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范文

时间:2023-07-25 09:25: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

篇1

功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定义方法,到目前为止,对功能的定义有着多项研究,从不同问题、不同环境和不同的观点出发,对功能的定义和利用也不尽相同。环境艺术功能是给人在生活或者生产的过程中提供有力的交往环境,这种交往环境的利用为当前的生产措施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基础,同时,创造了能够满足当前环境需求功能,及时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合理发挥。环境艺术在当前应用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不同的工程以及利用相关的过程中对其功能的需求也不同,其中各个功能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分析,确保建筑工程中能够因地制宜的提出环境艺术功能的援救模式,做到合理取舍或者侧重点研究模式。

一、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是通过多种艺术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是贯穿于当前城市规划和环境设计中的主要方式。随着当前社会技术不断发展中,不管是人为物质环境还是建筑等室内空间的设置中,都离不开环境艺术的应用方法。环境艺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是通过对象、空间、时间上的广泛性,这就决定了在其应用过程中与其他艺术方式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并且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化和门类的不完善化。环境艺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需求不断完善,形成相互依赖的循环应用方式,但是其在利用中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出现了一定的变动发展趋势。

环境艺术最大的特点是环境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环境化.是环境与艺术的互动.它需要设计师利用自然的或人工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元素进行创作.但又不能脱离自然环境本体.而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环境.成为融会其中与之有机共生的艺术。环境中的”艺术”是指人为创造的艺术环境.是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环境中的融合体现,用以美化环境和愉悦工作生活在其中人们。

二、环境艺术的功能分析

1.环境艺术的功能

功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对功能已经开展了很多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多种不同的定义。本文提到的功能是指对象(产品.工程或劳务)能满足某种需求的属性.即它的作用或用途相对于使用者的符合程度。环境艺术的功能是指环境艺术项目能满足工作或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需求的属性。环境艺术是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项目及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艺术的功能需求和侧重点的不同.所以不能机械的理解功能的含义.需要因地制宜的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解,取舍或侧重。

2.环境艺术的功能类型

为了便于理解环境艺术的功能.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艺术进行功能分类。从实用与美学的角度分为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从作用发挥的角度分为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从质与量的角度分为功能类型与功能水平.从面向顾客或面向设计施工单位的角度分为整体功能与设计功能.如图1。本文重点探讨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三.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分析

(1)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

环境艺术实用功能是指它的实际用途,特定用途或使用价值.也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实用功能是环境艺术项目设计里最基本的层次.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与社会制度.传统历史.民族习惯.科学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环境等有密切关系。环境艺术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以植物配置与植物布局为主要内容.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因此.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硬质景观设计上.即环境景观设施给人提供的实际用途或使用价值。

(2)环境艺术实用功能类型

环境艺术包含内容极其丰富.实用功能类型只能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讨论。此处以我国城市中的环境艺术为例.其实用功能一般包括日常游憩.文化教育和生态保护三大类。

城市园林绿地中的游憩活动一般分为动、静两类.动的活动又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通常.青少年多喜欢动的游乐.老年人多喜欢静的游憩活动。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身体素质的增强.中老年人选择动的游憩活动也不少.例如 散步.太极等。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多方用户的使用功能的需求,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方案。这也是为什么在进行详细设计之前.要进行功能分区的原因所在。

四、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分析

1.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

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也称品位功能.美学功能.它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上世纪初.著名的德国制造的代表人物穆台休斯提出”设计的精神方面的重要性超过物质方面.即使功能.材料与技术掌握好了,而形式不佳.我们仍然生活在粗鄙的世界之中1,他强调标准化.但设计者务必把标准的定型做得十分完美.这正是讲究艺术功能。

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产品根植于生活又反过来影响.作用于生活,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通过艺术——艺术创作——艺术感知整个艺术产生的全过程来影响.作用于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从另一个侧面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是指通过对景观设施的设计.起到对环境的衬托和美化作用,即装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纯的艺术处理:二是与环境特点相呼应的对环境氛围的渲染。一般说来装饰是环境设施的第二功能.然而对某些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环境设施则又是第一位的。

2.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类型

篇2

影视戏剧艺术从产生之初,就决定了其大众化的趋势,但随着影视戏剧艺术传播方式的改良,随着影视戏剧艺术传播手段的丰富,影视戏剧艺术的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更加明显,可以这样说,影视戏剧艺术的现代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是现代化的主要节点。

