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7-25 09:25: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儿童文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儿童文学教学论文

篇1

1.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儿童文学理念

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全新的文学理念,需要跟目前的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结合。教师需要掌握跟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匹配的儿童精神需求以及儿童审美的实际需要,并且以此为基础,充分分析儿童在不同的生理、心理年龄条件下的内心世界。例如可以举行一系列活动,将学生们的具体表现详细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设计多元的美术活动方案,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例如: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美术活动“脸谱变变变”,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相应的京剧脸谱图片,其次是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掌握和收集京剧的传说、人文故事、音乐、历史传承及流派变化等,通过多种经验的积累和相互补充,使自己的文化知识得以丰富。儿童年龄较小,接触范围不广,其基础知识准备不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跟儿童一起参与图片、故事、音乐的收集等,让幼儿对京剧脸谱有初步的知识积累,借此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

2.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进一步改善儿童文学教学水平。想要实现儿童文学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就需要不断阅读国内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断将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扩宽,提升感悟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例如:选取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的《童话大王》《皮皮鲁》等。又或者是选取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再见了,我的星星》等。

(二)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充分分析

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儿童的情趣。掌握儿童的情趣方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儿童的思维角度为基础,不断发掘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情趣点。以这个情趣点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捞月亮》《小猴子下山》《小狐狸卖空气》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抓住教学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使小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课文诵读的乐趣。

篇2

二、教学策略赏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作文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如何凸显这一亮点呢?从上述课例来看,李老师的如下想象作文教学策略值得我们研习和借鉴:

1.带领儿童观察大自然,丰富表象,为通过想象重组表象奠定基础。

在本课例中,上课之前,李老师通过精选观察场景、组织开展观察活动。野外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天地。通过观察,周围世界鲜明的形象、色彩、音响交织成一幅幅图画,会激起学生的热情,在他们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是活的,任何没有生命的物体,都可以赋予它鲜活的生命。李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表及里,按“叶———茎———花”或“花———茎———叶”的顺序观察植物,这种指导蕴含着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通过观察,大自然的美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这些具有美感的丰富的表象为放飞儿童的想象力添上了有力的翅膀。

2.以“第一人称”口述,引导学生角色转换,进入想象性的童话世界。

李老师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角色转换的呢?首先,老师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即“我”的口气拟题目,拉近儿童与观察对象的心理距离(环节1);其次,以简笔画为抓手,告诉学生“现在你们大家就是蒲公英”,学生齐说“我是一棵蒲公英”,进一步缩短儿童与口述对象的距离(环节1);再次,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想象、口述的问题,均采用第二人称,让学生感到老师似乎在对“蒲公英”提出疑问,如“现在有许多同学还不认识你们,你们得自我介绍一下,你们准备先介绍什么?”(环节2)最后,在学生口述交流过程中,教师关注儿童以“第一人称”作拟人化表述的正确性,例如一名学生说:“我帮××改一下:‘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树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照得它们闪闪发光。’”李老师提醒道:“不要说树叶上,而说:‘我和姐妹身上滚动着露珠’,那就更好些。”(环节4)此时“,我”就是蒲公英,蒲公英就是“我”,儿童与口述对象蒲公英融为一体,主客合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想象性的童话世界中自由驰骋。

3.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富有意蕴的直观情境,触发儿童的联想。

当学生介绍了“我”的名字、模样等情况后,李老师提醒道:“你们家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没介绍。”学生迷茫,思维陷入困顿状态,李老师就折断蒲公英的茎,在行间走动,让学生依次观察花茎里冒出的白色的乳浆,并提醒:“你们看到蒲公英里面冒出白色的浆,你们想还可以介绍你家的谁?”学生顿悟:“我知道了,蒲公英里面的浆是吸取的土壤妈妈的乳汁。”李老师又问:“你们长大了,准备到哪儿去?”学生的思维顺势拓展到“荒山”、“草原”、“森林”“、宝岛台湾”等地(环节2)。这样,教师引导儿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当学生描述了想去的地方,李老师走到窗口吹起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种子飘飘悠悠地飞到窗外,边描述边启发:“你抬头往上看,看见什么?低头往下看,看到什么?“”你飞呀飞呀,又来到什么地方?那儿你刚去的时候是什么模样?后来又是什么样子?”(环节4)教师引导儿童就像一部移动的摄像机,从不同的视角,以动态的眼光,创造性地观察、想象、描述。

篇3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分门别类,运用儿童文学辅助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可以按照类别分为童话、童谣、寓言以及诗歌四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早在1920年,教育行政部将“国文”改为“国语”的时候,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大多是选用儿童文学的白话文为教材,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以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等为主要阅读目标,并提出9年期间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并详细指出1~2年级的阅读文类为浅近的童话、寓言以及故事等。目前,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已被编入新版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严文井曾经说过“童话是由孩子们的需要而产生的。最初的创造者是孩子。”因此,童话是儿童文学中最受欢迎并且最接近童心的文体。贝特尔海姆也指出,人类在童年接触到的最重要的、可以体现人文价值的叙述性故事就是童话,它对人文精神的颂扬和对儿童的人性化关怀,可以影响儿童的心灵健康发展。

