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逻辑范文

时间:2023-07-24 09:24: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辩论的逻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辩论的逻辑

篇1

1.辩论可以加深学生体验,培养解读能力。从学习角度出发,辩论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属于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创设辩论情境,营造竞争氛围。而学生大多“年轻气盛”,为了达到目标,为了驳倒对方,他们会深入钻研教材,甚至通过百度搜索等方式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包括与对方相关的资料,会精心准备问题,乃至发言材料,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接受教材内容,而且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次重组、消化,从而最终接受、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还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2.辩论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培养逻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辩论,是培养学生怀疑精神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样,辩论也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最主要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唇枪舌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而且还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正确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要善于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核心,寻找问题,进行反驳。而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培养逻辑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对方的回答有没有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去反驳,等等。这样长期训练,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怀疑精神,而且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3.辩论可以彰显学生个性,培养探究能力。传统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学生成绩,关注班级共性问题,却忽略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通才”,但是却不能培养顶尖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对于课堂辩论来说,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毕竟辩论在行为上属于个人行为,教师对其的指导更是一种个别教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语言能力,以及思维敏捷程度。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样,学生为了追求辩论胜利,也在不断努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探索真理的精神。

其次,简述课堂辩论的组织过程

1.预设课堂辩论的主题与形式。课堂辩论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课堂辩论。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另外,教师还要选择适当的话题,课堂辩论主要针对有争议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这样可以营造师生、生生平等、宽松的对话氛围,提升辩论实效。

2.布置课堂辩论的前置准备。只有让学生经过充分准备,辩论才更容易生成精彩。因而教师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素材,让他们学会自己去搜集素材就显得十分必要。

3.设计课堂辩论的具体原则。“学”的原则,辩论只是形式,最终要通过辩论启发学生自己去学,最终达到增长知识、提升素质的目的。“深”的原则,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容”的原则,辩论就是辩论,有的只是辩方,而没有教师与学生之差别。教师需要充分宽容学生在辩论中言辞激烈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在尊重对方人格的基础上进行辩论,当然,这前提就是一个“容”字。

再次,探究课堂辩论的实践应用

本文以《学与问》为例,着重谈谈课堂辩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引导学生质疑。在学习第一小节时,笔者曾经直接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小节中哪一句强调了问的重要性?自然很多学生都认为是“‘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一句话,理由也很简单,这一句用“金钥匙”“铺路石”这两个词语阐述了问的重要性。这时笔者没有肯定,而是反问:是这样吗,有没有不同意见呢?引导学生质疑。再次思考后,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一句。理由也简单,文中运用了并列词语“是……也是……”。这样通过巧妙询问,激发学生质疑。

篇2

传统的教育期刊编辑的工作重点主要在栏目、版式设计、语言文字研究和印刷出版等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快速且大量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获得信息的途径变得更便捷。随着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改变,信息的选择、组织规范等内容也被纳入了编辑的工作内容。编辑工作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将比传统更突出、更重要。

教育期刊的读者是知识的传播者,这就要求教育期刊的编辑力求站在教育阵地的最前沿,了解和认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并且有更加专业、精深的编辑技能。教育期刊编辑的工作从本质上讲是对信息的选择、优化和传播,是读者与信息的重要媒介。作为教育期刊的编辑,应该有将信息的精华积淀与结晶的本领,对信息进行选择、优化处理再进行传播;同时,教育期刊编辑还要有开发、生产出新的信息的能力。

教育期刊编辑是信息与读者的重要媒介,这一意识的转换和确立必将促进教育期刊编辑的社会地位的确定,提高教育期刊编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育期刊编辑应具备网络时代的编辑技巧

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编辑活动的重点不再单单是传统的编、校、审,而是转到了策划和整合信息资源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也从单纯地追随作者求赐稿,转为建立作者队伍、培养专栏作者、启发作者进行创作、采写稿件上,与作者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前提下,以朋友式的交流方式共同缔造社会文化。

信息时代要求编辑的工作节奏要更快,效率要更高,任务自然更加繁重。编辑既要有全局观念,能整体策划大专题、统筹系列稿件等,又要顾及细节,迅速判断、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质量,提高传播效率和效果。当然,编辑工作中的技术细节问题,如校对、编排技巧和手法问题等,要始终坚持原则、严格达标。

教育期刊编辑与其他编辑群体比较,“触网”并不早,对于现代化的编辑技巧的掌握和应用自然也滞后。但是,作为教育期刊编辑,工作效率必须大大提高,应迅速了解、接受并熟练运用现代化的编辑技术和技巧,在严格精细的人工编辑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编辑修养,把传统编辑技巧和现代编编辑技巧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合力。教育期刊编辑应逐步将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了解全局、整体判断、筛选和整合信息这些主要的智能环节上,可以将文字、符号、格式、体例、图表、公式等的技术性工作,统一标准,严格规范,并推广到作者群中,以此实现精力的分配和转换。在互联网大环境和电子信息传播工具的辅助下,编辑活动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量的无限激增和人的有限的注意力是一个基本矛盾。人要进行创新,就要广泛、高效地收集信息进行开发和利用,必然要对日益爆炸的信息进行不断的“过滤”。

“信息过滤”的过程就是信息选择的过程,而信息的净化、优化等手段可以控制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速度。

篇3

【关键词】 糖尿病;消渴证;络病理论;并发症;变症

Abstract: It makes discussion on Xiaoke lesion from collaterals,offering theoretic basis for its clinical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of signs.

Key words: diabetes;Xiaoke syndrome;collaterals theory;complications;lesion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命。祖国医学根据本病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的临床特点,属于中医学的“消渴证”范畴。中医络病学说始于春秋战国,《内经》首次提出“络”的概念,并奠定了络脉与络病的理论基础。通过络病理论,对消渴变症的病机进行探讨,为消渴变症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基础。

1 “络病”理论的基本内容

2.1 络系统生理结构与功能

2.1.1 络系统结构

中医络病理论认为经络由经脉与络脉组成,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干、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指经脉,有路径的意思;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而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从经脉分出的支脉称为别络,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为孙络,分布在体表的络脉称浮络。别络可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经脉之间的联系,并对其它络脉有统率作用;从别络分出的孙络、浮络从大到小,分成无数细支遍布全身,将气血渗灌到人体各部位及组织中,起营养和络属脏腑肢节的作用[1]。

2.1.2 络系统的生理功能

(1)沟通表里经脉作用: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通过阴经别络走向阳经和阳经别络走向阴经的途径,沟通和加强了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肢体的联系。(2)贯通营卫作用 :别络对其他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体前、后、侧的统一联系,任脉的别络散布在腹部,督脉的别络散布在背部,脾之大络散布在胸胁部,因而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如《灵枢·经脉》曰:“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别走阳明也”。(3)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从别络分出的孙络、浮络、从小到大,遍布全身,呈网状扩散,使在经络中运行的气血由线状流行扩展为面状弥散,对整体起着营养作用。(4)津血互渗作用:津血同源而异流,二者可通过络脉互渗互化,血液从络脉渗出脉外而为津液,脏腑组织的津液亦可由络脉渗入脉中则成血液,而津血互换需在络脉系统末端完成。

2.2 络系统的基本病机变化

基于络病病机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吴以岭提出经络之络(气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血络)运行血液,共同发挥“气主煦之,血主儒之”的正常生理功能。六外邪内侵、七情过急、痰瘀阻络、久病久痛以及金刃跌仆等均可损伤络脉而导致络病发生,从而产生络气郁滞(或虚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息成积、络脉瘀塞、络脉损伤和络虚不荣等主要病机变化。

3 消渴的变症

3.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减退,眼底出血)

消渴日久不愈肾络或眼底脉络慢性瘀塞不通,或因脾肾亏虚,生化乏源,或久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使肝血虚肝无所藏,肝络失于渗灌,肝血调节功能失常,表现为两目昏花干涩、视物模糊,又因血瘀阻络血行不循常道,上溢于诸巧,可致目障。即《灵枢·百病始生》所言“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3.2 糖尿病肾病(水肿、贫血)

消渴日久不愈瘀阻肾络,血循脉外而为水肿,络脉末端是津液互换的场所,血液溢于脉外则为津液,津液进入脉络则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当气化功能失常时,津血互换功能障碍,过多的血液渗出于脉外则为水肿,故清代唐容川《血症论》说“瘀血化水,亦发水肿。”瘀阻脉络,气血不能渗灌濡养肌肤,或气血不足,络脉失荣,血虚肌肤失养,则见面唇、爪甲、舌体呈淡白色。

3.3 糖尿病心血管病(冠心病、中风、胸痹)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风、不稳定性心绞痛、短暂脑缺血发作、计划外的血管成形术或其他明确的心血管疾病[2]。

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其基本不仅为本虚表实,本虚脏腑亏虚表现心气虚(阳虚)、心阴虚,标实则为瘀血、痰浊、气滞、寒凝,而以瘀血为主。

消渴日久不愈心气虚乏,脉络瘀塞,血管堵塞或闭塞不通,绌急而痛,可引起所在区域脏腑组织急性或慢性缺血的病理改变。如心之脉络主要分布心脏区域的中小血管及微血管,心络瘀塞不通可引起心脏本身血供障碍。《灵枢·厥病》所载真心痛发作时“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其描述即指西医学之心肌梗死,中医学认为真心痛为正经所伤而致。

