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09:29: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研科研能力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教研员要“研究自己”
教研员要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首先应从研究自己开始。研究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研究自己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研究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目标,从而更准确地定位自己、发展自己,带动学科教研和学科教师队伍发展,推动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首先,教研员应明确自身的素质能力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教研员不是官员,教研员的权威不是来自于手中的权力,而是来自于丰富的知识、广博的实践经验和高尚的师德修养。加强道德修养、丰富文化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是对优秀教研员的基本要求。
2. 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力。教研员必须加强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把自己从“杂家”变成“专家”。
3. 要有扎实的研究力。这是教研员的基本功之一,教研员只有懂研究、会研究、善研究,才能成为教师的引领者。
4. 要有勇于探索的创新力。教研员必须站在教育教学领跑者的位置上学习和工作,要善于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要善于将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创造性地结合,并运用到本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去,创新自己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思维,从而获得对整个教育教学问题的深度透视力和前瞻力。
其次,教研员要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目标。因为教研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科专任教师,所以决定了教研员的工作性质主要是学科专任教师培训、学科教学组织管理和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教研员主要的工作目标应该是带好学科教师队伍,解决好学科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提高本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明确素质能力和性质目标,并对照其分析研究自身的优点、长处,或缺点、差距,有目的地在工作中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在平时做好补差提高工作,从而使自己的教研员工作不断得到提高。
二、教研员要“自己研究”
教研员必须要自己研究,这就像教师写下水文一样,只有自己亲自研究了,才能发现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目的地加以解决;才能明确研究的意义、目的、程序、要求,体会研究过程的苦辣酸甜;才能把握教育科研的基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具体而言,有以下好处:
1. 通过自己研究,可以很好地解决自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陆游诗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俗语说:“是非经过始知难”,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教研员不躬身实践,不亲力亲为地进行教研、科研,就不会了解和把握教研、科研的本质,就不能使自己发展成为专家型教研员。
2. 通过自己研究,可以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研员担当着一定区域内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研究、指导任务.这往往包含着多所学校、多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层出不穷、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研员必须有能力归纳、整理并提出有规律性、针对性的问题,并逐一加以解决。教研员不躬身实践,就做不到这些。
3. 通过自己研究,可以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教育科研是一门科学,有其独立的组成要件,有相当多的教师甚至是教研员不了解、不掌握这些知识。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做应付性科研、功利性科研,把科研作为牟利工具、作为工作负担,平时做做样子,年末应付检查。长此以往,对教育教学不但无利,反而有害。教研员只有自己亲自做科研,在研究中学习科研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流程,才能够深切体会科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点好处,才能化害为利,才能把问题变成课题、把检查变成研究、把结果变成成果。
三、教研员要“研究‘他人’”
这里所说的“他人”,是指教研员自身以外的人或事。身为教研员,就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孤芳自赏,固步自封。教研员要想很好地发展自己,还必须深入研究好“身外之事”。
1. 教研员必须研究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研究有关教育的路线政策,研究不同时期教育发展规划等等。这些都是从事教育的依据和要求,不了解这些,就不会明确国家的教育目的、办学方向,就会使自己的工作变成盲人摸象,工作失去头绪。教研员不仅要学好、研究好,还要宣传好,要当好讲解员、宣传员。
2. 教研员要研究好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理论。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层出不穷。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有新的理论体系作指导和支撑。教研员是区域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和领路人,研究和践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是自己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改革走老路、走弯路。
3. 教研员要研究好本学科的课程和教学。要认真研究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吃透课程标准,区别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不同;研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各个阶段的具体体现;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研究并验证所选用的教材。要对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进行课程资源方面的研究。
4. 教研员要研究好自己所带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必须清楚本学科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要善于将教师按照不同的指标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地了解各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要掌握教师课题研究情况。
四、教研员要“指导他人研究”
