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疾病护理范文

时间:2023-07-27 09:29: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老年疾病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老年疾病护理

篇1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有300例老年患者,男158例,女142例。

2护理措施

2.1保证有效通气有效通气的前提是保持呼吸道通畅,老年人由于呼吸道结构退行性改变,自净作用差,炎性分泌物增多,痰液粘稠、干结,加上老年人常无力咳嗽、咳痰,特别容易加重通气功能障碍,因此,尤其要注意老年人应用呼吸机期间的气道护理,以保证有效通气的实施。对老年人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选择原则,除考虑患者经济、家庭及本人的意愿外,更重要的以尽快恢复患者的有效通气功能,老年人行机械通气常发生导管阻塞、痰痂阻塞、出血、呼吸肌疲劳、呼吸机依赖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对此,需加强对并发症相关症状和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对患者的副损伤为原则[1]。

2.2咳嗽、咳痰护理老年人由于动作迟缓,咳嗽无力或方法不当,导致痰液排出不畅。护理时应注意:加强翻身、叩背,如有吸入行性肺炎,应根据肺炎部位,增加叩背次数,必要时每小时翻身、叩背一次,翻身、叩背后立即吸痰。病情允许时,多取坐位或侧卧位,减少仰卧位时间和次数。对老年人的咳嗽、咳痰护理要兼顾患者省力和舒适原则[2]。

2.3吸痰护理要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由于老年人极易发生二重感染或医源性感染,因此,要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避免交叉感染。气管插管患者做好导管气囊护理,在拔出气管插管或放气囊前要彻底清洁口腔,吸净咽后壁残留分泌物,再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内,边拔管边吸痰。对老年人吸痰,时间不宜过长,要控制在10 s内,以防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对经鼻气管内吸痰者,插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鼻黏膜[3]。

2.4氧疗护理

2.4.1吸氧浓度的选择老年患者吸氧要从低流量开始,切忌突然加大吸氧浓度,即需采取控制性吸氧,从低浓度(24%)开始,使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上升低于20%~30%。因老年人神经发射功能减弱,呼吸系统化学感受器和神经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对缺氧和血中二氧化碳浓度调节功能减弱。吸氧浓度过高,可导致患者缺氧刺激呼吸中枢的作用下降,而出现呼吸中枢抑制,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4]。

2.4.2在停止吸氧前应注意逐渐减低吸氧浓度,或间断吸氧数天,再行彻底停止给氧。停氧后,要密切观察紫绀情况和血氧饱和度,如再度出现紫绀和PaO2

2.5老年人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种治疗处置的解释工作,并说明治疗的目的、意义及配合注意事项。对于偏执心理状态者,要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解除患者疑虑。对焦虑或恐惧者,要指导其心理放松技巧。

2.6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院外教育老年人体质虚弱,机体抗病能力差,极易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且多伴有其他系统疾病,如神经系统的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等,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后极易转为慢性疾病,如慢性呼吸功能不全、COPD、肺心病等。因此,老年患者院外教育的重点是预防疾病,防止疾病复发。

2.6.1保持空气新鲜,维持室内适当温、湿度,冬季温度保持在20~22℃,湿度保持在50%~70%为宜。定时开窗通气。

2.6.2预防感冒老年人极易发生感冒,且多合并各种并发症。特别是在寒冷季节多发。应教育老年人随季节变换增减衣着,避免和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合,家人有感冒需及时进行隔离。

2.6.3及时观察病情,对老年人要定时进行测量体温和脉搏,因老年人对各种应激反应不敏感,应经常观察老年人精神状态、发绀、水肿、尿量、睡眠、呼吸和血压等指标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重视并给予及时处理。如出现咳嗽症状时,切忌随意给予止咳药;咳痰不畅时,及时给予翻身、叩背,协助排痰,必要时多饮水,稀释痰液,以利于咳出。

2.6.4加强呼吸功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的意义在于刺激呼吸肌群运动,增强呼吸肌力度,增加肺泡的换气量,改善肺功能。对老年人要有耐心,介绍呼吸功能训练的意义和方法,使其自觉、自愿、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具体方法有腹式呼吸训练,取坐位或卧位,一手放胸前,一手置于腹前,深呼吸。吸气时用鼻吸入空气,尽力将腹部挺出;呼气时用口呼出,做吹口哨状,尽力内收腹部,呼吸按节律进行,吸与呼时间比为1∶2或1∶3。吹气球、吹瓶子训练,先吸足气,然后尽量把肺内气体吹入气球或瓶子内。

2.6.5指导戒烟吸烟时对呼吸系统的即刻影响为暂时麻痹肺脏纤毛清除机制,刺激支气管黏膜和肺泡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增加粘液分泌,使动脉血氧含量降低。长期吸烟可使纤毛清除机制永久性丧失,呼吸道巨噬细胞数目减少,肺组织抗感染能力进行性降低,粘液细胞分泌增加,增加肺部疾患的危险性。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吸烟的危害,与患者共同制定戒烟计划。如戒烟有困难,应指导患者避免在吃饭或活动后吸烟,并尽量减少每天吸烟量,并减少被动吸烟。

