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09:25: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民间艺术活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提线木偶是木偶戏的一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提线木偶已成为古老珍稀戏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提线木偶,可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教具,结合故事进行表演。木偶所穿衣服,除了在材料上体现废旧利用外,还设计成可穿脱的,木偶可根据故事情节自由更换所需服装。此外,木偶也可投放于区域活动中,给幼儿提供材料,给木偶自制服装,并操纵木偶进行角色表演。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接触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水平制作简单的提线木偶形象,并根据故事情节体验成功制作与表演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欣赏提线木偶的表演,了解提线木偶造型的可爱之处及运作原理。
2.尝试制作提线木偶,体验其趣味性。
3.观看课件“小蝌蚪找妈妈”,运用自制的提线木偶进行表演,体验成功制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提线木偶教具:投影仪、提线木偶视频、课件: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制作的提线木偶、背景区。
2.制作材料:彩色卡纸、剪刀、毛线、筷子、双面胶、油画棒。
活动过程:
1.观看提线木偶视频(提线木偶大师黄奕缺先生表演的训猴),感受提线木偶,激发幼儿兴趣。
(1)今天我请小朋友看一段精彩的木偶戏,瞧!表演开始啦!
(2)在幼儿观看木偶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提线木偶运作的原理。
(3)向幼儿介绍提线木偶。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提线木偶。演员只要操纵木偶身上的线,木偶的身体就能动起来。
(4)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今天,我要和小朋友一起表演,我们先来看一段有趣的动画。(幼儿看课件)你想表演哪个小动物呢?你想不想也设计一只提线木偶呢?
2.探索提线木偶的制作过程。
(1)第一步:设计图案。
(2)第二步:把控制杆和图案连接起来。
3.幼儿自由创作,教师个别指导,鼓励幼儿动脑筋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问题。
在创作的过程中,注意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帮助他选择适合的角色进行制作,让每位幼儿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4.让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提线木偶进行角色表演。
孩子们,我们的木偶表演团开始表演了,想参加的小演员们快来表演吧!
活动延伸:
将制作的提线木偶投放到表演区,让幼儿根据木偶创造性地表演;并可在手工区投放各种废旧材料,如棉花、碎布等,让幼儿尝试制作立体的木偶。
活动反思:
(一)充分体现幼儿年龄特点组织活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城乡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并呈急剧消失和边缘化的状态。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提线木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观察、讨论、琢磨、制作、表演中体验着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卡纸、筷子、毛线等生活材料是孩子们随处可见又感兴趣又易于操作的东西。在幼儿的兴趣点上,鼓励幼儿生成自己想创作的东西,丰富幼儿的内心创作激情。
(二)较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在幼儿美术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学习的动机是从兴趣出发,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的动力,就会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把自己感受到的、想到的东西表现出来。否则,没有兴趣就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这次活动中,我除了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外,又在整个美术活动过程中注重贯彻兴趣性的原则。即开始部分的导言——观看表演——重点示范——幼儿参与示范——指导——幼儿操作——表演等,都让幼儿在有兴趣的氛围中进行美术活动,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活动愿望,较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三)积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长期以来,传授式的教学几乎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在学习技能、技巧的课上,教师忙于示范,完全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其实,孩子也是很好的老师,合作学习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合作中幼儿不仅能够充分体验到平等、民主、友情,也感受到在集体中探求知识、积极参与的乐趣,许多经验都是在合作中成长。成成和文文是本次活动中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对,在合作中,成成学到文文的细致、装饰的对称,文文学到成成敢于展示,敢于积极运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孩子间的互相合作不光是社会性的发展,更多的是让孩子在最大范围内学到更多。
(四)能够把握好教师示范的尺度
发挥幼儿美术活动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在这次活动中,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运用范例,少出完整范例,少做完整示范,但要突出重点,简介方法,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创作,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通过这样的方法既没框死幼儿的思维,又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是较可取的。从孩子设计的作品成果看也没有雷同的现象。
修改后的教案及修改说明:
活动目标:
1.欣赏提线木偶的表演,了解提线木偶造型的可爱之处及运作原理。
2.尝试制作提线木偶,体验其趣味性。
3.观看课件,运用自制的提线木偶进行表演,体验成功制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提线木偶教具:投影仪、提线木偶视频、课件:小蝌蚪找妈妈、数码相机、教师制作的提线木偶、背景区。
2.制作材料:彩色卡纸、剪刀、回形针、毛线、筷子、双面胶、油画棒。
活动过程:
1.观看提线木偶视频(提线木偶大师黄奕缺先生表演的训猴),感受提线木偶,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我们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创设让大班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民间艺术操作区,选择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实践活动及材料,利用操作区“活动性、游戏性"的有利条件,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
1.美术区
在美术区我们投放了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玉米皮等大量的材料,让孩子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美术区孩子们憋足了劲,认真地制作起来,通过画、剪、贴,任其所能,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尽情地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同时积极大胆地表现自己,去创造美、表现美。
2.音乐区
在音乐区中,我们摆放了锣、鼓、脸谱等道具,引导他们大胆运用进行表演,还摆放了各族服饰、民间舞曲录音带等。孩子们在这里没有听到生硬的说教,幼儿在自娱自乐中,始终兴致高涨,自由表演……古老的东方文化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让文化经典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培养幼儿对祖国、对民族文化的热爱需要长期时间,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已经在心中萌动。
3.图书区
