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采购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24 09:24: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一体化采购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体化采购管理

篇1

关键词: 武器装备;一体化采购;管理体制;全寿命;业务流程重组

Key words: weapon equipment;integrative acquirement;management system;life cycle;BPR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131-02

0 引言

武器装备的一体化采购涉及武器装备的科研、订购、维修保障等一系列活动,在采购中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前期购置,还必须注重产品的后期使用。建立与武器装备一体化采购工作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能极大地提高采购效益,使采购方成为精明的买主。

目前,武器装备采购管理体制大多都是根据传统的管理理论设置的。然而,传统的管理理论产生于工业时代,其核心思想就是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传统的管理理论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难以适应新时期采购管理工作的需要。比如,分工理论虽然可以极大地提高个别作业和部门的效率,但往往造成对整个流程的忽视;容易导致管理盲点,部分职能没有相应的执行部门;科层制的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会导致管理层次重叠,同一层次的组织各自为政,纵向组织层次过多,而且沟通成本也比较高;信息传递不畅甚至失真,由于信息是自下向上进行传递的,在层层传递中往往导致信息失真,而使得决策失误。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提供了一种解决传统管理理论缺陷的方法,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方法探讨如何运用BPR建立合理的一体化采购体制,科学设置采购机构,优化采购运行机制,规范武器装备采购管理工作,提高采购效益,保证采购质量。

1 业务流程重组与全系统全寿命管理

1.1 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分工原则将一项原本完整的工作流程人为分成不同部分,由相对独立的不同部门按一定次序完成工作;BPR意在对传统工作流程重新设计、拆除人为地设在市场、设计、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职能之间的围墙,使其恢复原本面貌以提高工作效率。

BPR一改传统的小改小革,以获取个别环节的减损增效的做法,而从整个流程来考虑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重新组合,使原本分散在各部门支离破碎的流程片断重新还原为一个整体,减少重复环节、降低协调和交换的难度和成本,从而使企业业绩有突破性增长。

根据BPR的思想精髓,把BPR项目实施设想成一种高层次的立体形式,整个BPR的实施体系由观念重建、流程重建和组织重建三个层次构成,其中以流程重建为主导,而每个层次内部又有各自相应的步骤过程,各层次也交织着彼此作用的关联关系。

1.2 全系统全寿命管理

装备全寿命是指产品从立项论证直到退役处理的整个时域历程。一般装备的寿命周期大致可分为论证、方案、工程研制、生产与部署、使用与保障、退役处理等阶段。装备的全系统全寿命管理,可以理解为从横向上通观产品的全局,也就是说管理者要把管理对象的全部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和处理,要把产品及其配套的设施、设备、仪器、工具、器材、资料等保障部分进行通盘考虑,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解决,同步发展。

2 一体化采购管理体制的规划和设想

完整的一体化采购必须具备三个特征:规范化、专业化和系统化。

规范化是一体化采购的前提和基础,采购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均按照相关的法规和制度进行。

专业化是一体化采购的重要保证,采购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均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

系统化是一体化采购的主要特征,按照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要求,统筹考虑产品科研、采购、使用保障和维修等工作。

3 一体化采购管理体制的建立

3.1 一体化采购管理机构设置

在采购机构设置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①根据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要求,应建立竞争、评价、监督、激励机制,加强计划制定、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审计、合同监督工作,使计划制定、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审计和合同监督部门相对独立,改革和完善与国家采购制度相适应的产品采购体制。

②根据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一项完整的工作流程应由一个部门独立完成。武器装备采购流程,特别是大宗或比较贵重的武器装备采购,一般需要经历采购项目论证、审批、招标、议(决)标、采购合同订立和合同履行等阶段。对于上述阶段中的各项工作,都应由专门的采购管理机构负责。

③根据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理论,在机构设置中必须包括武器装备定购、科研和使用维修等部门,以满足在装备全寿命中各阶段的管理要求。

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确定武器装备一体化采购管理机构设置如图1所示。

在图1的机构设置图中,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如下:计划管理部门负责定购、科研、维修计划的制定、指标、定购论证和价格管理工作;合同订立部门负责定购、科研、维修合同的订立;合同履行部门负责定购、科研、维修合同的履行;装备使用保障部门负责产品使用管理和保障工作;装备修理管理部门负责产品维修工作。

3.2 一体化采购管理运行机制

在武器装备一体化采购管理运行机制中包括四部分的内容:科研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定购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维修工作运行机制和科研、定购、维修工作接口。

①科研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由计划部门制定科研计划,对科研项目进行招标。合同订立部门根据科研计划,与承制方签订合同。合同履行部门根据合同订立部门所签订的合同,进行合同履行。

②定购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由计划部门制定定购计划,进行招标。合同订立部门根据定购计划,与承制方签订合同。合同履行部门根据合同订立部门所签订的合同,进行合同履行。武器装备使用保障部门在武器装备使用阶段负责保障工作。

③维修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由计划部门制定维修计划,进行招标。合同订立部门根据维修计划,与承制方签订合同。武器装备修理管理部门根据合同订立部门所签订的合同,进行维修合同履行。

④科研、定购、维修管理工作接口。武器装备使用保障部门根据所定购产品的使用情况,提出武器装备改进需求和武器装备补充需求。武器装备修理管理部门根据武器装备维修情况,提出武器装备改进需求。

4 一体化采购管理体制的评估

由于武器装备一体化采购体制所带来的效益主要是间接的、无形的,很难直接度量,可以用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评估。

武器装备一体化采购管理体制评估指标如图2所示。

①采购费少。由于采用了全系统全寿命的管理思想,在采购中不仅考虑了武器装备的购置费,而且考虑了武器装备的使用保障费用,达到使武器装备寿命周期费用最少的目标。

②采购时间短。由于采用了业务流程重组的原理,采购工作流程顺畅,减少采购工作中的不必要环节,减少了采购时间。

③武器装备采购质量高。采购中的各项工作流程均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增强了各项工作力度,对武器装备的监督力度加大,有效保证了采购的武器装备质量。

④武器装备使用效率高。在组织机构中专门设立了负责装备维修和保障的部门,保证了武器装备的顺利使用。

⑤管理水平高。管理专业化水平提高,不仅使各部门的管理水平,而且使整个采购管理体系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5 结论

本文所建立的武器装备采购体制从组织上将采购计划制定、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等职能相对分离,形成了既相对独立、相互制衡、各司其责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组织体系,部门分工明确,决策、管理、执行层次清晰。横向上实行分专业管理,设立完备的职能管理机构,将采购相关的各项指责分别由相应的专业化组织机构承担,对各项采办工作实行专业化分工管理,形成了由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等若干相对独立的管理指挥线。能极大地提高武器装备采购部门的采购效益,保证武器装备采购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启善.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J].世界标准与质量,2001(10).

[2]罗学文.当代企业流程重组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3.