这里说的“他人”是专指教研员自己所带的专业教师队伍。众所周知,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有为难情绪,不懂科研、不做科研,工作凭热情、凭经验,态度应付,方法简单,实效性差。教研员应把指导教师研究作为义不容辞的分内工作,应该清楚自己是本区域内本学科所有科研课题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研究者,不能把自己游离于学科课题之外,把自己定位于这些课题的旁观者,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如果这样,他就不是一名称职的教研员,更带不好这个学科的专业教师队伍。教研员指导教师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责无旁贷,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要善于帮助教师选择研究课题。很多教师谈起教育教学工作总是问题成堆,但让其通过科研加以解决,却又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就是不会选择课题。指导教师研究应从选题入手。首先,要把握好选题原则,即实用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微型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其次,要把握好课题来源,避免选题盲目性。应该说,课题的来源很多,如上级部门立项的课题,教师可以做子课题研究;还有像政策性课题、方向性课题等,这些课题都比较大,有些可能还会脱离教师的工作实际。最好不提倡一线教师做这样的课题。应指导教师从自身工作实践中选题,做成微型课题进行研究,这样做往往是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方法简单,周期短、见效快。
关键词:
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教育科研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级企业广泛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更新,这也带动了一批高新产业项目茁壮成长,从而能够保证我国国民生产水平的稳步提高,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面对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如何培养出能够迎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了摆在广大技工院校教师面前的头等问题。而技工院校老师必须充分利用技工院校的教研水平,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增强专业科研能力,才能迎合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的用人需要。
一、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构建
在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构建中,必须充分迎合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水平的需要,系统构建以实验教学为中心,校内外实践教育为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一)搭建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平台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人才,它侧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因此,倡导和构建实验教育为中心的教研工作平台对于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非常重要,也能让教师能够充分模拟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充分提高专业课程的专业技能培养,有利于教师将最新的教研成果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充分展示。而通过学院整体实验教学中心和专业综合实验室的搭建,可以充分加强技工院校各个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对于各个学科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升实验中心的实验水平和教学水平。
(二)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的系统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师也可以将教学成果进行充分的展示。而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以实践育人为目的的教学核心任务。技工院校可以和校园企业、校园研究所、校园实习基地等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统筹规划、互惠互利,技工院校也可以和合作企业、合作院校、合作机构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实现合作设置、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充分实现教师的实践教学有的放矢,也能保证将教师科研成果做到最优化配置。
(三)创建科学研究基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技工院校教研工作的核心动力,技工院校通过搭建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的研究中心,可以充分地实现与国家实验室、省部级各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研究基地的合作,将技工院校的科研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专业教育和科研能力能够紧密迎合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能够将国家的宏观政策进行及时引导,将国家科研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也能够通过国家各级科研实验室来带动教师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地将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教研能力,提高教师的学习水平和科研水平。
二、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手段
构建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其手段主要通过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作为教师教育科研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教学观念、创新模式、教研机制的创新和管理。
(一)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实现无缝拼接
在技工院校的教研平台构建过程中,可以实现教学手段与岗位需求的充分结合,可以满足教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充分黏合,也能够满足学生就业和教师科研的充分整合。通过搭建技工言笑教研工作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工作从实践教学出发,充分转向实践育人的终极目标,学校通过设立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可以促进广大教师将教育实践改革推向深入,也能够通过岗位实践改革,引导教师将教研反哺给教学,推动教学的实践化操作。
(二)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视线无缝拼接
在技工院校的教研平台构建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任务,其主要是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协同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学校教学资源来教导学生专业技能知识,通过和企业技术人员的配合,来指导学生实践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协同努力,可以将教学工作推向专业技能培养,而教师通过参与到企业的教学实践,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的技术革新,了解最新的设备改造,从而建立起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沟通和互动,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技术创新。
(三)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无缝拼接
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核心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实现技工院校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车间的充分结合,可以将技工院校实训基地的理论专业性和企业生产车间的技术优越性进行充分地结合,实现校园和企业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将企业完整的生产流程引入到学校的实训基地,教师可以在实训基地担任学生导师的重任,做到教书育人,也可以在生产车间辅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做到实践育人,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可以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也为科研项目找准了方向,使得企业实训基地具有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三、结语
