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09:24: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工程管理标准体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l建筑工程管理内容
所谓工程管理就是企业通过系统的观点与理论,采用科学技术对建设项目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和协调等整个项目全过程管理。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相辅相成,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特点,是建筑工程的生产要素。加强建筑工程的全面标准化管理,需要对其每个生产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有4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创新性。所谓创新即对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调制度标准管理。第二,科学性。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的管理方式,其标准化管理方式和途径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形成管理的准则和依据。第三,系统性。项目建设的环节是系统性和连接性的,将项目管理规章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类,形成一套与项目管理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从而使工程项目全过程各项工作的开展、各种管理的实施、各种技术规范的执行,全面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范畴。第四,实用性。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详细标准,标准针对性、操作性强,便于考核。方便工作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有章可循,有利于落实标准。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2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遵循的原则
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遵循4个原则:质量原则,预防原则,服务原则,数据准确原则。
工程的质量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强化工程各参建方的责任意识十分重要,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原则。预防为主,从图纸设计,材料采购,参建方资质审核,施工过程等各个环节,对可预见的问题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保证工程质量。服务原则,建设工程项目是满足用户要求,满足用户对质量的要求。提高服务质量,企业上到下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并贯穿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数据准确原则,数据的准确性也是工程建设科学性的体现,客观实际的数字和资料也是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体现。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工程质量的波动情况,探究控制质量的规律性,找出影响工程质量的主次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证工程质量。
3如何加强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体系
3.1质量管理体系
一个地区和一个企业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工程质量看出。开始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前,要接受企业自身监督与业主(监理)监督。
企业自身监督。建立健全的质检机制和质量监管体系,项目质检员、分公司质检员和总公司质检科联手全方位监督、巡查、验收工程质量。三级管理,逐层分工,层层负责的监督机制。
业主(监理)监督。亦作第三方监督,也是最权威的监督。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的、正施工的和己完成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3.2进度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建筑项目进度管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企业对工程的特殊性考虑不够,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抄袭严重;进度计划对可预见性的情况分析不足;进度计划缺少对部门之间、上下工序协调配合的考虑。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项目施工时的客观和外在因素,天气、周边环境、材料选购、人员配备、机械分配等其他因素。科学合理制定进度计划,从季度、月、周、日详细部署。只有科学、严密、完善的施工计划和进度计划,才能保证施工如期完成。
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管理计划控制进度:
首先,工程进度款的管理。工程进度款是施工各生产要素的物质基础,管理好工程进度款,才能保证施工进度。对工程进度款应科学计划进行使用。
其次,组织定期召开各相关施工人员的例行会议。在会议中分解计划各个阶段的目标,对已完成的工序进行检验是否按进度完成,形成牢固的施工进度计划和具体目标概念。
再者,及时有效处理纠纷,避免纠纷造成经济等的损失。应以大局为重,避免纠纷造成工期延期。
最后,及时解决影响进度的施工作业方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钻研施工工艺,掌握市场信息,积极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使用。
3.3投资控制体系
3.3.1工程涉及及其预算体系
工程建设前期的首要部分是工程的设计和预算。建筑工程设计既是设计院的责任,也是业主的责任,然而,由于设计单位各方面的原因,施工图纸或多或少存在不足,业主根据施工图编制进行投资预算,施工图纸的不足必然影响投资预算的准确性。因此,要认真重视对施工图纸的审核。严格审核施工图纸既可以保证对可预见性的技术问题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同时业主根据准确的施工图纸准确的做出投资预算。尽可能的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每一项涉及到资金的环节都应认真审核,编制符合实际情况,有实际意义的工程投资预算。
都不应遗漏,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具有真正实际意义的工程投资概算。
