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09:24: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小银行市场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从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困难的现状来看,可以说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中基本上不存在真正能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服务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投资机构。中小银行市场中供给不足的状况导致了同业间有效竞争的缺乏,产生了中小银行供给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脱节,而这种脱节在现有市场机制和环境下又无法通过中小银行自身得到解决。因此,在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无法一步到位,现有银行市场退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和监管部门应从中小银行市场准入问题入手解决。
从目前我国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改革设想来看,对中小银行市场所存在的严峻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从监管部门的四阶段改革来看,并没有把中小银行市场作为改革对象,尤其是小银行市场,这阶段的改革对象依次是四大国有独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包括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内的政策性大银行。这其中唯独缺少了小银行。不太重视中小银行改革的主要原因:国际银行业市场上,混业化经营渐成趋势,大银行独领,不断地侵蚀中小银行市场,而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挤压,市场份额呈不断下降趋势,银行业集中度提高成为世界潮流。因此,如果在这样国际环境下去发展和改革中小银行有悖于一般趋势。另外的考虑可能在于,监管部门更强调“抓大”,也就是目前银行业市场结构是以大银行为主,因此,推进了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就会为整个银行市场,甚至金融体系的改革带来改观。然而,“抓大”的同时并没有“放小”,并没有放松中小银行市场的市场准入,这或许也是出于为四大国有银行迅速推进改革、提供平稳的市场过渡环境的考虑。
尽管监管部门以上的考虑不可谓不合理,然而对我国现阶段中小银行的大量存在这一客观事实的忽视,以政府为主导推进的银行改革淹没了市场的力量,却违背了经济发展阶段的一般规律。从市场经济国家中小银行的发展来看,置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于不顾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阶段来看,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比发达国家要大得多,立足客观现实,放松中小银行的市场准入是必须的,是中小银行自身得以成长、壮大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中小银行的健康发展将形成一种市场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将给整个银行体系改革带来活力和生机,因为原有的因受压制而产生的结构性变形一旦恢复正常,将会带来惊人的力量,而且这种竞争力的提高源于中小银行内在激励机制的改善,是一种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源机制。因此,增进中小银行体系自身效率,推进和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放开中小银行的市场准入势在必行。
放开中小银行市场准入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合理的、趋于竞争性的中小银行市场结构,同时作为微观主体的中小银行具有一个能够起到内在激励与外在约束作用的竞争目标。这也是我国中小银行的市场改革目标。当然,放开中小银行的市场准入并不是完全没有门槛的自由进入,而是要通过经济手段,如设定中小银行准入的最低资本规模以及资本充足率等资本管理工具来加以筛选,保证进入市场的中小银行质量。一旦有了合理的进入机制,再配以退出机制和外部监管约束,中小银行业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构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就会逐渐形成,竞争通过价值实现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优胜劣汰,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并不断接近帕累托最优,实现最优福利水平。
二、我国中小银行市场改革的策略建议
(一)要明确我国经济的宏观背景依然是转型经济,保持社会稳定及金融系统稳定是战略上的通盘考虑
对中小银行来说,要认识到它们能够增进现有金融体系动态效率的作用。由于中小银行的市场潜在进入增进效率大,退出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小,中小银行负外部性或者说社会成本远远低于国有大银行,因此,改革可相对于四大国有银行以较快速度加以推进。这是中小银行与国有独资银行改革路径不同的重要原因。通过放开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代以资本管理为主,强调中小银行应该拥有合理的资本结构。对现有体系内较差中小银行要逐步推进改革。而对于新进入者则应该强调高标准的资本要求准入、资本管理水平以及资本监管以保证新进入者的质量以及经营过程中的稳健性和审慎性,也就是对体系内原有中小银行和新进入的中小银行实行差别化的资本管理和资本监管。中小银行资本管理方面的改革不仅可以维护中小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利用资本要求发挥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两方面作用,有效地改善整个中小银行体系现有的贷款项目审查监督激励,从而使得中小银行体系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而且还能避免摒弃市场准入行政管制后可能会有的市场风险,同时又保留了可竞争市场进入退出的动态机制,从而有利于中小银行市场高效、健康、稳定的发展,社会福利状况得以增进。当然两个市场的改革都要辅之以较强的外部监管。
(二)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上,中小银行市场上引入竞争机制可以采取结构改革与产权改革并举,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依次推进的方法进行
中图分类号:F83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77-01
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建设、金融市场竞争以及居民融资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外资银行的大量引进,使得我国中小银行面临着国内外各大银行双重的竞争压力。同时,狭小的生存空间使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然而,随着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对资金的急切需求,中小银行的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小银行迅速崛起并迅速发展,给我国银行业注入了全新的观念和思想,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大银行垄断的资本结构,进入了全面竞争时代,使得我国银行业的综合效率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截至2012年底,我国中小银行机构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13家、城市商业银行137家、农村商业银行297家、农村合作银行210家、农村信用社2646家。从2003年以来,我国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占整个银行体系总资产的比例不断增加,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从总资产增长率来看,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要比中小银行的总资产增长速度慢很多,尤其是中信银行,2011年的总资产同比增加32.89%,达历史最高水平。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中小银行的风险控制状况整体要好于四大行,不良贷款余额总量也要低很多,但不良贷款率要比外资银行高,因此,我国中小银行的整体风险控制能力和外资银行相比较还是存在较明显的差距。
二、我国中小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不清晰
我国的中小银行和发达国家的中小银行存在很大的差别,没有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没有找准自己独有的市场定位,只是盲目地跟随各大银行的发展战略,一味地与大银行抢市场、争地盘,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抛诸脑后,舍本求末,最终与大银行的差距越来越大,无力抗衡而导致其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发展前景堪忧。
(二)与国有控股银行的差别政策待遇
首先,中小银行业务设置和拓展方面受到歧视,无法开展证券投资、买卖国债、房地产租赁及信贷等业务。其次,中小银行无法通过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市场化手段进行资金余缺调剂,使成本和收益不对等。最后,中小银行无法通过资产剥离或者重组的方式对其不良资产进行清收化验,仅能依靠其自身的努力。
(三)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中小银行网点设置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没有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开设分支机构。然而,中小银行由于规模小、网点少、营业额低、综合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其在金融服务覆盖率和业务规模拓展空间都十分有限。这就制约了其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的化解以及资金的积累和科技水平的改善,使得原本就竞争力不强的中小银行生存困难,存款有进一步向四大行集中的趋势。
三、我国中小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打破区域发展瓶颈,进一步优化市场定位
在进行市场定位时,中小银行要将自身的条件和特色与能力相结合,并找准金融服务的方向,优化自身的资产结构,在对市场进行科学有效的细分前提下发展优势项目。同时,中小银行要转变以往的经营模式,开创新的业务品种,发展中间业务;不断改进服务观念,利用经营灵活这一特点,在发展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服务;利用其零售业务优势,发展个人信贷这一领域,以实现中小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二)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优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和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可适当放宽,机构设置的区域限制更为宽松,并扩大其生存空间;住房公积金及资本保证金的存款准入资格进一步放松;逐步放宽基金和非银行金融产品等中介业务的准入限制;鼓励中小银行并购重组,推进中小银行积极健康的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中小银行的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提高资产质量
中小银行定位服务的对象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信用水平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较差,贷款无法偿还的风险更大。提高资产质量不仅要提高贷款质量,降低贷款的呆账率,但也要提高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考虑设立一个资产管理公司,专门接受和管理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和重组,中小银行内部要建立专职部门,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重。
(四)大力提升金融创新能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金融创新机制。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创新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二是加强技术创新能力。良好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电子信息技术平台使用,使中小银行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风险控制功能创造条件。三是防范各种金融创新风险。继续引进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各种需求,使银行的各种创新风险得到更有效的识别和防范,以提高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一、我国中小银行生存发展现状
我国学术界的观点是把中小银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工、农、商、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包括城乡信用社);另一类是主要指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三类金融机构。在这里我们采用第一类观点,原因是所有制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和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在资产额、资本金、分支机构以及政策待遇等诸多方面产生差异,它决定了两类金融机构不同的生存环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结构的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1、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源于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我国决定组建交通银行,建立了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快速发展推动了银行与持股企业之间的关系,深化和扩展了银企关系。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积极筹划城市商业银行组建方案,于1995年7月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商业银行,从实践方面看,城市商业银行定位于“方便企业,服务百姓”,具有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了中国银行体系经营效率,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1年,我国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开始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试点,提升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目前,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比较迅速,数量庞大,涵盖的范围较广、层次较多,包括111家城市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家,499家正在营运中的城市信用社,35000多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这打破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确立了中小银行在国民经济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不合理的现象。
2、我国中小银行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截至2006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2.57万亿元,较1999年末增长364%;负债总额为2.45万亿元,增长362%;不良贷款率降至4.8%。银行风险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将会加大我国中小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难度。
另外,根据WTO协议,2006年12月31日后,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中小银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利率的逐步市场化,意味着信贷的高速增长成为过去,银行业必须要转向零售市场、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另外,广大中小银行除了面临国有商业银行强烈竞争外,外资银行的竞争已经摆在他们面前,外资银行无论从资金、管理、技术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
二、促进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1、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渐进改革过程中,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对此张杰(2000)认为“国有企业特殊资本结构事实上锁定了国有银行的改革角色与金融责任”,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四大国有银行的服务对象基本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来自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和多种社会目标压力。实践证明,中小银行发展推进了银行体系竞争状况的改善,推动了国有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有助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中小银行毕竟是体制外力量,地方政府在中小银行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因此中小银行的经营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意愿,这同国外银行有很大的区别。
一国经济的发展在于一个国家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我国是劳动相对充裕,资本比较匮乏,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我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更多剩余,这样能够更快地促进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一般来说,中小银行能较大银行以更低的成本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2、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中小银行的支持
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企业的66.31%,流通领域里的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它提供的就业就会约占全社会的77.27%。这说明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上具有比较大优势。但是,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阻碍了其发展。
