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09:25: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经营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营范围,亦称营业范围,是指由企业章程规定的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业务范围,在国外的公司法律制度中亦称为企业法人的目的范围。我国目前关于企业经营范围的规定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民法通则》第42条和《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13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公司法》第12条规定,“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公司章程规定。并依法登记。公司可以修改章程,改变经营范围,但是应当办理变更登记。”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范围不仅是企业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的事项之一,是企业开展具体经营活动的依据和规范,也是法人章程的必要记载事项和法人内部自律性管理所遵循的依据。
关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性质,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一是权利能力限制说。认为经营范围是对于法人活动范围的限制,也就是对于法人权利能力的限制。法人超出其民事权利能力范围所实施的民事行为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应该说主张经营范围是对法人主体一切商事活动的完全赋权,超出经营范围的行为一律视为无效法律行为。二是行为能力限制说。认为经营范围不是对企业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限制,而是对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法人的权利能力具有平等性,只是其行为能力受其经营范围的限制,超出经营范围的活动为效力待定,如果事后经修改章程取得行为能力,则该行为可以因补正而具有完全效力。三是内部责任说。认为经营范围是法人内部关系的准则,仅为股东限制董事或经理人滥用权利、追究董事或经理人责任。以及要求责任人赔偿公司损失的依据。公司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对外当然有效,而不论相对人为善意或非善意。四是代表权限制说。认为经营范围不过是划定法定代表人对外代表权的范围,而这种对外代表权的限制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法人超出经营范围以外的行为属于超越代表权的行为,应为效力待定,存在予以追认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企业经营范围是企业民事权利能力的一部分,但不是其民事权利能力的全部。商事活动中,企业作为商事主体,需要自主选择从事经营活动,而国家从实施产业政策、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交易安全等方面考虑,为这种经营活动划定了边界,这就是经营范围。企业经营范围对内规定经营管理者的权力边界,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对外则是企业作出的某种声明或承诺,它使交易相对人因知晓企业的经营范围而获得与之进行交易的便利,企业超出经营范围的行为,其效力视情况而定。
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法律效力和主要功能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对商事登记进行统一立法,经营范围登记的效力问题在理论和实务界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许可主义、公示主义(亦称“抗辩主义”)和折衷主义三种观点。
许可主义认为经营范围登记属于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对企业的一种赋权行为,未登记,不生效。其主要依据是《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而《行政许可法》明确将企业登记纳入调整范围,经营范围作为法定的企业登记事项。自然具有许可性质。公示主义认为“登记”为行政机关利用其公信力,向不特定对象公开企业相关信息,以维护交易安全,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公示主义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观点。折衷主义认为“登记”兼有许可与公示两种效力,不能一概而论。其主要依据是《公司法》第12条的规定。
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现实状况应为折衷主义,即企业的经营范围由投资人在制定企业章程时加以约定,但同时又被作为法定登记事项。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审查核准: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改革方向则是公示主义。基于这一思路,研究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方向。确立和保留企业经营范围登记制度。应发挥如下四种功能:
一是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和决策参考。通过经营范围登记,政府可以对相关行业发展施以影响和控制,落实国家行业准入政策;通过相关统计分析,可以掌握市场主体的数量、资本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和资本进出动态,修订完善产业政策,有效实施宏观经济调控。
二是维护交易安全。通过企业登记信息公开、营业执照记载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企业的经营范围,方便判断交易对象的资格和履约能力,降低交易成本,维护交易安全。
三是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在股权的高度分散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日益分离的情况下,使投资人知晓并确保其投资用于其成立公司的目的范围,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经营管理者则据此对股东做出承诺,确保股东的投资将用于章程约定的经营项目。
四是方便国家税收征管。登记机关通过经营范围登记确定企业的经营项目,税务机关则据此确定征税科目,从而明确具体的征税对象、范围和幅度,保证国家税收征管的有效实施。
三、现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的主要弊端
现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许可主义色彩和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存在三大主要弊端。
一是章程规定与登记确认之间存在矛盾,影响企业意思自治和经营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范围的选择和确定属于投资人意思自治的范畴(当然,其前提是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法律规定),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主导和安排有着本质的区别。基于这一价值判断,新修订的《公司法》第12条首次将公司的经营范围的决定权交给了股东,即由公司章程规定,这无疑是立法朝着市场规则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该条又同时规定公司经营范围应当依法登记和变更登记,体现了立法者的谨慎和矛盾,带有明显的“转轨”痕迹。
这一制度设计看似兼顾了企业意思自治和政府有效管制两大目标价值,实则使权利(权力)归属不清。依法登记作为必要条件,使股东自治权不能完全落到实处,必须经过与行政机关的谈判沟通过程,其权利实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人员的素质和当地依法行政的水平。而章程规定又使登记和变更登记的性质和效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
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情况瞬息万变,需要投资人和经营管理者迅速判断、迅速决策和迅速实施。而登
记程序从咨询、材料准备、提出申请到作出登记决定,在各环节高效顺畅的情况下,至少也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完全可能使那些循规蹈矩的企业错失商机。新修订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对一般超范围经营的处理作出了较为宽松、温和的规定,既可以看作是对《公司法》第12条的应和,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上述制度缺陷的补救和矫正。
二是企业设立登记与特定行业许可实施顺序颠倒,妨碍了企业设立行为。在正常的企业设立过程中,投资人在制订章程、缴付出资、建立组织机构之后,需要先取得主体资格。解除验资专户的资金冻结,征用土地、建设厂房、购买设备、招聘人员,开展各项筹备活动。另一方面,行业许可部门也需要根据申请人的资金、场地、设备设施、人员资格等实际情况,判断申请人是否符合许可条件,科学合理地作出准予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因此在逻辑上。应当是企业取得主体资格在前,行政机关准予行业许可在后。但现行的行业许可多数为企业登记的前置许可,要求相关企业在设立登记前取得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否则不予登记,即“许可在前,登记在后”。这一制度安排明显存在逻辑问题,也给企业的设立行为制造了不少障碍。《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工商部门与质检部门围绕食品生产许可是否前置的问题。争论十分激烈,尽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援用旧例,最终支持了工商部门的意见,但质检部门的许多观点不无道理。
三是经营范围登记有许可之名、无许可之实,工商部门登记管理权责失衡。无法加以引导和规范的无照经营主要有两大成因:一是从事特定行业的申请人无法取得前置许可(或不具备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起码条件,或因取得前置许可成本过高);二是经营场所不具备工商登记条件。前者由来已久,与现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制度相生相伴:后者则是近年来城市大规模征地拆迁和国家对“住改商”的一系列限制性政策所造成的。数量上前者居多,是产生无照经营的首要原因。
无照经营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挑战国家法律规定和行政管理秩序,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必须依法查处,问题是应该由准来查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把经营范围登记的本质和无照经营的成因弄清楚。《行政许可法》把企业登记规定为一类行政许可,但经营范围登记并不具有“准予从事特定活动”的许可属性,企业经营范围中的许可经营项目由前置许可部门审查批准,企业登记机关依“葫芦画瓢”核定相关经营范围,不能视为“二次许可”:一般经营项目由登记机关依照章程、合伙协议予以登记,只在文字表述上进行规范。对这两类经营项目,登记机关都无需也无权进行实质意义上的许可审批。既然如此,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和《行政许可法》的“谁许可、谁监管”的立法精神,对未经批准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理应由前置许可部门进行查处,无需前置许可的无照经营才应由工商部门进行查处。
但多年来企业登记与特定行业许可“挂钩”的制度安排,使原本的“无证”经营变成了“无照”经营,原本理所当然由前置许可部门承担的监管取缔责任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再加上《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在监管责任划分上模棱两可,一些领导和司法、监察部门片面理解,不问成因地把所有无照经营行为的查处责任归于工商部门,工商部门承担了不应承担的巨大责任和风险。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引发许多深层次矛盾的根源,其结果是,工商部门在登记上成为前置许可部门的“看门人”。在监管上成为前置许可部门的“打工仔”,在问责时成为前置许可部门的“替罪羊”。另一方面,由于有权无责,一些许可部门“只许可、不监管”,不能主动地、因地制宜地采取降低门槛、提高效率、减轻负担、改善服务等办法对无证无照经营进行引导规范。这个问题无疑是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中,工商部门最关心、最现实、最利益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触及,研究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就不完整。
此外,现行经营范围登记制度还存在若干技术性问题,如:不同类型企业超范围经营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同,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待遇不公平:国家工商总局2004年梳理形成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目录》未适时更新,也未依法正式公布,个别项目(如环保)是否前置许可存在争议,登记人员审查把关存在风险隐患:2004年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滞后于经济发展。参考作用下降,部分新兴行业核定用语不统一、不规范:许可经营项目标注有效期和分公司经营范围不得超过总公司经营范围的规定导致多次变更,加重了企业和登记机关的负担;许可经营项目和一般经营项目分段核定的模式不能突出企业的主营业务,影响行业统计准确性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登记机关依法登记、规范登记。
四、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各地工商部门立足当地实际,基于自身的理解和思考,在改革经营范围登记制度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创造出一些新鲜经验,获得了一些有益启示,但由于种种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北京中关村的“三句话”模式,其实质是放弃了经营范围登记,过于超前;一些地方通过个案或普惠政策形式,试行“筹建登记”、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两分离”制度,缓解了工商登记与行业许可的前后置矛盾,但由于法律支撑不足,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一些地方工商部门促成当地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划分无照经营监管责任,但协调成本较高,各地党政领导认识不统一。相关部门反应强烈,全面推广的难度越来越大。
