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5 09:25: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

篇1

二、改进已有课程设置

1.充实通识课内容因为幼儿学习的内容包含语言、科学、社会等领域,再加上幼儿想象力丰富,对诸多现象充满好奇,所以通识课应加入有关人文、科学、自然等课程,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充其知识面,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为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幼儿教师要具备与幼儿沟通的能力,了解幼儿身心特点,能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因此,还应在通识课中加入相关教育课程,但内容要浅显而广泛。

2.调整专业课程通过增加课时,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科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学习。针对学科专业课程,可将一些基础课改为选修课,合并较为相近的理论课,从而减少学时、学分;就技能课程而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艺术系学生不同,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基础上应以实用性、工具性为主,加强对儿童歌曲伴奏、儿童操的编排等艺术类课程及幼儿园环境设计、玩具制作、简笔画等和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实用美术课。此外,为体现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率,结合地域资源,学校还可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如蒙台梭利课程、剪纸、泥塑等。

3.加大实践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少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未来就职岗位,对于如何与他人交往多半来自于已有经验,如何与幼儿做到有效沟通更是纸上谈兵。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社会能力及工作能力,需要不断增加实践课种类,逐渐丰富实践课内容,适当延长实践课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协作。

三、增开其他课程门类

1.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无论从事哪项职业,从业人员都应获得相关从业资格认证,幼儿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也不例外。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于2015年正式拉开序幕,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领取教师资格证的惯例将被打破。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后,考试内容和难度都会有所变化,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也不再被区别对待。只有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取得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资格。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关注这一变化,适时调整。

2.专业方向课程幼儿园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与目前高校采取笼统而又全面的专业培养体系不同步,高校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既能胜任幼儿园教学、保育、科研等工作的教师,又能承担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任务的人才,培养内容大而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学校可倚重艺术特长生、营养师、双语教师、幼儿园管理、高级家教等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以突出学生优势,增强就业竞争力。

3.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类课程新教师招聘时,在诸多标准中道德修养被排在前三位。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的出发点因人而异,对幼儿及幼教职业的态度千差万别。开设师德方面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并深深喜欢上幼儿教师这份职业。这样,未来才会安于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幼教事业。

4.0~3岁早教类课程我国社会发展迅猛,人们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年轻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纷纷选择早教机构帮助孩子开发智力,因而我国早教事业发展如火如荼。与此同时,托幼一体化促使幼儿园招收低龄幼儿入园或开办周末亲子班以满足社会需求。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能安排幼儿与父母共同活动,又要善于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育儿行为,所以学前教育专业有必要开始0~3岁早教类课程。

篇2

G642.3

2011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进指出:学前教育应该摆在教育的中心点,学前教育是一个人开展终生学习的基点,是促进国民教育环境改革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幼儿园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增多,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低下成为主要问题,很多幼儿教师都是非专业毕业,上岗之前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不了解幼儿的发展特征、兴趣、需要,不会手工制作、弹琴绘画、唱歌跳舞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甚至是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简单的哄孩子,或者是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语文数学知识,从而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趋势较为严重。或者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到了幼儿园无法满足岗位需要,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联系。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转型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应当

是指:能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能熟练地掌握社会生产或者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事一线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才。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相对之前的“学术性”、“理论性、“研究型”,则更应突出“应用型”、“技能型”、“职业性”的特点。那么“理论型”和“技能型”该应如何平衡?

(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一是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沿袭传统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教育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较多,技能课程所占课时较少,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一样,是学生必选课程,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二是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完全参照中职或高职等学前教育

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分注重技能课程,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论深度不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缺乏发展性和竞争力。

(三).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应用型人才培养典型的特征是“应用”与“创新”。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实践环节课时不足;二是校内实训室匮乏;三是校外见习、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深刻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主流人才,高校就应该对实用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现如今,我国社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往往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而实用型人才的就业率却达到了75%以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就应该及时转换培养思路,注重实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关于本科教育学业标准的规定,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区分于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集中表现在系统化的基础理论,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五个方面。可见,学前教育本科学生的培养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是必要的。因此,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具备“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先进的教育理念,系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一线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富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立足地方,能在各种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与教学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本着“宽基础而优专长,厚理论而显技能”的课程设置思路,参阅《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三大板块。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中,将学生的兴趣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组成个性化的选修模块。

(四).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个性,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化课堂教学中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及时更新、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教育见习应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一周;第六学期进行集中

教育见习,见习时间不少于2周;教育实习集中安排在第七、八学期,时间不少于三十二周;教育调查可安排于假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可与教育实习交叉同步进行。

(五).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前专业教师既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需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应以下方面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培B现有的教师到幼儿园进行挂职锻炼。老师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锻炼提高老师的实践技能。

二是聘请幼儿教育机构中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来校任教或指导学生见习、实习。

三是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规定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到学前教育机构参加保育、教育教学、管理等实践工作(如一年)。提高双师型教师地位、待遇,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如在职称评定、选拔人才时给予双师型教师政策倾斜;将双师型教师的工作阅历作为提薪、晋升的重要

条件等。

参考文献:

[1]王晓丽. 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2,21:105-106.

[2]薛可. 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6:157-160.

[3]朱陶,范元涛,李艳艳.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7:108-110.

