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标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7-24 09:24: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程管理标准体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程管理标准体系

篇1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l建筑工程管理内容

所谓工程管理就是企业通过系统的观点与理论,采用科学技术对建设项目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和协调等整个项目全过程管理。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相辅相成,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特点,是建筑工程的生产要素。加强建筑工程的全面标准化管理,需要对其每个生产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有4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创新性。所谓创新即对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调制度标准管理。第二,科学性。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的管理方式,其标准化管理方式和途径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形成管理的准则和依据。第三,系统性。项目建设的环节是系统性和连接性的,将项目管理规章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类,形成一套与项目管理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从而使工程项目全过程各项工作的开展、各种管理的实施、各种技术规范的执行,全面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范畴。第四,实用性。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详细标准,标准针对性、操作性强,便于考核。方便工作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有章可循,有利于落实标准。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2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遵循的原则

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遵循4个原则:质量原则,预防原则,服务原则,数据准确原则。

工程的质量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强化工程各参建方的责任意识十分重要,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原则。预防为主,从图纸设计,材料采购,参建方资质审核,施工过程等各个环节,对可预见的问题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保证工程质量。服务原则,建设工程项目是满足用户要求,满足用户对质量的要求。提高服务质量,企业上到下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并贯穿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数据准确原则,数据的准确性也是工程建设科学性的体现,客观实际的数字和资料也是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体现。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工程质量的波动情况,探究控制质量的规律性,找出影响工程质量的主次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证工程质量。

3如何加强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体系

3.1质量管理体系

一个地区和一个企业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工程质量看出。开始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前,要接受企业自身监督与业主(监理)监督。

企业自身监督。建立健全的质检机制和质量监管体系,项目质检员、分公司质检员和总公司质检科联手全方位监督、巡查、验收工程质量。三级管理,逐层分工,层层负责的监督机制。

业主(监理)监督。亦作第三方监督,也是最权威的监督。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的、正施工的和己完成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3.2进度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建筑项目进度管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企业对工程的特殊性考虑不够,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抄袭严重;进度计划对可预见性的情况分析不足;进度计划缺少对部门之间、上下工序协调配合的考虑。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项目施工时的客观和外在因素,天气、周边环境、材料选购、人员配备、机械分配等其他因素。科学合理制定进度计划,从季度、月、周、日详细部署。只有科学、严密、完善的施工计划和进度计划,才能保证施工如期完成。

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管理计划控制进度:

首先,工程进度款的管理。工程进度款是施工各生产要素的物质基础,管理好工程进度款,才能保证施工进度。对工程进度款应科学计划进行使用。

其次,组织定期召开各相关施工人员的例行会议。在会议中分解计划各个阶段的目标,对已完成的工序进行检验是否按进度完成,形成牢固的施工进度计划和具体目标概念。

再者,及时有效处理纠纷,避免纠纷造成经济等的损失。应以大局为重,避免纠纷造成工期延期。

最后,及时解决影响进度的施工作业方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钻研施工工艺,掌握市场信息,积极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使用。

3.3投资控制体系

3.3.1工程涉及及其预算体系

工程建设前期的首要部分是工程的设计和预算。建筑工程设计既是设计院的责任,也是业主的责任,然而,由于设计单位各方面的原因,施工图纸或多或少存在不足,业主根据施工图编制进行投资预算,施工图纸的不足必然影响投资预算的准确性。因此,要认真重视对施工图纸的审核。严格审核施工图纸既可以保证对可预见性的技术问题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同时业主根据准确的施工图纸准确的做出投资预算。尽可能的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每一项涉及到资金的环节都应认真审核,编制符合实际情况,有实际意义的工程投资预算。

都不应遗漏,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具有真正实际意义的工程投资概算。

3.3.2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的体系

工程变更,诸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装修标准及建筑材料采购或临时增加设备等变更要素,要科学合理分析,切忌主观变更工程,导致造价时空。

避免随意改变既定施工时段的施工方式。加班施工和签证用功要严格审核,对于每项成本支出应认真考虑其价值。

对于已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变更签证前也要先行区分是否属于设计问题或施工企业自身责任,如属于设计责任,在成熟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不同企业之间的报价不应该相差悬殊。如果最低报价与其他几个较低的报价是比较接近的,或者虽然相差较大,但仍在可以接受的幅度范围之内,则该最底报价就有可能性;相反的,如果最低报价比次低报价低得多,则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分析。

对降低成本的措施应具体分析,考虑其操作性。例如对新工艺的采用,新材料产品的使用,新技术和科学的施工方案,以及工期是否安排合理,人力物力资源调配是否科学等,这些措施要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和投资预算进行认真分析,保证措施科学、合理、可靠,保大体上能实现降低成本的要求。

4结束语

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连贯科学的工作,是工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以往经验,不断的完善管理体系,保证管理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时效性,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以更多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篇2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兴建了一大批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我国的水利行业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成为WTO的一员,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的标准进行分析,揭示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逐步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我国现行标准体系的简介

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主要由《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利技术标准汇编》、《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负责的标准项目现状表》中的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及工程建设所采用的国家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及机电设备的安装等方面的施工标准。水利工程管理标准根据工程类别进行分类,包括了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技术、河道堤防工程项目管理、水库大坝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闸工程项目管理等。

2、我国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一共有163项技术标准。其中综合类标准为19项、水利工程建设类标准为102项、水利工程管理类标准为42项,三者分别占标准总数的12%、62%、26%。另外,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中,强制性标准106项,推荐性标准23项。因此,在水里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强制性的标准占主要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中,施工质量检验类的标准有6项,验收及评定类的标准有14项。因此,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的现行标准体系中,涉及工程建设的安全及环境标准的只有2项,明显较少。同时,对于验收及评定的标准只有14项,其中10项都是评定类的标准,验收标准明显不足。

3、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

从对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行体系主要以强制性标准为主,推荐性标准为辅,这种体系标准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协定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中,我们应该后对现行体系中的强制类标准做出一定的修改。并且,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来修改并组编强制类标准较低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

其次,对于加入WTO后,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标准中出现的结构不合理、不配套的项目建设标准要予以修改。进一步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来配套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同时,建立配套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符合我国相关行业的标准。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不断完善,我国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的建设与评定做出了新的规范。水利建设行业等建设行业要实现验评分离,严格实施好工程验收标准。

第三,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中技术内容相对比较陈旧的部分要加以修改。由于我国现行体系标准是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编制的,,应该把这些工程建设施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的反应上去,以更好的配合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中缺少与环境安全及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

第四,重新整合并编制相关强制性的工程建设标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之后,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应该对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类标准加以认真审核并从“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考虑,全面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并对零散不完整等条文进行填充,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汇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新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现行法规的要求,并且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以我国法律、法规、WTO/TBT协定为基础依据。

第五,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修订。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高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标准制订,不断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必然举措。因此,通过新体系的建设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及技术标准,是我国建设的水利工程有标准可依,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同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江、河、湖、库等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体系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4、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立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WTO协议,深化建设标准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新的体系建设还能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并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于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新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我国的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验也应加入到新的标准体系中以更好的适应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成为WTO一员之后,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篇3

有机结合构成的、十分复杂的巨大系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文化与技术、个体与组织、过程与结果相互交错、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具有行业全覆盖性、公共性、长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其管理难度是世界难题。而众所周知,标准化活动也具有全行业覆盖性、公益性、周期性的特征,与公共管理特征的重叠程度很高。因此,两者一经结合,标准化活动特有的责任基层化与利益协调性特征,不仅会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还会大大增加其管理的柔性。