参考文献

[1]张绍敏,陈萍.呼吸疾病专科护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01-01

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老年人越来越多,加快了踏人老龄化社会的步伐。我国老年人越来越多,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心血管疾病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老年期的心脏功能由强变弱,心肌细胞可动用的儿茶酚逐渐减少,使心肌储备力降低,心排血量减少,随着血管壁内胶原纤维的增生,血管的扩张出现障碍,造成交感神经张力减弱和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射血时间缩短,心搏量减少。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等,老年患者出于自身的基础疾病,再加心理因素会显露出许多新的疾病,在提倡护理人性化的护理时,要应根据患者的生理及病情需要,了解患者当前的生活习惯来制定干预计划。人性化的护理,是对提高生活质量起到很好的效果。

1心理护理

1.1加强医患沟通首先对疾病造成病人悲观失落感护士应予以同情,鼓励病人多谈心,使其提高认识要坚持治疗、适当锻炼病情是可以得到长期缓解的。协助和训练病人自我照顾首先要使病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的和安全的训练。 要让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的发生的过程、诱发因素,指导病人了解所患疾病可能会发生并发症。

1.2帮助患者解除思想顾虑 心血管疾病患者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从而导致病情恶化,例如:忧虑心理,绝望心理,猜疑心理,应激心理。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树立防病防伤、无往不乐的生活态度。由于老年人行动不灵活,应适当减慢速度便于老年人穿衣、沐浴和谈话有充裕的时间,可采取减轻或消除疼痛的一些措施。医护人员应注意耐心劝导解除其精神压力,患者遇事要冷静,避免情绪过度激动或紧张。

2生活护理

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的同时,生活护理是关键

2.1皮肤护理 要注意皮肤的变化,保持床铺平整、勤翻身,认真细致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会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到很好的效果。由于护理对象是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求护士要思维敏捷,具备良好的素质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做好每一位患者的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疾病的护理。

2.2饮食护理根据病人存在的护理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给予抗感染治疗和口腔护理,鼓励进餐以保证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2.3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习惯,指导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反复发生及恶化的几率。对患者的关怀可以延伸到对其家人的了解。医护人员除了要帮助老人解决心理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对患者家属进行善意提醒和沟通,使其配合患者的治疗。

2.4做好基础护理 心血管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的饮食、大小便、洗漱等均由护士协助完成。帮助病人制定适宜的锻炼计划,提出合理的膳食建议。使病人以积极的心态坚持锻炼和自我保健,对生活充满信心。培养病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帮助病人心理康复,正确对待康复锻炼,帮助病人制定适宜的锻炼计划,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坚持锻炼和自我保健,对生活充满信心。

2.5夜间护理 护士在夜间值班时责任重大,不仅加强对病人的巡视,还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了解病人日间病情变化和饮食情况,交班内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防止遗漏治疗和护理。护理文件记录要准确、连续、完整。 对病区患者要随时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对出现过阵发性呼吸困难者,应高度警惕,并做好抢救工作。 对夜间治疗的老年心血管患者,更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证治疗及时准确无误地进行。 对于行心电监测,要详细做好记录,护士还应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变化,注意减少各种不良刺激,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对于氧疗的患者,夜间吸氧管容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氧流量的调节。 及时检查患者用药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过程及不良反应。对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值班医生,排除外周环境的干扰,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与中年患者在剂量上有很多不同,因此,应根据老年人肾功能减退的特点,严格掌握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

3失眠的护理

3.1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对老年患者要减少陪护,嘱咐入睡前减少饮水量及不进食。减轻循环、呼吸压力;及时关灯,护士在凌晨时对病室的室温进行调节,适当减少老年患者自身对温度调节的能量消耗

3.2个性化护理.结合患者病情、生活习惯、家庭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在整体护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充分尊重患者的更高境界的新的护理模式,心血管疾病严重者则影响饮食、睡眠,心理烦躁,不利于康复。采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后,可以减轻了患者的一些应激反应,良好的睡眠可以增强机体的提升精力,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个性化护理紧密了医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缩短了住院时间。应在心血管内科大力推广个性化护理。

3.3老年患者多因住院后由于疾病因素导致失眠,失眠原因还包括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肌低氧,患者往往因胸闷导致睡眠不稳。加之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医护人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干预,尽量满足个人睡眠条件。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睡前要绝对避免进食刺激性食品,让患者调整良好的睡眠情绪,安稳入眠。

参考文献

[1]黄明玉,老年心血管病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4(17):105.