篇3

关键词: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适切性

目前,新升本院校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改革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更新课程设置,积极与幼儿园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努力和调整,制定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随着幼儿园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适切性问题显现出来,如:课程选择的适切性、课程组织的适切性、课程结构的适切性、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等问题。本文从目前新升本院校课程适切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为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新升本院校课程适切性的含义

布鲁贝克对课程的适切性做过一段精辟的阐述:“不管采取什么教学形式,都有必要对学术课程的选择、组织、结构及其内容的逻辑和动机考虑做些深入的分析。让我们先从课程的选择开始,因为学生对课程‘适切性’的呼声之强已使得课程的选择在过去十年中变得特别重要。乍一看,几乎每个人都会同意,教材要进入课程领域必须通过适切性的检验。这种标准的困难在于它过于简单化,只有当人们提出了适切性的对象问题时它的复杂性才显示出来。因此,当人们提出了下列问题时,问题就大不相同了:对谁、对什么或多长时间是适切的?适切性的对象是学生个人,还是整个社会?是些实际的社会问题,还是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善?此外,适切性的对象是短暂的现时,还是长期的未来?”[1]即新升本院校课程的适切性指的是新升本院校课程的选择、组织、结构及内容等符合社会、文化及个人某些方面发展需要的性质,它表达了社会及个人对课程功能的某种期望。具体而言,新升本院校课程的适切性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课程选择的适切性、课程组织的适切性、课程结构的适切性、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课程选择的适切性强调课程与教育对象之间是否相适应,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组织适切性指的是新升本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地组织安排课程;课程结构的适切性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要恰当合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要求课程能最大程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适切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升本院校针对自身特点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课程适切性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课程选择的适切性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新升本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的选择上盲目从众,多为专科课程设置的翻版或更多参考国内著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相同的课程不能同时适切不同层次、不同取向的教育对象,同时也不能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要求。此外,很多新升本院校不能根据学生需要调整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其选择的课程不能很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结果导致课程不能适切社会及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

(二)课程内容的适切性问题

教学改革及知识的更新步伐很快,但很多新升本院校的大部分课程还停留在已有的信息层面上,课程内容更新过慢,很少涉及科学发展前沿的相关知识,缺乏时代性、新颖性,缺少时展所需要的新内容。如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教法类课程过分强调内容介绍,缺乏方法指导,使学生难以理解。部分课程过分强调理论素养,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课程显得空洞乏力且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这种现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也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结构的适切性问题

部分新升本院校不能处理好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专业课必修课比例过大,对专业基础课重视不够。部分院校专业必修课过多,专业选修课较少。有的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课程结构的不合理,很难培养出全面发展、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对社会的发展也不能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2]

(四)课程组织的适切性问题

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一直缺乏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开发,很多高校在课程组织上停留在各课程之间不相往来的水平上,课程间不能做到很好的整合。由于知识分割过细,各自为政,缺乏整考虑,易造成学生重复的、刻板的、片面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多维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发展。这样的课程组织不能最大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基本能力的需求。

三、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适切性的有效策略

(一)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适切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实践教学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学前教育领域人才需求呈多元化、应用型和专业化的特点,而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由于课程比重不足、教育见习和实习基地不足、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指导力量薄弱以及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必须作出改革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的基本思路有创新观念以建立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课程结构以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促进指导教师队伍的“双师化”进程,实行高校及幼儿园“双导师制”,协调各类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构建“园校互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共赢。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适切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高师学前教育本科长期以来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教学,与学前教育实践相脱节,毕业的学生学科专业应用性差,大多只能从事理论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这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师是指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教师不仅要“全面发展”而且要“学有专长”。目前,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不断涌现,幼儿园在办园渠道、办园模式、办园条件、教育特色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办园渠道方面,在地方政府办园的同时,动员社会多方面力量发展幼教事业,从而形成了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正规和非正规形式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在办园模式方面,由于大教育观念的形成,早期教育概念的扩大,0-3岁婴儿教育已逐步纳入幼儿园教育的范畴。因此,涌现了3~6岁全日制幼儿园、0-3岁托儿班、亲子园等多种办学模式。在教育特色方面,出现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双语教育、蒙氏教育、早期阅读、特色体育等等。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呈现出这样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需要,以期培养有不同专长的幼教专业人才,如英语教育类、艺术教育类、特色教育类等。这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学有所长,充分发展个性,同时也适应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适切于学生素质的需求

由于新升格本科院校多为二表本科招生,且部分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招生时是按艺术类招生,文化课成绩偏低,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文化素质,加强和改进专业基础课设置教学。

1.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根据师范院校学生特点和本学科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使课程内容综合化,建构适应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系统化的内容体系。如五大领域教法课的理论部分整合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课程论等课程组教师定期进行教研活动,避免了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讲授。

2.调整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内容的比重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为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历层次特点,对纯理论知识和高深的原理作适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讲授,做到深入浅出;适当增加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有关的实际应用知识和可操作性强的内容,以使学生学了有用,学得有趣;注重引入本学科最前沿性的新知识,以弥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部分陈旧的特点。

(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适切于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需求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变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具有课程指导意义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形成了许多新的教育观念及理论。如儿童发展的整体观、儿童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理念等,[3]现已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与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然而,目前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于幼儿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脱离现阶段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这就需要调整改进课程计划,加强新的教材编写和建设。同时还应提倡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科研、学习中形成团队力量,发挥整体优势,以期适应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89-02

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即托幼机构教师。就幼儿园而言,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决定能否胜任教师岗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高校而言,一方面,学校设置的教学实践课程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学校设置的教学实践课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择业取向和就业状况。目前,托幼机构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专科师范院校一味地迎合幼儿园急功近利的需求,重艺术技能、轻理论,培养的学生能唱会跳,能很快胜任幼儿园的工作,但是这些人相对缺乏教学智慧,只能成为教书匠;另一方面,本科院校设置的学前教育专业不能摆正自身的位置,不能很快完成由培养中等幼师学校师资向培养幼儿园师资的角色转变,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不能合理安排教学实践课程,培养出的学生科学、人文基础相对厚实,教育理论扎实,但却是“书本知识的巨人,教学实践的矮子”,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实践性较强的幼儿园教学工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重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强调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此,笔者以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了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一、全程实践的含义

全程实践是“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在实验、实训、实习情境中构建知识与行动之间的联结,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积极完成‘预备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同时实现职前学前教师、在职学前教师和学前高校教师的教学相长及协同发展”[1],具体到地方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全程实践。在时间上体现为将实践教学贯穿在大学四年全程中,在形式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教育实习、课程实习、教育见习、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上,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按照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实践的学习程序,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促进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成为反思型和智慧型的准幼儿教师。