我们认为,在找到更有效、行政成本更低的办法之前,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实施的企业经营范围登记还有保留的必要,但必须加以改革。这种改革应当是立法层面、制度性的创新,而不是技术层面的调整和细枝末节的修补:应当是站在建立完善统一规范大市场的高度统筹考虑,而不是寄望于地方各自为政的变通和突破。在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上,应当旗帜鲜明地确立公示主义原则,摒弃和修正带有许可色彩的各种制度安排。据此。提出如下两策供参考:
一是将企业登记与行业许可彻底“脱钩”,突出经营范围登记的公示作用。在立法上,明确企业经营范围由章程规定。未经依法登记和变更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在登记实践中,明确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项目和必要的用语规范外,登记机关忠实记载章程规定的经营范围。在规则上,明确企业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由企业自行报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经批准方可从事该项业务:许可经营项目申报审批的时间根据企业自愿和有关行业许可的特殊规定,既可以是在企业登记之前,也可以在企业登记之后。在技术上。为了维护交易安全,防止交易对象误认,可以将登记事项由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09-2
一、引言
互联网经济是以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等信息网络为基础,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的各种经济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迅速发展,逐步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稳步增长的核心动力。国外互联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相对较早,美国自1991年3月开始实施网络技术商业化,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应用以及产业基础设施等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在1995-1999年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产值已经达到美国经济产值的三分之一,以美国互联网经济经验为基础,各国逐步将发展互联网经济作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突袭为国内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经济冲击,互联网经济作为传统发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的一种重要产业转型与发展方式得到社会与企业的高度认可,互联网经济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传统企业的运营战略分析
(一)优化企业经营模式,改进经营方式方法
传统企业的经济运作主要依靠原材料的获取、技术支撑、运输基础结构与劳动力的质量等关键要素,互联网经济环境优化了传统企业的创新模式,为企业运营方式的改革提供机遇。在原材料采购方面,企业通过互联网立足于网络平台的电子商务获取更有效率的、适合企业定位的产品,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采购运输的经费消耗,优化了企业采购体系结构。在技术层面上,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对传统企业单一的线下技术进行了很好的补充,突破了线下空间的局限,通过线上线下的相互策应,促使企业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在运输基础结构方面,互联网经济环境给予企业省略运输成本的平台或者依靠第三方企业的运输计划;在企业的销售活动方面,现代互联网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对消费者的需求生产或者设计产品,可以有效避免非自愿的闲置和浪费等现象;在企业的生产活动方面,现代的互联网经济是我国企业生产方式由集中化的生产转化成为分散的生产的一个转型期的必然。
(二)强化技术创新驱动,提高企业发展质量
现代社会,互联网产业成为国家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的重要引擎,互联网经济环境为企业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创新提供独特的条件。第一,互联网经济环境推动着传统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转变,传统企业基于相互联系的电子商务市场,网络系统与应用程序能够实现多种合作机制,依据互联网的重要平台能够实现对信息与知识的创新、运作、存储、资源共享与传播。互联网经济时代,时间、空间、技术与资源的整合是我国企业运营战略决策制定的核心环节,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企业产品的动态化管理是企业运营战略的发展方向;第二,互联网经济时代实现传统企业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的转型,产品经济至服务经济的过渡,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的转变,互相竞争到合作双赢的创新,基本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结构化、信息化。互联网经济凭借渠道信息专业知识推动世界繁荣与发展,创造出重要的价值、生产力与生产效率。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跨越了空间、距离的局限,建立健全相关的运营机制,强化了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技术变革,实现了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在改革、创新中加强自身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实力。第三,企业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运营模式的有效融合是企业创新驱动的重要环节,如何快速实现线上线下的体制互动、资源共享是企业整体运营发展的关键。企业在实践过程中,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要在核心内容上加强互动,在实践工作中提升融合的能力,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来完成企业的运营目标,在实践中总结二者资源共享的经验与教训,强化技术驱动创新,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
(三)探索企业营销渠道,拓宽市场业务路径
互联网经济环境优化了营销渠道的结构性、实现了渠道组成结构向扁平化发展,有效拓宽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路径,为营销渠道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的基础条件。从企业营销渠道上分析,首先,互联网经济环境下引发市场格局的重大转变,各地区的销售渠道差距缩小,形成了一个逐步稳定的价值链系统,促使营销渠道的结构性优势日趋突出;其次企业营销渠道组成结构实现了传统经济金字塔式向扁平化方向的转变,渠道扁平化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营销模式,在销售过程、销售成本上为企业争取到更发的利润空间;最后互联网经济环境实现了营销渠道终端的个性化,拓展与延伸了企业的运营渠道。互联网经济环境实现了企业运营的数据库营销模式,建立了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引入了品牌关系管理与管理顾客资产的重要流程,为企业的营销渠道注入了重要的创新要素。从市场业务路径上研究,现阶段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观念得到不断的创新,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社会其他部门拓宽了发展路径,使企业经济利益得到最大化。第一,企业的创新与改革中通过运用现代信息的处理技术为顾客与企业之间实现了重要的双向交流通道,在销售模式上引入了顾客的个性化定制,经济重心上实现了制造业向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方式上实现网络虚拟运营、合作双赢的新型运营模式。第二,互联网环境实现了实体传统经济到空间网络经济的重大转变,增大了企业营业范围,拓宽了企业营销路径,引入了不同区域顾客的个性化服务,实现了跨区域、跨企业的合作发展与资源共享服务。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与契机,企业应该掌握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创新企业自身的运营管理模式,在创新与改革中提高自身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发展能力。
三、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途径
(一)高度重视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供应链系统的建设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企业交易成本、交流成本与运输成本的重要基础,是产业集群的高效率运作的核心,是企业完成个性化 定制的关键环节。高度重视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供应链系统的建设,通过供应链系统的建设促使企业之间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得技术扩散的效益。现代产业集群中,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供应商协助企业领悟新技术、新机会、新技法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重要价值体现。故供应链系统的建设要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通过借助第三方交易平台,建立具备自身独特优势的网站,进一步建设供应链的管理系统。
(二)强化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培养,采取差异化企业竞争策略
高级、专业生产要素的培养是互联网经济环境中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践过程中要对人力资源、思想教育、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强化高级与专业生产要素的培养,加大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资,第一时间掌握新的技术、采取实践优势的竞争策略。互联网经济环境为企业建立按需定制、柔性化、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创设了优秀的基础条件,采取差异化企业竞争策略的重要基础是企业能够准确、及时的掌握消费者具体需求的情况,企业依据具体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监理起基于网络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背景下,国外企业在较多领域形成了基本垄断的优势地位,国内企业须采用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在整个产品的生产、包装与运营体系中要逐一环节进行突破,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四、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企业运营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企业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重要平台,互联网经济与相关产业经济的有效融合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目前我国的网络普及率将会出现越过平台期,呈现继续稳健发展,网民的规模也将进一步的增长,网民的增加为网络经济的深度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预计在2013年为止,中国的网民数量将会到达6亿人,网络经济服务在整体市场占的比重近70%,以互联网经济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更能符合用户的契合度。现阶段互联网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充分重视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多元化发展,企业要把握互联网平台终端的市场动态。整体上分析现阶段国内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速度逐渐加快,步伐稳健,移动终端日渐普及,其一,我国的手机用户不断增长,其速度大于网络增速,作为手机上网终端的可行性有优势在逐渐扩大;其二,手机作为现在逐渐全面普及的智能型终端,使得国有企业应该循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我国不断的加大自己的手机时代优势,努力发展国产品牌,将国产品牌推上市场的主导地位,并且打入国际市场;其三,我国的微博用户在2013年为止将达到2.5亿元人民币,并且还将进一步增长,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手机网络的视频应用和微博同时发挥着效用;最后互联网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运营,企业要充分重视网络平台的安全支付环节,企业运营过程中须建立健全网络交易的安全平台,现阶段企业发展结合二维码以及更完善的电子支付平台是我企业运营的焦点和发展的重点。
五、结论与建议
世界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新型崛起的运营模式为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创设重要的机遇,成为企业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运营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宏观环境和市场变化,创新在整个行业之间的竞争策略,重视远期发展规划和近期盈利目标的选择,挖掘各种手段进行经济与技术的多方位结合,创新企业发展的发展模式与运营机制,实现企业的投入与高效益运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注入强有力的优势元素。
参考文献:
[1]戴凤基.论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市场论坛,2009,(11).
