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09:24: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科技市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股票和债券融资
(一)现状。我国目前企业直接融资的工具种类少,主要是股票和为数不多的企业债券及少量的风险基金。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约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25%,扣除国债直接融资部分,直接融资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仅占10%左右,而在美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方式的融资占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高达25%。
1、在股票融资方面。我国高科技企业已开始涉足,极少量的大中型高科技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直接进入深、沪上市融资;有的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达到买“壳”上市,还有的采用逆向借壳方式上市(通过被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有的则到国外“二板市场”上市,等等。但从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能够上市的企业,多是规模较大的,技术或产品比较成熟,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离我国对企业上市的政策法规要求还很遥远,上市的可能性极小,不能如愿地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由于政策法规的壁垒使高科技中小企业难以及时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2、在债券融资方面。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育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育。其直接原因是,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普遍缺乏信用,往往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及本息。另外,目前我国对债券发行的条件、程度、规模都有严格的法律和政策限制,相对这些规定来说,即使是那些效益良好、有活力的大中型企业,也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更不用说高科技中小企业了。
(二)原因分析。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直接融资工具少的原因在于:(1)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信用经济,由于我国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较差,不按时还款付息,导致债券发行困难。(2)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我国目前的《公司法》对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做出了严格规定,使得很多具有良好盈利前景的企业因为达不到条件而望而却步。(3)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至今基本尚未形成,股票市场虽然建立较早,但发展很不完善,特别是近年来,股市的低迷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4)交易成本高和规模不经济。高科技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和股票需要支付很大一笔费用,使本来就资金缺乏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二、商业银行信贷融资
(一)现状。自1984年开办科技贷款以来,贷款额逐年增加。20世纪九十年代的平均增长率为20.33%,自1991~2001年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453.56亿元。开办科技贷款,缓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阶段的资金不足,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对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虽然我国银行系统的存贷差以平均119.7%的增速逐年放大。2002年底库存差已超过39,623.5亿元,扣除8%的法定准备金,有36,453.6亿元的资金没有利用。若用这富余资金的10%用于发放科技贷款,一年就有3,645.36亿元,但事实上,自1991~2001年11月累计发放的科技贷款仅1,453.56亿元。而且银行贷款占科技经费筹资额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1年的15.19%下降到2002年的6.87%,下降了8.32个百分点。所以,银行对高科技企业贷款投入强度减弱,借贷现象明显。
另外,目前的科技贷款存在着投向重点不突出、借款项目技术含量低、借款结构,以及投资比例不合理等问题。科技贷款既然服务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制、开发。那么,这些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应该具有先导性,在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对市场波动的承载力较大。然而,我国不少科技贷款项目对市场波动的承受能力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在贷款使用上侧重于“短平快”的项目,贷款往往向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倾斜,削弱了高水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同时,我国的科技贷款约有80%的是面向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足20%,而民营企业恰恰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此外,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般来说要经过研制、开发、中间试验和投产等阶段,各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不同。发达国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从研制、开发、中试到投产的投资比例为1∶5∶20∶300,而我国科技贷款往往重视研制阶段的资金投入,忽视其他阶段的资金投入,造成投入比例与国外相反是前重后轻。这样使中间实验和科技成果推广等阶段投资薄弱,导致科研成果在物化过程中出现阶段上的脱节,影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股票和债券融资
(一)现状。我国目前企业直接融资的工具种类少,主要是股票和为数不多的企业债券及少量的风险基金。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约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25%,扣除国债直接融资部分,直接融资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仅占10%左右,而在美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方式的融资占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高达25%。
1、在股票融资方面。我国高科技企业已开始涉足,极少量的大中型高科技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直接进入深、沪上市融资;有的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达到买“壳”上市,还有的采用逆向借壳方式上市(通过被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有的则到国外“二板市场”上市,等等。但从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能够上市的企业,多是规模较大的,技术或产品比较成熟,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离我国对企业上市的政策法规要求还很遥远,上市的可能性极小,不能如愿地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由于政策法规的壁垒使高科技中小企业难以及时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2、在债券融资方面。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育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育。其直接原因是,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普遍缺乏信用,往往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及本息。另外,目前我国对债券发行的条件、程度、规模都有严格的法律和政策限制,相对这些规定来说,即使是那些效益良好、有活力的大中型企业,也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更不用说高科技中小企业了。
(二)原因分析。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直接融资工具少的原因在于:(1)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信用经济,由于我国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较差,不按时还款付息,导致债券发行困难。(2)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我国目前的《公司法》对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做出了严格规定,使得很多具有良好盈利前景的企业因为达不到条件而望而却步。(3)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至今基本尚未形成,股票市场虽然建立较早,但发展很不完善,特别是近年来,股市的低迷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4)交易成本高和规模不经济。高科技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和股票需要支付很大一笔费用,使本来就资金缺乏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二、商业银行信贷融资
(一)现状。自1984年开办科技贷款以来,贷款额逐年增加。20世纪九十年代的平均增长率为20.33%,自1991~2001年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453.56亿元。开办科技贷款,缓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阶段的资金不足,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对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虽然我国银行系统的存贷差以平均119.7%的增速逐年放大。2002年底库存差已超过39,623.5亿元,扣除8%的法定准备金,有36,453.6亿元的资金没有利用。若用这富余资金的10%用于发放科技贷款,一年就有3,645.36亿元,但事实上,自1991~2001年11月累计发放的科技贷款仅1,453.56亿元。而且银行贷款占科技经费筹资额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1年的15.19%下降到2002年的6.87%,下降了8.32个百分点。所以,银行对高科技企业贷款投入强度减弱,借贷现象明显。
另外,目前的科技贷款存在着投向重点不突出、借款项目技术含量低、借款结构,以及投资比例不合理等问题。科技贷款既然服务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制、开发。那么,这些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应该具有先导性,在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对市场波动的承载力较大。然而,我国不少科技贷款项目对市场波动的承受能力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在贷款使用上侧重于“短平快”的项目,贷款往往向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倾斜,削弱了高水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同时,我国的科技贷款约有80%的是面向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足20%,而民营企业恰恰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此外,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般来说要经过研制、开发、中间试验和投产等阶段,各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不同。发达国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从研制、开发、中试到投产的投资比例为1∶5∶20∶300,而我国科技贷款往往重视研制阶段的资金投入,忽视其他阶段的资金投入,造成投入比例与国外相反是前重后轻。这样使中间实验和科技成果推广等阶段投资薄弱,导致科研成果在物化过程中出现阶段上的脱节,影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2
国际金融市场是我们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特别关键的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不但可以满足各经济阶层的多元化、多方面的经济活动,同时对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状况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特别关键的作用。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国际及融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我国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良好,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讨论如何促进我国国际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现状