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除了规定要具备一些说、唱、弹、跳、画等基本技能外,还突出其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准幼儿教师要有将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要具备教育研究与反思的能力,不仅会用所学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创造知识,这是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幼儿教师区别于中等师范及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否达到专业化要求的重要标志。对幼儿教师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研究,它是基于教育现场的实践性研究,应突出教育研究的情境性和反思性,突出对理论的验证和运用。教师的实践如同医生的临床实践,需要不断去发现问题,做出决策,进行反思,获得自己的专业成长,形成教学智慧。所以,实践教育必须贯穿于幼儿教师教育的全过程。

二、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构建全程实践教学的目标

作为从事幼儿教育专业教学与研究的高校教师,我们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进行课程设置时不仅要考虑到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还要从专业发展的视角来设计课程方案。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形成学生的教育研究与反思能力,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并形成新理论,成为一名发展型幼儿教师。

2.构建全程实践教学模式体系(见图1)

(1)课堂教学

在大学4年中,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安排比例适宜的讲授课和实践课。对于教师口语、计算机、三笔字等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课堂讲授只占其中1/2的课时,其他时间要强化学生的练习。对于琴法、舞蹈、声乐、绘画、手工等艺术类技能课,课堂讲授也只占一小部分时间,让学生多练。而对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游戏理论与指导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要安排适宜的实践课程。通过课堂讨论、研讨、案例分析和实验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重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教法课程,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可以通过模拟讲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并结合校外实习进行课程实习,让学生到现场实践教学,使其掌握教法课技能。通过课堂内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运用,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教育实习和见习

在了解了关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后,还应强调从教育实践中学习。让学生进入教育现场,促使学生提高判断力,形成教学智慧,并使其能应付多变的教育事件。因此,与以往集中实习不同,全程实践教学理念下的教育实习分散在大学4年中,根据实习的目的分为教育见习、课程实习、科研实习和顶岗实习,每个阶段实习的目的和内容也不一样。其中,教育见习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与一日生活,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任务,并产生职业认同感。课程实习的目的是结合所上课程加强课程与实践的联系,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学会反思,学会研究。科研实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亲临现场时,发现问题,学会选题,体验研究的过程,为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做准备。顶岗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置身于教育现场,承担起幼儿教师的职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不断进行创新,形成教学智慧。

(3)课外活动

对于教师口语、计算机、三笔字、琴法、舞蹈、绘画、声乐等技能类课程,只靠课堂上讲授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堂讲授只是告诉学生如何去练,但是,技能能不能掌握及掌握的程度怎样要取决于学生在课外下的功夫。

(4)第二课堂

学生弹琴、绘画、口语表达、写字、唱歌和跳舞除了期末课程考试外,我们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主要是通过教师技能大赛、艺术作品展与艺术技能大赛、语言技能大赛、教育名著选读、课件设计与制作、合唱团、舞蹈队、教案展示、儿童画绘本作品展和班级文化环境创设作品展等来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形成“课内—课外—第二课堂”连贯一致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促进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持续发展。

图 1 全程实践教学图示

三、建议和思考

1.改革教学方式

要贯彻全程实践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师主导讲—学生被动听”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在各科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和方法,使课堂教学与教育生活相融合。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教育实习和见习,采取研讨、角色扮演、模拟实习和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专业意识的形成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讲授法外,还可以运用问题研讨和模拟教学等方式,并结合课程特点在一学期期中安排四周的课程实习,使学生到教育现场进行语言课的教学实践,之后再回到课堂进行再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促进其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2.培养“双师型”教师,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既能进行理论讲授又能进行教学实践操作。“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指教师队伍结构而言的,即既有理论型教师,又有实践型一线教师。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师资结构、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全程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一方面,要吸收一线幼儿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要鼓励高校教师多到实践基地去学习、去研究,以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团队。

3.建立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2]。以幼儿园为基地,坚持服务地方的宗旨,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来自教育现场鲜活的实践感悟,促进其专业发展。根据实习的内容和目的联系不同的托幼机构,并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实践基地,结合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和不同阶段的学习目的,选择适当的实习基地,这样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学生优化发展。

4.改革教学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全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我们确立了类型多样、不同主体、多途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课程的考核,除了期末考试外还强调要有平时考核的形成性评价,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在评价形式上除了书面方式外,还包括第二课堂的评价,以全面促进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篇5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英语在社会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英语教学中一些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应该以实用为主,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方向。这就需要改变新建本科院校沿用传统本科英语教材的状况,探索编写和选用比较实用的、注重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适用于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的教材。

一、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及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缺乏新意和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经过大规模扩招,教学师资不足,投入不够,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听说能力的训练。大学英语的班级人数普遍达到80人左右,一名专职教师往往负责24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教学观念,以及教学内容上较多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课堂灌输方式,对“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念理解不够,轻视能力培养。

(二)教材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出版市场上,群雄逐鹿,有最权威的三家大出版社——外研社、高教社、上外社,也有一些一流大学的出版社,像复旦大学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等等。各自都出版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大学英语本科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大多都是根据一流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来编写的,不是很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另外,由于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学英语教材的使用和建设方面缺乏规划,在选择教材时往往比较片面,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不太到位,没有考虑到本校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来拟定教材编写规划,或者考虑不够深入周全,导致课程难易度不一、内容重复等问题。

二、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一)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分析

尽管目前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水平的确比较高,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师对于这一点普遍也比较认可,但也有教师认为目前所使用的英语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教师认为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偏难。目前,各新建本科院校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材中应适当增加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内容、词汇量等应当适中,要适合现在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水平。除此之外,在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中,大都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以及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除使用现成的英语教材以外,往往还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在各种资源中查找有关材料,但有时这些资源中也并不一定有教师所需要的东西。此外,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入,英语教材选用的素材也越来越新,涉及面非常广泛,但相当多的英语教师原来的专业以语言文学方向为主,对某些领域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这些都会影响到具体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材中补充比较充足的、适当的有关资料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

