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文化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7-25 09:25: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茶文化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茶文化的认识

篇1

1.认识观(epistemology)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所学的知识?我们对知识获得的看法如何?我们对于知识和认知的看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的?这些问题就是认识观(epistemology)所关心和探讨的问题。心理学所研究的认识观,简单一点来说,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的看法和观点。认识观作为个体对知识本质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一种观念,不仅影响到个体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解释和评价、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以及最终的学习结果,而且对个体的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1.1个体认识观(personnel epistemology)

Perry(1970)[1]认为个体对于知识和认知的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及经验的增长沿着固定的发展阶段而变化的。他提出,个体的认识观的发展可以分为九个阶段。在这九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个体逐渐从无条件相信权威,相信绝对的对错(第一阶段)向开始认为自身多有的知识是有条件的,而权威所带来的知识是绝对的(第四阶段),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有条件的和依赖于一定的情境的(第五阶段)转变。而在后四个阶段中,Perry更多的是强调了承诺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从在某些领域建立初步的承诺并体会到由此带来的控制感(第七阶段)到最后构建完成自我同一性(第九阶段)。Perry的认识观理论为其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心理学家做了与其相类似的研究(Knefelkamp,1999;Moore,1989,1991)。也有一些心理学家(King & Kitchener,1994;Kuhn,1991)对Perry的九阶段的认识观发展模型提出了质疑,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知识观发展的模型。

1.2认识观信念

随着对知识观发展阶段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研究者对认识观的结构产生了兴趣。对知识观的定义,结构和测量的研究开始于Schommer(1990)[2],他提出了认识观由五个相互独立的维度构成:结构、稳定性、知识来源、控制和知识获得的速度。但是根据他的量表所进行的研究只能发现四个因子:知识的确定性(知识是可以确定的还是随情境而变化的),知识的简单性(知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互相联系的),能力的先天性(能力是固定的还是可以增长的)和学习的快捷性(知识的获得是快速还是渐进的过程)。而第五个纬度,知识的来源则没有在相关的实验中显现出来。根据其结构理论,Schommer设计了一个由63个项目组成的认识观问卷,即现在被广泛使用的SEQ问卷(Schommer Epistemological Questionnaire)。

2.文化差异对认识观的影响

2.1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结果

认识观是个体对于知识和学习的看法。毫无疑问,正如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要受到个体所在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个体的认识观也必定受到他人和所在的社会群体的影响。因此,对于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一直是认识观研究中的重点,这对于探讨个体认识观形成和转变的影响因素有所帮助。

大多数关于认识观的研究都发生在西方文化背景的内部,其研究结果也是较为一致的。如美国和英国本科学生在认识观各个方面都比较相似,除了美国学生对于所接触到的知识表现出更多的怀疑精神之外,两国学生在认识观的各个方面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由于英美两国之间文化非常相近,因此此结果并不出乎意料。

而在东西方国家之间进行的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差异更大,也更有价值。Lee(1995)[3]发现,韩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相比,在知识的确定性、知识的简单性和知识的来源上都有显著差异。韩国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更相信各个学科的知识是独立的,更认为知识的正确性是不会改变的,更相信来自权威和书本的知识。而Mori对日本学生进行了认识观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了日本学生的认识观的主要组成因素与Schommer所提出的认识观结构是不同的。而Chan(2002)[4]使用因素分析法对香港师范类学生所做的认识观研究也发现一些有趣的结果。首先,Chan提出了香港学生的认识观的四个维度:能力的天生性、知识的权威性、知识的确定性和学习过程,也与Schommer的认识观结构的内容不尽相同;其次,一方面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香港学生更看重努力,认为知识都是通过努力学习所获得的,但另一方面,香港学生的儒家文化传统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他们表现出对权威知识的质疑,以及不认同知识的确定性是不会改变的。归其根由,这是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对文化的影响所造成的。

2.2文化差异的核心影响因素:自我建构

尽管跨文化研究的结果已表明文化差异的认识观的影响显著。但文化差异是如何影响认识观的形成及其内容,却很少有研究涉及。Schommer(2004)[5]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个体的认识观与文化中个体如何处理和他人之间关系的方式密切相关,包括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即所谓的自我建构或自我观(self-construal)。Markus&Kitayama(1991)[6]提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国、日本、韩国等)中,人们将自己视为集体中的一员,对集体的其他成员有较强的依附,重视自己与集体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这被称为相依的自我建构(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而在个人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中,人们更看重自身的独立性,认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是独立的,没有必要依附于他们或者集体,因此被称为独立的自我建构(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Schommer认为,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自我建构方式的不同,对于理解个体的认识观差异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学习者在课堂中对教师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对权威的态度。相依的自我建构者更愿意相信来自权威的知识,而独立的自我建构者则认为知识来自于自身对知识的评价、讨论和批判性思维。

当前一些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结果对Schommer的理论进行了验证。Heath(2005)[7]对亚裔学生以及美国学生所做的研究结果也显示:生长于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中的相依的自我建构者更相信权威的知识,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理解理论;而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独立的自我建构者更愿意独立地对知识的可靠性进行评判。

3.结语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文化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个体的认识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东西方文化差异,被归纳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之争,其实质则是自我建构方式的差异。显然,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自我建构方式(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对待社会中其他成员的方式)会反映到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态度中,并对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文化差异对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认识观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并影响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及行为;(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会形成不同的自我建构方式,并对不同文化中个体认识观的差异起决定作用。

4.研究展望

认识观问题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些年来,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一些跨文化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领域,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1)认识观的研究在国内还比较少见,因此跨文化研究的比较往往缺乏国内大陆个体的参照。作为接受悠久的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国内大陆个体,必然在认识观上有相对特殊之处。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对大陆学生的认识观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并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2)当前研究更多的是针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认识观的影响。实际上,即使同为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其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在东方文化的内部分析其文化差异对认识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Perry,W.G.Forms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A scheme.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0.

[2]Schommer,M.Effects of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on comprehens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498-504.

[3]Lee,B.Differences in the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of Korean and American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academic writing task.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1995.

[4]Chan.Exploratory study of Hong Kong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epistemological beliefs: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implications on beliefs research.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27):392-414.

篇2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网络调查为主要方法,请一些院校的同学在各自专业的qq群上邀请同学参与问卷调查。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13份,其中有效问卷113份,回收率100%,问卷容

量113.

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92.92%)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在生活中较常或更常遇见“草根”一词,又有53.98%的大学生认为他们自己本身就属于“草根”一族。有55.75%的对“草根文化”持中立态度,而37.17%的大学生对此则表示欣赏与尊重。对于“草根文化”的精神作用方面,大多数(87.61%)的大学生认为他是一种相对积极的文化,也有2.66%的大学生认为它是一种低俗的文化。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草根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他们也认为“草根文化”良莠不齐,需要规范与引导。

(二)调查问题分析

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已对“草根文化”都有一定的认识,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比较喜欢这种产生于民间的原生态文化。但是这其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

1、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等的接触机会较少。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高达53.9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本身就是“草根”的一员。而却仅有37.17%的大学生对“草根文化”持欣赏与尊重的态度,这表明这其中有至少有16.81%的大学生并没有对“草根文化”表示欣赏之情却认为自己是“草根”的一员。也就是说,这些人并不想成为“草根”,但是他们却成为了草根的一员。再进一步说,就是他们的文化追求是有别于“草根文化”的内容的,但是他们却身处于“草根文化”之中,参与并融于“草根文化”当中,或者说,“草根文化”反应了“草根阶层”的现实意志和思想意识,而这些现实意志与思想意识与他们自身的意志与思想却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对于这些现实意志与思想意识的表达方式他们并不表示赞赏。对于前者,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主流文化或者精英文化接触的机会较少,而“草根文化”却比较广泛地分布在自己的身边,使得他们不得不参与其中。而对于后者,我们知道,“草根阶层”是以相对比较弱势的阶层,虽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总的说来,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多处在消极、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成为热点的时间不长,在文化的自我认识上的不清晰,以及立场上的变动性大,大学生们认为自身处于这个阶层,表明他们的学习或者追求在某些曾度上与“草根阶层”有相似之处,自我认识比较消极,但是他们对文化的追求又比较高,对于一些“草根文化”的传播方式他们就不太喜欢了。

2、许多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得他们对文化的追求陷入误区。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一群接受过大学教育,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是我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但是调查中我们却发现,73.45%的大学生认为“草根文化”