(一)金融市场已成为我国银行实施宏观调控的关键渠道,也是许多金融机构控制资金、实施经济管理与投资获利的基本渠道。国际金融市场的进入与发展有利于让金融机构促进我国的定价权,完善进出口的产品定价方式,建立资金、进出口的流通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的国际市场化。
近十年来,在国际银行界流动性增强、我国货币升值压力较大、物价持续上涨、出口受到影响的状况下,中央人民银行利用和存款准备金等各种方式综合利用,在国际与我国的金融市场上多方进行市场调节,增强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前提下,降低商业银行波浪型支付清算的巨大压力。2012年全年,中央人民银行总共引发中央银行的各种票据达4.07万亿元,正在回购过程中的达1.27万亿元。利用中央人民银行票据与正在回购以前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票据达1.02万亿元,大约是2012年几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总计5.5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的50%。到2012年末,中央人民银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总余额达4.11万亿元。2012年,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4.8万亿元,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0.7万亿元,比2009年分别增加35.36万亿元和9.24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的主要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完善,其影响不断提高,涉及种类不断增加,市场运行的模式、制度渐渐科学,资源配置功能持续提高,不但完善了我国的社会融资渠道,促进了各个企业与经济改革,而且在国际金融市场里的作用也大为增强。
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我国股票市场实现了全流通,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截至2007年末,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股票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元,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007年末,债券市场中债券托管总额达12.33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优化了融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也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丰富了居民投资品种,为居民提供了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权证、期货等多种理财工具。我国非金融机构部门直接融资占其融资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17.1%上升到2007年21.1%。2007年末,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到346只,基金份额达2.23万亿元,基金总资产净值3.28万亿元。
(三)外汇市场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初步形成了外汇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起到基础性作用。
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2.2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51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67%,比汇改前的2004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年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比2004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2007年,做市商交易量占银行间外汇市场总交易量的比重超过90%。由于2005年7月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由单一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尽管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但人民币有效汇率并没有与人民币/美元汇率同步升值。汇率改革到2007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汇率改革至2008年1月末,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升值6.3%,实际有效汇率 指数升值10%。
(四)黄金市场在我国的发展迅速、和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当前黄金市场包括以下几项:现货市场(主要是上海黄金交易所)与期货市场(主要是上海期货交易所)和各个商业银行以及柜台的买卖市场,以及许多现货和纸黄金等附加的经营内容。金融机构与生产黄金、投资黄金的企业能够通过黄金延期交割、黄金期货、黄金期权套期保值,避免价格变化造成的风险。普通投资者能够在各个商业银行里买卖纸黄金、黄金期货、黄金期权投资。在201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买卖黄金总量高达1828.13吨,每日的平均均教义量达7.55吨。由于黄金在全世界都可作为硬通货,以及交易的共通特点,当前我国的黄金市场已经成了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交流的主渠道。我国黄金市场价格和国际金融市场互相关联,价格变化答题一致,差价在这十年持续缩小。在2012年,国内外黄金价格的差别已经减少到0.2元/克。
二、我国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如今的国际金融市场投资已迎来了“第三个春天”,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遇到了“相对滞后”的现象,从而需要积极主动的推动投资发展,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经济体制是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时代革新下来的,由于相对封闭分割而各自为政、未能完全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型等,因而表现出较多的矛盾:规划利益的整体性与投资者的局部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会导致一定的问题出现。
(二)对国际经济的适应性不强。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后,相关的监管没有同步到位。在专心工作对国际金融市场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以及市场资金流动监督等,其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仅停留在表面。当前国内公司之间、业务之间现行体制没有理顺,没有完善国际业务货币供给、转移渠道的可控制监管,根据政府政策、市场调节的反映速度慢。经济发展快速时,不能及时调整其对私人投资的“惜贷”的贷款习惯,也客观给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洗钱创造了温床。
(三)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后,各企业投资管理不够完善。市场经济世界化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对国际金融中所得投资汇算清缴的理解偏差,对自身经营的理解情况,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各种风险。企业绞尽脑汁多方吸取投资者资金,但往往通过不记或少记利润、多计虚报成本等“对策”,以逃避利润分红。这些方式及时在一定的的时期中,能够让企业减少分红、多多吸金,降低企业的经济负担,然而从长远看,是无法真正地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反而伤害了我国的整体利益,影响力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声誉。
(四)金融市场市场规模较小,对外开放水平低,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占比低,国际影响较小。我国金融市场规模较小,2012年6月末,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1.37万美元,占全球债券市场余额的2.58%;2012年末,我国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4.48万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38%,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18.42个百分点。2012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6.17万美元,占2012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6.15%,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22.95个百分点;我国黄金市场场内日均交易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日均清算量的1.2%。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水平较低,2012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贷款余额占比为2.5%,存款余额占比为1%;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占比为4.3%,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比为5.97%。
三、我国国际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与自身经济结构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在金融市场经济中大力推行科学化经济运行模式的,运用经济的机制刺激和鼓励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把投资管理因素作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把投资者价值纳入金融市场经济的经济价值之中,综合“经济——人性”价值,将其作为统一体共同发展;二是市场管理中将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期望重点衡量考虑,应遵循着资源投入产出最优的原则,利用各种管理方法和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投资者的金融市场投资产出。
(二)完善黄金市场发展与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黄金市场的监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建立更加完整的规章制度存在着必要性。尤其在具体的监理中,要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各种项目、资产和资源、业务项目、债权债务等管理制度,对于资产、资源的承包和承包合同的签订,必须推行公开招标制与科学的决议制。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议事会、代表会、理财组织等民主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健全工作制度,确保这些组织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同时黄金市场要预先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高效的履行责任方案。有条件的话可以制作两个或多个方案,可以进行社会效益比较,优中选优。需要注意的是,方案中要质量关、成本开支、收支比例控制详细列入其中。多方分析各类成本支出,及时采用新设备、新方法、新渠道等,以此减少黄金市场投资者的成本、提高双方收益。
(三)建立健全国际金融市场经济风险评估机制
2007年下半年以来,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肆虐,并最终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其中很多人将矛头指向国际金融市场。对此次金融危机下的对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的争议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中原因,最后认为市场投资虽有不完善之处。投资者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经济运行的载体,有着大量的市场资金和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如果投资者对国际金融市场情况的评估和审核工作制度不完善,会使得资深投资处于风险状态。因此,在具体投资中,投资者要依据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业务、行业等相关信息做好风险等级和程度等级评估。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应该从全方位考虑,规避投资的主观盲目性。
(四)提高经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透明度
国际金融市场北京下,各上市公司提高现行财务报表与市场资金相关信息的披露和列报要求。让投资者了解影响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如投资趋向、支出收益等,以及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披露,这样可以规避投资者盲目参与市场经济,使投资者理性参与、利用市场资金。实施绩效责任制。为了保证经济效率,这是经营的第一目标,同时过硬质量可以为上市公司赢得口碑、赢得投资者,继而为上市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铺垫。
四、结语
国际金融市场是我国经济对外发展的基础,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资金保持较快增长。未来,要综合各种方法来打造我国经济的助力,初步出现国内一批先进的上市公司。国际金融市场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在经济的大潮中,只有充分利用好投资者的资金,处理好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者管理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金融市场经济发展中充分建设利用投资者具有长久性,不是一蹴而就。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者需要及时检查和评估投资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风险监管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探寻更加完善的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管理机制,通过对风险因素的把握,制定相应的机制,让国际金融市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助力。