我国金融体制安排中,企业比较过分依赖间接融资,在间接融资中,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在存贷款方面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它们重点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国企改革的重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承担了特殊责任;另一方面是大型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成本相对较高,导致他们比较倾向于向国有大型企业提供服务。中小银行在存贷款、经营范围等方面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一定差距,基本上不能满足大型企业大额贷款的需求,同四大商业银行竞争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在服务中小型企业方面,却具有比较优势,中小型企业一般难以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和经营记录,从而使银行面临非常大的信用风险,尤其对大银行,他们信用评估主要依靠交易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信息、抵押物信息和信用评分信息三类,我们称之为硬信息。而中小银行服务范围和发展定位等因素使它们可以得到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即不能从公开途径获得,难以验证真伪,在企业科层组织间传递的关系信息,因此,能够以较低成本服务本地区的中小企业。Simons和Stavins(1998)对1992年消费者融资调查资料分析后,得出结论:银行业市场保持着重要的地区特征,有68%的家庭利用当地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余有24%利用当地储蓄机构,84%的中小企业以当地商业银行作为获取金融服务的来源,另外的9%借助当地储蓄机构,所以当地银行机构状况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三、促进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为中小银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转换政府的职能。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的国度,所有的事情都与政府有关。政府必须从直接参与、干预经济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否则金融生态环境很难得倒改善。第二,完善法制环境。强调立法、监管、执法的公正性。第三,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征信体系,但是企业的征信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建立银行共享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无疑会降低中小银行的运作成本和经营风险。第四,提升中小银行监管水平,完善会计准则、加强外部审计等。
2、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打造中小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中小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增强取决于中小银行的内部力量,需要从多方面改善。一是完善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包括所有者地位明确、管理层职责清晰,形成建立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利润和效益为核心的约束激励机制。二是利用自身优势,建立战略联盟进行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小银行适当与大银行、外资银行以及非金融机构合作,突破地域限制、网点少、业务覆盖范围窄的不利因素,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中小银行适当考虑技术支持、资金实力等前提下,选择与科技企业合作完善业务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网上银行系统,提升技术水平。三是提高市场运作能力,实施中小银行形象战略,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关系;谋划市场细分与进行市场定位,根据中心银行所在区域进行市场划分、客户划分、目标客户确定,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整合服务渠道,营业网点是目前中小银行最为重要的服务渠道,中小银行必须审慎考察设立新的营业网点,综合考虑,全盘规划,提高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0035-03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银行业面临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民营银行允许设立等诸多挑战,广大个人客户对理财产品需求日益增加,中小银行如何进一步创新理财产品发展面临着新课题。
一、中小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现状分析
(一)产品期限的创新
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市场利率的变动速度也日趋加快,中小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的期限安排多集中在1-3个月、3-6个月,显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了更加强化产品的流动性,迎合市场需求,中小银行推出了期限更短的产品,1个月以内、甚至是1周的理财产品,其同比收益都远远高于活期储蓄利率。
(二)产品体系设置创新
一是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和核心,全力打造企业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实施品牌竞争策略。二是围绕顾客需求和顾客满意度,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优化产品设计,前瞻性地开展产品体系创新。
(三)产品营销创新
一是从市场定位和预测出发,引进微小企业贷款技术,迅速占领当地微小企业金融市场。二是学用结合,研究借鉴其他银行营销模式,并选择性地加以推广转化,为我所用。三是梳理自身流程,打造自身特色,推出拳头产品,占领城乡市场。四是注重研发和拓展中间业务,丰富客户选择内容。五是加大与国内外商业银行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内同业商行先进经验,大胆嫁接国外中小金融机构的先进产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顾客需求,加大个性化产品的研发,推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同时,加强与媒体沟通,学会构建立体营销模式,提升自身软实力。
(四)组织结构创新
一是建立总、分、支行的三级管理框架,以业务发展为核心,搭建着重业务发展的事业部模式。二是积极延伸业务经营触角,扩展业务领域,围绕业务经营设置驻外办事处,方便业务高效办理。三是充分发挥“一站式营销”和“金融超市”网点的优点,打造精品。四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主营业务,创建金融服务中心。五是确立首席执行官制度,聘用首席执行官,管理速度、效益和风险。
二、中小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对策
(一)创新个人理财产品的管理模式
中小银行应使各部门做到责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要做好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群策群力,发挥整体效益和团队精神。产品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培训客户经理,做好产品宣传,做好市场调研、产品管理,为客户经营部门提品支持与保障。客户经营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在对开发出的产品进行营销,通过各种手段和营销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并将客户对产品的反应和回馈信息及时传递给研发部门,以促进产品的改进,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各业务部门在做好本属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合作,多沟通和交流,以做到整体上的协调,发挥团队精神,信息共享,形成整体合力。建立相应的管理协调机制,确保各业务部门之间衔接流畅。
建立专门的新产品开发队伍,吸收各方面专业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在人员组成上应包括客户经理、营销人员、技术人员、风险控制人员和业务人员等。团队工作人员之间要分工明确,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如哪个部门(个人)负责客户需求分析,哪个部门(个人)负责投入产出分析,哪个部门(个人)负责风险控制,哪个部门(个人)负责技术实施,等等,这些关键环节责任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以确保开发工作高质高效地完成。同时,团队工作人员之间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以提升开发工作的效率。
(二)创新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
1、落实客户细分策略。细分客户策略是指根据客户自身不同的属性,把客户分为不同的组别,按照客户的组别,实施不同的营销措施。中小银行应借鉴外资银行的做法,综合考虑客户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素质高低、理财动向、风险承担能力、甚至性格特征等,把客户划分不同的类别,根据划分的类别,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理财策略。
中小银行在细分客户时,可以将客户分为三大类,并采取与之相匹配的理财策略。中小银行细分的三大类客户为:战略客户、重要客户和普通客户。
战略客户:战略客户是银行优质的核心客户群。这类客户资金量大,与银行存在长期的合作关系,银行也在这类客户上投入的最多,关系维护花费的精力也最大。对这类客户,银行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常与其保持沟通和交流,了解这类客户的需求,对这类客户提出的要求和反馈的信息要及时处理,并及时反馈。
另外,由于战略客户的要求一般会比较高,有时比较苛刻,对于这类客户,理财人员要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意图,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迎合其心理。在理财人员的选择上,应选派银行的精英为其服务,一些业务熟练、综合素质强、处理事情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可以满足这类客户的要求;同时,对于这类客户,银行应考虑积极主动安排专人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提供方便舒适的金融环境。
重要客户:该类型客户是银行的大客户,数量较多,是银行必须重视的客户群体,银行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在这类客户身上,这类客户是影响银行决策和制度制定的重要因素。
对于重要客户,银行要理解其理财行为,这类客户的资金量一般,相对谨慎,对理财产品看重的是价格,要充分掌握这一心理,推出适合其心理要求的理财产品。
普通客户:普通客户数量最多,但不固定,流动性强,银行也应重视这部分客户,通过为其提供周全的理财服务,感动这部分客户,使其成为银行忠实的客户来源,并争取使他们成为重要客户或战略客户。
普通客户往往是银行大众金融产品的使用者,银行要采取一些营销手段,吸引这部分客户,使其乐意购买本机构的理财产品。因为这部分客户数量巨大,具有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客户的优质服务,可以提升银行的品牌和口碑,扩大银行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
2、完善客户信息系统。客户信息是开展理财服务的基础,只有具备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才能提供周到的个性化的理财服务,赢得客户和市场。中小银行应尽快完善客户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模型、客户分析模型和理财方案模型等功能模块,通过客户信息系统获得可靠的客户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掌握客户的资金情况和理财态势,根据客户的具体信息,制定差异化的理财服务,以适合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信息披露机制
一是做好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根据银行自身实际,做好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工作,识别和评估要确保准确。二是做好风险度量。对各项风险要进行测试,掌握风险的量度;三是建立长效的内部监管审核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使各项工作合乎规定,业务行为与合同保持高度一致,且进行的交易在规定的限额内。同时,还应做好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四是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及时将信息披露给客户,做到透明化和公开化。中小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将发售产品的特征、收益、风险向投资者做详细介绍,并依据投资者所能承受风险的能力为其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同时,银行也应对发行产品的投资表现及收益状况等进行定期披露,让投资者了解自己投资产品的情况,做到投资有数、投资有道。
(四)加强产品创新的研发设计能力
1、加大创新个人理财产品品种和服务力度。中小银行可以学习国外成熟技术,结合自身特点,开发设计出复合型的理财产品,来扩展产品组合的广度和深度。
开展个人理财服务过程中的个性化产品组合创新。落实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载体是理财服务人员,过硬的理财服务人员的服务过程已成为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有专项理财目标的客户,不同的理财组合的设计、不同组合的综合收益率的核算、不同理财方案的预期理财效果的展示、分析对比所在银行与其它银行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是赢得客户信任、扩大理财产品销售市场占有率、提升理财产品形象的重要领域。在这个过程中,理财服务人员如何根据客户的专项要求制定不同的理财产品组合,并将不同产品组合的预期收益进行精细化核算供客户选择,是银行基层产品创新的重要手段。也就是,个人理财产品创新不能仅仅依靠银行的顶层设计,还必须依靠基层理财服务人员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2、加快差异性产品和服务的开发。(1)从区域角度进行市场细分。我国经济区域特征差异较大,中小银行应充分考虑这些区域因素,开发设计出具有经济区域特征的差异化产品。比如,对于经济十分发达的区域,中小银行应设计出起点高、科技含量高、收益高的个人理财品种;在家庭投资品种组合设计及咨询业务中,要综合考虑、认真分析、全面把握,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投资组合设计,如房产投资、经商方向、上市企业行业动态等,以迎合客户投资心理,满足客户投资需求,吸引更多客户投资。而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中小银行应加强与证券、保险机构合作,创新个人理财产品的组合,以满足贵宾客户需求,而个性化、差异服务产品也应适当发行。
(2)根据客户收入高低进行市场细分。不同阶层由于收入不同,其对理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银行应根据客户的收入高低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对于高端客户可以提供如代客境外理财、证券投资、黄金期货、外汇储备、汽车保险等服务,而对于中低端客户可以提供如储蓄组合、基金买卖、信用卡、住房贷款等低费用、低保险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用型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孟茜.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1,(1):167-168。
[2]杰克・R.卡普尔,李.R.德拉贝,罗们特・J.休斯.个人理财(第7版)[M].徐永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尚秀琳.银行理财产品火爆势将延续[J].大众理财顾问,2011,(8):26-26。
[4]王晓莉.规范发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9):58-60。
关键词:中小银行;组织结构;交易费用理论
跨区域经营的中小银行①是指中小银行突破自身所处城市所辖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跨行政区域的经营发展,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本省范围内不同城市间设立分支机构,另一种是跨省(区)、直辖市间的发展。2006年,监管部门《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为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据。2009年监管部门调整了市场准入政策,放宽和简化机构设立。银监会也提出中小银行发展的四个方向,即成为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社区银行以及专业化银行,这为有条件的中小银行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因此跨区域经营已经成为中小银行发展的主流模式。至2009年底,实现跨省经营和省内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42家,占城商行总数量的29%。其中,实现跨省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32家,占总数量的22%②。
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如何生存、发展、壮大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如何调整设计组织结构以保证发展又是所有中小银行必须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针对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过程中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比较主流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最后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营效率的角度,提出适合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研究的新视角:交易费用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最早由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费用是指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它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发现贴现价格以获得精确的市场信息的成本,以及在市场交易中,交易人之间谈判、讨价还价和履行合同的成本。Coase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因此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的显着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Coase还进一步分析了市场与企业的边界问题,他认为企业的规模会扩张至企业的内部管理组织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的均衡点,即“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Williamson(1985)在Coase的基础上,将交易费用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交易,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契约(contract),并且人是有限理性③(bounded rationality)和机会主义④。一项交易由市场组织好还是由科层组织好,取决于交易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综合考虑。其他条件不变时,资产专用性⑤程度越高,市场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优势就越不明显,因此交易就越适合由科层⑥来组织;反之则反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交易就适合由混合形式(hybrid)来组织。而科层能够取代市场,是因为其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与市场制度相比,内部交易者通过机会主义倾向以牺牲企业的整体利益来满足私利的能力被削弱,机会主义的动机也因之削弱;与内部组织相关的各种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审核;内部组织拥有处理争端或纠纷的优势;内部组织还可以从各个方面减轻信息不对称的影响。Williamson进一步在《市场与层级组织》一书中,将组织结构分为U型、M型和H型三大类,与U型结构相比,M型结构实施了更多的向下分权,与H型结构相比,M型结构实施了更多的中央调控,他认为从U型H型M型⑦的演变过程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组织变革。
