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5 09:25: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如何加快经济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篇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加强社会建设、反腐倡廉、治污减排、提供安全生产保障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审视,也是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加快社会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社会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社会建设”作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部分,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这意味着,社会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发展,主要是指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方面。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财政能力显著增强,已经具备了加快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这次应对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一个认识: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注重社会发展。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添强大动力。

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可以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和良好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要努力实现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为推动经济结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能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从而有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反过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新要求,直接影响教育行为和教育模式选择。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我们要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深化文化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

三、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转变发展方式奠定坚实基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第一位的民生问题。收入分配也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扩大内需,特别是广大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和必然要求。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稳定增长,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1.反腐倡廉,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要坚持围绕中心,与经济发展全局同步推进。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率先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率先”之中;严厉打击腐败,为经济发展排除各种干扰;注重关口前移,把经济领域的腐败降到最低限度;主动贴近服务,积极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以作风建设和效能监察为切入点,致力抓好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开展专项治理,维护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抓住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

2.以治污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看成是一对矛盾体,认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实践中沿袭了“先污染后治理、治理赶不上污染”的传统模式。新形势下,如何走出一条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形势,创新机制,勇于争先,把治污减排的压力转化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污染严重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为未来发展腾出空间;通过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吸引起点高、污染轻的企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提升了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层次,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治污减排,既要通过工程措施降低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也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从发展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

3.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安全生产保障。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进一步凝聚“安全发展”共识,有力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同时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提升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水平。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和治理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紧紧围绕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加快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要紧紧围绕提升传统产业、高危行业安全发展水平,切实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引导和促进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化、安全行为标准化;要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努力推动和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常抓不懈。我们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在抓落实上继续狠下功夫,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从而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刘文海.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求是 2010.535(18):47-48.

篇2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经济产业结构,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行集约型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探索适合当前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本文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例,对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五个制约因素

(一)生态农业建设体制不健全。由于缺乏统一的生态农业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没有服务于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机构,没有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造成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建设效果。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在社会化服务上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贡献率不高。尤其是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比例偏低,基层农民得到高水平培训和学习机会较少,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现有社会化服务体系动员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能力不强、服务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水平不高,也妨碍了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农业生态环境形式严峻。城区企业的“退城进园”,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也威胁农村环境。随着化合制品的增加,塑料袋、塑料薄膜、反光膜、塑料制品等难降解的农资使用量越来越大,农村没有相应的回收措施和机制,导致白色垃圾泛滥,不仅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对农民的生存环境也造成威胁。

(四)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农民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力军,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广大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比较淡漠,对科学、安全、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不予重视,历史上形成的散乱的自然村布局还未打破,污染防治和废物综合利用没有落实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部分农村没有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法实现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置,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现象较为普遍,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五)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无钱办事。部分农村身陷“收入来源少,发展慢”的恶性循环中,由于部分农村的集体生产资料统少分多,导致基层自治组织无收入来源,甚至负债累累,根本无法对生态农业建设进行资金投入,无法有效的组织基层农民摒弃传统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二、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一)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组织机构,科学规划发展道路。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型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政府各部门齐心协力,统筹规划,精心运作,大力支持方能取得成效。建议成立服务于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机构,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各部门、各乡镇之间的行动,形成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立足实际,科学制定态农业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引导生态农业健康、有序、稳步发展。

(二)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

发展生态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生态农业基础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算账对比等方法,引导广大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方式,调动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壮大生态农业的主体力量。

(三)双管齐下,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运用产业扶持、技术支撑、财税优惠等政策手段,加大对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特色农产品经济效益。二是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农技服务体系的完善,农业主管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派出“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切实提高农技人员的各项待遇,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创新农技部门管理机制,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技队伍保障。

(四)发扬品牌优势,加大绿色生态农业品牌创建力度。目前,虽然我们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及产品,但农业品牌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力度,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支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标准化基地和示范区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申报国家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有利于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化的行为。要以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扶大扶强,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五)坚持项目带动,进一步优化生态农业资源配置。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农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组织实施一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着力培养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区域性农业产业化品牌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在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项目的同时,加大本级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比例,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农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扶持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参加生态农业试点和示范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实行资本联合,开展生态农业项目开发和经营。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创新涉农金融产品类型,加快农业保险发展,使优良的金融服务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助推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着力破解资金、土地两大瓶颈,确保项目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六)保护农村环境,加大农村和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要全面推广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绿色防控等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广“养殖-沼气-肥料”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农户、生态自然村的建设速度,尽快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全覆盖。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切实保护好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切实做好工厂污染源和城市生活废水、废物的处理,严禁工厂废气、废水、废弃物和农村垃圾外流污染农业生产环境。

(七)拓展生态农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生态旅游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是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在充分运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指导农业生产,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向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的目的。旅游者通过参与农业生产项目,既获得了生活乐趣,体味到田园风光,又学习了农业、农村的知识,健全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了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胜。

三、结语

乡镇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在深化改革开发的大背景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多种经营的方法,坚持生态农业的理念,坚持走农业产业集约化的模式,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来促进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盘活企业,向民营经济要效益

发展水利经济,要融合民营资本渗入。对于现有的各基层水利单位的企业,应争取上级支持,实现股份制改造,由单位控股,同时要积极倡导和动员基层水利系统职工参股开发经营,但又不能只限于本系统职工参股经营,要发展民营经济,挖掘并联合社会资本和其他行业资本从事水利经营,共同开发水利市场,将水利项目做大做强,谋求双赢。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水利项目涉及国计民生,涉及社会公共利益,为此要保障社会公共事业的安全。同时基层水利部门一定把好特许经营审批关,把好水利市场准入关。