3.3.2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的体系
工程变更,诸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装修标准及建筑材料采购或临时增加设备等变更要素,要科学合理分析,切忌主观变更工程,导致造价时空。
避免随意改变既定施工时段的施工方式。加班施工和签证用功要严格审核,对于每项成本支出应认真考虑其价值。
对于已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变更签证前也要先行区分是否属于设计问题或施工企业自身责任,如属于设计责任,在成熟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不同企业之间的报价不应该相差悬殊。如果最低报价与其他几个较低的报价是比较接近的,或者虽然相差较大,但仍在可以接受的幅度范围之内,则该最底报价就有可能性;相反的,如果最低报价比次低报价低得多,则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分析。
对降低成本的措施应具体分析,考虑其操作性。例如对新工艺的采用,新材料产品的使用,新技术和科学的施工方案,以及工期是否安排合理,人力物力资源调配是否科学等,这些措施要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和投资预算进行认真分析,保证措施科学、合理、可靠,保大体上能实现降低成本的要求。
4结束语
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连贯科学的工作,是工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以往经验,不断的完善管理体系,保证管理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时效性,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以更多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兴建了一大批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我国的水利行业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成为WTO的一员,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的标准进行分析,揭示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逐步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我国现行标准体系的简介
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主要由《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利技术标准汇编》、《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负责的标准项目现状表》中的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及工程建设所采用的国家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及机电设备的安装等方面的施工标准。水利工程管理标准根据工程类别进行分类,包括了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技术、河道堤防工程项目管理、水库大坝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闸工程项目管理等。
2、我国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一共有163项技术标准。其中综合类标准为19项、水利工程建设类标准为102项、水利工程管理类标准为42项,三者分别占标准总数的12%、62%、26%。另外,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中,强制性标准106项,推荐性标准23项。因此,在水里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强制性的标准占主要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中,施工质量检验类的标准有6项,验收及评定类的标准有14项。因此,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的现行标准体系中,涉及工程建设的安全及环境标准的只有2项,明显较少。同时,对于验收及评定的标准只有14项,其中10项都是评定类的标准,验收标准明显不足。
3、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
从对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行体系主要以强制性标准为主,推荐性标准为辅,这种体系标准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协定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中,我们应该后对现行体系中的强制类标准做出一定的修改。并且,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来修改并组编强制类标准较低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
其次,对于加入WTO后,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标准中出现的结构不合理、不配套的项目建设标准要予以修改。进一步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来配套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同时,建立配套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符合我国相关行业的标准。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不断完善,我国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的建设与评定做出了新的规范。水利建设行业等建设行业要实现验评分离,严格实施好工程验收标准。
第三,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中技术内容相对比较陈旧的部分要加以修改。由于我国现行体系标准是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编制的,,应该把这些工程建设施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的反应上去,以更好的配合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中缺少与环境安全及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
