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09:25: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对茶文化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认识观(epistemology)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所学的知识?我们对知识获得的看法如何?我们对于知识和认知的看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的?这些问题就是认识观(epistemology)所关心和探讨的问题。心理学所研究的认识观,简单一点来说,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的看法和观点。认识观作为个体对知识本质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一种观念,不仅影响到个体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解释和评价、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以及最终的学习结果,而且对个体的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1.1个体认识观(personnel epistemology)
Perry(1970)[1]认为个体对于知识和认知的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及经验的增长沿着固定的发展阶段而变化的。他提出,个体的认识观的发展可以分为九个阶段。在这九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个体逐渐从无条件相信权威,相信绝对的对错(第一阶段)向开始认为自身多有的知识是有条件的,而权威所带来的知识是绝对的(第四阶段),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有条件的和依赖于一定的情境的(第五阶段)转变。而在后四个阶段中,Perry更多的是强调了承诺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从在某些领域建立初步的承诺并体会到由此带来的控制感(第七阶段)到最后构建完成自我同一性(第九阶段)。Perry的认识观理论为其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心理学家做了与其相类似的研究(Knefelkamp,1999;Moore,1989,1991)。也有一些心理学家(King & Kitchener,1994;Kuhn,1991)对Perry的九阶段的认识观发展模型提出了质疑,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知识观发展的模型。
1.2认识观信念
随着对知识观发展阶段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研究者对认识观的结构产生了兴趣。对知识观的定义,结构和测量的研究开始于Schommer(1990)[2],他提出了认识观由五个相互独立的维度构成:结构、稳定性、知识来源、控制和知识获得的速度。但是根据他的量表所进行的研究只能发现四个因子:知识的确定性(知识是可以确定的还是随情境而变化的),知识的简单性(知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互相联系的),能力的先天性(能力是固定的还是可以增长的)和学习的快捷性(知识的获得是快速还是渐进的过程)。而第五个纬度,知识的来源则没有在相关的实验中显现出来。根据其结构理论,Schommer设计了一个由63个项目组成的认识观问卷,即现在被广泛使用的SEQ问卷(Schommer Epistemological Questionnaire)。
2.文化差异对认识观的影响
2.1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结果
认识观是个体对于知识和学习的看法。毫无疑问,正如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要受到个体所在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个体的认识观也必定受到他人和所在的社会群体的影响。因此,对于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一直是认识观研究中的重点,这对于探讨个体认识观形成和转变的影响因素有所帮助。
大多数关于认识观的研究都发生在西方文化背景的内部,其研究结果也是较为一致的。如美国和英国本科学生在认识观各个方面都比较相似,除了美国学生对于所接触到的知识表现出更多的怀疑精神之外,两国学生在认识观的各个方面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由于英美两国之间文化非常相近,因此此结果并不出乎意料。
而在东西方国家之间进行的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差异更大,也更有价值。Lee(1995)[3]发现,韩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相比,在知识的确定性、知识的简单性和知识的来源上都有显著差异。韩国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更相信各个学科的知识是独立的,更认为知识的正确性是不会改变的,更相信来自权威和书本的知识。而Mori对日本学生进行了认识观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了日本学生的认识观的主要组成因素与Schommer所提出的认识观结构是不同的。而Chan(2002)[4]使用因素分析法对香港师范类学生所做的认识观研究也发现一些有趣的结果。首先,Chan提出了香港学生的认识观的四个维度:能力的天生性、知识的权威性、知识的确定性和学习过程,也与Schommer的认识观结构的内容不尽相同;其次,一方面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香港学生更看重努力,认为知识都是通过努力学习所获得的,但另一方面,香港学生的儒家文化传统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他们表现出对权威知识的质疑,以及不认同知识的确定性是不会改变的。归其根由,这是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对文化的影响所造成的。
2.2文化差异的核心影响因素:自我建构
尽管跨文化研究的结果已表明文化差异的认识观的影响显著。但文化差异是如何影响认识观的形成及其内容,却很少有研究涉及。Schommer(2004)[5]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个体的认识观与文化中个体如何处理和他人之间关系的方式密切相关,包括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即所谓的自我建构或自我观(self-construal)。Markus&Kitayama(1991)[6]提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国、日本、韩国等)中,人们将自己视为集体中的一员,对集体的其他成员有较强的依附,重视自己与集体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这被称为相依的自我建构(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而在个人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中,人们更看重自身的独立性,认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是独立的,没有必要依附于他们或者集体,因此被称为独立的自我建构(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Schommer认为,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自我建构方式的不同,对于理解个体的认识观差异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学习者在课堂中对教师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对权威的态度。相依的自我建构者更愿意相信来自权威的知识,而独立的自我建构者则认为知识来自于自身对知识的评价、讨论和批判性思维。
当前一些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结果对Schommer的理论进行了验证。Heath(2005)[7]对亚裔学生以及美国学生所做的研究结果也显示:生长于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中的相依的自我建构者更相信权威的知识,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理解理论;而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独立的自我建构者更愿意独立地对知识的可靠性进行评判。