[2]姚伶俐.互联网经济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房地产是指土地和地上建筑物及附着在其上的各种权益,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不可移动性是其与劳动力,资本以及其他类型商品的最大区别。虽然土地和地上建筑物不能移动,但它可以被某个人或某个机构所拥有,因此,就产生了交易。房地产市场是从事房产、土地的出售、租赁、买卖、抵押等交易活动的场所或领域。房产包括作为居民个人消费资料的住宅,也包括作为生产资料的厂房、办公楼等。住宅市场属于生活资料市场的一部分,非住宅房产市场则是生产要素市场的一部分。房地产是国家的重要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繁荣,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房地产投资越活跃。房地产市场是整个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房地产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房地产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具有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的特点,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1 影响房地产企业经营的宏观因素
1.1 地方政府利益的因素
由于我国对现行政策对于经营性土地采取“招拍挂”出让方式,政府成为了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之一(唯一掌握着垄断性的土地供给权和新增土地的征用权),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地租的货币化)积极参与房地产商品价值的形成。政府利益与房价涨跌休戚相关,因此对于许多因超规模城市基础建设而背上巨额债务的地方政府而言,房价下跌预期可能会导致楼市成交量急剧下降,以至于影响当地的GDP增长,而高度依赖土地收益的地方财政更可能因此而入不敷出。由于中国税制结构调整尚未到位,地方政府为应付广大财政供给部门,城市基础建设,民生工程,不得不将土地收入作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统计显示,近10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比重不断提升,至2009年,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6%左右,有些县市甚至到达70%以上。所以地方政府通过控制土地出让节奏,获取最大收益,冲到房地产市场第一线,从裁判员变成运动员,成为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
1.2 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因素
税收政策包括针对开发企业和房产持有者的各项税收政策。近年来,随着针对房地产企业税收政策的严格执行特别是土地增值税汇算清缴从试点逐步全面铺开,房地产企业成为税务部门的重点管控对象,笔者所在公司即属重点税源分局管理,数据显示,江苏省国税部门2010年实现房地产税收447亿元,占服务业税收比重达32.66%,税收已直接影响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活动。房产税,是国家以房产作为课税对象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房产税征收直接目的有两个:一是有利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二是有利于引导居民合理住房消费,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目前重庆、上海的房产税试点已满一年,财政部提出在2012年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总之,房地产税收改革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应该比较显性和全面,既有价格方面和成交量的影响,又有房地产消费结构方面的影响,还会对房地产租赁市场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在短期和长期都会影响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活动。
1.3 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的因素
任何行业都存在周期波动现象,房地产也不例外。房地产存在供过于求、供求平衡和供不应求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同时也构成了房地产的整个波动周期。当房地产市场产生供过于求时,就会使房屋空置率提高,房价变低;房屋供不应求,这时房价会迅速增长,房屋空置率也会下降;只有在供求相平衡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才是稳定、健康的。从供不应求至供过于求形成了房地产波动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是长期的并具有循环的特性。也就是说,这个周期发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短期只会表现一种状态。就房地产业而言,可细分为复苏与扩张、繁荣、危机与衰退以及萧条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形成了扩张与收缩的房地产周期。在扩张阶段,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扩张导致对空间的需求增加,房地产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刺激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量增加。由于房地产项目开发量增大,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影响,会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和增大对相关产业需求,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收缩阶段,房地产市场出现不景气、衰退的局面, 房价下降、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这个时候房地产市场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恶化,最终出现经济下滑,导致社会对空间需求下降的恶性循环。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互替,房价起始原点上扬,经历了扩张和收缩两个过程,最后落回价格原点,构成了一个循环周期,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下去,就形成了房地产的周期波动。政府的扶持与调控会直接影响周期的波动情况,作为房地产企业应该主动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周期性波动。
2 影响房地产企业经营的微观因素
2.1 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因素
产品营销策划是产品从企业到达客户的途径和桥梁,是产品到货币、利润的过程。它蕴含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全过程,由市场调查、参与方案制定和建筑规划设计、价格定位、宣传推广服务、销售服务以及售后信息反馈等组成。广告宣传、价格策略及销售渠道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考虑的营销策划内容,而在营销策划前期进行的市场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即根据市场调查,确定房地产开发的消费客户群、明确开发物业的定位等内容,这是实施具体营销策略的核心基础。房地产营销策划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开发产品的去化速度和销售资金回笼,好的营销策划可以加快存货周转,提高资金使用率,这对于房地产企业至关重要。所以房地产企业都十分重视营销策划工作,或作为重要部门设置,或聘请专业公司合作。
2.2 房地产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
房地产开发投资量巨大,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其他资金等。根据2008年一项调研结果,房地产企业开发资金达30700亿元,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其他资金所占比重分别为41%、19.4%、0.8%、和39.8%。对于银行的直接贷款近五年来平均水平在20%左右,而预收房款部分也主要是购房人通过银行按揭贷款等方式取得,属于间接的银行贷款。粗略的估计,除上市房企利用发售新股或者债券融资的方式获取的自筹资金外,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构成中对于银行的总体依赖占60%-70%,从而形成了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单一,高度依赖银行的特征。在政策调控新形势下,融资凸显出:银行贷款大量收缩、上市融资门槛高、信托融资受到限制、加息压力增大等问题。房地产企业解决好自己的融资问题,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和成长空间。一定程度上,融资能力提升了企业壮大的速度和参与竞争的实力。
1、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多样式的产品涌入市场,使市场的竞争变得愈加的激烈。企业不断的开发新产品、推陈出新,并不断的引导着消费者的需求方向;
2、人才流失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很多人才都被国外的各种优越条件所吸引,向发达国家流动。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国内的人才大量的流失,使国内的企业面临不同的岗位人才缺失的问题;
3、营销方式现代化的影响:我国的市场在早期是以市场为中心的,现在则逐渐的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
(来源:文章屋网 )
1.前言
我国房地产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致走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是单一项目开发;第二阶段是同城市多项目开发;第三阶段是多城市多项目开发;第四阶段是多城市多项目区域化管理阶段。多项目经营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规模化、由项目公司向公司高级形态发展的必然途径,其目的和最终结果就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成熟的标志,然而多项目运作管理相对单个项目管理要复杂得多,它需要企业在多个项目之间协调和分配现有资源,以获取最佳的项目实施组合,往往存在较大的管理风险。本文就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多项目经营进行深入探讨。
2.多项目经营的特点
2.1综合化
从宏观的角度和企业整体发展的高度管理项目实施过程,实现投资、进度、资源、成本、质量等的综合管理。
2.2协调化
在多个项目并行的环境中,与新项目有关的设计、建设、销售、物业管理等工作基本上协同进行,体现了多项目管理的全程性及企业战略相关性房地产多项目管理整合具有共同目标的、相互关联的项目完成项目目标和实现企业战略,并在整个管理和协调上使之统一。
2.3价值化
以市场关系管理的思想管理项目全过程,从市场与客户的需求分析出发,以实现客户价值为目标,管理项目全过程的价值活动。
