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09:25: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经营的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中国林业企业的经济空间
中国林业企业如何适应海外贸易的不适?有没有一个专门的行业组织帮助企业脱困解题?2014年11月7日,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国际投资贸易促进会正式成立,从“走出去”“、引进来”、“话语权”三方面着手,帮助企业“对症下药”,解决“水土不服”的难题。中国林业企业如今已“走出去”,但能否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要靠企业自身努力。“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开阔视野,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引进来”,林业企业只有下好“走出去”这盘棋,林业发展的步伐才会更加稳健,国家贸易中才会有更多的“中国声音”。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战略大局。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业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林业的地位与作用,为林业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防沙治沙和林业“走出去”是重要内容;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这些都为林业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拓展了空间。
3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推进林业现代建设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提升绿色惠民水平。要探索形成共建共享机制,既能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林业建设,又能确保群众公平分享发展成果。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做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做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做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要高度重视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绿色富民产业,不断扩大林产品有效供给。要尽快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让其通过保护生态实现稳定就业和精准脱贫。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形成林地适度规模,促进了林地规模化经营。新成立林业合作社和家庭林场,结合农业产业发展,新建标准化的以种植农产品为主的林业产业合作社,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建立新型林业经济组织等方式,积极引导林农参与林地流转,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带动林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不断增加林农收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新建了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新建花园基地,不断增加花木产业基地面积,积极推动生态休闲芳香旅游产业,带动了林农参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制定了林业产业发展5年规划,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资本投入。改革通过调整林地的界定,解决林地范围之争。完善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将林地审核审批权上收由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行使。
4结语
“绿”的背后,是长期以来的坚定守护。然而,维护森林资源安全、让林木深深地扎根在山间原野并非易事。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
作者:王克军 单位:漠河县北极镇漠河林场
参考文献:
[1]谢恩峰.宣州区林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192.
[2]王国聪.信息化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广西林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1):169.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
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劣势也较突出。
第一,抗风险能力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
第二,国际竞争力较低。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不少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第三,跨国经营人才短缺。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这方面的人才少,且整体素质也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二、跨国经营的国家利益和企业内部利益问题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给国家带来的利益是综合性的。
第一,资源转移效果。直接地从国外取得低成本的资源供给,间接地享受东道国当地资源供给和基础服务。中小投资企业可以以当地厂商的资格取得东道国提供的流动资金供给、能源供给、原材料供给和运输、通讯等各种基础服务,由此创造的经济收入,除部分转化为工资和税收提供东道国分享外,相当部分可转化为我国投资的利润收入,还可吸取和传输国外先进的技术成果和管理知识;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我国在50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建立起了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产业结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一些传统产业部门乃至部分新兴产业部门已进入或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这些部门一方面日益面临国内需求升级,市场饱和乃至衰退的困扰,另一方面又面临国内收入结构变化、工资成本不断升高的压力。国内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要求逐步压缩这些传统部门,以利于资源的最佳使用。而与此同时,这些部门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在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有着较大的市场。在国内生产、产品出口受到较多贸易壁垒限制的条件下,通过跨国直接投资将有利于这些成熟产业的调整和转移。这些产业的部分外移,既使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得到利用,又为国内产业更新提供了外汇资金来源;
第三,国际收支效果。对外投资在短期内意味着资金的外流,因此对投资国本身的国际收支总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从长期看,跨国经营在增加国家外汇收入方面有以下积极作用:直接创造外汇利润;带动和扩大产品出口,间接地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带动和扩大劳务出口,增加和扩大非贸易外汇收入,境外企业进行的反向投资以及联系介绍外商对华投资,可增加外汇流入,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第四,市场竞争效果。跨国直接投资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当事双方国家的市场竞争结构。尽管直接承受竞争变化压力的主要是,但市场竞争对跨国企业产生动力与压力,也会对国内的活力和效率产生直接。一些率先跨国的中小企业,将会因为在国外取得了新的市场空间,或者取得了稳定的资源供给或新的技术信息,而大大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使其竞争地位发生跃升,从而使国内竞争对手感受到新的压力。这将迫使国内竞争者或者也采取跨国发展的行动,或者迫使它们改进经营,加强与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在国内市场应付挑战。
中小企业在现有资产利用和国内市场限制双向约束下的跨国经营,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企业内部利益的实现是有利的。企业内部利益表现为:
第一,企业经营者利益。通过法定程序确定的企业经营者,承担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责任。企业产品市场的扩大和巩固,企业资产的充分利用和不断增殖,是经营者最为关心的两大,企业的跨国经营对解决这两大问题都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企业职工利益。企业市场的扩展,销售规模的扩大,意味着职工工作机会的增多和收入的增加。在企业国内规模不变或者扩大的情况下,企业职工将始终是本企业跨国经营直接利益的获得者。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企业内部利益的关系。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依然遵循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要考虑跨国经营利益实现的溢出效应,能够带动国内相关产品的出口,带动其它企业跨国投资,引导和介绍外商来华投资,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外汇收入。另一方面,国家利益的实现对中小企业内部利益的实现有促进作用,能增强中小投资企业在东道国的地位,可保护其内部利益的安全获得。
三、跨国经营的决策和风险问题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兼顾效益和风险。投资收益与风险共生,中小企业在经历国内多年的投资发展,大多已认识到了这点,但对国外经营风险大于国内却认识不足。跨国经营是一种对外直接经营方式,不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简单外延,而是企业经营组织和经营要素的跨国拓展和优化,它的经营系统直接置身于国际市场环境之中。在享受东道国一定程度的国民待遇的同时,也要受更严格的政策和约束,其经营行为风险会更大,不仅要面临风险,还要面临价格风险、销售风险、财务风险、外汇风险、人事风险、技术风险等经营风险,更要面对国有化风险、战争风险、政策变动风险、资金移动限制等政治风险,以及制度差异风险、文化差异风险等不确定性更大的风险。
后金融危机时代(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即随着金融危机的缓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一种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在充满变数的后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态势、国际立场、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都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面对变化和机遇,中国企业既需要拿捏斟酌,也需要开拓革新。本文拟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分析中国企业面临的新格局和新机遇,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定位、经营业绩的特点及经营业绩评价的主要内容,期望对中国企业顺势而行,恰当运用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寻找针对性的策略,从而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一种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一是世界市场比危机之前变得更加拥挤,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二是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新兴经济体将更重视彼此市场,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三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回归实体经济,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四是危机加剧了人们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欲望,低碳经济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和低碳会给每个行业和企业都带来改变,企业要适应这种趋势;五是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国际经济合作和保护主义呈现新态势;六是国际金融体系变革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七是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八是中国企业将以此次危机为转折点,逐步走向国际化。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30年后需要“走出去”。另一方面,这次危机创造了调整机遇,产生了并购的机会。中国的金融实力相对提高,购买能力提高,出现了“走出去”的良好机遇。……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一)伴随西方经济企稳回暖,中国出口环境今后会有所好转,因此,中国企业当前应努力改善产品结构和质量,以更好地利用下一轮经济扩张周期。在现有国际分工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今后一段时期仍具有比较优势和增长潜力。危机过后,中国外贸企业应抓住机遇,适时走出去,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定价权,为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
(二)来自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金额102亿美元。今后保护主义与反保护主义可能会成为中外经贸关系的常态,中国必须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应对。加强对外经贸合作,有效促进海外市场多元化和合作方式多样化,是中国突破保护主义“围城”的有效途径。
(三)美日等西方国家已把发展低碳经济列为应对危机的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西方舆论对中国“减排责任”的空前关注表明,西方或许试图借低碳经济等环保议题向中国施压。因此,中国除要应对“两反两保”调查等现实挑战外,还不应忽视“绿色保护主义”的潜在威胁。