是一种平民文化,53.9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就是“草根”的一员。不然看出,许多大学生在还没有真正地步入社会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归于平民阶层了,把自身归为相对弱势的阶层,或者说他们对生活的追求相对消极了,“草根文化” 是一种远离了价值取向的文化,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产生于平民或民间文化,本身所感染的是来自于“草根”阶层朴素的气息,从而使得“草根文化”本身缺少价值取向的定位,因而也就无法帮助“草根”阶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认清这种文化的意义,甚至模糊了个体自身的价值取向,而且大学生接触草根文化主要是通过网络接触的,“草根文化”借助于网络之后,迅速扩大起来,这种形式下的文化更容易和感性的娱乐方式相结合,它们常常只顾忌个体此时彼地的感观感受,市侩之气比较足,若不加选择地认同,难免会陷入庸俗、低俗之中,文化自身境界也无法提升。加之文化自身缺少倾注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思考,缺乏历史的沉积和精髓的提升,在当今社会的显示环境中和网络缺乏规范的环境下,不仅无助于这种文化认同的个体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无法帮助他们正确的面对现实,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利己主义、消极思想和仇富厌世等不良影响。所以这就使得大学生在思想上,在价值观上产生了比较消极的影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应该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祖国希望大学生能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大学生是要为平民服务的,大学生要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就应该尽可能地提升自己,锻炼自己,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最终还是要成为平民,但是大学生应该有积极的价值取向,有崇高的理想、积极进取并为之努力奋斗。

3、许多大学生对“草根文化”的认识不足,过分信任草根文化。

我们知道,虽然“草根文化”的风起云涌从一定意义上看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补充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了文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主流文化进行了辅助和补充,使文艺体现出了真正的“雅俗共赏”之特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草根文化”也制造了很多无节制的娱乐垃圾和选秀泡沫。与形式的雷同相比,内容的苍白和表演的劣质对这类节目的杀伤力更大。一些节目在选拔过程中选手和主持人丑态百出,有的节目的获胜者明显带有不健康的印记,不仅让观众腻烦,还对青少年有着不良的导向。这种明显的低俗化倾向让很多学者感到担忧。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用“恶俗”评价此类节目,认为其既宣传了一夜暴富的错误价值观,更在审美导向上乏善可陈,有些节目和作品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含量微乎其微……我们发现有15.9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规范“草根文化”,应该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可见部分大学生对“草根文化”过分信任,这可能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导向,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 建议

(一)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一些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接触机会相对较少,这就使得他们在缺少了对高质量精神食粮的获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

一、经常在校园内开展适合大学生接触的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活动。主流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所积累下来的具有积极价值取向,迎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经常置身于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等会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让适合大学生健康法阵的更多元的文化进入校园。不同人对不同文化的亲近度各有不同,通过引入多元得文化,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选择适合自身需求地健康文化,跟有利于营造一股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得更多大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形势,服务社会, 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尽职尽责的担负起新时期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培养大 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我认为,应从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崇高信念、远大理想,集体观念、团队精神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要通过大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增强这些方面的教育,比如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就时下发生的一些时势与大学生分享,并在其中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等加强大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得教育,促使大学生对自身使命与责任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规范网络环境

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对于“草根文化”这种大众文化当中。然而这种借助于互联网的文化传播方式确是与商业价值相挂钩的。因此,这种可以创造商业价值的文化在向商业利润的转化中也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各种经济规律来运作。然而在寻求文化的商业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自身的发展。在文化的 发展中,文化自身的发展和商业运作模式如果不能很好的结合,无法有效的解决二者之间的分歧,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所以,我认为,政府应该出手干预商业运作对文化的传播,对于一些恶俗的、低级趣味的、拜金的、带有消极意味的文化应该加以规范、限制,以便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世界。

四、总结

总的来说,较大部分同学对于“草根文化”的认识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出了一些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以及思想状态。应该对这类学生加以指引与教育。同时“草根文化”作为一种植根于民间,反应平民现实意志与精神世界的原生态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流派,它的存在有它丰富的意义与积极的作用,只要加以疏导,必将成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朵奇葩。

附:关于大学生对“草根文化”认识的调查问卷

XX年,注定是属于草根的年代,当旭日阳刚、西单女孩走红网络,登上春晚后,当微博打拐彰显出草根力量不可估量的潜力时,越来越多的草根从地下室、出租屋、地下通道里走出来,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那么您对“草根文化”持何种看法呢?

1.日常生活中,你感觉“草根”这个词常见吗?

a.非常常见 15票,13.27%

b.比较常见 60票,53.1%

c.一般 28票,24.78%

d.较少 8 票, 7.08%

2.你认为什么是草根文化?

a、不被主流接受的文化 6 票,5.31%

b、只在民间流传 26票,23.01%

c 、网络文化 11票,9.73%

d、平民文化 83票,73.45%

e、其他 1 票,0.88%

3.你认为自己属于“草根”中的一员吗

a、属于 61票,53.98%

b、不属于 36票,31.86%

c、其它 14票,12.39%

4.你对草根文化的态度是

a、无聊,不关注 3 票, 2.65%

b、鄙视 1 票, 0.88%

c、欣赏、尊重 42票,37.17%

d、一般 ,不排斥不反对 63票,55.75%

e、其他、 2票,1.77%

5.今年在春晚播出的《春天里》收到广泛好评,请你谈谈把草根文化搬上舞台的看法。

a、值得认同,新的文化形态 70票,60.95%

b、不认同,虽然偶尔有好作品,但是品位低 7票,6.19%

c、随便,无所谓 16票,14.16%

d、有一些认同,有一些不认同 16票,14.16%

6.你如何看待草根文化?

a、是一种必然的流行 16票,14.16%

b、低俗文化 3票, 2.66%

c、积极的一面大于消极的一面 83票,73.45%

d、消极的一面大于积极的一面 8票, 7.08%

7.你认为草根文化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吗?

a、属于,只要具有教育人、启迪人、鞭策人,主宰并传承着社会文明的文化形态,都属于社会主义文化 87票,76.99%

b、不属于,来自于民间,没有经过权威机构认证 8票, 7.08%

c、不知道,无所谓 11票,9.73%

8.你认为,“草根”的流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多选题)

a.引起社会注意,提升底层社会的话语权 72票,63.72%

b.补充中国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使文化更加多元 43票,38.05%

c.增加底层公众的社会认同感 29票,25.66%

d.与精英之间的裂痕越拉越大 2票,1.77%

9. 你认同:“无论什么文化,只要能够以正面的思想影响人的就是好文化,所以优秀的‘草根文化’也是社会的主流文化”这个观点吗?

a、认同 79票,69.91%

b、不认同 24票,21.24%

c、不知道 6票,5.31%

10.你觉得有必要规范“草根文化”的发展吗?

篇3

一、引言

语言、文化与思维密切相关,故有思维只是脱去外衣的语言之说。通常当你掌握了一门外语时,你同时也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由它自己特殊的思维结构构建的世界,只有理解了一门语言的文化思维模式这一深层的文化结构,你才能真正把握一门外语的神韵。而忽略不同语言的文化思维差异势必会对学生未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直接不利的影响。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对外日益开放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活动正在全方位、多层面地展开。经贸外语专业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专门机构,其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文化思维差异的内容将对跨文化人才培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语言思维方式差异入手对经贸外语专业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启示进行探讨。

二、文化思维差异对跨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思维方式必然作用于人的行为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成为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一般人都会习惯于用自己语言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维,并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必然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思维,这种误解常使交际双方陷入被动、僵局乃至最后交际的失败。而真实的交际过程中,一方发出的语言信息是用本国语言思维编码、建构的信息,接收者则是以另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破译、结构,这就极有可能发生误解。国内经贸外语专业人才是跨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会直接影响商务洽谈的结果。国际商务谈判受到各个国家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张礼卿,2005),而其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这是他们区别于另一民族或群体的显著特征。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会形成一种语言特有的文化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文化思维差异导致了国际商务洽谈中的文化碰撞乃至冲突,甚至导致洽谈不欢而散。因此,文化思维差异对外语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三、文化思维差异的主要表现

(一)风俗习惯的思维差异。

在国际商务洽谈中通常会有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交活动,如宴请、喝茶、喝咖啡等。这些活动往往直接受各国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谈判双方若能设身处地地兼顾对方的风俗习惯,这必然能为洽谈创造和谐的氛围,从而促进交易的达成,反之则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如阿拉伯人在社交活动中常邀请对方喝咖啡,依他们的习俗,客人不喝咖啡是很失礼的行为,拒绝咖啡对邀请人来说是一种侮辱。又如,芬兰人在生意达成后,通常会宴请对方,并邀请对方洗蒸气浴,他们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示对客户的欢迎,并借此加深友谊,甚至在洗蒸气浴的过程中还会达成重要交易,因此受邀请人是断然不能拒绝的。

(二)空间观念的思维差异。

空间观念理论认为生物与外界间的关系除自己的肉体界限以外,再向外扩展还有一个有机体的领域,这是要求自己有一个领地范围并对这一范围加以维护的行为。文化的不同,使人们对空间及其有关的交际规则有不同的需求,空间范围给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带来的联想和感受也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文化间个体所习惯维护的个人空间范围的差异尤为重要。如在英语族文化中,一位客人就餐,先到了一个餐馆,其周围的环境,如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就成了他的临时领地,后到者宁可等候空桌也不愿与其同桌,因为他们彼此尊重维护对方与自己的空间。