2.4实用化
为项目决策者任何时间供给多方位的价值评估和分析,高效解决企业决策层最关心的宏观总体问题。
3.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多项目经营的有效途径
3.1建立企业资源库
资源可划分为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等类型,房地产集团的多项目经营管理需要各部门多种技能之间相互的共同,因此对于企业项目管理来说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人力资源,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成立自己的人才考核系统,对员工所拥有的技能成立档案并进行评价,这个系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任何时间高效地筛选项目经理、组建项目团队。项目企业其他的资源和人力资源一起构成企业项目管理的约束条件,因此对企业的其他资源也要成立详细的档案并进行考核,企业资源库的成立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自我诊断,是多项目经营管理的实施基础。
3.2严格工作程序
3.2.1项目选择程序
在项目启动初期,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以最大效用地利用资源的论证过程,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常需要充分考虑该项目是不是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需要,是不是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是不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合理的投资回报,是不是能够成立企业的竞争优势项目的选择程序包括项目的一般机会研究、特定机会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等阶段,是确保项目成功的第一步。
3.2.2项目工作程序
在确定项目之后,需要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实施项目并对其考核包括采用项目管理的常用技术,例如甘特图、净值分析等来对项目的项目范围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费用管理、风险管理和综合管理等九个方面进行管理,在这九个方面按照项目管理的特点和方法来进行管理构成为了企业项目管理的工作程序。企业可以根据标杆学习法,由企业的项目管理办公室成立明确定义的、高效的标准工作程序,如在各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可以对工作方法进行口径上的统一,减少管理过程中没必要要的工作程序冲突。
3.2.3项目资源配备布置
程序项目资源配备布置程序要求对企业的各个项目进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评估,根据投资回报、成本节约等指标来安排项目资源的分配,可以采用ABC法、价值分析方法等工具来评价这些项目,并根据其重要程度相应分配资源。企业必须逐步成立一个能评价资源在各个项目中利用效率的系统。
3.3完善授权体系
多项目管理的运作是经由过程集团高层管理者对项目经理的授权进行的,由于每个项目通常都牵涉到项目股东、业主、项目监理等多方面的好处,而项目经理只能调动内部的资源,因此,项目经理所负担的责任要大于他所拥有的权力在现实的项目管理运作中,对项目经理授权的程度很是难以把握,一方面项目经理要有足够的权限来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完成项目,另一方面对项目经理过多地授权又会影响到其他利益体的好处,高层管理者也会因此落空对项目的严格管理和控制。因此,成立一个有效而合理的授权体系是很是重要的。项目经理应获授予的权力包括:决定项目团队的人事权,一定额度下的资金调用权和物资调用权,紧迫事件处理权。不应授予项目经理的权力包括:合同文件签署权,项目标价谈判权,超过项目总价一定比例的资金调用权和物资调用权。授权的原则是:项目经理的权力应该仅限于完成项目交付成果本身,牵涉到各方重大好处的决策制定权力都不应授予项目经理。
项目项目经理应承担的责任包括:在预算费用内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带动团队互助与建设,处理团队内部的各类争端,指导督促团队队员的工作,与项目各好处相关方进行沟通,密切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等。
3.4搭设沟通平台
多项目经营管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精密互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的内部需要形成有效的沟通系统,企业的信息化在这个方面是一个很是重要的任务,即要实现企业文件传道输送的电子化和项目监控的软体化。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搭设有利于企业项目沟通的实时和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以在每个时点上对项目进行成本、质量、进度等多维度的全方位实时监控。
3.5应用专业技术
企业可采用MIS系统和项目管理专用软体来进行项目文件的传递和项目进度的跟踪,这些软体系统使用了项目管理中绝大部分的常用技术,对于多项目管理的实施通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房地产集团所属的项目则可根据现实情况选择最合适自身情况的系统,如Project系列项目管理软体进行项目运作,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广泛应用成熟、先进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如责任矩阵、收集图、路线法、蒙特卡罗分析等,提高房地产项目的管理程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房地产业日益发展的今天,众多开发企业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房地产多项目经营,房地产市场将由以前的公共资源竞争转为能力竞争,公司各项业务能力的重视和提高对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建议从多项目经营的组织管理模式入手,在明确定位后进行系统的权责划分,再到整体流程的规范及优化,全面提高房地产品牌的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通过对直销企业经营情况监督检查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直销领域监管执法行为,全面提升监管效率,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直销企业规范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检查对象:对全县直销企业按照30%的比例随机抽取被检查单位。
检查内容:是否存在违反《广告法》、《食品安全法》、《专利法》等的行为。
检查人员:从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抽取2名检查员组成双随机检查组。
(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检查对象:对全县直销企业按照30%的比例随机抽取被检查单位。
检查内容:是否存在违反《劳动法》不规范用工情况。
检查人员: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抽取2名执法人员组成双随机检查组。
三、工作要求
一、构建指标体系
以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企业为例,采用模糊测度结合熵值理论的模型,对污染排放程度进行评价。结合2008至2012年沈阳市企业污染减排实际情况,构建沈阳市企业污染物排放评价体系,见表2.1所示。
二、数据收集
本文将选取2008年至2012年辽宁省相关经济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对单位GDP能耗和不同污染物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原始数据如表2.2。
三、评价值计算
将数据代入到公式中进行计算可得出2008年至2012年沈阳装备制造业污染排放的综合评价,如表2.4。
四、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影响评价
根据表2.4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问卷,问卷由低到高分别以数字1、3、5、7、9代表低、较低、一般、较高、高五个级别,让被调查者进行打分的形式进行回答。对调查结果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KMO 和Bartlett检验分析,结果如图表2.5。
由表2.5可以看出,检验得出的值为0.859,Bartlett球度检验卡方值达到1499.921,自由度为171,统计显著水平Sig.值为0.000
随后以各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即可得出样本单元最后的综合得分;然后将每一样本单元的各因子得分按不同行业求平均值,便可得19个省、市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各因子平均得分和综合得分,其中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E=∑ni=1wiFi
可得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2008年到2012年相应竞争力得分和排序,如表2.7
五、实证结果分析
将污染排放与竞争优势排序相匹配,得出表2.8。
在图2.1中,通过将竞争力相关调查数据放大一百倍(企业污染排放数据不变)的对比,只有政策环境的变化趋势与污染排放变化相一致,其他八个竞争力的影响关系恰恰相反。其中,变化较大的是企业形象,说明污染排放对企业形象的影响力较大;2008年至2010年核心竞争力的下降的较快,而2010年至2012年上升的趋势较小,整体幅度变化不大;与污染排放负向较强的是消费者的需求;2010到2012年期间,经济环境的上升呈现一定的滞后性;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受污染排放的影响也较大,而且在提升速率明显低于其下降速率;变化幅度最小的是技术环境;其他因素的影响趋势趋于中等程度的变化。
根据表2.8对假设进行分析得出表2.9。
六、结论
企业应当对传统的环境污染管理思路有所转变。从经营理念的高度去认识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和根本,在此基础上,发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作用,以最有利的方式,真正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将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意识,从而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标。企业的环境污染管理应当同全面质量管理一样,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管理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监督”的方针,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过渡到综合运用法制的、行政的、技术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汤二子,孙振.制造业企业污染排放与产出关系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2(8):67-74.
