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7-25 09:25: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与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制约,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在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致使农村物流问题突出。

1 农村物流发展在的问题

1.1 农村物流意识差

农资企业和农民热衷于封闭式经营,缺乏合作精神,对农业物流的认识仍停在农产品的仓储、运输和搬运上,没有认识到现代物流是通过满足客户需求以及成本与效益的考虑而进行的涉及生产、销售、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及其信息的系统流动过程来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和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上的不足和片面导致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缓慢。

1.2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农产品是自然的产物,具有季节性、易腐性及周期性等生物属性,易腐烂变质。这种自然属性对其存贮、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农村部分地区不通铁路、公路路况不好、交通阻滞,加上很多地区基本没有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交通方式单一,形不成多式联运,使农产品物流不畅,增加了物流成本和经营平差,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物流设备也比较落后。

1.3 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

农村物流主体基本上分散的农户、发育不完善的合作组织和数量少、规模小的龙头企业,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设备设施差、技术条件落后、各自为政、缺乏竞争力,渠道链条缺乏整合、联盟。

1.4 物流运营技术条件差

物流的考手一项功能的实施,都与物流技术水平设备及基础设施紧密相联。农村路况差,使得运输安全性差、破损率高,相对运费就高;没有先进的冷藏设备,鲜活农产品就难以保质运输;农村物流信息化程度很低,信启处理手段与技术落后,使得信启处理功能欠缺、电子商务应用滞后而造成商流、物流、资金流、信启流缺乏协同效应。

1.5 农村物流政策不到位

农村物流政策和信用影响物流交易形成,现在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供给不足,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样物流作业就难以规范,物流需求者对物流企业缺乏信任,对物流外包的结果难以预期,因此物流活动难以达成。没有政策的支持,物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发展农村物流的对策

2.1 增强农村物流意识。社会应该普遍认识到,发展农村物流有利于农业生产及流通;流入的商品会以快捷的速度、较低的价格、优质的服务满足该地区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从而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农村物流、农村环境的改善、科技手段的利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长、生活的富裕,都意味着新型农民的形成、城乡差别的缩小,有利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等等,让人们清晰认识到发展农村物流的必要性。

2.2 构建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应该构建基于生产主体一网络平台一消费主体的流通模式,建立一个由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零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战略型供应链,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创新中小企业之间的物流协作模式,用协作物流、共同配送、共享物流网络等形式解决农户分散、物流分散问题;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约束行业竞争行为,减少恶性竞争,杜绝非法竞争,以契约为手段构建新型的联盟化一体化农产品供应模式,从而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稳定农产品供应,保证农产品安全。

2.3 加强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应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平台、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促销平台、质量安全平台等的建设力度,加快农村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反应速度,以保证各种流程的顺利畅通,努力实现流通信息一体化。

篇2

前言

近些年来,农村的改革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应用以及农村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农村的经济已经实现了长足性进步,但仍然没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匹配,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实践。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解决对策的分析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指导人士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笔者选择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意义的。

1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与城市来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1.1 农民的经济收入不高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其生产与经营的农产品,虽然我国的农产品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增长的趋势并没有达到农民所理想的状态。更有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具有波动性,时而高时面低,这就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得不到保证。加之自然环境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农产品的产量经常出现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加之近几年来,一些地区受到天灾的影响,农田大面积受到洪涝灾害与干旱的影响,使得农产品的产量达不到标准产量,使农民的从事农业的经济效益低下。而在农产品产量增多之时,以会出现价格较低的问题,使得增产年份不增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之下,农产品没有最低的收购价格保护,更使得农产品价格走低。这样的现状表明我国的农产品整体发展情况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对其的要求,深入分析,这主要受到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得农产品的质量不足且产量不尽稳定。农产品在进行市场之后,为了各自的销量而进行恶意竞争,使农产品经营陷入至一个怪圈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农产品相关的生产资料价格并没有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使得农民的经济收益低下。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国土面积较为丰富,但受到人口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经常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农村人口与土地资源数量之间的矛盾极为深远。加之从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来讲,通到农业劳动力水平的人较少,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样的发展趋势会使得农业资源问题大幅度下降,农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程度降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多。这样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经营规模,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1.3 农民的贫富差距较大

农村致富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也确实有一部分农民从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当中获利,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农民间贫富差距的增大成为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的发展不平衡,极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同一个农村地区来讲,也会有明显的贫富差距,并且贫富差距还在不断加剧。农村贫富差距的极端化就是农村的经济成果在向一小部分人集聚。而大部分人却在为了温饱问题而为难,甚至难以维持生计。农村中的贫富差距直接导致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 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加强社会大众的向心力,就要将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事件开展。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进行阐述:

2.1 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三要素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三要素的支持。所谓的农村发展三要素,就是指资金、技术与信息。只有这三个要素得到有效的结合与利用,农村的经济才能实现飞跃性发展。

首先,从资金说起。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资金的投入。缺少充分的资金,农村就不能进行高效的运转。足够的资金是支持农村经济活动正常与高效运行的必要基础。其次,技术的使用,对于农村的物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增加,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就要利用可靠的技术进行农产品的增收,利用因地制宜的农作物,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要在丰富农产品种类的基础上实现高产优产,就要加强技术投入。人才,作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需要被积极地引进。人才是技术的掌握者与使用者,对于技术积极作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关于信息,是联系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重要纽带,只有市场信息得到有效的捕捉,才以使三个要素进行有效的结合,共同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加强农村的城市化力度

