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09:25: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动物园规划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3-0023-06
收稿日期:2017-02-08
修回日期:2017-05-12
Abstract: Taking Guangzhou zoo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rialism of urban zoo planning and design. Zoo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meet the goals and needs of animals and tourists. It puts forward a natural environment-based design theory which aims to integrate human and animals. It also illustrates that Zoo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be based on three elements: animal, human and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zoo planning and design framework system model,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urban and wildlife zoo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Urban Zoo; Guangzhou Zoo; Trialism; Eco-exhibit
引言
动物园的发展经历枷锁、铁链、铁笼、坑地等野蛮的展览方式,至今已逐渐摆脱旧式的笼舍展览,自然式、沉浸式设计开始盛行,力图把参观者带进实地环境。国内大多数城市动物园建设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现都面临着设施陈旧、教育服务系统不完善、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1]。现代郊野动物园的兴起,更是导致城市动物园经营能力大打折扣。1996年至今,全国已有30多个城市动物园被迫搬离市区,搬迁至郊外[2]。广州动物园、北京动物园等许多城市动物园也都曾面临着搬迁的困境。但是城市动物园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3],如交通便利和文化历史沉淀,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城市有关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城市动物园的功能,大力开展改造建设工作。因此,研究城市动物园规划设计和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市动物园规划设计的三元素
动物园的规划设计需要忠实于三个实体对象。动物是设计者的伙伴;游客、管理员、饲B员、职工可以说是设计者的雇主;环境是设计者的顾客[4]。城市动物园不同于城市其他空间,必须考虑其特殊性。设计者必须为动物创造自然的生活环境,尊重环境,同时强调美学和感知,满足人的需求和舒适度。
动物园的三元素为动物、人、环境,体现了城市动物园规划设计的三个主要目标:以动物为目的,要求保护和繁殖动物,提高动物福利;以人为目标,强调满足人的需求,提供教育、休闲娱乐的环境;以环境为目标,为动物和游客创造良好的生态体验环境。对城市动物园的规划设计需从动物园的三元素出发:以动物为本,融于自然;以人为本,归于自然;以自然环境为本,人与动物的融合。
1.1以动物为本,融于自然
英国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Farm Animal Welfare Council,UK)在1992年提议使用Brambell Committee在1965年提出的建议,推行动物五项基本自由,动物的权利逐渐被重视[5]。城市动物园与其他城市公园不同,必须充分考虑动物的利益,动物园规划设计应以动物的生活经验为基本前提,重视动物基本权利。以动物为本,融于自然主要体现在动物笼舍、丰容设计、保护研究和展区生态化等方面。
1.1.1动物笼舍
广州动物园现有笼舍建筑的形式小部分是网笼式,年代较为久远已无法满足动物的需求,亟需改造。笼舍设计应以动物为本,结合动物习性和自然环境,考虑动物对气候、环境的实际要求,生态、科学地设置笼舍的位置、大小和设施设备,创造合理、生态和经济的动物笼舍空间。动物展览方式应强调动物栖息地的模仿以及自然肌理与材料的使用,展现动物的自然行为,将动物从简单的铁笼解放到类似野外的生境中去(图1,表1)。
1.1.2丰容设计
0 引言
随着园林事业的快速发展,动物园作为一个主题性公园,不单单是为游客提供参观动物的游览场所,而是要通过园林绿化规划成为集动物科普知识教育、动物展览、野生动物异地保护功能为一体,并能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和舒适优美游园环境的高质量窗口服务单位。通过科学种植,设计创造出适于各种动物生长生活的环境条件,并为异地动物仿造和模拟原产地的生态环境;还要充分考虑游人活动区的遮阴和观察视线因素,选择抗病、抗虫害的乔、灌、藤、花、草植物品种在各个游览区因地制宜的绿化造景,动物园边缘须设置一定宽度的防风、防尘、隔音林带,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提高全动物园的绿化景观效果。
1 动物园林绿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1.1统一规划
以人,动物,以自然为本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追求实效和展示特色"运用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按照生态学原理,反映出生物的区域性,才能在设计中保持自然系统的稳定性,没有适当的自然环境就不可能有自然环境下生存的动物,只有营造好适合的环境,动物才能更好的生存繁衍"人在动物园中参观动物,最好的效果是进入什么环境参观什么动物。
1.2 考虑动物正常生存需求
在动物展区内的植物配置应充分考虑动物正常生存生活的需求,在动物活动范围内应选择抗性强、少病虫害、萌发力强、无刺、无毒的树种,在考虑树种观赏价值的同时不能忽视某些树种中含有一定有害物质对动物的毒害作用,如夹竹桃、海芋等不宜在动物活动范围内栽种。
1.3 动植物景观结合
动植物景观结合,以创造良好的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同时,也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在色彩方面,也要有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给人以充足的视觉感受,而四季的变化也尤为重要,应利用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有效搭配,多创造一个四季多变的生物生态群落,达到一定的景观要求。依据适地适树的原则,注重对生植带植物的应用,充分利用好本地树种和现有自然植物,还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形成致密的林相结构,提高叶面系数。同时,要加强对自然植被的保护和利用,没有动物和植物的结合,就仿佛看到了大熊猫没看到竹林一样。植物能很好的满足动物原生地的环境设计,使游客如临其境。
1.4 重视防护林带设计
动物园应重视防护林带的种植设计。首先,各动物陈列区与陈列区之间,陈列区与管理区之间,陈列区与兽医院之间应设有隔离防护林带;其次,动物园的周围也应设有防护林带,选择防风、吸尘、消毒、杀菌的树种,起到降低噪声、减少污染、净化空气、缓解风力、去除干扰的作用。如果动物园所处的地势高、风力强,还可在园内与主导风向相垂直的道路增设次要防护林带,进一步增强防护效果。
2 动物园中的园林植物养护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观赏植物需求量剧增,公园绿化面积不断扩大,使得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工作,尤其是害虫的防治工作越
来越难。
2.1 加强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从根本上解决虫害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凡新引进入园的苗木,要提前了解引进植物当地的常见虫害发生种类#范围及程度,其中以蚧类#蚜类#粉虱类#螨类#线虫等能随苗木传播的虫害为重点,进行严格检查发现有害生物马上进行除害处理,防止危险性虫害的传播扩散。
2.2 生物防治
首先,利用生物措施预防来防治病虫害是动物园植物保护的主要手段,栽植时尽量选择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其次,要加强栽培管理,科学养护,使植物生长健壮,增强抗性,具体措施有:选择适宜的土壤、合理栽培、科学施肥、及时清除枯枝病枝、注意入冬前的整形修剪等。这些措施与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有机地结合,可以有效地控制植物病虫害的发生。
2.3 加强养护管理
“三分种,七分管养”是培育花木植株生长健壮的一项重要措施,能显著提高园林植物对虫害的抗性。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有关,许多病害的发生,每年往往在某一时间段最为严重,如提早或延迟播种或移植,则可减轻危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除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虫枝条,减少发病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虫害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害虫越冬和繁衍的环境条件。
3 动物园绿化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3.1 不应有地面
动物园中的绿化用地不应有未种任何植物的地面。树林下设法种植灌木、草皮或其它矮生植物,以增加绿量,充分发挥绿色植物改善环境气候的功能。
3.2 植物配置应通过绿化设计,以达到界定空间,方便园区活动的作用。
动物笼舍植物配置:动物笼舍展区的景观设计中,在灵长类动物笼舍周围栽植高大乔木、灌木以烘托此类物种的环境氛围,熊猫馆前种植大片竹林,创造有特色的主题性植物景观,各种动物展区的自成主题。
建筑物及周围植物配置:假山石、看台、儿童休闲中心等建筑物宜用攀援性绿化植物,如以爬山虎等柔化建筑物或构筑物其本身的硬质感,增加绿化面积与周围山林融为一体。建筑物周围则以色叶树与花卉、灌木相配合营造“高低远近各不同”的园林氛围。
广场周围及儿童趣乐园植物配置:在与山林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强调植物美学特征,用梯田式的色带、树陈图案式的花卉布置,柔情如水的水面布景,潺潺水声的瀑布,点点浮游的水禽,给游客视觉以柔的感受。
水面植物配置:结合禽鸟的生活习性,配置一些浮水、挺水、沉水植物、花卉。以滋养水生动物和鱼类,为禽鸟创造出自然生存的良性环境。
行道树植物配置:以落叶阔叶为主,辅以针叶树,以色叶树为主辅以常绿树。
3.3 集散场地种植设计的布置方式。
应当充分考虑交通安全视距和人流通行,场地内的树木枝下净空应大于2.2m。在儿童游戏场周围景观植物的选择中,乔木选用高大荫浓的种类,夏季庇荫面积应大于游戏活动范围的50%。活动范围内灌木选用萌发力强、直立生长的中高型种类,树木枝下净空应大于1.8m。露天演出场活动范围内避免选用阻碍视线的植物,观众席铺栽草坪,选用耐践踏的种类。
4 结束语
总之,动物园作为与其他公园性质不同的主题性专类园,在进行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时,必须协调好植物与动物的关系,以提高动物生活质量为目的,改善动物的生存条件,营造适合动物生长的景观环境,通过科学合理的园林植物配置,为保障动物生存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正在逐步改善和解决,在此基础上人们对自然景观环境的向往、追求的愿望相应地随之升级。
在高层建筑林立的城市当中,交通状况改善进程缓慢,城市中噪音和污染并重,适合人们休憩娱乐的户外公共活动场所逐渐减少;而现今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逐年增多,他们当中儿女大多不在身边,需要交流沟通和打发时间,公园便是首选休闲场所;城市中人们渴望拥抱自然,渴望呼吸绿色空气,更渴望心情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公园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1综合公园的概况
综合公园因其面积较大、自然风景较多、具备综合性的设施而命名,为全体市民能利用的公园,可发挥休息、散步、集会、运动、游戏、展览、观赏等机能。
综合公园一般位于主干道附近,其一侧或一侧以上均面向道路,容易为市
民所到达。主要功能包括休息功能、儿童游戏场功能、运动功能、教育功能以及其他服务功能,相应的功能设施包括广场、座椅、休息所、草地、平台、散步道、喷水池等园林布置和休养设施;钓鱼池、儿童游戏场等游戏设施;田径场、各种球场等运动设施;小型植物园、动物园、农场、水族馆、气象观察台等教育设施以及饮食店、停车场、厕所、电话、服务台等服务管理设施。
2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时,为了避免使公园成为孤立的点,应承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准确把握公园在城市中的定位,并注意其与周围环境(建筑群、道路网、绿地等)密切配合,可利用地形、水体、绿篱、建筑等多种元素加以处理,使园景与街景融为一体,避免用高墙把公园完全封闭起来。
2.1准确合理的定位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定位是指其在城市中的基本角色问题,也就是城市综合性公园在城市中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定位,一般根据城市整体层面的公园布局并结合公园内容进行。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规模大小、服务对象等,都对公园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其服务对象来看,有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公园等。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定位根据其景观内容又可分为:文化休息公园、一般的综合性休息公园、纪念公园、游乐公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植物园、盆景园等。要准确的给出公园的定位,就不能拘泥于公园本身特点就事论事,还需要应用“系统论”方法,从更宏观的、整体的层面上来研究确定公园的特色。在具体的规划中,应从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外部情况与内部情况两方面来作分析。在外部资源分析中,着重对文化资源、游人资源、服务业资源、土地利用状况、交通资源等作出了解和分析。在基地内部环境资源中,对自然资源、文化底蕴、现有活动资源等进行分析与总结。
2.2弹性原则
在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划中,应该从公园所服务人群的实际需要出发,因地制宜的制定各种阶段性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着重强调的是灵活性,且要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投资和实际需求的变化。