2.以人为本,结合儿童思维特点进行讲解

语文本身是充满趣味性、丰富性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运用具有感染力的丰富有趣的语言进行表达,充分展现儿童文学的艺术性,突出儿童文学作品中拟人、排比以及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加儿童文学的审美因素。儿童文学作品中一般会有大量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提高儿童对美好事物的认知能力,比如大量的排比、拟人等手法,可以展现给儿童一种跳跃式的感知,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由于儿童思维习惯比较偏向直观性的感受,对文学作品的感知也是跳跃式思维,因此,利用儿童文学中新颖动感的人物形象和动人曲折的情节来打动儿童,可以很好的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3.发散思维,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儿童积极性

在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自由阅读、默读以及复述阅读内容等方式展开,用一种新型的教学解读方式,将儿童文学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形式表述出来,带领儿童进入儿童文学的思想境界,一起领悟美育的特色。儿童文学可以很好的发散儿童思维,例如儿歌《小白兔》“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儿童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小白兔的形象特点,白又白,竖起的耳朵,还可以了解到小白兔喜欢吃萝卜和青菜,并且蹦跳着走动。儿童文学可以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养成自主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

篇4

语文教材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教材内容中,儿童文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容量也非常多,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据教育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新课改之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已经占据教材内容的六成,相对以往的教材内容有了大幅上升。由此,我们发现,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其发挥的作用更是无法预估。打开当今小学语文教材,《最后一课》,《皇帝的新装》等传统优秀文学作品仍然保留其中,当然也增加许多新的优秀文学作品。语文教学不仅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同时还具备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文学作品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亲情,真诚、感恩等多方面的教育,同时也可以理解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等不健康的心态,能够自觉地远离不健康的东西。所以,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同时还将丰富的做人道理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使语文课堂更加充满教育意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不断提高审美意识。

2、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语文教学和文学作品天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是学生丰富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学生广泛涉猎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知识,扩展视野,还可以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提高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读写能力。近几年,文化领域有大量不健康文化侵入,加上很多家长忙于工作,疏忽对孩子的关心,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这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断下降,同时,学生的课外生活被一些不健康的垃圾文化占领,这就更加不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提高,同时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开展的基础,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没能打好扎实的基础,这对今后的学习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和家长必须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适时推荐适宜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进而领悟深刻的人生道理,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儿童文学可以辅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不仅具有一般的教育功能,还具备审美教育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审美观,但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容量很少,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但儿童文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儿童文学主要通过文学艺术来打动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让学生获得理性的认知与感性的体验,进而受到教育和熏陶。儿童文学作品树立了无数的英雄少年形象,在少年儿童的心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对青少年儿童性格的培养及今后的人生发展都起到极为深刻的影响。此外,儿童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具有多元化的审美特征,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图像为孩子们在文字领域中营造一个充满文学气息和艺术美的环境,让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能体会到生活乐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如何实现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

1、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确立正确的、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脉动和文化发展的前沿及现代化的儿童文学观念,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特点不断深化发展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涵。教师要对那些能够满足儿童心灵和精神的儿童文学题材进行全面地了解,能够站在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阐述。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必须明确三点。第一,儿童读者是精神独立的个体,需要有独特的精神需求及审美续期,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教育能力,认知能力三者相结合的儿童文学素养。第二,儿童文学是文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需要采用文学艺术语言进行表达,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第三,儿童文学主要针对儿童,在文学体系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必须以这些特殊性为主要依据和标准,培养自身能够适应儿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动作表达方式。教师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儿童文学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对儿童文学的审美能力及感悟能力。小学语文对儿童形成正确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广泛涉猎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从作品中不断汲取营养,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能力。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各种儿童文学作品,不能完全根据个人喜好在题材阅读上发生偏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养成儿童健康的价值观,同样可以拓宽教师的感性和理性认知,提高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师在大量阅读作品之后,才能够深入儿童内心,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这更加有利于实现教师同学生的交流,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

2、深入了解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和文学特征,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者是艺术性。和相比较来说,儿童文学作品更多的是提到真善美,强调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其独特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单纯的思想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把握住儿童的兴趣、抓住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的本质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发掘文学作品中的兴趣。儿童情趣总是微妙地渗透在文学作品当中,主要通过儿童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神态表现出来,教师需要利用好这些内容对儿童进行知识和美学的引导和灌输。例如,《白雪公主》的故事有非常漂亮的插图和优美的文字,不仅视觉上向学生传递了美的特征,故事语言也极尽完美,让读者欣赏完作品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此外,故事本身就传递着一种真爱、善良、友谊的真谛,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体会到真善美,沐浴着美的阳光,沉浸在爱的世界。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儿童文学文体系统的构成及分类情况。由于儿童文学文体形式独特,其划分也更加细致,有儿歌、儿诗、童话、儿童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儿童科学等多种体裁形式。教师应该了解这些文体形成的内外部因素,恰当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其次,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儿童文学的各种体裁在形式、语言、风格特征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如儿童文学的儿歌、诗歌与的诗歌类似,都讲究语言的音乐美,但儿歌和儿诗对语言的音乐美的要求更高。同时,在儿童文学文体系统内部,二者也有明显区别:从侧重点上看,儿歌侧重于“歌”,儿诗侧重于“诗”。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凸显各种文体的特色,以实现个性鲜明的文学引导。

