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

时间:2023-07-25 09:25: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生教学实践

篇1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要向学生讲授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特别在许多课文的讲解后要求学生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忆,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阅读学法的指导,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阅读方法指导,使他们不仅在教师的指导下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讲授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并设计一些阅读训练,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在读中求知、感悟。

三、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不管学习什么知识,沟通与交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这种沟通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甚至也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比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们在同一个年龄段,有着接近的审美情调与欣赏能力,所以可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将班里的同学进行分组,让各个组去搜集和整理他们认为优秀的篇章和读物。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要充分关注学生对每篇文章阅读后的感觉,及时纠正学生理解的偏差,适时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是有声的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才能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通过朗读,能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我还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语文语感,也使他们初步体会了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特殊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我要求学生背诵,让他们达到铭记在心、出口成章的境界。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2

学好数学对于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克服的。一是教学形式较为枯燥单一,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二是无法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三是只注重课堂的环节,对课前、课后的环节不够关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建议。

一、课堂形式多样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互动。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将课堂形式多样化。例如,在讲授图形割补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过程,让学生在脑中形成思维过程,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高年级中的质数、合数等概念,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教具演示,使学生能更容易理解,这样才能使他们更愿意主动投入数学学习中。

二、数学生活化,激发学生潜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应用。要将生活的元素融入数学的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切实地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及重要性,从而学会思考,引发学习兴趣。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例如,可以和学生交流每个月家里的用水情况,让学生思考把1t水放在正方体中大约有多少。进而引导,一个边长是1m的正方体池子能放满1t水,那么,按照一定的流速要流多久能流完?有实际中的问题引入,教会他们学会观察生活,引发他们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思考习惯,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潜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中,对于一道题,往往有不一样的解题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研究性的课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讨论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例如,有两处可以买苹果。A处3元一斤,买超过五斤,立减5元。B处2.5元一斤。问哪里卖得比较合算?这样的讨论型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研究兴趣,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

如上所述,小学是开发潜力的好时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注重教学实践,不断探索策略,寻找最好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数字中尽情驰骋。

参考文献:

篇3

一年级上下册语文书中的生字,平舌音的字有三十四个,翘舌音的字有八十六个。相比之下,平舌音的字少,易记。我就在识字教学中,强调学生按顺序学一个记一个。为使学生记忆牢固,我帮学生按顺序把三个或四个平舌音组合到一起记,如:“三四左足”“字在扫做”等。

在记这些平舌音的字时,还有同音字、形近字存在,学生通过比较组词,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区别,加深了印象,增强了记忆。

二、比较辨形

在平、翘舌音的字中,学生最容易读错的是一些声母相对(如“z”和“zh”)的字音。如“竹”读成“足”,“扫”读成“少”。在教学中,我自编儿歌,先教学生读好“像把椅h、h、h”,在学生认准“z、c、s”三个声母的前提下,进一步引导学生推导“z、c、s加把椅子zh、ch、sh”,这样学生就自然能区分平舌音“z、c、s”与翘舌音“zh、ch、sh”在形体上的不同之处了。

三、演示辨音

对于入学不到一个月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既难学又枯燥,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讲故事、编儿歌,使他们愉快地接受知识。对平、翘舌音的区别,教师不可能跟孩子们讲述太多的发音方法,只能自己反复演示,先带学生读好平舌音“z、c、s”,然后,自己通过手势,教学生把舌头向上翘起,反复练习翘舌音“zh、ch、sh”,并用做游戏的形式,对比读好平、翘舌音。

篇4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力做到求使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来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而数学应用题的数量往往呈现出一种相对关系,搞清这种对立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例如:钻井队钻一眼深井,3天钻了27米,照这样的速度,12天可以钻多少米?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数量间的对应关系:3天――27米,12天――?米。在从对应关系中可以得出两条解题思路:(1)先求出1天钻多少米,即可求出12天钻多少米(27÷3×12=108米);(2)从同类量的倍数关系中求解,在工作效率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求出时间的倍数,再求3天钻27米的几倍是多少,即27×(12÷3)=108米。这样既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实践和发展的机会,从而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数学活动中,更加完善自身的数学素质。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规律