篇3

现今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1],护理专业也因逐渐增加的老年人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群体本身就较为脆弱,老年患者在患上疾病之后,病情会表现的更加复杂,恢复时间长,在老年人群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便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行动会受到极大限制,据相关统30%左右的老年人因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多病共存是老年群体的主要特点,在临床中的不会有典型的表现,但临床表现极为复杂,给治疗和护理造成很大的困难。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7.5±5.2)岁,50例均为慢性支气管炎以及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0例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4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出现增高情况。4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红蛋白下降情况。46例患者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减退情况,心电图出现改变的患者5例。50例患者入院后都及时接受抗感染治疗以及镇咳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2]。

1.2方法 患者在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病房的整洁度,病房室温保持在18℃~20℃为宜,并保证病房通风,护理人员要及时为为患者更换衣物和床单,空气污染以及有害尘雾污染的预防是护理过程中注意的重点,以此避免患者呼吸道再次受到刺激50例患者入院之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和合并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在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前要及时取患者的痰液进行培养,可采用3%的双氧水在患者咳痰前漱洗口腔,以此防止患者口腔以及咽喉部受到细菌的感染,在取得患者痰液之后及时送检。抗生素的选取要根据患者的痰液培养出的细菌类型为选取依据,在为患者使用前要应该对抗生素的性质进行仔细了解,其中包括药物的半衰期以及溶解性能。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痰液进性状进行仔细观察,以此观察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该记录患者每日的痰量。

在护理过程中,患者若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给予患者吸氧。重症患者在吸氧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若患者在吸氧之后意识逐渐恢复,设备显示患者的身体指标较为稳定则说明患者情况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若患者呼吸逐渐变浅,则患者可能出现CO2麻痹情况,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加入呼吸兴奋剂并及时对氧流量进行调节。必要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并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在护理痰液较为粘稠且不易咳出的患者时,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饮水,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对适当对患者补液,以此促使患者的痰液能更轻松的排除,同时对患者呼吸道通畅也有良好的保持作用。帮助患者排痰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采用超声对患者气道进行雾化以及湿化,在雾化的过程中选取1~5μm雾粒为宜,雾粒小能使药物均匀而缓慢到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 促进痰液排出。阻塞明显者,可先行导管吸痰。

护理人员要及时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促使患者年老体弱情况以及悲观情绪改善,鼓励患者参与文体活动,引导患者锻炼,以此增强老年患者体内的免疫机能得以增加,保证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2 结果

50例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之后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4.5±5.2)d,50例患者及其家属多护理较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呼吸困难的患者应该及时采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①在辅助呼吸时要注意和患者的呼吸频率一致;②在为患者通气的过程中要定时为患者翻身,必要时用吸痰器为患者吸痰,使患者呼吸道保持畅通,在连接管道存在漏气情况以及痰液阻塞患者呼吸道的情况时患者多表现为呼吸不畅,患者气道的阻力也会因此明显增大;③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进行密切观察,同时送气压力以及机器的运转情况也是主要观察对象,护理人员要防止通气过程中气管出现脱落以及漏气情况出现,并且对患者所吸取氧气的浓度进行控制;④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若出现恶心、烦躁以及面色苍白的情况下要及时停止为患者供养,此情况表示患者可能存在氧中毒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医师汇报,检查患者此种情况是否是因为吸入性酸中毒以及呼吸性碱中毒所导致。本研究中50例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之后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4.5±5.2)d,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以及护理效果[3]。

参考文献:

篇4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197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人口呈老龄化趋势。由于老年人的器官及系统的退化导致很多老年性疾病在逐年上升[1], 致使医院需要有高素质的护理水平, 才能使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得到满足。但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为探索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常见问题, 分析应用价值, 本院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诊的180例老年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诊治的180例老年疾病患者。男110例, 女70例, 平均年龄(62±6.3)岁, 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0例, 高中以下100例, 所有患者疾病均属于老年性疾病。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护理管理。加强对所有患者自身相关疾病的教育及提高自身护理能力;在护理过程中, 满足患者在自身身心及社会的需求, 提高患者护理过程的配合与积极性, 积极与其家人沟通交流, 让其多关心、经常看望;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 如果出现不良情况, 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与治疗措施[2];积极与老年患者沟通与交流,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减少负面情绪, 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饮食。

比较老年患者的病情情况, 如患有老年抑郁、老年骨质疏松、老年痴呆、其他疾病患者等, 并分析老年患者护理管理常见的问题。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老年疾病患者的病情情况比较 患有老年抑郁、老年骨质疏松、其他疾病患者的例数均明显低于患有老年痴呆患者的例数,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老年患者护理管理常见问题的情况比较 身心文化未能满足的患者、未获得健全老年护理控制体系的患者、其他的例数均明显低于相关知识及训练不足患者的例数,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老年人器官及系统的退化导致很多老年性疾病在逐年上升, 使得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增多, 导致护理人员掌握老年人相关知识教育等存在不足[3]。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本研究显示, 老年患者病情情况方面比较, 患有老年期抑郁症的患者、患有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其他疾病患者等的例数均明显低于患有老年痴呆患者的例数,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常见问题主要是对患者的相关知识及训练不足, 但没有健全老年护理控制体系及未能满足患者身心文化也是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殷磊.老年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4):249.

[2] 王建荣, 刘王春, 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12): 959.

[3] 陈素萍, 范勇.老年护理与展望.中华实用医学, 2003, 5(7): 115.

[4] 陈洪海, , 黄垂.城市新型老年护理模式的探讨.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2): 55-56.