正是基于上述战略定位,美国政府通过法律和相关绩效考核机制,明确要求联邦政府各部委不但要在法规和政府采购中直接应用自愿协调一致标准(VCS),还明确规定政府相关公务人员要直接并全程参与和其职能相关的民间标准化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将部门的行政管理目标传递给一线的标准研制专家,使政府部门从规定结果式管理转变为过程影响式的导向管理。导向管理不但提高了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而且将公共管理目标与技术标准活动进行了有机结合,这样既保证了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又实现了公共管理的规范、高效和柔性,为美国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美国标准体系美国生产力和公共管理水平一流,标准化水平也是世界翘楚。世界上最早的标准化机构主要诞 生 在 美 国 , 如 美 国 电 气 与 电 子 工 程 师 协 会(IEEE) 、美国保险商实验室 (UL)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 (ASTM) 、美国机动工程师协会 (SAE)等。得益于美国雄厚的经济技术水平、市场化能力和崇尚自由的传统文化,美国的标准体系以民间为主导,独立、复杂、独一无二。在这个体系中,美国政府对标准化作用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可以说政府应用技术标准支撑公共管理的许多战略设想,也都来源于民间智慧,甚至可以说由民间丰富的实践经验提炼而成。实际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国防部为代表的许多政府部门对标准化重要作用的认识已逐步到位,曾试图将民间标准化活动纳入政府管理,但未获成功,双方妥协的成果直接催生了 《1996国家技术转让和进步法 (NTTAA)》。NTTAA 承认美国标准体系以民间自愿标准为脊梁,以SDO、行业、政府之间的合作、沟通为基础,明确要求各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参与国内外自愿标准活动的职责,将完成部门的行政目标与标准化活动结合起来,尽可能消除政府自行制定独用标准的现象。

NTTAA 以立法的形式要求美国政府部门和机构尽可能采用VCS,并主动积极参与VCS的制定。NTTAA的宗旨是精简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使美国政府部门不断采用以协调一致为基础的自愿性标准取代政府部门专用标准。只有当无法使用VCS 或使用VCS会造成与现行法律相冲突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各部委才可以决定选用其它标准,但须依照NTTAA,将为何使用其它标准的理由通过商务部下属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1] )通知总统行政和预算办公室。

这个体系中, NIST拥有协调、指导、监督联邦各级政府部门标准化相关活动的法律地位,联邦政府各部委通过NIST提供的平台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NIST下属的标准政策跨部门委员会(ICSP)协调联邦政府各部门更多地采用VCS。ICSP由NIST 院长代表商务部长担任主席,其成员由所有联邦政府各部委的标准执行官组成,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类似于我国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在NTTAA 颁布之前, ICSP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但在NTTAA 颁布之后,其协调工作就具有了法律依据。ICSP 致力于发现和解决影响联邦政府各部委的交叉问题,并指导各部委正确采用VCS。此外,ICSP还邀请SDO等标准制定组织商讨解决交叉问题,并制定解决共性问题的战略。这个体系中, ANSI是美国国家标准的批准机构,也是美国官方认可的民间标准机构的协调中心,与美国商务部及其下属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ANSI本身是非盈利性质的民间组织,并不制定技术标准,而仅作为标准活动的协调机构和信息交换平台。美国数百家SDO虽说大多数均为行业组织,彼此重叠交叉并不多,不过一旦出现交叉和重叠,就由ANSI提供协调平台,尽可能地保证技术标准活动的协调一致。ANSI并没有强制执行的能力,但美国的SDO在这种协调机制下却几乎均能达成协调一致。

总之,美国的标准体系就如下图1所示, NTTAA是美国标准体系的法律基础,以ANSI为代表的众多民间标准机构是美国标准体系的脊梁,而以NIST 为代表的众多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则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通过标准化活动保证公共利益美国民间SDO往往拥有所在行业大量的一线技术专家作为会员,如ASTM拥有全世界300多个国家的3万多会员, ASME更是拥有12万会员。各民间标准制定机构在标准制定的流程上可能略有差异,但在本质环节上都是一致的。标准制定过程全程都是由一线行业专家起草、修改,特别要求在各阶段的投票中,消费者、政府等公共利益代表要占一半以上的比例,这保障了标准的公益性。同时,由于许多行业专家也是所研制标准的用户,从而确保标准符合市场需求、能够获得广泛应用。消费者利益、环境质量、公共安全等公共利益的保护一直是政府最重要的管理职能。美国政府通过全程参与相关标准研制活动,直接将保护公共利益的目标传递给各参与方,特别是为数众多的潜在公共利益破坏方(制造商代表),培养大家的公益意识;同时,集中数以万计民间一线专家的集体智慧,通过研制切实可行的具体标准,保障公共利益。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 (CPSC) 在过去15年里,与相关SDO合作制定了300多个VCS,而只颁布了35项强制法规。例如, CPSC和燃气器具行业协会合作,通过研制各种容量储水式热水器的阻火器安全装置要求,成功地避免了室内火灾的发生,既实现了CPSC的安全管理目标,又保证了燃气器具生厂商的自觉遵守,是CPSC和生产商一起利用标准化活动,保障消费者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成功案例。

在环境保护方面,联邦政府各部委通过与SDO 的合作,也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上世纪80 年代,地下石油罐泄漏 (UST泄漏) 事故大量发生,而美国环保署 (EPA) 的清理速度严重滞后,到1995年仅完成了1/5的污染清理,还有近30万起污染事故来不及处理,此外还面临每周1 000余起的新污染。最后EPA向ASTM求助并得到响应,后者邀请来自10多个不同行业的400多位专家共同研制了标准E 1739[2],提出了以3级处理方法为核心的8步清理UST污染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清理速度,节省了数10亿美元的污染清理费用,结束了EPA的噩梦[3]。

公共安全始终是美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领域,而CPSC更是在与SDO合作中受益匪浅。例如,由于在1991~2000年间收到160多起由百叶窗绞绳引起的窒息事故报告, CPSC与美国安全工程师协会(ASSE) 以及窗帘生产行业合作,共同指导居民正确使用2001年以前制造的百叶窗,避免因使用不当对儿童及青少年的伤害事故。窗帘安全理事会 (WCSC) 根据CPSC的建议,在2002年了标准ANSI/WCWA A100.1-2002,规定了各种百叶窗的安全要求,大大降低了因百叶窗的滚珠链、绞绳以及其他活动部件引起的青少年伤害事故。

三、通过标准化活动增强相互合作

美国34个联邦政府部门、2 700多个政府机构都有制定技术标准的权利。这些行政管理部门各自独立,如果不进行协调,在完成公共管理目标时必然会出现重复管理、标准不统一等多种问题,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只有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一致、政府与民间各利益方的信息共享,才能提高全社会的协调性,实现公共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政府部门的协调一致包括联邦政府各部委之间和各部委内部的协调一致。前者主要通过ICSP实现协调一致,后者则通过内部设立的标准执行官 (SE) 及其标准项目办公室,迅速实现部委各部门间的协调一致。如规定政府人员在参与民间SDO 的VCS活动前,必须适当准备;若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则在参与活动之前,各部门的代表必须进行协调,保持政策观点彼此一致;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政府代表表达的观点都应代表政府,且必须前后一致。这些规定确保了部委内部的协调一致。