2.3整体性原则
在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划中,每一个规划项目都要从如何健全和完善公园方面考虑。这里的健全和完善,可以理解为“使其整体化”。城市综合性公园具有体现和传承当地历史传统风貌的作用,因此对它的规划必须坚持整体把握的原则。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㈠在任何设计中,整体的得失要比局部的好坏重要的多。城市综合性公园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它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持其发展的整体性。不仅要处理好公园内部各种具体地段的规划与公园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还要充分研究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在规划的过程中遵循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保证规划地段城市肌理的相对完整和统一。㈡我们所说的整体性原则具体是指整体效益的原则,即在公园的规划过程中既要保证其所在区域的整体环境景观效益外,还要保证社会的整体效益、经济效益、历史文化效益的有效发挥。总之,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个成功的规划应能形成基于所有元素和影响力的方案,产生一个新的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完整的系统。
2.3.1 公园与周边地区景观格局的整体性
现代城市公园设计注重城市公园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因为公园是城市的一部分,它应与城市的其他景观融为一体,与临近的建筑物、道路网等密切联系,使公园自然地融入到城市之中,而不是孤立的一个点。
城市公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与提高城市公园的利用率、公园景观的开敞性,城市环境的景观美化有很大关系。城市公园景观是城市空间环境的组成要素,并与其他要素之间,形成了互为图底的关系。同样,城市综合性公园周边地段的景观对其的景观构成具有重要影响。
2.3.2公园延续城市文脉特征
城市的文脉,就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那些背景。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显型的、隐型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文脉的范畴。城市的文脉,是城市文化观念的自然延伸。
就城市综合性公园规划而言,人与景观的关系、公园建设与其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关系,总的来说,都是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关系,必然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强调公园规划的文脉,就是强调公园是整个城市景观环境的一部分,注重城市公园景观在视觉、心理、环境上的沿承连续性。城市公园规划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并支配着城市文脉的发展。
2.3.3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公园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游客是生活于其中的主角,他们是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公园的动力和源泉。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在职人员工作日的减少;老龄化人口的逐年增多;对独生子女保护意识的增强;交通的发达带来旅游者的增加;气功和交谊舞的普遍发展等,都要求公园改造中对人的行为给以科学的判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就是提升改造的公众参与性,在公园的规划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活习惯、以及公园使用情况,在尊重和满足公众意愿和要求的基础上,有效改善游赏环境,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游客创造一个环境舒适、文化气息浓厚、特色鲜明的游赏休憩场所。
3种植规划
3.1广场空间的植物配置
乔木层一般为规则的纵横列植方式形成特殊的空间感受,选用树形相对整齐,遮阴效果较好的落叶乔木,如:银杏、栾树、合欢搭配一定数量的雪松、香樟、广玉兰等常绿乔木,以保证冬季的景观效果。林下片植自然的花卉、地被植物,如:丰花月季,牡丹、金丝桃等。台地花园三五成丛的种植观花乔木,如:樱花、垂丝海棠、桂花等,适量点缀色叶植物,以相对丰富的植物品种以及截然不同的配置手法,勾勒出广场边界线。
3.2生态岛空间的植物配置
该区域植物设计用 “重地被、弱中层、强上木”的立体空间构成结构。旨在营造快乐、浪漫、野趣的环境氛围。本着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秋叶纷纷、冬枝苍劲的原则,以香樟等常绿树为基调树种,片植水杉、樱花、木槿以及多年生草本植物增加野趣,形成花叶缤纷的浪漫美景。驳岸形态自然潇洒的芦苇以及出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以增添美感。
3.3水生植物的种植
蜿蜒的水景美丽多姿,涌动的水系岸边配置旱伞草、葱兰、鸢尾、纸莎草等水生植物,以突出“水”的灵动,造型独特的花船摆满鲜艳的时令花卉使整个水系生机勃勃,趣味丛生。
4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公园,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表现形式,为市民营造了一座融人文景观与天然雅趣为一体,纳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于一园的怡人佳境。作为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为大众提供了身心愉悦空间 ,在改善现代化城市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09-02-11
作者简介:陈燕彤(1981―),女,广东江门市人,主要从事城市公园、风景园林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S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2-0037-02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向往到自然中去与花草倾谈,与鸟心。市民的诉求使得公园在城市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 城市公园环境景观营造原则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主要的载体,需要鲜明的景观特色、良好的绿化环境、充足的休闲设施、宜人的尺度和空间。在规划布局上应遵循基本的景观营造原则。
1.1 视野开阔,层次简约,景观特色鲜明
公园景观注重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不必求大体量、大气势,也不应过于封闭,而应以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景观为主。景观创造上注意“软”、“硬”结合,空间开合有序,宜透则透、宜闭则闭,视线相对通透,与城市大环境融为一体。
1.2 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空间
城市公园绿地中的空间一般不刻意求大,虽然也讲求空间大小、开合的对比,但在比例和尺度上应有所控制,同样,建筑小品、坐凳等设施,应充分考虑多层次人的需求,追求适宜的尺度和亲切感[1]。
1.3 充足的休闲空间和功能设施
休闲是公园绿地最重要的特征。现代景观环境设计面对的是人民大众,不仅要创造能够供大众观赏的景观,同时还须具备坐凳、花坛、铺装等功能设施,满足人们赏景、交流、休憩的需要,使人在绿地之中自由活动,身心得到放松。
1.4 良好的绿化景观
绿色环境景观比硬质景观更为现代市民所喜爱。向往自然、回归自然,归根到底是对“绿色”的渴求。绿化作为休闲绿地的一个重要元素,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绿地使用功能,是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条件。因此,公园绿地注意在植物形态、体量、色彩、季相变化和配置形式上下功夫,追求创新[2]。
2 城市公园环境景观营造实例
2.1 珠江公园
广州珠江公园坐落在天河区珠江新城,是一个集观赏、游憩、科普和休闲于一体的市级公园。珠江公园占地28 hm2,是以绿化造景为主的生态公园,环境优美,格调幽雅,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巧妙结合,尽显南亚热带风情景色。
珠江公园内依据植物生态特点和植物形态,划分为风景林区、荫生植物区、桂花园、木兰园、棕榈园、百花园、“快绿湖”区等主要景区。园内景区各具特色:风景林区位于公园最高的山地,以成片的混交林种为主,运用各种配植手法及不同的树种,体现不同的季相和花期,形成一个植物色彩丰富、层次鲜明的景区。山上有高耸云霄的英雄树,翠绿茂盛的南洋杉,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景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幅完美的景象。山南“积石飞泉”景点以自然的山石砌筑而成,瀑布飞溅而下,溪涧蜿蜒其间,溪涧源头“奔雷”声势浩大,雄伟壮观。山北鲜花丛丛,争鲜斗艳。各区绿化种植多采用科属群落配置,聚散有致,层次分明,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2 天河公园
天河公园是区属综合性公园,位于天河区员村中山大道与黄埔大道之间,面积约为71 hm2,是一个以丘岗林木为主的公园。公园草坪广阔,山丘起伏,林木苍翠,碧波粼粼,景色自然清新,一派郊野风情。园中建有亭台水榭、园道曲桥、游艇码头、儿童乐园以及溜冰场、烧烤区、饭店、冰室等。
天河公园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要特色,公园规划为五个功能区:百花园景区、文体娱乐区、老人活动区、森林休憩区、后勤管理区。公园环境舒适,草坪舒展,气势宏伟的南北大门景区,门前广场横跨宽度达100 m,建筑风格独特,植物色彩配置艳丽,布局紧凑,颇有现代公园的气派。最为壮观的南门中轴广场,两侧种植风景林,配置各类的棕榈植物,衬托中央的立体八角花坛,层次分明,色彩丰富。象征着和平和希望的白鸽广场,群鸽飞翔在蔚蓝的天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园内极具特色的粤晖园,风光如画、具有“水中琪林”之称,它被绿柳环抱、秀色宜人,更与欢跃嬉戏的湖中锦鲤相映成趣,使公园在湖光山色中尽显岭南园林的气息。
2.3 广州动物园
广州动物园位于市中心地带,总面积约42 hm2,绿化覆盖率达88.7%。经过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它由单一的动物观赏,发展成具有科普教育、休憩游览、科学研究和动物繁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动物园。
广州动物园园区划分成四个大类区:动物展示区、休闲广场区、园务管理区、游客服务区。
动物展示区原来以圈养为主,现在已拆除圈养动物的铁栅栏、水泥地,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化布置的动物展示区,园内飞禽大馆、猩猩馆、袋鼠馆参照动物原栖息地的自然景观进行浓缩,以小见大,在笼舍内采用多层次植物配置形式,种植、散置一些自然状态的木桩,突出自然和野趣,使动物有回家的感觉;飞禽大观景区内大多数动物以放养式为主,强调模拟动物的自然生境,使游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休闲广场中心区以棕榈科植物为主,运用各种配植手法及不同的树种,体现不同的季相和花期,形成一个植物色彩丰富、层次鲜明的景区。中心区设有一个旱喷水景的平台,让游客尽享亲水之乐。
园内还附设有园务管理区、游客服务中心、科普教育基地,主要分布在主入口区。为了方便游客,还提供餐饮、小卖部、游乐场等各种游客服务设施,营造一个合理、生态和经济的动物展示空间参考珠江公园、天河公园、广州动物园的相关资料。。
3 结 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景观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城中绿地的设计和建设也必须提高层次和品位。城市公园绿地设计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在尺度和景观特色上符合现代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空间尺度宜人,景观特色鲜明,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通过加强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建设,达到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境域,让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Nanning "Moon Lake"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positioning change as an example, some thought and summarize made by the cit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ositioning to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new park, and the moon Lake project, put forward some new idea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continued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 construction; city parks; planning and design; heart Wei Jiang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明月湖”公园的建设背景
南宁市“明月湖”公园其前称为“心圩江”公园,心圩江位于南宁市西部,是南宁市建成区内重要的内河之一,属于邕江重要的支流,是南宁市重要的防洪排涝通道,也是市区内河流水体楔形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状有较大的水面和农田,绿色植被较好,绿化多为原生态状,自然风光优美。“明月湖”公园就位于南宁市西部的西乡塘片区,用地范围北临大学路、南靠邕江堤路园,西接南宁市动物园及规划后的大化路,东至20米城市规划道路,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03.8公顷,其中现状水域面积为20.73公顷。
