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11 02:19: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职称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技职称论文

篇1

通过钢铁企业调研、专家座谈和毕业生调查等方法,确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确定各个岗位的代表性工作任务,然后分析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提炼为行动领域,按照教育教学方法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再转化为该学习领域课程。

(二)多方参与,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程设计资源整合时,与中冶赛迪、重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行业专家、校外兼职教师进行沟通、协商,共同确立改革方案。校内专业教师主要负责调研资料的整理、课程理论基础的搜集论证,以及协调校内外教师的工作。行业专家主要负责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并指导校内教师,确保课程设计体系的准确性。校外教师有选择地参与课程的教学过程,提供相关的实践案例。在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坚持行业专家、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多元化教学,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采用任务驱动,重点培养实践能力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要体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学习情境,在各种学习情境下分解具体任务。如加热炉课程设计,其典型任务是熟练掌握加热工艺要求,并对加热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根据该典型任务确定加热炉设计的下分任务,包括燃料燃烧计算、炉子的热工制度(包括炉温制度、供热制度、炉压制度及钢种的加热工艺制度)和炉膛主要尺寸的确定、炉膛热交换和金属加热时间计算、炉体结构及烟囱等辅助设备的设计,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只需进行下分任务的设计即可。

(四)坚持行动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以加热炉课程设计为例,一方面通过一个个下分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能够在完成每一个下分任务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掌握加热工艺制度制订的方法,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逐步建构较为完整的加热炉作业区工艺和设备情况,明确加热岗位的任务和职责,初步形成职业习惯,毕业后可以直接胜任加热岗位工作。另一方面,该课程设计结合操炉工考试相关的内容,引入行业标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通,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

二、基于“工作过程”法的设计思路

(一)以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设计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锻炼在职业能力和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它既是课程教学的龙头,又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论证。以加热炉课程设计为例,笔者根据分析论证,确定其课程目标为:(1)能力目标。学会制订加热工艺制度(包括加热温度、加热速度、加热时间);能正确进行炉膛尺寸设计,熟练掌握不同钢种的加热要求。(2)知识目标。熟悉加热制度制订的依据,掌握炉型特点和结构设计的要求;熟练掌握加热的特点和要求,准确掌握不同加热缺陷的特点和判断。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同样以加热炉课程设计为例,通过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加热炉初步设计(包括燃料燃烧计算、炉子的热工制度和炉膛主要尺寸的确定、炉膛热交换和金属加热时间计算、炉体结构及烟囱等辅助设备的设计),要求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和拓展知识面,使之得到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为实际工程设计奠定基础。

(三)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实现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教学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加热炉课程设计的具体思路是:首先,明确该课程与专业、职业的关系,确定该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次,进行学习情境和任务的设计,即确定教学内容。如在确定加热温度的过程中既考虑避免出现过热过烧,还要考虑Si、Mn等合金元素的影响及加热目的,从而进行综合确定。最后,进行考核与评价。通过聘请赛迪工业炉和重钢集团的专家进行现场数据对比分析,确定设计与现场生产的差距,从而确定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设计的不断完善。

(四)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体系

仍以加热炉课程设计为例,从入炉到出炉采用流程化作业,根据工艺的各个环节,将每一段的温度、速度和炉压确定有机结合起来,制订适合生产现场的工艺制度。在考核方面进行多元化考核,在结束设计后,学生采用答辩的方式将自己的设计思路、理念和工艺规程进行有效整合,老师结合学生的答辩提出问题,最后送行业专家评阅,从而实现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有机结合。

三、基于“工作过程”法的实践效果

2012年下半年开始用基于“工作过程”法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类实践课进行改革,将现场数据采集和课堂工艺设计有机结合起来,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采用平时观察、访谈等方式分析了该方法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法,将现场的工艺设计搬到课程设计里面,利用课程设计完成现场工艺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利用课程设计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了课程设计的学习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法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将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广泛交流提供了便利,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从生产实际出发,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以前的不问所以然的埋头计算变成了分析工艺参数和处理现场问题的参与者,从而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篇2