二、中小银行的组织架构及其跨区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银行组织结构变革实质上是针对业务模式转变的自我调整,美国银行业的组织结构变化代表了银行业的发展轨迹,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最初银行业务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存款推动,存款规模对于商业银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规模优势的效应使得银行不断扩大经营网络,最终对业务规模的追求使得总分行制出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金融脱媒,以及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银行的业务模式从以规模为中心转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组织架构也由规模为导向的总分行制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转变;客户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引起金融需求的不断深化,从而使银行的产品开发和金融方案设计重要性突显,因此以产品为中心的事业部制出现;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一体化使银行业务全球化,原有的客户事业部和产品事业部下管理半径太大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将地区事业部和客户产品事业部有机结合,矩阵式管理架构出现。
反观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大致遵循了上述的变化轨迹:总分行制事业部制矩阵式。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一般意义上的总分行制,目前只有民生银行采用完全意义上的事业部制架构,其余的商业银行只在部分新兴市场业务或产品领域,如信用卡、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等采用事业部制;真正意义上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在国内商业银行还处于摸索阶段。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普遍采用的是总分支行组织管理架构,只是在某些部门的设置上采用了事业部制,以及个别业务领域采用了矩阵式的管理手段。自从2005年上海银行设立异地分行以来,中小银行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发展模式,但是随着异地开设分支机构数量的增加以及管理半径的逐渐加大,使得总分行间的管理复杂性呈几何级数增长,众多中小商业银行实行总行集权的总分行管控模式,但随着业务不断发展以及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一集权式的管控模式面临着如下挑战:
(一)统一评审机构导致风险认定存在歧议
许多中小银行只在总行层面设立独立的风险评审机构,实施项目集中评审制,异地分支机构的项目必须由这一评估机构统一处理。原本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对异地分支机构的有效风险控制,防止分支机构出现道德风险以及项目的逆向选择,但却无法保证远离企业所在地的评审机构对异地项目风险状况的准确掌握。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评估机构无法准确掌握异地分支机构的贷款项目风险,最终造成分支机构的项目难以通过,业务拓展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使得业务领域的开拓出现了逆向选择,即中小企业经营的特殊性,使得远离该企业所在地的评估部门无法把握其风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极力推行的中小企业业务无法顺利开展,分支机构更多地将目标锁定为大中型企业。因而,采用这一组织设计的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中,经常出现分支机构与评审机构的矛盾,增加了内部交易费用;同时也使得银行的中小企业开发战略无法获得推行。
转贴于
(二)集权式管理使得分支机构业务发展受阻
在跨区域经营中,由总行充当战略规划中心,对于分行的业务发展实施规划指导职能。国内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特点,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不尽相同,对身处其中的商业银行产生必然的直接影响。总行出于统一考核、计划指标等因素,对所有的分支机构采用统一的业务发展规划,结果造成业务开展难度大、成本高,创造的效益不理想,员工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分行的信息优势,削弱了分支机构开展业务的灵活适应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分支机构提出针对当地市场特征的业务计划,又难以获得总行的认同,需要寻求各种内部沟通渠道加以解决,如有些中小银行的分支机构,会定期派项目负责人前往总部进行沟通,这事实上增加了银行总分行间的沟通成本;除此之外,由于实行集权式管理,当市场出现变动或机会时,分支机构需要向总行层层报批,难以及时做出反应,耽误了市场时机,使得效率下降。
(三)业务条线化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内耗严重
有些中小银行实行业务条线化管理,以加强总行对分支机构业务发展的控制,但是分支机构规模相对较小,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需要依靠整合分行的资源,才能具备与大型银行相抗衡的能力,这是当前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不可回避的劣势。若中小商业银行过于强化业务条线化管理职能,不仅会削弱分行资源整合的力度,导致目标模糊、条块分割、组织内耗严重,难以发挥后发优势,同时也不利于加大分行的市场开拓力度和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客户要求
中小银行在未实施跨区域经营时,主要采用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职能型架构,但不同行业客户或不同类型企业客户的需求也千变万化,难以用统一的标准予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综合化和多元化要求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跨区域中必须要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内部分工专业化”的组织架构,以应对区域差别化带来的挑战。而中小银行的总部机构虽然初步建立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但对分行市场营销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支持力量仍然比较薄弱,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分行市场营销中出现的问题。
四、小结
当前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跨区域经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既保持对异地分支机构的有效管控,同时保证其快速发展壮大,又使得总分行机构间沟通顺畅、决策效率高,在这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成为考验这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智慧的一个试金石。
注:
①本文中的中小银行是指除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合作社等以外的中资中小银行。
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报。
③所谓有限理性,是指“人们意图理性地行事,但是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做到”(Simon,1957)。
④所谓机会主义,是指用欺诈的手段来算计的行为(Williamson,1985)。
⑤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一种专用性投资一旦做出,不能转为其他用途,除非付出生产性价值的损失,它包括地点专用、物质专用、人力专用、商标专用以及临时专用等(Williamson,1991、1996)。
⑥Williamson认为企业是依靠科层的权威来组织交易,“科层”比“企业”更恰当。
⑦U型是指:集权制的、职能部门化的或一元化的组织结构;H型是指:控股公司制的组织结构;M型是指: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它按照产品、品牌或地理区域设立各自半自主的经营部门(主要是利润中心),每个部门都独立经营自己的业务。
:
[1]Simon,Herbert,1957,Models Of Man.NY:John Wiley.
Williamson,E.A.G.,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75.
Willamson,O,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e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
Willamson,O,1991,“Comparative Economics Organization: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6:269-96.
Willamson,O,1996,The Mechanism of Governance,New York:Oxford Univ. Press.
此次的金融危机是由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对美国金融业产生了恶劣影响,也对世界金融体系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在美国,不仅具有百年历史的投资银行如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等相继宣布破产,而且大量的中小银行也受到很大冲击。我国经济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限,但此次危机对我国中小银行的扩张和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中小银行如何在后危机时代或经济二次探底阶段做好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一、美国中小银行倒闭的原因
在美国,中小银行指以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或州银行为代表,他们是根据各州的银行立法向州政府注册的商业银行,其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早在1987年和1992年,美国就遭受了中小银行倒闭的浪潮。导致1978年美国银行倒闭184家的主要原因使当时银行的能源贷款无法收回。而在1992年一百多家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是信贷危机。此次中小银行的新一轮倒闭与次贷危机密不可分,截至2010年7月,美国已有236家中小银行倒闭、被接管或兼并。虽然美国的中小银行数量众多,但在此次危机中没有像华尔街的大型金融机构那样受到政府的救助。如果政府忽视中小银行的地位,导致中小银行大面积的倒闭,势必会阻碍美国整体经济的复苏步伐。在美国中小银行发展的这一百多年中,有两个法令影响了中小银行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首先是1927年的《麦克法登法》(Mcfadden Act),该法令批准各州有权决定是否在其辖区内设立分行,但实际允许设立分行的州很有限。然后就是1994年的《州际银行法》(Riegle-Neal Interstate Banking and Branching Efficiency Act),该法令否定了以前不允许银行跨洲设立分支机构和一些州限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数量的做法。由此可见,从1837年到1994年间美国实际实行的是“单一州原则”和“单一银行体制”。这一体制给美国中小银行业的发展模式埋下了伏笔,以至于在1994年的法令颁发后并没出现中小银行大规模合并和大量开设跨州分支机构的浪潮。因此,美国现今中小银行的特点是:资产规模小但数量众多;经营多元化和从事关系信贷业务。导致此次美国中小银行连续倒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商业和住房房贷比例过高
由于历史原因,现今美国的中小银行以社区银行为主,区域性特点很明显,专注于社区内的金融事务,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服务,能详细地反映当地的经济情况。房地产贷款占中小银行贷款业务总量的一半以上,然而这几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直接导致中小银行贷款业务量的急剧下降。这只是从房地产信贷业务“量”反映中小银行在金融危机前面临的困难,更加严峻的困难要从房地产信贷业务的“质”上去研究。房价的下跌给许多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人带来的困难是继续还款困难,这些贷款演变为银行的不良资产,继而增加了银行的损失和负担,导致中小银行信贷业务总量中80%为不良资产。例如,Downey Savings & Loan Association在2008年第一季度新增的3.7亿美元注销贷款中绝大部分是住房抵押贷款,其不良资产率在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12%,其中7.4%是无法收回的坏账。Franklin Bank倒闭的主要原因是在加利福利亚州巨额的住房抵押贷款坏账。由此可见,贷款违约率的升高和资产质量大幅下降很可能导致中小银行倒闭。同时也能看出,美国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小,资本实力薄弱,资本充足率较低,信贷风险较为集中,承受风险能力低,当遇到经济低迷时期更容易陷入困境。这也是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在脆弱的小银行身上的具体体现。因此,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是造成美国中小银行大规模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中小企业倒闭
由于资源稀缺,美国银行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化程度高,中小银行要想给自己提供生存空间,必须专注于个别领域并突出服务的特性化才能够生存下来。大银行给大客户服务,中小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于向中小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以美国的经验来看,中小银行都基本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并将服务对象定为中小企业和当地居民。服务范围除了居民存款,还有小额贷款、住宅抵押贷款、中小企业的短期融资和不动产贷款等等。这种与大银行的错位竞争使得中小银行在美国这个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生存下来,并成为大型银行的有益补充。据美联储的调查,美国中小企业的贷款绝大部分都是由中小银行提供的。前文已提过,这些银行信贷总量中有半数以上来自房地产贷款。剩余部分中的大多数来自于中小企业贷款,因此中小企业健康活跃的发展也是中小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在金融危机面前这种银行发展模式显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银行的稳定性较差,银行数量波动较大。这两个问题的存在要归咎于美国中小银行信贷标准的放松,造成信贷总量中的不良贷款率上升,同时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也直接导致这些银行抗风险能力差。大型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不具备完善的财务报表,使其无法证明在未来具有还款能力。中小银行在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只能与经营业主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沟通,这种方式其实是对贷款审查人员的考验和对中小企业经营业主的人品和社会信用的考验。贷款审查人员的判断出现了偏差会造成操作风险;经营业主的信用出现了问题会造成信用风险。这两种风险都会导致银行收不回贷款。除此之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使得美国中小银行过度滥用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中小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将合格或不合格的贷款都证券化,从而使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具有流动性,并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给投资者。因此,中小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放松了信贷标准,许多不符合放贷标准的经营业主也能获得贷款。所以说中小企业的倒闭也是美国中小银行大量倒闭的原因之一。
3、资本充足率水平低
美国中小银行在金融危机前显得那么脆弱的第三个原因是这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差,抗御风险的能力差。资本充足率指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巴塞尔协议规定最低要求为8%,它是保持银行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例,也是在资本一定条件下,银行经营资产的最大限额。监管机构都认识到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不能准确体现真实的风险水平,一些银行在衡量风险时更多地采用经济资本,而不是监管机构所规定的资本。因此,在新巴塞尔协议中修改了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方法,除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还引入了操作风险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的一部分。所以,新协议的资本充足率公式=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加权资产),其中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由前文分析可知,操作风险早已在危机前埋下了伏笔,金融危机的爆发必然导致市场风险的上升。在市场环境不断的恶化下,美国许多中小银行不得不面对持续增加的违约率,如果这些银行无法在短时间内补充足够的资本金,就必须关闭以保护存款人。根据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的统计,美国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2008年的平均水平只有5%。比如,已经关闭的First Priority Bank在2008年第二季度资本充足率下降到了0.7%。由此可见这些银行的资本水平严重不足,正是美国中小银行连续关闭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中小银行的现状
在我国,中小银行是相对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而言的,其资产负债规模、信用担保体系、网络覆盖范围、机构整体功能和服务手段都明显较低;如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直接影响,但对实体经济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个影响将会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
在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发展不仅受到四大商业银行的冲击,而且受到不断涌入的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我国的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中有政府控股的情况,地方财政入股的最高比例为总股本的30%。因此,这些商业银行都为地方政府预留了很大份额的授信额度,用于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这就导致了我国的中小银行不能像美国的中小银行按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市场化运作。我国中小银行的扩张路径仍停留在规模扩张和区域扩张,这种扩张模式也会阻碍中小银行今后稳定的成长。
