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09:25: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尤其要通过对语文课本的学习与研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达成语文的学习目标。因此,语文课给学生“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就成为最为直接而永远不能回避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认为语文课“教什么”不是明明白白地写在教参书上吗?怎么会成为问题了呢?其实不然,一是语文学科还很年轻。1902年中国开始确定语文的内容,1949年才正式有了语文的名称,就是现代语文教学也只有百年历史,相较于数学已有2000年的历史,语文学科还很年轻,尚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在所难免。二是语文学科教学个性化明显,极易出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偏颇,教者的随意性大,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因此,正确认识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体现。
二、正确认识语文教材的价值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选编的,往往选择了那些适合学业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陶冶性操,净化心灵的文章,不可否认,这些文章的选择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然而,作为文选型教材,这些文章本身并不是专门写给学生当教材来读的,没有哪一个作家说,我写篇课文来给学生读。这些文章写出来是满足社会广泛的主体需要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语文教材价值的双重性。
一是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教材中的文章写出来的时候,它满足读者的何种需要。这些满足社会阅读对象的价值归根结底是一种信息传输价值。它可能包括:知识传播的价值;情感交流的价值;娱乐消遣的价值。读者针对自己的主体情况,有“权”选择接受这些文章传输的某方面的价值,也有“权”少接受或不接受某些价值,这里不存在“硬性”的规定。
二是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当文章被选入教材之后,要用来作为课文学习,就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学习主体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单元,根据教材编排体系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这种用来供学生学习,夯实语文基础,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甚至影响学生情感倾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教材的价值,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价值,这也是“教材”仅是一个例子的原因。作为语文教师,眼光应“盯”在教材的教学价值上,不被教材的原生价值所影响,才能保证语文教学姓“语”,而不是“百家姓”。
三、正确认识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前些日子看到这样一则资料:有位老师为了充分落实新课程、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上特地设计了一道延伸拓展题,以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主体性、课堂民主化。题目是这样的:
一个年轻人行走在郊外,忽然听到呼救声,发现是一个旅游者掉在湖里了。当时,周围没有船只、木板、绳索、竹杆、救生圈之类,又没有通讯工具,年轻人自己也不会游泳。问:如果你是年轻人,是跳下去救人还是转身离开?
当时课堂讨论热烈异常,老师任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不作定论。这道题学生主要是热衷两个答案,就是“跳”和“逃”。事后听课老师好评如潮,纷纷肯定这堂课落实了“尊重学生的选择,还主体于学生”的新课标要求。
热评当中我们是否作过冷静思考呢?新课标倡导民主的课堂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应该承认这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理念。新课改的实施也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课堂教学呈现一些新鲜的气象。但是我们的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新课标先进理念的理解往往会进入一些误区,比如像上面这道延伸拓展题。
这是一道两难选择题,就是道德的拷问和生命的威胁。跳,是弘扬了我国传统美德,但有悖于生命教育的主题。再说了年轻人自己也不会游泳,其结果很可能是二个都被淹死,那跳的价值有多大呢?当年的救火少年赖宁的英雄事迹不是再也不提了吗,更不让少年学习了吗,因为现在我们在提倡生命教育。
转身离开走,就是“逃”,这又是违背我们的道德教育的。但是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观点不对学生的操行作评定,那学生自然会踊跃发言,个个兴致高昂,课堂气氛自然会热闹。
尊重彼此的选择是对的,重视学习过程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的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课堂热闹?是为了让学生发言踊跃?或是为了新课标的课堂民主化,还主体于学生?
我想,这显然是违背新课标精神实质的。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不是独立的,而要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一道道德拷问与生命威胁的两难选择题,不仅仅是让学生畅所欲言,重点应该是合理引导学生“言”的方向。这道题完全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甚至是启迪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教学中最可怕的是思维固定化、模式化。新课标之所以倡导还主体于学生的出发点我想就是让学生走出传统的僵化教学模式,开动脑筋,活跃思维。
这道题目老师为何定格于让学生在“跳”和“逃”两个结果做文章呢?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是不是只有这两种结果呢?为什么不启发学生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呢?
