国有和集体背景,这些金融机构经营多年,深受农民信赖,让农民感到放心,而村镇银行却没有这样的背景。
地方政府定位不清,经常存在不当干预。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应该体现在:充分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发展生产,积极促成和协调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不断提高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农民存贷款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区域内农民的资金需求和还款能力,这样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促进村镇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但是,实际操作中,一些设有村镇银行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府对村镇银行的组建、管理和监管干预过多的问题,尤其是对村镇银行的放贷业务干预过深。
新型社会信用制度、信用体系的建设滞后。当前,我国农村信用制度、信用体系还是传统占据主要地位,很多农村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农村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观念,很多农民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都是国家开办的银行,小额贷款就相当于国家发放的扶贫款、赈灾款和救济款,这些贷款不贷白不贷、贷了也不用还了,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傻子才还。这样的信用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民借贷不还,没有信用约束,因此,尽快建设新型农村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势在必行。
改善村镇银行发展外部环境的对策
为了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快速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改善村镇银行外部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不断拓展其生产空间,给予其足够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其健康快速发展。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一是适当地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资金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确立贷款利率;二是在一定年限内对村镇银行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初期不断壮大;三是央行要像支持农村信用社一样,支持村镇银行,给予其同等支农再贷款的优惠政策,以帮助村镇银行解决资金难题,扩充其资金实力;四是监管部门应出台促进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竞争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帮助村镇银行增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此外,还要建立一定的政策协商机制,针对村镇银行面临的发展难题和实际困难,协商统一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帮助村镇银行尽快发展起来。
加强监管,完善政策,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加强村镇银行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和运营水平。政府应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商业银行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检查考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出村镇银行的支农指标的考核。监管部门要对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和资金用途严格控制,保证村镇银行对农民的适当的贷款比例。要适度控制村镇银行的担保额度和担保行为,尤其要控制村镇银行与控股银行、重要关联人的相互关联授信。要适度控制流动性风险,要求村镇银行建立与控股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相互支持机制,保证控股银行在流动性方面对村镇银行的支持。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村镇银行应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一、引言
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大部分农村金融问题都围绕如何向“三农”提供促进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展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配套发展,而村镇银行作为金融制度的安排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破解了这一系统难题。
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正在筹建96家。目前,已开业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止2011年6月底,黑龙江省已开业14家村镇银行,这14家村镇银行在增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减少借贷壁垒,促使农村融资规范化,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对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进行介绍,重点选择桦川融兴村镇银行进行研究,指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以指导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黑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8年10月10日黑龙江省首家村镇银行——东宁远东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目前黑龙江省已组建成立了14家村镇银行(如表1),这14家村镇银行为当地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与发展。
表1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一览表
三、制约桦川融兴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可认知度底
“三农”发展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三农”问题复杂多变,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解决起来困难重重,由于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积极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而做好宣传是第一步。但是目前国家整体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却不够。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村镇银行的广告很少,政府没有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给予广告支持,广大农民没有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重要性和服务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另外,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本应该充分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目前经营规模小,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打广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目标定位不清晰,村镇银行贯彻支农宗旨难