从2007年至今,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在不断提升,按照“标准法”计算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部分中小银行能达到8%的要求。但如果按照内部评级法测量,也许许多中小银行达标就困难了。为防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负面影响,2010年初中国银监会规定我国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分别为11%和10%,这一规定强调了高资本充足率对银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意义。总的来说,我国中小银行目前面临生存发展的几大问题有:小而散、资本金不足、缺乏专业人才、滞后的IT建设、落后的风险管理、不健全的服务功能和落后的创新。
三、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启示
1、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
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可走合作模式,通过兼并重组做最大最强,提高我国中小银行自身实力从而提高竞争力。总的来讲,商业银行的扩张主要有五种形式:规模扩张、区域扩张、业务扩张、投资扩张和合作扩张。我国中小银行发展至今的主要扩张形式是规模扩张和近几年的区域扩张。当然,规模扩张是其他扩张的基础。中小银行要想在未来稳定健康发展,不重蹈美国中小银行的覆辙,就必须转变为投资扩张和合作扩张,以至于将来有实力进行业务扩张。投资扩张可以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银行间的兼并重组、并购、参股、控股等等,以此提高附属资本补充资本金。投资扩张能解决中小银行的服务能力;促进中小银行在经营范围、经营地域、网点数量等方面取得快速突破。
合作扩张是通过银银合作、银保合作、银证合作等实现。海外合作扩张的成功典型案例有:荷兰银行、荷兰邮政银行和荷兰国民保险公司在1991年合并成立了荷兰国际集团(ING),业务范围涉及批发银行、零售银行、ING直销、美洲保险、欧洲保险和亚太保险;1998年11月花旗公司兼并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后共同组建花旗集团(Citigroup),开创了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为一体的金融集团,成为全球架构“集团混业、法人分业”全能式金融保险集团的典范之作,将银行保险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合作扩张的最大优点是克服小而散、资本金不足的缺点。
合作扩张可以使中小银行通过市场化竞争,使其在提升知名度和优化竞争的同时避免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因快速扩张而导致急速下降的问题。中小银行在合作扩张时要注意其扩张的层次和水平:中小银行必须加强与各类客户的合作,通过合作防止过度竞争,合作扩张的层次应逐渐向战略竞争方向发展;合作水平应逐渐从单一业务合作向多方面业务合作发展。例如以上所举的两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荷兰国际集团和花旗集团。在全方面业务合作的同时可采取区域扩张,在我国典型的城商行联合重组和跨区域发展成功的案例是江苏银行和徽商银行。总的来说,合作扩张和跨区域发展将成为中小银行扩张的主流路径,也是与大型银行竞争的有力武器。在扩张的同时要注意扩张的动机和目标,并结合国家战略、监管要求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
2、提高资本充足率
美国中小银行稳定性差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充足率不足。因此,研究怎样提高资本充足率对防止中小银行倒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从资本充足率的公式可知,提高资本充足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增加核心资本或附属资本和降低风险资产总量。其中,减小风险资产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调整资产的风险分布结构;另一种是从整体上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本金总额则主要包括政府注资、银行发行股票、增提普通准备金、银行自身利润积累等途径。
从美国中小银行倒闭这一事件出发,本文着重谈谈怎么减小风险资产总量,特别是怎样控制操作风险,因为在不少金融机构中,由于操作风险所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我国,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一直定位在信用风险领域。这种行为将导致我国银行界操作风险呈持续上升趋势。由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图1将操作风险分为两大类: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来源于人力(比如雇员失误或知识的缺乏)、流程(比如对产品的复杂性和定价估计的失误)和技术(比如程序错误)。外部风险包括法律、政治、缴税、外部采购和监管盗窃等等。操作风险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很大程度上属于内部风险。因此,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已成为中小银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3、改进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中小银行应由粗放的检查控制手段转化为细致的管理风格,即首先识别风险,然后衡量风险,最后进行监督和控制风险。识别风险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无法正确的识别风险,就难以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此外,中小银行应该依据自身实力购买相关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全面实现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和管理的信息化,实现计算机系统的硬控制。
4、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应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业务操作全过程应遵守各类规章制度和操作环节所制定出的详细、明确的操作流程。其次应对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划分,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制度。完善岗位之间业务结合点的权限和责任,建立一种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制度。 最后应建立可行的奖惩机制,控制员工的道德风险。通过激励制度使员工的报酬与风险控制挂钩,使员工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风险的可控。
5、建立内部监控和外部监督机制
外部监管部门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中小银行操作风险控制体系,同时应制定统一的操作风险监管标准或业务指引,帮助实力相对弱的中小银行在管理操作风险时明确方向。此外,监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各商业银行交流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及时识别潜在的操作风险。中小银行自身应明确总会计和营业经理职责,他们应对每一笔业务进行检查和监督,做好事前控制,把好风险防范的关口。中小银行的监督中心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履行监督职责,同时要对监督检查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参考文献】
[1] 杨胜刚:比较金融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卢授永:美国经验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启发与借鉴[J].亚太经济,2004(1).
[3] 陶文君:美、德中小银行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J].济南金融,2007(4).
[4] Mark Babineck:Remains of Franklin Bank file for bankruptcy[J].Mc-Clatchy- Tribune Business News,Washington,2008(13).
[5] 杨富名:美国中小银行倒闭的原因及启示[J]. 经济纵横,2010(4).
为了验证银企之间规模非对称性的存在,本文按照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企业划型标准和银监会监管口径,基于银监会的数据、各家银行披露的年报以及中央财经大学民泰金融研究所的报告,对我国不同规模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现状进行了考察。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选择工、农、中、建、交为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作为中小银行。
对三类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整体情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大型商业银行2012―2015年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平均达到5.37万亿,2015年上升尤为明显,在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规模上遥遥领先于其他两类银行,“量”上的贡献最大。这些都说明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在小微企业信贷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并且能够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服务,这与传统观点所说的“大银行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明显相悖。
除了交通银行未披露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外,其他四家大型商业银行2015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均在1万亿以上水平,比2014年平均增长了10.79%,增幅均高于其全部贷款余额增幅(见图1)。以农业银行为例,截至2015年末,农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0882.28亿元,比2014年增加1133.08亿元,增幅达到11.6%,高于全部贷款余额增速1.6个百分点。大多数中小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幅则明显低于其全部贷款余额增幅,大部分中小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增幅和占全部贷款比例都有所收缩,其中收缩最为明显的是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2015年这两家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与全部贷款余额相比分别低了20.62个和20.81个百分点。
二、小微企业银行贷款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大银行开展小微企业服务的原因
1. 国家政策导向。2008年以来,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层面相继出台政策文件,以实际监督方式要求各银行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2015年银监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彰显出我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强烈意愿。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又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这种渐强的政策刺激,明显改善了小微企业的贷款状况,由此影响到小微企业信贷市场格局。
2. 银行业生存环境变化。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金融“脱媒”的加剧,使得大中型企业的融资渐渐转移到债市和资本市场,观察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可以发现,贷款占比已经由2002年的95.5%降低到2015年的69.3%。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完成也使银行的关注点开始转向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价格被严格管制时,银行可以坐吃高额利差,没有发展小微金融的动力,如今利率市场化直接对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形成一定冲击,迫使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创新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银行资金大量投向传统行业和僵尸企业,潜伏着较大的信贷风险,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也持续攀升,调整客户结构已成为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拓展小微企业客户由此成为战略重点之一。因此大型银行加快开展小微金融业务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更是银行自身寻求长期发展的内在需要。
3.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银行利用先进技术收集企业各方面信息的方法不断增多,地域和距离不再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阻碍。尤其是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高度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记录了借款人以前不可记录的行为,获得了以前无法获取或者获取成本很高的数据。另外,正在不断开发中的大数据征信采用云计算技术,比传统征信更为客观及时和低成本,不少大数据征信服务机构如考拉征信、芝麻信用等已经开始大数据征信服务小微企业的探索,使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更为便捷有效,社会征信体系也正在不断完善,这些都使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逐步得到缓解,因此大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息劣势也会越来越不明显。
4. 大型银行本身具有一定优势。首先,大银行综合实力强、客户群体多、业务范围广,更能运用大数据技术获得征信和风控上的优势,比如建设银行就已开发出小微企业评分卡信贷模式以及“善融贷”、“结算透”等依托大数据技术研发的小微企业专属产品。其次,针对小微企业信贷,大银行正逐渐发挥出自身信息处理能力强、风控技术高以及人力资本上的优势,改进贷款技术,使大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上体现规模优势成为可能。信贷工厂就是大银行最具代表性的贷款技术创新。以中国银行为例,“中银信贷工厂”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审批层级大幅压缩,审批时间也缩短到一周之内,有效提高了贷款审批发放效率,并且更加重视贷前调查、市场分析和贷后管理,有效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因此,大型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上并不一定就逊色于中小银行。
(二)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不够积极的原因
1. 中小银行市场定位出现偏差。我国的中小银行原本的市场定位是要与大型银行进行差异化分层经营,早期中小银行履行其职责并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大幅上升,部分中小银行热衷于盲目进行规模扩张。不少中小银行名义上宣传为中小企业和当地服务,实际上仍偏好大企业、追求“垒大户”、“重大轻小”,不积极开拓小企业信贷市场,没能把小微金融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
2. 中小银行逐渐失去优势且产品创新不足。如果小微企业本身的基本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或者软信息难以被硬化的条件仍能成立,则中小银行必然能凭借在处理软信息进行关系型贷款上的优势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但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征信体系的逐渐完善,都便利了小微企业各方面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中小银行通过与企业长期互动获取软信息的方法越来越不适用,因此中小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上的信息优势将越来越不明显。另外,由于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且流动性大,中小银行的地缘优势也正逐渐消失。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银行存在着产品初级化、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的问题,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3. 中小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不良率上升。受我国宏观经济影响,不少小微企业现金流紧张、经营萎缩,信用风险也不断上升。持续攀升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和自身较弱的风控能力,使中小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幅均大幅收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064-03
198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英国学者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这一本书,这本已经出版了三十多年之后的书到今天依旧还有许多人在不断地阅读,并从中获得启示。舒马赫在书中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在市场中不是只有大企业才能生存,一个企业要发展不是在外延上将规模做大才是一种成功,真正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进化过程。发展并不是只体现在数量上,人们要克服对大规模的迷信,需要认识到小规模的优越性,这正是“小的是美好的”的含义。这些来年,江苏连云港东方农村合作银行作为一家地方性的小银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发展中也深刻认识到小银行也有生存的价值和空间,只要把“小”的优势做好,小银行也完全可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小的是美好的
长期以来,在金融业一直鼓吹大的优势,银行规模大可以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大才不会倒。这些观念使许多银行一意追求规模,有的银行甚至盲目扩张,最后反而由于管理和经营跟不上走上了消亡的道路。在今天,许多小银行的成功之路揭示了小银行也可以成为金融服务业的佼佼者。
实际上我们从身边的许多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到,许多企业的创业起点,就是小的。他们认为,利润空间小不可怕,只要认真去做了,就能积少成多,变小为大。他们的经营主体,也是小的。东方银行的过去经营主体就是农村的信用代办点,但是这样的单位,三五人结伴而行,战略上协同,战术上分散。他们的业务领域,更是小的,都是别人看不上的生意。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从经济学的理论看来,这些小生意的需求刚性却很大。从“无”中看到“有”,从“小”中看到“大”,需要非凡的眼光,需要缜密的心思。敢于做人所不愿做、不屑做的小事,结果从“扫一屋”变成了“扫天下”,从中体现的,不正是东方银行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吗?