[3]王建芬.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应用-再造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飞机大修流程[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

篇2

管理会计是通用的业务语言,管理会计不仅仅是技术,更能影响整体的业务活动。业务财务一体化的管理会计模式,其财务业务组织能够达到业务单位和财务单位之间的平衡,既保证了财务对业务的支持,也强化了人员的管理。首先,财务业务一体化加强了资金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提高了资金的运作效率。其次,通过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把财务人员从大量的日常繁杂工作中解脱出来,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管理水平。最后,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达到了所有财务甚至非财务数据的集成,业务程序的规范和信息共享。增加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度,提高了决策质量。

二、财务业务一体化在我国发展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在未来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和应用。尤其是在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环境下,通过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会计模式,来综合提高管理决策水平更加成为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国大部分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财务流程和业务流程相脱离。目前很多企业意识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财务流程必须与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但是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财务与业务是分离开的,财务业务系统处于分离状态,没有进行系统结合。第二,人员技能现状不能满足一体化发展需要。尤其是大多数管理人员技能也处于单一状态,没有达到一岗多能,财务人员不懂业务,业务人员不懂财务,由此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例如效率低下与资源浪费。第三,企业组织结构有待改善。目前企业的组织模式与管理会计模式大都是金字塔式的垂直沟通,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再到执行层,决策自上而下层层传递,效果自下而上层层反馈。过分制约了组织的创新精神,拉长了信息在途中的传递与消耗,不利于信息共享与及时传达。

三、面对财务与业务的整合,管理会计人员如何转型

传统的核算型财务侧重在记录价值,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而管理会计侧重创造价值,将过去、现在与未来有机结合。所以就对管理会计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工作重点不再是财务核算,而是应该较好地为单位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

会计职能从重视财务核算到重视管理决策。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知识,更要熟悉业务流程,同样的,管理人员在熟知业务的同时也要了解一定的财务方法,以便于更加高效、准确地处理业务。管理会计是数字化的管理,重在管理而不是会计,应以创造价值为使命,以风险防范为抓手,合理配置与利用财务资源,提高企业财务效率。管理人员更要不断学习管理会计新理论、新知识,在实务中进行创新应用,提升管理会计专业技术水平。

四、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施建议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企业应首先设定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将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各种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有机融合在一起,建立起财务与业务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会计模式,便于管理者进行分析与作出决策。

结合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实施建议有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会计模式,需要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将财务、采购、仓库、销售等等系统进行一体化融合,共享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实现信息实时传递和有授权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为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会计模式打下根本的信息基础。

第二,建立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和项目,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和资源,包括学习模块和其他交流工具。注重管理人员一岗多能的培训,不仅要专于本岗位的技能,还要综合了解其他相关业务知识,有利于企业整个信息链的衔接与执行,为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会计模式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篇3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益化发展

Jeffrey K. Liker(2004)通过对丰田公司20年的研究中,归纳出了精益制造的14项原则,构建出丰田生产方式在全球各地工厂实施的基础。在《丰田汽车案例――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一书中,建构了丰田模式的4P,将14项原则区分成立4大类――理念(philosophy)、流程(process)、员工/事业伙伴(people/partner)、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如图。

精益化管理理念是对精益化生产方式的总结与衍生,因此,精益化管理的基本原则也应该建立在精益化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一般来说,精益化管理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精益化的战略理念为基础

企业都应有一个优先于任何短期决策的理念和目标,并作为其他原则建立的前提,这是企业的战略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作为实行精益化管理的企业,更应积极主动的将精益化的理念充分灌输于企业的员工,并以此作为员工努力的方向,和评估员工工作的标准之一。

2.设计高效的管理流程

实施精益化的企业,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的管理流程。高效的管理流程也不仅体现在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的投入,更要从思想上出发,努力将各项管理工作计划中,闲置或是等候他人工作的时间减少到零。

3.“拉动式”的管理

精益生产采用的是一种“拉式”系统,其核心是准时生产制JIT(Just in Time)。在精益化管理中,这种“拉动式”的管理应当表现为:根据组织管理的目的确定各项管理工作的内容,以确保在适当的时间提供恰到好处的管理成果。

4.以人为本的管理

精益化管理崇尚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一专多能,使员工置身于一种企业主人而非雇佣者的环境中,变过去那种上下等级森严,彼此相处紧张的人际关系为上下互通、互相协作的人文气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全面质量管理

高效率、无废品、零库存、低成本,以及良好的人际氛围是精益化管理的目标。持续改善是精益生产方式的一大支柱,因此,在精益管理中,对于质量的管理也应该追求全方位的考量,生产、经营、组织等各方面的运行都应纳入质量管理的范畴,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已达到对管理的全面控制。

二、企业财务精益化管理的意义

根据前述对财务管理理论和精益化理论的概括和总结,笔者将从财务管理通用理论方面对企业财务管理引入精益化管理理念的意义进行论述。

1.企业财务精益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资金筹集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进行各种方式的融资以保证其资金链的持续。但是企业资金的需求量缺失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难以掌控的,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很多企业都面临着生死存亡,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其资金链发生了断裂。而精益化的财务管理,在资金管理中的一大目标,就是以企业生产管理目标为依据,合理的确定其资金需求量,并良好的处理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为其资金的良性运作奠定基础。

(2)资金运用管理。成本领先战略,是很多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常使用的战略,但并非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将成本领先战略运用的恰到好处。一方面,很多企业只是注重在成产过程中抓成本控制,但在成本的控制与核算中又缺乏经验和有效措施,从而使成本信息不详细,给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带来困难。而精益化管理理念的宗旨为减少一切不合理的支出,精益化的成本管理理念,将成本的控制范围跳脱简单的生产流程,而对企业的一切财产物资资源,都纳入成本控制的范畴,确定合理的使用量,全面减少浪费。

(3)资金回收与分配管理。目前,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依据,依然是企业的利润,而要使企业收益的增大,除了控制生产成本的支出之外,另一方面,将是收入的提高。企业收益的来源中,很大一部分是其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精益化的生产管理,能有效的控制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那么在营销模式上的,精益化管理理念的运用,也应该建立在消除改变不必要或是低效的营销手段,使得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能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降低了营销成本,也降低了市场风险。在另一种角度上看来,也是提高产品或服务收益的一大方式。

2.企业财务精益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无论是从宏观环境的必要性分析,还是从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精益化的财务管理改进,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1)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深化。企业ERP系统的建立,对实现整个供应链信息系统的集成性、准确性和实时性,对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供应链各方面信息的集成和共享,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益化提供了畅通的信息平台。

(2)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促使企业的企业以财务管理创新为基点进行改革。除了ERP系统等硬件设施的加强,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对财务管理理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从资金管理、成本费用的管理、会计核算方式等财务管理领域的深入探索改进,使企业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也引进了不少先进的管理理念,如构建快速反应机制、预警机制这些都已经逐步的被企业财务人员所认识。

(3)精益化理念的不断深入。从生产到销售到管理,从领导到员工,精益管理的思想已经慢慢为企业所认知和接受。业务流程再造、企业组织机构扁平化,物流管理的流畅性强化,都是精益思想在企业各个领域的应用典型,尽管在很多企业,这些改变都是细微而不成系统的,但是思想上的转变,将为进一步的企业精益化改制奠定良好基础。

三、企业财务的精益化管理体系

1.资金筹集管理

资金筹集,是指企业为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对多种渠道筹措与集中资金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资金筹集的精益化改进,主要包括全面预算概念的确定,筹资方式的多元化选择等。

(1)全面预算管理。企业资金需求量确定的基础就是构建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对预算管理进行精益化改进。预算管理的精益化,要求全面考虑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客观评价企业,为经营者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企业应该制定一整套预算工作流程,包括预算的编制、跟踪监控,分析,以及调整等各个环节。可以由预算委员会提出关键项的指标,由各部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指标,最后根据各部门指标确定总体预算,如此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循环修改,不断完善企业预算体系。

(2)筹资方式的选择。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的外来投资急剧减少,加上银行信贷的复杂要求,使很多企业越是遇到严重的危机越无法有效保证其资金链的正常运作。因此,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形,选择正确的预测方法,确定合理的信用期限,以及应收账款占用比例。同时,企业如果想要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就必须努力增强信用意识,同时规范自己的开户行为,实行基本帐户结算制度。使存款、贷款、结算,以及经营活动都置于银行监督之下。精益化的筹资管理,是应该柔性化的运用各种筹资手段,并全方位的处理好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为企业筹资渠道构建良好的环境。