篇5

1966—1976年,我国的“”使国民经济几乎瘫痪,国家遭受严重灾难,人民受到巨大创伤,教育领域也成为“重灾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几近瘫痪,学前教育毁坏严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更是畸形发展。十年间,学前教育方针被歪曲,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被批判。音乐、美术、文学成为政治教育的工具,造反歌舞、样板戏成为幼儿园的全部教学内容。孩子们得不到完善的教育,失去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失去了对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这一时期的儿童艺术教育,政治倾向和成人化倾向严重,全然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整个幼教管理体制被破坏的体无完肤,艺术教育相关的师资培训全面被叫停,致使大量师资流失,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接近崩溃边缘。改革开放初期,学前教育工作者们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挖掘整理我国早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著作,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结合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始逐步探索我国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使儿童艺术教育方方面面的工作得以恢复,各项研究工作也陆续开展起来。1978年党的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同时也唤醒了儿童艺术教育事业。有少数专家学者开始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进行专项理论研究,并探索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摸索建构儿童艺术教育的教学体系。在探索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问题上,大家开始逐步认识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幼儿园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非常有益,同时能带动其他科目的教学。这一时期的儿童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将美术与音乐教育采用分科教学模式,美术教学主要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音乐教学的内容很宽泛,有唱歌、游戏、舞蹈律动、欣赏、及演奏打击乐器等,但是由于物质条件的原因,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唱歌课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实际教学中,艺术教育只是为智育作陪衬,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音乐与美术课程二者独立教学,其他科目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更是毫无联系,教学组织形式也仅限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以讲解、示范为主,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脚步向着纵深发展,我国社会的主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从阶级斗争过渡到了经济建设上来,经济迅速恢复带动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素质教育的概念适时被提出并在全国全面推进,艺术教育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儿童艺术教育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8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权威地位得到高度推崇,忽视了对儿童的权利和主体地位的尊重,当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中此类问题也普遍存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教育信息交流日益频繁,许多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对儿童权利以及儿童的主体地位日益关注。1990年8月,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这标志着我国儿童权利保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2年后,我国又相继出台了《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文件,一系列文件纲要的出台都充分保证了儿童的权力,肯定了“以儿童为本”理念的正确性。这一阶段,儿童艺术教育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是还是显露出了一些变革的迹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可喜变化,为其顺利过渡积蓄了力量,打好了基础。

3.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全面探索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知识技术更新速度飞快,尤其是网络使人们社会交往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了。这种形势下的学校教育,不再像以往那样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扩展到整个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过程中。众多儿童教育工作者开始从多角度对儿童艺术相关问题展开分析研究,生态学、人类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都被借鉴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中来,日益走向多元融合的发展趋势。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美育被正式写进教育方针,自此,美育真正摆脱了从属于智育的附属地位。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分析

1.开阔视野,启发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

学前儿童利用感觉器官感受客体的存在,从而引起人脑对客体各个部分产生审美心理的反映,被称为审美感知。审美感知不同于一般感知,虽然他们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但是一般感知更加直观,实用,而审美感知则更倾向于对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的真实感受。譬如当儿童看到一棵盛开桃花的树时,一般的感知会告诉儿童它是一棵桃树,并盛开着花朵,而审美感知则会触动更深的情感,可以在怒放的桃花的姣好姿态中感觉到幸福,希望等。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感知的培养,最主要的不是让他们对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认知,把握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才是关键所在。由于学前儿童语言、文字、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的限制,所以在引导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进行把握时肯定会遇到一些难题,我们可以运用简单的画面,与音乐的配合,视觉与听觉、触觉等的感官体验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儿童的视野就会被打开,生活经验也得以丰富。

2.调动想象,激发学前儿童的艺术联想

学前儿童在欣赏音乐和绘画作品时都能产生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受到感染而展开的想象被称为再造性想象,譬如在观赏桂林山水或泰山“十八盘”时,能从中联想到各种熟知的事物的形象。一切审美活动得以顺利展开需要学前儿童的审美想象力作为基础,孩子们通过客体刺激感官,从而激发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和体验,继而协调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使审美空间得到了无限的扩大,审美想象的过程也一并完成,从而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和审美想象能力的发展。

3.触动心灵,丰富学前儿童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的体验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审美活动的动力。在审美活动中情感可以使欣赏者与创作者产生共鸣,在创作中又是灵感的巨大推动力,所以它具有特殊的地位,连接审美心理的各个要素,使他们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譬如: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欣赏浩如烟海的优秀艺术作品时,孩子们可以掺入自己独特的情感,感受不同的内心体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情感是无形的,看不见也摸不到,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为了使他们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调动孩子们各种感官,从整体上把握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从而引导学前儿童更深刻的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