这是一个分众化的时代,我们的市场目标客户群在被不断地细分。在这样的背景下,你想要在经营上搞“大而全”,一气吃下所有的客户,无异于用导弹打麻雀,不仅目标打不着,还会浪费了经营成本。不如踏踏实实地从细微处做起,潜心研究小众们也就是目标客户群的需求。只要善于琢磨人,而且是从小处、细微处琢磨人的特质来看,一切都好说。
时代呼唤“大航母”,但也不排斥“小舢板”。小并没关系,可能他们的财富规模是小的,但是如果能够在金融危机肆虐、别人举步维艰的时候依然把生意做得风平浪静,小,自有小的美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才是“小”的行事风格,这也让人不由地再次感慨:莫因利小而不为。小的是美好的!要想使经济有更多的活力,需要的不仅仅是做大,还要兼顾着小。大处着手,小处着眼,两不耽误。
二、小是现实,立足现实才有未来
从现实来看,东方银行是什么样的银行,是小银行!这就是现实。但是,小银行不等于是弱银行,或者是没落的没有竞争力的银行。从世界范围看,中小商业银行都面临着大银行的强大压力,大银行凭借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遍及各地的分支机构,将触角延伸到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不断蚕食着中小商业银行的原有的市场份额。尽管如此,仍然有为数众多的中小银行可以获得良好的经营绩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银行自身来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中小银行通过实施准确的市场定位战略,善于从有限的市场份额中发现适合自己的商机。任何大银行都不可能占领所有的市场空间,大银行面对需求集中、量大的客户,经营着与自身实力相适应的资产负债业务,而中小银行面对需求独特、量小的客户,经营着自己的特定领域。它们凭借着自身的地缘、人缘优势,信息和服务优势以及经营成本优势,可以持续地为小规模的经济实体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在微薄的服务收费中,保持可观的业绩。
因此,银行小本身不是错,银行小本身也不是不能有作为。首先是要认识到我们是一个小银行,立足小银行,发挥小银行的优势,这才是发展的基础。如果明明是小银行,却事事要和大银行比,比气派、比广告、比规模,只会在大银行的回击中陷入失败的境地。
三、“小”要有活力,发挥“小”的优势
小银行的生存之道是什么,小银行与大银行竞争应该有何特色?这是关系到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而答案就在于小银行的活力,在于善于发挥小银行“小”的优势。小银行要以个人和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必须发挥小银行的优势,要使小银行更有活力和竞争力,就要善于挖掘与巩固这一部分市场,从而形成小银行与大银行竞争的优势。随着市场经济活跃和中小企业发展迅猛,面向个人与中小企业确实会给小银行的发展带来许多机遇,但是这些企业大都存在着企业单体小、业务批发量不大的特点,其他银行一般无暇或不愿顾及,是否能够把握机遇关键在于小银行能否适应个人与中小企业的需求。将目标市场定位为重点为中小企业服务,就必须在信贷投放上给予更多的倾向,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客户群。只有发挥小银行的体制灵活、办事效率高、资金安排往往比大银行更迅速的优势,才能真正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要体现小银行的优势必须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实行有别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借助国内外先进小银行的管理体系,构筑全新的现代银行经营理念。应该充分发挥独立一级法人的体制优势,按照股份制公司治理的要求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的“三会一层”组织架构,通过一级法人、二级经营,在部门安排上要与其他银行所有不同。小银行发展需要有优秀的营销方式和强有力的营销网络,以客户经理为银行的主要载体,可以培植和拓展优秀客户,同时更能够贴近客户,了解客户,提高信贷决策效率。同时,要实现工作效率高、机构精简、速度快、贴近中小企业和市民,以此形成小银行的根本优势。只有营销人员和银行领导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只要说出企业的名称,马上知道它的老总是谁、风格怎样、企业现状如何、下一步会怎么做。只有掌握了这些“软信息”,才能对每一笔贷款业务的风险加以很好的控制,放贷业务才能够做到又迅速,风险又低,这是其他大银行很难做到的。
四、小银行定位服务小微“雏鹰”企业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小微企业面广量大,发展潜力巨大,小微企业是银行未来获利的新领域,有利于分散银行积聚的风险,有利于优化银行的信贷结构。
小微企业面广量大。2010年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80.92亿元,同比增长14%,较全市GDP增幅高0.4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52.8%;占全市GDP比重为51.1%。私营个体企业稳步增加,注册资本增速提升。全市私营个体企业累计总数达12.83万户,同比增长11.1%;其中私营企业2.62万户,增长21.8%;个体经营户10.20万户,增长8.7%。
小微企业发展潜力巨大。企业总是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没有什么企业不是由小到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初期往往规模很小,但却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小企业要做大就不能缺少银行的支持。银行在企业小的时候给予的支持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而小企业发展壮大后也会给银行提供回报。如我行支持的天明集团就是典型的事例。
小微企业是银行未来获利的新领域。连云港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总体发展态势较好,发展信心较足。据2009年调查,有40%的企业预测发展前景会“好”,其中有26%的被调查企业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好”,有1/3的被调查企业反映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和环境“较好”,有6%的企业反映“很好”。 如果东方银行能把小微企业贷款作为自己的主功方向,一定可以找到新的获利空间,取得新的发展。
小微企业有利于分散银行积聚的风险。对于小银行来说,最大的风险是将贷款放到一个篮子里,依赖一两家大企业。单纯依赖大企业,一旦大企业出现风险,对于小银行来说不是贷款不良率的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因此,要想降低风险,必须分散贷款投向,在不同领域,不同企业都有贷款。
小微企业有利于优化银行的信贷结构。当前东方银行信贷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少数企业或单位占款比重过高,这既增加了风险,也减少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流动性,降低了资金的收益。如果贷款投向以小微企业为主,将会改善我行的信贷结构,小微企业用款一般量少期限短,可以加快银行资金周转,更可以提高银行资金的收益率。同时,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贷款投入,可以借此宣传银行的服务,提高银行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存款等业务的发展。
我们东方银行立足地方性“小银行”,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就要选择大银行不愿做的“小客户”,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对分散“小银行”信贷风险、防控信贷风险、优化信贷结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小银行”与大银行争夺大客户,不仅没有优势,服务不好、服务不了,而且大客户的基本户不在我们行开户,以承兑汇票贷款,资金贡献度不大且不稳定。
为了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我们就要强化对小微企业服务,提高审批效率,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小微企业做到“一日贷”、“三日贷”。在发放贷款之前,要求基本户必须在我行开户,为我行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小银行做强的秘诀:寻找盈利模式
从中国地方许多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市场定位现状看,市场定位不准,经营同质化现象明显。在城市从事商业化银行业务的小银行没有按照自身的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差异化的市场中进行市场细分,导致与国有大型银行市场定位高度雷同,表现为经营产品的一致性、客户群体的一致性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部分小银行轻视零售业务和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热衷于依赖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承办市政、交通等批发业务和大额贷款,没有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伴随着国内中小银行改革和金融市场化的不断加深,市场定位和竞争品牌的重塑已经成为各家地方小银行发展的首要战略课题。
对于地方小银行来说,任何一家银行的人力资源与资金都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满足市场的所有需求,但是只要能够合理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群,并以此为依据提供差异化的特色服务,就很容易树立自己独特的市场形象,占领相应的市场份额。因此,地方小银行能否获得良好的发展,关键要看能否根据市场差异来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国外CAP定位模型强调小银行市场定位的三大要素,即客户(Client)、经营领域(Arena)和产品(Product)。总体来讲,小银行的客户定位应为城市与城郊结合部的居民以及中小企业;产品定位应为零售和信贷业务,并拓展中间业务;经营区域定位为当地化经营为主,探索区域化经营。做别人不做的,做别人看来无利或微利的,只有在这样的理念下开拓市场,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小银行关键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组织构架,这个组织构架要以为客户服务为中心,以按照产品划分的扁平化分支机构和垂直型管理为主线,辅之以矩阵管理的体系。各前台部门是按照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设置的,即由某一类业务类别的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负责组成专业化营销小组,有针对性地满足这类客户的全方位的金融需求。分支机构具有扁平化的特点,即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次,增加以紧凑的横向组织。在同一类业务上实行垂直管理,使管理链条大大缩短,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通过银行组织再造,对中后台业务实行专业化、集中化和标准化的设计,将后台服务中心、数据中心、票据处理中心等集中设置,有利于充分地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控制风险。
六、国外优秀小银行的生存之道
在当今世界金融市场上,不仅有资产几千亿的大银行,也有数量众多的小银行。在大银行的庞大规模的重压下,小银行一样有生存空间,并且许多小银行比大银行更赚钱,生存时间更长。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中小银行成千上万,市场定位各不相同,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客户群。一般意义上,中小银行都将基本服务对象定位为中小企业和当地居民,在业务范围上进行错位竞争,在大银行不愿干的居民零星贷款、中小企业融资、不动产贷款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也有一些中小银行通过市场细分,进行更专业化的经营,如专门从事定期存款业务、批发业务或完全通过远程网络从事经营,取得了不菲的收益。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实施后,中小银行更加重视市场定位,发挥与所在地区的契合优势,通过开展人性化的特色经营谋求生存之道。
美国第一银行是由小型城市银行演变为超级区域性银行的历程也引人注目。它的前身是于1929年由当时的国家中小银行和国家城市中小银行合并而成的国家城市银行信用公司。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兼并和联合,不断进行跨州扩张,1998年兼并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更名为现在的美国第一银行。1999―2001年,通过几次大规模的收购和兼并,成为一家金融控股公司。2004年初,以580亿美元的价格被摩根大通银行溢价收购(收购价为公司净资产的2.7倍)。其成功的经验在于阶段性的正确的战略决策,包括成立银行扩股公司规避跨州经营的限制,收购信用卡业务来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重组有问题的业务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建立金融控股来扩展产品及服务范围等。
合理的发展定位使中小银行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2000年,美国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核销率、不良贷款率分别比大银行低0.44%、0.253%,其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均大大高于4%和8%,高于大银行。
七、树一流标准,做一流小银行
从西方国家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银行呈现两个极端,一是规模,二是独特性。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并存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虽然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然而一家银行的规模大小并不是银行盈利的最主要因素,规模大的银行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银行。在美国,盈利性最好的是那些资产在10亿美元~100亿美元的银行以及资产在3亿美元~5亿美元的银行。经营最稳定的是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美元~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中小银行只要善于利用自身的规模小、服务地域与服务对象明确、软信息处理能力强、管理层次少、决策灵活等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在分散的金融零售业务领域采取适当的经营策略,就会形成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生存空间。因此,做小银行并不可怕,小银行在规模上比不上大银行,但是,只要树立一流标准,做一流的小银行,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空间,确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优势,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东方银行应在做小、做散、做新、做特、做快、做优等方面下工夫,办“特色”银行,创“特色”品牌,搞“特色”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从而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文献综述
直接针对个体私营企业信贷与银行结构的文献较少。由于我国的个体私营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因此针对中小企业研究的部分结论可以适当地用在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针对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获得信贷额的关系,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BERGER 等[5]对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过研究,他根据 1993 年美国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小银行的合并会使中小企业更容易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而大银行的合并会增加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 COLE 等[6]通过经验研究发现,大的金融机构倾向于向规模大、财务指标好并且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提供贷款,而小的金融机构则更多地倾向对与其关系较好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BARTH 等[7]通过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有金融机构所占的市场份额越高,则中小企业信贷的可获得性就越小。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林毅夫[8]认为,我国银行业高度垄断的现状导致了中小金融机构能够获得的金融资源过少,从而限制了他们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要想解决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要建立有利于私营企业信贷的主要由商业性中小银行以及中小型金融机构构成的金融体系。但是林毅夫仅仅在理论上进行了推导,并没有进行实证检验。
罗正英等[9]选取我国中小企业板 2006—2008 年上市的中小企业的信息,通过将企业向不同规模的银行借款项进行分类,计算来自中小银行和大银行的贷款额所占的比例分别构造变量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如果在建立银企关系的基础上开展关系型融资的,那么银行规模的大小对融资的可获得性影响不大,但是该分析只是在建立银企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并没有考虑在舍弃银企关系这个前提时,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的关系。高桂珍[10]通过运用赫芬达尔指数和 CR4 指标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呈现垄断特征,这种状况给我国的信贷资源的配给造成了很大影响,从而使我国银行业的信贷资源呈现出集中化的趋势,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这种状况下很难获得信贷支持。李志赟[11]创建了一个在银行业垄断情况下的信贷模型,通过理论推导发现中小企业融资总量与中小银行的信息优势和数量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并且他还认为在分散化的银行结构中,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支持,但其仅进行了理论推断,并没有进行实证检验。
2 银行结构与个体私营企业的信贷关系
2. 1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歧视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单一,我国最初为了满足大型项目、国有大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建立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的银行业金融体系。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上并不是完全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这种现状导致了一方面是某些急需资金、前景良好的私人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只能转而向成本更高的民间金融借贷; 另一方面是一些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和政府主导的大型项目能更轻易地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信贷,这是由于国家为这些项目提供了隐秘性的担保,国有商业银行为他们提供贷款的行为不是商业化选择的结果,更多的因素是政策上的供给。由此可以推断,国有银行垄断状况的缓解有利于个体私营企业获得更大的信贷支持。
2. 2 大型银行提供小额信贷成本高
由于个体私营企业的贷款额度相对较少,他们在向大银行寻求借贷时单位资金的交易成本较高。大银行集中的资金量高,并且管理更为规范,同样一笔资金,其审批链条比中小银行长,如果这笔资金贷给一个大项目,只需要进行一次复杂的审批程序,而如果要把这笔资金贷给几个小的项目,则同样复杂的程序要重复若干次,这就导致两者在单位交易资金的分配上有差距,大项目单位资金的交易成本就比较低,因此在收益相当时大项目向银行寻求贷款更为容易。
2. 3 中小银行具有信贷优势
信息不对称是影响我国个体私营企业信贷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企业在向银行借贷时,银行需要了解企业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硬信息”和“软信息”两方面,其中“硬信息”是指可以从直观上得到的企业经营信息,而“软信息”主要是指借款企业或者企业主经营的信息,这主要是一些人格化的信息,如企业信誉、企业主个人品行,以及企业主的社会关系等。中小银行或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优势主要体现在了解个体私营经济“软信息”方面的优势。中小银行的业务范围往往集中于一定的地域,由于与个体私营企业更加接近,导致中小银行能够从企业的所有者、企业所在的社区甚至企业的供货商等各个方面了解个体私营企业的软信息,因此不管企业以前有没有信贷关系,中小银行都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并且由于软信息具有人格化和模糊化的特性,难以用书面形式进行表达,因此决策链条过长不利于软信息的传递,而中小银行的决策链条相对较短,对个体私营企业的信贷请求进行评估更加全面,中小银行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判断更加准确。
通过以上对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分析不难发现,针对个体私营企业的信贷需求,各银行的反映是不一样的,中小银行或者中小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个体私营企业提供贷款,由此可以设想,银行业的竞争越激烈,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程度越低、中小金融机构越发展,我国个体私营企业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的信贷规模会越大。
3 实证检验
3. 1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3. 1. 1 我国银行业结构指标
银行业结构的衡量最常见的是行业集中度,其反映的是大银行与小银行在市场份额上的差距。例如 CR4 是指 4 个最大的企业占有该相关市场份额。同样,5 个企业集中率( CR5) 、8 个企业集中率( CR8) 均可以计算出来。笔者用市场份额也就是各个银行的信贷额占总信贷额的比例反映银行业的市场状况,考虑到我国银行业寡头垄断的现状,选取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内信贷总额与我国存款性公司的国内信贷额的比值表示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垄断状况,用 Z 表示 4 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量,用 SZ 表示存款性公司的贷款总量,设 JZ =1 - Z/SZ,JZ 的数值越大,表示国有商业银行占的市场份额越小,这表示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中小商业银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3. 1. 2 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信贷支持指标