2.资金运用管理

资金运用,是指企业为保证生产与经营目标的实现,对生产经营中及时而有效的运用企业资金进行管理的活动,精益化资金运用管理主要针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成本的控制和持续降低;资金柔性化运用以及存货的合理控制。

(1)成本控制与持续降低。精益化管理要求减少浪费,这在成本管理中主要体现在成本的控制和成本的持续降低。而要提高成本控制的效果,首先应做到成本管理制度的精益化,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在成本的会计核算方式上, “应当尽可能不重复地将企业员工的劳动成本按照价值流进行分配,应当尽可能将提供共同服务的只能部门的成本按照显著属性划分并直接计入各个价值流中;应当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应当对诸如废次品、返工情况等进行跟踪,应当持续有效的控制存货。”而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应该以整个价值流为核算对象,“核算内容是整个价值流中的所有耗费,而且所有成本都是直接成本,价值流之外的成本则不包含在其中,其目的就是为管理者提供相关的、准确的、易懂的成本信息,以管理和改善所控制的价值流活动”。

(2)资金运用柔性化。精益化的资金运作强调资金运作的柔性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分析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监控企业资金的分流,防止过多的分流到工资福利,非生产投资等方面,财务部门在资金使用上,应使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有效配合;再次,应准确预测资金收回与支付时间,降低付款时间差距引起对现金大量占用的风险,使收支平衡,资金充足。

(3)存货的合理控制。资金的使用效率与资金周转率指标相关,而在企业流动资金中存货资金占用量是比较大的,这部分资金占用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收益,企业还必须承担必要的储存费用及承担可能的降价风险,因此压缩存货资金占用能较大的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压缩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占用,在生产中积极引入“准时生产制”(JIT),准确计算生产周期,缩短备料周期,各种零件的加工进度要同步进行,防止过多的不配套零件长时间地堆放在车间而占用了资金。企业也应及时清仓查库,减少库存。

3.资金回收与分配管理

资金回收与分配管理是指企业对有效的回收资金,以及对资金合理分配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包括销售管理,以及利润和资金回收的分配。

(1)销售管理。James.P.Womack和Daniel .T.Jones在《精益思想》中指出:精益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拉动原则。”而拉动的本意是按需定产。在销售上,则可以理解为“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销售手段”,因此,企业的营销手段必须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及时根据顾客需求的变化改变其营销方式,并根据市场细分原则,设计精确的销售物流设施布局决策,然后再决定具体的运作方式。

(2)财务管理流程精益化。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效率一直都是财务部门面临的紧迫问题。然而,纵观财务部门的工作情况,大量财务报告被束之高搁,预测分析报告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最近一项对消费品制造企业的调查显示 最富有效率的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是最差财务部门的9 倍,而且财务报告的编制时间也相差甚远。 例如,“欧洲大公司制作年报平均需要100天,最快的公司只需55天 ,而最慢的则需要200天左右”。在我国的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由于财务部门的职责不明确,专业化程度不足。复杂的财务运算流程造成低下的财务效率,是我国很多企业财务管理方面遭遇的“瓶颈”,而精益化管理理念在财务管理部门的正确应用,使财务部门的各个层面上减少组织内部的各种浪费得到系统性的解决。

四、小结

本文以财务管理的本质为起点,概括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构成要素。并结合精益化管理理念的有关原则和特点,认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益化发展将是一种提高企业财务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另外,又从企业财务管理精益化改善的必然性,以及可行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精益化,将是可行的,更是必然的。最后,依据财务管理理论中对财务管理通用业务的内容划分,以资金的筹集为起点,到资金利润的分配,以及整个财务工作流程的改进,分别提出其精益化改进的策略建议,探寻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精益化改进的大致方向。

参考文献:

[1] Jeffrey. K. Liker.丰田企业案例―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M].2004

[2] 白胜.论精益管理会计[J].财会通讯,2007(05):21―22

篇4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一、电价管理的目标描述

(一)电价管理的理念

L公司以“集成高效、管理提质”为目标,以“营财融合、流程贯通”为主线,以“建机制、强基础、重应用、严管控”为措施,严格按照网省公司工作部署,紧跟县公司“子改分”工作进度,同步推进营财一体化建设,做到流程全覆盖,节点无死角,实现电价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精益化,切实提升市县一体化电价管理水平。

(二)电价管理的目标

L公司坚持以“集成高效、管理提质”为目标。一是通过营财一体化建设,有效集成营销前端业务,以提高数据质量为核心,横向加强对营销集成数据的分析,纵向加强对县公司价业务的指导,实现营财业务集成高效。二是在持续完善电价管理手段、优化电价管理方法、统一电价管理标准的基础上,确保地区营财一体化建设取得实效,有效防范电价风险,提升电价管理水平。

二、构建基于营财一体化的高效电价管理体系

(一)建机制,健全营财一体化工作组织体系

一是搭建营财组织架构。L公司高度重视,把营财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成立由总会计师担任组长,财务部、营销部、营业及电费部、各县公司分管领导组成的营财一体化建设工作小组,加强工作领导与部门协调。二是明确营财职责界面。公司建立“扁平化”组织架构,市公司层面设立财务部、营销部、营业及电费部(下设电费账务班),整合各部门管理职能,减少电费账务管理层级;县公司层面受限于机构设置,直接在营销部下设电费账务班,负责营销前端业务执行。三是培育营财专业队伍。2012年L公司率先建立了一支由营销、财务电价业务骨干组成的营财专业团队,在2015年县公司营财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团队优势,指导县公司开展上线前期初营财数据核对清理及上线后营财一体化账务处理工作,为市县一体化高效电价管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基础,扎实推进系统上线前准备工作

一是开展营财历史数据清查。L公司多措并举、严密组织,制定详细数据清查工作方案,实行清理结果日报制,由县公司按日汇报差异数据清理情况,市公司营财专业团队抽取业务骨干实行二次复核机制,强化市县公司数据核对清理力度。二是定期召开营财工作例会。系统上线前,L公司坚持指导到位、措施到位,定期召开营财专题工作例会,实行工作周报制度,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度、营财差异数据清理、县公司营财人员配置等情况,统筹做好营财一体化试点、推广工作。三是分批举办营财业务培训。先后抽取营财专业团队业务骨干组织开展3次营财一体化系统操作培训,并在县公司营财一体化上线当月赴现场开展业务指导,确保系统如期上线、稳定运行。

(三)重应用,确保营财一体化上线取得实效

一是财务管理关口前移化。营财一体化上线后,改变以往营销、财务数据各成体系的模式,实现营销系统与财务系统在业务层面的互融互通,实现营财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效提高账务处理的时效性和精准性。二是营财账务核算规范化。营财一体化上线后,严格遵循“财务管总账、营销管明细账”原则,细化前端业务,建立营财一致的业务处理规范,统一和完善营财核算科目体系,实现总账明细账的对应和审计可追溯,确保营财业务、账务数据的高度一致。三是电价管理市县一体化。在营财一体化建设推进过程中,从数据录入到系统应用、从账务处理到“一键式”报表生成,L公司一直坚持市县公司同步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市公司在线审核县公司月度电价报表,分析电价执行异常情况,同步提升市县一体化电价管理水平。

(四)严管控,提升系统上线后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常态开展数据核对。营销部每月提供电子版、纸质盖章版双保障,确保实收电费、应收电费余额、高可靠收入等营财数据核对一致。二是开展月度电价政策执行情况分析。重点关注销售侧峰平谷电量电费、容量、需量、分时电价执行标准核对,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协同营销部门开展原因分析,将问题彻底扼杀在萌芽状态。三是定期组织财务稽核。一方面充分利用财务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在线稽核,按照与市公司“同标准、同要求”的原则,每月定期对县公司电价业务流程进行稽核,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督促问题整改落实;另一方面开展财务现场稽核,加强电价业务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调取县公司应收电费总传票、电价报表等基础数据,实地到供电所查看,并走访客户,完善问题整改销号制度,健全实时监督闭环管控机制。