一、南京地区房地产行业现状及“营改增”政策实施背景
(一)南京地区房地产行业现状
根据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南京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南京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52.51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4117.20亿元,增长5.3%,其中工业增加值3581.72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6133.31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4:39.2:58.4,服务业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4%,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上述数据反映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南京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6年南京市三大产业增加值比例见图1。
其中,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45.60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住宅投资1392.76亿元,增长28.8%;办公楼投资96.68亿元,增长11.4%;商业用房投资195.05亿元,增长34.6%。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558.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商品房销售额2766.35亿元,增长56.0%。尤其在2017年一到二月份,第三产业投资中基础设施业和房地产业占据主要份额,2月末两大行业共完成投资346.6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 78.4%,占全社会投资的55.9%。这说明在南京市第三产业中,房地产行业占有重要位置,南京市地区房地产行业如果能健康有序发展,将对南京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7年1~2月基础设施业和房地产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见图2。
(二)房地产行业实施“营改增”政策的背景
自2012年“营改增”政策试点以来,第二产业除建筑业外已经完成了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变的过程,能够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由于第三产业和建筑业仍实行营业税模式,导致许多相关联企业和业务往来企业无法实现增值税的抵扣,税收抵扣链条不完整,经常发生重复征税的现象,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所以,为了完善税制,国家决定在所有行业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政策,目的是降低企业税负,防止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和重复征税现象,使增值税抵扣链条完整。
(三)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征收增值税与营业税的主要差别
1.税率及计税方式。根据2016年3月31日国家税务总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第四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纳税人适用11%的税率且为价外税。而“营改增”之前,房地产开发企业营业税适用5%的税率且为价内税。
2.进项税额是否可以抵扣。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支付的土地增值税,作为营业收入的一部分征收营业税,且不能抵扣。政策变更之后,根据《办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按照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当期销售房地产项目对应的土地价款后的余额计算销售额,土地增值税作为进项税额可以进行抵扣。
二、以栖霞建设公司为例分析“营改增”政策的影响
南京栖霞建设集团是一个具有31年发展历史,拥有包括两家一级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一家一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两家金融企业在内的20多家成员单位,涵盖商品房开发、保障房建设、工程建设管理、对外投资等四大业务板块,在全国房地产界享有盛誉的现代化企业集团。集团控股子公司南京栖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房地产知名品牌企业、核准制下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首家上市企业和江苏省房地产行业首个通过IPO在境内A股上市的企业,同时也是全国房地产企业中首个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I,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
(一)“营改增”实施之前的税收情况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之前的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纳税额为当期营业收入乘以固定营业税税率5%,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上游供应商处获得的增值税进项税不能用于抵扣,需计入营业成本。
栖霞建设公司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201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71,870,575.08元,营业成本1,000,273,526.23元,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5.36%。其中,营业税62,150,623.61元,占营业成本的比重为6.21%。201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962,157,897.58元,营业成本2,597,732,009.40元,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7.70%。其中,营业税152,000,014.26元,占营业成本比重为5.85%。由于处在政策变更期之前,栖霞建设公司并没有资格缴纳增值税。
笔者进行总结整理认为,普遍的学者都认为国内房地产行业实际的税负水平都比较高,同时也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了与之对应的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建议。然而,这些理论都的主要内容都偏重于定性分析以及行业比较分析为主,而站在税收负担影响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这一角度的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将以这些理论作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实例证明我国相对于过重的税收负担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的具体影响有哪些,并基于此,提出一些建议。
一、税收负担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一)影响流程
总的来说,税收负担对于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需要经过四个流程,并且是处于循环反复的状态。
1、不断变化的政府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国家根据实时状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合理的税收政策能够保证国家经济可以健康增长、群众拥有合理的就业率、物价也处于预计的范围内。通过增加或者减少税收进而协调好不同利益群体所获得的收入,进而实现资源能够得到最为科学的有效配置。
2、利益联系者的动作变化
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会让利益的联系者的税收负担产生改变,继而导致其收入以及其他福利也跟着改变,这就迫使利益的联系者改变其动作变化,进而保证自己的经济收入处于可控的范围内。
3、企业的经济动作改变
利益联系者的收入发生改变之后,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就是企业在进行投资以及资本结构的选择或者产品价格定位等动作时也会跟着改变,进而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时刻处于最大化,这样最终会使企业的资源配置以及制度的设置发生改变,整个企业的经营绩效也跟着改变。
(二)具体影响
1、房地产税收负担不断上涨,整体税负情况偏高,内部结构极为混乱
因为房地产的外部环境较为良好,例如货币政策并不紧张、外国资本持续流入以及经济发展的形势较为理想,这样房地产行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不仅不会使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还会保证其发展处于健康状态。作为国家财政收入比较关键的来源,房地产税收主要被用于城市以及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支出,而政府的投资在另一方面能够将新建房屋的潜在价值提升上去。因此,房地产的税负水平将持续上涨。
2、房地产企业总体税收负担会降低其经营绩效的提高力度
通过进行实例证明的话,我们可以发现税收负担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房地产企业以及未来经营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税收负担过重的话,不但会导致我国房地产的企业竞争力降低,还会阻碍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房地产企业营业税金以及附加税收负担同其经营绩效成正比关系
如果政府通过提高企业以及消费者的税收来提高自己的财政收入,那么这些财政收入将被用来投入到政府的采购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这样却能够提高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
二、相关建议
(一)精简房地产开发环节的税种
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流程中,一旦过度课税房地产企业,那么不仅会导致企业进行开发的成本大大增加,还会在某些方面使得房屋商品的供求关系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所以,需要精简房地产开发环节的税种,继而减少在这一环节中税收的负担。例如,我们可以减少那些已经按照法律规定土地出让金同时获得了土地使用证明的企业,可以减少其在其他方面的附加税,因为我们需要明白,出台耕地占用税的原因在于使耕地得到保护并让土地资源能够被合理利用。
(二)优化交易环节
当前我国的房价较为昂贵,所以,如果在这一环节,房地产开发商需要承担相当沉重的税收负担,那么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成本将不得不提高,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其制定的房价也较高,这样不仅会使消费者感到负担过重,企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4]。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降低目前交易环节的税收负担。
而交易环节中,土地增值税以及营业税这两项税收政策的重复征收最能够体现出来。比如,房地产企业在销售的环节,首先就需要交纳营业税,而在新建房完工并且结束销售时,还另外需要再缴纳土地增值税,这样一来,房地产企业需要承担相当大的税收负担。其实,我们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开,土地增值税同营业税有着相同的特点,而我国一贯的政策都是增值税同营业税并不需要重复缴纳,但是在房地产行业却没用确切的实施。
(三)保有环节的完善
房地产的抱有环节所征收的税种主要包括房产税以及城镇土地应用税。因为抱有环节计税基础并不清晰,所以造成了保有环节征收房地产的相关税收不高,这就是导致国家为了扩大财政收入而被迫提高流转税税收征收比例的关键因素。其实,我们可以试着将抱有环节的城镇土地应用税以及目前的房产税并成综合的房地产税,保证二者的功能得到体现,继而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效率。
三、结束语
