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辨识流程范文

时间:2023-07-27 09:29: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风险辨识流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风险辨识流程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原油进口量近几年持续攀升。根据英国路透社发表的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量已攀升至3.08亿吨,同比2013年增加9.45%。在我国原油进口各类运输方式中,海运一直占据主渠道地位。但是,海运进口原油的快速增长受到深水油码头数量不足和油轮大型化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制约。发展海上原油船对船(ship to ship ,STS)过驳成为舒缓三方矛盾的主要对策之一,具有节约油港口资源、节省远洋油轮停港时间等优点。

与进港船岸原油输送相比,海上原油STS过驳所面临的船舶碰撞、火灾爆炸、人身伤害等事故风险也更高。通过提前辨识过驳作业中的风险因素,并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风险,可以大大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保障过驳作业安全。然而,如何全面、系统、科学地识别过驳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目前行业内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方法,给过驳企业的风险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下面结合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实际情况,遵循全面、系统、科学的原则,结合现有风险辨识分析技术,提出适用于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的风险辨识方法。

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现状

国外关于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方面多集中在划定风险辨识范围。被MARPPOL公约附则Ⅰ第八章推荐为最佳实践导则的《船到船过驳指南:石油》(2005年,第四版)第三章明确了风险评估的四项基本内容,风险辨识、评估、控制措施和突发事件处理。Nikolaos P. Ventikos将过驳影响因素划分为船舶及其特性、人员、设备、总控制人、其他外部因素等五个方面。国内关于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的研究也并不多见,主要针对风险要素的分析上。高春元从硬件、软件、环境、人、公司管理和行业指南、政府监管和法律规章等六个方面识别长三角海域原油过驳风险因素。刘卓基于原油过驳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风险和海上溢油风险,将锚地原油过驳风险源归纳为过驳人员、过驳设备、船况、船员和自然条件五个方面。

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可以为确定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的范围和内容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参考,但全面性和系统性略显不足,且均未给出规范、简明、实用的风险辨识方法,无法满足过驳行业内安全管理的需要。

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安全风险辨识

对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安全风险的辨识遵循全面、系统、科学、实用的原则,根据其自身的作业流程和特点划分辨识单元,从工程管理的5M要素(人/机/料/法/环)出发明确风险辨识对象,探索提出适用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的风险辨识方法。

1、风险辨识方法的选择

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头脑风暴法、系统分析法、经验判断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事件树分析、安全检查表法等。这些分析方法都是各行业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一些常规风险辨识方法过于依赖评价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经验,在辨识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而某些风险辨识方法如事件树分析等,由于专业性太强,又不易被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掌握。在海上原油STS过驳风险辨识过程中确保风险辨识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

结合原油过驳作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几种常用方法各自的特点,最终选择了比较常见的系统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和安全检查表法相互结合用于构建适用海上原油过驳的风险辨识方法。

2、风险辨识单元的划分

海上原油STS过驳单次作业时间一般从十几小时到几十小时不等,作业流程包括若干阶段,涉及作业活动种类也较多,流程不同阶段及不同作业种类所面对的风险及受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将过驳作业过程看成一个整体,按照其自身特点划分为多个风险辨识单元,有利于辨识工作有条理无遗漏进行,确保辨识的全面性和有条理进行。辨识单元划分有多种方法,一般按照工艺流程、活动种类、有害因素类别等进行划分。考虑过驳作业工艺流程简单清晰、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特点,选定按照过驳作业的基本流程划分辨识单元,同时明确各个单元所涉及的作业活动种类。

我国的《原油过驳安全作业要求》(GB/T 18819-2002)将过驳流程分为“靠泊原油输送离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若干不同的活动类别。根据过驳流程划分一级辨识单元,包括靠泊作业、过驳作业和离泊作业三大单元。根据各单元所包含活动种类划分辨识的二级子单元,包括船舶驶近操纵、系泊操作、软管连接操作、原油输送操作、软管拆卸操作、解缆操作和船舶离航操纵等7个子单元。风险辨识单元划分结果如图1所示:

3、风险辨识对象的确定

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为一种施工作业活动,其活动安全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即是风险辨识的对象。全面系统分析风险辨识对象,确定其内容和结构,对风险辨识工作全面、系统、有序开展有重要作用,风险辨识才能有的放矢。

关于风险辨识对象的划分,可以按照对象属性分析,也可按照功能、用途或需求进行分析。本文参考安全管理的“5M要素”,根据属性划分风险辨识对象的范围,包括人员、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五大方面,并对各个方面再进行了细化,划分二级类别和更小的子类。

3.1人员

风险辨识对象的人员分类依据任务种类的不同分为指挥管理人员、操作执行人员、监督检查人员和协作辅助人员等4个子类,每个子类又按照具体职能的不同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1)。

3.2设备

风险辨识对象的设备依据功能的不同分为过驳船舶、系泊设备、原油输送设备及其他设备等4个子类,子类内部依据作用的不同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2)。

3.3材料

风险辨识对象的材料包括作为过驳对象的原油,以及用于平衡油舱压力的惰气,在此不做细类划分。

3.4方法

风险辨识对象的方法主要指活动的方式或程序,经常是风险辨识中比较难分解和容易疏忽的方面。依据方法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分为靠系泊方法、原油过驳方法、离泊方法及其他方法等4个子类,子类内部依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3)。

3.5环境

风险辨识对象的环境根据其属性分为气象环境、水文环境、地质环境和其他环境等4个子类,子类内又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4)。

通过明确辨识对象并形成类别结构,方便以下风险辨识工作规范、全面、有条理地开展。

4、风险辨识方法的构建

基于以上确定的风险辨识对象,结合行业相关制度、标准和规范等的具体要求,为每个风险辨识单元逐一建立适用的安全检查表。在过驳作业活动前和活动中,根据相应的安全检查表,有步骤、分条理逐项检查,以确认在安全方面是否存在缺陷、隐患和不足,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为了更直观的说明可建立的表格的模式,现已船舶驶近操纵单元为例,选择此单元涉及的五类辨识对象中可能存在的部分风险形式构建风险分析检查表的示例(见表5),在具体应用中,辨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修正。

结语

风险辨识是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现有的分析方法为过驳作业风险辨识提供了系统分析和科学分析的思路。在我国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安全风险分析还未引起行业充分重视的情况下,探索提出一种适用的风险辨识方法能够为行业内相关企业完善自身过驳风险管理提供思路和结构的参照。但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所构建的方法还未进行实例验证,实用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石油和化工网.2014年中国原油进出口盘点.http://.cn/news/hyfx/2015-1/144924.shtml.2015.03.20.

[2]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hipping & Oil Companies International Marine Forum, “Ship to Ship Transfer Guide (Petroleum)”, Witherbys Publishing, Fourth Edition 2005.