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信贷主要来自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出于数据的可得性,假定在金融机构信贷收支项目中私营企业及个体的贷款额主要来自银行。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信贷需求要大于我国金融机构给他们提供的信贷额,因此假设在一定时间点上金融机构给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的信贷量就是他们所能从银行业获得的最大信贷支持。笔者用金融机构私营企业及个体短期贷款余额表示个体私营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从金融机构获得的信贷支持,信贷余额用 L 表示,L 的数值越大,表示个体私营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越大。
3. 1. 3 样本区间和数据处理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选择 2000—2009 年的季度数据进行研究,为消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对变量L、Z 和 SZ 用 X11 方法进行季节性调整。对变量L 和 JZ 取对数记为 ln L 和 ln JZ,计量过程均采用 EVIEWS 6. 0 软件进行。
3. 2 实证检验
3. 2.1 协整性检验
协整检验最常用的检验方法有 EG 两步法以及 Johansen 协整检验,EG 两步法只能适合于单方程的协整检验,而 Johansen 可以检验多个变量,由于模型只涉及两个变量,因此采用 EG 两步法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采用 EG 两步法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残差检验的结果如表2 所示。
由于检验统计量的 ADF 值小于1%的显着水平的临界值,因此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由检验结果可知,ln L 和 ln JZ 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个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认为 ln L 与 ln JZ 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银行业的结构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可获得的信贷规模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由于变量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根据 AIC 和 SC准则,判断变量的最优滞后期为 1,在此基础上建立协整方程,其形式为 ln L -3. 480 016ln JZ =0,由于协整系数为负,因此两者存在正向关系,为了具体判断是由哪个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化,需要进行因果性检验。
3. 2. 2平稳性检验
为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对数据采取取对数的形式,采用 ADF 方法进行平稳性检验。ADF 检验方法通过在回归方程右边加入因变量 yt 的滞后差分项来控制高阶序列相关,分别对 ln L、ln JZ,以及其各自的一阶差分形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1 所示。
由检验结果可知,每个变量序列的原序列均是非平稳序列,而各个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可以判断变量 ln L 和变量ln JZ均为一阶单整序列。由于两个变量都是同阶单整,不能直接用因果检验分析其相互关系,因此要对他们进行协整性检验。
3. 2. 3 因果性检验
虽然 ln L 和 ln JZ 并不是平稳变量,但是由于两者同阶单整且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对两者进行因果关系检验,以辨别两个变量间相互作用的方向。根据 AIC 和 SC 准则,确定滞后期为1,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如表 3 所示。
由检验结果可知,两者存在着互动关系,不仅ln JZ 变量的变动可以引起 ln L 变量的变动,ln L变量的变动也可以引起 ln JZ 变量的变动。
由以上的检验可知,银行业的发展状况与个体私营经济的信贷支持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 1) 银行业竞争加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程度下降,说明除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中小银行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一定的货币供给水平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下降,其占有的资源总量就下降,中小银行获得的资源总量增加,那么中小银行将会有更多的资金贷给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规模增加。
( 2) 个体私营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增加,企业将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发展,从而使个体私营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加,企业规模扩大,会向已经建立银企关系的中小银行寻求更多的信贷,中小银行的信贷量增大,其利润水平上升,从而更加有利于中小银行的发展。
为了个体私营经济能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缓解其向银行贷款难的困境,从而使其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1) 加快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国有银行规模庞大,机构庞杂,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效率低下。因此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使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能在国有银行内部得以建立,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将独立法人制的结构改革运用于国有独资银行的部分分支机构中。通过各种分权行为以实现国有银行产权的多元化,可以使在机构运行中的决策权下移,链缩短,从而提高国有银行的运行效率,运行效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决策成本,从而有利于对个体私营企业信贷支持的增加。
( 2) 适度开放金融市场,以增加市场竞争度。为了给个体私营经济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政府应适当放开金融市场,适当放宽各种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我国各种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发展地方中小银行,完善农村和城市信用社,并采取措施扶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从长远来看,着手建立一个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信贷的金融体系是解决个体私营经济信贷困境的根本办法。
( 3) 鼓励大型银行向个体私营经济贷款。适合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体系的建设需要时间,因此在短期内为了促进个体私营企业发展,鼓励大型银行增加对个体私营企业的信贷仍然很有必要。为了使银行更有动力向个体私营经济放贷,可以规定适当提高向个体私营企业贷款的利率上限。从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寻求利率很高的民间借贷的行为来看,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在急需资金支持时其所能支付的资金成本是很大的,适当提高银行的贷款利率不会使个体私营经济的信贷需求减小,反而有利于其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
参考文献:
[1] 傅太平. 私营企业外源性融资的困境与对策[J]. 求索,2006( 4) : 44 -46.
[2] 刘康宁.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 经济研究参考,2012( 41) : 94 -96.
[3] 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 经济研究,2001( 1) : 10 -18.
[4] 鲁丹,肖荣华. 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和中小企业融资[J]. 金融研究,2008( 5) : 107 -113.
[5] BERGER A,SAUNDERS A. The effects of bank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small business lend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8( 50) : 187 - 229.
[6] COLE R,GOLDBERG L,WHITE L. Cookie - cutterversus character: the micro structure of small businesslending by large and small bank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4( 39) : 227 - 251.
[7] BARTH J,CAPRIO G,LEVINE R. Bank supervisionand regulationn: what works best[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4( 13) : 205 - 248.
[8] 林毅夫. 金融体系、信用和中小企业融资[J]. 浙江社会科学,2001( 6) : 9 -11.
[9] 罗正英,周中胜,王志斌. 金融生态环境、银行结构与银企关系的贷款效应: 基于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 金融评论,2011( 2) : 64 -81.
组建中小型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强化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一个重要措施。30多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在中小商业银行总数、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数量、资产总额、市场份额等指标上,不断走强。中小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发展,打破了传统体制下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提高了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中小商业银行逐步失去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支持,原先的“竞争优势”有所削弱。在新的环境中,这些中小商业银行能否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的重要竞争主体,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高度的关注。
一、中小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小商业银行的建立,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决策层对金融业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一般均衡制度变迁,即整个市场制度或交易规则的变革,采用公共选择的方式,需要利益各方的认同;另一种则是局部均衡制度变迁,通过合约方式或非正规规则的变革,利用局部市场交易实现。采用一般均衡的方式,由于需要高度一致而易于陷入“一致同意的陷阱”(盛洪,1997),出现路径“锁住”问题;而通过对部分市场进行局部均衡式制度变迁,则可以在没有他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新的制度供给易于实现。中国金融体制的变革,囿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博弈主体众多、利益关系复杂等因素的限制,没有选择对国有银行体系进行全面、激进的市场化改造,而是进行“增量”改革,大力扶植新兴的中小银行,以外部的变化来促进国有银行内部的变革。自1986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设立交通银行起,我国先后建立了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另有海南发展银行等2家建立后被关闭或兼并)、112家城市商业银行、3家农村商业银行等。截止2008年末,中小商业银行(含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下同)共有机构网点9893余个,资产总额5.26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5.6% 。尽管从量的角度,中小商业银行的总体实力还不是很强,然而,这些银行从建立伊始就采取了股份制的现代企业架构,基本按照商业银行的规则运作,初步建立了市场化经营模式,从而促进了市场竞争,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的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了一些不利的变化:首先,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新兴中小商业银行建立后,国有银行由于其自身处境相对恶化,已经不再以国有企业或社会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受其自身利益函数的支配。通过参与市场交易和股份制改造,国有银行大多已经上市,产权结构与经营模式与市场逐步接轨,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使得中小商业银行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的相对优势呈弱化趋势;其次,国外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力度加大,构成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又一市场威胁。早在开放之初,国外银行就开始在我国市场抢滩设点,到“入世”当年的年末,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已达44家,设有营业机构190处,加入WTO以后,银行业对外资陆续开放,外国银行的进入力度不断加大,有专家认为,在未来10到15年内,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可从目前的2%增加到30%,如不采取有效对策,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势必将受到有力的冲击。
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运行机制中存在深层次缺陷,成为其开展市场化运作的严重羁绊。表现在:
1.治理结构失灵。中小商业银行最大股东一般为地方财政,持股比例近30%,其余大多是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这种地方政府相对控股的股权结构,使行政干预合法化,其主要经营者通常是由政府选拔和任命,行政管理的色彩较浓,本应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经营班子长期在市场和政府两个目标间徘徊,中小商业银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多流于形式,未能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矫正机制,法人治理结构一定程度上失灵。
2.资本规模过小。中小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大多为两亿元左右,而《商业银行法》等法规又规定商业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对最大十个客户发放贷款的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50%,这就使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十分狭小,贷款能力呈现内生性约束。在资本金的补充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政府发行国债、增发和配股等方式注资,而多数中小商业银行只能通过私募扩股、收益留存、红利转注册资本等方法来补充资本金,难以适应资产规模日益扩大后对资本金的需求。
3.市场定位不准,经营同质化。各中小商业银行没有在差异化的市场中进行市场细分,导致与4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高度雷同,表现为经营产品的一致性、客户群体的一致性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轻视零售业务,热衷于依赖地方政府承办市政、交通等批发业务,没有形成经营特色。
4.创新能力低下。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偏小,盈利水平较低,难以承受过多的创新投资负担。在创新人才的吸收与培养上,也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提并论,因此中小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普遍低下,由此带来的收益还不到总收入的5%。一些中小银行的经营手段仍然较为传统,高科技设施不足,业务的开展往往凭借常规的经营方式,效益的取得只能依赖职工的劳动技能,营运成本较高,效率低下。
中小商业银行这种“内忧外患”的发展困境,使人们不禁对其市场前景产生了疑问,在这个自古以来强调规模效应的特殊行业中,中小商业银行能否寻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以较低的改革成本,实现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在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中确立中小商业银行的应有地位?为此,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小银行业比较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求得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二、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体系的基本情况及其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银行体系相对发达,是各国经济与金融持续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尽管近年来,国际金融业兼并重组风起云涌,但中小银行在数量上始终保有一个较大的规模。如2005年底,德国仍有3404家信用机构,其中商业银行323家(包括4家全国性大银行、319家地区性中小银行及私人银行),储蓄银行607家(包括1家中央储蓄银行、606家州和地方储蓄银行、)以及信用合作银行、不动产抵押银行等共2340家。美国银行业结构比欧洲大陆更为分散,2006年底共有商业银行8315家,储蓄机构1590家,其中中小银行约占银行总数的94%左右,资产约占银行业总资产的23%左右。
与中国中小商业银行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银行大多有着数百年发展的历史,具有比较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内控体系,在制度、法制、信用、经济等宏观环境方面也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中国中小商业银行饱受诟病的产权制度为例,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大多内生于资金供求的矛盾之中,由民间资本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自发投资形成,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而完善,由于不存在中国中小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那种由地方政府实际控股的股权结构,因而银行的运作以市场为取向自主进行,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但是近几十年来,欧美中小银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国内,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使得银行业内部以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加剧,中小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受到侵蚀,1994年美国《跨州银行法》的实施,更是使地方中小银行直面大型国民银行的竞争;在国外,中小银行也受到外国金融机构的威胁,因为欧美国家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高,开放力度大,中小银行承受的来自国外大银行的压力也更为强大。
为了应对市场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和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其一,加强行业内部战略联盟或合作安排。在英国,储蓄银行的内部整合早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最终组成了信托储蓄银行集团。在法国,合作银行重组成4家大的合作银行集团,储蓄银行转化为第五大合作银行集团,从而垄断了免税储蓄账户。在意大利,许多合作、储蓄机构成为大的银行集团的一部分,并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而在美国,中小银行则是通过银行控股公司及联系银行制度进行业务合作。
其二,大力开展专业化经营。欧美一些中小银行在对客户和业务进行市场细分后,根据自身优势,确立了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社区服务的经营目标。有些银行选择某一子市场进行专业化经营,如专门从事清算支付、定期存款等,即所谓的“窄银行”业务,以求生存和发展。不少银行还成立了附属机构,完全通过远程网络从事经营,取得了不菲的收益(丁志杰,2002)。
其三,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各国中小银行探索了一些新的业务形式,如以浮动利率贷款、利率上下限保险等进行套期保值或转移风险;以贷款权对换交易、股权贷款等增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等。一些中小银行还将业务经营的技术支持部分和非核心银行业务外包出去,以集中力量从事核心银行业务,降低经营成本。各国还普遍注重强化内控措施、实行资产证券化管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资产质量,分散了市场风险。