探究、交流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帮助学生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掌握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理解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三 深化应用,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这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步骤,会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并不是最终教学目的,而是通过所学有代表性的应用题达到使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加强数学题中关键字词句的归纳与理解。笔者从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发现,数学问题中有很多常用字、词、句学生很难理解。尤其在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课上还没有学习这些字词句的时候,数学题中就已经出现了。而且这些字词句在数学学习中、课本上、自主学数学上、测试卷中会反复出现。笔者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常见字词句的认识和理解,增加学生识字量,克服学生因不识字而造成读题难的问题。

1.仔细审定问题情境,合作交流寻求解题策略

解答练习题时要求学生首先要读题、审题,弄清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数量关系。没有理解题意时要反复去读题,把题中信息和问题相连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低年级数学问题中都是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题目上做记号,指导他们把题目上的信息、关键词圈出来,使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题目上的信息和关键词圈出来,学生自然回答求总数用加法。例:女生38人,男生24人,求一共多少人?女生人数+男生人数=总人数,算式自然就列对了。

2.呈现多样化的练习,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检验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二是数学能力和利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复杂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练习中,练习的安排应该是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到灵活,呈现方式多样化,体现层次性。对于小学阶段有现实背景的应用性问题比较多。教师要让学生善于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把一个个实际问题转换成为数学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

篇5

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数学知识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够发挥其实际的作用。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使得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实际的数学问题。作为数学教师要让学生们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养成在生活中思考数学问题的习惯,让他们对数学学习有着经验的积累,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要符合小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特征,同时也要符合我国的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小学生在生活中缺乏经验,但也是处于储备知识的阶段,包括其对日常生活的积累。对于教学实践来说,知识经验更有利于教学实践的实施,在教学实践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要做到教学的直观性,将抽象、逻辑的数学知识以适当的形式转换为学生的可接受形式,同时要注重对生活问题的提炼,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新的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过程

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实现生活化就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将理性的知识设计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魅力。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问题的趣味,使学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应该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的学习环境,让生活融入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教学方法的生活化要以直观、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由于数学知识是抽象、理性的概念,教学方法要以学生可接受的形式教出来。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思维处在直觉思维发展阶段,教师要以平实、直观的生活语言,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数学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就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评价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同时还要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掌握学生解决生活数学的能力。教师在实行评价时,要改进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

三、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一是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应该以生活情境作为引入数学知识的基础,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常识和事物经验入手,要让学生熟悉生活情境,就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身边的事物现象会有很多,因此,数学情境的创设内容也会更加的丰富,教师就要将所熟知的现象引入课堂中,一旦创设的内容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们就会结合已学习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实结合起来,然后在课堂情境中各抒己见,通过引入学生对情境的讨论,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就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也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教师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生动而又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熟悉的现象具备的生活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存在于生活实际的每一处,因此,能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更有利于人们体会到生活的真正乐趣。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生活化的数学问题的练习,培养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生活中,数学与我们周边的生活有着实际的联系,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是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使学生们具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数学教师就是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总结数学问题,将这些问题引入课堂,让数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李小鸽.小学数学教学应与生活相结合[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2).

篇6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不再按教材内容去讲解,而是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时间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与宽,并求出面积,再到磁转店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磁转,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求出面积,最后算一算家里客厅铺这样的磁转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样,让学生把课内外知识紧紧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有利工具,进而提高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是实现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

2.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密切的关注,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长点和起步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有些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教材第十一册《利息》,利息的计算公式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囿于公式的推导与应用,而忽视其数学原理的探究。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先利用身边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3.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工作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反馈和评价。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并非要达到严格意义上一致。它的开展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实现学生由经验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能力的转变,最终再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1.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

数学学科讲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应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

2.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与活动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3.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篇7