[3]Nikolaos P. Ventikos, Dimitrios I. Stavrou. Ship to Ship(STS) transfer of cargo: Latest development sand operational risk assessment[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63(2013),pp.172-180.

[4]高春元.长三角海域石油过驳风险分析[J].中国水运,2006.02.

[5]刘卓.锚地石油过驳安全评价与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6]张进春,吴超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项目风险辨识方法研究――以某油气长输管线建设项目风险辨识为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12):40-45.

篇2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

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全面风险管理也是一种企业日常管理行为,主要通过设定企业战略发展经营目标,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实现全面覆盖企业风险、全员参与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偏好范围内有效管理企业各环节风险的持续过程。

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推行全面风险管理,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不同层级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可设立专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小组,负责推进工作。一般情况下,成熟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包括四个层次,

根据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应履行的风险管理责任,应当明确各层级机构的基本职责,如:董事会需要负责审议并确定本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了解和掌握本企业面临的各项重大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等。

而作为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关键部门——风险管理专责部门,一般由企业的综合管理部门,如:企管部、办公室或监察部门担任,对董事会负责,主要的职责包括审议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审议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以及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定期组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评估等。

作为日常具体业务流程的运作部门,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执行部门。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提出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等。

三、收集企业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收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第一项工作。企业在收集初始信息时,按照一般企业推行风险管理的范围,主要从以下五方面来收集信息:

1.战略风险方面的信息。主要有涉及本行业的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有关内容;企业的主要客户、供应商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情况;主要竞争对手、标杆企业信息等。

2.财务风险方面的信息。主要财务风险信息有:企业的财务状况,成本费用情况;财务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等。

3.市场风险方面的信息。主要有: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供需变化,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情况,潜在竞争者、竞争者及其主要产品、替代品情况等。

4.运管风险方面的信息。主要有:人力资源情况,市场营销情况、生产制造情况、流程管控情况、质量管理情况等。

5.法律风险方面的信息。主要有:与企业相关的政治、法律环境;与企业签订的重大协议和有关贸易合同;影响企业的新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本企业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情况等。

企业收集的各类风险管理初始信息,经过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等程序后,如来源可靠、条理清晰、分类恰当、依据充分,可以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确定,定义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初始信息。

四、进行风险辨识,编制企业风险清单

企业风险辨识前,要进行充足的准备,事先应清晰了解企业设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以明确风险辨识的具体方向,要了解设定目标,确定风险辩识方法,设计风险辩识方法框架,风险辩识技术培训,基础资料收集,同时要注重内部的协调沟通。

风险辨识的具体范围一般应包括外部风险辩识和内部风险辩识。在风险辩识范围内,通过一定风险辩识方法,识别出影响企业实现目标的风险事项(包括外部和内部),及风险事项的诱发因素(包括外部的经济、自然环境、政治、社会与技术因素;内部的机构、人员、流程与技术因素)。最后,风险辨识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风险辩识有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如:经营目标识别法,操作运营研究法,流程图分析法,行业标准对照法,调查问卷法,座谈交流法,风险清单识别法,财务报表分析识别法,个别访谈法,风险评估研讨会。每一类型的风险辨识应选用哪些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风险辨识后,会形成企业的《风险辨识清单》。

五、风险评估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经辨识后,要进行评估管理,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通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标准和可能性判断标准的矩阵来进行评估。

可能性评估的选用标准,指针对各类风险特征,制定可供选择的评价具体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标准,一般按照发生的频率、发生的概率和现状持续时间进行可能性评估,可依据各项风险事件选择适合的标准,但每项风险只能选择一项标准。可能性判断标准,指为每一种可供选用的评估标准设定一定的判断区间,每一区间对应一种可能性。一般设定五个判断区间,即五种可能性:罕见(非常低)、不太可能(低)、有一定可能(中等)、很可能(高)、肯定发生(非常高);对应可能性的分值,为每一种可能性设定一个分值,如对五种可能性设定1-5分五个分值。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已形成的风险事件清单,对照“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评估标准模型”,为风险清单的每一项具体风险事件选定其中一项可能性发生标准。在对企业现状及过去历史情况基础上,根据辩识过程了解到的风险事件的原因及其他情况,确定其所在的某一区间,得出每一个风险的综合评估结果。

六、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策略,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固有经营条件,所处行业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企业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为前提,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确定实施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原则。

一般的风险管理工具有: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的工具选择,应该以各项风险管理工具的适用范围为依据,结合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而确定;要针对某项风险事件选择一项或几项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应对后,能使该风险事项的剩余风险降至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应当注意的是,当选择了风险承担,则不再选择其他风险管理工具;当选择了风险规避,则不再选择风险稀释—对冲工具。

七、制定风险解决方案

制定风险解决方案,应考虑的事项主要包括四项:

1.风险管理的优先次序,可结合企业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的可管理性,风险程度,成本效益性四项因素综合确定;

2.风险容忍和偏好,应结合本企业经验教训,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体现的应对能力,对董事会、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及本企业的风险容忍水平进行合理分析和客观评估;

3.纳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决策、重要流程的事项,在风险管理的排序中应作为优先项目考虑;

4.关键风险要素的存在,关键风险要素包括风险事件、风险原因、损失,企业应针对风险清单中的风险事件所描述的特定事项,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及所承受的后果,制定风险管理具体措施。

风险解决方案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定的配套手段,以便减少随意性和对个人的依赖。在人力方面,企业高层要高度重视,选择及培训适合的风险管理人才;在制度方面,要建立和严格执行既定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将风险管理措施融入业务流程中;在机制方面,要建立权责分配机制和双赢激励机制。

八、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篇3

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有利于煤矿企业长远发展,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综采工作面安装的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煤矿开采过程中安全性的不断提高,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概述

根据我国煤矿开采的情况来看,我国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我国第一对采用全煤大巷布置的现代化矿井出现在济宁二号矿煤,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煤矿开采的不断推进,普通综采、长壁综放和中厚偏薄煤层等煤矿开采工艺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是我国煤矿企业呈现出大的开采局面,因此,煤矿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矿井生产系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以提高企业生产力,促进企业生产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为了提高煤矿企业矿井原煤的生产能力,必须增加综采工作面的开采数量,加强综采工作面安全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清晰辨识综采工作面安装危险,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给矿井综采工作面风险防范能力的不断增强提供可靠保障。

2 综采工作面安装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2.1 危险源辨识

根据矿井综采工作面安装的情况,进行危险源辨识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辨别小组。在矿井生产过程中,辨识小组一般是由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组成,以对各种根源进行有效辨识,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