其四,努力用好政策空间。鉴于中小银行对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性,欧美各国政府对中小银行均采取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如在德国,政府对储蓄银行提供明确的正式担保,用于提高信用评级,以降低融资成本。在美国,政府允许中小储蓄机构自由提取坏帐准备金以减轻税赋;允许中小银行比较自由的调整存款利率,以利于同大银行竞争。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欧美中小银行充分利用了这些优惠政策,使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欧美中小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给我们十分有益的启示,它充分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小银行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因为中小银行内生于一定的经济体中,契合了地方经济和社区居民对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即使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仍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当前,以人均GDP水平衡量,我国经济发展与欧美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相当(皆在3000$/人左右),中小企业已经逾1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吸收了我国年新增就业人口的85%以上,从理论上讲,更应顺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大力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形成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局面。对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中小商业银行要实施进取性的经营策略,努力拓展生存空间,通过强化同业合作、开展差别化经营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创新,培育自己的比较优势,在与国内外大银行的市场博弈中,以能动性求得竞争的主动权。
三、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思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1.要深化产权改革,克服法人治理结构失灵。规范明晰的产权关系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的制度优势,也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要多管齐下,加大调整产权调整力度,一方面,一些管理规范、业绩较好的银行要力争早日上市,成为有现代产权制度和社会约束的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另一方面,也要面向社会,多渠道吸收社会公众和民营资本入股,稀释政府或国有法人股权,改变这些银行由地方政府事实上控股的现状;也要大力引进有欧美背景的国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从已经成功引进国际资本并且上市的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等单位的情况来看,国外资本的参与,不仅仅是参股或控股的股权数量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带来新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带来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财方式,是一个质的变化。要抓紧研究和制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并推动立法,确保在经济和文化转型时期,中小商业银行能够真正摆脱直接的行政控制,转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运作,建构符合国际惯例、运作规范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2.明确市场定位,实施差别化经营。从理论和实践二个层面来看,中小规模的银行因自身实力的限制难以对大客户在短期内提供大量融资,或者虽勉为其难实现了融资,但因资产过度集中而易于积聚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快调整经营方向,合理开拓客户资源,避免与大型中外银行正面冲突。除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等少数规模较大、业绩良好的中小商业银行可根据政策调整情况和市场需求,适时突破区域藩篱,拓展业务空间外,绝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应立足当地中小,实施“三市”战略,即面向市属企业、市民和市政部门开展经营,积极开展零售业务,争取零售业务在银行业务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以维持自身赢利的稳定性。要将零售业务的发展战略定位为密切联系顾客型,构筑有效的金融产品供给体制,扩大信息技术投资,提高业务效率。要尽快抢占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份额,尽可能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实行差别化金融服务。对公司客户,要实施存贷款业务、本外币业务联合营销策略,加快新的信贷产品和其他各类信用工具的开发利用,尽可能为优质客户提供量体定做的服务与产品,增加自身的吸引力。
3.要完善内控机制,有效防范风险。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数百年发展的历史表明,完善的内控体系和较高的资产质量是它们历经劫波而始终屹立市场潮头的一个重要保证,有鉴于此,各中小商业银行应狠下功夫,苦练内功。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树立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理念,建立健全目标明确、高效灵活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在信贷全过程推行责权利相统一的岗位责任制,实行轮岗制、责任分离制,如帐实分离、审贷分离等,加强风险评估和信贷管理,消除不良资产滋生的土壤,有效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要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引入激励机制,将清收指标纳入经营目标计划考核;协调有关政府部门,以欠款大户为重点,依法收贷,司法部门将此类案件列入执行重点;要适时建立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对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资产进行分类重组,以盘活资金,增强发展后劲。
4.要准确市场定位,加强同业合作。按照国务院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总体思路,除农业银行外,其他国有银行向大中城市收缩,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把握机遇,除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上海、南京等少数几家省会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向综合类银行方向发展外,其余中小银行应选择专门业务领域或地区集中型的战略定位,把为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服务、为农村经济服务,为社区居民服务作为重点服务目标。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以管理扁平、信息共享、商业智能为目标,大力开展金融创新,针对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发设计不同的金融服务种类。要推动中小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以股权为纽带,通过相互参股的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合作各方突破自己的局限,利用各自在特定领域的比较优势延伸经营触角,拓宽利润空间。
5.开展制度创新,强化政策扶持。与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相比,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政策环境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应与时俱进,开展制度创新。在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地域限制上,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可以研究制定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等一系列量化指标,在加强风险预警和金融监管的基础上,允许达标的中小银行以及一些实力较强的省会城市的该类银行先行跨地域发展;在业务扶持上,借鉴欧美做法,允许中小银行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种类对利率作较大浮动,并适当提高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利率,使客户有一个风险与收益的比较空间;要建立有利于中小银行进行贷款活动的辅助体系,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大的特点,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保险制度及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制度。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中小银行一定的税收优惠,降低所得税率,使其获得休养生息和自我积累的能力。
6.重视人才与科技,提高金融创新水平。当今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以美国地方中小银行为例,他们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加大了金融创新力度,如以浮动利率贷款、利率上下限保险等进行套期保值或转移利率汇率风险;以贷款权对换交易、股权贷款等增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了地方中小银行的经营特色。中小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也应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的进程,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支持营销策略的完成。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加快业务经营渠道的拓展,开通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功能,并且要不断进行完善,增加功能的先进性和便利性,使其成为吸引客户的有效手段。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现有各种业务品种进行有机整合,增强金融产品的综合功能,满足客户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此外,还要加快数据库的建设,通过计算机技术对银行内外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于市场细分、客户分类、需求预测、成本管理、效益分析等各个环节,为中小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盛洪:1997:《局部均衡、一版均衡与制度变迁》,《经济研究》第2期。
[2]丁志杰:2007:《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金融论坛》第4期。
[3]王学敏:2007:《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人文杂志》第5期。
[4]盛松成等:2000:《对我国股份制中小银行发展若干问题思考》,《金融研究》第10期。
市场定位就是指中小商业银行为自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找到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适当位置,使自己的各个方面能在客户心目中留下别具一格的商业银行形象和值得购买的金融产品的印象的过程。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内容包括竞争战略定位、顾客定位、产品定位和形象定位。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要通过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等等作为基础,最后确定市场定位战略。准确的市场定位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应对外资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双重挑战。
二、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现状
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建立至今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将其业务定位于资金批发业务,以从事对公业务为主,区域定位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在经营中把开发大客户作为业务的发展重点,造成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交通、电信、电力、烟草等大系统和大行业。中小商业银行的这种定位现状,反映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中的很多缺陷:对市场营销环境研究不够,未能完全认识到银行营销活动所处的环境;市场细分流于形式,难以发现补缺市场;对目标市场的评估不够深入,目标市场选择存在误区;定位缺乏差别,跟风现象严重;竞争战略定位雷同以及产品缺乏内涵式创新等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加大了中小商业银行的机会成本;增加了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影响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难以培养高忠诚度的客户;扭曲市场经营行为,严重的影响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三、中小商业银行营销环境分析
中小商业银行要进行准确的定位,应当按照市场定位的步骤,从环境分析入手,只有明确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够抓住机会,消除威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竞争力的提高。目前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存在着以下这样一些机会:首先,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市场繁荣,企业融资需求的增加给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发展也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后,个人消费市场的成熟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新的业务空间。
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诸多的威胁: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原来具有的体制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而资源规模上的劣势却逐渐凸现;同样,外资银行的进入又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外资银行在管理、规模、体制、产品结构以及国际网络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冲击。
从中小商业银行自身条件来分析,中小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体制优势明显,产权结构清晰;与地方关系紧密;资本补充机制渠道广泛;具有科技运用的后发优势;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特征不明显。但中小商业银行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公众信誉度低于国有商业银行、网络覆盖范围小,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操作缺乏经验、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等等。在全面了解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以及目前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中存在的缺陷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基本思路。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应强化优势,抓住机会,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四、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策略选择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营销环境,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准确的定位,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首先,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应当建立在对市场科学细分的基础之上。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就是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个人市场划分的过程中,改变过去划分因素单一的状况,利用多重变量多次划分市场,以便找到新的市场机会;在对企业市场细分的过程中,应当加入新的划分因素,如企业生命周期、企业信用等级等等,使银行更加了解企业的不同需求,以便实施产品的设计。其次,中小商业银行应全面评价子市场,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应当设法获取自身资源情况、客户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就可以全面评价已经细分过的市场。在评价的基础上,中小商业银行应采取集中性策略选取目标市场。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在几个细分市场上,实行密集型经营,这样可以使中小商业银行在较小的细分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最后,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在选定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对整个经营活动进行科学明确的市场定位,确立自己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目标。
1、战略定位于市场补缺型,逐渐放弃跟随型战略。有很多中小商业银行看到了自身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差距,大多数采取了市场跟随型的定位战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节约了定位中的营销成本,但带给中小商业银行的是越来越微薄的市场利润空间。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客户分析能力,如果依然采取盲目的市场跟随战略,则将处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重压之下,生存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如果采取补缺型战略,则是选择进入新的细分市场,成为小市场中的领导者,在该市场中建立并提高顾客忠诚度。出色的市场补缺战略抓住了新的利润成长点,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发现先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2、调整客户定位策略,重视中小企业、社区服务和个人客户。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就是对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的选择,是市场细分的延伸和体现。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讲,客户定位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与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推进和外资银行的冲击下,中小银行从现有的市场中“分羹”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客户和银行将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更多地自主选择合作对象,中小商业银行被大的优质客户选择合作的可能性将逐步降低。而另一个方面,因为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小企业对金融业有强烈的融资需求。民营经济陷入融资困难的境遇,至于一些资金需求量不大,但时间要求紧,便利性要求高的临时性周转资金,由于目前银行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与此不配套,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银行在给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的时候,一定要加强风险的控制,严格把关,更要在业务中贯彻审慎原则,认真研究避险策略。在贴近地方企业的业务中,应该以科学的财务分析为依据,坚决杜绝指令性贷款、强制性贷款,防止加大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发现、培育和支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有信用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培养客户对中小银行品牌的忠诚度。
(2)重视为社区发展服务。根据银行社区相互作用的观点,中小银行较之于大银行更能够提供银行社区相互作用所需的“亲和性”。因为通过这种联系有助于解决贷款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潜在贷款申请者特征是由其所在社区经济社会环境和特定资产决定的,特定资产的价值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反应社区内各类经济主体的个人收入流量和财富水平。社区具有“溢出”效应,中小银行和所在社区天然的亲和性,必然会使这种“溢出”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信贷评估质量、降低评估成本。
(一)金融业经营制度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及我国现状
