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建设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25 09:25: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法治文化建设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法治文化建设设计

篇1

群众受教育

“一幅幅漫画与法制紧密相连,诙谐幽默,生动形象,题材丰富多样,教育意义深刻,我和同学在过路口的时候被这些漫画吸引了。”“流动”的“法治漫画长廊”让路过的学生赞不绝口。

记者在现场看到,“法治漫画长廊”全长100米,宽1.5米,共计20版大幅法制宣传栏,图文并茂,内容深入浅出,吸引了大批群众驻足。据介绍,“法治漫画长廊”由县司法局精心设计、制作,在不同时段、不同地点进行流动展览,开展法制宣传。

记者发现,“法治漫画长廊”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以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为主要内容,涉及劳动、交通、婚姻家庭、安全生产、人民调解、社会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反、禁毒等多个方面。

据了解,尽管宣传形式传统,但群众喜欢、乐于接受,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法治漫画长廊”在广安市“法律七进”流动现场推进会上,更是得到市、县领导的好评。

“我们将法治文化和法律知识传播有机结合,用生动活泼的漫画、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来,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该县依法治县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从2013年12月至今,该县“法治漫画长廊”的足迹遍及大街小巷、城镇社区、农村院坝、中小学校,覆盖全县23个乡镇、15个社区、10余所学校,受教育群众近50万人。

百姓得实惠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法治漫画长廊”中,一幅幅遒劲有力的法治警句,既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法治理念灌输到群众的头脑中,又给人以温馨的警示和美的欣赏。

该县利用“法治漫画长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进万家”、“法律七进”等主题宣传活动,在重要的节假日、城镇逢场日把法治理念和法律条文转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漫画图片送到群众面前,直观地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使群众能够出门见法治、抬头看法治、茶余饭后议法治,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增强法治观念。

篇2

1、建设宿舍文化的重要性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最主要场所,是学生群体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宿舍文化就是宿舍反映和传播各种不同文化的总和,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价值理念、群体心态、学校舆论等。

宿舍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各种不明信息肆意传播,中职学生由于辨别能力不足,往往会导致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受到形象,出现情绪多变、自私孤僻、价值观扭曲等不良现象。因此,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宿舍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好处:一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宿舍是一个集体拥有的环境,会给每人成员积极的行为暗示,引导成员良好习惯的养成。二是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成员之间年纪相仿,文化素质也很接近,很容易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为良好的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促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当前中职学校宿舍文化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不少中职宿舍文化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建设深度不够。在宿舍的日常管理中,对宿舍文化建设的理解不够,导致在建设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不够深入。宿舍文化建设往往只停留在安全、纪律和卫生的层面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灵世界的探索。

2)学生的参与度不足。学生应该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但目前,学生的热情不够,积极性不强,缺乏主人翁意识,更多的是接受被动的管理和服务。

3)审美情趣有待提高。高雅的文化氛围还有待提高。很多同学在宿舍内书籍、音乐比较杂乱,层次不高,甚至偶尔还出现打游戏、打扑克、打麻将等行为。

4)管理人员水平不足。不少学校的宿舍管理人员都是来自社会招聘人员,或者学校内年纪较大职工,这些人没有往往思想古板、观念陈旧、行为生硬,更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培训,更没有针对学生心理管理方面的经验,给宿舍管理带来很大的弊端。

3、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路

宿舍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环境清洁行动、环境美化活动、学生空间建设、管理人员专业化等4个阶段。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很多人不断加入进来,让不同的观点进行激励的思维碰撞,最后对建设方法不断的反馈、调整。

1)环境清洁行动

环境清洁是建设宿舍文化建设的前提。环境清洁方法关键在于标准,包括内务标准和清洁标准。在宿舍净化的过程中,要求全员参与,长期坚持反馈,做到遇到问题马上记录,及时进行处理,力求做到卫生无死角、内务整齐划一。此外,为了长期巩固宿舍良好清洁效果,还应当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2)环境美化活动

环境美化是以一定的形式,用特定的载体将宿舍的精神文化内涵表达出来。环境美化的首要工作是确定核心文化,否则文化建设将会漫无目的,主次不分,最后就会"得了芝麻,丢了绿豆"。室内美化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文化上墙。将宿舍管理制度、文化标语、师生书画和手工作品等定期上墙,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和师生的专业水平。举办相关评比活动,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二是室内绿化。以班级为单位,让与核心文化相关的植物进去宿舍,采取分包责任制,确保植物的存活率,力求培育学生的耐心、细心、爱心。三是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宿舍楼到前后开辟宿舍专属花圃,与本地林业部门合作种植植物,并配备基本的气象测量工具,确保种植的专业性。

3)学生空间建设

通过学生空间的建设,充分体现出学校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增强学生的归宿感。学生空间主要指的是展示空间和服务空间,展示空间的建设方法:一是定期展出学生作品展,以宿舍、班级、专业作为单位,重点展出学生DIY作品、书画作品、手工作品等;二是为学生组织提供交流空间,兼可举办微小型兴趣类沙龙。服务空间的建设方法:一是为学生提供日常服务,热水饮水系统、针线、常用药品等;二是设立学生信息处理窗口,收集学生的意见,处理学生德育问题、心理问题等。

4)管理人员专业化

篇3

1科技型组织的特点

科技型组织主要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的企业。它们除具有一般企业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点:

在从业人员结构上,科技型组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在一些知识、技术密集地区,科技人员超过50%,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总数的10%以上。在技术领域上,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己任。技术与产品附加值高于传统产业,研究与开发投入比例较高。科技型组织重视技术进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无形资产多。科技型组织是市场经济的率先探索者和实践者,它们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使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紧密结合,并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难题。科技型组织始终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来为社会服务为目标。

科技型组织在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运行机制体系,创造物质财富、讲求精神文明的动力机制;坚持自主开发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创新机制;同效益效率挂钩、按贡献大小分配的分配机制;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行为机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等。

2科技型组织企业文化的特点

科技型组织企业文化特点:一是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给每个人以实现自身价值和展示才能的舞台;二是具有区别于传统产业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三是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企业不仅做到人尽其才,而且做到以贡献决定分配;四是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坚持文化育人,典型引路,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人才是企业兴盛之基,发展之本,坚持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培育人、激励人是科技型组织的优良传统和有效做法。

科技型组织致力于培养技术尖子和技术带头人,建立和完善人尽其才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科研开发能力,保持和增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力。科技型组织要尽快将研究项目开发出来,并使之商品化,真正形成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市场化经营体制,使各项资源配置优化,将分散的科研资源、经营资源、资金及资产资源适度集中起来,在形成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走质量规模型发展道路。