(2)明确辨识范围。在矿井综采工作面安装过程中,所有空间范围都需要进行辨识,因此,要对安装空间存在的所有事物进行危险辨识。

(3)作业活动分类。综采工作面安装作业活动的分类是按照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设备材料、地理位置等方式来进行,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上岗人员、支护管理、现场安装和维护等,以维持整个煤矿生产的正常运行。

(4)辨识方法。在矿井综采工作面的安装过程中,危险源的辨识方法一般有现场观察、安全检查表、座谈、工作安全分析等,其中,现场观察和座谈时用于生产过程的危险源分析方法,并且是最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5)总结和评估。一般情况下,综采工作面安装存在的危险源辨识要定期每年进行,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以后,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分析、总结,做出评估,为风险防范做好相应的准备。

2.2 风险评价

目前,综采工作面安装的危险源风险评价过程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评价方法。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专业人员综合评价、MRS、定性评价等,并且要对每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以降低矿井综采工作面安装过程的危险性,其中,专业人员综合评价是由各专业业务部门技术负责人、相关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等组成的危险源评价组来进行的风险评价,专业性和可靠性较高,受到众多煤矿企业的推崇。

(2)划分风险级别。一般情况下,风险级别分为一般风险、重大风险和不可容许风险三种,其中,一般风险是轻度伤害和系统局部轻度报废等情况;重大风险是人员严重受伤、死亡和系统局部严重报废等情况;不容许风险是重大死亡和系统报废等情况。

(3)评价流程。评价流程是先建立评价小组,然后根据相关规定进行风险调查和分析,进行相关后果的评估,最后确定风险等级,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减小风险带来的危害。

3 风险控制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危险源辨识和控制安全风险文化氛围

在矿井综采工作面的安装过程中,提升安全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将安全问题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和管理,对生产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安全文化教育,注重工作人员身心健康,营造浓厚危险源辨识和控制安全风险文化氛围,给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

3.2 狠抓教育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危险源辨识和控制职工队伍

在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中,加强生产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狠抓教育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危险源辨识能力等,才能保证煤矿生产过程的安全。只有不断加强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培训,加强安全考核,提升安全技术水平,才能建设高素质的危险辨识和控制职工队伍,促进煤矿企业矿井综采工作面安装安全性的快速提高。

3.3 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危险源的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制度有效责任制,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采用科学排查方法,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对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物品进行仔细排查,提高生产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使矿井综采工作面安装的安全性得到有力保障,降低矿井综采工作面的安装风险,实现危险源的有效控制,从而保障煤矿开采量的不断提高。

3.4 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创新方法,确保效果

在国家提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政策的大环境下,煤矿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规则制定进行安全管理,突出生产安全重点,提升生产工艺水平,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措施,实施科技创新策略,改革安全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方法,改善矿井生产环境,确保矿井综采工作面安装安全性的有效提高,达到风险有效控制效果。

4 结语

现代化建设中,风险控制措施的贯彻和落实,使矿井综采工作面安装期间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得到大大降低,使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对于促进煤矿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姚敏.煤矿瓦斯爆炸危险源风险预控管理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

篇4

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大陆已有17个城市累计开通70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2064公里。轨道交通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便捷出行的新选择,因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运行环境封闭等特点,一旦发生故障或事故,极有可能导致严重事故后果或恶劣社会影响。有效的事前防范与安全风险控制方法,已引起越来越多的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重视。笔者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并结合工作实际,试提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方法与重点。

1.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管理内容

风险是衡量危险性的指标,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安全风险管理的内容即实现对危害的有效管理,通查找危害所在,运用有效资源,将危害导致意外的可能性降至安全水平或最低。

1.1安全风险管理对象

为实现安全风险的全面管理,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对象为企业内可能存在的所有危害,包括运营企业内所有的设计、筑物、生产作业过程、设备设施、人员、管理、环境、相关方(乘客、访客、承包商等外部人员)活动等方面存在的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的所有危险、有害因素。

1.2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开展,主要结合危害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处理与控制及危害的持续监控四个方面开展。管理流程见图1。

图1 风险管理流程

1.3危害辨识触发时机

为充分、及时的辨识运营中可能出现的危害,防范安全事故,以下时机开展危害辨识工作能提高辨识的有效性:

1.3.1.新线开通运营前;

1.3.2.新作业活动出现前;

1.3.3.新购入生产设备投入使用前;

1.3.4.改建、扩建工程实施前与投入使用前;

1.3.5.意外事件或事故发生后;

1.3.6.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或其它要求发生变化;

1.3.7.出现相关方的重大安全投诉。

2.运营安全风险管理实施重点

2.1建立风险管控组织

在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系统时,公司领导的支持及清晰高效的组织构架,是成功落实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按照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特点,通过建立三级风险管控的组织构架,能较好的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组织构架如下图2所示:

图2 三级组织构架

工作领导组为风险管控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支持、指导并监督实施,对重大危害控制措施进行决策;推进组协调解决工作执行中出现问题,组织重大危害的再评价及控制措施预评估;执行组辨识各岗位存在危害,并落实相关危害减轻控制措施。

2.2开展全面有效的危害辨识

充分考虑危害辨识的全面性,不仅要充分辨识运营作业方面存在危害,同时对历次事件已显现暴露危害、建设前期遗留转移至运营等方面危害进行分析与辨识。针对运营后通过意外事件、事故显现和暴露出安全风险,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并深入查找其中的风险点;工程建设阶段遗留问题存在的安全风险,已转移至运营,运营企业应认真梳理、核实前期工程遗留问题整改情况,并将未完成整改、存在事故风险的安全隐患纳入运营安全风险管控范围。此外,为确保危害辨识的全面性,可通过行业安全规范、标准等进行查漏补缺。

为便于风险辨识后续工作开展,各项已经识别出的危害应描述细致明确,结果记录须清晰,确保相关岗位可识别和查找定位。针对危害项目提出的风险减轻建议措施,须结合危害实际情况,严谨思考,充分考虑措施可行性、可操作性、可验证性,避免出现难以执行的模糊化措施。

2.3风险评价与分级管理

风险评价结果主要依据危害导致后果的严重性和频率高低两个指标确定,通过风险等级予以表示,风险大小划定为四个等级,由高到低分为R1、R2、R3、R4,含义如下:

R1-风险必须降低;

R2-风险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必须降低;

R3-风险可以忍受,但当符合成本效益时,应当进一步降低;

R4-可接受风险。

对风险进行评价前,成立评委组,由评委组依据经验,参照风险评价矩阵表,通过打分的方式确定危害项的风险等级。对危害项进行风险评价后,列入R1、R2级别的危害由企业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R3、R4级别危害由生产部门内批准。