其规划建设的背景是南宁市环境整治工程亚行贷款项目的子项目之一的心圩江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12.79亿元的基础上在2004年将其规划为城市公园,形成以滨水森林景观为特色兼顾防洪排涝功能的大型休闲绿地。从南宁市规划管理局2004年2月16日关于心圩江的规划设计评审批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公园定位为生态恢复,在社会上广泛被称为“心圩江”湿地生态公园。
在南宁市提出打造“中国水城”,强化“绿都”,“水城”舀念的时候,心圩江即“明月湖”公园的建设纳入了“水城”项目,进行重点建设,也从社会上征集名称为“明月湖”,水面也从原设计的69.8米提高到70.8米,水域面积是南宁市最大水面“南湖”的二倍。其建设的层次和定位提高为城市大型综合性公园,但其底子和功能依然是生态恢复,规划设计的指导性思想依然是生态优先原则。
二、“城市生态公园”与“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区别
城市生态公园是位于城市城区或城郊,通过保留、模仿或修复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以保护、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局部生态系统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以生态文化或技术为主题,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的公共园林。“城市生态公园”是近年来景观设计中出现频率很高但概念又很模糊的一个词。显然,无论是生态公园还是城市综合性公园或多或少都会具有生态效益;但并不是具有生态效益的城市公园就可称为“城市生态公园”。生态公园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它的建设需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城市的”,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一部分的城市生态公园,无论从地理位置、空间格局、生态功能和规模级别上,都是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都具有城市的属性。从地域上划分城市生态公园,包括城区生态公园和近郊生态公园两种。城市生态公园的“城市”属性,使其有别于位于近郊和林区的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
2、“生态的”。城市生态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其“生态性”。从生态学的体系来看,这种生态性应该满足三个不同层面的标准:①对宏观尺度(全球生态系统)而言,它的生态过程、能源和物质的使用是有利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②对于中观尺度(城市生态系统)而言,它的功能可以保护或者改善城市系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结构,减少污染,改善环境,保护景观和生物多样性。③对于微观尺度(公园生态系统)而言,它的环境建构是符合生态原则的,生态环境系统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合理性的特征,具有自我演替发展的能力。它的具体空间和实体形象能充分考虑到与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个体的互动关系,能唤起人对于生态意象的文化体验和美学感受。
3、“公园的”。城市生态公园的本质还是公园。《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公园的定义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的园林。”因此,满足人的心理和活动要求,也是城市生态公园的一个重要功能。人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和权利,因此城市生态公园对于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不应以隔离人的活动为代价,而应遵循生态原理,合理规范、引导人的活动,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其与城市综合性公园有如下表格中的区别:
三、以生态性为指导思想的“明月湖”规划设计
根据“明月湖”的现实情况以及其功能要求,尽管其公园的层次定为大型的综合性公园,我们在规划设计时首要还是立足于其生态性,在体现其综合性方面主要增加一些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其主要的区域我们还是以打造生态公园为主,但其档次和品位已不再是刚开始建设时的简单的生态恢复,而是有长期建设和短期建设相结合,在绿地规划设计中组合进来一些城市公园的一些有序性手法和人为因子,使人们浏览其中能感受到整齐有序的城市公园的便利感觉,而又能区别于一般的城市公园的单调性,因为毕竟在“明月湖”公园中除水域面积外,陆上面积的确90%是绿化用地,且在一些主要的进出入口和主要的观景点上都对植物做了精细的造景处理。
1、明月湖”公园的规划设计理念
“明月湖”公园的规划设计理念是立足生态意义和功能,打造别出一格的南宁内河游玩景区,以城市综合性公园为模板进行建设。其总体思路为“一江二岸,四区八园,四季花开”,植物应用上是以阔叶常绿树种为依托底子,大量采用各季开花植物种植于河的二岸,并在河边浅水区域种植大量的水生开花植物,力求打造一条花江。其景观分区如下图:
锦阳春江 桃李芬芳 夏日纷芸 清源幽境
“明月湖”公园被秀厢大道、科德路、大学东路三条路分割成四个部分。根据现场的实际环境,在规划设计时从北往南依次分为四个景观分区如上图。其相对应的功能分区为自北向南依次为自然湿地生态区、保健养生区、娱乐休闲区和全民健身区。在四个景观分区中分建八个特色园子,分别为引鸟园、蓝花楹园、水上花园、凤凰花园、桃李园、佳果园、棕榈园、风铃花园。
2、景观分区的特色
自然湿地生态区(清源幽境)位于可利大道和秀厢大道之间,东临总部路。这一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可利江湿地,同时具备休闲娱乐功能。自然湿地生态区陆地上以水杉、落羽杉为主,搭配榕树、秋枫进行生态种植。区内将建设两个人工岛,岛上主要种植蓝花楹等蓝紫花色的夏季观花树种,利用宽阔的浅水区域,种植水生植物,打造独特的水上花园。在自然湿地生态区将建成引鸟园、蓝花楹园、水上乐园三大主题园。
保健养生区(夏日纷芸)位于秀厢大道和科德路之间,将主打夏季如火的凤凰花园放置其中,整段以种植夏季开花的苏木科植物为主,并在人工岛上重点打造凤凰树为主的景观,营造南国之夏的火热氛围,寓意“筑巢引凤”招商引资的发展之道。
休闲娱乐区(桃李芬芳)位于科德路与大学东路之间,东临广西大学。本区将与常绿大树为基调,以桃、李等春花植物为主打。可利江东、西两岸将分别被打造成桃李园和佳果园两大主题园。东岸的桃李园以多种植被方式突出“春花”景观,西岸则重点打造一片纯果林景观,东岸观花,西岸观果,展现出“桃李满天下,硕果尽人间”的学府文化气息。
全民健身区(锦阳春江)位于心圩江下游、在大学路和江北大道之间。本区将打造以春花植物与棕榈科植物为主的特色景观。西岸以棕榈林结合丰富的花灌木、开花地被加上宽阔的草坪形成独具特色的棕榈园,为健身者提供一个开阔疏朗的优美环境。东岸则以丰富的春季开花植物为主,大量种植红花风铃木,打造环境热烈的风铃花园,营造欢快热烈的全民健身环境。
3、个园子独具特色且各有不同的生态功能
在“明月湖”公园别打造了八个各具特色和功能的独立园子,它们不单以独自的特点吸引游人的眼球,在生态上也各具有不同的效益。如水上花园:它是利用缓坡自然式驳岸,沿水边种植耐水湿植物,水中分色块大片种植丰富的水生植物,形成一片自然流畅、层次丰富、大气壮观的水上花园。主要选用的水生植物有荷花、睡莲、菖蒲、香蒲、梭鱼草、旱伞草、芦苇、纸莎草等,这些植物对“明月湖”的水质具有很好的净化功能,此类植物的选用和种植方式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又如棕榈园和佳果园(如下图),都是采用亚热带和热带的棕榈科植物和特色果树进行种植,这样既能体现植物的本土原则和地方特色,打造了热带风情园子,也融入本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中,跟南宁周边整体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成为良好的生态循环系中的一部分。
(佳果园效果图)
4、明月湖”中水的生态性应用
在整个规划中,亲水性设计也是一大亮点。考虑到明月湖的水质现状,规划中的亲水性设施以观水、赏水为主,在沿岸辟出亲水区域,留出宽阔视线,利于人们从岸上观赏江景。此外,在桥头和沿路一些重要景观节点也将依据地势不同巧妙设置休闲健身设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休闲和健身需求。 明月湖将成为南宁西城区较大的生态人文景观带,周边居民的生态环境甚至整个南宁西城区的生态环境都将得到极大提升。
四、“明月湖”公园后续建设的几点想法
1、进一步加大生态性建设,丰富植物品种和群落式种植模式,更深入地体现南宁亚热带地区植物品种丰富和植物生态复杂多变的特色,水生植物的利用要进一步扩大,敢于引进新的水生植物品种。水生植物的种植进一步延续到整个水域驳岸边和浅水区,不再局限于重点区域。
2、“明月湖”公园的建设在下一步规划中应当着手建设一个与主题相呼应的中心点。建议规划建设一个中心广场,其功能就是让南宁的市民在每年的中秋进行赏月活动,让其成为南宁市民中秋赏月活动的场所,打造中秋文化和中秋经济。“明月广场”的设计应临水,有较大的集散空地,有一个大的与明月有关的雕塑,形成水、月、影交相辉映的景观效果。
3、在建设进度上应注重长期规划,近期打造,不宜全线辅开。确定近期建设的几个重点区域,把建设资金用在这几个主要点上,使“明月湖”的建设先具有亮点,再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1、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邓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浅谈城市生态公园建设李婷、张宁《现代园林》
3、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刁俊明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4、苏雪痕植物造景[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摘要]本文以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长沙市主要城市公园为例,从使用者角度对城市公园进行观察、分析与评价,针对城市公园在使用中暴露的和潜在的问题以及使用者新的需求,提出相关的设计建议,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公园环境,同时能给其他中等城市的公园建设和改造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
关键词 ]城市公园;长沙;使用状况评价;规划设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96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最主要的绿化休闲场所与游憩空间,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在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和城市旅游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园的位置、管理、环境状况对发挥其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中的作用影响很大。城市公园的建设不仅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城市人居环境及其城市功能的完善状况。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休闲地带和绿地生态建设越来越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个人所重视。本文以长沙市城市公园为例,综合对使用者的调查和评价,为城市公园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城市公园定义与分类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城市游憩绿地的一种形式,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是专门提供市民或社区民众游憩、社交、锻炼身体、文化娱乐或获取信息的场所,是城市中常见的休闲娱乐场所。
公园分为城市公园和自然公园两大类,一般使用“公园”一词,专指城市公园。各国的城市公园分类存在差异,中国的综合公园分市级、区级﹑社区级;专类公园有动物园﹑植物园﹑山体公园、儿童公园﹑ 文化公园﹑ 体育公园﹑交通公园﹑陵园等;花园分综合性花园﹑专类花园等。广义的城市公园还包括城市中的主题公园、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等。
2城市公园功能与意义
城市公园基本上都以园林设计为基础,融人工美、自然美、艺术美于一体。许多公园选址于当地的名山胜水、历史古迹、宗教寺庙等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地方,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而且能够提高城市公园的知名度、丰富公园游览的内容,从而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3长沙城市公园概况
长沙市近代公园建设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步的。90年代中期,特别是2000年开始,长沙市园林绿化建设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时期,长沙市现有公园有烈士公园、长沙世界之窗、海底世界、生态动物园、省植物园等20多个。
在《长沙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中的公园规划:在考虑到反映长沙市悠久历史传统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满足使命对于公园绿地的需求,合理安排各级公园的位置和服务半径,使公园绿地的生活范围完全覆盖各居住区,充分满足居民的要求。
4长沙城市公园的POE分析
4.1方法介绍
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方法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经过设计并正被使用的设施进行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亦即“POE是一个度的评价:建成后环境如何支持和满足人们明确表达或暗含的需求”(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等译,2001)。怀特曾指出:“使用状况评价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于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的设施(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POE的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及设施的运作情况来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Prieser,1988)