(三)时间观念的思维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对待时间上有着不同的看法,甚至在同属于一种文化的国家之间也有差异。如美国和墨西哥的时间观念就大不相同,前者时间观念强,后者相对淡薄,这使得两国商人容易出现激烈的摩擦。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人工作和生活节奏快,时间观念强,人们信奉“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因此在商务谈判中都很准时。但在某些经济落后,或是文化背景特殊的国家,人们往往不太重视时间,不讲究准时参加商务谈判和宴会,有时甚至有意识地拖延时间,以显示其地位的珍贵。因此在商务洽谈中,显然不能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对方,否则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四)汉语族文化重形象思维,英语族文化重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汉语族汉化的重要特征,它广泛地运用于形象的感觉、知觉、表象及想象、联想和幻想,并在其中融入思维者的强烈的情感意志。其特点是注重直观经验,以感觉、表象为依据对表象进行类比分析,强调相似、相关性。而英语族文化则注重抽象思维,它用抽象的思维分式进行概括,并用抽象的概念、数字、推理等进行思维。汉语族文化偏重形象思维方式,追求的是以形见理。而西方人的抽象思维方式则追求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其特点就是注重综合性的分析,提取本质的属性,而抛弃那些非本质属性,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英语族文化严格区分主、客体,汉语族文化则注重主、客体相融。

英语族文化尤为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于严格区分主、客体,因此其语言的主动与被动两个范畴始终是泾渭分明。而汉语族文化的思维多以“人”为本,一般不分主体与客体。比如汉语中常出现“有人说”,地道的英语应该说“I was told ...”,而不能说成“Some one told ...”。类似的说法在英语中有很多的例子。经贸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若忽视了不同文化对主客体思维方式的差异,必然会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有效实施。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受潜在的思维习惯的支配,对同一事物研究的着眼点及引起的联想是迥然不同的。

四、结论与建议

文化思维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会起到一种导向性的作用,了解外语族文化与本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将有助于跨文化交际人员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诸多研究结果,如王墨希(1993)、张红玲(2007)表明文化思维方式差异对参与跨文化交际人员的书面表达、书面信息的获取能力、商业交往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商务交流的双方通常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及不同的价值观。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评价对方,应根据对方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交际风格制定和修正自己的交际、谈判策略,这样才能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否则会增加交际难度,最终可能导致交际失败,无法达成协议,丧失商业机遇。

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化呼唤着新型的人才,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经贸外语专业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前沿机构,在外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思维方式的传授,从文化层次真正把握一门语言。此外,在学习外国文化知识及思维方式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外族与本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对比学习与认知,这样的人才方能真正适应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4

一、中俄企业文化对比分析

目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不同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其中《中国企业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组织成员共同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独具企业自身特色的信念和行为准则。本文采用霍夫斯泰德企业文化模型对中俄两国企业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该模型具有五个指标,从不同维度反应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分别是“权利差距”、“防止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和女性化”和“长期、短期导向”。通过对中俄两个国家企业各指标指数进行对比,有以下发现:

俄罗斯企业同中国一样,都拥有较大的权力距离,而且在男、女性化方面均没有明显的特征。不同之处在于,俄罗斯企业显示出极高的不确定性规避,而中国则相反。同时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上,中国企业是典型的集体主义,而俄罗斯企业则没有明显特征。长、短期导向维度方面,中国企业是典型的长期导向,而俄罗斯企业则坚持短期导向。

二、中俄两国民族文化对比分析

如果说把企业比作一棵树,那么企业文化就是根,而国家民族文化就是其深深扎根的土壤。中俄两国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两国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矛盾性和统一性。俄罗斯是一个十分矛盾的民族,在许多方面同时具有两极化表现。原因在于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地处东、西方文明交界之地,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产生激烈的冲突与碰撞,其文化发展深受两方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两种不同文化激烈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五千年来中国文化虽受到外侵文化的多次冲击,但都凭借其极强的包容性将这些文化融合成自身的一部分,并持续发展下来,因而中国文化有着极强的统一性。

(二)极端性和中庸。俄罗斯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民族,凡事非此即彼,没有过渡,这可能与早期俄罗斯的气候条件有关。俄罗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凉爽,春秋两季则十分短暂,这就促使其早期农民在短暂的农忙时刻拼命劳作,集中精力迅速完成大量的工作,而在秋收之后进入无休止的放松和休闲。受恶劣的气候条件影响,早期靠天吃饭的俄罗斯农民逐渐养成了易走极端、爱走极端的性格特点,并持续影响到现在。

中国人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莫过于“中庸”。所谓中庸,即在处理问题时要求把握准确的度,恰如其分、不偏不倚,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中国人相信凡事“过犹不及”,认为假如凡事都趋于极端、态度绝对化,则无论对事对人都是极为不利的。因而在处事过程中崇尚一种相对的稳态,这种稳态即为“中庸”。

(三)排外性和包容性。在某些方面,俄罗斯是一个高度集体主义的民族,比如强烈的排外性。体现在民族意识强烈,具有强烈的排斥外族精神。而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正是凭借其自身极强的包容力,将古往今来各外侵文化融合吸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并从中不断发展。

三、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基于以上中俄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分析,对于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如何有效开展,本文认为应当突出文化差异的优势,弱化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

(一)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沟通。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积极有效的开展文化沟通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要求跨文化企业能够正确认识两国之间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处,并了解其相关文化背景。在对文化差异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之后,本着“”的原则,积极开展文化沟通。人力资源部应当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借助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平台,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可,帮助双方员工正确认识文化差异,了解价值观和行事准则方面存在的不同,从而营造一种开放沟通、相互信任、真诚合作的组织氛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二)建立企业自身“合金文化”。文化没有高下之辩,不存在优劣之分,但是文化差异却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为组织带来双面影响。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企业应当能够以不同文化背景为基础,在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沟通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实际,提炼不同文化差异的优势,弱化其不足,建立企业自身的“合金文化”。

(三)实现“合金文化”。为了控制并引导文化差异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跨文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切实注意文化差异的问题,以企业的“合金文化”为中心,从而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语言问题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首要问题,这要求在开始的招聘阶段就要注重招募具有较强语言优势的人才,这样就能在后期培训中节省大量语言培训费用,而新入职人员也能快速投入到工作中,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企业内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文化培训。对于外方员工,应当加强对当地文化敏感性的培训,帮助其顺利了解并快速融入当地文化氛围,增进其对当地价值观、行事准则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对组织“合金文化”的认同,从而帮助外方员工更好更快的融入组织,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当地员工,应当着重加强对管理人员在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双方管理人员在工作的协调程度以及配合程度,确保企业管理水平能够达到组织战略目标的要求。同时人力资源部应当组织开展文化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为双方管理人员彼此沟通、交流经验、分享心得提供平台,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合金文化”。

篇5

一、加拿大文化简介及中加文化对比

(一)加拿大文化简介。

加拿大地广人稀,天气极寒。在恶劣的环境下,人们不敢轻易冒险,只能互相忍让及团结协作。这形成加拿大人遵守规则、行为保守的特点。加拿大有这样一段垦荒历史:军队或皇家骑警当先头部队,建立碉堡,然后去英国招募农民进行垦荒。当与土著产生冲突或发生战事时,农民就会到碉堡内躲避,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因此,这样的抗争过程造成了加拿大人缺乏冒险及开拓精神,更具包容性。

(二)特姆皮纳斯文化维度分析――中、加文化对比。

1.特殊主义VS普遍主义

加拿大文化偏向普遍主义,他们强调法治,认为制度高于一切,人人平等。加拿大处于寒带地区,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民众深知在缺乏住所、衣服和食物的情况下,随时会面临死亡。因而,为了预防未知风险,他们愿意把部份收入交给政府,由政府构建社会福利制度,形成社会安全网。因此,加拿大人强调法治,遵守制度。

相反,中国文化偏向普遍主义。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更热衷于学习各种社交手段、建立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拜读各种社交宝典而非法律文集。不可否认,人治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较变通,更善于触类旁通,于不变中求万变。

2.中性化VS情绪化

加拿大文化是中性化的,也许是寒冷的天气冻结了加拿大人表现自我的激情,他们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感情,给人一种较为冷淡的感觉。加拿大人知足常乐,谦和守礼,同时也不崇拜英雄,很少称赞他人。

中国文化也是中性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较含蓄、沉稳的民族,人们认为谦虚是美德,不应过分表现自己。中国人一直提倡顾大局,识大体,情绪表露要分场合,要学会控制情绪。因此,在这样的文化中,国人的感情外露程度较低。