二、依法收费,向政策法规要效益

发展水利经济,要寻求法规政策支持。水利部门通过《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确保有效的保护水利水利行业自身的利益,扭转竞争中所处的劣势局面。只有这样,水利经济才能在比较完备的法制条件下健全发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工程良性运行能力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水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不少有利于水利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为依法收取水利规费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此项工作步履维艰:一是存在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二是存在对法规政策贯彻不力、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存在收费难的问题。因此,落实好现有政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水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1.小水电费。小水电价格,要按照《电力法》中明确提出的“制定电价,应当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收益,依法计入税金,坚持公平负担,促进电力建设”、“上网电价实行同网同质同价”的原则,改革现行小水电价格。这样不仅仅促进水利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可利用价格这一杠杆推动全社会水利事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隐形经济效益。

2.水资源规费。水资源费主要有二个部分:一是地表水;二是地下水。坚决实行依法收费,就可以形成水利经济收入的稳定来源。

3.水土保持规费。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开发速度加快,土地资源破坏面积的增大,水土保持工作尤其突出。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依法收取水土保持规费和水土保持治理费是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发展水利经济的重要途径。

三、抓大放小,向规模经济要效益。

发展水利经济,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1.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供水、发电产业,形成合理的水利基础产业格局。

2.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水利产业组织结构分散化的格局,建立以主干工程和工程群为依托、以流域为单位的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集团,以加强水利企业的协作和经济联合,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组织形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效益。

3.依托水资源,发展水利资源的深加工。积极招商引资,开发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产业。

4.坚持股份制,走集团化发展路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积极考察论证,引进高科技项目,抓大的工业企业项目,形成支柱产业,逐步建立主导地位。

5.深挖潜力,壮大自身经济实力,积极鼓励基层水利单位职工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结合市场需求,鼓励各基层单位大力发展五小经济,即“小庭院、小家禽、小圈养、小鱼塘、小菜园”经济,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并在发展过程中,根据条件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调节种养、殖业的比重,逐步形成各种专业、规模的种、养殖基地,使五小经济成为基层水利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应鼓励基层水利单位职工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林业作为基层水利经济收入来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好林业关乎基层水利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堤防禁脚地,因地制宜选择栽植品种,并实现品种的多样化,达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四、打造团队,向深化改革要效益

发展水利经济,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以加快水管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抓手,切实推进管养分离,实现真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改变当前干部职工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庸、懒、散现状,彻底贯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思想,真正形成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良性运行机制,要加大对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和反腐倡廉教育力度,提升干部职工思想和业务素质,打造一支同心协力,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基层水利团队。

五、重视人才,向经营管理要效益

发展水利经济,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信息社会中,产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科学技术含量。长期以来,水利系统造就了大批懂工程建设人才,但经营管理人才屈指可数。今后,要像过去一样重视抓建设管理人才培训、培养和任用。向经营管理要效益:一方面要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引导和带领全体职工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人才成长的新体制。同时要大胆引进和重用一批德才兼备的经营人才,有重点地培养造就人才,提高经营素质,使他们适应未来高技术的挑战,成为世纪之交的经营主体力量。

篇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科学把握“小”与“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县一级,难点也在县一级。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关键要靠2000多个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虽然在思想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过分关注经济总量和规模、拘泥于局部利益。如在项目取舍中态度不够坚决,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力度不够大,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小利益”与“大利益”之间的关系,自觉把县域经济的发展置于全国发展大局来考量,并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真正做到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

辩证认识“舍”与“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今日之“舍”,图的是明日之“得”。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消除观念束缚,正确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彻底摒弃“唯GDP论”,更加注重发展的效益指标,实现发展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和项目,必须从长远发展的高度,舍得投入、舍得付出,为今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必须坚持以效益来衡量速度,舍得眼前利益,坚决舍弃质量不高、甚至是负效应的发展速度,对那些违背国家产业政策、能耗大、高污染的产业和项目。做到该关的关、该停的停。

正确处理“近”与“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持久推进。要全面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做到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立足当前,就是要牢牢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这一机遇,在继续推动经济平稳回升的同时,着力解决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层次偏低、过分依赖出口、资源损耗偏高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力争在提高发展质量上见成效。着眼长远,就是要多做打基础、重制度工作,坚定不移地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抓住重点环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以点带面、全力推进。

优化产业结构促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必须把做大做强一二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区位条件不同、发展水平不一,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从我市来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实施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解决传统产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坚持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生产业、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和休闲旅游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整投资结构促转变。调整投资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今天的投资结构决定着明天的经济结构。受发展阶段、国情等因素影响,投资特别是政府性投资,一直被作为拉动GDP增长最直接、最有力的措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同比增长30.1%,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历史新高。当然在后危机时代,这样的结构需要调整,但调整结构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投资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投资结构调整特别是启动民间投资。浙江县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成份。但许多地方都存在倚重政府性投资、民间投资乏力的现象,地方政府举债投资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投资结构优化,坚持政府性投资、民间投资、外资一起抓。努力形成各类投资多轮驱动的格局。特别是要把工作着力点更多放在促进民间资本的投资上,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给民营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提升创新能力促转变:创新能力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对县一级来说,科技、人才资源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这是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不利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抓住当前科技、人才资源开始由大城市向小城市流动的机遇,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引进各类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谋求长远发展的主动权。我们余姚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推进自主创新,今年用于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将在5000万元以上。