(四)危机中国际金融体系弊端充分暴露。随着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上升,新兴经济体进而在国际金融机构中不断争取更大话语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今后应团结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争取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权利。中国既不能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与作用,也不应置身其外,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国际事务,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协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业绩评价与各企业自身特有的环境变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地看,业绩评价的演进过程就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变迁在业绩评价中的具体体现。现实地看,企业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具有独特的、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不同企业在业绩评价方面应有其自身所特有的特征(周秀霞,2008)。业绩评价本质上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企业的任何管理行为都是围绕经营目标展开的。经营环境决定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位,而企业的经营目标决定了企业经营业绩的内涵与特、评价的内容及评价体系。根据上述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经营业绩的特点及评价的内容都应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变。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定位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9·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得知: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为,一是重视企业创新与拓展内需,从低成本、低价格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二是从“个人英雄”时代迈向“企业群英”时代,提升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水平;三是以内部治理和管理创新为基础,推动企业可持续成长;四是重视环境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把握绿色发展新商机;五是改善国际竞争地位,提升全球竞争能力。
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后危机时代新的经营环境的特殊性,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应调整定位为:转战略、调结构、强发展。
首先,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纷纷提出战略转型,重振制造业,巩固实体经济根基。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一是亚洲生产、美国消费模式的“再平衡”;二是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余培伟,2010)。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主要方向是发展新能源和“低碳产业”。中国企业需要从以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为主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走向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产品与技术创新型的差异化竞争。提高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融资能力。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将该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有效利用创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转变为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的经营战略。
其次,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是在国际分工中仍主要处于生产加工环节和低附加值状态,需要尽快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品牌知名度及附加值,逐步走向产业链的中高端位置,那么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必然的选择。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退出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及没有发展潜力的夕阳产业,进人低开采、低排放、高产出及成长性较好的新兴行业;二是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三是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审时度势,根据企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要求,谨慎进行投资或者并购,实现企业成功转型,并为企业发展打下基础。企业应高度重视人才的储备与培养,提升企业经营者的战略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动态复杂环境的把握和洞察力,对行业与竞争趋势的判断力;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用人能力,优化高管团队构成。
最后,面对世界经济复杂的变化,我国走进了“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放眼全球,旧的经济发展格局难以持续,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呼声增大,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艰难变革;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上升。如何把握大变局中的大趋势、应对大调整中的大挑战、抓住大变革中的大机遇,谋求企业健康的发展成为站在这个新起点上的很多企业家必须深入思考和着力破解的重大课题。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业绩的特征
企业的经营业绩就是企业在市场交换和竞争中实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种价值越大,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企业对战略经营业绩的追求,也就是对这种价值可持续实现的追求。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力量寻求新的平衡,国际分工将面临重新洗牌,危机后企业经营业绩的特征是:一是能否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资本融资能力实现经营战略转型;二是管理业绩评价应该嵌入经营活动之中,实现管理业绩评价与经营业绩评价的有机结合。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价是否达到经营业绩,还应该评价企业文化是否有助于实现经营业绩目标、决策系统能否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是否按预期经营业绩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三是新时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除依赖于其直接的经济资源配置外,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有效配置。注重对知识和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评价,重视创新业绩的评价,整合绿色绩效评价和关注社会责任业绩的评价都是后危机时代业绩评价内容多维化的体现。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选择
环境确定性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企业业绩评价的差异。Govindarajan(1984)的研究表明,面临高度环境不确定性的战略经营单位倾向于采用主观性的业绩评价系统,处于高度的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战略经营单位采用主观的业绩评价系统可以带来更高的业绩。Kaplan和Mackey(1992)发现与经营环境不稳定的企业相比,经营环境稳定的企业更多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同样在动态的市场中经营的企业相比,在稳定市场中经营的企业,财务计量的作用更大(Nanni等,1990)。Chen和Morris(1996)的研究也表明,越面临竞争压力的公司越注重非财务指标。 转贴于
多年来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主要采用的是财政部、国家经贸委等于2002年2月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此业绩评价体系重点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2009年颁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提出以EVA为主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标准分为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并以基本指标为基础内容。基本指标包括利润总额和EVA。修订后的考核办法突出EVA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以上评价体系的建立没有充分反映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发展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要求。所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选择应服务于经营战略目标,结合后危机时代经营业绩的特征,改进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建立基于EVA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并与管理业绩、创新业绩、低碳业绩、及社会效益业绩等相结合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第一,以EVA作为业绩评价体系总的财务指标。其他财务指标的设置可以参考《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提供的各项指标,重点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
第二,后危机时代,企业对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开拓能力,包括获持续订单的能力应构成企业经营战略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内容;投资机会的把握能力不仅仅是指一般投资获利能力,还应包括并购与企业自身结构调整、转型相符合的整合能力。创新与研发能力是现代企业活力的源泉,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企业需要经营理念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为危机过后强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第三,管理实际上是以经营为核心对企业人、才、物、信息流的管理。管理业绩评价应该嵌入经营活动之中,实现管理业绩评价与经营业绩评价的有机结合。企业是否按预期经营业绩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采用EVA指标评价时,不仅要评价企业是否达到EVA指标的要求,还要评价企业为完成既EVA指标是否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及管理措施的合理有效性,并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相结合。
第四,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企业取得保持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建立绿色评价指标,如低碳业绩指标、低碳政策执行指标、新能源技术创新指标等。重视社会绩效的评价,其包括对履行社会责任和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地说,就是企业在创造价值,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应承担员工、消费者、社区的社会责任,以信誉度、社会贡献率作为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范翠英,白玉坤.低碳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研究,2011(2):65-67.
后金融危机时代(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即随着金融危机的缓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一种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在充满变数的后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态势、国际立场、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都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面对变化和机遇,中国企业既需要拿捏斟酌,也需要开拓革新。本文拟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分析中国企业面临的新格局和新机遇,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定位、经营业绩的特点及经营业绩评价的主要内容,期望对中国企业顺势而行,恰当运用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寻找针对性的策略,从而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一种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一是世界市场比危机之前变得更加拥挤,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二是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新兴经济体将更重视彼此市场,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三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回归实体经济,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四是危机加剧了人们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欲望,低碳经济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和低碳会给每个行业和企业都带来改变,企业要适应这种趋势;五是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国际经济合作和保护主义呈现新态势;六是国际金融体系变革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七是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八是中国企业将以此次危机为转折点,逐步走向国际化。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30年后需要“走出去”。另一方面,这次危机创造了调整机遇,产生了并购的机会。中国的金融实力相对提高,购买能力提高,出现了“走出去”的良好机遇。……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一)伴随西方经济企稳回暖,中国出口环境今后会有所好转,因此,中国企业当前应努力改善产品结构和质量,以更好地利用下一轮经济扩张周期。在现有国际分工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今后一段时期仍具有比较优势和增长潜力。危机过后,中国外贸企业应抓住机遇,适时走出去,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定价权,为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