三、电价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电价业务实时管控

通过营财系统集成,营销前端业务数据实时传递至财务系统,实现财务管理关口前移,消除手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不规范性,统一账务核算规则,进一步提高财务业务标准化水平,真正实现业务流程标准化、数据传递信息化、业务管控实时化。

(二)电费资金快速回收

营财一体化上线后,营销应收、实收电费实时传递至财务系统,真实反映客户应收、实收、预收电费余额,促使业务部门加大力度确保电费回收,加快货币资金周转,大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三)市县管理同步提升

事实证明,“同步走”管理方式行之有效。六安地区以电价静态信息、电费账务处理、电价管理报表为重点狠抓电价基础管理,以电价执行情况分析、财务稽核监督、在线实时监控为重点强化电价管控职能,同步提升市县一体化电价管理质量。

(四)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六安地区通过营财一体化建设,营财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显著提高,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准确、明晰的呈现了公司购售电情况,通过数据整合、数据挖掘、多维展现等形式为公司的运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篇5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研究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思路。他在教学活动上非常重视“做”,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他强调的知行统一的思想,与当前高职高专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非常吻合的。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将原来的课程同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题组合成教学模块或一个个教学项目,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教学模块组成,用工作任务驱动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时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简单来说,所谓“教、学、做”三位一体,就是“教、学、做”一条龙学习。“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答疑解惑者,可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同时对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好处。

二采购供应管理专业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培养采购供应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行业对从事采购供应管理岗位的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很高,除了要求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更要熟练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在课堂内获得,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则需通过理论传授、实践教学等多形式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一体化”教学将多种教学方法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获得职业经验,提高职业能力。

第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符合采购供应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本位教育的要求。对企业的采购人员来说,对素质能力的要求很高。“一体化”教学不仅可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还可在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和团结协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和热爱,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有利于将采购供应管理专业课程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采购供应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使用的是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具体运作和管理的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CIPS认证指定的编译教材,教材内容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同时也有大量实战训练。如果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脱离实践会使学生不理解理论的应用价值,造成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兴趣和动力不足;而失去理论指导的实践教学只能变成简单的重复练习,单调枯燥;没有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学生往往无法有效地掌握职业技能,使实践教学成为形式主义的表面化文章。因此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利用各种典型案例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挖掘个人体验,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理论内涵并获取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使难以理解的理论问题,在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得到理解和升华,使之形成一种新的职业形态。

三采购供应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购供应管理专业的五门专业课程中,采购与供应谈判、采购法务与合同管理、采购绩效管理这三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适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要在课程教学设计时始终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通过必要的理论教学与大量的实践训练,以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导向任务,讲解任务要领,操作示范演练,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穿插安排,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在教学实践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1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设计

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前,教师要认真推敲、预演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好教、学、做的每一个任务;在课堂上,采用引导、讨论、让学生上讲台表述自己观点或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舞台,学生作为主要演员,老师做好编导。

2优选教学项目,加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针对性

在选择项目时要考虑项目是否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要按课程内容和能力训练的目标选择项目,既要反映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也要反映采购相关岗位工作的热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密切联系社会和工程实际。在进行项目“教、学、做”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归纳所遇到的关键性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终提炼出相关理论,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显枯燥无味和死板,也使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平稳过渡。

3突出教学内容和实践的结合,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实践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做人、做事、求知、创新等素质的全面提高。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先设计好实践目标和任务,再采取集中或分散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市场调研、企业参观、岗位见习等方法来完成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实践后要上交一份总结报告,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做总结,可有效地解决课堂上不易理解的疑难问题。总之,在实践教学中,一定要把握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的一致性,避免盲目的无针对性的参观;其次在教学内容中要尽量渗透行业最新成果,使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再就是在实践方式上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4强化信息反馈,进行有效的激励

在边教边学的过程中,始终以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这是基础性的学习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进行讲解、演示,学生则积极参与练习,认真模仿,教师应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指导,并积极观察,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教师扮演着行为引导者的角色。在做的过程中,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主,这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较高层次的学习,学生主体性很好地得到体现,教师扮演着促进者的角色,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在主动性练习中,学生的模仿是对参与性练习阶段的“内化”:学生要进行经常性的自我评价,要注意及时反馈与矫正。无论是在第一步中还是在第二步教学中,反馈与矫正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常会出现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动作,有时还会出现违反程序的作法,这些必须及时加以指导和纠正,一旦形成一种错误的习惯动作再纠正起来是很难的。

5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

为了能真实反映学生掌握职业能力情况,评价内容既要强调结果,即强调以产业界制定的能力要求为标准,关注真实职业任务的解决,也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既有教师评价,也应考虑学生本人及小组成员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既要传统的对知识的笔试,也要对学生解决实际职业问题的动手能力测试。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学习态度和阶段性学习效果(10%);(2)自学能力(10%);(3)表述能力评价(10%);(4)团队协作(10%);(5)理论和实训考试(60%)。

任务完成得好坏,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关键,所以教师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完成任务的成果纳入到学生的考核体系中,除了考核成果,教师还要严把学习的过程关,用过程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教学中确立重自主、重交流、重实践、重创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每一模块的教学,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的讲、学生的学习、动手操作、实践训练、考核评价揉合为一体。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充分地挖掘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成为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桂春.浅谈“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36).

篇6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0- 0057- 03

1 引 言

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制造型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并非劳动力成本的高低,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引入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才是制造型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制造企业采购成本的高低,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和公司获利能力,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状况。制造企业如果能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协同及与外部供应商之间的协同采购,才能实现与供应链上采购合作伙伴步调一致,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同时有效降低整个供应链的采购运作成本。由此可见,制造型企业进行采购管理的变革,引入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的采购理念,开展协同采购,对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实现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供应链协同与协同采购

供应链协同是指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在向最终需求客户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创造出大于各环节价值简单总和的供应链整体价值,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供应链协同要求节点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知识创新成果共享;要求各节点企业树立“共赢”意识,为实现同一目标而努力;要求合作伙伴在信任、承诺和弹性协议的基础上进行合作。[1]供应链协同由2个方面组成:企业内部的协同和企业间的协同,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供应链协同一般是指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2]

采购已成为制造企业降低成本和进行战略调整的供应链管理重要方面,传统采购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中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多个供应商的比较,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传统采购存在信息私有化、非共享,响应用户需求能力迟钝,对于质量和交货期进行事后把关等问题。

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的采购,即协同采购与传统采购是不同的,它更强调企业内部以及企业间的合作共享与协调机制,强调供需信息的高度、及时共享,强调用系统的观点来审视整个价值链,最终客户的需求和整个价值链的增值,企业间协同采购运作过程如图1所示。

3 制造企业协同采购模式

制造企业的采购管理是其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文传统的企业采购运作过程可以看出,传统采购管理中的采购重点主要集中在物流运作方面,而协同采购增加了企业内外部信息交流的频率,将采购重点由物流运输扩散了到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作,通过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及时反馈与共享,缩短了采购周期。以制造型企业协同采购的参与对象为分类依据,可将制造企业协同采购模式分为企业内部的协同采购模式与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模式。二者在协同参与对象上可进行区分,企业内部的协同采购主要发生在制造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对象可以涉及到企业在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合作伙伴以及同产业企业。

