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的基础范文

时间:2023-07-24 09:24: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管理科学的基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管理科学的基础

篇1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medical university; health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0 引言

在?t学院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管理学与医学的复合型人才。[1]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框架下,“三早教育”是培养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路径。[2]更具现实的情况是,国家目前在各大高等院校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3]为了满足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是非常关键的。[4]因此,加强大学本科的科研基础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基本素质,已经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5]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训练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6]在此情况下,医学校院也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大量科研基础能力培训的课程。但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殊的专业背景,使得现有的关于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未能满足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引起相关教育学界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1 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清晰

从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在医学院校设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为了满足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和管理学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主要课程设置包括了卫生事业管理类和医学类专业课程。在思维样式方面,由于卫生事业管理学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学,而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其思维样式属于社会科学样式。而医学属于理科,其思维样式属于自然科学样式。很明显,社会科学思维样式和自然科学思维样式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思维的差异也显著存在于二者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研究样式方面。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维都存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医学院校专业目标培养的困惑。学生的思维训练究竟以自然科学还是以社会科学的思维样式为主,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仍然存在分歧。这种专业目标培养方面的不清晰也影响了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的确定。具体来说,为了支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基础能力培养,究竟设置什么的教学目标,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缺乏清晰的界定,需要进行深度的思考和顶层设计。

1.2 理科化的科研思维训练

从学科属性来看,医学属于理科,是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医学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模式遵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在这种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因果关系的证据是核心。因此,在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强调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证据。但在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由于是以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相关的混杂因素没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将变得困难。这就导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经济管理研究当中,更多探讨因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显著有别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当中,通过实验将一些混杂因素进行控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来探讨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就目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展示出来的研究模式来看,主要考察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主要由于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使得单纯考察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变得非常困难。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学生绝大部分是医学类的本科生,教师也是以医学背景为主体。整体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偏向于自然科学。比如在相关的教材当中,其中的例题及相关的习题训练都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而进行的设计。在这种氛围的诱导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思维样式逐渐偏向于理科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

1.3 培养方案偏自然科学实证范式

在医学的科研思维和样式中,无论是基础的实验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偏向于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受此科研思维的熏陶和感染,在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素质培养的教学当中,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占据了主体内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种实验研究设计的样式进行了大量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相关科研基础能力培养课程方面,为了迎合实验研究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相应的设置。比如在统计学教学方面,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实验研究数据分析的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就设置了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内容。而在经济管理研究研究当中常见的多元回归分析等内容则相对较少。客观地说,自然科学的分析范式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仍然存在自身客观的规律,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思维和范式。但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基础能力培养仍然偏向于自然科学,尤其是卫生事业专业设置在公共卫生学院就体现得更明显。

2 治理机制

2.1 转变教学理念

从根本上来说,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从研究逻辑和研究范式来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遵从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式。但在医学院校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偏向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思维,显然不能适应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相关学院必须进行教学思念的转变。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适应时代对于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平台搭建等方面,围绕建立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科研思维的教学思路,注重塑造本科生经济管理科学基础能力,以完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目标。

2.2 重设教学目标

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主要在医院、卫生行政机构等从事管理工作,而且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研究工作。因此,医学院校本科生素质培养必须适应这种管理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在制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素质培养目标时,需要建立培养本科生经济管理思维和基础能力的目标。具体到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需要确立以掌握经济管理科学研究分析范式的培养目标。该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管理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地位,强调塑造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能力的主导思想。

2.3 重置教学内容

在确定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置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经济管理基础研究能力,需要参考综合性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科研素质训练课程的设置。具体在教学内容修订的过程中,删除或压缩相关与医学研究相关的内容,增加与经济管理研究相关的科研基础训练课程。比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与写作、计量经济学等内容。而且,根据相关课程的逻辑关联,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科研基础训练课程群,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更为关键的是,在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强化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重点内容讲授,比如社会调查研究课程中强化对于调查研究的设计、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对于调查数据和二手数据的处理。通过重置教学内容,以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

2.4 完善基础教学资源

篇2

引文:对学校来讲保障其正常运行的基础就是良好的校园管理,因此,学校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要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并以此来对校园师生的行为进行科学的规范。校园管理者要想使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就需要加强和完善学校的行为规范和文化制度建设,以便使学校的正常运行实现,从而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1小学校园科学化、人文化管理研究

小学校园实行科学化、人文化管理就是希望,校园在实际管理中更加科学,为小学生营造一个人文环境氛围。小学校园在进行科学化建设中,一定要制定严谨合理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让教师在实际的教育真正感觉到学生的重要性,对于教学方案能够进行科学性设计,提升校园在实际管理中的水平。人文化管理观念在形成时,小学校园教师在实际教育中应该尊重小学生个性的不同,这样才能对于小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进行科学化引领,在教学中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让小学生对于教师的教育更加充满兴趣,感受到教师教育魅力。

