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范文

时间:2023-07-27 09:29: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

篇1

一、创新演示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中,有些知识结论没有安排演示实验进行说明,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以创新设计一些演示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1.摩擦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教材中没有安排实验说明摩擦力的方向,而摩擦力方向的判别是学生普遍认为的难点,尤其是静摩擦力的方向,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生活中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难以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取两只鞋刷,使刷毛相对地叠放在粗糙的台面上,水平推上面的一只鞋刷,可以看到上、下物体间刷毛形变的方向相反,由此可推想象出上、下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情况.让两刷毛相对滑动,也可以直观演示滑动摩擦力方向.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象思维的模型,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知识.

2.显微镜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教材中介绍了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一个结构图,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设计如下实验:在光具座上做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的实验,当成实像时把光屏换成毛玻璃片,在毛玻璃片后面能看到实像,再在毛玻璃片后面放一个凸透镜,使毛玻璃片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在凸透镜的后面用眼睛观察,看到一个放大的虚像.这就是显微镜的结构.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此装置的原理和结构:做成实像时的凸透镜就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在毛玻璃片后面的凸透镜就相当于目镜.通过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

3.声音的传播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对于液体能否传播声音,在教材上没有安排特定的演示实验进行验证,只是有“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边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些都是因为水能传播声音”这样的描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设计液体能够传播声音的实验,取甲、乙两部手机,把甲手机用塑料密封好,用乙手机打它,保持呼叫状态,把甲手机轻轻放入较高的装有很多水的玻璃桶中,在手机浸没到接触桶底之前,一直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4.大气压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为了说明大气压的存在,教师可以创新设计一个瓶吞鸡蛋的演示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做这个演示实验,原因就是做完这个演示实验后鸡蛋不易从敞口瓶中取出,不能在下一班再演示,浪费资源.如果在实验中改用烧瓶和鹌鹑蛋实验,效果非常好.先把烧瓶在热水中烫一下,然后把剥皮鹌鹑蛋(烧老一些)放在口上,鹌鹑蛋就会慢慢进入瓶内,倒置烧瓶口朝下或口朝侧向会更有说服力(因为口朝上,有的学生说是重力的作用).可以设法让瓶子把鹌鹑蛋慢慢吐出来.这个实验能多次重复.由于烧瓶颈长,可以延长鹌鹑蛋被大气压压入的时间,增加了实验的可见度,并能连续多次展示实验.

二、改进演示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在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不好操作或实验效果不理想,这时,教师可以对演示实验进行一些改进,提高演示实验效果.

篇2

一、建立健全教辅材料评议推荐办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加强对教辅材料使用的指导,组织成立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对进入本省中小学校的教辅材料进行评议,择优选出若干套进行公告。各地市教材选用委员会根据当地教育实际和教科书使用情况,按照教科书选用的程序,从本省教辅材料评议公告中,一个学科每个版本选择1套教辅材料推荐给本地区学校供学生选用。

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要包括中小学教师、校长、教研员和新闻出版等方面相关专家,确保其专业性和代表性。教辅材料的评议推荐要做到机会均等、过程透明、程序公正。教辅材料编写人员和被评议的教辅材料出版人员不得参加教辅材料评议推荐工作。

二、合理确定评议推荐的教辅材料范围。教辅材料评议推荐的种类主要是与本省使用的中小学教科书配套的同步练习册,根据他人享有著作权教科书编写出版的同步练习册应依法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也可根据教学需要评议推荐寒暑假作业、初中和高中毕业年级考试辅导类教辅材料。评议推荐教辅材料的学科和年级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经评议公告的教辅材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定价政策(具体办法另行下发)。免费提供教辅材料的地方可自行确定使用教辅材料的种类和范围。

三、认真做好教辅材料自愿购买和无偿代购服务。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任何教辅材料,不得进入学校宣传、推荐和推销任何教辅材料。若学生自愿购买本地区推荐的教辅材料并申请学校代购,学校可以统一代购,做好服务,不得从中牟利。其他类教辅材料由学生和家长自行在市场购买,学校不提供代购服务。

四、严格规范教辅材料编写行为。教辅材料主要编写者必须具有相关学科教学经验和熟悉相关教材;各级行政部门、负责实施考试命题、监测评价的单位不得组织编写学生有偿使用的同步练习册、寒暑假作业、初中和高中毕业年级考试辅导类教辅材料。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学校组织开发面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辅助资源,免费提供使用。

篇3

一、公式基本用法

初中阶段对于电动机的电路只能用P=W/t或P=UI,一般情况下,根据题中的条件多用P=UI。除了电动机的电路,电功率的四个公式可以通用。那么如何恰当选择公式呢?