二、课程设计

通过对课程知识点及技能点的分析梳理,结合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课程组设置了8项秘书职业活动项目,细分为19个具体任务,使教学内容项目化、模块化、具体化。每个项目任务模块都是一项情境化行动化的学习任务,所有内容的安排都围绕学习任务的完成来展开。具体做法是:一是教学中设立伊立浦电器有限公司(该公司为我校校企合作单位),将教学活动与内容置于该公司的框架之下运作,以秘书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仿真模拟角色与场景进行教学,实现项目化教学模式。二是设计一条教学活动主线为伊立浦有限公司与日本东芝电器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围绕这一主线,两个公司秘书做好洽谈前、洽谈中和洽谈后的工作,两条实训任务线同步开展工作任务,将秘书岗位工作的任务全部涵盖。模块一:走进伊立浦公司电器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通过播放视频展示伊立浦公司前台、文员、助理和行政主管四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让学生解秘书工作的范畴和职责。模块二:伊立浦公司洽谈合作之前上班伊始工作。分为伊立浦公司办公环境维护与管理、伊立浦有限公司用品管理、秘书的日志管理三个任务。模块三:伊立浦公司与日本东芝洽谈合作意愿。分为电话沟通洽谈意向、邮件沟通、收发合作意向文件三项任务。模块四:伊立浦公司前往日本东芝公司考察。分为到合作单位日本东芝考察,为考察团安排考察行程、为领导报销考察费用两个任务。模块五:东芝公司前来伊立浦公司洽谈。分为日本东芝公司前往伊立浦洽公司谈接待筹备、伊立浦公司内部洽谈筹备会议、准备和组织洽谈会、组织参观活动四项任务。模块六: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分为组织签字仪式、宴请接待东芝公司、送行三个任务。模块七:合作任务完成后的总结工作。学会整理活动中的各类文件资料、音像图片和文字资料的归类和归档。模块八:伊立浦公司综合实训。分为到伊立浦公司观摩行政部门办公与座谈、参加伊立浦公司行政岗位招聘面试。

三、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被分成不同小组,指定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任务开展前,老师先给小组布置任务,讲解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知识,然后探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动脑动手去完成任务,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如“接待方案拟定”,先布置一个任务,要求围绕“日本东芝公司前来伊立浦公司洽谈”拟定一份接待方案,通过老师讲解接准备的基本程序、拟定方案的要素等知识点后,让小组成员分组合作,完成一份接待方案的撰写。培养了学生沟通合作、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些知识点老师先不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先尝试解决任务。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发现、提出和理解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最后由老师点评并总结知识点。如“组织签字仪式”,教师先告诉学生查询签字仪式相关视频,记录关键步骤,并组织实施。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协作分析签字仪式的知识要点和关键步骤,并在模拟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知识。最后老师通过点评关键点,理解和强化知识和技能。课程教学可以在校内商务综合实训室进行。商务综合实训室配有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谈判桌椅等,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模拟接待、谈判、办公事务处理等能力训练。我们还将学生分组安排到学校各处室进行实训,利用课余时间协助老师处理一些办公事务,这样来锻炼学生的实际事务处理能力。此外,课程初始会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综合实习,感受企业环境,参与办公事务处理,锻炼秘书职业技能。相关单位的一些重大活动,也邀请学生参加,既解决了企业单位人员少任务重的压力,也使学生参与了项目,能力得到训练提高。

四、教学考核

考核方式一改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由于学习的重点在过程,在于实践和展示,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更注重过程评价,占总考核70%,强调技能操作,体现综合应用能力,包括考勤、平时表现、实训现场表现、实践作业等部分组成。过程性考核注重学习过程的监管和考核。终结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包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占总考核的30%。从评价的主体来看,以老师评价为主,在成果展示部分小组互评占40%。这种考核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篇3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机械教学课堂却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无论是在点、线、面、组合投影,还是空间感的建立都比较困难,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还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灌输式教学,上课效率偏低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存在直观性和空间感差的问题,虽然也利用了CAI辅助教学方式,但是,课程教学内容仍需要教师从头至尾进行讲解,教师同时要完成讲解、挂件以及模型等工作,此类灌输式教学导致课堂效益偏低。

1.3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CAD、CAM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了机械制图从手工到计算机绘图的转变。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却很难适应新型的教学工具,导致机械制图教学问题重重。