扩大对外开放促转变。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化时代。经济开放程度对经济活动的范围、强度以及生产率等起看决定性的影响。对县一级来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颓彻底抛弃保守、封闭的发展理念,以更大的魄力来推进开放,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当前,重点是做好“请进来”、“走出去”两篇文章。“请进来”,就是要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一起抓,搭建平台,创新方式,千方百计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千方百计引进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营销采购、中介服务等机构,促使本地企业提升发展水平,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走出去”。就是要积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提高对外经济合作能力,特别是要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购兼

并、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向外扩张,拓展发展空间。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突破难点障碍

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导向、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保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努力在体制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

篇5

提升综合技术,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当前沼气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走科学发展之路。一是积极研究开发适应不同发酵原料的新型沼气池、沼气发酵替代原料,切实解决沼气发酵原料问题,提高沼气使用率;二是因地制宜地大力创新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把农村沼气技术和农村种养等适用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在沼气利用、沼肥种植有机蔬菜、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名贵花卉、名贵苗木和开发绿色有机肥料新产品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大幅度提升农村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三是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以及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推广养殖型户用沼气、秸秆型户用沼气、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秸秆原料大中型沼气、生态卫生学校沼气等适用模式。

篇6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冲击,迪庆州深入贯彻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工作在逆境中取得了超预期的好成绩。据统计:2009年共有新签和上年结转经济合作项目131项,实际到位州外资金43.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完成省政府年初下达总任务22亿元的120.1%;利用外资项目5项,实际利用外资616.2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2%。外来投资对迪庆州经济社会的贡献进一步加大,对促进迪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显著。

二、迪庆州招商引资现阶段呈现的特点

(一)国内、国外合作呈增长态势

2009年,投资项目呈增长态势:一是全州共实施国内合作项目144项,较去年同期增长7.5%。二是独资项目成为主要合作形式,达到125项,占总项目的86.8%。三是项目实施率比较高,已开工132项,占项目总数的98.7%。

(二)优势产业项目占较大比重

2009年,全州实施工业项目96项,实际到位州外资金32.56亿元,占实际到位州外资金总额的75%;优势产业项目103项,实际到位州外资金33.53亿元,占实际到位州外资金总额的77.3%。

(三)省际合作比较活跃

北京、浙江、福建、湖南、广东5省市到位资金共计20.56亿元,占年度省外到位资金的77.8%,居省外到位资金的前五位。北京、浙江、福建、湖南、广东、湖北、贵州等省市投入迪庆州的到位资金均突破1亿元。

三、迪庆州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由于迪庆州地处“三江并流”核心区和“香格里拉”所在地,环保问题较为敏感,部分旅游、水电、矿产项目的开工受到影响。

第二,项目前期工作薄弱,没有成熟的项目论证。由于经费、人才、技术等因素,招商项目的编制工作缺乏力度,可行性研究的深度不够,且项目涉及的产业结构较单一,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支撑力度明显不够,许多项目信息不准,资料粗浅,让人感到心中没底,难以确定投资。

第三,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迪庆投资企业融资困难,部分项目进展缓慢,资金到位率低;部分企业投资意愿和投资信心下降,项目在开工或投入、投产上存在观望心理,有的甚至放弃了投资计划。

第四,在迪庆投资企业开展项目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与项目实施地群众发生利益纠纷的现象,影响了项目施工建设,延长了投资周期,加大了企业投资成本。

第五,向外推介力度不够。走出去是招商引资的重要途径之一,招商部门由于经费制约,向外推介力度明显不够。

第六,引资质量不高。招商引资工作缺乏强劲后续增长点,外来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水电、矿业等支柱产业,且多以资源初级开发为主,水电开发和矿产业资源开发投资占了七成,随着可开发资源的逐步减少,迪庆州招商引资工作将面临缺乏强劲后续增长点、难以保持快速增长的问题。

四、改善迪庆州投资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1、创新观念,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

总理在中央第五次藏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继续执行并完善“收入全留、补助递增、专项扶持”的财政政策,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对特殊民生问题实行特殊政策并加大支持,继续实行“税制一致、适当变通”的税收政策。要倍加珍惜中央第五次藏区工作会议为迪庆州提供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用好机遇。

2、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把服务企业作为改善投资综合服务环境的首要任务

增强服务意识,大力实施服务带动战略,要切实抓好政策宣传和宏观指导工作,采用多种方式及时将国家、省相关政策传达至企业,建立咨询窗口,用好各项扶持政策。

(二)提供良好政策扶持环境

1、加快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建设

坚持政务公开,确保公正透明,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行政务信息社会共享,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

2、加快激励创业的人才环境建设

加强招商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招商人员的专业培训,努力造就出一支层次高、业务强、方式多、能奉献的招商引资队伍。严格执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提高人们的招商积极性。

3、加快招商引资的舆论环境建设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改善投资环境的宣传教育力度,广泛深入地报道改善投资环境的典型事例,大力宣传迪庆州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好典型和资源优势。

(三)进一步改善投资配套环境

1、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基础建设可以使各种州内资源得到更为便利的利用,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兴修一批水利工程,这样不仅可以稳定农村经济,同时解放一部分劳动力,参与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

2、抓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通过政策扶持、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对接企业用工需求、新增更多就业岗位等办法,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出稳定的社会内部环境,又可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后劲。

3、抓好环境保护工作

要加强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措施,强化环境保护。

4、抓好社会稳定工作

营造良好治安环境,进一步提升安全感。要认真研究社会稳定方面的问题,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分裂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