我想,这里除了“跳”和“逃”之外,应该还有其它的答案的,比如:虽然周围没有船只、木板、绳索、竹杆、救生圈之类的,那还有没有其它的东西呢?我何不找一找?没有东西,又不会游泳我难道不会想想其它的办法吗?比如:我可以撕开自己的衣服弄成长条抛过去让他抓住,这样不是没有可能的。
答案虽然不是唯一的,但我们教学不是为看热闹,而是让学生把脑筋动起来。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而且是一种技能。只有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才能把技能教给学生,学生才能掌握技能。
同时,现在有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现实:由于社会风气的某些负面影响及网络的不良信息的浸染,不少学生在道德、情操、意志、品格等方面已是千疮百孔,无规矩之念、是非之观、荣辱之心、敬畏之感。对学生这方面的民主自由言论,其实就是一种放纵,严重违背我们教书育人的初衷。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那是怎样的过程呢?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③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赏心悦目之美,和谐之美。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给学生多少知识,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地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04
2011版课标的出台,为初中思品的教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新课标指导下打造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课标是什么
课标即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以下内容: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课标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是我们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的灵魂。
2 新课标的解读
2011版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课程内容上,都比2003版有所创新。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内容: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前言部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为我们设计了三维目标,实施建议包含了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其中,课程性质中,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程理念中,强调学生的生活是思品课教学的基础,提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新理念。下面,主要从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上对新课标进行解读。
2.1 课程的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来,就是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合到以下三种关系中:一是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二是处理与他人、集体的关系、三是处理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2.2 课程内容
包括三大板块(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九大要点(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心中有法;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权利与义务;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秩序),54个小要点。每个要点都有自己的标号,我们要学会识别标号。如一2.3是什么意思?以第一板块为例说明:大写的“一”,就是指第一板块;“2、3”就是第二个要点的第三个小要点,即:“一2.3”是“成长中的我”中“自尊自强”下的第三点“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其他板块也都一样,只要熟悉板块和要点,这些标号一看就懂。
3 如何基于新课标,打造高效课堂
3.1 根据新课标“增加、删减、调整的内容,重新整合教材,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现行教材与新课标不同步,课标中增加的内容,是现在教材中涉及少或者没有的内容,要根据课标,找相近的内容加以补充;删减的部分,教学的时候就不要涉及;调整的部分,要求我们看清楚是如何调整的,然后大胆整合教材。
3.2 如何确立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课标是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唯一依据,关键要读懂课标中的行为动词。
首先确立目标:思品教学的目标是三维目标,课标中“体验、体会、感受、关注、认识、接纳、增强、富有、懂得、形成”等词是道德情感要求,这些动词后面的内容自然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正确对待、克服、养成、锻炼、形成、掌握、参与、做到、杜绝、提高”等词是能力实践要求,这些动词后面的就是能力目标;“了解、知道、理解、分析”等词是道德认知要求,这些动词后面的内容就是知识目标。定好了目标,就要根据目标确立重、难点:在三维目标中,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是思品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下的内容是重点,能力目标的内容一般就是难点。
3.3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与教学策略
我们临沂市教研室根据课标要求,对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分别制定出了非常实用的“三五X”教学模式与策略。所谓“三”,就是课标中规定的三维目标;“五”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五个贯穿始终:情感教育、文化育人、探究体验、展示交流、习惯养成贯穿始终;“X”是指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学环节。现就新授课的教学介绍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与新授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中,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组内探究。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经过阅读――独立思考――小组研讨的过程,运用举例子、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获取知识,得出结论,理解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概念。
第三环节:分组展示,集体探讨。在展示前将探究任务分给各个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然后展示、交流自主感悟和本小组内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通过全班的展示和交流,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在运用所学新内容试着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第四环节:走进生活,学以致用。这实际上就是贯彻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本上的理论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生活,即生活――理论――生活。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第五环节:归纳小结,巩固深化。这一环节就是启发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收获作简要的归纳总结,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小结绝不是把所学习的内容简单机械地重复一遍,而应该是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升华,观点的进一步强化,能力的进一步培养,行为的进一步引导。
通过这五个环节,体现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新理念,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能够很好的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总之,新的课标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灵魂,我们要做有心人,学习领会新课标的主旨,结合实际的教学生活与实践,就一定会打造出高效课堂,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在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育正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将会迎来崭新的局面。
一、语文新课标是山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希望