2现代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注意事项

2.1不能过分依靠计算机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各高校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绝大部分教室都装有计算机装置。多媒体教学具有操作简单、立体感强的特点,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依赖计算机教学,否则,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将受到挑战。

2.2电子版的立体素材不能取代事物教学模型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方式逐渐向信息化技术发展,各学科均建立了完善的电子素材库。现代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越来越青睐电子版的立体素材,这是机械制图课的发展与进步。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却走进了电子版立体素材教学彻底取代实物模型教学的误区,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应该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2.3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缺乏合理的沟通与交流

机械制图教学时间比较紧迫,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教学内容,通常会选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还不利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严重的沟通问题。

3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方法

3.1进行准确的课程定位

众所周知,机械制图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图样,图样是机械制图设计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机械的使用与工程图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绘图和读图技术。强化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准确定位。在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读图和绘图的能力,另外,机械制图课程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处理简单工程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思考能力,为更深入的机械制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让学生学会思考

随着教学的改革,课堂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换,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强化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角投影法是机械制图教学的知识点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安排学生自学,例如提出问题:如下图1所示,为什么可以辨别第三角投影画法和第一角投影画法?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种画法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机械制图能力。(a)第三角画法符号(b)第一角画法符号图1画法符号

3.3重视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学习兴趣很难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利用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上第一节制图课时,不应该急于讲解课本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实物,或者以常见的简单机械为例,讲解其制图过程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课堂上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结合实物和零件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后,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立体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3.4重视教学实践环节设计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可以准确掌握各类知识点。因此,机械制图课程应该由单一的课程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型,也就是说,在实际理论教学中应该加入适度的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类专业学生实习时间比较充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采用边实习边教学的方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学生之间团结协助的能力,达到机械制图教学的总目标。

3.5机械制图与AutoCAD综合运用

AutoCAD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它不仅可以提高机械设计的精确度,还能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将AutoCAD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存在,这样不仅阻碍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挥,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将机械制图与AutoCAD综合运用,以CAD为机械制图观察、想象以及分析的载体,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解图的能力。

篇4

2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设计

高职《园林工程》课程重点训练学生“能识图、会作图、懂施工”的能力。经过多年探索,课程组针对高职学生爱动手、喜欢参与的特点,设计出了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四步教学模式,即:分析任务、发散思维、动手操作、分级评价。

2.1分析任务

每完成一个新任务前,教师要先向同学们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每个学生(或每组代表)讲解自己对任务实施的一些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工程设计任务,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2发散思维

让学生看一些与所做任务相近的图纸、施工现场或施工视频,培养学生对园林工程的识图能力,并积累一些素材。明白一个优秀的园林工程作品所具备的效果。特别是通过观看施工视频,让学生了解工程内部的构造做法,掌握园林隐蔽工程的教学设计。

2.3动手操作

根据之前的任务分析和观摩相近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施工过程或工程成品,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形成图纸表达出来,比如地形设计、喷泉施工图设计等任务;或通过现场操作,把实物做出来,比如模型制作,地形放线等任务。工作量小的任务学生单独完成,工作量大的或重复性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2.4分级评价

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成果,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分级评价法进行评价。首先,学生根据考核标准自评,找出不足进行修改;然后把整个小组的成果放到一起,小组成员互评,把其他同学没有考虑到的情况指出,由完成人修改;最后教师总结点评,评出优秀作品,并指出不完善方案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建议。

3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设计

篇5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ry)由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文中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教育的“革命性”变革。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多元智能理论,国内有专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无疑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推崇的“素质教育的最好全释”;还有人指出: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一道,构成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强大理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内涵的能力至少有八种:包括语文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过去的一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全面地描绘和评价人类的智力能力。加德纳还指出,人类智能还包含有次级智能和多种次级构成要素。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汽车英语课程设计

(一)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条件

Posner(1994)认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条件包括: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能力、知识水平等例如:学生需要什么、需要的原因、已有的能力、待补的能力、已有的基础或条件,缺乏什么等等。熟悉课程情况例如,有能力识别和解释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全面和细致的有关知识,目前这个课程的开设情况等。擅长听说读写译五项必备能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而不是简单的拼凑、复制、模仿依据以上课程设计的基本条件,做好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就要求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学生已经完成的课程标准或已经具备的语言知识,要求通过参考有关著作、论文、同类课程、教材等,与同行交流,收集积累案例或经验等等。

(二)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标准

根据Furey提出的标准,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必须把握下列标准:

1.是否有足够的理论依据英语课程设计必须基于什么样的科学理论基础,是否遵照其本身的科学性和社会性?