2小学校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素质教育落实不够。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部门对小学校园管理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多,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小学校园中的素质教育逐渐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在现实发展中我国很多小学素质教育落实不够的情况却极为普遍。小学素质教育落实不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我国当下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小学教师往往强调学生自身学习成绩,忽视了其本身综合能力的提高,长此以往小学管理将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愈行愈远,这点值得我国小学重视。

2.2安全管理存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近年来社会大众的戾气有一丝加重的现象,这点反映在校园中就造成了很多的校园暴力与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对我国小学校园建设来说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想要对小学校园进行科学化、人文化、规范化的管理,就必须抓好小学校园的安全管理问题。现阶段我国一些小学校园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校长与学生之间常常发生一些矛盾甚至犯罪行为,这点在小学校园的相关管理工作的建设中必须受到格外关注。

2.3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在小学校园管理的建设中,相关文化的建设关系着小学生自身的发展,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注意,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文化环境建设中,相关小学校园重视程度不够、过于重视课程教学的现象屡有发生,这种现状下对于我国小学校园中的文化氛围塑造极为不利。此外,一些小学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没什么用的情况理念存在较为普遍,这对于教学改革中要求的通过小学校园建设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极为不利。

3小学校园科学化、人文化管理途径

3.1提升小学教师教育水平,完善教师团队。教师是小学生最长接触的校园管理人员,教师教育水平如果提升,那么小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就能获得更加宽广的知识面,让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更加轻松。小学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不单单表现在知识的教育方面,还表现在教师对于小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现阶段,小学教师的素质教育还停留在传统教育内容中,传统的素质教育仅仅对教师对于学生师德教育尤为关注,这样让教师无法提升自身素质教育水平。小学校园在进行科学化、人文化、规范化管理中,一定要让教师对于校园管理规章制度更加了解,在实际校园生活中能够付诸于行动中,为小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形象。

3.2完善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小学校园科学化、人文化管理中,不仅仅是教师团队应该提升自身教育水平,校园管理人员应该积极为学生营造优良的校园学习环境。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需要在校园的人文环境及外部环境两方面建设。小学校园在人文环境建设中,应该让教师在实际教育中拥有更加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完善教师教育环境,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小学生也能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学习,教师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更容易有教学欲望。小学校园外部环境建设中,校园管理人员应该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建设,让校园环境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相吻合,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生在对于学习充满兴趣,让教学与小学生心理变化同步,尽最大可能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3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作为促进学校进步的法宝,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将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效果。因此,建立适合本区域的创新素质教育,破除陈旧的管理模式成为了摆在很多小学学校管理者面前重要问题。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创新中,要融入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育工作的饱满热情,最终使学校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3.4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要深入付诸学校素质教育有序发展的实践。教改的成功与否关系学校是否具备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学理论、转观念。如学校管理人员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要走出传统的教学,引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运用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3.5建立小学校园的安全预警机制。一般来说在小学校园周边的人口密度较大,加上我国国际形势的日渐复杂,社会中的人心动荡,这些原因之下小学生的安全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加上小学生本身人小体弱,安全意识薄弱等因素,为了避免突发的人为或意外伤害出现,在小学校园管理中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就显得很有必要,并能够有效的防治小学生的严重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小学校园科学化、人文化管理是小学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我国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性建设,能够让小学生在教育中更加规范,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保证小学校园全面发展。只有将小学教育管理进行科学化和人文化武装,才能注重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统筹兼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才能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为学校的高效、稳健、快速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篇3

1.高标准的教材规范。教材不同于专著的特点就是,专著要有自己的独特的学术创新,要有自己的创造性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贡献,而教材则是要把成熟的学术界公认的知识系统地规范地加以介绍。因此,规范化是教材不同于学术专著的特有的要求。对于像“新世纪经济学・管理学系列教材”这样一套具有较大规模的系列教材而言,规范化就显得更为重要。《新世纪高校经济学・管理学系列教材》在规范化方面显示出明显而突出的特点。整套教材从章、节、目设置到引文标注,从编写体例到版式与封面设计,都高度规范、统一。这套教材的每一章开始都设有“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每一章后都设有“本章小结”,并都附有“思考与练习题”。这既有利于教师教学过程的开展,又有利于学生自学或复习。