有民间童话选、民间故事、民间童谣等画册。孩子们通过看、说、讲,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了交流能力。拼摆区内,让幼儿搜集了很多废旧的民间文学图案,让幼儿拼摆、创编故事。另外,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要求,还随时设置了自然区、游戏区等以配合民间艺术教育。
4.游戏区
在民间游戏区,我们发动家长,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玩具,并根据我们的需要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安全因素等进行了整理,选择了陀螺、沙袋、风车、杏核、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生活中,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大班孩子的创造力。
二、创设环境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要使活动区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因此,我们注重探索多样化指导方式,为大班幼儿提供充分表现美、感受美的机会。
1.创设民间艺术氛围
幼儿在充满民间艺术氛围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合作,从中他们受到了民间艺术美的熏陶,萌发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园开展的区域活动,不是单一地让幼儿去“做做、玩玩”,而由教师从中去协调各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相连,将区域活动与幼儿的一日活动有机相连。如:在“快乐的螃蟹节”这一主题中心活动中,让幼儿画《可爱的螃蟹》,我们有意识地在自然区中放置几个鱼缸,鱼缸里有螃蟹。请幼儿在绘画活动画中观察其特征、形态,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由于受活动区的感染,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用螃蟹壳制作成不同的民间工艺品,将教室打扮得特别漂亮。区域活动之所以受到幼儿的喜爱,它能为幼儿提供较宽松的自由发挥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活动区,自由地选择操作,区域活动没有一定局限性,幼儿可以大胆地想象。
2.积极引导,激发幼儿全面参与
活动区教学时,教师应以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幼儿引导为主,重视活动的欲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三、区域活动中实施民间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1.区角活动是愉悦性和教育性的统一
目前我们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几乎没有幼儿的选择自由:从教学活动内容、材料、方法、时间、空间、合作伙伴等方面,供幼儿选择的余地十分有限,指定远远多于选择,选择的范围也是很小的,因为活动目标和内容单一,材料欠丰富,很少考虑个性差异。区角活动则不同,每次让幼儿开展区角活动,这时幼儿会兴高采烈地来选择自己所要活动的场所,他们无拘无束,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择材料进行拼贴、表演、绘画等等。对幼儿来说,区角活动的氛围宽松,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在整个区角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玩什么,自己决定怎么玩,并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无任何压力的环境中,自由设计玩法,积极活动,获取经验,得到满足,尝试成功,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因而,对幼儿来说,区域活动是愉悦性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教师有计划地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条件,通过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使幼儿能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从而达到促使每个幼儿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的目的。由此可见,区角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形式,具有教育性。
2.区角活动是表现性和自主性的结合
开展区域活动,激发了大班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区域,让幼儿在活动区中轻松愉快地表现自我,萌发了幼儿的感受美、表现美、再选美地情趣。表演区中,一个个动人的民间故事,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如“西游记”、“小羊和大灰狼”、”彩霞姑娘“等。在小朋友的表演下更生动,幼儿戴上各种头饰,伴随各族音乐旋律翩翩起舞。美工区中的幼儿画的画,剪的剪,捏的捏。他们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创作出一幅幅、一件件精美的民间艺术作品。区角活动是幼儿发挥自主性的最好场所,它使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及材料相互作用中,保持活动热情和表现欲望,让幼儿从中积累经验,提高水平,它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佳场所。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的传承与教育就要从娃娃抓起,不仅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而且还可以增强幼儿的爱国情感。同时幼儿园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只有结合本地特色,充分挖掘有价值的家乡资源,才能凸显民间艺术的真正价值与幼儿园的办园特色。陕西民间艺术教育的探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学前儿童的发展和幼儿园课程体系的构建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民间艺术的概述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
二、陕西民间艺术分类
陕西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种类繁多,尤其是秦腔、秧歌、民间锣鼓、皮影、泥塑等闻名国内外。但还有很多未被挖掘出来的艺术瑰宝,主要有音乐类、舞蹈类、戏曲类、美术类、体育类等。陕西民间艺术活动类型多样化,有些民间艺术作品可以直接成为教学过程中所使用得教具,有些民间音乐作为一日活动中的背景音乐,还有些民间艺术无法直接呈现在幼儿教育的课堂上,但通过幼儿教师的改编与创作,可以转变成适合幼儿的作品等。那么必须探究到民间艺术活动教育功能,才能与幼儿区域活动内容融合为一体。
三、陕西民间艺术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
民间艺术活动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将其与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增强了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幼儿的认同感。幼儿园教育活动区域依据区域环境的性质、教育目的,可划分为游戏区、语言区、操作区、益智区、音乐表演区、美工区六大区域,对于陕西民间艺术活动来说,它们适用于美工区、语言区、音乐表演区、操作区和体育游戏区。
1.幼儿园美工区的创设。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看,美术作品可以展现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影响个性的形成。他们不会按常规将眼睛中的形状、颜色展现在人们面前,而是用心灵去感知,以独特理解去勾勒这个世界。他们的绘画与制作过程,既是一种游戏过程,又是一种学习过程。陕西民间艺术活动集色彩、趣味、民族性为一体的有关中剪纸、延川布堆画、凤翔彩绘泥塑、凤翔木版年画等,这些艺术作品制作程序中都涉及到色彩的搭配、形象塑造、整体布局等一些问题,适用于美工区创设的理由有三点:第一点、这些艺术品的原材料便于寻找,成本价比较低;第二点、艺术品色调鲜明,采用红色、绿色夸张色彩进行装饰;第三点、此项艺术活动比较贴近生活,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2.幼儿园语言区的创设。语言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是幼儿期,《纲要》中也指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抓起。陕西艺术活动的介入,有利于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和丰富幼儿语言内容。陕西的戏曲、曲艺和民歌,其中包括皮影戏、三才板、陕北说书、陕南花鼓戏、陕北民歌、信天游等。这些都陕西民间长期流传下来,是脍炙人口的内容,而且都离不开“说”,例如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还有陕北说书,以说为主。这一民间曲艺的说书者不受场所、灯光、音响等限制,说书形式也变化多端,由一人说变为几人说,由坐着说变为走场说,即表演说。乐器以三弦为主,辅以二胡、梅笛、竹板、铃铛、铜锣、皮鼓等。让孩子在表演和语言表达时,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与伙伴合作,有利于锻炼他们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丰富了他们的词汇量。