一、影视戏剧艺术传播的大众化趋势及特点

影视艺术的这种大众化趋势构成了大众文化的客观环境,这种客观环境又反过来对影视戏剧艺术的文本原创、拍摄制作和传输播出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结果是,影视戏剧艺术随着传播手段的现代化,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并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逐步融合,而且随着影视戏剧艺术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快,未来的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那么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趋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1.戏剧艺术的艺术性较淡,商业气息浓厚

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现代化的制作技术等,都为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埋下了深刻的铺垫。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特点,使现阶段的影视戏剧艺术有别于精英文化和艺术文化,在影视戏剧艺术中,艺术气息成为“尾大不掉”的、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一种文化,而投资方、制作方更加注重影视戏剧艺术的整体商业气息,注重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认可。原来的充满艺术文化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艺术电影被快速制作,快速传播的商业电影所取代。在不少影视戏剧艺术中,都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影视戏剧艺术的整体格调较低,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人们注重过分地渲染环境、背景及特技运用,但戏剧艺术自身的艺术属性却难以凸显出来。除了影视戏剧艺术的内容越发具有商业气息外,影视戏剧艺术的传播与推介方式,也成为娱乐化的主要阵地。宣传方在推介某一个影视戏剧艺术时,往往忽略该戏剧本身的艺术文化属性,而是注重过分地渲染它的视觉效果、明星阵容、投资成本等,通过大投入大导演大演员来引起观众对影视戏剧的重视,提升观众的吸引力,以此来维系较为稳定的票房收入。就如果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说,“收视率是罪恶之源”,在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趋势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2.戏剧艺术的原创性不强,类型电影成主流

影视戏剧艺术应该是原创作品的发源地,但在现阶段,很少有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影视原创作品,影视戏剧的类型化趋势非常明显,影视戏剧艺术的类型化主要是指,影视戏剧文化的趋同性非常明显,“战争剧”“宫斗戏”“穿越剧”等等。影视戏剧艺术之所以呈现出类型化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影视戏剧原创艺术本身属于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一部好的作品甚至需要耗费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但现阶段的影视戏剧艺术在追求名利、追求市场份额,以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于原创作品缺乏足够的耐心,一旦别人通过某种类型的影视戏剧获得成功后,其他人就开始盲目的跟进与复制,使影视戏剧的类型化特别明显。其次,在影视戏剧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这种原创作品本身具备一定的风险,如果通过投资拍摄原创作品,投资方对市场前景没有较科学的预期,也没有“前车之鉴”可以参考,这使得很多投资方在进行戏剧投资时,往往比较偏向于拍摄类型片,对于他们而言,拍摄类型电影或电视等戏剧艺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这也是戏剧艺术类型化的主要原因。最后,类型片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宫斗戏”火爆荧屏,不少投资方、很多导演为了尽可能地快速地分的市场的一杯羹,一窝蜂地予以跟进,旨在通过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来保障投资方的自身的利益。这是影视戏剧艺术越来越呈现出类型化的主要原因。3.戏剧艺术追求轰动性,盲目塑造明星效应影视戏剧发展到今天,不少投资方将赌注压在了大投资大制作及明星的轰动效应上,实践证明,这种赌徒式的影视戏剧艺术的投资,的确获得了相对良好的实际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影视戏剧艺术的拍摄越来越追求庞大的制作及宏大的视觉效果,以及通过高片酬来聘请明星,以有效地提升影视戏剧艺术的吸引力。此外,在影视戏剧艺术创作中,产业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动了影视戏剧文化的大众化趋势,影视戏剧艺术的产业化,使影视戏剧艺术创作的原创性被忽视,戏剧文化成为一种可以复制、可以快速生产的东西。

二、影视戏剧艺术现代化与大众化的思考

影视戏剧艺术的现代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影视戏剧艺术的推广与普及,也容易带来相对负面的影响,影视作品的社会反映及批判功能缺失、人文精神缺失,呈现出低俗化、庸俗化的倾向。

1.影视戏剧的人文精神缺失

在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影视戏剧文化的积极引导,影视戏剧文化将成为类型统一、意义不大的“烂片”,受众通过开支来影视艺术的观看或浏览后,往往除了浅显的认知外,没有过于深刻的东西,更难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大众化的趋势显然在吞噬影视戏剧艺术的人文作用。

2.影视戏剧的社会批判功能缺失

在影视戏剧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影视戏剧艺术脱离了批判功能的传统轨道,影视戏剧艺术的整体水平降低,本身就是对影视戏剧艺术的一种伤害。在大众化和现代化的当下,影视戏剧艺术成为了人们塑造英雄人物,严重脱离现实,寄托“乌托邦”幻想的主要载体,而影视戏剧艺术本身的社会批判性却被人们严重剥离,这是大众化的危害,也是值得人们警醒的地方。