在农村进行城市化度的加强,主要就是为了从更为深入的层次上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从而使新农村得到有效的建设。加强农村的城镇化,可以使生态难民得到转移。在统一的规划与合理布置之下,形成一个以城镇为主体,以农村(小城镇)为辐射区的新农村形式。首先,要将农村的城镇化列于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当中,从农村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抓住自身的优势。其次,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农村城市化观念,规划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方向与特色,吸引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面对更为广阔的天地。另外,要准确抓住发展的重点。将合理规划的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其经济发展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二者的互利共赢是。

2.3 加强农业科技发展

农村要加强对于农业科技技术的重视。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技技术的投入,加强财政支出支于农业技术研究的支持,吸引有效的社会资本服务于农业科研机构的建立。农业企业也可以利用投入的增加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进行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使农业科技体制的存在形式与发展符合农村发展的需求与市场经济规律的需求。除此之外,更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服务体系建立。使更多的设备与技术被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对农民进行实践引导,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3 小结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打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才能得以大幅度减小,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笔者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入手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引起社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恒,冯克伟,蒋秀芳,张胜利. 西吉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03)

[2] 熊尚鹏. 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农业经济. 2008(10)

篇3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呈越来越扩大的趋势。农业经济发展所面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亟待解决。

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第一,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以塘堰、水库、沟渠等为主体的基本水利设施大都年代久远,无法承担起农业生产中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交通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一环,但总体还比较落后,主要体现为运力不够、质量不高、道路宽度不够,结构单一,甚至有的地方还未通车,没有形成交通网络。水、电、通信设施比较落后,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设施不能承载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通信网络不发达,满足不了农业信息需求。2.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体制落后。当前农村农业生产力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耕作工具原始简单,大多时候还是靠天吃饭,土地还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从事种植业,品种单一,质量低。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农业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体制落后。农村农产品市场规模不大,运营不规范。农业市场不管是从规模、场地、监管还是农产品流通、产品质量来说,都处于初级阶段。农业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刚刚起步且发展缓慢,承担不起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乡镇企业虽有数量,但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只能进行初级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形成现代一体化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化、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虽然形式多样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所发展,但规模普遍不大,覆盖面小,管理不健全,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不够,资源利用率低,资源闲置、浪费严重,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2.3农业科技水平低、推广应用能力不足。农业科研的总体水平低,科技成果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处于低级阶段,农业科技力量不足、投入少、资源配置不合理。虽然建立有多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但与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规律相违背,人力财力集中在远离农村的省市级机构,而最需要支持的农村基层机构却力量薄弱、人才短缺,基本上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力量不足或没有,村级机构甚至是空白。政府对农业推广经费的投入也严重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效益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政府属性没有改变,在技术推广中注重科研特性,而不是以应用到农户田头为己任,农业科研脱离生产实际,使得农业科研成果质量不高、成效不足。城市化的发展,大批有文化、高素质的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弱妇幼,农业人口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难。2.4农业政策不完善。土地政策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影响土地使用效率,导致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附加值偏低,土地转包困难大,出现新的耕地抛荒现象。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流转障碍多。短期式承包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降低土地质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粮食流通市场未完全开放,粮食品种顺价销售困难,粮补不到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滞后。2.5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的部分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教育投入不足,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缺失,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没有惠及广大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1着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大兴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农业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并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强农村河塘清淤整治,田间渠系配套。鼓励农业节水技术,建立节水奖励和补贴机制。第二,加强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农村路网建设,增加国家财政投资,对乡村进行硬化,路面拓宽,进行道路“乡乡通”“村村通”建设,打造乡村交通网络。加强农村自来水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用水质量。加强农村电网改造,促进农村工程开发。完善农村通信网络,促进农业信息化。3.2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管理、加工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改变落后的农耕模式,形成现代农业。第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改变纯种植业的单一农业结构,打造农、林、牧、副、渔多种产业并存一体化立体农业。在结构调整上推优淘劣,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第三,规范化建设。加大管理与培植力度,健全管理制度,固定场所,扩大规模,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培植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第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入资本投入,加大技术升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管理能力,改变农产品初级加工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供、产、销产业化的机制。第五,加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3.3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良好条件。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明确各级农业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责,将农业发展效益作为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主要考核标准,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到县以下一线工业科技机构中,使农业科技人才真正面向一线。加大对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业科研推广的公共财政投资力度。加快农业科技的转化与应用力度,依靠技术进步,推广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农业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施药技术;针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积极开展农作物抗病虫害治理研究和种子选育。开展农业科技教育与技术培训,组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乡村、田间地头,普及农业科技知识。3.4完善农业政策。第一,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依法界定农民土地承包权,加强农村土地的产权保护。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家庭承包制度为基础加快土地承包权流转。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健全农地流转机制,加强市场引导,规范市场运作,加快法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健全土地供求机制,促进土地流转。第二,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深化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将商业性经营与政策性经营剥离,实现国企与其他粮食企业的同台竞争。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粮食市场的一体化。全面放开粮食经营,敞开收购、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保护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利益措施并举,加大农民种粮的给予直补力度,提高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直补种粮农民的比重。3.5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坚持贴近农村实际,按照城乡一体思路,兼顾地区差异,以保障基本民生为着重点,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着力解决因资金匮乏而产生的拖欠农村教师工资、办学经费不足、危房改造、基础教育负债问题。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改革农村卫生筹资体制,增强公共财政对村级卫生室的支持,让农村村卫生室承担起广大农民卫生预防保健任务。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作者:彭华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密大兴.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政策研究,2008(3).