科技型组织坚持走科研创新路线,全方位的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积极性,以提高技术人员的地位,为科技人员提供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同时不断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科技型组织重视团队学习,努力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培养优秀的团队精神。科技型组织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技术创新,创造价值。

科技型组织以技术为手段,以高水平的技术服务为支撑,用所研究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服务于社会,实现组织的再发展,取得组织的壮大。科技型组织在一个特定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一项重大技术的成功将影响一个领域甚至一个行业的大发展。

科技型组织在研究项目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多从事一些专业领域里的前沿技术研究,科技实力较强,技术积累丰富,科研、试验条件优越,科研人员多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具有创新精神。

科技型组织直接面向用户、面向市场,针对现场的问题、难题开展技术攻关,不断寻求新的方法以改进产品、技术、工艺和服务,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提高用户的效率,获得知识的价值,体现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科技型组织是智力高度密集的产业,由于科技人员知识层次高,对知识、文化等精神需求欲望高,如何有效的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对企业地发展壮大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思想的产生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科技人员的创造性、能动性等非工具性作用已经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3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研究

调研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研法、网上调研法、访问调研法、实地观察法、文献查阅法、集体访谈法、个别谈话法等。

调研分析采用的技术有:统计分析法、SWOT分析、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调研还要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进行,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吸收借鉴一切有利的积极因素。

利用德尔菲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发出调查问卷由有关人员回答,将调查问卷收回后进行统计分析,把占多数意见作为第一次调查的结果,再发出第二轮调查表。第二轮调查表收回后重复上次做法,得出结论。按照图1给出的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结论。

4企业文化建设的流程分析

企业文化建设一般要经历四个过程:一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文化建设停留在企业口号和企业各项文体活动等上面,此时,员工对文化的认同是在浅层的;二是企业文化的精神层经过长期的沉淀后,核心理念已经得到员工的认同并逐渐的深入到员工的心中。员工对文化的认同是发自内心的,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三是共同价值观形成后,企业的核心理念转化到企业的日常行为中,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遵守是潜意识的行为,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共同行为准则;四是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认同到了绝对忠诚的程度,员工可以为企业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企业文化建设所想达到的理想状态。

企业文化建设的流程(见图2)。

(1)战略定位。根据企业发展制定出符合企业情况的企业文化定位,明确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步骤有: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召开企业文化启动大会等。

(2)调研诊断。对现有组织文化进行全面审视,提出企业文化综合情况报告。步骤有:制定调研方案、确定调研任务、确立调研类型和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座谈会、分析内外环境、归纳整理、提出报告等。

(3)规划制定。运用适当的工具、方法重塑企业文化。步骤有:企业文化定位、提出理念、全方位征求意见、修订公布、梳理现有制度、修订建立健全制度。

(4)跟踪修改。逐步的开始推进企业文化的全面实施,根据实施的具体问题,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5企业文化的管理与维护

社会在不断进步,企业在不断发展,作为引导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也应该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由于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所以对企业理念的管理与维护是必不可少的。在企业文化建成之后,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使各个实施过程中已经明确列出了相应的规定,但也常会产生解释、判断方面的疑惑,甚至采取错误的施行方法。

企业文化的维护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维护其相对的稳定性;二是保持其与时俱进性。总的来说,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是能够起引导作用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它可以一成不变,对引导企业的发展永远行之有效。形成后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和管理者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在一定时期后对其进行修订。由于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价值观,所以不宜频繁对其进行修订,必须维护其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每8~10年对企业文化进行一次修订,并且修订的过程贯彻从贤而不从众的原则。

因此,企业应设置专门部门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管理,包括建设过程与使用过程中,针对种种事例,做出适当的判断、指导,引导员工正确使用实施的方法。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必须要制定使用方法和规定,同时根据需要给予检查判断。在推进过程中,还需要对实施方法中不符合实际需要的规定进行修改、调整,这些都是管理和维护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叶生.企业灵魂[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4

首先,班级文化的建设应方向明确、目的明确。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提出了中国的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材。我们不难从这个“梦”中解读出最起码的一些教育思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人人平等;重视人的差距和差异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觉的终身的学习意识;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要人人成材,成为各个行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梦想也为我们建设怎样的班集体、为学生创建什么样的班级文化即成长环境指明了方向。基于这样的方向和目的,教师需要深入地了解学生,对每个学生作客观现实的分析,尤其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包括兴趣、长处、潜能等良好的内在素质。有了这些必要的心理准备,才能更纯粹地实现对每一名学生的充分尊重,更客观地对待学生间的差异,更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这是创建良好班级文化的思想基础。

其次,创建良好班级文化应紧紧围绕教育目的,丰富学生的活动形式,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学生的思想意识大多形成于实践活动中,不禁锢学生的思想,不束缚学生的手脚,用足够的耐心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成长的平台,就会逐渐形成“我的成长我做主”的心态和氛围。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参与、交流和责任意识的教育。这里教师不但要信任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指导。首先教师自己要善于设计新颖的、有意义的、方向目的明确的集体活动,学生才会顺着老师的思路创造出更积极的活动方式。“青出于蓝胜于蓝”,于是在群体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共性的认识和共同的理想,即稳定的班级文化倾向。

篇5

1 科技型组织的特点

科技型组织主要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的企业。它们除具有一般企业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点:

在从业人员结构上,科技型组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在一些知识、技术密集地区,科技人员超过50%,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总数的10%以上。在技术领域上,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己任。技术与产品附加值高于传统产业,研究与开发投入比例较高。科技型组织重视技术进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无形资产多。

科技型组织是市场经济的率先探索者和实践者,它们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使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紧密结合,并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难题。科技型组织始终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来为社会服务为目标。

科技型组织在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运行机制体系,创造物质财富、讲求精神文明的动力机制;坚持自主开发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创新机制;同效益效率挂钩、按贡献大小分配的分配机制;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行为机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等。

2 科技型组织企业文化的特点

科技型组织企业文化特点:一是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给每个人以实现自身价值和展示才能的舞台;二是具有区别于传统产业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 三是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企业不仅做到人尽其才,而且做到以贡献决定分配;四是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坚持文化育人,典型引路,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人才是企业兴盛之基,发展之本,坚持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培育人、激励人是科技型组织的优良传统和有效做法。