第四,重新整合并编制相关强制性的工程建设标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之后,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应该对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类标准加以认真审核并从“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考虑,全面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并对零散不完整等条文进行填充,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汇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新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现行法规的要求,并且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以我国法律、法规、WTO/TBT协定为基础依据。
第五,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修订。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高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标准制订,不断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必然举措。因此,通过新体系的建设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及技术标准,是我国建设的水利工程有标准可依,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同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江、河、湖、库等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体系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4、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立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WTO协议,深化建设标准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新的体系建设还能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并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于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新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我国的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验也应加入到新的标准体系中以更好的适应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成为WTO一员之后,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有机结合构成的、十分复杂的巨大系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文化与技术、个体与组织、过程与结果相互交错、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具有行业全覆盖性、公共性、长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其管理难度是世界难题。而众所周知,标准化活动也具有全行业覆盖性、公益性、周期性的特征,与公共管理特征的重叠程度很高。因此,两者一经结合,标准化活动特有的责任基层化与利益协调性特征,不仅会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还会大大增加其管理的柔性。
正是基于上述战略定位,美国政府通过法律和相关绩效考核机制,明确要求联邦政府各部委不但要在法规和政府采购中直接应用自愿协调一致标准(VCS),还明确规定政府相关公务人员要直接并全程参与和其职能相关的民间标准化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将部门的行政管理目标传递给一线的标准研制专家,使政府部门从规定结果式管理转变为过程影响式的导向管理。导向管理不但提高了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而且将公共管理目标与技术标准活动进行了有机结合,这样既保证了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又实现了公共管理的规范、高效和柔性,为美国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美国标准体系美国生产力和公共管理水平一流,标准化水平也是世界翘楚。世界上最早的标准化机构主要诞 生 在 美 国 , 如 美 国 电 气 与 电 子 工 程 师 协 会(IEEE) 、美国保险商实验室 (UL)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 (ASTM) 、美国机动工程师协会 (SAE)等。得益于美国雄厚的经济技术水平、市场化能力和崇尚自由的传统文化,美国的标准体系以民间为主导,独立、复杂、独一无二。在这个体系中,美国政府对标准化作用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可以说政府应用技术标准支撑公共管理的许多战略设想,也都来源于民间智慧,甚至可以说由民间丰富的实践经验提炼而成。实际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国防部为代表的许多政府部门对标准化重要作用的认识已逐步到位,曾试图将民间标准化活动纳入政府管理,但未获成功,双方妥协的成果直接催生了 《1996国家技术转让和进步法 (NTTAA)》。NTTAA 承认美国标准体系以民间自愿标准为脊梁,以SDO、行业、政府之间的合作、沟通为基础,明确要求各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参与国内外自愿标准活动的职责,将完成部门的行政目标与标准化活动结合起来,尽可能消除政府自行制定独用标准的现象。
NTTAA 以立法的形式要求美国政府部门和机构尽可能采用VCS,并主动积极参与VCS的制定。NTTAA的宗旨是精简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使美国政府部门不断采用以协调一致为基础的自愿性标准取代政府部门专用标准。只有当无法使用VCS 或使用VCS会造成与现行法律相冲突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各部委才可以决定选用其它标准,但须依照NTTAA,将为何使用其它标准的理由通过商务部下属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1] )通知总统行政和预算办公室。