4.2具体分析
(1)市民景观偏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长沙市民来说最具吸引力的公园景观是花草树木,其次是游乐康体设施,比如健身设施和过山车,所占比例分别是78%、60%。49%的市民喜欢幽静的环境,20%的市民喜欢热闹的环境,21%的市民表示幽静和热闹都可以接受。
(2)市民出游动机。此问题的调查允许市民重复选择,从而统计出被选择次数最高的是呼吸新鲜空气,86%的被访人员选择了此项,其次是锻炼身体,其中老年人较多的选择在公园锻炼身体,中青年人则较多选择在公园放松心情和游玩,中小学生则偏向于游乐和学习知识。
(3)公园内主要活动。游憩活动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不同的类别,根据游人行为的具体内容来分类,发现长沙市民选择的公园活动的主要类别有:体育活动、娱乐休闲活动、文化艺术类活动等。
(4)出游时间和逗留时间。47%的市民选择9~12点,20%的市民选择清晨,33%表示任何时刻都可以,在这些市民当中,72%的市民表示会停留半天,22%的市民停留时间在1小时之内,逗留1天的市民仅占到3%。
(5)活动场地选择。场地与游憩活动的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一对一与一对多。一对一类型指一种活动场地上只能发生一种游憩活动,例如烧烤场地只被参与烧烤的市民选择,而不会同时在烧烤场地出现打拳或散步的活动,一对多类型指同一个活动场所,可以满足两种或者以上的游憩活动,例如公园的石桌椅上,有市民在打牌也有市民在晒太阳、聊天等。
5基于POE分析的城市公园规划
5.1规划原则
(1)大众性。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是每一个市民享受的自然空间,设计时要引进“大众设计”的理念。旅游者本身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是其旅游决策的重要基础,鉴于公园面向的人群的广泛性,必须考虑到每一个群体的心理。这里的大众性不仅仅是指残疾人进入的空间,还要考虑到性别、年龄、经济、文化的差异,使得城市公园成为真正的大众公园,满足不同市民的游憩需求。在开发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应以环境和谐论为基本原则,但在具体实施上应该以游人为中心,以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制订规划方案的依据。
(2)活动多样性。游憩不仅是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后得到恢复的一个方法,是人们追求快乐与地位的一种手段,更是人们追求生活意义的一种活动,人们选择城市公园不仅仅是欣赏花花草草和湖光山色,更希望能够亲身参与各种活动,寻求刺激和放松心情,只能开展单一活动的城市公园是没有长久的吸引力的,多一些娱乐项目,以满足不同对象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以此增加收入,以“乐”养“游”。
(3)合理搭配性。游憩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关系有:连锁关系、冲突关系和无关系。相互冲突的游憩活动不能规划在同一个空间,因此要针对这些游憩活动进行相应的活动场地设计,并且要刻意错开,具有连锁关系的游憩活动在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其关联性,积极创造条件引发多种活动的发生,从而创造热闹的气氛。
(4)生态性。由于城市公园中的绿地覆盖率高,公园内的空气质量高于外界,市民于是选择去公园呼吸新鲜的空气和亲近大自然,所以公园的维护和建设要追求自然和生态、注重绿化,改变传统的多以大草坪、人工堆砌内容的方式,更多地采用乔木和灌木构建公园的绿地生态系统,防止“绿色泡沫”。
5.2城市公园构成要素设计
(1)广场。广场是一个视野开阔的地方,并且是公园的游客的集散地,进入广场的游道应该是宽阔和多通道的,广场通常是一个水泥石质材料为主的区域,大面积的水泥板面在强烈的太阳照射下对光线的反射会引起市民的眼部不适,为了避免这种特殊情况,并且防止与周围的绿景相冲突和显露广场的单调,应该在广场的中心设立中心花坛,或者在广场的边缘栽种树木形成林荫和制造各种颜色(花卉),这样可以缓解视觉上的不适。
(2)园林景观。鉴于城市居民对花草树木的喜爱程度,园林造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城市公园植物种植设计要力图在充分保护现有生态状况的基础上,提高其景观和生态环境质量。浓缩自然,模仿苏州园林的做法,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植物的配备必须按照美学来配置,运用植物色彩营造多彩的城市公园形象。根据绿化空间,合理配置植物类型。通过植物的种类和色彩来反映季相的特征,产生较好的观赏效果,令住在城市的人们感受到四季转换。
(3)水体。水体对于公园游人的游憩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的角度,不同水景形式给予人不同的审美心理意识。静态的水面给人以平静的心情,静态的水面在公园里应用在安静、私密性较强的空间。动态的水景如瀑布、跌水、溪流,给人轻松活泼的心理感受。根据不同的环境氛围设置不同的水景,在人流活动较为密集的场所适当采用动态的水景,使得环境气氛活跃,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4)活动场所。在现代城市的快节奏下,大多数的市民都有游乐和健身的需要,根据分析的结果看60%的人被游乐康体设施吸引至公园,游乐项目要多样避免单一,比如现在盛行的滑草运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展。活动场所边界应有通向该场地的入口,并且可以观察到场地内的活动,另外边界还应该提供遮盖物及休憩的地方,这些措施可以强化和鼓励活动的进行,还应采取措施以保障该区域内安全的交通,以便使人的活动成为主体。
(5)游道。游道对于城市公园来说就如同人体的脉络对于人体一样重要,它贯穿全园,是联系景区和景点的纽带和风景线,是构成园景的重要因素。公园的游道要与环境相互适应,与地形相互结合,要适应地形变化而灵活布局,对地形做最小限度的改造。
(6)座椅。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休息方式,如果有足够的选择,每个人都能找到最适于自己的环境,这样,为了服务于多种使用者,公园应该提供多样的座椅形式。围绕花坛可以修建一圈长椅,让游人背面而坐,这样既能使得游客坐得很近,同时又能保持各自的私密,因为他们可以向不同的方向观望(离心型交往座位)。到公园阅读、晒太阳的人,活动表现为个体而非群体,因此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使人们并肩而坐,而不应该太亲密。而在热闹场地的座椅,应该是向心形的交往位置,这样可以满足人们交流的需求。
(7)解说系统。解说系统的空间分布应该充分考虑游憩者的习惯和需求,在重要节点处多设置空间导引牌示,以尽快帮助游人建立游览对象空间轮廓的意向。在主要节点处,只要设置以全景图为主的全景牌示,并且要易于让游人找到自己的所在位置。在道路交叉处,设计指示路牌表示不同道路所导向的主要景点。对于主要的景点和事物,要有解说牌给予简明赅要的说明,以达到对有求知欲望的游人给予教育作用,回归自然、崇尚快乐等目标的旅游活动会让人受益匪浅。解说牌的材质要考虑到耐久性,要能够经得起风吹日晒和游人有意无意地破坏,并且要经常维修。设置解说牌还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般来说绿地公园里适宜选择不锈钢的材料,用绿色和木头的颜色,避免大面积的白色背景,尽可能地减少被可用于乱涂乱画的空间。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化的普及,全国各地加速发展城市基础建设。公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空间,是市民健康所必需的生态基础设施。公园不仅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又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折射出城市形象,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观光、游览、娱乐,因而还具有城市名片的功能。
一、建设城市公园的必要性
根据长兴岛经济区十二五规划,坚持开发与保护共重原则,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打造集约节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建设国家卫生城区。项目建设用地在长兴岛总体规划用地性质为生态绿地,占地总面积为100公顷。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现状为斜坡山地,场地内拆迁完成,现状为拆迁后破败的房屋,山顶多是荒草地,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本次建设项目即对该区域进行设计,完成后成为长兴岛经济区综合区成熟的公园体系,也将形成长兴岛最大的生态绿地系统。为整个长兴岛综合区提供一个功能完善的生态体育活动场所。
2、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位于长兴岛综合区核心地带,处于沿海区域,地质条件较差,海风大,土地偏碱,地表,土壤贫瘠,山坡荒芜。周边小区陆续建成,居民也已入住,长兴岛冬季天干风大,项目位置处于居民区的北部地区,地表的沙石在大风作用下,形成扬尘,给周边居民环境造成恶劣影响。项目建成后能改善城市面貌,给综合区的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周边项目开发建设的需要
项目的建设既考虑当前综合区居民生活的需要,又预测了综合区城市发展的需求,满足长兴岛综合区未来发展的规划要求。目前现状周边居民区没有体育活动及生活休闲的场所,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的建成,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随着公园的不断完善,对综合区的生态改善效应将逐渐体现。
二、城市公园的功能及类型
公园一般是指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出资建设经营,供公众游玩、观赏、娱乐的公共园林景观绿地。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灾避难等作用。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公园(市、区、居住区3级)、专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花园(专类花园等)3种类型。
此外,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河岸等设置有一定游憩设施、公用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带状绿地。
三、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公园规划设计除了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新的城市理想。其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人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
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打造8万平体育运动主题公园,设有4个篮球场、2个小型足球场、4个网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排球场、2个儿童活动区。对整个山体,采用自然放坡绿化,常绿与落叶树种结合,打造自然生态山体绿化,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季相景观。公园设计停车位500余个,5米宽防火通道3000米,采用暗红色透水混凝土铺装,设计为慢跑步道,并设置三处卫生间及公共服务设施。
2、地方特色
城市公园不仅是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即社会特色和自然特色。
(1)城市公园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等。公园建设应继承城市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这样才能增强公园的凝聚力和城市的吸引力。
(2)城市公园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3、突出主题
城市公园无论规模如何,首先应有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主题,其后围绕着公园的主要功能,综合考虑公园的整体布局。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主题为城市生态与居民体育活动的结合。
“生态”解析:尊重场地肌理,保护原有地形和植被,交通设计上遵循对环境最小干扰的原则,仅开发一条车行线路穿越公园,兼顾山体防火通道功能。通过设计步行道与单车道等慢行系统网格状覆盖全山,让人们最大限度地亲近大自然。通过合理配置绿化植物,改良土壤措施实现植物正常生长与土壤功能的提高,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建设生态化文化广场和停车场,尽量减少硬质铺装的比例。
“体育”解析:说起体育运动,除了体育场区域设计各类体育项目,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的设计特色为“慢运动”,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公园慢跑可大大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其效果是健身房锻炼的两倍。在自然环境下运动,更有助于降低大脑压力水平,心理健康问题危险的幅度大大降低。去公园慢跑改善心情的机理是,大脑更喜欢置身自然环境,进而降低压力激素,公园的花草树木更能让人平静心情。研究表明,每周在自然环境下运动1次,就足以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锻炼越多,受益越大。
四、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公园,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表现形式,为居民营造了一座融人文景观与天然雅趣为一体,纳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于一园的怡人佳境。作为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为大众提供了身心愉悦空间,在改善现代化城市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是集康乐、休闲、运动健身为一体的森林式体育公园,将绿色与运动、趣味有效地结合,在绿色中创造了个性突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体育活动区,引导居民投入积极的健身活动。让居民在“绿道”上散步、慢跑时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今天运动的路径和数量,在大自然的“氧吧”中体验“慢”生活。
[1]程晓山.城市公园水体的生态型驳岸设计――以佛山中央公园为例[J].广东园林2006,1.
[2]汪永华.城市公园的景观生态设计原则[N].中国建设报,2004-9.