一是在经营目标方面,村镇银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在市场开拓与客户选择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二是在政策目标方面,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是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引进农村金融领域竞争。但农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加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在目前难以找到切入点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势必以防范风险和自身效益为前提来培植客户,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三)不得发放异地贷款,限制了村镇银行规模的扩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要求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不允许跨区域经营。 中国农村范围广,各地差异大,跨区域经营的信贷风险难度也将加大,不允许跨区域经营对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一些村镇银行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某些有良好信誉的银行机构创办的村镇银行,应该将标准适度放宽,如此在统一法人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四)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目前,村镇银行名义上开办了存款、贷款、结算三大类业务,但由于加入过程繁琐、成本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镇银行基本上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对账、账户管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银行卡跨行支付、同城票据交换等系统,不能充分享受到现代化支付体系带来的便捷服务,办理业务困难重重。在村镇银行开户的法人客户很少,大多只是个人储蓄客户。除此之外,银联对各大金融机构办理银联卡“一视同仁”,对于村镇银行这样业务量较少,银联卡发放较少的金融机构要与业务量大、银联卡发放量大的各类大型商业银行上交同样的费用,这无疑加大了村镇银行的成本,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五)贷款业务受限大
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而且村镇银行的资本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这样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例如,某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为1000万元,上交存款准本金400万元,购置办公用品等固定资产100万元,剩余资金500万元按规定只能存储,不得用于发放贷款。而由于该村镇银行建立之初,知名度不高,得到当地村民的存款很少,所以按规定该行可以用于发放的贷款就很少,这严重制约了该行的贷款业务,使当地农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一)加强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
公众形象是银行信誉的外在表现,村镇银行应当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地做好自身的形象宣传工作,让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与经营特色,正面引导社会公众认可村镇银行。除此之外,政府及村镇银行的母行及金融监管机构都应在在宣传舆论方面大力支持。应当在电视台、报纸、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将村镇银行的相关政策、组建背景、经营原则、服务对象、效果与作用大力宣传,扩大村镇银行影响。
(二)坚守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
面对成立之初的困难,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不能变,应坚守“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宗旨。同时,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在战略上可以实行“三先三后”分步进行,即按照“先生存、后发展”、“先基础、后提高”、“先集镇、后辐射”的步骤制订发展计划,在追求自身利益与服务农村经济之间找到切入点和平衡点。
(三)优化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有利的发展机遇,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渠道出现在农村这块热土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植下,农村经济显现喜人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为了更好的辅助农村经济发展,为基层成员提供更为便捷的融资渠道,乡镇银行应运而生。
二、走进村镇银行,探究发展症结
(一)村镇银行内涵及出现背景
村镇银行是是植根于农村区域主要服务于“三农”的银行金融机构。我国的银行监督委员会根据相关的法规、法律的规范,汇聚国内外的相关金融机构、企业经营运作责任人和国内有一定承担能力的自然人的金融资金,进而设立了村镇银行。
为了缓解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压力,银监会进一步调整金融策略,放宽金融政策,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主体加盟到农村融资领域,信贷机构、信用合作组织以及乡镇银行等金融组织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各个乡镇。近几年来,乡镇银行发展模式应时而动,不断扬长避短,成为了辅助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二)银行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国家相关的政令规定,乡镇银行在注册的时候要求注册资金应当在一百万元以上,统观目前大多数乡镇银行的资本注册筹备金数额,我们可以发现能够达到亿元以上的数量稀少。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也说明了小规模的乡镇银行在面对外在金融冲击或者储户提取较大数额现金的时候,将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抵抗风险的实力较为薄弱。很多储户为了自身资金稳固性考虑,往往选择规模较大,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商业性银行等金融机构,这样,不能够吸纳较多的资金储备,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业务形式单一,匮乏对资金吸引力
村镇银行相对于其它起步比较早的银行,因此在业务领域没有真正介入央行的资金支付系统,诸如电子货币业务、各种汇票业务以及一些支票等的结算业务,尚且不能够惠及储户。而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介入到了村镇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储户渴望在理财投资等方面得到更多的业务帮助,电话银行、网上转账等业务日益得到储户的青睐,但是,在种种因素的制约之下,村镇银行中一些便捷化的业务程序还没有完善的构建,这样对储户的资金存储的吸引力自然就不强,从而缩减了村镇银行获取更多利益的空间。
(四)专业人员缺乏,储户知识水平不高
对于村镇银行而言,它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不仅仅要具备专业化的金融知识,同时,为了更好的运作吻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资金融通,更需要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知的职员。但是,在现实面前,很多具有高水平知识的工作人员,往往选择比较大的城市来从事金融业务,去往村镇银行的专职人员主动性不高,这样的实际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自然就会滞后乡镇银行的创新水平,影响其未来发展进程。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农村的经济发展中注入了更多的信息之源,但是相比较其他的城市储户而言,村镇的储户的知识水平并不高,其接触信息面比较狭窄,对于一些储蓄利率没有更为便捷的掌握渠道,对于国家制定的一些辅助村镇经济发展的金融领域的法令政策没有等位的理解。因此,乡镇银行的优势并没有真正的为广大村镇储蓄群体所接受,这些群体更愿意与建行、商行、农行等银行建立一种存储或者信贷关系,这样,使得村镇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对更为严峻的考验。