2.4建立安全风险库

建立安全风险库,有利于将已辨识出危害进行统一管理跟踪,同时,危害项目可按专业系统、危害等级、危害类别等进行划分,便于发现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建立风险库时,为便于对危害项进行跟踪管理,对各危害项目状态按照控制情况,分为“在控”、“可控”、“警告”“关闭”予以标注:

在控-危害项目正在整改,并处于整改期限内;

可控-风险存在,可接受;

警告-超出整改期未整改、已发现但未评价危害;

关闭-危害项目已整改,风险消除。

对部分危害项目实施风险控制后,须定期检查危害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并更新记录文件。

2.5引入安全绩效评估

实施安全绩效评估,能确保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为消除或减少运营事故,也即通过危害辨识和控制实现安全事故的事前防范。根据海因里希法则,运营事件发生前,必然存在危害且未得到控制。因此,在开展运营事件调查时,查看相关危害是否被辨识、相关部门是否按要求采取控制措施等,并纳入安全绩效考核,能提高各部门安全风险管理的意识和主动性。另外,对发现重大危害或持续辨识、评价、控制危害项目执行有力的部门、班组、个人给予奖励,能提高各级人员对参与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积极性。

3.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通过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引导作业人员正确填记表单,减少人工填记错误,提升风险管理有效性和全面性;通过向系统用户进行业务流程展示,加快员工对轨道交通企业安全风险管理思路的熟悉;有助于公司风险管控标准化流程的推行与实施。

3.1日常工作流程模块设计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首先需要实现的是危害信息的上报与整改通知下达,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各环节管理,包括危害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分析、传递、报告、披露。信息数据逻辑流向如下图所示。

上行数据流如图3所示:

3.2其它辅助功能模块设计

3.2.1.统计分析模块:可以按专业类别、风险等级、发现时间等对已登记在册危害项目进行统计分析,自动形成统计分析图、统计分析报表。

3.2.2.安全风险预警模块:整改时限接近提醒,避免时间跨度大的风险项持续跟进中出现遗漏。

3.2.3.综合展示、学习模块:按照用户权限,展示岗位相关系统存在危害以及事故避免的详细信息,建立学习库,便于员工对公司存在危害、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公司相关制度、近期行业内意外事件、安全事故的查阅与学习。

结论

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正逐步的由目前的事后安全管理模式向事前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变,将安全风险管理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线是实现转变的有效途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推行,需要在组织、制度上予以保障,需要转变安全管理思路,重新认识安全管理工作,并将安全风险管理理念植入各级安全管理人员,逐步推广至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实现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变和提升。

篇5

1.1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危险源是指在煤矿行业的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对煤矿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或是对煤矿的正常生产造成影响的根源,是导致煤矿企业生产与管理过程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

1.2对危险源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后,需要及时对事故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正常情况下,可使用安全检查表、事件树分析、事故树分析以及预先危险性分析等方法,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针对危险源的风险率与其可能造成影响进行量化处理,在风险评估完成之后,依据风险程度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把风险控制在煤矿安全生产可允许的范围之内。

1.3制定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的标准是指各项风险管控措施实施所需的相关依据。在煤矿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标准进行制定时,应该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程以及标准进行,再结合煤矿生产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制定出具体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都相对较高的风险管理标准,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系统化、高效化、规范化的运行,避免危险源转化为安全事故。

1.4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得到的结果为依据,依照风险管理中的相关标准,制定出具体、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案,并采取可操作性较高的风险管理措施。由于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资源有限,无法对所有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控制,因此,煤矿企业可以依据危险源的分级管理原则,将风险划分成为不同的级别,再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对应的管控措施。

2风险预控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2.1促进科学安全管理流程的建设风险预控体系通过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系统、作业环节以及工作岗位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可明确安全管理的对象,并针对该对象的风险进行评估,且依据评估的结果对煤矿安全管理过中的重点环节进行确定。并结合煤矿生产安全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合理的安全防控体系,因此,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对风险预控体系进行合理的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煤矿科学安全管理流程的建设。

2.2推动超前预防管理的实现通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标准和措施,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从传统模式转化为现代新型管理模式,即:风险的辨识与评估、风险的控制与降低、事故的预防与消除,利用信息网络,实现安全管理系统中的自动预警功能,达到对各类危险源进行跟踪管控的目的,以此来实现煤矿事故的超前防范,推动新型主动式风险预控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

2.3降低煤矿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1)将煤矿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与业务部门作为安全管理的主体,做好相应的风险辨识和评估工作,以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整改措施的实施,降低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2)将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区队、班组及一线操作人员作为安全管理的主体,对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危险源进行有效辨识和评估,为煤矿企业风险管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以避免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

2.4有利于煤矿企业建立闭环管控体系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严格按照PDCA循环管理办法执行,建立出一套从管理对象开始,一直到实现管理目标的自动循环、闭环管理及螺旋提升式的长效管理机制,不仅能将管理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合理的衔接,还能确保该管理体系可以进行独立式循环工作,有利于煤矿企业安全机制的改善和闭环式管理的形成。

篇6

中图分类号: X820.4 文献标识码: A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就是对电力施工企业的所有产品、服务、经营等各种活动中有可能出现的所有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辨识、评价和预控,采取一定的预控措施,预防或削弱风险因素的影响,把这些风险的影响程度降低到可容许或可接受的程度,保证电力施工项目的正常进行,预防安全事故和质量的发生,防止施工成本的额外增加。通俗的说就是对电力施工企业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风险控制,而通过对全体人员的控制和全活动过程的控制,是实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最直接的方法。

全员控制。

包括企业全体成员参与企业的风险控制和控制全体成员在日常工作活动中的风险控制两个方面,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途径实现。

建立公司级和工程项目级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公司级的风险管理体系组长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应有主管副总经理担任,其它班子成员协助支持,下设监察审计部为日常办公室,各职能部门和专业公司的主管领导班子成员为本单位(部门)风险管理专责,特别是工程项目部,要设专职的项目班子成员作为风险管控专责,并且实现动态化管理。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管控体系要逐级细化到管理部门和专业工地,甚至细化到作业班组。

制定相应的管理及责任制度。主要是要明确各级风险管控人员的职责和责任分工,明确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定期或适时填报相关数据报表,特别是在项目招投标前或施工开工前的风险因素相关数据的采集、识别以及辨识,为决策层提供真实的基础资料,便于决策层采取相应有针对性的响应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应有配套的激励奖惩机制和措施,用经济杠杆提高风险管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发现重大风险因素并通过辨识和响应采取有效预控和削减措施,避免事故发生的行为要实行奖励,对思想松懈、麻痹大意对工作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者要采取严厉处罚措施。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和知识教育。对全体人员特别是管理体系中的主要成员,进行全面风险管控意识教育,主要讲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严重时造成的后果,明确稍有不慎将直接影响到人身设备安全或经济损失,与我们的生产经营息息相关,增强防范意识。同时还要普及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如风险的分类方法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风险的识别、辨识、响应和预控的方法及措施等,做到心中有数。