三、总结

在影视戏剧艺术中,现代化为大众化提供了技术支撑等物质基础,大众化是影视戏剧艺术的趋势。在影视戏剧艺术中,人们应该把握影视戏剧艺术大众化的特点,并注重影视戏剧艺术的人文精神及社会批判功能,提升影视戏剧艺术的原创性和社会性。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78-03

西方艺术史在本质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为社会而艺术阶段。这时段的艺术属于功能艺术,其本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功能或者帮助社会秩序的建立。因此,该时期的艺术品都是功能优先,服务社会,然后才是审美;二、为宗教而艺术阶段。这时段的艺术、艺术品都是为了宗教而服务,宣传教义、维护宗教统治;三、为艺术而艺术。这时段的艺术本质是审美、表达情感,为了纯粹的艺术而艺术;四、为人生而艺术。这时段的艺术是为了追寻我们如何获得幸福而艺术的。随着历史的推进,艺术精神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道德的变化而变化,逐渐从物质精神转向为精神的精神。

一、功能艺术的艺术精神

西方艺术精神的发展和演变总是永不停息的。在不同的时期,随着人们对自然、宇宙的逐渐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逐渐发展,人们对艺术精神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改变。从最初以求生存为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原初的艺术意识形态开始,其艺术精神就已经萌生了。艺术精神的变化一直是依附于历史变化之上的,经济、文化的进步同样会在相应时代的艺术思想上得到体现,并衍生出相应时期的意识形态,同时也体现了相应历史时期的艺术精神。物质生活的变革必然会有与之相匹配的思想精神的变革。原始人为了生存,希望征服一头野牛,在付诸行动之前,他们一般是通过在石壁上描摹野牛的形态来得到精神安慰的。原始狩猎人的这种把野牛的模样栩栩如生地在石壁上描绘下来的事件,已经是在对原始艺术的发生和艺术精神的产生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他们自以为最成功的表达手段。但是,一开始,原始人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应该用何种风格、思想和精神来指导自己去描绘野牛的形状。因此,原始艺术的产生,是由物质状态决定的,一开始的艺术形态的发生总是以功能为主要目的的,他们的审美标准也是适用的。所以,我们不能指责原始人没有思想内涵,也不能贬斥他们技术粗糙。

当艺术的意识形态在人们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后,就渐渐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了。从西方艺术史的演变过程来看,艺术精神的转向是在颠覆与传承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中世纪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颠覆,文艺复兴是则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传承和对中世纪的颠覆,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等一直都是在颠覆与传承中向前发展的。但是这些不同时期的艺术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是以功能为目的的艺术,他们的内容或者本质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其艺术精神都反映了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如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是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有了神的概念,他们都以受到神的庇护为最高宗旨。所以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往往以神和英雄为主要对象,其精神也具备了神的意识。到了中世纪,受基督教的统治,西方的艺术作品都是以宗教人物和宗教故事为主的,其艺术精神反映了基督教统治者的思想。而文艺复兴则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巴洛克、洛可可时期表现了皇家统治者的意识。直到浪漫主义的出现,艺术才逐渐找到了自我,实现了从功能性向表现性的转变。

二、表现性艺术的艺术精神

浪漫主义产生后,其艺术作品都以表现情感为主要目的,但是他们的表现手法依然以模仿自然为主要手段;印象派时代,画家在思想观念上还是没有真正的突破性变革。他们的画面依然尊重画家的眼睛,把眼睛的所见所感真实客观地记录下来,并没有渗透进多少主观理念。印象派其实是对古典传统的延续,而到了后印象派才真正开始在艺术精神上叛离了古典传统。后印象主义者高更曾如此评价:“印象派是眼皮底下的东西,不是心灵深处的神秘的东西。”“他们只注意眼睛,忽视思想的神秘核心,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科学的论证。”“今天的印象派画家们坐在一条摇摇晃晃、百疮千孔的船上,这种十分浅薄的艺术,完全是纯物质的东西,其中毫无思想。”[1]