从各个渠道的信息来看,和老的本科院校或者“一本”院校的学生相比较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学习能力要差很多。这些院校的学生普遍单词量较小,语法基础大多也比较薄弱,一般只能进行非常简单的日常会话和交流,对英语国家的有关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也比较低。

但与此同时,学生们对于提高英语水平的愿望非常迫切,希望学到与自己专业关联度大、实用性较强、难易度适中、内容丰富有趣的英语。对于目前使用的教材他们的不满意度较高:听力、口语练习较少;词汇量偏大;课文中的注释不够详尽,有些单词、语言点和内容不甚理解;内容比较陈旧,不太适用,涉及面比较窄等等。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基本上是跟随着传统本科院校的模式。对于英语教学来说,不同的教学条件和基础决定了简单重复传统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是没有出路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自己的具体特点和需求,应该根据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或者编写出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并且有自己特色的英语教材。

三、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建设的建议

根据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其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为了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在选用和编写适合各校具体要求的大学英语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符合大学英语改革方向及课程教学要求

教材建设要与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同时,必须符合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既要重视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情感因素、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培养。要体现出“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新理念,以及“人与计算机高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体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二)符合各校的实际情况

因为各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校管理水平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一些差异。选用或者编写的教材难度应当适中,并且必须要有一定的弹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本地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教材建设必须考虑不同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注重其潜力和个性的发展。要有助于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克服大班教学的不利之处,同时有助于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文化意识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有系统性及可操作性

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应当符合学生学习外语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能力。英语各方面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包括听说读写译),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教材中的活动和练习应该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实现任务的目标,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英语语言的魅力。在使用教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教材的编排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在设计各种语境的交际任务活动时,要有可操作性。

(五)兼顾趣味性和创新

教材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组织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内容方面,要尽量生动、真实,有可读性;在表现形式方面,力求手段活泼,形式多样,应充分考虑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

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新意,要有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建立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自主学习机制,成为自己进行学习的活动组织者和管理者,将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结语

教材是需要不断建设的。在英语教学中,那种认为教材编写出版了,就可以有“本”可依,教学也只是围绕教材的内容而展开,而不注重教材的可持续发展性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把教材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教学双方都是主观能动的过程参与者,这样就能使新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主体和主导者、通过教材形式及时地传入课堂,教材建设工作也就会相应地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的教材建设,要能满足本校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以及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要能够促使英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尽量解决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选用或者编写出更适用于新建本科院校层次学生的优秀教材。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摄取新的资料和经验,与学习者一道赋予教材更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丽华.罗 虹.浅谈高职英语教学教材改革的设想[J].职业圈,2007,(21).

[2]孙新法.赵娟丽.高职英语教材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10,(5).

篇6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积极倡导游戏教学法,并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生爱动,好胜心较强等特点表现出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积极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并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

一、小学体育课堂采用游戏法必须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

小学年龄段内他们可谓是不知疲倦的年龄,当体力透支后便很快恢复;同时他们会多动、无约束、缺乏一定的纪律性。结合这些显著特点,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抽象理论知识,一方面学生缺乏兴趣,同时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所以,将书本的知识与游戏教学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体现寓教于乐的功效。例如,50米跑教学中,如果教师从训练跑的技巧分析如何提高成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将技巧渗透于游戏教学中,并采用“人球比赛”的游戏方式,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练习跑的持久性大大延长。

二、将体育游戏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体育游戏的设计一方面要结合教材,同时对照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通过体育游戏法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能为了游戏而偏离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没有完成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意识到游戏法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置教学内容于不顾,忽视课堂教学的目标,一味追求课堂游戏,这样便失去了体育学科的功能。例如,在篮球“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使用了“迎面行进间传球接力”的体育游戏。

三、体育游戏要结合教学实际,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在设计游戏时,教师不仅兼顾课堂教学内容,还需要注意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让游戏教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便于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比如,在教学快速跑时,可以结合教学设计,这样组织游戏教学:先进行一个游戏“小鱼抢食”,体验快速跑的感觉并引起他们的兴趣。突出快速跑在游戏及本课中的重点,同学们知道如果跑得慢是没有食物可以抢的,使得同学们有跟老师学习快速跑技术的兴趣。游戏结束以后,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小组探讨快速跑的要点,得出结论:步频快,步幅大,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篇7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地位很低,这从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就可以看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其中一个突出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的。目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中,翻译只占了五个小题,即要求对五句话中每句话的一部分进行翻译。而且对近几年的翻译考题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翻译题型的目的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常用的词及短语。以四六级考试为指向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就可想而知了。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精读文章的重要词句进行英翻汉及汉翻英的练习,老师一般也不专门进行翻译理论和技能的讲解及练习,很多时候是老师直接将翻译过来的句子写出来或念出来,学生抄下来就算完成翻译练习。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翻译教学。

与此同时,在笔者所进行的有关翻译的调查中,有66.8%的学生认为翻译是重要的,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开设翻译课程。许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想学翻译,但是苦于无门,只能到社会上花高价去学习翻译,特别是在毕业之后。

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2.1 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在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对外交流已经扩大到社会各个层面,深入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如今,外国人直接到中国来办公司、开银行以及进行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英语不仅在对外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科技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直接用英语进行交际、用英语开展工作。就翻译涉及说和写的综合交际能力来说,越来越被社会看重。目前参加各种等级翻译考试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其中很多是非英语专业的在校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既然社会需要具有翻译能力的学生,同时又有这么多在校大学生到社会上学习翻译、参加翻译考试,那就说明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没有在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满足他们的需要。笔者所在学校的约30名08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到灯塔软件(成都)公司从事科技翻译。据毕业生和该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英语专业毕业生极度缺乏其他专业知识,用人单位非常需要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虽然后来曾在笔者所在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却没有招到一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方面几乎没有作为。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翻译人才就不足为怪了。

2.2 英语学习规律的要求

现在的社会要求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翻译是外语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翻译要求准确、透彻的理解,学生做翻译时的理解率就应该比一般阅读要求高,通过译文,教师就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效果远比一般阅读的多项选择题好。另外,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考虑,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翻译都是他们最实用的外语技能之一,尤其是专业翻译和应用文的翻译。笔者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以前,曾从事过建筑工程翻译,旅游及商贸工作,对此深有体会。然而,做好翻译工作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没有扎实的中英文基础及丰富的背景知识,不经过理论学习和大量的翻译实践根本无法胜任。

在英语界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只要词汇量足够大,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翻译自然就不成问题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看下面学生作业的例子:

Strange things happen to time when you travel,because the earth is pided into twenty-four time zones,one hour apart.