2.是否适合学生目标在从事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不但熟悉、掌握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学习兴趣,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性。

3.是否具有成功实施的可能性和效果的可评性在从事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自评课程设计的真实效果。

(三)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内容

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内容取决于授课的理念。针对英语语言,如果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课程设计就由语音、词汇、语法、句型构成,强调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如果视语言为交际工具,课程设计要考虑的是交际的人,交际发生的条件、交际的目的等。英语课程设计关注的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有社交的适当性。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调研结果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逐步更新,教材从最初的纯英文阅读形式的到单独开发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从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平行拓展,汽车专业英语校本教材内容新颖,图文并茂,根据主题确定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融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训练于一体,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多元英语语言智能,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汽车英语课程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汽车英语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本位,突出应用性本课程在对汽车企业英语应用能力需求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确定工作任务模块、同时突出语言技能的要求制订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明确了教学应达到的知识标准和技能标准。其次,课程体系整合突出全面性、逻辑性、典型性和实用性本课程以国际汽车行业最新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将传统汽车英语课程的以训练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为汽车构成的4大部分分别为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以及发动机的两大机构五大系统和底盘的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等各个任务模块以系统的知识主题构成课程内容体系。最后,教学手段优化,突出多元英语智能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互动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多媒体听力、课件加视频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用英语分析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的交际能力,并结合具体课程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延伸性思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篇6

课程的教学应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并据此评价教学效果。

(2)课程设计要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

以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任务模块,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入行业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通过各种“做学一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将具体工作过程所涉及的技能组合成工作任务模块,由简至繁,由浅至深,将教与学完成在工作过程系统化之中。

(3)课程设计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行业要求为宗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应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决定教学方式。

2课程设计的思路

《值机实务》课程以值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值机服务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在分析值机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学习领域的目标及内容。遵循认知学习规律对学习领域进行具体化,根据实际工作情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到特殊分别设计四个学习情境:乘机手续的办理、行李运输、特殊旅客服务、不正常情况的处理。每一个学习情境都以一个真实完整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并依照值机服务实际工作流程,采用“课堂教学+仿真实训+岗位见习+顶岗实习”四种形式组织和实施教学,使学生学以致用,获得知识的过程与真实的岗位实践相对应。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做统一,让学生真正感到学习的意义,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和要求。

3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1)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航空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值机服务的各类业务规定和工作流程,明确值机服务人员岗位职责和应该达到的服务质量;掌握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正确地提供值机服务。了解航空服务业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航空服务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富有爱心等品质。

(2)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结合民航客运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的框架设计。本课程依据民航值机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安排学习单元。

(3)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课堂教学过程突显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因此,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课程实行“校企合作、两堂交替”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指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建设课程,深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行业企业的标准,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两堂交替是指实现校内“课堂”和企业“店堂”的双向融通,通过“两堂交替”将知名航空企业专家请进学院在课堂开设讲座或进行授课工作,还将部分实训课程授课地点拓展到航空企业。通过校内课堂学习,仿真实训基地练习,岗位见习强化,再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做统一。

(4)课程教学的评价。

为适应民航服务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与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评价分三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占40%,实操考核占40%,理论考核占20%。其中过程考核评价中校内教师和行业专家评价占60%,学生互评、自评各占20%。

篇7

其实,高职院校的在老师的录取上就不是很严格,其师资的学历以及能力都是参差不齐的,有很多老师都是浑水摸鱼,根本无法胜任这一职业。高职院校的很多老师都是兼职教学的,有的老师兼任教学科或者后勤科等行政职位,这些职位大多工作繁杂负担重,使得老师根本无心去研究机械专业计算机的制造课程的提升。更有甚者,有的老师甚至外出经商,只是将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兼职来做,根本无心深入研究。试问,这样的师资团队怎么能够胜任高职院校机械专业计算机制造课程的改革工作,这样的师资团队,怎么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机械专业计算机制造的课程质量。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