心络绌急气血卒然不通可致胸闷心痛突然发作,西医学认为冠脉痉挛不仅是变异性心绞痛发生的主要原因,也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梗甚至猝死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3.4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肢体麻木、酸痛、痹证、痿证)

肢体酸痛、麻木、均为瘀血痰湿等邪阻滞络脉,气血运行障碍,脉络络气郁滞,其渗灌濡养、供血供气、津血互换、营养代谢功能失常,可引起“脉络-血管系统”舒缩功能和血液运行障碍,脉络气机郁滞导致脉络自适应、自调节、自稳态异常和西医学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相类似,气络郁滞引起的脉络舒缩功能和血液运行障碍包括西医学更广泛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障碍对“脉络-血管系统”及血液运行障碍的影响[3]。消渴日久不愈脉络绌急,气血卒然不通,不能温煦濡养四末故见肢端青紫、发冷等。

3.5 糖尿病足(化脓性皮炎,小腿溃疡,截肢)

消渴日久不愈寒凝血瘀,瘀久化热成毒,热毒滞络,肉腐血败,成肿成脓是痈肿发病重要因素。络属四肢的气络之络气郁滞则见肢体酸麻痛胀,久则气络瘀阻甚至瘀塞不通,则见肢体痿废之变。

通过络病理论对糖尿病变症病机的阐述,以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参考文献

篇4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尤其是大学生每人基本上都有电脑,这样一个为大学生交友,交流的论坛就尤为重要了,现在大学像二手买卖、考级考证、就业招聘、旅游娱乐等都是非常普遍的,像一个这样的论坛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学生不用出门就能获知买卖信息,招聘信息等信息。

与其他论坛不同的是本论坛有特色交友模块,可以在本论坛上找朋友。你可以提交一个表单,表单内容主要是想找对象的条件,你还可以录一段视频传上去,主要是你的平时生活或个人爱好什么的,主要是让别人了解你。

为此我们极力打造这样一个网络平台,紧贴生活,以方便广大群众为宗旨,方便群众获知信息。

2.项目总体计划

2.1 网站设计目标

网站设计目的主要是在有详细的需求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分解工作结构,工作的分配,项目开发时间进度,资源计划以及预算、风险防范等问题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设计出功能模块和服务模块,处理流程。做到方便用户,尽量做到简单化、易操作化。

2.2 网站应用结构框架

在我们的系统开发中,我们将遵循J2EE的标准规范,系统的客户端将采用通用的浏览器(IE或者Netscape),系统的表示逻辑由JSP来实现,而系统的业务逻辑由EJB来完成,对于数据层我们选用面向对象的关系型数据库。至于中间件,我们选择支持J2EE规范的应用服务器(Weblogic)作为我们的应用支撑。此系统作为一个大型的企业级应用系统,采用基于中间件技术的N层构架体系是很可行的。

2.3 功能版块

该论坛所包含的版块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交友版块

最具特色的就是找朋友,到了大学有些人想找一个心仪的对象,这是是非常普遍的。男生或女生提交一个信息或视频并留下联系方式,如果有意者可以与他(她)联系,达到相识的目的。

可以是老乡情怀,在上面可以结交老乡,并留下联系方式,可以进行老乡聚会,这样就能方面的结交一些老乡。

可以是志同道和,在上面结交一些兴趣爱好,志向一致的朋友,这样既可以在一块相互交流,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2)学习板块

可以再上面交流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学习感悟,可以上传一些好的资料进行分享。

可以交流一下考级考证,包括四六级、c语言、驾照、计算机等证书。

(3)二手交易板块

现在大学生有很多东西要买,但是现在大学生资金有限,所以进行二手交易是非常正常的,设置这个板块,一些想卖东西的可以把卖的东西的图片发上去,也可以用语言进行描述,像性能,新旧程度,还有使用时间等重要信息,买家可以写下自己想买的东西,然后对想买的东西的外表,性能进行描述,这样就会有想卖的同学给你回复,达到交易的目的,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

(4)就业招聘版块

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毕业,毕业就要找工作,大学生可以把自己想找的工作登记在论坛中,包括工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条件,并留下联系方式,有意的公司可以与其联系。

每个企业也可以把想要的人才具备的知识技能描述下来,还有就是工资待遇,学生可以做个参考,另外公司也起到宣传的目的,一举两得。

(5)旅游娱乐版块

学校周围的一些娱乐场所可以把自己的娱乐项目、收费标准、经营方式详细登记在论坛中,起到广告的目的。

学生可以交流一些有名的旅游场所,可以相互推荐,比如哪的旅游场所有什么特色,以及交通,住宿等费用问题。

3.商业运营模式设计

3.1 网站推广计划

网站的推广主题:炫彩极速,网络便民。

(1)联合营销方式推广

采取联合营销方式推广是本网站最大的营销特色。用时尚个性商品文化包装商品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是一种联合营销的变通使用。它可以获得单个品牌不可达到的网络营销效果。我们可以延伸到线下的具体联合营销,即通过线下寻找合适的商家进行联合营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搜索引擎推广

通过登录免费分类目录、登录付费分类目录、搜索引擎优化、关键词广告、关键词竞价排名、网页内容定位广告等方式在百度、Google等大型门户网站上获得一个比较好的排名。在初期阶段,网站主要是在国内发展,因此在搜索引擎推广方面应当以百度为主,适当在Google等中进行推广。当网站发展壮大尤其是稳定后,则可采取多个引擎共同推广方案。

(3)信息

在国内的著名电子公告栏BBS等大型平台信息。

(4)电子邮件推广

以电子邮件为主要的网站推广手段,常用的方法包括电子刊物、会员通讯、专业服务商的电子邮件广告等。结合本网站的会员专区功能模块进行许可Email营销,结合RSS订阅进行宣传。

(5)病毒性营销推广

利用用户之间的主动传播,让信息像病毒那样扩散,从而达到推广的目的,实质是在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免费服务的同时,附加上一定的推广信息。对于“炫彩极速”网络便民论坛来说,其本来的一种宣传理念就是休闲、娱乐、享受、交互,因此提供部分特色与趣味,时尚与个性于一体的休闲活动等可对其起到很大的推广作用,而且实现起来也不是很困难。

3.2 交易模式

“炫彩极速”网络便民论坛网站是一类以B2C为主,同时融合了少量B2B的交易模式。

3.2.1 B2C模式为主

B2C模式是指企业对客户的电子商务,即企业通过互联网,大多以网店形式为消费者提供购物环境。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

“炫彩极速”网络便民论坛网站的B2C模式的具体运作是:客户登录我们网站——选择进入我们特色吧台——参与喜欢的商品的讨论——选购中意个性商品——下订单——去收银台——在线支付。

顾客可注册会员,会员会有一些特殊的购买权利,得到最新的潮流形式,会员会随着购买商品的两有不同的级别,级别越高享受的优惠越多,其功能类似现在名牌店里的会员卡。加入会员是免费的。

3.2.2 B2B模式为辅

B2B模式是指商家(泛指企业)对商家的电子商务,也就是说通过互联网平台,使用Internet技术,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可以是产品交换,也可以是服务及信息的交换。因为“炫彩极速”网络便民论坛网站还设有团体订购功能,因此融合B2B交易模式进来也是此系统建立运营中必不可少的。

4.结束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网络交友越来越被现代人所接受,借助网络,“炫彩极速”网络便民论坛网站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可以依托网络平台,提供交友、就业招聘、旅游娱乐等服务。而且通过我们网络营销的推广策划,我们的网站能够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文秀.论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策划[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328.

[3]刘丽彦.教育科研类教育主题网站的典型站点分析及策划方案[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106-110.

