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评估范文

时间:2023-07-25 09:25: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民经济评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民经济评估

篇1

1价值链和战略价值链分析方法

1.1价值链的概念

价值链——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的一切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项动态过程称为价值链(ValueChain)。

主要活动:(1)输入后勤——包括购买原材料、动力、燃料、部件等,对这些采购品进行接收、储存和分配、检查等管理。

(2)制造——将原材料转化为产成品的过程。

(3)输出后勤——将产成品转移到顾客手中的过程。

(4)营销——让顾客了解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涉及营销部门的全部活动。

(5)服务——提高或维持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涉及给顾客提供诸如装配、零部件、修理、维护保养、技术支持等活动及顾客投诉活动等。

辅助活动:(1)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开发和报酬等的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培养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

(2)研究与开发——产品研究与发展、流程改进、设备设计、计算机软件开发、电子交流系统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3)综合管理——财务会计、法律事务、安全保卫、构筑战略联盟以及与战略伙伴的关系管理等。

1.2战略价值链分析方法的概念

战略价值链分析方法,是通过对公司价值链成本的战略分析,明确企业的长期成本竞争态势的一种方法。

战略价值链分析,是从行业价值链、企业战略价值链和竞争对手战略价值链等三方面进行的。

(1)通过行业战略价值链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在行业战略价值链中的位置、现状与前景、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与分销商和顾客)的战略价值链关系,把握企业的成本态势。

(2)通过企业内部战略价值链的分析,可以了解单元战略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确定增值与不增值的链结和重构优化的成本竞争优势的价值链。

(3)通过与竞争对手战略价值链的比较分析,了解竞争对手战略价值链,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相应的有竞争力的成本战略。

1.3行业价值链的分析

价值链分析的具体步骤有:

(1)确定行业价值链的构成要素。

行业价值链涉及企业自身价值链、上游供应商价值链和下游经销商价值链和用户价值链。

行业价值链的的全过程可用图表示如下:

供应商价值链——企业自身价值链——经销商价值链机用户价值链

行业价值链的构成会因行业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制造行业的价值链:金属矿山金属冶炼公司机械制造厂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服务业企业的价值链与制造业的价值链也有所不同。

(2)明确各构成要素的位置、成本和增值情况,调整或优化价值链结构。

在了解本企业目前在行业价值链中位置的基础上,需要对价值链成本和增值情况进行估算,研究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整合价值链中的有关构成要素,以取得成本竞争优势。

1.4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

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就是了解本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构成要素(单元价值链),确定对成本与增值是否有影响的基本价值链,以发现并消除容易带来高成本和不增值的链结(构成要素),从战略上调整和重构具有相对成本较低地位的、优化的企业内部价值链。

如果企业内部价值链上所有活动的累计成本小于竞争对手时,就具有了竞争的优势。

优化企业价值链的工作:适时生产系统、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或零缺陷管理、“外包”有些活动、改造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进节约成本的技术、简化产品设计、精简高成本活动的营运流程等。

2.投资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2.1投资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的必要性和原理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目标,需要短期内建设数目众多的项目,但受资源的约束,不可能百业俱兴。所以,最佳配置资源就成为最大可能的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关键所在。进行项目经济评价,直接目的是为了比较方案,筛选项目,最终是为了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投资资源。

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是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益分析是从国家和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全面地、综合地分析和评价工程项目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通过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计算项目未来的经济效益和费用,并按照社会折现率进行折现,继而计算出一系列经济指标,并根据“以最小费用去的最大效益”的基本要求作出分析和判断。

费用和效益的范围比财务效益分析中的成本和效益要广泛的多。项目的费用是因项目建设而使国民经济所付出的代价,包括项目本身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内部费用和外部费用两类。内部费用是指用影子价格计算的项目投入物的经济价值。外部费用是指社会为项目付出了代价,项目本身并不需要支付的那部分费用,即由于项目存在而使项目以外的主体所造成的全部损失。与之相应的,内部效益是指项目产出物用影子价格计算的经济价值。外部效益是指项目为社会所作的贡献,而项目本身并未得益的那部分效益,即由于项目存在而使项目以外的主体所享有的利益。

2.2内部与外部效益的鉴别与计量

内部效益包括三种形式:(1)项目投产后增加社会总供给量,是指由此而增加的国内最终消费品或中间产品。(2)项目投产后减少了其他相同的或类似企业的产量所带来的效益。(3)增加出口或减少近口所带来的效益。

外部效益包括两种形式:(1)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在一个地区建设一个技术先进的项目,会培养和造就数量众多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这些人才所带来的效益,大部分为本项目所吸收,但因为人才的流动、技术的交流,这些人才能给该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好处。(2)给上、下游企业带来的效益。项目的前联合后廉的效果,即项目对上、下游企业产生的效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项目投产后,使上下游企业闲置的生产能力得以充分利用而增加的净效益。②项目投产后使上下游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了规模经济。特别是上游企业,因为为了满足虽有入物所增加的需要,不得不增加改种产品的供给,从而使其增加生产规模,达到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1]李苹莉.战略管理会计:发展与挑战[J].会计研究,1999,(1).

[2]王化成,杨景岩.试论战略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7,(10).

篇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以及有了明显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基本规律在高校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因此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教育基本规律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更多教学实践的进行促进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教育基本规律概述

教育基本规律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通常来说在教育基本规律中较为重要的规律主要有教育应当与国民经济相协调、教育结构应当合理、教育应当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相协调等。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教育基本规律进行了概述。

1.教育应当与国民经济相协调

教育的发展应当始终与国民经济相协调,这是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通常来说国民经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都会对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并且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教育应当服务并服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除此之外,教育应当与国民经济相协调还体现在教育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相协调,从而更好地加强与国民经济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最终更好地提升教育水平与国民经济水平。

2.教育结构应当合理

教育结构的合理是促进教育水平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通常来说只有合理的内部层次结构才能更好的提升教育的整体水平。通常来说教育结构合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流程应当合理,即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比例应当合理并且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应当流畅,另一方面是教育专业应当合理,即在教育过程中理、工、农、医、师、林、水、文、财、体、艺、政法等方面的人才都能得到合理的培养并且这些专业的比例应当协调,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

3.教育应当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相协调

教育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相协调是教育的重要原则。通常来说在教育过程中会影响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因素较多例如学校、教师、家庭、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都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教育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教育会产生影响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例如择校现象的出现、保送生现象都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注重减少相关因素对于教育纯粹性的影响并有效减少后天的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对受教育者的制约,从而更好地提升我国教育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教育规律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

教育规律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是教育基本规律实用性强的重要体现。通常来说教育规律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促进高校教育分工更为科学、促进高等教育评估更加有效、促进重点教学项目的合理推进等方面。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教育规律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进行了分析。