篇4

1.1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农村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1.2资源因素制约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村级集体资源的再分配,如今村级集体组织掌握的可支配资源越来越少,特别是失去了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和使用权利。因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很难地村里落地建设,而村级经济发展、留用地开发等缺乏财税、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企业入村却得不到实惠,村集体积极性不高。村干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一方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已有很大的工作压力,而一方面来自村民利益的要求很高,村干部难以达到两全,普遍存在“守摊头”思想,缺乏内在动力。

1.3农业资金缺乏。一些农民在上级部门的引导下,逐步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寻找到了一些致富项目,但就是手头缺乏资金,很难实施发展规划,失去了致富机遇。

1.4增收项目少,增收方式单一。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加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国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群众收入得到稳步增加。但是,增收幅度缓慢,主要原因:除了农业生产和部分从事经营服务,外出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

1.5农业技术水平有待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许多农民还是靠天吃饭,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损失惨重。一些基层单位农技员较少,很多还兼职其他工作。尽管上级有关部门会到镇村举办一些如科普之冬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但实践性缺乏,农民真正能听进去的课程不多。

2.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策措施

2.1因地制宜,发展项目

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壮大发展农村经济,“项目”发展是关键,要把项目作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载体。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和项目。在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继续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民自愿、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我镇要始终抓住花椒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专合组织的作用,集中力量、夯实基础、持续推进、务求增效。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重点探索以资源、场地、资金等入股的机制,增强集体经济活力,提高集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2.2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乡镇和村委会要成立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领导小组,落实专门人员、明确责任部门负责抓本乡镇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要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和监督,盘活、用足现有的村集体资金,防止集体资金和资产的流失、闲置、贬值,严禁对集体经济实行一次性收取承包费和拍卖,杜绝再次成为空壳村。开展好“村帐乡(镇)管”工作,严格控制开支,加强债权、债务清理,强化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对村财务实行收入年度审计和领导离任审计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2.3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有偿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有偿转让,进一步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要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探索试行“订单式”农业,即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协议,农户负责按照订单生产,公司负责产品收购;探索试行“公司+农户”式农业,即将整个农业项目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公司自行负责生产经营管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农户仅以雇工形式受聘于公司进行生产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农副产品质量和农业产出效益的提高。

2.4提高农业产品信息服务

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加大对农资产品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的收集,及时宣传推广极具市场竟争优势的品种。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服务渠道,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支持。通过农业信息化取得经济效益,改变广大农民传统的销售方式和销售观念,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以及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篇5

一、非正规金融概述

(一)含义

非正规金融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的。在我国,非正规金融常常被称为“民间金融”、“民间借贷”或“体制外金融”。学者胡金焱对非正规金融的定义是:非正规金融是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即“体制内金融”或“正规金融”以为的,有组织或无组织、隐蔽或半隐蔽地存在于广大农村市场地区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筹融资活动;其筹融资活动既包括个人间、个人对企业、企业间借贷等民间借贷形式,也包括各种集资活动以及基金会、标会、抬会乃至地下钱庄等地下或半地下的金融活动等,是一种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的“边缘化”金融活动。

(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增加了农村资金的供给,降低融资的难度。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户通过正规金融部门进行融资的比例很小。尽管政府推行小额贷款、财政补贴政策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放优惠贷款等一系列举措以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贷可获得性,但由于农户缺乏一般意义上的抵押品,没有可供金融机构参考的良好的信贷记录,增加了资金获得的难度,因此,一些农户则选择更为简单的非正规金融渠道以获得所需要的资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明显高于同期银行利率,使得资金的供给者愿意将其富余的资金投放到农村金融市场中以获得较高收益,集中了大量民间资本,进而增加了整体农村资金的供给。此外,非正规金融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融资方便的特点,不需要提供抵押物,打破了正规金融的融资束缚,增加了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能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其对获得资金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有利于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由于非正规金融具有地缘、亲缘和血缘的优势,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收集借款人信息的成本,一定程度上降低资金融通的成本,相比于正规金融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从而减少了信贷风险,资金的利用率得到提高。此外,非正规金融机构实现了分散的资本集中化,在其吸收了农村富余的资金后,可以贷给有融资需要的农村中小企业,从而实现资金的快速合理配置,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提高业务服务效率。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也随之增加,导致社会中的剩余资金相应增加,在现有的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非正规金融,这使得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规模得到扩大。这一结果不仅加大了原有正规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而且也促进了现有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及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拓展了其业务范围,提高了其服务效率与水平,有利于推动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更好地为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服务。

二、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现状

资金供需矛盾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为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与空间。据统计,2009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399685亿元,其中,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为9020亿元,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26%;个体私营企业贷款余额为7117亿元,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8%。我国中小企业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难度增加,远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缓解资金短缺、进行资金融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优势,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广大农村地区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对2000~2009年间农户各年内累计借入款金额、银行贷款金额、私人借款金额、私人借款中无息借款金额进行统计,进而汇总得出农户年内累计借入款中银行存款、私人借款所占比重以及私人借款中无息借款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非正规金融借款比重(2000~2009)