在新课标的教学方案中,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题,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老师还是一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的讲课方式,一味的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讲解给学生,他们根本无心去理解学生的感受,不去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一味的提升老师的主导地位,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学生在机械专业计算机制造课程上的理解毫无帮助。或许有些老师会采用多媒体进行讲解课程,但是他们的课件也只是简单的图文结合,虽然看似脱离了对板书的死搬硬照,但实际上还是脱离不开对书本的依赖,而且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升也毫无帮助。

(三)动手实践的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都会出现这种状况,他们虽然在机械专业计算机制造课程上做了很多功夫和努力,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对机械专业的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计算机制造的实践课程中去,即使他们有很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但是由于实践能力的缺乏,所以,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计算机制造的优秀的学生。

(四)教材内容落后

现在,有许多高职院校的教科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发到时展的要求,有很多高职院校的教科书都是直接从本科或者专科院校中照搬过来的,他们不能够切实根据本校学生的真正需求编写一套时代特色的教科书,而且他们的教材也不能够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内容非常陈旧落后,根本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教学,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制造教学的发展要求。

二、提高高职院校机械专业计算机制造课程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院校师资团队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想高效进行机械专业计算机制造课程的改革,首先最重要的加强其师资团队的建设。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高薪聘请有资历有能力的老师进行任教,严格杜绝没有能力的老师鱼龙混珠,影响院校的教学工作。其次,对于在校的高职教师,学校一定要重视其的进修发展,学校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培训,并让有资历的老师出国进修,有效提升自身的资历能力,然后以个体带动整体来发展计算机制造的课程改革。

(二)改革教学方式

老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定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在进行讲课时,不再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勇于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多采取一些有效的有活气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提升学生对于机械专业计算机制造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的学习计算机制造的相关专业知识。

(三)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

社会越来越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而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也是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性人才,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实践教学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在教学方案中,一定要大量的增多对实践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篇8

一、我国中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领域中的问题

1.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单一性强

现阶段,我国范围内各个中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工作过程中,仍然将教师放置在主导地位上,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枯燥,学生难以有效参与到教师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从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也就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此外,仍然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板书教学模式,效率极为低下,在时间维度上限制了一节课程的容量。与此同时,也没有办法将理论之上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虽然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但仍然呈现出来一种不如人意的态势,即便是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设备的基础上使以往板书授课模式的局限性得到改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使用到的都是预先制作好的PPT,预期性准备阶段设计出来的课件难以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另外,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知识的传授速度,但是学生在提升教学速度的基础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连做笔记的时间也没有,从而限制学生在课下的学习。

2.理论和实践之间呈现出来一种相互分离的态势

核算流程仅仅流于形式,使会计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过程中像是在学习数学,从而也就难以培养学生的账证意识。中职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但现阶段我国范围内各个中职院校教学相关工作过程中,教师往往不会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产品制造流程,只是依靠教师向学生讲述,学生在没有看到实物的情况下,也就不会对车间、工艺流程等产品制造环节形成明确的认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将费用调度和产品成本计算工作当成是客观计算工作,从而想要保证分配表格计算成果和记账凭证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虽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了会计核心技能,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难以做到随机应变,最终想要妥善完成本职工作也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二、解决我国中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

编制和中职成本会计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材。在中职成本会计教学工作过程中,教材发挥出来的作用比较重要,编制出来的中职成本会计教材当中,除了应当包含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之外,也应当让基础知识和企业生产模式、生产核算程序之间形成较为密切的相互关系,应尽可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使用真实的凭证、账簿以及成本计算单据等,以便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日后的工作形成一定的了解。另外,应当将职业技能培养当成是主要任务,使职业技能培养工作和课程基础知识有机相互融合在一起,尽可能使其和会计业务流程有机相互融合在一起,以便于可以使成本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如果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应当放慢自身的讲课速度,让学生做笔记,以便于可以在课余时间自学。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中职成本会计教学领域中的问题还很多,这些问题不是发现之后立刻就可以完善,而是一项耗时比较长的系统性工作。各个教师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并积极找寻有效性比较强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以便于可以研发出来可行性比较强的中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从而可以使课堂教学相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一定的提升,最终为社会提供得到全面发展的会计人才。