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信息共享,则通过与相关的SDO 长期保持密切联系来实现。政府代表通过与民间SDO工作人员的对口联系,随时了解其所涉及领域的民间技术标准活动情况,一旦有与本部门相关的标准化活动,就会上报SE,派员全程参与。在具体的参与活动中,政府代表随时了解行业现状,传递政府管理目标和执法监督信息,实现政府与民间各利益方的信息共享。四、通过标准化活动降低管理成本美国经济高度发达所带来的公共管理对象数量庞大,对技术指标的要求很高,但政府部门所拥有的资源相对来说却很有限。由于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通常是以时间、人力、技术、资金及配套设施等为基础条件的,因此联邦政府各部委重复制定的标准不仅会带来管理上的不确定性,而且也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广泛采用民间标准组织制定的VCS,可以充分利用民间优质的技术资源和专家资源。

篇4

(一)总体目标

山西省电力公司标准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前提,以成本效益为导向,以责任成本管理为基础,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主线,以监督评价机制为保证,建立一整套理念先进、标准科学、统一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降低成本消耗水平,实现公司成本管理的持续改进。

(二)课题研究范围

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项目的有序开展,有必要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建立阶段性目标或分项目目标。

根据省公司成本管理现状的初步判断,课题组将成本管理体系建设分资产生命周期阶段和成本可控性两个维度对课题范围进行了明确,本课题主要针对资产运营环节的可控成本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省公司成本管理现状,课题组进一步将课题目标细化为以下具体行动任务:

1.选择符合企业实际,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管理模式;

2.解决原有成本管理制度规范与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对接的问题;

3.解决各单位成本核算不规范的问题;

4.解决成本管理基础信息不健全的问题;

5.初步建立省公司层面的运营标准成本;

6.解决现行目标成本管理向标准成本管理的过渡问题。

(三)成本管理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成本管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应是规范成本管理,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电网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也要遵循这些科学的成本管理原则,以便利用这些原则来指导成本管理工作,使得成本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取得卓越成果。

1.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由省、市、县多层单位、多个部门及有关人员来完成的,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相互协调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协调各级各部门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应本着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集中统一是指在省公司的经营领导下,由财务部门负责牵头,统一规划,组织制定相关成本管理制度和成本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和统一核算,总结各单位成本管理的典型经验并予以推广。分散管理是指各基层单位、各生产部门及职能部门负责在管辖范围内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对成本管理的操作进行规范,对成本标准细化分解,进行优化控制,层层落实管理责任,提高成本支出效益。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完成成本管理的工作任务。

2.专业管理与职能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技术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本管理工作不能仅仅看作是一项财务会计工作,它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职工,与企业各个部门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克服“搞技术的不问成本,搞成本管理工作的不参与技术决策”的倾向。建立符合电网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本标准,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高度参与。所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材料采购人员都应懂成本、关心成本。财务会计人员则应向专业技术部门的人员学习,要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参与成本、技术的决策。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才能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3.重点管理与全面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成本管理的实践中,某些企业陷入了一个误区,主要表现为偏重成本预算、核算与考核,忽视其他成本管理工作,例如目标成本规划、成本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成本管理知识培训等等。其实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由于成本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企业各项工作的好坏都可以从成本指标的高低上体现出来,所以要想降低成本就应动员整个企业的力量,要求企业的各个部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进行全面成本管理。

4.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原则

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实现新旧成本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山西省电力公司未来成本管理将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主线,实施全面成本管理。这将涉及成本标准,成本管理组织、成本管理制度、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成本管理的各要素的完善与重建工作。另外,目前各单位管理水平差别较大,经营环境不尽相同,财务信息化水平不一,采取一刀切式的全面推进方式也不现实。因此应按照先易后难、先重点后全面的顺序,有步骤、分阶段的推进成本管理方案。

上述各项是做好电网企业成本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选择成本管理模式、制定成本管理方法、实施成本管理措施时,都应考虑上述成本管理的原则,只有符合上述这些基本原则,制定出来的方案、方法及措施才能科学、合理并得以贯彻执行,才能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

二、山西省电网公司运营成本管理的特点、现状及成因分析

电网企业成本按资产生命周期阶段可以划分为:资产形成阶段的成本,主要指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成本;资产运营阶段的成本,主要包括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本文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主线,重点针对资产运营阶段的供电成本管理特点、现状及成因进行调研分析。

(一)运营成本管理特点

电网企业是输送和提供电能的生产企业,运营环节的成本主要包括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其中,供电成本包括材料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及其他费用。

从成本构成的内容来看,供电成本有以下特点:

1.成本与售电量缺乏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资产规模及职工规模。

分析供电成本各个项目,工资的多少决定于工资政策和用工人数,与每年售电量没有关系;折旧的多少决定于固定资产原值和折旧政策,与售电量没有直接关系;修理费用由电网设备的检修周期及材料价格等因素决定,与售电量也没有直接关系;其他费用一般与售电量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材料的多少与电网的故障情况及材料市场价格有关,与运行管理的质量和负荷高低有关,与售电量没有线性的关联。因此,供电成本水平与售电量间缺乏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资产规模、资产运行状态、职工人数等因素。相对于售电量,供电成本呈现出固定成本的特征,即单位成本随售电量的增加而减少。

2.不可控制成本高于可控制成本

由于目前的工资计划是由上级管理部门核定,因此对于工资提取目前是不可控制成本;另一个不可控制成本为折旧,由于电网建设的投资决策权在上级管理部门,折旧这一块对于电网企业而言,缺乏控制手段。只有材料费、修理费、其他可控费用属于电网企业的可控成本。根据 2006 年的数据来看,电网企业的供电成本中接近70%的成本为不可控制的。

(二)山西省电力公司运营成本管理现状

近年来,在各供电分公司的积极参与下,省公司开展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省各单位成本管理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并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保障了资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一是积极开展成本预测,合理确定成本目标。随着全省范围内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成本预算的约束力明显增强,从而促使各单位主动加强了成本预测工作。省公司也在成本预算审核过程中加大了与各供电分公司的信息沟通力度,使成本总目标与分项目标的制定更趋合理。

二是成本控制程序与方法有效保障了总成本水平受控。在省公司层面,由成本指标、成本预算、重要成本支出审批程序等构成的成本控制体系已经建立并有效保证了省公司总体成本水平的可控、在控。

三是成本分析不断深入,为成本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省公司把成本管理纳入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将成本指标、成本项目细化分解到月度,并坚持月分析、季评价,开展重大成本差异的专项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调整改进措施,使成本分析成为成本管理循环优化的源动力。

在总结上述成本管理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课题组也关注到,省公司特别是各供电分公司层面还有一些成本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1.成本管理基础薄弱

成本管理基础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财务口径的成本核算信息和业务口径的成本统计信息如何衔接的问题。目前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信息缺乏和信息失真的现象。部分单位有关成本指标的下达和考核目前只到了供电分公司下面的一级部门及供电支公司,对班组的考核基本停留在业务量的考核上。因此,多数业务部门内部未能建立严格的台账管理制度,各班组的成本消耗总量、成本支出方向等方面的信息缺失严重,严重影响作业标准成本的核定与实施。

2.供电分公司层面成本核算不规范

各单位在其他费用各项目的核算范围上有较大不同。例如:有些单位把电脑耗材全部算到材料费中,而有些单位则把公司本部的电脑耗材放到办公费里面。再如:有些单位把保安费按外部劳务费计算,而有些单位则把保安费按“安措费用”计算。