1.促进高校教育分工更为科学。教育规律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促进了高校教育的分工更为科学,上文已经阐述了教育基本规律之一就是教育结构应当合理。在这一基本规律的影响下许多高校从时代特征出发促进高校教育分工更为科学。例如许多高校在学科设定过程中考量了学校、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学科把握并对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责任进行有效明确,从而促进高校教育变得更为多元化。除此之外,教育基本规律对于高校教育分工的影响还主要体现在学科宏观框架的变化上。例如,由于我国高校教育实践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并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在教育基本规律的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当促进教学分工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当注重在分工实践中明确自身角色并且明确其核心权利与义务,从而在灵活调整教育分工的前提下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持续提升。

2.促进高等教育评估更加有效。教育基本规律在高等教育中的有效实践可以促进高等教育评估更加有效,这主要体现在教育基本规律的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协调发展这一规律对于教育评价的基础性。即任何高校教育评估实践在进行时都应当考虑到对受教育者身心的影响并促进受教育者能够得到更加协调的影响。除此之外,众所周知高校教学评估是一项成本较高活动,因此教育基本规律在高校教育评估中的实践可以促进高校教育评估成本的合理化同时有效减少高校教育评估成本。

3.促进重点教学项目的合理推进。教育基本规律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还能很好地促进高校重点教学项目的合理推进。例如教育基本规律的实践可以促进高校质量认证体系的有效建立并且能够促进动态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建立同时能够更好地帮助高等学校建立内部监控机制并加强与其他社会机构的信息联系。除此之外,由于教育应当与国民经济相协调,因此高等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根据国民经济的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实践,从而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也在同步提升。与此同时基本教育规律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高等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教育基本规律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在进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促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从20世纪50年代到198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采用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1992年开始,中国实施了以gdp作为核心指标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作为改革目标。针对中国的gdp统计数据,在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中,有些认为中国官方统计的gdp数据偏高,有些则认为偏低。

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人手,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最后讨论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引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

相对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因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国防、公务员、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前者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减少或不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若增加一个人消费,该公共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零。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其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意味着消费者可能做一个“免费乘车者”,免费享用公共产品。

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属于公共产品。同时,从使用范围上看,国民经济核算是世界性的或国家级的;从形态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一种非实物性的知识型、信息型的公共产品;从使用者数量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对使用者数量没有上限-1j。以上三点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邱东(2004)提出sna本质上属于全球通用的制度性知识,属于全球公共品。

总之,从核算的制度、方法上讲,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手段性的公共产品,它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的核算提供了基本的核算类别、方法、规则等。从核算的结果上讲,国民经济核算向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一系列的统计信息产品,如gdp及其增长率数据等。

就现状而言,作为公共产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供给属于“政府生产”,即通过各级统计局来核算并提供国家和地方的核算数据;从公共产品的需求来看,一部分核算数据作为“最终产品”直接提供给社会公众,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于统计信息的需求,另一部分则提供给各级政府部门,服务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决策需求;从统计信息产品的所有权上看,gdp核算数据是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调查、收集、整理、计算、分析)出来的信息,属于全体公民所有,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政府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从外部性理论上分析,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具有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当核算数据被准确、及时地提供时,它能够向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产生较大的社会收益;否则,会误导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决策,造成全社会的损失。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以gdp为例

从mps到sna,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无论是统计的口径、方法,还是统计的质量都在不断改进之中。而统计体制上的欠缺与方法上的不足是国民经济核算质量问题的两大原因l3_。以经济核心指标gdp为例,其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gdp地区核算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统计误差

1.“生产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

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1地区gdp r-总数与国家核算数的差异表

表1给出了生产法下1998~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j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5.66%,超过了一般统计上允许的5%的差异,到了2002年,差率已经扩大到12.63%,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表2国家核算gdp增长率与地方

从表2可以发现,1999年生产法下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高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在以后的连续三年中,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都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两个百分点左右。

(3)gdp三大产业构成上的差异

从表3中可以发现: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在地区核算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逐年扩大,地区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小于国家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地区核算数一直都高于国家核算数,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 

2.“支出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4给出了支出法下1998年到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且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4.64%,到了2002年,绝对差异达到了10376.58亿元,差率已经扩大到9.65%,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在1999-2002年中,2001年的gdp增长率国家核算数略大于地区汇总数,1999、2000、2002年都是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1~2个百分点(详见表5)。

(3)gdp支出构成上的差异

表6列出了各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地区核算数和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净出口比重的差异并不大,但是最终消费比重的差异和资本形成总额比重的差异比较大,其中在最终消费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小于国家核算数,而在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大于国家核算数,其差异的程度从1998年以来有逐年减小的趋势。

(二)国家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7中可以发现,在国家核算gdp的前提下,2000年用生产法核算的gdp高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而在其它年份则是用生产法核算的gdp低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从两种方法的差异程度上看,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从1998年的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扩大到了2002年的2.53个百分点。

(三)地方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8可以看出:将全国各省的gdp汇总的前提下,gdp数据无论是用生产法核算还是用支出法核算,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四)对于我国gdp数据真实性的讨论

国内外学者一直都关注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真实性,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整体指标的gdp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l5j。罗斯基认为:中国官方公布的1997~2001年的gdp增长率被普遍高估,每年平均高估2-3个百分点[6i。国内经济学家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认为中国统计数字有一定的水分。例如,1998年中国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但令人费解的是除了一个省以外,所有省份的农业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再者,由于中国官员政绩考核与激励方面的原因,人为统计造假时有发生,也增加了人们对中国官方gdp的数字的怀疑。任若恩(2002)针对罗斯基关于中国官方gdp的置疑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认为“罗斯基采用了错误的方法,错误地推算了中国的gdp”。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靠的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不是虚假数字。”吴敬琏在《人世后的中国经济》演讲时也明确表示:“海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些质疑并无太大根据。”另一方面,有学者从电力消耗或投资的一致性计算,认为国家统计局的gdp数据存在低报的可能。且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统计上看,绝对水平的低估是服务业增加值估计中的最大问题。

三、产品质量控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

虽然国家统计部门为提高和改进核算质量,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在我国仍存在着明显的产品质量问题,在国外,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早已从最初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等有形产品扩展运用到包括统计数据在内的服务领域,瑞典、芬兰、挪威等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tqm)”项目,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机构,成为加强和改进数据质量的重要组织保障。国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有:

(一)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综合管理体系

在统一的组织框架下,对整个统计机构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统计机构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数据质量评价和管理机制。

(二)建立单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制

对某一具体统计项目如国民核算、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价和管理,如,美国的波斯金(boskin)学术委员会,专门对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美国商务部分析局定期评估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质量。

(三)建立专门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构,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美国的boskin委员会,专f-ixcn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准确程度进行评价。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工作组,每年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独立评估,并对外公布评估报告。加拿大是由国家审计总长负责统计局的数据质量评审工作。