(四)积极引导外来企业与迪庆州实际相适应

篇7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动发展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有力的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内外需求不平衡等问题。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水平的不断扩大,使得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也渐渐增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要想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实行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快对外经济方式的推进。

一、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现状及推进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的GDP持续增长,已经超越了德、英、意、法、日等许多发展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大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使得我国生产力水平也获得了空前提高,社会财富得到了快速积累,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二,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改善。第二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速度加快。最后,我国现阶段已经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人民币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即依照现在的发展趋势看来,我国的经济还能够持续增长多久。众所周知,在08年经济危机出现之后,我国的出口大幅度下降,面对当前对外经济出现衰退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的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对外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外贸易格局存在高风险

尽管现阶段我国出口商已经在名义上逐渐完成了将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然而实质上我国依旧处在国际产业链价值的最低端。国家自主品牌的出口较少,主要还是以加工贸易作为国家出口的主要方式。此外,由于收益最高的品牌、技术以及设计依然是依靠于外商,因此,在国际出口当中,我们依然处在被动地位。

2.没有获取外国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我国曾一度希望能够通过技术转让的形式,来掌握外国企业的先进技术,或者是通过学习和模仿等方式来获取技术,进而促进国内生产水平的提高。但是,改革开发三十几年以来,我国在从外国的直接投资当中除了获得了一般性的管理和生产技术,但其核心技术我们并未获得。

3.国际金融水平较差

在对外国际金融方面,我国发展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了当前仅次于美国之后的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是到目前为止,人民币依然不可以进行自由兑换,世界各国的央行以及国际金融机构所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为零。

三、加快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策略

1.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

转变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发展,首先必须要对国内各领域和行业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分析,在参照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努力实施以超比较优势为核心的对外贸易发展策略。超比较优势指的是在两个国家的贸易当中,一国所能生产的某商品也许是另一个国家无法生产的。因此,从长远看来,政府必须要努力培育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主导性的产业,并增强这些产业的行业竞争力,使其可以在未来形成比较优势。此外,国家还需支持一些能够与发达国家同时起步的产业,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超比较优势。

2.转变观念,对外国直接投资进行严格控制

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已经具有三十多年,依据过往经验,我国现阶段引进外资必须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将直接引进转变为以调整结构为主导的质量型引进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指通过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调整来促进我国引进投资的质量。这种引进投资的结构是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例如,在产业结构方面,我们必须要对制造业的投资进行严格的把关和控制。而在技术结构当中,则要对低技术部门的投资进行适当控制,对高技术部门则要进行鼓励和支持。

3.构建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对外金融发展

首先,可以在我国的普通贸易当中实施人民币结算和计价,先进行试点实验,在进行大区域扩展,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还可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其次,可以通过可控的方式,例如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和QDII(合格境内投资者)推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最后,政府可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以便于在人民币在岸金融市场隔离的情形下探索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

4.促进出口贸易平稳发展

要促进出口贸易的平稳发展,首先必须稳定出口规模,在促进结构优化和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全面促进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此外,还要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大高新技术的进口,不断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引进到技术创造,逐步改善我国贸易不平衡现状。

5.提升产业价值链

现阶段,国家必须要抓住全球产业体系调整的机会,大力发展生产线服务业,以提高我国产业价值链的提升。要鼓励企业“走出去”,不断加强技术引进,在充分整合世界科技和智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要塑造一批高水准的企业管理人才,增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塑造企业的核心能力,帮助企业实现跨国发展。

篇8

*位于温州西南部,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茶叶之乡”、“廊桥之乡”。总面积1761.5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总人口35.2万。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求真务实,思变图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年全县生产总值19.29亿元,同比增长10.8%;人均生产总值5500元,增长10.1%;财政总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966元。

(一)优势与潜力

一是资源优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具有种类全、分布广、价值高等特点,是个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单体共有295个,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82个,占全县28%,占全市12.6%,仅次于乐清市,位居全市第二位(包括*古廊桥、承天氡泉、乌岩岭等3个五级资源单体占全市12%,华东大峡谷、天关古道、飞云湖、*木偶戏、溪东桥、仕阳碇步、徐岙底古村落等13个四级资源单体占全市13.5%,白鹤渡、雪溪碇步、三十六洞、东垟书斋、百福岩古村落等66个三级资源单体占全市12.5%),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213个占全县72%(包括108个二级资源、105个一级资源)。我们要立足于旅游资源丰富、地方特色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切实抓好旅游资源开发,全面搞好软硬件建设,提升档次,壮大规模,提高竞争力,达到富民兴县的目的。

二是传统优势。*县属于中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土特名优产品不胜枚举。精品名茶、天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久负盛名;罗阳的婆饼、仙稔的杨梅、碑排的猕猴桃、板栗、槟榔芋等名扬遐迩;这些优势的的是特殊资源条件出产的特殊产品,有的是特殊技术率先加工后的产品,有的是一种文化资源。它们有待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改造、去创新、去利用、去发扬光大,如果利用得好,有的可以成为契机,有的可以成为名品,有的则可能做成大产业,带来效益。

三是人缘优势。近几年来,随着遍及全国各地的“在外*人”不断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已越来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在外*人的队伍有10万多,从事商贸服务业、加工、建筑业等。每年“*人经济”发展发生的资金年流出量大约在一二个亿,而流入的年资金在二三个亿左右。在外*人的优势不仅使*人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还不断为家乡带回资金的同时,也不断带回新思想观念,注入向上、求进、自强、创业的精神动力。