有些单位在一些费用项目入账时存在随意性。重点包括材料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等的核算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例如,修理费是指汽车修理工时费用,办公设施的维修(例如空调)、办公室的整修费用,房屋建筑物的小维修(例如墙面需要粉刷、顶棚需要清洗等),道路地面的维修,照明线路维修费用。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修理费中包含聘用合同工的工资,例如:部分生产部门聘用司机的费用也在修理费中核算。

在核算时间方面问题也比较严重。查看每个供电分公司的财务账就可以看到,大量的材料费、修理费用都是在11、12两个月结算的。另外,由于成本费用方面下达指标的刚性,导致“先入账后干活”和“活干完了不入账”的情况同时存在。这种严重滞后或提前的会计核算,使得企业在全年大部分时间里的财务数据失真,财务的过程监控、成本预算差异分析的作用大打折扣。

3.成本控制精细化程度不够

成本控制目标简单化。与其他企业追求成本水平的持续降低不同,被调研单位都把成本控制目标定位在完成上级单位下达的成本指标上面,既不要超支,也不要节约。基于这样的控制目标,对那些无法完成的成本费用指标(比如年底下达的大修项目资金),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会很自然地达成“先入账后干活”的默契。

成本控制责任单一化。从省公司到供电分公司再到部门、班组,大家普遍存在一种认识,就是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对于供电分公司或供电支公司来讲,还存在一种心理,就是成本控制是上面的事,上面给多少下面就花多少。这种把成本控制责任向上往财务部门推的思想,加之成本费用核算不及时、不规范的现状,使得各单位成本控制职能相对弱化。

成本控制手段指标化。各单位在控制手段方面更多依靠成本预算指标的刚性约束作用:超出考核指标,就不给钱,不报销;只要不超出考核指标,怎么支出由成本中心负责。对于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缺乏相应的程序控制,这样导致被考核单位在各成本项目间进行随意调剂,对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严重影响。

4.各单位成本水平相差悬殊

通过测算,被调研的各供电分公司,无论是从资产原值、净值,还是输电线路长度等的维度,各单位资产消耗的材料费水平差异都比较大。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此基础上按照“平均先进性”测算出全省统一的标准成本并同步实施,存在一定操作难度。

(三)运营成本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1.电网企业管理模式影响基层成本控制积极性

电网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电费收入全额及时上缴省公司,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均由省公司统一核定划拨。对上级管理部门实行“计划上报,定额使用”的资金流转体系。这种“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的做法,具有统收统支性质,由企业财务部门向上级管理部门的财务部上报年度用款计划,由其审定后拨款,而财务数据基本上依据各责任成本中心往年的实耗数据进行均衡并结合本年向上级申请的新项目、费用等情况汇总,按此分配下达。各责任成本中心在此额度范围内使用资金,财务部门无力控制,各责任成本中心又无控制压力,往往是以往的实际消耗决定了下一次资金的使用与成本消耗,因此导致企业追求效益的动力不足。

2.成本管理机制影响成本控制力度

财务工作与企业内各责任成本中心的各项生产经济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贯穿于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有效的成本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将产生从宏观到微观的指导作用。但由于成本管理只注重成本预算的下达和成本结果的考核,没有介入经济活动的过程管理,致使成本一经发生,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以资金管理为例,资金管理的权力枢纽下放后,财务部门很难从整体上做好资金预算,由其他部门和班站负责的资金额度使用在实际执行中更多的考虑了生产与质量的需要,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研究经济、节约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效益。

3.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不健全,基于业务动因的成本差异分析不足

成本分析,是指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所进行的事后分析。成本目标的确定、成本差异的分析需要从财务结果出发,追根溯原,找出业务和管理动因。但是由于电网企业(尤其是各供电分公司)的成本管理责任多半停留在财务部门,甚至只是财务一两个财务专责的岗位上,成本管理成了财务部门一家之事,因此成本的分析广度和深度都显不足。现有的成本分析一般局限于与往年数据的比较,与预算的比较,多为总量上的比较,没有分项目、分部门进行分析。成本分析不力,进一步导致成本失控的责任无法明确,也就无法落实降低成本措施。

4.局部刚性过强与整体刚性不足同时并存,成本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近年来,成本考核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成本控制的作用,“材料费、管理费绝对不能超支”的原则从省公司到供电分公司再到各生产部门和职能部室被严格遵守,刚性很强。但是,在省公司层面和供电分公司层面,总成本控制方面却表现出刚性不足的现象。出于谨慎性的考虑,省公司或供电分公司一般只把全年成本预算进行部分分解,其余部分则以追加预算的形式处理。因此在成本执行过程中,一些超过成本指标的成本中心则会提出很多理由,去争取追加预算解决资金来源,或者将考核成本向非考核成本转移。例如,供电分公司一般对下一级成本中心考核材料费和其他费用,而对于修理费则不纳入考核,这种考核方式直接导致将材料费打包进大修理项目中,或者在材料费和其他费用之间进行调剂。在考核结果应用上,表现为奖少罚少,没有在调动各部门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方面达到预期效果。

三、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体系概述

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标准成本为基础,运用过程方法和系统管理方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成本管理。

全面成本管理是企业战略性、企业内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的综合性的成本管理。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企业高层的战略性思考;企业内部全员参加的成本管理;企业内部生产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市场、科技、人力资源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各环节的全面管理。

(一)影响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

电网行业特性。电网运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性、资金密集性和资产分散性的行业特性。上述特性要求电网企业必须通过战略规划保证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设备的高可靠性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同时,电网企业还应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经营收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电力资产的投资规划与运营维护至关重要。

电网企业成本结构。前面已经提到,电网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由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组成,其中购电成本目前以执行国家计划为主,企业基本没有自主性;而供电成本基本为固定成本,其中近40%为电力资产的折旧费。因此,电网企业成本管理不仅要关注运营阶段的成本消耗,更要关注资产形成阶段的成本消耗。

(二)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体系构成

根据国内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实际,课题组将山西省电力公司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归纳、整合如图1所示。

四、推进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建设的其它建议

(一)加强电网建设前期的目标成本规划,实行源头控制

电网企业运营成本中固定资产折旧大约占到40%的比例,这些成本在电网建成时即已确定,运营环节无力调整。因此,这部分成本的控制应从电网规划设计阶段入手,加强目标成本规划,实行源头控制。就省公司而言,目标成本规划的具体流程如下:

1.确立初步目标成本。即以行业材料和工时定额水平确定目标项目的初步成本。

2.对目标成本,按照某种特性(功能、构造、成本要素、时间要素等)进行分解,使“可供使用的目标成本”布局具体化。

3.布局完成后,应尽可能在各部位都采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节约式施工方式,确保目标成本的达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步骤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一次性达成的,往往需要多次的循环往复。由此可见,目标成本直观而言,是一种多重循环挤压的降低成本方法,通过逐层逐次不断地挤压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由于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影响,目标成本规划决策中价值工程方法常常要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后决策。

目标成本规划工作主要由省公司战略发展部门联合工程设计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完成,实施初期的首要工作是建立目标成本规划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准确、及时核算产品成本,保证成本指标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篇5

1、定义

(1)标准是对重复性的食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调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2)所谓标准化就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以实际的或潜在 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这一活动包括了制定、及贯彻标准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组织实施标准。

(3)ISO9000标准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程度”。

(4)所谓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和控制组织协调的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5)什么是质量管理体系呢?“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2008年版的ISO9000系列标准中,“体系”被定义为:“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ISO9000:2008-3.2.1)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体系,如国家的金融体系、政法体系;学校的教学体系;地球上的生态体系、矿物体系以及一个组织的各种管理体系等。2008年版的ISO9000标准将组织的管理体系定义为:“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ISO9000:2008-3.2.2)。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种。