(五)配套措施不全,乡镇银行实力较弱
尽管银监会给予了村镇银行一定的权利,就是遵循司法规定的基础上,能够依循信贷定价的规定,自主完善信贷利率的权利。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村镇银行并没有切实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直接惠及基层银行的优惠措施,例如,在征收银行所得税收或者营业税的时候所参照的是商业银行的执行准则,对于村镇银行而言,并没有捕捉到有关减、免某部分税款的规定。因此,对于实力相对弱小的村镇银行而言,它们需要上级职能部门多一些配套措施,从而壮大自身实力。
三、实施应对措施,提升乡镇银行实力
(一)以宣传吸引加盟,壮大抗风险能力
对于起步较晚的村镇银行而言,壮大自身实力,从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一个有效举措就是吸纳发更多的存储资金。因此,村镇银行可以在获得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帮助的基础上,通过向农村储户宣传村镇银行的便捷措施,提升自身的吸引力,获得更多的资金储备,甚至得到较大资金的参股,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完善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丰富银行业务内容,吸纳农村资金
村镇银行要想在未来经济的发展浪潮中站稳脚跟,就需要有一整套能够吸引资金汇聚的金融业务,树立“草根银行”的品牌形象。对于,较为基层的村镇银行而言,在实施金融业务的时候,应当植根于农村实际情况,将现代化的金融观念灵活的拓展惠民的业务形式。
(三)通过政策倾斜,提升金融知识水平
外在大环境的扶植,也是村镇银壮大自身实力的一个重要的外因。储户在与村镇银行发展存储或者借贷关系的时候,财政部门可以通过贴息政策的辅助,鼓励村镇储户与村镇银行构建金融关系;中央银行也可以适时将辅的补贴、资金的融通以及利率优惠等惠及村镇银行,从而,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外在空间。
为了提升村镇银行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相关的职能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培训,通过一些鼓励措施,激励更多的金融人员投身基层。通过宣传,将更多的金融知识传达给农村居民,在银行与储户之间搭建起良好的金融沟通平台,提升相关人员的金融知识水品。
(四)健全措施保障体系,增强银行实力
村镇银行应当以品牌意识作为发展的着眼点之一,在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健全担保以及抵押的制度,辅助养殖、农产品生产等具有农村特色的储户对于资金的需求,从而更好的解决农村储户与村镇银行构建信贷关系的后顾之忧。
四、结语
村镇银行作为辅助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发展中显现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的实力制约,以及外在环境的压力,将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压力。因此,探寻出符合村镇经济实际的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职能范围,是今后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着眼点。(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炎,我国村镇银行的立法缺陷以及补救研究[J],西部法学评论,2009,(4):45-49
[2] 张曼,我国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分析[J],东岳论丛,2009,8
一、引言
鉴于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导致大量资本都集中在城市地区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域,农村金融严重滞后和供需不平衡。2006 年12月2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引入了村镇银行并允许设立在农村地区。
二、村镇银行按政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业务偏离支农初衷。《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应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是目前村镇银行涉农业务并不是主体业务。
股权结构问题。以主要国有大银行为例不愿充作发起人而致使村镇银行无法设立的情形并不鲜见;另外一面虽然民间资本由强烈意愿设立而因主发起行制度而无法设立,或者因无法拥有控股权而积极性不高。
治理结构风险和缺乏政策扶持。治理结构缺乏股东强制退出机制和监督机制。《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过于简化的治理机构设置要求,如可只设董事会,在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的现实面前,使得其他股东唯控股银行意志马首是瞻。
三、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市场定位并构建支农与商业银行性质之平衡机制
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就是服务“三农”,意在改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局面。这一目标性要求不仅仅是基于政策需要,更是根据村镇银行的现实条件做出的切合实际的选择。村镇银行资金规模小、现代化服务手段相对落后、辐射范围窄、单笔贷款规模不适宜过大,但其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贴近基层,这些先天条件决定了村镇银行适宜在中小客户群中寻找发展空间,不切实际地追逐大客户只能使村镇银行失去固有的优势。定位中低端市场,寻找和培养稳定的客户群体,以小额分散经营方式赢得利润最大化,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丰富资金渠道,加大财政和行政支持
村镇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吸储能力不佳,备受资金匮乏和公信力较弱的困扰和制约。银行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股东投资本金来作为资金主要来源,也不可能举债加大成本来扩充资金,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上市融资。因而要开拓其他的筹资渠道。首先,既然村镇银行具有政策性责任,那就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适度地对村镇银行进行财政支持,比如给予短期的、缓退式的投资;还有就是可以强制要求贷款者储蓄和投资;增加村镇银行的信誉。
对于村镇银行的信誉,一方面需要大力宣传村镇银行的性质和设立目的,另一方面更要对村镇银行作出切实的信誉保障。比如,村镇银行也应该尽快加入中国人民银行的诚信体系之中;在利率方面村镇银行也应该享有与其政策性责任相对等的优惠,比如可以在存贷款利率方面给予存款利率上浮一定百分比,贷款利率下降一定百分比,其中利率优惠中的一部分由国家给予承担;支持村镇银行开立分支机构扩大影响力和服务半径。
(三)让民营资本真正进入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以商业银行的目的设立的并且带有政策性的支农需求。这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在我们普遍存在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国有的大型企业效益不高的情况,他们不存在利益驱动性或者利益驱动性不足。民营资本的进入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民间资本控股的确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但现实中民营资本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现行体制下民营银行虽寥寥可数,但民生银行、浙商银行、平安银行等这些民营银行的业绩,亦再次证明了民营银行可稳健运行。
在2011年的统计中,民营资本总量在村镇银行中已经达到了74%左右,但是问题在于主发起行制度和参股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得高于10%的限制导致许多民营资本不敢进入,或者说不愿意入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制度,在目前来看还是必要的,因而要让民营资本真正进入村镇还需要将后面的持股比例限制去除掉,让民营资本真正地去经营村镇银行实现其效益。