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起源于19世纪,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都实行了混业经营。但在20世纪30年生的一场波及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后,结束了银行业的此种经营的模式。当时经济学界认为:发生危机的根源是全能银行和混业经营模式。为了稳定经济金融秩序,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开始确立银行分业经营的管理制度。此后,英国、日本等国也纷纷效仿,均实行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从此以后的50年间,国际银行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占主导地位,全能银行制度只有为数不多的欧洲国家继续实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开始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又成为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向。最早恢复的是英国,它在80年代中期就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全面实行了混业经营制度。到90年代以后,美国银行业掀起一轮并购浪潮,使得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美国金融监管当局也随之放松对金融的管制,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国国会分别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和《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实施细则〉》,废除了实施半个世纪之久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从法律上确立了混业经营模式。日本也于1998年4月实施了金融改革,开始启动银行混业经营模式。在利率市场化方面,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和地区经济金融不断发展及特定历史事件的影响,利率管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各国经济金融运行先后遭遇困境。如美国的“金融脱媒”和“滞胀”,日本的“滞胀”与升值压力,韩国的高通胀和企业危机,中国台湾的高通胀和升值压力,拉美三国的经济危机等。放松利率管制、建立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和资金市场化定价机制于是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应对经济结构转型、转变金融资源动员方式的重大举措。
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始于1994年的金融整顿时代,以前曾实行过近10年的混业经营模式。但随着国际大环境和世界贸易组织后时代的发展变化,也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目前在政策层面逐步打破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之间的分业壁垒。1998年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管理规定》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管理规定》,允许证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1999年10月,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同意保险资金通过基金投资间接进入股票市场;200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2001年10月8日开始实行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可以接受基金管理人委托,办理开放式基金单位的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可以受理开放式基金单位的注册登记业务;2004年修改的《保险法》允许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2005年10月27日通过的新《证券法》放松了对国企资金和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限制。2010年8月5日中国保监会正式颁布《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保险资金可运用于:银行存款;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方面。2013年5月,又出台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试行)》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得以相互融通,使得银行、证券、保险三类资金可以直接流动、渗透和补充,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框架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合作与业务交叉有了明显进展,为下一步规范的混业经营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当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已日趋成熟。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考虑是:确立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目标利率,通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寻找中国的均衡利率水平,逐步实现政策利率由存贷款基准利率向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转化;通过中央银行目标利率调节市场利率,引导存贷款利率,调节货币信贷总量,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金融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动因及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1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推动金融业向混业经营转变的内在动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工具和创新组织形式得到极大发展,使得许多原有的分业监管措施部分失去意义,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高效发展,因此,金融自由化迫使法律对这一发展趋势给予确认,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同时,金融创新也为突破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在负债和资产配置方面越来越多地依靠资本市场工具、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拉动。另外,全能银行制和混业经营可以使多种金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
2市场、客户对金融商(产)品的综合性需求
客户需要存贷款、结算等金融商品,也需要买保险、基金、债券和股票投资及申领使用信用卡,还希望获得“一站式”的金融服务,而分业经营模式使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到限制,不利于满足客户的多层次需求及业务拓展。此外,通过几十年的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务得到巨大发展,他们向银行业的渗透使银行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银行业不得不采取兼并收购等手段,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相互控股和兼并收购,也促使了混业经营局面的形成。
3混业经营可实现规模经济的快速增长
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从事多种经营,可广泛地向客户推销多种金融产品,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其经营资源,在多个行业、多种金融工具中进行广泛的资产负债组合,选用最富生命力的金融工具和从事最有利的金融业务,并在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固定成本分摊。这既降低了单位金融产品的成本,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同时,商业银行在与客户业务往来中积累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可由金融机构整体内的任何部门共享,从而降低经营成本。实行混业经营,大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及保险公司业务,这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促进优胜劣汰,提高效益和社会总效用的提升。
4混业经营能分散风险,使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趋于稳定
全能化的业务经营使银行内部形成了一种损益互补机制,即银行业某一领域金融业务的亏损可由其他金融业务的盈利来弥补。这种内部补偿作用不仅使银行利润收入稳定,而且使银行业的风险得以分散和减小。当金融环境发生变化时,银行业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能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随时调整经营方针和业务拓展重点。此外,全能化经营不仅使资产风险分化,而且资产更富有流动性,更容易实现金融机构的整体稳定性并切实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混业经营容易形成对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特别对中小银行影响极大。
5实行利率市场化意义深远
第一,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利率市场化,分段放开存、贷款利率由市场确定,可通过此利率机制来稳定银行体系的存款,从而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相对稳定。第二,实施利率市场化还有利于增加金融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适时性和有效性。从2013年7月20日起我国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些对缓解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平衡行业间利润结构均有所帮助。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多集中形成于两个阶段。一是以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为代表的各地农村信用合作社;二是以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为代表的各地城市信用合作社。我国目前的中小商业银行则主要是以各地(市)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主。而其演变过程又是以其上述的原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重组整合而成。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我国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村镇银行在内的中小银行合计法人机构有1 400多家,但其资产规模占比仅为15%。同时,这些中小商业银行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内部治理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由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产生发展的固有基础,其股权主要集中在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少数法人大股东之手,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拥有绝对控制权,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由于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处于控股地位,在决定董事长和行长人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基本上是由地方政府直接委派,在人员选派的原则上,较多考虑相应的行政级别,对专业知识和经营才能重视不够,无法保证最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进入管理层。
(二)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固有经营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行业管理水平普遍低下
尽管我国各中小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并且按照公司法规定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占控股地位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的所有人缺位,委托关系不明确,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实际被控制在少数政府资本人手中,董事会(或理事会)、监事会等权力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对银行人形成有效的监督,银行激励机制的设计并没有完全体现商业化原则,仍带有很强的行政性激励色彩。
(三)资本充足率低,资产质量较差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不足2%,很大一部分中小银行还处于零资本状况,与资本充足率8%的监管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扩充资本金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是在合并城市(农村)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从成立起就承接了大量信用社时期在不规范经营时期所形成的不良资产,尽管不良资产比例正逐年降低,但数量仍然偏高。此外,由于旧的管理模式的延续,内部分工、职责划分大都属于粗放式管理,缺乏具有硬约束的监控机制,导致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高,资产质量差,管理水平低,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市场定位不明晰,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应是“民众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即主要面向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和小额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中小银行市场定位不明晰,盲目地与国有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地盘争客户求扩张,贷款对象普遍偏重于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贷款比例很低,并且银行业务单一,经营范围狭窄,缺乏经营特色。同时,作为金融体系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国家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些均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当前经济金融趋势下,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在混业经营和利率市场化趋势下,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对中小商业银行生存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而中小银行本身的痼疾则为其未来的发展蒙上阴影。其内忧外患对中小银行来说是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来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一)明确经营方向,选择正确的市场定位
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的银行业务将不断全能化,同时会产生一批超大规模的银行,它们无论在资金实力、网点设置、竞争能力上都有着中小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小银行仍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空间。按“小银行优势”理论,小银行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由于其服务对象的地域性和社区性特点,可以通过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密切关系而获得各种非公开关联信息,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我国中小企业众多,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由于资金实力强,往往担负着服务大型央企、国企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的金融业务,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业务服务的力度不大。故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城乡居民对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及其他消费贷款的需求也将不断上升。中小商业银行由于业务区域集中,对本地情况比较熟悉,能够为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在对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服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如果中小商业银行能够获得并巩固这个市场,就能为其生存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调整市场定位,把业务范围锁定在本土,客户对象定位为中小企业金融及城乡居民的社区、零售金融服务方面上,并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积极创新服务产品,根据市场需要及自身状况开发新的市场资源和新的投融资渠道,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信用风险。切实“安分守小”,抑制盲目扩张冲动,做好做深做透本地业务,适当控制增长速度,寻求差异化发展,这样才能在竞争中防范风险,求得生存空间。
(二)改善股权结构,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弊端主要源于它们的产权安排,由于地方财政一股独大,行政干预是不可避免的,使得城市商业银行无法真正做到以盈利为最终目标;高管人员的职位和任免均由行政权力决定,这种人事制度无法与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运营模式相匹配,也不利于引进、培养高质量的银行管理人才。因此,改善股权结构,健全内部治理机制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
第一,我们可考虑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民间资本或适度的外资战略合作者入股中小商业银行,这些资本的进入一是会为获取利益而认真行使自己的股权,二是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而其中政府持股比例的下降也有助于改善产权结构,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充分引进民间资本和引进可控的外资也可增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规范市场运作,降低经营风险。
第二,可采取“股权渗透”方式进行行际之间的相互持股,这意味着对单体银行的经营决策引入智力支持并起到“抱团取暖”的作用,发挥合作金融服务优势,与大行抗衡。同时,可防止体系外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实施控股并取得话语权。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尚未完善,境外的一些经营模式和理念在国内极易导致风险,外资控股中小商业银行显然不是管理层愿意看到的事情。
第三,中小银行必须加快战略转型。当前,战略转型是中小银行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商业银行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小微、服务社区居民的市场定位,做到立足本地,防止求“大”;立足简单,防止求“全”;立足稳健,防止求“快”。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导向,利用创新推动发展转型。也可借鉴美国金融业曾实行的连锁银行制模式,发展巩固本土金融业务,做强社区银行,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发展电商业务模式,探索无机构扩张之路。
第四,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明确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职权,发挥监事会等机构的监督和控制作用,保证经营决策准确无误地贯彻到业务经营的各部门及各个环节,有效控制信贷风险,不断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降低不良资产占比,以确保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创新金融工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中小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市场差异化,而要在差异化市场上寻求竞争优势,关键就在于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以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变化,要发现新的市场空间,形成自己的特色,方能与国内外大银行相抗衡。我们的中小商业银行也可以探索创新不同形式的同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如业务合作、结算、外汇、股权参与等,以此拓展业务范围和经营空间,还要利用好贷款利率放开机制,吸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不断增加市场竞争能力。
(四)积极探索资本市场,向市场要规模、要空间
我们的中小商业银行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创新不同形式的发展路径,如在条件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借鉴发展较好的地方商业银行经验,积极探索资本市场,走上市扩容之路等,积极拓展规模和经营空间,切实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总之,发展中小商业银行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中小商业银行只要明确方向、正确定位、优化股权、健全治理、坚持创新,走差异化服务之路;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秉承诚信敬业,合规高效,融合创新的经营理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积极拓展业务,为本地百姓与中小企业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必将迎来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再平:《中小银行九大生存法则》,中国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