篇5

2008年10月16日由IASB和FASB了题为《关于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意见》,在改进现行财务报表的内容分类上进行了显著的改革,提出了未来财务报表框架。财务报表作为经逻辑演绎而具备完备内在一致性的会计体系的核心,其变革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完全改变原先财务报表项目列示方式,甚至意味着基于会计学视角的企业本质的重新认识。因为传统观念认为企业本质的外在表现就是财务报表,是一种特定的以财务资本为自变量的函数关系的投入产出描述。商誉资产在财务报表列报方式变革的过程中也由传统的完全隐性逐步向显性转变,财务报表列报变革也是理解商誉的新视角。

一、未来财务报表列报方式变革述评

未来企业财务报表列报方式变革具有概念颠覆性,是由业务活动与财务结果的多因一果型模糊对应发展为业务活动与相应资源配置及运作效率的一因一果型完全对应。也就是说,原先财务报表项目是对企业一定期间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以会计要素的形式综合地反映,是将会计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作为主体来反映企业活动。而未来财务报表列报则以企业具体业务活动分类作为主体,用相应的资源配置及运作效率与之对应,并以传统的会计要素形式加以反映。这样财务报表同时明晰了业务活动与资源配置及效率的两类真实,会计信息更带来了信息含量与质量提升,尤其是透明度与相关性。未来财务报表列报新分类模式如表1所示。

以权益结合法账务处理为例,权益结合通常指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这些企业的全部或实际上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的企业(联营企业)分享利益和承担风险。企业股东在合并后的企业中保持着合并前实质上相同表决权,财务会计则是以特有的账务处理方式来反映该事项的,即资产、负债、留存收益都直接按参与合并的个别企业的账面价值相加并不确认合并商誉。显然这是一种极端处理方式。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公式可看出,保证所有者权益是特定值的资产与负债会有多种组合,这其中就包括了两类报表项目都选择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情况,而一旦选择了这种处理方式,就必然不能忽视商誉的存在。由此可以说权益结合也会产生商誉,因为合并企业的经济资源联合或所有者权益结合,会带来企业净资产结合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益是形成商誉的基础。

未来财务报表列报新方式提高了原有财务报表列报的信息含量。比如以前资产减值测试基本上是以资产的总体环境为背景并结合各类资产的财务特征,来计量资产减值总金额的。而未来模式则将业务结构作为企业资产分类标准进而评价其使用效益作为基础,无疑提高了资产减值测试的针对性,也会逐步改变原先基于资产类报表项目流动性分类的资产减值账务处理方式,进而实现不同资产类报表项目的资产减值额与其相应的市场环境及市场认同度相对应,这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公允价值风险。就会计信息整体结构而言,财务状况表、全面收益表与现金流量表采用基本相同报表结构提高了企业资源使用效率评价的精确性,优化了会计信息质量结构。

总体看,未来财务报表列报新方式改变了过去重视企业交易性而忽视企业本质是财富创造的观念,开始将企业财富创造的途径予以列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清晰地使企业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上的资产配置及运作效率得以披露,这无疑展示出了企业的商业模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与企业本质的对称,会计也才有可能摆脱传统观念上的技术观而具有了制度性契约。因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安排,涉及到企业利益相关者规模、类型与利益分配方式等,由此会计便成为了解决利益冲突的一种合约结构安排。

二、企业财务报告演进理论框架

(一)财务报告演进逻辑的前因性变量

企业会计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反映企业运营状况及结果,因此财务报告受企业本质界定的影响。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利弗・E・威廉姆森认为,企业不是作为传统理论所说的一种生产功能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治理结构出现的。不能极端地理解这句话。一方面任何一种生产结构都体现着治理性,而企业治理结构又与产品市场竞争有着直接关系,进而影响着企业生产结构。企业生产结构与治理结构的联结就在于企业商业模式的选择。另一方面,财务报表列报的任何新分类模式都意味着治理观念的变化。因为不同的分类对应着特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体现在会计核算上就是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企业的外在形式表现为将生产要素汇集、转化成实际的商品或服务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又是企业与市场中的各经济主体的签约及履约过程,所有合约的不完善使得公司治理成为企业运作的基础,会计利用其特有的语言方式全程描述各类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从财务报告的视角看,上述内容可以归纳出企业财务报告列报方式变革的路径是沿着会计流程、业务流程(核心是生产结构)、商业模式而递进,最终要实现企业财务报告的治理性而与企业本质高度对称。理论与实务都已证明企业所有权安排不再是一个离散的极端分布,而是一种将企业所有权按某待定系数连续分布于共享的多种性质的资本所有权上。从资本裂变角度看,首先表现为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分离;其次是财务资本所有者证券化而逐渐加深虚拟性;最后是隐性的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显性化。由此可以说,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界定了企业本质。

(二)财务报告演进逻辑的过程性变量

传统会计信息基本遵循了“先感知再反映”的工作模式,并由固化的会计要素作为输入会计系统的标准,其主要体现为显性资产投入与财务报表产出的效率分析,而对于诸如能够关注企业隐形竞争力、解读企业关系网和诚信的量化价值等方面却没有涉及。显然,这种资产效率建立在企业会计准则的确认与计量基础上,受限于会计要素,是一种极其简化的单一资产要素投入与单一利润要素产出的对比。这不仅对经济学、管理学角度的效率反映不足,而且对财务会计本身也是不足。比如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既包括了有形的货币资产与实物资产,又包括了无形的商誉资产等。显然它们体现着多种投入形式,而产出也不仅仅是净利润,还有市场占有率、管理水平、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变化。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由会计要素来评判企业具体业务活动的反映的可能后果就是将会计数据视为完全事实,并成为人们安排未来活动的依据,这是一种很大的风险。因为这是一种无法直接描述出企业资源和资本的配置与效率及其与企业业务战略目标的符合程度的方式。因此,财务报告的过程性变量就是要转变会计信息结构以实现会计信息形成、分析和业务优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的高度一致,而这显然是要求会计流程全面与企业商业模式进行匹配,是管理层视角的会计核算方式的选择问题。也就是说,企业业务活动是由企业所选择的商业模式决定的,可以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系列价值动因的联结体,而具体业务活动则是价值动因的具体载体,会计系统应该反映出企业业务活动及其流程背后的商业逻辑,将企业绩效的“取之有道”描述清晰,这样会计系统本身就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构成内容。

(三)财务报告演进逻辑的输入性变量

企业财务报告演进的前因性变量与过程性变量决定了财务报告体系的会计信息的内涵,应体现出企业本质、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综合与解构的双向过程。将企业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应该是一个纳入管理体系的数据治理过程,以使之成为优化运营必须的依据。这样,也就使得企业数据的管理责任界定为企业的业务部门。这样,所有业务单元的数据就可能具有更高的质量,会计信息的责任流便得以建立,数据治理与利用进而成为相应业务部门考核的关键指标之一。这也就意味着会计信息是与企业组织架构的组织层级对应的一种管理责任制。一旦企业组织架构发生变动,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及结果导向都应实现同步变化以适应其信息环境,否则就会存在较大的会计信息差距或缺乏对会计信息的信任。防范该类问题的核心就是充分实现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的一体化,使具有外部性特征的财务会计信息构建在内部性的管理会计信息基础上。比如海尔集团的会计信息结构与其采用的管理会计工具紧密相关。其损益表就有特定涵义,“益”指的是通过做自主经营体、为用户创造价值而获得的收入;而“损”指的不是通过做自主经营体而获得的收入,不一定为用户创造了价值,是不可持续的。这样,构建于自主经营体基础的会计信息便具有了责权利相统一的特征。

企业财务报告演进理论框架揭示了财务报表列报方式变革的路径是沿着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商业模式而递进,最终要实现企业财务报告与企业本质的高度对称,该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三、商誉概念界定、列报方式演进与主动式风险管理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归纳了商誉性质的三种代表性观点:其一是对企业具有好感的价值;其二是超额利润的现值;其三是一个总计价账户。显然,第一种观点没有明确是特指企业某类或某些类别利益相关者的好感价值,还是指企业全部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利益相关者不同感觉的价值净额。第二种观点仅仅是从现值角度揭示商誉的计量方法而并未指出超额利润的真正源泉。第三种观点是从账户角度进行商誉的确认与计量,但由于账户设置在制度上的统一性与高度货币综合性,账面价值与企业实体价值可能会发生较大的背离,会计账户越来越沦落为由业务活动数据加工至会计信息的中介性载体,并且该观点假设商誉价值隐藏于总账账户之中。除这三种代表性观点外,还有从多个角度对商誉进行界定的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归纳形成商誉的可能的有利因素。但总的来看,现有商誉的研究都是将其指向于传统财务会计的账簿体系,借此探究商誉的内涵。

从另一方面看,商誉概念的范畴又有被泛化的倾向,就是将其界定为企业超额盈利的资本化价值,而超额盈利的产生则又被视为有多样化的来源,这导致的后果就是自创商誉不被确认,而外购商誉则在企业并购成本为并购等价交易所付出代价的假设下,成为超出并购所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也就是说,正是这部分的溢价创造了超额盈利。显然,形成溢价的因素仍是未知,就是其来源范畴也没有得到界定。

(一)外购商誉的形成依赖于自创商誉

尽管现阶段商誉本质的探讨着眼于企业购并,但显然目标公司在并购前,其商誉就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因并购行为发生而导致商誉的产生。可以说,恰恰是因自创商誉的客观存在才导致并购行为的成功。换个角度看,一旦外购商誉作为一项资产被登记入企业账簿,便转化为企业有形要素资产总体效率提升的一种可能支撑。从会计准则角度看,商誉资产减值也正是从该角度进行规范的,是从企业现有有形资产的能力变化视角来进行测试的。可以这样认为,外购商誉通过会计核算进入企业后,便与企业内部资产相结合并期望提升内部资产运作能力,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外购商誉逐渐地内部化并成为一种特定的能力。它是外部并购与内部培植的共生体,体现着外部商誉进入企业后向自创商誉的转化,这也表明自创商誉的客观存在,是与外购商誉互动与互证的。

从商誉资产减值测试角度看,传统财务会计只核算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但一旦将外购商誉以资产要素记入账簿,其减值计提便又以内部账面资产运作效率为减值测试标准。也就是说,商誉减值测试制度实际上为自创商誉确认与计量创造了条件。另外,如果不确认自创商誉,合并企业可以凭溢价交易“创造”商誉并可能长期挂账,而未合并企业却没有这笔巨额资产,这必将导致更大的混乱。因此不能因交易观而确认外购商誉,将管理观的自创商誉排除在会计核算系统之外。