篇4

中图分类号:E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8702

1 湖南省经济动员能力综合评估

经济动员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等硬要素,也包括经济动员的体制、机制、管理和协调能力等软要素。下面分别从经济动员能力的硬软两方面因素对湖南省的经济动员能力进行评估。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是经济动员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动员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2006年,湖南省生产总值为7493.17亿元,增长12.1%,比上年快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1.3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3123.46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3038.4亿元,增长12.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1830元,增长10.5%。全省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2%、12.2%和12%,连续12个季度保持了11%以上的增长,且波动幅度较小。企业效益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64.75亿元,增长39.4%。对经济动员能力影响较大的主业产品增长较快,优势产业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得到巩固,为经济动员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财政金融运行健康平稳,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金融动员是经济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经济动员效果的主要参考指标。据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湖南省省财政总收入891.16亿元,增长19.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5.3亿元,增长20.3%。各类社会资金的动员潜力显着增强,能够为国民经济动员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湖南省较为雄厚的财政金融实力为夯实国民经济动员基础,提高经济支持能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力地增强了经济动员能力的发展后劲,将对今后国民经济动员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对经济动员成本有较大影响,是提高经济动员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湖南省优势地区继续发挥带动作用,以2006年统计数据来看,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达2818亿元,增长14.1%,比全省平均快2个百分点;“一点一线”地区生产总值为4770.15亿元,增长12.9%。大湘西地区开发稳步推进,生产总值为814.24亿元,增长11.6%。“3+5”地区生产总值为5644.98亿元,增长13.2%。虽然大湘西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受交通等基础建设的限制,其经济动员能力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经济动员能力的发挥更多的要倚重“一点一线”地区便利的交通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4)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动员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提高经济动员能力的贡献越来越大。长沙、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湘潭、衡阳、岳阳、益阳和郴州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动员能力的主要形成地。湖南的高新技术领域集中在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及高效节能、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几大领域,相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很强的科研实力,产学研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的持续加大和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提高湖南省综合实力和劳动生产率,增强经济动员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宣传教育是经济动员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乘法器,加强和改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的指导和管理,整合研究力量,拓宽研究领域,开阔研究视野,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和实际的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湖南省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培训工作,通过“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借鉴省内外国民经济动员的先进思想和成功做法,结合湖南省自身的特点和在应急作战中的地位,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手段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社会大众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认知度、认同度,参与意识,使民众逐渐意识到国民经济动员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6)湖南省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日趋完善。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为提高政府实施经济动员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进,也为优化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了科学的框架,为从制度层面上将国民经济动员纳入国民经济体系创造了条件,也为提高经济动员能力实现的速度和效率,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工具和调控手段。湖南省在处理非典、地质灾害及冰冻雨雪灾害的过程中,反应迅速、准备充分、决策周全、时机恰当、落实有力,实现了由运用单一调控工具向多种调控工具并用的转变,体现了较强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宏观调控紧扣经济运行的脉博,实现了被动型调控向主动型调控的转变,适应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实际情况,将宏观调控对象由以企业、单位和个人为主,转到以调控市场为主。同时,宏观调控坚持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宏观经济调控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一方面推动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增加了国防经济实力,提高了经济动员能力。

(7)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建设逐步适应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要求。湖南省各地在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地市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三级经济动员机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湖南省动员机构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地区、行业、基层单位的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机构和工作队伍得到了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各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和未来军事斗争的要求,认真总结近年来启动国民经济动员机制,参与抢险救灾等处理应急事件的成功经验和现实要求,使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建设能够较好地实现保障军事行动与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接轨,与抢险救灾等紧急情况处置接轨,既能为保卫国家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也能为促进湖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增强湖南经济动员能力的对策思路

2.1 贯彻国民经济动员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

湖南省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动员要继续服从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大局。要树立大局意识,在服从大局的前提下,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立足现实,在尽可能减少资源占用和消耗的情况下开展动员准备工作,将国民经济动员的工作融合到地区的经济建设中去,适应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及湖南经济发展与改革呈现出的特点,总结近年来湖南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经济动员的观念,加大国民经济动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国防动员意识和水平。努力提高军民结合、寓民于民的水平,增强国民经济应变能力,提高国民经济对应急事件的支持保障能力,实现“小实力,大潜力”的支持保障能力。

2.2 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经济实力是经济动员能力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只有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高才能带来经济动员能力的提升,否则经济动员始终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要紧紧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动员能力的提高。本世纪的前几年湖南已有了较快速度的发展,但是总体还是偏于落后,湖南省要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有利时机,搭上国家快速发展的快车道,迎头赶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靠前的第一梯队成员。同时,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减少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社会和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创新型经济区。

2.3 加快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的信息化建设

首先,运用信息技术术改造动员对象,实现国民经济动员资源数字化。信息化战争首先要求国民经济动员资源成为信息技术可以利用的信息。加强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库建设,在依托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形成指标规范、统一、齐全,信息更新及时、可靠、准确,信息查询方便、快速、保密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库。

其次,建设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决策平台,形成国民经济动员组织和控制的可视化。建立能够为决策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武器装备、军需物资研制和生产的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人员、原材料、能源及相关技术资料的名称、位置、数量、状况特征等信息的技术平台。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从湖南省实际出发,有重点的研究关键动员能力的可视化问题。

最后,构建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通道,形成快速、安全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传递网络。建立覆盖省、市、县的三级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网络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解决现有的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信息网络的技术差异、信息遮避等问题,为实现国民经济动员信息传递网络化创造有利条件。

2.4 完善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的组织机构

积极推进和加强国民经济动员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经济动员运行机制。在国家设立的各级经济动员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可结合湖南省自身优势,建立各个不同部门的动员办公室,各部门经济动员组织机构,各类型(决策、执行、监督)经济动员组织机构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要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效率,积极探索依托现有的政府组织机构、法律法规体系和科技工业基础,开展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提高国民经济的应变能力。要结合湖南省地区和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探索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规范的经济动员决策机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规范经济动员机构的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提高经济动员的效率与速度。同时,要开展经济动员机构和经济动员工作规范化大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查找差距,使动员机制不断完善,动员能力不断增强。

3 结语

国民经济动员归根结底是资源的重新组合与配置,提高经济动员能力建设就是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对湖南省经济动员能力的综合评估,一方面可以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应急作战的经济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动员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对策。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应急与应战机制的整合,实现了平战结合,提高湖南省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5

环境工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与这门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包括土木工程、生物工程、物理学、化学及化学工程、机械工程、伦理学等,目前几乎所有学科都与环境工程有一定的联系。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环境工程也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环境工程是一门运用工程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环境污染及改善环境质量的学科,它不仅要提供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一整套技术途径和技术措施,还要研究开发废物资源化技术,改革生产工艺,发展无废或少废的闭路生产系统。另外,还要对区域环境系统进行规划与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环境工程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和其他污染的控制技术。化工建设项目中配套的环境工程技术经济评价,根据评价角度的不同分为两个层次,即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又称微观经济评价,是根据国家现行财政税收制度和现行价格,从项目方案本身或企业的角度对项目方案竣工后的获利能力,以及偿还借款能力等情况所做的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又称为宏观经济评价,是从国家或社会的角度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等经济参数,分析项目需要国家付出的代价和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计算项目的经济净收益,考察项目投资的经济合理性。