3.结语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文化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个体的认识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东西方文化差异,被归纳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之争,其实质则是自我建构方式的差异。显然,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自我建构方式(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对待社会中其他成员的方式)会反映到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态度中,并对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文化差异对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认识观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并影响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及行为;(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会形成不同的自我建构方式,并对不同文化中个体认识观的差异起决定作用。
4.研究展望
认识观问题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些年来,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一些跨文化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领域,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1)认识观的研究在国内还比较少见,因此跨文化研究的比较往往缺乏国内大陆个体的参照。作为接受悠久的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国内大陆个体,必然在认识观上有相对特殊之处。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对大陆学生的认识观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并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2)当前研究更多的是针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认识观的影响。实际上,即使同为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其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在东方文化的内部分析其文化差异对认识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Perry,W.G.Forms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A scheme.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0.
[2]Schommer,M.Effects of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on comprehens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498-504.
[3]Lee,B.Differences in the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of Korean and American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academic writing task.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1995.
[4]Chan.Exploratory study of Hong Kong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epistemological beliefs: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implications on beliefs research.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27):392-414.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网络调查为主要方法,请一些院校的同学在各自专业的qq群上邀请同学参与问卷调查。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13份,其中有效问卷113份,回收率100%,问卷容
量113.
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92.92%)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在生活中较常或更常遇见“草根”一词,又有53.98%的大学生认为他们自己本身就属于“草根”一族。有55.75%的对“草根文化”持中立态度,而37.17%的大学生对此则表示欣赏与尊重。对于“草根文化”的精神作用方面,大多数(87.61%)的大学生认为他是一种相对积极的文化,也有2.66%的大学生认为它是一种低俗的文化。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草根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他们也认为“草根文化”良莠不齐,需要规范与引导。
(二)调查问题分析
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已对“草根文化”都有一定的认识,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比较喜欢这种产生于民间的原生态文化。但是这其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
1、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等的接触机会较少。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高达53.9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本身就是“草根”的一员。而却仅有37.17%的大学生对“草根文化”持欣赏与尊重的态度,这表明这其中有至少有16.81%的大学生并没有对“草根文化”表示欣赏之情却认为自己是“草根”的一员。也就是说,这些人并不想成为“草根”,但是他们却成为了草根的一员。再进一步说,就是他们的文化追求是有别于“草根文化”的内容的,但是他们却身处于“草根文化”之中,参与并融于“草根文化”当中,或者说,“草根文化”反应了“草根阶层”的现实意志和思想意识,而这些现实意志与思想意识与他们自身的意志与思想却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对于这些现实意志与思想意识的表达方式他们并不表示赞赏。对于前者,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主流文化或者精英文化接触的机会较少,而“草根文化”却比较广泛地分布在自己的身边,使得他们不得不参与其中。而对于后者,我们知道,“草根阶层”是以相对比较弱势的阶层,虽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总的说来,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多处在消极、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成为热点的时间不长,在文化的自我认识上的不清晰,以及立场上的变动性大,大学生们认为自身处于这个阶层,表明他们的学习或者追求在某些曾度上与“草根阶层”有相似之处,自我认识比较消极,但是他们对文化的追求又比较高,对于一些“草根文化”的传播方式他们就不太喜欢了。
2、许多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得他们对文化的追求陷入误区。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一群接受过大学教育,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是我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但是调查中我们却发现,73.45%的大学生认为“草根文化”