篇5

1.2实验室检查 20例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者18例,肺功能检查15例均有程度不同的阻塞性通气功能减退,6例心电图改变,T波低平。上述病例经抗炎、平喘、祛痰等治疗及心理护理,病情好转出院,住院日期平均12天。

2.护理体会

2.1环境 呼吸系统疾病首先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定时消毒,温度18-22度。湿度50%-60%。避免空气污染,如:烟,气体,粉尘。

2.2改善通气 根据病情给予合适的氧流量。重症患者吸氧后密切观察用氧效果。吸氧后,病人安静,紫绀改善,呼吸频率,节律均匀,说明用氧后有效果;若呼吸变慢变浅,应调节氧流量,或加用呼吸兴奋剂;若出现意识改变及精神症状,应考虑肺性脑病,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痰多不易咳出者,应当多饮水,以保证呼吸道的湿润和病变黏膜的修复,以利痰液的排出,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或遵医嘱雾化吸入,每天两次,吸痰前、中、后加大氧流量。

2.3用药观察

输液时严格控制速度,过快过多都会引起肺水肿导致心衰。呼吸内科氨茶碱应用较多,应缓慢静注,防止不良反应。巡视的时候告知家属及病人不能随便调节滴数,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2.5有效排痰 常用胸部物理疗法。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一般状况良好的病人,有助于气道远端分泌物的排出。指导患者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呼吸5-6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地通过口腔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秒。身体前倾,用手按住腹部,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帮助痰液排出。

2)胸部叩击 适用于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禁用于未经引流的气胸、肋骨骨折、咯血、低血压及肺水肿等病人。患者侧卧位,叩击着两手手指并拢,是掌侧成杯状,以手腕力量,自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的叩击胸壁,震动气道。叩击时避开,心脏,骨突部位。叩击时力量适中,以病人不感到疼痛为宜,每次叩击5-15分钟为宜,并安排在餐后两小时或餐前30分钟,防止不适。

2.6呼吸功能的锻炼 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指嘱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与呼气比为1:2.呼气流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厘米处,与口唇等高点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而不熄灭为宜。腹式呼吸 让人坐位或半卧位,两手分别放于胸前和上腹部,用鼻缓慢吸气,腹部凸出;呼气时用口呼出,腹肌收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推出肺部气体排出。每天训练3-4次,每次重复8-10次。

2.7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因病程长,体质较差,情绪悲观,应给他们做好心理护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如呼吸操、太极拳,散步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为患者创

造有利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篇6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内科疾病患者1366例,其中686例为男性患者,占全部病例的50.2%,680例为女性患者,占全部病例的49.8%,年龄60~98岁,其中13例患者为90岁以上。

1.2 心理评估 在患者入院后,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生活自理能力、情绪反应、家庭环境和其他社会经济条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初步分析,评估患者的心理类型,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再根据所确立的患者心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护理方案,给予心理干预治疗措施。

1.3 老年患者常见心理状态分析

1.3.1 紧张、焦虑、不安 这是住院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心理状态,在患病后,患者往往因为疾病的病痛或突然改变的陌生医疗环境而加强自身感觉,同时也因为对自身所患疾病的不了解,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担心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恐惧自己在多方面储备不足,不了解疾病和治疗的基本知识使得他们的紧张和不安心理日益加重,有时甚至会拒绝承认自己有病,抗拒治疗和检查,这样会导致患者的治疗受到延误,从而影响、加重他们的病情。

1.3.2 孤独、抑郁 老年患者常由于性情偏执、适应能力较差而对医疗过程产生孤独、抑郁的情绪,更因为住院脱离原先的生活、工作、家庭环境,与家人分开,对经济、生活能力的担心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他们更加孤独、抑郁,甚至悲观。部分老年患者会因退休而感到突然的心理失落,产生自卑感,从而进一步发展为抑郁和孤独。如患病时间较长,疾病的苦痛和治疗不显效会给老年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易使老年患者的抑郁、悲观情绪进一步加重,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失常。

1.3.3 漠不关心心理 多发生于治疗长期无效或慢性病、晚期疾病的患者,患者常常对治疗和病情产生无理的怀疑和猜测,不信任医务人员,对治疗失望,对死亡恐惧,从而产生这种消极心理,用漠不关心的态度看待治疗。这样消极的心理不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还会削弱患者和疾病斗争的精神毅力,会对患者疾病的恢复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

1.3.4 依赖型心理 这类患者没有以焦虑为主要表现,也没有焦虑、忧郁、焦虑的症状,这类心理类型的产生通常是由于患病后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活动和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再加上患病使老年患者心理防护能力降低,从而使老年患者对医生和周围人群产生过度依赖,忽视治疗的实际性和现实困难,一旦治疗出现困难或意外,他们的心理将会受到严重打击。

1.4 心理干预治疗

1.4.1 语言治疗 积极、乐观的谈话能为老年患者营造愉悦的治疗环境,医疗工作者在和患者交谈时,要尽量使用医学术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要细心发现患者谈话中透露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以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治疗。