数据来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汇编(2000-2009)》

图中的变化表明,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户可用资金中来源于银行贷款的比重日益下降,相对应的来源于私人借款的比重较高且相对稳定,且私人借款中无息借款所占比重普遍增加。非正规金融的借贷规模不断扩大。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范的金融监管,影响金融安全

由于非正规金融在金融监管上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加之其所持有的大量资金处于银行体系之外,极容易发生金融风险,产生高利贷、金融诈骗等严重影响金融安全与社会和谐的非法金融活动,扰乱了我国农村的金融秩序,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的混乱,极大的损害了广大农户的利益,对我国的金融安全具有消极影响。同时,非正规金融机构为躲避这种监管而日趋隐蔽化,加大了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难度。此外,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对农村非正规借贷利息所得是否予以征税做出详实确切的规定,这使得我国民间借贷利息所得税大量流失,久而久之,会影响国家税收的稳定发展。

(二)引发债权债务纠纷,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农村非正规金融主要通过口头约定或简单履约订立交易,依靠熟人机制以及相互之间建立起来的信用作为保障,一般只有一张简单的借条而没有范式的借贷契约,并没有对资金借贷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给予明确的规定,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参与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面临着很高的信用风险。如果债权人不能到期收回本金及利息,债务人不能及时偿还借款或者无能力予以偿还,就会引发债权债务纠纷。在借款不能偿还的情况下,基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滋生了一些要债公司等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机构,有的甚至通过暴力等手段要求债务人归还借款,极大程度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削弱了国家金融调控的政策效果

由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一般高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企业和个人为获得较高收益,更愿意将富余的资金存入非正规金融机构,而不是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因而非正规融机构存有大量的资金,这极大程度地分散了正规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来源,削弱了其信贷能力。而且,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不受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控制,其运行机制也不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由于非正规金融具有“逐利性”,很可能会出现非正规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资本与国家政策目标不相适应的局面,从而加大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削弱了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四、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监管力度

完善我国的监管体系,加强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结构,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融资活动进行明确的监督和管理,对可能出现的高利贷、金融诈骗等扰乱金融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非法金融活动给予严厉打击,完善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以及不规范,有效引导和规范非正规金融以及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降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信用风险

建立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地对其财务指标、借贷资金流向、使用情况以及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披露,使得其经营情况透明化,从而贷款人或贷款机构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相关信息,能够保证资金提供方经营活动的安全性,有效减少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信用风险,同时也能够降低金融监管当局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监管难度与成本,促进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也应该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借贷过程与形式,使得资金借贷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有利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范运行,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

(三)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合作

鼓励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形成“互补”关系。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享受政府补贴和财政支持,相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而言,其组织结构与经营制度相对成熟和完善,从业人员素质较高,监管机制与宏观调控更有保障。而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手续比较简单,能够降低融资难度。因此,应该根据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各自运行环境的不同相应地规定不同的要求,以便于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与服务,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扩大业务范围,有效的防范非正规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

五、结论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我国农村金融的运行及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它解决了正规金融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降低了中小企业和农户资金融通的难度,有利于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但是,如果出现监管不规范的现象,加之其自身的“隐蔽性”,会导致广大农户的利益受到损害,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对我国金融安全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规范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金焱.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金融的边缘化与制度创新[D].复旦大学,2004.

[2]刘炯.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2(12).

[3]李玉梅.关于非正规金融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05).

[4]刘宇浩.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缺陷及规范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2(05).

篇6

(一)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农民的思想比较落后,观念跟时展不相符,农民自身素质直接导致农民无法适应现代化经济的要求。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直接制约农民进入市场。农民趋向于保守,总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和补助,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其次表现在农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优质产品,产品和生产技术缺少科技水平,同时在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也较小,使得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比较低,没有明显的优势,差异性不强,导致市场的竞争力不够,农民利润薄弱。而且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单一,林业和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更低,其发展速度较慢,没有发挥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优势,没有形成范围经济和集聚效应,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较低生活水平不高。

(二)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由于交通不便,互联网普及力度不够,信息传播速度较慢,而且专业化生产不足和科技手段在农业中的应用程度较低,不利于农村的标准化生产,因此农民生产的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下。而且农村经济的防疫检测系统不够完善,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力度不够,使得农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影响农民的收成,而且农民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没有摆脱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给农村经济带来的损害。

(三)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有限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能力较弱,辐射作用不强,没有为农村经济起到带动作用。而且现在农村中的龙头企业的产品较为单一,产业链不长,缺乏深加工,处于初级加工状态,这些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低下,综合实力不强。而且企业与农民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因此无法带动农民富裕起来。农村产业基地的建设和规划不合理,规范性不强,农村经济没有实现规模化经营,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四)农产品过剩,降低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中的农产品生产由产品稀缺变成了生产过剩,供给大于需求,不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使得农村受到价格竞争而导致生活水平下降。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剩,生产效率相对提高,使得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但是高质量产品增幅缓慢,使得在市场的作用下,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市场供求信息也不够完善,市场调节滞后,农产品的品种供应起伏较大,使得大量没有规避市场风险的农民受到了大量损失。

(五)二元社会结构出现

农村现在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严重滞后,阻碍着现代化进程。从农村的经济结构方面来说,我国现在仍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从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又属于工业化国家。二元化的社会结构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二元化的社会结构有着诸多危害,最重要的就是严重阻碍着各种生产要素,使得市场经济的需求无法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进行分配和流动,对资源的配置失效,生产的产品和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发展,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社会福利和剩余价值。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一)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中,国家政府提出了“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因此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土地流转市场。与此同时,当地可以做好与土地流转机制相关的宣传工作,对流转行为做好规范性要求。想要引导土地流转真正提上各地工作日程,就必须督促好乡镇落实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从而使得农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各地的乡村和集体都要鼓励农村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为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而努力。