国民经济评价还称为项目经济分析或费用效益分析,是指站在全社会立场上,从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出发,以资源最优配置和国民收入最大增长为目标的经济效果分析,它是项目财务评价的继续,在评价的形式与所采用的指标上与财务评价基本一致,特别是财务评价所采用的许多数据也是国民经济评价所需要的,或者这些数据是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时进行费用与效益计算的基础。尽管如此,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国民经济评价相对于财务评价处于较高层次,所以当项目财务评价的结果与国民经济评价结果不一致时,项目的取舍主要决定于国民经济评价的结果。我国的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生产总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迸出口贸易额年均增幅均在20%以上,合成氨、化肥、纯碱、烧碱、电石、硫酸、合成纤维、染料、轮胎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炼油、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行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保障社会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也应看到,我国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日益凸现: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布局比较分散,集约发展程度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石油和化工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国内外市场萎缩,价格大幅下跌,企业库存增加,生产持续下降,行业经济效益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当前,我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石油和化工产品消费仍处于快速增长期。成品油、化肥、农药、合成材料等主要产品的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高端石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的振兴为石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石化行业的决策者必须抓住机遇,有效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因此宏观经济评价的结果是绝对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国民经济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后,投资者的决策应当更加谨慎,更加注重科学分析的结果。

2技术经济评价工作的要求和程序

技术经济评价工作首先要求客观性。在评价工作中要求每一位参加项目评价人员应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客观评价,讲究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作好调查研究,在评价中不能主观地看问题,在工作中不能带个人偏见和本部门本地区的观点,对于疑难或有争议的问题不宜匆忙下结论,而应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带着问题开始调查,直至问题得以澄清。其次要求科学性。项目评估人员在工作中要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规定的计算公式,来测算项目的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效益及其它内容,保证评估结论准确可靠。不能用落后的陈旧的方法去推算项目的经济效益。三是要求公正性。项目评估工作要求评估人员站在国家和全局的立场上,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来考虑项目的必要性、可靠性和合理性,从而正确地决定项目取舍。四是要求严肃性。项目评估的目的在于确认一个项目是否可以接受,为计划决策提供依据,分析工作必须实事求是,对不同意见观点论据要能兼收并蓄,综合权衡仔细分析,盲目自信模棱两可的态度和方法都会有损项目评估工作的严肃性,有损计划决策的严肃性。

化工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的程序:一是确定目标,包括社会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前者是从整个社会来考虑的,后者则是部门地区或企业所要达到的,该目标应该符合社会总目标。二是调查研究搜集资料,这是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实际情况,搜集到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资料和原始数据,并检验经济评价方法及结论的准确性,实际上在以后的工作程序中有时还要反复或补充做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工作。三是预测备选方案的现金流量,确定有关的参数值,方案寿命期内的现金流量及有关参数值是进行经济评价的基础工作,方案寿命期内的现金流量由总投资年现金收入、年现金支出、固定资产残值寿命期等组成,预测时除采用一般预测方法外,还可使用一些经验方法,计算投资经济效益还必须事先确定一些参数值,包括社会贴现率、影子汇率、利率税率、最低期望盈利率等。四是计算方案的经济效益,一般先计算项目的财务经济效益,然后再计算国民经济效益。计算方案的经济效益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评价指标,常用的有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等。经济效益计算还要求区别不同条件或情况,例如是在确定性条件下还是在风险与不确定条件下进行计算,项目的经济效益是计算交纳所得税前还是税后的经济效益,是按不变价还是实际价计算经济效益等等,具体的选择应由评价者和决策者视需要而定,一般应尽可能以风险与不确定为前提条件,按实际价格计算税后经济效益。五是综合评价,根据计算的备选方案经济效益,结合非经济效益对每个可行方案进行全面的比较和综合评价。由决策者根据投资目标和综合评价结果选出技术上先进可靠,经济上合理有效的最优方案。事实上评价步骤都是在投资之前进行的,属事前评价,而投资项目的实施结果与事前评价不会完全一致,为了使人们进一步掌握项目投资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规律,有必要在投资项目寿命期满退出使用时进行事后评价,并与事前评价进行分析对比。

篇6

根据《省分工通知》、《市分工通知》的要求,突出重点,紧扣《__省纲要》、《__市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评估工作:

(一)对《__市纲要》提出的28个主要规划指标进行评估,重点对指标实现的进度、今后3年的趋势判断以及到2015年实现程度的预测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12个约束性指标(《__市纲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指标调整为约束性指标)要按照《市分工通知》明确的责任分工,由相关责任单位开展分析评估工作;16个预期性指标要参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监测评估指标及评估办法》提出的责任分工,由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分析评估。

(二)对《__省纲要》涉及__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__市纲要》提出的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全力打造工业强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改革充分开放、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设文化强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11大战略任务进行分析评价。各部门要参照《省分工通知》、按照《市分工通知》明确的责任分工,对本部门负责领域的各项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开展的主要工作、采取的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对策举措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全面评估,《__省纲要》专栏中涉及__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__市纲要》专栏中明确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进展情况要逐一进行说明。对于涉及多个责任单位的重点任务,牵头部门要切实做好组织协调,汇总完成评估报告。

(三)深入分析我市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的成效,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对“十二五”中后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等。根据上述分析评估,结合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围绕我市实施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追赶跨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包括是否需要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等。

二、工作要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各区市县、市级相关部门要按照《省评估通知》和《省分工通知》、《市分工通知》要求,落实责任,分工协作,主动衔接,按时高质量完成各项评估任务。

(一)各区市县、各部门要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通知》(发改规划〔2013〕328号)提出的评估方法,注重全面评估和重点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全面、客观评估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中期评估采用数据的截止时点为2013年6月30日。

(二)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在做好《省规划纲要》、《市规划纲要》相关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评估的同时,组织对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报送市发展改革委。同时,将本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等有关情况抄送市发展改革委。各部门在做好负责领域评估工作的同时,要积极配合省相关部门做好各领域实施进展的评估和监测评估指标评价等相关工作。

篇7

以往铁路项目经济评价的投资基本来源于国家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200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铁道部已经确定了“政企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投融资的主体多元化,可以是铁路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项目公司、股东、金融机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

2、财务评价的地位得到提高

以往铁路项目进行经济评价,由于国家是投资主体,运输项目的经济评价应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在此以后,由于引进了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投资主体,财务评价在决定项目立项时的作用加大,由于要保证投资主体的利益,财务评价不可行的方案不可能得到实施。

3、运量预测方法将要发生改变

由于过去的运量预测是在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实行统一的行车组织,企业内部缺乏竞争,竞争主要来源于其他运输方法。在现今的铁路改革形势下,采用以往的回归方法预测运量已经明显不适应现在的形势,推荐采用O—D调查和四阶段法相结合的预测模式。由于铁路运输属于干线长途运输,交通小区的划分原则必须进行更新,以增强运量预测的精确程度。