1.4.2 做好医疗宣教 热情的宣教态度能使患者感觉到受重视、被尊重,详细、科学的医疗知识宣教能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多举行健康教育讲座之类的活动既能使患者之间增加交流,彼此鼓励,减缓住院期间的孤独感,又能使患者加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增强对医学治疗和疾病恢复的信心,从而减轻患病的不良情绪和压力,积极地配合各种治疗、检查,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4.3 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 除了语言方面的心理干预,非语言类的心理干预治疗也同样重要,这体现在眼神交流、肢体触碰等面部表情和动作上,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抑郁心理能通过这些非语言技巧得到减缓,从而能以一种健康积极地心态面对疾病的治疗。

2 结果

在1366例老年患者中,有1233例焦虑、紧张、不安型患者(90.26%),916例孤独、悲观型患者(67.06%),5例漠不关心型的患者,11例依赖型心理的患者,通过科学心理理论指导的心理干预治疗后,有741例的焦虑、紧张、不安型患者缓解,占60.1%,492例焦虑、紧张、不安型患者减轻,占39.9%;有534例的孤独、悲观型患者缓解,占58.3%,有382例的孤独、悲观型患者减轻,占41.7%;漠不关心型的患者降为3例;依赖型心理的患者降为6例。

3 讨论

老年慢性疾病和其不良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患病老年患者在生理及心理上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不同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及心理具有不同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心理护理对于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归起着积极的作用[8],在经过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治疗后,不同类型的患者消极心理情况均达到减轻和缓解,说明心理干预舒缓了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使患者变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9],通过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多方心理护理,可以减轻和消除患者致病的心理因素,防止疾病的恶性循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充分的提高。因此,在面向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心理干预治疗措施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对易于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老年患者人群,临床治疗上应尽早采取心理干预治疗措施,医疗工作者应在日常治疗中应重视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根据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对患者整体的心理状况和所属的不良心理类型进行评估, 给予合适的相应心理干预治疗措施,同时应用专业、细致耐心、热情的态度做好对患者的疾病知识宣教,以减缓患者对治疗的不良心理,使患者增加信任感,减少不安全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参与治疗和检查,从而能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和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汪志红.从老年心理疾病的治疗护理谈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5):308.

[2] 岳秀娟,袁左鸣.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人格状况的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4):4923-4925.

[3] 王萍.对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4):131-132.

[4] 王翼,封颖璐.部队离休患病老年患者抑郁心理与相关疾病的关系[J].中国康复,2009,24(5):331-333.

[5] 汪雅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8):42-43.

[6] 张丽波,刘燕.浅谈老年患者护理心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6):83-84.

篇7

老年残疾患者对于不可逆转的残疾,病情恢复慢,活动受限,他们与忙于工作的子女、邻近朋友交流减少,感到世态炎凉,人际关系暗淡,逐渐封闭自己,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身体行动不便,又不能参加体育活动,身体明显不如以前,躯体器官老化,处处力不从心,他们会感到自己不中用了,成为家庭累赘,从而感到自卑。病人往往陷入悲观、失望、精神抑郁的心理状态,老年残疾患者的心理问题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心理康复护理对老年残疾患者躯体的恢复具有深远影响。

篇8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事护理工作近二十余年,从中体会到大部分老年人都是未住院的病人,与医院的病人在护理上有诸多不同,老年病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对老人做广泛而深入的评估,应考虑到认知、营养、生活经历、环境、活动及压力等一切影响因素,从多途径提供满足病人所需的一系列照顾活动,尤其要加强个体的自我照顾能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年人保持尊严和身心舒适,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早期预防疾病,使之健康的目的。

1 精神护理

老年人由于对身边的一切反应很敏感,家庭琐事等各种原因都易引起情绪激动或失眠,导致高血压甚至心绞痛等疾病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多与他们交流,耐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心理活动,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及时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疏导;掌握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尽可能给予满足和照顾,避免疾病的发生。

2 合理用药

老年人一般身患多种疾病,服用的药物较多,要指导他们不同的药应不同的时间服,或饭前、饭后分开服以达到最好的疗效。有的老年人因怕吃药多产生副作用,故症状稍得到控制就立即停药,导致疾病复发。如在服降压药时,立即停药后血压骤升,这样血压忽高忽低对身体很不利,易诱发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作为医护人员,就要经常给他们讲解用药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3 饮食调节

老年人由于多患有血管硬化、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病症,要指导他们多食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钙等食物,尤其是糖尿病人要严格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要多食蔬菜、豆制品等。

4 定期复查,及时治疗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111-02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疾病越来越多,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近年有逐年上升势头,而且临床危重症也越来越多[1]。不仅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很高,其发病的种类也逐年增多,其病情程度也逐年加重。因此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面对更大的压力,同样对此类患者的护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3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要点及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入院接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筛选条件为患者年龄大于60岁,排除血液性疾病患者、各型肝炎患者、内分泌失调患者等,符合条件者共计230例,记为患者组。其中男122例,女108例;平均年龄63岁。患者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编号为Ⅰ~Ⅴ组,每组46例。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将患者组23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编号为Ⅰ~Ⅴ组。其中Ⅰ组接受常规护理,即包括疾病治疗性护理,患者病房环境的保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运动,患者个人清洁卫生的护理等。Ⅱ~Ⅳ组在接受常规护理之外分别外加心理干预、健康指导、人文关怀。心理干预主要是使用各种方法使患者消除疾病恐惧、治疗负担以及预后等,使患者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健康指导主要是包括提高认识,饮食指导,运动锻炼的宣教与指导,加强药物治疗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2-3]。Ⅴ组接受整体护理,即围绕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需要,采取一切合理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易量表(WHOQOL-BREF)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所得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 19.0,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