二、全过程控制。

全过程控制包括公司日常工作的全面风险管理和主营业务(工程项目施工)的全面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全面风险控制平台(或数据库)来实现,该平台(或数据库)涵盖公司流程组织即各部门职能职责活动行为过程的风险预控,以及主营业务即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实施过程的风险预控,也就是说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预控和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因素的控制来实现全过程控制。

流程组织的风险预控平台(数据库)。

主要是指公司的所有职能部门、事业部、分公司、项目部、专业公司和其它二级单位,应针对自己的职能职责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辨识,找出主要的、对本岗位的职能活动可能造成危害后果的因素。并对上述因素进行分类和归类,按照识别辨识响应控制的步骤进行消除或削减,防止或减弱风险因素的危害,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并在控制平台中(数据库)得以体现。如监察审计部的结算审计工作,应从学习公司相关经营制度和审计制度入手,了解办理工程结算流程和手续的要求、熟悉套用定额子目和取费标准的相关规定,然后结合以往审批过的审计结算资料,找出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结算手续是否齐备?结算签字是否齐全?工作量统计计算是否真实?套用定额是否合理?取费标准是否合规等。对于出现的上述问题进分析归类即辨识,制定针对性的纠偏措施即响应,最后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进行消除或削减即控制。最后将上述过程的内容整理归纳成数据表格,即为控制平台(数据库)。

篇7

2.地铁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流程

要加强对地铁隧道修筑过程中潜在风险的预防,必须要建立一套内容充实、分工明确、体系完备的风险管控流程,依据建立好的流程就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了。地铁隧道工程施工流程如下:首先,明确地铁隧道工程的特点,依据本身的特点签署工程保险;其次,对工程风险分析的方法进行明确,然后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识别时要与业主以及施工单位进行详细的探讨,之后建立明确的风险因素清单;第三,依据清单对风险进行量化,然后建立起风险评估模型;第四,建立模型之后,要对风险进行初步的评估,如果潜在的风险不利于工程的施工,或者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难以预料的事故,首先应该减缓风险,如果风险不足以造成施工过程中的事故发生,那么就可以对剩余的风险进行评估了;最后,经过评估之后,将能够预测的潜在风险寻找出来,然后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3.地铁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前面分析了隧道工程施工中风险管理的内涵以及管理的流程,明确了以上相关知识后,就可以对工程施工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了。下面结合某地地铁一号线的建设实际,来探讨进行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的措施。

3.1隧道施工风险管理门得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和上海铁路局联合联合组成课题组,在对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后,提出了“风险管理门”的概念(RiskManagementGate)。根据对一线施工管理人员进行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将隧道建设中潜在的风险分成3类:技术、管理、地质情况。其中,技术方面又可以分成施工准备情况、洞口部分的施工、开挖情况以及监控测量几个部分;管理方面只有施工管理一项;地质情况则包括膨胀性围岩地段的施工、涌泥突水地段的施工以及岩爆情况和瓦斯层的施工几个部分的内容。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风险进行分析,可以将施工的过程分成7道风险管理门,这7道风险管理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操作阶段以及完工阶段。

3.2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研究

建立了风险管理门之后,就明确了施工的各个步骤,同时就可以依据相它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了。某市地铁一号线是连接老城区与新城区的主要地下交通线之一,全场25千米。根据地质勘查结果,地铁一号线的施工条件比较复杂,施工中不仅会穿过粉土、粉砂、粉质粘土等底层,同时还穿过几座重要的文物保护建筑,这样就加大了施工的难度,如果不能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很容易会造成文物建筑损坏等后果。

3.2.1潜在风险辨识

进行风险辨识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应该由相关的专家和施工单位共同组成风险辨识小组,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并仔细的分析当地的地质特点以及地下环境,对风险进行辨识。根据本市地铁一号线的具体情况,将风险分为基坑施工潜在风险、盾构施工潜在风险以及管网施工潜在风险等三个方面。其中,基坑施工潜在风险主要有基坑开挖土体是否具有稳定性、基坑开挖对周围文物建筑的是否具有破坏性以及雨季防汛风险;盾构施工风险主要有盾构进洞阶段的风险和出洞阶段的风险;管网施工潜在风险主要有施工对天然气管、污水管和雨水管等带来的风险、管线改移、悬吊的安全风险以及地下水对地铁站带来的风险等。

3.2.2潜在风险评估

辨识完潜在的风险之后,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制定应对措施。通过对某市地铁一号线进行风险评估,地铁某段的潜在风险依据对不同风险因素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对这些不同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进而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3.2.3潜在风险应对

在对风险辨识以及评估完成之后,就可以依据得出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根据某市地铁一号线实际存在的风险因素,可以制定以下应对措施:(1)本车站的基坑比较宽,开挖的也比较深,因此可以使用长大内支撑体系来进行支撑,等到结构混凝土的强度应该达到80%以上后才可以将支撑拆除。(2)本地区的地质条件比较差,地下水位比较高,很容易出现地下水喷涌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地下水降低到坑以下30m,在降水的同时,务必确保收到良好的降水效果,另外还不能损坏周围的建筑物。(3)强化施工监测力度,在施工中要及的通过监测获取工程进度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中预测出施工的下一过程可能要出现的风险因素,以便及时的制定计划,尽可能的减少风险因素给施工带来的不良后果。

篇8

二、采用基于财务风险管控的内部控制措施

(一)重视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包括财务活动的障碍、法律的风险、不够好或不完整的流程、诈欺的活动等,这些都有可能妨碍财务部门达成其目标。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事件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回应、控制活动,分别叙述如下。一是事件辨识为辨识确认会影响企业财务部门达成其财务目标的内外部事件。事实上,企业所有部门对于辨识与管理作业风险均有责任,这些风险包括规章遵循风险、财务报表风险、财务效率效果风险。二是风险评估是计算每一个潜在风险事件的发生可能、预期结果,包括有形及无形的潜在成本。三是风险回应表示要有合适的方法来处理风险,不管是回避、接受、减少或是分摊,包含将风险与企业财务部门的风险忍受度。四是财务控制活动是指建立政策与程序,以帮助企业财务部门有效率且有效果的实施风险回应。总体而言,为了要使企业每一名财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绩效更负有责任,财务部门必须在每一部门的策略目标下,加入所需达成的风险目标。进而在所设立的每一部门的策略目标中,加上实施控制自我评估的目标,每一名财务人员被要求处理财务业务时,贯彻执行防范潜在风险。至于财务业务监督工作方面,通常是可由两个部门所负责,也即财务部门管理者与企业内部控制人员。财务部门管理者主要负责监控财务的绩效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人员除了监督在财务部门里的风险管理外,也要确认企业财务部门整体策略目标,和风险管理架构在各部门的运作是否有效率且有效果。