(二)来自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金额102亿美元。今后保护主义与反保护主义可能会成为中外经贸关系的常态,中国必须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应对。加强对外经贸合作,有效促进海外市场多元化和合作方式多样化,是中国突破保护主义“围城”的有效途径。
(三)美日等西方国家已把发展低碳经济列为应对危机的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西方舆论对中国“减排责任”的空前关注表明,西方或许试图借低碳经济等环保议题向中国施压。因此,中国除要应对“两反两保”调查等现实挑战外,还不应忽视“绿色保护主义”的潜在威胁。
(四)危机中国际金融体系弊端充分暴露。随着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上升,新兴经济体进而在国际金融机构中不断争取更大话语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今后应团结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争取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权利。中国既不能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与作用,也不应置身其外,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国际事务,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协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业绩评价与各企业自身特有的环境变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地看,业绩评价的演进过程就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变迁在业绩评价中的具体体现。现实地看,企业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具有独特的、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不同企业在业绩评价方面应有其自身所特有的特征(周秀霞,2008)。业绩评价本质上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企业的任何管理行为都是围绕经营目标展开的。经营环境决定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位,而企业的经营目标决定了企业经营业绩的内涵与特、评价的内容及评价体系。根据上述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经营业绩的特点及评价的内容都应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变。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定位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9・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得知: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为,一是重视企业创新与拓展内需,从低成本、低价格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二是从“个人英雄”时代迈向“企业群英”时代,提升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水平;三是以内部治理和管理创新为基础,推动企业可持续成长;四是重视环境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把握绿色发展新商机;五是改善国际竞争地位,提升全球竞争能力。
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后危机时代新的经营环境的特殊性,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应调整定位为:转战略、调结构、强发展。
首先,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纷纷提出战略转型,重振制造业,巩固实体经济根基。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一是亚洲生产、美国消费模式的“再平衡”;二是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余培伟,2010)。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主要方向是发展新能源和“低碳产业”。中国企业需要从以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为主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走向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产品与技术创新型的差异化竞争。提高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融资能力。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将该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有效利用创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转变为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的经营战略。
其次,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是在国际分工中仍主要处于生产加工环节和低附加值状态,需要尽快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品牌知名度及附加值,逐步走向产业链的中高端位置,那么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必然的选择。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退出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及没有发展潜力的夕阳产业,进人低开采、低排放、高产出及成长性较好的新兴行业;二是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三是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审时度势,根据企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要求,谨慎进行投资或者并购,实现企业成功转型,并为企业发展打下基础。企业应高度重视人才的储备与培养,提升企业经营者的战略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动态复杂环境的把握和洞察力,对行业与竞争趋势的判断力;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用人能力,优化高管团队构成。
最后,面对世界经济复杂的变化,我国走进了“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放眼全球,旧的经济发展格局难以持续,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呼声增大,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艰难变革;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上升。如何把握大变局中的大趋势、应对大调整中的大挑战、抓住大变革中的大机遇,谋求企业健康的发展成为站在这个新起点上的很多企业家必须深入思考和着力破解的重大课题。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业绩的特征
企业的经营业绩就是企业在市场交换和竞争中实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种价值越大,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企业对战略经营业绩的追求,也就是对这种价值可持续实现的追求。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力量寻求新的平衡,国际分工将面临重新洗牌,危机后企业经营业绩的特征是:一是能否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资本融资能力实现经营战略转型;二是管理业绩评价应该嵌入经营活动之中,实现管理业绩评价与经营业绩评价的有机结合。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价是否达到经营业绩,还应该评价企业文化是否有助于实现经营业绩目标、决策系统能否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是否按预期经营业绩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三是新时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除依赖于其直接的经济资源配置外,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有效配置。注重对知识和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评价,重视创新业绩的评价,整合绿色绩效评价和关注社会责任业绩的评价都是后危机时代业绩评价内容多维化的体现。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选择
环境确定性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企业业绩评价的差异。Govindarajan(1984)的研究表明,面临高度环境不确定性的战略经营单位倾向于采用主观性的业绩评价系统,处于高度的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战略经营单位采用主观的业绩评价系统可以带来更高的业绩。Kaplan和Mackey(1992)发现与经营环境不稳定的企业相比,经营环境稳定的企业更多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同样在动态的市场中经营的企业相比,在稳定市场中经营的企业,财务计量的作用更大(Nanni等,1990)。Chen和Morris(1996)的研究也表明,越面临竞争压力的公司越注重非财务指标。
多年来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主要采用的是财政部、国家经贸委等于2002年2月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此业绩评价体系重点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2009年颁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提出以EVA为主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标准分为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并以基本指标为基础内容。基本指标包括利润总额和EVA。修订后的考核办法突出EVA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以上评价体系的建立没有充分反映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发展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要求。所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选择应服务于经营战略目标,结合后危机时代经营业绩的特征,改进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建立基于EVA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并与管理业绩、创新业绩、低碳业绩、及社会效益业绩等相结合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第一,以EVA作为业绩评价体系总的财务指标。其他财务指标的设置可以参考《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提供的各项指标,重点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
第二,后危机时代,企业对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开拓能力,包括获持续订单的能力应构成企业经营战略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内容;投资机会的把握能力不仅仅是指一般投资获利能力,还应包括并购与企业自身结构调整、转型相符合的整合能力。创新与研发能力是现代企业活力的源泉,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企业需要经营理念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为危机过后强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第三,管理实际上是以经营为核心对企业人、才、物、信息流的管理。管理业绩评价应该嵌入经营活动之中,实现管理业绩评价与经营业绩评价的有机结合。企业是否按预期经营业绩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采用EVA指标评价时,不仅要评价企业是否达到EVA指标的要求,还要评价企业为完成既EVA指标是否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及管理措施的合理有效性,并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相结合。
第四,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企业取得保持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建立绿色评价指标,如低碳业绩指标、低碳政策执行指标、新能源技术创新指标等。重视社会绩效的评价,其包括对履行社会责任和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地说,就是企业在创造价值,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应承担员工、消费者、社区的社会责任,以信誉度、社会贡献率作为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范翠英,白玉坤.低碳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研究,2011(2):65-67.
建筑施工企业是承揽建筑施工工程的经营单位,在工程的建设全过程中是直接操作并完成工程建设主体工作的经营者。在工程建设上和建筑行业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如何经营建筑施工企业是我们企业的领导者和全行业应该共同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发展或者发展较慢的企业是很快就会被淘汰的。下面我们就对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承揽工作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一、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中所存在的常见性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是一项涉及内容繁多、工作量大以及管理控制难度大的综合工作过程。它的这些显著特点就为它的经营主体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带来了许多的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在企业不能满足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对一些常见性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与研究。