(二)困难与矛盾

在“十一五”期间要有更大作为,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整体实力不强。县域经济缺乏主导产业,特色农业优势不突出,绿色食品、水电、竹木制品和矿产品等传统支柱工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新兴产业成长缓慢,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年全县GDP为19.29亿元,人均GDP仅5500元,经济总量在全省、全市都处于最低水平。

二是结构调整力度不大,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县域经济结构调整还局限在农业内部,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劳动力流动、城镇化水平提高等涉及城乡互动层面的调整还远远不够,有的甚至还没有破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组织社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三是县级财政拮据,发展后劲不足。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呈现出典型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县自身财力只能保吃饭;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县域企业效益不是很好,传统财源陆续丧失,后续财源又跟不上,自身无力投资搞建设,基础设施欠帐过多。财政增收形势严峻,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制约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年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60元,财政收入规模在全省、全市都处于最低水平。

四是体制性矛盾比较突出,发展环境还不宽松。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有的垂直管理部门对县域经济发展想的少,配合支持不够。人事、领导调动频繁。乡镇领导三年一换届,任期偏短,影响工作的连续性。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

二、形势与趋势

从全国来看,宏观发展环境趋紧,突出的是“三过”问题: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这些问题既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与现阶段的经济运行周期相关,又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的集中反映。“三过”问题是全国性的,必然与局部地区有关。从我省来看,也有一定关系。虽然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不高,占全国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但由于基数比较大,对全国投资增长是有影响的。从我县来看,事实上,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而言,焦点不在热或不热的问题,而是如何在符合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保证发展质量、环保要求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促使经济发展又快又好。因此要求我们审时度势,理性分析、科学判断、积极顺应。首先,要深入分析当前形势,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其次,要坚持顺势而为,善用“倒逼”机制。重点是在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上找出突破口,要积极有为,不被动应对,想方设法的,“变通的”争指标、争项目、争要素,尽可能地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着重解决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与要素禀赋结构的问题。要注重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特色经济,坚持从*比较优势出发,根据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重视发展机制和引进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很多时候,发展机制和适用技术对改变落后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发展机制潜在于表面落后之中,一旦这种机制积极开发出来,落后的县域经济就有可能快速发展。

二是发展战略规划与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问题。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非常重要。要按照“十一五”规划制定发展重点和目标任务,把握好自身的比较优势,积聚要素,长期坚持下去,以求形成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优势。在发展特色经济中,坚持重大项目做支撑,特色产业项目做基础。并把产业项目研究论证好,既有利于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也有利于形成标识效应和对外招商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形成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我县大部分人口是农村人口,这就决定了县级政府的服务对象必须以“三农”为主,兼顾城镇。要围绕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重点创造好的市场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有效的服务,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加快乡镇体制的综合改革和创新,扩大和健全行政管理功能,完善公共管理体系。

三、对策与建议

“十一五”时期是*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建设生态小康县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的大趋势,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调整投资结构,保障发展后劲

1、强化重点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效载体。组织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带动作用强、影响深远的重点建设项目,对于实现“十一五”战略目标意义重大。首先,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发展战略目标,组织实施好围绕交通、能源、旅游、产业、城乡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六大系列。重点在以58省道改建、龙丽温高速公路*段等为主的和以通乡公路硬化、康庄工程等配套的交通项目建设,着力“交通先行”;以争取交溪流域水力开发、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为主、以各电站的技改增容、管理为配套的水能项目,以及风能发电、太阳能等潜在的能源,着力“能源开发”;以氡泉旅游渡假区及相关景区资源开发,着力“旅游建设”;以城关引供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百工程”、教育与卫生、文化载体投入等建设,着力“基础改善”。其次,要狠抓产业项目,高度重视工业性投入,组织和实施一批关联度大、附加值较高、竞争力强、带动面广、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项目,重点推进罗阳木制品加工基地、彭月产业基地、司前竹制品加工基地等产业发展项目。第三,要强化投资效益,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年度产业导向目录,严控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提高项目供地率和开工率,做到投资项目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时效性。

2、深化项目前期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继续实行项目前期工作领导分工负责制,责任到人。牢固树立“前期就是投资”的理念,做到组织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认真做好项目分析论证,加快申报进程,下一步切实推动温州(*)抽水蓄能电站、氡泉景区、洋溪水电站、甲家渡水电站等一批重大前期项目的开展,以保持经济发展后续力。同时加大项目前期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抓好旅游、优势资源利用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只有把项目前期工作做细、做扎实,才能为争取国家投资、招商引资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才能为投资的合理增长提供重点项目支撑。二是要做好项目投资计划的落实,对*县竹木制品加工标准厂房、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龟湖电站等即将开工的项目,加快前期,做好与省、市审批等衔接,争取支持,科学安排时间进度,逐月、逐季抓落实,争取早日开工,早日建成,早日发挥效益。

3、加强新开工项目管理。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依法规范项目的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新开工项目管理制度,把加强新开工项目管理作为调整投资结构的重要抓手。同时,通过管理创新,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形成规范有序、简便高效、全程监管的投资项目管理流程。