(四)完善治理结构,开展业务创新
村镇银行作为带有政策性设立目的的商业银行,因而其公司治理不同于一般的公司也不用于一般的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治理机构的设置要更加健全,不能过于单一而导致一面独大,这样的治理风险极大,要有权利制衡。
设计出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一是丰富贷款产品。要不断探索研究“三农”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以客户为中心,量身订制特色产品,进行产品创新、细分产品,推出符合农村客户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二是创新经营方式。村镇银行可以尝试与当地政府部门、农村互助会、担保中介机构等部门合作,本着“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原则,引入资质良好的第三方中介机构,降低信贷风险。
(五)确切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是为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平衡支持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应运而生的,也承担着国家扶持“三农”政策的责任。因而需要本身开始就比较弱小的村镇银行自己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发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既然承担着国家支农的方针政策,就应该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优惠,并且要切实落实好各项政策,而不是空头支票。在村镇银行的初创期,应该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以保证其按政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村镇银行是经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它实质上是一种股份制的民营企业。自银监会2007年1月22日并正式施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下文简称)以来,随着外资的不断进入,截至2008年2月末,银监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批准开业22家村镇银行。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总体运行良好,正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村镇银行的主要成效
村镇银行是我国开始农村金融原创性实践的可喜起点,对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培育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由于传统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影响,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着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功能单一的现象,信贷期限和品种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在贷款利率、决策链条、业务灵活度以及对市场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设立村镇银行,将大大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扩大金融网点覆盖面,并有效打破农信社以往的垄断地位,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2.减少借贷壁垒,促使融资规范化。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处于政府的金融监管之外,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如:影响了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扰乱社会秩序,抵御风险能力差而投机性强等。由于村镇银行准入门槛降低,原本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民间资本可以通过投资开办村镇银行被纳入规范的金融系统。可规范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减轻非正规金融设置过高利率给债务人带来的沉重负担,使得一些相对低收入的农村家庭也可以贷到款项,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支持。
3.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除了存、贷、汇“老三样”服务,村镇银行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积极开发符合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标准化产品与服务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充分利用商业化网络销售政策性金融产品。
二、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但由于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的新兵,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部分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资金头寸紧张,存款的增长速度和贷款增长速度严重不匹配。以吉林东丰村镇银行为例,截至2007年6月25日,该行储蓄存款211万元,其中活期存款180万元,而同期贷款为1310万元。其他的如经营模式还不成熟,搞风险能力还很弱,业务产品和营销手段单一,高质量从业人员不足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成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思路不仅应着眼于完善涉农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改革银行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创新信贷技术,更应积极关注农村信贷投入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农村金融微观基础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
1.通过强化监管措施,切实防范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各级监管机构在积极争取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与控制,要始终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资本约束,把村镇银行办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社区性银行。
2.合理设置村镇银行规模。在农村地区,必要的规模对于维持村镇银行信誉、防止挤兑、降低成本等方面均大有好处。根据国内外经验,村镇银行应采取发起方式设立,且应有1家以上(含1家)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并适度提高境内投资人入股农村地区村镇银行持股比例。最大限度防止新成立的村镇银行被单一的资金供给者所控制,鼓励投资来源多元化和股权结构分散化,为村镇银行未来的运作奠定良好的资本来源结构。
3.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发展村镇银行,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只能通过政策加以引导,使其向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而不能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4.加强培训与教育,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村镇银行工作人员队伍。一是要强化对村镇银行工作人员的遵纪守法、行业自律意识教育和岗位业务技能培训,培育出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员工队伍。二是要加快人才引入步伐。既可考虑优薪从外地引进高素质人才,亦可通过协商从当地金融机构中吸纳一批富有从业经验的现有从业人员。