1.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缺少专业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致使许多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或者是勉强开展
建筑施工的过程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过程,我国的现代化建筑事业开展不过才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而快速的经济发展又超负荷的增加了建筑工程的建设数量。这些客观的因素最终导致了教育培训出来的建筑专业人才远远达不到工程施工的需要,因此施工企业也存在很大的人才短缺现象。另一方面,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所需要的时间是长久的;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建筑工程施工所涉及的项目内容是繁多的,这里面所包含的知识和技术也是广阔的;短期的培训和学习根本不能对其熟练的掌握。
2.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中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的意识和管理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的主要内容就是承揽建筑工程的施工,建筑施工的过程主要就是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的过程。所以说,建成高质量低成本的的建筑工程是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的核心,也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主要前提和保障。想要建成高质量、低成本的建筑工程,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中加强质量控制与 成本控制的的意识以及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实施方案。
3.施工企业缺少必要的客户关系管理和服务意识的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所经营的施工工程是从开发商那里或者是分包商那里承揽的,开发商或者是分包商就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客户,双方是有共同利益的合作关系。加强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够在资金、资源的利用和抵御风险上相互扶持,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利益。建筑施工企业从承包商或分包商那里承揽了工程施工项目,开发商或者是分包商就是施工企业的服务对象;对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长久经营的关键所在。同时,工程施工所建设的工程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服务的;在施工的过程中应成分考虑工程的适用性和服务性。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承揽工作中所存在的风险
只要是经营活动就会有成与败的风险,了解风险并降低或规避风险才能更好的完成经营活动达到经营的目的。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承揽工作的时候所存的风险更是繁多的,为了能够更好的规避风险实现公司的盈利化得经营;我们应该对施工企业经营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研究与探讨。下面我们就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经营工作的流程简要的概述一下其间存在的风险。
1.在工程招标和签订合同中存在的风险
工程招标是建筑施工企业得以承接工程施工任务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现在工程承包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制作标底是工程投标的开端,在制作工程标底得时候工程施工单位常常存在对于所要投标的施工工程或者是施工项目的风险分析不够或者是不明确,给以后的工程施工埋下了潜在的风险。或者是在制作标底的时候没有对所投标的工程进行全面的调查甚至是调查评估、计算出现了失误给以后的工程施工埋下了风险,从而降低了工程施工的盈利或者是亏本。在工程承包合同的中的风险主要是对于合同的条件审核的不够详细或者是对于施工工程的了解不够全面,又或者是对企业自身的实力评估不实将来不能满足所签订合同的条件构成索赔给企业带来损失利益的可能。
2.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
工程的建设施工过程所包含的工作内容是繁杂的,也就意味着所存在的风险是繁多的,是存在于施工的各个方面得。同时,也是我们施工企业所要努力规避的的主要风险所在地。
(1)工程的设计或者是施工图纸给施工带来的潜在的风险。由于工程的设计科能出现不符合现场施工的地理条件给施工增加了难度或者是加大了投入。施工图纸上所带来的潜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由于图纸变更或者是图纸不合理、延期等等给施工带来的出现返工、工程延期可能造成施工成本增加上。
(2)工程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设备给施工带来的风险。工程的施工管理和工程施工技术、机器设备是保证工程施工按质按量顺利完成的主要三大条件。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有可能给工程施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由于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机器设备更则重于施工的质量,所以主要的风险体现在施工工程的质量达不到标准或者是检验部合格所造成的损失或者是赔偿和增加投资等等。
(3)人工风险。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工人、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是实施施工工作的基点。由人共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意外事故或者管理成本增加等等导致的意外损失或者是不必要的成本增加给企业带来的可能性的损失。
3.自然地理环境给施工带来的风险
这方面的风险主要体现在由于天气气候和地理条件等等给施工企业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主要有阴雨天气造成的工程质量下降或者是工程延期所带来的损失或者是地理结构增加了工程施工难度加大了投资甚至是影响了工程质量所带来的损失等。
三、关于解决建筑施工企业经营中所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目前状况和对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就简单的制定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保证企业能够稳定、盈利的经营与发展。
1.注重人才的招聘和自我培养,组建企业的高素质专业团队
人才是构成企业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缺乏人才或者是人才容易流失的企业是无法正常经营和发展的。企业除了加大人才招聘的力度之外还应该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于此同时,在企业的管理上应该建立专门的人才管理部门确保人才能够长久为企业发展作出努力与贡献。
2.建立财会成本核算制度和质量管理体制
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工作中的重点,应该针对性的建立相应的制度与体制。确保公司在打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的工作内容上不至于出现偏颇和错误。
3.加强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竞争激烈的企业发展环境让我们不得不进一步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考虑,企业的服务是作为企业的形象和面目让外界来观看的。优质的服务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可靠保障。因此,施工企业在经营中加强企业的服务意识和保证服务的质量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措施之一。
四、关于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规避的简单措施
对于风险的规避是企业扩大经营成果、取得经营盈利的主要举措之一。鉴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和风险所在,采取的规避风险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点。
1.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对其发生的要素和条件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将风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是风险。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是企业管理成果达到最好的表现形式,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国要内容。
2.通过保险、或者是担保的形式将风险进行转移。
对于那些因为自然灾害或者是意外事故引起的风险,已经不再人力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企业可以采取工程投保,人员投保的形式来合理的转移风险导致的损失;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
五、结束语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经营,还有许多我们考虑不周的地方需要我进一步的去研究和探讨。施工企业在经营承揽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改进去完善,只有我们不断的努力思考和研究就会取得良好的经营策略和方案。从而为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经营决策的含义
财务报表主要包含企业生产经营、产品销售、资金流动等方面内容,能够提供各种企业的财务经营信息。财务报表不仅包含企业的经营利润、产品销售、资金流动等方面信息,而且包含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资本结构、资本变动状况。财务报表分析通过整理各种财务信息,对这些财务信息进行精准的量化分析,指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之处,来指导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高管在参考财务会计报表后,针对财务会计报表出现的问题进行治理,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发展。会计部门主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资金流动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计算,财务报表分析能够保障企业资金的准确性与安全性。财务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准确分析;还运用单位变量确定法,对企业的单一变量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企业的经营决策首先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企业经营方案,根据企业经营方案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标与经济利润。企业的经营决策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企业生产经营方案、企业经营管理方法,企业生产经营方案能够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能够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资金流向进行有效监督,保障企业生产、企业资金的安全与透明。
2.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经营决策的关系
会计部门需要对企业的各项财务经营状况进行记录和计算,并将其记录形成简洁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需要运用文字、数据、公式、图表的形式进行表示,以达到简洁易懂的效果。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要能够被企业管理者理解,企业管理者在浏览财务报表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改革与调整。财务报表需要能够明确反映企业的资金总量、流动资金数额、生产产品数量、产品销量等一系列信息,为企业未来的经营决策提供相应指导。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和流程
1.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对企业的经营利润、商业经营能力、管理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企业的经营利润指的是企业在短时间内各项经营所获得的总利润,企业经营利润主要包括:产品销售利润、成本节约利润、企业管理获得利润。企业财务报表的经营利润分析,能够发现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通过对企业的营利状况、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企业各个经营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企业的经营能力指的是在市场环境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内部生产资源、生产技术的优化整合,来完成企业经济利润的增长。企业的经营能力与管理状况密不可分: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管理的加强,企业生产资源、生产技术的优化整合;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资金、生产产品的快速流转。资金与产品的快速交易转换,能够带来更多的闲置资金,也能够加快企业资本的重新利用与利润的不断产出。
企业的财务分析需要对企业的产品生产、管理状况、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单一指标的企业财务分析,不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准确判断,也就不能达到指导企业经营的目的。
2.财务报表分析的流程
财务报表分析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确定分析标准与目标。企业会计部门需要根据财务报表的不同用途,运用不同的分析标准与分析方法,进行企业各种经营因素的分析。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中,企业要将企业的生产因素分析结果,与国家制定的生产因素标准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发现各种生产因素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问题治理。目前企业生产经营中,主要存在企业债务沉重、资金短缺、虚假投资、管理不到位等方面问题。