4、对确定成本与利润的相关经济参数的校正

在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情况下,由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采用了市场营销手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改变了铁路运输企业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所以,必然对企业的成本和利润发生重大影响,原有的确定成本与利润的相关经济参数应予以校正。

5、国民经济评价中效益与费用的确定方法与参数要予以适当调整。

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中该部分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的地位要重新进行考虑。

二、铁路运输改革对现有项目经济评估方法的建议

1、加强运量预测基础数据的调查和积累

项目经济评价的效益与费用分析应建立在运输需求预测基础上。重视预测基础数据的积累,能够保证经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证调查结果的精度。

2、确立旅客时间价值的规范计算方法

由于我国收入明显偏低,在运输项目经济评价中,采用所得相当法来计算时间价值结果也明显偏低,其适用性较差,因此宜采用“推计法”。以往我们曾采用两种方法确定时间价值:一是通过LOGIT模型中效用函数系数的估计来确定时间价值;二是通过改良型MD模型中牺牲量的分布函数的数学特征的估计来确定时间价值,这两种方法均需要大量的旅客抽样调查的资料,若要采用这种方法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旅客抽样调查。应在LOGIT模型和MD模型进行运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旅客时间价值的规范化计算方法,以便于在经济分析中定量化计入项目在旅客时间价值方面的贡献。

3、深入研究外部成本的定量化计算方法

外部成本的量化对项目经济评价非常重要,若要在经济评价中应用与国际接轨的方法,在经济现金流量表中计入外部成本,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4、加强国民经济间接贡献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

在我国,还未系统地应用过计量经济模型对项目进行经济性分析。目前国内有单位研究过投入产出模型对项目进行经济性分析。目前国内有单位研究过投入产出模型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等可用于计算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的方法和工具,可在对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参照相关经验,建立适用于计算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的模型。

篇8

为了更好的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经济的价值进行核算,我们必须要首先准确的了解并且掌握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综合生产形势。众所周知的是,如果我们要评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综合生产形势的所有成果,以及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及状况,我们就必须要首先明确国民经济的具体价值,然后根据国民经济的具体价值确定出一个合理的经济评估指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决定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市场经济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别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这一因素更是不能忽视的。通过对国民经济价值进行核算,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状况。由于是国民经济价值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进行国民经济的核算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核算的基础,即总需求决定了总供给,并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总需求和总供给永远是相同的。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需要对投入产出进行平衡,目前我国对于投入产出制定出了许多相应的政策,而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有一部分是对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核算,通过对经济产业的分类核算,确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所占的比例数据,利用这些信息对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中还可以对国家经济运行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确定,以此来对国家经济结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 

而在使用投入产出方法进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的时候,投入产出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国民经济价值核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当我们在使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综合考虑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投入的来源和投入的使用方向。这种投入产出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我国所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投入以及经济产出,同时,通过这一投入产出表,我们还可以更好的准确了解各个部门经济投入的来源以及经济产出的方向。 

三、国民经济价值核算对于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 

宏观效益分析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宏观经济效益的分析可以对我国的经济产业的运行情况、投入产出等进一步的了解,以此来确定宏观经济管理的走向。宏观经济效益内容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主要就是宏观经济效益中的总投入与总产出之间对比的核算,其也是进行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 

当今社会,宏观经济已经成为了评价一个国家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之下,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很好的衡量一个社会的总产出,如果国内生产总值越大,也这个国家相对应的产品以及服务的增加值也就会越来越大。目前各个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开始意识到自然环境与其它资源的价值,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不能只注重社会经济效益的价值,还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环境与资源的效益,需要综合考虑环境以及资源等其他因素,并且减去相应的成本。 

四、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经济价值核算的重要意义 

1、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有一部分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管理工作,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得到国民消费支出的相关指标,其所产生的各项指标数据可以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提供真实的、有效的、原始的消费支出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中国民消费支出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出国民的消费水平,并且通过核算数据可以分析出我国居民各部分消费占比,例如日常食品、休闲娱乐、生活通信等方面所占比例,利用消费支出的占比可以有效的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对各项产业的生产进行调控,扩大内需,从而促进消费。同时也不能一味的以发展经济为前提进行投入产出,还要提倡居民进行适当消费,形成适当的消费观念,这样才能保证消费支出的合理性,使国家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2、核算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管理中居民的储蓄与投资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居民在进行储蓄与投资时可以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的了解对我国经济形势、资金储备量、储蓄率及固定资产等进行分析,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信息中的各项指标及资产形成总额等进行储蓄及投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中可以提供国家经济动向的各项指标,这样可以使居民对国家经济有一定的了解,在储蓄及投资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并且国民经济核算还可以对居民所产生的投资及储蓄情况进行统计,以此来掌握居民在经济活动中储蓄及投资所占据的比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所得出的信息数据,可以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对货币供给及需求进行更好的控制,并通过对相关财政政策的调整,增加居民增加储蓄与投资量。储蓄与投资与税收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对居民储蓄及投资信息的确定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更为合理的税收政策,帮助居民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使国家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3、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增加了收入分配的科学和合理性 

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现出的一种特有性质,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来进行收入分配可以保证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呈现出更健康的发展模式。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再生产,使其可以正常的运行,其内容则是通过生产增加消费,再利用消费刺激生产。在生产及消费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许多的环节,其最后部分才是消费者对产品的享有,而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核算,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相应的数据进行收入分配,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生产活动的进行,并且还可以更好的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 

结语:从经济形势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可以看出国民经济核算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国民经济核算是建立国家经济分析模型及宏观经济体系的基础,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宏观经济管理的运行。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保证我国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需要有完善、高水平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此来保证国民经济核算分析在其中起到的价值,从而促使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下可以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与资源的浪费严重,环境问题突出。以此,中国开展了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试图测算出环境的破坏对经济的影响,在经济增长中计人环境成本,从而提倡更为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2006年,英国《金融时报》有关《中国放弃“绿色GDP”计划》的报道,对此,国家统计局则表示先做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实物测算方面,暂时不做价值的估算,作为需要给出一个数字的绿色GDP,现在确实难以实现。并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及”绿色会计”作为绿色GDP的替代方式。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就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做一研究。

1.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

1.1绿色会计及主要内容

绿色会计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早期,最为突出的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政府间专家工作小组在连续几次的会议上讨论过绿色会计问题,并建议各国研究相关的准则。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达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绿色会计突出核算企业自然环境成本,在提高企业自身直接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全面监督反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其基础内容可分为三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同时包括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评估。其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由于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对象主要是: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绿色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人、环境污染收人、资源环境保护收人等;绿色会计收益包括资源环境收益、绿色利润等。

1.2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

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是将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也作为会计要素,经过辨认确定其数量、价格,加以正式记录并人会计报表的过程。价值计量公式简列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使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使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困难的内容,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法、支付意愿法、接受意原法等。确实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用数学模型适当测算估计量化。