5.建设村镇银行应因地制宜。农村金融业务具有较高的风险,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严重不均衡。因此,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产权制度模式的多元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应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展望
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和金融供给不足的条件下,投资农村这个巨大的金融市场的回报是十分客观的。村镇银行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规范和市场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其发展势头必然如雨后春笋。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铲除传统农村金融的固有弊端,发扬新银行机制,采用贷款额度与信用等级挂钩,创建健康、成熟的企业文化等有效方式,在原创性金融开发中获得新的金融能量,为中国贫困者提供贴心到位的金融服务与资金,为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渝阳:从小额信贷看村镇银行试点对“三农”的支持[J].四川省情,2007(1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为了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一系列 “金融抑制”问题,更好的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首次对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准入条件、设立方式等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并确立了一系列试点地区,此后,各类银行纷纷加入到建设村镇银行的行列中,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此之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普惠金融的精神,中国银监会在2014年12月提出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
村镇银行作为经银监会批准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三农”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而设立的新型金融机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及乡镇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特有的人口密度低、平均贷款少、家庭储蓄少、资金盈利率低、贷款缺少抵押品、受农业生产周期季节性影响较大等一系列因素而导致的还贷风险高,致使农村农户、企业向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有限,村镇银行的发展因而大大的受到了限制。
在银行之间关系来看,由于村镇银行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银行有着资产负债规模小、人员对农村金融服务不熟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等不足,并在农村地区原有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的双重挤压下,留有的市场非常狭窄,且具有特色的核心竞争优势还未得以培育,并在服务创新、客户资源、信贷规模、技术支持等方面有所欠缺。
大型商业银行投资发起村镇银行建设的热情尚未被完全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如何才能做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研究探讨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新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村镇银行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村镇银行现有的发展现状与经营情况,参考国内外学者关于建设村镇银行的有关成果,系统性的分析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的种种原因,从而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与对策。
二、村镇银行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村镇银行定义
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或企业工厂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金融机构。
2.村镇银行可经营的业务范围
可办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可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可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以及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批准的其他业务。在村镇银行可经营的业务中,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仍是最主要的经营业务。
3.村镇银行设立的宗旨和市场定位
实现亲农、扶农、帮农、惠农、建“农民银行”,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尤其对村镇金融覆盖面的范围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为响应家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和切实服务乡村的理念,村镇银行应运而生。作为农村金融的一股新生力量,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做到立足地方、服务村镇。
(二)主要特点
1.在市场定位方面,村镇银行主要是为当地农民或企业工厂提供金融服务。村镇银行的核心要义是为“三农”服务,根据有关要求贷款的发放不能跨县(市)进行,所以在一个县(市)里可能仅有一个网点,这样使得村镇银行服务范围的覆盖面受到了很大限制,因而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缺乏灵活性与竞争力。
2.在规模方面,村镇银行是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根据银行法等有关规定对于村镇银行县(市)注册资本最少为300万,乡(市)注册资本最少为100万人民币。总的来看,大多数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额为几千万元上下,超过亿元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少之又少,跟农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的规模较小,进而导致了银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
3.在法人结构方面,村镇银行区别于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它虽然规模较小,却是独立法人,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必须是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是一家或者多家共同发起,但至少为一家,村镇银行较之一般商业银行就有信贷措施灵活、决策快等优点。
(三)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研究
我国村镇银行起步较晚,对村镇银行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完善,在我国对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和对机构市场定位、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等方面。
1.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方面,周小川指出农村农业和农村金融发展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要通过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2.银行市场定位方面,经济学家郭俊认为可以把农村金融三个阶段,分别是扶贫阶段、共赢阶段和竞争阶段,并且把农户也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基本生活不能保证的,第二类是在村镇摆脱贫困、正在致富道路上的,第三类是已经脱贫致富的,前两类是村镇银行应该积极帮助的对象,他强调农民的真实经济状况和银行发展阶段是决定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主要因素。