黑格尔(1770-1831)曾论述,“绘画内容的核心是艺术家的心灵”。他还说,“绘画固然通过外在事物的形式把内在的东西变成可关照的,它所表现的真正内容却是发生情感的主体性……我们也看到一些有名的画家往往选用人类的外在环境,例如山、谷、草地、溪流、树木、船、海、云、天、建筑物等作为绘画的题材,而且卓有成效。但是在这类艺术作品中,形成内容的核心毕竟不是这些题材本身,而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艺术家的心灵。正因为这个缘故,题材在绘画中才显得无足轻重,而开始突出地显现为主要因素的是题材所体现的主体性……”[2]黑格尔的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镜子说”,即模仿说,或者说他把“镜子说”的意义作了一个跨时代的延伸。黑格尔强调了主观精神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也谈到了主观精神的体现是必须通过描绘外在形象来实现的。黑格尔的艺术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艺术精神已经从模仿自然性精神转向了表现情感性精神。

当然,艺术精神的转变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及宗教等原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传统艺术审美习惯的厌倦,以及各种新思潮、新观念的出现,艺术精神开始和社会历史的演变相互交错,相互衬映。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而人具有社会性,所以艺术创作有着天然的社会性质,始终不可能脱离时代而产生。特定的时代有着特定的艺术现象,艺术现象也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古埃及因崇敬“神”和“来世”而出现了严格的“规范”和“秩序”的艺术,所以,古代埃及艺术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社会宗教性质,是埃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拜占庭艺术的产生则源自于中世纪对基督教的吹捧与迷恋;洛可可正是顺应了宫廷贵族们追求奢华、享乐的需要而盛极一时的;大革命的风暴时期,大卫的艺术恰好适应了资产阶级革命家们的精神需要。马克思说:“在罗马的古典严肃的传统中,资产阶级的斗士找到了理想与艺术的形式。”西方艺术精神的转变与社会历史的转变有着直接的关系。

以上这些艺术都是以“写实”为准则的,当写实达到尽善尽美之后,西方艺术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改道,放弃写实,着手变形写意,甚至进入抽象,用“有意味的形式”来表现这个“意义”,而我们把这变化了的艺术称之为西方现代艺术。即西方艺术真正步入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进入了“精英艺术时代”。

西方艺术自塞尚后就完全进入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时代,其审美标准不再是“像”。弗莱、贝尔等艺术理论家提出了形式主义理论,格林伯格提出了“形式主义”的艺术评判标准,凡是不符合他们的标准的艺术都不是艺术。在此时期,艺术完全由艺术家自身主导,艺术家在其艺术作品中可以尽情地表达情感,反映自身观念,用完全非具象的元素来表达画面,如抽象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至上主义等。也就是在此时期,艺术不再是大众的艺术,而是少数艺术家的艺术,是少数精英阶层的艺术。他们反映的是少部分艺术精英阶层的意识,是他们的精神体验。

三、观念艺术的艺术精神

现代艺术的诞生让渴望自由的少数艺术家们欢呼雀跃,但是由于种种规则的限制,现代艺术无法满足大部分艺术家们追求自由的愿望,所以,新的变革很快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如果说现代主义是艺术精神从功能到表现的一次转变,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对这次转变的又一个全新的升华。后现代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突破,是对现代艺术的冲突,艺术家们绞尽脑汁,希望找到新的艺术形式来反驳现代艺术的标准,他们认为“艺术是大众的,无别于生活的”、“摒弃个性和自我,抛弃技巧的复杂性、多样性”等等。总之,后现代流派的目的是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艺术发展至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陷入了“虚无”的境地,在思想上似乎又折回到了其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的以前的年代,他们的主张和作品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现代主义追求表现自我,而后现代主义却有意识地避免表现自我,他们最终进入了一个可悲的状态:失去了理想、动摇了对艺术的信念。他们的艺术主张为他们打开了无数条道路,以致于找不到一条真正的道路。就像一条湍急的河流突然涌进大海,河水变得平静而无方向。

在西方艺术史的演变中,后现代主义艺术只是一个过渡期。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艺术又一次改道了,往一个全新的方向去了。这个全新的方向不是关于要写实或者要抽象,而是关于要艺术还是要生活的选择,即艺术要大众化、平民化,要“人人皆是艺术家”,要“为人生而艺术”。这样的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被称之为“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缘起是对现代艺术的颠覆,是对现代艺术的反对,是“反艺术”。现代艺术所形成的一系列准则在当代艺术这里被彻底颠覆了,甚至连表现形式都被改变了,其所采用的呈现的形式只是用来展现艺术品。但是,有一样东西被传承了,那就是“精神”――现代艺术的精神。现代艺术是通过形式的变化来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情感的,这种精神是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是艺术家内心的渴望、心灵的感召。但是,这种精神是与形式相冲突的。艺术家的精神是无形的,是空寂的,是无限的,但是现在艺术的形式标准却是有形的,是束缚的,是有限的。通过这种矛盾的冲突,现代艺术展现给观众,其形式的精炼化造就了精英艺术,但是却束缚了艺术家的心灵,限制了艺术品的受众。当代艺术就是在这种矛盾激化到爆发的阶段产生的,它使艺术的心灵得以解放,艺术品直接呈现艺术的精神,直接走进大众生活,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概念,使艺术可以承载艺术家的心理,追寻自我,寻找幸福生活,实现理想人生,彻底“为人生而艺术”。从这一点上来看,当代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传承。