3.幼儿园操作区的创设。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对于幼儿童来说“手脑并用”很重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有些需要大量成本,需要邀请专家给幼儿教师培训后方可实施,一般幼儿园是不宜采纳的。陕西民间艺术活动中很多原材料和师傅都是出自陕西本地,便于幼儿操作的有吴旗豆粘画、关中剪纸、延川布堆画、淳化面塑、华县竹艺、凤翔草编、凤翔彩绘泥塑、大荔面花等。例如陕西凤翔草编主要以当地盛产的麦杆、马莲为原料,即麦杆的最上节(茎节),经挑麦杆、掐辫子、编制、熏、染色等工艺流程制作成成品,其作品色泽明快自然,质地结实耐用,柔韧轻便,式样新颖独特,富于想象。还有吴旗豆粘画的用材主要有豆类、糜谷等农作物,粘贴成风格不同的画。这两种原材料便于寻找和堆放,成本较低,便于使用。若区域内贴有操作流程图,幼儿完全能力自主完成操作任务,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4.幼儿园音乐表演区的创设。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授歌唱和声乐知识为主,但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爱和音乐的情感体验,因为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地位,更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音乐表演区主要采用儿童常见的形式比如说儿歌、手指谣、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主要为了培养幼儿的乐感,尤其是节奏感,使儿童热爱音乐。这个区域包括舞台的布置和合作表演,比如有些幼儿园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些打击乐器,麦克风、服装道具和头饰等,以供给幼儿进行舞台装扮。舞台表演的形式多样,幼儿可以对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木偶和皮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加以修饰,形成自身能接受艺术表达方式。最后,音乐表演区已经融入一些戏曲、相声等中华文化元素,使幼儿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陕西省当地幼儿教师开始逐渐意识要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将其改造成教育资源,打造自己的幼儿园特色。例如陕西皮影戏、碗碗腔还有同州梆子、陕北的木偶戏、商洛道情戏、旬邑咪子戏等多种艺术活动,其中同州梆子是一具有清丽典雅、委婉细腻风格的剧种。还有“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部分人操纵戏曲人物,一部分人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一些乐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四、结语
民间艺术活动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需要从幼儿抓起。它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环境,是幼儿体验生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媒介。幼儿在创设的艺术氛围中,感受和欣赏民间艺术的美,从而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爱憎,它以丰富的内容对人们进行着道德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文学,它记载着中国历史上的很多英雄,有关郑成功、屈原、岳飞等民间文学绚丽多姿的内容像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以此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二、民间艺术教育全面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可通过有目的地选择与改编适合幼儿园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的教材内容来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智力、启迪幼儿的思维。
在“猜谜、猜拳”的民间游戏中,既可以促使幼儿积极动脑,培养丰富的想象和敏锐的观察听辨能力,又可以训练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从中挖掘幼儿潜在的能力,使智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另外,由于民间艺术的独到之处,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幼儿,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幼儿乐意学、好学。如丰富多彩的剪纸、编纸、撕纸、刻纸、刺绣、泥塑等民间工艺制作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幼儿积极主动的创作过程中,左右手灵活、协调地配合,有效促进了大脑左右半球的交替循环运用,使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民间艺术教育逐步增强了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
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艺术初步的风格形式,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在寓教于乐的民间艺术活动中,孩子们对说、唱、做、画等知识技能有所提高,更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为了让幼儿充分沐浴在民间艺术的海洋中,我们努力创设了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娃娃活动室”,其中溶入了“雕、刻、绣、编”等民间艺术活动。在开展刺绣的特色活动中,创设相应的民间艺术环境对孩子感受艺术美有着重要作用。首先让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刺绣作品,如多种材料绣成的绣花鞋垫子、枕头、手帕等,还结合多媒体课件等让幼儿感受刺绣带来的美。在开展编织活动中,我们紧紧结合季节、节日的变化与班级主题活动的展开,创设了丰富的室内外民间艺术氛围,在教室内挂着各种材料编织的壁挂,在室外的走廊两旁布置了家长、师生共同收集、创作的编织作品,让幼儿时刻沉浸在美丽而变换无穷的编织氛围中,充分感受到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表达表现的强烈欲望。同样,水墨画也是满足幼儿感受美的需要和情感教育的活动。美存在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在水墨画的活动中,可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审美活动,掌握美的规律,表现美的艺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孩子们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去掌握民间艺术知识和表现能力,逐渐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更让幼儿在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四、民间艺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因此老师要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去大胆地做、大胆地想,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民间陶泥活动时,孩子们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还把它编成故事来讲,想象力非常丰富。再如民间游戏《丢手绢》、《跳房子》、《老鹰捉小鸡》、《滚铁环》、《过家家》等,通过这些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技能、增长了孩子的经验,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五、民间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进行民间艺术教育的价值
民间艺术从宏观方面看,它往往是指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作并流传下来的,带有草根气息的文化成果,是人类文化的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幼儿成长的角度来看,其是幼儿成长阶段的重要营养元素,因为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儿童成长环境本文由收集整理高度相关,形成了幼儿成长的文化基础,他们的牙牙学语及儿时的美好记忆往往就渗透其中。而从实施价值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的:
一是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幼儿处在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段,一般只具有对事物初步的感知能力,而身边的事物的刺激有时是单调的,这里幼儿园里的民间艺术教学就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事实证明,特别是民间艺术中的故事、童谣,能够刺激学生发挥想象力。例如讲民族英雄岳飞抗金的故事时,我们用适合幼儿的语言,将故事情节进行简化,让幼儿初步感知岳飞的精神力量,他们甚至有时能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角色来进行对应,以分辨一般意义上的好与坏。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适当地渗透简单的家乡、祖国的观念,这样的观念有可能在幼儿的心中形成一株小苗,伴随着幼儿将来的成长而生根发芽。
二是提高幼儿的辨别能力。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辨别能力是思维发展的重要表现,除了常规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之外,民间艺术的教学也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例如对美与丑的辨别,在民间艺术活动中,总有一些美与丑的对比,有的是客观存在的美与丑,有的是需要发现的美与丑。客观角度的美与丑,如手工作品中的作品与次品,可以让幼儿知道美与丑有哪些不同,怎样才能拥有一件美的作品等,从而让幼儿增强一种美与丑的辨别能力。当然,在这样的活动中,对美与丑的比较并不意味着对丑的作品的贬低,我们要让小朋友们意识到的是,有时丑是走向美时必须经历的阶段。再如一些民间音乐作品中,总有一些类似的需要比较辨别的内容,如儿歌《小兔子乖乖》中小兔与大灰狼的辨别等。
三是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具有幼儿经验的老师们都知道,幼儿其实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因此基于幼儿已有的创新水平,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发掘与培养,也是民间艺术进入幼儿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比如我们受陶艺活动启发,让幼儿用橡皮泥模拟陶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创作不同的形象。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可以大大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进行民间艺术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民间艺术的开发和利用策略,是认识到其价值之后进入我们研究视界的核心内容。根据我们的研究实践,我们认为有效的开放和利用策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择民间艺术中性质相似的内容,进行主题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将民间艺术引入幼儿教学的有效策略有两种,一是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性的渗透;二是就某个主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对于后者而言,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寻找发掘民间艺术中形式不同、实质相同的内容,然后将其改造成幼儿容易看懂、容易吸收的教学内容,并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
例如,在民间艺术中,有时民间故事、童谣,民间的剪纸艺术常常能表现同一个主题故事。我们曾经在研究中尝试了“年”的主题教学,而在我们幼儿生活的世界里,恰恰又有关于年的民间故事——不少家长们都会向幼儿讲年是一种猛兽;有关于年的民间活动——拜年、放爆竹、送灶神等;有关于年的民间作品——剪刻纸、写贴门对子(即对联)等。这些内容幼儿非常感兴趣,我们在讲授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实际模拟,让老师跟幼儿一起模拟过年。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获得了许多关于年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视野,积淀了他们的文化。
二是选取民间艺术中的精华内容,布置园班静态文化。将民间艺术以静态文化或者说凝固的文化形式,呈现在幼儿园的不同位置,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我们知道,幼儿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色彩鲜明、形象卡通的图、画等非常感兴趣。基于幼儿的这些兴趣,
转贴于
将民间艺术改造成幼儿喜欢的形式,在幼儿生活的教室、卧室、走廊等地方呈现出来,幼儿可以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认知。例如,我们生活的地区有放风筝的传统,民间也常有风筝节、放风筝比赛等活动,让幼儿看看风筝的制作过程,让幼儿参与放风筝的过程,就成为我们民间艺术开发和利用的一个重点体验内容。
在我们的幼儿园,楼梯、走廊经常挂有我们老师和幼儿一起扎的风筝,我们还邀请家长来对幼儿进行风筝扎制过程的展示,我们也让家长参与我们园的班园文化建设,让他们献计献策,并请部分家长参与我们的文化布置,这种家园联合的方式让幼儿对园有了家的感受。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过以蓝印花布为展示内容的文化布置,让人欣喜的是幼儿对这种看似简单,但图案却十分丰富的民间作品非常感兴趣,每次走到这些作品这边时总要摸一摸、看一看,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明显。
版画艺术主要是指以“版”作为载体来刻化的美学艺术,他的发展是受到印刷术的影响。宜春民间版画艺术再早的发展是在鲁迅先生的倡导下,开始实现萌芽的,后来在宜春美术老师柯克的引导下开始逐渐的形成一种规模,在不断的发展中宜春的民间版画被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宜春版画如今在国际上也是有很大的影响。
一、宜春民间版画艺术的发展简介
版画艺术的发展以宜春有着深邃的历史渊源,宜春民间版画艺术的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70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宜春民间版画艺术的发展可谓是有神有色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学艺术的影响十分深刻,如今宜春民间版画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十分深刻。宜春版画艺术的发展从1945年开始在宜春教育事业中形成了规模。
在以后,宜春市就将版画艺术列为了地方艺术特色的重点,并成立的宜春版画研究所,在宜春市不断的倡导发展下,宜春的版画艺术在美学艺术发展上的影响不断的实现扩大,如今在国内外都非常有名的版画艺术作家有很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例如:周新如、宋晓敏、肖长虹等等,著名的版画艺术作品有:《半月木刻》、《像》、《幸福之家》、《农家乐》《抚爱》、《小镇依稀》、《干塘》、《红土地》、《古桥上下》等等。现在的版画艺术画展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美术画展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规模,早在1988年的时候中国宜春民间版画在日本举办了画展,日本的绘画艺术家对于宜春的民间版画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种民间版画从风格上来看具有清新、高雅、标致的特色,最为重要的是将民族特色很好的在版画中进行了融合,不仅在对中华传统美学艺术的一种发扬,更是对中华时代精神的沉淀与发展。
二、宜春民间版画艺术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与尝试研究
宜春民间版画如今在学校的美术课程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一表现无论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还是对民间的图式文化在现今社会文化中的探究都是非常重要的体现。对于学校美术教学来说将这种优秀民间艺术运用到常规的教学中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在一些高校教学活动,由于高校学生的思想相对比较活跃,对于美学的发展与学习有自己独特的简介,因此高校教学活动中对于民间版画艺术的实践与尝试是非常重要很难能可贵的。
在高校中对于宜春民间版画艺术的实践与尝试首先要从形式上进行重视,根据高校教学活动的特色来看,可以采用蒲公英式的科学教学方法,这种广泛的讲述与了解可以让高校的学生从思想上之间的认识到民间版画艺术的特色与魅力,对于他们的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塑造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这样学生能够从思想意识上与接纳这种民间特色的东西。