组织的质量管理必须通过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来付诸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要把影响质量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设备等因素都综合在一起,使之为着一个共同目的——在质量方针的指导下,为达到质量目标,而互相配合、努力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强调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它要求在质量方针的指导下,面向组织的质量目标,建立质量管理系统。

2、质量管理体系是标准化质量管理的纲领

在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但是,如果离开了标准化,这些质量管理方法就难以实施,难以推广。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将施工中日常的、有规律性的、重复发生的活动规范起来,明确这些活动由谁来做,什么时候做,如何做。那么,现场施工就可以按照标准的要求,完成这些日常活动。而质量管理体系是经过层层优化最终形成的完善的控制体系,使标准化内容更加具体、细致。能有效地控制质量管理。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指挥和控制需要有标准,可以说质量管理体系下就是标准化质量管理所依照的标准。

3、依照质量管理体系,树立标准化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要把标准化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发展一项重要战略来“经营”,在汲取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竞争因素,要用标准化管理将质量管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定量化、标准化,把现场布置、检查内容和考核方法转化为工作标准,达到现场“规范化”、布局“科学化”、工作“责任化”、生活“秩序化”。

制度建设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也不能光死记硬背挂在嘴上,而必须落实到标准化管理的细节中,落实到具体的操作规范中,落实到每个职工的手脚上。还得运用标准化的思想。通过制定修订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要求职工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规则,从而使整个队伍能够达到行动统一,步调一致,有章可循。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的约束性规定,是一种形式或程序,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制度是观念、行为、习惯产生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就是约束力。

4、标准化质量管理促使施工人员养成良好的施工习惯

质量管理体系指引下的标准化质量管理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是改掉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的坏习惯进而养成共同的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标准化对准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工作,通过标准化,我们能把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或者不合理的环节剔除,把一些好的做法和成熟的宝贵经验提炼、固化下来,并随着标准的不断提升,持续改进,使其对实际工作更具指导性。标准化让施工人员能够很清楚地知道,干这项工作自己有什么职责,需要掌握、执行哪些规程、制度、流程,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需要怎样通过检查改进提高工作水平,需要怎样与别的人员配合协调。而且施工人员在不断梳理标准,并将之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其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样一个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就形成了一种统一的被所有人员所普遍接受,并固化于心的行为理念的过程,这就是塑造标准化质量管理,并使标准化真正渗透进质量管理的过程。

5、实行质量管理体系指引下的标准化质量管理是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成本的工具

篇6

现代工程管理体系框架搭建

根据现代工程管理体系建设含义和要求,试图通过“四个标准化”,即制度标准化、人员标准化、现场标准化和过程标准化,对现代工程管理体系框架进行构建,并给出相应的指标说明,同时在构建过程中融合“现代含义”,特别对“五化”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体现。

1建设流程和参建单位的定义

由于管理体系的构建中需要明确谁来建,谁来管,即参建单位的组成,以及管理体系都具体管什么,管哪些阶段,即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流程,因此,本文在构建体系框架之前需要定义参建单位的组成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流程。通过“四个标准化”构建现代工程管理体系框架时,在建设流程方面,将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流程定义为从施工图设计至竣工验收的整个阶段(项目立项和初步设计阶段管理相对成熟,本文不进行讨论);在参建单位方面,将工程建设项目的参建单位划分为业主(项目管理办公室)、监理单位(监理组)、施工单位(项目部)三个部分(按传统的建设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2“四个标准化”的解释

前文提出试图通过“四个标准化”对现代工程管理体系进行构建,下面对“四个标准化”的具体含义进行说明。(1)制度标准化。在管理制度中,为通用制度,各参建方的相应配套制度间为相互关联关系,其中项目管理办管理制度[1]为总体要求和规范(包括对自身要求),项目部制度[2]为制度细化(包括对自身要求),监理公司管理制度[3]为对应项目管理办、项目部制度的相应监督、检查制度(包括对自身要求)。(2)人员标准化。为对人员配备相关要求,包括所需岗位、岗位职责、所需人员、人员素质要求、人员培训与考核等。(3)现场标准化。在现场管理标准化内容中,重点突出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现场管理[4],其中项目管理办提出现场管理相关标准,项目部针对现场管理相关标准,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监理公司进行相应的现场监督、监理工作,提出现场监理的具体工作和监理要求。(4)过程标准化。过程控制为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核心环节,为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优质化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其按参建单位的不同进行分别分析,其中项目管理办过程控制[1]标准化的重点是将过程控制工作具体化,制定过程管理的标准和总体要求,并按照执行;监理单位[3]的过程控制标准化是应用各种检查、检测手段,对工程建设项目从开工阶段到竣工阶段进行全程监控,将过程控制具体化、定量化、系统化;项目部过程控制[2]标准化为从建设单位角度出发,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进展的逻辑顺序,分开工准备、工程施工、项目收尾三个阶段,对施工企业项目过程控制管理提出要求。

3体系总框架的构建

通过以上对参建单位组成、工程建设项目流程以及“四个标准化”的具体说明,根据各参建单位的职责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现代”“五化”含义,对现代工程管理体系总框架进行了构建,如图1所示。在总框架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总框架按参建单位进行进一步细化,共可形成“一主框架,九分框架”的现代工程管理体系框架,限于篇幅,本文对分框架不进行详细说明。

4体系框架中对“现代”含义的反映

(1)在整个标准化中充分融入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绿色防护、文物保护的管理制度和要求,体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针对发展理念人本化,主要体现在安全管理制度中,特别是提出针对施工现场的保健急救、现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等内容进行重点体现。(3)针对项目管理专业化方面,特别在“人员标准化”中对组织机构的建立、岗位设置及职责、人员配备相关标准和要求、人员教育和培训及人员考评要求方面做了详细说明,为建设专业化管理团队创造了条件。(4)针对施工标准,在过程控制中针对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环保等环节分参建单位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流程和需制定的标准。(5)针对日常管理精细化,以“四大标准化”作为主框架,以各标准化中各参建单位的细化管理制度为控制条件,实现日常管理的精细化。

现代工程管理体系推进方案的设想

篇7

中图分类号: F29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为加强以及推动房地产企业的工程管理标准化、体系化的建设,以及推进房地产工程项目建设技术不断发展,加快房产建设速度,合理使用建设项目资金,保证房产工程建筑质量,提高项目投资收益率,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系统有效的、加强管理知识累积以及相关资源共享机制,很多房地产企业把工程管理体系建设列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来进行。

2房地产工程管理方法

1)工程计划管理体系

建设工程计划管理是房地产工程管理重要的部分之一。建筑工程计划管理体系往往是通过多个系列性的预先控制计划进行管理,使得参与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管理人员事先在自己的脑海中把建筑物盖起来,对建设工程项目做到心中有数,并可以将各个部门的工作有机地联接在一起,确保建筑工程企业的工作步调一致协调。

2)工程技术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体系是房地产企业工程管理的基础以及底线。如果建筑企业没有技术底盘作为支撑,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是很难得住换句话说成本控制就不会那么科学合理;如果没有技术体系底盘,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必然会产生很多随机变化的问题,设计图纸好、施工单位技术强,,不能确保房地产企业所开发的楼盘。