1.3绿色GDP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传统的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降级成本,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投资活动,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环境保护支出就越多,GDP也就越大。绿色GDP就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概念来理解,绿色GDP是建立在GDP基础之上的,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指标;从核算方法上看,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核算的基础之上,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此,绿色GDP并非一种全新的概念,也不是对传统GDP的颠覆性变革。应该说,绿色GDP是一种对待人与自然的新态度,一种人类对以往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模式的反思。一般来说,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为虚拟成本,环境保护支出为实际成本,由于资源环境问题是非市场化的,没有明确的市场价格,这就给估算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带来很大的技术困难。可见,绿色GDP核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其核算方法还很不成熟,依旧处于探索过程之中。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就是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将经济活动中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亦称为资源环境综合核算体系(SEEA)。

如同,GDP是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绿色GDP则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篇10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069-02

0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水利各领域的关注度与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巨额的资金投入,高涨的社会关注度,引发了一股水利建设的热潮。但是,投入与汇报是否成正比,大量的工程建设究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还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为解开此疑惑,我们对水利工程的效益和经济分别展开了分析与评价。

1 工程概况

大沙河水库工程具有场镇供水、农村人畜饮水及农业灌溉等综合功能的中型水利工程。建成后,水库每年可满足572.2万m3的灌溉用水和337.4万m3场镇用水需要,并且能够为农村人畜提供173.1万m3的饮用水,其水位参数及灌溉面积详见表1。

2 评价内容和依据

2.1 主要依据及评价准则

采用财务和国民经济两项指标来分析工程效益,据此评估该工程项目是否经济可行。评价依据除国家现行财税政策以外,还应该符合《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201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发改投资[2006]1325号)、《水利建设项目贷款能力测算暂行规定》(水规计[2003]163号)、《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等国家标准。

评价准则: 采用EIRR法、ENVP法、EBCR法,当EIRR>社会折现率,ENVP≥0,EBCR≥1时,即可判定所评估的项目是经济合理的。

2.2 基本参数

①计算期。大沙河水库建设周期是7年,工程正常运行期按37年计。②社会折现率、折现基准年、折现基准点。大沙河水库工程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它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社会折现率按8%计,以施工期第一年作为折现基准年,以施工期第一年初作为折现基准点,年末进行投入和产出效益的计算、评估和汇总分析。

3 经济评价

3.1 国民经济评价

大沙河水库静态总投资50851.32万,按相关规定扣除属于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的税金、贷款利息和计划利润等费用,固定资产总投资实际为45776.19万,调整系数90%(如表2所示)。

3.1.1 效益计算

大沙河水库工程包括三个分项工程,分别是灌溉工程、场镇供水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工程总效益是57396.33万元。灌溉工程所取得的效益是1788.85万元,占总效益的24.19%;场镇供水工程的效益是5469万元,占总效益的73.94%;人蓄饮水工程的效益是138.48万元,在总效益中的占比为1.87%。

3.1.2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国民经济评价是基于国家标准对工程项目的成本、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再按照统一的效益和费用划分原则来综合评估该工程是否经济可行,以及它能为国民经济创造多少净效益。该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分项指标,即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VP)和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各分项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is―社会折现率;n―计算期,年;t―计算期各年序号;

B―经济效益流入量,万元;Bt―第t年经济效益流入量,万元;

C―经济费用流出量,万元;Ct―第t年经济费用流出量,万元;

(B-C)t―第t年的经济净效益流量,万元。

通过计算得到各项国民指标的取值:

EIRR=9.94%,其取值 ≥7%,符合经济性指标;

ENVP=8475.90(万元),(is=6%),其取值≥0,符合经济性指标;

EBCR=1.22,(is=6%),取值≥1,符合经济性指标;

综合计算后得到经济投资回收期为13.99年。

根据各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经济论证后得出结论:大沙河水库工程是经济合理的。

3.1.3 敏感性分析

选取工程投资和效益变化对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考察工程经济评价结论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详见表3。

根据表3得到一个结论:投资和效益的变化不超出

±5%时,项目各类指标始终可控。投资增加9.11%,效益减少8.91%,各项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达到临界值,虽然会干扰评价指标,但至少说明该工程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只要在工程在建阶段加强现场管理,完善基础设置,并严格监控项目投资,就可以达到预期的工程效益。

3.2 财务分析与评价

3.2.1 工程投资及投资分摊

大沙河水库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50851.32万元,其中的32233.51万属于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另外的18617.81万属于灌区工程静态总投资。枢纽工程投资按水量分摊到灌溉、场镇供水和人畜饮水三个分项工程中。灌区工程投资按灌溉和供水两部分的用水量进行费用分摊。

3.2.2 经营成本及总成本费用估算

工程总成本费用由折旧费、经营成本和成本利息三部分组成。三个分项工程的成本费用详见表4。经过综合推算,大沙河水库工程运行成本共计1240.17万元,年折旧费共计1525.54万元,还贷后总成本是2765.71万元。

篇11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137-03

一、财务效益评估

项目财务效益评估是从财务角度,采用实际或者预测的财务价格计算投入物和产出物的价格,分析项目的评价指标和费用,以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借款偿还能力,进而确定项目投资的财务可行性。

(一)项目的利润及分配情况

1.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是指项目生产经营期内的年平均利润总额或项目达到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总投资之比。它反映的是效益与代价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总投资)×100%。当项目投资利润率≥行业的社会平均利润率或基准投资利润率时,项目是可行的。

2.投资利税率

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生产经营期内的年平均利税总额或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税总额与总投资之比。其中,年利税总额=年利润总额+年销售税金。投资利税率的计算公式为: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总投资)×100%。当项目投资利税率≥行业基准投资利税率时,项目是可行的。在评估一些税大利小的企业的财务效益时,用投资利税率比用投资利润率更合理。

3.资本金利润率

资本金利润率是指项目生产经营期内的年平均利润总额或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资本金之比。它反映的是项目资本金的盈利能力。其计算公式为:资本利润率=(年利润总额/资本金)×100%。

(二)财务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1.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是指项目从建设之日起,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的是投资项目的资金偿还速度。其表达式为:

ptt=1(CIt-COt)=0

式中:Pt为投资回收期;t为项目计算期;CIt、COt为第t年现金流入和流出。项目财务效益评估计算求出的投资回收期<部门或行业的基准投资回收期时,项目是可行的。且投资回收期越短,项目的财务效益越好。

2.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是将投资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按设定的基准折现率ic折现为建设期初的现值的代数和,它作为一个动态指标,反映的是项目在计算期内的获利能力。其表达式为:

FNPV=nt=1(CIt-COt)(1+ic)-t

式中:FNPV为财务净现值;CIt和COt为第t年的现金流入与流出;n为项目寿命期;(1+ic)-t为折现系数。当净现值≥0时,说明其收益恰好等于或超过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该项目是可行的,且净现值越大,项目经济效益越显著。