3.在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方面的研究中,夏春秋等人指出政府、国家的支持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但是村镇银行自身存在了种种的不足,如金融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匮乏、市场竞争力差等因素。
4.在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中,林俊国指出政府可以对村镇银行减少不正当的干预、完善银行的政策制度、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规则;而林世军等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要准确的确定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鼓励其参与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的传统商业模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大力刺激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的为三农服务,村镇银行的出现应运而生。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经组建村镇银行1233家,其中获批开业的达到1152家。各项贷款余额4862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234亿元。其中为小微企业贷款2405亿元,农户贷款2111亿元,两项贷款占比达到92.9%。从各地银监局的表述来看,过去十多年里村镇银行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结构不断丰富完善,已成为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中小企业的金融生力军。
村镇银行是以“立足农村,服务农村”为宗旨而设立的金融类机构,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及乡镇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特有的人口密度低,平均贷款少,家庭储蓄少,交易成本高,资金盈利率低,贷款缺少抵押品,固定资产有限,交通条件差,市场分割,信息不对称风险大,受农业生产周期季节性影响较大因而导致的还贷风险高和非生产性借贷,收入波动大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农户、个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有限,并且农业还具有受自然灾害影响大、资本回报率低、生产周期长等缺点。在银行之间关系来看,由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特有的人口密度低、平均贷款少、交易成本高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农户、个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有限,再上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偏离、经营管理滞后、风险控制能力差等不足,在其他银行的夹击之下,导致了村镇银行在贷款规模、产品创新、人员服务等方面不能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占有核心竞争力。另外,大型商业银行投资发起村镇银行的热情尚未被完全激发,一定程度上也导致银行发展后续不足,因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内部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分析考虑。
此外,村镇银行作为市场化经营的金融机构,资本金来源、风险控制水平等方面,也与成熟的城市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但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目前状况有所改观。银监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旨在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发展农村经济,更好的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发展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对我国“二元经济”格局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形成金融产品齐全、人员服务优良、资金投入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四、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内部制约
对村镇银行来说,其可持续发展受到的内部因素制约有:
1.村镇银行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村镇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相对薄弱,其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是农业和农民,但他们自古以来形成了“靠天吃饭”的生产格局,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放贷资金存在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经济生活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其金融生态环境还不够完善,使银行的风险度量指标较大,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
2.村镇银行的营业范围受到限制,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竞争力较低。在原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上,高端客户是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基础,中层客户又被农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占领,而剩余的低端客户对金融需求较少。村镇银行在这种情况下抢占市场,势必要使竞争加剧。大型商业银行在竞争当中具有结算系统完善、公信度高等优势,为了赚取更多的利,银行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中小客户的身上,配套推出了一些对应农户需求的支农产品和服务,这使得村镇银行更加没有容身之地。
3.村镇银行具有较强专业性知识的人才比较匮乏。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竞争离不开人才的竞争,银行的管理离不开专业人才,目前,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恰恰就是缺乏人才,每年经济金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择业时通常会选择大中型城市的商业银行,几乎没有意向选择去到农村发展。因而最后造成了城市金融银行的人才相对过剩和农村人才的相对缺乏。
(二)外部制约
对村镇银行来说,其可持续发展受到的外部因素制约有:
1.农村市场分散个性化,村镇银行获取信息受限。由于市场的多元化,村镇银行的信贷业务很难建立在对各类需求者信息的定量判断上,在掌握农户和农业中小企业的营业能力、人品道德、家庭情况等反映其偿债能力的非公开信息存在难度。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住户分散不易管理、基础设施不健全使得一些金融产品无法推广、交通闭塞导致银行与农民信息不对称等特点,使得信贷人员对农户的贷前调查和贷后审查的管理成本较之城市要高的多。因而影响了村镇银行的经济效益,使得其发展受限。
2.农村贷款抵押中介服务不健全,农业保险体系不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对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运作大有裨益,但农村地区可用来做担保物品的资源少之又少。并且,由于村镇银行主要的投资对象为农业产业,农业产品比较特殊,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贷款风险高。因而,在我国农村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受到巨大的威胁。