在全球化的时代,受东西方文化的交叉影响,中国的当代艺术动荡不安。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当代艺术是“拿来主义”,还是“民族融合”?中国的当代艺术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面临着文化的侵蚀,面临着“失语”的危机。

四、小结

西方艺术精神的转向历经了千万年,从模仿客观世界发展到表现观念,艺术已经远离其产生时候的意识形态了。原始人用衣物来保暖遮羞,而到现代人这里则发展到了装饰、审美等更高层次的作用。原始人不会想到,他们生产的赖以生存的东西是所谓的艺术,而且在千万年后被职业化了,会受到如此的重视,甚至被视为谋生的手段。然而无论艺术精神如何变化,其形式和功用如何变革,它的精神内核和本质都在不断地被艺术工作者们所追问和研究。高更曾如此评价原始艺术:“原始的艺术从精神出来,利用着自然。所谓精致化了的艺术是从感官的诸感觉出来,服务于自然。因此我们堕入‘自然主义’的错误――我们只有一条合理性的道路:回到原始……我是一个孩子和一个野人……艺术家丧失了他们的野性,因为他们不再有本能了。原始自然的画家具有朴素性、暗示性的僧侣主义,笨拙不灵活的天真精神,他是通过单纯化,通过许多印象的概括来造型、服从于一个总观念。高贵的和单纯的!太大的用笔灵巧只能损伤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因为它强调着那素材的东西……。”[3]高更对艺术本质的追寻,也是我们现当代对艺术精神追寻的一个指引。面对当代艺术,其精神实质到底为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寻。

参考文献:

[1]赫谢尔・B.奇普.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4.72.

[2]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28-229.

篇4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历史

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一词,由“公共”和“艺术”名词复合而成。“公共”一次的词义为“commonality有公共平民之义。而“公民”的词源是civis,并由此衍生处表示公民身份的抽象名词civitas,该词经过抽象内涵的不断增加,最终成为commonality的同义词,在英语中指代比区域面积略大的一片人群居住地。“艺术”一词的含义是“技术、巧妙、美术”,指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意向图景。“艺术”一般与视觉相关,主要是通过二维或三维的再现,在人视觉中留下印象。

国外公共艺术的发展

希腊是早期倡导公共艺术国家,主要是以雕塑为主。在古希腊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世界知名的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浓神庙。美丽的宗教艺术包括雕像,浮雕,雕塑,祭坛装饰艺术,琉璃彩绘,这些纪念性建筑物是公共艺术作品,这些设计展示了庄严了的美和基督教徒对宗教的虔诚。如中世纪的雕塑,罗马式的雕塑和哥特式的雕塑,都是典型的代表。

十七世纪,最后一个伟大的见证宗教宣传活动,由天主教会发起的反宗教改革用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建筑艺术。如建筑(翻新罗马的圣.彼得长方形教堂),雕塑(贝尼尼的狂喜的圣特蕾莎)和绘画(鲁本斯,卡拉瓦乔和委拉斯凯兹),展示了公共艺术在欧洲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公共艺术通过功能,形式和媒体急剧的扩大。政治发展扩大了公共艺术的功能,其被用于政治目的的关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运动。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到三十年代间,许多艺术家帮助建立了一个墨西哥壁画文艺复兴时期。

公共艺术分为不同的种类,从远古时期的各类石雕,丧葬纪念碑,雕像,宗教建筑,到现在的装饰造型艺术,绘画,彩绘玻璃,陶瓷,马赛克,挂毯以及众多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的公共艺术发展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我国的,它的正式运用是在六十年代的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公共艺术在中国兴起,首都机场的大型壁画的完工是公共艺术在中国兴起的标志。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中,雕塑界因受到苏联的影响,所以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公共艺术就在中国发展到高峰。到现在为止,我国的公共艺术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各种形式,各种材质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在全国各地诞生。浮雕,雕塑,标志是公共空间艺术的主流代表作品。尤其是在大城市,像北京,公共艺术作品已经完全融入了城市的建设中,成为城市发展,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王府井步行街,长安街,西单文化广场,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等等。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是融入的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融入的自然之中,很多艺术作品都是以森林,公园为背景而创作的。