3.关系散漫VS关系特定

加拿大文化偏向关系特定,强调分析性思维,重注事物间的区别,不将所有事情混为一谈。

而中国文化则偏向关系散漫。在中国,不同的事情之间有着许多复杂的联系,经常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文化中,很多事情没有明显的界限,这或许与中国文化中善变通、重权变有一定联系。

4.泛指VS特指

加拿大文化偏向特指,他们有明显的公共与私人空间。加拿大人不热情,也没有政治与宗教狂热,下班就回家休息,他们更愿意休闲自在地整理后花园,而不是过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他们不欢迎没有预约到访的不速之客。

5.时间导向

加拿大人注重现时利益,偏短期取向。传统农民文化深深影响加拿大的民族本性。农民所追求的,是现时温饱而不是长远的发展,他们在生活上安守本份,只注重于眼前出现的问题,不会为未知的未来忧虑。

中国人也较为注重现时利益,这从改革开放后粗放型经济的发展可以窥见。企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地方以大量的资源浪费换取GDP的增长等等。中国短期取向的形成同样也深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这里表现出了与加拿大的一致性。

二、加拿大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建立在社会文化基础上的,因此,多元文化成为加拿大企业文化的突出特色。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融合碰撞,,以此化解风险和矛盾,形成企业的多元化文化。

1.经营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

在偏向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个性差异。员工在企业中感受到平等,得到了平等的机会、空间,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将自己的个性化发展与企业成长紧密结合,极大地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和认同感。

2.推崇诚信、守法、负责

在普遍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加拿大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公民相信法律的力量,企业有法必依,视诚信为经营之本,全社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依法经营是对国家和社会负责,是企业长久立足的根基。

3.低员工流动率及健康保障

加拿大的有关法律对工作环境、带薪休假、加班及企业解雇员工作了严格的规定。在企业中,不到万不得已,极少安排员工加班,体现对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视。企业解雇员工有严格繁琐的手续,形成了员工队伍较为稳定的局面。

三、关于中、加合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思考

在拥有中国、加拿大两种不同国籍雇员的中加合资企业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解决中加不同背景员工的文化认知难题,既要力求公平,又要,将文化融合发展成企业独特优势,将企业竞争优势最大化。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全员参与。

在中加合资企业中,应尊重员工个体,使每个员工都能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企业日常管理中来,如此便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员工自觉地关心企业的荣辱兴衰,从而凝聚成强大的群体力量,更好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绩效管理――加强领导与员工的沟通。

在中加合资企业绩效管理中,要缩小权力距离,广开反馈言路。在绩效面谈中不应只是一味地由领导进行评价,而是要使员工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有机会表露心声。

(三)培训――重视员工个人的发展。

员工一旦被加拿大企业聘用,就会得到一套有针对性的,量身定做的培训计划。这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一脉相通,有效地稳定了员工队伍。而中国企业更多是从企业利益出发,更注重于实用性培训,缺少明确的培训体系。

在中加合资企业中,应该权衡好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利益的关系。企业要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员工成为通才,重点培养企业的专才,以员工的发展推动企业的发展。

篇6

常识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幼儿了解生活文化领域最普遍的知识,奠定幼儿认识能力与文化水平的关键。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必然需要融入到幼儿常识教育中,而茶文化的教学从认识茶叶开始,重视茶叶认知教育,并能够通过认识茶叶,使幼儿逐渐了解中国的传统茶文化,热爱中国传统茶文化,是当代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1认识茶叶对幼教常识的重要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自古茶就是中国最为重要的饮品,经过了世代人们的相传,茶文化逐步走向成熟,也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代进军。不同的文化都有其独有的价值,茶亦是如此。为了更好的宣扬我国的茶文化历史,就要从小培养孩子关于茶的意识,让小孩子从小就知道茶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益处。了解茶文化,从认识茶叶开始。近几年由于茶文化在小学课堂中宣讲效果良好,也非常受到小朋友的喜欢,所以,为了不受过多外来文化的侵扰,也为了保证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更好的走向幼儿园,幼儿园应当大力推崇茶文化课程,通过向当地教育局申请提出在日常的课程上添加茶文化课表,利用幼儿善于学习接触新事物、新知识的年龄优势,让幼儿可以更好的从小了解民族文化,保证完成学业的同时掌握更多民族文化知识,为将来在社会中立足打下基础。保持小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确保小幼儿具有良好的民族意识和希望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各地教育部门十分有必要从小抓起孩子的素质培养工作,通过不断的灌输给小幼儿优秀的茶文化知识,可以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拓宽孩子的事业,确保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散发出独有的魅力,教育小幼儿的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中国人喜茶爱茶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人们对于茶的重视程度更是与日俱增。而在进行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不同的教育人员需要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优秀的茶文化知识进行教育,利用茶文化的特殊形式去引导鼓励幼儿学习茶文化知识,培养幼儿学习茶文化的兴趣同时,还要为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幼儿提供可以学习的创造型环境,让幼儿在品茶的同时也了解茶的来源和品种,利用多道工艺亲手尝试做茶也会让幼儿们流连忘返的。茶文化元素非常丰富,不断的积累使得中国的茶文化元素种类越来越多,这也非常符合人们日益复杂的生活形式。茶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为了使得这些宝贵的茶历史得以传承,我国需要不断的对幼儿进行相关课程的教育,利用幼儿日常的兴趣爱好去为茶文化做宣传,不断的在小幼儿之间进行茶文化教育,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助幼儿学习茶文化知识,帮助幼儿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创作等。幼儿园主要是帮助孩子认识社会、认识幼儿园,通过早期的知识体系结构的建立,帮助幼儿了解茶叶的历史。不同的幼儿园可以按照自己的经费分配状况适当的购进一些集体公共设施供幼儿娱乐学习,通过不断的使用物质以及思想上的教育,让幼儿尽快接受我国先进的茶文化历史。在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更改课堂上的背景,采用我国茶农耕作和各种茶叶种类的图片进行布置,利用幼儿课余时间,讲述茶的不同分类的同时,娱乐与学习并进。还有,适当的添加手工课程,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际的动手观察,了解不同的茶叶特点,让幼儿可以从不知觉中了解茶文化,锻炼刚正不阿品质的同时,陶冶情操。

2幼教茶叶认识的相关教学策略

2.1调整制度,分组负责,明确责任

2.1.1幼儿园的老师需要将幼儿按照年龄以及个头的大小进行分组,同时选拔学习以及组织能力强的幼儿担任小组长。不同的小组成员不应过多,一般是3-5人比较合适。而幼儿园的美术小组成员需要进行幼儿园的板报以及宣传栏设计工作,通过绘制出不同的图案,锻炼幼儿绘画能力的同时,也对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有所了解,以小组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评判标准,大大的促进了茶文化的推广工作的实行。2.1.2成立茶文化教研组幼儿在幼儿园想要了解最新最全面的茶文化知识,需要有专门的教研人员不定期的进行知识调查和研究,通过对最新的茶文化知识进行采集整理,不断的融合到教师的教育课程中去,可以大大促进小幼儿全面认识茶文化。同时,教研组可以设定相应的研讨活动,利用幼儿的课余时间进行茶文化探讨活动,让幼儿可以在玩耍的时间掌握关于茶的知识,这也便于幼儿园开展丰富的茶文化课程。2.1.3开设“小小茶坊”这是一个需要幼儿园全体教师参加的项目。幼儿园需要按照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茶坊位置的制定,保证幼儿不拥挤的同时,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茶文化知识的讲座,在茶坊中的一切设备需要保证不会有过多的棱角,防止幼儿出现意外事故,还有,茶坊可以按照幼儿园的班级分布设立不同的地点,让所有幼儿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进行参观学习,保证完整制定的学习安排和计划。

2.2茶叶认识的具体环节

篇7

具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人们数千年来伟大的智慧结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通过语文实践充分的挖掘茶文化中人文素养,将茶文化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使得语文教育的效果得以凸显,在语文教育中更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效的借助茶文化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1茶文化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价值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融进茶文化,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茶文化的作用在多个方面充分的体现,针对茶文化培养人文素养作出分析,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语文人文素养教育中将茶文化更好的渗透,使得学生的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在茶文化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自己,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实现综合发展。教师把茶文化融进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让人文素养内容更加完善,在茶文化中蕴含着道德情操与思想境界,将其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渗透,让学生对茶文化更加充分的感受,受到茶文化的滋养,吸收其中蕴藏的思想养分,从而推动学生的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二,在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中渗透茶文化,能够让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茶文化的渗透可以让语文教学的范围更加广泛,并能够将传统文化教育更好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更加充分的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学生的人文修养进行完善,进而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实现最佳的效果,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意识。第三,在语文教育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够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让学生在独特的茶道文化中感受其中意境。可以充分的体验美,并真正认识茶文化,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并将其作为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依托。