(2)策划分析方案。企业财务数据能够表现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状况,但财务数据不能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进行合理规划。而企业高层需要在浏览各项财务数据后,制定出详细的企业问题解决方案、企业生产指标方案、企业发展规划方案与企业资金流动方案。只有之当初准确合理的企业发展方案,才能推动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逐渐增长。
(3)整理核实信息。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进行分析后,需要对各种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与确定。只有保障企业经营信息的真实性,才能够顺利开展接下来的发展工作。
(4)得出结论。在完成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数据核实后,需要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整体评价,包括:企业发展中的优势之处、企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发展项目等。
三、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与局限性
1.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企业在对各种生产因素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后,能够得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生产经营状况,也能够发现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其次财务报表分析能够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统计,得出企业的产品经营范围、资金损失状况。企业管理者在获得相应的资金流动信息后,能够根据资金的流动方向,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适当调整。财务报表分析能够提供众多的企业管理信息,在减少企业管理与成本支出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财务报表分析也能够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分析,企业的经营利润包括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成本节约利润、企业管理利润等。财务报表分析还能够对企业的生产成本、损耗成本进行统计,通过企业生产总成本、经营利润的对比,可以得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各种问题进行梳理,针对主要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解决。最后财务报表分析还能够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外债状况、流动资金数额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能够得出企业的资金流向。企业的不合理的投资活动,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本流向产生严重影响。企业失败的投资活动会产生众多的企业经营风险,也会损失大量的发展资金。因此财务报表分析一方面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能够对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监督,避免各种风险所带来的资金损失。
2.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在对企业生产成本、损耗成本、经营利润、资金流动状况、资本结构、外债状况、流动资金数额等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受到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会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与实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产生较大差别。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
(1)企业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过去生产经营状况的统计与分析,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数据都会发生不确定的变化。特别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企业财务报表会与真实生产经营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2)其次企业财务分析所运用的比率分析法,是对企业各种生产因素进行财务分析。企业选取不同的财务经营时间段,会具有不同的经营数据。而对不同的经营数据进行比率分析法的分析,会得到不同的企业财务分析结果。
(3)企业的财务人员大多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与知识素养,但它们通常以企业财务数据作为财务分析的主要角度,而不会从企业经管理角度进行企业财务分析。
四、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与管理的脱节
财务报表分析主要为企业提供可靠的生产经营信息,以指导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但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指作为参考数据,而不能决定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由于企业高层故意忽视财务报表分析结果,自主操控企业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方向,导致财务报表成为企业经营中的摆设。很多企业经营者一味追求企业的虚假宣传、面子工程,而将企业的产品品质、经济效益放置一边,最终导致企业陷入发展困境。
2.报表分析的片面性
财务报表分析还会存在分析片面性的问题,分析片面性与财务报表分析人员思想的片面性有较大关系。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会由于自身思想的片面与技术的生疏,导致财务报表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异。不同的财务会计具有不同的专业认知与发展方向,在进行各种财务报表分析时候,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疏漏情况。各种财务会计性格、专业方向的差别,会导致财务报表统计分析结果的差异。
3.虚假财务报表问题
企业会计部门主要运用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对企业各种生产要素进行财务分析。而企业中的虚假财务报表问题,是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会计部门所进行的虚假财务报表分析,会得出错误的企业财务信息。企业利用错误的财务信息作为指导,会使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遭受严重危害。
五、企业经营决策中财务报表分析的改革思考
首先要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的相关要求,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不同对象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在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中,会计部门要掌握一系列的财务报表分析流程,根据相应的流程开展具体的分析工作,各个流程工作人员的职责要分配清楚。
其次在财务报表分析前,需要对相关的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需要时他们掌握专业的财务分析知识,以保证其能顺利完成财务分析工作。同时在运用现代科技印象财务报表分析的时候,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准确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别分层次进行分析处理,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与全面。
然后财务报表的分析要对各种账目进行准确统计,以保证账目的真实可靠;随后要运用定量、定性的财务分析方式,进行企业生产经营、外来债务的具体分析。特别是要对各种客观不确定因素进行数据分析,例如:市场经济状况、国家宏观调控情况等。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对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不断的改革调整。
内控制度,是企业或事业单位为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制定的,旨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水平,杜绝重大失误和损失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内控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关系到企业正常发展。如果一个企业的内控制度有效和完善,就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各项工作才会有章可循,会计作息才会真实可靠中,企业的经营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企业的违法违纪问题也可以大量减少,企业生产、销售、采购各个环节业务紧密衔接,不出漏洞,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一、建立企业内控制度的作用
企业内控制度,已经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对加强和完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它从过去简单的查错防弊,上升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财产物资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保证,加强财产物资的有效管理,对企事业单位来说,可以防止和减损失浪费,杜绝浪费、贪污、盗窃、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的发生;二是监督制约作用:规范而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做到有序运行,收到预期的效果。所谓监督,就是在风控制度的范围内,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各个环节执行不同的内控制度并发挥作用。通过业务授权和人员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浪费,加强考核,使风控制度真正起到为企业保驾护航的作用。所谓制约,就是利用各环节业务流程,根据业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加强管理,自动起到维护企业经济利益的作用。三是防范企业运营风险。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为了企业总体的民展目标,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防范各类风险是很有必要的,加强企业内部预防和控制,并对和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薄弱环节起先有效控制,防范企业风险。四是促进企业经营活动有效开展。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审计、统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建立企业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紧密结合内控制度,充分民挥内控的整体作用,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通过加强严密的监督与考核,配合有效的考核奖惩制度,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进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根据内控制度的内空和作用。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作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我国企业经营失败的很多问题都与内部控制的薄弱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经营失败、会计信息失真以及违法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缺乏和无效。而内部控制的薄弱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积极地创建和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严格授权制度。坚持“授权有限”的原则,严格和完善法人授权制度以及各级经营权的监督机制。严格推行授权、转授权制度,确定授权范围和责任;在授权过程中要采取分类型、分档次、有差别的授权,使其经营权与经营水平相匹配;三是加强对业务的控制,通过对业务和人员的控制。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情况、新问题将不断出现,对企业会计人员和经营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企业内部控制发挥更大的效用,就必须加大有关人员继续教育和学习活动。使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知识结构有一定的提高和更新。四是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通过贯穿经营活的内控制度,实现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经营管理,而经营管理和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有建立和完善有效内控制度,可以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
三、建立企业内控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一、企业管理问题分析
1.发展目标不够清晰和深远
当前的很多企业,过多的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前途,盲目的扩大企业的规模和数量,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把握,致使发展一段时间后,大量产品积压,市场行情疲软,企业管理失败。有些企业制定了宏伟的战略目标,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现状和潜力,最终导致经营失败。因此,企业要把经营的眼光放的更加的长远,不能只是考虑眼前的利益,就盲目的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要深入分析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体制改革方向,顺应时代的发展,切忌盲目的将蛋糕做大做高,要将蛋糕做实做细,以免到最后千疮百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2.完善企业决策机制
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头衔层出不穷,人们对很多企业单位也开始关注,并且,从这些优秀的企业家身上学习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这些企业家影响了一代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的员工也开始对领导者盲目的崇拜,其一言一行都对员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领导者指定出的企业发展方案很少有人去进行质疑,即使有疑问,也不会说出来。企业领导者也因此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和刚愎自用的盲目“自信”。长此发展下去,对企业的发展未来是非常危险的。