篇4

2学生特点

越来越多的行业在需要专业技术之外,还需要从业者有整体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正是不少学生的欠缺之处。在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听取课堂教师讲授,接受教师对于理论的讲解,不加批判的全盘接受。由于“管理学基础”是跨专业的必修课,部分学生并不期待在课上能学到知识,而是希望能够不挂科,顺利得到学分。存在一定的缺课问题,在对有缺课记录的学生进行的访谈中可以明显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缺勤理由与其本专业性质相关。音乐类专业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抗拒性,认为管理学知识对于未来工作没有帮助,得到的缺勤理由为“要练琴”、“准备演出”。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给出的理由是“管理学理论太难,没有基础听不懂,因而不想上课”。理工科及医学专业的同学表现出对管理学的怀疑,这验证了学生存在整体思维和批判思维的缺乏。

3教学方法的采用及效果

由于课堂容量很大,教学中可以采纳的教学方法有限,主要以教师讲授课程内容为主。在讲授过程中,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通过后续的提问互动环节,发现少部分学生仅能记住案例本身,对于在案例中同时进行说明的理论内容记忆不深,欠缺理解。并且在课堂提问互动环节发现个别学生无法就理论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授课中还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希望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以及专业相关行业的情况,使用管理学理论解释时下发生的事件。选择此种教学法的初衷是希望多专业课堂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信息,拓宽眼界。但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并不关心国际和国内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对本专业相关行业的信息也并不熟悉,对自身未来就业方向比较迷茫。因此,启发法的应用也并不理想。必须要指出,该课程共24课时,课程时间过短对于深入讲解理论是非常大的障碍,适当增加课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4问卷调查中学生对“管理学基础”课程学习的感受及期待

在结课后对参与课程的总共6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并整理出学生在跨专业学习管理学中的感受,以验证教学效果;并收集了学生对于课程的期待,给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由于这一题为开放式问题,因此采用编码方法,将答案进行整理,并按照正向、负向、中性三个维度将学生的学习感受进行分类,采用合理期望和不合理期望将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并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从以上内容中可以总结出一些普遍性特质:(1)多数学生能够在本课程中有所收获,并且产生后续学习的兴趣。学生普遍喜爱聆听真实案例。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可以被部分学生吸收并且应用在现实中。从这一方面来看,对非商科学生开展管理学课程是有积极意义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结合案例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相对轻松并且充满兴趣。同时,有学生明确表述了课程对于个人看待问题角度的影响,过去从某个角度切入问题,课程后能产生整体意识。一些在社团担任管理职务的同学能基于管理学理论,更好的了解团员的想法,从而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2)少部分同学表达出两极分化严重的课程学习感受,一些认为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另外一些则认为课程过于晦涩。对于混专业教学而言,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教师可以通过课下的互动,为学生提供额外指导。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这种情况表明,教师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强化学生的自学理念。(3)多数学生表达出期望在未来更深入的学习管理学知识,同时也期望能够更好的了解管理学理论在本专业就业领域的应用。学生的求知意愿非常值得鼓励,但是由于一些行业的专业性太强,比如医院、乐团、剧院等,教师并不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因而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一问题在未来可以通过聘请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来解决。(4)尽管多数同学表达出了积极正向的回馈,但同时存在的一些负向期望也体现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个别同学提出,想知道“如何发财”、“如何当老板”,这样急功近利的心态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另外,还有一些同学在学习基础理论之后,希望马上获得可以应用于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希望能迅速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希望能在短期了解宏观经济、建立全局观念。这些同学身上所体现的仍然是急于求成的心态。舆论宣传或是学生身边的实例并没有作出好的示范,而教师也应该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学中传递脚踏实地的价值观。(5)值得欣慰的是,由于在课程教学中大量使用了最新新闻作为案例辅助讲解课程,使得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和社会问题产生了兴趣,这是良好的现象。教师应当在平时多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最新、最真实的信息,避免因老旧案例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最后,还有一些同学提出了创业问题以及如何顺利进入职场这一问题。这些期望反映了学生切实的需求,但是体现出来非商科学生并不了解管理、创业、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学创业理论知识。作为应用类大学的学生,也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踏入社会进行实习,从实践中获取经验

5对非商科学生进行“管理学基础”教学的建议

需要肯定的是,对非商科学生进行“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是有意义的,符合我国当前人才培养的方向,认真听课的同学均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但是必须要承认,客观存在的问题也较大。首先,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功利性较强,对于非专业课程的学习动力不强,对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不足。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认为不能马上应用的知识就是无用的。并且,学生对于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实践经验又相对不足,加之怠于思考,因此无法对案例产生深入的见解。平衡理论与案例的比重,恰到好处的进行提示以帮助学生分析思考案例,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其次,如果仅在非商科专业中加入一门“管理学基础”课程,对于想要培养学生系统的管理思维和批判思维来说并不充分,可以考虑添加其他相关课程,更好的完善课程体系,不让跨专业教学流于表面,成为学生“混”学分的工具。最后,班级容量不宜过大。人数过多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跨专业建立教学班的优势。