4.深化感受,提高学前儿童审美理解力

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中与艺术作品中的事件、情感区分开来,并对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完全理解是审美理解旨归所在。在审美活动中,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才能使整个审美活动完整进行,审美活动不能缺少审美理解这一重要环节。学前儿童单纯、未经世事,右脑功能占优势,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想象、理解所遇到的人和事。因此,为了使孩子们更容易理解艺术作品,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引导方法必须要恰当。

5.协调沟通,塑造完满型人格

艺术审美是情感的的活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是学前儿童最佳的教育途径。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艺术与德智体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使社会性、科学性和审美性得到完美结合,获得审美教育的自动调节,为塑造孩子完美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6

目前学期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误区:

1、儿童观落后

。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

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

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

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二)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纵观以上,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大教育观——由狭义的家庭教育向广义的家庭教育发展。以往人们把家庭教育单纯的理解为关心孩子的学习,现在更多的家庭关注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等,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单向的家长向孩子实施教育走向双向的家长和孩子相互教育;关注家庭结构、父母婚姻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等家庭生态因素对孩子成长带来的潜在影响;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多种角度来考察儿童家庭教育等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逐渐丰富起来。

2、重视对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因素。许多家庭教育工作者呼吁,家庭教育的中心不是研究孩子的教育,而是研究家长的教育,他们发现家庭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家长。近年来,家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提高,家长学校的兴起、家长刊物的创办、家教经验的交流等为家长的学习与成长提高了平台。

3、走向学习型家庭。建设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每个家庭开启21世纪大门的钥匙。学习型家庭是一种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习型家庭中,儿童和家长都可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个学期儿童都是家庭的活跃因素,他们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分享,促使家庭持续地、生态地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启蒙性。教给孩子的东西,必须是他们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

2、复杂性。家长不但要抚养孩子,还要促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促其社会适应。

3、亲情性。家庭的感染作用,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亲密度的制约,孩子越小感染越大,效果越显著。

4、生活性。由于思维幼儿的直接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决定他们是从生活中的父母和家人身上学习的,必须关注自身的形象。

5、细致性。大事因小事,家长应给予孩子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切不可粗心大意。

6、权威性。由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需依附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这种独特的作用决定崇高威信。

7、个性性。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需给予幼儿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因材施教。

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须知

(一)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是指三岁至六七岁这一时期,因为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神经系统方面。脑重量的增加,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人的75%,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已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成人平均为1400克);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脑电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5~6岁左右是脑电发展的第一个明显加速时期;约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清醒时间相对延长,3岁儿童睡眠时间为12~13小时,5~7岁只需11~12小时。

2、幼儿的游戏方面。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如爬、跳等。

3、言语的发展方面。幼儿期是一种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其3~4岁词汇数量的年增长率最快,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词汇内容丰富和深化,词类范围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积极词汇较婴儿期大大增长;语法的掌握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认知的发展方面。随着言语的发展,记忆在不断的发展,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对增长,对信息的接受和编码也在不断的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最初实物、数和类的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5、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方面。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社会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中自尊感稳定与学年初期,应着重培养。自我意识发展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思维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倾犯行为和社会行为最早出现在此期,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儿童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和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同伴关系,并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总概括为:第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形式;第二,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第三,是口头言语熟练掌握的关键时期;第四,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课题;第五,同伴关系尤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第六,品德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第七,自尊感稳定于学前期。

(二)了解家庭氛围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居住条件。居住条件的好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休息的质量,也影响着身心的发展。如随着城

市独门独户的增加,给孩子的同伴交往带来减少问题应引起注意。

2、家庭物质条件。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家长不会吝惜,但应注意理智。

3、家庭结构。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也要保持完整的家庭,有益于孩

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4、家庭氛围。氛围是一种精神环境。家庭氛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氛

围:营造和谐、平等、开放、快乐的家庭气氛。

四、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正影响例子

一个男孩子懂得“一个有良心的孩子都要回报养育之恩”的道理后,过生日时,不在吵着向父母要好吃好玩的,而是去问妈妈:“我是怎样长大的?”妈妈告诉他:“你小时候我的工作很忙,是姥姥把你养大的。”男孩很感动,当他听说姥姥60岁生日快到了,便利用课余时间悄悄地折了60只纸鹤。姥姥生日那天,待全家人的生日礼物都送完后,他把纸鹤窜起的花环戴到姥姥的脖颈上,并轻吻了姥姥。姥姥感动得哭了,她说,这是她今天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二)负影响例子

六岁女孩被祖母关进鸡笼致手脚退化,并失语。她未被关进鸡笼时,会说话,活蹦乱跳;他在竹块编制的鸡笼里生活了一年多,春夏秋冬没衣服穿,饿哭时靠邻居丢点土豆或红薯进鸡笼充饥,且鸡笼里没碗;他的妈妈已死,爸爸出门打工去了。他的祖母63岁,他说:“我不但靠不住竹子(指女孩父亲),更想不到笋子(指女孩)的福。”他的祖母由于伴侣已死去在和别人谈恋爱、她只关心她会自己不会坐牢、她还嫌给女孩洗衣服麻烦。