我国在2001年7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新课标的正式实施,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难得的新机遇。语文新课标所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基本要求的时代精神,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概念和特征作出了明确的课程定位:“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语文是人际沟通的工具,因此,其工具性是语文教育的基础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交流技能。另外,语文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语文也是育人之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应当承担起的责任。这也是语文之人文性特征的内在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而且要使学生体悟到语文所传达的人性美。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这一点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由过去的教师本位,逐步实现向学生本位的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潜力。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三维教育理念,实现教育之目的:“教书育人”。“教书”是基础,是教育所关注的最基本方面,即“授业”;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传道”,即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最后,到达“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智能多元的人。
要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所应当承担的职能给予了明确界定。《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是语文新课标的力量支点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核心能力,而是一组同样重要的能力。这组同样重要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这一理论对传统认识中流行甚广的智商理论及相应的智力观进行了质疑和超越[1]。在90年代,中国引入了多元智能理论,并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的智能理论相比较,有着本质性的不同。传统的智能理论,即是解答智力测验或者应对考试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智能是一元的,智商测试是客观公正的,智商分数的高低与人的智力水平成正比[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生物生理潜能”[3],这种潜能需要与特定的环境或社会条件相联系,才能发挥出来。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如果某种能力被认为是有价值的,那么,这种能力应当被认定为智能;否则不能认定其为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4]。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判断人类智力之标准,不是考试成绩,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结合实际情况,挖掘孩子们的各种潜能,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不断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并且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同的强项和弱点。每个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运用和发挥这些智能的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不仅仅与一个人的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其后天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相关。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语文教学创造良好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之中,结合当地的特色环境,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为其智能的发挥创造最大限度的现实空间和思维视野。
在加德纳所认可的人类的七种智能之中,有三种智能和语文教学直接相关: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语言智能,指的是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但这并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只是简单的识字背诵,仅仅从表面上感受语言美,它更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之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和人性之美。人际智能,是指认识他人,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是语文教育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在复杂多变的人际交往中,语言是实现成功人际交往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这种人际智能也是语言智能的自然延伸,但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智能的培养,并不一定能提升他们的人际智能,他们的人际智能需要在设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得到培养与熏陶。自我认知智能,是指深入了解自己内心世界,并逐渐形成指导自己实施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能力。这是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征所决定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正确引导。
三、践行新理念是山区农村小学培养多元智能的途径
前文第一部分介绍了语文新课标将给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新希望,第二部分对如何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进行了简单解读。基于这些理论,我根据自己所处的粤东北等山区的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山区农村小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途径和方式。与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粤东北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这些地区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山区农村小学,而要更有效地在落后山区农村小学实施语文新课标,会遇到更多有待克服的种种障碍。因此,我们应当基于当地山区农村有限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创造性地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首先,在优秀师资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秀教师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学校,以便让这些教师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传授他们在教学中的先进经验;还应当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去一些名校考察学习,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理念。理念先行,然后才可能改变落后的现实。比如,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之后,再结合本地山区小学的实际加以改进,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使传统的语文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生活化和趣味性的舞台,这也符合以锻炼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多元智能理论宗旨。
其次,由于办学经费所限,本地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设施一般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先进教学理念的实施,例如,不少小学还是传统的黑板,没有多媒体,教学参考资料短缺,等等。面对这些实际困难,老师需要发挥自身的能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例如,通过老师对课文的生动讲解,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闭眼倾听其有感情的诵读,把孩子带入无限想象的空间。读完后,让学生再回味片刻。之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讲述出来,或者写在本子上,让学生们相互评价自己的小作品,老师最后进行点评,但是不要下孰优孰劣的结论,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最后,我们应当好好利用当地山区农村的优势,即珠三角地区所不具有的接近大自然的环境条件。在语文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增加课外活动课,或者把课堂教学搬到广阔的室外,或者利用周末,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在活动之前,老师要做好策划,设计能有效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而室外轻松的氛围,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寓教于乐”,使严肃的课堂生活化,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自主合作精神,增强其多元智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亚南,郅庭瑾.“多元智能”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09,(3):13.