科技型组织致力于培养技术尖子和技术带头人,建立和完善人尽其才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科研开发能力,保持和增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力。科技型组织要尽快将研究项目开发出来,并使之商品化,真正形成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市场化经营体制,使各项资源配置优化,将分散的科研资源、经营资源、资金及资产资源适度集中起来,在形成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走质量规模型发展道路。

科技型组织坚持走科研创新路线,全方位的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积极性,以提高技术人员的地位,为科技人员提供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同时不断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科技型组织重视团队学习,努力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培养优秀的团队精神。科技型组织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技术创新,创造价值。

科技型组织以技术为手段,以高水平的技术服务为支撑,用所研究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服务于社会,实现组织的再发展,取得组织的壮大。科技型组织在一个特定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一项重大技术的成功将影响一个领域甚至一个行业的大发展。

科技型组织在研究项目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多从事一些专业领域里的前沿技术研究,科技实力较强,技术积累丰富,科研、试验条件优越,科研人员多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具有创新精神。

科技型组织直接面向用户、面向市场,针对现场的问题、难题开展技术攻关,不断寻求新的方法以改进产品、技术、工艺和服务,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提高用户的效率,获得知识的价值,体现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科技型组织是智力高度密集的产业,由于科技人员知识层次高,对知识、文化等精神需求欲望高,如何有效的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对企业地发展壮大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思想的产生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科技人员的创造性、能动性等非工具性作用已经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3 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研究

调研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研法、网上调研法、访问调研法、实地观察法、文献查阅法、集体访谈法、个别谈话法等。

调研分析采用的技术有:统计分析法、SWOT分析、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

调研还要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进行,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吸收借鉴一切有利的积极因素。

利用德尔菲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发出调查问卷由有关人员回答,将调查问卷收回后进行统计分析,把占多数意见作为第一次调查的结果,再发出第二轮调查表。第二轮调查表收回后重复上次做法,得出结论。按照图 1给出的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结论。

4 企业文化建设的流程分析

企业文化建设一般要经历四个过程:一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文化建设停留在企业口号和企业各项文体活动等上面,此时,员工对文化的认同是在浅层的;二是企业文化的精神层经过长期的沉淀后,核心理念已经得到员工的认同并逐渐的深入到员工的心中。员工对文化的认同是发自内心的,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三是共同价值观形成后,企业的核心理念转化到企业的日常行为中,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遵守是潜意识的行为,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共同行为准则;四是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认同到了绝对忠诚的程度,员工可以为企业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企业文化建设所想达到的理想状态。

企业文化建设的流程(见图2)。

(1)战略定位。根据企业发展制定出符合企业情况的企业文化定位,明确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步骤有: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召开企业文化启动大会等。

(2)调研诊断。对现有组织文化进行全面审视,提出企业文化综合情况报告。步骤有:制定调研方案、确定调研任务、确立调研类型和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座谈会、分析内外环境、归纳整理、提出报告等。

(3) 规划制定。运用适当的工具、方法重塑企业文化。步骤有:企业文化定位、提出理念、全方位征求意见、修订公布、梳理现有制度、修订建立健全制度。

(4) 跟踪修改。逐步的开始推进企业文化的全面实施,根据实施的具体问题,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5 企业文化的管理与维护

社会在不断进步,企业在不断发展,作为引导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也应该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由于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所以对企业理念的管理与维护是必不可少的。在企业文化建成之后,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使各个实施过程中已经明确列出了相应的规定,但也常会产生解释、判断方面的疑惑,甚至采取错误的施行方法。

企业文化的维护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维护其相对的稳定性;二是保持其与时俱进性。总的来说,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是能够起引导作用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它可以一成不变,对引导企业的发展永远行之有效。形成后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和管理者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在一定时期后对其进行修订。由于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价值观,所以不宜频繁对其进行修订,必须维护其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每8~10年对企业文化进行一次修订,并且修订的过程贯彻从贤而不从众的原则。

因此,企业应设置专门部门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管理,包括建设过程与使用过程中,针对种种事例,做出适当的判断、指导,引导员工正确使用实施的方法。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必须要制定使用方法和规定,同时根据需要给予检查判断。在推进过程中,还需要对实施方法中不符合实际需要的规定进行修改、调整,这些都是管理和维护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47-02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把“搞好社区文化”作为诸种特色文化之首向全党提出,强调“繁荣社区文化,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特别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后,社区文化建设在我国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社区图书馆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丰富和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提升社区精神文明,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社区文化和社区图书馆

1、社区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特定的地理空间,包括村落、乡镇和城市;二是生活在其中的一群人,包括人口的数量、观念、素质、密度等;三是各种社会性活动,包括个体间的认同、相互关系及经济与文化活动等。社区具有满足成员生活需求、社会化、社会参与和互助、社会控制等功能。

2、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指通行于一个地域范围内的特定文化现象,包括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结构、信仰结构和行为规范结构,如追求、期望、价值观、、风俗、道德、法律等方面。社区文化是在社区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创造出来的,它深深积淀着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和特定象征等。社区文化除了具有一般社会文化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外,它还有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开放性等其自身的特点。

3、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是指建立在社区内,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通过对文献信息及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选择、搜集、加工、组织,并提供社区居民使用的文化教育机构和社区信息交流中心。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它要与社区内其他文化设施一起,向社区内所有居民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二、社区文化建设呼唤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是社会进步和居民文化信息需求的产物,是社区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文化设施之一,无论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传递科学信息方面,还是在进行社会教育等方面已经或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如美国早在1925 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其主要内容有:各级政府要建立图书馆。依照《图书馆法》,社区是美国最基层的行政部门,按各级政府要建图书馆的要求,建立社区图书馆是依法办事,是每一级政府必办的一件事情。《图书馆法》的明确规定,为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日本政府于1977 年颁布了“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定居圈方案”是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在力求建设自然环境的同时,让居民充分享受文化生活,并提出居民徒步20 分钟之内必须有一个图书馆。新加坡政府颁布的《社区住宅规划》中规定,在每个社区必须建立图书馆及医疗、体育设施。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发展建设实践证明,社区图书馆与社区公民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全民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图书馆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具有图书馆的属性,也具有社区的特征。社区图书馆以其特有的功能,担负着社区文化建设和教育培养市民的重任,是居民“身边的学校”,是社区文化的标志,因而成为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在促进社区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居民营造一片文化休闲天地,成为社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内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它在给居民提供学习、阅读、文化休闲的同时,更是传播文献信息的信息港,为居民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因此,建设并完善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2、社区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可分割