其次就是在教学实施的方式上对于民间版画艺术有一个全新的发展历程,例如可以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采取讨论式与放逐式的方式来实现学生对于民间版画艺术的在塑造与在学习,因为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美学价值观已经基本的形成,这个时候将这种民间艺术版画在他们的学习中进行一定的应用学习,他们就能够在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进行开放式的学习与创作,这样能够利用他们在头脑风暴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对于民间版画艺术的再发展与再创作,这一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可以高效学生之间进行版画艺术的交流,并且将这种交流形成一种发展的规模,学生能够利用这种广泛的交流对于版画艺术的认识不断的提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他们能够根据地区之间的差异在版画艺术的发展融入更多不同的思想,这样就能够实现对于宜春民间版画艺术风格的再创作,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与尝试。
最后一点就是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对于宜春民间版画艺术的实践与尝试来实现高校学生美学艺术思想的教育,因为宜春民间版画艺术对于现在的高校学生来说一定是一个新型的艺术知识,他们能够在新的知识学习中感受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这对于学生思想模式的塑造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高校的教师可以在一些常规的教学活动中将宜春民间版画艺术融合在教学中,这对于学生的关注度也是有一定的提高。同时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对于传统艺术文化的认识与学习已经在不断的丧失,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帮助高校学生对于民近艺术文化的了解与学习。
三、结语
宜春民间版画艺术在我国的传统美学艺术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在面对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来说,新型的文化艺术对于他们的冲击使他们在对于中华民间的传统文化认知不断的遗失,能够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对宜春民间版画艺术的实践与尝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来说非常的重要,同时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11—02
一、剪纸艺术简介
(一)剪纸在各大节日中的作用简述
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民间剪纸大多是出于劳动妇女心灵手巧才智的集中体现。它的用途广泛,在各大节庆日中,人们都习惯用红纸剪制出各种象征吉祥喜庆的花样,装饰在门窗室内,或放在嫁妆、彩祝寿礼物上面,以增加祥瑞吉庆的氛围。它的题材和内容形式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无不彰显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无限憧憬。
在民俗活动中,举例我国最大的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个节日是全民动员性质和声势浩大的节日。春节是辞旧迎新的节日,在团团圆圆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以外,人们迎接更加辉煌的新的一年的新气象。它是时间最长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七,各家各户筹备货品、打扫房屋、整洁一新,人们再把新剪的窗花(如图1—1)贴入窗格或窗户之上。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春花,呈现喜庆洋洋的欢乐景象;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彩灯节,张贴有形式各样的剪纸的彩灯(如图1—2),在剪纸的烘托下显得饶有风趣,琳琅满目的花灯充斥在集市上,形成色彩斑斓的灯市热闹景象;三月是祭奠与缅怀故人的清明节,祭祀的物品中张贴剪纸,以示对已逝故人的悼念之情;五月端午节,剪贴“五毒” (如图1—3),驱邪禳灾之义;八月十五中秋节,张贴剪纸,呈现团圆的气氛等。在其它节日中,对于剪纸这一艺术形式的应用也较为广泛。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曾说: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心灵手巧的乡村劳动妇女是民间剪纸的创作主体,他们将剪纸这一艺术形式适合地、巧妙地融合在艰辛封闭的生存环境、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活动中,又促使其将主观的情感世界寄托幻化在丰富多彩的剪纸作品中表现在实物设计中,使日用品的设计更加富有装饰性和愉悦性,使居住环境更加赏心悦目,达到最佳舒适之美。
(二)剪纸艺术及其表现形式
美国人类学家A.L.克鲁伯和C.克拉克洪在《文化:一个概念的考评》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化存在于各种外显的和内蕴的模式当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正如,剪纸艺术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她是剪刻工具与艺人的心与物的完美结合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例如,窗—作为剪纸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承载方式,对于建筑而言是里与外的交界面,是里外沟通的重要媒介,窗花自然依据不同窗的形式,其大小形态也随之变得多种多样、精致灵巧、雅趣横生,装饰美化着各家各户的生活环境,编织出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人文乐章。
作为广泛运用于许多民俗用品与装饰环境上、中国源远流长的、生命力顽强的民俗技艺之一的剪纸艺术,它的主要材料是纸,通过形式各样的纸张为载体进行在创作。它的渊源来自于“剪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是线与线之间的闭合与分裂关系。点成线、线成面,形成富有韵律节奏感的造型,线在剪纸艺术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二是构图,构图形式采用形式与内容相协调的处理,采用形式美的法则对事物及所处空间进行高度概括与总结;三是色彩的处理简单明快。这些体现与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是设计中创造思维的核心,因此诸多的商业设计和环境设计中运用这些传统元素的思想对现代设计进行新的探索和发展。
二、剪纸艺术表现形式与建筑的表达形式
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平面的,它更多体现在正负形的借用、对比、衬托。再者,建筑的形式是立体的、空间的,建筑的虚实变化体现在空间与事物的布局组合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 有意味的线条
在建筑的构成和剪纸的解构中,线条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它既是建筑的重要构成元素,又是剪纸艺术的基本表现形式。所以以线构成形体美的建筑或者以面构成形体之美的建筑,事实上就如同一件建筑剪纸作品一般。在剪纸中,线线相连与线面结合是比较重要的表现形式,镂空是它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通过镂空来形成二维平面的点线面的巧妙组合布局。正如扬州著名剪纸艺人张永寿就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
线条作为建筑的重要构成元素,纵观整个建筑史上,每个时期都不乏借由线条来表现精神内涵或形式格调的建筑典范。例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造型如同家一般温暖的“巢”,希冀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个建筑的设计集中体现在“线的适度运用上”,这种线线相连,互为支撑的构成形式与剪纸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体造型传递出的便是虚实相生、而有序。
(二)传统精髓的中国红
剪纸是具有隐喻性质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是和年画、对联、门神一样的的民间艺术形式,多以红色为主,蕴涵吉祥富贵、驱邪禳灾,纳福求祥的寓意。这种思想潮流已经根深蒂固在中国人们的心中。譬如,装饰国家馆的“中国红”,是经过上百种红色式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加以采用不同材质进行运用,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馆体红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不同时间段下的不同光照效果下形成对立统一的、经典传统的视觉效果的红色。
东方之冠的国家馆成为中国元素的经典象征,作为中国传统的喜庆色彩中国红的精神内涵在中国馆的设计的运用中得到了强有力彰显。
结论: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建筑和剪纸的表现方式是通过线面的错乱有序的组合形式表达独特语言。简而言之,可以将剪纸对建筑的影响归结为:结构和色彩的适度运用上,具体表现在:一是建筑的外部装饰为主要契合点,使建筑的外型美观;二是建筑的内部为结合点使建筑和剪纸的精神为契合点,使它的美由内而发。
参考文献:
[1]王静,蒋春亚.中国经典剪纸.河南:2010年第4月第一版.