3.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
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管理制度方面并不是系统规范的,多数企业的创新程度不够,处于被动应对型的状态,面对新的问题,经营者制定出来的新策略不够完善,研究深入度不够。甚至,企业的管理者直接将很多成功的管理制度搬到自己的企业管理模式上来,但是,这种做法看似既省事又节约成本,但却忽视了对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思考,不能灵活的将其他企业的管理体制推陈出新,结合自己企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制定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系统性管理制度。
4.企业发展方向判断失误
大多数企业以自我为主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直接导致企业的发展方向判断错误,仍然在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市场拓展,这种企业导向直接导致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不能顺应市场的发展形势,继而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利润水平低。
5.员工企业文化培养工作欠缺
很多企业都在抱怨,现今的员工流动性太大,造成人事管理部门任务量非常沉重,很多企业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工资太低火车是福利待遇不够完善,其实,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只是从员工业务能力上进行培养,而忽视了员工的企业文化培养,使得现在的员工根本没有要与企业共存亡的意识,很多小公司只是被员工作为能力训练的场所,等时机成熟,肯定会去大型企业面试,工作。
二、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的措施分析
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的协调配合,既需要宏观上的把控与调整,也需要微观上的重视与执行。对于如何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吸引、培养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注重企业文化建立
无论是何种企业类型,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都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需。对于一个综合性的企业而言,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所谓经营管理人才,指的就是具有一定的经营或者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这种人才的价值并不是体现为一种简单重复机械性的劳动,而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为企业获得更多的价值。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我们认为通常包括两个最为主要的类型。首先就是专门从事经营工作的人才,也就是具有一定的经营知识和经营技能,这种人才的特征是个体才能出众,能够通过发挥个体价值创造财富。另一种是经营管理过程控制的人才,这种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统筹全局的能力,有较强的过程控制能力,协调企业的整体发展与员工个人才能的发挥创造之间的关系。这种人才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型人才。要建立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并非易事,它要求企业要积极的创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工作氛围,让员工感受到在企业中工作并不是简单的体现使用价值,更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优秀特色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打造一个成功企业必不可少的利器。其次就是企业的薪酬管理机制,这是员工进行工作追求的最实际的目的,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机制,能够最大程度的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帮助员工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激发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这是稳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必须重视的问题。现在的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往往遵循原有的思维模式,过分的注重应聘人员的仪表、谈吐和文化程度,而忽视了一些内在的优秀品质。因此,企业在进行人才的任用时,要突破以往只注重仪表装束、处世态度和经验学历等方面的要求,要大胆任用那些有特定技能的人才,甚至有一些缺点的人才。完备一套特定的人才选拔机制,采用公开考评等竞选方式,杜绝靠关系进公司的现象。
2.构建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
古语有,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同样适用,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使得传统的人治模式下的企业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确立规章制度在维持企业整体运转中的重要价值和必要性。所谓规章制度,指的就是用文字形式对各项劳动操作管理工作的行为规范所做出的规定。只有明确的经营管理制度,才能使围绕经营管理活动这一主体的其他各项活动能够有明确的依据和明确的核心服务对象,各项工作的开展有规章制度可循,整体工作的运行呈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没有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就没有科学的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更不会有高效规范的现代企业,我们应该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积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带动企业的高效发展。
3.做好企业战略发展
企业战略目标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战略思维的建立是企业进行创新管理的核心。面对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要使企业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处于优胜地位,这就要求企业做好战略创新工作,着眼于全球竞争,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制定完善的长期战略目标,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跟踪、预测市场需求,满足顾客需要,利用畅销产品来获得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断进行企业运转形式以及竞争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
4.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7-0080-05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国的旅游业已逐渐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发展的空间是不可限量的。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行,更为北京的旅游市场带来无限的生机,这次奥运会的举办,对北京的旅游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成功地实施电子商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是由于旅游是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服务的跨地区乃至于跨国家的复杂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相互的沟通和业务的往来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传统的沟通方式成本较高,利用电子商务方式在旅行社、酒店和景点以及游客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沟通和业务处理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和扩大业务,从而提高赢利能力。那么北京的旅游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建设持什么样的态度,已经建立电子商务的旅游企业的现状如何,实施电子商务是否能真正扩大旅游企业的收益以及旅游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人才。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对北京的162家旅游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又与一些旅游企业进行了座谈,进一步了解他们对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的看法。
一、对北京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调查结果
通过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北京市的162家旅游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本的分布情况如图1、图2和图3。
被调查的旅游企业中利用门户网站下的旅游板块来宣传自己的占36%,借助企业中介平台来宣传自己的占22%,借助政府中介平台来宣传自己的占8%,自己建立网站的旅游企业占13%,没有利用网络来宣传自己的旅游企业占21%。在利用网络进行宣传的旅游企业中有51%的企业介绍了具体的服务、有34%的企业具有预订等功能,而其他的旅游企业只有一些照片和简单介绍。
调查样本中,旅游企业之间结算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如图4所示,旅游企业与客人之间结算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如图5所示。
在宣传方面,有21%的旅游企业做过电视广告,有66%的旅游企业利用报刊做过广告,有36%的旅游企业利用网络做过广告。对利用网络宣传的旅游企业中,每天都对网页进行更新的企业有20%,每周更新一次的企业有23%,每半个月更新一次的企业有14%,每月更新一次的企业有17%,每季度更新一次的企业有19%,每半年更新一次的企业有4%,每一年以上更新一次的企业有3%。
旅游企业的员工与客户进行沟通的方式如图6所示。
在被调查的旅游企业中,已设置了电子商务管理部门的有41%,现在没有设置该部门但准备设置的有37%,现在没有也没打算设置此部门的有22%。在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方面,认为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的有58%,认为能扩大业务影响的有62%,认为方便了企业经营的有55%,认为改进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有26%,认为加强企业之间合作的有39%,认为扩展消费群体的有42%,认为可以改善客户服务的有13%;认为电子商务对本企业原有管理模式有很大影响的占31%,认为影响不大的占6l%,认为没有影响的占8%。
在旅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所获得的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中,电子商务收益占10%以下的企业有41%,占10%-20%的企业有21%,占20%-30%的企业有18%,占30%-40%的企业有11%,占40%-50%的企业有7%,占50%以上的企业有2%。在旅游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方面,认为企业很需要电子商务人才占53%,认为可以考虑的占40%,认为不需要的占7%;大多数旅游企业认为需要电子商务规划、网站设计、日常维护和能够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开展旅游业务的人才。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这次调查的旅游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占调查总数的73%,其中股份制企业和私有企业占50%以上。从这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旅游企业是通过门户网站下的旅游板块或借助企业中介平台来宣传自己。自己建立网站的只占13%,这个数字虽然不高但与全国拥有独立网站的旅行社占总数的2%和酒店与景区拥有独立网站的企业各占总数的1%相比还是提高了不少。这说明北京的旅游电子商务基础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有87%的旅游企业没有自己的网站又说明北京地区旅游企业中存在许多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和专业人员都比较匮乏,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把这部分业务外包出去。但在与旅游企业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一个度假型酒店将本企业的网络宣传外包给某网站后,想通过该网站推广一个活动。由于自己不能直接更新,当网页内容需要改变时要经过该网站的层层审批,通常要一周后才能到业务人员手里。而旅游的特点是变化大,创新性强,再加上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如此长的响应时间,往往会错失良机。
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多数旅游企业之间的结算还是到银行直接办理和采用电汇或信汇等传统手段,而利用网络银行进行结算的只占17%,在客户与旅游企业的结算中,多数还是采用现金付账或信用卡付账,而利用网络银行付账的只占14%,这反映了旅游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电子支付应用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用电子支付平台的旅游企业还比较少,许多旅游企业的网页还只停留在介绍本企业的情况,没有网上预订和网上支付的功能,离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宣传方面,多数企业还是采用报纸杂志和电视来作广告,采用网络来作广告的只占36%,这是由于许多旅游企业对网络广告的认知度不高。另外,在网页更新周期的问题上,有43%的旅游企业能够做到一周内更新一次以上,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已设置专人管理的旅游企业一般对网页的更新都比较及时,而没有专人管理的旅游企业一般网页更新周期都比较长,有的单位甚至一年以上才更新一次,这种网页形同虚设,可以设想一下,有哪个客户愿意面对一张不变化的脸。在与客户的沟通上,大多数业务人员还是采用电话和传真以及人工等传统方 式,利用网络进行沟通的只占19%。这也反映了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还处在一个低水平的阶段。