这个体系中, NIST拥有协调、指导、监督联邦各级政府部门标准化相关活动的法律地位,联邦政府各部委通过NIST提供的平台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NIST下属的标准政策跨部门委员会(ICSP)协调联邦政府各部门更多地采用VCS。ICSP由NIST 院长代表商务部长担任主席,其成员由所有联邦政府各部委的标准执行官组成,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类似于我国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在NTTAA 颁布之前, ICSP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但在NTTAA 颁布之后,其协调工作就具有了法律依据。ICSP 致力于发现和解决影响联邦政府各部委的交叉问题,并指导各部委正确采用VCS。此外,ICSP还邀请SDO等标准制定组织商讨解决交叉问题,并制定解决共性问题的战略。这个体系中, ANSI是美国国家标准的批准机构,也是美国官方认可的民间标准机构的协调中心,与美国商务部及其下属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ANSI本身是非盈利性质的民间组织,并不制定技术标准,而仅作为标准活动的协调机构和信息交换平台。美国数百家SDO虽说大多数均为行业组织,彼此重叠交叉并不多,不过一旦出现交叉和重叠,就由ANSI提供协调平台,尽可能地保证技术标准活动的协调一致。ANSI并没有强制执行的能力,但美国的SDO在这种协调机制下却几乎均能达成协调一致。
总之,美国的标准体系就如下图1所示, NTTAA是美国标准体系的法律基础,以ANSI为代表的众多民间标准机构是美国标准体系的脊梁,而以NIST 为代表的众多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则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通过标准化活动保证公共利益美国民间SDO往往拥有所在行业大量的一线技术专家作为会员,如ASTM拥有全世界300多个国家的3万多会员, ASME更是拥有12万会员。各民间标准制定机构在标准制定的流程上可能略有差异,但在本质环节上都是一致的。标准制定过程全程都是由一线行业专家起草、修改,特别要求在各阶段的投票中,消费者、政府等公共利益代表要占一半以上的比例,这保障了标准的公益性。同时,由于许多行业专家也是所研制标准的用户,从而确保标准符合市场需求、能够获得广泛应用。消费者利益、环境质量、公共安全等公共利益的保护一直是政府最重要的管理职能。美国政府通过全程参与相关标准研制活动,直接将保护公共利益的目标传递给各参与方,特别是为数众多的潜在公共利益破坏方(制造商代表),培养大家的公益意识;同时,集中数以万计民间一线专家的集体智慧,通过研制切实可行的具体标准,保障公共利益。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 (CPSC) 在过去15年里,与相关SDO合作制定了300多个VCS,而只颁布了35项强制法规。例如, CPSC和燃气器具行业协会合作,通过研制各种容量储水式热水器的阻火器安全装置要求,成功地避免了室内火灾的发生,既实现了CPSC的安全管理目标,又保证了燃气器具生厂商的自觉遵守,是CPSC和生产商一起利用标准化活动,保障消费者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成功案例。
在环境保护方面,联邦政府各部委通过与SDO 的合作,也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上世纪80 年代,地下石油罐泄漏 (UST泄漏) 事故大量发生,而美国环保署 (EPA) 的清理速度严重滞后,到1995年仅完成了1/5的污染清理,还有近30万起污染事故来不及处理,此外还面临每周1 000余起的新污染。最后EPA向ASTM求助并得到响应,后者邀请来自10多个不同行业的400多位专家共同研制了标准E 1739[2],提出了以3级处理方法为核心的8步清理UST污染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清理速度,节省了数10亿美元的污染清理费用,结束了EPA的噩梦[3]。
公共安全始终是美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领域,而CPSC更是在与SDO合作中受益匪浅。例如,由于在1991~2000年间收到160多起由百叶窗绞绳引起的窒息事故报告, CPSC与美国安全工程师协会(ASSE) 以及窗帘生产行业合作,共同指导居民正确使用2001年以前制造的百叶窗,避免因使用不当对儿童及青少年的伤害事故。窗帘安全理事会 (WCSC) 根据CPSC的建议,在2002年了标准ANSI/WCWA A100.1-2002,规定了各种百叶窗的安全要求,大大降低了因百叶窗的滚珠链、绞绳以及其他活动部件引起的青少年伤害事故。
三、通过标准化活动增强相互合作
美国34个联邦政府部门、2 700多个政府机构都有制定技术标准的权利。这些行政管理部门各自独立,如果不进行协调,在完成公共管理目标时必然会出现重复管理、标准不统一等多种问题,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只有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一致、政府与民间各利益方的信息共享,才能提高全社会的协调性,实现公共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政府部门的协调一致包括联邦政府各部委之间和各部委内部的协调一致。前者主要通过ICSP实现协调一致,后者则通过内部设立的标准执行官 (SE) 及其标准项目办公室,迅速实现部委各部门间的协调一致。如规定政府人员在参与民间SDO 的VCS活动前,必须适当准备;若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则在参与活动之前,各部门的代表必须进行协调,保持政策观点彼此一致;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政府代表表达的观点都应代表政府,且必须前后一致。这些规定确保了部委内部的协调一致。
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信息共享,则通过与相关的SDO 长期保持密切联系来实现。政府代表通过与民间SDO工作人员的对口联系,随时了解其所涉及领域的民间技术标准活动情况,一旦有与本部门相关的标准化活动,就会上报SE,派员全程参与。在具体的参与活动中,政府代表随时了解行业现状,传递政府管理目标和执法监督信息,实现政府与民间各利益方的信息共享。四、通过标准化活动降低管理成本美国经济高度发达所带来的公共管理对象数量庞大,对技术指标的要求很高,但政府部门所拥有的资源相对来说却很有限。由于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通常是以时间、人力、技术、资金及配套设施等为基础条件的,因此联邦政府各部委重复制定的标准不仅会带来管理上的不确定性,而且也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广泛采用民间标准组织制定的VCS,可以充分利用民间优质的技术资源和专家资源。
(一)总体目标
山西省电力公司标准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前提,以成本效益为导向,以责任成本管理为基础,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主线,以监督评价机制为保证,建立一整套理念先进、标准科学、统一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降低成本消耗水平,实现公司成本管理的持续改进。
(二)课题研究范围
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项目的有序开展,有必要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建立阶段性目标或分项目目标。
根据省公司成本管理现状的初步判断,课题组将成本管理体系建设分资产生命周期阶段和成本可控性两个维度对课题范围进行了明确,本课题主要针对资产运营环节的可控成本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省公司成本管理现状,课题组进一步将课题目标细化为以下具体行动任务:
1.选择符合企业实际,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管理模式;
2.解决原有成本管理制度规范与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对接的问题;
3.解决各单位成本核算不规范的问题;
4.解决成本管理基础信息不健全的问题;
5.初步建立省公司层面的运营标准成本;
6.解决现行目标成本管理向标准成本管理的过渡问题。
(三)成本管理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成本管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应是规范成本管理,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电网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也要遵循这些科学的成本管理原则,以便利用这些原则来指导成本管理工作,使得成本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取得卓越成果。
1.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由省、市、县多层单位、多个部门及有关人员来完成的,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相互协调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协调各级各部门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应本着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集中统一是指在省公司的经营领导下,由财务部门负责牵头,统一规划,组织制定相关成本管理制度和成本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和统一核算,总结各单位成本管理的典型经验并予以推广。分散管理是指各基层单位、各生产部门及职能部门负责在管辖范围内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对成本管理的操作进行规范,对成本标准细化分解,进行优化控制,层层落实管理责任,提高成本支出效益。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完成成本管理的工作任务。
2.专业管理与职能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技术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本管理工作不能仅仅看作是一项财务会计工作,它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职工,与企业各个部门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克服“搞技术的不问成本,搞成本管理工作的不参与技术决策”的倾向。建立符合电网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本标准,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高度参与。所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材料采购人员都应懂成本、关心成本。财务会计人员则应向专业技术部门的人员学习,要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参与成本、技术的决策。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才能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3.重点管理与全面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成本管理的实践中,某些企业陷入了一个误区,主要表现为偏重成本预算、核算与考核,忽视其他成本管理工作,例如目标成本规划、成本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成本管理知识培训等等。其实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由于成本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企业各项工作的好坏都可以从成本指标的高低上体现出来,所以要想降低成本就应动员整个企业的力量,要求企业的各个部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进行全面成本管理。
4.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原则
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实现新旧成本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山西省电力公司未来成本管理将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主线,实施全面成本管理。这将涉及成本标准,成本管理组织、成本管理制度、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成本管理的各要素的完善与重建工作。另外,目前各单位管理水平差别较大,经营环境不尽相同,财务信息化水平不一,采取一刀切式的全面推进方式也不现实。因此应按照先易后难、先重点后全面的顺序,有步骤、分阶段的推进成本管理方案。
上述各项是做好电网企业成本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选择成本管理模式、制定成本管理方法、实施成本管理措施时,都应考虑上述成本管理的原则,只有符合上述这些基本原则,制定出来的方案、方法及措施才能科学、合理并得以贯彻执行,才能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
二、山西省电网公司运营成本管理的特点、现状及成因分析
电网企业成本按资产生命周期阶段可以划分为:资产形成阶段的成本,主要指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成本;资产运营阶段的成本,主要包括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本文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主线,重点针对资产运营阶段的供电成本管理特点、现状及成因进行调研分析。
(一)运营成本管理特点
电网企业是输送和提供电能的生产企业,运营环节的成本主要包括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其中,供电成本包括材料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及其他费用。
从成本构成的内容来看,供电成本有以下特点:
1.成本与售电量缺乏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资产规模及职工规模。