篇9

为全面落实“节约、清洁、安全”的国家能源战略方针,至2017年底,江苏省要全面完成单机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环保设施改造任务,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机排放标准。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集中开工,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加上改造施工环境复杂、作业空间狭小、交叉受限作业多等不利因素,造成现场作业安全管控难度很大。检修技改施工现场受限空间的作业管理,存在受限空间作业风险因素辨识不清,施工人员受限空间概念模糊、意识淡薄,安全培训不到位,安全防控措施落实不彻底,应急救援手段不完备等问题。受限空间作业人员遇险时施救难度大,盲目施救或施救方法不当又容易造成伤亡扩大,受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风险很大。为此,本文对受限空间作业实施风险防控了进行探讨。

1受限空间概念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号)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受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2007)第3.3条:“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受限空间(如炉、塔、釜、罐、槽车以及管道、烟道、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船舱、地下仓库、储藏室、地窖、谷仓等)。从安全生产的角度,根据定义受限空间的必要条件应包括:至少可容纳一人进入,且有进入的可能和需要;与外界隔离,进出口受限或阻塞;环境满足常规作业要求,如常温常压等;有明显作业风险,如缺氧、有毒有害气体、触电、高温、机械伤害、高处坠落、噪声等风险。发电厂常见受限空间适用区域有吸收塔、除氧器、高低加、空预器、凝汽器、原煤仓、压缩空气罐、管道、烟风道、储油罐(箱)、事故浆液箱、工艺水箱、脱硝反应器、酸碱储罐等封闭、半封闭场所。

2受限空间风险辨识

2.1受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有害物质浓度超过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的浓度。辨识:受限空间因通风不良、空气成分复杂,造成有害物质浓度超过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的浓度时,若作业人员未佩戴呼吸防护用品或呼吸防护用品因故障等原因失效,短暂接触高浓度的有害物质即会对大脑、心脏或肺部造成终身伤害,对作业人员构成生命威胁。(2)缺氧。辨识:受限空间内的氧气被电焊等作业大量消耗,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9.5%时,受限空间形成缺氧状态,导致缺氧窒息事故的发生。(3)燃烧爆炸。辨识:受限空间内积聚了易燃易爆气体(如可燃气体的泄漏、可燃液体的挥发、可燃固体产生的粉尘等),遇到电弧、设备漏电等点火源后,达到上限会引起火灾或爆炸,对受限空间内作业和附件人员造成严重伤害。(4)触电。辨识:超过安全电压、未配备漏电保护器、工器具电缆漏电。(5)机械伤害、噪音、灼伤、腐蚀等。辨识:受作业环境和劳动条件的影响。(6)坠落。辨识:未有效隔断,存在孔、洞,护栏缺失。(7)中暑。辨识:高温作业。(8)物理伤害和其它机械伤害。辨识:尖锐锋利物体、不当工器具。

2.2受限空间作业风险辨识

(1)擅自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辨识:未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许可或施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未按程序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证》或重新履行许可手续。(2)隔绝不可靠。辨识:设备隔离闭锁不彻底,停电措施不到位,机械伤害风险大。(3)置换取样不合格。辨识:通风不良,氧气不足,自然或强制通风不彻底。(4)进出通道不畅。辨识:进出口通道设备、杂物堆积,阻碍人员进出。(5)缺氧、有毒环境中采取防护措施不当。辨识:未佩戴合格、合适的防护用具或使用不合格工器具。(6)监护人配备不足。辨识:监护范围过大,监护措施不当,擅自脱离岗位,未履行监测职责。(7)应急措施不完备。辨识:应急预案未制订,救援设备不足或措施不当,盲目施救。(8)未签订交叉作业协议。辨识:涉及动火、高处、抽堵盲板等危险作业组合,相应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未能办理相关作业许可。

3受限空间安全管理问题

(1)在受限空间安全管理方面,石化行业受限空间大多存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及易窒息物质,危险程度要比电力行业要大得多,管理也较严格。而在发电厂中,对动火作业、电气作业等的风险控制相对较高,受限空间作业更多表现为工作环境问题,场所受限不便于作业展开,而对受限空间危害因素认识分析不足,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2)发电厂受限空间风险多集中在缺氧(环境缺氧、焊接耗氧)、外部流质进入(主要是蒸汽、水、烟气、CO2、粉/尘等)、触电(外部引入电源采取的安全措施不足)、内部转动设备突然启动、重物坠落等。(3)检修作业前,检修负责人在风险识别时没有把受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级别提高到相应的高度,而检修人员对工艺系统不熟悉,缺乏受限空间作业防护知识,部分专业人员对受限空间危害因素认识不足,防护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施工人员更加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受限空间安全管理难度较大。(4)发电厂检修技改实际施工中,受检修工期、作业范围及作业人员配置等情况的影响,在脱硫吸收塔、烟道等受限空间多点检修作业中,往往开具的是大范围受限空间作业票,配备专责监护人数较少,存在工作范围过大、作业面多专责监护人少、监护职责实际难以履行到位等问题。(5)受限空间作业条件限制,在对设备内部情况不明、作业前设备评估不彻底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在开具“设备内部检查”工作票后即进入受限空间内部。在对受限空间内部进行检查后随即扩大工作范围实施检修作业,为图省事未能及时重新办理作业许可,导致受限空间作业条件变更,安全制度和管控措施不能落实,危及作业人员和设备安全。(6)受限空间作业风险评估不到位,对受限空间的概念认识模糊,导致在检修技改施工中对受限空间的管理,局限于张贴受限空间标识、进出签字登记等形式;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设备缺乏、指定的作业监护人未经专题培训不具备监护资格,不熟悉受限空间安全管理和职业危害防护相关知识,而对于受限空间现场监护检测、应急救援设备配置、开展应急演练等方面的实际效果更是不能满足现场需求。