旅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所取得的收益在总收益中占30%以下的企业比较多,超过50%以上的企业很少,只有2%。这个结果说明了旅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赢利能力还很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旅游网站的功能比较单一,没有开展网络营销,对网络营销的手段了解不多,降低了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赢利能力。
许多旅游企业从业人员认为电子商务能够提高企业知名度和扩大业务影响,而对能够改进企业管理模式、促进供应联盟、改善对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企业对这方面的培训力度还很不够。对于人才需求,多数企业认为需要电子商务人才。对这类人才的要求是懂电子商务规划、网站设计、会日常维护并能够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开展旅游业务的人员,尤其是对既懂旅游业务又能利用电子商务手段的复合型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比较大。
下面利用SWOT矩阵的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北京地区旅游电子商务的优势和所面临的挑战(如表1)。从SWOT矩阵分析图可以看出,北京地区应用旅游电子商务的优势和机会一方面是旅游企业的外部环境比较优越,如北京宽带网比较发达,上网人数多且受教育程度高,对利用电子商务开展旅游业务比较认同,各高校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人才充足;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环境比较到位,如许多旅游企业已经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开始尝试利用电子商务开展旅游业务,旅游企业越来越重视建立电子商务的管理部门同时也注重招聘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而北京地区应用旅游电子商务的威胁和劣势主要是中小旅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困难,网络营销手段单一使得旅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赢利的能力低下,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电子商务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网络支付平台的应用不够,相关的旅游电子商务法规还很不健全,政府对旅游电子商务活动监管的力度还很不到位。因此,除了政府加快制定旅游电子商务法规和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活动监管力度以及加强网络支付平台的利用外,注重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旅游电子商务的认识、开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旅游企业服务以及掌握网络营销手段提高赢利能力是对开展北京地区旅游电子商务活动的关键。
三、对北京地区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思考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企业虽然已经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但整体应用的水平较低,尤其是在利用网络营销方面的差距使得旅游企业的赢利能力不佳。因此,我们认为北京旅游企业在应用旅游电子商务方面,应多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认识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认为电子商务只是提高企业知名度和扩大业务影响以及方便企业经营,而对改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改善客户服务以及业务创新认识不足。这种认识严重地阻碍了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是靠广大的旅游从业人员来实现,他们的认识直接影响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的成败。因此,旅游企业应加大对本企业各层次人员的电子商务培训。使企业的员工从传统的商务模式逐步向电子商务模式转变,培养他们能充分利用新技术所提供的新促销工具达到销售环节最少化,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个性需求,以最佳成本和最佳方式为游客提供服务,建立以游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不断利用新技术进行业务创新,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二)开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目前,中小旅游企业比较多,使得旅游市场呈现“小、弱、散、差”的现状。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利用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将这些中小旅游企业整合起来,规范管理,统一销售,把他们之间的恶性竞争转变为“多赢”的供应联盟。为了实现这个愿景,就需要开发适合旅游业务的电子商务平台,旅游业务与其他行业的业务差异性比较大,旅游业务主要是提供服务,服务的对象是人,这个平台一方面通过城市地图以及模糊综合查询系统向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诸多方面的服务来满足民众个性化消费要求,另一方面要为旅游企业提供网络宣传、网上促销、网上预订、网上结算、旅游业务创新和专业的查询系统。因此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是将供求双方的需求进行匹配的信息平台,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对旅游的不同需求。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开发思想,例如采用SOA应用集成框架、基于XML的数据表示和组件的开发方法;另一方面,要拥有一支既熟悉旅游业务又掌握电子商务技能的团队。由他们来对网站进行日常维护,才能更贴近旅游。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应包括旅游企业之间的业务(B2B)和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的业务(B2C)以及游客与游客之间的论坛。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景点或酒店的场景作成三维立体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其特点,引起客户的兴趣,激发他们去亲身体验。总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应突出旅游业务的特点,面向中、小旅游企业,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提高客户响应速度和旅游业务的创新能力。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小旅游企业加盟,使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更上一层楼。
(三)掌握网络营销手段
这次调查反映出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的应用上,手段比较落后,在建立网站的旅游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只建立了企业网站,而很少利用网络营销手段。尽管企业网站的建立是网络营销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只建立网站而不利用网络营销手段来推广网站,则会导致很少有用户浏览和使用,那么这个企业网站也就成了摆设。因此利用网络营销手段帮助旅游企业快速地推广其网站,扩大旅游企业的知名度,提高网站的点击率,进而提高利用电子商务的赢利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旅游企业可以利用搜索引擎优化、网站资源合作、许可Email营销、博客营销等网络营销手段开展旅游网站的推广和旅游业务的拓展。例如,博客能满足人们对个性化旅游信息的需求,通过博客不但可以对某个旅游景区或某家酒店进行评价,而且还可以在博主的主持下一起讨论旅游线路的设计。在博客中,对某景区的美景进行描写或对某酒店的住店感受进行表达并附有图片的文章都会引起网民的极大兴趣,促使他们去亲身体验,进而达到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的营销目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北京地区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已初具规模,无论是触网的旅游企业数量还是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在国内都居领先地位,这为北京开展旅游电子商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网上促销、网上预订、网上结算,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旅游业务的创新对许多旅游企业来说还比较陌生,许多旅游企业对网上直接与游客互动的效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体验。即使已涉足网络营销的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所做的准备和相应的调整也不够完善。又例如,北京的中小旅游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制约,需要一个适合旅游业务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商,而能够实现整合旅游资源的这种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平台还有待开发和完善。
一、大都市购物中心业态经营企业的发展态势分析
购物中心业态自从上世纪的96年8月出现在广州,经过了二十来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大都市商业发展得最好的业态,经营的商业企业也都成为引领市场的领军企业。如最先出现在中国的购物中心广州市天河城广场,通过连锁发展快速扩张了6家门店,已成为广州商业的重要代表和靓丽的“名片”。综观商业市场,一些老商圈为了提升经营的水平,大都将一些老百货店改造成为购物中心,形成“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化”的市场现象。如广州市最老牌商圈之一北京路商圈,原来引领市场的是广百百货的母店和百年老店新大新百货店,相继都进行了购物中心业态的升级改造,使得老百货店焕发新的生机。另有一些老商圈还主要通过新建大型的购物中心,起到充实市场、引领和提升市场影响力的作用,如同样是北京路商圈,2008年新开业的天河城购物中心,大大提升了当地市场的现代感和时尚性。再综观市场的另一方面,一些新崛起的商圈,无不是通过大力发展购物中心业态,起到引领市场,形成商业的集群效应,快速形成了新的商圈。如广州市天河路商圈,二十年前是一片菜田,二十年后成为中国最好的商圈,已经形成拥有太古汇、正佳物广场、万菱汇、时尚天河、天环广场、维多利广场、时代广场、天娱广场等多家购物中心企业集聚经营的“超大型商圈”,成为名副其实的“购物天堂”。再有就是广州市的万博商圈、珠江新城商圈、白云新城商圈等无不是购物中心企业在起到核心引领的作用。最后,根据广州商业总会的《2015广州零售业发展报告》,当年有7家百货企业入围零售30强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3.3%,这些企业包括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天河城百货有限公司、广州友谊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摩登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广州王府井百货有限公司、广州市新光百货有限公司,基本上是以购物中心为主要业态的企业。故此,可以总结出购物中心经营企业在市场中都是起到核心引领作用的第一方面发展态势。
第二方面的态势,就是要注意到市场竞争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各地商圈都以购物中心为核心企业,再加上购物中心企业起到了很好的商业聚合集群引领作用,所以,商业竞争在转化为商圈之间的竞争的同时,要意识到商圈之间的竞争博弈,更多的是体现在经营购物中心企业之间以及商圈整体吸引力的竞争。
分析购物中心经营企业未来发展,应当从其市场竞争力入手。购物中心经营企业借助引进多种业态的经营者形成强大的“复合功能”,成为其强大的、其他单体店无法企及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复合功能”能保障“货币成本”合理下,节省顾客的体力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再加上购物中心拥有良好的经营环境,经营的定位符合顾客的追求,又能通过经营创新,提供更多的体验感受的功能利益,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可以预见,在将来较长的时间内她都将成为市场发展最好的业态。而按照西方零售业态发展的循环理论中的“生命周期理论”,购物中心在大都市中正处于成长期后期,即加速发展阶段的后期,这也决定着购物中心业态经营企业未来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大都市购物中心业态经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策略思考
1.结合企业所处商圈的生命周期采用不同的战略策略
由于处在比较成熟的一些老商圈中的企业,与处于一些新商圈中的企业,面对的市场条件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应当各自采取合适的战略策略。
(1)处于成熟老商圈的经营购物中心业态企业。应当做到:①成为当地商圈领军企业的战略定位。正如前文提到的,无论是百货店改造成或者新建成的购物中心企业,都要成为当地商圈现代和时尚的补充,成为引领现代时尚消费的领军企业,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这也正是经营购物中心企业的市场所在。②承继一些好的传统特色的经营策略。成熟的老商圈,具有历史沉淀下来的独特的东西,许多成为大家记忆的“符号”,如一些“老字号”门店的经营,这些也成为大家习惯到该商圈的原因。特别是商业文化的沉淀是别的商圈难于复制的。如广州市北京路商圈、上下九商圈积累的“广府文化”,就具有难于复制的独特性。而“身处”于该商圈中的购物中心企业在经营功能搭配上,就要注意多结合引进一些老字号来经营或提供更多的这方面的体验,如老字号的门店、餐饮、文化、“绝活”等。
(2)处于新开发商圈的购物中心企业。①要成为商圈吸引顾客的“磁石点”的战略定位。具体来说,如果是处于发展已经有一定时间的新商圈,购物中心企业要成为该商圈“注目”的对象,应当成为当地商圈“复合功能”的充实者。因为当地商圈所缺乏的“功能服务”,也正是企业服务的市场所在。如广州市天河路商圈的后来者“太古汇”和“天环广场”购物中心,就很好地填补了天河路商圈高端经营不足的“短板”,成为高端消费的“崇尚之地”;如果是处于一个全新的商圈,应当注意在满足所服务商圈的一般需求以外,可以考虑形成有别于其他商圈的一些吸引力。如在功能组合上、在建筑上、在经营环境、再经营服务上等等方面,成为增强商圈吸引力,阻隔或减少顾客消费外流的重要手段。同时,要强化自身经营,起到吸引其他业态聚合,形成较好的商业集群化经营。如新的广州的白云新城商圈、万博商圈、萝岗商圈等的多家购物中心经营企业,就是通过认真的经营定位,形成能吸引住当地顾客群的经营引力,阻隔或减少顾客到市中心商圈消费的消费流失。②注意商圈的经营定位的战略。在城市发展中,当地政府会对商圈规划为不同层面来定位发展,包括都市型商圈、区域型商圈、社区型商圈等层面。不同定位的商圈,对商圈内购物中心企业经营的要求就会有明显的不同要求。如广州市天河路商圈,经过短短二十来年新开发发展而成,该商圈就在“广州市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被定位为都市型商圈,而且将作为广州市的商业“名片”,打造成为能与世界一流商圈媲美的国际性商圈,为此,各家购物中心企业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自己的经营定位,在商品品牌结构组合、经营环境和经营服务等等方面都要符合定位要求。再比如近年发展比较快的社区型商圈中的购物中心企业,就是要注意,应当以“高品质服务社区顾客群”为定位,开展自身的经营。
2.新设购物中心企业必须具有一定“体量”的战略