二、脱贫目标
根据省确定的年人均收入在1900元以下为贫困户的标准,经辖市、区民族事务部门的统计,全市农村少数民族贫困户共有829户,计1148人,按照省每年脱贫30%的要求,争取从今年起至年使全市农村少数民族贫困户基本脱贫,60%的农村少数民族家庭收入要达到当地农民的平均水平。
三、扶贫职责
1、市扶贫办要将辖市区农村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列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2、各级党委统战部、政府民族部门的主要领导要列入同级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和制订促进少数民族村组和少数民族生产示范基地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协调解决农村少数民族、民族村组、生产示范基地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扶贫项目、资金及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照顾;3、市农林局要负责研究农村少数民族、民族村组和少数民族生产示范基地农业、农村、林业发展和少数民族村民增收问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少数民族生产方式改革、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及婚进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4、市交通局对民族村组公路、水路等交通发展战略、政策和中长期规划要提出指导性意见,负责协调处理民族村组在公路、水路建设中的特殊问题,对民族村组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给予倾斜和帮助;5、市文化局要积极扶持农村少数民族、民族村组、少数民族生产示范基地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解决他们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在拟定文化艺术方面的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农村少数民族和民族村组的特殊情况,予以照顾;6、市卫生局要积极扶持农村少数民族、民族村组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类、各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要积极开展医疗扶贫,对持有少数民族身份证和政府民族部门发放的特困证的农村少数民族家庭中的少数民族成员就医免收挂号费,减免30%治疗费、手术费、检查费、化验费、住院费,研究民族村组卫生方面的特殊问题,制定改善民族村组卫生状况的政策、措施等;7、市教育局要负责协调对民族村组的教育援助,解决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家庭接受教育中的特殊问题,特别是特困少数民族家庭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门要减免其杂费,交纳代办费有困难的可申请助学金,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杂费,建议由市帮困助学办予以解决,要大力开展农村少数民族贫困户的成人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8、市科技局、科协要加大对农村少数民族、民族村组的科技投入力度,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在科技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在实用技术的引进开发与推广、科普工作,少数民族科技人才培训方面给予重点倾斜;9、市财政局要拟定支持民族村组、少数民族生产示范基地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及建议,指导辖市、区对民族村组的财政支持,加大对农村少数民族婚进妇女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投入等;10、市广电局要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法规;传播民族知识,报道民族工作,积极扶持农村少数民族、民族村组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11、市体育局要研究制定发展农村民族村组民族体育事业的措施,支持少数民族体育事业,促进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12、军分区、组织部、宣传部、民政局及工青妇组织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与农村少数民族特困户家庭结对帮扶,促进全市农村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
四、实施步骤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党政机关定点联系、支持贫困地区开发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为此,今年的农村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拟分以下三个阶段实施。
1、调查摸底,签订帮扶协议阶段:辖市、区民族部门及新区社会发展局要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逐户排出困难程度,找出贫困原因,确定重点扶持内容、扶持项目,落实帮扶单位,组织帮扶双方见面,确定帮扶方式,签订帮扶协议书。
2、帮扶实施阶段:各帮扶机关、单位和个人,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针对帮扶对象的特点,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寻找项目为帮扶对象“造血”、“补血”,辖市、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要始终把民族聚居村组和婚嫁迁入我市的少数民族贫困户作为帮扶重点,明确自己的工作思路,通过生产示范基地、农工商一体化,发放小额贷款等形式,引导少数民族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年度收入。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规范交警队、车辆管理所和事故处理岗位执法行为为重点,以查找队伍管理中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集中开展“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严格规范执勤执法行为”专项教育培训活动,为全省公安交警系统“三基”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二、目标任务
通过教育培训,梳理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落实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大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交警队、车辆管理所、事故处理岗位的正规化建设,使民警执法为民思想进一步增强,执勤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三、方法及步骤
专项教育培训活动要紧紧围绕打牢思想基础,苦练基本功这两个重点,把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把教育与培训的效果与执法和管理实践相结合,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专项教育培训活动共分理论学习、查摆剖析、集中培训、总结考核四个阶段,从3月30日开始至6月20日结束。
(一)理论学习阶段。(3月30日—4月10日)
组织广大民警认真学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阐述;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遵守,贯彻,维护”活动,再次开展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活动;对照先进典型找差距,开展“从警为什么,在岗干什么”讨论;组织开展换位体验、思考等活动。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从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查摆剖析阶段。(4月11日—4月30日)
排查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
一是开展一次执法大检查。以路面执勤执法、车辆和驾驶人管理、事故处理为重点,采取自查与交叉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深入排查民警执法形象不佳、执法态度不好的问题;深入排查事故处理程序不合法、办案不规范的问题;深入排查车辆和驾驶人收费不规范、考试制度不落实的问题;深入排查执法违法、索贿受贿的职务违法违纪行为。
二是开展一次民警思想调查分析。通过多种形式,掌握民警队伍的思想状况;深入了解民警工作、生活上存在的实际困难。在民警中广泛开展算经济账、算违法违纪代价账活动,剖析近期公安队伍特别是交警系统发生的违法违纪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以案学法,使民警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尤其要在车管民警中开展一次“以案为鉴”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全体车管民警学习部交通管理局最近下发的《交警违法违纪典型案例》。
(三)集中培训阶段。(5月1日—6月10日)
对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中排查出来的问题,各级公安交警部门首先要自查自纠,实施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以“一队一所一岗位”为重点,采取“以集中培训为主,岗位练兵为辅”的方式,安排民警参加15天的岗位培训。文秘站版权所有
一是在交警队方面,要抓好一线执勤民警和领导干部两个层面的业务培训。总队将举行大队长培训班,对大队长进行轮训,使大队领导的指挥管理能力和抓落实能力得到增强;各支队可通过建立和完善小教官队伍,编写经验材料,制作示范片,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案例评析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培训形式,对现任中队长和一线执勤民警进行一次交通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疏导交通、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实施处罚、事故简易程序处理等技能的集中培训活动,使民警的执法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二是在车辆管理所方面,要结合业务岗位特点,分类开展业务培训。总队将对地市车辆管理所领导进行一次全员教育和培训,由总队领导进行授课,各支队也要由支队领导对县级车辆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授课。同时,结合车管所等级评定工作,评选出一批先进车辆管理所,树立标杆,以点带面。