小学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很难集中。一直以来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方面,多数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理论、列公式,学生机械地套公式、代数字,不重视学生的理解状况,不确定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科学性。新课程背景下,使学生达到理解性地学好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因此,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优化教学设计,转变教学策略、开展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知识与能力全面发展,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农村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呢?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一、认真备课,将生活化的素材导入课堂

小学生教材设计较为多样性,充满童趣,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城市化倾向:传递数学知识的地点选择上往往出现动物园、银行、超市等具有城市标志的地方;涉及电梯、斑马线、公交车等农村不具备的事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引用生活化素材时不妨采取一些贴近农村生活的实例,对素材进一步加工,重新向学生解释说明教材知识,使其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比如,在负数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见识到负数,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那么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知识生活化,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知识运用开始进行负数知识的导入,提出问题。例如,小明在小卖部要买1块钱的橡皮,但是身上没那么多钱,就向小芳借了1块钱,这时候小明就欠了小芳1块钱,这个欠的,不够的就用负数表示。通过这个生活情景的引入让学生明白负数是什么,对负数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随后再引入比较难的数学知识,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运用。

二、生活化数学例题,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例题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然而,教材的例题内容却不能与时俱进,而且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教材内容中比比皆是“黑兔白兔”“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诸如此类的经典例题,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轨,学生学起来当然感到乏味单调,不能对数学产生积极正面的情感。鉴于此,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就可以在设计例题时,做到例题设计的生活化,即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中提炼数学素材,将其运用到数学例题的设计中,如此,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研讨,学生也能由此巩固和强化所学的数学知识,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百分数”的教学设计中,“向阳客车厂原计划生产客车5000辆,实际生产5500辆。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这种百分数应用题对学生来说很陌生。我们可以设计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应用题案例,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将购物理念应用到百分比应用题的设计中,为学生创设购物环境,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播放出来,课件上播放“好消息,本店商品一律八折出售”的信息,提出问题:“老奶奶花了100元买了件外套,请你帮姥姥算一算,这件外套原价是多少元?”待学生解决后,再提问:“一家店满100减15,而另一家9折优惠,请你们帮这位老奶奶想一想哪家店更便宜?”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活跃课堂氛围,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数学的价值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数学知识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缺乏生活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陷入泥沼。数学是体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工具,要体现数学的价值就必须注重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增强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充分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并运用于生活化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实践环节:拿着提前准备好的测量工具,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新建的花坛,告诉他们:“学校时冈诨ㄌ车乃闹芎蜕厦嫫躺洗勺,并将花坛的里面填满土,请同学们帮助学校计算一下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多少方土,大家愿意吗?”来到校园里一听老师说要帮学校的忙,学生肯定会很乐意,积极性高涨。这样设计例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做例题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为学生寻找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实践中探索发现,举一反三,全面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做到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篇8

小学数学和其他人文学科比起来,显得尤为枯燥与乏味,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会组织语言,语言没有其他学科那么吸引人,导致学生严重缺乏κ学的兴趣,甚至使学生感到厌烦。然而,数学的确是一门对实际生活影响巨大的工具性学科,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之大,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数学。所以,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必须不断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时,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当下,在我国实行新课改的背景下,也对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老师把生活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学生及有关部门的大力赞赏与关注,这种教育方法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含义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1)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2)注重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加强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灵活使用能力。与此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的必要性

小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恰好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已经逐渐养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与抽象思维,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往往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加一些图片与卡通形象,学生可以通过感知的方法来对知识进行记忆理解。从这点可以看出,将生活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能够大幅度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极其相似,很多时候教材内容都是偏向于简单。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加减乘除,这些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范围很广,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要使用,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将生活与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这些知识点。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学生必须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不能只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知识的能力很强,老师要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把知识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于数学的课堂充满兴趣,拥有学习动力。