从目前情形来看,我国的楼市行情已经不断下降,而国家经济结构也处于调整状态,减轻房地产企业税收的负担不仅能够使房屋的销售价格得到下调,还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购得起房,另外也能够保证房地产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基于此,笔者提出三条减少房地产企业税收负担的建议。同时,希望有关的学术研究者,能够不断创新与进步,通过共同努力,能够更加完善税收政策,保证税收负担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平衡,继而社会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并使国家的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32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059- 02
0 引 言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企业应与时俱进,随着环境的变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折旧政策。从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改革,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这意味着购进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可以税前扣除,一定程度上鼓励各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升级。在此背景下研究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丰富现有研究理论以及指导固定资产折旧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Davidson 和Drake研究了折旧年限、残值率和折现率三个因素对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这两种加速折旧方法选择的单独影响以及综合影响;爱默瑞和芬尼特(1999)指出,对企业而言,成本、费用确认得越早,所抵免的税款的现值就越大,相应的应纳税款的现值就越小;Scholes 和Wolfson也深入探究了企业通过折旧策略选择达到降低税负目的的不同方法。
张东霞在《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经营效率影响》中从固定资产及其折旧的概念、折旧方法选择等方面分析了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李壮志在《谈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其影响》中指出企业在选用折旧方法时,应从企业整体利益考虑,综合考虑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时间价值、折旧年限等因素;钟洪燕在《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比较与选择》中指出企业在选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所得税税率的变化趋势、盈利情况和折旧年限,合理地选择折旧方法。
2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必要性
固定资产折旧是一种费用,只是这种费用没有在计提时发生实际的货币资金支出,属非付现成本;但是,部分费用却计提进入产品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等,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偿,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做好资金积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原则,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以累计折旧抵减调整固定资产原值,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和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互一致,有利于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四种: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按照国家政策的相关规定,企业一经选择折旧方法,不得随意更改。但是这四种折旧方法各有其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各期的折旧额会有所差别,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将造成不同的影响。
3 折旧方法的改变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3.1 对企业利润分配的影响
折旧方法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进入产品成本和劳务成本中的折旧费用到底会有多少。从静态视角来看,不管企业采用哪种折旧方法都需要对其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进行补偿,但这并不影响企业在整个折旧期内的利润总额;但是从动态视角来看,不同的折旧方法在补偿固定资产价值损耗上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由于在不同的折旧期,不同折旧方法计提的折旧额会有所差别,因此会对企业各折旧期的利润产生影响。折旧方法的选择如果提高了企业的折旧费用,在其他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可分配利润就会减少;折旧政策的选择如果降低了折旧费用,在其他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可分配利润就会增加。
3.2 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固定资产折旧是准予扣除的项目之一,因此,折旧额越大,则应纳税所得额就越少,所以说,企业的税负大小受到折旧方法选择的直接影响。首先,折旧方法的选择会影响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过程以及补偿的时间;另外,折旧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折旧额计提对企业利润额的冲减程度,因此,在累进税制下具有纳税额的差异以及比例税制下纳税义务承担时间的不同。因此,为了达到最佳的纳税效益,企业可以通过比较分析这些差异对其影响来选择适合的折旧方法。由于企业所得税是按照比例税率进行征收的,因此,企业只需要考虑折旧方法的选择对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补偿时间的影响。
3.3 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程度
折旧方法的改变会对企业的经营效率产生影响,但是,对于不同企业改变折旧方法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主要是由于折旧费用占企业成本费用的比例不同所引起的。
在固定资产较少且价值较低的小型企业中,不管选取哪种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由于其资产价值较低,折旧额占企业成本费用的比例比较低,对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影响较小,从而对企业的净利润产生较小影响,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折旧方法的改变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较小。相反,在固定资产价值较高的大型企业中,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后折旧额占企业的成本费用比例较高,对企业的经营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的分析
4.1 不同行业企业折旧方法的选择
4.1.1 设备制造业
一般情况下,设备制造业的企业固定资产价值比较大,为了更快地使固定资产价值得到补偿,减轻企业税负,应该选择加速折旧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另外,制造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各折旧期的使用强度是不一样的,为了体现配比性原则,将折旧费用与企业收入相配比,应该选择工作量法对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4.1.2 交通运输业
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其固定资产主要是由运输车辆构成,固定资产的使用强度和使用效率往往相差较大,此时,我们需要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与其使用强度或效率配比起来,选择工作量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工作量法下,高工作量意味着高折旧费用,符合配比性原则。
4.1.3 高新技术产业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固定资产技术进步快,且固定资产更新速度快,为了使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去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所以应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使得折旧前期企业拥有更多的现金流量去用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提高企业竞争力。
4.2 不同资产规模企业折旧方法的选择
4.2.1 资产较少且价值较低的小型企业
在资产较少且价值较低的小型企业里,资产使用情况比较均衡,它的会计核算体系一般都不健全,每一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也不会很高,因此,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对其各期的净利润、税负以及经营效率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选择计算简单容易计算的平均年限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即可。
4.2.2 资产价值较高的大型企业
在资产价值较高的大型企业里,固定资产的使用强度和使用效率一般都不是很均衡,每一期的折旧额与本期的固定资产所完成的工作量成正比例关系,此时,采用工作量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比较合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东霞.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对企业纳税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2(33):263-264.
[2]李壮志.谈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其影响[J].企业家天地,2012(5):86-91.
张艺谋也要请客吃饭
“做发行这么多年,我不是装孙子,是真孙子!”一位在电影圈摸爬滚打十年,如今已有自己发行公司的X先生对本刊记者说。一有影片即将发行,X先生一定亲自出马,深入上海、北京、广州,甚至杭州、成都等二三线城市,各大影院跑码头跑一遍,请影院经理吃饭,维护关系。在中国电影业界,这是片方、发行人都必须做足的功课。
联络感情换取放映空间与时间
保利博纳的于冬曾对本刊记者说,他在发行陈凯歌的电影《和你在一起》时是扛着拷贝一家家“死磕”院线经理的,死磕的办法就是喝大酒,从晚上喝到天亮。去年张艺谋在上海宣传新片《三枪拍案惊奇》时,也有记者拍到他亲赴夜宴,与上影厂及联合院线诸位老总联谊。圈里还流传着更绘声绘色的说法:因同期有另一大片将上映,在张艺谋宴请时,该竞争对手带大队杀到,院线方面只好让部分人托辞告退,去应付另一片方。从事发行业超过十年的Z先生承认,中国的电影行业目前并没有完全市场化,存在着“长幼有序”的人情世界,“有一些约束条款的签订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当院线对你这个人比较认可的时候,对你发行的电影也会有所倾斜。”所以像这种犒劳院线和联络感情的设宴款待绝对不可少,一来二去换来的可能就是多一些放映空间跟时间。
死磕分账比例喝酒喝进医院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一部电影的票房分账比例对片方来说很是尴尬,即便如《非诚勿扰2》跟《让子弹飞》这样的大片,片方分账最高也只有42%,院线最低也能分到58%,而其他一些国产小片,片方能拿到的就更少,只有36%。这个分账模式早在影院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之前就确立了,改制以后依然延续。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不少大片采取了制定最低票价的方法来保护片方的权益,像此前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就把最低票价提到了35元。但对一些中小电影来说,这个方法自然行不通,Z先生对记者说,他曾在一次发行会议上,见到某个发行经理为了提高分账,靠的是与院线方拼酒的办法,最后直接喝进了医院,不过有意思的是,他还真通过这一招争取到了多一个点的分账比例。
约束条款
不见得时时生效
经过前期的商谈死磕,终于把排片合同签下。合同里对片方与院线双方都有约束条款,但并非就万事大吉:随时被减场甚至撤片,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小片,遭遇这样的情况也有理没处说。影院自然也有自己的说法―如果片子不挣钱,自然不能浪费资源啊!