切实提高技工人才的岗位水平和动手能力,是摆在广大技工院校教师面前的重任。通过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教师可以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技工人员和生产车间的衔接,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切实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作者;李静 单位:山东滨州市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76-01
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培训机构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培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应努力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
1 注重发挥培训教师的个人因素
1.1 提升培训教师专业知识能力
这是对培训教师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培训教师,一定要有培训所需求的某个知识架构,这种知识架构是多方面的,要不断深化提高。只有这样,才可以从一点入手,进行课题开发和科学研究,然后不断延伸,形成自己的学科专长,进而成为本领域专家。所以,大力提升专业知识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首要任务。
1.2 加强培训课题的探索与开发
1.2.1 善于借鉴成功经验
对于初涉培训事业的教师来讲,善于借鉴是一个捷径。要多听成熟教师的课,可以先行模仿,使自己快速进入角色。但是,模仿之后需要有提升和超越,形成独特自我。就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从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开始,不断超越。作为培训教师来讲,需要有这种超越的能力。
1.2.2 重视受训方的课题需求
作为培训教师,要高度重视受训方提出的课题,全力开发出来。因为受训方所提出的,是实际工作中的需求,虽然说培训教师在开发过程中会辛苦一些,但课题一旦开发出来,它所具有的潜力、为我们所带来的效益,将远远超过自己闭门造车所开发出来的课题。
1.2.3 勤于更新课题
对于已经成熟的课题,教师上课的压力会减小。但是,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如果成熟的课题没有新意、不能与时俱进,就会降低课题的质量,没有市场。要保持课题的生命力,就要做到常讲常新。作为培训教师,要常常更新自己课题的内容。
1.3 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既非与生俱来的,也难一劳永逸。培训教师的知识技能,要在不断地积累中提高。当今社会发展之迅猛,知识更新速度之快,让人绝难预料。站稳培训讲台,就需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学习方式很多,可以到高校进修、可以到机关调研、还可以与参训学员交流,这都可以快速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培训教师还要勤于积累、笔耕不辍。在积累方面要注平日的功夫,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成为专家;不要怕写文章,如果对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听之任之,就会让好的东西付诸东流。另外,勤于动笔,还能够实现教学科研的结合。
2 注重发挥施教机构的组织因素
2.1 形成培养规划,科学定位师资
作为施教机构,要把几年来教师工作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培训教师特点进行科学定位,进行双向选择,使师资力量形成最佳组合,做到人尽其才。
2.2 根据事业发展,构建学科体系
培训教学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在教学方面,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学科体系,需要案头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让学科体系既符合逻辑关系,又满足实际需要。这项工作不是某个教师的任务,需要施教机构组织,发挥培训教师的聪明才智,构建最好的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课题与培训教师相对应。
2.3 推动教研开展,活跃学术气氛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如灌输式太多,参与式太少;结论型太多,问题型太少;封闭式太多,发散式太少;继承式太多,创新式太少;求同性太多,求异性太少;从师型太多,自主型太少等等。
这些对于培训教学效果提高和精品课程的打造都形成了阻碍。推动教研活动,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推动基层教研活动。基层教研指的是教研室内部教研活动。教研室内部应当经常探讨与教学相关问题:比如学术、教法、课堂应对等。
(2)培训教师之间的互听互评。培训教师之间要经常互听互评课程,尤其涉及新开课题,应当要求老师在自己准备较充分的情况下,在部门内部进行试讲。这是用集体智慧武装一个人,同时对参评的人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定期举办教学科研研讨会。作为施教机构,要有组织地让老师把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教学、科研心得集中交流,较大规模的教学科研研讨会,会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4)形成“三管”齐下,助推教师成长。这里的“三管”指的是教学、科研、学习三方面工作。我们需要“教学出题目,科研作文章,成果进课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名师不仅要讲课精彩,更要有著作,有论文,这样才会底蕴深厚,收放自如。学习包括学习和调研。学习调研的机会应由施教机构提供,利用、把握机会要看培训教师个人的能力。教师在学习中不但可以学有所获,而且还能建立广泛人脉,为以后的提高积累丰富的资源。
3 努力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3.1 科研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的能力
科研成果要转化成教学内容,需要实现语言的转化。施教机构教师需要思考教学和科研成果语言相互转化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把书面语言、规范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的问题。这需要增加语言的鲜活性、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简单讲,就是把高深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让学员一听就明白。
3.2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还需要用科研作支撑。因为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学界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要正确辨识,离不开深入研究。在培训课堂里,存在这样的情形,有的老师科研能力不强,但课好讲得好听、学员听得也轻松,甚至课堂里还能不断引发学员的笑声。表面看起来,这课讲得很成功,但事后却不能引发学员的回味和思考。这是因为培训教师缺乏研究,课讲得没深度,这样的课不能算作成功。现在的多媒体让一些教师把课件做得非常好看,课堂语言还非常具有感染力,但内容非常贫乏,学员听后哈哈一笑,收获不大。所以,培训教师要把课讲好,课堂语言艺术只是一个方面,背后的科学研究才是真正的功夫。
3.3 教学创新转化为科研成果的能力
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对高职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教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多种因素。其中,教师的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工学结合过程中,科研职能力的执行者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他们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没有科研的教学是空洞无物、简单乏味的。