参考文献:
[1]陈亚芳.国际金融市场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及其改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2]屠庆忠.对我国国际公司投资实践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3]汪拥华.浅谈企业所得税汇算工作的几点体会[J].现代商业,2008(11).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金融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两大类别,均衡发展模式和非均衡发展模式。金融均衡发展以其独特的优势,极大优化了金融结构的调整,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因此研究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意义重大。
[
关键词 ]可持续增长;均衡发展;经济模式;实证研究
金融发展主要是通过金融业务量和金融机构的变化来体现的,金融发展具体包括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金融交易和金融制度的变化与进步。随着人们对于金融行业关注度的增加,对于金融的发展模式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追求发展速度,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看重实现金融均衡模式,以使得金融不同的方面和内容可以齐头并进,相辅相成。金融均衡发展与进步必然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了解金融均衡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所在,本文浅述了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和现状,针对现阶段对于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证研究策略。
一、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和现状
1.1.金融均衡发展保障经济可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们加深了对于金融发展的关注程度。一些资本家由金融体制的执行者向金融体制的制造者转型。金融之所以采取均衡模式发展正是迎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增长需求。因此,我们说金融均衡发展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众多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金融体制不断完善,对金融机构不断优化,并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才会吸引更多的人进行金融交易,进而保障我国的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2.经济可持续增长推动金融完善发展
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可以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增强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力,通过在经济可持续增长过程的数据记录与分析,可以找到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进而及时发现现有的金融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说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金融机构与金融发展模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效果,进而为金融体系的规范化、完整化奠定实证研究的案例基础。只有金融市场经济不断增长,才会有能力结合金融均衡发展模式的现状,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1.3.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的现状
由于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金融管理更加规范、安全、严谨,进而推动了金融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于我国GDP近几年(自2010-8到2015-13)来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以国有四大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基本机构,在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上,都得到了有效的约束与改进。其中,中国银行的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新增金融交易、服务网点1239个,为促进金融均衡发展、加快中国整体经济的GDP增长速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
2.1.实证研究匹配性较差
我国的金融市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发展的,起步较晚,对于金融均衡模式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实证研究的匹配性较差。目前,主要采用的是ADF稳定性监测实验和格兰杰菲相关系数监测来开展实证研究的分析工作。对于匹配性较差具体表现在,其一,实证研究的方法不能很好的满足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时代需求。由于现有的实证研究方法并没有有效的结合实证研究任务和指标进行验证。其二,对于金融均衡发展模式更倾向于现象的考察。其三,表现在对于金融均衡模式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能匹配。
2.2.实证研究理论发展慢
所谓实证研究理论,就是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对于某一具体命题的理论性研究。目前,针对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主要定格在金融交易数据和金融机构财力成本与财务状况的实际性统计研究,对于实证研究理论的发展,人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证研究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证研究技术的发展。然而,完善的实证研究理论体系不但可以提高基于我国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方案路线的筛选与制定,进而降低实证研究的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投入;还可以借助理论的研究,实现理论对于实际研究过程中积极引导和监督作用。
2.3.实证研究实质分析弱
我国金融市场环境较为复杂,对于金融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想对薄弱一些,对于实证研究获得的数据主要是通过理论模拟和演算计算获得的,对于某一特定的金融机构的数据抽查任务量较大,难度大。因此,对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质性分析大大减弱,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于金融均衡模式发展的实证研究意义和实证研究价值。实证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提升金融均衡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保证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可以为其他领域开展实证研究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2.4.实证研究周期性较长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对于金融行业和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导致实证研究的周期较长。由于实证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中间小的环节都会对实证研究的研究结果质量和研究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过长的实证研究周期会使金融均衡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发生重大的变化,使得实证研究分析模型不能及时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相互匹配,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需要及时采取相关解决对策,降低人为操作因素对于研究结果的考察。
三、解决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的实证研究策略
3.1.优选实证研究方法
对于上文提到的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方法的改进,可以通过优选新型的实证研究方法来替代现有的两种研究方法。因此,首先需要结合现有的实证研究技术,进行研究方法的创新。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广泛征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次借鉴发达国家实证研究现用的方法。由于我国现有的金融均衡发展模式和现状与发达国家在某段特定时期是一样的,因此可以通过借鉴学习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后对于现有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完善。针对新的时代实证研究需求,及时更新实证研究目标和实现手段。
3.2.加强实证理论研究
国外对于金融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数据整理,将金融均衡发展内容具体划分为金融均衡广度发展、金融均衡宽度发展和金融均衡深度发展,形成了具有三维一体的立体式理论结构研究体系。对于经济可持续增长原理可以分为单调连续增长和间歇增长。所谓单调连续增长就是无论经济可持续增长速度有多慢,都可以保障金融政策和服务贯彻执行。基于此,加强实证研究的理论体系建设,可以为以后的实证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研究基础,结合理论模块功能的划分,实现理论体系的划分。
3.3.明确实证研究目的
由于经济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其发展环境和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经济可持续发展增长时期,对于金融均衡发展进行的实证研究分析工作研究的目的和实现的任务是不同的,所以必须明确实证研究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针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特点,深入探究现有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证研究之前,制定完善的研究计划,进而避免因为在实证研究进行中出现的研究目标的模糊性。
3.4.提高实证研究效率
缩短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实证研究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提高实证研究的效率。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实证研究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来提高研究效率。通过直接提高同一个人单位时间内的实证研究和处理分析效率来实现。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大数据和云存储技术,利用计算机高效的运行速度实现基本实证研究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工作,进而将人的大脑解放出来。这样还可以提高实证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
总而言之,希望通过对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作用关系、现状以及二者开展实证研究存在的匹配性差,实质性分析薄弱,理论发展进程缓慢和研究周期过长等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提高认证研究效率,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入市规模有限
此前,保监会、证监会于2004年10月24日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保险机构可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参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买卖人民币普通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及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品种;保险机构投资者投资股票的比例最高不超过本公司上年末总资产规模的5%。
业内专家介绍,按照上述规定,目前入市资金规模有限。初步估计,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了11000亿元,根据5%的入市比例计算,保险资金入市规模约为600亿元。即便这些资金都流入二级市场,对大盘的刺激也是杯水车薪。
股市风险难测
以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购买基金曲线入市,但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保险资金试水股市非但没有尝到甜头,反而损失惨重。去年,股市持续低迷,保险资金重仓持有的封闭基金普遍出现大幅缩水,很多基金折价率超过了30%,尽管封闭基金存在封闭转开放的套利机会,但买封闭基金大幅亏损已经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能够在二级市场获得多大收益也值得怀疑。去年,很多基金公司旗下的开放基金都遭遇了滑铁卢,一家名牌基金公司的指数型基金成立8个月,亏损幅度就超过了15%.具有专业理财经验的基金公司尚且如此,保险公司初入股市,在操作经验上、人才储备上都非常匮乏,想在二级市场分到一杯羹实在是难上加难。
入市目的何在
既然股市风险难测,二级市场难有获利机会,那么管理层为什么还敢于把保险资金推向风头浪尖呢?