参考文献

篇5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我一个最大的认识就是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多了,学生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在如何引导后进生学习方面还要继续探讨。

二、对学生的理解

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管理的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本身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理解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授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因此进行教学——即“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一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

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平下去。

篇6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与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主导作用是否充分发挥有紧密的联系。但是,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外部条件的教师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原因而起作用,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上课时,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把数学知识讲清楚,而要自始至终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上的每一项活动。要使学生明确一节课的目的要求,引起他们的学习动机;要创造活跃学生思维的条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探索解题的途径;适当改变作业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通过各种方法,如问答、做练习等了解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予以补救;表扬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小学数学的系统性很强,温故和知新的关系以及新知识与旧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着很大的迁移作用。教学时,注意经常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两位数的加、减法时,要继续复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进一步提高熟练程度;这些基本功熟练了,两位数加、减法以及多位数加、减法就容易理解并达到熟练。又如,学生学过两位数乘、除,再学三位数乘、除就可以类推。有些旧知识虽然不是当前教学新知识的基础,也要适当带着复习,防止发生回生现象。有些知识只是部分相似,又有一定的区别,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产生负迁移,即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阻碍作用。有时在复习旧知识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孕伏一些新知识的因素,以便将来正式教学时更便于学生接受。

三、讲和练的关系与讲授新知识和巩固练习都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讲授与练习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时,往往由于没有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而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讲的内容过多、过细,就会妨碍最有效地进行控巩固练习;但是讲得过于简略,学生还没有理解,就去做练习,也不会受到实效。因此,讲述要精练得当,练习要充分适量,并且注意讲练配合适宜。即使在讲授新知识阶段,也不宜全部由教师讲解,而要多组织学生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划分好课时,每个课时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抓住重点、关键、难点,注意掌握分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些新知识并不全是新的,而是旧知识的发展,只要使学生把真正是新的那一部分弄清楚就可以了。比如,讲三位数乘法,可以在复习两位数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百位数该怎样去乘,写部分积时该怎样对位,很快就可以总结出乘的法则。有些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变式,只要教师点一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例如,教百分数应用题,只要指出它同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就不需要教师再细致地讲,学生可以类推。还有些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推广应用,也不需要多讲。例如,小数混合运算,只要指出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对小数同样适用,学生就可以独立去做。有些完全新的知识或比较复杂的课题,如分数除法,就要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概括出一般法则。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要简练,用词要准确,条理要清楚,逻辑上要严密。这样节省出的时间,可以加强练习。练习要做到充分适量,也要抓住重点、关键、难点,容易地可以少练,难的易错的要多练习;还要有针对性,防止盲目地、机械地多练。及时加强反馈的效应,教师要及时了解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为了保证练习的质量,开始的几道题可以普遍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发现较普遍的和较大的错误要及时引导学生改正,必要时予以补充讲解,估计学生一般能独立无误的做题时,再进行较多的练习。有些内容,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也可以采取讲练结合,边讲边练。

篇7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到课前预习,学生家长监督。课后复习要求做到“一日一小结,一周一总结,一章一报告”。

(2)课堂上动起来的习惯。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另外我还常对学生说“学数学,不仅会做题,还要会讲题”。如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3)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正确表达数学知识,注意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教师细致于微的讲解。

但在实际当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在上面讲的津津有味,而学生却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面对这种情况,有的老师一味地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其实,我们应该从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新课改要求我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不同的情境,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互动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知识,让学生开动大脑,启动思维,一起动脑想,一起动手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不会再充当观众的角色。当然也不会听得迷迷糊糊了。

三、加强训练,巩固双基,力求精讲多练而不是题海战术

课改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益,我们提倡精讲多练。但是有的老师把精讲多练简单的理解为题海战术。我们这里所谓的“练”,是指有目的的练,针对性的练,分层次的练,是在精讲的基础上练。我们要以练来巩固,以练来补充讲的不足。所以练的题目要进行精心的选择,应选对我们所讲的内容起巩固与提高、延伸和拓展类的题目;应该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随便找一大堆题目,丢给学生练习了事,更不能让学生沉溺于题海无法脱身,穷于应付各类习题,以致失去训练的真正意义。