霸王条款 小片有理没处说
想必读者还对贾樟柯用“一个好人”来对抗《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凄凉,当时在喧嚣的新闻里,突出的是《黄金甲》片方店大霸市的行为,而实际上,与之“合谋”的正是院线本身。当时在中影数字院线的官方网站上,赫然有一条《关于上映有关注意事项的通知11.29》,向全国数字影院提出了六项要求,其中第六条“关于影片放映场次要求”明文规定,“从15日起,各影院须全天排满放映场次,一般不得低于4场。在《满》片上映期间不能排映其他数字影片。”这一通知就被同档期的《伤城》出品方保利博纳斥为“霸王条款”。而Z先生也说,像每年拥有进口分账大片的中影跟华夏,常常会跟影院签订一些合作协议,当他们在发中小规模影片的时候,如果院线能给予“关照”,在做分账大片的时候,利益上就可以给院线倾斜,“最难的就是一年出一两个片子的片方,他们没有资源,即便有条款约束,真的遇到大鳄耍无赖,就没地儿说理去。”
恶性竞争不来影院宣传就锐减排片场次
Z先生表示,现在影院跟影院之间也存在恶性竞争,“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有些重要城市的电影院很少举办首映活动,原因是竞争院线会直接对片方说,如果你去某影院搞活动,那我就减你的排片数。”几家影院竞争,直接“死伤”的只有片方。到最后,片方为了两不得罪,就只得干脆取消在当地的所有宣传。
为了在影片上映期间尽可能保证自己的放映时空,越来越多的片方会把院线拉下水,让他们参与投资自己的电影,这样发行的时候院线就一定会“给力”多推自己的电影。像《赵氏孤儿》和《大笑江湖》两片在上海就死掐得非常厉害,《赵氏孤儿》发行方星美影业在上海正大广场的星美影城里《大笑江湖》只有可怜巴巴两场,一场是早晨9:40,一场是深夜23点,其余时空全部播放《赵氏孤儿》。而在《大笑江湖》出品方保利博纳投资的影院则有另一番景象,上海武宁路博纳影城整个大厅没有一幅《赵氏孤儿》的宣传海报和拉网展架。
想冲票房
影院需要额外好处
上映前需要种种维护关系的手段,上映中若要冲票房,片方还得自己多想办法:掏自己腰包上街拉人观影,制造口碑效应,这是为了给影院信心;奖励销售返点,真金白银自然会让影院给力多推。
小片自我营销街上拉人免费进电影院
从事电影宣传多年的G小姐认为,要撬开院线这道门,片方的宣传必不可少。“我们要自制海报、宣传画等周边产品带到影院,这些看得到的落地宣传一定程度上会给院线以信心,他们会因此适当增加排片场次。”但对那些没有多少成本做宣传的小片,则要想更多的办法。G小姐还记得当年做《疯狂的石头》的时候与院线的拉锯战。“我们在公映前专门去上海电影节上做了一次放映,口碑挺好,但这样也还不能完全说服院线多排放映空间。后来我们就采取了前三天免费送电影票的办法。我们买电影票就站在大街上,拉人进来看电影,制造口碑效应。”
冲票房向影院或个人承诺销售返点
为了冲击高票房,片方还会针对个别影院或个人进行“鼓励政策”,比方说某部电影票房做到多少以上,返给影院或者影院经理个人3到5个点的“奖金”。这已经成为国内电影发行圈里公开的秘密。发行人X先生举例称,“前段时间一部很旺的国产片,奖励返点达到了7%,因为那段时间好片子太多,片方为求保险,还是会拿出诱人的优惠政策来刺激影院,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大影院。”
偷挪票房
奇招频出防不胜防
即便在前期做了种种努力和准备,电影上映后依然逃不过最可怕的一个怪圈,那便是偷票房。Z先生告诉记者,偷瞒票房现象在二三线城市比较普遍,尤其是没有电脑售票系统的影院,票房数字就是他们说了算,“报上来多少是多少”。还有一些影院在碰到两部电影分账比例不相同时,就会采取“转移”票房的办法,将院线分账比例低的电影挪到比例高的电影票房中,相应的,院方就有更多获利。一位有过监票经历的圈里人刘先生也坦言,许多影院都会在利益驱动下做出这种违背商业伦理的事。他和X先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向本刊披露影院偷瞒票房的几种常见操作方法,而目前片方对待此类事件的预防措施和惩罚措施,分别是培养自己的职业监票员团队,以及一定数额的罚款。
招数一挂羊头卖狗肉
在传出偷票房疑云的视频中,一名男性观众到某影城购买《大笑江湖》的票,售票员从柜筒里,而非一贯的出票机中,拿出了一张电影票,票面显示为《赵氏孤儿》。购票者反复强调要《大笑江湖》,服务员连称没事,都可以看。这就是影院“挂羊头卖狗肉”的典范,而像这种“创造性发挥”也不是第一次被影院使用,这取决于不同影片对不同影院的销售刺激和奖励政策。比如承诺票房做到多少以上奖励票房,而B片没有承诺或奖励金额少于,那么影院就会在利益驱使下自觉为偷票房,但一般来说并不确切知道影院是否是偷了其他电影的票房而实现业绩的。“像《赵氏孤儿》和《大笑江湖》这段时间,就两部片子,影院除了《大笑江湖》也没有其他电影可以偷了,总不能去偷中影的《哈利・波特》!”
招数二“招安”监票员
中影和华夏在全国培养了一批专职监票员,一般国内大片都会有中影或华夏两家大公司参与发行,在这个时候他们会派出监票员深入全国各大城市的各大影院监票。有的监票员会在电影开始时,和影院检票员一起在门口收票根,然后在开场以后进影院数人头,如果人头跟票根数一致,说明没有问题。有的时候监票员会在电影开场后一段时间才进影院数人头,然后根据出票口售票系统上的上座率核对。但是X透露也有监票员被“无间道”的情况,“片方给你100块钱一天监票,影院再给你100块,说你回去吧,等我们的数据报表就行了!还会有多少人选择留下来工作呢?”不过刘先生却认为中影雇佣的监票员大部分不会吃这套,因为多数是退休干部和下岗职工,思想正直又有职业操守。
招数三隐形销售 瞒报场次
有的影院会在场次上动手脚,就是所谓的“瞒报场次”,一般同一部两场放映之间有一个常规的时间空当,但有的时候影院排场次会故意少排一场,而这单从售票口的预告窗口是很难看出来的,只有职业监票员才会发现。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和和平影都都被抓过“现行”,《花木兰》在和平影都上映时,一位细心的监票员发现了场次之间的时间猫腻,冲到某厅门口,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显示的是其他电影片名,但她一推开厅门,就听到赵薇大喊:“你们怕死吗?”……老字号的大光明影院也发生过类似事件,被中影罚款18万。这是刘先生在监票《花木兰》时听一个监票阿姨亲口所讲的例子。
招数四票根回炉再造
X先生说还有更夸张的招数:有观众看完电影可能会把电影票随手一扔,有服务员会拾起票子回到服务台,把票根用透明胶黏上,下次再卖给想看同一部电影的新观众,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偷票手段多发生在小城市影院,用各种理由忽悠毫不知情的观众。
招数五高校社区场收入不计入票房
X先生还透露,有的影院附近有高校,高校自己的礼堂可以播放胶片拷贝,影院负责人会在非黄金时间借出一个拷贝到高校礼堂放映一场,这一两万元的收入很可能就落入影院负责人自己的口袋。这不仅造成了这一场影片的票房流失,也造成了观众群的流失―大学生原本是会进电影院看电影的,现在很可能就花三五块钱在自己学校看了。
未来方向
片方还要当孙子多久?
偷挪票房一事,将院线与片方的不平等关系摆到了台面。不平等的关系,不健康的市场,这种情况还将持续多久?本刊记者也采访了多方人物,请他们对此发表看法。
院线自辩大影院注重品牌形象
之所以出现上述的不平等现象,与院线的目光长远与否有关。只着重眼前利益的影院,更容易发生偷挪票房或仗势“欺压”片方的情况。一些有长远目光的大影院则注重自律,并以扶植小片为己任,中影南方新干线总经理助理邱晴对本刊记者称,“我们一直以营销策划为主,就是努力做高票房,尤其是把弱一点的片子票房做起来。其实一般正规的大院线、大影院,都宁可做大自己的票房,不愿意做这些小动作(指偷挪票房),得不偿失。这样我们做了这么久的成绩、形象、品牌都会被影响。我想最重要是抓紧行业的操守,做出口碑,严格规章制度办事。”
发行和片方对策自建终端渠道
发行和片方其实也有更积极有力的对策,发行人李国瑞和影评人泊明都认为一种业内现象越来越常见:不少发行公司、片方开始投资电影院,比如保利博纳、华谊等,中影就更不在话下,“所有的连制片、发行、电影院他们都干,这个产业链上个个点他们都在做。”泊明说。而未来的国内电影业发展趋势,很可能会出现各个片方、发行方各自割据,建立起自己的产业王国,类似当年香港的邵氏、嘉禾等,它们除了制片和发行,还拥有自己的院线。只要是有实力的公司,为了掌握最终销售渠道,都会考虑这方面,而实力稍弱的就多少有点无能为力了。
游戏规则有漏洞呼吁政策出台
泊明认为,在香港偷票房的情况基本上不会出现,法制比较健全是原因之一。而目前内地电影市场从票房数字失实,到排片和票价不合理等情况,他认为不能完全归咎于影院经理的见利忘义,国家有责任出善法规和出台政策,“票价该定多少大概应该有个谱、对国产优秀电影的一些帮补和政策扶植,等等。当然大片多排一些,从经商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还是要等一些方针政策出来,来约束和规范一下这种情况。”李国瑞也认为,“有关领导”的意见这时是关键,“去年虚报票房的事情出来后,领导出面强调了一下,情况就杜绝了。”
数字化拷贝从技术上避免偷漏票房
发行人X先生认为,影院是大爷的这种中国特色在未来两三年内能得到合理解决。如今国家广电总局大力鼓励国内影院建设,就是为了改变影院霸主的地位,“再过几年可能就会调过来,是影院求着片方了,因为根据现在的发展速度,中国的影院会慢慢达到饱和,数字化进程也在加快,数字化拷贝不仅能降低片方的发行成本,用更多的钱投入宣传,而且用数字化拷贝要偷漏票房是很难的,每放一场电影要由国家数字产业中心发送数字信号才能实现,从技术上避免了人为操作的可能。”
香港电影初繁荣时 也曾出现偷挪票房
香港是华语电影市场的先行官,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是否也曾出现过偷挪票房的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曾任职嘉禾电影宣传主管近40年的杜惠东先生,杜先生称,“香港电影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少有票房猫腻,这种情况是到了八十年代电影繁荣时期,大家互相竞争才出现的。到了2000年后电影走下坡路,也有虚报高票房的,那就是为了自我安慰。”杜先生还向本刊记者透露了当年香港电影偷挪票房的几种具体操作方法,因相关政策未到位而失范,因不成熟而产生混乱,内地电影市场情况与当年的香港颇多相似。
内部斗争,同公司电影互挪票房
香港当年的环境比较单纯,当时嘉禾和邵氏都有自己的电影院,票房一般都是大公司自己能掌握的,很少会来回偷挪票房。尤其在不同公司的电影之间,这是很少发生的。除非在同一家公司里,捧这个导演,不捧那个导演,比如偏爱徐克,可能他这部电影每天才19万票房,就把不喜欢的那个导演票房挪到他这边,变成每天20万。这是一种策略,只有公司内部斗争很激烈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当时邹文怀老板旗下有不同监制,比如两部戏的两个投资老板,也会派人监测票房。
片方少报票房为偷税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证方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0102
1研究的目的与关注点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文献进行分析,对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因素和解析主要因素的合适方法进行探讨。依据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目的——探索、描述和解释,本文属于典型的探索性研究,即探讨某个议题以提供有关的认识。
我们的基本关注点有以下两个方面:(1)什么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源?(2)在识别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时,哪些是有效和合适的方法?
