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新格局范文

时间:2023-07-24 09:24: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发展新格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发展新格局

篇1

近年来,针对干旱发生频率高、水资源匮乏的实际,白城市掀起了以打井抗旱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目前,全市抗旱井总数达到10万多眼,解决了800万亩易旱耕地春季播种水源问题,作物全程灌溉能力达到420万亩。全市已有大、中、小型喷灌设备10382台(套),节水灌溉能力达到359.76万亩,其中喷灌、微滴灌138.22万亩,地面管道(小白龙)和地埋输水管道灌溉面积达到216.74万亩,渠道防渗4.8万亩。同时建成了14处高标准节水增效示范区。温室、大棚滴灌、果树微喷也正在有计划地发展。

2.推广旱作农业技术

2.1推广机械抗旱技术 通过推广机械深翻(深松)、机械化节水保墒、抗旱机械播种、苗带重镇压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抗旱节水技术,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增加入渗深度,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贮水量,减少水分流失和蒸发。2011年,全市春翻地面积174万亩,机械化节水保墒技术120万亩,抗旱机械播种面积365万亩,苗带重镇压面积50万亩。

2.2推广农艺抗旱技术 加强以根茬粉碎还田和增施农肥为重点的有机肥投入,注重传统施肥向节水高效施肥制度改革和施肥结构、施肥技术调整,突出以肥调水和水肥耦合技术措施的应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供肥性能。2011年,全市实行机械灭茬面积68万亩,施用农肥2030万立方米。

2.3推广化学抗旱技术 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抗旱种衣剂、抗旱蒸腾剂和土壤保水剂等,增加作物的抗旱能力。2011年,全市推广化学抗旱技术180多万亩。

2.4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传统耕作技术的一次革命,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耕作的根本出路。它特别适合白城的条件,通过秸秆覆盖和减少耕作次数,不但极大限度地增加蓄水保墒,培肥地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也把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实现节本增效,提高经济效益。2006年,白城市开始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当年试验、示范和推广面积达到12190亩。通过大力宣传、技术培训和机具研改等措施,2011年全市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推广面积达到了10万亩,比2006年增加了9倍。目前主要推广两种模式,一是秋季玉米收获时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进行的免耕播种;二是秋季玉米收获时留高茬的免耕播种。

3.推广抗旱、耐旱作物品种

篇2

正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和群众反映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急”。对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工作上操之过急,缺乏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二是“偏”。对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认识不够,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偏重于新村规划和村庄整治,对发展生产、农民增收、深化改革等任务重视不够。三是“冒”。脱离当地实际,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盲目攀比发达地区,把标准定得过高。四是“同”。不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区分轻重缓急,一种模式,一个步调。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

抓住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是抓好农业生产,切实让农民得实惠。重点抓好生产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多下功夫。为此,应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二是突破资金投入瓶颈制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四是真正把决策权交给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向和物资运用都应让农民知情,接受农民监督。五是搞好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注重实效。进一步细分地域类型、工作措施,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总体要求。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基于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稳定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保障国内产业和供给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多元模式。

拓宽农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开发农业在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方面新的产业形态,构建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把农业基础建设好、发展好、巩固好、维护好;立足产业特色和地域条件,发挥产业优势,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推进规模扩张,形成产业群;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或集团,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体系,不断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实现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的有效对接;用现代科学文化、科学技术武装农民,着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篇3

一是全会科学准确地判断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决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的科学判断,表明了农村改革仍然是国家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发展仍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础。

二是全会描绘了未来农村发展的美好图景。“决定”提出了今后12年,也就是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为核心的六大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群众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六大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对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农村发展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三是全会作出了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三大部署。“决定”指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三大部署,既切中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了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绘制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蓝图。

篇4

二是全会描绘了未来农村发展的美好图景。“决定”提出了今后12年,也就是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XX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为核心的六大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群众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六大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对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农村发展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三是全会作出了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三大部署。“决定”指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三大部署,既切中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了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绘制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蓝图。

篇5

通过全面落实党的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抓好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狠抓粮食高产创建和小面积高产攻关,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强农惠农政策,根据我县东部平原、中部环绕市区、西部山区丘陵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西部10个乡镇,重点发展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等,在中东部10个乡镇,重点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畜牧业、农业产业化等,集中打造“三区二线一带”即东部三个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沿安楚路和S219线两条高效生态农业精品线和沿北环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带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种植模式不断调整和推陈出新,呈现出区域化、专业化、无公害、标准化、立体化、集约化的新态势。农作制度不断创新,高效间作套种立体栽培模式普遍推广,节约集约生产水平和效率提高。