三、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措施

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不再适应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在传统教学方式的指导下,学生对于数学兴趣有所降低,和以前相比,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更严重的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已经对数学没有积极性,不愿意再去认真进行数学学习,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极大改革与创新,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将生活与数学课堂进行融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1.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小学数学老师想要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当其冲的是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革新,多加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直观,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提高知识转化率,对重难点有更好地感悟与掌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PPT等现代信息技术,把较为抽象知识的表达效果变得更直观,通过这样的表述,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促进学生思维知识网络的构建。比如,在“圆的画法”这个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动态图像在多媒体上的表现,学生能够形象感受到圆的形成过程,接着,利用多媒体进行圆的形成过程的分解图展示,学生也就能够充分掌握画圆的全部步骤并且有了深刻的印象。从这点可以看出,利用PPT进行教学过程的开展,成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充分融合,加深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小学数学知识点进行全面整理,把问题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影子,学生从中知道数学的趣味性。比如,老师进行“米、分米、毫米”的讲课时,小学数学老师完全可以使用一些应用题和填空题,对学生进行考查,如椅子的高度为100( ),一部手机的厚度为8( ),等到学生正确答题后,自然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生活融入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实现学生小学数学成绩的提高。

篇9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与实际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生活情趣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1.生活情境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在学习理论性知识时往往会感到吃力。学生对于自己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情境非常熟悉,此时可以用生活情境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这样不仅能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也能使学生更加重视数学。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内容,避免过于理论性的知识使小学生感到畏惧。与此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生活情境,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避免对小学生的天性造成压抑。生活情趣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使小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2.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生活情境的具体对策

2.1创设与小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息息相关的问题

数学与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创设数学问题时也应该从小学生的生活入手,将数学知识和小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人教版一年级《分类》这一课的教学,如果教师向小学生讲述类别这一内涵,小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类,并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分。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并通过层层诱导使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带来的图书分为一类,玩具分为一类,水果分为一类,文具分为一类,并且引导学生思考每一大类之间有什么不同,从而逐渐地使学生在脑海中确立类别这一概念。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循循诱导,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数学理论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小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数学知识。

2.2巧用游戏情境

小学生非常喜欢游戏,事实上在游戏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游戏情境,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将课堂游戏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可以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公交车”这一生活情境来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们排成队,后一个学生用手搭着前一个学生肩膀,形成一辆“公交车”,在教室中绕圈开动,其他学生则在教室里设置的一个一个站台中等待候车。公交车每到一个车站,有学生下车,也有学生上车,此时教师就会要求扮演售票员的学生计算公交车上的人数。在游戏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几轮游戏之后,学生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很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这样既不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使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能够在生活中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

2.3巧用故事情境

喜欢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蕴含在故事中,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使学生能够主动理解和思考知识,而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和领会数学知识。例如要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这个概念,教师就可以巧用教学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的情境设计教学故事:“羊村共有4块蛋糕,平均分给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懒羊羊,每只羊应该吃几块?”,学生得出结论“4÷4=1,因此每只羊应该吃1块”。教师再追问:“在前一天懒羊羊偷偷把4块蛋糕全吃掉了,那么今天每只羊应该吃几块?”,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除法式子列出来:0÷4=0,也就是每只羊都没有蛋糕吃。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而且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和过程。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例如在学习测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测量自己的课桌、椅子,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篇10

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曾有一段相声讲的是有一人与另一人打赌说自己生活中根本就应用不到数学,朋友向其提问,他都以文字作答,但最后仍是无法避免的应用数字来回答,这证明这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在教学中要如何将数学与生活相连接呢?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更好的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例如:在学习小学加减法中,可以创设情境:周六周日的时候,同学们和爸爸妈妈去游乐场玩耍,游乐场有3个小朋友在排队买冰淇淋,现在又来了2个小朋友要买冰淇淋,现在总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排队买冰淇淋呢?有一个小朋友突然不想吃冰淇淋了,她去玩过山车了,那现在总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排队买冰淇淋呢?