是一种平民文化,53.9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就是“草根”的一员。不然看出,许多大学生在还没有真正地步入社会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归于平民阶层了,把自身归为相对弱势的阶层,或者说他们对生活的追求相对消极了,“草根文化” 是一种远离了价值取向的文化,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产生于平民或民间文化,本身所感染的是来自于“草根”阶层朴素的气息,从而使得“草根文化”本身缺少价值取向的定位,因而也就无法帮助“草根”阶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认清这种文化的意义,甚至模糊了个体自身的价值取向,而且大学生接触草根文化主要是通过网络接触的,“草根文化”借助于网络之后,迅速扩大起来,这种形式下的文化更容易和感性的娱乐方式相结合,它们常常只顾忌个体此时彼地的感观感受,市侩之气比较足,若不加选择地认同,难免会陷入庸俗、低俗之中,文化自身境界也无法提升。加之文化自身缺少倾注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思考,缺乏历史的沉积和精髓的提升,在当今社会的显示环境中和网络缺乏规范的环境下,不仅无助于这种文化认同的个体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无法帮助他们正确的面对现实,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利己主义、消极思想和仇富厌世等不良影响。所以这就使得大学生在思想上,在价值观上产生了比较消极的影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应该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祖国希望大学生能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大学生是要为平民服务的,大学生要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就应该尽可能地提升自己,锻炼自己,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最终还是要成为平民,但是大学生应该有积极的价值取向,有崇高的理想、积极进取并为之努力奋斗。
3、许多大学生对“草根文化”的认识不足,过分信任草根文化。
我们知道,虽然“草根文化”的风起云涌从一定意义上看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补充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了文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主流文化进行了辅助和补充,使文艺体现出了真正的“雅俗共赏”之特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草根文化”也制造了很多无节制的娱乐垃圾和选秀泡沫。与形式的雷同相比,内容的苍白和表演的劣质对这类节目的杀伤力更大。一些节目在选拔过程中选手和主持人丑态百出,有的节目的获胜者明显带有不健康的印记,不仅让观众腻烦,还对青少年有着不良的导向。这种明显的低俗化倾向让很多学者感到担忧。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用“恶俗”评价此类节目,认为其既宣传了一夜暴富的错误价值观,更在审美导向上乏善可陈,有些节目和作品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含量微乎其微……我们发现有15.9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规范“草根文化”,应该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可见部分大学生对“草根文化”过分信任,这可能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导向,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 建议
(一)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一些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接触机会相对较少,这就使得他们在缺少了对高质量精神食粮的获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
一、经常在校园内开展适合大学生接触的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活动。主流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所积累下来的具有积极价值取向,迎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经常置身于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等会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让适合大学生健康法阵的更多元的文化进入校园。不同人对不同文化的亲近度各有不同,通过引入多元得文化,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选择适合自身需求地健康文化,跟有利于营造一股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得更多大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形势,服务社会, 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尽职尽责的担负起新时期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培养大 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我认为,应从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崇高信念、远大理想,集体观念、团队精神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要通过大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增强这些方面的教育,比如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就时下发生的一些时势与大学生分享,并在其中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等加强大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得教育,促使大学生对自身使命与责任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规范网络环境
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对于“草根文化”这种大众文化当中。然而这种借助于互联网的文化传播方式确是与商业价值相挂钩的。因此,这种可以创造商业价值的文化在向商业利润的转化中也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各种经济规律来运作。然而在寻求文化的商业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自身的发展。在文化的 发展中,文化自身的发展和商业运作模式如果不能很好的结合,无法有效的解决二者之间的分歧,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所以,我认为,政府应该出手干预商业运作对文化的传播,对于一些恶俗的、低级趣味的、拜金的、带有消极意味的文化应该加以规范、限制,以便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世界。
四、总结
总的来说,较大部分同学对于“草根文化”的认识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出了一些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以及思想状态。应该对这类学生加以指引与教育。同时“草根文化”作为一种植根于民间,反应平民现实意志与精神世界的原生态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流派,它的存在有它丰富的意义与积极的作用,只要加以疏导,必将成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朵奇葩。
附:关于大学生对“草根文化”认识的调查问卷
XX年,注定是属于草根的年代,当旭日阳刚、西单女孩走红网络,登上春晚后,当微博打拐彰显出草根力量不可估量的潜力时,越来越多的草根从地下室、出租屋、地下通道里走出来,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那么您对“草根文化”持何种看法呢?