(二)优化经济结构,保证发展潜力

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立足资源特色、区位特色和产品特色,大力扶持发展茶叶、毛竹、高山蔬菜、食草型动物等优势农产品基地。要加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实行政策倾斜,扶优扶强“浙江山友”等一批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农业加工企业。积极培育中药材、花卉苗木和观光农业等新的增长点,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提升本土优势工业。继续扩张竹木制品加工、矿产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小水电为主的本土产业总量,加快培育橡胶等非资源工业发展。加快罗阳木制品加工基地、彭月产业转移加工基地、司前竹木制品加工基地等水、电、路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同时加快招商引资工业企业的有关审批手续,争取企业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出效益。在完善和落实重点骨干企业优惠政策,大力培育骨干企业的同时,加大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争取在信用担保、标准厂房、用电补贴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帮助做大做强。以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契机,鼓励引导企业对传统优势企业进行改造,提升企业竞争力。三是着重发展第三产业。以旅游、文化、房地产为重点,以新兴服务业为突破,力争第三产值比重每年有所提高。

2、进一步优化行业结构。一是做大做强旅游业。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理念,突出“廊桥文化”和“生态山水”主题,有序开发特色旅游资源,使旅游经济成为*县“十一五”期间的“亮点经济”。要继续做好景点的包装、串连和美化工作,提高旅游的品位和知名度,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高旅游管理、经营和服务水平,建成浙南闽东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二是是重点培育茶叶的代表品牌“三杯香”。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严格执行“三杯香”茶系列标准,加强生产加工环境整治,防止以次充好。产品名称、品牌标识的字体、图案,产品等级标示,以及产品说明的内容,要求绝对统一。由县政府组织对外宣传,统一推介“三杯香”品牌,凡县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必须统一打“三杯香”品牌,否则不予享受龙头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三是加快发展“三地”(“三地”为彭月、泗溪产业转移应接基地和三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产业。做好新58省道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统筹安排三大产业基地及周边乡镇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新58省道月湖至三魁之间适当布点,成为应接产业的前沿阵地和工业经济增长的高地,构造“葡萄串经济”格局。

3、进一步优化城乡结构。一是优化城乡发展格局。按照“小县大城关,农村城镇化”的要求和“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思路,做大做强罗阳小城市,强化司前、筱村、三魁、泗溪、雅阳、仕阳和彭溪六个特色强镇建设,有关乡镇主动融入相邻特色强镇协同发展。结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加强中心村建设。逐步形成县城小城市—特色强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城乡发展格局。二是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根据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及经济基础,促进罗阳小城市与特色强镇分工协作、壮大规模、形成特色,整合周边乡镇连片发展,构建“一心、一廊、七片”的城镇体系结构。

(三)提高要素保障,优化发展能力

一是积极破解土地要素瓶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开发山坡地,充分整理利用边角地、废弃地,结合新农村建设整理农村宅基地,加快已征未供、已供未用等土地使用,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的水平,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同时大项目、大工程的土地指标要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工程用地指标。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要进一步完善征地拆迁补偿政策,积极主动安置好拆迁户,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是积极破解资金要素制约。积极与省市重大项目做好对接,争取上级政府对我县的支持和倾斜。加强银企交流与合作,继续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让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行业和企业。

(四)强化招商引资,拓展发展空间

1、拓展招商引资渠道。积极抓好在外人员招商。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全体工作人员的招商积极性,利用亲情、友情、乡情关系,进一步加强与在外*人的密切联系。政府要对社会招商有功人员进行奖励;要加大对外出创业人员的宣传力度,逐步凝聚我县在外人才的合力,激发他们服务招商、回报家乡的热情。积极培育企业主体招商。加大对落户招商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帮助他们积极招商融资,实现滚动发展,逐步成长壮大。积极动员落户客商以商招商,协助宣传推介*,引荐其他客商来我县投资兴业。认真抓好网上招商。加强对相关产业发展信息和投资信息的网上搜集梳理工作,充分发挥招商网的网络平台优势,加强与外地企业的直接沟通联系,实现网上招商新突破。

2、加快应接平台建设。以新58省道建设改善交通条件为契机,加快“三地一廊”产业应接平台建设,推进应接项目尽快形成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来料加工等家庭型工业,使应接型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3、着力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制约我县经济发展以及制约战略目标实现的最大瓶颈有二点,一是由于观念滞后等多种因素形成的投资环境不佳,二是因经济总量不足所造成的资本积累贫乏。投资环境是生产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发展最大的内力,政府的行为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强化开放意识,学习开放地区的变通方法,发挥政府职能和行政手段的主导作用。在现行体制许可的范围内,从服务招商引资的要求出发,用投资者的目光和要求来理顺我们的工作机制,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强化工作效率,建设好我们的投资环境,造就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发展水平

1、坚持原则。一是必须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三是必须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四是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必须着力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建设重点。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深入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组织实施好乡村康庄、农村饮用水、清水河道等工程,完善以道路、供水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扶持农村发展优势农产品、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生态经济,拓宽农户发展商贸流通、来料加工等,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就业方式、经营方式和增收形式的多样化,加快脱贫致富进程。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加速发展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增加农村内在发展动力。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三是实施下山移民工程。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多元筹资,结合城镇建设及产业发展,全面启动建设罗阳、雅阳、司前、筱村、三魁、泗溪、仕阳等重点镇下山移民点,引导和鼓励更多生活条件艰苦、谋求发展不易的村庄整体搬迁,实现异地发展。

(六)提供机制保障,保护发展环境

篇9

推进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与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要自觉主动地把航空港实验区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把服务国家大局和促进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东联西进”、借势发展.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提出要把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密切结合起来,做到“东联西进”、贯通全球、构建枢纽。这方面航空港实验区首当其冲。要把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部分,积极实施“东联西进”。“东联”,就是通过建设无水港,发展铁海联运、公铁联运,推动陆海相通,实现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链接;“西进”,就是通过提升郑欧班列运营水平,形成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合。通过“东联西进”,强化郑州航空港国际物流中心作用,以航空网络贯通全球。现在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已经出现了这样好的兆头,日本、韩国的商品上岸后,通过郑欧班列运往欧洲,并且沿线国家可以上下货。要强化战略思维,确立“东联西进”、贯通全球、构建国际枢纽的战略目标,乘势推进,完善落实措施,争取更大突破。