无论从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健康方面来选择,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让我们觉得舒心,无疑是正面影响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更需要实际行动。让我们相信,播种爱,收获爱。

五、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决不能各行其是、唱对台戏,或是前后矛盾、出尔反尔。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切忌给孩子头目中灌输恐怖、迷信之类的东西。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当然不是容忍每一个错误,也不是溺爱,而是发现他们的长处,挖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让孩子在玩和学习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快乐地收获了知识。

当然,适当的反面教育、计划教育和批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遵守好这些规律,实现教育能取得佳效。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色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有平等交流、玩等的权利。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孩子的合力。

一些重要问题上,可事先达成一致,避免当孩子的面唱反台戏。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德育在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中应居首位;美育是教孩子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体育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劳育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儿童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智育必须全面发展,防止偏科。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二)家庭教育切记误区

1、心理误区。由于我们未完成的梦想或由于社会压力逐渐加大,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希望越大,那么我们的孩子压力越大。压力超出负荷,造成的后果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社会的不适。我们不

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

2、教育误区。知心姐姐卢勤把溺爱归纳为三种类型:代替型、看管型、满足型,即鸡妈妈似的溺爱。爱,不能只是看管、代替和满足,我们的孩子还需要放开,如果说孩子是风筝的话,父母应是那根风筝线,起着引导、鼓励、再鼓励,并把握好度的作用。让他们去实践,有一天他们会创造比我们更强的未来。

3、形象误区。言教也要身教,父母的形象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好自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撒一粒种子,生长出来的的确还是瓜和豆,关键在于他们有什么作用。

4、行为误区。耳濡目染,定型思维,驱之不去。父母的行为,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影响着他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他们成为明天社会所需要的一代。

5、语言误区。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有一天会有爱的成果收获。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让他们相信自己,才会有迈出前脚的一步。

(三)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丢掉不健康心态

1、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素质。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父母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等和不断学习。如归因方面,父母对孩子应有正确的归因,避免归因偏见,例如行为中心偏见在知觉他人时,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认为许多情景因素在影响他的行为;自我暴露方面,可适当向孩子暴露一些父母也有的不足之处,也需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同伴是朋友。合作方面,要想孩子和父母合作,平常注意做到和孩子沟通,做到榜样效应,让孩子知道回报;学习方面,没有天生做父母的父母,只有学去做怎样做父母的父母。

2、丢掉不健康心态。一是丢掉补偿心。目的在于找回平常心,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中的不平常。有了平常心,多几分理智多几分爱,毕竟目前我们知晓的一代圣君朱元璋,一代伟人如等,他们的成长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他们的父母也是平常人,奉献的是一颗平常心,拥有的是一个不平常的孩子。当然,英才豪杰毕竟也只是少数的少数,不可以把昨天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加给孩子,因为孩子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给他爱。二是丢掉反常心。父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总是没有尽头的,用一颗平常心去培养孩子,相信有一天,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归属,也许还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比毕竟是有害的,花时间去吹捧,还不如花时间去赏识孩子的长处,让他得到应有的发展。三是丢掉虚荣心。孩子考试好了,到处炫耀,好似在自己脸上贴了金。反之,则拳打脚踢、冷眼相待,把缺点看成是孩子的耻辱,把特长当成孩子的摇钱树……虚荣,跨进了门槛,你意识到了吗?作为父母,只是一个领路人,陪伴者,只是一段路陪孩子走而已,不能追寻他们一生,虚荣会害了孩子,也会害了自己。四是丢掉惧怕心。生个女孩怕受欺,生个男孩怕学坏。父母要培养女孩勇敢面对的精神,遇事不慌不乱,授予她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告诉他的责任是什么,如在家保护家园,长大保卫祖国等。惧怕并不会解决什么,关键在于怎么样才是保护。

(四)家庭教育中的健康关注

1、衣与健康。如新衣服上有大量病菌,新买时,应先洗后穿,且孩子的衣服单独洗涤护理,衣服注意储存,出现霉斑会伤害到孩子;服装原料为棉、麻等,种植中使用杀虫剂、化肥和草剂等,导致农药残留于纤维中,伤害宝宝的皮肤;储存面料时使用的防腐剂,会导致过敏,呼吸道疾病。

2、食与健康。合理膳食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全面供给、平衡供给、合理烹调。

3、住与健康。如噪声影响身心健康,一般认为强度在55~65分贝以上的对人体会造成伤害的声音便是噪声。如水受到污染,人体的健康首当其冲受到伤害,有可能导致某XI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避免噪声。孩子的生存空间不外乎三个:家居空间、社区空间、学校空间。家居空间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影响是第一位的;居住环境,孩子的玩伴应是父母选择住房的一个重要因数;优美的校园景观、奋发向上的同学、爱业敬业的老师构成整个学校空间。

4、行与健康。人的行为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对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着重在于培养行为,以促其社会适应。需要从同伴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移情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能力等方面来培养。