具有一定的体量,才能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的“可塑性”,形成更强的功能组合。再以地处于广州市天河路商圈的正佳广场购物中心为例,她的发展可谓是可圈可点。虽然比天河城购物中心慢成立8年,但已经一跃成为广州市经营业绩最好的购物中心企业。究其因,其中正佳广场购物中心的体量是天河城的2.7倍,吸引的商家无疑是更多,功能更加全面。如近年投资6.8亿元,腾出5.8万平米建筑面积引入室内海洋馆项目,2016年1月试业就带来了全新商业景象。正佳还围绕“体验式主题购物乐园”的经营定位,将购物与体验相结合,开展多项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需要场地条件的。
3.必须是具有一定的“个性”特色的经营策略
每家购物中心都是“企业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性格、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所以,各家购物中心企业要走自己的道路,不能照搬照套,而是要有自己“魅力”。所以,在打造上就应该有自己的功能组合,自己的“亮点”。特别是地处于同一商圈往往有多家的购物中心,更是要通过企业的错位经营,形成商圈的功能互补的集群效应,促进商圈的发展。
4.不断创新企业的发展经营策略
应当紧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调整自身企业经营。具体包括:(1)加大体验感受服务吸引顾客;(2)融入商业文化经营;(3)线上线下融合发展;(4)促成智慧型商业发展,将科技与商业经营结合。实现场景化经营、拟人化经营等等创新经营。
一、“实现毛利目标下的商品价格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毛利是商品进销之间的差价,在商品进价已定下完全取决于商品的销售价格,毛利管理的核心与关键是要确定合适的商品销售价格。要确定合适的商品销售价格,必须厘清确定合适价格的思路。连锁企业实现的毛利,是实现利润的基础,由于固定费用不变,所以,毛利可以说相当于是利润。而连锁企业每一时期的经营,都会制定相应的经营目标来作为该经营期经营努力的方向,而经营目标最直接的要求就是实现目标的利润额指标,那么,按照“毛利相当于利润”基本思路,实际上就是要实现一定的目标毛利额。
要实现目标毛利额,依据毛利额=毛利率×销售额,可以知道,就是要实现两个因素,“目标综合毛利率”和“目标销售额”。由于一家连锁门店的经营在其他条件没有大的变动情况下,销售额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所以,可以参照以往经营周期的销售额,或者参照对等条件的其他连锁企业门店,可以相当准确的估计得到这一指标。那么,问题的根源和关键变成就是要实现一定的目标综合毛利率了。
要实现目标的综合毛利率,根据综合毛利率加权计算的要求,是要依靠合适的各大类商品结构和对应合适的各大类商品毛利率来实现的。而在各大类商品的销售结构比例比较容易估计确定下来的情况下,对应的各大类商品的毛利率也就可以比较有把握地通过比算确定下来了,换言之,可以是这样的思路,即将要实现的目标综合毛利率,转化为要实现的目标大类商品销售结构和目标大类商品的大类商品毛利率。同样道理,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要实现“目标大类毛利率”,需要依靠合适的大类内中类商品的销售结构和种类商品的销售毛利率;类推实现中类毛利率要依靠小类,最后小类要依靠各种商品销售结构和对应的各种商品的毛利率,这样,就可以最终得出各种商品的合适的毛利率水平了。最后,要认识的是由于每一种进回来的商品的进价是已经确定的,所以,各种商品毛利率水平的实现,靠的是各种商品合适的销售价格了。
总结以上思路,可以得出的是,连锁企业正是通过合适的各种商品售价和商品比例结构,实现了各小类、中类和大类商品的“目标类别毛利率”,也正是实现了“目标类别毛利率”和分类别商品比例结构,从而实现了“目标综合毛利率”。所以,毛利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最终可以认识到是要确定合适的商品售价。这样,为便于管理运用,就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建立通用化的模型,即建立常用的能实现毛利目标的商品价格模型,按该模型确定商品的销售价格。
二、“实现毛利目标下的商品价格模型”的构建
1.“实现毛利目标下的商品价格模型”构建的具体思路
销售额乘以毛利率就是毛利额。可以倒过来进行思考,如果目标毛利额确定下来后,在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销售额下,就可以求出预计的综合毛利率了。
大家都很清楚,综合毛利率是一种加权平均值,可以说是受到具体的每一种商品销售价格的影响。正如“牵一发动全身”的说辞。一类商品中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可能会引发该类商品的毛利率的变动,包括从小类到中类到大类商品跟着变,以致引发该门店综合毛利率水平的变动。
倒过来思考,如果要实现一定水平下的综合毛利率,或者说要在一定经营期得到该毛利率,那就要求是按照一定比例结构的大类商品的销售额,以及各大类商品对应的毛利率加权平均才能得出的。而可喜的是正是可以凭借行业的经验和自己连锁企业经营的情况,确定好各大类商品销售的比例结构,从而测算出各大类商品的毛利率。按同样道理可以求出大类内各中类、小类以及各种商品的毛利率。
总结思路就是从总的综合毛利率分解到部门(或大类)、类别(中类、小类)、再到具体商品,求出具体商品的毛利率。然后通过进价加成定价法求出商品的销售价格。
2.建立毛利目标模型的步骤
(1)拟订目标综合毛利率(TM)
目标综合毛利率的拟定需要通过一定步骤的过程来完成,具体包括如下2个方面。
①计算确定销售利润率
依从前面的分析思路,连锁企业每一个经营周期都在为实现目标利润努力,这一目标还经常用销售利润率(常简称为利润率)指标来体现。基本计算公式为:销售利润率=(利润额/销售额)×100%。
可见,在经营期的销售额能比较准确确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目标利润额,就是要实现目标的销售利润率。
下面假设一个例子,假设大金门店6月份的目标利润是30万元,根据以往的销售平均值估计当月的N售额是150万元,求销售利润率。
解:销售利润率=(利润额/销售额)×100%=(30/150)×100%=20%
从这个例子,可以得出,大金门店6月份在正常销售下要实现利润率为20%的目标。
②确定目标综合毛利率
前面也分析了“毛利就是利润”的观点,实际上也是如此的。利润额与毛利额直接相关,按照利润的计算,两者的关系式:利润额=总毛利额-固定费用,把公式两边同除以“总销售额”,可以得出:利润额/总销售额=[(总毛利额-固定费用)/总销售额]×100%;再得出:销售利润率=总毛利率-固定费用率,进一步可以得出:总毛利率(TM)=销售利润率+固定费用率。
这里还要对计算作进一步的说明:a.“销售利润率”水平是有一定的行业性的,连锁企业一般不可能得到高出行业很高的水平,所以,可以参照行业的水平和连锁企业自身的条件,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b.固定费用率的确定。由于连锁企业门店的销售额是可以预测的,而且是可以做到比较准确的,所以,可以很方便和比较准确地利用“预计的当期销售额”来计算得出。
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鸿程超市每月预估可以达成销售额250万元,而每月需支出费用50万元。该超市拟订的销售利润率为23%,求综合毛利率。
解:固定费用率=(固定费用/销售额)×100%=(50/250)×100%=20%
则综合毛利率=销售利润率+固定费用率=23+20%=43%,即该超市要以整个门店的综合毛利率水平为43%作为目标。
(2)确定各大商品的结构比例
了解同行业企业可以参照的各类商品的结构比例,再结合自身连锁企业的理解,确定出各类商品的经营结构。
(3)通过比算确定出各大类商品的毛利率
正如在前面学习中所认识的,综合毛利率是由一定经营结构的商品和对应的毛利率水平加权得出的,既然各类商品的结构可以比较明确的定下来,再加上企业在经营中对各类商品的毛利率水平的“水平带”的认识,就能比较容易地比算出合适的“各类商品目标毛利率”水平了。
假设,连锁企业经营的商品类别有A、B、C、D、E、F、G类商品,则可以依据下面加权公式比算得出各类商品毛利率水平。
TM=(Ma×Ra+Mb×Rb+Mc×Rc+Md×Rd+Me×Re+Mf×Rf+Mg×Rg)
其中,Ma为A类商品毛利率,Ra为A类商品所占该所有类的比例,其余类推。
例:某门店经营的商品类别根据行业和自身门店经营,确定结构比为:肉果蔬大类占20%、食品大类占30%、百货大类占50%;各大类商品的毛利率初定为10%、10%、20%。
解:综合毛利率=TM=(Ma×Ra+Mb×Rb+Mc×Rc)=20%×10%+30%×10%+50%×20%=15%,可以列表进行计算。
假设目标综合毛利率定为15%,则按照该设定;如果是要高(或低),则要适度提升(或降低)某一类或两类或三类的毛利率,再重新测算出能相符为准。
(4)按照同样方法确定各大类商品内部各中类商品的毛利率。
(5)按照同样方法确定各小类、各小类内部各种商品的毛利率。
(6)最后求出各种商品的售价,建立商品销售价格模型。
1.2税收筹划税收筹划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财务人员价值创造的体现。不同的财务处理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税负,税收是产生于生产经营等业务环节,但反映和体现于财务环节的,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业务处理方式进行规划和指导,可以有效地节约税收,降低企业的税负,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这是价值创造的重要体现。
1.3决策支持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涉及到的信息和数据量非常大,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离不开信息和数据的支持。财务人员是企业信息的汇集和提供者,其能够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信息支持,从而有利于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例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发生大量的数据,尤其是表现企业运行及盈利状况的财务数据,包括资金运转情况、资产负债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这些信息都需要财务人员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及时地提供给企业的决策层。因此,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使得企业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是财务人员价值创造的重要体现。
2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作用的对策建议
2.1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强化财务人员成本控制意识
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盈利空间的大小以及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人员最重要的职责,企业要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强化财务人员成本控制意识。
2.1.1做好成本预算的控制财务人员要做好成本预算的控制,充分发挥其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首先,财务人员要对企业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企业目标利润为中心,科学地编制涵盖企业主要发展指标的财务预算,为成本控制工作提供依据;其次,财务人员要严格按照预算目标,对预算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偏离预算指标的原因;另外,财务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优势,对各个部门和环节中偏离成本预算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成本控制的改进方法。
2.1.2做好资金管理工作资金管理工作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人员一定要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搞好筹融资工作,制定合理的资金计划,从而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首先,财务人员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原则,结合企业整体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并对资金成本、时间价值、机会成本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搞好企业筹融资工作,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财务人员要制定合理的资金计划。财务人员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对各个环节的资金需求量、资金周转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资金计划,从而在保证资金畅通流动的前提下,实现企业资金使用成本的最小化。
2.1.3规避税收风险税收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人员一定要做好税收筹划工作,有效地规避税收风险。财务人员要对结合产生税收的各个业务环节,并对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进行研究,从而为企业量身打造科学的纳税筹划计划,降低企业的税负,提升企业的盈利空间。
2.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2.2.1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现财会制度规范化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企业的财务部门要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企业要制定规范化的财会制度,对财务人员的职责、权力等予以明晰,并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开展财会工作,只有这样,财务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2.2.2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做好职业道德建设企业领导要提高对财务人员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财务人员的日常培训和学习,从而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做好职业道德建设。首先,企业财务人员不仅仅要精通财会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要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进行充分的熟悉和掌握,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其次,企业要做好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财务人员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职业准则进行学习,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为企业财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2.3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决策支持作用企业要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使得财务人员掌握的信息数据和分析的结果都能及时地传输给企业决策层,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企业财务人员要转变过去仅仅对内部信息进行处理的方法,加强对企业外部有用信息的搜集整理,主动地对市场进行研究,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预算和评估;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编制企业财务报表,对各项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地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反映给企业决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