作者:张继辉 单位: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9

下面以窗体及基本控件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这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单选框和复选按钮、列表框、命令按钮。目的要求:掌握控件的常用属性(Name、Caption、Value、BackColor、ForeColor、FontName、FontSize、ListCount、ListIndex、List、Selected);方法(AddItem、RemoveItem、Clear);事件(Click);控件数组;IIF()函数、Choose()函数的用法;流程控制用法的复习和提高。教学重点与难点:列表框选项删除,循环流程控制的Step用法。实例设计:准备好实例设计思路,设计过程在教学中边设计边讲解。教学过程:第一步、新建一个窗体,设置一些常用的影响窗体外观(BackColor背景颜色)的属性,运行程序,讲解让学生理解这些属性。第二步、往窗体添加一个单选框,设置Name属性为OPFontName(讲解让学生理解该属性),拷贝该控件,粘贴该控件(讲解让学生理解创建控件数组的方法)。这两个控件将用来控制字体,OPFontName(0)的Caption设置为宋体、OPFontName(1)的Caption设置为黑体。重复第二步操作新增两个单选框(OPFontSize),用来控制字号,OPFontSize(0)的Caption设置为12号字、OPFontSize(1)的Caption设置为14号字。这时可以设置控件的BackColor背景颜色和ForeColor前景颜色,FontName字体、FontSize字号等改变位置、外观的属性,运行程序让学生理解这些属性的作用。点击单选框(讲解让学生理解单选框每次只能选取一个)。第三步、往窗体添加一个框架,剪切窗体中OPFontName(0)、OPFontName(1),把它们粘贴到框架中,这样OPFontName与OPFontSize就相互独立。第四步、往窗体添加两个复选框。Check1的Caption设置为加粗、Check2的Caption设置为斜体第五步、往窗体添加两个命令按钮和列表框。设置列表框的Style属性为复选,设置列表框的List选项为"项目1"、"项目2"。。。"项目9"(讲解让学生理解设置时往列表框添加选项的方法),设置控件的对齐。第六步、运行讲解:(1)分析代码,讲解采用控件数组的作用在于复用过程。(2)点击单选框“12号字”、“14号字”、“宋体”、“黑体”,讲解让学生理解单选框每次只能选取一个。如果需要多选,应该用Frame框架或图片框将单选框分组进行。(3)点击复选框,讲解让学生理解复选框可以多选。(4)选择列表框选项,点击命令按钮,讲解让学生理解点击事件(Click)的触发时机;运行时列表框添加选项的方法(AddItem)、删除一个选项的方法(RemoveItem)、删除所有选项的方法(Clear)、检测选项选中状态的属性(Selected)、选项内容的属性(List)、选项数量的属性(ListCount)、列表框其他常用属性(5)注释掉语句Fori=List1.ListCount-1To0Step–1,启用语句Fori=0ToList1.ListCount–1,运行程序,选择列表框选项,点击命令按钮,程序提示找不到列表框选项的错误。讲解让学生理解列表框ListCount、ListIndex属性的动态改变,采用递增的循环流程控制,造成当删除一个选项找不到列表框选项的错误,采用递减的循环流程控制可以解决问题。

2课程实验

要求学生以VB为开发语言、以SQL为数据库,独立完成一个功能较简单的程序设计。良好的编程风格有助增强程序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保证程序的质量。查阅学生的课程实验时,不但要掌握学生对知识点、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同时要分析学生的编程算法、编程风格,帮助学生总结其编程风格和编程算法的优点和缺点,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良好的编程风格。根据学生的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

2.教学改革措施

2.1理论教学

(1)精炼课堂教学内容:在保证课程内容的严谨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精选教学内容。为方便学生更好的消化、吸收和应用课程知识,重点概念、原理和方法讲深讲透,略讲或不讲了解性内容和使用较少的内容。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思路、结论和应用,弱化数学推导和证明,重在展示该工程化的一面。并将当前机电领域中最新应用的自动化技术和科研成果以及发展动态和趋势更新到教学中。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例子,生动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以至保持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强化控制思想,让学生自己在控制器设计时,灵活运用,提高分析和设计能力。