(五)手拉手——反馈检验

1、帮孩子开启“我能行”大门。卢勤把“我能行”归为六种力量:一是赏识的力量——相信你能行。成人赏识的目光,能使孩子创造出奇迹;二是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三是发现的力量——你是奇迹。学会用发现的力量,金子就在你身边;四是评价的力量——你真棒。评价是一种力量,适当的评价能生发出一种能力;五是合作的力量——朋友需要你。学会与人合作市成功的开始。六是创新的力量――你能做得更好。成功只留给那些具有我能做得更好的心态人。

2、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检验。有正常的智力活动,能表现出与其年龄相符的行为和能力;乐于同人交往,如乐于交朋友、待人热情;情绪饱满愉快,如对事物能够表现出情绪安定、愉快、乐观向上;性格开朗活泼,如心情开阔、天真、乐观、积极向上、心地善良;能够悦纳自己,如自信心强,能努力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有良好的适应性,如能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生活自理能力较强,面对困难勇敢克服;有正常的行为方式,表现为:行为举止与年龄相一致、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行为总体一致,不是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3、家长的角色。家庭环境中家长应扮演什么角色?孩子的朋友、孩子的领导、孩子的兼职教师、孩子的保健医生、孩子的榜样和导游。家长要尊重和信任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平时做孩子的朋友,关键时做孩子的领导,在一些原则问题和重大事项上必须由家长做最终的决策,而不能迁就孩子的任性;做孩子的兼职教师,讲应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身教比言教更有效,更重要,每一位家长都应给孩子树立榜样,带着孩子去做;开明的家长不做“轿夫”,而当“导游”,引导孩子在人生旅途中前行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向孩子介绍“旅行”路线;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95-269.[/M]

[2]吴增强等.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05).a,411-412.b,422.[/M]

[3]张瑞芳.纵观我国学前儿童家教的历史和现状[EB/OL].

[4]杨浩然.家庭教育的金钥匙[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09).a,7-23.b,31—44.[/M]

[5]卢勤.好父母好孩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04).a,6-20.b,139-151.c,201-219.[/M]

[6]宋宁等.班级心理教育手册:幼儿版[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05).4-6.[/M]

[7]郑晓边.心理变态与健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6.[/M]

[8]李丹.学校心理卫生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08).252-271.[/M]

篇7

二、学前儿童教育类游戏界面色彩应用分析

1.《寻找小不点1-10》界面色彩分析

《寻找小不点1-10》是由荣获多个奖项的“Lazoo儿童图书系列”制作班底携同BabyFirstTV为儿童带来“OOKII大世界”。所有的内容从数字和语言以至音乐和艺术均由教育专家研发,很值得家长的信赖。该应用适合5岁以下的儿童,其内容展现的形式像捉迷藏,很有趣味性。应用中以六种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广东话、韩语和日语)学习数字,而且每一个数字寻找都有10款神奇变化背景,每一个场景颜色都不一样,而且丰富饱满。主界面,采用暖暖的鹅黄色作为背景,关卡选用浅绿色,整个画面主次分明,和谐惬意。两个场景的界面,左边的图是其中一个场景,该场景以树木为主,树木的形状采用儿童手绘方式呈现。场景中主要使用红色、黄色和不同层次的绿色为主。背景采用淡淡的米色,和树木颜色形成反差,突出主体,整体自由而和谐。红色和黄色的物体是不停变化的,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从而发生交互行为。右边的图以星空作为背景,蓝紫色的静谧,儿童内心感到宁静和安谧。天空中的飞机可爱的造型,亮丽的颜色,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可以简单且愉快完成交互。这款游戏画面清爽,色彩柔和,儿童在娱乐中感到温暖和幸福,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

2.《叫叫儿歌派对》界面色彩分析

《叫叫儿歌派对》是由成都铁皮人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好玩的儿童音乐游戏,适合的年龄段3-8岁。色彩设计是其中一大亮点,游戏的开始界面内容很简洁,背景色以黄色为主,界面的明度大,很快吸引儿童的注意。每一首歌都以一种颜色表示,如果喜欢绿色就可点击“两只老虎”歌曲就行互动,既能保护眼睛又能让儿童内心平和。左右的箭头用红色表示,红色属于光谱里光波最长的一种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产生兴奋和激动等情绪,给人以提示和警告作用。这里提示小朋友可以向右浏览。每一首歌的界面色彩都是跟自然相关。“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游戏界面背景色是蓝色,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这个颜色的明度比较大,纯度比较高,给人一种平静和安详。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就好像在云端一样,安静而幸福。点击的对象是小鸡,小鸡是用黄色表示,学前儿童在玩游戏的时候对暖黄色的热爱,能够加大交互力度。学前儿童在玩歌曲游戏当中就好像在蔚蓝的天空下享受美妙的音乐,色彩和交互的紧密结合为这个游戏增添的趣味,同时也给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奇妙的体验。其余的歌曲界面构成一样,只是通过改变色彩和动物或人的形象,给儿童带来不同的环境体验。