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等新型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和占用资源要素的水平大大提高。

五、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农民转移就业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拓宽,农民收入快速增加,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48元,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

就如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转变发展方式,树立大农业意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涉及面广,特别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传统农业简单的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范畴,以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走规模化、集成化、产业化、标准化之路。

2.转变领导方式,提升组织领导。建议成立安阳县现代农业发展指挥部,以利于统筹协调农业、畜牧、林业、农机、土地、财政、发改、气象和各乡镇之间更好地开展工作,集中推进我县现代农业集成示范区建设。

3.全盘规划,提升区域化布局水平。根据我县西部山区、东部平原的实际,按照“三区二线一带”的总体规划,集中打造沿北环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带、沿安楚路和S219线两条高效生态农业精品线和东部三个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篇6

2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问题

篇7

一、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历史

1、初级阶段(2000―2005年)

市场经济不断成熟,资源在城乡两个空间中寻找最佳配置,城市在体验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新奇时,乡村价值源泉的塑造重新找到了一个接口――都市农业。金台区北坡农家乐乡村游拉开了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序幕。2000年登山锻炼的城里人越来越多,一部分有经济眼光的农民在自家门口经营起了面皮、搅团、凉粉、油饼等农家小吃。这样既方便了城里人,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实在是一举两得,到2003年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农户自发式的经济行为开启了城乡经济交流的新渠道,传统农业通过功能再造开始自觉地迈向第三产业。

2、形成阶段(2005―2010年)

金台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坚持从城郊优势出发,按照“强化基础、特色开发、科技支撑、突出服务、促进增收”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主的都市农业。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格局和构架基本形成,包括胜利塬观光农业区、蟠龙塬体验农业区、六川河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优质粮油小杂粮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干鲜杂果基地、特色养殖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及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等园区。

二、宝鸡市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1.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畜、果、菜等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格局,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达到60%。

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到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2.1万吨左右,单产水平有较大上升;优质粮种植面积近一步扩大,到2010年达到4万亩。

3.都市畜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到2010年,奶牛存栏达到2000头,肉牛5000头,猪30000头,鸡20万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1.5万吨、0.8万吨和0.23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0.7亿元。

4.都市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全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个,其中省级1户,市级1户,区级3户;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共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14个,带动农户2300户;市场体系日益健全,全区共建设30多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超过亿元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3个。

5.都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按照“扩大开放引龙头,嫁接改造育龙头,政策扶持壮龙头”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努力开拓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积极完善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调节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格局。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大力兴办农产品销售型、技术服务型等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销售,开展系列化服务。农产品销售品牌化取得突破,马家塬葡萄、杨家槽苹果、南北社设施蔬菜纳入全省农产品原产地保护范围。

6.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创新

建成专家大院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推广关键实用技术20多项,有效解决了科技与农户的对接;区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组建课题组,围绕特色产业开展配套技术研究,重点推广标准化栽培、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10种模式,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了45%。

7.都市乡村民俗旅游业形成规模

目前,胜利村、蟠龙山村共有农家乐经营户123家。其中:胜利村77家,蟠龙山村46家。两村由市旅游局授牌的经营户53家。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区农家乐乡村旅游及就餐者60余万人次,农家乐经营户年均纯收入在3.5万元左右,最高可达10万元。仅此一项,年增净收入600余万元。

8. 动物性、植物性食品质量提升

依托高产奶牛繁育中心,实施以胚胎移植为重点的性别基因控制生物工程,积极引进优良畜种和胚胎,提高良种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饲草产业,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饲草饲料面积达到了3万亩,其中青贮玉米2万亩,紫花苜蓿1万亩。实施畜禽防疫工程建设,全面推行畜禽防疫“双轨制”,加强畜禽疫病诊断检测、疫苗保存运输、兽药监察、重大疾病控制长效机制建设,确保畜产品安全。实施无公害产品品牌建设,扩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管理,加强原产地和产品认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和追溯制度,争创品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宝鸡市金台区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1.自然条件差,都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金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硖石、金河、蟠龙、陵原等乡镇地形复杂,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全区可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8%,山坡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属于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难以保障新阶段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都市农业与城乡统筹发展认识不足

对建设有“农”的城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增加区内农民收入并保障食品安全融入城市整体统筹规划的趋势和前景认识不足。没有将农业与城市化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农业产业结构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城乡一体化中要素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改造升级滞后,统筹发展的大格局没有真正形成。小规模种养殖业投资规模小,集约性弱,资金效益不高,经济效益差。

3.都市农业投资不足,发展缓慢

金台区都市农业利用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错位发展近郊、远郊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的步伐缓慢,点多、面广、线长,基础弱、投资少、规模小、档次低的问题任然比较突出。农业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4.都市农业公共物品特征定位不明确