2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语文人文内涵

茶文化在我国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茶农的加工、种植、生产中逐渐了形成了一种文化,此种文化在我国语文人文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茶文化体现了人与人间的和谐关系。并且,茶文化体现着我国多元化的文化形式,更是体现了人们思想,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其中不但包括丰富的文化内容,还存在着无法计量的价值。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其中蕴含着充分的人文信息和文化思想,因为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所以,在语文人文素养的教学中,有效的将茶文化运用起来,可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人文内涵培养包含如下几方面:第一,人文知识内涵。茶文化体现着不同时期的物质文明,在一定的时期中,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达到了更加充分的融合,然后在历经漫长的岁月而不断的完善。在新时代下,茶文化融合了旅游、科技以及艺术,不但将儒、道、佛的思想充分的体现,更是让人文知识得到了更好的表达,使得茶文化的语文人文教育价值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高。第二,审美意识内涵。在我国采茶技艺不断的发展中,如今已走向成熟。基于此特殊文化形式中,将茶文化的价值充分的表现出来。在绘画和雕塑中,都蕴含着茶文化,将劳动人们的创造力更加完美的呈现,使得茶文化具备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并增强了茶文化的意识价值。采茶舞以及茶歌都呈现出了茶文化的人文价值。将诗歌融进茶文化中,体现了人们不断的追求艺术,因而,应该更加注重茶文化中所蕴藏的语文人文教育价值。第三,人文道德内涵。茶文化受到饮茶习惯所影响,并息息相关,饮茶的环境必须是优美和安静的,还需要把茶叶和哲学充分的联系,使得茶文化具备更高的人文价值,使得茶文化所存在的道德标准以及修养都能够充分的呈现,并能够达到更高的标准。人们在茶事的活动中,不断的追求美好,能够让目前的生活更加丰富,使得身心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放松,进而促进身心达到更加健康的状态。在茶文化精神中将道德升华作为主要教化形式,将此种教育理念作为根本,让学生逐渐的形成语文人文素养,并促进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推动学生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更好的发展。茶文化拥有着极高的语文人文教育价值,并能够对精神给予正确的引导,开展茶活动,不但能够达到物质标准,还能够使得人的精神达到更高的境界,在能够认清事物的本质而对目标不断的追逐,其将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充分的发挥了出来,能够促进语文人文素养教育得到顺利的开展。

3以茶文化拓展中职语文教育人文素养的途径

3.1充分挖掘素材

随着我国茶文化不断的发展,古代圣贤文人是茶文化的主要推崇者,更是推动着茶文化的发展,从而也体现出了茶文化和文学紧密相连。文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古文及古诗词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以古文和古诗词为核心进行教学,将茶文化更好的融进中职语文教学,将茶文化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更大程度的发挥,教师需要为学生详细的讲述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茶文化的发展渗透其中,使得茶文化和语文教学间实现充分的融合,让学生对茶文化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在对茶文化了解的过程中提高本身的人文素养,受到文化的熏陶,建立起自信心。比如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很多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词,其中也存在着各种优秀的茶诗,如《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就是通过咏茶讲述了作者和李宣间的宝贵友谊,表现出了将新茶赠与好友的情谊。教师可鼓励学生将此作品中的茶文化深刻的感受,并且能够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刻的体悟,让学生对茶文化和作者进行更加充分的认识,从而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茶文化的感染。

3.2将茶文化为主题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将茶文化教育为主题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须以茶文化为出发点来设计语文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并给予学生更加有效的指导,调动起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更加深入的去探索茶文化内容,保证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得到更加良好的体会。比如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中,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开展演讲活动,为学生播放茶农种茶相关视频,对我国茶文化进行宣传,让学生将此为主题设计关于茶文化的演讲词,让学生将茶文化故事和茶文化人文思想充分的融进其中,从而将茶文化进行传播。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通过开展演讲比赛为学生进行茶文化教育,鼓励学生对茶文化深入的研究,并能够对茶文化充分的了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充分的体会茶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养成懂得礼节的美好品质,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3.3自主探究,善于思考多提问

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中要好的借助茶文化,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来理解茶文化,让学生对茶文化的魅力更加充分的感受,并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基于此,学生不但可以体会到茶文化的价值,还能对茶文化树立正确的认识,其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能力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总体来讲,中职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对茶文化进行探索中,教师可根据茶诗、茶文学、茶人等进行问题的设计,再带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协作的方式对问题展开分析,在这其中,利用合作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同时学生的思维和观点发生转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问题,并进行问题思考。如此不但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古代茶专著对修身养性相关内容进行挖掘,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更加充分的去探索,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总结以及进行反思,再让学生进行交流,进而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茶文化中人文素养。

3.4将茶文化理念进行传播

茶文化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更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精神。比如在《诗经》中,对人们种茶的景象进行了描述,还包括采摘茶环节,茶文化在我国众多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需要高尚的精神品质。与此同时还涵盖着儒家及道家思想,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素养相关内容。人们种植茶叶时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在饮茶时将名利置于身外,与此同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在感受生活中抱有希望,饮茶人在的人文素养和自身修养不断的提升,人们的道德和精神都获得了提高,如此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其与道德观念相融合和达成一致。将我国的古典美充分的体现,然而差异体现着生命的和谐,比如茶艺挂画中将清幽的状态充分的呈现,并体现着中华传统的审美及涵养。

3.5阅读经典,开拓视野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其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将茶文化和阅读充分的结合,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将茶文化更好的融入,从而让茶文化的价值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总体来讲,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与茶文化相关的文学著作推荐给学生,这些著作具有极高的价值,并且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这些经典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因此其育人价值更加充分。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开展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从课堂引申到课外,结合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来对学生阅读量和知识量进行扩充,从而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感受茶文化无限的魅力以及育人价值。比如陆羽的《茶经》、蔡襄的《茶录》等,都能代表中职语文阅读活动中的经典内容,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还能够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培养。将《茶经》作为例子,其中“为饮最宜精行简德之人”就是茶人品格的至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对《茶经》进行阅读时,让学生对此内容更加充分的理解,从而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3.6多样活动,通过实践进行文化传承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活动将茶文化向学生渗透,从而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再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茶文化更加充分的了解,让学生通过实践将茶文化进行传承,并对茶文化进行正确认识,利用茶文化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总体来讲,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茶文化素材,通过演讲、讨论以及辩论等对茶文化进行探究,进而将学生的积极性被更大程度的调动起来,如此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充分的认识茶文化。比如教师可通过茶诗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看图背茶诗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此外,中职语文教师还能带领学生来到文化馆、博物馆等,让学生在这些场所中对人文素养进行挖掘,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茶文化,并能够更加深刻的掌握语文知识,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获得更好的培养。

3.7营造良好的茶文化人文素养教育氛围

为对茶文化内涵进行大力的宣传,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的对茶文化进行了解,并挖掘茶文化的内涵,需要在茶文化的感染下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氛围,从而让学生树立起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为学生传达淡泊明志的思想,并将其在茶文化中充分的体现,如此学生就能够对茶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进行充分理解,能够在学习中进行反思,从而发挥出文化教育的价值。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融进茶文化,针对完善的中职语文教学资源,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针对于此,中职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材对茶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是十分必要的,鼓励学生阅读经典茶文化,再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及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茶文化充分的认识,从而将茶文化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更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友兰.浅谈语文教学中"文化渗透"对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07):40,67.

[2]张玉凤.古代茶诗词在当代语文教育中的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8(03):220.

篇8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教学;应用

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是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茶文化已经与西方文明逐渐融合,形成了与中国传统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尽管东西方茶文化存在很多差异,但毋庸置疑,它已经演变为联系东西方文化重要的桥梁之一,而茶文化这种与生俱来的跨文化特点也让其逐渐受到英语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被积极地引入到英语教育课堂中。在两种茶文化激烈的碰撞中,英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西方文化直观的认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文化理解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中西方茶文化对比,探究其对于英语学习的意义,以期推进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顺利应用。

1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分析

尽管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但是自从茶文化传入西方世界,并与西方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与中国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而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语言差异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构成,更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而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应用将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两者语言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中西方茶文化词汇应用范围不同,代表不同的文化底蕴。我国茶文化历史久远,文化语境中词汇涉及囊括茶及茶文化方方面面,例如“明前茶”等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词汇比比皆是。而西方茶文化历史较短,茶叶仅是从17世纪末才逐渐与西方上层社会有所接触,茶文化词汇数量较少,同时受到上层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相关语言中如“Royaltea”具有较强的阶级性。其次,词性和词义不同。我国茶文化相关词汇多为名词,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词性变化较明显,甚至很多词在英语中多作为动词使用。另外我国茶文化中多数词汇词义简单质朴,指向性较强,而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具有“喻义”、“转义”的变化现象,语言内涵与西方文化语境结合,很多词汇成为特殊文化的符号。例如,“blacktea”(红茶)完全摆脱了中国茶文化关联,再如“teahound”(花花公子)直接暗示西方资产阶级其糜烂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西方茶文化词汇具有较强的时代烙印。