(二)商誉列报方式的演进

商誉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领域,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最初的理论研究都是将商誉视为无形资产一部分。实务中,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和英国会计准则在1998年以前也一直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的一部分来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直到1998年之后才开始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项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我国商誉会计准则于2006年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背景下也以独立的方式产生。然而,尽管商誉资产从无形资产中独立出来并以单独的报表项目形式列报,但仍然没有摆脱其形成或来源的模糊确认。未来财务报表框架将商誉资产作为单独报表项目并列示于经营资产中,这就初步明确了商誉资产的来源并为自创商誉的直接会计确认提供了基础,商誉资产报表项目就具有了实体资产价值属性,进而使基于财务报表的商誉价值分析成为可能。

之所以称为可能是因为商誉从理论上讲是被收购企业预期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价值,是并购企业通过年预计超额利润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之间的年金现值关系来演算商誉与企业盈利能力。显然,企业及其投资者存在着对商誉资产的高度预期,即并购后的协同效应会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并购企业带来超额收益而提升企业价值。但现实是商誉与企业盈利能力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比如在并购后的一定时期内每期的商誉减值金额高于其当期的收益增长额。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准确的商誉资产后续计量,以实现商誉与企业超额收益能力的无限趋近。如同三聚氰胺事件尽管只有几个企业涉案,但消费者在心理上对乳制品行业的某一类或几类产品都会产生警觉甚至抵触一样,这无疑对整个行业企业的商誉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也影响到了未涉案企业商誉资产的后续计量。

(三)商誉资产的主动式风险管理

商誉风险就是描述企业商誉可能面对的一些损失,它可能损毁企业的公众形象,迫使企业卷入代价昂贵的诉讼案件,并导致收入损失以及客户或者骨干员工的流失。商誉风险评估是企业目前全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看法以及当前环境下企业运营能力的估测。这样,企业内部控制便又增加了一项控制关键性商誉风险的职能。然而,综观内部控制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这一最基本目标,国内外已有权威研究报告,却并没有将之纳入,其实商誉资产项目是最具有不确定性而需要内部控制保障的。

商誉资产以单独报表项目方式列示于企业经营资产中,预示着商誉资产是企业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其价值创造在于培植企业价值管理能力,就是在一个管理性框架内更高效地利用全部资源,尤其是新吸纳的社会资源与市场份额等。从企业本质角度看,只有四类资本完整体现在企业中并实现了最优组合,则该企业才存在商誉资产,即商誉应被界定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及社会资本三者有效配置及充分利用。

将传统财务报表基于会计要素性质的列示转变为基于企业经营活动性质的列示,从表面上看仅仅是对会计数据的重分类与新披露方式而形成的会计信息,但会计数据的任何分类披露都对应着相应的治理性,是财务报告对企业本质的描述关系被重新认识(界定),两者间的演变意味着较高信息转换成本的存在,而且这需要更高的会计职业判断水平的支撑。这是因为作为会计系统结果的财务报表从最初的与企业业务流程的对应演变为与部门分工的对应,以实现会计信息责任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继而要满足对企业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的反映,并直至其背后的行为文化。只有基于这样演进逻辑的会计信息才能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即提高企业决策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也更准确地预测到决策所产生的效果和收益。

【参考文献】

[1] IASB. Discussion Paper Preliminary Views on 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R]. iasb.0rg.2008.

[2] (美)E.S.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M].王澹如等,译.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

[3] (美)A.C.利特尔顿.会计理论结构[M].杨树滋等,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篇6

网络编码较为全面的定义了网络结点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中间结点一旦具备编码条件,那么中间结点就会对其所接受到的数据按照相应的方式进行编码方面的处理。当编码的数据被逐渐的传送到后续结点之后,后续结点可以进行编码,也可以不进行编码,如果有需要还要进行编码的话,这时就要对接到的信息按照之前的方式再进行一次编码,然后传输,经过不断的反复编码传输,最终就会实现所有的编码信息都能够到达目的结点。最后一步工作就是目的结点通过对信息进行译码之后,就可以得到最初结点所发出的基本信息了。

1.2网络编码的构造方法

在对网络编码的研究当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结点要根据哪种方式对所接受的数据分组进行编码组合。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编码的构造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探讨,比如说采用的编码系数选择方式,分组编码操作方式等方面,其具体的表现是根据编码结点分组进行编码操作的方式,其中线性网络编码主要表现是结点对所接受的数据分组实行的是线性编码组合型操作,不然编码的工程就会变为非线性网络编码。我们根据编码系数的选择方式,把网络编码构造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确定性网络编码,另一种是随机网络编码。这两种编码都有一定的好处,但是确定性网络编码构造方法的编码系数是根据某一种算法进行确定的,而随机网络编码中编码系数是从伽罗符号中随机进行选择的,因此随机网络编码构造方法在整个的网络编码系数选择中占据着灵活性的地位,这也是随机网络编码构造方法的特点。我们根据编码在网络系统中的具体实现过程,将网络编码分为了两种编码形式,一种是集中式网络编码,另一种是分布式网络编码。集中式网络编码是在编码的过程当中需要了解全局的网络拓扑,根据全局网络的情况来分配相应的编码系数,这一编码形式并不适合拓扑变换较大的无线网络。分布式网络编码仅仅需要了解网络当中一部分拓扑信息就可以进行相应的编码操作,而且分布式网络编码还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性能。

1.3网络编码应用网络数据传送的研究

网络编码是一种编码和路由信息交换的技术,在传统道德路由方法基础上,通过对接收的多个分组进行相应的编码信息融合,以达到增加单次传输信息量的作用,从而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网络编码最开始提出时是因为多播技术,网络编码最初是为了提高网络多播的数据速率,而随着网络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网络编码在其他的领域也逐渐有了优势,比如说提高网络带宽的利用率,从总体而言,对网络编码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实际吞吐量,进一步的减少了数据分组的传输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传送的功耗,由此我们看出网络编码为网络的数据传送性能的改善提供了新的途径。

1.4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传送技术研究趋势

随着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通信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但是网络编码所面临的问题也随之增多,尤其是网络编码的网络数据传送技术问题,虽然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需要我们去逐一解决。

1)网络编码复杂度得到降低。

现阶段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在提高网络编码效率的同时降低网络编码的复杂程度。这会涉及到网络编码的相应网络开销,这也是作为网络编码性能评价的内容之一,还有就是在网络编码实用化的过程当中,逐渐控制网络编码的复杂程度,减少网络编码需要的额外的计算量,从而降低系统的实施成本。这对于网络部署以及应用网络编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数据传送可靠性研究。

保证网络性能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提高网络数据传送的可靠性,现阶段对网络数据传输可靠性的网络编码研究主要是根据多径路由展开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编码中的数据传输提供了可靠性。因此在多跳动态的网络环境当中,分析研究提高网络编码数据传送的可靠性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2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通信技术的相应解决方案

1)在对网络编码的网络协议结构研究当中

其出发点主要向三个方面集中:一是较为系统的分析网络编码在各个协议层与现有协议相结合的参数,其目的是为了让应用网络编码提高网络的系统整体性能;二是设计相应的对应网络性能指标的线性规划模型,以便求解出线性规划模型的最有设定;三是提高各个协议层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来实现参数的实时调整。

2)在对网络编码时延约束控制的研究当中

针对数据在网络中各个结点频繁的参与编码和解码的操作,使得数据编码时延逐渐成为了网络数据传送累积时延的主体,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在网络编码的实际应用当中,提出了基于数据传送时延约束的网络编码模型,这一模型的出现在较大程度上对传送时延进行了优化的控制;与此同时我们还引入了数据传送信息反馈机制,以此来促进数据在网络结点中的及时有效传送。

篇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28-02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单从字面上来理解,职业能力是指个体胜任职业的能力,是在完成要处理的任务时所需要的主观能力。职业能力观是人们关于“职业能力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基本看法。职业能力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形态的转变而转变,劳动者所面临的劳动对象、生产方式、劳动和生存环境等方面不断地改变,职业能力观也处在巨大的变化中。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彰显出职业能力观的演变遵循着一定的逻辑。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几次世界重大改革的发生和发展,不同国家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基本遵循了一个共同的发展线索,即从“专项能力”到“关键能力”再到“整合能力”的发展。

一、专项能力观

专项能力早在学徒制时期,就已经有所体现。学徒需要最大程度地掌握一项技艺,并有着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革命使得社会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制造业开始以“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发展的主要特征,这就要求每一个工人具备专业化、技能高、操作性强的能力。他们必须能够娴熟地掌握本岗位所需的技能和技巧,熟练驾驭本职工作。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以操作技能的培养为主的专项能力观。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开发了针对职业岗位规范进行就业技能培训的MES模块课程组合方案,通过对该职业或岗位应完成的全部工作进行分解,划分为工作体系的基本单位——模块,每个模块包含单项的知识和技能,即一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包括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六类基本知识,通过模块单元灵活组合的学习,使受训者获得社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一种实际技能。MES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将模块化应用到职业教育当中,它的课程体系严密,描述精确。美国的职业教育向来重视能力培养,其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是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能力本位的教育(CBE)是广泛应用了DACUM课程开发方法、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模式。它是在职业目标分析的基础上,以教育专家为主、吸收企业家与技术专家参加共同制定出模块式的教学大纲,再根据学生不同层次水平的要求制定出学生个人的学习计划。CBE课程在理论知识方面,以够用为度,强调学习结果,它以学生在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操作能力来测评职业能力。根据“能力观”来确定能力标准,再将制订的能力标准转换为相应的课程,以职业能力图表所列的各项能力从易到难来安排教学。这种以能力而不是以学科或学术知识体系为教学基础的职教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来制订教学计划的做法,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专项能力观在面对学徒和技术工人这样的技术性强的职业培训上,依然具有很高的效率和价值。