篇8

[中图分类号] S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36-01

一、冬季(气候及地表植被)的特点

1.天气寒冷,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2.夜长昼短,光照时间短,紫外线强度低。

3饲草停止生长,供给不足,营养成分下降。

二、冬季给畜禽健康和生产力造成的影响

1.低温对畜禽健康的影响

1.1低温可使畜禽呼吸道甚至于全身的抵抗力降低,利于病原微生物侵入及生长、繁殖;光照不足,紫外线强度低,不利于杀灭外界环境的病原微生物,以上两点均会使畜禽发病机会增大。如常见多发病为:气管炎、感冒等。

1.2低温对畜禽饲料消化率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饲料消化率与其在消化道中停留的时间成正比。在低温环境中,甲状腺分泌加强,促进胃肠蠕动,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时间变短,影响畜禽全面摄取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消化率降低20%左右。

1.3低温对畜禽生长和增重的影响

在低温环境中,禽畜机体散热量增加,为维持体温提高产热而加快代谢,同时增大采食量,用于生长的能量减少,生长增重放缓,在采食量不能满足基础代谢的情况下,甚至动用体内贮藏的能量以满足生存需求,可使生长停止,体重下降,对妊娠母畜可造成弱仔、甚至流产。

2.夜长昼短、光照不足对畜禽采食量及营养摄入的影响

2.1影响畜禽全日均衡采食,降低了采食量及消化能力。

2.2冬季饲草粗纤维含量增加,维生素减少,营养成分下降,致使草食家畜营养摄入严重不足。

三、 依据以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冬季畜禽饲养管理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搞好畜禽舍的保温与增温

适宜的环境温度是保证畜禽正常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

1.1保温:冬季气候寒冷多变,保暖是首要工作,为此,入冬前要及时对畜禽舍进行全面检查,进行维修,对有损坏的圈舍、墙壁、门窗、顶棚进行修理。入冬后,堵好各处的孔洞、缝隙,采用塑料棚覆盖运动场保温采光。

1.2增温

1.2.1提供热源

如煤炉、暖气、电热板、空调等,在使用煤炉及地下烟道供暖时,要严防排烟不畅导致畜禽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1.2.2增加饲养密度,依靠畜禽自身产热,提高温度

2.保持畜禽舍清洁卫生,通风干燥

冬季为了保温,会降低通风强度,导致舍内湿度过高,高湿易使微生物繁殖及有害气体溶解吸收,过多有害气体滞留,引起舍内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长期刺激畜禽,会使畜禽抗病力降低,诱发疾病,如呼吸道疾病等。所以,应勤打扫舍内粪便,降低因粪便存积而产生有害气体的浓度。保持干燥,及时通风,降低舍内有害气体浓度,以人在舍内感觉不憋气、不刺激、无恶臭为宜。

3.增加光照

沐浴阳光有杀菌消毒、促进维生素D转化、抗佝偻病、促进性成熟、提高生产力等作用。冬季光照时间短,蛋鸡早晚应补充光照达14小时以上,有利于产蛋。后备及经产空怀母猪配种前每天光照增加至16小时,有利于排卵,提高产仔头数。

4.驱虫保健

驱虫就是杀灭畜禽体内外寄生虫。寄生虫病在发展过程中是渐进、缓慢的,它不像细菌、病毒病那样来得快速、突然,但寄生虫病对养殖业来说危害极大。人们常把寄生虫病当作畜牧养殖的“隐形杀手”。冬前驱虫有利于提高畜禽抗病能力,防止疫病发生,意义重大。配合环境消毒等措施,及时清扫粪便,可以达到较彻底的控制效果。体外寄生虫,可在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时,中午用0.1%的双甲咪液等,对畜体及圈舍环境进行喷洒灭虫。

在驱虫药的选择上,要注意:(1)选驱虫谱广、疗效高、毒性低的广谱驱虫药。(2)要多种药物交替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3)也可选用中药制剂。中药驱虫药,除具有驱虫药的所有特点外,还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效果,可以促进生长。

5.消毒就是杀灭病原微生物,冬季太阳光照弱,紫外线强度低,光照时间短,给病原微生物创造了生存条件,畜禽易发传染病,因此免疫接种、搞好舍内外环境消毒,是防止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要求每月2~4次。舍内空气可用过滤消毒或紫外灯消毒。

6.加强运动

运动能增强动物体质,提高畜禽抗病力。种公猪每天运动3小时,可提高品质;奶牛每天运动1~2小时能防止消化道疾病,提高产奶量,舍饲山羊每天活动2~3小时,可提高羊肉品质。