公共艺术就是大众的艺术。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艺术发展经验。但是,不能全然照搬,要发展具有中国的特色的公共艺术,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不同的民间习俗,不同的民间艺术来发展公共艺术。中国的城市发展很迅速,多数城市是以建设良好的公共环境形象为目标,所以,就中国的国情而言,现在迫切需要发展公共艺术。

二.公共艺术的功能

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具有感化心灵的作用。各种形式的艺术都是先由人的感官将各种感受传递到人脑形成抽象的思维,再由思维去影响和感化人的行为和情绪的。艺术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体现自身存在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在当今浮躁杂乱的现实中,人们更需要借助艺术来缓解现实造成的心理压力,消除烦躁的情绪。由艺术引导心灵去寻找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是公众对艺术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正是公众的心理需求使艺术的功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首先,公共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可以通过对环境空间的装饰和美化来展现自身的审美功能,以满足公众视觉享受的需求。当人的视觉感官得到满足后必然会获得一种愉悦感,从而使其情绪得以升华。这就是公共艺术与人之间所形成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当人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首先引起人们视觉注意的并不是司空见惯的建筑或装饰,而是具备审美导向和审美教化作用的公共艺术形式。这是因为公共艺术形式更容易与人达成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这也是公共艺术被集中关注的原因之一。其次,公共艺术之所以能吸引公众的眼球,是因为它具备了与公众交流所必要的通俗性,这是由公众的另一个心理需求所决定的:公共艺术必须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不论是内容、题材还是形式都应该符合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这也是公共艺术与架上艺术在创作上表现出的最大不同之处。因为公共艺术不能像架上艺术那样只顾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要关注大众的审美需求。公共艺术所表述的题材内容大多是大众所熟悉的,在造型上也主要以写实为主,即便是采取抽象的形式也多以唯美的方式进行表现。总之,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要以满足公众的审美标准为主,只有让公共艺术进入公众的生活中,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才能真正得以发挥。纵观历史,任何公共艺术的存在价值都是在使公众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后才体现出来的。当然,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审美期待与心理需求,必然会成为公共艺术职能扩展和提升的潜在动力。

公共艺术对民众的教化

公共艺术服务于社会、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另一关键功能还在于它凸显鲜明的文化精神指向,颂扬积极向上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公众社会赋予了公共艺术这样一个卓越而光荣的使命,那就是通过公共性来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鼓舞民众积极进取,以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这将成为公共艺术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因此当公共艺术展现于公众面前时,不只是受到空间和环境的制约,还要在表现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恪守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充分体现时代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公共艺术才能起到团结、教化民众的作用,成为社会道义的载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们的需求层次和范围在逐步提高与扩大。公共艺术作为人们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为满足公众对于环境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而逐渐显现出自己的作用。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特征。艺术审美作用以社会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引导着公众的审美取向,而社会文化的进步又促使着公共艺术向着更高的层面发展。公共艺术、公众心理和社会需求由此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公共艺术只有与社会和时代的步调相适应,才能真正体现其公共性的意义,促进社会的发展。

公共艺术保留历史记忆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创造和破坏、经验和教训、战争和灾难、英雄和伟人,这些都是人类成长进步的历史节点,有纪念和记载的价值。所以,公共艺术除了美学目标外,还有传承信息、保存记忆的历史功能;大众精神生活的满足,也离不开对居住地历史的认同感。

公共艺术的记忆功能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对事件、人物和地点的记忆。许多事实证明,社会和人的失忆都很惊人。文学大师巴金生前曾提议建立博物馆,他说:“建立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时期,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的惨痛教训。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后是建立一座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是场景。”所以,当代公共艺术的使命之一就是尊重历史和唤醒记忆,这种记忆并不只是怀旧,而是从这里出发,让所有的都参与者能够进入作品所呈现的历史情景中,连接起彼此之间互动交会的记忆与情感。

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本民族的文化还会受到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公共艺术应当符合本土公众的审美标准,以为本土民众服务为己任,始终坚守自身的地域特色和社会职责。这关系到民族公共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更有待于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进行不懈的探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