二、关键能力观

篇8

一、网络编码技术与传统网络的差异

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要借助路由器进行数据传递,根据数据的目标地址,路由器将数据包向各个链路发送。由于没有统一的安排和协调,在同一链路中会出现很多数据包,必须排队等待通过的情况,这就制约了计算机网络的传输速度和效率的提升。2000年,新型网络编码技术一经出现就得到了广泛关注。网络编码技术着力解决的问题是有效地将同时到达路由器的数据同时发送出去,不让数据产生拥塞,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二、网络编码技术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2.1网络编码的概念

网络编码是一种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信息交换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上对各条信道上收到的信息进行线性或者非线性的处理,然后转发给下游节点,中间节点扮演着编码器或信号处理器的角色。

2.2网络编码应用于无线网络的优势

网络编码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概念,使网络节点不仅可以对数据进行存储转发,还可以进行编码处理,已证明了使用线性网络编码已经能足够达到网络多播容量。但网络编码的好处不止这些,尤其是当网络编码应用于无线网络时。网络编码首先应被应用在无线网络环境。无线网络的特性是不可靠性和广播特性,使网络编码非常适合应用在无线网络上,因为无线链路的不可靠性和物理层广播特性非常适合使用编码的方法。应用网络编码,可以解决传统路由、跨层设计等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提高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无线网络的广播特性使其非常适合使用网络编码,当一个节点传输一个数据包给它的一个邻居节点时,它的其它邻居节点也可以接收到这个数据包。因此,当一个节点的邻居节点对不同的数据包感兴趣时,可以将这些数据包编码后再一起传输,这样子可以使其所有的邻居节点都收到感兴趣的数据包并可以节约无线资源。

应用网络编码,可以解决传统路由、跨层设计等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提高网络性能。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尤其是组播吞吐量。可以减少数据包的传播次数,降低无线发送能耗。当网络部分节点或链路失效时采用随机网络编码,最终在目的节点仍然能恢复原始数据,增强网络的容错性和鲁棒性。网络编码对无线网络的性能改善主要体现在提高网络编码的吞吐量上,网络编码已经被证明对于提高某些网络的吞吐量有着很大的作用。运用网络编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吞吐量,但是同时会增加网络的复杂性。不少研究者在研究提高无线网络的组播吞吐量的同时,研究如何降低因采用网络编码带来的复杂性。在网络状况恶劣的条件下,网络编码和路由之间组播吞吐量的差别不大,网络编码的优势体现在降低网络复杂性上;在网络状况较好的条件下,网络编码相对于路由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组播吞吐量。这为根据网络状况动态调整网络编码算法提供了可能。

2.3网络编码如何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网络编码在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研究方面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无线网络组播中,对于数据包的恶意修改的检测,过去是使用基于消息认证码或者数字签名的方法。基于网络编码产生了一种基于数据包的随机网络编码检测策略,这种方法计算量小,而且检测概率可以根据通信控制开销、网络编码复杂程度和检测时间这些因素进行调控。但这种方法亦存在不足。这种方法要求接收节点需要预先获得至少一个没有被恶意修改过的数据包,并且数据包的内容不能被攻击者知晓,因此,这种方法对抗攻击效果不好。

无线网络广播重传处理中,多个接收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的丢包都要求源节点重传数据包,需要广播发送较多的重传次数.本文将随机线性网络编码技术应用在无线网络广播重传中,提出一种新颖的广播重传方法(RLNCBR)。该方法中,源节点记录多个接收节点中丢包最多的接收节点丢包数,再按照随机线性网络编码的方法编码组合该丢包数个线性编码包。源节点广播重传,接收节点采用运算编码线性组合的方法获得信息包数据。数学分析表明,该方法能保证所有接收节点的编码可解性,同时重传次数可达到理论最优性。模拟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重传方法相比,RLNCBR有效地减少了信息包的平均传输次数,提高了传输效率。

三、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的应用发展方向

网络编码正在给现有的网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网络编码从用来达到有线网络中的组播容量,发展到在有线和无线网络中提高吞吐量、节省能量、增强鲁棒性和安全性,甚至改变网络结构、改变网络协议设计方法。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以下的几个问题:网络编码的具体实现和降低网络编码的复杂性。现在已经提出了很多网络编码方法,有集中式线性网络编码和分布式随机网络编码,但是如何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实现网络编码,需要考虑许多实际应用问题,例如同步、控制开销等。网络编码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如何实现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采用网络编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性能,但设计和实现上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如何在不显著增加网络开销,综合考虑效率和性能的前提下,实现网络编码问题是将来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方向。

四、结束语

无线网络环境由于环境的多变性,使得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更加容易丢失。目前,重传常被用来实现无线广播的错误处理,普通重传方法思想基于发送方通过反馈得到接收方的出错情况,重传出错的数据报文来恢复出错的报文。:

网络编码技术是近十年来飞速发展的一个研究课题。虽然还没有应用到实际的通信网络中,但已引起了较大的关注,比如美国军方已经意识到网络编码技术的优势,已经拨款研究网络编码技术在移动自组网(MobileAdHocNetwork)中的应用。因此,我们也应当及时跟踪国际上的网络编码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各种应用深入思考网络所涉及的各种安全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明,盂小峰.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机械工业出社,2001.8.

[2]胡国强.数据挖掘在远程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的运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3,(5)44-45.

篇9

作者简介:朱海龙,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编辑,博士(湖南长沙410081)

编辑与社会的关系是编辑社会学的主题。自从大众传播在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编辑开始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先导者的角色。虽然其常常只是为人做嫁衣裳,却往往在幕后导演了一幕幕历史话剧。正是由于其工作的性质,人们往往对其关注不够,对其研究也远远不够,因此作为一门学科,编辑社会学的确立更是到上世纪下半期才开始出现,到目前都还无法称得上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一些敏感的学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编辑与社会关系的种种变化。其中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就是其中之一,且他的编辑社会学思想由于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大背景之下,因而他的编辑社会学思想更具有跳跃性和创造性,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因此在本文中对其思想进行探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编辑与社会的复杂、多元的关系,并帮助我们指导编辑工作实践。

一、尼葛洛庞帝的编辑社会学思想的背景与渊源

在上个世纪末,克林顿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使得美国的信息化领世界之,蓬勃发展:它一方面成功地挽救了处于颓势的美国经济,重塑了美国超级大国的雄心,它使得信息化开始渗入到美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美国的成功也赢得了其他各国的艳羡,美国作为带头大哥成功地推动了国际社会的数字化、电子化和信息化的趋势。尽管这些趋势所展示的强大的力量还没用真正体现出来,但敏锐的尼葛洛庞帝已经意识到它对全球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即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巨变。

尼葛洛庞帝思考的正是数字化时代人们的各种新奇的社会、生活现象,这其中就有他有意或者无意间透露出的编辑社会学思想,他本人既是大学教师,也是企业经营者,更是《连线》杂志的专栏作家。这种特殊的身份重合使得他能够深入浅出地思考信息化时代编辑的角色、地位和功能的变化,并将对它们的思考传播给社会大众,帮助大众理解和思考这一重大的社会转换。他的这些思想主要见于他的著作Being Digital,中文译名为《数字化的生存》。《数字化的生存》一书可以说是20世纪信息技术及理念发展的经典,该读物被翻译成了四十多种语言。英文版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此书的流行和传播对上个世纪信息时代的启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数字化时代与原子时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差异。

作为社会生活一环的编辑工作与原子时代相比,当然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虽然尼葛洛庞帝并没有有意识地把编辑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甚至研究对象,但由于他的研究主题是信息技术、互联网带给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价值,而信息社会中,信息的编辑必须且不可避免,因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等一方面带来的巨大的信息量,使得传统的编辑工作必然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编辑工作发生变化成为可能。因此尼葛洛庞帝时时不经意地提到了未来编辑工作的变化,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现代编辑社会学思想,即使有时候他对编辑工作的分析不是直接的,但我们能轻易地从中找出其闪烁的编辑社会学的思想。这些思想充满了前瞻性、丰富性、深刻性,考虑到今天中国信息化和编辑工作的现状,我们对其撷取并加以分析和研究,会比较富有启发意义的。