(二)农村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惠农政策。

首先,农民要坚持并实施与农业发展相关的优惠政策,要根据农村当地的发展状况来发展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其次,继续保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态度,粮食生产是农业中的重中之重,贯彻落实好种粮直补等惠农措施,保证粮食产量及耕地面积。最后,农民生产要注重时节,抓住时节进行生产。保证不同时节期间生产信息的准确与畅通,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和现金科学技术的支持。

(三)拓宽增收空间,优化就业结构

在保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条件下,增加二、三产业就业率。现阶段种养业还处于初级生产阶段,向深层次开发是当务之急。只有产品进行深加工才能更加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同时,也要鼓励农民在农畜产品上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上创造收入。农村还要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率,保证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积极支持符合市场要求的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对口培训机构。最重要的是完善市场人才供求信息,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有效的引导。

(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农村应该积极建立标准较高,环境较好的新型农村,要将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鼓励农民积极向城市看齐,要摒弃阻碍农村向大中小城市看齐的保守观念,激发农民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并且采取积极开放的政策。大中小城市应该积极实施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帮助农村走向富裕的道路。争取让小城镇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五)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

我国大部分农村大量过剩人口和过剩劳动力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是农村展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但是并不是盲目的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在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同时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农民依靠第一产业致富难度极大。因此,庞大的剩余劳动力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土地的规模经营也得不到落实。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阻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视角应该放宽到国家经济的层面上,农村经济要跳出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体措施就是城市放宽大门,降低门槛,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使其成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人员。

(六)调整农村的政权结构

篇7

基础设施是政府配备的硬件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但是现阶段很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水电、水利、医疗等设施缺乏。在交通方面,很多山区,道路建设不完善,导致严重的交通不便。农村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也是一种变向的资源浪费。在水利方面,水利设施构建不符合标准,年久失修,导致抗旱、排涝设施老化,功能逐渐减弱,渠道常被淤泥堵塞,所以农业抗灾能力弱。每逢出现自然灾害,一部分的财力、物力受到损害,农民的生活更加拮据。

1.2农业的专业人才短缺,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农业专业人才的缺乏。由于农村的落后,地理位置偏远闭塞,交通的不便,很多年轻人纷纷走向繁华的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弱妇幼和没有文化的人,他们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体情况是,农民墨守成规,文化素质整体低下,种植技术陈旧落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1.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和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着变化,市场结构越来越向多样化、品质化倾斜。很多农村还是和传统农业一样,生产以水稻、大米、小麦等为主,而像水果、蔬菜、花卉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鲜有种植。

1.4农产品出现安全问题

近些年来,出现了三聚氰胺、福尔马林、瘦肉精、僵尸肉等食品安全问题。目前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是家禽,通过人为的因素使其生长。喷洒激素、农药可以促进生长、长的好看;采摘后会使用药物保持产品看起来新鲜。药物里有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其实,产品的价值没有实现最大化,无形之中损害着人们的健康。

2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2.1增加经济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基于现状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和监管的力度,定时检查维修,保证设施正常发挥作用。尤其要做好农田水利、电力、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和引进农业高素质专业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在财政预算中,应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更多农民掌握知识和技术,教育单位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机会和良好的待遇,吸引其为农村事业的发展服务。

2.3优化农业结构,实现产业化经营

要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就必须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农村应该在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培育新兴的支柱产业,推进产品的优质化和多元性,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现阶段,一部分城市的人在享受了都市的热闹繁华生活后,转而追求农村的鸟语花香、新鲜的空气、淳朴的风气,乡村风光和乡土气息越发让人驻足留恋,逆城市化的趋势更加强烈。政府应大力支持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农村服务行业的建立,无论是政府投资、企业投资还是私人投资,都会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并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

篇8

二、涉农P2P网贷平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民征信数据缺失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人们普遍缺乏契约精神。当前城市居民正在开始建立征信数据网络,而农村地区经济不够发达,商业交易行为较少,大部分农村还没有建立征信数据网络。农村居民的消费对象主要为农业生产成本、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消费,交易额度偏低,主要以线下交易方式为主,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交、消费数据。由于消费对象不同,农民的消费行为受到自然气候和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制约,增加了风险度,提高了信用评估的难度。所以征信数据的不完善成为了制约P2P借贷平台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增强了P2P平台的风险管理难度。

2.信息收集成本较高

相比城市而言,农村的信息采集成本更高。首先,农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互影响,生产生活信息无法分离,收入、消费、资产、债务等信息不够全面。部分P2P借贷平台依靠当地的加盟商采集农民的信誉、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但这些信息属于“软信息”,无法进行量化,采集方式复杂,导致信息获取难度较大。其次,农民居住地区相对分散,信息采集技术相对落后,大多信息采集需要手工统计和入户采集,增加了信息采集成本。

3.抵押担保方式单一

农民家庭经济条件较落后,一般难以提供价值相等的抵押物品,所以P2P平台大多为农民提供信用贷款。目前提供信用贷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借款人需有一人及一人以上的亲友为担保人,且必须承担借款人违约后产生的连带责任;第二,P2P借贷平台通过分析借款人的“软信息”评估风险度;第三,加盟商为借款人提供保证担保。大多数P2P平台都选用第三种方式。加盟商作为担保人,一旦借款人出现违约责任,由加盟商负责催款并承担连带责任,有利于P2P平台的风险管理。