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背景材料中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实际生活的内容。

(二)课堂演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应注意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数学是一门略显抽象思维的学科,要使学生能更直观的观察到数学。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上台表演生活中的数学场景,如:有1个小朋友喜欢紫色,2个小朋友喜欢粉色,3个小朋友喜欢蓝色,总共有几个小朋友喜欢紫、粉、蓝这三种颜色呢?教师可采取课堂演习的方法来教学,分别让一个小朋友拿着紫色的纸,两个小朋友拿著粉色的纸,三个小朋友拿着蓝色的纸,然后让这些孩子们站在讲台上,让下面的学生更直观的来思考问题,查出共有多少孩子喜欢紫、粉、蓝这三种颜色,从而引出加法:1+2+3=6.

这种课堂演习法既能使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达到教学及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又能更加有效直观的教学,使数学这种抽象思维的学科变得浅显易懂。由于数学本就需要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也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多思考多动脑。

二、解决生活问题,证明数学的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涉及到数学,如:学校到家的距离,操场的面积,教室需要匹配的桌椅数量等都与数学直接相关,每个学生都有愿意展现自我的天性,如果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就能使他们对这门学科更感兴趣。

如:在学习平面几何或者乘法时可让学生设想一下家中的客厅要铺地砖,但不知客厅面积,在已知客厅是一长为6米宽为8米的长方形的前提下,请同学帮家长算出客厅面积。

这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当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扮演一些生活中与数学息息相关的职业角色,如营业员、银行职员、装修工人、房屋设计师等职业。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安排生活。

如:学习了除法后让学生扮演班长的角色分发糖果,每人可以分到多少糖果;学习了乘法后让学生扮演装修工人解决面积问题。这样学生在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与计算的时候,既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操作能力,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使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巩固。

四、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是一本古书,读懂它则其乐无穷,读不懂则枯燥乏味。

既然要帮助学生去读懂书,那自然要让他们对这本书的内容先产生兴趣。

(一)游戏数学。

小学生的游戏很单纯,丢手绢、过家家等,这些都可以用数学来玩。

如过家家,可在自习课或者课余时间与学生做游戏,在游戏中扮演父母等角色,让学生扮演孩子,模仿学生放学回到家后父母让其去买商品,可让另一学生扮演商店老板角色,或者让学生去菜市场买菜,让其他人扮演菜贩,规定每斤菜的价格,实际演习,与学生在一起既减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能更好的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并可以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以后带孩子去商场买菜时让孩子多动脑运算价钱,锻炼孩子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其数学思维,达到数学与生活相通的目的。

可带领学生玩“敲七”的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圈坐在一起,大家从一开始数数,当数到七的时候就拍手不说七,以此类推,十七、二十七……以及七的倍数十四、二十一等都要拍手不可以说话,输的人惩罚其表演节目。这样可在游戏中巩固学生的乘法口诀,也可锻炼学生反应能力。

(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是通过大量的计算,反复的锻炼才能确保其准确性。但如若整日让学生做题不仅会减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还会适得其反使其厌学。

这是在教学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既要确保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又要使其喜欢数学,这就要教师多花费心思在学生身上了,多找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然后与数学相联系。

如:学校组织学生大扫除,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各个班级的清扫面积,让学生分配扫除任务;若学校组织学生春游,可告诉学生每台车可坐多少人,根据学校实际学生数量来计算学校需要租用多少辆车。

尽量多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把能想到的遇到的数学方面的知识都应用到教学中,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就是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儿童化,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给学生讲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把数学生活化并不难,而在教学实践中也不难发现,这种把数学生活化的讲解方法能更加的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及问题。

参考文献:

[1]肖文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6):48.

篇11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承担着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重担。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如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小学教育专业应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从问卷调查并结合课堂观察和对指导教师的访谈情况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存在不少问题,教学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基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用语不规范,缺乏感染性

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对指导教师的访谈,发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语言 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部分学生普通话不标准,语言表达不流畅,口头语过多,语速过快,没有给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讲课内容不连贯,偶尔会出现卡壳的情况。语言表达缺乏一定的感染力。表情紧张、不自然,走动过于频繁,站位不恰当。手势过多。

(二)书写不规范、板书设计不合理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板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字迹不够工整,书写不规范,个别板书有错别字出现,个别字笔画书写有误,板书书写姿势不当,板书设计不合理等。