3.1 制造企业内部的协同采购模式

企业进行高效的采购行为,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合作。企业的采购、生产、仓管与财务部门等的统一规划、实施、管理,从企业整体角度考虑,通过采用erp等先进采购管理模式来增强企业内部协同采购能力,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企业内部采购物流与生产业务流紧密结合,进而形成快速响应的企业内部协同采购业务处理流程。

3.2 制造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模式

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即企业间的采购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是指制造企业同产业或不同产业企业间为有效发展采购服务,降低多样化和高采购配送成本,联合为一个整体进行批量采购,利用其他企业已有的物流系统或联合建立新的配送中心,建立协调统一的采购管理运营机制,形成一种通过集中采购而降低成本的采购系统。制造企业与其他制造商或第三方物

流的协同采购合作就属横向一体化采购。而纵向一体化采购是供应链上不同阶段企业相互协调,共同合作形成的使产品迅速从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转移的采购系统。纵向协同采购的主要形式有供应商—制造商、制造商—分销商、分销商—零售商之间的采购协作。纵向一体化采购的目标主要是战略层面上建立协同采购的联盟,增强采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相互信任,共享采购供需信息,共同制订采购策略,降低“牛鞭效应”带来的庞大库存,降低各自独立的采购成本,使整个供应链上的采购成本同时减少。协同采购一方面通过集中作业来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追求采购的效率,即通过企业间的协作,提高采购业务响应速度,使商品能迅速从上游企业转移到下游企业。

联合库存管理体现了供应链上以核心制造商为中心的纵向一体化采购思想。联合库存管理克服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的局限性,规避了传统库存控制中的牛鞭效应。如图2是企业外部协同采购(纵向一体化采购)与联合库存管理的一体化策略。

企业外部协同采购与联合库存管理和传统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库存不同,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订库存计划,使供应链采购过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2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采购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采购需求变异放大现象。相邻节点企业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采购与库存管理由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变为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4 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  物联网已成为当今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2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制定并正式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协同采购模式的变革。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协同采购管理中的逐步应用,协同采购效率得到了提升,物联网的物品主导性质节约了大量的采购人力资本,降低了采购成本。目前,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管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管理日益成为协同采购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物联网是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物品电子编码技术,给每一个实体对象一个唯一的代码,构造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3]通俗地讲就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目前我国关于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物联网关键技术在协同采购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的理论研究。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4]

4.1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是物联网中重要技术之一,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与核心。射频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标签、阅读器、天线是射频识别技术的主要构成部分。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物品)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射频识别具有无须人工干扰,可使用于各种恶劣环境的特点,可用来追踪和管理几乎所有物理对象,所以制造商非常关心和支持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2 传感器技术

要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仅有射频识别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传感器技术。由于物联网通常处于自然环境中,物联网对传感器技术要求较高,传感器要能长期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传感器是摄取信息的关键器件,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信息采集手段。传感器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与识别功能,能对被测的原始信息进行准确的捕获和转换,从而实现准确的测试与控制。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如果输入的信息失真,将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传感器是进行信息有效采集与转换、形成准确输入的保证。

4.3 网络通信技术

网络通信技术是物联网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它包括各种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交换技术、网关技术、组网技术等。其中机器对机器技术(m2m)是物联网实现的关

。m2m指所有实现人、机器、系统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同时也可代表人对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对人(machine to man)、移动网络对机器(mobile to machine)之间的连接与通信。m2m技术可以结合远距离连接技术(如gsm、gprs),近距离连接技术(wifi、bluetooth、rfid 等),以及基于gps、无线终端的位置服务技术等,用于监测采购物品安全、采购物品质量控制、采购物品运输跟踪等领域。

目前,上述物联网关键技术在协同采购管理中的应用是物联网环境下协同采购管理研究的热点。从感知、传递以及采购应用层面进行剖析,其物联网的架构如图3所示。

5 结 论

在客户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制造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进行协同采购管理,加强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协同合作是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制造企业需意识到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的采购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内、外部的协同采购管理,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才能不断提高采购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翠华, 任金玉, 于海斌.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进展[j]. 系统工程, 2005(4): 1-6.

篇7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企业采购管理大多注重企业自身情况,这种背景下进行的采购活动主要依赖采购申请单进行,这样就使得企业与供应商在短时间内有了恶性竞争关系,无法建立长久相互合作关系,无法对市场变化进行迅速适应,导致企业的创新受到影响[1]。当前由于综合环境的变化,市场逐渐向国际化发展,逐渐兴起了供应链理念,企业管理模式转向横向一体化后,开展供应链管理现在越来越变为企业用于竞争力提升的一个方法[2]。当前企业都掌握了采购职能的意义,知道注重采购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采购管理发生的服务、质量以及成本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会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形成影响[3]。采购职能促使企业从供应链角度重新思考,所以企业迅速响应市场的能力以及采购效率能得到显著提升。

一、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

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采购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提升了对采购管理的重視程度,很多企业都积极建立起专门管理采购的组织,采购管理被传播的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定量、JIT订单驱动、战略采购以及供应联盟[4]。现今越来越注重研究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开展高效进行的方法,这也是减少供应链成本,促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为企业开拓新兴利润源的有效措施。

1.采购管理特征

企业在当前供应链模式下,采购可以成为企业价值链的支持性活动,具备了更为实际的意义,也就是采购现在有了增加价值的作用。采购管理处于价值增值背景下,所以一步步成为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也改变了传统采购方式以及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新背景下,订单驱动采购慢慢的取代了库存采购。为了从整体上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保证信息的动态共享,促进战略合作关系的长久建立,保证合作的进行具备承诺、弹性协议以及信任的前提,经信息共享和写作,促使供应链运作逐步变得更为同步、精细化。订单驱动采购以用户需求为前提,有了需求后就生成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又驱动供应商,这种就叫做准时生产(justintime,JIT)订单驱动形式,能够保证用户的需求及时得到供应链的满足,并且还可以促使库存成本最大程度的减少[5]。

新背景下,采购管理的重点慢慢放在管理外部资源,准时化理念出现之后,以往依据库存的采购活动出现了改变,使得提高了企业采购弹性和市场响应能力。不过这样的变化也需要增加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以及信息共享。经整合供应链上游以及下游资源,形成多层次的供应商网络,对外部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逐渐完成供需合作新模式的建立,确保这一模式能够实现质量的统一控制。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以往简单买卖的供需关系逐渐转变为战略合作关系。之前供应、需求企业只是买卖关系,所以如果面对全局性、战略性供应链上的相关问题,就会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解决。但是现今的采购模式是基于供需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这样众多问题包括谈判耗时、采购成本、风险、库存等具备了解决的方法。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之后能够使供应链企业互补或共享资源以及信息,双方的成本都能够慢慢降低,同时服务质量也能提升,最终实现整体效益的有效提升。

2.采购战略

横向一体化是如今供应链主要的管理思想,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足够的内部资源,那么其应该在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中集中优势力量,对于不是核心的业务,可以通过外包形式向其他企业分散,并与业务伙伴建立战略层面的合作关系。基于这种管理思想,企业采购管理具体包括联盟、外包战略。

(1)联盟战略:由于处于全球化环境下,所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以传统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形式已经被淘汰,逐渐转向为双赢、协同竞争以及协同商务的运作模式,逐渐形成服务商、经销商、制造商、研发中心、供应商以及客户组成的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6]如果企业进入的供应链规模越大,则其运作的效率也会更高,同时企业的生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也会相应更强。当前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模式中的采购行为,其中心是供应商,导向是企业需求,供应链将全部合作伙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网链结构,最终成为竞争力很强的战略联盟。供应链网络中的合作伙伴一定要保证相互间足够信任,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网络中对各类知识、信息以及数据准确、开放、高效的传输,这就是所谓的透明性。保证供应链的透明度,能够促使合作伙伴联盟关系更为紧密,能够更有效监控好流入物流,监控好订单实现过程,对订货的承诺进行更有效的履行,最终促使渠道整个库存水平得到提升。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也就是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合作在不断的加深后,双方的合作形式也从基础的收集信息转变为决策制订。双方信息共享程度以及合作程度的增加,其会相应形成更多的经济价值,同时最后会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为更为快速的增加。