编辑活动的本质和特征,是其选择性和加工性。选择性是第一功能。正如美国资深编辑威廉斯所说的,编辑的第一角色应是“搜猎者”。在传统的编辑工作中,编辑在大量的文化资源中搜寻、选择最有价值的部分经过加工向社会传播,影响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里编辑的意志、品性和特征对他所做出的选择具有第一位的作用。这在传统的社会条件下似乎是一个不可更改的编辑模式,编辑的选择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尼葛洛庞帝却准确地预测了数字化时代的编辑选择功能的转化,他认为在数字化时代,传输的模式不再是编辑根据自己判断做出选择,而是受众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并将其通过比特直接传递给编辑,编辑再根据受众的反馈编辑个人化的内容。因此“数字化的生活将改变新闻选择的经济模式,你不必再阅读别人心目中的新闻和别人认为值得占据版面的消息,你的兴趣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过去因为顾虑大众需求而弃之不用,排不上版面的文章,现在能够为你所用”。所以编辑的选择功能发生了里程碑式的变化了。这个变化应该是从编辑这个职业确立以来前所未有的。这与人们文化、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关,在数字化的时代,信息传递和编辑工作的极大地改善,使得编辑选择功能开始直接面向受众成为可能。编辑选择的支配性地位下降,分散的、个体化的互动式的交流使得编辑选择的主要依据不再是传统的文献资源,而是直接有赖于受众本身的爱好、需要和特征等。

尼葛洛庞帝认为在信息社会中,人们阅读的是“超媒体”。超媒体是超文本的延伸,指关联程度很高的文字叙述,或具有内在联系的信息。这个构想来自道格拉斯・恩格巴特在斯坦福研究院做的试验说明在传统的印刷书籍里,句子,段落,页码,章节按照顺序展开,这一顺序由作者决定,同时也由书本身的物理序列结构决定,尽管读者的视线可以随心所欲地停留在书中的任何一部分,但书籍的本身仍然永远受限于物理的三维空间,数字空间则完全不同,信息空间则完全不受物理三维空间的限制,要表达一个构想或一连串想法,可以通过一组多维指针(pointer),来进一步引申或辩明,阅读者可以选择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也可以完全不予理睬。整个文字结构就像一个复杂的分子模型(molecular model),大块信息可以被重新组合,句子可以扩张,字词则可以当场给出定义。这些连接可以由作者在“出版”著作时自行嵌入,也可以在出版后,由读者在以后的时间里陆续完成。这实质上使得读者加入到了编辑的行业,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相关信息主动编辑的过程。因此“你可以把超媒体想象成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收放自如的讯息,各种观念都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层面予以详尽的分析”。在比特社会中的多媒体,具有“互动的功能”,这种互动的功能,奠定了读者编辑功能的基础。

编辑,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因此编辑包涵有双重含义。既可能是一项特定的职业,是一个名词,也可能是一项特定的活

动,是动词。因此在网络社会中无论是作为职业还是工作,他都具有一定的特定性、专业性和排外性。但是在比特社会中,这一切会有重大变化:在比特社会中,电视变成了可以随机获取的媒体,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和或日期,也不受传输耗时的限制。当比特离开传播者(也往往是最初的编辑者)的时候,接收者可以把他们转换成各种不同的形式,用不同的方法来使用,凭借不同的程序来使他个人化。这实质就是每个信息接受者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对信息重新的编辑过程,这个过程是非专业化的,是随意的。在比特社会“大一统的传媒帝国正在瓦解,分割为许许多多的家庭工业,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上网,并传输越来越多的比特和越来越少的原子,拥有印刷厂将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甚至在世界各地派遣常驻的记者也不再那么重要,因为才华横溢的自由撰稿人发现,可以直达你家”。这实质上也预测了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编辑工作的非特定化。我们现在可以发现在众多的社会事件中,公民编辑的出现,各种搞怪、具有讽刺性的视频频频出于不具名的编辑之手,却又让人印象深刻,感觉其人木三分。

可以说尼葛洛庞帝是最早预测到编辑工作智能化、信息化的学者。尼葛洛庞帝认为未来有可能开发出过滤、分拣、排列和管理多媒体的电脑,这种电脑将不仅仅能为人们读报、看电视,还能为人们担任编辑工作。而且可以存在于传输者和接受者两端。当电脑用作传输端的时候您就感觉自己聘请了专门的撰稿人――就好比《纽约时报》根据您的兴趣,为你度身制作报纸。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传输者会特别为你筛选出一组比特,经过过滤、处理后传送给你,你可以加重将其打印出来,也可以选择更加互动的方式在电子屏幕上观看。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在接收者一端设置新闻编辑系统,《纽约时报》先发送出大量的比特,可能包括5000篇不同的文章,您的电子装置再根据您的兴趣、习惯或者当天的计划,从中撷取您想要的部分。在这个例子中,智慧存在于接收者这端,而传输者一视同仁,把所有的比特传输给所有的人。而且这两种情况往往会同时出现。设想一个报道新闻的电脑显示器上面有个旋钮,你可以像调节音量一样,调整新闻内容个人化内容高低的程度,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控制钮,包括一个可以左右滑动的钮,让你在阅读有关公共事务的报道时,可以调整报道的政治立场。数字化的电视人能够编辑在空中传送的电影,就好像大学教授运用不同书本的章节及不同杂志的文章编辑文选一样,著作权律师系好安全带吧。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高度集中,呈核爆状态,如果不运用智能化的手段,对杂乱的信息进行有序的编辑,我们将处于混沌的状态,所以尼葛洛庞帝认为未来的编辑工作将逐步地电脑化。这实质上也是编辑工作适应信息化社会,运用信息化的条件,对信息化社会趋势的一种必然反应。

篇10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6-0065-04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促进全社会的集体行動。以前的研究大多关注从国家与市场两个维度来探索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在国家和市场非此即彼的制度安排中,虽然环境管理的主体从单一政府扩展到了政府授权的社会公共组织,环境管理的手段也从单一的“命令一控制”模式向市场化模式过渡,但是仍然没有改变公共权力自上而下单向度的运作模式和官僚体制的弊端。这种从国家和市场两个维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忽视了社会自组织网络的基础性作用。传统环境法研究范式的不足集中表现在该范式指导或影响下的环境法律实践中暴露出公众参与不足、执法不力、司法薄弱等问题。鉴于此,笔者提出公共治理与环境法的融合,并以此推进环境法研究范式的转换。

一、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对环境法研究范式的反思

在工业社会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由于人类过度的掠夺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与经济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对于如何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大多数学者关注以下两种思路,即或者通过市场机制或者通过政府管制来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和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但是,无论是市场化路径还是政府管制路径都存在失灵现象。

其一,市场机制通过产权私有化制度因应环境危机困难重重。市场化路径主张利用产权制度解决环境的外部性和环境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史密斯认为:“无论是对公共财产资源所做的经济分析还是哈丁关于公地悲剧的论述,都说明通过创立一种旨在终止公共财产权的私有财产权制度是唯一方法。”科斯在《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中认为,英国从17世纪开始,灯塔一直是由私人提供,并且不存在不充分供给的情况,政府的作用仅限于灯塔产权的确定与行使方面。德姆塞茨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一文中提出公共物品的私人联合供给方案,认为如果有排除非购买者的能力,私人供给者可以有效率地生产公共物品。布坎南提出了俱乐部理论,利用俱乐部产权制度来解决由于使用者之间的交易费用所带来的拥挤现象,这类公共物品因此被称为“俱乐部物品”。无论是科斯定理提出的解决外部性的办法还是德姆塞茨提出的公共物品的联合供给以及布坎南的俱乐部供给方式,都建立在一个产权明晰、信息对称而且交易成本可行的市场基础之上。然而,在环境经济实践中,严格的产权界定与安排和完全通过产权安排来解决有关环境的外部不经济问题,至少在目前还难以达到,因为市场无力克服诸多技术性难题。

其二,依靠政府管制解决环境问题是现代政府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政府管制也存在失灵的问题。要运用国家公权力来改变公地悲剧,形成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均衡,必须是建立在公共管理机构完全掌握信息、监管有力到位、制裁可靠有效以及成本费用为零等这些假设的基础上的。“没有准确可靠的信息,中央机构可能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其中包括主观确定资源负载能力,罚金太高或太低,制裁了合作的牧人或放过了背叛者等。”而且,公共选择理论否定了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利他性假设,认为政府自身也是追逐私利的理性经济人,在制定和执行环境公共政策时,很易被利益集团所俘虏或者寻租,从而导致公共目的落空。正如卢基扬契可夫所指出:“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消耗巨大。这种体系很快失去平衡,因为它的职能与可持续发展、生物圈、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自我调节与自我平衡的基本原则不相适应。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同样表现出比市场经济体制耗用更多的资源。……这就不能确保社会、经济和生态财富的增长,同时,这还加剧了环境负荷即阻碍了现实的社会福利的增长。”

二、可持续治理:环境法研究范式转换的理论基础

如前所述,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同时存在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超越环境治理中国家和市场非此即彼的二元论逻辑,寻求一种新的治理方式来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公共治理理论作为公共管理学的新近成果,强调多中心治理,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开放型的公共管理,充分利用市场、政府和社会的优势而避其不利,在上下平等协商的互動中实现公共目标。笔者尝试将公共治理引入环境法研究,提出可持续治理作为环境法研究范式转换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治理的内涵