3)工程成本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体系是房地产企业经营最为的一个管理体系,它也是企业以及员工都关系关心的。这关系到个人的经济利益的问题,工程成本管理体系应该是通过建设项目科学定位、建筑工程成本合理测算、多种控制设计、建筑工程招标动态控制、现场签证控制等一系列的诸多环节进行控制。

4)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

工程质量是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收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工程质量的高低优劣直接关系企业的以及相应的。目前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中,往往特别注重营销,制定花样翻新的各种营销理念,但是房地产行业中的企业间竞争最终还是产品的竞争,也是产品建筑技术与产品质量的营销。而建筑工程质量则是建筑产品质量的核心的、重要的、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中,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很多房产开发企业平时不重视、不关心的,认为施工单位相关的但是建筑工程项目一旦出现问题,面对建筑业主的维权,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受到牵连甚至受到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5)工程风险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工程风险管理体系是在做任何工作时都要对该项工作存在风险进行分析与预测,做出科学的管理保证体系,建筑工程管理也同样存在着风险,所以工程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对建筑工程风险进行识别、预警以及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降低或避免建筑工程项目的由风险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

6)现场管理标准化

建筑工程中有严谨的计划管理、合理的工程技术底盘、科学的成本动态控制、完善的工程质量监控系统、万全的工程风险的防范措施,这使得现场管理变得简单现场应该做到现场管理标准化,这样就不仅仅可以降低对现场管理人员的相关要求,而且可以避免房地产建设工程管理对工程项目部较强的依赖性。

3房地产企业工程管理体系建立

体系建立基本原则:工程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行业的以及地方的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范,并密切结合房地产企业本身的一些优点.

2)体系实施步骤:应根据现代项目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首先把管理框架体系分解为:项目计划、工程成本、工程技术、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工程风险等管理以及现场管理标准化、项目信息化及事后评估管理等几大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将体系建设分阶段逐步进行实施;在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建设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资源,使管理体系建设分阶段地、有步骤地进行实施与落实。

3)工程管理体系内容

(l)综合沟通协调管理在企业内部也是需要进行合理组织协调管理,建立工程项目管理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工程、建筑设计、建筑成本、产品销售等都需要综合协调建立工程项目管理考核评估相关制度。与企业直接关系的外部组织做好合理协调管理:主要包括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组织关系处理与政府部门等的组织管理与企业工程项目交流管理等等。

项目计划管理编制计划管理工作流程制定里程碑性质的节点计划编制总体及专项实施详细计划。细致研究企业标准工期,应该进行分区域、建筑类别、结构形式、工艺形式、调整因素等来制定企业的标准建筑工期,形成企业项目管理参考数据库。

工程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实行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编制工程成本管理工作流程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的都要进行成本。成本控制管理实施的重要环节就是完成目标成本管理加强和完善工程成本数据库的建立并建立成本跟踪机制建立合格供应商管理体系实施合同保障体系工程进度预支付管理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工程竣工结算管理索赔管理保修金支付管理态成本控制管理。

(4)工程技术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应做到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企业必须建立与企业的内部技术标准

(5)工程质量管理企业质量标准的建立与实施,制定企业质量标准;制定工程建设交底制度。工程检查管理,通病防治休系,编制常见质量通病分析手册。工程维修管理,制定工程维修管理办法建立维修案例数据库,管理体系。

(6)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编制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作业制定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制定事故分析报告制度编制现场安全文明检查明细表。

(7)工程风险管理主要是对工程建设风险的进行责任划分及采用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同时工程风险分析预测,使得工程风险降低到最低。

(8)现场管理标准化:工程建设实施策划时,需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监理实施细则内部要求;还需要编制工程管理策划书。编制项目前期准备、工程进度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安全文明管理、现场成本控制、工程验收等一系列的作业指引,来实现工程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管理

(9)

项目信息化及后评估管理信息化体系管理制度的构建项目后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普。

通过以上大分解体系的构建.房地产企业便可搭建起工程管理体系的框架,在不断的项目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具有品牌特色的房地产工程管理体系。

4结语

房地产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建立是一个分阶段,有步骤的实行过程,在建立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企业的自身特点,分析行业相关管理问题以及外国一些优秀的管理体系,利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体系,这样才可以在企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8

我国“十二五”时期公路建设的主攻方向曾在2010年全国公路建设座谈会综合各国经验的基础上被指出,当时表明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和要求其主攻方向应该以实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五化”的形式进行现代管理,所谓“五化”指的是:日常管理精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工程施工标准化、项目管理专业化、发展理念人本化。现代工程管理的理念以“五化”的形式不仅被全国公路建设座谈明确提出还进行了深刻的总结,我国的公路建设工程管理有了新的变革,因此有了新的工程管理体系“现代工程管理体系”不过随之而来的还有种种新问题,比如如何管理如何构建如何实践等在这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前出现的现代工程管理问题,面对这些疑点我们如何能游刃有余的掌控,它们正确管理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本篇文章将针对以上所讨论的论点进行分析探讨。

1.深度剖析现代工程管理体系

从字面看我们可以把现代工程管理体系拆解为3个元素首先是“工程管理体系”然后“现代”最后“现代工程管理体系”我们先从以上提炼出的2个单体元素在综合一个总体元素进行简介分析。

1.1什么是工程管理体系

工程管理体系如果我们也把它进行剖析后,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它也同样可以分为3个独立的元素,分别是工程 管理 以及体系。其中工程就可分为5类,其他四类我们不进行介绍,我们只针对“工程管理体系”这一“工程”的分析,这里面的工程所指的就是项目的意思。管理,目前已知分类分为4类,这里所指的管理是工程的制定,改进,协调,以及考察。体系是指按照工程的秩序和内部联系所组成的整体,内部联系在这里自然是工程和管理。体系就是它们的一个加法融合。综合以上的剖析在组合到一起,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工程管理体系就是以制定,改进,协调,以及考察为前提进行对工程项目的管理,管理的方式分为凹凸互补模式,各自单独存在,2者且又密不可分,凹模式主管理工程的步骤和策划方案。凸模式主管工程的质量 流程 安全 等问题。凹凸结合就是完全体的工程管理体系。

1.2“现代”所指什么

现代可以说是一个时间单位,但是我们所指的“现代”就是单纯指眼前吗?上面我们介绍过“现代工程管理体系”,它是由2010年提出来针对工程管理所制定的新方案,随着时间的流动,也许“现代”早已不是当年的2010年,有人会有新的驳点,2010以及不能代表“现代”了,从时间上来说,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从“现代工程管理体系”这个概念为出发点,就不能这么理解了,“现代工程管理体系”即便是在当下,也依然遵循着2010年由全国公路建设座谈会的政策,所以现代工程管理体系的“现代”指的就是遵循以实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五化”的形式进行现代管理,我们要以五化为出发点来参透“现代”的含义:随时观望新时代新市场信息,更新老套,做到发展与时俱进。这一点来看,遵循2010年的五化完全不与时间的变迁发生冲突,五化永远停留在2010年,但是五化的管理制度与新时代一同更新一同新型化。

1.3什么是“现代工程管理体系”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将所有单独进行剖析的结论合并到一起,遵循五化概念,是以制定,改进,协调,以及考察为前提进行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在配合步骤和策划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质量 流程 安全 等一系列的实现过程。

2.塑建现代工程管理体系框架

以现代工程管理体系为原型从中提取精髓,步步进行“四个标准化”考核,以通过为考核目标来试图塑建现代工程管理体系框架,随时进行讲解说明,尤其对“现代“化理解,其含义的体现要极力向“五化”靠拢。