学生将之翻译为: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你旅游的时候。因为地球被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一个时区。

出现上面这种翻译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不知道如何转化句子结构,他们往往遵从原文的词序与结构,把单词一个个填上去。这句话可以改译为:你乘船旅行时,时间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因为地球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为一个时区。

当然,除了英汉语言对比,还有翻译技巧,中西方文化差异等都直接影响着翻译的准确性。而学习这些知识,对提高翻译水平无疑有着巨大的帮助。而这些知识和技巧决不是在精读课堂上能够一带而过的,学生也不可能在精读课堂上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的。必须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有计划、有目标而系统地学习。 转贴于

3.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学习翻译是勉为其难。据了解,在08年四川省大学英语年会上,外研社社长说,进入08年全国CCTV杯前三名的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谁还敢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谁还敢说他们就没有学好翻译的基本条件?近几年,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改革力度很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学毕业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要求。在进入大学后,经过1年左右时间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就能够达到翻译课程学习的要求。虽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基础较一些重点院校的学生略低,但经过两年左右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一样可以开始翻译课程的学习。

4. 措施

尽管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很落后,但却可以奋起直追。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促进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

首先,要从理念上摒弃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之区别对待,摒弃传统的大学翻译教学模式。正确认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因为非外语专业学生经过适当的训练,不但可以具有较高的翻译能力,而且在某些领域,如科技翻译和专业翻译,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具优势。另外,就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英语基础)而言,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也不亚于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潜力方面甚至更强。这从近几年进入CCTV杯最后决赛的选手大多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例子中就能看出来。因此,不要认为只有英语专业才能开设翻译课程,大学英语当然也可以开设翻译课程。

其次,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可以先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既然要开设翻译选修课程,就必须要先编写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就是要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然后是编写适当的翻译教材。翻译教材应当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反应时代的特征。另外,翻译选修课程的每个班的人数要有限制,最好是不超过40人。因为翻译课程需要多练,老师需要掌握每个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互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特别是如今社会急需的科技翻译实践能力。在积累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缩短部分学生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时间,在大二下学期开设翻译课程。

第三,师资的培训。目前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质和量都还存在严重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尤为突出。为数不多的翻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绝大多数在英语专业任教。现有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翻译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希望学校创造条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参加假期开设的翻译培训班,如《中国翻译》杂志社举办的“暑期高级翻译研讨学习班”。也可以选拔英汉语基础好,对翻译感兴趣的教师,鼓励他们到其他院校去进行在职进修或专门学习,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进行师资的储备。

结语:

要改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对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翻译教学局限在外语专业这个狭小的圈子里,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被排除在外。但是,90% 以上的中国大学生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翻译是一门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和技能,如果没有学习某一专业领域里的一组基本课程,就不可能达到既懂专业又会翻译的目标;而我国学翻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什么专业知识,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中往往感到缺乏科技知识。这在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在灯塔软件(成都)有限公司的实例中就得到了证明。事实上,任何处在学术前沿的科学家往往也是翻译家,他们在做研究的同时,还在翻译引介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在中国,80% 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都是由科学、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罗选名,2002)。因此,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本身起步晚,可以考虑把翻译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范畴,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高质量的教科书,让广大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有机会学习翻译,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未来的翻译人才。这不仅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187-01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近年来很多地方专科院校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都升格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大纲](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能力、身心以及文化业务等各方面的素质,这些也都是当前大学外语教师们所应具备的素质。在升为本科院校的新形势下,大学英语这门在学生中影响面最广的学科尤其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质,成功的进行素质转型,以适应当前本科教育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和问题。

1.1 师资匮乏影响教学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这些年扩大招生规模的影响,学生人数激增,而原有师资较弱,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呈现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较少,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的情况,而且师生比例较大,以笔者所在学校来看,大学英语教师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的比例就接近1:120,这给教师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带来很大的负担。

1.2 工作量大影响科研水平

师资匮乏直接导致教师们工作量激增,繁重的教学工作量使一线教师很难有时间和机会进行学术研究、培训充电、参加学术会议等。因此,科研能力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师各种素质中的短板。而一个不从事专业研究的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会显得枯燥单调,面对各方面素质越来越高、知识面越来越广的大学生,大学英语教师如果不努力成为本学科的专家,是很难成为一个为学生所欢迎的优秀教师的。

1.3 教学观念老套影响课堂效果

不同的教学观念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虽然在形式上升为本科院校,由于工作量大影响科研和教师自身认识的不足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大多数新升本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与时俱进迅速改变以适应新的学生群体。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课文中的单词、句型,学生埋头记笔记这种传统单一的教法还是占主导地位,导致学生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很难调动起来。

2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转型

综合以上所总结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的现状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转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树立全新的本科教学观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用长远的看待教育的质量问题,及时有效的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本科教学意识与责任,体现本学科的特色。一定要遵循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意识,努力推进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建设,切实提高本科英语教育质量,使之真正的适应新的、高于以往学生水平的本科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和标准。

2.2 树立严谨创新的科研观

培养更高的科研能力是大学教师从根本上有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大学英语教师应正确处理好、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且一定要认识到:作为本科教育中的一分子,大学英语教师同样应做到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不能顾此失彼,尤其应注意在工作量繁重,课时量大的情况下不能忽视科研。因为只有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 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才能以先进的科研促进教学,让学生获得英语学科中最前沿最有价值的科学理论,从而促进自身的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获得学生的认可。