图书馆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发生和发展的。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设施,一个为公众提供文献资料的社会机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区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可分离的关系。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前沿阵地的社区图书馆,是整个图书馆网络中的节点和终端,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区的切入点和催化剂。社区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要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其中与社区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社区环境是社区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区图书馆要正常地开展活动,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和服务功能的作用,就要依托社区、融入并服务社区文化,得到社区居民的理解、信赖、支持和合作。在社区内大力发展图书馆,开展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融入社会,参与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和发展社区服务的重要切入点,同时,图书馆也可在实践中协调好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三、社区图书馆能够有力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1、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好的书籍对人生的轨迹有很大的影响。社区图书馆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读者,以优秀的作品塑造读者”的主要场所,它用先进文化满足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从而激励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自我教育,增强自觉抵制和消除愚昧、落后、腐朽文化的影响,培育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品位,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保证了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

2、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化设备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人们在图书馆有了更多的选择。图书馆拥有的丰富的馆藏,不仅满足读者借阅传统印刷型文献,还可以借到各种电子音像制品;不仅可以在电子阅览室进行网络学习和娱乐,还能享受到优雅宁静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都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3、为社区文化建设传递实用信息

社区图书馆担负着沟通社会组织和社区成员的任务。它利用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不仅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一般的知识信息,还能针对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大力拓展其信息开发职能,调整搜集整理信息的方向,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实用信息,如生活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信息以及人才信息等等,大到国际形势、下岗就业,小到市场物价、柴米油盐、医疗旅游、升学指南等信息,以及当地政府的工作报告、政策法规、当地事件的记录、居民的名册等,帮助人们利用信息来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

4、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社会教育的场所

作为信息集散地的图书馆,就是以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向人们提供作为义务教育之延伸的终身教育的课堂为目标的。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居民更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养的终身受益的学校,其大门向公众敞开。利用图书馆是公民实现受教育权的方式之一。社区图书馆因地制宜发挥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职能,如开展读书活动、举行社会热点问题报告会、科普知识讲座、专题讨论等。利用便利条件来满足社区居民对新技能、新知识的追求。同时,为少年儿童开展课外阅读和辅导活动,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为中青年及待业者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专业知识更新教育,使之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再学习机会,开展诸如书画讲座之类的特色服务。

篇7

【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09-02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点。社会转型期,社区纠纷呈复杂多元、频发突发、量多型广的特征。这些特征必然导致解决社区纠纷手段的多元化。构建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对于有效化解社区纠纷,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构建需要相应的法文化理念的支撑,相关法文化理念的确立和强化是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

一 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及其法文化理念

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是指在社区中各种不同性质、功能和形式的纠纷解决方式,包括诉讼与非诉讼两大类型,相互协调互补,共同构成的纠纷解决和社区治理系统。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理念强调诉讼与非诉讼、法律机制与其他社会调整机制、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公力救济与社会救济及私力救济之间的协调互动,以实现多元化的功能和价值。社区纠纷是发生在社区内的纠纷,主要包括社区内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的矛盾纠纷,以邻里民事纠纷、家庭纠纷、物业纠纷、拆迁纠纷以及轻微刑事自诉伤害案件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构建,应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主,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辅。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应由以下几项内容组成:自纠纷解决机制、民间性纠纷解决机制、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司法解决机制。将社区纠纷尽量通过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这一途径消灭在萌芽状态,缓解法院的受案压力,节省司法资源,同时也减少了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成本。在构建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过程中,应兼顾“和为贵”以及无讼的价值观与通过法律实现正义的理念。这两种法文化理念,对于纠纷解决机制的设立及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 “和为贵”及无讼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是中华法系的立法指导思想。儒家思想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认为和睦无争即为“合礼”,“无讼”即为理想的社会秩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贵和持中、贵和尚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法文化认为,诉讼即为“失礼”,是“教化不行”的结果,也是官吏德化不足和政绩不彰的表现。“以德去刑”,谓为上策。史上成康之治被史书溢美为“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年不用”。孔子被推举为明教化,息讼端的典范。

《周易·讼卦》中对诉讼之害有清楚的说明。崇尚无讼的结果必然导致厌讼、贱讼,讼师职业在中国古代是为人们所鄙弃的。唐代以后的历代法典对讼棍滋讼行为都是严加禁止的。无讼、厌讼与贱讼的结果,导致人们鄙视法律、漠视法学。时至今日,部分民众法律意识淡薄,部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政观念不强,缺乏法治思维,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表现都体现出无讼、厌讼、贱讼等传统法文化局限的影响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法文化强调和谐、追求无讼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司法领域就是调解息争。古人将调处息讼称为“和息”、“和对”。调解在我国古代历史久远,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制度。西周铜器铭文中,已有调处的记载。秦汉以后的司法官大多奉行调处息讼的原则。两宋时期,民事纠纷增多,调处呈制度化趋势。至明清,调处已臻于完备。我国古代调处适用的对象是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调处的主持者是地方州县官、基层小吏和宗族长。

三 通过法律实现正义

在西方,正义是一个为公众所熟知的词,但其概念并不十分清晰。罗马法典《国法大全》之一的《学说汇纂》第一编第一章“正义和法”辑录了乌尔比安《法学阶梯》第一编的一段话:“对于打算学习罗马法的人来说,必须首先了解‘法’(jus)的称谓从何而来。它来自于正义(justita)。实际上(正如塞尔苏所巧妙定义的那样)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按照乌尔比安的解释,正义即是善良和公正,而法则是正义(善良和公正)的体现。这是西方法律文化中对正义这一概念最具代表性的解释。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正义是西方法律所追求的理想,正义在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正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卢梭和斯宾诺莎都认为,正义只有通过法律才能实现。这是西方追求正义实现的一般途径和基本模式。

正义只有通过法律才能实现,这是因为,公正和善良是正义的基本内涵,反映了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正义具有极大的社会普遍性,符合这一属性的唯有法律和道德。西方法文化认为人性是险恶的,正义的实现面临很多阻碍,而道德因缺乏强制力,难以保障正义的实现,唯有法律才能担此重任。