中图分类号:TU98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5-0131-03
1 公园规划的基本理论
1.1 分区规划
所谓的分区规划就是将整个公园分成若干个小区,然后对各个小区进行详细规划。根据分区绘画的标准,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两种形式。
1.1.1 景色分区
景色分区是我国古典园林特有的规划方法,在现代公园规划中仍时常采用。景色分区是将园地中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突出的某片区域划分出来,并拟定某一主题进行统一规划。
如杭州花港观鱼公园,面积18hm2,共分为6个景区,即鱼池古迹区、大草坪区、红鱼池区、牡丹园、密林区、新花港区
1.1.2 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文化休息公园规划的影响,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而初步形成的一种规划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宣传教育与游憩活动的完美结合。因此公园用地是按活动内容来进行分区规划的。通常分为6个功能区,即:体育活动设施区;文化教育设施区;公共设施区;儿童活动区;安静休息区:经营管理设施区。
景色分区和功能分区这两种理论各有所长,景色分区是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考虑公园的布局,含蓄优美,趣昧无穷:功能分区上从实用的角度来安排公园的活动内容,简单明确,实用方便。一个好的公园规划应当力求达到功能与艺术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
2 主题公园的类型
2.1 我国主题公园的主要类型
目前我国主题公园按主题类别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村(深圳、海南、云南、桂林、西安、北京)
自然生态:青青世界(深圳)、野生动物园(深圳)、水族馆(北京)、海洋公园(香港)
未来科技:未来时代(深圳)、未来世界(杭州)、天河航天奇观(广州)
历史文化:三国城、水浒城(无锡)、宋城(杭州)、域(南海)
微缩景观:锦绣中华(深圳)、世界之窗(深圳)、老北京微缩景园(北京)
康乐休闲:水上乐园(深圳)、夏宫(沈阳)、欢乐谷(深圳)
2.2 我国主题公园的经营模式
我国的主题公园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广东模式”与“江苏模式”
“广东模式”以深圳及广州为代表,典型作品有: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世界大观等,其成功的关键是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本身有巨大的客源市场:富裕的珠江三角洲居民及打工移民,及比邻的港澳台及东南亚游客。其自然旅游资源及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十分贫乏。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移植国外的人文景观,及国内的文化风俗,借助其优越的市政设施及接待能力,经营得非常成功。可以说广东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移植。
“江苏模式”以挖掘地方文化而成功。吴文化园就是其典型代表,依托吴学研究所,挖掘吴国的建筑,饮食,歌舞,蚕桑,纺织,水利,舟桥等传统地方文化来吸引游客。
中国主题公园从无到有,已经涌现出一批成功的范例。其中佼佼者,当推华侨城旗下的“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和“欢乐谷”,其他还有北京的“世界公园”、江苏的“苏州乐园”、杭州的“宋城”、昆明的“世界园艺博览园”、三亚的“南山文化旅游区”、桂林的“乐满地”、哈尔滨的“松花江冰雪大世界”等。
杭州宋城――宋城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投资集团,国际游乐公园景点协会首席会员。其投资方向以旅游休闲业和景观房产为主,包括主题公园、大型休闲社区、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度假酒店等,同时涉及教育、科技、文化传播等领域,涵盖了旅游休闲\“吃住行游购娱”全部要素。集团资产规模超过40亿元。目前,宋城集团开发项目已经从单一主题公园向多元化的大型休闲社区发展,从单一区域向跨区域整体延伸,旅游休闲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它和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构筑成了新世纪新经济的框架。
华侨城――大型国有企业和经济开发区。华侨城集团旅游业是在没有任何旅游资源的情况下,从兴建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微缩景区起步,相继成功开发建设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四大主题公园以及深圳湾大酒店、海景酒店、威尼斯水景主题酒店、何香凝美术馆、暨大中旅学院、华夏艺术中心、欢乐干线高架单轨车、华侨城生态广场、华侨城高尔夫俱乐部、华侨城雕塑走廊、华侨城燕含山郊野公园等一批旅游文化项目设施,控股经营深圳航空公司,形成一个集旅游、文化、购物、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的,面积近5平方公里的文化旅游度假区,截止目前为止,华侨城旅游度假区累计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并在中国旅游业中独树一帜地实现了文化艺术、表演艺术与旅游的完美结合,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华侨城的城区建设与房地产开发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以对环境、资源、生态的充分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和发展路子。由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共同组成的华侨城主题公园群,是国内规模最大、接待人数最多的主题公园,其接待人数、销售收入、实现利润连续多年居全国主题公园之首。
3 国外主题公园发展经验探讨
3.1 选址的重要性
国外主题公园的发展特别强调地理位置对经营成败的关键作用。西班牙的经验证明,主题公园在旅游目的地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英国则认为主题公园的理想位置应必须邻近两个商业广告密集区而不与其他主题公园相临近,同时在2小时车程的地域内有1200万以上的居民或离大的旅游度假区不到1小时车程等。
3.2 充分展现主题
主题公园与一般的休闲公园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主题魅力。完美的主题能够给予游客难以忘怀的体验。西方许多主题公园是多板块、复合式主题。这些公园一般采用连续不断的视觉提示使总主题体现在公园每一个板块、部分之中。例如,美国的迪斯尼就是成功的典范。公园以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人物作为总主题线索贯穿公园的各个景点,使游客置身于公园之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主题的存在,从而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3.3 强调游客参与
没有顾客参与的主题公园是没有生命的,主题公园的娱乐活动应是游客不断去主动参与。例如日本的主题公园纷纷引进儿童、成人都能参与的娱乐设施与活动,
亲子同乐的娱乐设施在日本呈增长趋势。
3.4 娱乐与教育相结合
成功的主题公园使游客在得到欢乐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的增长。1996年,迪斯尼乐园推出了一个新产品――“成人教育学院”,把寓教于乐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预见,主题公园的教育功能的拓展将成为未来主题公园建设的重要方面。
4 中国主题公园产业发展策略
4.1 主题公园产业特性分析
中国主题公园产业经过十几年发展,其产业特性一方面秉承了世界主题公园产业的共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的特色。
4.1.1 高投入高成本
中国主题公园占地面积普遍较广,投资规模动辄几千万上亿元人民币。许多“巨无霸”式主题公园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吸引到足够客源,因此往往形成主题公园建成之日也就是公司亏损之时的局面。
4.1.2 明显的生命周期性
我国有相当数量主题公园是由纯观光性的静态人造景观组成的,园内参与性娱乐项目少,游客看过一次后大多不愿重复游览,因此主题公园重游率较低,公园的旺盛期较短,随竞争的加剧,主题公园的旺盛期还有逐渐缩短之势。如何提高重游率,有效延长我国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是一个需要发展商下大力气来解决的问题。
4.1.3 主题产品衍生产业尚未形成
主题产品是主题公园产业的重要衍生物,它是指主题公园发展商通过与影视媒体企业、玩具商、服装商等合作而开发出来的拥有固定主题的系列产品,包括有主题卡通人物、主题玩具、主题服饰等。
主题产品开发是扩大主题公园市场影响、缓解主题公园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国外实践经验证明,主题公园发展商与媒体影视企业、玩具商、成衣商合作开发销售有关主题人物的系列产品,不仅可以帮助提高主题公园的重游率,而且可以给发展商带来丰厚利润回报。
4.2 中国主题公园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要素
只有根植于准确主题选择、恰当的园址选择、独特的主题创意、灵活的营销策略和深度的主题产品开发,主题公园才能脱颖而出。而这些也正是主题公园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要素。
4.2.1 准确的主题选择
对于主题公园这样一个完全依靠创意来推动的旅游产品来说,主题选择至关重要。
毋庸置疑,发展商主观思考对主题公园主题选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题公园是发展商修养、学识和创新能力的反映,它要求发展商具有敏锐的市场感觉以捕捉潜在的市场机会,并运用娴熟的商业运作经验,组织专业人员对主题进行提炼、包装和设计。同时主题公园的选择还依赖有关专业人员所作的市场调查结果。市场调查可以帮助主题公园的主题主动迎合或引导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跳脱简单抄袭、模仿的阴影。
我国早期主题公园发展商抓住国门大开,国民渴望了解外面世界而不能的心理,推出集中反映世界各国精华旅游景观的微缩景观主题公园,使得国民不出国门而可以领略到世界风情,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和市场切入点均十分准确,因此获得巨大成功。
近几年出现的以健康娱乐为主题的水上乐园、游乐园、阳光健身广场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游乐设备和高科技技术,帮助游客在休闲娱乐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迎合当前中国国民普遍追求生活质量和身体质素健康的需求,因此这类主题公园同样很受市场欢迎。
总之,主题的独特性是主题公园成功的基石,发展商必须高度重视对主题公园主题的选择和精加工,务求卓而不群。
4.2.2 恰当的园址选择
主题公园园址的确定必须根植于对周边客源市场的详尽分析和实地考察基础上。
首先,主题公园客源市场与周边地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紧密相关。一般来说,主题公园周围1小时车程内的地区是其主打市场区位,因此这些地区人口数至少要达到200万人。2至3小时车程内的地区为其次要市场区位,人口也要超过200万人。除此之外,第三市场区位和远距离游客则主要依赖主题公园的品牌影响力和便利快捷交通系统来导入。
除了人口因素外,潜在客源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习惯等也是园址选择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其次,主题公园的选址布局应避免近距离重复建设。
4.2.3 独特的主题创意
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需要创新思维,主题公园的经营更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只有这样,主题公园才能永远保持对游客的新鲜感,生命周期得以延长。为此,发展商在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旅游产品后续更新方面必须走在市场前列。
4.2.3.1 景观设计
主题公园的主题需要借助形象的景观来表达,因此园内的景观设计十分重要。我国早期主题公园建造的多数是静态景观,游客进行的是走马观花的纯观光型活动,比较容易感到乏味。这种直观性强的静态景观,游客参观完一次后缺乏重复消费的动力。这种状况迫使主题公园发展商开始对园内的静态景观进行改造,设法在静态景观中注入动态元素。如深圳华侨城在民俗文化村等三个老主题公园度过高峰期后就对其景区进行重新设计,将一些观光性的街区(苏州街、欧风街)改造成小吃街、酒吧街,更新了民俗村中心剧场、世界之窗的广场节目,而且通过游乐广场的建设来带动更活跃的参与气氛,从而提升了票房收入。
4.2.3.2 主题公园产品更新
德胜科技园地处中心城区黄金地带,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东南门户,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西城区作为中央办公区,聚集了中央的50多个党政机关,云集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等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金融管理机构。西城区商业繁荣、金融业活跃、信息资源丰富、基础教育先进、房地产业强劲、文化旅游兴旺、科技信息咨询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从而使德胜科技园享有得天独厚的创业环境和发展条件:
科研力量雄厚,应用技术突出
园区及周边分布着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工业卫生研究所、中国航空规划设计院、北京煤炭设计院、华北电力院等国家级科研设计单位,具有雄厚的技术转化潜力和产、学、研结合潜力,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环境优越
德胜门箭楼、北海、什刹海、历代帝王庙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古迹映托出西城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动物园、双秀公园、人定湖公园、北京海洋馆显示出浓郁的人文环境;西城区智力资源密集,教育发达,北京著名的四中、八中等中学享誉海内外;这些条件为德胜科技园入驻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交通快捷便利、枢纽作用明显