(2)外包战略:简单来看,外包就是将自己做不好或者做不了,或者别人能够更便宜的完成、做的更好的事情放手让别人去完成,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向外承包企业中非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外包属于一种新型经营理念,它的出现使得企业需要重组现有模式,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外包出去的非核心业务也可能出现新的商机。以往管理模式纵向一体化不再能够和现今竞争全球化、投资成本高、技术更快更新的制造环境相适应,当前企业对于高价值的生产模式更为看重,追求革新、灵活性、专门知识以及速度。[7]企业进行业务外包后将全部企业资源都集中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上,即在企业专属的知识以及技能上集中更多的企业资源,另外将同样重要并不属于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同时注重和外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企业就能够将自己企业的整体运作不断提升,同时还可以减少相应的投资。

3.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方法和变化情况

采购职能以往的采购管理中多比较被动,首先一般是由企业管理层制定策略,然后企业采购人员直接根据制订好的策略完成采购相关工作。现在到了采购管理的交易阶段,对采购成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企业采购不仅注重价值,还注重质量,通常实现方式包括间接、直接、多源、竞标等集中采购方式。当前由于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企业逐渐应用写作采购、电子化采购、准时之采购等方式,这种时候企业不仅关注采购的价格,同时注重控制采购的成本以及总成本。当前逐渐有更多的企业逐渐开始从战略角度开始采购行为,做好采购管理工作能够帮助供应链创造价值这一功能得到实现,同时相应出现了新型采购策略,具体有联合采购以及供应商整合采购等几种。

二、新背景下采购管理的优化措施

1.优化采购流程

采购流程是采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购流程有没有保证合理设计会对采购成本以及企业绩效形成比较直接的影响。传统的采购流程不适应当前供应链管理模式,所以必须进行重新的优化设计,尤其是要与客户需求快速响应这一目标相适应,与持续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采购流程运行的高效需要重组传统采购流程,改进传统采购流程的信息化程度。重组采购流程首先需要对内部采购的流程以及标准进行统一,强化各个部门的协同以及合作,且要保证企业与外部客户,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相互的良好沟通,保证获取一致的采购信息,使得整个流程中有效、快速的完成信息传递,对采购运作机制实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此外,还要进行信息化改革,应用共享数据库、网络技术、先进计算机设备、电子商务等促使信息传输质量以及效率得到提升,减少信息传递中出现的牛鞭效应,实现对市场客户需求的迅速响应。

2.优化采购成本

基本供应链管理模式,将交易的决定因素放在低价格上是不合适的,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如果需要获取竞争优势,必须从总的供应链角度考虑,使成本得到降低。最重要的是基于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战略重建采购成本的朝鲜,将采购成本管理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保证和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整合优势资源,实现战略合作,最终实现采购成本的优化,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当前新环境下促使企业竞争上升到供应链上,供应链管理前提下的采购管理,实际是将采购作为策略,将其立于供应链环境下进行设计还未考虑,将供应链管理要求中的集成性、同步性、协调性体现出来,确保供应链运作的精细化以及同步化。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做好采购管理工作是当前企业必须接受的挑战,所以企业应该正视挑战,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继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策略——以小米科技为例[J].中国商贸,2014,(13):107-108.

[2]宋之好.浅谈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地位的变化[J].时代经贸,2013,(03):29.

[3]尚佳,郑玉香.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分析[J].物流科技,2014,(02):82-84.

[4]杨琳,李斌,李晶等.论述基于现代供应链管理的中小餐饮业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6,(15):203-204.

[5]张璨,朱玉杰.基于供應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评价指标研究[J].森林工程,2014,30(04):182-185.

篇8

1 前言

SAP与物采系统(中国石油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融合设计是为了解决集团公司及下属地区公司、分公司SAP与物采系统采购数据传递的解决方案。融合衔接设计很好地联接了SAP与物采系统,使SAP与物采系统得到了实时数据的传递。

通过解决方案,实现数据一次性录入,多方共享,保证公司SAP系统、物采系统数据的完整性,满足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需要。

2 SAP和物采系统介绍和问题

物采系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发的一套中国石油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物采系统就是为了满足物资采购管理和采购交易为一体的业务管理需要,促进业务处理自动化、业务管理规范化、决策支持智能化,支撑“集中采购、分散操作”。实现中石油集团公司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在“一个全面、三个集中”要求下,按照中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为提高物资采购管理水平、开发的集成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简称物采系统)。

物采系统的应用范围包括总部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和供应商。主要以采购供应链为主线,覆盖采购管理和交易全过程,实现采购业务全流程、全覆盖。业务分级授权管理,采购物资品质覆盖中的60大类所有物资。架构包括了系统门户、交易平台、业务管理平台、基础管理平台及决策支持平台。

物采系统是基于i2采购交易软件进行客户化开发的,并与SAP、公共数据编码平台等系统通过企业服务总线(ESB)实现异构系统间有机集成。

SAP系统是国外一套先进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而物采系统是根据B2B交易方式创建的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它是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创建的一套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而SAP系统在物资采购方面功能不是特别突出,与企业自身物资采购特点也不是衔接得特别好。这就造成了在物资采购方面,企业只应用了主数据创建和维护、创建采购订单、发票校验、物资采购申请、货源清单创建和维护这几个功能。而物采系统主要功能就是在物资采购方面集中统一采购管理,特别突出采购方面功能,结合了企业物资采购管理自身特点。

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了计划管理、采购交易管理、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物料管理、价格管理等相关功能。SAP系统和物采系统之间就好像SAP系统负责创建采购订单、物资入库与结算。而物采系统负责物资招标、供应商管理、价格管理、合同管理等功能,它主要突出了采购管理功能。

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把SAP系统与物采系统这两套设计功能不同的系统融合衔接到一起,组成一个完善的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

3 融合衔接流程设计

作为中国最大的跨地区集团公司,它下属地区公司繁多,转换数据量大,各个地区公司业务也有差异,所以不能简单地使用SAP与物采系统接口转换技术进行数据传递。为此经过调研特此进行了设计方案。

根据企业下属地区公司繁多,需要转换数据量大,各个地区公司业务有差异等特点采用在企业总部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服务于SAP采购数据与物采系统数据形成对照及转换;数据对照转换表统一维护,只有一套对照转换表,维护后自动保存到SAP和物采系统中。在物采系统进行采购计划申请、采购、审批、采购谈判、采购招标、采购订单、订单查询等相关业务,当这些业务进行完成后,物采系统自动生成订单。

当生成订单的同时,根据数据对照转换表在SAP系统中自动生成采购订单,并且物采系统订单和SAP系统采购订单形成对应。而后由SAP系统进行采购订单审批、入库发货、采购结算等后续的工作。通过“订单转化接口”物采系统实时向SAP系统转换采购订单。

通过上述方案,采购数据由物采系统录入,传递到SAP系统中进行处理,保证了企业物资采购业务流程的完整性,加强了企业物资采购业务管理的需要。

而在SAP和物采系统的供应商和物资编码都通过由编码申请平台申请要求进行申请,编码申请平台将申请下来的编码同时传递到SAP和物采系统中。这样就形成了编码及物资单位的唯一性、一致性、及时性,更好 地保证了SAP和物采系统的融合衔接。而对这些编码的管理全部由物采系统进行管理,并对供应商管理更加科学细化。