1.日常生活中,你感觉“草根”这个词常见吗?
a.非常常见 15票,13.27%
b.比较常见 60票,53.1%
c.一般 28票,24.78%
d.较少 8 票, 7.08%
2.你认为什么是草根文化?
a、不被主流接受的文化 6 票,5.31%
b、只在民间流传 26票,23.01%
c 、网络文化 11票,9.73%
d、平民文化 83票,73.45%
e、其他 1 票,0.88%
3.你认为自己属于“草根”中的一员吗
a、属于 61票,53.98%
b、不属于 36票,31.86%
c、其它 14票,12.39%
4.你对草根文化的态度是
a、无聊,不关注 3 票, 2.65%
b、鄙视 1 票, 0.88%
c、欣赏、尊重 42票,37.17%
d、一般 ,不排斥不反对 63票,55.75%
e、其他、 2票,1.77%
5.今年在春晚播出的《春天里》收到广泛好评,请你谈谈把草根文化搬上舞台的看法。
a、值得认同,新的文化形态 70票,60.95%
b、不认同,虽然偶尔有好作品,但是品位低 7票,6.19%
c、随便,无所谓 16票,14.16%
d、有一些认同,有一些不认同 16票,14.16%
6.你如何看待草根文化?
a、是一种必然的流行 16票,14.16%
b、低俗文化 3票, 2.66%
c、积极的一面大于消极的一面 83票,73.45%
d、消极的一面大于积极的一面 8票, 7.08%
7.你认为草根文化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吗?
a、属于,只要具有教育人、启迪人、鞭策人,主宰并传承着社会文明的文化形态,都属于社会主义文化 87票,76.99%
b、不属于,来自于民间,没有经过权威机构认证 8票, 7.08%
c、不知道,无所谓 11票,9.73%
8.你认为,“草根”的流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多选题)
a.引起社会注意,提升底层社会的话语权 72票,63.72%
b.补充中国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使文化更加多元 43票,38.05%
c.增加底层公众的社会认同感 29票,25.66%
d.与精英之间的裂痕越拉越大 2票,1.77%
9. 你认同:“无论什么文化,只要能够以正面的思想影响人的就是好文化,所以优秀的‘草根文化’也是社会的主流文化”这个观点吗?
a、认同 79票,69.91%
b、不认同 24票,21.24%
c、不知道 6票,5.31%
10.你觉得有必要规范“草根文化”的发展吗?
一、引言
语言、文化与思维密切相关,故有思维只是脱去外衣的语言之说。通常当你掌握了一门外语时,你同时也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由它自己特殊的思维结构构建的世界,只有理解了一门语言的文化思维模式这一深层的文化结构,你才能真正把握一门外语的神韵。而忽略不同语言的文化思维差异势必会对学生未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直接不利的影响。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对外日益开放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活动正在全方位、多层面地展开。经贸外语专业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专门机构,其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文化思维差异的内容将对跨文化人才培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语言思维方式差异入手对经贸外语专业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启示进行探讨。
二、文化思维差异对跨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思维方式必然作用于人的行为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成为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一般人都会习惯于用自己语言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维,并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必然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思维,这种误解常使交际双方陷入被动、僵局乃至最后交际的失败。而真实的交际过程中,一方发出的语言信息是用本国语言思维编码、建构的信息,接收者则是以另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破译、结构,这就极有可能发生误解。国内经贸外语专业人才是跨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会直接影响商务洽谈的结果。国际商务谈判受到各个国家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张礼卿,2005),而其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这是他们区别于另一民族或群体的显著特征。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会形成一种语言特有的文化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文化思维差异导致了国际商务洽谈中的文化碰撞乃至冲突,甚至导致洽谈不欢而散。因此,文化思维差异对外语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三、文化思维差异的主要表现
(一)风俗习惯的思维差异。
在国际商务洽谈中通常会有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交活动,如宴请、喝茶、喝咖啡等。这些活动往往直接受各国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谈判双方若能设身处地地兼顾对方的风俗习惯,这必然能为洽谈创造和谐的氛围,从而促进交易的达成,反之则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如阿拉伯人在社交活动中常邀请对方喝咖啡,依他们的习俗,客人不喝咖啡是很失礼的行为,拒绝咖啡对邀请人来说是一种侮辱。又如,芬兰人在生意达成后,通常会宴请对方,并邀请对方洗蒸气浴,他们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示对客户的欢迎,并借此加深友谊,甚至在洗蒸气浴的过程中还会达成重要交易,因此受邀请人是断然不能拒绝的。
(二)空间观念的思维差异。