都市农业向城市提供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复合性产品和服务。与一般农业相比,都市农业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具有巨大的外溢性。基于都市农业显著的公共物品特性,政府应在政策、资金、人力等诸多方面,加大对都市农业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加快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快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

5.都市农业脆弱性认识不足

都市农业是在应对都市环境污染与改变用地功能带来“暴富”的诱惑等矛盾中生存的脆弱产业,应将都市农业发展纳入整个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并通过制定法律规章,切实对都市农业予以保护。

6.都市农业城市性与农业性联接偏颇

一方面,都市农业最基本的特点是城市性,都市农业是城乡融合关系,城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城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都市农业体现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都市农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单靠农业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7.政府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显著

政府缺乏宣传和推广都市农业的理念,政府管理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层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不足。都市农业投融资机制缺失,政府缺乏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兴趣――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都市农业产业投入新格局尚未形成。政府对培养都市农业各类专门人才队伍缺乏认知。

四、构建金台区都市农业产业的建议

1.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保证都市农业建设

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应从高起点、新格局、多功能、有特色的区域定位、目标定位出发,对城市生态用地、耕地、农业建设用地和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分类保护、规划与管理,确保粮油基地、蔬菜基地、瓜果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休闲农业用地的正常运行,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保证都市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合理利用金台区川、塬、水、林自然资源,发展以荒山绿化和水土保持为主的林(果)―牧―农―加工型的良性循环模式和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沼气―综合利用―水回收―无污染排放的生态模式;发展城乡植树绿化、环带绿化、风景经济林带和农田林网化,净化、美化、绿化城乡生态环境;开发旅游景、教育基地、度假村等休闲观光的场所;开发安全、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3.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市场建设

随着城市大市场的形成和变化,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显得日益重要。通过推行“一村一品”发展专业农场基地和专业农户,围绕“一个主体(奶牛),两个稳定(猪鸡)”,推进硖石、蟠龙、金河等畜牧业传统产业区发展,加快畜牧小区建设、标准化高产技术示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餐饮行业联系与协作,发展订单农业;加强建设批发交易市场网络;发展产销直挂,减少流通环节,丰富市场。

4.建设都市农业开发区,推进农业产业化

通过优选金台区都市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优化组合和配置生产要素,运用高科技、智能化的手段,走高投人、高产出、高效益的资金、技术、知识、信息密集型的农业发展道路,建设都市农业高新科技开发区,引进科技人员和高级研究和管理人员,培养能适应都市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推进农科教相互联动,带动农业向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更高层次发展。

5.治理农业污染,保障食品安全

治理农业自身生产活动的污染,解决化肥、农药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切实保护水土健康,强化“从农田到餐桌”食品管理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牛宝俊,郭洁珍,郭穗燕,汪凤桂.广州现代都市农业科技发展思路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5-18.

[2]马俊哲.都市农业与京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

[3]果雅静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生态经济[J].2007(11).

[4]党双忍.知识化农业与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9(1):30-35.

篇8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引言

推进“三化”既是中央对兵团的要求,也是兵团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以及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兵团只有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第一要务,不断增强兵团综合实力,才能为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发展过程中以“三化”建设为重点,坚定不移地走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道路。

一、兵团“三化”建设的意义及关系

推进“三化”既是中央对兵团的要求,也是兵团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以及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是载体,新型工业化是支撑,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支撑,工业化离不开城镇化的承载。城镇化如果缺少工业化带来的产业支撑,必然经济脆弱。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辐射带动。城镇是工业和农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是制度创新、产业升级的主角,是人口的蓄水池,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文明的标志。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技术、装备、管理和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总之,三者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

二、“三化”建设在兵团发展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加快提升地区的经济实力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开启了新疆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吹响了兵团迈向科学跨越发展新征程的进军令。兵团,这个肩负着新时期稳边兴边历史重任的特殊组织,对于担当起中央提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近年来,兵团以科学发展的思考、锐意革新的魄力、攻坚克难的激情,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经济实力上一次次破题前行。在新时期,把‘三化’建设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路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着力构建以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具有兵团特色的发展格局。

(二)有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格局

对兵团而言,要拴心留人,让更多的职工群众享受现代文明生活,让一座座城市成为维稳固边的坚强堡垒,加快提升兵团城市化水平,实现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的转变,是重大的经济命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关系兵团事业发展全局,作为兵团“三化”之首,城镇化,已成为兵团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在兵团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兵团按照“师建城市、团场建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的思路,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兵团城镇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兵团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行动计划、保障措施,使兵团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三)有助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主力军