三是在事故处理岗位方面,要结合落实事故处理资格等级管理规定,按要求组织岗位业务培训。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剖析一起案件”、“开展一次家访”、“树立一批标兵”,进一步强化公正、公平、公开处理事故。“剖析一起典型案例”:要选择一起典型交通事故或事故案件,或组织事故处理民警到法院旁听一次交通事故案例的审理过程,深刻剖析现场勘察、证据收集、调查访问、处理程序、责任认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事故处理民警的程序意识、证据意识和法制意识。“开展一次家访”:要组织事故处理民警深入到交通事故当事人家中,听取当事人对事故处理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和改进工作。“树立一批标兵”: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公正、公平、文明处理交通事故,群众反映良好的事故处理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奖励,充分发挥标兵的传帮带作用,提高事故处理民警的整体执法办案水平。培训结束后,各地要根据实际,以注重实效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岗位轮换、重点岗位业务规程、业务监督、警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向社会公布咨询、投诉电话,在程序上、制度上、管理上形成对职务权力的监督制约。
(四)总结考核阶段。(6月11日—6月20日)
教育培训活动期间,要按照 公安部《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和《车辆管理所等级评定办法》等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各个岗位的具体考核标准,组织开展岗位技能考试,对于不合格的民警要重新培训后进行复考。
四、工作要求
1.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们吃的、用的、玩的都紧跟时代潮流,外来的文化不断涌入,导致民间艺术正在慢慢流失,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能让幼儿认识传统的民间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保护、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
2.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审美是民间艺术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形形的戏曲脸谱、清新流畅的青花瓷、惟妙惟肖的剪纸等,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在欣赏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时,感受了作品的色彩美、图案美,掌握了美的规律,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2)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幼儿园小朋友手指的小肌肉群发展不够发达,手指的动作不够灵活,经常进行民间艺术活动,如剪纸、编织等活动,有利于幼儿小肌肉群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
3.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时,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始终鼓励和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专注力、细心程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还从中得到了中华美德的教育和熏陶,养成了讲文明、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二、幼儿园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现状
1.重知识性学科,轻民间艺术。
在与家长的日常沟通中发现,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重各科教学的功利性等方面,他们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希望孩子多学习数学类这样的知识,忽视民间艺术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2.重电子化和外来文化,轻民间艺术。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园、在家还是在大社会环境下,幼儿接触的玩具和日常用品都走在潮流的尖端,时尚感十足。我们在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家长配合收集一些民间艺术类的材料时就比较困难。
3.教师自身对民间艺术缺乏了解。
我园教师大多是“90后”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对我国的民间艺术了解不多,熟悉程度不够,即使对于一些知道的民间艺术,教师在这方面的艺术才能也比较薄弱,在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三、幼儿园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途径
1.将民间艺术渗透于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艺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艺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例如大班民间艺术欣赏活动《美丽的中国结》,通过对中国结的欣赏,让幼儿认识中国结的外形特征,感受造型、色彩、线条等的情感表现性,不仅培养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而且让幼儿了解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2.将民间艺术渗透于游戏活动。
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不断推进,幼儿园的游戏活动逐步多元化和常态化。区域活动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活动,孩子们在游戏的操作和探索中自身获得知识经验。我园区域比较丰富,我们将民间艺术渗透于各个区域中。以大班美工区为例,首先我们收集了许多体现民间特色的材料,如葫芦、瓦片、毛线等,然后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民间艺术活动,如在葫芦和瓦片上进行彩绘,运用绷架、毛线、白布,让幼儿在白布上画出图案基本轮廓,然后用毛线刺绣等。孩子们在这些简单、有趣的民间艺术活动中逐渐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喜爱,在活动中享受了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3.将民间艺术渗透于环境之中。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实施媒介,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常常作为隐性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在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将民间艺术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
(1)将民间艺术渗透于幼儿园整体环境。在幼儿园大环境创设之处,我们有意识地把各种民间艺术作品有机地融入其中。如在楼梯上,我们将收集到的许多竹编簸箕、竹编篮子由孩子和老师进行装饰后陈列出来,这样既形象地展示了民间艺术,又让幼儿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美,激发了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民间艺术是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的生活需要创造的,经由历史积累和集体传承而发展起来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我们幼儿园的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等特性,这与民间艺术的综合性、价值的综合性是一致的。另外,民间艺术是实践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实践,同人们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它是与参与、操作、创新联系在一起的,而这又与我们孩子的学习方式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的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是异曲同工的效果。因此,我园将当地的民间艺术挑花、采茶、舞龙、荡旱船、剪纸、打莲枪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努力使民间艺术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一、建构适宜的民间艺术园本课程目标体系
艺术对幼儿来说,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的情感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自我流露和相互交流。我们对照《指南》,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避免目标的制定重艺术技能而忽视幼儿内心的体验。并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研究与反思,形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具有层次性、发展性的各年龄段每一种民间艺术的课程目标体系。例如,对于民间艺术挑花活动,小班主要是挑花欣赏活动,如感受挑花作品强烈的对比色彩,了解以及当地的挑花民俗风情;中班在挑花欣赏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用回形针做成的“挑花针”尝试在网格上进行简单的挑花活动;大班在进一步欣赏挑花作品的基础上,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在挑花架上进行挑花,这样的活动目标和内容有层次,成系统,重视幼儿在充分地感受欣赏的基础上进行表现和创造。
二、开展适宜的民间艺术课程活动