“公共治理”由“治理”和“公共”两个词合成。“治理”长期以来一直与“统治”交叉使用,主要用于与国家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動和政治活動中。自20世纪90年代治理理论兴起以来,“治理”便被赋予不同于“统治”的特有内涵。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罗西瑙认为“治理是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强制力量克服挑战而使别人服从”。罗兹认为“治理意味着民间和公共机构关系的转变,既是一个新的统治过程,又是一个改变统治规则的条件,甚至是一种借由社会来统治的新方法”。我国学者俞可平认为,“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動,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罗兹依据治理的目标不同,将治理分为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作为公司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作为善治的治理、作为社会——控制论系统的治理、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

“公共治理”中的“公共”一词将“公共性”融入治理理论,使公共治理成为公域之治的一种模式。公共治理的公共性主要指以下几方面:第一,公共治理主体的公共性。政府、社会公共组织以及私人团体等共同构成公共治理网络。公共治理网络具有民主、自由的品格,可以使各利益主体之间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促成集体行動。第二,公共治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公共治理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注重在民主政治理念上去实现公众的高度参与、社会公平以及承担为公众谋求福利的责任。第三,公共治理目标的公共性。公共治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无疑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公共问题是公共治理的逻辑起点。同时,由于对公共事务的治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共同促成了公共治理公共性。

综上对“治理”和“公共”的分析,公共治理是指在由公共或者私人机构以及个人所组成的治理网络的基础上,在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下,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开放的公共管理,致力于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

(二)可持续治理:公共治理与环境法的融合

环境法是因应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可持续发展是环境法重要的目的价值。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存在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背景下,公共治理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融合是环境法发展的要求和新趋势,笔者将两者的融合称为可持续治理。可持续治理将治理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可持续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可持续治理主体不仅包括传统的管理主体——国家及其授权行使公共权力的社会公共组织,还包括其他社会公共组织或者个人(如利益相关者)。各种治理主体在环境治理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平等参与治理过程,形成多元治理格局。其中,国家在公共治理中起“元治理”的作用,即为了避免公共治理失灵,国家在公共治理过程中被视为“同辈中的长者”。它虽不具有最高绝对权威,却承担着建立指导社会组织行为者行動的共同准则和确立有利于稳定主要行为主体的大方向和行为准则的重任。

第二,可持续治理的多维度性。可持续治理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制度四个方面。其中,制度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可持续治理目标的重要基础。在可持续性制度之下,采取协调行動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治理的多维度性,要求在治理环境公共事务时,尤其要注重制度建设的可持续性,在制度框架下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综合性的决策。

第三,可持续治理工具的多样性。可持续治理的工具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强制性工具、诱因性工具及能力建设性工具。强制性工具是政府运用公权力采取的措施,该类工具以法律强制力为执行保障,属于“命令一控制”性的管制工具。诱因性工具又分为激励性工具和压制性工具,通过激励性工具,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可以促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動;通过压制性工具,如限制贷款,可以减少环境负外部的发生。能力建设性工具是通过一些列措施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通过绿色教育或者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参与环保决策的能力。

第四,可持续治理的整合性。可持续治理的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是使政府政策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处境和行動相协调。可持续治理的持续性、多层次性及主体多元性等特征,要求治理主体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要有整体理念、发展眼光和协调意识。现代国家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朝向部门专业化发展,这虽然有利于对特定问题的处理,但是公共决策可能会欠缺长远考虑,并且单个部门的解决方案从长远来看可能是不充分或者有害的。可持续性要求政府决策要有长远眼光,要整合不同政府部门或者同一政府部门不同时期的政策,并且要改善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互動关系。

三、国家、市场、社会三维关系的构建:环境法研究范式转换的新思路

(一)国家、市场和社会在可持续治理中的关系

可持续治理理论强调国家、市场和社会在促成公共目标中的协同作用。同时,可持续治理强调平等协商,凡是能够通过市场和社会解决的公共问题,国家干预退居其次,即主张一种“先市场和社会调节,后国家干预”的模式。奥斯本和盖布勒对政府、私人(代表市场)和第三部门(代表社会)三者的优势及适用范围做了全面论述。

根据奥斯本和盖布勒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市场、社会和国家在可持续治理中的功能准确定位,从而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市场在可持续治理中的作用。市场在可持续治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市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调节供求关系,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经济结构的形成。例如,通过能源价格的绿色化,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发展。第二,市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公共服务的生产过程,分担政府的压力。如在公共服务民营化中建立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促进低碳经济项目的发展。第三,市场竞争机制可以促进污染物减排技术、节能技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第四,市场交易机制可以促进污染物减排的效率。例如通过排污权交易机制,可以实现减排资源的最优配置,降低企业的减排成本。

其次,社会在可持续治理中的作用。社会的自组织是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环境保护和治理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多个领域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乃至全球采取共同行動。第三部门在发展社会事务、提高个人责任心、加强社区、提高对他人福利的责任心等方面非常有成效,可以说,其在开展社区节能服务、环保宣传和教育以及促进环境友好行動等方面具有市场和政府无可比拟的优势。

再次,国家在可持续治理中的作用。在明确了市场和社会的作用之后,我们对国家在可持续治理中的作用可以作如下定位:环境管制对于解决环境负外部性问题必不可少,同时,国家在实施管制措施时,要注重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对于市场和社会在环境治理方面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国家要为其作用的发挥提供制度条件。一方面,尽管市场在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个真实经济不可能是完全没有政府干预的“纯粹的市场”。正如萨缪尔森所言,“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经济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经济”。那些使市场运作的机制(例如,定义和执行财产权利,以及管理合同执行的民法),都是必须有一个公共团体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管制便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环境规制是一种可能增进交易机会的管制方式,因为他在原先产权不明显的地方创造出了可以交换的产权(通过污染排放的许可)。也就是说,在利用市场解决外部性问题时,首先需要拥有强制力的国家制定有关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强制性规定。例如,国家要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测制度、确立有法律约束力的污染物减排目标、污染物减排的基准年线、年度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配额的分配方案等等。另一方面,尽管社会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作用具有自愿性特点,但是也需要国家与社会主体之间建立良好的公私伙伴关系,为其发展提供制度激励和保障,如污染物排放信息披露制度。

(二)环境法研究范式的转换

环境法研究范式的转换应当以可持续治理为理论基础,着重于研究国家、市场和社会的互動模式,并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其一,从二元到多元。环境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是市场失灵并不是政府进行环境管制的充分条件,而且政府管制自身还会出现失灵现象。以往的研究多专注于政府环境管制的制度安排,对于如何通过发挥社会自组织网络的力量解决环境问题鲜有涉及。社会自组织网络植根于公民社会,对于纠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后的研究中,要突破政府和市场非此即彼的路径依赖,关注由政府、社会自组织、利益相关者等共同构成的可持续治理网络。探索多中心治理的进路,发挥国家元治理的作用,同时要协调好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其二,从单层到多层、从分散到一体。可持续治理具有多层次性和整合性。这要求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有统筹全局的发展眼光和全球视野。不仅要关注局部区域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还要关注政府间环境治理问题和全球环境治理问题。要将分散的能源、经济、社会及环境政策和法律,按照可持续治理的基本要求进行整合化和一体化。

其三,从管制到民主。从管制到民主的转变,其实质是从单向度的以“命令-控制”为主的国家管理模式转变为民主化、市场化的双向度的公共治理模式。研究视角从单一的政府管制转变到社会控制和市场调控,从关注政府到关注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可持续治理中的功能和定位,从政府(管理者)与社会(被管理者)的对立到政府与社会的互動,从自上而下的命令到民主参与和平协商等。

篇11

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辩论式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室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是体现和实现新课标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资源库、主题资源网站、Internet、电子光盘等信息载体自主搜集并建构有关的文本、图片、音频或视频等资料,利用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创设生生、师生平等的对话平台,在民主氛围中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氛围,塑造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点,实现通力合作,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探究和获取知识。

建构基础分析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其角色就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真实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辩论式课堂就承担了意义建构的载体,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辅助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主动探究、理解并接受课本的某些知识或观点。

辩论具有竞赛性质,要取胜,辩手必须在准备阶段有很好的交流,才能配合默契,获得成功。对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当今初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不仅在讨论问题时能够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能够对他人的思想、观点加以评论。心理学的研究还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年龄相同、地位平等的人们之间更容易沟通和交流,更容易批判地吸收、接受彼此的观点及意见,更好地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现今,在知识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具有独立见解、创新与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才能适应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辩论式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成为新世纪所需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场所。

教学程序

1.选择辩题

如何巧妙地设计与选取辩题,激发学生参与辩论的兴趣,是辩论式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辩题的选择一般应坚持这样几条原则。

(1)选择教学重点或难点为辩题。

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最佳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之外,还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

(2)选择学生感兴趣或较关注的内容为辩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只有选择富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或较关注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地“辩论”起来。

(3)选择中性的内容为辩题。

要使学生双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要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让学生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辩得轰轰烈烈、精彩纷呈。

(4)选择难度适宜的内容为辩题。

辩题的难度要把握在“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程度,若是辩题的难度太高,学生不仅无法就题目产生出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搜集到完整的资料,在阅读时也会有理解上的困难。