(三)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制作过于花哨

小学教育专业多数学生都比较钟爱使用多媒体,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如下问题:部分学生对于多媒体过度依赖,有些同学会花非常长的时间来制作课件,但是一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出现问题,整个教学就陷入了困境,脱离了课件,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学该如何进行下去。而且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课件直接从网上下载或者课件制作太过花哨吸引学生注意力等问题。

二、教学操作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且运用缺乏适切性;3.课堂组织管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较差;4.师生交流互动理解片面,层次较浅。

三、教学发展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不强,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创新,只是按部就班的能够把整个教学活动进行下来。而在同其进行访谈问及原因时,很多同学表示“光顾着把课上下去,很少考虑创新”、“自己不知道如何创新”、“很多教师都是这么上课,那么我也用这种方式”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以下策略:

(一)优化培养模式,借鉴中师特色

1.明确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根据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整体素质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它不仅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且就其文化素养而言,也充分考虑到小学教育专业本、专科程度的综合性。

2.借鉴中师特色,注重实践能力

在小学教师培养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后,特别是进入本科阶段后,由于招生对象和培养方式的变化,一些中等师范教育阶段富有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正在逐步淡化,特别是对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往往重视不够而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不知道如何教。由于急于向本科院校靠近,其原有的中师特色,尤其是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特色,也在逐渐淡化和消失。因此,借鉴中师特色,尤其是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重视的特色,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合格的小学教师。

(二)优化教育理论课程结构,改革教师教学方法

1.丰富教育理论课程门类,加大课程学时比重,更新课程内容

众所周知,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知识的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能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知识的掌握。因此,要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首先必须让其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但是,目前很多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理论课程种类有限,尤其缺少和小学生、小学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理论课程,这就使得学生掌握的只是一些硬性的理论知识,缺少相应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要丰富教育理论课程,尤其要多增加一些小学生、小学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拓展教育视野,以形成更加全面、扎实、实用的理论功底。同时,针对教育理论课程地位低下,课时比例较低的问题,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要重新制定课程计划,加大教育理论课程课时数,使教育理论课程在总课程中占有合适的比例。

2.加强教育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教学方法,树立示范作用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数量有限,目前很多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课程都是以合堂的形式来进行,这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教育理论课程师资力量的投入,不断壮大教育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同时,注重提高教育理论课程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理念,把这些新的理论灌注到教育理论课堂中,让学生学到先进的、前沿的教学理论知识。

(三)强化技能训练,增强角色意识

1.强化“三字一话”训练

“三字一话”,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它是每个师范生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面对的是身心发展不成熟且各方面都属于初学者的小学生,对其具备的“三字一话”的标准和要求更高。因此,每个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三字一话”本领。

2.加强艺体劳技能的训练

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教师,要具备相应的艺体劳等方面的技能。

3.加强说课训练

高师院校应该加强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说课方面的训练,大力开展说课活动来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

4.加强课堂模拟训练

“课堂教学模拟训练就是在模拟真实课堂教学的情景下,按照课堂教学应有的条件而组织的教学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方式就是“角色扮演”训练。这种训练的操作程序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利用类似表演的方式来提高高师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四)改革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发展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1.延长并合理安排教育实习时间。2.加强对教育实习的指导和监督力度。3.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互惠关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1(12).

篇12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工作。文章论述了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考虑实践能力培养

我们对教师课堂教学中制订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学目标既要考虑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又要考虑能力目标。要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教学的重点要放到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动手操作的内容和机会,培养学生浓厚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倡教师在备课中体现三点:一是本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载体是什么;二是本课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哪一个要素;三是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课后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应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利用课外活动落实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应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只有让学生多做有创意的实践作业,多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强烈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使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在学生心目中大大缩短。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调查活动,数学调查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把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数学调查就是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对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某一问题进行直接的、有计划的了解和分析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华。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

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①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活动时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新知识才能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②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③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会看问题,会想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作业,也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④重视开放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五、利用教材,培养应用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