园本课程是以共同性课程为依据,带有幼儿园自身特点,又能满足幼儿园发展需要的课程。因此,我认为园本课程建设追求的不是新异性,而是适宜性,要适宜我园幼儿发展的课程。在开展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将民间艺术活动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
1.一日活动皆课程,将民间艺术课程活动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皆课程,因此在开展民间艺术课程活动时,我们注重将课程渗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例如,我们将民间艺术活动舞龙融入户外游戏中;我们将采茶民间艺术融入区域游戏中;我们组织幼儿参观政府文化站、参观茶厂等。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只有将民间艺术课程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并在游戏中创造性地表现民间艺术,将来才有可能传承、发扬我们当地的民间艺术。
2.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不断生成适宜的民间艺术课程活动
杜威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已不是成人的读物或成人知识的系统输出,而是一种在生活(包括集体生活)的情况下儿童通过活动可感知、可体验的适合儿童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并对其加以改造,在活动中顺应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动内容,使当地的民间艺术课程园本化、儿童化。例如,在民间艺术挑花课程活动中,我们在大班开展挑花欣赏集体活动“美丽的围腰”时,幼儿对围裙上代表“多子多福”的石榴很感兴趣,有的幼儿表示自己吃过石榴,但很酸。看来孩子们对于石榴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是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石榴,丰富了有关石榴的经验,理解了挑花作品上石榴的寓意。
3.环境创设围绕课程实施,让环境为课程实施服务
在开展民间艺术课程活动时,我们将民间艺术课程实施的过程渗透在幼儿园环境的布置中。例如,在大班挑花民间艺术课程活动中,我们将幼儿最初认识挑花工具时搜集的各种五彩线、塑料针、绣绷等挑花工具以及幼儿学习挑花十字针法的图片等投放到区域活动中,鼓励幼儿在感受欣赏的过程中,动手操作,进行艺术表现和创作。在走廊以及T厅等公共区域环境中,我们展示民间挑花作品的同时展示幼儿的挑花作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同样得到大家的肯定,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审美性、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如何将其与幼儿园的课程相融合,使民间艺术课程园本化、生活化、游戏化是我们在课程建设中永远追求的目标,相信我们在实践中会不断完善我们的课程观,真正让当地的民间艺术成为我们儿童的艺术。
虽然我国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还存在诸如从事民间艺术资源运用的教师自身民间艺术素养缺乏,缺乏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选取的内容较为狭窄贫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不能与其他领域的活动有机融合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措施,以促进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更有效的应用。
(一)加强师资培训幼儿教师不单是挖掘民间艺术资源的践行者,还需要从浩瀚的艺术海洋中选择恰当的内容来进行幼儿艺术教育,并最终实施这一活动,所以,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民间艺术素养,这也是幼儿艺术教育中应用民间艺术能否达致高效的关键所在。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是提高幼儿教师民间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其专业培训包括两个方面:园外培训与园本培训。园外培训,应组织教师立足本土,深入调研,参加民间艺术专家讲座和教育交流活动,使其能对本土民间艺术有充分的了解,以提高其认知水平,拓展其视野。园本培训,可聘请专家来园指导,然后组织本园的幼儿教师参加民间艺术创作观摩,也可以组织科研活动等,以提高全体幼儿教师的艺术素质。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培训,幼儿教师的民间艺术修养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也就可以提高他们运用民间艺术资源的能力。
(二)科学选取民间艺术素材努力挖掘民间艺术资源,是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有效应用民间艺术的基础,可是并非所有的民间艺术都适合幼儿艺术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对民间艺术有所择取,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需要等进行必要的加工,使之符合幼儿的审美观和兴趣爱好。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尽可能地贴近幼儿的生活,健康积极向上,应既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价值,还能够陶冶幼儿的情操。
(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对幼儿多角度地感受民间艺术是十分不利的,这样他们就很难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所以,丰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之一。丰富幼儿本土民间艺术教育主题性活动。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指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围绕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而组织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突破学科的界限,以固定的主题,把所有的学习内容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并展开活动。这一活动首先考虑的就是幼儿的爱好需求,活动要紧密地与生活中各种新鲜的内容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与学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体验。在组织主题式活动时,选择的内容和方法都必须以预定的主题为中心,活动的每一个部分都要为主题服务,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把民间艺术应用于幼儿艺术教育中时,民间艺术就是基础,因此,可以把有关联的同一个类型或者内容的民间艺术划分为若干主题来组织活动。每一个类型就是一个主题,在教学中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活动。主题活动还可以划分为周主题和月主题,教师可以按照具体情况来建立活动网络。随着活动的进行,这个主题网络就像一棵成长中的树一样,会越来越茂盛。当然,随着主题活动的越来越丰富,这个主题也要不断地进行修正,这样活动才会越来越深入,学生从中得到的关于民间艺术的体验也才会越来越丰富。陶冶渗透式活动。陶冶渗透式活动指的是,在除了幼儿园专门设置的教学活动之余的其他活动中渗透民间艺术。也就是说,除了正常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外,还要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民间艺术,比如幼儿生活学习的环境、平常的游戏乃至吃饭、睡觉等等。具体而言,陶冶渗透式活动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在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中渗透民间艺术。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室内活动场所,室外活动场所,活动需要的设备以及材料,室内外布置等,这些物质文化环境能够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通过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渗透民间艺术,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在幼儿园的公共场所渗透民间艺术,如室外活动场所、墙面、走廊、宣传窗等;在幼儿园的班级物质文化环境中渗透民间艺术,如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墙报,有艺术特色的班级活动角等。另外,教师还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民间艺术主题,发动幼儿共同营造班级文化,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还可以促使幼儿积极地去了解民间艺术。第二,在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渗透民间艺术。可以在幼儿每天的生活中渗透民间艺术,比如说在幼儿入园的时间段内播放民间童谣,让幼儿欣赏民间音乐,如《吉祥三宝》、《茉莉花》等;在做早操的时间段内播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欢快活泼的舞蹈音乐,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节奏感;在就餐之前播放一些民间故事或者儿歌,不但可以增加幼儿对民间文学的了解,还能逐渐改善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第三,在幼儿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现代幼儿教育中,游戏是幼儿最有兴致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教育常用的教学方式。通过游戏,不但能够使幼儿愉悦心情,同时还能丰富幼儿的情感,并对幼儿进行教育,所以,幼儿教师一定要重视游戏的功能,并在幼儿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的因素。在幼儿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不但能够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中获得民间艺术知识,体验民间艺术的丰富内容,还可以借助民间艺术增加幼儿游戏的内容,比如,可以组织小朋友参与当地的特色游戏活动,诸如摔跤、当地舞蹈、戏曲等,从而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
幼儿教育机构运用民间艺术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