空间观念理论认为生物与外界间的关系除自己的肉体界限以外,再向外扩展还有一个有机体的领域,这是要求自己有一个领地范围并对这一范围加以维护的行为。文化的不同,使人们对空间及其有关的交际规则有不同的需求,空间范围给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带来的联想和感受也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文化间个体所习惯维护的个人空间范围的差异尤为重要。如在英语族文化中,一位客人就餐,先到了一个餐馆,其周围的环境,如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就成了他的临时领地,后到者宁可等候空桌也不愿与其同桌,因为他们彼此尊重维护对方与自己的空间。
(三)时间观念的思维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对待时间上有着不同的看法,甚至在同属于一种文化的国家之间也有差异。如美国和墨西哥的时间观念就大不相同,前者时间观念强,后者相对淡薄,这使得两国商人容易出现激烈的摩擦。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人工作和生活节奏快,时间观念强,人们信奉“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因此在商务谈判中都很准时。但在某些经济落后,或是文化背景特殊的国家,人们往往不太重视时间,不讲究准时参加商务谈判和宴会,有时甚至有意识地拖延时间,以显示其地位的珍贵。因此在商务洽谈中,显然不能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对方,否则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四)汉语族文化重形象思维,英语族文化重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汉语族汉化的重要特征,它广泛地运用于形象的感觉、知觉、表象及想象、联想和幻想,并在其中融入思维者的强烈的情感意志。其特点是注重直观经验,以感觉、表象为依据对表象进行类比分析,强调相似、相关性。而英语族文化则注重抽象思维,它用抽象的思维分式进行概括,并用抽象的概念、数字、推理等进行思维。汉语族文化偏重形象思维方式,追求的是以形见理。而西方人的抽象思维方式则追求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其特点就是注重综合性的分析,提取本质的属性,而抛弃那些非本质属性,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英语族文化严格区分主、客体,汉语族文化则注重主、客体相融。
英语族文化尤为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于严格区分主、客体,因此其语言的主动与被动两个范畴始终是泾渭分明。而汉语族文化的思维多以“人”为本,一般不分主体与客体。比如汉语中常出现“有人说”,地道的英语应该说“I was told ...”,而不能说成“Some one told ...”。类似的说法在英语中有很多的例子。经贸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若忽视了不同文化对主客体思维方式的差异,必然会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有效实施。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受潜在的思维习惯的支配,对同一事物研究的着眼点及引起的联想是迥然不同的。
四、结论与建议
文化思维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会起到一种导向性的作用,了解外语族文化与本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将有助于跨文化交际人员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诸多研究结果,如王墨希(1993)、张红玲(2007)表明文化思维方式差异对参与跨文化交际人员的书面表达、书面信息的获取能力、商业交往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商务交流的双方通常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及不同的价值观。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评价对方,应根据对方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交际风格制定和修正自己的交际、谈判策略,这样才能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否则会增加交际难度,最终可能导致交际失败,无法达成协议,丧失商业机遇。
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化呼唤着新型的人才,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经贸外语专业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前沿机构,在外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思维方式的传授,从文化层次真正把握一门语言。此外,在学习外国文化知识及思维方式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外族与本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对比学习与认知,这样的人才方能真正适应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需求。
参考文献:
一、中俄企业文化对比分析
目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不同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其中《中国企业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组织成员共同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独具企业自身特色的信念和行为准则。本文采用霍夫斯泰德企业文化模型对中俄两国企业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该模型具有五个指标,从不同维度反应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分别是“权利差距”、“防止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和女性化”和“长期、短期导向”。通过对中俄两个国家企业各指标指数进行对比,有以下发现:
俄罗斯企业同中国一样,都拥有较大的权力距离,而且在男、女性化方面均没有明显的特征。不同之处在于,俄罗斯企业显示出极高的不确定性规避,而中国则相反。同时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上,中国企业是典型的集体主义,而俄罗斯企业则没有明显特征。长、短期导向维度方面,中国企业是典型的长期导向,而俄罗斯企业则坚持短期导向。
二、中俄两国民族文化对比分析