二是区域联动、带动全局。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目的不是抓一个局部区域的发展,而是一个全局战略。作为一个全局战略,就要体现与其他区域的联动发展。要通过航空港实验区这个战略突破口的发展带动实现郑州都市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和更大范围辐射区的发展,同时通过扩大腹地纵深,支撑港区自身的发展。首先,要通过航空港实验区的发展带动郑州都市区的发展。郑州的发展格局似应是三个层次,航空港实验区是一个突破点,也是一个制高点,由此带动“一中心、三支撑、六组团”的发展。“一中心”就是郑州中心城区;“_支撑”,就是郑东新区突出金融功能,高新区突出科技创新功能,经济开发区突出陆港物流和高端制造功能;“六组团”,就是中牟、新郑、新密、登封、荥阳、巩义六个组团城市。其次,要通过航空港实验区的发展带动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的发展。核心区域的范围要进一步研究,起码应包括开封、洛阳、焦作、新乡、许吕、济源等城市,要研究如何推进这些城市之间进一步密切连通。其一,要通过航空港实验区的发展实现与我省其他城市及周边所能辐射到的区域互动发展。总之,要通过这三个层次,形成区域间的互动,使周边城市都能借助航空港实验区的服务功能、窗口功能加快自身的发展,同时这些城市的物流需求、消费需求也是航空港实验区发展的腹地支撑。加快航空港与郑州都市区及周围城市的一体化发展,首先要促进交通一体化,形成便捷的交通通道,依靠“米”字形快速铁路网或高速公路网实现辐射和连通。我们下大气力加快“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的原因就在于此。对这个问题要进一步研究,可以考虑在积极推进“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的同时,适时谋划和推进郑州都市区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区之间的轨道交通建设。

三是关键在做、提升实力。要靠实际作为和贡献提升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以积极有效发挥作用争取国家支持、增强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如果我们建成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能说不是空中丝绸之路吗?如果郑欧班列运营水平更高、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能说不是重要节点吗?所以,做成了不是也是;做不成是也不是。要把功夫放在做上,靠实效业绩提升地位、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第二,抓牢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整体发展。

建设航空港实验区千头万绪,要分清轻重缓急,善于抓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靠重点突破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务必保持头脑清醒,不能打乱仗。推进航空港实验区建设,要注重以下方面。

(一)起点是交通,要完善现代交通枢纽。这是我们要抓的第一件事。没有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一切都无从谈起。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航空要抓拓展,保持客货运吞吐量增速的领先。我们不但要抓量的增长,更要坚持指标服从口标。指标就是数量,目标就是战略目的。对我们而言,在现往这个发展阶段,如果不能做出比别人更明显的成绩的话,地位就确立不起来。正因为这两年的超常规发展,我们才有底气说航空港实验区潜力巨大。当然我们不能搞凑数的事情,但是也要努力越过规模的门槛。“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要尽快形成定局,现在还差“一撇儿”,要不遗余力地加快推进,千万不要错失时机。将来对河南前途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是航空港,一个是“米”字形快速铁路网,这是我们可以创造出的有可能不可替代的优势。高速公路要完善网络,形成便捷通道。

(二)物流是撬板,要打造国际物流中心。我们之所以提出要研究国际商都战略,就是要进一步找到推动发展的撬板。靠什么撬动发展?根据河南地理交通优势,物流是可做的文章.物流起来了,才能支撑交通枢纽;没有物流,枢纽很难稳定住。物流可以撬动产业集聚。现在我们招商引资的一个很大优势,就是有航空港,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要充分认识物流的地位和作用,配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打造国际化的物流中心。

(三)产业是基础、是核心、是目的,要加快培育高端产业集群。打造国际商都,按罗兰贝格公司的分析,我们有很多短板,但归结起来还是本地产业规模不够、技术水平低。没有发达的制造业,不仅枢纽地位不稳固,也很难形成物流中心。要继续把培育产业集群放在实验区建设的突出位置,把培育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同时发展一些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要把制造业发展与物流业发展结合起来,以物流促“制造”,以“制造”带物流,多抓一些龙头型企业,带动产业链集聚。

(四)城市是依托,要打造航空大都市。没有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品位的提高,交通、物流、产业等都会受到制约。这两个方面我们都存在不足。要继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第三,着力创造优势,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制高点。

篇10

一是深入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及“两会”精神,组织召开全市金融工作会议,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意见》及《大连市金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促进全市金融各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将20__年确定为金融服务创新年,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等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三是加快建设星海湾金融城,加快金融招商。一期工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力争年底封顶。全面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加强与伦敦金融城的合作,组织赴香港、新加坡、欧洲招商,吸引内外资金融机构来连落户。

四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以重工起重重组上市为重点,全力推进企业境内上市。加强拟上市企业培育,积极推动企业利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推进设立产业基金,搭建投融资平台。探索产权交易、股权交易、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私募等有效方式,扩大直接融资的途径和措施,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