有观点称,促进保险资金入市是管理层对牛市有充分的把握,认为股市一定会走牛,而保险资金、社保资金等可以轻松分享牛市成果。但是,从社保入市情况来看,去年社保没有披露股市投资的具体收益,但可以预计,股市持续走熊,社保炒股亏损在所难免。
也有观点称,目前股市点位已经非常低,保险资金入市的风险要远远低于社保资金。但股票投资追求的是收益能够达到多高,并不是看避险的能力有多强,如果想规避风险,把钱放在银行才最安全。
那么保险资金入市又该如何获利呢?显然,二级市场不是最佳的投资领域,稳赚不赔的一级市场才是炒股的摇钱树。
如果联系到刚刚实施的“询价新股”制度,不难看出,管理层力推保险资金入市的真实目的,从首只询价股“华电国际”的表现来看,发行价仅为2.52元,第一个交易日股价就创了5.35元的天价。一级、二级市场之间的巨大价差,才是吸引保险公司的关键。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对教学工作的预想和筹划,是为完成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创造学习环境,规范教学行为的一系列过程。课堂教学设计能够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综合教学能力。著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说提倡围绕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并辅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本文拟以金融市场学为例,解析金融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设计。
一、金融市场学的特点与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作为金融学科的专业基础课,金融市场学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教学中面临许多问题,因此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1、内容庞大,结构复杂。金融市场学的内容与体系比较混乱,不同的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课程的定位,将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资产估值定价理论、证券投资分析理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等不同的内容以不同的体系组织起来,且许多内容与其他专业课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复。如果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不当,一方面在有限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影响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2、金融市场知识更新非常快。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创新化、工程化等趋势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其市场体系、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样,随着中国加入WTO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大破大立,中国的金融市场日新月异,出现了许多新的交易制度和交易工具。虽然教师在选取教材方面非常注重权威性和时效性,但大多数前沿的知识在各类教材中难以反映,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跟不上金融市场知识的更新速度,存在滞后性和陈旧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紧跟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重点和热点,对课程具体内容进行再造和选择。
3、实践性强。本课程直接面向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而不同市场和工具的运行机制和操作原理极为复杂,描述性学习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对金融市场业务进行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运用建构主义原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是西方流行的学习理论,近年来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Intemet、通信技术等技术条件的完善,逐渐成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教材等必要的学习资料的主动学习以及同教师、同学的交流,来发现新知识并融人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转变为围绕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方面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金融市场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
1、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再造与重新设计。教师在准确把握知识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教材安排,打乱内容和顺序,根据学生思维接受习惯重新安排体系和内容,并将具体内容高度概括,抽出筋脉,确定主题,以最简洁醒目的题目呈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一个清晰的框架。在一个简洁明晰的知识结构中,围绕主题,将基本理论讲授给学生,避免了繁缛和滞后的知识,课堂效率比较高。
2、以学生为主体,确定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这里包含两层意义,首先是自主学习。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基础平台、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教师要敢于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将知识深化、泛化,这样既解决了教材知识陈旧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其次是协作学习。金融市场体系庞大,知识丰富,热点、难点多,单个学生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很难有效完成信息搜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任务,组织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包括共同学习、讨论以及同教师的对话交流,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从而加速知识的内化。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课堂设计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和无为而治,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以教师的科学指导为前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创造活跃平等的课堂气氛,随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开展即席讨论和辩论,并加以追踪和指导,使知识点大大延伸并深化。
3、把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网络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增加对金融市场学的感性认识,激发求知欲,并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使课程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情境创设这一课堂设计思想并不是创新,学习理论很早就提出了,只是以往教师不具备高科技手段,只能借助简单的图片或道具。而今天发达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最佳的实现工具,从而更加凸显了这一课堂设计思想的重要性。
三、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手段
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对课程的教学有一个总体规划和把握后,下一步的重点就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上述课堂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金融市场学中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里仅对两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网络实时动态演示与金融实验室模拟训练进行重点探讨。因为针对本课程来说,它们更具有典型性。前面提到,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在“知”与“行”之间构建一个桥梁,必须创设真实的环境,设计实践环节,而网络实时动态演示与金融实验室模拟训练恰好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1、网络实时动态演示。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出现许多专业化财经网站,所开辟的栏目几乎覆盖了主要的金融市场。这些网络资源具有多种教学功能,可以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第一,能够提供最新、最全面的金融市场信息与资料,包括金融市场知识、金融市场制度、法规及学者的理论观点。教师可以利用它不断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学生则可以利用它进行自主学习。毫不夸张地说,它就相当于是一个永不落伍的电子教科书,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知识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余利用网络继续进行深度研究和更广泛的学习;第二,许多网站能够提供主要金融市场的实时动态行情和各种金融分析软件,且界面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利于演示。