1.2行为差异

中西方饮茶习惯、饮茶礼仪等行为由于受到不同的传统文化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别。首先,饮茶习惯差异。我国茶文化一直遵循“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重视日常饮茶行为中对茶叶天然品质的保持,尊重茶的自然属性,以“清饮”的方式保持茶叶的单纯,旨在寻求人和自然的联系。而西方茶叶消费者一般推崇饮茶的个性需求及多重口感,将牛奶、糖等各种材料掺入茶叶中,以“混饮”激发个性化的生理感受。其次,饮茶礼仪差异。我国的茶文化中饮茶已经融入生活的各个阶段,不受时间的限制,而礼仪也遵循儒家思想自上而下的伦理要求,而西方社会大都根据贵族及宫廷礼仪传统,将饮茶视作社交行为,严格遵循西方绅士礼仪。

1.3内涵差异

我国茶文化受到封建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培养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我国茶文化凝聚了儒家、道家、佛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内容,尤其天人合一、中庸自然的观念让我国茶文化超脱了物质的局限,升华为道德感悟和更高的精神修养。相较而言,西方的茶文化历史较短,没有与西方传统哲学和价值观形成密切结合,但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茶文化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特点,茶更多的局限于物质层面,茶叶、茶具或茶俗等大都成为修养和财富的代表,阶级意蕴非常明显。

1.4物质差异

物质文化是揭示异质文化差异最明显、最直观的外在形式,中西方茶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叶选择不同。我国是茶叶出产国,无论种类还是出产量都远超西方国家,在我国,无论是六大茶类还是地方特种茶叶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总体上以未发酵的绿茶为主要消费种类。而西方世界,如英国受到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更青睐于易储藏的发酵性的红茶。其次,茶具差异。我国的茶具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以淳朴自然的瓷器为主,并且讲究器具的“雅趣”。而西方茶具大都以奢华为主要特点,茶具和其他辅器具具有典型的贵族和宫廷特点。

2中西茶文化比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茶文化尽管在语言、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反而成为语言学习及文化学习中重要的资源,对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文化性、娱乐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思维。通过中西方茶文化的学习,英语学习者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养成文化比较思维,尤其可以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形成对英语语言习惯、英语社会行为习惯较为直观的认识,以西方的文化视角理解西方民俗、礼仪及行为,进而培养英语思维及英语行为习惯。其次,扩充英语跨文化教学知识。中西茶文化的学习和比较,能让英语教师和学习者由小及大,以茶文化为基点探究其他文化领域的异同,同时茶文化内容弥补了英语跨文化教学语料缺乏的现实问题,让英语教学更加具体形象,形成对中西方文化辩证性的认知。最后,创新英语教学方法。中西方茶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极具趣味性的英语学习元素,尤其生动、形象的案例能极大激发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参与跨文化交际和语言应用。可以说,茶文化教学有利于英语课堂摆脱传统的书本灌输模式和方法,形成以文化体验、体验式教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方法。另外,茶文化中具体、形象的文化元素相较枯燥的语言知识,容易与现代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和语言交流的积极性,提高其语言实践能力。

3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要想让中西方茶文化成为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必须根据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和学生英语学习规律,选取合适的视角和内容,将其导入日常英语教学中,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立足茶文化差异,强化学生文化认知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探究中西茶文化差异,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进行具体的比较,让英语学习者意识到是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而思维模式差异有直接导致语言风格和应用的不同。在强调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观念,以茶文化对比为基点,让学生去认识其它文化的异同,并由此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英语语言习惯、语法规则、词汇句法全面的认识,以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讲解词汇是,教师可以通过“红茶”、“黑茶”与“Blacktea、redtea”的不同,讲述相关词汇的差异及其历史背景,由此延伸至“lowtea、hightea”(上午茶、下午茶)的行为习惯,加深学生对英语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把握。

3.2选取茶文化作品,拓展英语学习范围

茶文化著作引入英语教学,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可以让其领略西方文学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原版英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茶文化相关的英文典籍,拓展了英语教学的范围,既能帮助其理解原文内容,又能提升其英语语法、词汇及句式的认识,弥补了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法、句式的弊病。英语教师可以将英美文学中《简爱》、《傲慢与偏见》等涉及茶文化内容的名著作品引入课堂,通过文学作品中茶文化内容展示西方社会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让学生感受英语社会民俗文化传统及与中国茶文化的不同,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同时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3.3立足文化学习规律,重视学生认识能力

英语教学中以茶文化推动英语学习者学习质量时,教师必须重视对中西方茶文化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且勿生硬灌输,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应该首先,理解掌握英语及文化教学相关理论,让学生技能学习到英语知识,也能在教学活动中品味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同时,教师应该善于总结茶文化相关语言规律,并与教学内容形成有机衔接,保障英语教学的完整性和目标性。其次,教师必须要保证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立足英语教学内容,整合茶文化和英语学习的课堂教学体系,并要符合茶文化历史背景及现代跨文化交际需求。最后,教师应该以茶文化学习为起点,将其他更为丰富、形象、具体的文化内容引导到英语教学中,帮助学者着建立系统的语言文化学习体系,由丰富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能力,加深对语境、语法、词汇等元素的理解。

4结语

中西茶文化在语言、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虽然为跨文化交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是也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文化理解力及语言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英语教学中,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将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由茶文化学习开始,逐步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更大范围的比较和学习,提高文化认知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作者:施维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勇.茶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55-256.

篇9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休闲游需求也日益提高,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也势在必行,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我国北方如何将本地茶文化资源与北方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北方独具特色,囊括文化休闲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游,已成为北方茶叶产地及旅游地人们思考的问题。

1茶文化旅游重要性及北方茶文化旅游资源

所谓茶文化旅游,就是茶叶产地以当地茶文化、茶资源为主题,与本地旅游资源密切结合形成的新型的文化休闲旅游方式,其立足于茶叶经济及茶叶文化,依托当地茶叶种植及生产环境以及茶叶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本地茶叶风俗习惯而形成的集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性旅游,对当地旅游经济及茶文化宣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1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首先,茶文化旅游是当代社会重要的经济形式,有助于当地旅游文化及经济的发展。茶文化资源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与旅游资源密切融合,必将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龙头,将茶叶产地、茶叶消费、旅游消费结合串联到一起,既能促进茶叶消费也能以茶文化旅游,带动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尤其为当地剩余劳动力解决大量的工作岗位,对解决农村问题具有极大帮助。其次,茶文化旅游能满足现代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心理需求。现代社会旅游参与者不仅重视物质资源的消费,更在乎文化在休闲旅游中的欣赏和品位,文化已经成为旅游最具影响力的内容。茶叶产地的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组成,不仅能满足游客对历史经典文化的知识需要,也能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游客对文化的参与。最后,茶文化旅游能够形成对当地茶叶文化的深度思考。利用茶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能为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传统茶文化的认知,茶文化习惯的养成,茶道思想的深入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2北方茶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我国北方地大物博,自然环境特点明显。虽然北方的茶产地相较南方来说,规模较小,茶叶种类有限。但是我国北方如河南、北京、山东等地自古以来就有种茶、产茶的历史,尤其在河南拥有南北过渡性气候,生态环境适宜茶文化及茶叶旅游业的发展。再如山东地区暖温带的湿润,让山东地区四季分明、雨量和日照都充足,为茶叶生产及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北方茶叶在我国茶叶栽培及茶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茶圣陆羽就曾在《茶经》中对北方名茶如河南毛尖、山东诸城、日照的绿茶、尤其山东日照的江北地区直到现在仍被认为是“江北绿茶之乡”。北方茶叶品种虽少,但是茶叶品质不逊于南方,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尤其河南毛尖绿茶,无论是色、香、味还是影响力都比南方名茶有过之而无不及,多次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可见北方和南方相比,同样具有茶文化必备的茶叶资源基础。再者,我国北方从90年代起,逐渐开始茶叶博览会暨茶俗文化宣传活动,如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已经举办大型茶叶博览会及茶文化节不下30次,北方茶博会、茶艺茶品展等文化宣传促进了北方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为茶叶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最后,北方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无论是孔子之乡山东、首都北京或是河南信阳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具备丰富的旅游基础。如山东日照具有独特海文化,再如天津、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茶俗文化基础,能让游客既能体验到特定的茶文化,也能感受独特的旅游资源。

2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现状

虽然北方具备了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基础与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消费者对北方茶文化、北方茶产地规模的误解,以及茶文化和旅游业长期的独立发展,使得北方的茶文化旅游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并未形成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缺乏融合意识