正义的核心是自由,对滥用自由的最有效的限制莫过于法律。人类社会中对正义构成最大威胁的是权力,而法律恰恰能制约权力。因此,法律是实现正义的最合适的载体。

通过法律实现正义,西方国家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古罗马在《十二铜表法》的基础上创制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罗马法体系。近代西方各国在古典自然法学的影响下,始终将正义作为法律的最高价值来追求并付诸各国的法律实践。在所有的法律特别是私法领域,明确规定权利与义务,即使正义在法律中获得具体表达,也使正义在社会中得以实现。在近代以来形成的两大法系中,权利即正义价值观成为其中心。二是在法律之上建立以正义为目标的民主政体。民主政体必须建立在正义的法律之上,才能保障法律的民主性;只有民主性的法律才能保证正义的实现。三是通过司法实践来追求正义的实现。司法官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裁判者。在诉讼过程中,当所有诉讼手段用尽后,司法官对争讼双方的权利义务作出正义的裁决。在大陆法系国家中,正义的裁决就是严格依法作出的裁决。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司法官可依据正义原则来挑选可资援用的先例;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司法官可依据正义原则作出新的裁决,以实现个案正义。在法律解释方面,两大法系中的优秀司法官对法律或判例所作的解释均是以正义为标准的。

四 两种法文化理念的例外情形

无论是中国的“和为贵”及无讼的价值观,还是西方的通过法律实现正义的理念,都有其各自的例外情形:中国古代的“和为贵”及无讼的价值观并不完全等同于民众的实践行为,滥讼和缠讼现象在古代中国也是屡见不鲜。在西方历史进程中也同样存在反法治主义的传统。

日本著名比较法学家大木雅夫在其《东西方的法观念比较》一书中对此作了较详尽的阐述。大木雅夫指出:“在研究中国的法观念时,千万要警惕很多学者对儒教作用的过度评价。当然儒教的影响巨大。但是如果如此偏重儒教,如此对儒教的德治主义作出过高评价,势必会直接推导出远东蔑视法和法学家以及与其通过诉讼不如通过调停来解决纠纷的理念。我怀疑这并不是远东法的真实形象,而是一种假象。实际上决定中国人思想意识形态的要素并不单纯是儒教,同样也包括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如果不把儒、道、法家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难免有失公平。”大木雅夫在考察清朝现代化问题时指出:凡是民事纠纷原则上都要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这与此前多采用调停手段的传统,尤其是同明代这种传统相反,诉讼受到重视,甚至禁止将已开始审理的案件转为调停。因此,在当时的清朝,调停并没有被正式视为纠纷处理的重要方法。在谈到中国人的法律意识时,大木雅夫指出:我已考察了旧中国的各种客观情况容易挫伤民众希望通过诉讼来判别黑白的愿望。尽管如此,中国为政者们还采取了抑制百姓所谓滥诉行为的立法措施,往往又通过地方官的告示来鼓励宗族和村落内部处理纠纷,借以刹住健讼之风,这一事实只能说明为政者满眼都是视为滥诉健诉的数量庞大的诉讼。这不就是民众连轻微的案件也要诉诸官府的强烈的权利意识的表现吗?而且这也是庞大的判例集得以形成的原因。

大木雅夫在谈到西洋反法治主义传统时指出:实际上,西洋也自始至终贯穿着相当显著的德治思想(当然这不是儒教的德治主义,而主要是基督教的爱的精神),存在对法律和法学家的不信任之感;而且这种基督教的爱的精神和对法律及法学家的不信任感,对西洋人的权利意识和西洋人为权利而斗争的精神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另一方面,上述精神和不信任感又同其他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促使近来法科大学的权威相对下降,并摸索替代诉讼的简易的纠纷解决方法。大木雅夫认为,“为权利而斗争”的法律意识并非只是西洋民众的法律意识。以下的民间谚语和格言,如“胜诉二十次者必成乞丐”“诉讼是无底洞”“诉讼会失去时间、金钱、安息和朋友”等,说明民众对法和法学家的不信任和对诉讼的厌恶。

大木雅夫指出:即使那些认为“法治主义”和“为权利而斗争”为西洋法特征的西洋法学家本身也充分承认调停的效用。另一位名叫达维的学者指出:在西洋,很多人反对耶林而承认调停的效用,认为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经济上,调停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胜过一味追求法学家所谓的正义。大木雅夫指出: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制宪会议为了抑制诉讼和压缩旧制度政权下膨胀起来的司法势力而采用了调停前置主义,而且鼓励如果调停失败,则进入仲裁程序。

大木雅夫认为,调停、仲裁制度并不是东洋人的独创并仅在东洋适用的制度。本来,诉讼毕竟是以同当事人利害有关的纠纷为前提,并且是为处理该纠纷的程序。不能把诉讼视为是一种美妙的斗技,不论洋之东西,都会认为与其采用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的纠纷解决办法,不如采用某种简易程序。

不同的法文化理念对于纠纷解决机制的设立及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为贵”及无讼的价值观与通过法律实现正义的法文化理念各有不同,同时又相互渗透。在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构建中,两种不同的法文化理念应同时兼顾,不可偏废。但根据社区纠纷的特点,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主,因此更应强化公众的“和为贵”及无讼的价值观,以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及时化解社区纠纷,维护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范愉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高鸣、王兵.和谐社区的法治化建构[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于丽娜、聂成涛.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篇8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校园文化也不例外,高职院校从建校初期开始,学生以及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观念不断融合,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文明表现形式,对院校群体师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院校的后续发展过程中,将不同时期的时代元素融入其中,以一种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便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师生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院校的教学方式、办学理念以及规章制度等,都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可以通过实物体现出来的,图书馆服务便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精神文化更多的是表现学校的特点和风气。

高职院校的职责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贡献价值。所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中往往会体现出技术性和职业性,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准则,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同时高职院校会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的参与,所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以社会文化作为基础和依托的,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图书馆的作用是将各种书刊、杂质等各种书籍资料,进行收集、整合,按照严格的分类标准,将其进行归纳,然后加以利用,以满足人们对知识以及信息的需求。作为高职院校的代表性建筑,图书馆在校园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学校师生通过阅读,能够学习到古人的智慧,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对外界信息进行了解,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不仅仅依靠强硬的校园制度,需要在日常行为习惯中慢慢培养,高职院校的师生,利用图书馆提供的阅读功能,在学习更多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使学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体现了高职院校独特的校园文化魅力。

2.完善课堂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面向全校师生的,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案,查找课堂教学所用到的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详细、全面,能够使学生更加简单的掌握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老师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能够更加熟悉教学内容,进而可以对其进行深层的剖析,完善教学方案中的不足,有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图书馆更是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重要场所,当学生遇到疑惑的时候,可以到图书查阅相关资料,从书籍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可以说,书籍便是学生的老师;同时书籍上的内容远比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能够对课堂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完善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3.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地方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最直接的教育方式,能够传授学生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以图书馆阅读为核心的各种教育活动,在扩充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其他教育方式不同,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以及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其他延伸活动,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上的教育,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会发生转变,以积极、先进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以图书馆为载体,将校园文化进行传播,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院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校园风貌,将其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对自己进行内省,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好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方法