230例患者干预前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比较,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WHOQOL-BREF量表评分 分

时间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关系 环境因素

干预前(n=230) 59.23±10.81 52.08±9.66 62.27±6.86 59.43±12.87

干预后(n=230) 62.57±10.78* 61.93±9.51* 62.92±7.02 62.18±13.37*

*与干预前比较,P

2.2 不同护理要点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

单纯性常规护理Ⅰ组与外加心理干预治疗Ⅱ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Ⅰ组、Ⅱ组=6.343,P0.05)。整体护理和常规护理等其他护理干预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Ⅰ组、Ⅴ组=15.294,字2Ⅱ组、Ⅴ组=4.039,字2Ⅲ组、Ⅴ组=13.538,字2Ⅳ组、Ⅴ组=8.425,P

表2 不同护理要点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

组别 生存质量评分大于60分(例) 百分比(%)

Ⅰ组(n=46) 27 58.70

Ⅱ组(n=46) 38 82.61

Ⅲ组(n=46) 30 65.22

Ⅳ组(n=46) 34 73.91

Ⅴ组(n=46) 44 95.6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死亡率高[4]。对于老年人来说,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很大,入院治疗的患者甚多,因此给护理工作带来不少压力。护理中如何使患者满意并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成为护理工作探讨的热点话题。

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对老年心血管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外加心理干预、健康指导、人文关怀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通过研究结果发现,常规护理外加心理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最大。王世英等[5]的研究也表明,对老年患者的异常心理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和护理, 能明显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缩短住院时间。此外,在本研究中,常规护理外加健康指导和人文关怀对患者的生产质量影响并不大。而整体护理是最理想的护理方式,本研究中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组别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最大。

总之,老年心血管疾病发病后一般较严重,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该类患者护理要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其别是心理干预护理尤为重要。其次要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并行,这样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娟.186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5):1889.

[2]田震静,吕烨辉,付爱丽,等.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502-504.

[3]孙洁.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7):191-192.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6(b)-0151-03

心血管疾病通常是指患者的动脉呈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随着近些年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的升高,据相关的统计调杳表明,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主要致死因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最高可以达到总死亡人数的40%左右。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常常伴有其他的并发症,在临床的治疗中,很难完全的治愈,实际复发的几率很高,容易导致老年人的残疾和死亡,而良好的护理方式,可以很好的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该研究在2012年6月-2014年9月主要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9月的200例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120例,女性患者为80例,年龄在49~92岁之间,平均的年龄为65岁,患病情况为高血压8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5例,心律失常的患者为56例,风心病的患者为10例,肺心病患者为9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IOO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保证患者能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尽量减少患者的运动量,避免过度的劳累,同时注意保暖等措施,防止患者出现感冒等其他疾病,定期的进行通气,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将病房内的湿度和温度等控制在最佳的水平,还要做好皮肤护理工作,帮助老年患者翻身等,防止出现压疮等情况。保持患者口腔的清洁,预防感染等现象,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指导,在摄入足够营养的同时,避免暴饮暴食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尤其是高脂肪和高钠类的食物,要严格的进行控制,保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疗效较高的药物进行治疗。在用药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进行服用,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出现了其他并发症,要及时的通知医生,立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执行以人为本等护理理念,老年患者的心理比较敏感,住院接受治疗后,容易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如果病程的时间较长,且反复的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严重时会抵制治疗和护理工作,如果产生白暴自弃和抵触等情绪,就无法很好的配合护理工作,影响患者的恢复。因此在实际的护理T.作中,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后,应该立刻进行心理疏导工作,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讲解心血管疾病有关的知识,最大程度上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帮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护理主要就是让患者产生足够的安全感,而护理人员熟练的操作和足够的专业素质,是患者安全感的重要保证,如患者在看到护理人员熟练的操作时,心理必然会感到放心,此时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讲解,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随着近些年医疗水平的提高,以人为本、人性化等护理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合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能够很好的提高护理的效果。要想实施这样的护理方式,必须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如患者的个人性格,不同的性格能够接受的护理方式不同,根据老年患者的性格,选取其容易接受的护理方式,必然可以提高护理的效果。还要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的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在心血管疾病的讲解时,同时向家属讲解,让家属可以帮助护理工作,做好患者的日常护理等工作,对于家庭经济较差的患者,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医疗费用等,从各个方面消除患者的担心。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大多数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没有科学、规律的作息习惯,有便秘等问题存在,而便秘会导致一定的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的生活状况,调整其作息的规律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了防止便秘等并发症的出现,患者应该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果患者的情况比较严重,可以适当饮用蜂蜜等,结合必要的腹部按摩等,最大程度的促进患者排便。由于心血管疾病能够导致患者的失眠,因此对失眠的护理也非常重要,对于导致失眠的具体原因,有环境变化和心理因素等,如果患者的失眠非常严重,可以适当的采用药物,保证患者的休息时间。在做好上述护理工作的基础上,要注意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让其了解到心血管疾病的特点,知道自己所患疾病的病程发展等,从而做好个人的自我护理工作,避免对身体造成损害。与普通的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护理工作难度更大,护理人员需要放低自身的身份,用和蔼的态度、晚辈的姿态,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了解老年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需求等,将老年人的健康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让患者可以安心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1.4 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分成治愈、好转和无效,治愈就是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恢复到健康的水平,好转就是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心血管疾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无效就是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出现了病情加重。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数数据采用X2值检验,其中P