五是落实各项举措,切实加快保险业创新发展。组织实施保险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探索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深入开展保险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活动,发挥保险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篇11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会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布局很不平衡。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以及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各种优势的发挥和经济的合理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元拉动的作用日益明显,这为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很多企业会将高端人力资本投入多的环节安排在战略资源密集的中心城市,将土地、机器设备和一般加工工人等资本投入多的环节,安排在常规资源密集的欠发达地区,通过规范管理,引导带动社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通过扩大财力总量和多元化投入格局的形成,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跨越。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良性互动。当前,我国城市化在快速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与区域经济发展非协调性问题日益突出,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同步等重要问题。同时,由于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已经变成城市群经济的竞争,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也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资源和要素快速集聚,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加速转变。因此,要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必须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面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建立城市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充分激励各区域社会资本的跨区域流动。逐渐改变优势在资源、制约在环境,差距在总量、瓶颈在交通等弊端,这都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良性互动。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够使城市经济区域协调性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我国75%以上的城市未能达到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代价高昂。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加快推进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同时,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非常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发展不协调。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8亿农民消费水平偏低和整体收入的问题,既是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又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讲加快发展绝不是要认同盲目发展,而是要使国民经济在较长时间里保持持续、协调、较快、健康发展。因此,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做好稳增长、控物价、惠民生、调结构、促和谐的工作。这不仅意味着中国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良好发展格局。加快实施这一战略,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区域产业定位,加强区域合作,使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地区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

2.实现跨区域合作。实现跨区域合作发展战略,是我国在准确把握国情的基础上,从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出发,着眼加快提升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所作出的一项事关长远的重大决策。当今世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日益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实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实现跨越发展成为日益紧迫的任务之一。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如何抓住这历史性的契机在于战略协同,尤其是政府之间的跨区域战略合作有助推动经济战略的整体发展,促使中国有限的资源在战略作用下发挥最大的效用,为合理配置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战略基础。因此,跨区域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3.要统筹兼顾,推动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就难以实现长期的持续协调发展。因此,我们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根据“短边”进行平衡,引导核心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促转型与保增长的关系,形成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好的实现跨区域合作,形成资源整合,产业互补的发展格局。

三、结束语

总之,实现地区经济协调性发展就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实现路径有机统一;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不断改善区域差距过大的局面,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民生进步,增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篇12

宁东能源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是宁夏发展新型工业化,走上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更是宁夏工业即将实现历史性突破的起点。

上任厅长之职不久,王和山就带领财政厅所有处室的负责人到宁东调研。宁东工作人员对财政厅这一庞大而整齐的队伍不无惊讶,而王和山说了一句让他们更惊讶的话:“宁东将来可是宁夏的第二财政!”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要上去,经济后劲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宁东则是新型工业化跨越的新战场。” 财政厅副厅长路芳说。

“宁东将被打造成一个产值翻番的地方,再造一个宁夏的总产值,实际上就是在为跨越式发展夯实基础。” 路芳说,财政将全力支持宁东能源基地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支持神华宁煤集团、青铝集团等骨干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增强核心竞争力,财政共拨付企业技术改造资金18亿元,补充项目资本金3.2亿元,努力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支持了大型水轮机叶片、风力发电机核心装备国产化、钽铌铍稀有金属材料、多晶硅关键技术研发等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今后五年,自治区财政每年将至少安排1.5亿元,加快以宁东基地为龙头的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打造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平台。

一个基地的经济总量正与一个区域的财政收入良性互动。

新型谋划

支持新型工业化的跨越,王和山坦言,这是财政厅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重要问题。

财政厅正在制定的第一个政策是,财政如何去支持企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经济后劲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的基础没有打好,你去跳跃跨越就会栽跟头的。”

第二个政策是政府如何融资,和银行如何联动。“如果财政只把眼光放在财政那两个钱上,是跨越不过去的。财政介入经济发展不简单是投入的问题,财政如何跟金融联合也不简单是一个借款问题。”王和山强调。

第三个政策是如何支持装备制造业。工业的基础是装备制造业,宁夏如果没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工业很难强起来。

第四个政策是支持产业集群的形成。如果产业没有实力,就很难和全国甚至国际竞争。

第五个政策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财政厅副厅长路芳说,财政部门将综合运用税收、以奖代补、政府采购等财政手段,形成激励鲜明、约束有力的财政政策体系,变“要我节能减排”为“我要节能减排”,鼓励资源消耗少、高利用、低排放、生态型的工业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在经济发展所需与地方财政所能矛盾突出的条件下,如何把有限的资金和政策用足用活、用在刀刃上?路芳说,改进财政支持方式,建立部门间“项目推荐、信息共享、综合评价、共同确定、各有侧重”的支持企业发展的部门联系制度,实现对财政资金“集中管理、集中使用、突出重点、体现公平”的管理目标,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现象。

转促发展

截至去年11月底,宁夏全区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这是我区财政由‘保吃饭型’向‘促发展型’转变的最好明证。” 财政厅企业处处长陈志磊介绍说。

“善理财,谋发展”是财政实力整体实现战略性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财政部门对企业利税增长、市县税收收入增长和金融企业支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制定奖励政策,积极培植新兴财源,拓宽融资渠道,搭建政府信用平台。

2003年以来,宁夏自治区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4.4亿美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1.9亿元,用以加快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同时,积极主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2003年以来,共争取中央财政各项资金430亿元以上,形成了地方收入、中央补助和政府融资“三驾马车”的财政资金新格局。

于是,从2003年到去年底,宁夏财政办了一件件大事:

工业方面,投入19.88亿元用于支持自治区重点骨干企业等技改,安置破产企业职工,支持工业园区发展、企业自主创新、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