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09:25: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业旅游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 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 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 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转贴于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 、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 Pine.Ⅱ and James H.Gilmore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2
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2] 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 - 08 - 01
[3] 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 (1)
1平山县地理位置
平山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中段东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8°09′—38°45′,东经113°31′—114°15′,东临获鹿县,南连井陉县,北靠灵寿县,西与西北靠山西省盂县。县城位于县境东南部的平山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离省会石家庄40公里,距离首都北京325公里。
2平山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产业类型,因为它是利用农业景观和生产条件来发展旅游、观光、休闲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旅游中体会到“农家乐”。每一种产业的诞生都要有其必然的要素,而这种产业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之前的温饱型变成了现在的娱乐享受型。目前这个阶段,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当然了,休闲农业的开发也可以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缩小城乡的差距的重要保障措施。[1]平山原本就是一个吸引游客的旅游胜地。该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加快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的增长点。使其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可以充分地发挥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把休闲农业发展起来了,有利于城乡人民对信息、科技、观念的相互交流,正是有了休闲农业这个中介,让城市人可以了解和体验农村的好处,也可以让农民改变对城里人的看法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有了这些前提,城乡才能更好的沟通,协调发展;休闲农业也可以保护和传承关于农业的文化,并且能够挖掘更深层次的农业文化,把这些事做好了还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不仅如此,休闲农业还为游客提供了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和身心放松的场所。
3平山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
当前阶段,平山县在120多个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中有15个规模较大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在这15家中,一家在河北省的名叫名东方巨龟苑的休闲观光农业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刘家被评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它们分别是滚龙沟观光采摘园、拦道石农业观光园、北马冢农业生态观光园、紫云山休闲度假村、沕沕水生态观光园、佛光山生态园,最近还有很多生态农业园区都发展起来了,且被人们所熟知,代表性的有葫芦峪、生态谷、泓润庄园等,这些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平山县的观光旅游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这些旅游业的崛起,带动了我国购物店、土特产零售摊点、农家乐、旅游饭店这些服务性的企业的发展,且数量也越来越多,有旅游项目的村庄高达128个,比较有代表的是黄安村、东冶村、北马冢、柏树庄等,而从事农业旅游的人员也有6万多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从这方面来讲,休闲农业在平山县在其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色。[3]
4平山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4.1存在的问题
最近这些年来,我国休闲农业的高速发展,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可是我国毕竟是新手上路,难免会有不正确的指导方针,该地区发展休闲农业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下而且服务态度不好。因为现在的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原来从事农业的农民,缺乏管理经验怎么可能管理的好这个产业呢?因为没有培训加上大多是农民,整体的素质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可能是跟他们之前的工作有关所以缺乏服务的意识[4]。休闲农业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创办,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整体的规划,而且大多数都是与其他市面上的设计差不多,农民大部分知识文化都不高,就想不到什么好点子,都是一些简单的,模仿性的成分居多,在开发建设上比较随意,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正确性。休闲农业得以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的生态环境,而有一些经营者不在乎这点,只顾大规模、豪华的建设,严重的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还有的人,砍伐树木,破坏农田,随意的改变土地的形态,把原来的生态平衡全都破坏了,这样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是土地沙化,可是扪心自问我们当时发展农业就是为了这个吗?有的游客在参观旅游景点的时候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乱丢垃圾,还有的故意破坏农业的环境,再加上清洁人员不及时清理这些垃圾,会导致这些地方被垃圾侵蚀,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旅游是指将农村田园风景、自然生态资源等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并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当地特色文化和乡间生生活,提供给人们一个体验休闲生活状态的农业发展形式。由于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起步晚,相关的旅游业经营模式不够成熟完善,这很大程度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但休闲农业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规划设计生态化的旅游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当地人们的经济水平,还能带动了农业的新一轮改革,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问题
1.1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模式比较分散
我国许多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主要的经营模式为小农经济。目前乡村的休闲农业旅游以自发、分散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为主,这种原生态的经营模式对客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缺乏科学管理和整体营销的理念,很难形成品牌性的产业。这很大程度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1.2休闲农业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由于国内农业旅游产品个性化不明显,经营模式单一,缺乏整体规划和全局发展观念。这导致农业旅游产业现有的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但不能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稳健发展,还会使当地的经济水平倒退。应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大对农业旅游的管理力度,引导农业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3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低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过程中,传统的经营理念显得十分的陈旧和落后,无法给城市旅游者带来更好的乡村生活体验;且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的管理工作的基本都是当地的百姓,不会通过研究把握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进行产业规划。许多农户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宣传力度也十分有限,没有形成系统规模化的营销手段,限制了休闲农业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
2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发展策略
2.1发展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
将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特色化,提升本地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能根据当地特色的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开展一系列的创意性旅游活动,提高当地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其次,当地特有的文化遗产是开展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前提,要把握当地的文化积累对旅游产业进行创新,将文化底蕴和旅游产业业进行完美的融合;为了确保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加大对当地产业人力、物力相关的投入力度,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翻新,改善旅游区的生活环境。
2.2推动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化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产业,生态环境是农业旅游的生存之本,如何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是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应将休闲农业旅游领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护好当地丰富的原生态资源为前提下去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要规范休闲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城市旅游者的消费体验,将农业旅游进行品牌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系统,推动当地农业更迅速的发展。