针对目前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本课题组以我院高职外语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总结,4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任务时才会参加科研活动,占各调查项之首。从中不难看出,有一部分教师存在懒惰思想;19%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科研是评定职称的需要;2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想做科研,但苦于自身经验不足,不知如何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课题研究,当然,最后一个问题更多存在于青年教师中。调查问卷的结果充分表明,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升,开展科研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和探讨。
为了走出目前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不尽如人意的困境,提升高职外语教学团队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基于在可控范围内调研结果,本课题组研究制定并实施了《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以期提升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方案及方法
1.成立科研领导小组
为了推动教师参与科研,行之有效地开展科研活动,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亲自指挥,组员为另外2名教授。领导小组有责任、有义务为全体教师提供科研信息、网站;为教师推荐阅读书籍,并建议学院图书馆购买、订阅相关杂志;督促教师完成科研任务,定期验收;指导本系教师科研活动,对科研成果予以鉴定。
2.确立科研课题组形成模式
全体教师应对自己的科研兴趣进行定位,每人可以确定一或两个研究方向。成立科研小组,并选出小组长,以确保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每月月初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汇总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教研室学术讨论后,将问题汇总到科研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将问题归类,划归相关科研小组;科研小组可据此形成科研题目,申报各类科研课题。
3.鼓励教师交流互动
交流、互通有无是科研学术提升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充分交流、讨论,才可以更加明确科研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科研活动。交流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交流;二是外部沟通。内部交流通过交流读书心得、培养青年教师、分享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等方式开展。“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汲取前人智慧;科研带头人培养青年教师,向其传授教学经验,带领他们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在外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的教师,返回学校后召开报告会,分享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外部沟通是通过鼓励教师出席学术会议、继续深造、提高学历来提升科研能力。只有走出去,博纳众长,交流经验,才能更明确科研前进的方向,避免重复劳动。
4.教师科研成果验收
科研领导小组根据教师职称、科研能力不同,对每位教师的科研成果加以验收,并公开通报科研成果。根据《教师科研成果奖励方案》给予完成科研任务的教师以奖励。
三、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初步成效
1.传统教学与科研合理结合,相互促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结果。传统语言教学注重教师的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以来,语言教学中更多注重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研究性。随着各类科研课题的开展、完成过程中,通过对资料的翻阅,教师汲取了各种教育理论的精华,逐步意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和缺点,纷纷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通过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使教师更加意识到了职业教育的深远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加明确了教学的方向。在前进中摸索,不断调整方向,使传统教学与科研合理结合,真正探索出了传统教学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点。因此,课堂教学中开展科研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意识。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在近两年中研究中硕果累累、成绩显著。省级科研立项已由2008年只有一人独揽的2项增长为3人分享的省级4项、部级1项、校级5项;仅2009~2011学年内撰写论文16篇,参与研究编写高职教材4部。
2.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得到控制和利用
作为一门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非智力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观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我构建的,那么建构的过程就要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如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等。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往往都是教学科研中研究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存在,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真正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利用这些非智力因素,从而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发现总结教学规律,提升教学质量。
3.课程评价体系初步形成
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评价的作用不容忽视。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具有评定功能、反馈功能,同时对学生还有鼓励和促进功能。通过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在科研课题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商务英语专业、英语师范教育专业率先开始建立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中以文字的形式总结了现开设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与方法、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学规划以及对学习者的考核标准。有了课程评价,教师有章可循。无论是否讲授过此门课程,只要参照课程评价,都会对教学开展明确定位,实施教学。目前,其他专业也正在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以规范教学活动。
四、结束语
本课题组研究探讨高职外语教学团队科研能力提升,出发点和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外语系在职教师。研究对象仅限于外语专业,所制定的能力提升方案也是基于外语类教师。故对于其他专业教师的指导性、可借鉴程度有待研究考证。
科研能力的提升,直接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书育人、教学质量提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应持之以恒,坚守信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