3.农村客户金融知识匮乏,银行金融产品的推广受到限制。由于农户受教育程度与城市人员相比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只有初中学历,再加上农村金融信息流通不通畅,使得农户金融知识匮乏,不少农户只认准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村镇银行的认识有所偏差,认为其是私立的、不可靠的、不安全的,由于农户存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村镇银行的业务开展、新产品的推广有着很大的难度。
五、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村镇银行的对策
村镇银行打破内部因素的制约,自身应该做到的有:
1.加大金融知识与金融产品的普及,让农户能更好的理解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完善官网并及时更新动态,或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交通广告等公众平台向农户介绍村镇银行新推出的金融产品和创新服务项目,引导公众能够对村镇银行有更加直观立体的了解,增加农户对银行的公信度。
2.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创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村镇银行要了解当地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各部门的联系,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和走向,并结合本地农户具体的金融需求,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需求去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
3.要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和和合作意识,让农户了解到个人信用的重要性。村镇银行要结合地方机构共同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增强农户对自身信用记录的重视,让农户意识到市场交易中的经济活动与个人信用记录有着密切的联系。还要增强农户与银行的合作意识,开展互助合作,拉紧两者之间的利益联结纽带,共同抵御信贷风险,实现共同富裕。
4.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鼓励人员学习先进知识。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现有形势不足以挽留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是一个企业的血液,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这个企业是没有活力的,所以,村镇银行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条件就是要不断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吸收外来的高素质人才,银行要给予从业人员足够的自身发展空间,鼓励人员创新,必要的情况下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二)政府机构的对策
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支持,政府能够做到的有:
1.政府可以对村镇银行给予一定的货币政策的支持,对本地村镇银行可以实行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给予村镇银行更低的准备金率使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流;政府还可以为村镇银行提供征信服务等方面的引导。
2.在财政政策方面,针对有些村镇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有时拒绝为农户贷款的情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当银行为一些特殊情形下农户贷款时所经受的风险进行补偿或奖励;政府可以对新成立的村镇银行适当的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政策支持,使得银行在成立初期可以扎稳脚跟;还可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农户生产生活经济大环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户对村镇银行的信心。
(三)中国人民银行的对策
中国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做到的有:
1.人民银行要提升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对其可以采用差异化监管的方式,对不同类别、不同规模和不同业务范围实行分层次监管;对监管手段、监管内容、监管技术要进行创新性的运用,帮助村镇银行及时发现漏洞、降低日常风险、支付性风险和清偿性风险。
2.人民银行可以适当放开村镇银行跨区发展业务的范围。由于本地金融有效需求不足,银行吸收存款现状欠佳,村镇银行实施跨区经营的积极性较高,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跨区参股经营进行合理导向。人民银行与村镇银行携手共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控制度,促进村镇银行稳健经营,让村镇银行踏实走好每一步。
六、结论
综合我国关于农村机构的研究和探讨以及实践可知,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虽然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势良好,但由于刚刚起步,经营规模、人员服务等方面还有所欠缺,银行想要获得本地区农户的认可还需要做很多的实践。在另一层面,村镇银行想要获得发展应从自身理念出发,打破传统经营模式的桎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下,勇于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进行创新。当然,只有村镇银行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外部环境的大力支持,协调好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客户之间,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稳步踏实的走好每一步,让村镇银行能够切实的为农民服务、为农业产业服务。
参考文献:
[1]任涵均.村镇银行与县域经济发展协同性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4:164+173.[2]刘丹冰,许燕.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法律对策――以西北地区的调查为依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93-100.
[3]康微婧.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32-35.
[4]张宏杨.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J].时代金融,2015,23:84-88.
[5]魏建宇.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6]周露.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11,03:59-61.
[7]徐梦周.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模式探索与政策建议[J].科学决策,2010,10:22-2
[8]刘通.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2011,01:40-44.
[9]汪涣涣.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10]蒋丽群.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11]曾明经,袁雯雯.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模式探索[J].时代金融,2011,27:97-98.
[12]任永成.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12].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13]高晓燕,孙晓靓.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06:96-100.