2 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有心悸、呼吸困难和眩晕等,心悸主要就是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的一种综合症,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会感觉自己的心跳速度变快,而且没有规律性,如忽然性的过快和过慢,由于老年人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必须格外进行注意。呼吸困难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表现,很多老年患者都会出现呼吸的频率增加或者呼吸的深度增加等,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护理人员必须能够及时的发现,了解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眩晕是指人体对周围空间存在感觉上的障碍等,使得患者感觉周围的物体在旋转,眩晕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失去平衡,无法平稳的站立,面色苍白等,这样临床症状的存在,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尽量消除患者的心悸、呼吸困难和眩晕等。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c)-145-02

胆道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近年来老年胆道疾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老年人各种重要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减退,手术耐受力差,同时合并有多种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支、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因此做好老年胆道疾病围手术期护理对手术本身和术后康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共收治老年胆道疾病患者282例,男性117例,女性165例,年龄60~90岁,平均72岁。

282例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145例,开腹胆囊切除76例,小切口胆囊切除27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26例,胆肠吻合8例。

2结果

282例全部痊愈出院,住院天数5~31 d,平均13 d。手术并发症24例,占8.51%,其中,肺部感染4例,胆漏8例,医源性胆道损伤3例,胆道手术后出血1例,切口裂开4例,切口感染4例。经过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24例并发症患者全部治愈。

3围手术期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一般护理对每个老年患者进行入院评估并制订详尽的护理计划。责任护士协同主管医生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专科情况检查和必要的特殊检查。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饮食、睡眠、大小便及生命体征。对精神过度紧张者,适当应用镇静药,以保证睡眠。

3.1.2并存病治疗与护理详细了解病情、各主要脏器的功能状态以及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营养不良、慢性支气管炎等原发并存疾病的评估和治疗[1]。高血压患者每天4次测血压,按时给予药物降压,术前血压控制在收缩压 <160 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冠心病者给予扩冠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以增加心脏储备能力,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必要时吸氧;糖尿病患者合理控制饮食,每天测空腹及三餐后2 h血糖,准确注射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在7 mmol/L、餐后血糖在8~10 mmol/L[2];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给予抗菌化痰处理。

3.1.3心理护理老年胆道疾病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有焦虑、抑郁和恐惧等心理,因此责任护士要多与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信仰、对疾病的认识、个人需求以及存在的具体困难,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增强信心,消除恐惧,以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3.1.4饮食护理做好营养状态的评估,测量体重和测定血浆白蛋白,以预期老年病人营养不良的后果和营养支持的疗效。每班交接饮食情况,对病人的饮食进行有效的指导,进食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

3.1.5术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卧位有效咳嗽训练以及深呼吸训练[3],有效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有利于术后呼吸功能恢复。

3.2术后护理

3.2.1病人的术后患者未清醒前,采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6 h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4]。注意勤换,定时按摩受压部位,以防压疮发生。

3.2.2生命体征观察术后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24 h内每小时观察心率、血压、脉搏、呼吸。每30分钟巡视病房1次,发现问题随时记录,并及时与医生联系。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动态变化,使其维持在96%以上。注意尿量的变化,尿量<30 ml/h 时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2.3维持呼吸道通畅由于患者惧怕伤口疼痛,不愿咳嗽,因此要积极鼓励患者深呼吸,指导咳嗽,咳痰时按压切口、减轻疼痛。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翻身叩背,以利于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3.2.4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老年人胃肠功能恢复较慢,对于胃肠功能恢复不良者,注意听诊肠鸣音情况,观察有无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现象发生。排气后指导患者先进食易于消化的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至普食,适量食入蔬菜、水果预防便秘。注意观察患者的食欲状况,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出现。对腹胀严重者暂禁饮食,必要时进行肛管排气或胃肠减压,鼓励并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3.2.5引流管护理胆道手术常放置有胃肠减压管、腹腔引流管、T型管和导尿管等,因此各引流管要合理固定、标示明确。注意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如有堵塞,可自上而下轻轻挤压引流管或适量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达到通畅为止。定期更换引流袋,注意防止引流管滑脱、受压、移位。改变时注意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能超过切口高度,以免引流液反流。

3.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3.1呼吸道并发症肺部感染是老年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很多,如体质虚弱、慢性支气管炎、吸烟史、术中气管插管、腹部手术产生的腹痛、腹胀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等。为预防肺部感染,术前要有综合评估,术后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包括戒烟、呼吸训练、补充营养、促进排痰、注意保暖、防止着凉感冒以及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对于评估结果为呼吸道并发症高危患者,安置于病人较少的房间,病室每日1次紫外线空气消毒,定时开窗通风,室温保持在18~20℃,相对湿度60%左右。以上措施到位,本组仅有4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42%,经对症治疗和护理,全部康复。