篇8

二、选择适合小学生思维特点的歌曲,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小学音乐教师在儿童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来看,他们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不过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关系密切,具有很大的形象性。同时,他们组织概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场景联系起来,但是他们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进行声乐教学,要注意结合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儿童进行声乐教学,可以更直观地进行帮助儿童声乐学习,儿童在他们熟悉的情境中通过他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完成学习,就会用积极的情绪状态去思考问题,帮助儿童建立和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联系。在此前提下,小学生有可能对教学活动产生独特的体验,进而对声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声乐学习情感。比如,在对小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时,小学音乐教师要选择与学生适合的歌曲。比如《卖报歌》、《劳动最光荣》等,这些比较适合儿童歌唱的歌曲,不但能够激发小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还能让他们对周围事物展开积极的思考和体验。而且歌曲别的艺术手法和音乐语言,具体、生动、活泼的音乐形象,可以让儿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他们周边熟知或者陌生的环境进行再次观察,丰富他们幼小的心灵世界。还有一些简短的、格调比较轻快的世界各地的优秀歌曲,更是可以帮助儿童扩大视野,激发他们的联想,丰富他们的想象。

篇9

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是我国对儿童智力开发的重点基础教育。儿童的学前教育主要依靠家长及教师的引导,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促进儿童大脑各部位功能逐渐完善。由于学龄前儿童正处在人生中智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阶段,因此,科学的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及家长运用正确的教学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儿童的学习模仿能力,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然而学龄前儿童也同样处于心智极不成熟的时期,这时家长及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出现些许差错,都将影响孩子的日后发展,因此只有谨慎对待孩子的学前教育,才能确保孩子心智的正常发展。

1.2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

学前教育主要针对3-7周岁孩子进行的保育和教育,其思想最早由德国教育家提出并推广,到现在为止,学前教育的思想已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我国也开始了学前教育体系的构建。然而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较晚,国内缺乏专业系统的幼师培训学校,导致我国现有大部分幼师文化素养不足,无法满足儿童在智力发育时期的教育指导需求,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育,也阻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2我国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2.1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专业的教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作为我国重点的基础教育,由于其发展的时间较晚,而且国内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机构,导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前教育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不足,只能根据教师自身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课程过于单一,且缺乏趣味性,降低了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此外,由于我国教育体系为应试体系,因此,国内学前教育机构难免将重心放在儿童的学习成绩上,一味的填鸭式教授儿童书本上刻板的知识,忽略了对儿童想象力及创新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儿童缺乏了自主学习能力,对儿童日后的学习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

2.2学前教育过于偏重智育教学

学前教育作为对儿童智力开发的一门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将教学重心放在智育教学上,从而忽略了对儿童心理的培养。儿童处在一个心智极不成熟,却最易塑造与发展的敏感时期,过度的智育教学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儿童的智力,却限制了儿童自身的发展,容易扭曲儿童的学习观,导致儿童为学习而学习,丧失了学习的创新能力,造成儿童日后自身综合素质修养不足,不利于我国的稳定发展。

2.3缺乏优良的学前教育环境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国内缺乏对幼师专业系统能的教学机构,导致国内高品质幼师少之又少,现有多数幼师文化素养不足,而高品质幼师往往被经济实力较强的学前机构聘用,这些机构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但入学费用过高,只有一小部分人群能够承担起这些费用,而其他学前教育机构,由于缺乏资金,无法为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教授课程也过于单一,忽略了对儿童学前的心理教育,限制了儿童心智的发育,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3我国家长对学前教育认知的误区

3.1过于关注孩子的知识储备,忽略孩子的学习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在日后拥有更大的竞争实力,不在学习的起跑线上落后别人,往往会选择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而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故而家长及幼师在对儿童进行引导教学时,也将重点放在应试方面上,限制儿童喜好玩乐的天性,将儿童禁锢在枯燥的书本中,一味的教授孩子上学的基础知识,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感受,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过度的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儿童在心智发育期只接受填鸭式教育,磨灭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对知识只能做到死记硬背,无法做到融汇贯通,影响儿童日后学习与发展。

3.2为孩子制定过高的标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放在教学事业上,这也就造成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是我国家长的普遍心理,而学前教育恰恰满足了家长的这一心理。因此大部分家长为了自己的心愿,不顾孩子的意愿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同时家长也忽略了儿童的心智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为孩子制定过高的标准,导致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时,学习压力过大,反而阻碍了儿童的智力发展。

3.3国内学前机构大多按小学模式教学

学前教育时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上学前发展心智水平,让孩子能更好的接受日后的教育。然而国内多数学前机构曲解了学前教育的涵义,将学前教育理解为小学教学的预备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立的课程也多与小学课程相关,过度的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孩子心智发展的培养,导致孩子心智发育缓慢,对孩子日后求学造成一定的阻碍,失去了学前教育的意义,对我国教育事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篇10

(二)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对他们将是受益终身之收获。如通过国外教育中较为普遍的小组讨论、抢答、实演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意欲,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活动,并督促并指引起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博爱仁爱厚爱,建立师生高品质沟通

(一)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平等博爱。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这无疑会给很多留守儿童带去无形的伤害。而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围绕学生的意识展开,好学生的判断标准也是按成绩和心理的安定程度两方面来考量。因此教师在努力通过教学提高留守儿童成绩的同时,理应秉持平等博爱的观念,不将个人情绪和偏见带入教育教学中,平等对待,力求留守儿童人群的心理安定。