结合企业及下属地区公司繁多、数据量大特点,在SAP与物采系统数据库里分别建立了SAP与物采系统数据对照转换表,根据数据对照转换表建立了中间数据库,从而进行物采系统订单和SAP系统采购订单字段之间相互转换,保存到中间数据库。如图1所示。

数据对照转换表主要保存在中间数据库,数据对照转化表主要根据SAP和物采系统数据形成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数据对照转换表主要包含主数据和订单转换表。物采系统根据数据对照转换表把相关数据转换成SAP系统所需要的数据,从而使SAP系统随机生成采购订单进行相关业务操作。然后SAP系统把创建的采购订单业务操作完成后,在物采系统就可以进行采购订单查询等相关操作。

这样就使SAP和物采系统的采购业务衔接在一起,使物资采购业务流程形成了完整性。加强了企业物资采购业务管理的需要,实现了管理与交易一体化的统一物资采购信息平台,促进了物资采购业务处理自动化、业务管理规范化、决策支持智能化的要求。

4 结束语

通过SAP与物采系统融合衔接设计,很好的完善成了企业物资采购业务流程,使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与SAP系统形成一体,实现了管理与交易一体化统一的信息平台。很好地满足了SAP与物采系统融合要求。通过SAP与物采系统融合衔接设计,它为今后一些系统的融合衔接提供思路,更重要的是也为今后其它系统与SAP系统的融合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黄佳.SAP程序设计(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04.

[2] 王宏.实战SAP程序开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08.

[3] 黄佳.SAP高级应用开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0.

[4] 唐嘉,彭功涛,方玉凤.SAP实用程序开发进阶.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12-03.

[5] 刘雪飞,王雪飞,王申强.网络线路数据流量监视的实现[J].信息网络安全,2012,(11):60-62.

篇9

1、进行天津临港湿地公园运行项目的尾款催欠工作,通过多次向天津临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发送催款函及与相关项目经理孙娜沟通等方式,于2020年6月完成了全部尾款的催收工作,并于6月底将下家天津畅霖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欠款支付完毕。

2、进行津沧高速静王收费站MBR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日常巡视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津晋高速收费站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巡视各个站点的设备运转情况,对于津港收费站设备舱进水设备进行了维修工作,汉港收费站设备进行了自动化运行的维修工作。运行至6月底时,津港收费站设备舱再度进水,进水原因是反洗罐漏水,现等待具体解决方案。

4、负责成果转化部安全管理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2020年上半年配合经营管理部完成整个工程技术中心的固定资产清查工作,配合张麟完成替代碳源项目钢结构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每月进行安全月报的申报工作。

5、负责成果转化部的项目采购管理工作,在上半年完成了大众污水转运项目的简易公开招标以及直接谈判工作;SBR小试项目、水解酸化中试项目、津南厌氧氨氧化生物池系统PAM、磁粉等药剂采购项目、津南厌氧氨氧化生物池系统PAC药剂采购项目的直接谈判工作;京津合作示范区一体化污水处理站项目的竞标前谈判工作;京津合作示范区一体化污水处理站项目的投标工作;西青泵站调试污泥转运项目的直接谈判工作。

6、西青泵站一体化项目的调试工作:已完成对三个站的投泥工作,设备已联系厂家进行自动化调试,浮球高地液位以及PLC模块均进行了调整,目前已自动化运行了5天左右,后期将观察自动运行是否正常,以及水质情况的检测工作。另外还要安排现场的安全改造工作,包含防雷池体二次接地改造、安全护栏安装、走道板连接、操作点位铺设花砖、池体上安装照明等工作。

7、能力提升学习。管道作业文件的编制。

8、临时性工作。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1、继续津沧高速静王收费站MBR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日常巡视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12月份将运行满一年,进行质保款的结算工作。

2、继续津晋高速收费站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的巡视工作,9月份设备质保到期,进行项目的完结及尾款的清算工作。

3、继续成果转化部安全管理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篇10

企业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关键的环节。我国《标准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现代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驱动下,积极主动优化企业采购管理,进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供应链中,采购使得供应链的各节点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对于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供应链模式对企业采购的影响

1.企业由为库存采购转变成为订单采购。在以往采购模式中,采购部门仅仅是执行生产部门确定的采购任务,目的也只是为了及时补充库存,防止库存缺货,而没有从整体上考虑生产、销售,容易造成库存积压,占用大量流动资金,甚至丧失市场机会。在供应链管理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用户需求订单驱动制造订单,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企业采购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2.企业从内部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在供应链管理下,企业打破了原有的竞争界限,从内部采购管理开始向外部资源的管理转变,建立了一种新的、不同层次的、精而优的供应商网络管理体系。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数量的供应商,逐步优化网络结构,更多地参与到供应商的产品设计和产品质量控制过程,协调供应商计划,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到资源共享目的,从而保证供应链的正常供应关系,维护企业的利益。

3.企业从采购商品管理转变为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共赢。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渐被“横向一体化”模式所代替。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形成了上下游企业战略联盟。采购商、供应商不再是单一的买卖关系,而是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分享库存的数据信息,有效地降低库存积压成本,解决处理产品成本与质量等有关问题,同心协力降低采购成本。

4.企业采购从单一的计算机运用转变为完善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给物资采购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扩大了采购渠道,制约了采购风险。采购工作已经不是单纯的采购,而是基于完整的、健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多重采购系统,大大提高了采购管理的效率。

二、供应链模式下企业采购管理的对策

1.实施战略采购。战略采购是计划、实施、控制战略性和操作性采购决策的过程,目的是指导采购部门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提高企业能力开展,以实现企业的远景计划。实施战略采购是企业适应环境的必然,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因而企业应当在供应链模式下进一步充实完善企业采购战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有效配置内部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2.加快采购信息化建设。采购信息化是企业运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企业采购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要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积极尝试应用电子商务和ERP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搭建起采购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对企业采购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从而有效地整合企业资源,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帮助供求双方实现信息共享,完成采购行为,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3.以适时生产订单驱动采购。随着供大于求的市场变化,企业必须转变观念,为订单而采购,减少库存。适时生产的订单驱动方式将使制造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能够同步进行,各个工序实现同步化生产,采购原材料直接配送到制造部门,减少采购部门的成本费用与库存积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同时企业要让供应链上的其他节点共享制造部门的信息,提高供应商的响应速度,在订货过程中不断进行信息反馈,修正订货计划,使订货与需求有机协调配合起来,最终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

4.建立战略联盟。企业要与供应商之间保持长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通过给供应商提供需求信息、反馈物资使用情况、加强对供应商的业务培训,共同制定有关产品的质量标准,促使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让供应商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情况,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简化采购流程,降低交易费用和采购风险,真正实现以“双赢”为目的的战略联盟。

供应链管理模式督促企业降低采购成本、降低库存,从而协调整个供应链的流程运作,以取得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采购管理要适应供应链环境的要求,不断优化采购模式,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参考文献:

[1]康贤刚.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采购模式

优化研究[J].财会通讯,2010,(6).