由于北方茶叶产地规模较南方有很大的劣势,导致消费者及茶叶产地对北方茶文化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虽然北方也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及丰富的茶叶资源,但是我国北方过度关注本地旅游资源的挖掘,在意识上没有重视本地茶叶及茶文化资源。例如,我国首都北京,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首都文化的宣传,但是对北京茶叶、茶叶市场及茶文化的开发程度不够,对大碗茶这一极具北方特点的茶文化只是作为旅游附属项目。再如,河南信用虽然具有“茶都”的基础,但其茶文化一直脱离旅游文化的范畴,产业开发没有游客参与茶文化作为发展方向。

2.2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北方虽然已经逐步开展茶文化旅游,但是在两者的结合模式上,仍将茶文化作为附属产品。我国北方目前的茶文化旅游,各地实质性的内容雷同,大都以品茶、购茶、茶叶观赏等初级旅游融合方式,茶文化的实质性融合程度不高,尤其是没有形成游客参与、体验性的多层次文化旅游结构,部分茶文化项目稀释了北方茶文化旅游内在的核心价值。理性高雅的、代表北方茶叶文化的消费内容至今仍没有占据旅游市场,导致北方茶文化与旅游内容的融合略显表面化和低俗化,影响了北方茶叶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高度融合,更影响了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

2.3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缺乏基础设施

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需要的不仅是茶旅游经营性设施,更包括茶文化及旅游的配套设施,如茶主题餐厅、酒店及交通、服务设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北方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甚至某些北方城市单纯为旅游考虑,在生态上缺乏对茶产地及茶文化资源的保护,造成茶叶产地及茶叶资源的生态污染。如在山东日照和诸城,虽然旅游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一般旅游项目,但是却没有为茶叶文化旅游开展相关建设,茶叶旅游景点缺乏基础交通设施,茶叶旅游服务机构缺乏专业服务人员和设施,茶文化酒店和主题餐厅等经济实体与南方旅游城市相比非常稀少,导致了北方茶文化与旅游因缺乏基础设施,而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了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3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3.1树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意识

北方地区要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必须对北方茶叶及茶文化资源形成理性的判断,充分认识北方茶叶及茶文化的优劣势,尤其是与南方、华南、西南等茶叶产区相比,挖掘北方优势点。北方地区的茶叶行业、旅游行业及政府机构,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研究过程中,对茶文化及旅游资源内容和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对北方茶叶、茶文化、旅游资源、配套设施等内容进一步研究并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找到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的切入点,既能宣扬北方茶叶文化也能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划。

3.2推进北方茶文化宣传

虽然北方具有丰富的茶叶及茶文化资源,但是相较南方、华南等茶产地影响力稍显逊色,主要是因为北方茶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形式单一。如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北方省市,由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在宣传上过分倾向于历史和物理环境的宣传。所以要想促进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首先必须改变宣传思路,在原有旅游宣传基础上,突出茶文化的主体地位,将文化宣传作为旅游业的名片。其次,利用北方茶叶集散地的优势,举办茶文化博览会等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北方城市还必须投身于茶文化旅游的推介活动中,以宣传活动吸引茶客、游客等消费者的共同关注。最后北方茶叶产地应利用现代新媒体,如手机、电脑等数字媒体,将茶叶、茶产地的自然资源以多渠道进行宣传,才能让潜在的茶爱好者转变为茶文化的欣赏者和参与者,从而树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新品牌。

3.3完善北方茶文化旅游的配套设施

由于北方受到气候和茶叶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环境及配套设施上很难与南方等茶产区相比。要想让游客在北方的气候和茶叶文化背景下,参与茶文化旅游,必须以更加完善和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以及服务机构吸引游客。首先,北方茶叶产地应该加大对主要茶产地基础实施的投资,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既要考虑到游客生理舒适性,也要考虑其心理文化需求。在茶文化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应该将茶产区和茶文化体验区进行区别对待,让游客在不同的环境下获得不同的服务体验。其次,建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现代化服务机构。北方茶文化旅游地应该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以茶文化体验、茶文化讲解、茶艺等服务与传统导游内容结合在一起满足游客对文化游的要求。

4结语

总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不应局限于南方等主要茶叶产地,北方地区应该充分认识当地茶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在抓住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努力地提高自身对于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认识。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意识基础上,北方地区应该积极地对北方特色茶叶、茶文化进行宣传,以品牌形象吸引茶爱好者转变为茶文化旅游的参与者,同时加大对北方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进一步的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朱海燕.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模式探研[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426-430.

[2]郑廼辉.关于闽东开发茶业休闲旅游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4(06):47-48.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80-02

从近年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来看,项目课程改革必须真正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全面素质为基础,合理设置茶文化课程内容,可以更好的开发和利用中国茶文化德育资源,引导小学生学习好书本知识,同时也曾加小学生的见识。茶文化应该也小学校园相接触,甚至交融。

1.学生参与中国茶文化活动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之地。茶的发现和利用,不但推进了我国文明的进程,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华民族创立的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彪炳千古的突出贡献之一。在中国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家,许多平常的物质生活都深深地溶注了高深的文化内容,茶文化便是最典型的代表。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人文素质。一个人,受传统人文文化影响越早、程度越深,人的人文素质也越高。学生是人脑发展的最佳时期,是接受全面教育的黄金时期,及早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教育会使人的智能得到很好的顺利发展,接受教育的优劣将直接决定或影响着一个人一生各方面能力发展。因此,学生中,开展茶文化学习教育活动,可以活跃学生生活,拓宽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养成学生独立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和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挖掘,为学生施展才华和个性创造能力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机遇和环境,亦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走出一条路子。

2.认识多种茶文化

茶书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巴蜀诸小国以茶为贡品。但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书中记述了茶的历史、栽培、采制以及煮茶、用水、品饮等内容。之后,茶的专著中较著名的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庭《十六汤品》,宋朝蔡君谟《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录》、赵汝砺《北苑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明朝钱椿年《制茶新谱》、田艺衡《煮泉小品》、许次纾《茶疏》、屠隆《茶笺》。清以后的茶书就不计其数了。

茶联 茶联常悬于茶室或茶店,着力宣扬茶功茶效,以广招徕。如:"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泉香好解相如渴,火侯闲评东坡诗。""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瓦壶水沸邀清客,茗碗香腾遣睡魔。""佳肴无肉亦可,稚淡离我难成。"等等。

茶诗 自古诗家多茶客。唐诗人姚合曾不惜以诗乞茶:"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东坡居士则将新茶喻为美女,吟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绝响;到了元代诗人刘秉忠笔下,更是一语道破诗家爱茶的真谛:"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好一个"含英咀美入诗肠",难怪代代诗人对茶情有独钟。

茶画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画,反映了汉代皇室贵族已有茶饮,足见茶韵融入画意由来已远。我国历来都有茶画名作,如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宋代钱选的《卢仝烹茶图》,刘松年的《斗茶图》;明代唐伯虎的《事茗图》,沈周的《醉茗图》、《虎丘对茶坐图》;清代薛怀的《山窗清洪图》,都形象地记录了茶事史料,可以说笔笔渗茶墨之情,幅幅香溢诗画之中。

茶令 茶令和酒令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茶友陆士修、张荐等,就曾将茶令组成了为人传诵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流华净肌骨,疏渝涤心原(颜)。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僧)。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陆)。"这一茶令堪称茶文化的佳品。近年台湾还流传一种新的茶令"返返拳",可知茶令至今不衰。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很重要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表现是喜欢探索,而探索的动力在于兴趣。兴趣将使学生萌发强烈求知欲望,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从而刻苦去学习,孜孜不倦去探索。培养兴趣是创造实现的积极因素,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动力因素,要想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圆满的培养,宜尽量做到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或天性能力的发现,使其个性表现得无限发挥,促进其对茶文化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在茶文化活动中得到乐趣,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学生对茶文化活动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愉快主动地去探索,学习起来精神会特别集中,思维格外敏捷。而兴趣的培养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并通过活动而获得发展。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内容极其丰富,其活动范围更为广泛全面,学生参与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对茶文化活动具有浓厚兴趣后,一定要培养其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毅力是指向一定的目的,是否能坚持其行动的能力。学生的意志很不成熟,其坚持力、自制力很差,在参与活动时容易出现忽冷忽热、有始无终的现象。因此,培养幼学生的意志力,就必须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其参与茶文化活动时能自始至终,尽善尽美,为中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增添光彩,把茶作为国饮奠定基础。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54-02

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倡导将茶文化应用于素质教育,在2007年茶学教育研究会上,来自日本的姉崎有峰阐述了茶文化对素质培养、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起的重要作用;韩国的郑英淑认为韩国茶礼是提高个人修养、陶治情操的重要方式。更多的中国学者就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作出实际尝试,如伍萍在《中国茶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初探》一文中指出,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好教材。黄晓琴等在《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中亦提出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作用。众多高校开设了《茶文化》、《中国茶艺》等相关课程,受到学生们的青睐,茶文化教学已在素质教育中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挖掘和弘扬茶文化的精华,把茶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的探索,也是高校“茶文化”热潮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开展茶文化教育教学的现有成绩与存在问题