四、寒冷的冬季,在畜禽饲养过程中,管理上采取保温与增温、增加光照等措施外还应注意饲养环节

1.改善日粮品质,增加日粮饲喂量

寒冷的冬季,因畜禽机体维持需要增加,要适当增加完善饲料营养。草食动物,要适当补充精料,奶牛可增加混合精料10~15%,外出放牧要迟出早归,特别是山羊要放在阳坡上,夜晚要适当补饲精料及人工牧草。

2.改善饲喂方式

篇9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传授知识时记住自己只能在引导、点拨、拓展上狠下功夫,要设法充分调动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果教师一味地以自己为中心,把课堂完全当成自己独有的舞台,只在乎自己表演得是否完美,按照“讲知识讲例题——总结——练习——讲评——布置作业”的模式唱戏,就会造成学生学的死忘得快的局面。如在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时,由于变式题很多,学生掌握起来很是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探索中逐步领悟各种变式。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学平方差公式(a+b)(a-b)=a2-b2,教师解疑答难后让学生计算(x+y)(x-y),学生观察后会很快发现x、y分别相当于公式中的a和b,故有(x+y)(x-y)=x2-y2,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提出以下变式让学生计算。

变式一(2x+y)(2x-y),变式二(x+3y)(x-3y),变式三(2x-3y)(2x+3y),变式四(x2+y2)(x2-y2),变式五(2xn+y3)(2xn-y3),变式六(-2x+y)(-2x-y),变式七(-2x-y)(2x-y),变式八(x+y+z)(x+y-z),变式九(x+y-z)(x-y+z)。

每一个变式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的结构变化。学生在逐步解决这些变式的时候,会感觉像是在变戏法,从而兴趣被提起,雄心被激起,在快乐中轻易掌握了所学知识。

二、批评和鼓励的关系

教师在传授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必须不急不躁,轻批评重鼓励。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尚处于懵懂之中,尤其是初中的学生已有些爱面子,有唯恐说错遭人嘲笑的心理,如果教师重批评轻鼓励一定会把学生的思想扼杀在摇篮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由怕回答到不回答、由积极动脑到不动脑——静等答案,这样学习必然会事倍功半。如学生在初学几何证明题时,一般都写不好证明步骤。这时如果教师过于急躁,一味地批评学生,必然会使学生学的吃力、迷茫。而教师如能抓住学生步骤中的个别闪光点进行鼓励,加以引导,学生的自信心就会猛然增强,兴趣高涨地集中精力主动去思考、探究,这样当然会事半功倍。

三、讲与练的关系

讲与练的关系实际就是知与用的关系。用是为了巩固知、深化知、升华知,所以,对于初中生学习数学而言,练比讲更重要。只讲不练,讲的再多再好也显得空洞、抽象、难懂。

讲不必多,但要准且重难点突出。对于一些规范的解题步骤,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易出错的地方并加强督查。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或法则,最好能引导学生总结成口诀,这样学生就能听的明白记得牢靠。例如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学生只要看一遍就会领悟的很准。把去括号添括号法则总结成“正不变负全变反”、因式分解的方法总结成“一提二套三分四查”则易懂易记。

面对学困生,切忌把问题讲的太神秘,使学生望而却步。有些“例外”情况,需要“讨论”,刚开始最好不要提,待学生熟练后,再引导学生“深入”。如果开始教师就强调全面、严谨,这样对于那些“例外”较多的问题,必将会加上一大堆的限制条件,文字叙述也会很长,这样就会喧宾夺主,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一点也记不清。而如果先讲少点,把“汤”先煮好,再慢慢往里加“料”,往往效果会很好。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一般式ax+b=0(a≠0)中 a和b的取值情况对于方程根的影响不应过早拓展,应在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再引导学生分类讨论,这样才能体验到水到渠成的乐趣。

精讲多练,练会再讲,一次比一次深入、完整,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人入胜,这要比企图一次性地解决问题有更好的效果。

四、基础与提高,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提高,没有知识就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学好知识,才能由量变到质变,促进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大量基本习题的常规解法。俗话说 “熟能生巧”,学生只有先熟练掌握大量习题的常规解法,才可能有灵活运用与一题多解的可能,也才可能脱离题海战术举一反三。若常规解法学生还没熟练,就大讲特讲灵活、技巧,那只能是“拔苗助长”。

在培养能力方面,应着重抓好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贯穿于整个数学的学习中,数的计算和式的计算随处可见。如果计算能力不行,即使会做也会经常算错,这样失分点就会很多,所以必须培养好学生的计算能力。当然,在抓计算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运用数学思想解题等其他能力的培养。

五、课本习题和课外补充题的关系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1 引言

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整合成机能学实验,并相对独立地改革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2012年在温州召开了全国首届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论坛暨机能实验技术研讨会。大会探讨了机能学实验的重要性和现阶段的改革和建设。数年来的机能学实验的成功实践显示了机能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较好平台。因此,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是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2)。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积极开展机能实验教学改革,这些均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不过,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基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教学不同程度的揉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机能实验的共性。1998年由

韩志远,讲师,广州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510182),15919686676,email:.