2.3 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学习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管理相关的知识,形成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逐步转变成科研型的教师,从而更好地胜任本科英语教学。要实现以上目标,首先教师应从自身不断寻找差距,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同时还应注意持续提高自身的教学模式与科研水平,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努力建构开放的、不断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使自己具备不断进步的现代教学科研的创新意识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自身素质的有效提高,敏锐的把握所教英语学科的大致发展方向,才能使自己始终探索在学科的前沿,逐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3 结语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只有在新形势下树立全新的本科教学观、树立严谨创新的科研观、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做到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才能使教学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进而达到大学英语本科教学的新高度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篇9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也变得日益频繁,从而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满足社会需要,提高新形势下会计人员用英语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而开设了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其特点是把会计专业知识和英语结合起来,是在英语环境下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表述,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对国际会计理论和相关业务的处理有所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以下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并对如何改革提出了建议。

一、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师资力量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会计专业英语课程自身的特点,讲授该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英语能力,还要具备会计的专业知识,然而,同时具备这两方面专业知识的教师资源匮乏。这就导致了在很多院校教授会计英语的教师不是在英语方面不够专业化,就是在会计方面不够专业。英语方面欠缺的教师会过于强调会计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与英语的结合,课堂教学以汉语为主,不能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会计方面欠缺的教师侧重于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讲解,对于会计专业知识的讲解只停留在表层,而且对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不够准确。教师的素质对于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教学质量,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要求。

会计专业英语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老师翻译、讲授课文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缺少用英语进行会计实务的练习,使实际运用能力得不到提高,这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来说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

(二)缺乏合适的会计专业英语教材

教材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选择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会计专业英语教材对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当前的会计专业英语教材市场,选择到适合的是很难的。国外原版的教材能够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经济管理系的学生来说英语难度过大。而国内的会计英语教材语言难度适中,但涉及到的会计知识专业化深度不够,并且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属于财务会计,对于管理会计和审计等内容讲述不多甚至忽略,此外,教材中练习过少,缺乏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没有体现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所以很难选择到适合的会计英语教材。另一方面,教材主要是由任课教师自主选择的,虽然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也不够统一,这就造成了教材的选择较为盲目,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三)学生对会计专业英语的学习欠缺主动性

很多学生不愿意学英语,对基础英语就没有兴趣,更不用说专业性强的会计英语。学生在学习了大学基础英语后,开始接触到专业英语,但是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把专业英语看作是提升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来对待,因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会计英语中专业术语较多,句子也较长,内容枯燥,给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尤其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课堂上难与教师形成互动,所以容易对会计英语的学习失去信心,进而产生厌恶心理。另外,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专业英语的实用性,认为将来的工作中不会涉及到英语,因而觉得没有动力学习该门课程,采取消极对待的方式。

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师资建设,改进教学方式

1.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必须加强会计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培养当前的任课教师。对于英语水平高但不善于会计的教师,学校可以多组织会计知识培训以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对于擅长会计但英语一般的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英语培训,尤其在听、说方面,加强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甚至可以让他们到国外进修,既能提高英语水平又能更好的了解国外的会计体系。其次,引进优秀教师,增强会计专业英语教师的储备力量。可以聘请对我国会计体系有一定了解的外籍会计人员,或者招聘在国外学习会计的留学归国人员进行讲授。还要加强对英语基础好的会计教师的引导和培养,为建立稳定的会计英语教师队伍储备人才。

2.改进教学方式,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会计英语的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以读课文和翻译为主向突出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方式转变,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一方面,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提高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针对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用英语对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对于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并进行正确的示范,在课堂上起到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用英语操作会计业务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记账,计算会计相关问题等实践活动,使英语和专业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进英文版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模拟实训,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加强会计专业英语教材建设

为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必须要编写符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特点的教材。教材的编写需要高水平的会计双语教学专家的参与,用地道的英语表述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并且难度不宜过大,而且教材的内容应该突出实用性,侧重提高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以对话的形式编入一些专业口语交流所需要的知识,锻炼学生说英语的能力;也可以增加实际涉外业务的案例,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形象,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如何应用。教材中还应该加入大量的练习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此外,教材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财务会计,要增加对管理会计等方面知识的讲解,使会计专业英语的讲授更全面。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会计英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许多学生认为会计专业英语就是会计和英语的简单组合,没有认识到该课程是在大学基础英语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也没有认识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加深对以往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接触到国际会计业务,从而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不重视甚至认为可有可无。所以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会计英语对于将来的职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还可以邀请通过ACCA(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考试在会计方面取得成功的人士到学校进行讲座,使学生了解到学好会计英语能够为通过ACCA奠定基础,为将来就业增添砝码。也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一些真实的涉外业务的案例,让他们体会到会计英语的实用性。只有认识到了重要性和实用性,学生才能够发自内心的对会计英语产生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

2.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信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会计英语的乐趣。很多学生由于英语基础不好,对专业英语产生了畏惧心理。会计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并且运用赏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尊重和理解,关注他们的经验感受,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式”的讲解,能够发现他们点滴的进步并进行鼓励和表扬,增强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能够掌握知识的。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通过耐心的讲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畏惧心理,取得循序渐进的进步。学生取得了进步,体会到了学习专业英语的快乐,会更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图文并茂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外企数量和涉外业务的增多,对会计从业人员在英语水平和国际会计业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英语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出高水平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参 考 文 献]

[1]王红霞.浅谈高职会计英语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2]李惠.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1(1)

篇10

前言

近年来随着大量日资企业进驻中国,中日两国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对日语专业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为了满足日语市场人才的需求,国内很多院校相继开设了商务日语专业,但其教学大多沿袭了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实训教学环节薄弱,使得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商务日语人才。

一 、商务日语实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目标模糊

虽然实训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受到广泛重视,使教师和学生都共同认识到实训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日语教师身处教学一线,没有接触外贸行业的机会.从而忽视了培养商务日语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导致在实训教学中较盲目.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够科学