德胜科技园东区新建的德外大街快速路贯通二环、三环路,和京昌高速公路相连,从德胜科技园可以直达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昌平科技园;德胜科技园西区的西外大街是新扩建的城市交通主干道,动物园交通枢纽是北京市内最大的公共汽车枢纽站,建成后始发线路预计12-15条,设计日运载量为26万人次;西直门建设的以城铁、地铁、国铁、公交为集合的西直门交通枢纽,更具特色,设计日运载量为30万人次,从该站出发的城铁,可直达中关村核心区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很方便的到达永丰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生物医药园、建材科学城等几个主要专业园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德胜科技园蕴育着无限商机。
西城区政府十分重视德胜科技园的发展,强调以服务为根本,努力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德胜科技园的组织机构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德胜科技园领导小组"。由著名的两院院士任顾问,西城区区长为组长,相关委办局主要领导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对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规划、政策与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指导。
第二层是"德胜科技园管委会"。由区政府主管副区长任主任,政府相关部门、公司等24个单位的主管领导组成。负责执行领导小组的决定;组织研究、协调落实科技园区的建设规划;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落实对企业的高效优质服务,协调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对市(区)财政拨付的部分专项建设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等。
第三层是"德胜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它是德胜科技园管委会常设办事机构,负责德胜科技园管委会的全部日常工作。管委会办公室下设西城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为企业提供注册、咨询、办公秘书、融资担保、技术中介等服务职能。
德胜科技园是西城区"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开发的六个功能街区之一。"以诚信立园,靠创新兴园"是德胜科技园的建园宗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控制住宅,滚动推进"是德胜科技园的总体发展方针。
德胜科技园总的功能定位是创建特色鲜明的高品位、开放型精品园区,包括四个方面:
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办公、研发和经营总部密集区;高新技术与产品的专业展示和营销集散地;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介服务市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创业孵化乐园。
德胜科技园东区(德外地区)是高科技产业区: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如芯片设计、软件研发等)、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并在技术链和产业链中同其它园区形成优势互补,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高端部分;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知名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上市公司与民营科技企业设立研发、办公、经营总部;以创新服务为目标大力发展注册、会计、法律、咨询、技术评估、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现代服务业;同时,盘活园区内存量资源,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使其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乐园。
德胜科技园西区(西外地区):是重要的科技贸易区,结合现有的旅游商务区功能,利用环境与人气,重点发展科技会展、信息咨询中心、技术与产品专业市场,形成具有强大聚集和辐射功能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展示集散中心。
德胜新城是德胜科技园的一期建设工程,项目由区属企业控股的北京德胜投资有限公司承建,南起德胜门箭楼,北至安德北路,南北长880米,东西沿德外大街向两侧延伸60-300米。项目占地38公顷,规划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规划区以知名科技企业和上市公司的智能化办公总部大厦为主,以酒店公寓、商业服务、楼宇配套为辅。德胜新城的城市设计方案是通过招标征集的,国际上著名的设计公司参与竞争,市场定位策划是委托专业的测量师行-戴德梁行进行的。计划通过3-5年建设,德胜新城成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设施完善、通讯发达、科技含量高"的经济中心。
德胜科技园除了完全享有中关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西城区政府也十分重视改善德胜科技园的投资和发展环境。2002年4月区政府重新修订了《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中关村科技园区政策促进德胜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其中包括《促进德胜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奖励实施办法》、《优先解决高科技人才子女入学问题的实施办法》、《博士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享受财政补贴实施办法》、《全方位人事的实施办法》等政策,为入区科技企业在创业、发展和人文环境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保障。
此外,西城区政府重视财政投入。从2002到2004年,区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园区发展,其中3000万元用于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2000万元设立西城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资金,在德胜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资金支持、人才引进、企业创新服务体系、融资担保与风险投资、中介服务等多方面扶植德胜科技园区的发展。
德胜科技园开园以来,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推进,中国工程院落户德胜科技园,著名的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中国数据广播网络公司等高技术公司在德胜科技园得到良好的发展。
为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具有快速成长性的创业型高新企业,园区加大力度盘活存量资源,加快孵化体系的建设。在德胜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组织协调下,至2002年底,北京康华伟业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利玛自动化技术公司、金丰和科技孵化器公司、北京普天德胜信息科技园、北京有研科技园五家孵化器正式挂牌,其中利玛自动化技术公司已获得北京市孵化基地资格认定。
为了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西城区政府十分重视德胜科技园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目前,科技园管委会已同银行、担保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解决科技企业的创业融资信用担保问题。西城区政府、北京市商业银行和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签定了三方合作协议,并设立了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德胜科技园接待受理中心。西城区科委下属的西城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已正式挂牌运转,为入驻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注册、会计、法律、咨询、融资担保受理、技术中介等社会中介服务。
西城区经济服务大厅,同时也是科技园区企业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服务,有58个开放式办公窗口及21个辅助工作台。为企业提供了透明、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解决了政府机关过于分散、工作效率不高、企业办事不便的问题。
东方园林诉求的还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西方园林则更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对抗之情。西方园林以其鲜明的造园规则和追求完整和谐的造园手法为代表,其中法国宫廷式园林,意大利台地式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在不同方面上体现了西方园林的鲜明特点。西方美学家黑格尔曾经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西方园林中的法国园林是较为彻底的将建筑原则之美融入其园林造景中的园林。其罗马风格的建筑,成排等高的树木,对称整齐的篱笆草地,准确的对称和完美的比例的安排让西方园林充满了数学的理智和稳定规则,其园林景观是为了突出宫廷的宏伟气派,这是与东方园林不同的地方,东方园林则是为了突出自然景观与园林的和谐。意大利园林艺术先于法国园林艺术,可是却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的被法国宫廷式园林所替代。意大利处地中海地域,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并且对细节追求相当的精准,粗细宽展得当,使得各个部分都协调成了一幅完美构图的画面。英国园林的自然景观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园林的设计概念是和谐的,英国园林用蜿蜒曲折的自然的形态来代替了其他欧式园林的规整,也同时用到了园内园外的相互借景的造园手法,这就与中式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152-05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使得我国城市遭受地质、气象、环境卫生等多种灾害威胁的形势日益严峻,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不仅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还是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防灾避险功能。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公共安全领域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已逐渐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尚未形成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大规模灾害频发,随着社会公共安全意识的提高,国内城市逐渐开始重视以城市绿地为主体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以北京市为首,已在29个公园、绿地和3所学校、驾校中建成32个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到了497.94万m2。天津、重庆、西安等一些易发灾害城市也建设了一批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公园或大型城市绿地。
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地震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震灾发生后,成都市二环以内为数不多的公园内每天涌入避灾人员20万人,高峰时达30万人,公园中人员拥挤、踩踏伤亡的安全隐患问题严重,饮水及厕所等必要的设施严重不足;都江堰市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翠湖公园等公园因地震造成地质滑坡、建筑受损、围墙垮塌、市民践踏等,损毁十分严重;绵阳市城区公园、广场、小游园、绿化隔离带等接纳避灾群众30余万人,九州体育馆、南河体育中心附属绿地成为重灾区难民主要安置场地。园林部门紧急拆除有安全隐患构筑物,抢修供水管网和供电设施,新建临时厕所,添置排污泵、吸粪车,才保证了绿地临时避灾的使用需求。
综合四川受灾城市绿地使用情况和北京部分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建设和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与管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1 对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认识不足
一方面为了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一些政府部门热衷于城市形象建设,或者城市的一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城市安全意识,忽略了城市绿地具有的防灾避险功能;另一方面我国对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缺少灾害防御知识,我国许多城市居民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心理和行为能力较弱,对灾害发生后如何利用城市绿地避难、逃生和安置缺乏基本的认识。
1.2 适合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绿地都能用于防灾,在以往的城市规划用地选择上,往往是“见缝插绿”,将一些不利于作建设用地使用的边角地、废弃用地划作城市绿地,有的城市绿地还与高压线走廊、危险品仓库或是坡度较大的山地、河滨地带过于接近,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加之一些特殊类型的绿地如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动物园等都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使得真正可在灾时担负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数量有限,与需求相比严重不足。此外,避灾用地的面积应与人口密度成正比,人口稠密区需要更多的开敞空间和城市绿地。但目前城市中心区或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区仍普遍存在着绿地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有限的绿地多分布在城外,使得灾害发生短期内灾民无处可去,避灾困难。