[2]叶志阳,谢林海.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

篇11

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对其生产所需各类物资的采购、供应、仓储、发放、消耗、回收利用等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控制、指挥调度。它是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中心,快速、高效、准确地做好物资的信息调研反馈、计划、采购、供应、运输、保管、发放、使用等工作,适时适量供给,达到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的目标,合理、正确、科学地解决好物资供需矛盾。

一、油田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目前,油田物资管理实行的是“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储备、统一结算”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如下。

1.油田存续单位内部存在缺少规范化及标准化的问题

目前,存续单位没有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物资管理的资源没有充分整合,影响了整体物资供应规范化和标准化。部分单位出现了编码工作不规范、库存管理账实不符、积压物资不能调度调剂、账外材料管理无序等严重问题,必须推进规范化和标准化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确保物资采购业务在统一标准的平台上规范运行。

2.缺少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信息化建设存在短板

按照中石化总部的要求,油田物资采购管理上市及存续部分全部由物资供应处统一负责。2005年,物资系统在分公司全面实施应用ERP系统,实现了分公司需求计划管理、物资采购、库存储备、物资消耗的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同时与财务、计划无缝对接,业务实现了一体化管理。存续单位在信息化应用方面除部分单位使用三流合一系统外,很多单位都是自行开发的系统,缺少集成的信息平台,造成信息不统一、不规范,信息系统对物资管理的支撑和推进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出来。

油田尚在运行的物资管理系统有油田层面的“三流合一”系统和各二级单位内部物资管理系统,“三流合一”系统已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计划上报比较粗放,不能明确受益对象;二是物资消耗落实不到具体项目,与投资及预算、工程项目、合同、预付款等没有关联性;三是风险管控缺失,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能整合反应等问题,系统的管理职能相对较弱且运行速度缓慢,各二级单位的内部物资管理主要依据各单位内部管理需要开发,也存在信息封闭、共享性差,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不能发挥预算、计划等对材料成本的控制作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物资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建一体化物资管理系统,促管理模式创新

提高信息化水平,创新物资管理模式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需要。一体化系统涉及计划管理、预算管理、收发存管理、动态分析、系统集成管理等众多的应用模块,涵盖物资管理众多的环节和控制点,这决定了系统的运行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体化物资管理系统通过对物流信息的过程控制与结果分析,实现了物资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为企业合理配置资源、调配流动资金提供了决策依据。整个体系以物资信息为基础,全面地反映计划、消耗、资金控制等方面内容,使得业务数据梳理更清晰、更专业,业务覆盖面更广,内容更深,从而促进管理模式创新,全方位提升企业物资管理水平。

三、实行一体化物资管理系统的意义

1.实现了物资管理流程标准化

通过一体化系统,将物资管理关口进一步前移,把材料管理从供应环节向生产环节逐步延伸,将材料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实现材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2.提高了物资管理精细化水平

一体化系统在计划上报时做到从项目到材料的明细化,在材料消耗方面做到成本项目和投资项目明细化,做到具体的材料单项明细化,增加材料费预算控制和投资计划控制环节,实现对材料消耗的预算预警,让材料消耗可以按项目按金额实时反映,能够出具日报、月报等各类时间周期的报表,实现材料消耗价格和数量分析的自动化,有效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物资管理精细化。

3.规范了物资管理,降低了财务风险

一体化系统将原来不能及时纳入系统管理的借料、外部市场用料等高风险环节统一纳入系统管理,通盘考虑各单位的生产组织过程中材料管理的实际情况,力求真实反映各单位材料消耗、库存情况,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不规范操作,有利于材料费的管控,降低了财务风险。

篇12

0 引言

项目管理学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出现许多系统化的项目管理创新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做一综述,比较分析国内外项目采购管理的异同及特点。并分析每年工程项目采购研究的角度变化,找出国外研究的方向与趋势。

1 国外工程项目采购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层出不穷,总结出国外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项目采购管理模型研究、管理效率方向研究、采购行业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1.1 管理模型研究

有三类学者在管理模型领域做了相关研究。首先是Alhazmil T,Caffer RM(2000),运用价值工程方法与层次分析法(AHP),初步建立了一种工程承发包方式选择采购模型[1]。DB方式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James ERJ等研究(2000)了承包商对于DB方式的适应能力[2]。

1.2 管理效率方向研究

Gransberg D D,Molenaar K(2004)研究了采用DB方式的78个项目实例,对其采购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纳[3]。

1.3 Singh D,Robert L K T研究如何借助计算机系统建立模糊决策模型来评估潜在承包商能力,基于模糊理论提出选择承包商的模糊决策框架图,为运用计算机建立选择承包商的模糊决策模型奠定了基础。

2 国内工程项目采购研究现状

国内对项目采购研究很多都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研究趋于多样化。总结起来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

2.1 采购供应链管理研究

蔡延东(2004)针对汽车行业讨论了项目开发中采购管理的重要作用,提出在一体化供应链下项目采购管理中对供应商管理的战略模型[4]。韦芳(2013)针对施工企业面临的物资管理问题,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入手,提出了经供应链的理念和方法与采购管理相结合共同探索物资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5]。

2.2 成本控制角度

李峰(2013)分析了采购成本控制对石油企业的巨大影响,从物资采购成本影响因素出发,就如何控制我国石油企业采购成本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提出了基于采购流程管理的成本控制策略[6]。薄传华(2013)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石油石化企业的特点出发来分析当前的物资采购在归口管理、采购人员、采购渠道和方式、物资价格等方面还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刘长军介绍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具体有供应商的选择和企业与其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采购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第三方物流等。企业与其供应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2.3 采购管理模式角度

李洪河(2005)以建筑市场为研究主体,提出建筑施工企业宜采用混合制采购管理模式,并根据物料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和供应风险进行分类,确定项目部的分散采购范围。李智宏(2013)针对公路工程施工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现状,将公路工程物资管理可归纳为计划管理、仓储管理等业务流程。

2.4 采购绩效评价角度

杨春燕以某工程项目采购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建立评价集和评价矩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并形成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项目物资采购绩效评价方法。

3 国内外研究评述及发展方向分析

第一,从研究方法看,工程项目采购管理所应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系统结构模型化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价值分析法等。国外研究的实证分析较多,通过调研企业的具体数据进行标准量化研究得出结论,习惯于从量化分析结果中验证理论的可信度,为企业提供了可靠依据;国内注重研究方法在行业特征上的创新。

第二,从研究效果看,国外的先进采购管理理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工程采购方式的研究也就主要集中在DBB,DB等模型方面,国外研究中比较注重数据量的积累,通过数据的整理,文章结论的说服力强,较客观。但对不同行业的采购模式的对比分析研究较少。相比而言,国内学者研究特点侧重于定性的分析,缺少定量的研究。在采购方式方面,研究趋于多样化,这种状况可能与中国的国情与教育环境有关。

第三,从研究趋势看,工程项目采购研究从2003以来一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主要的研究行业分布在传统工业领域、能源行业。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整理分析,我们了解了当前在国内外工程项目采购管理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理论。在比较其研究长处的基础上,指出该领域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做好物资采购管理有利于降低项目的整体成本,提升经济效益。项目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效的项目采购管理是保证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如果项目采购不当或管理不善,所采购的产品达不到项目要求,不仅会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还会降低项目的预期效益,甚至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健全的项目采购管理工作可以降低项目成本、避免合同纠纷、保证按期交付并防止贪污浪费。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日益深入,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也越来越多,如何实施有效合理科学的项目采购管理是每个企业的必修之课。

参考文献:

[1]Alhazmil T,Caffer R M.Project procurement system selection model.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0 126(3):176-

184.

[2]James E R J,Mark O F,Jennifer R.Design/build methods for electrical contracting industry.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0 126(1):15-22.

[3]Ibbs C W,Kwak Y H,Tzeyu N,et al.Project delivery systems and project change:quantit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3 129(4):382-387.

[4]蔡延东,林少培.一体化供应链下的项目采购管理与供应商管理战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1):100-

106.

[5]韦芳.解析供应链管理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措施[J].价值工程,2013(19):34-3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