在坚持这几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辩题的选择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也可以发动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提出来,由师生双方共同协商确定。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小组学习与辩论的基础。自主学习即学生接受任务后,带着问题进入计算机网络,去阅读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和图片,收集课外书籍、报刊资料和影视图片资料,并根据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去建立和论证其观点。教师在这一环节有两项主要任务。

(1)根据辩题内容制作教学主题资源网站。

主题资源网站包括辩论话题、教材学习、交互学习、辩论博客、拓展知识、在线帮助和Internet资源等几个部分。学生可以在“教材学习区”了解辩题基本知识及链接的相关内容;通过交互教学区或辩论博客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可针对教师的提问和别人的看法进行讨论;通过在线帮助功能向同学和教师在线求助;还可到提供的Internet站点上查找探索。

(2)布置学生个人学习任务并指导完成任务。

任务的布置应该是由简单、具体的选题,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的选题。一定要指导学生了解主题资源网站的结构和操作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收集、整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辩论任务的布置可以提前一至两周,以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找、收集和整理资料。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或其他地方进入教学资源库、主题资源网站及相关的网站或资料,将感兴趣或与辩题相关的内容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里备用。

3.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辩论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小组学习要达到最佳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学习一般可自由组合或持“同类观点”者组合,这样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融洽地交流。

(2)各小组的任务要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职责要分明。

(3)小组需推选负责人,该学生不但责任心强,而且善于收集有效信息和归纳整理材料,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他应该是小组的主要发言人。

(4)一般各小组人数宜在5~8人,人数太多反而不利于组内交流。

(5)教师要及时根据各小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予以个别化辅导。

4.班级辩论

班级辩论是辩论式课堂教学的主场戏。一般可由教师或科代表主持,也可另选他人。首先是各小组代言人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己方同学可补充发言;然后是自由辩论,每位同学都有权利对他方的观点予以质疑,也有权利为己方进行答辩;最后由主持人进行小结。班级辩论中的主持人必须公平、公正,避免坚持某种观点不放并处于支配地位;辩论开始的气氛要热烈,议程不宜太呆板;学生个人发言应控制在2~3分钟以内;辩论的主要发言人应有发言提纲;在可能情况下要注意调整座位,尽可能让多数人看见发言人;教师要根据情况适当提示与诱导,以避免“冷场”;对“离题太远”和“攻击性语气”应及时制止,并要注意保护少数人的意见;对那些性格腼腆不善辞令的学生,在发言时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5.总结陈词

总结陈词是课堂辩论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课堂辩论的总结陈词与一般辩论赛应有所不同,它除了由辩论小组各自进行小结外,主要的是教师进行全局性的总结陈词,它既不代表某一小组的观点,也不单是分析辩论、点评辩论,而应该代表一节课的总结。因此,它在课堂辩论中起着导向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节辩论课“收”得怎样,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总结陈词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充分辩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的基础上这样总结陈词:“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辩论非常激烈,也说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从大家的辩论中感到希望重建圆明园的同学是多么热爱这座美丽的园林;我还感受到不希望重建圆明园的同学是多么憎恨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让我们为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而自豪,同时也不能忘了这段使中国人民感到耻辱的历史。”这样的总结陈词,既尊重了学生辩论的结果,又达成了教学目标,还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成功感和民族责任感,可谓一举三得。

6.归纳成文

归纳成文,是课堂辩论得以深化的重要环节。辩论之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此时,应及时布置学生将自己的看法或将辩论的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写成文章。通过写,能使思想更臻完善,论证更趋严密,对事物的认识分析也就更深化了。而且,在写的过程中,还会发展更新更深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再度向纵深方面思考和挖掘,在辩论的基础上再度提高。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会学生认真甄别网络资源

网络是开放的信息集散平台,其信息容量上的庞杂、内容上的鱼目混珠与良莠不齐都是学生难以正确把握的,学生往往看到一段新奇材料就急忙下载下来构建或证明自己的观点,经常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引起不良的课堂效果。为此,必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新信息、新技术的能力,教会学生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养成认真辨别真伪、细心选用素材的习惯。

2.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计算机网络教室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但由于网络资源十分丰富,观点各异,当学生对某一有违事实的新观点感兴趣时,老师不能横加指责,要善于引导,用辩证的方法和胜于雄辩的事实帮助学生分析这些观点的正误。

3.辩论环节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

辩论式教学,不应视为辩论与教学简单的叠加。作为每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各有其鲜明的教学目标,辩论应该是服务于教学,促成教学目标完美实现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式的辩论不同于比赛性质的辩论,课堂中的辩论指向于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适时地根据学生在辩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

4.“倾听”与“指导”的有机结合

篇12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网络业的发展日益迅猛,它的惊人发展速度激活了正在形成之中的网络市场,改变了中国出版业的整体面貌,其对期刊编辑的影响涉及到了期刊编辑工作流程的方方面面,对期刊的发行和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在期刊编辑的工作流程中有效运用网络的基本功能,如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Telnet)、文件传输(FTP)、信息浏览与查询等,使期刊的读者、作者(译者)、编辑得以快速了查询和传递信息,极大程度地提升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如何在网络环境的海量信息中抢得一定份额的受众群体,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也是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面临着的不小的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既要做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把传统期刊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得更快更好,又要保证在网络环境的海量信息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清楚地把握好网络环境新形势下期刊编辑的发展方向,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促进自身的发展,有效融合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为期刊编辑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找到切实有效的发展思路,从而实现整体工作的转型与升级,开创全新的期刊编辑态势。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与大面积普及,期刊编辑领域的网络技术运用也日益广泛,为期刊编辑工作提供了非常多的方便与机遇。期刊编辑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前编辑阶段、编辑阶段和后编辑阶段。

在前编辑阶段,网络环境的海量信息存储和方便快捷的搜索渠道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期刊编辑的资料查阅与引文核对工作量,同时期刊编辑也可以在网络中快速采集到前沿的学术发展动态信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期刊的选题策划。电子邮件的方便快捷更让期刊编辑与作者、读者的沟通无极限,期刊编辑可以通过网络更为快捷地了解到受众的需求状况,并结合自身特点与受众需求,做好选题的策划方案后有效地约稿、组稿。

编辑阶段中,网络环境中沟通方式的多样性和并行沟通的可行性改变了传统期刊编辑中单一、耗时的工作流程,使期刊编辑的工作走向多向同时交流,颠覆了传统期刊编辑工作过程中通过面呈、邮寄等方式传递稿件,多轮送审过程中编辑的无奈等待、手写内容的多次重复等情况,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可以通过电邮快速得到作者的初稿,并在初审后同时发出专家审稿以缩短稿件的睡眠时间。在主编终审后,作者自校、编辑校对和主编审读也可以同时进行以实现高效、快速。

后编辑阶段也是期刊编辑工作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包括稿件的终审校对、清样和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在网络环境下,稿件从作者的原稿到专家修改意见、修改稿直至最终的定稿,均有电子版本,这就为期刊编辑最后的终审、校对和清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真正实现了编排校一体化。同时,编辑通过网络的多渠道沟通方式可以高速有效地收集到期刊策划、具体内容、装帧排版等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并通过相关软件的过滤与处理,得到科学有效的分析数据,以真正实现期刊的不断自我发展与提升。

网络的海量信息存储量在给期刊编辑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杀伤力。随着网络化生存环境的形成,阅读载体的形式多样,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媒体的眼球吸引率。期刊作为传播媒体中的一种,同样要面对受众的竞争。学术期刊如何在网络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保持固有受众的守恒阅读并逐步开拓新的阅读群体是期刊编辑面临的第一大挑战。

期刊编辑面临的另一挑战则是期刊编辑工作环境的滞后状况。绝大部分学术期刊在体制上归属于高校,而高校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难为期刊编辑部提供充足的经费和场所,所以编辑部的专业化网络进程相对比较落后,专业化的学术期刊网站设计非常欠缺,有明显选题特色的学术期刊网站少之又少。

另外,期刊编辑本身的思想观念、网络技术和工作思路落后,也是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所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因为编辑本身的问题导致的编辑与作者、读者信息交流反馈渠道不通畅,信息收集缺乏、分析不到位使得学术期刊网站整体出现技术含量不高、网页设计缺乏美感等问题。同时,期刊编辑因为缺乏利用网络优势进行选题策划的思想观念从而导致学术期刊网站选题不够精准,策划难于创新,网页整体排版有些混乱、网站内容重点不够突出、期刊网站缺乏特色等等。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各行各业在网络技术下的推动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也会在各个方面受到网络这一新型传播模式的冲击。网络环境给期刊编辑的工作既带来了不少的新机遇,也会让期刊编辑的工作面临不小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的进一步覆盖,期刊编辑的数字化转型是必然的趋势。期刊编辑要紧紧抓住网络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升自身竞争力,创新发展思路,以充分体现学术期刊的核心价值,推动我国学术研讨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朝晖.高校学报数字化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142.

[2]韩淑丽.数字化为学术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6)

[3]韩可立.充分发挥网络在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作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5):249-250

[4]熊彦清.期刊数字化:新技术带来新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07,(3):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