1.3 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防灾配套设施及功能有待完善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开发往往不尽完善,仅仅处于“被动避灾”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设施设置未考虑平灾结合、平灾转换的需要,使用功能较为单一。与之相比,日本公园普通设施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防灾避险的需要,例如园亭用帆布围合,就能成为临时帐篷,形成独立的避难空间;造景的水池和喷泉能够提供饮用水之外的生活用水;座椅在灾时能够作为炉子使用等(见图1)。
(2)防灾配套设施功能有待完善。以北京宣武区的万寿公园为例,园中的应急饮用水台虽然伪装巧妙,但是与市政供水管网直接,也没有自备井等备用设备,市政供水管网一旦毁坏,就不能正常使用(见图2)。而日本防灾公园中应急饮水设施包括地下应急贮水槽,灾时可自动与市政管网断开,保证在一段时间内的独立供水(见图3)。
(3)绿地面积与绿地内的防灾避险有效面积未明确区分。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应扣除场地内水域占地面积、大于7°的陡坡占地面积、文物古迹保护占地面积,以及建(构)物倒塌影响的面积。[1]”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绿地内一些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的场地也成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一部分,影响到绿地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和承载容量的准确计算。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虽然是北京市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但场地狭长,地形落差大,小月河两岸仅通过几座桥梁连接,平坦、开敞、可达性好,易于进行避难、救援活动的安全场地并不充裕(见图4,5)。
2 城市绿地防灾理论和实践的先进经验
2.1 日本:不断健全法律规范标准体系,分类分级建设防灾公园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临海的岛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等引起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对日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创伤,多数市民逃向了城市绿地这样的开敞空间。基于这次惨痛的经验,日本有意识地加强了城市绿地的防灾建设。
1956年日本颁布《城市公园法》,对城市绿地的分类、服务半径、面积等指标均作了规定,使得人均公园面积达到较高水平,也使得城市公园的设置和分布趋于均匀合理。1973年在《城市绿地保全法》中,把城市公园列入防灾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
1993年日本进一步修订《城市公园法》,明确提出了“防灾公园”的概念,并在1998年制定了《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就防灾公园的定义、功能、设置标准及有关设施等作了详细规定[2]。在日本以防灾公园为主体的防灾体系中,有暂时避难的临近公园,也有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广域公园,还有宽度10m以上的绿色避难通道。大小不同,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广场和绿道在防灾、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一个层级结构合理、相互联系紧密的网络体系。
2.2 美国:结合公园系统和社区建设的防灾规划
早在1871年美国芝家哥火灾之后的重建规划中,芝加哥公园系统通过公园与公园路分割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用系统性的开放性空间布局来防止火灾蔓延,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绿地的功能,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为强化整体防卫,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其“防灾型社区”需具备三大功能,即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美国国土安全部规定社区事故风险状况评估要先确认社区易受灾的地点及环境,再确认灾害源及可影响的范围,找出易发生灾害的建筑或区域,并制作社区防灾地图等。其中也包括了将社区公园与灾时避难结合的计划[3]。
2.3 我国台湾地区:建立防灾绿地系统,将公园纳入防灾空间规划
我国台湾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长年湿热多雨,地震、台风频发,自然环境条件极为敏感,且人口与建筑物密集。1996年台湾“内政部营建署”总结公园绿地功能,指出功能性绿地系统包括生态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景观绿地系统和游憩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主要包括防灾路径、防灾空间、防火绿道和缓冲绿地等。指出城市公园广大的绿地空间具有阻隔噪声、防尘等促进环境卫生的功能,并且可作为防空、避灾的紧急避难场所[4]。“9•21”大地震唤起了台湾各界对防灾相关领域的重视,随着灾后重建展开了城市防灾体系的建构。都市防灾规划的内容包括避震疏散方案、避难疏散组织、疏通通道和防灾救灾空间。在防灾规划六大防灾空间系统中,公园是重要的避难空间和物资空间。
3 关于加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的建议
3.1 建立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
(1)充分重视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前期调研、评估工作。针对城市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性质和规模、形态和布局、人口密度、建筑特点等,充分研究和掌握本地区易发灾害的类型、地点、灾害源及其影响范围等关键因素,分析确定防灾的侧重点。同时要对城市现有绿地进行调查摸底,准确测算能够发挥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的面积和承载容量。
(2)明确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城市绿地防灾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部分,应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步完善和落实的重要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参考日本防灾公园分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可以将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分为4类6个层级(见表1)。
(3)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协调衔接。城市绿地防灾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广场、体育场等应急避难场所,医院等公共防灾设施协调配套建设,并结合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加强绿地之间、绿地与其他应急避难场所或城市公共设施之间的连接,形成城市防灾避难体系。
3.2 明确城市绿地防灾建设工作重点
(1)加强人口稠密地区紧急避灾绿地的建设。通过适当调整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地区的用地性质,调整绿地布局,补充绿地数量,加强紧急避灾绿地建设,是加强城市绿地防灾建设最重要、最有效的环节。
(2)合理利用城市现有公园改造和建设防灾、避灾公园。选择现有公园必须要满足对相关标准应急避难场所安全性的要求,如要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垮塌范围之外等等。
(3)分类分级完善城市绿地防灾配套设施。绿色疏散通道和隔离缓冲绿带基本不设防灾设施;紧急避灾公园和绿地设消防、应急供水、供电、厕所等居民急需的基本生活设施;固定防灾公园则需配置消防设施、广播通信设施、储备仓库和抗震贮水槽等灾后救援设施与物资,为较长时间避难和短期安置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而救灾基地公园要配置应急指挥中心、居民活动中心、直升机停机坪等弹性空间。
(4)科学配置城市绿地植物种类满足防灾需求。在风、雪灾害多发地区要注意选择抗风、耐寒、不易倒伏和折断的植物种类;行道树应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大型乔木,生长良好、枝干坚固的行道树可阻挡散向街道的残墙碎瓦,使道路保持畅通;隔离缓冲绿带应选择防火和吸收有毒气体能力强的植物。
4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管理体制优化策略
4.1 建立城市防灾管理协调机制
城市人民政府在防灾工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全社会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汇同地震、规划、民政、园林等部门,科学制定应对城市易发灾害的紧急预案。
4.2 健全城市绿地防灾法规和标准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防灾减灾立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对于城市绿地防灾更是没有日本《城市公园法》、《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等具有针对性的法规和规范。城市建设部门应该尽快组织修订《城市绿地条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等有关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和管理的专项法规,及时出台《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导则》等指导城市绿地防灾建设的技术规范。
4.3 保障城市绿地防灾建设和管护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财政支持,将防灾避险绿地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多方投入和参与。特别要保障防灾避险绿地和防灾避难设施的维护费用,确保灾时能正常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
4.4 促进城市绿地防灾科技研发和应用
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城市绿地防灾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快太阳能、风能等节能环保型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解决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中供水、环卫和能源等最关键的技术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综合减灾研究,促进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及城市绿地防灾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4.5 加大对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宣传教育力度
要向市民积极宣传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建立完善、规范的标识系统,广泛告知本地区防灾避险绿地和防灾设施的具置、到达路线和使用方法。要对新建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公园管理部门要为由单位或群众组织的防灾演习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城市居民应急避难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4.6 完善城市绿地防灾监管机制
城市建设部门要加强对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对于不符合防灾减灾基本要求和城市绿地防灾规划的绿地不予验收,进行整改;要明确管理责任单位,切实加强防灾避险绿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避免因缺乏管理维护降低灾时使用功效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要对绿地防灾减灾设施定期检查,对于已不符合要求的设施要尽快更换和完善。
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只有未雨绸缪、从容防范才能避免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基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不确定性,我们容不得半点侥幸的想法,必须树立“主动防灾”的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绿地防灾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城市绿地防灾能力调查评估,建立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全面加快城市绿地防灾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容量科学、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避难、疏散和安置场所,配合高效的管理运行体制,才能“有备无患”,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撑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绿伞。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S].[GB21734-2008.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site and Its Facilities[S].]