(二)重视教育性别平等,鼓励男女两性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社会文化中长期存在的一些性别观念,如学习中男生更擅长数学、女生更擅长语文;德行上男生应当阳刚绅士,女生应该温柔淑女,而这些性别观念并不能客观、公正而全面地表达男女性别的丰富内涵。目前我国在既“单一性别”教育模式后也出现了“重性施教”的举措,然而过分强调社会性别的差异,有可能让留守儿童产生诸如“生理性别导致智力差别”等不正确的潜意识,不宜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教师在学科教育时应加强对社会性别(gender)的理解和学习,尊重两性的共性与不同,承认男女两性发展的多样性,避免根据社会预定角色进行刻板教育。

(三)减少对留守儿童自身属于特殊群体的心理暗示。留守儿童处于社会化早期阶段,往往借助外在环境,尤其是身边人们的反馈信息进行自我定位。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目的之一是培养起成为人格健全。给留守儿童贴上弱势的标签,故意地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和疏导,必然会对其造成负面的心理暗示,形成其弱势身份的意识、导致自卑性格的强化。教师应尊重留守儿童人格,呵护其自尊心,通过合理、恰当、有度的方式关爱留守儿童,用同理心在有意中无意间给予其提携和帮助,增强其自信心、被尊重感、平等感和存在感。

三、连携高校社团与相关媒体,打造多元校园生活

(一)与高校社团长期联合、让大学生回乡支教活动形成传统。除设立文体活动小组,定期举办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加强其凝聚力和归属感外,可以通过本市出身、在外地高校就读的大学生集结回乡支教,为留守儿童带来新鲜而多样的体验,给予精神上和心灵上的支持和帮助。如南开大学阜兴会是以安徽阜阳籍在外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社团组织,借学校号召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连续多年于暑期组织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天津高校学子到安徽阜阳县朱寨中学和新村中学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教学科目除了英语口语、趣味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诗词、写作等,还有话剧表演、植物鉴赏、岁寒三友、素质拓展等。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虽然支教时间不长,但意义却非同寻常,比起短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们的深彻的感染与深远的影响,让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对未来有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与憧憬。很多当年的留守儿童与支教队员一直保持联络,把支教队员当成知心兄姊,并在他们的激励与帮助下考入支教队员曾经就读的高校。各地学校可以以此为范例持续常年稳定地开展。对于受支援留守儿童和高校社团人员而言可以说是双赢策略。

篇11

其次,儿童读物也是小学生主要的课外读物。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也包括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阅读鉴赏作品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想情感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再次,在小学教育中,必须要对小学生开展一些必要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也必须要有丰富的材料。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儿童读物本身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题材比较多,体裁上也比较丰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的开展课外活动,包括儿歌的朗诵、故事会、戏剧话剧表演等等,这些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会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最后,儿童文学作品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性格特征等情况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有利于教师走进小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使教师在学习以及生活中更加容易亲近学生,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教师。因此,小学教师要不断通过儿童读物使自己保持一颗童心,使自己更加具备作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儿童读物

篇12

儿童文学的主要受众是低学龄段的学生,它通过浅显易懂的词汇将世界各地的奇闻异事描述得非常的优美,不仅可以极大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也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受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并未意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未充分发挥出儿童文学的优势。即使部分语文教师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受个人能力的限制也无法将儿童文学与当前的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这些也极大地影响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家长们也是各执一词,虽然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这些矛盾有所缓和,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仍然沿用之前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没有充分重视其地位,从而影响到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育和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

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上分析,大部分的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提及到了儿童文学内容。它通过改编或者是创新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小学的语文教育。同时,在部分语文阅读材料中,儿童文学也占据了较大的篇幅。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有计划地通过儿童文学渗透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也是非常有利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尽可能地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活跃语文教学氛围,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然后使其在此基础上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升,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如果单纯依靠教材来进行引导,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在当前各种技术的全面发展下,部分学生对于语文教学产生了抵触的心理,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趣味性的教学改进,充分的尊重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则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

(一)儿童文学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儿童文学能够帮助教师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充分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维,以此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对于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也是十分有利的。在儿童文学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很好地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自身也要有计划性地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儿童文学的研究与学习中实现个人文学素养的提升,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

(二)儿童文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中所描述的部分内容学生在当前的生活中是无法感受到的,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却是非常珍贵的信息,不仅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帮助他们了解更多未知的世界。儿童文学中的图片及文字描述可以很好地陶冶学生的审美。同时,文字内容上更多的是反映世界的真善美,这些对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儿童文学的影响下,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人生真谛,并且在这些意识的指导下去帮助周边需要帮助的人群,尊老爱幼、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等良好的习惯都可以很好的传承下去,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培养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逐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接班人。相较于语文教材而言,儿童文学在措辞与意境的塑造上更加的优美。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文学的地位,适当地引用和借鉴部分内容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趣味性的引导下缓解学习压力,从而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