3.现代工程管理体系推进方案的构思

现代工程管理体系系统的复杂性从以上对现代工程管理体系的剖析就能得出结论,小到人力资源至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大到突发事件的反应对策和专业技术内化兼容,并且合理的权利财力交托给正确的人,在此基础上又能进行平衡的队伍配置,都是极具挑战性的活动,但是综合以上因素来考虑,出发点可以先以现场人员管理为主题进行记载,为以后的成功铺垫人员的个体素质和团队配合做一个全方位的调查数据,根据数据分析进行现代工程管理体系。

工程管理体系以这样的状态取得进展,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训练才能做出好的成绩,现代工程管理的核心作用在此时重要性不可言喻,然而它却需要借助外力来进行催化,与时间抢时间这项重任需要所有相关人员绝对的重视并以效率进行,此时我们首要深思并最快采取措施的 就是现代工程管理体系的应该何如推进和应用。

采取“试点为主“作为推进现代工程管理体系的重要条件这一结论是通过与各级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后作出的结论,但是不能操之过急,控制好节奏,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采用上下反复的方式进行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强化使其稳定,“试点为主,逐步实施”这次作为其宗旨进行实施,此次“试点”活动背负的责重非凡,它将作为大体系中的某个专项体系为突破点,将相应经验和办法应用到其他专项中,最后形成完整的现代工程管理体系文件。已经由工程建下发至各参建单位的“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含义是由相关项目专家及相关项目人员制定的,在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进行应用,如发现相关问题,项目部人员会有专门回收人员,将其反馈的问题逐一解决并继续下发回去,将“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含义清晰的呈现在上下级眼前。

4.结语

篇9

一、序言

专用性人力资本价值提升是指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等基础能力教育开始到专业核心能力和发展能力形成为止的整个过程。在整个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全生命周期内,各阶段专用性人力资本能力形成途径和具体内容均有所不同,基本可以划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和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发展能力培养阶段几个主要过程。

二、人才价值提升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人力资本提升的主要过程

在工程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全生命周期内,专用性人力资本价值提升过程也是专业能力体系的形成过程。在整个工程个管理专业人力资本价值形成过程中,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能力标准体系是通过不同阶段中各种方式实现的[1]。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专业能力体系与专用性人力资本形成途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各阶段驱动因素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专业知识和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达到各阶段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各阶段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能力培养与价值提升途径响应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1.人才价值提升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人力资本基础能力培养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基础能力是指此能力主要是为了完成工程管理工作需要的最基本能力,主要通过学历教育和简单的实践建立其系统性[2]。通常工程管理专业基础能力的形成培养体系框架由经济类课程、土木工程技术课程、管理类课程、法律类课程等四个方面。

2.人才价值提升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人力资本核心能力的培养体系

核心能力是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成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反映出来的是专业人才在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具有竞争力的实践工作能力。工程管理是应用型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动手能力。丰富实践环节使学生学到的培养基础能力的知识能够迅速应用于实践并形成专业人才应具有的核心能力。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教学环节基本上可以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工程实习、课外实践、毕业设计等几大主要环节,主要内容和功能见图3。

根据实践教学的实施主体与客体不同,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可以划分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和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践环节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毕业实习几个主要阶段而展开的。校外实践环节的主要形式整体遵循着从感性认识、从点到面、从平面到立体这样一个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来进行的[3]。

3.人才价值提升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人力资本的发展能力培养体系

发展能力主要是在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其具体的能力标准可以根据造价管理和项目管理新的发展进行调整。是成为行业专家不可缺少的能力,其主要的内容包括学习新的知识、审查工程项目和评价项目管理绩效的能力。对包括项目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会计、审计、争端解决等知识能够灵活掌握和运用,能够对建设过程和管理过程进行分析与决策。人才价值提升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人力资本发展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工程造价方向发展能力培养体系和项目管理方向发展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发展能力体系见图5和图6。

三、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对策

从近年来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环节的典型范式不难看出,当前国内大多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偏重于显性知识的获取,尤其是对工程技术知识、工程管理技术的直观感受和认知,而对于工程管理中隐性知识的学习例如管理决策和组织以及造价审计和估算等的掌握普遍被忽视。实习过程注重工程技术,轻管理决策过程的实践与运用。因此,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课程安排上,应注重加强与相关施工企业,建筑设计院、勘察院,建设单位及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的协作,建立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采用渗透型的整合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得到生产实践的锻炼。其次,可以尝试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服务,同时又加强了课堂教学和工程实践之间的双向联系,促进本专业办学水平的提高鼓励运用隐性知识解决超出他们所学课程的范围的问题。并提出了采用非结构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将理论运用到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华,李勇.建筑业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半结构化范式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9).

[2]黎玉环.有关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36(4).

篇10

【中图分类号】TU721+.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88-01

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正确管理需要建筑工程使用和管理单位共同的正确的管理和使用,它要求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好建筑工程管理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

一、对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同其它生产或者经济领域相互交流和沟通。众所周知,不同的生产或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对我国当今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实施现代化的管理,可以方便大范围地与其它生产或者经济领域进行合作,从而有利于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有利于解决当今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诸多管理问题。由于当今建筑企业私营化起来越普遍以及企业自身的改制导致的管理机制被严重削弱,使得质量问题、违法违纪案件、管理混乱,工程事故以及鉴定不利等管理问题普遍出现,因此必须对现代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加强管理,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二、加强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进度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建筑工程变更的体系中的管理。

管理人员编制的进度计划要具体、合理,要对人员、天气、材料等影响施工过程的因素充分考虑。对管理人员定期召开会议,使他们能够牢记各个施工阶段的施工计划与目标。进度款是建筑工程进度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做到使用合理、规划详细。以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这个大局为重,对施工中出现的矛盾,要积极协调,对影响施工进度的原因要进行深入调查,及时解决,保证施工进度。

对所有管理人员,施工质量的管理都是其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质量管理人员在主动与监理部门等积极配合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方法以及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加强管理力度,可以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人员要严格依据新的国家标准和规范为对施工作业进行监管,对施工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明确规定,对于随时发现的问题,要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同时编写质量控制书对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详细说明。对建筑工程变更的体系要严格控制。

第一,既不能由个人的主观愿望对建筑结构布局、和装修等标准进行任意变更,也不能对建筑临时设备和材料进行随意变更,以避免造价失控的出现。第二,既定的施工时段内不要轻易更改施工方式,保证加班施工和签证用工的必要性,尽可能减少施工成本。第三,对于施工方面的管理,如果出现问题和矛盾需要变更签证,要先弄清楚是属于哪一方面的责任。

2、普及计算机技术,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效率的快速提升。

现代建筑工程管理手段的实施与计算机密切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对建筑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提高的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就工程质量、造价、工期和投资效益等方面吸收和创新了很多有效的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管理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促使当今国内外很多新颖的管理手段和想法快速与建筑企业的日常管理相融合。这在保证工程质量、改善投资效益、提高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有效、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管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效率的快速提升。

与国外计算机水平发达的国家相比,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在我国各个行业的普及率还相对较低。建筑工程业也是如此。因此,无论管理人员还是工程技术人员都应当接受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以及现代管理体系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应当在职工技术培训、现代化管理知识普及等方面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以达到管理体系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快速提高。整个建筑企业的业务人员都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办公,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的要求。