[2]苏幼坡等.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和配置原则[J].世界地震工程,2004,(2):27~29. [Su Youpo. Types,Functions and Disposition Rules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Gardens in Japan[J]. 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4,(2):27~29. ]
[3]金磊.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J].生存空间,2005,(2):16~18. [Jin lei. The Synthetical Disasters Reduction Programming and Construction Mode of Chinese Secure Communitity[J].Living Space, 2005,(2):16~18.]
[4]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7):18. [Li Jingqi,XiaJi.Study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Planning[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7,(7):18.]
Discussion o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Based on Reflection of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ZHENG Xi1 SUN Xiaochun2
(1.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2.UrbanRural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Center in Ministry
第二条城市建设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
第三条城市建设档案产生于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单位(包括各类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形成于建设工程的全过程及其有关的部门(如气象、土地、环保、房地产等)。城市建设档案的归属和流向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与协调。各有关部门、单位根据本办法做好城市建设档案的保管、报送和接收工作。
第二章城市建设档案归属和流向
第四条城市建设档案归属和流向的原则是:
(一)符合国家有关档案归属、流向的整体规划和要求;
(二)有利于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的需要;
(三)保障档案形成单位的凭证依据和日常工作的需要。
第五条城市建设档案馆的接收范围
(一)城市勘测、规划档案
1.勘察:编制城市规划所必要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普查及详查成果副本。
2.测绘:编制城市规划所必要的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摄影测量、工程测量成果副本,城市地形图和地下管线图。城市地下管网普查、补测成果档案。
3.规划: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形成的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各专业规划文件材料。
4.规划管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形成的有关城市建筑管理、管线管理等文件材料。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筑工程档案
1.道路:城市主要道路、广场、停车场和重要公路的工程档案材料及道路图。
2.桥涵:城市永久性桥梁、立体交叉高架路、人行过街桥(道)、重要涵洞、隧洞、隧道的工程档案材料及桥涵分布图(铁路桥涵按3.1)。
3.排水:城市污、雨水排除及污水处理工程档案材料及管网现状图。
4.供水:城市取水、输水、净水和配水设施档案材料及管网现状图。
5.燃气:城市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工程档案材料及输气管网现状图。
6.供热:城市集中供热工程、热力管道工程档案材料及热力管网现状图。
7.照明:城市路灯线网系统图、照明设施分布图。
8.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名胜。
①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规划设计,改建变迁资料,风景名胜、古建筑等的总平面图,地下管线综合布置图,历史记载材料及照片,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现状图及修缮记录。
②城市依托大自然环境绿化规划和实施计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实施建设情况,风景名胜区保护、发展规划及分布图。
③古树名木统计表、位置、情状描述、价值、意义论证,保护原状历史记载材料及照片。
④文物古迹、纪念性建筑及名人故居的照片、现状图、历史记载材料和修缮记录。
⑤城市标志性设施、观赏游览设施及雕塑的照片等有关材料。
9.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工程:各种环卫设施分布图、规划图和重要市容环卫工程档案材料。
10.城市防灾:防洪防灾规划、城市河道水系图、防洪工程设施分布图和防洪设施工程档案材料、城市防洪历史档案材料,其他防灾有关档案材料。
11.城市人防工程:按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国家档案局《人民防空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办理。
(三)城市交通、电力、邮电档案
1.铁路。
①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区段站以上的客、货运站,编组站及工厂厂房的总平面布置图,地下管线径路图和竣工验收报告。
②城市规划区的桥梁总平面位置图,平面、立面的竣工图及有关说明;线路、隧道的总平面位置图,横纵断面标准图及有关说明。
2.民航机场:民航机场位置图、总平面图,综合管线竣工总图,净空图,竣工验收报告;航站楼建筑工程按工业建筑工程档案接收范围办理。
3.港口:港口位置图、总平面图,综合管线竣工图,竣工验收报告;客(货)运站建筑工程档案按工业建筑工程档案接收范围办理。
4.公共交通:汽车、电车、出租汽车场站设施工程及线网布置档案材料:地铁工程档案材料;轮渡码头、索道、缆车等设施工程档案材料。
5.主要长途汽车客运站的工程档案材料按民用建筑工程档案接收范围办理。
6.城市供电。
①电源:电厂总平面图、主要建筑物建筑竣工图、厂区外综合管网竣工图,竣工验收报告。
②电网:变电工程主要建筑物建筑竣工图、供电、配电线路平面图、线路地理结线图。
7.城市邮政、电信。
①邮政、电信枢纽建筑工程档案按民用建筑工程档案接收范围办理。
②微波站位置及空中通道图、短波收发讯台位置图,地下、地面站位置图,市区内市话、长途明线杆路图;邮政运输地下通道位置图和管线道路工程有关的文字材料。
(四)城市民用、工业建筑工程档案
1.民用建筑(根据本城市具体情况)。
①居住建筑工程的总平面图、综合管线竣工图、项目审批、设计说明、工程地质报告和竣工验收文件材料,不同时期典型住宅和各种住宅标准图。
②公共建筑、行政办公、旅游、外事、科技、文娱、教育、宣传、出版、体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广播电视、金融保险等重要建筑工程的总平面图及综合管线竣工图、内部主要建筑物竣工图、工程地质报告和竣工验收结论性文件材料。
2.工业建筑
①大中型工厂、矿山、仓储企业的总平面图及综合管线竣工图,主要建筑物的建筑竣工图,竣工验收报告。与全市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粮食、副食加工等工业建筑物、构筑物工程档案材料。
②国防工业企业的厂区总平面图及厂区与外界相连的地下管线竣工图。厂外建筑工程按民用建筑工程档案接收范围办理。
(五)军事工程档案资料按《军事设施保护法》办理。
(六)城市建设系统科研、设计档案
1.城市建设科研的重要科研成果、获奖项目档案材料。
2.城市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及反映城市主要面貌的重要公共建筑物、典型居住建筑工程设计档案材料。
第六条城市建设档案馆可收集城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形成的有关城市建设基础资料:
(一)城市历史资料包括城市历史沿革、历史文化遗迹、地名、各项建设事业和设施发展史等资料。
(二)城市自然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地质、地震等资料。
(三)城市技术经济资料包括城市经济、人口、自然资源、环境、交通、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工矿、企事业的现状及发展等统计资料。
(四)有关城市建设的方针、政策、法规、计划文件资料、统计资料及设计、科研、施工等技术规程规范、专业论著等资料。
第七条产生城市建设档案的各单位,除按本办法第五条所列范围向城建档案馆报送外,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本单位城市建设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
第三章城市建设档案的报送与接收要求
第八条城市建设档案的报送。
根据本办法所确定的范围,城市规划区内有关单位应向当地城市建设档案馆报送有关城市建设档案。凡属规划、市政公用及管理方面的,由主管部门负责报送;凡属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方面的,由建设单位负责报送:凡属城市建设系统科研、设计、以及地下管网普查、补测等方面的,由承担任务部门或单位负责报送。
第九条城市建设档案的接收
各大中城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依据本办法确定的范围,负责接收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有关城市建设档案,收集有关城市建设的基础资料。城市建设档案馆接收本办法范围以外的档案应报请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涉及中央主管部门驻地方单位的,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协调。(超范围接收)
第十条城市建设档案的报送时间。
凡属新建项目(工程)应在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向城市建设档案馆报送;地下管网普查、补测应在工作结束后及时向城市建设档案馆报送;其它城市建设档案应自形成之日起5至10年向城市建设档案馆报送。
第十一条向城市建设档案馆报送城市建设档案的案卷质量,由报送单位(部门)负责,按国家标准GB/T1182289《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进行整理。案卷(卷盒)封面和脊背可不填写,由城市建设档案馆统一分类、编号并填写。
第十二条本办法第五条内容中涉及工程前期管理性文件材料的原件,应保存在档案形成单位;城市建设档案馆接收副本或复制件。
第十三条城市建设档案的报送与接收应办理交接手续,明确移交档案的内容、卷(册)和页数,并有完备的签字验收手续和利用权限、保管期限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