2研究的方法与范围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非介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即用成文文件对社会人为事实进行考察,在选取文献时采用抽样的方法,具体的抽样方法采用目标式或判别式抽样。分析单位是研究文献,具体来讲是近年来国内主要期刊上符合下述三个要求的实证文献。
2.1文献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必须是针对中国企业的
关于世界其他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资料比较多,如刘泳洁在分析“知识创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时,就是以著名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的,该文发表于《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7月,第51卷第7号。但这类文章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
2.2文献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必须是针对企业主体的
去掉关于以其他国家的企业为例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资料,我们发现很多关于某一产业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例如,黄咏梅,《企业文化对构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重要性的实证分析》,经济视角,2009年第3期;朱思文,《农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科技和产业,2008年5月;姬新龙,陈芳平,《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邢台学院学报,2009年3月等。这些也不是本文的研究范围。本文关注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是企业层面的,而不是产业或行业层面。做出这个主体选择的原因是,对某一具体产业或行业中的特定企业有影响力的核心竞争力因素,在分析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是并不具有可通约性,因而其适用性是受到极大地限制的。
2.3文献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必须是实证性的
在用“中国的”和“企业的”两个条件对有关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的文献做了筛选之后,我们还有必要应用另一个条件进行鉴别,以使本文的研究范围进一步聚集,即是:本文的研究只专注实证内容。因此将另一些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偏重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文献剔除。
根据这三个条件,本文对自己的研究范围进行了定义和界定。
3编码和分类
这里,笔者把2004—2012年发表在《研究与发展管理》、《改革与战略》、《软科学》等国内重要核心期刊的13篇论文,分类编码后列示(表1)。这些研究都符合上节三个条件要求,同时在本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创新性或代表性。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4分析与归纳
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些发现。
4.1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上述文献的内容分析可得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四个层次(表2)。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其中四个层次的分类参见《核心竞争力辨析》。
(1)考察外部资源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属于资源这一维度。在上述13篇论文中,仅04篇文章分析了该因素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陈英葵(2007)以贵州省中小企业为例,运用2004年的普查数据,采取指标综合性比较分析的方法,提出通过政府的R&D的投入可以促进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2)考察内部资源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也属于资源这一维度。在上述13篇论文中,03、12两篇文章分析了该因素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王若晨,陈亮(2004)以海尔集团为例,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没有独特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没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鹿盟,霍国庆,申爱华(2007)以我国20家手机企业为例(分别是深圳华为、青岛海信、宁波奥克斯、江苏高通、深圳创维、深圳金立通信、UT斯达康、万利达、夏新电子、步步高、康佳、中兴通讯、东方通信、波导、海尔、TCL、首信、中电通信、南京熊猫、联想集团共20家企业),重点分析了企业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该文虽然以企业资源为影响变量,但在分析时,又将企业的资源分为研发投入和市场投入,依据张炜2002年的系统分析,本文将企业资源中的研发投入归为内部资源的层面,而将市场投入归为支撑能力的层面。鹿盟等在运用有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得出,企业研发投入同其核心技术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3)考察技术能力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属于能力维度。在所选的13篇论文中,属于分析该影响因素的论文占绝大多数,共九篇。其中,有三篇集中分析知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作用,三篇分析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其余三篇分别是分析公司能力、组织学习方式和战略成本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在分析知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作用时,芮明杰等(2006),盛小平(2008)以及孙琳等(2007),分别从隐性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和知识吸收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后,运用因子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都得出了知识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样,史竹琴等(2009),王宁(2008)和周永红(2008)分别从自主创新、创新战略和营销创新的角度,运用回归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得出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极影响。陈晓静(2008)和朱常波(2008)分别从公司能力、组织学习方式和战略成本管理三个方面,运用因子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它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指出三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积极影响情况。
(4)考察支撑能力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同样也属于能力维度。在13篇文章中,属02、12两篇文章分析了该因素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杨蓉,杨宇(2008)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采取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付出成本,在短期内会对竞争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企业要树立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长期观念,不能仅仅拘泥于短期利益和一时的竞争力,并应能正确处理对股东责任与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之间的关系。
4.2主要研究方法
同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相比,在分析时所主要运用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和分布如下(表3)。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总和不为13,原因是有些文章在分析时用到了多种方法。
可见,我国学者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主要有两种基本的思路:一是对影响因素同企业核心竞争力间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变动方向,这类研究主要用到的是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另一种是对影响因素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影响的主要因子,然后通过相关分析找出两者之间大致的变动方向,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从实证方法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学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的文章也有一些,但质量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在定量分析时,原始资料获取的有效性值得斟酌。在选取的13篇文章中,有8篇运用了较规范的定量研究方法,但在原始资料的获取方面,有4篇是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的,其余4篇是通过对外公布的普查数据和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的分析。这8篇文章都是在首先选定相关指标进行衡量的前提下进行的分析,而对同一影响因素的分析,所选取的指标差异性较大,分析上并不集聚,因而其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需要慎重考虑。
5结论
析,可以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不同的企业类型,现有的文献都试图从资源和能力两个维度,以及从外部资源、内部资源、技术能力和支撑能力四个层次进行说明。企业的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企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实现的主要保证。但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同样,并不是企业的每种能力都同样重要。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关键资源和(或)核心能力中那些最为关键的、最能使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因素(组合)。从这一认识上进行分析,就可以理解为何所选取的13篇文章中,虽然有从同一要素上进行分析但其视角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与多元性,就算是同一企业,当其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时,其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也会不同。
究竟什么核心竞争力的本源呢?笔者认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进行探源,首先必须在一个长期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讨论,也就是短期的时间概念对讨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次,在分析不同的企业时,其影响因素会有所不同,但都可以从资源和能力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因此,不同行业所要求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有所不同,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也可能有所不同。
从当前的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文献来看,普遍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是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组合,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和技术能力的关键决定因素。而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成长的背景和所处的具体环境间的区别,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会不同。但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时,所运用到的方法具有同一性,主要有因子分析、指标综合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案例分析,这也是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时的适当和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炜.核心竞争力辨析[J].经济管理,2002,(2).
[2]陈英葵.政府R&D资源投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以贵州省中小企业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