如果说把企业比作一棵树,那么企业文化就是根,而国家民族文化就是其深深扎根的土壤。中俄两国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两国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矛盾性和统一性。俄罗斯是一个十分矛盾的民族,在许多方面同时具有两极化表现。原因在于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地处东、西方文明交界之地,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产生激烈的冲突与碰撞,其文化发展深受两方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两种不同文化激烈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五千年来中国文化虽受到外侵文化的多次冲击,但都凭借其极强的包容性将这些文化融合成自身的一部分,并持续发展下来,因而中国文化有着极强的统一性。
(二)极端性和中庸。俄罗斯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民族,凡事非此即彼,没有过渡,这可能与早期俄罗斯的气候条件有关。俄罗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凉爽,春秋两季则十分短暂,这就促使其早期农民在短暂的农忙时刻拼命劳作,集中精力迅速完成大量的工作,而在秋收之后进入无休止的放松和休闲。受恶劣的气候条件影响,早期靠天吃饭的俄罗斯农民逐渐养成了易走极端、爱走极端的性格特点,并持续影响到现在。
中国人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莫过于“中庸”。所谓中庸,即在处理问题时要求把握准确的度,恰如其分、不偏不倚,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中国人相信凡事“过犹不及”,认为假如凡事都趋于极端、态度绝对化,则无论对事对人都是极为不利的。因而在处事过程中崇尚一种相对的稳态,这种稳态即为“中庸”。
(三)排外性和包容性。在某些方面,俄罗斯是一个高度集体主义的民族,比如强烈的排外性。体现在民族意识强烈,具有强烈的排斥外族精神。而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正是凭借其自身极强的包容力,将古往今来各外侵文化融合吸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并从中不断发展。
三、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基于以上中俄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分析,对于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如何有效开展,本文认为应当突出文化差异的优势,弱化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
(一)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沟通。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积极有效的开展文化沟通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要求跨文化企业能够正确认识两国之间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处,并了解其相关文化背景。在对文化差异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之后,本着“”的原则,积极开展文化沟通。人力资源部应当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借助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平台,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可,帮助双方员工正确认识文化差异,了解价值观和行事准则方面存在的不同,从而营造一种开放沟通、相互信任、真诚合作的组织氛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二)建立企业自身“合金文化”。文化没有高下之辩,不存在优劣之分,但是文化差异却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为组织带来双面影响。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企业应当能够以不同文化背景为基础,在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沟通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实际,提炼不同文化差异的优势,弱化其不足,建立企业自身的“合金文化”。
(三)实现“合金文化”。为了控制并引导文化差异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跨文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切实注意文化差异的问题,以企业的“合金文化”为中心,从而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语言问题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首要问题,这要求在开始的招聘阶段就要注重招募具有较强语言优势的人才,这样就能在后期培训中节省大量语言培训费用,而新入职人员也能快速投入到工作中,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企业内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文化培训。对于外方员工,应当加强对当地文化敏感性的培训,帮助其顺利了解并快速融入当地文化氛围,增进其对当地价值观、行事准则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对组织“合金文化”的认同,从而帮助外方员工更好更快的融入组织,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当地员工,应当着重加强对管理人员在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双方管理人员在工作的协调程度以及配合程度,确保企业管理水平能够达到组织战略目标的要求。同时人力资源部应当组织开展文化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为双方管理人员彼此沟通、交流经验、分享心得提供平台,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合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