3.3.2切口并发症老年性肥胖、营养不良、糖尿病、贫血、频繁咳嗽等因素均可导致切口裂开。控制咳嗽、呃逆、腹胀、便秘等诱发因素,伤口用腹带包扎,使用张力缝线和适当延长拆线时间,拆线后继续加压包扎腹带数日。对于发生的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应及时通知临床医生,对症处理,同时加强全身营养支持和抗生素治疗,患者很快痊愈。

3.3.3胆漏胆漏是胆道疾病手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年老体弱、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激素等是形成胆漏的主要原因。因此术前积极对症治疗,补充营养、控制血糖、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术后正确掌握拔管时间等可有效预防胆漏的发生。本组8例胆漏并发症患者,B超提示肝下有少量积液,无腹膜炎体征,引流充分,均采用了保守治疗。尽量让患者卧床,保持引流通畅,抗感染治疗,晚进食以便胆汁局限,引流量逐日减少,8例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参考文献]

[1]时彦远. 老年患者胆道手术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7,20(1):83-84.

[2]杨霞.术前呼吸锻炼对老年病人腹部手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观察[J].护理研究,2007,21(4):1076-1077.

[3]赵淑坤.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4):336-337.

篇12

老年患者充血性心衰有多方面的临床表现症状,其临床症状也存在多个特点。比如症状不典型患者[1],可能仅仅是劳力性呼吸困难,因此患者不愿意进行活动锻炼,还有一种是患者白天症状不明显,但是晚上会加重,经常会在睡梦中因为憋气胸闷而憋醒,这就要求患者在睡眠时需要适当的将枕头垫高,有效缓解不良反应症状。总之此类症状患者有着很多的临床表现特点,在对其临床特点及其病因分析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致、认真。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45例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对其临床症状表现及其引发疾病原因加以详细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对其护理疗效进行综合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4月~2015年0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5例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59~87岁,平均年龄(70.22±11.00)岁。

1.2护理方法 ①病情评估。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循环系统疾病及其基本病情资料情况加以详细评估和识别,针对老年患者的患病种类开展针对性评估工作,准确发现老年患者当前存在的身体以及心理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提升护理疗效[2]。②疼痛护理。患者出现疼痛症状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和反应,对其疼痛持续时间加以准确记录,准确的寻找诱因,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当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需要患者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其他不良反应症状,对于一些呼吸困难的患者,需要及时的给予其吸氧操作,氧流量控制在2000~4000ml/min之间[3],同时舌下服用硝酸甘油,对于大部分患者疼痛应该已经得到了缓解,但是对于一些疼痛仍然严重的患者,为了避免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康,需要立即给予患者镇痛剂用药处理。③心理护理。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后,情绪就会变得激动和焦虑不安,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一定要耐心的加以指导和说明,解释这是正常的身体和疾病反应,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使得患者心情保持平静和稳定,从而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④用药护理。老年患者的心脏储备功能较差,输液过多、过快都会使得患者的心脏负担加重,从而诱发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因此在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保证患者的输液总量,控制好输液时间,在对患者进行输液速度控制和教育过程中,能够避免患者发生变化,可以自行调节输液事件,建立输液巡视观察卡[4],加强巡视监督管理,保持输液速度的稳定和安全有效。⑤预防控制管理。对于一些有其他病史的老年患者,一旦出现感染情况后,需要及时的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过程,保持患者的血液浓度,确保用药准确和安全,加强对患者心率、体温变化方面的护理观察,及早发现心力衰竭的不良表现,从而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管理操作。⑥饮食护理。饮食方面,患者需要尽可能的保持饮食科学不油腻,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多的食物,进餐以少量多食为主要的食用方式,控制好盐的摄入量,保证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等维持在正常范围内。⑦便秘预防和护理。老年人的肠道功能减退,病后卧床导致患者的肠道蠕动减少,因此很容易引发便秘症状,这种情况下,排便用力会导致患者心脏负担加重,尤其是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可能会引发其他不良反应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患者的防便秘护理,可以鼓励患者多食用蔬菜、香蕉等,从而保持大便通畅,降低便秘发生率[5]。

2结果

45例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对其临床症状表现及其引发疾病原因加以详细分析,实施护理管理操作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护理满意度达到了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只有1例患者出现压疮,经过经常性的翻背擦拭和加强床上活动锻炼后,压疮逐渐消失。

3 讨论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45例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对其临床症状表现及其引发疾病原因加以详细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显示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护理满意度达到了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只有1例患者出现压疮,经过经常性的翻背擦拭和加强床上活动锻炼后,压疮逐渐消失。这表明了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方式开展护理工作后,可以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从各个方面加强护理指导,使得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海岩,乔春梅.老年人循环系统疾病的内科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21):285-285,286.

[2]汪小华,侯云英,林璐等.研究生临床带教对《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8):1657-165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