2011年12月28日,在十年课改实验基础上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行了,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和深化的阶段。随着修订和完善后的课程标准的公布、实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从体制机制和具体实施方面全面落实新课标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和繁重。
学习新课标,提升新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并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中小学校长、教研员及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树立新的课程意识。
1.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周期修订制度的建立,既保持了课程标准的相对稳定,又随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改革而与时俱进。对于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严格把关、确保质量,使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加科学、先进,更加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成长特征;按照德育为先、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调研和全面修订。课标的修订和完善,确实关系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因此,我们要从国家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度充分认识其修订的重要意义。
2.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强调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探究学习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学科间的衔接。强化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更加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更加突出时代性,增强适宜性,提升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水平,更加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认真研究新旧课标的异同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原试行课标的基础上做了多处修改,修订的内容涉及“序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课时计划、教学原则和方法、学习评价和考核”等诸多方面。修订的形式有删减、增补、调整、充实等。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与现在提法不相符合,观念比较陈旧,纯知识性、概念化的内容做了删改;对过高的认知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同时增加了具有时代感、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4.统筹安排精心组织
学习新课标要采取多种形式,一是要掌握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新课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二是要深入学习,认真通读新课标、精读新课标,达到融会贯通,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内涵和外延的学习目标。三是要加强互动,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在交流研讨中集思广益,平等切磋,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四是要加强对新课标的指导培训,认真总结和借鉴十年课改的培训经验,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分析和研究新课标的特点,预测和破解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教师根据新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增强新课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宣传新课标,营造好环境
各级教研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利用各种形式向全体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宣传新课标,形成有利于实施新课标的舆论氛围。
1.努力营造实施新课标的良好环境
各级教研部门要广泛宣传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意义和主要社会背景、教育发展背景;宣传新课标是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必然结果;宣传新课标是中国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深化课程改革,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意义重大,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刊物等多种形式宣传新课标,提升新理念,为新课标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2.重点突出实施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各级教研部门要召开专题会议,向全体教研人员、学校校长和一线教师介绍新课标修订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主要目标。要重点宣传新课标的时代性、基础性和先进性,使一线教师把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体验有机联系起来,把完善“三维”目标,落实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宣传新课标的主要任务,深刻理解实施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一是各科教研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大对新课标的宣传,组织各学科新课标的网上跟进式指导和研讨活动,使全体教师对实施新课标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二是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工作会议宣传新课标,使全体教师理解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要充分利用专家讲座、小组交流、合作研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问题解决等多种方式宣传新课标,倡导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
应对新课程,树立新意识
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广大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实施新课标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1.树立课程的整体性意识
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指导和规范学校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突破课程实施的薄弱环节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重要任务。树立课程的整体意识,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树立正确的评价意识
要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积极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提高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重视过程评价,不断改进评价的方式方法。义务教育阶段不组织任何形式的统考,不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排队并公布名次。
3.树立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识
促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要把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保障,保证农村学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鼓励教研人员深入农村学校,与广大农村教师结对子,努力提升他们把握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4.提高教研队伍的服务意识
各地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完善教研工作机制,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建立直接服务学校的专业支持网络。要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验项目研究,深入基层学校加强指导,努力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专业支撑力量。要加大网络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秀教学成果的互通共享。