4.加盟商质量参差不齐

P2P借贷平台的加盟商主要有三类: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和民间投资公司。加盟商的经济实力、风险管理水平、企业素养都能影响P2P借贷平台的发展。但大多数加盟商的经济实力较弱,风险意识薄弱,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一旦加盟商出现造假、风险管理不善等问题,将使P2P借贷平台遭受严重损失。所以,加盟商和借贷平台之间要合理分配利益,加强对加盟商的管理和激励,才能降低借贷平台的经营风险。此外,P2P借贷平台不断发展壮大,加盟商也不断增加,将更多的增加平台的经营风险和管理难度。

5.声誉风险隐患较多

P2P借贷平台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还不够成熟,风险管理、借贷信誉等问题有待解决。平台主要依靠加盟商在农村地区进行信息收集和推广宣传。但农村地区信息采集成本较高,采集方式复杂困难,加盟商信息采集不够全面,无法真正了解农民的贷款需求和个人信用等。而且加盟商采用的宣传方式以“扫街”、张贴广告等为主,宣传效果不明显。加盟商在农村地区的贷款工作人员多以兼职人员为主,风险意识薄弱,业务水平较低,催款方式粗暴,容易引发纠纷。近些年国家加大了法律的宣传力度,增强了农民的法律意识,一旦加盟商与借款人之间发生纠纷,直接影响借贷平台的声誉,造成经济损失。

6.监管政策风险较大

农村P2P借贷平台不断发展,经营规模也在逐渐壮大,但部分平台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监管机制,投资人难以清楚贷款投向和贷款质量。所以一些信息透明度不高的P2P借贷平台将会逐渐被市场淘汰。作为中间环节,加盟商具备两种职能:一是担保职能,二是监管职能。加盟商不仅要承担起借款人的担保责任,也要对借款人进行风险监管和贷后催款。所以加盟商和P2P平台相互合作、相互获利,这种双重关系增加了P2P平台对加盟商的监管风险。同时,部分P2P借贷平台内部也存在违规行为,如自建资金、金额错配、期限错配等,造成信息不透明,增加了相关机构对平台的监管难度。

三、推动涉农P2P平台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关建议

1.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

战略投资者一般指拥有雄厚资金、核心技术、先进管理、牢固的实业基础和较强投融资能力的个人或组织。P2P借贷平台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壮大,需要战略投资者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一旦平台引入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增强平台的资金量,也可以完善平台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风险意识度,大大增强了平台的实力和信誉度。例如翼龙贷成功引入了战略投资者联想控股,迅速提升了翼龙贷的知名度。目前,大多数借贷平台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正在积极的引入战略投资者,期待平台能取得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此外,银行也可以设立子公司或者基金组织参股或控股涉农P2P平台,为“三农”领域引入更多的资金。

2.加强与商业银行战略合作

当前,一些大型的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较早,拥有自己的渠道和网点,且自身的资金雄厚。所以大型涉农金融机构与涉农P2P平台合作并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近年来,商业银行越来越关注农村市场的发展且自身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较少,所以二者相互合作能够实现双赢的效果。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成本过高,覆盖面不广,与P2P借贷平台合作可以增加贷款渠道,在客户营销、银行卡支付结算、贷款催收等方面实现突破。另一方面,P2P借贷平台与商业银行合作可以获取雄厚的资金支持,提高自身的信誉度和知名度,提高业务拓展能力。

3.完善加盟商体系建设

篇9

[2]顾明远.建设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1).

篇10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87-02

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城市社区建设,忽略了农村社区建设,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恰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社区体育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惠农的政策,十报告中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又赋予了全民健身运动新的意义,也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关注,对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社区体育内涵

农村社区体育是指在一定村落地域内,以农民为主体,自发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以提高村民体育素养、增强体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一项体育健身活动,具有一定的民间色彩。

二、河南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面临着资金短缺和实际的地理限制等阻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目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河南省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其农村体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乡、镇区域共同体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关注程度不够。西方评论家说的“中国的城市像西欧,中国的农村像非洲”道破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长期以来,政府部门较多关注的是城乡经济方面的差距,忽视了城乡在社会管理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也忽略了体育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国对于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不完善,对新农村地方性的法律文件也较少,专门针对农村体育的文件几乎没有。在对中牟调查的数据中显示,具备完善体育文件的镇乡,拥有比较健全的体育文件的乡镇仅占调查的42.6%,不健全乡镇占57.3%,没有的占0%。从微观的角度说明了农村乡镇一级政府对农村体育活动的关注程度不够。

2.体育文化在基层的指导宣传力度不够。农村体育要想良性持续的发展就要进行合理的指导与宣传,强化体育锻炼意识。要想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就必须让其有强烈的体育健身意识。在县区的居民体育意识越来越强,体育场馆人满为患,但是在农村,居民多是“旁观者”的态度,并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更不要说花钱锻炼买健康的意识。所以在河南省农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知识普及与宣传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农民对体育的了解,造成了农民体育接触面的限制以及体育意识的淡漠与缺失,也抑制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对中牟乡镇的调查中,仅有有5.2%的乡镇经常进行体育健身知识、体育法律法规的宣传,9.3%的偶尔会进行宣传,绝大部分从来没有进行过宣传。另外,只有2.1%的乡镇能够做到经常对社会体育的需求信息进行收集,有91.3%从来没有收集过。