2.3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体验感
对于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来说,当地旅游业不仅仅是提品的地方,它更多是提供了一个给旅游者行进消费的平台。城市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特色文化的喜好去进行消费购物,这需要我们将旅游产业特色和旅游者的心理特性进行结合设计,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实现人与自然、文化科学的完美融合,实行生态化旅游产业,具体的设计方向应使旅游者在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差异中获取美好的乡村风情体验。让旅游者全面享受乡间生活带来的惬意体验,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内容。同时当地老百姓也能从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的良性发展。
3总结
在当代,人们渴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休闲农业旅游迎合了人类亲近绿色环保生活的高品质心理特征。绿色旅游是一种时尚的消费模式,这是现代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产物,它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模式。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可以在扩展旅游者休闲度假空间选择的同时,将乡村特有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益。发展农业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业的总体经济效益达到最大,走向多元化发展模式;同时现代的农业科技知识也得到了广泛科普,实现了互赢互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单福彬.乡村旅游目的的地方品牌价值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23).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01-01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都市上班族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迫切需要通过亲近自然、寄情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来舒缓压力。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加的休闲消费需求正在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1]。
国内外的成功实践表明,观光休闲农业这一新型农业模式可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状况,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2]。
1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前景
1.1 产生背景
观光休闲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其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是对旅游业外延的扩大、内涵的丰富[3]。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及人们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人们迫切渴望回归自然,品味地方文化,享受绿色饮食和舒缓的生活节奏[4]。
1.2 发展意义
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①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升级。②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劳动就业,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③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④通过学习农业生产,享受农家生活,普及农业基本知识。⑤开拓新的旅游领域和空间,缓解城市旅游的拥挤现象。
2 面临的机遇
2.1 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当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用于休闲娱乐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娱乐产业和消费的增长[5]。截至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3 000美元,这为休闲旅游提供了基本条件和经济保障。
2.2 居民休闲消费方式多元化、个性化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推动人们去追求丰富多彩的的生活休闲方式。
2.3 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城市病”增加
为摆脱精神和环境的困扰,人们迫切渴望回归自然,品味地方文化,享受绿色饮食和舒缓的生活节奏[6]。
2.4 便利的交通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随着道路交通改善、汽车普及、二级公路免费,人们的出游率、旅游消费大幅增加。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处于起步阶段,在规范管理、市场营销、法规建设等方面需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针对各地迅速增加的观光农业项目,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标准和管理政策,但因缺乏宏观控制,投资决策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①农村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决定着观光休闲农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6-7]。观光休闲农业实际上是一种生态旅游,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地方旅游产品特色和文化内涵,将旅游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8]。②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投资决策随意而盲目,造成项目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恶性竞争加剧,经济效益下滑。就单个观光休闲农业项目而言,因缺少投资、规划、市场定位及设施体系,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后期经营管理困难,只能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收入来维持。③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是调动企业和当地农民的积极性,通过旅游增收致富。但受地理位置、文化特色、自然资源、经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若盲目发展项目,易遭受经济损失,挫伤农民积极性,使整个产业失去发展动力。
4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坚持科学发展观
观光休闲农业以农业经营为主,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二者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收益,满足游客需求,最终实现农民富裕;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9]。
4.2 科学规划,有效管理
加强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管理、打造服务平台等措施:一是合理布局旅游项目与景观,树立特色品牌,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10]。二是严格控制项目数量,保证开发质量。对已有项目进行审查评估,提高竞争力。三是发挥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作用,组建经营联盟或行业协会,协调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促成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富裕。
4.3 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观光休闲农业[11]。在经营管理上,大胆创新,建立多元化经营体制及“公司+农户”、“农户+基地”等运作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合理布局水电设施,开辟旅游专线,方便游客出游。各地政府和经营者应重视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对现有的管理、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4.4 加强宣传,打造绿色产品
政府应加强对观光休闲农业景点景区的宣传和推介。编写旅游指南,完善交通线路图,推出多种旅游主题[12]。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打造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绿色观光休闲旅游产品。
5 结语
我国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盲目发展;经营者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有关规划部门要坚持生态规划的理念,着重体现自然生态和地方特色。随着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的日臻发展成熟,必将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之路。
6 参考文献
[1] 杨其长.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技术经济背景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2004(8):11-12.
[2] 钟春艳.关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热潮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796-9798.
[3] 张平远.世界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广阔[J].中国第三产业,2001(5):38.
[4]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3):119-124.
[5] 徐萍.消费结构升级中的陕西文化消费探析[J].职大学报,2007(3):91-92,87.
[6] 李飞.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67-69.
[7] 张力越,马俊.加快河南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11):130-132.
[8] 李蕾,云兴福.内蒙古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1):98-101.
[9] 周士锋,王旭东,赵国芳.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园规划初探——以洛阳市太阳雨休闲观光农业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1(5):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