例如新浪财经将股票行情、公司基本面、技术分析指标、股票动态连续竞价状况等重要信息和工具集合为一体,功能强大。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动态演示,不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简单的演示胜过多篇文字描述,利于学生掌握复杂的知识。股票市场中金融工具的连续竞价交易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学生对于在“价格优先、时间优先”条件下股票市场撮合成交方法似懂非懂,而利用网络传送的真实交易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某只股票在某一时期竞买和竞卖的价量对比过程,则能够帮助教师将问题讲解透彻,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第三,提供股票、外汇、期货的模拟操作平台,用户可以在线申请虚拟初始资金,参考实时市场行情模拟主要金融资产的买卖。利用此功能,学生可以结合课堂上学到的基本面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进行投资决策,从而熟悉金融市场交易规则和流程,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通过具体收益、风险的体会,对金融市场有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2、实验室模拟操作法。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靠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行带动知,要开设专门的实验课程,模拟金融市场环境,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集中训练和提升。金融实验室的模拟操作是主要的实践环节,即使在网络提供模拟操作平台的今天,它仍然是实践环节的主体,不能完全被替代。这是因为:其一,实验课程是根据教学内容系统开发的,有详细的实验教材或讲义,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二,学生依靠网络平台进行的模拟操作是分散和单向的,难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实验室仿真交易则是交互式的集中训练,是在教师的有效控制下进行的,教师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问题,并及时改进和解决。其三,近年来,金融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除了具有实时行情和简单的操作平台等功能以外,还可以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有关的业务整合进来,如股票的发行业务、基金的申购赎回业务等,使学生对金融活动有全面的了解。其四,利用金融实验室还可以举办各种投资大赛,创造竞争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切磋的平台,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科技事业管理运行机制紊乱
政府对科技事业的管理,主要是在基础学科研究、公共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创新发展环境建设、科技普及推广等方面进行组织领导。在我国科研机构市场化改革以后,科技经费分类管理,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政府资源配置主要通过部分事业性拨款和合同采购等形式,由此形成科技事业发展中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但是市场化运行机制在实践过程中被扭曲,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经费双机制混合运行。政府在公益性事业单位和基础性事业单位采取全额或部分拨款,其他经费则通过科技研究项目招标、科技成果采购等方式进行分配,即市场化配置资源。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较多应用最低成本招标原则,另一方面继续采用三公经费审核制度,形成了科研经费双机制混合运行状态,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路径被扭曲。二是科技资源配置流程的大数据管理和市场化监督机制缺失,导致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一方面,在没有科技管理大数据支持的条件下,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局部性公开或信息向部分对象公开)以及科技信息公开流程断裂或立项程序倒置(因人立项),科技管理在严格的行政监督下同样可以导致不公平。另一方面,立项栏目中关于科研项目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价值部分均由科研工作者或科研组织提出,科技研究价值没有评价标准,也没有社会参与的评价程序,政府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科技资源配置难免无效。另外,政府用于科技支持的金融资金市场化运行,成为科技部门体外资源,资金的配置缺乏公平保障。三是政府在科技成果采购中形成主体缺位。政府因科技投入而成为科研成果购买者,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体制改革后逐渐形成了“政府放弃知识产权,将其全部交给科技研究机构(或部分奖励给个人)”的状态。政府退出科技成果的直接购买角色,也淡化了其在基础科学、公共技术等成果推广和科技普及的角色,科技的事业性因此模糊;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成为科研市场的主角,技术研究与社会需求逐步脱节(程志波,2013)。四是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价值异化。政府管理部门依托科技人员评职称、年终考核等需要省部级科技成果的实用需求,将科研成果价值异化,科研人员被迫应标。有的管理部门无止境地要求系列成果,如社科基金项目、政府决策咨询课题管理中要求课题成果报告、署名资金方的论文、具有领导批示的决策建议等成果,科研人员苦不堪言;有的部门不重成果,社会科学项目“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自然科学项目虚拟实验数据;成果鉴定程序化倾向严重,激励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灰色交易。科研生态日益恶化。
2.政府在科技市场管理中参与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完成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将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机构、人才等科技资源转出事业体制,成为市场化的资源,按照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需求进行配置利用。政府将相关资源按照市场方式配置给科研机构、企业,同时也组织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结合。近十年来一直提倡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配置科研资源,政府在资金资源、科技创新平台资源等方面给予协助。但是,首先政府配置资金倾向于科研院所的情况并没有逆转;其次即使资金配置的方式采取了招标方式,实现了市场化,但科技知识产权归属企业,是无偿配置,造成政府在科技市场中配置资源的非市场性(事业性)和不公平性;最后,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中配置众多公共资源的效率不高(王枫云,2013)。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地区市场对科技需求不足和科技计划项目与科技市场需求不符。根据有关研究,大多数地区处于市场对科技内在需求较发达地区滞后的状态;科技创新计划由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编制、执行,多年来科技管理部门将科技计划项目编制内置于科技管理部门内部,市场机制无法参与到科技立项的过程中,由于政府部门对行业技术体系了解不够全面,对国际技术当前和未来走向、行业技术发展生态不够了解,导致政府投入的应用科技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技术转换率偏低。二是政府对科技资源的事业性配置扭曲科技市场机制。目前科技资源不论配置给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还是企业,都是无偿配置的,科技成果要么归宿单位,要么奖励科研工作者个人。三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政府投资公共平台的市场针对性差、利用效率低(魏龙,2008)。在科技市场管理中,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服务性的创新能力平台包括公共设备平台、行业及企业工程技术平台、技术检验检测平台、行业生产力促进基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各层级的实验室等,科技转化服务平台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推动平台、科技孵化平台等。但是,这些平台对行业技术发展的针对性普遍较弱,综合利用价值偏低,导致一方面重点产业、战略性产业的创新资源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政府投资建设的平台(或机构)普遍不能实现自收自支,维持其运行的压力巨大。
3.应用科技市场中的市场化机制本身不完善
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应用科技的市场化改革是重要内容,但是作为市场经济要素的知识产权却没有纳入国民经济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国民经济核算管理中,一方面不认可知识产权的无形价值,在会计核算中资产权益的形态只有现金和实物两类,没有知识产权。目前,知识产权权益是通过其他资本权益并以隐形赠送方式得以实现的,或者可描述为:资金方先购买技术使用权,技术方用所得资金与资金方形成共同投资,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参与。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价值得不到认可,科技投入又作为费用进行管理,再加上创新的风险性和科技创新形成生产经营收益的滞后性,严重阻碍了业科技创新欲望。二是尽管国家定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因为国民经济核算管理不认可知识产权,因此在金融制度上也无法确立知识产权的信用能力,进而不能给予资金资源的配置(吴翌琳等,2013;永胜,2013)前与知识产权相匹配的金融资本都被称为是“天使资金”,资金方无偿地让渡部分资产权益,等到知识产权创造收益以后再溢价退出股权获取利益。由于投入一方面要承担技术风险和资产信用风险,因此多以基金方式运行,也被称为“天使基金”。三是知识产权在市场上的流动性差。这主要是由于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的风险、资金方在与知识产权的配置中必须让渡资产权益、购买主体必须整体购买(知识产权没有进行市场化的价值分割)三方面原因所致。