分析供电成本各个项目,工资的多少决定于工资政策和用工人数,与每年售电量没有关系;折旧的多少决定于固定资产原值和折旧政策,与售电量没有直接关系;修理费用由电网设备的检修周期及材料价格等因素决定,与售电量也没有直接关系;其他费用一般与售电量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材料的多少与电网的故障情况及材料市场价格有关,与运行管理的质量和负荷高低有关,与售电量没有线性的关联。因此,供电成本水平与售电量间缺乏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资产规模、资产运行状态、职工人数等因素。相对于售电量,供电成本呈现出固定成本的特征,即单位成本随售电量的增加而减少。
2.不可控制成本高于可控制成本
由于目前的工资计划是由上级管理部门核定,因此对于工资提取目前是不可控制成本;另一个不可控制成本为折旧,由于电网建设的投资决策权在上级管理部门,折旧这一块对于电网企业而言,缺乏控制手段。只有材料费、修理费、其他可控费用属于电网企业的可控成本。根据 2006 年的数据来看,电网企业的供电成本中接近70%的成本为不可控制的。
(二)山西省电力公司运营成本管理现状
近年来,在各供电分公司的积极参与下,省公司开展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省各单位成本管理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并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保障了资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一是积极开展成本预测,合理确定成本目标。随着全省范围内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成本预算的约束力明显增强,从而促使各单位主动加强了成本预测工作。省公司也在成本预算审核过程中加大了与各供电分公司的信息沟通力度,使成本总目标与分项目标的制定更趋合理。
二是成本控制程序与方法有效保障了总成本水平受控。在省公司层面,由成本指标、成本预算、重要成本支出审批程序等构成的成本控制体系已经建立并有效保证了省公司总体成本水平的可控、在控。
三是成本分析不断深入,为成本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省公司把成本管理纳入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将成本指标、成本项目细化分解到月度,并坚持月分析、季评价,开展重大成本差异的专项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调整改进措施,使成本分析成为成本管理循环优化的源动力。
在总结上述成本管理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课题组也关注到,省公司特别是各供电分公司层面还有一些成本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1.成本管理基础薄弱
成本管理基础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财务口径的成本核算信息和业务口径的成本统计信息如何衔接的问题。目前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信息缺乏和信息失真的现象。部分单位有关成本指标的下达和考核目前只到了供电分公司下面的一级部门及供电支公司,对班组的考核基本停留在业务量的考核上。因此,多数业务部门内部未能建立严格的台账管理制度,各班组的成本消耗总量、成本支出方向等方面的信息缺失严重,严重影响作业标准成本的核定与实施。
2.供电分公司层面成本核算不规范
各单位在其他费用各项目的核算范围上有较大不同。例如:有些单位把电脑耗材全部算到材料费中,而有些单位则把公司本部的电脑耗材放到办公费里面。再如:有些单位把保安费按外部劳务费计算,而有些单位则把保安费按“安措费用”计算。
有些单位在一些费用项目入账时存在随意性。重点包括材料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等的核算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例如,修理费是指汽车修理工时费用,办公设施的维修(例如空调)、办公室的整修费用,房屋建筑物的小维修(例如墙面需要粉刷、顶棚需要清洗等),道路地面的维修,照明线路维修费用。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修理费中包含聘用合同工的工资,例如:部分生产部门聘用司机的费用也在修理费中核算。
在核算时间方面问题也比较严重。查看每个供电分公司的财务账就可以看到,大量的材料费、修理费用都是在11、12两个月结算的。另外,由于成本费用方面下达指标的刚性,导致“先入账后干活”和“活干完了不入账”的情况同时存在。这种严重滞后或提前的会计核算,使得企业在全年大部分时间里的财务数据失真,财务的过程监控、成本预算差异分析的作用大打折扣。
3.成本控制精细化程度不够
成本控制目标简单化。与其他企业追求成本水平的持续降低不同,被调研单位都把成本控制目标定位在完成上级单位下达的成本指标上面,既不要超支,也不要节约。基于这样的控制目标,对那些无法完成的成本费用指标(比如年底下达的大修项目资金),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会很自然地达成“先入账后干活”的默契。
成本控制责任单一化。从省公司到供电分公司再到部门、班组,大家普遍存在一种认识,就是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对于供电分公司或供电支公司来讲,还存在一种心理,就是成本控制是上面的事,上面给多少下面就花多少。这种把成本控制责任向上往财务部门推的思想,加之成本费用核算不及时、不规范的现状,使得各单位成本控制职能相对弱化。
成本控制手段指标化。各单位在控制手段方面更多依靠成本预算指标的刚性约束作用:超出考核指标,就不给钱,不报销;只要不超出考核指标,怎么支出由成本中心负责。对于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缺乏相应的程序控制,这样导致被考核单位在各成本项目间进行随意调剂,对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严重影响。
4.各单位成本水平相差悬殊
通过测算,被调研的各供电分公司,无论是从资产原值、净值,还是输电线路长度等的维度,各单位资产消耗的材料费水平差异都比较大。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此基础上按照“平均先进性”测算出全省统一的标准成本并同步实施,存在一定操作难度。
(三)运营成本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1.电网企业管理模式影响基层成本控制积极性
电网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电费收入全额及时上缴省公司,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均由省公司统一核定划拨。对上级管理部门实行“计划上报,定额使用”的资金流转体系。这种“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的做法,具有统收统支性质,由企业财务部门向上级管理部门的财务部上报年度用款计划,由其审定后拨款,而财务数据基本上依据各责任成本中心往年的实耗数据进行均衡并结合本年向上级申请的新项目、费用等情况汇总,按此分配下达。各责任成本中心在此额度范围内使用资金,财务部门无力控制,各责任成本中心又无控制压力,往往是以往的实际消耗决定了下一次资金的使用与成本消耗,因此导致企业追求效益的动力不足。
2.成本管理机制影响成本控制力度