落实新课标,走进新课程
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是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全面吸收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新课标的实施,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重视项目带动
一是要发挥示范校的引领作用。各级教研部门要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建立一批实施新课标的示范学校,围绕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化、系列化系统研究,力争取得一些体现新课标精神和理念的鲜活经验。二是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教研员要通过送教下乡、连片教研、集中研讨等活动,将新课标的精神理念送到农村学校,以提升农村教师的课程理念,加深农村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三是坚持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通过教研员联系学校,发挥各级教研机构在指导教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发现教学问题、培育教学典型方面的作用。教研员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联系校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新课标、实践新课标。
2.切实转变教研方式
广大教研人员在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优势,注重教研作风转变。一是要“沉下去”。新课标以其“新”的特点,决定了大家参与其中的相同起点,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同样面对全新的形势,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时代特点决定了教研员必须深入一线,与教师同研究、共成长,饱受浸润,共同攻坚克难,破解新课标实施中的难题。二是要“走出去”。教研员要树立走出去的意识,对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和学生中;对外加强与兄弟单位的联系和交流,通过横向比较,结合自身实际找差距,汲取新经验、新理论,少走弯路,探求共识。三是要“坐下来”。教研员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要善于独立思考,保持冷静的心态、鲜活的思想。要善于总结感性材料,做好阶段成果的总结和先进经验的及时推广。四是要“钻进去”。要通过认真地学习和解读研讨,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五是要“放开来”。就是教研员应该具有开放的胸怀,对于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兼收并蓄、,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而实现理念上的号召和引领。
3.科学控制三个落差
实施新课标一是要控制好从“理论课程”到“文本课程”的落差。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应把控制这个落差的工作重点放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上。二是要控制好“文本课程”到“实施课程”的落差。教师是从“文本课程”到“实施课程”最主要的实施者,因此,组织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就成为控制这一级“落差”的中心工作。三是要控制好“实施课程”到“获得课程”的落差。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贯彻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分层管理和个别辅导。
4.加大教学改革的主动性
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新课标实施前,关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争论很多,但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犹如雾里看花,笼统而又模糊,看似正确又不知如何下手,新课标的实施,为中学一线教师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让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让我们开始触摸到了教育教学的规律,随之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积极的变化。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成为中学教师主动要做的工作。
1.领会课程标准,落实课标精神。国家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是指导教育教学的一面旗帜,它的提出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充分酝酿、反复实验总结出来的,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课标》以新的理念和视角,多方位、多角度构建了一个新的教学体系。三维目标的提出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融合,提高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方式、主观发展;课程目标详实地对各学段学习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实施建议方面既注重了指导性,又具备了灵活性,作为一线教师,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入领会其精神内涵,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贯彻执行。
2.钻研文本知识,大胆实现整合。新课标下的教材版面繁多,内容各异,校选自主性强。但无论是哪一种教材,作为教师都必须深钻细研、吃准、吃透。每一堂课都要精心构思教学课案,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深悟领会文本中主旨,认真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把文本中蕴藏的知识、智慧、神韵、力量充分挖掘出来,让每位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启迪心智,受到教育。同时教师又不拘泥于文本,努力向更广阔的领域开拓视野,敢于把文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完全抛弃传统的照本宣科,打造一堂堂思维深刻、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多元参与、极具个性的高效课堂。
3.关注师生关系,张扬学生个性。九零后的学生个性较强,思维多元,爱好广泛,不拘一格,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宽严相济、对症下药,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罚、沟通与交流、学习与休息有机结合,尊重其人格,尊重其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为这些往往也就是学生他们今后的人生转折点。而善于观察学生行为的老师一般也会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这有利于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在课堂上,老师并不只扮演着老师的角色,另外还有组织者、参与者、实践者、合作者、交流者、指导者、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以及管理者角色等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我认为应是以下几个:
一、学识专家
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及丰厚的知识底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新课标的要求更高,不能满足于“一桶水”,而要“一缸水”,甚至更多。
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形成广阔的知识面。只有这样,在教材的处理上才会得心应手,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合理地运用教学语言,做到旁征博引,游刃有余。科学地选择教学手段,能够立足课堂,超越课堂,更加精确地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样的课才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跟上学生求知的脚步。