(2)分层次教学:将课程内容分为认知性内容、核心内容认知性内容和重点难点拓展性内容三个模块。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对象、专业层次的不同,可以优化课时分布,掌握程度和要求不同进行分层教学,以缓解其中的矛盾,达到熟悉认知性内容,掌握核心内容,了解拓展性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2.2实践教学

(1)引入Matlab:Matlab是最好的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将它引入到教学中来,能运用Matlab软件作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验证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针对一些具体的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系统并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的重点是给定性能指标,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控制方案,进行控制单元设计、参数计算,画出图纸,编写说明书,模拟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并用Matlab仿真检验设计效果。这将大大加强学生根据系统的性能要求,适当结合一些具体控制装置,搭建和调试系统,较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以科研促进教学:控制理论是工程实际与数学原理、计算机科学相互融合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表现力强、图文并茂的特点,用多媒体把一些简单的控制系统用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及适时地增加一些与当前科研相关的重点、热点问题,这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摸清控制系统的各环节,明确认识整个控制过程,还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新能力。若条件允许,挑选一些能力强,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一些科技竞赛活动,达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效果。

2.3优化考评方式

控制工程基础内容多、涉及广、原理抽象、计算繁杂,较难仅用试卷成绩来评价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掌握程度。即不能仅考查数学公式掌握,更应关注学生对数学公式所表达的物理本质内涵的理解,和运用基本的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需综合考评课堂上和实践环节中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在融会贯通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这种加强平时考核,在各个环节上严格要求学生,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核制度,对平时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形成好的学习风气,改善学生的成绩。

篇11

(一)教学方法与当前计算机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实际操作并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存在很大弊端,已经与当前计算机的发展水平严重脱节,与教学实践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学生在理论课上不积极,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相反,学生对上机实际操作却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跟课堂脱节,所以导致学生们上机实际操作的目的性不强,很难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在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对教学设计和技术进行分析,一贯地采用灌输法,沿用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学生学习兴趣大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大减。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式单一,固守传统,缺乏适应学生和时代的机房演示、模拟业务以及实际案例操作等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内容设置不适合当前计算机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水平的提升而做相应的调整,而是仍然以简单的日常办公软件的应用和基本操作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并没有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水平相适应,而是逐渐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方面,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仅仅以教授学生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为目的,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未来的工作之中,甚至有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础技能都不能很好地掌握,甚至不能正确理解。另外,由于很多中小学校在教学中已经普及了一些计算机相关的课程,高中教学时也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进行过相应的能力检验,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中并未考虑这些因素,仍然沿用传统教材,甚至有些教材的内容与学生之前掌握的基础知识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有些学生对于教材所列内容已经掌握,有些学生却不太熟悉,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但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却没有考虑这一问题,缺乏因材施教,而是让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都进行同样的课程学习,导致学生有的吃不饱,有的没得吃。

(三)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大部分中小学都已经普及了计算机教学,社会培训机构也设有许多计算机辅导班,这些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高职院校中许多学生经过较短时间的学习就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技能。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教学内容的限制,学生缺乏实习和实际操作的机会等原因,在计算机的实际应用中,学生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一些专业排版之类的操作等。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应该是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或高级技工,因此,学校的上机操作条件是否完善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熟练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丰富的操作经验,毕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就很难发挥自身优势,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四)当前教学考核方式还不完善当前,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考核中,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考核方式,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考核方式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仍然是以教学内容为主,以笔试和机考为主,沿用传统的客观题和主观题,缺乏创新。第二,考试的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检测,而忽视了计算机学科的实际操作性,对于学科的技术性也没有达到考核的目的,考试形式非常单一。第三,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结果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考核仍然侧重成绩,即考试的分数,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不利于学生对于计算机学科的深入探究。