1.选择优秀的文化

实现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最大价值,就需要确定图书馆所展示的文化内容,现在的出版刊物种类繁多,很多内容不适合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服务建设中,图书馆管理员在选择书刊的时候,需要严格审核书刊内容和类型,根据学校师生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阅读资料,保证阅读质量,营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注意做好图书的收集工作,发动所有师生的力量,确保图书种类的全面性,满足不同师生的需求,最大化的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和价值。

2.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保证阅读质量,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所以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会文化教育质量,创造积极向上的读书环境,能够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使阅读者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提高阅读质量,让图书馆始终弥漫着书香气息;在营造良好读书环境的同时,要加强读书宣传力度,使全校师生意识到读书的意义,重视读书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刮起读书风。

篇9

1 引 言

本文以萧山区人民法院审判办公综合大楼设计为例,解析司法建筑文化设计的要点,从法院建筑文化入手,萃取法律文化的真义,挖掘独特性的地域文脉,笔者不仅仅在创作建筑静态的立面与体量,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具有影响力的建筑。本项目的重点是把萧山区人民法院审判办公综合大楼塑造成具有开放性、独特性并存建筑物。

2 项目分析

杭州市萧山区原人民法院审判办公大楼启用至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因现有规模已不能满足当地使用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法院刑事审判和执行效率、减少刑事押解风险、节约行政资源。今在杭州市萧山区钱塘江南侧、建设中的萧山区监狱西侧、红十五线以南规划此地块。现方案设计地块用地面积为16667m2,建设用地面积13530m2。拟建总建筑面积12997m2,地上建筑面积11208m2。

该项目难点分析:本工程拟建建筑面积较少,建筑功能多;地块过于狭长,又与城市道路形成一定角度,沿街视角受到影响;地块和红十五线接壤面较小,不适宜开设两个及以上出入口,各种交通流线需在地块内部进一步梳理。所以,设计重点在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地安排各部分所需建筑功能,并在满足节约造价的同时,设计出大气的建筑形象。

3 设计构思与理念

司法建筑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已经完成了从机关建筑到公共建筑的角色转换。除了完成其原有职能外,像图书馆、音乐厅、体育馆等城市公共建筑一样,开始全面服务于社会,为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裁决等服务内容,日益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突出了法院是一个为民服务的公共建筑的特点。

3.1 “法”文化的体现

3.1.1 执法如山

“执法如山”,表达的意思是执法者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刚正不阿,法令如山倒无所不受。法院体型形象中间高两侧低,意为“山”字,以彰显“执法如山”的严肃形象。主楼立面元素干练挺拔,简洁明快,体现现代法院刚正,阳光的工作作风。在建筑的立面,门厅和室外绿地,皆有法律相关图案的雕画和小品,宣传法律精神。

3.1.2 中正公平

据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解释:“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法,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从水,取其平,即法平如水,也就是公平的意思。在西方法律思想体系中,也崇尚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因此本方案的建筑不论是平面、立面,都遵循中正公平法则,意为天平,不向任何一边倾斜。法院的景观空间层次丰富,但构图仍然中轴对称、围合方正,体现“中正公平”的寓意。

3.2 功能流线互不干扰的通畅性

由于法院各种人流的多样性,决定了法院在设计中功能的复杂性,为了解决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犯罪嫌疑人等各种人流的进出路线,所以交通流线在水平和竖向上作合理分流,保证在紧急状态可以使犯罪嫌疑人、法官、检察官、律师相互隔离,做到各种交通流线清晰、各行其道,使之既能迅速到达,又可以不相互干扰。

例如办公区流线和审判区流线在水平方向上是南北分区,在垂直方向是上下分区。审判当事人活动区在北侧裙房中,法院办公区在北侧高层办公楼内。审判区当事人可通过候审大厅直达各个法庭的听众席,法官则通过南面的法官通道直达各个法庭审判席,两者相互隔离,互不干扰。在人流最为复杂的刑事审判庭,犯罪嫌疑人的流线通过垂直流线来与当事人和法官的流线分开。在法庭的平面布置上,二三层审判区都布置刑事审判庭,紧邻刑事审判庭设有犯罪嫌疑人候审室和临时羁押区,内部设有法警监督值班室和输送嫌疑人的专用楼、电梯间。而该专用楼、电梯间直接通向地下室,并与东侧监狱的羁押通道相连。进出羁押室有独立的交通流线以及可封闭的羁押停车位。

法庭均设置在裙房内,对裙房以上的办公楼层不产生影响。此外在裙房屋顶上布置绿化,既美化环境又实现生态隔声降噪。

4 建筑整体规划设计分析

本项目基地南北长,东面窄,和红十五线倾斜成14°角度。从城市设计角度分析,为使得法院在空间视觉上和城市形象相互协调,建筑应与红十五线保持一定视觉空间距离。而出入口只能设置在北侧红十五线上。综合考虑以上情况,应把建筑按城市设计要求设在地块中部范围内,退后北面红十五线100m,设计成法院本身所需要的入口广场、安检、国旗台、楼前广场等一系列空间。建筑主体的北侧主要布置法院办公用房,南侧裙房布置法院审判用房及其他配套功能。

为了体现法制建筑的庄重和典雅,总体布局采用了东西对称的布局手法。以南北轴线为中轴线东西展开,这样的布置既为法院的办公用房创造了良好的景观视野,又使之成为萧山钱塘江畔上的标志性建筑。

地块主要出入口设在北侧,经过入口后要进入内部区域需经过安检大厅。建筑主要功能性出入口设有三处。当事人经过入口广场后需通过安检大厅,之后进入法院前广场区,由法院北侧正面大台阶审判入口进入二层审判区,或转向东侧一层立案入口。法院办公人群经主入口后,沿西侧内部道路到达法院办公路口。裙房南侧还设有供餐厅后厨使用的后勤入口,可经内部环路到达。法院北侧通过国旗台和两侧水景,自然和协地把法院审判大楼入口和入口广场适当隔离,既保证法院良好的办公环境,又给道路上往来车辆对法院有良好的视野距离。(图1)