以往的实训教学虽然也大多使用了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但往往只是利用这些基地看日剧、听录音,还有就是翻译资料、编写会话等,实训流于形式。显然这样的实训过程和结果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去甚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生感觉收获不大,对这类实训学习也没有浓厚的兴趣,更不要提充实感了。当然,与强调动手能力和实际

操作能力的工科专业相比,展开外语专业的实训教学活动本身的确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要想使日语实训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日语专业实训指导老师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一种新的、可行的实训教学模式。

(三)实训教学中课程缺乏系统性

从调查中可看出. 目前外贸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以我院日语专业为例,由于各实训项目开发的随意性较强,相互之间没有有机联系,整个实训教学

缺乏体系性、完整性,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的各项技能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偏弱,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致使该专业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困境。

二 、商务日语实训教学采取的对策

(一)掌握学生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人的心理因素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很大影响,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商务日语教学上实训课时,指导教师与学生处于频繁的交流与互动之中,教师能否正确把握学生心理,将对实训课的效果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实训初期,指导教师应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向实训的具体内容。对实训目的不明确,行动较为自由散漫的,指导教师对此应在强调纪律的同时,正确引导他们明确实训在本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多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后,指导教师对此应积极引导,根据实训内容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让他们成为实训教学的主导力量。

(二)灵活教学模式

学生的个人基础、理解接受能力、动手能力都存在着差异,要上好高职实训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重视因材施教,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学组织既要符合实训课的总体目标,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互动与随机。可以将实训课题分成若干阶段,包括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和掌握的基础阶段、大多数学生能够选择掌握的提高阶段以及优秀学生参与的综合项目设计开发阶段等,保证所有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利用竞争心理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提高实训效果。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开展创新实训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改变学生被动实训的心态,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实训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 、商务日语实训教学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供不应求,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使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这样既缩短了企业的培训时间,又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岗位,让学生能够看到工作的前景。总之,提高实训的教学成效,体现了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建立面向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思想,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结论

商务日语实训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前体验曰企氛围的平台,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实感更强,为将来更好地适应日企的工作环境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随着中日两国贸易往来的不断深入,对高素质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为了满足商务日语人才市场的需求,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相继开设了商务日语专业,同时针对如何培养毕业就能直接上岗的高素质商务日语人才展开了努力的探索。较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有着授课总学时少、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能力不强等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训教学,构建适合商务日语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务日语人才成为了日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篇11

 

我国的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和设计型学生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的成功验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大改革项目的启动,反映出高校培养人才的类型和质量才是检验办学宗旨和质量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缩影。那么,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细化到各个学校、各个专业,其表现形式为:采用何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转化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技术支撑力和动力。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1]与教学模式相适应,必须具备实现教学目标的各项条件,而且必须要经过“实验”或“实践”环节,在获得“好评”基础上,才能定型且逐步推广,在推广过程中要根据出现的问题调整或修订,因此,教学模式是动态的,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教学条件的科技含量提高了,教学模式也将日趋现代化,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1] 

以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为例,我们分析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的不同,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拟推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为主要内容,研究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对促进测绘类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主要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服务于工、矿类企业单位测绘生产项目的高级技工。围绕就业导向,高职院校在测绘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与产业相结合,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应制度、措施时让企业深度参与,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多方面让行业组织进入,探索出了“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实现方式。[2,3]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等。 

总结三年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看到测绘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总体上实行学校与企业两地培养、理论课堂与实践现场结合、教师与企业行业工程师或技术员轮流任导师、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测绘项目中学习测量相关知识;另外打乱常规的学期学习制度,实施灵活的学分制等措施、制度,保证学生的学习就是“零距离的就业”的就业教育。现将其概括如下: 

1.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和阶段真实(或仿真)实训 

学生在校内完成基础测量知识学习,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地方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完成相应测量项目的设计、施测方法的学习,练习使用不同种类测量仪器并达到要求的熟练程度后,以企业生产项目为依托,在仿真或真实环境中完成不同测量项目的各工序训练。 

2.毕业顶岗实习 

对于高危环境下的测量工作,设置校内仿真实训场完成实习,在学生熟练程度达到要求后,到签订的合作企业或拟就业单位的相应岗位上由现场人员负责培养,完成顶岗实习。同时学生融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前完成学生到员工身份的适应和角色转换,这种直接面向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显然非常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也会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测绘学科理论、仪器、软件的发展,要求测绘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必须有一定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测绘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样的培养要求,显然仅靠高校是培养不出来的,这是由卓越计划的特点:[4]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的。 

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一定课时的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堂实验教学,最后安排4周或2周左右的课程实习或设计。从一学期20周的教学任务、开设3-4门专业课的实际开课情况来看,每门课程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大多达不到1∶1,教学环节中有限的实践课堂时间势必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培养。 

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是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知识链,注重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及时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课堂,存在的不足是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老师,较少有企业的参与。 

近年来,由于基础测绘工作的需要,高校也承担着国家或城市测绘工作的一些任务,学校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使得部分老师和学生有机会参与一些横向或纵向的科研项目,但是涉及人员较少,另外实实在在的测绘项目并未走向课堂,案例教学也仅限于教师的口述或是电脑屏幕的显示,而不同任课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也制约了学生可以看到仿真型的作业场景,这是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中易被忽略的地方。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与结果分析 

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三年期满之后,全社会都看到了企业、学校联合办学的巨大优势和由此带来的双赢结局,也给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在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下,本科院校的办学也将走与企业结合、引入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面向企业、适应国际化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办学道路,这与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本科院校较高职院校来说,具备更为丰富的师资资源、科研条件,这些将会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企业的深度参与将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较快转化,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互惠互利的事情。因此,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必须抓住机遇,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着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厚基础、实践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测绘工程师后备人才。 

就测绘类专业毕业生来讲,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日渐缩小,随着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成功推进,这些获得资助的院校拥有了先进的硬件设备,而计算机、外语、电子图书等配套的教学资源的引进,特别是质量工程建设的成果,使得学生的学习领域已大幅扩展,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现在,国家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将把本科院校学生的能力定位拔高了一个级别,要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到一个专业来讲,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关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校企合作的经验,完全可以融入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的教学中,而本科院校较好的人文教育资源、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设计大赛、提高表现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各种组织活动,高职院校可以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高职或本科院校测绘专业的毕业生,在工、矿类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着关乎生产安全的重要工作,用测量的精确数据为生产和安全提供保障。为缩短学生毕业和就业的过渡期,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就必须最终落实到教学模式的变革,用实践验证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与否,因此不论是高职院校推行的“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计划”还是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计划,都需要在现有的较为优秀教学模式基础上继续探索前进。 

 

参考文献: 

[1]张义高.从教学模式角度探讨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问题[d].贵阳:贵州师范学院,2009:6. 