我们学校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室整合而建立机能学实验,从此开始机能学实验的实践、理论完善和不断改革。最革新一点是开设开放性的设计性实验的的设计与实践。而且多次获得教学成果奖和省精品课程。另外,我校主编的人卫版《机能实验学》更新机能实验学的知识,增添了部分改良的实验方法。这说明了我校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就。作为生理学教学的教师,参与编写《机能实验学》和机能实验的实践,因此从生理学角度谈谈自己对高校机能实验教学的作用、意义以及今后因注意的一些问题。

2 正文

2.1 机能实验促进生理学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是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各种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学好《生理学》对每一位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生理学》 内容相对抽象、复杂、难以理解,且学生接触较早,表现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机能实验教学,尤其是综合实验部分,都是密切结合医学临床的动物实验。这对于医学生来说,实验当中的未知的部分,往往会产生神秘感,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这是一种自发的内在需求,能大大激发学习兴趣。生理学实验是机能实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机能学的基础。一方面机能学实验中约1/2的内容涉及到了生理学,另一方面生理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的活动过程和规律,不了解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和规律就不能掌握疾病状态下的机体偏离正常的活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其奠定了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机能学实验是生理学理论的延伸和实验依据。通过机能实验学的学习和学生的实验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这里以“连续刺激对心肌和骨骼肌影响的特点”这一实验为例来说明。这个实验主要观察骨骼肌和心肌两种不同肌肉受不同程度电刺激的收缩反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生理学上动作电位和收缩之间的关系:给予极低强度的单一电刺激(0.05mV)坐骨神经,其支配的腓肠肌不会发生收缩;随着电刺激强度加大,逐渐超过阈上刺激(1mV),我们会观察到单一阈上刺激后腓肠肌出现一个收缩反应即时我们加大到10mV电刺激强度,腓肠肌出现的收缩程度不会加大;低频率连续阈上刺激(多个5mV电刺激),腓肠肌出现多次收缩;加大阈上刺激的频率,腓肠肌会出现持续的强直收缩反应。学生可以很直观的观察到这一现象,也很容易结合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即单次阈上刺激引起一次收缩;连续阈上刺激可引起多次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不可以叠加,但肌肉收缩可以叠加从而引起强直收缩。这是骨骼肌的特点。结合心肌的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特点,通过比较两种肌肉的收缩特点,学生会主动去探索这两者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距,这样就促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动作电位和肌肉的收缩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生理学的理论知识。

2.2 机能学(设计性)实验促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理论知识的深化

近5年,我校机能学实验积极开展开放性的设计性实验的改革,加大投入力度, 学生在带教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自行设计并开展实验,这有利于学生去理解深化理论知识,也利于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通常会选取一个生理学的理论知识点入手,这本身就是一个验证理论的实践过程,从而理解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学生找到切入点后,会思考怎样去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想。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主动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等中外文数据库工具来查找相关文献来解决相关问题,如:采用什么方法手段比较客观、科学、公认,这个假想的研究进展或背景怎样,以及怎样初步确定自己的探索性实验的初步准备工作 、有没有备用计划等等。这些均是科研思路培养的必须。第三.实验设计后实验操作的过程同样重要,实验过程中遇到与假想不一致时,学生会主动思考和分析出现的原因:技术原因、实验设计原因、抑或理论本身原因,有时可在实验操作过程解决,这是科研思维培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培养方式可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3 结语

生理学作为机能实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本专业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实践结合理论,尤其是生理学理论的能力,从而加深理解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开放性设计性实验可在不同方面极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因此,为促进包括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我们更应重视机能学实验的教学和改革。

篇11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学生的生活是学习的基点,是学习的材料。而游戏总能凭借自身的特点吸引众多学生的注意,因此,管理基础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利用周围的环境,关注与课程领域的有机结合,如何将生活、教育、融为一体并通过游戏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应该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重点。教师较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其能否正确的指导学生进行游戏,对教育水平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已经将“自由游戏”的教学方式引进了日常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教育理念的影响,该模式的实施仍受到一定影响。这篇文章将对此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为中国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带来帮助。