4.1 法院建筑平面设计

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12997m2(包括安检大厅)。地上10层,地下一层。根据项目的要求,它必须具备审判、调解、、办公等功能。由于建筑单层面积有限,设计中在功能上我们采用垂直分区。把立案、、档案、员工食堂等配套功能设置在首层,把审判功能放在建筑的二三层,而将其余的技术用房和办公用房设置在主楼三层以上区域。在人流组织上,利用建筑物东、西、北三个方向设置不同功能入口,以达到分流的目的。北侧正入口正对前广场,因此把主要的审判出入口设置在建筑物的北侧,和国旗台及前广场形成呼应轴线。把办公出入口设置在西侧,立案出入口设置在东侧。裙房南侧设一个后勤辅助出入口。

地下室主要为地下车库,北侧为设备用房,南侧设有罪犯羁押楼、电梯间和羁押车位以及通往地块东侧监狱的羁押通道。通道和羁押楼电梯间靠东南角落布置,保持了地下停车区的完整性,提高了地下空间的使用合理性和经济性。

首层东侧为立案大厅,设立案服务相关用房和来访登记及院长接待室。立案和听证室在二层临近法庭区设置。首层中部为档案区,律师可经登记后进入两个档案库阅卷。首层北侧设置安全监控室。二层三层为审判区,主要布置法庭及相关用房。二层北侧审判主入口,经过两层通高的门厅,中间是供人群等候休息之用的候审大厅。二层设置六个小法庭,三层设置两个小法庭、两个中法庭。其中,具有刑事功能的小法庭和中法庭都与临时羁押区直接相连,避免犯罪嫌疑人流线与其他人流的交叉。法官通道设计在法庭背侧,和当事人流线分开。配套附属用房设置在两边。三层设有新闻室,并配套文印和记者工作间。四层设置法警值班室,法警训练室,枪械室(带枪械支取登记间),民警值班和警具室及办公用房。五至九层设办公、会议及院长办公室。十层设审判信息中心机房等。

审判大楼地下室层高3.9m,地上一至三层每层层高5.4m,四至十层每层层高4m。

4.2 造型设计

法院是正义得到伸张的地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庄重典雅、气势威严是法制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庄重威严的同时,法制建筑又要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因为法院同时也是老百姓调解矛盾的场所。传统的中国建筑在许多地方都能表达出这些特征。因此通过研究优秀传统建筑的精髓,再赋以现代建筑设计语言和材料,使之形成现代中国法制建筑的特有风貌。建筑造型采用对称手法。正立面造型源自体现“执法如山”的形象,采用简洁的实墙和玻璃交接的方式,法院形象拔地而起。为避免和大多数法院建筑所采用的柱式,线脚等欧式模式相雷同,建筑用现代手法采用竖向元素,虚实结合,形成的简洁立面具有耐久的审美,将成为萧山区钱塘江边一道特有的政府景观形象(图2)。

4.3 人流和车流组织

在满足城市规划和消防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布局,以保证交通流畅和安全。用地北侧为主入口,经过安检大厅后流线开始分离。建筑北侧为审判出入口,西侧为办公入口,东侧为入口。车辆经由西侧内部道路附近的地下车库出入口可直达地下车库。由于地下车库面积较小,因此在安检区北侧安排有室外停车区,以保证广场和绿化空间的整洁。

4.4 道路和绿化设计

建筑形体本身取义“执法如山”,各个立面视觉形象对称大气,中轴对称,成为环境视觉构成的一部分。北侧通过前广场、国旗台和两侧水景形成向主入口延伸的景观轴线。

法院入口附近景观与安检大厅相平衡。绿地中设有小品,设计成纵横交错的框体和浑圆的球体相切,取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现法律的约束力。法院南侧绿化景观,直线曲折的道路铺装穿行于绿荫,表示法律明辨是非曲直,这些都构成宣传法律精神的景观场所。

由于法院地块北侧道路为38m宽的红十五线。因此在地块北侧设有城市绿化隔离带和法院本身绿化相衔接。各个方向的绿化与景观为法院形成一道生态隔音屏障。

篇10

中职学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如有的班级以农村学生为主,班级的文化特色就要体现农村学生的特征,突出“朴实、勤劳、立志成才”这一品质;有的班级以城镇学生为主,以“多动、活跃、任性”为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二、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我班学生构成以城镇学生为主,“多动、任性、自私”的特征明显,于是,我把“提升和完善中学生的风度气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入校第一年强调“检点行为的尺度”,第二年突出“温文谦让的量度和不怕挫折的气度”,第三年着重“彬彬有礼的风度”。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班级活动的主线,着重培养了学生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伴、和睦共处的优秀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酝酿,精心设计团体活动。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染,才能促使其在认识、情感和行动上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形成稳定的团体文化的目标。因此在设计班级文化团体活动时要注意全员性和活泼性,即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两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了‘理想是否可有可无?’、‘中职生谈恋爱是利还是弊?’、‘网络的利与弊’等大型辩论会,既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地推动了班级品质的形成。

四、动员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建设

①布置教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群策群力,立足于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着眼于突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②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徽、班歌、班训、班级公约等。这类活动要尽量动员全班同学参与,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标志。

③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养成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

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必然需要有相应的班纪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班级规章制度。一个班级科学管理的前提是规章制度的规范化。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行为标准。新学年一开学,我就选择了得力的班干部,制定了卫生轮流责任制度、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评优制度及批评惩罚制度和学习上的互助制度,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搭好了平台。

其次,落实好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评比工作。一个制度定出来,其正确性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被认同后就要强化落实情况。通过定期检查评比,营造出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氛围,既可以强化制度的落实,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对于学校检查的各项常规,我们先自行检查,大力表扬和鼓励先进,积极改造落后的思想,惩戒不当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落实,促成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④营造心理氛围。要营造一个具有高尚价值观念的集体氛围,并使个体受其感染而自觉认同,以此端正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渐进的甚至会出现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集体活动仍然是最好的形式。为了矫正学生中的不文明行为,我们举行了“培育中学生的风度”为主题的班级活动。通过演讲、看专题片、调查采访社会相关的人士,了解他们是如何对待风度的,然后写成调查报告进行交流,用小品演出的形式演绎什么才是真正的风度等等。学生自己设计、体验,无形之中,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体氛围逐渐形成。