二、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适应当前计算机水平发展情况

首先,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方法要适应当前计算机发展水平,适应社会和企业对员工计算机技能的要求,适应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要求,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学习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增加教学实验课程,结合理论课程的进度,合理安排学生到机房进行上机实际操作和练习。在选修课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一些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鼓励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可以采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案例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水平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不断被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所替代,多媒体的应用应该不断被引用。比如教师在讲授操作演示课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基本理论课程融入其中,让学生们在演示过程中更加容易接受,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转变思维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分级教学方法。由于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人员更应关注学生间的差异性。针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划分层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比如可以设置免修班、提高班、基础班等,不同班级所讲课程内容和讲课方式不同,但是终极目标都是让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相关的一些知识,在已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达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人才培养计划。当然,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法、成果激励法、开放作业法、软件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

(二)不断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设置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要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就要增强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面向的是各个企业,因此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要增加企业相关内容,与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模拟实际操作环境,增加实训教师队伍,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不适用于所有专业,一些专业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没有体现在教学目标当中。针对这种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人员应当重视该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同时根据学生专业讲授对应的计算机知识,传授适合的操作技能,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际应用。例如,教师在应用基础课教学工作中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选修模块两部分,基础模块中可以设置操作系统、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在选修模块中可以设置程序设计、Autocad制图、flash设计等,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根据个人能力和爱好通过等级测评对选修内容进行探索研究。

(三)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健全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是以学生就业为目标,计算机教学要鼓励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中不断增加与就业相关的教学实践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和应用的能力。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为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应时刻关注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定期参加培训,加强自身学习。同时也应积极参加大专院校、社团的学术报告会,加强学术研讨,多与计算机行业各种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夯实计算机应用的一个“用”字。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要首先增强自身技术水平,增强自身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队伍要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一门交叉学科,只有不同专业、不同技术水平的教师共同探讨才能共同提高。

篇12

二、如何开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可通过专门课程和融入式教学实现。专门课程就是设置课程,来专门承担信息素养提升目标;而融入式教学是在一般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兼顾。目前在中职学校,广泛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是统一设置的,承担学生信息化能力培养和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专门课程,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至少有四个方面是需要我们去积极改革的。

1.重新做好课程功能的定位

课程功能是指课程在教育活动中所起的作用。那么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课程功能的转变,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一般教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功能的理解,更多的就是注重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学会教材中呈现的几个模块的内容,比如常用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其实还需要将工具化的课程观向信息文化的课程观转变,要多思考如果将教会学生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相关信息工具的使用的前提下,还应该涉及信息文化的渗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应该把握一个关键点:信息技术作为处理信息的工具,其价值不仅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利用工具解决问题,实现交流协作。

2.研究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

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首先要解决的是理清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区别。通常所说的课程内容是指学习的对象,靳玉乐在《现代课程论》中指出:课程内容是作为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很多老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容易根据接触的教材来界定,这是个误解。其实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是关于“用什么教”而并非是“教什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不局限教材内容很关键。我想我们所看到的教师“教教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就是把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等同对待了。其次课程内容的整合,就是要注意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到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平衡;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要注意与未来社会的相关;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这样一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应该是涵盖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的存储与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系统维护能力这五项能力培养的模块组成。还要调研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需求,避免“一刀切”,整合专业学科内容,选取渗透专业知识的实操素材,形成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3.细致思考教学目标的设置

这里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两个层面来体现,即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我们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规定,其课程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课堂教学目标是每一次课堂教学应该达成的目标,也就是教师每次备课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做好课程教学工作,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的弊端;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学生现状确定标准。传统教学目标表述通常用“掌握、能够、会”等来描述,比如“让学生掌握文字处理工具WORD的使用”、“学会使用杀毒软件”、“能够拆装和维护电脑”。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目标多用“认识、理解、体会”等抽象词语,这些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理解。这就会给教学目标的具体导向及检测带来困难,教师也很难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应该改用“能够熟练进行文字录入,速度每分钟30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档的图文排版”、“能够根据用途及金额选择配置电脑”,这样便于学习后的评价测评。另外标准的设定,还要考虑实际。比如深圳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是非零基础的。深圳从基础教育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我的女儿读小学六年级,现在做的PPT可能比我们很多老师的都还漂亮。如果还按常规的标准去要求,无疑是容易让学生既没压力又无动力,故教学目标度量数据方面就要有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