二、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鉴于以上问题,必须积极推进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机制与制度,其基本思路是:确立政府科技事业管理与和应用技术市场双轨运行体制。在科技事业管理中,重点推进事业拨款和合同采购双轨并行机制,纠正合同采购的事业经费审核制度;在应用科技市场中,确立以知识产权证券化为关键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科技体制改革重点是:优化事业性科技管理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调整政府对应用技术创新转换的促进方式,提高政府资源配置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在现有核算体系下,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知识产权流动性,提高知识产权与其他资源的对接能力;逐步建立国民经济管理体系中的知识产权核算制度,并建立金融对知识产权的服务制度;最终形成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系统改革,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
三、市场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实现方式具体地
一是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信息环境,推进科技创新价值评价制度、知识产权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建设,为政府市场化配置资源和其他市场经济要素与知识产权对接提供信息基础;二是建立和完善政府在科技事业管理中市场化配置公共资源的运行机制,以政府招标方式市场化采购基础研究和公共技术研究,实现科技创新服务由政府投资向政府采购的制度转换;三是政府在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以贷款贴息、政府担保、成果奖励、科技投入抵扣税收、科技产业减免税收等多方式,分层次推进关键应用技术和一般应用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四是建立和完善应用技术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环境,建立知识产权证券化流动制度、知识产权贷款金融许可制度、科技创新转化风险担保管理制度,扩大知识产权与其他经济要素的结合能力和知识产权的流动能力。最终形成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科技管理体制大格局。
1.建立市场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条件
(1)建立科技创新价值及科技创新风险的专业化、市场化评估机制。一是确立评估对象和环节,重点包括科技立项的技术及市场价值评估,科技结项的技术与市场价值评估,以及社会科技创新技术、设备、产品的市场价值及风险评估。二是建立完善评估机构组织体系。当前技术评估机构职业素质和规模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因此要采取鼓励政策,吸引国外机构,加强专业技术经济评级的专业培训,激励评估机构发展,形成科学的评估机构组织体系。(2)建立科技资产化财务管理制度。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对企业的科技研究和创新能力、创新服务建设以及研究项目进行评估,对最终创新价值进行认定,并进入企业资产报表,纳入企业资产管理,扩大企业资产总量,提升企业的资产信用。(3)建立科技资产化的金融及非金融服务制度。建立专业银行、专业信托、专业基金、专业担保等金融及非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消除金融及非金融服务对科技创新及转化的风险排斥。
2.建立政府在科技管理中市场化配置公共资源的运行机制
(1)明确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责内容。明确科技管理部门对基础研究、公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的发展职责,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分类管理职责,对应用技术市场的计划指导、发展鼓励职责。(2)建立基础研究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技术研究市场化采购机制。在坚持现有政府科技采购“价格总量包干、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合理预算项目成本和预测科技创新价值,确定合理的价格总量与结构,结余归己,不再按照三公经费进行全额审计,并严格科技成果质量验收程序;建立政府采购的风险分担机制,实施科技经费分段拨付制度,项目预算费用定期拨付,项目创新收益根据项目验收情况具体处理,不合格项目不支付创新收益;同时,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政府所有,政府奖励科技人员部分占有知识产权。(3)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应实现公共服务平台的市场化建设、社会化采购服务以及政府补贴配套。所有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工程中心、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孵化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尽可能依托服务需求最大的企业或社会资本投资,对社会有偿服务,同时,政府采用合理的模式对供需双方进行财政补贴。(4)建立应用技术创新的鼓励和奖励机制。主要包括:对应用技术创新中的银行贷款进行贴息及风险担保,对应用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对科技投入实施税收抵扣,对科技产业减免税收等,支持鼓励应用技术的创新和转化。本文来自于《西部论坛》杂志。西部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特点
小微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具有非常特殊的发展特点,在企业成立之初不会立即出现经济活动,在一段时期中会处于资金输出阶段。很多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生产期间基本都会选择市场某一个方向展开研究,依靠固定订单或是流水订单进行生产。在生产与研究期间,对于研究结果而言存在不稳定性,加之资本使用与偿还能力上不能形成正比,所以小微企I融资不能采用传统借贷形式实现。在正常情况下,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建立之初基本都会通过自己筹集或是天使投资等,结合政府支持与政策优惠运行,若是自己筹资渠道行不通或是政府支出上不能给予更多方面,需要将发展眼光放在融资或是投资市场中。
处于发展期的小微企业基本上已经能够很好的解决资产问题,同时具有相应的研发能力,企业能够具有自己专有的研究专利,政府同时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持与肯定,市场发展能够保持稳定,具有自己专业研究团队,在发展前景与发展潜力上都具有很大上升空间。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发展期基本都会发展迅速,不管是经营模式还是手段都优先于其他小微企业。据调查资料显示,大部分处于发展期的小微企业年销售额都能够达到一千万之上,信用等级与技术评价等方面都保持良好。这种小微企业研究方向与发展特点等都比较符合市场的要求,能够达到高成长、高科技,为社会提供全新服务。发展期小微企业不管经济实力还是发展条件等方面都比较符合商业贷款的要求。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现状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讲,企业建设规模比较小,并且在各个方面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企业发展的要求,生产与投资风险都比较大[1]。这种企业建设之初基本资产都属于自己筹集,政府支持方面资金来源比较狭窄,能够提供优化或是服务的范围比较小,政府在重视程度上不够,科技型小微企业自身投资就比较大,政府很多投资门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对小微企业发展推动比较小。
(二)融资的要求比较高
银行在融资业务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很多制度上设计的不够完善,对于小微企业来讲不利于融资。银行在发放贷款期间比较中意于建筑规模较大、企业流动性质较强的大型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本身在流动性上就比较差,并且生产规模属于小而集中,在资产抵押或是担保上不能满足银行的要求。银行本身对于这方面的金融业务比较少,并且缺少业务创新手段,所以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银行融资方面不能顺利得到支持。
(三)科技市场发展缓慢
市场经济发展下,科技市场属于高技术发展区域,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不能很好满足小微企业发展需求[2]。企业本身在市场上的融资只占有银行融资的十分之一,同时在风险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与掌握,因此市场发展期间对于小微企业来讲没有起到充分的促进作用,各种科技型融资业务或是债券等非常少,满足不了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需要。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创新完善
(一)提高政府支持力度
在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过程中逐渐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利用政府的支持更好的推动小微企业的发展与稳定。首先在政策支持上扩大服务范围,建立完善的政府结构以及技术组织体系,利用政府的强制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创建优秀的银行市场发展环境,建立全面信息化沟通交流平台,拓宽银行发展渠道以及金融资产门槛,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提供空间以及支持。最后在金融政策上进行优化调整,降低税负收取,加大政策优惠,提高政府给予的各项补贴,在发展政策等全方面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保证企业活动周期