一、游戏教学法

(一)游戏教学法简介

所谓的“游戏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借鉴或者自己编写一些有益于学生智力发展、符合教学需要的游戏软件和课件,从而进行信息技术的传播或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该方法并不是完全依靠游戏,不是将完整的游戏单纯地在课堂中使用,而是在规定的教学任务下以游戏为辅助,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发现并解决问题、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策略的运用。

(二)游戏教学法在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游戏教学法自发现以来,不断发展并完善,目前已经被应用到各个教学领域,并且在不同领域其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以及该方法在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可以看出,游戏教学法在该领域主要有以下作用:

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管理基础课程的内容比较乏味、繁琐,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厌倦心理,利用“游戏教学法”可以引进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对于进一步推动管理基础课程的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游戏教学需要学生的集体参与探讨,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共同探讨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等来完成学习任务,这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游戏教学法还具有其他重要的作用。譬如,能够实现新课改之后的现代化教育,体现现代教学的主要思想和理念。

二、游戏教学法在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实例分析

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游戏主要包括训练决策思维的游戏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游戏,其中以沙漠求生游戏一些运动类的游戏最具有代表性。

“游戏教学法”在现代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力度及其大,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相关院校和教育部门加大对该教学方法的管理和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对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大。但是,由于受到过去落后教学思想的制约,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有关游戏教学的体制并未完全成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解决。比如,教师满堂灌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缺乏自由活动和自主讨论的时间;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设计的游戏严重脱离教学主题,与所学知识无关,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并对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游戏教学法在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正确应用措施探讨

要想加大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力度,首先必须加大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师要严格按照管理基础课程的课本内容和教学任务,制定适合本节内容的游戏实例。其次,在游戏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并体会游戏的乐趣,从而掌握课本知识。

四、小结

游戏教学法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在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该方法的重要性,将其正确应用到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为我国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篇12

劳动技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做到合理施教,组织好劳技课的实践活动,加强劳动技能训练,通过形式多样的的劳动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劳动技术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表明,“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初中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劳动技术课则是薄弱环节中的薄弱科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对劳动技术课的意义认识不足;(2)教材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3)忽视培养学生操作能力;(4)教学设备、实习场地条件差;(5)缺少高水平的劳动技术课专任教师。因此,要切实加强初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与管理。

一、正确理解劳技课教学基本要求和特点

劳动技能的培养是劳技课教学的核心,在劳动技能的培养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技课教学有以下的特点:

1.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注重学生所从事的劳动项目和内容,组织有关知识的教学,做到手脑并用,知识和技能并进。

2.注重思想教育。劳技课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全过程渗透。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劳动技术教育受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性别、认知水平和能力,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项目和内容。

4.注重综合性。把有关学科的知识技能有机地渗透到劳技课教学中,把劳技课教学与参加校办厂、校外工农业生产的劳动,以及参加社会和学校的公益劳动,自我脑力劳动、家务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二、认真钻研教材,优化课堂结构

遵循劳技课教学的特点和基本要求,结合现行教材、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及教师个人特长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然后设计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1.激趣导入。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常用的方法有:讲故事、猜谜语、实物展示、设疑、谈话等方法。例如,在讲授初中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刨削》时,可利用谜语“一只猫顺板跑,吃木头拉皮条。”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高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接着导入课题。

2.突破重点和难点。做好技术操作示范是劳动技术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完成好这一教学任务,教师的操作示范至关重要,要求教师示范动作要规范、娴熟,步骤要清晰、明了;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有些动作可以夸张、放大一些,尽量让学生看清楚。因受教学内容限制,有的动作不宜演示清楚,可选用电化教学的手段进行演示。

3.加强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练习尤为重要。如《简易木制品的制作》一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每人完成一个粉笔盒时,就比较困难。因此,可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这样,教师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在社会劳动中的合作精神。

4.注重成果评价,引入竞赛机制。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要及时做出评价,对好的作品要给以充分的肯定,进行表扬。还可以开展劳动竞赛,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劳动技术竞赛,既能检查教学效果,又能促进技能的形成,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自信、自强、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技术习惯的养成

初中劳动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其特点主要在于它的实践性、基础性和通用性。它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一般的文化课,主要是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它也有传授生产技术基本知识的任务,但那是为技能训练服务的。它也不同于以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一般劳动课,而是使学生通过劳动过程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劳动结合起来,掌握基本的生产知识和使用简单劳动工具的技巧。它更不同于为从事某种职业所进行的专门技术培训,而是给学生打下从事生产劳动的一般基础;即使在实际教学中把某一职业技术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也不能以这个职业的需要为目标,而应该使之成为培养学生通用技术的“载体”。因此,劳动技术课必须以操作训练为中心,采用“手脑并用,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绝不能把它变成劳动知识课。

四、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