4受限空间安全管理探讨

(1)了解和收集《工贸企业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受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生产区域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结合NOSA“受限和密闭空间管理”元素进行梳理和辨识,制订符合监管要求的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并落地实施。(2)对发电厂受限空间区域进行梳理,辨识受限空间高风险作业,组织讨论并确认受限空间作业清单。在生产现场设置统一规范的受限空间标识牌、风险分析和管理制度,把受限空间作业纳入风控体系动态管理。(3)有针对性开展受限空间风险防控和作业防护的培训教育。多层次、分批次地组织开展对NOSA区域代表、工作票三种人、检修技改施工单位的培训活动。检修技改期间具备条件的单位可在现场设置受限空间标准示范作业区,组织施工作业班组现场观摩,参训合格后准予开工作业。作业前,组织监护人和作业人员进行专题受限空间安全教育,内容包括作业空间的结构和相关介质等方面的知识,作业中可能遇到的意外和处理、救护方法等。(4)完善操作系统和流程,增加受限空间作业要求。作业流程中增加受限空间作业许可审批流程和受限空间作业工作票,各级人员层层把关逐级落实,把制度要求和风险分析嵌入流程,把受限空间作业所涉及的风险点及控制措施制作成受限空间作业标准操作卡,固化为安全防控措施予以落实。(5)制定和完善受限空间作业处置预案,提高现场执行的可操作性,组织演练,评估效果。对于不符合现场实际和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保证突发事件的处置有规有效。(6)明确受限空间现场作业粉尘、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责任分工,对检测人员特别是施工作业监护人员,进行受限空间存在危害介质和检测仪器使用方法的专题培训,实操使用合格;依据受限空间危害因素辨识,根据需求配备充足有效的检测器材。专责监护人配备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和氧含量检测报警仪器、通讯、救援设备。(7)受限空间作业前,明确安全作业指标要求,制订专项施工措施,对中毒、防火、防触电等危险源要制订预控措施,落实责任到人并向作业人员进行详细交底;对受限空间作业监护人资格进行确认,要求必须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和工艺情况,有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8)加强受限空间作业的现场监护。对作业范围复杂、作业面广、作业点多的特殊受限空间作业,采取控制作业票工作范围、增加现场监护人、分区分时作业等手段,对受限空间作业条件进行确认,严控擅自扩大作业范围,变更作业内容的行为;受限空间因作业人员交换、与其它工种操作对象衔接或配合而暂停后继续作业时,必须重新进行安全技术交底、重新履行过程检查、重新进行监测分析;规范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监督现场作业人员正确使用安全工器具和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加强受限空间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的巡回检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纠正违章违规行为,落实安全防控措施,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5结束语

检修技改受限空间作业,作业环境复杂,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多,一旦遇险,施救困难,因此各相关方应严格执行有关安全作业标准,加强宣传教育,切实采取措施,保证检修技改施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

作者:陈雷 单位:华润电力江苏大区

篇10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一种,是指财务状况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负面效应的不确定性和正面效应的不确定性,即财务的机会风险。施工企业作为一种行业特点显著的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同其他企业一样存在企业风险,因其特殊的一面使其比一般生产企业具有更大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表现在财务上就成为财务风险,因此施工企业进行财务风险控制更为重要。

篇11

关键词: FMEA;安全管理;设备划分;风险分析;天然气

Key words: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safety management;equipment division;safety analysis;natural gas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14-03

0 引言

安全管理是在良好生产的情况下,避免发生人身伤害和设备事故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工作。T天然气生产企业将原放空的天然气进行回收利用,除去天然气中多余的水分和轻烃,生产出适合于外运和管输的合格的天然气。由于天然气为易燃易爆气体,危险性很大,所以做好安全管理非常重要。T企业为新企业,安全管理在初步阶段,要有效的提高其安全管理水平,必须进行系统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利用FMEA分析方法对生产设备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安全风险信息数据库,并运用安全风险信息数据库开发出相应的管控工具。

1 理论依据

安全管理实质上是风险管理[1-2],做好风险管理必须做好安全风险辨识工作。

常见的系统安全风险辨识方法[3]有:工作危害分析(JHA),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事件树分析(ETA),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

FMEA[4-5]是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功能系统,子系统,功能部件等,分析功能部件可能出现的故障,各故障可能导致的对整个系统的风险,进而找出导致故障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完成分析对象的安全风险分析工作。根据辨识结果预先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这种分析方法不仅依赖于与设备设施相关的标准,更与现场员工的工作经验密切相关。可以说员工的经验决定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FMEA实施流程

2.1 成立分析小组

分析小组成员包括设备管理的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现场操作人员,安全专家,FMEA分析技术人员等。一线员工和安全专家的经验决定了辨识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FMEA技术人员负责向小组成员介绍FMEA流程和方法,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工作,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整理。

收集基础资料:设备设施说明书,相关设备设施标准,企业及行业事故案例,安全评价报告,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

2.2 确定分析对象

现场一线员工带领FMEA技术人员现场查看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危险源辨识方法,并共同确定分析对象。

2.3 划分设备单元

将整个生产设备按功能部分、子功能部分、功能部件逐级划分,这样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4 识别设备部件

通过设备说明书及现场人员简单介绍,对设备部件的功能做初步了解。

2.5 安全风险分析

分析出设备部件出现故障后可能导致的风险,以及导致设备故障的原因因素,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由相关专家及有经验的人员对辨识结果进行评价,最后由FMEA分析人员对辨识结果进行整理。导致设备出现故障的直接因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企业的管理因素是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间接原因[6]。

3 T天然气生产企业FMEA分析

3.1 T天然气生产企业简介

T天然气生产企业注册资本4000万元,成立于2013年4月9日。其目标是将井流中的天然气和原油分离,并脱出天然气中的水分使其达到外运和管输的指标,同时回收天然气中凝析出的轻烃。

3.2 分析前准备

①成立分析小组。分析小组由固定人员和非固定人员两部份组成,固定人员包括:FMEA分析技术人员,天然气安全生产专家,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等;非固定人员包括:集团技术人员,设备技术管理人员,设备维修技术人员,场站站长、班长、富有工作经验的一线员工,外包公司技术人员。

②确定分析对象。富有经验的员工现场介绍天然气生产企业设备设施,介绍内容包括:设备设施种类及其功能,生产介质的性质及其存在形式,生产工艺流程。通过了解初步确定分析对象,同时可以现场拍摄照片,用于之后培训课程的开发。

③收集基础资料。基础资料的收集:场站的建设资料,场站竣工验收报告,设备设施的说明书,生产工艺流程图,生产介质(天然气)性质说明、存在的风险、应急措施、及采取的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事故案例报告,应急救援演练,安全评价报告,相关的作业票,特种设备检查记录等。

④小组培训。由FMEA分析人员对小组成员进行FMEA分析方法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FMEA分析原理、流程、应用实例介绍,并明确组内各成员的职责。

3.3 T天然气生产企业设备设施划分

根据现场设备设施的查看以及相关资料查阅,经小组内部讨论,将T天然气生产企业设备设施按功能划分为采油树模块、61方罐模块、注醇撬模块、加热节流模块、高压分子筛脱水模块、低温分离及混烃回收模块、混烃储罐模块、外冷系统模块、往复压缩机模块、辅助生产设备模块、公用设备模块共11个模块,对各模块继续按分子功能部分划分为部件,现在以高压分子筛脱水模块为例,见表1。