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讲,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企业进行资产投资以及股份入股,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专业训练与管理。在资金上提供充分的支持,借贷利息上进行降低,提供小金额的直接性资助。在企业发展阶段放松整政策性资产投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大科研投入手段,将研究成果转换成价值型产品进行出售与生产,扩大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前景。扩大信贷金融结构需要重视对风险的控制,根据政府给予的各种税负政策逐渐引导企业优化的投资机构,利用创新的投资手段进行风险投资。银行方面根据科技型小微企业风险评估,相应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全面控制的金融业务,将银行金融风险与小微企业进行紧密联系,形成相互平衡的状态展开金融投资。
(三)加强市场调整支持
市场经济发展对于小微企业来讲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力发展小微企业期间需要更好完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利用市场繁荣发展以及丰富企业板块类型的方式进行市场结构调整,加大科技型市场贸易发展。利用市场发展制度进行创新与优化,通过债券股票等方式对小微企业金融发展进行优化。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与投资制度,保证金融资产能够正常运行,同时还需要市场对退出机制进行加强,建设多样化风险投资方式,积极发挥市场管理运行机制,在市场平稳发展基础下保证小微企业发展进步。在金融银行方面增加银行系统管理准则、加强集团性质、建立优化完善性政策支出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严格控制上市公司以及各种私有资产投资方向,在小微企业发展中实现金融保险以及养老基金等的管理与优化,逐步实现金融资本循环,稳定小微企业在市场发展的速度,完善市场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四)加强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是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持结构,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下重要的信贷融资方式。在商业银行发展中针对科技型企业发展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部门,结合小微企业发展方式以及结构进行规模性的调整,制定相应的信贷产品。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业务主要包含固定利率的商业贷款、利率上下浮动的贷款形式或是循环贷款等,利用多种形式的商业银行金融方式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在市场经济发展下小微企业需要通过多方面改进与完善之后才能很好的实现发展与进步,利用政府政策支持或是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不断创新完善呢,更好的实现我国科技型产业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南阳市卧龙区海拔高度是90米至417、6米之间。
卧龙区:河南省省域次中心城市南阳市下辖区、东与南阳宛城区、方城相邻、西与镇平接壤、南接新野、北连南召。因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南阳隐居躬耕,号卧龙先生,其隐居之地卧龙岗纵贯辖区而得名。是中国月季之乡、民间曲艺之乡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卧龙区作为南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特色经济为带动,以商贸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格局。以光彩大世界、多来福家居购物广场、玉雕大世界、电脑科技市场、新华城市广场、滨河西路等为核心6大商业圈,总商业面积达106万平方米,是南阳市城区最繁华的商业区域。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137-02
1 运作市场化,助推企业经营指标屡攀新高
面对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竞争需求,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是摆在企业经营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集团公司本部各矿、厂的实践证明,实施内部市场化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
途径。
在集团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下,龙宇钼业深入开展内部市场化管理,按照建立“责任目标考核+市场结算+小指标考核”的内部市场化模式,我公司实行“对分公司进行市场结算及专业市场小指标考核、机关部室进行绩效考核、整个公司全方位对标补充”的运行模式。
一是效益导向,增设内部利润切块工资结算。将各分公司作为利润中心,将原有的生产任务结算和材料费、电费结算整合为内部利润结算,同时提升其切块比例至48%,解决了以往结算项目众多、主次不分、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突出结果导向,效益至上的管理原则。
二是突出人均,设置人均经济效益切块工资结算。在工资切块设置时,将工资基数的20%纳入人均经济效益进行结算。同时制定“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的薪酬分配政策,形成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倒逼机制,提升单位劳动输出效率。
三是找准降本增盈关键点,政策性鼓励。通过对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关键环节,针对性地设置激励政策,鼓励各单位干部员工在关键环节上下功夫,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2 考核精细化,助推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精简合并各项制度。对那些不起作用、已经过时的制度进行废除;对有缺陷、有漏洞的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对交叉重叠、相互矛盾的制度的进行整合或者优化;对应管理环境、标准、模式等的变化或拓展的新领域,及时填补制度建设的空白。
二是完善优化业务流程。结合公司管理实际和生产特点进行全面的修订,要求不务虚、不求多,明晰业务流程的核心。做到定位明确,让执行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业务流程顺畅运行。
三是精益计量管理体系。公司按照“精确计量、保证公平、合理布置、科学管理”的原则深入开展了计量管理工作,公司各级市场成立了计量管理委员会,并编制下发了相应管理办法。完善计量网络体系建设,配备计量器具,升级计量管理系统,实现了各项生产数据、工艺指标、成本消耗的每班统计和即时监控。
四是强化信息管理系统。公司本着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合内部市场化管理机制,与中国矿大联合开发了《龙宇钼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科技管理、市场结算信息化。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实现了工作的节点化管理,提高了工作
效率。
3 成本最优化,助推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压力和企业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龙宇钼业通过实施成本最优化战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双管齐下,降本增效取得显著效果。
一是实施技术革新与工艺改造。随着市场销售形势的变化,不同时期对精矿品位的需求各不相同。高品质的钼精粉产生的效益丰厚,所以我们必须从产品质量提升着手进行技术改造,同时,综合平衡品位提高产生的成本增长效应,以期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是现代化先进设备引进和利用。科技在不断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在生产中不断得到实践,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也日益证实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装备水平促进企业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提升得到了完美体现。选矿公司通过安装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减少岗位设置,降低人力成本。
三是定额指标具体化。统计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成本消耗,准确测算消耗定额,实现各项可控成本指标的逐级分解和落实,构建“分公司-车间-班组”三级定额指标管理体系,做到“事事有标准,处处有定额”。通过将实际消耗与定额指标对比,找出差距,分析不足,制定改进方案,降低成本指标。
四是设备管理模式化。注重现场管理,构建纵横交错的“立体化”巡检体系,同时,实行设备包机责任制,明确每台设备的包机人,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将机电设备影响率减少到最低,保障生产秩序正常;采取日常维修与月底大修并重的原则,平常及时监控大型设备和特种设备的运行状态,加强预防性检修,严防设备“带病”运转。采取定期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专业检查的力度,增加检查频率,确保各种设备零缺陷运行。同时,制定机电事故应急预案,按规定进行设备保护试验,严抓设备隐患,保障设备连续高效运转,降低企业单耗成本。
4 效益最大化,助推企业在逆境中前行
“效益”是指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占用、劳动消耗与获得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企业追求的目标就是效益最大化。栾川龙宇钼业从多角度入手,广泛延伸“效益”的内涵,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真正实现了企业“效益”最大化。