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极具生命力,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原因是:茶养生健身的功效有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茶中寄寓了清淡平和、宁静自然的人生态度,饱含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中华传统美德,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优化精神生活质量为旨而学习茶知识、接受茶艺培训的人日渐增多,茶文化专业也作为特色专业开始进入高、中等院校国民教育体系,国内有多所高等、中等院校陆续开设茶文化或茶艺专业(包括茶艺专业方向班),并在专业教学中设置了茶文化概论性的相关课程。茶艺师也已成为国家劳动技能的一种职业。诸多学者倡导将茶文化应用于人文素质教育,众多的中国茶文化专家、学者、教师就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作出实际尝试。我国茶文化教育在近些年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1.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将儒、释、道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既不能机械地把茶文化当成说教或以教条主义的形式传授,更不能用肤浅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如何使学习者准确领会和感悟其思想精髓并传播其文化内涵,是亟待解决的第一层关键问题。

2.茶文化教学内容有待丰富。目前各大高校的《茶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偏重茶史、茶政、茶法,多停留在以史论史,以事论事的层面,缺少符合时代需要的实用性茶文化知识。

3.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和大多数课程一样,目前茶文化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践教育,多数学生在学习之余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与茶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很难体会识茶、泡茶的过程,而仅文字表述难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茶文化,也就谈不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目前茶文化所实现的素质教育功能仅仅是茶文化教学中所产生的副产品,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有待研究。

因此,本文着力探讨充分发挥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二、茶文化认识及《茶文化》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目前,我校已在茶学专业开设《茶文化》、《中国茶艺》、《评茶与茶艺技能培训》等必选课。所开设的《茶文化》、《中国茶艺》公选课程成为热门课程。茶学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也培养了上千名的初、中、高级茶艺师、评茶员,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扩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沁心茗茶协会通过开展讲座、茶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2006至2011年我校选修茶文化与中国茶艺课程的学生人数分别为323、664、704、717、889、884人次,茶文化课程受到学生空前的青睐。2011年6月10日-11日,我们以湖南农业大学选修茶文化公选课的部分学生共计190人为调查对象,开展以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为主要形式的调查工作,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5份,结果分析如下图。

篇12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跨文化;作用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让中西方文化之间拥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作为中西方文化中较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也造成了很多的文化冲突和误解,如何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培养英语跨文化应用能力;如何通过中西茶文化学习为契机,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西方文化习俗,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质量,现已成为当代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西方由于地理、历史及人文环境的不同,在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归纳为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

1.1中西茶文化语言交际差异

中西方茶文化重要的交际手段就是两者的语言形式,茶叶相关的语言内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折射了茶文化在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情况。总的来说中西茶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茶文化语言交际范围较广,涉及士农工商各个阶层或各个文化领域,而西方茶文化的语言交际范围较窄,并且数量较少。我国茶饮及茶文化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而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我国,但只是随着16世纪中西方茶叶贸易的发展流传至欧洲各地,直到17世纪在英国及法国贵族或统治阶层的推动下,舶来的茶文化才与西方语言逐渐结合,因而具有典型的阶级特性。例如西方茶文化词汇中“皇家茶”、“伯爵茶”等贵族型词汇比比皆是,直到19世纪后期茶文化才走入寻常百姓家,但与我国相比语言应用范围较窄。其次,茶文化语言交际在我国文化中以质朴和简单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应用多发生了阶级性或暗示性的“喻义”或“转义”现象,茶文化语言交际的内涵与西方社会发展结合较为紧密。尤其西方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物质文化的推动,让茶文化语言在交际中成为特色文化内容,甚至某些词汇摆脱了东方文化内涵。

1.2中西方茶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除了语言交际方面差异外,更存在着明显的物质、行为、价值观方面的差异。首先,中国茶文化中茶叶主要由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构成,尤其推崇非发酵性绿茶为主,在茶具上以瓷为主,包括:茶壶、茶杯、茶托、水方、水盂、各式茶具,形式多样。而西方茶叶以红茶为主,种类较少,茶具以维多利亚贵族特点为主,崇尚华贵瓷器活银质茶具,包括:茶虑、茶碟、点心盘、餐巾等凸显物质条件奢华要求。其次,中西方茶文化在品饮方式上,中国注重茶的单纯,以清饮为主,而西方为增加口感和个性,以“混饮”为主,同时在饮茶时间上,中国并无固定时间要求,而西方对饮茶做了“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的规定,并其饮茶成为重要的餐饮内容和社交方式。最后,在精神层面上,我国茶文化以“儒、道、佛”等哲学思想为思想精华,茶文化的内涵被提升到道德等价值观层面,“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我国茶文化精神主旨,但是西方茶文化突出“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阶级思想为主,以茶凸显统治阶级的财富和生活方式,彰显贵族特性和品味。

2中西茶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2.1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能够适应中西方文化交流,熟练掌握和应用西方语言技能的文化参与者。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对于我国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者来说,为他们认识西方茶文化及创建茶文化交流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国文化学习者在我国文化内了解西方茶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在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受到茶文化带来的茶叶相关语言交际差异带来的冲击,更在茶文化的理解上受到多元的挑战,对中西方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中西方茶文化内容进行适当的、客观的反思。因此,通过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学生能以茶文化在中西方语言、物质、行为、精神层面的差异为契机,接受、理解、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进而在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重新认识西方社会,正确认识文化现象和语言应用的价值,促进跨文化意义的提高。

2.2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错误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英语跨文化学习者来说,不仅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多元素材,而且让英语学习者以更有趣、快捷、形象的方式适应西方茶文化等抽象文化内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让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比较中,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正确客观的认知和理解,并对以西方文化审视我国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形成对中西方跨文化的深刻理解。当然,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涉及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的文化冲突也非常普遍,难以避免,但是通过两种茶文化与英语学习的结合,可以让英语学习者认识到中西文化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茶及茶文化的对比,尽量减少文化冲突,并对中西方文化冲突做出应有心理预警和准备。

2.3形成英语跨文化教学体系

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茶叶种类、茶具、饮用方式、价值观念上的种种差异,已经让茶文化成为凝聚了文化和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英语跨文化学习中,中西茶文化无时不刻的渗透着西方文化重要内容,尤其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可减少语言学习的心理负担,增加对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间的比较,让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容易确定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茶及茶文化导入设计安排英语文化学习内容,将文化学习内容具体化到各种茶文化的实际案例中,进而实现英语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双管齐下。

3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促进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途径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内容五花八门,不能简单的在英语课堂上生搬硬套,必须着眼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对现有英语文化学习进行改革,要想让茶文化对比进入课堂,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3.1以中西茶文化差异,确定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中西方茶文化内容涉及语言、茶叶、茶具、茶饮、价值观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很难形成系统化的跨文化学习体系,同时茶文化信息量过大,可能会影响英语认知层面教学的质量,所以必须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学习的具体内容,对中西方茶文化及跨文化教学的方向予以明确。首先,立足中西方茶文化语言对比,茶叶物质、茶叶行为、茶文化精神为辅助的理念。英语跨文化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是其学习的主要目标,所以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强调中西茶相关语言应用差异,同时用茶叶对比、饮用方式、茶文化作为语言学习或调解英语学习的辅内容。其次,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与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结合方式。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是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不能随机参考,必须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目的,从课程导入到课程内容都要认真、科学的分析,找到合理的结合方式。

3.2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通过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分析,提高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就必须要在实际教学方法上将茶文化对比融入其中,主要包括:首先,中西茶文化注释法。茶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属于较为陌生的文化范畴,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西方茶文化属性及学生文化程度,对中西方茶文化涉及的语言及文化知识进行注释,尤其特殊词汇和行为进行跨文化性对比。如“中国清茶、英国混茶”或“redtea”和“blacktea”进行适当注释。其次,中西茶文化实践教学法。中西茶文化虽然为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素材,但是如果只局限于茶相关资料对比,很难强化中西文化差异和学生的理解。因此,必须开展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实践训练,在茶饮及茶叶相关活动中对茶叶语言、词汇、茶会、茶俗等内容进行训练,组织学生参与到茶文化的氛围中,并对中西茶文化感受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促进对中西文化的理解。最后,中西茶文化的多媒体对比法。茶文化在我国和西方虽然属于传统文化,要想在当代英语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必须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适应学生的现代心理特性及文化需求,让传统茶文化彰显时代色彩。

4结语

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却在语言、茶叶、饮用方式、茶俗、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在跨文化教学的实践中,正视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契机,探索如何以文化现象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和传承中西茶文化的精华,又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实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作者:王云羡 胡玉辉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