篇11

一、注重班级行为规范等制度文化的建设

农村学校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纪律性不强,自觉性不够,因此,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班级管理中,我首先召集本班学生开班规制定听证会,认真听取并收集好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然后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班级特色的班规。我们班的班规内容要点是:要有班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一致爱我班级;要尊师重道――见到老师问声好,争分夺秒学习好;要宽容互爱――见到同学说声好,同学情谊常青藤;要树立身之本――对自己要严律,待他人要真诚;懂得格物致知――疑问面前敢于质,请教他人虚心听;要有真才实学――踏实求学,拒绝抄袭;要文明休息――谈笑是一种风度,安静是一种优雅;要大方大雅――朴素的着装绝对不是你得体言行的绊脚石;要有健康的体魄――生命在于运动,拒绝垃圾食品; 要有整洁的环境――美丽校园,清洁我班。我把班规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再张贴在教室的后墙上,班级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学生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二、加强班级价值观等观念文化的建设

做事先做人,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平时,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经常开展有关人格教育的活动。如,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怎样和教师、同学、父母相处,应交怎样的朋友,怎样看待成功与失败,怎样面对得失,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等。开展这些主题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人沟通和正确定位自己。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等有关社会基本内容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每带一个班级,我都会开展“我班的精彩=一个都不能少”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本班的精彩离不开全班的努力,无论缺少哪一位同学的参与,都不可能造就出精彩的班级。这就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必须积极地融入集体,这样的班集体才具有凝聚力,集体才会有力量,才具有竞争力。通过“把你的心里话说出来,我们是你最忠实的听众”的主题活动,学生都能踊跃地站到讲台前,打开心扉,诉说自己尘封已久的记忆,说出自己心中的故事,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成长过程的悲喜。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大家的心靠得更近了,更能够融洽地在一起交流心声。

三、重视班级评比竞赛等行为文化的建设

每个学期,我都会定期开展一些有利于放松学生心情、陶冶学生情操的文体活动。我利用体育课,以小组对抗赛的形式开展校园广播操竞赛活动;我利用音乐课,以小组唱、独唱的形式开展“班级好声音”歌唱大赛;我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校园晚会等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作为班主任,我注重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经常和各科任教师交流思想,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和他们一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习成绩,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和学生一起,帮助他们制定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计划,同时还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方法,我给学生观看有关科学记忆的录像,请平时学习成绩较拔尖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学习方法,我坚信,勤奋+方法,就会学有所成。

综上所述,班级软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核心。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爱护、理解和信任,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建立完整的班级体系,成立爱心基金会,注重班干部的培养,班级的奋斗目标就明确,凝聚力及竞争意识就强。我班学生表现出了勤奋朴实、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班风正、学风浓,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班级以及学生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力量。建设班级软文化,如同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心灵的避风港,为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起推波助澜之效。

篇12

一、合唱艺术在高职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1.合唱艺术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合唱本身是对音乐风格和渲染力的展示,通过老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和反复合唱,能够深入地体会歌曲本身的感情,促进学生内心情感的细腻化,实现美的享受。

2.合唱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合唱是一个需要协作,要求整齐划一、服从安排、纪律严明的团体。合唱中的人员要以指挥为中心,在训练和合唱中保持一致,这不仅需要长期训练和默契的培养,更需要队员们的专心致志,同心协力,合力完成,这有利于增强团员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二、高职校园合唱文化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社会娱乐文化的发展,鉴于合唱文化对丰富校园生活,调节学校氛围,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积极的作用,各高职学校开始在校园内开办各种形式的以合唱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方式。但是,在建设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合唱团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一个团体组织中,把队员结合起来是依靠团体本身的内涵和魅力及发展方向,而支持一个团体长期发展并且壮大的举措是合理严格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合唱团都是挂名在团委组织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和组织者,制度松散,管理不严,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奖惩制度,凝聚力不强。在初期队员们因为兴趣就积极参加活动训练,慢慢地没有制度约束,大家就会变得随心所欲,放任自流。在后期繁琐的训练本来会使人丧失兴趣,有没有规章制度管理,逐步发展,合唱团的规模越来越小,训练效果越来越差,最后可能会名存实亡。究其根本,便是管理制度不严。

2.队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管理和指导

合唱团在招新时主要看中学生的热情,就出现了以下几个不齐:队员水平实力不齐,在排练时磨合和矫正工作量大;队员专业,班级不齐,这对后期排练时间的选择,队员的稳定性都是一大困扰;排练与学业冲突,高职的学业学习时间紧张,课余时间少;专业指导和管理缺乏与队员不专业的矛盾。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合唱团的建设和发展,限制了合唱文化的发展和扩大。

三、如何管理合唱团,怎样建设合唱文化

1.明确高职合唱团的定位,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摈弃弃原有纪律松散、无人管理、无教学计划的原有合唱团定位,转而将它的艺术实践实现向科学化、教学化、严谨化、高效化发展,改变旧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系统的训练和教程,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的指导和教学下实现进步。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奖罚分明,将合唱活动转为正规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选修课,保证队员的出勤率和稳定性,从根本上促进合唱事业的长期发展。

2.配置专业教师指导,给予专业技术设备支持

指导老师的参与和管理队合唱团歌唱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作用。专业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在把握艺术规律,制订发展计划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学校合唱团只有在专业音乐教师团队的带领下,通过长期、反复、规范、系统的练习,才能建设成为具有较高歌唱水平和表演实力的专业团队。而切实通过这样的训练和条件,才能使得学生收获有用的知识和技术,在学习参与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突破,那些枯燥的训练才是有价值的。

3.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宣传力度

合唱团的建设需要一批集体意识强、专业知识踏实、音乐特长突出的学生加入,他们是团队的中坚力量和发展基石。因此,我们应重视人才吸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吸收更多人才;重视人才培养,通过专业的训练和指导,提高队员专业素养;避免人才流失,应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核心力。

4.丰富活动内容,创造精品项目

立足合唱团的自主性,积极开展各项文艺活动,开办音乐训练教室、合唱文化知识竞赛、音乐知识课程、跨校文艺汇演、演唱会等,提高团队水平和能力;合唱团以主要观众即大学生为立足点,节目符合大学生审美,代表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形象,贴近大学生,与时俱进,改变创新,打造具有现代大学生形象的合唱活动。

总之,针对合唱艺术,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大力扶持和培养,发挥合唱文化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实现学生通过对合唱艺术的学习提升自身人文素质修养,陶冶情操,提高自我修养,从而影响周围的同学的审美观,以小及大,最终影响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气氛的良性循环,形成健康积极的学校氛围。随着合唱组织的发展,不断完善制度,解决问题,促进合唱文化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学文.组建管乐团推动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J].科学咨询,2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