篇12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性质及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是专业基础必修课,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基本分析方法与理论基础,与宏观经济学课程共同构成《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

设立《微观经济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微观经济活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掌握如何最有效地使用稀缺资源的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去分析、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并对微观活动给予客观评价。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课程,涉及一定的数学、图形分析和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理论抽象,较难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在理论假设的基础,概之以一些文字,公式和图形来表示,即用经济模型来阐述经济规律,必然导致这种理论具备抽象的特点,让初学者理解费力。

2.理论推导及应用广泛用到数学知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体现在广泛应用数学知识推导理论,用计量方法验证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初学者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3.注重图形分析。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理论假设,用图形来直观阐述。

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特征

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既具有高校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他们的入学成绩普遍比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低,且在学费缴纳、学籍管理及人事档案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业、经济及社会认同等方面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总的来看,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特征表现在以下四点:

1.迫切渴望成功,知识积累的漫长过程使其学习热情日趋淡漠。民办本科院校就读的大学生多数都经历了高考失利,有学生认为其目前的就学状态只是“无奈”选择。他们在进校之初,对学习抱有强烈的积极性,特别渴望成功,希望自己能和高中同学回到同一起跑线上。于是,他们特别渴望通过一些改变来得到别人的评价与肯定。在理论基础知识积累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使其有突破。于是,有学生开始放弃学习,“理论无用论”思想影响了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

2.重实践,轻理论,价值取向日趋务实。民办高校较之公办高校,学费收费较高。在学生心目中,传统的教育关系变成了教育消费者与供给者的关系。学生存在较强的成本意识,期待高教育质量回报,他们要求回报要 “短、平、快”。于是,他们比较重视开设的课程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由于理论基础课,着重于知识的积累及方法论的形成,学生普遍感受不到此类课程的即时利益,所以他们对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而对一些实践操作课程较重视。

3.职业意识较强,热衷于各种专业技术证书的考试。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自主意识很强,他们认为,现在的高成本投入,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工作机会。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他们更能主动地提前进入人才市场。他们渴望平等,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他们也在积极努力地创造条件,想通过各种专业技术证书的获得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只要有此类考试临近,大多数学生表现为,不管上什么课,他们的眼里只有那一本考证教材。

4.喜爱活动,考试前对日常课程课本鲜有主动翻看。因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对、务实价值取向等原因,民办本科院校学生日常课程课本鲜有主动翻看,因而其理论与书本知识不太扎实。但他们喜爱活动,对文体、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与热情极高。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先入为主,认为理论基础课无用。上述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务实特点,导致了部分学生在没有正式开课之前,对于要上《微观经济学》课程就缺乏兴趣。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门课程,没有直接教他们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去做,看似无用。

2.理论假设条件与现实的差异,加深了理论无用性看法。刚开始学习课程,他们发现经济理论的得出,都存在与现实有差异的理论假设基础,把复杂的经济现象用文字、公式和图形来表示,与他们了解的部分现象有出入。而且,由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单位行为,部分理论直接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终加深了学生的理论无用性看法。

3.理论抽象,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存在困难。微观经济学理论推导与应用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导致部分学生有学好的愿望,却学习困难。另外,理论的抽象性,也令学生理解费力。课堂上,经常听不明白最终会使学生参与度降低,转而干与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用手机上网或睡觉。

4.知识点多,学生鲜有复习,“今会明忘”现象普遍。学时有限,而教学内容又多,学生每次课学下来,都会新学不少概念和理论。当老师在课堂上用了多种方法,终于让大多数同学理解清楚一个理论的由来及其应用时,过了一段时间,再问到之前学过的理论,学生们又忘了。这种情况不仅对学生后面知识点的学习不利,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原因就在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的主动性极差。

5.理论应用实践能力较差。经济学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应用学到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教学中发现,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

四、优化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堂课:课程有用,但不好学。针对学生特点,在正式开始讲授经济学的理论之前,一定要花时间告诉学生,这门专业基础课学好了对其有哪些益处。可通过列举法,举一些实例,说明这门课程的理论可应用在哪些领域,哪些证书考试时要用到这些理论等,充分阐述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学好与否的差异性。等学生感兴趣了,再告诉他们,这门课不好学,要重视,认真才能学好,引入学习方法,并强调数学的重要性。

2.“圈子案例”教学,增加理论课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圈子案例”教学,是指要用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他们感兴趣的例子来阐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对于经济学初学者,面对着厚厚的既有数学公式、又有图形的经济学教材,总觉得经济学充满了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既枯燥又乏味。但是,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经济学就在身边,因于经济学源于社会经济现象。通过对大量此类案例的讨论学习,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观点的讨论分析,学生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最终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被动复习”方法的使用。学生课后鲜有复习,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来提高学生的复习频率。对课程内容的回顾,应以学生为主角,或提前布置,由学生来讲,或通过随机提问检查,督促学生在课前要做复习工作。经济学教学,要有好的效果,作业量少不了。可通过作业,让学生去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并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采用作业讲评或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课堂管理。课堂上,学生从教师处接收的信息,除了知识,更多的还是从细节上感受教师对人、对事的态度。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效管理课堂,引导学生更正课堂上的不当行为,如使用手机,或是睡觉等,创造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