[14]Allen N.Berger,Iftekhar Hasan,Leora F.Klapper.Further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 An
农村金融服务还比较薄弱,大的市场环境还有待改善
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811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网点数为2.6万个,比2004年减少6743个;金融从业人员43.8万人,比2004年减少3.8万人。其中农业银行县域网点数为1.31万个,比2004年减少3784个,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的比重为10.6%,比2004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分别比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减少9087个、4351个和487个。2004年到2006年,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年均下降3.7%,其中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年均下降9.29%。
由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的减少,县域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县域企业金融覆盖水平近年来虽有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见表1)。
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逐渐减少,尤其是银行网点数逐年减少(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网点还是逐年增加的),这说明了目前要在农村开展金融服务仍然非常困难。与此同时,与城市金融市场环境相比,目前在我国农村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征信系统,这对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带来不利的影响。
资本来源不足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目前已成立的村镇银行来看,其经营模式仍然以存贷业务为主,存贷利差为其收入来源。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贷款平均利率甚至达到了10.33%,远远超过了贷款基准利率。然而,尽管贷款利率较高,村镇银行只有做大存款基数才能与相关税费、人员和管理成本相平衡。
我们可以对村镇银行盈亏平衡点进行测算。假设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达到7∶3,存款利息成本为2.3%;贷款平均利率为7%,贷存比保持在70%,贷款只有发放到4000万元才能保持基本盈利。但要做到这一点,则需吸收存款6000万元。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存款规模达到6000万元左右、贷款规模达到4000万元左右,村镇银行才可能达到盈亏平衡。
如在试点当中经营状况最好的是甘肃庆阳西峰瑞信村镇银行,该行注册资本1080万,该行去年末的存款余额达到了7088.08万元,贷款余额4093.97万元,营业收入达到了283.2万元,实现税前利润101万元,净利润67.8万元。而其他的村镇银行,包括最早成立的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由于资金规模偏小,其盈利状况都不是非常理想。截至2008年6月30日,在贷款平均利率为10.33%的情况下,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实现收入65.5万元,利润1.38万元。
对风险管控能力要求更高
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2007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占比13.4%,远高于同期全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2007年末,东北、中部和西北地区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9.9%、20.4%和16.4%,高于全部县域平均水平16.2、7.0和3.0个百分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原因除了自身经营管理不够完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外,乡村债务消化进程缓慢也是其中之一。农村金融机构除了自身经营风险外,在农村地区经营还面临比城市经营更高的系统性风险,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滞后也是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村镇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往往更高。
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从上述分析可知,虽然与城市金融需求相比,农村金融需求存在着自身的特点,集中表现在风险大、成本高,但农村金融毕竟是一块尚待开发的领域,并且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农业金融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对于日前竞争已十分激烈的金融机构而言,通过建立村镇银行为农业、农村提供金融支持将可能是非常有利的选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发展速度较快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调查,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为12.4万个,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9.1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比重为23.4%;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6.12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2%,占GDP的24.8%,比以往年份都要高。
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3.4%,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别下降了9.0、6.2和3.2个百分点。其中,农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不良贷款率为30.3%,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别下降了3.7、2.6和0.4个百分点;农业发展银行县域分支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7.8%,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别下降了27.9、25.9和17.9个百分点;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2.7%,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别下降了12.1、3.4和1.4个百分点。
2007年全国县域金融机构利润总额为704.8亿元,同比增长104.8%,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别增加604.9亿、523.8亿和353.6亿元。2007年全国县域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为1.02%,分别比2004、2005和2006年提高了0.83、0.70和0.45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说明了在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也非常迅速,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还是从资产质量上看,都说明了了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将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存贷利差正逐渐扩大
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快了农村地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2003年8月在推进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的同时,允许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也扩大到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2.3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的调查,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按贷款发生额加权)为基准利率的1.31倍,贷款量的73.4%集中在基准利率的1.5倍以内。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看,农村信用社60%以上的贷款利率处于1.5倍至2.3倍基准利率之间,加权平均利率为1.6倍基准利率。从试点的七家小额贷款公司利率浮动情况看,2007年12月,七家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22.62%,为调整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7.47%)的3.03倍。利率的逐步放开,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根据成本覆盖风险原则,合理定价,实现自身财务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支持见表2)。
与城市金融机构相比,面临着比较宽松的监管政策
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与我国农村经济相适应的农村金融监管框架,其基本特征是实行较低的准入门槛和一些有别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政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最低注册资本、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等方面有着比商业银行更低的要求,较低的门槛为资本流入农村和设立农村金融机构创造了条件。同时,对农村金融机构在股权结构、利率和经营范围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别于商业银行的特殊规定,在注重引导资金流向农村的同时,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有关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政策如表3所示。
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开发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
农村金融由于风险大、成本高等特点,导致很多金融机构都不愿轻易涉入。但其实从近几年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只要开发出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往往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在农村金融市场,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产品如表4所示:
村镇银行应运用“龙头企业+小额贷款”、互保基金等多种形式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同时,村镇银行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各类与农产品期货市场、订单农业生产相联系的新型贷款方式,发挥订单农业、期货市场在抵御风险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降低风险,节约成本
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时,除了要克服经营成本较高等困难,还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村镇银行可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多方面获取开展业务所需的信息。目前,人民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和征信系统已在农村地区开展较大范围的服务,村镇银行可以通过与这些信息系统的联通来获取较全面的有关农户和农村企业的信息。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现代化的支付系统和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村镇银行可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加快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网络化进程,使农村地区享受多层次、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应加大力度对村镇银行的发展予以政策支持
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有关部门应给予村镇银行必要的政策支持。一是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二是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三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四是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五是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