3.农村体育资金投入不够。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有资金来做后盾。而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有:行政拨款、社会赞助、民间集资以及服务收入,其中行政拨款所占比重较大。虽然行政部门的支持对农村体育的开展与规模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些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过度依靠政府部门必然不利于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来自社会赞助形式的资金投入多用于重要体育活动的举办,也难以满足农村体育发展的需求。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为4.8亿元,仅有2.7亿元是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其中城市群众体育就占去一大半,相对于人口、面积占大多数的农村来说,资金投入还远远达不到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生活的追求。

4.体育活动场所匮乏。我国农村体育场地少,体育资源不足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自然不例外。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数据显示,我国现有85万多个体育场地,分布在乡(镇)村的仅有8.18%。城乡二元结构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受农村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型的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县区,在财政资金支持方面,县区的体育得到了较多的财政资金支持,而各个村(社区)只得到了有限的资金扶持。由于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县城区域范围内,县城居民可以享受到诸多公益性体育服务及先进的体育设施,而农村居民获得的体育资源远远落后于县城。研究表明,在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中,庭院、大路、运动场地排在前三位,自家庭院是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年龄大、体弱多病的人多选择在大路上结伴锻炼,由于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时间有限,也大大抑制了农民活动的积极性。

三、促进河南省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1.加强乡镇区域共同体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关注。发展农村社区体育事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乡镇政府应把社区体育事业纳入到乡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使体育、文化等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立明确的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目标。河南省政府部门以及体育部门要认真研究并制定城乡体育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加强对体育政策法规的认识,加大经费投资和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参加锻炼的积极性,指导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从而使农村体育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确保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加强体育文化在基层的指导和宣传力度。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农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这种需求可能会导致农民沉迷于打麻将、扑克甚至赌博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反也可以让农民积极投身到健康的体育锻炼中。因此,社区要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来吸引农民的“眼球”,注重以体验式引导群众亲身体验体育锻炼的乐趣来提升社区农民的体育意识,使其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将他们吸引到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来。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培育更多的农民体育骨干,建立“示范效应”,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又好又快发展。

3.加大农村体育资金的投入,挖掘体育资源。开展体育活动最基本和首要的条件是场地设施。农村体育场地少,体育设施少,体育产业规模小,体育社会服务水平低,体育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乡镇政府在加大投入力度、增添体育设施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层面为农村体育设施投资,为社区体育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投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利用和开发地方资源,建设农村体育文化与发展新农村经济相互促进。农民开展体育活动,也将带动健身休闲服务行业、体育服装器械生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加入体育的行列中。

4.加大开展体育竞赛力度,发展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地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农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竞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政府应该加强引导作用,结合农村的特点,积极开展竞赛活动,给农民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农村居民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如在节假日举办一些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农民体育竞赛来丰富农民社会文化生活,增进农民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发展战略。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开始大规模的规划农村社区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村、示范社区,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文体设施进乡村、体育三下乡”等群体活动,给河南社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机遇。我们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更要意识到社区体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掌握和分析农村体育发展的动态和制约因素。制定适宜河南省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战略,对河南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萌,李晓新.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学术交流,2011,(3):64-65.

[2]宋亚伟,马军伟.河南省农村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1):35-37.

[3]杨大铭.河南省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0):128-129.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很久以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金融体系,在发展中处于落后地位。虽然社会各界给予了很多关注,但它依然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的难点和困扰所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经过了细致的分析与思考,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农村金融出现的问题

1.农村金融缺乏有效的供给

近几年,农村金融方面出现了供给不足的情况,这些不足,主要是融资、避险、理财方面的功能不够不完善。同时,在金融资产的供给量上和有效需求上面,同城市金融市场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中尤以出现的资金供给不足问题倍受关注。出现这样的问题与正规金融渠道有效供给不足有关,也和农村金融市场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有关,因法律地位不明确,相应对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所以,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非正规民间资金受压制,并且政府的职能得不到较好地发挥情况下,还有些财政资金不到位等许多方面的原因,这些,都造成农村金融缺乏有交供给。另外,金融供给角度分析,农村资金在金融机构出现了外流问题也比较突出。

2.不具备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功能,缺乏清晰的层次

其一是农村金融体系功能还不完善。农村地区的资金、基金、保险及期货等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在价格发现、资源的配置、风险的对冲几个方面还不完善。正规的金融、非正规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二是农村金融产品及工具存在欠缺。农村的金融市场出现了产品缺乏创新动力问题,产品和工具种类太少、涉及的面较窄、服务范围小的情况较严重。其三是农村金融市场的机制不够完善。在市场准入、交易、信息公开、信用评级诸多方面的制度建设需要加大力度,竞争机制不够充分,在风险的监测及预警方面表现的较脆弱,不具备风险控制能力。其四是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还要发挥重要作用,各项制度要有所倾斜,要尽力营造较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尤其是对市场基础设施及信用环境加以改善,对行政环境、政策性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