一是安全效益。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要务,失去安全的保障任何创新管理的努力和经济效益都等于零,因此,抓好安全就是企业最大的效益。
2013年,龙宇钼业坚持安全隐患“双闭环”管理。即引入隐患整改信息系统,实现隐患整改在线管理。同时,将隐患整改反馈作为安全“双基”的重点考核内容,严格执行“谁检查、谁复查签字确认”,专业职能部室抽查的方式,强化隐患复查管理,实现了安全隐患整改“双闭环”,有效地强化了安全管理基础。
二是创新效益。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013年,公司积极贯彻党的十精神,坚定不移地以科技、管理创新为发展驱动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升公司创新效益。
公司在原有四级技术市场运作成熟的情况下,对科技市场进行了全面优化和细化,结合钼板块实际情况,提出了“顶层设计,过程控制,基层建议”12字运作方针。全面细致阐述了公司科技市场运作的模式,优化了各级科技市场分级收购的权限,简化了市场运作流程。创新效益得到了极速提升。
三是生产效益。稳定高效是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基本内容,栾川龙宇钼业秉承“持续提升、稳中求进”的发展理念,公司上下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全力生产、扩大销售,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生产经营指标任务,获得了巨大的生产效益。公司采矿量、矿石处理量和钼精矿产量都多次刷新去年的记录,在钼市场形势不景气,钼产品价格下跌的形势下,栾川龙宇钼业各项指标逆势攀高,圆满完成了“时间过半、任务超半”的目标。
科技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带动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技资源大市,在科技企业数量方面已初具规模。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科技转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而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融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西安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科技型小微企业即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为主要内容的企业。
西安的综合科技与教育实力在全国当之无愧地名列前茅。可以说,西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知识城、科技城、人才城。西安是中国重要的航空、航天、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纺织、兵器工业的重要基地,一大批科研院所总部都设在西安。西安现有普通高校、民办高校在校生近80万人,在校研究生近7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口82万,每年仅硕士、博士毕业生就多达1万人以上,使西安的发展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人力成本、技术力量的竞争优势。近几年,西安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之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科技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也同步增长。据调查统计,在科技企业最为集中的高新区,2014年科技型小微企业数达3368家,同比增长11.3%;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32.08亿元,增速27.3%;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232亿元,增速71.9%。科技型小微企业不仅实现了数量的增长,也实现了规模上的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二、西安市科技型金融生态
1、西安市金融环境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类型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二五”期间,西安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全国性和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加速聚集。截至 2014年底,各类金融机构总部数量已达25家,占全省70%以上。由表1可以看出,在西安市政府及各方的努力和配合下,金融机构类型和数量上占有明显丰富和发展,特别是银行与创投机构呈现快速发展之势。目前西安已成为西北地区科技金融机构最密集的区域。无论是从数量上看,还是从类型上看,其都具备为区域内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实力。
2、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
(1)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包括内融性资金和外融性资金。科技型小微企业与一般企业一样,其设立资金多来自于公司股东自有资本或者民间借贷所得。初创期经营规模小,产品不成熟,有的还是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品还有一段距离,内融性资金随着研发的深入很快就消耗尽,并且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后续的利润留存很难保证。一般而言,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内源性融资大都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而且其营业收入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提升,因此,企业急需大量外源性融资。
(2)外源性融资是指来自于企业外部的融资。外源性融资可以分为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政策性资金支持。
a.股票融资。健全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环境是小微企业顺利融资的前提,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在一个开放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目前,科技型小微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本交易市场主要包括: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以科技企业集中的高新区为例:2014年高新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规模达到47.22亿元,较2013年的43.83亿元增长了7.7%,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仅为64,与其高新企业总数相比比重仍然很小,其中主要集中在主板市场和新三板,其在创业板市场的上市企业数量较少。
b.创投融资。股权投资除了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进行股票融资外,还可以利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各类创业投资机构进行股权融资。高新区在创投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创投机构队伍日益壮大。截至2014 年底,仅高新区注册的各类投资机构达到 353 家,较 2012年增长了30.2%。投资额达到17.04亿元
c.发行债券。债券融资是企业以自身资产、技术能力以及信用担保为保证,在一定时期内筹集所需资金并在到期时还本付息的融资方式。单个小微企业独立发企业债不仅门槛高而且发债成本高,集合债券(捆绑发债)为小微企业债券融资提供了模式。
d.科技保险。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而言,由于成长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其成活率相对低,但由于其技术和知识的密集性、资本的密集性等特点,科技保险产品能使企业相关活动出现损失后获得补偿。
二、要经常与有关科研院校、农技部门和科技大户取得联系,掌握各种科技市场信息,力求在生产技术上创新和提高,确保生产稳步发展。
三、要及时掌握新品种信息,不断地引进、试验、应用新品种,确保品种创新和产品增值。
四、要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种、养、加”技术培训班,订阅相关的科技报刊和科技资料,多外出参观学习技术经验。
五、要结合自身的技术程度和生产规模,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或科技大户为技术顾问,帮助和指导生产发展。
六、要结合自身的经济状况和技术状况,选准项目,到项目基地或科技大户去跟班(打工)学习技术。
致富经营必备知识
一、合法开业知识
1.有关私营及合伙企业、有限公司的法律法规。2.怎样验资。3.怎样申请开业登记。4.经营须办理有关行业管理手续。5.怎样办理税务登记。6.如何领购和使用发票。7.你应该交哪些税费,如何交纳。8.怎样获得税收减征免征待遇。9.怎样进行账务票证管理。10.增值税率及其计征方法。11.行业管理部门如何进行行业管理和检查。
二、营销知识
1.市场预测与调查知识。2.消费心理知识。3.定价知识和策略。4.产品知识。5.销售渠道和方式知识。6.营销管理知识。
三、货物知识
1.批发、零售知识。2.货物种类、质量和有关计量知识。3.货物运输知识。4.货物保管贮存知识。5.真假货物识别知识。
四、资金及财务知识
1.货币金融知识。2.信用及资金筹措知识。3.资金核算及记账知识。4.证券、信托及投资知识。5.财务会计基本知识。6.外汇知识。
五、经济法常识与劳动用工及社会保障知识。
创业致富八原则
一、 目标明确。目标是行动的参照,制定明确的目标,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计划周详。有了周详的计划才能确保顺利实现目标,摸着石头过河是不行的。
三、精通本行。72行各不一样,隔行如隔山。干一行就得专一行,精一行。
四、正确理财。节俭为致富之本,做好收支预算,该花的就花,不该花的坚决不花。
五、把握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是要善于发现机遇,二是机遇降临后,要及时把握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