3、在管理人员方面,要充分发挥监督、约束、竞争和激励等机制的作用。

篇11

1 对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同其它生产或者经济领域相互交流和沟通。众所周知,不同的生产或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对我国当今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实施现代化的管理,可以方便大范围地与其它生产或者经济领域进行合作,从而有利于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有利于解决当今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诸多管理问题。由于当今建筑企业私营化起来越普遍以及企业自身的改制导致的管理机制被严重削弱,使得质量问题、违法违纪案件、管理混乱,工程事故以及鉴定不利等管理问题普遍出现,因此必须对现代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加强管理,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2 加强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2.1 加强进度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建筑工程变更的体系中的管理

管理人员编制的进度计划要具体、合理,要对人员、天气、材料等影响施工过程的因素充分考虑。对管理人员定期召开会议,使他们能够牢记各个施工阶段的施工计划与目标。进度款是建筑工程进度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做到使用合理、规划详细。以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这个大局为重,对施工中出现的矛盾,要积极协调,对影响施工进度的原因要进行深入调查,及时解决,保证施工进度。

对所有管理人员,施工质量的管理都是其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质量管理人员在主动与监理部门等积极配合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方法以及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加强管理力度,可以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人员要严格依据新的国家标准和规范为对施工作业进行监管,对施工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明确规定,对于随时发现的问题,要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同时编写质量控制书对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详细说明。对建筑工程变更的体系要严格控制

第一,既不能由个人的主观愿望对建筑结构布局、和装修等标准进行任意变更,也不能对建筑临时设备和材料进行随意变更,以避免造价失控的出现。第二,既定的施工时段内不要轻易更改施工方式,保证加班施工和签证用工的必要性,尽可能减少施工成本。第三,对于施工方面的管理,如果出现问题和矛盾需要变更签证,要先弄清楚是属于哪一方面的责任。

2.2 普及计算机技术,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效率的快速提升

现代建筑工程管理手段的实施与计算机密切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对建筑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提高的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就工程质量、造价、工期和投资效益等方面吸收和创新了很多有效的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管理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促使当今国内外很多新颖的管理手段和想法快速与建筑企业的日常管理相融合。这在保证工程质量、改善投资效益、提高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有效、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管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效率的快速提升。

与国外计算机水平发达的国家相比,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在我国各个行业的普及率还相对较低。建筑工程业也是如此。因此,无论管理人员还是工程技术人员都应当接受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以及现代管理体系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应当在职工技术培训、现代化管理知识普及等方面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以达到管理体系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快速提高。整个建筑企业的业务人员都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办公,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的要求。

2.3 在管理人员方面,要充分发挥监督、约束、竞争和激励等机制的作用

篇12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180-0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为有效增加企业利润,降低施工成本,建筑施工企业尝试了各种手段及方法,虽然建筑成本有一定程度降低,但导致了建筑质量的整体下滑,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管理也必然更加专业化,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要不断加强其内部的管理体系的管理,以使企业能创造更大的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1 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概述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正由传统的生产导向、产品导向以及销售导向转变为更高层次的市场导向、成本导向以及价值导向。也就是由原本内在的质量管理需转变为外部因素、系统化的管理体系。根据管理学原理,建筑工程中的质量管理应随着方针、政策及目标的不断变化而相应的进行调整,这也是未来理论体系发展的必经之路。做好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正确管理,需要建筑工程单位和管理单位一致的努力,要求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好建筑工程管理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管理也必然更加专业化,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要不断加强其内部的管理体系的管理,以使企业能创造更大的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2 工程管理体系各要素的作用

2.1 完善的组织机构的重要作用

组织机构是为功能服务的;机构设置不完善,必然导致功能不完善。工程总承包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如果没有设置与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业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其功能必然是不完善的,必然不能搞好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目前,有的设计院,为了承担工程总承包项目,不是在公司一级设置项目管理部、采购部、施工管理部、开车服务部,而是在设计院原有机构之外,另设置一个“工程承包公司”。这种模式不能实施项目的矩阵式管理,不能发挥设计的主导作用,不能发挥工程总承包的优越性,因而是不宜推荐和推广的。

2.2 标准化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

标准化对准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工作,通过标准化,我们能把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或者不合理的环节剔除,把一些好的做法和成熟的宝贵经验提炼、固化下来,并随着标准的不断提升,持续改进,使其对实际工作更具指导性。标准化让施工人员能够很清楚地知道,干这项工作自己有什么职责,需要掌握、执行哪些规程、制度、流程,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需要怎样通过检查改进提高工作水平,需要怎样与别的人员配合协调。

质量管理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将标准化质量管理“简化、统一、协调、优化”,从而实现质量管理的最佳秩序,通过标准的协调统一作用,企业内部各环节好的衔接起来,使上一工序满足下一工序的要求、零部件满足产品的要求、产品满足业主的要求,从而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期。

2.3 保障资源的重要作用

资源是项目管理体系的要素之一,完成项目必须有资源保证。工程总承包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应合理设计和保障资源。为完成项目所必须的基本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基础工作资源等。缺乏这些基本资源,或资源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资源保障不及时等,都会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行。人力资源数量不足或素质达不到规定要求,必然会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物力资源缺乏,必然无法承担现代复杂工程项目。财力资源不足必然难于争取和承担工程总承包项目。技术资源缺乏,必然无法承担现代先进工程项目。基础工作薄弱,必然不可能做到高质量、高效率。通过建立项目管理体系,合理设计工程总承包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资源需求,能使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得到有效的支持,从而保证项目顺利运行,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

3 工程管理体系再管理策略

3.1 提升项目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改进、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全面完善项目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管理、报价管理、安全管理等相关管理制度,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保障项目顺利开工、竣工及使用。实行监理工程师审查监督制度,规范项目施工工艺及方法,确保项目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培训,严格管理建筑师及技术人员资格审查工作,全面提升项目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3.2 前期开发的预算控制

良好的资金状态是项目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应全面改善项目资金紧缺的现状。首先,应加强投标管理,坚决执行开发战略,选择建设单位时,要详细审核企业资信状况及拨款比例,保证建设单位有较高的整体水平。同时,严格控制工程预算, 做到施工预算及时上报。以合同规定为依据,及时催收工程款,详细了解项目资金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制定施工进度。

3.3 提高施工技术的管理

作为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者,应参与图纸会审、编写施工方案等各环节,并根据建筑工程的技术措施,合理安排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并尽力做到节约成本,加强监督管理手段。施工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企业的重要制度。一般情况下,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实现相互监督与协调,以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任何企业中的建筑工程都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根据具体情况,应实现对特殊结构及特殊部位的技术交底,组织日常检查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中还应涉及新技术、新工艺的质量鉴别,实现分部工程与一般工程的质量评定、竣工验收等,加强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事故调查、分析及处理。发生质量事件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承担技术管理责任。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的监督,并对监督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加强技术业务的学习与安全教育。

3.4 发挥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的作用

要保证监督、约束、竞争和激励等机制的不断创新。对管理人员实施科学高效的管理,才能保证他们在整个现代施工管理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在企业内部广泛使用竞争上岗的制度以充分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达到提高办事和工作效率的目的。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的提高为目的,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加强对管理、设备、材料和人工成本费用的控制,同时提高对施工机械设备与劳动效率的管理。

3.5 普及计算机技术,提升管理体系效率

随着计算机辅助管理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促使当今国内外很多新颖的管理手段和想法快速与建筑企业的日常管理相融合。这在保证工程质量、改善投资效益、提高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有效、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管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效率的快速提升。因此,无论管理人员还是工程技术人员都应当接受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以及现代管理体系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再管理也必将会更加深入。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主要管理领域,并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具体项目的应用而不断调整与改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