财务工作与企业内各责任成本中心的各项生产经济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贯穿于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有效的成本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将产生从宏观到微观的指导作用。但由于成本管理只注重成本预算的下达和成本结果的考核,没有介入经济活动的过程管理,致使成本一经发生,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以资金管理为例,资金管理的权力枢纽下放后,财务部门很难从整体上做好资金预算,由其他部门和班站负责的资金额度使用在实际执行中更多的考虑了生产与质量的需要,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研究经济、节约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效益。
3.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不健全,基于业务动因的成本差异分析不足
成本分析,是指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所进行的事后分析。成本目标的确定、成本差异的分析需要从财务结果出发,追根溯原,找出业务和管理动因。但是由于电网企业(尤其是各供电分公司)的成本管理责任多半停留在财务部门,甚至只是财务一两个财务专责的岗位上,成本管理成了财务部门一家之事,因此成本的分析广度和深度都显不足。现有的成本分析一般局限于与往年数据的比较,与预算的比较,多为总量上的比较,没有分项目、分部门进行分析。成本分析不力,进一步导致成本失控的责任无法明确,也就无法落实降低成本措施。
4.局部刚性过强与整体刚性不足同时并存,成本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近年来,成本考核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成本控制的作用,“材料费、管理费绝对不能超支”的原则从省公司到供电分公司再到各生产部门和职能部室被严格遵守,刚性很强。但是,在省公司层面和供电分公司层面,总成本控制方面却表现出刚性不足的现象。出于谨慎性的考虑,省公司或供电分公司一般只把全年成本预算进行部分分解,其余部分则以追加预算的形式处理。因此在成本执行过程中,一些超过成本指标的成本中心则会提出很多理由,去争取追加预算解决资金来源,或者将考核成本向非考核成本转移。例如,供电分公司一般对下一级成本中心考核材料费和其他费用,而对于修理费则不纳入考核,这种考核方式直接导致将材料费打包进大修理项目中,或者在材料费和其他费用之间进行调剂。在考核结果应用上,表现为奖少罚少,没有在调动各部门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方面达到预期效果。
三、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体系概述
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标准成本为基础,运用过程方法和系统管理方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成本管理。
全面成本管理是企业战略性、企业内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的综合性的成本管理。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企业高层的战略性思考;企业内部全员参加的成本管理;企业内部生产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市场、科技、人力资源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各环节的全面管理。
(一)影响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
电网行业特性。电网运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性、资金密集性和资产分散性的行业特性。上述特性要求电网企业必须通过战略规划保证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设备的高可靠性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同时,电网企业还应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经营收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电力资产的投资规划与运营维护至关重要。
电网企业成本结构。前面已经提到,电网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由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组成,其中购电成本目前以执行国家计划为主,企业基本没有自主性;而供电成本基本为固定成本,其中近40%为电力资产的折旧费。因此,电网企业成本管理不仅要关注运营阶段的成本消耗,更要关注资产形成阶段的成本消耗。
(二)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体系构成
根据国内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实际,课题组将山西省电力公司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归纳、整合如图1所示。
四、推进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建设的其它建议
(一)加强电网建设前期的目标成本规划,实行源头控制
电网企业运营成本中固定资产折旧大约占到40%的比例,这些成本在电网建成时即已确定,运营环节无力调整。因此,这部分成本的控制应从电网规划设计阶段入手,加强目标成本规划,实行源头控制。就省公司而言,目标成本规划的具体流程如下:
1.确立初步目标成本。即以行业材料和工时定额水平确定目标项目的初步成本。
2.对目标成本,按照某种特性(功能、构造、成本要素、时间要素等)进行分解,使“可供使用的目标成本”布局具体化。
3.布局完成后,应尽可能在各部位都采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节约式施工方式,确保目标成本的达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步骤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一次性达成的,往往需要多次的循环往复。由此可见,目标成本直观而言,是一种多重循环挤压的降低成本方法,通过逐层逐次不断地挤压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由于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影响,目标成本规划决策中价值工程方法常常要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后决策。
目标成本规划工作主要由省公司战略发展部门联合工程设计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完成,实施初期的首要工作是建立目标成本规划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准确、及时核算产品成本,保证成本指标的真实性和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