3.财务内部收益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使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资金净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反映的是项目对其所占用资金的报酬、补偿和恢复能力。其表达式为:

nt=1(CIt-COt)(1+FIRR)-t=0

式中,FIRR为财务内部收益率。计算得到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应与各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比较,内部收益率≥行业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内部收益率<基准收益率时,项目不可行。

(三)清偿能力分析指标

1.借款偿还期

借款偿还期是指项目投产后用于偿还固定资产投资借款本金和建设期利息所需要的时间。其表达式为:

Id=Pdt=1Rt

式中,Id为固定资产投资借款本金和建设期利息之和;Pd为借款偿还期;Rt为第t年可用以还款的资金。项目的借款偿还期在贷款机构期限之内的,说明该项目是有偿还能力的。

2.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是项目财务抗风险的能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合计×100%。式中,负债合计=(应付账款+流动资金借债+其他流动负债)+建设投资借款;资产合计=(应收账款+现金+累计盈余资金+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净值。当项目的资产负债率≤行业的平均水平时,项目是可行的,且资产负债率越低,项目抗风险能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

3.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反映的是项目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其表达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式中,流动资产总额=现金+应收账款+有价证券+存货;流动负债总额=应付账款+短期应付票据+未付的工资和税收+一年内到期的其他债务。流动比率越高,项目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

4.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往往用来补充说明流动比率。其表达式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存货)/流动负债总额)×100%。通常情况下,速动比率大于1为好。

二、国民经济效益评估

投资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评估是投资项目经济评估的核心部分,采用较能真实反映资源价值的影子价格计算项目费用和效益,从国家的角度来考察投资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及需要国民经济付出的代价,以确定投资的经济合理性。

国民经济评估是以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大小来考察的,因此在评估中有必要分析和计算项目的经济费用与经济效益。

(一)经济费用

经济费用是指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付出的代价,它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直接费用是指项目使用投入物所产生并在项目范围以内以影子价格计算的经济费用。根据投入物的不同,直接费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一般表现为其他部门为供应本项目投入物而增加的社会供应量;减少对其他项目投入物的供应而转移过来的那部分效益;国家因增加进口而多耗的外汇支出或因减少出口而损失的外汇收入。而间接费用则是指由项目引起的但在直接费用中未得以反映的费用。

(二)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指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它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个部分。直接效益是指由项目产出物产生并在项目范围以内以影子价格计算的经济效益。根据产出物的不同,直接效益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一般表现为项目投入生产以后所增加了的国内的中间产品或最终消费品;被替代企业因为减产而节省的资源的效益;增加出口所增收的外汇及减少进口所节约的外汇。而间接效益则是指由项目引起的但在直接效益中未得以反映的效益。

(三)转移支付

项目与其他社会经济实体之间,不发生资源变动的纯粹货币性质的转移,叫做转移支付。这些转移只反映资源分配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在项目和其他社会经济实体之间的相互变动,最终并不影响社会资源的增减,因此,它在国民经济效益评估中应予以剔除。转移支付主要包括税金、补贴、国内借款利息及土地费用等项内容。

黄凌栖:投资项目效益评估方法的探讨三、社会效益评估

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估,是从社会角度分析出于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对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来评价投资项目对实现国家或者地方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

(一)社会价格的确定

1.社会价格

社会价格是指在项目收入对社会会产生影响的前提下,项目的投入物和产出物的价格。其表达式为:社会价格=影子价格+收入分配影响。收入分配影响是指项目收入对社会的影响。

2.社会价格的确定

项目产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一般包括三个方面:C、V、M。其中,C指项目费用流量,V指目前的消费,M指积累,则V+M为项目的净收入。因此,C+V+M即为产品的社会价格。要注意的是,这时的社会价格是在未考虑收入在地区之间分配的价值差异情况下确定的。

(二)社会效益评估指标

1.定量指标

(1)就业效果指标

单位投资就业人数=新增总就业人数/项目总投资=单位投资直接就业人数+单位投资间接就业人数

其中,单位投资直接就业人数=本项目新增的就业人数/本项目直接投资(万元);单位投资间接就业人数=相关项目新增的就业人数/相关项目投资(万元)。若某地待业率高,则其单位投资能提供的就业人数越多越好;若某地劳动力紧张,则该指标的权重应减少。

(2)分配效果指标

分配效果指标,用来检验项目收益分配在国家、地区、企业、职业之间的分配比重的合理性。其表达式为:国家收益比重=项目上缴国家财政的利润、税金/(利润+税金)×100%;地方收益比重=项目上缴地方财政的利润、税金/(利润+税金)×100%;企业收益比重=企业纳税后的利润/(利润+税金)×100%;职工收益比重=职工个人收入/(利润+税金)×100%。

在分析时应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项目资金来源构成要与收益分配比重相适应。衡量比重时应遵循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二是项目的地区分布状况。地区越贫困落后,国家收益比重应越小,地方和企业收益比重应越大。

2.定性指标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科技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对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当地人口、人民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当地城市建设、社区服务设施、社区安全稳定、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影响。

四、不确定性分析

由于投资项目的数据受客观条件和主观预测能力的局限,评估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计算这些因素对投资决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影响程度,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以估计项目可能承担的风险。

(一)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计算分析产量、成本和盈利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盈亏平衡点的位置进而判断项目不确定性的一种方法。在平衡点上,企业盈亏相抵,该平衡点越低,表明投资项目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根据生产成本及销售收入和产量之间是否呈线性关系,盈亏平衡分析又分为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和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在此仅分析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方法,见图1。

图1线性盈亏平衡分析

如图1所示,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A称为盈亏平衡点,即产量为Q0,销售收入为B,成本为C时达到收支平衡。在A点的左边,总成本大于销售收入时,项目发生亏损;在A点的右边,销售收入大于总成本,项目获得盈利。

(二)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指通过测定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化时所导致的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从中找出敏感因素并判断其敏感程度的一种方法。

1.敏感性分析的作用

敏感性分析大致上反映出一个项目的风险程度;敏感性分析提高评估中经济效益指标的可信度;敏感性分析可以鉴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为项目的实施过程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敏感性分析提高管理者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之可以从风险的角度选择优秀的方案,从而提高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2.敏感性分析方法分类

根据评估中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的个数,敏感性分析可分为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就是研究因一个不确定因素变化对项目经济效益影响的敏感程度的方法。在分析时,假定其他因素都不改变,只分析最敏感的一个因素,因而单因素敏感分析往往忽略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往往可以得到敏感性曲线。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多因素敏感性分析要研究可能发生的各种因素不同变化幅度的多种组合情况。若分析两个因素同时变化的敏感性,可得到一个敏感面。

3.敏感性分析的步骤

敏感性分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确定敏感性分析指标;选择不确定性因素;设定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范围;找出敏感性因素并计算敏感性变化幅度;绘制敏感性分析图。

[参考文献]

[1]周惠珍.投资项目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池晓辉.项目投资决策的不确定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3]蒲建明.项目投资与融资[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庆.管理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瞿天易.长期投资决策的研究——林业投资决策引发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5).(责任编辑:张彤彤)(上接第127页)

五、结语

综上所述,几种循环经济模式各自的特征又能对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吸取成功模式的经验,运用到自身的生产过程当中,开拓出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任务。企业应形成并逐步改善生产过程中的共生链,全盘考虑各个生产环节中可能产生的废弃物和相应的处理方法,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形成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合理的循环经济模式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获得环境效益,同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李伟,白梅.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9(4):80-83.