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取决于我们教师读书的数量,只有具备丰厚的知识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学习是我们成长的阶石,因此要不断参研许多专业书籍,完善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活动指导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因此不能满足已有的教学经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要经常检查自己、审视自己,改变陈旧过时的思维方法,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都有发展和提高,包括在个性上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逐级深化,不断创新。精炼课堂内容,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自觉驾驭并超越知识体系的情感态度。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鲜明地确立了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作为教育的工作者要认真地对待,积极地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方向,真正把教学育人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转变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活动,深入探讨综合育人价值主体的理论成果,把高中地理学科主体教育教学活动与有关的学科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地理的实践能力。在此,结合我多年从事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浅谈一下高中地理育人价值的实践和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实施新课标下的育人价值所在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高中地理的教学价值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实施能力,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和自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继续依照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难免会显得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以致课题的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解决以上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地把教学与社会联系起来,做到课题教学形象化、具体化,比如积极地让学生实际深入社会中,具体感受地理的价值所在,把具体问题细化到小组,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所学地理知识的价值。在此,好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深入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
二、深入挖掘地理育人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新课标下的综合育人价值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时展所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的能力;(2)积极塑造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有一个高尚的理想目标。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着许多生动、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像,这对于学生去很好地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很直观的价值。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对地理教学的价值所在,积极发挥好图像对教学的影响,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对图像的掌握能力,让学生通过复杂的图像读出所要表达的信息和问题,重点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图像成为学习好地理知识的一部分,也要使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绘制图像,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在地理教学中具体实施育人价值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重要的是授予方法,通过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我学习知识,这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教学。在此,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具体方式主要有下几点:
1.深入大自然中,感悟自然的美
积极开展和组织学生深入大自然的主体科研活动,了解和探索一定方面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观察自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感悟自然的博大精深。
2.积极观察,因地制宜
深入平原地带,耕地一望无际;深入山区,宜林宜草不得随意破坏,保持水土,环境适宜;深入草原,宜牧宜林,不得随意开耕,随意开垦必将导致水土流失,以致土地的沙漠化,保护很必要。
3.综合性的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北京为什么能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肯定有自然原因,也有地理人文的原因。
(1)北京处于平原地带,有发展城市比较好的地理环境;
(2)北京处于河流纵横之中,河流对城市的形成和选址也是重要的原因所在,它不仅有水源、运输功能,还具备修建军事防卫的功能;
(3)北京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宜且降水也比较适中;
(4)北京这所城市能够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交通中心,还有历史的原因。
4.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学习中,积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学习地理知识就是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中总结经验,发展现念观点。
四、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与其他学科综合育人的运用
关键词:
立德树人;育人价值;教学水平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鲜明地确立了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作为教育的工作者要认真地对待,积极地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方向,真正把教学育人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转变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活动,深入探讨综合育人价值主体的理论成果,把高中地理学科主体教育教学活动与有关的学科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地理的实践能力。在此,结合我多年从事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浅谈一下高中地理育人价值的实践和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实施新课标下的育人价值所在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高中地理的教学价值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实施能力,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和自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继续依照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难免会显得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以致课题的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解决以上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地把教学与社会联系起来,做到课题教学形象化、具体化,比如积极地让学生实际深入社会中,具体感受地理的价值所在,把具体问题细化到小组,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所学地理知识的价值。在此,好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深入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
二、深入挖掘地理育人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新课标下的综合育人价值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时展所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的能力;(2)积极塑造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有一个高尚的理想目标。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着许多生动、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像,这对于学生去很好地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很直观的价值。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对地理教学的价值所在,积极发挥好图像对教学的影响,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对图像的掌握能力,让学生通过复杂的图像读出所要表达的信息和问题,重点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图像成为学习好地理知识的一部分,也要使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绘制图像,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在地理教学中具体实施育人价值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重要的是授予方法,通过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我学习知识,这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教学。在此,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具体方式主要有下几点:
1.深入大自然中,感悟自然的美
积极开展和组织学生深入大自然的主体科研活动,了解和探索一定方面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观察自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感悟自然的博大精深。
2.积极观察,因地制宜
深入平原地带,耕地一望无际;深入山区,宜林宜草不得随意破坏,保持水土,环境适宜;深入草原,宜牧宜林,不得随意开耕,随意开垦必将导致水土流失,以致土地的沙漠化,保护很必要。
3.综合性的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北京为什么能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肯定有自然原因,也有地理人文的原因。(1)北京处于平原地带,有发展城市比较好的地理环境;(2)北京处于河流纵横之中,河流对城市的形成和选址也是重要的原因所在,它不仅有水源、运输功能,还具备修建军事防卫的功能;(3)北京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宜且降水也比较适中;(4)北京这所城市能够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交通中心,还有历史的原因。
4.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学习中,积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学习地理知识就是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中总结经验,发展现念观点。
四、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与其他学科综合育人的运用
在当前国际中,地理学科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五门学科被列入中心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来,在一些大学中也是公共课选修之中。可以看出地理课程分量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全球一体化中。而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表现在使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实践理论的能力,培养形成地理思维,了解地理在社会中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怀,塑造良好的素质修养和优良品德。
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文教学也揉入了许多新的见解新的理念,作文教学开始逐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大胆地进行创新。学生的作文创新可以体现在文章的立意、选材、形式和语言四个层面,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围绕这四个方面的探索也就成了每位语文教师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学生的作文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内在条件。
从新课标实施的2001年以来,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大多经历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半命题作文的过程,无论何种形式的作文,都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近两年出现的选题作文已成为中考命题者的新宠,它给了学生更多选择的余地,更多思考的空间,为学生的作文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全体语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的中考作文,打破了新课标实施前记叙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一些新颖的创新文体相继出炉,如戏剧、童话、寓言、书信、报告、新闻报道、招生简章、交往说明书等,令人大开眼界。题记、后记、引文、编者按、小标题、电影特写等结构形式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标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灵感,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写出了许许多多构思新颖奇特的作文。针对中考作文文体开放的特点,一些考生能够各尽其才,各显其长,充分释放自己的个性,大胆创新。每年中考都会出现一批令人称道的满分作文。
在为这些优秀作文喝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内容充实,抒写真情实感的高分作文越来越少。许多作文说空话套话,甚至假话,有些学生为了赢得阅卷老师的同情,不惜编写一些诸如父母离异、父母双亡、自身残疾或家道中落的故事,严重违背了新课标中“写作要感情真挚”的目标。不错,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在思维、表达、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创新,但要注意正确引导,让学生了解写作时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别人的文章,而应全神贯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用笔去宣泄自己发自内心的情感。只有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才能感动他人。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曾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第一生命。是否有真情实感,历来都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叶圣陶先生曾说:“只要内蕴的感情真而且深,自会写成很好的文学。”我们要牢记叶老的至理名言,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另外,中考作文中尽管有些作文形式新颖,但学生表达的价值观、情感观却令人担忧,如:面对见义勇为者不幸受伤、落水儿童溺水身亡、海外华人在国外被害、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菲律宾驱逐我渔民进入黄岩岛等事件,有些学生态度漠然,以为不关已事;有的更是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着实令人心惊。新课标鼓励学生的作文创新,但作文创新不能抛弃是非标准,作文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作文也是育人的手段之一,作文不能为作文而作文,应让学生关注人生,关注自我人格的修养。如果学生的道德水平低下,是非观念错误,那么日后走向社会,舞起这把剑来,必将恶化社会风气,毒害人们身心。当前社会上有些没有一点点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良知的文人,为了追求个人名利而制造了大量精神垃圾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新课标下的作文创新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真实、真切、真诚地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体察生活,颂扬善人、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作文创新的价值,体现作文创新的意义。
(一)首先认识新课程,
老教本课程只有教材与教师。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学材料,学生,教师,教学环境与教学情境构成的一种动态链条,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学生和教师一起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和教师是新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创建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二)再认识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探究数学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自主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索,操作,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与老教本的教学的其他的不同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2.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