3.4 T天然气生产企业FMEA分析

设备设施划分完成后按照小组成员分工对各设备部件进行分析。以高压分子筛脱水模块为例,通过与天然气生产专家,企业设备技术人员,企业设备管理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企业场站站长、班长、及经验丰富的操作工人的交流讨论,最终确定高压分子筛脱水模块进站分离器罐体的主要故障是开裂,见表2。

从FMEA分析结果来看,高压分子筛脱水模块的进站分离器罐体的主要故障为开裂,安全风险为天然气泄漏导致火灾爆炸、设备损坏,污水泄漏导致环境污染是罐体面临,引起设备出现故障的危险因素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①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安装时有吊装作业,作业过程中可能因为指挥不当导致车辆碰撞罐体。因此可以制定出相对应的安全操作规程,解决这一问题。②物的不安全状态。选择的罐体不满足工艺要求,未根据压力、密度、来液量、介质组分选择合适承压、容积、耐腐蚀的罐体,导致罐体开裂现象。可以制作出相对应的隐患排查单,解决这一问题。③管理因素。投用前未进行法定检查,投用后未进行定期法定年检,使用过程中未进行定期检查。可以制定出相对应的安全管理制度,解决这一问题。

3.5 建议控制措施

通过对天然气生产企业11个模块的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现有隐患排查制度对设备设施检查不全面,企业员工进行隐患排查时大都依赖个人经验,因此制订了更加完善的隐患排查标准及清单,见表3。

②导致进站分离器罐体开裂的主要因素是安装时进行吊装作业对罐体的损坏,及安装前、投用后未进行定期法定检查,使用中未进行定期检查,因此应制定完善的吊装作业制度和定期检查制度。

③现场人员安全知识与安全意识差,而且该企业培训内容浅显并且没有针对性,因此开发出适合本企业,更具针对性的安全风险培训课程,见图2。

4 结论

①做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全面系统的进行危险源辨识,FMEA是对设备设施安全风险分析的合适的分析方法。FMEA分析方法将设备设施划分为各功能部件,分析出各部件可能出现的故障,及这些故障导致的风险,分析出可能导致故障的因素,制定出相对应的控制措施,完善安全风险信息数据库。②根据安全风险信息数据库制作的隐患排查单有很好的全面性和实用性。③通过培训让企业各岗位员工掌握其工作中所要掌握的安全风险管控知识,是企业安全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企业安全培训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安全培训内容空洞、缺少针对性;不能通过安全培训使企业员工意识到其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不能掌握如何管控安全风险。依据危险源辨识结果做出培训课程,然后与员工沟通,确定岗位类别,制作出相对应的岗位培训需求矩阵,根据岗位培训需求矩阵分配培训课程,解决了安全培训内容的不全面性和无针对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杜虹.浅谈FMEA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会议,2014.

[2]隋鹏程,陈宝智.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0-45.

[3]高进东,冯长根,吴宗之.危险辨识方法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11(4):57-60.

篇12

一、基本思路

坚持源头管控、标本兼治,通过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及时治理风险管控过程出现的缺失、漏洞及失效环节等形成的事故隐患,实现把风险管控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消除在事故发生前面,有效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防控能力,夯实遏制较大以上的安全事故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推行隐患排查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识别分析生产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加强隐患排查力度,实现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实现闭环管理,切实加强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工作,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三、实施步骤

(一)

准备阶段2020年9月—10月

1、成立双重预防机制推进小组。

组长:张杰

副组长:林元宏

组员:黄华

周孝富

牟顺意

陈德强

刘月娥

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定双重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工作要求及督促各单位建设工作。

小组成员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负责对应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各单位是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具体实施单位,根据总实施方案,牵头组织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由单位负责人督促工作进度

双重预防机制推进小组成员及职责表

职责分工

联系电话

主持全面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督促各单位建设工作

18281351888

副组长

林元宏

负责牵头组织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督促工作进度

18835124270

陈德强

负责施工现场生产安全后勤材料保障

13990037422

负责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排查和记录,落实整改责任人,督促整改

13388336320

牟顺意

施工现场质量巡查监督,并如实记录

18708303909

周孝富

施工现场技术指导并监督

18681319060

刘月娥

现场资料搜集整理

19935142778

2、开展全员培训。

对全体人员开展关于风险管控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等内容的培训,掌握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相关知识、具备参与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的基本能力。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辨别工作场所的危害与风险、并将相关知识和理念传播给全体员工的能力,确保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风险评估阶段2020年9月—12月

1、合理划分风险单元。

各施工班组根据本班组的生产工艺流程或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等划分风险辨识和评估单元,其中岗位单元是风险评估的最基本单元。在划分作业活动时,要特别注意设备检修、调试,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佩戴。

2、全面辨识各类风险。

发动全体人员围绕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的缺陷和安全管理上的缺陷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辨识。

3、开展风险评估分级。

在全面辨识安全风险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风险导致事故的条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采用LEC评价方法,通过定性或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等级。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级风险四级,分别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

4、制定风险管控措施。

针对辨识出的每一项安全风险,从技术、管理、制度、应急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消除、终止、替代、隔离等措施消减或采用管理和监控手段管控风险,确保每一项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三)风险管控阶段2020年9月开始

1、实施风险分级管控。

明确各等级风险管控责任人,明确各责任人管理职责。要重点关注和管控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确保管控措施落实到位,有效遏制较大事故。

2强化检查督促落实。

项目部对各单位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和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变更风险管控。

凡是生产工艺流程、关键设备、设施等出现变化,要重新开展全面的风险辨识,完善风险管控措施。凡是组长机构发生变化,要对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管理制度、责任体系重新制定并完善。凡是发生伤亡事故,一律要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运行情况重新评估,针对事故原因修订完善双重预防机制的各个环节。

4、开展公示教育。

根据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管控情况,建立安全风险清单,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图。进一步修订完善安全操作规程或作用指导书,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设施工安全风险公告栏,公示安全风险分布图,制作岗位危险因素告知卡,标明岗位安全操作要点、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别、管控措施及应急措施等内容,便于施工人员随时进行安全风险确认,指导员工安全规范操作。

(四)深化隐患排查治理2020年9月开始

1、编制隐患排查清单。

各单位针对每一风险装订符合实际的风险防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统一的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

2实施隐患排查治理。

按照公司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办法,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实施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验收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3隐患排查治理公示。

对每次排查出的隐患治理情况进行公示。

四、工作要求

(一)思想高度重视。

项目部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周密安排部署,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强化宣传培训。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班组长及员工开展风险管理知识、危险因素辨识方法、风险评估方法等内容培训,提升风险管控意识和能力。

(三)督促工作进度。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各项任务负责人,完成期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