[3]曲格平.循环经济的经典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报,2001-07-24(15).

[4]蓝庆新.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6(2):65-67.

[5]西闻.广西贵糖创新发展循环经济[N].消费日报,2008-01-09(A02).

篇12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国民经济的增长会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劳动力的配置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国民经济

前言:

要素生产的效率、要素投入数量的多少等,都会对经济产出的规模产生直接的影响。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将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适当的转向非农业,能够使劳动力配置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更快增长。因此,在国民经济增长当中,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做出的贡献,应当进行细致的研究,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加科学、合理。

一、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作用

在不同部门当中,对于劳动力的配置,可以进行如下假设:在一个国家当中,包括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城市地区是现代经济部门,主要进行非农业经济活动。农村地区是传统经济部门,主要进行农业经济活动。在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之间,如果政府完全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那么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中的劳动力市场就会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同时都能够保持均衡的劳动力市场。如果在这两个地区之间,对于劳动力的流动没有限制,在自由流动的作用下,二者的劳动力市场就会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统一的全国劳动力市场。在新古典经济理论当中,产业或地区之间的薪资待遇差异,是不同产业和地区之间劳动流动的根本性原因。而这种差距反过来可以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得以消除。此时,在不同产业和地区之间,劳动力就能够得到相对均衡的配置状态[1]。在二元经济结构当中,为了研究城市与农村劳动力市场从封闭转变为开放,假设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不会产生费用。在劳动力自由流动之前,由于城市地区缺乏劳动力,因此薪资待遇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充足,因此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在劳动力市场开放之后,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薪资待遇的差异,因此,农村劳动力会向城市流动。此时,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减少,因此薪资待遇会逐渐上升。而城市地区由于劳动力增加,因此薪资待遇会逐渐下降。理论上说,当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薪资待遇达到相同的时候,劳动力的流动就会停止。在福利方面,由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都会发生变化。由于劳动力的流入,城市地区的工资率下降,因而企业的福利将会增加。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流出,使得工资率上升,也会带动福利的增加。因此,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作用下,社会总福利的水平将会显著提高。

二、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边际生产率的测定

在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的边际生产率估计当中,通过相应函数的建立,能够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给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在GDP的研究当中,应当将其分解为农业和非农业的GDP,并且分别进行生产函数的建立[2]。在农业GDP当中,主要是农业物质、土地、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函数。而在非农业GDP当中,主要是资本、非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函数。在非农业的劳动力投入当中,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农业与非农业GDP的综合,等于全国GDP,所以,可以综合这些因素,进行方程组模型的联立,从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定。在这种函数模型当中,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评估,需要对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进行准确的计算。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处理情况,能够直接影响到农业劳动力投入的计算。对此,可以假设农村劳动力具有同质性。这样,农村专业劳动力与未转移的劳动力的生产率相同,就能够进行准确的计算。此外,可以对农村劳动力的同质性进行验证。根据相应的统计检验,如果证明该条件为真,则说明农村专业劳动力与未转移劳动力的生产率相同,因而农村劳动力总量与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而如果统计检验的结果为假,则说明农村转移劳动力与未转移劳动力之间的生产率不同。那么就需要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利用生产率差异系数进行调整,然后在按照上述方法计算。

三、函数模型的结果评估

从农业GDP的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当中,能够看出,所有的结论与之前分析的结构基本一致。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农业GDP的发展来说,农业物质投入所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土地面积和劳动力投入等因素,这种情况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十分吻合[3]。正是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量十分巨大,使得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在非农业GDP的生产函数估计结果中,也与之前的分析结果一致。对于非农业产出来说,资本的投入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就劳动力投入来说,其对非农业GDP的影响要高于农业GDP。通过函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于非农业国民经济增长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对于农业国民经济增长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对此,要想真正评价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名经济增长的贡献,还需要对二者之间的净效应进行计算。同时,这也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与未转移劳动力之间边际生产率的比较[4]。通过对比计算发现,无论是在中西部地区还是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都会对劳动力生产率带来十分积极的影响。所以,由此证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良好的贡献,并且能够同时促进农业和非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提升。

结论: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国民经济的增长会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劳动力的配置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中的转移,能够有效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劳动力分配,从而使二者的劳动力生产率和工资率得到合理的优化与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国民经济增长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国民收入理论比较的再研究张建君;经济评论2006-07-15

2、中国经济失衡根源在于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的缺陷基于人的发展经济学视角巫文强;改革与战略2010-06-20

国民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创新国民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总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创新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而创新又是现代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国民经济管理理念创新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能够为其创新和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创新国民;经济管理

1从管理层面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的创新环节

内容理念的创新。我们比较习惯的国民经济管理内容无外乎是物资资本以及货币资本的投入产出,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物资资源的流动,货币资金的存取等来进行经济管理,管理内容也仅在于资金的运作、物资的调动,劳动力也是这些运作和调动中的一个内容。这样的国民经济内容单纯以物质和资金流动来当做主线。因为传统的粗放经济模式,人们对于物资的需求比较高,占的比重也比较多,而如今有了变化,因此需要对内容理念进行创新。

2从运行层面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的创新环节

(1)政府组织的变革

政企分开以及政经分开,政府组织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领域,由民营企业进入其中,参与竞争,给民众创业提供条件,给经济创新提供基础,清除创新路上的阻碍,提供便利。尤其是政府组织的领导,应该要打破行政垄断,让组织结构退出经济领域。如果政府在经济领域过度的活跃,乃至于与民众争夺利益的时候,那么就不能够让经济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从民众可以自由竞争的经济领域中退出来,对民众组织进行扶植,建立社会公共经济组织,促使民众组织得到健康的发展。

(2)国民经济管理组织中的社会自组织生长起来

构成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立第三部门来对法治经济秩序责任进行承担,能够帮助政府缓解负担,同时提升了经济的民主性,对法治社会的完善具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也是国民经济管理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实现的目的。社会自组织系统是必须存在的,企业和国家之间形成的社会自组织系统能够确保国民经济管理的正常运行。新的国民经济管理组织除了注重上下级关系之外,微观主体活力也是其关注的焦点,希望能够将微观和宏观主体聚合能量给无限放大。

(3)权利平衡和分割的组织结构

政府进行国民经济管理是利用其行政身份,而当其职能发生了转变之后,其有了更多的责任,因此,新的国家经济管理组织中,权利应该划分得更清楚,防止相互之间的推诿现象,避免责任无法追究的情况发生。

3结语

总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创新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而创新又是现代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国民经济管理理念创新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能够为其创新和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