新型工业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力军,是兵团经济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兵团党委提出,要立足兵团现阶段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突出做大二产、着力做优一产、培育做活三产,加快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服务业长足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主力军,实现从“农业经济”向“工商经济”的转变。

三、加强“三化”建设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团场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推进“三化”建设的基础。为了加快实现兵团农业现代化,我们要善于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以培育特色产业和产品为抓手,以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为方向,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为手段,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最终实现职工增收、团场增效。还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质量效益的提高。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以资本、品牌为纽带,跨出师、团场,面向兵团、全疆整合资源,使其尽快做大做强。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断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化果园、节水灌溉等建设,确保团场效益显著提升、农业资源持续利用。

(二)大力推进兵团新型工业化

兵团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但是长期发展单一的农业经济,效益低、增长慢,受水、土、自然制约较大,靠外延式扩大农业增长的方式已难以继续。兵团要充分利用新疆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兵团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两大产业,建设具有兵团特色的工业体系。兵团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积聚功能,加大开放力度,加快项目、资金、人才的引进,发展几个具有强大实力的工业企业,同时扶持团场各种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使二产成为兵团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推进城镇化建设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资源,作好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环境优良、适合人居的兵团小城镇,形成新形势下的屯垦戍边的强大堡垒。除了市的设立和建设外,重难点是团场的问题。因为兵团的基础是团场,屯垦戍边的基础也是团场,最薄弱的也是团场,问题复杂众多。因此,必须坚持城镇化的先导作用,建设特色兵团城镇格局;集中使用各类建设资金,妥善解决兵团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保障房空置问题;加快现有城市发展,增强其辖射带动作用;重点建设团场小城镇,提高其维稳、戍边的能力。最终实现兵团的城镇化建设。

三、结语

总之,加快推进兵团的“三化”建设,对于提高新疆地区经济实力,引领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将“三化”建设落到实处,积极发挥其作用,最终实现兵团的持续健康发展。

篇9

2013年上半年,重庆市GDP增长12.4%,位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进出口、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3.8%、21.3%、13.5%、20.4%、14.1%。

一是力促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确保投资拉动稳中趋好。投资方面,1-6月,投向重庆的各类资金增长21.3%,新开工的项目增长36.1%。工业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4。

二是大力推进开放,促进了外商投资继续增长。上半年,重庆对外开放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0%。同时,外贸进出口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闯入全国十强。

三是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力促消费平稳增长。上半年消费实现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5%。城镇居民收入人均增长9%,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1.9%。(来源:《重庆日报》)

四川:大气污染治理带来经济转型新机遇

四川省今年制定《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四川省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目标,将推广清洁能源、控制煤炭使用、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加强车辆环保管理、加强城市扬尘污染综合管理等具体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四川省提出,到2015年,重点区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2.83%、12.84%、10%,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0.27%、9.07%、5.16%。

《方案》以环境准入、落后产能淘汰、能源清洁利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区域联防联控等五大方面为重点,计划投资62.05亿元,实施236个重点工程项目防治大气污染。除此之外,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则采取多元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跳出产业衰退循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来源:《金融投资报》)

湖南:

“三量齐升”突出惠及民生

在3月20日的全省干部大会上,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要求全省干群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机不可失的历史责任感,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努力实现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人均均量同步提升,也就是“三量齐升”这一经济发展目标。

提升经济总量方面,强调一个“扩”字。在继续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将重点从构建多点支撑产业发展格局上着力,扩大经济增长点。

提升运行质量方面,注重一个“优”字。坚决杜绝带血的GDP、黑色的GDP、污染的GDP,优化现有产业结构,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科学、可持续、绿色、和谐的基础之上。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提升人均均量方面,突出一个“增”字。在提升人均均量这个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要缩小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防止均量“被提升”。 (来源:华声在线)

云南:立足绿色发展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今年5月召开的云南省产业建设年动员大会上强调,打造云南经济“升级版”,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立足绿色发展调结构促转型,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立足发挥云南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三是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四是立足绿色发展调结构促转型,着力构建产业生态良性互动新格局,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产业发展路子。(来源:《中国环境报》)

广西:

篇10

1月9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坚持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加强法治保障,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重点。一是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积极发展现代渔业。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科技运用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统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屠宰监管,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加强农机作业薄弱环节与后续服务,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三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组织实施好重大工程项目,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农业资源养护,强化农业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置。四是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优化农产品市场调控,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五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法治建设。完善改革农业补贴政策,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保险支农,推动完善农业法律法规,深化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依法行政工作机制。六是扎实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加快推