3.无完备的配套政策制度,缺乏足够的农村金融支撑

第一,在财政和税收政策平共处的情况下,政府虽然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有了一些利民政策,但对财政贴息问题、呆坏账核销问题、低成本资金来源问题、专业担保的创设问题等许多方面的政策还不够明确,缺乏完善的制度及措施,缺乏足够的力度。第二,在货币政策方面,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还需要在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流动性比率以及存款利率等许多方面进行特殊的安排。第三,监管的政策问题,对农村的金融机构准入、资本充足管理、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尽职免责等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监管力度,并且出现了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对于推进各体系建设,对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对金融市场的规范性建设和各人方面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与监管。第四,和农村金融有很大关系的还包括有关农村发展的政策,比如产业与行业、财政收、价格对比、货币转账、税收政策、贸易往来等经济政策,另外,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各种政策,以上这些对农村金融市场各类主体的市场行为和经济利益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这些还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对策

1.逐步建立农地金融制度

为了解决资金供需这一大难题,不但要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还要为农民寻找一个比较合理的抵押品。农地金融主要是对土地进行抵押的,可以给农业提供长期贷款的资金融通形式。在建立了农地金融制度以后,可以通过土地的使用权进行抵押,用它来发行土地的债券,这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社会资金,以低利率的形式贷给农民,让农民得到较低成本的中长期贷款。农地金融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困扰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资金投人不足问题进行缓解,可以在另一方面对农民从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加以提高。这可以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加以改善,使农业发展的后劲得到增加,使农业发展的步伐得到加速,这对农村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监管的力度

对农村金融要加强监管的力度,使我国农村金融监管能够立足于农村金融实际,使监管由合规性监管转为合规性及风险控制同在的监管转变,实现封闭控制型向开放透明型的转变。不断使农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得以健全及完善,通过建立证券、银行、保险三大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对农村金融监管的效率加以提高,让行业实现自我管束,发展这一行业和内控制度的建设,将市场竞争的压力积极地转化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动力。并且,农村金融还要对信息披露进行强化,对社会监督加大力度。

3.积极引导并发展民间金融

使民间金融得以发挥也就是利用非正规金融作为农村正规金融的补充与填补。我国农村商品经济比较落后,不能将社会关系看作经济交换的障碍,它对经济交换有推动作用。这种参社会关系为基础建立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是比较有效的制度,在生存方面非常合理。还要不断加以引导与监管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用来弥补农村正规金融安排中出现的不足。当前,在地下金融业的执法力度得以整顿且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主要是要对已经形成的各种地下金融组织加以规范及改造,使其朝着合作金融方向不断发展。

总之,农村金融问题倍受各方关注,主要是它在我国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尤其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直接关系到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关系到农村建设成果的不断巩固。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研究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改进,从而进一步找到发展农村金融的科学策略。

篇12

1.产权制度不明晰。产权制度是金融制度中最为关键的、最为核心的制度,产权模式的选择对于金融机构在组织体制上采取何种模式起着关键作用。从我国农村信用社建立初期,产权方面的问题就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在产权制度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对于全体社员来说他们共同出资组建的信用合作社就只是名义上的产权归属关系,而国家或者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比较含混的集体才是实际上的产权所有者,他已经把全体社员作为农村信用社产权主体的地位以及权利事实虚置,所以造成社员对信用社经营状况和财产漠不关心,从而导致社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也很难实现,从根本就不符合合作制的基本特征。

2.股本存款化、贷款化问题严重。经过几年的改革,当前农信社的股权结构正在不断的合理和完善,投资主体也越来越多样化,但由于改革初始时期,许多农村信用社吸收股金相当困难,无法吸引战略投资者入股,所以一些地方先是不得不以高息代替分红方式吸引储户入股,后又通过员工和外部关系人贷款入股的方式进行增资扩股。通过这种方式累积成的存款化和贷款化的股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投资。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股金使得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不合理,同时由于农信社的入股股民数量庞杂并且大部分都是小额入股,所以股民的股权不集中,这样就很难真正参与信用社的经营和管理,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3.企业资金规模较小,农村存款外流严重。农村信用社吸收的资金一般都是靠入社成员的钱和企业公积金以及农村地区居民存款所筹集的。这种方式效率低下,所以资金规模不大。若遇到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贷款时,可能会出现一时无法办理高额贷款,导致资金周转不便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势下,农村居民存放在信用社的数额与信用社为农民取款预留的准备金差额在逐年增大,并不是因为农民收入提升过快把闲钱都放在了信用社当中,而是绝大部分农户存在信用社中的存款都流向了城市经济建设当中。除了城市经济建设投资项目之外,还有一部分钱是进入了股市以及期货等交易市场。为农民服务形成的钱这样因为信用社追逐利润而外流,不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建设,而且这种现象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4.缺乏高端人才,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现在,虽然农村信用社在员工队伍这一方面数量庞大,但是员工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总体较差,很大部分员工的观念比较保守、知识比较老化,精通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另外不仅是地方信用社的普通员工存在这些问题,很多高级管理人员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现代管理意识,民主管理观念淡薄等致使农村信用社很难形成有效的人才监管机制,其因循守旧的习惯性经验作法在短期内得不到有效彻底的解决和提高解决,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地方农村信用社运营率低下,缺乏创新,农信社的发展空间被严重制约。

二、对策建议

1.明确产权关系,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产权关系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推动下,特别是2003年的改革试点工作,使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产权多元化的模式,即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逐步实现其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股权结构的多样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分别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股权结构和经营模式,使其资产所有权在各个成员之间得到正确划分,农村信用社其他法定权益得到合理规划,以促进建立管理和监督还有决策者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长效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