进农业对外合作。

会议听取了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创建情况的汇报。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加大宣传力度,为推动示范区建设、引导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营造良好环境。要采取切实措施,发挥好奖补政策效应,不断激发示范区加快农业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性,始终走在农业现代化前列。要探索模式,继续深入研究分析不同示范区的发展模式,总结出一些带有共性的典型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会议就推进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会议指出,同步推进农业协同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对夯实区域协同发展基础、确保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顺利实现意义重大。要立足京津冀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经济差异等现实,推进京津都市现代农业和河北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以推进产业、市场、科技、生态、体制机制协同发展为重点任务,形成优势互补、利益相连的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篇11

韩长赋强调,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历史时期,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城市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保障大中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的客观需要,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三化同步”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都市现代农业在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韩长赋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发展都市农业,要按照《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都市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保障主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聚集先进生产要素作为重要手段,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强大动力,不断优化布局结构,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篇12

一个点:农民到职业经理人

三十出头的魏涛曾是崇州市一名大学村官。在2013年之前,他对自己道路的规划虽然还有很多可能性,但是去当“农民”是不在其中的。

然而,事无绝对。2013年9月,魏涛考取了由崇州市农业发展改革局培训并颁发的“职业经理人”证书。成为了桤泉镇千丰土地股份合作社一名“职业经理人”,手上经营了600多亩农田,成了一名“职业农民”。

跟魏涛一样经历了这种改变的人还有很多,现在崇州市考取“职业经理人”证书的有上百人。这上百个有学历、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掌管着崇州市上万亩农田的耕种及管理。

桤泉镇位于崇州市西南部,幅员面积18.9平方公里,人口1.5万。据桤泉镇党委书记王成龙介绍,桤泉之前的发展就是三句话,“场镇一条街,入镇一条路,产业一个调(粮油加生猪),是一个典型的川西坝子落后纯农业乡镇。”

2010年,桤泉镇生建村22户农户自愿以124.79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按0.01亩折成一股,共折股12497股,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并写入合作社《章程》,由工商部门审核登记。每亩折价3万元,作为合资社社员出资。桤泉镇第一个合作社“生建村怡顺土地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社”成立。

合作社从农户选举出30人组成社员代表委员会,下有理事会(监督合作社财务收支及理事会工作)、监事会(聘请职业经理人、通过生产计划),由委员大会中选出的各3人组成。合作社聘请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统一规模经营土地。

王成龙说,我们试图通过土地经营体制的创新探索来解决“地由谁来种”的问题,是近年来部分土地流转失败后倒逼出来的。说到底,就是为了解决转型城镇化和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地由谁来种”的问题。

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实施主体,崇州市以桤泉镇为核心还形成了一系列的配套服务体系(即“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科技服务方面,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川农大四川省农科院等农业专家作顾问,研究发展高端有机农业并解决农业技术问题;社会化专业服务方面,建立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农业服务超市,向土地股份合作社提供“一站式”农业生产服务;农业品牌服务方面,有配套的企业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农业金融服务方面,与银行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解决融资难问题。

魏涛说这套体系不仅提供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资、农机、人工及各种服务,而且还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种田越来越方便、省心。现在魏涛一年能有7至8万元的收入,他说这样的工作很充实、很自由,而且还有不断发展的空间。

而这一举措也直接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2012年,桤泉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31元,较2007年增长200.73%。

2012年,桤泉开通全省乡镇首个现代农业信息化平台,全程覆盖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涉及农产品食品安全、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体系等问题。桤泉现代农业产业逐渐走向高端,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品牌化进一步增强。

现代农业的“现代”体现在哪?四川省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潘斌对此说道,“现代”主要是“经营体制”方面的现代。而桤泉镇正是通过外部经营体制的改变迈出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一大步。

一条路:现代农业夯实了城乡统筹发展基础

“以产兴能、以镇带村、以人为本、全城统筹”是我们桤泉这几年来抓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一句话就是围绕“产(业)、城(镇)、村(庄)、人”抓落实。王成龙干脆利落地说。

自发展现代农业以来,桤泉采取政府“先入后退”的方式,建成1000亩“文井源”有机健康循环农业产业功能区,成功引进“门里集团”,大手笔推进集“有机农业论坛、休闲、物流”于一体的有机农业强镇战略,基本形成了“6+2”(特色蔬菜、优质粮油、健康养殖、红提、荷花、金银花+农产品加工+特色乡村旅游)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化格局;借势安仁百年古镇打造,着力推进以“三千产业”(1000亩荷花、红提、金银花)为本底的生态农业骑游休闲度假产业功能区建设。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王成龙所说的“东农西旅、一三融合”的格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