(1)定义式:P=W/t。已知P、W、t中的任意两个物理量,求第三个物理量。这样就有了另外两个公式W=Pt和t=W/p。使用这三个公式时应注意公式中单位的对应关系。一般有两种对应关系:①电功的单位千瓦时,功率的单位千瓦,时间的单位小时,这三个单位是对应的。②电功的单位焦耳、功率的单位瓦特、时间的单位秒,这三个单位是对应的。如果不是以上两种对应关系,则应注意单位的互化。

例题:近日闽江两岸灯光夜景改造工程完工,江滨夜景更加美丽,又节能环保。其中尤溪洲大桥换上了约3000盏新型LED灯,灯的功率由原来的28W变成了13W。若这些夜景灯每天工作3h,则一个月(按30天计算)节省的电能( )kW・h,节省下的电能可使额定功率为1000W的电热水壶正常工作( )h。答案:4.05×103,4.05×103。

(2)普适式:P=UI。一般有两种用法:①已知U、I求P。②已知P额、U额,求I额,I额=P额/U额 。注意题中有正常发光或正常工作这样的关键字,或者由题中条件能准确判断出用电器是正常工作的,这种情况一般用这个公式。

例题:一个“12V、6W”的小灯泡,如果接在36V电源上,为使其正常发光,需串联一个( )Ω的电阻,该电阻消耗的功率是( )W。

答案:①必须串联一个48Ω的电阻。②电阻消耗的功率为12W。

(3)P=I2R一般有三种用法:①已知I,R求P。②已知P,R求I。③两个电阻(或两灯)串联比较实际功率P1∶P2 = R1∶R2。

(4)P=U2/R一般有三种用法:①已知U、R、P中的两个,求另一个。公式的具体形式分别是:P=U2/R、R= U额2/P额、U2 =PR。②并联P1∶P2 = R2∶R1。③同一个用电器P实∶P额 =U2实∶U2额。

若是两用电器并联求功率,一般用P=U2/R较方便。若是两者串联求其中一个用电器的功率,一般用P=I2R较方便。

下面是公式用法综合举例。例题:甲乙两只普通照明灯泡的铭牌标有“220V、25W”和“220V、100W”,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灯的实际功率一定是25W。B.乙灯接在110V的电路中,它的实际功率为50W。C.两灯均正常发光时,甲灯灯丝电阻大。D.两灯均正常发光时,乙灯消耗的电能多。答案为C。

二、解决电功率综合问题的基本步骤

①明确电路的连接关系,哪个元件与哪个元件串联或并联,哪个元件被短路,哪个用电器是正常工作的,并在解题时写出。②弄清引起电路连接关系变化的原因是开关的断开、闭合,还是滑动变阻器滑动引起变化。③明确电压表、电流表测的是哪部分电路的电压和电流。④利用串、并联的特点列式,抓住电路中的不变量(如电源电压不变或电阻不变)求解。

三、学会总结解题规律及技巧

(1)运用电能表铭牌求电功率的题基本解题思路如下:先用W=n/N求出消耗的电能,再用P=W/t求P。如果需求U实,可借助用电器铭牌求电阻R= U额2/P额,再用U2 =PR求U实。

例题:如图所示(图略)是某型号电热水壶铭牌,壶中装有1.8L温度为20℃的水,求:①将水烧开,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②若在电热水壶工作时,标有“3000r/kW・h”的电能表在1min内转了50转,电路的实际电压是多少?③不计热损失,此时烧开一壶水大约需要多少时间?答案:①6.048×105J,②200V,③604.8s。

篇4

1、明确实验的名称、目的、内容.即根据实验的名称,学生要知道做这个实验需要达到什么目的,知道实验内容有哪几个.如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实验是“用刻度尺测长度”,学生要根据实验的名称知道该实验的目的有三个:练习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和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学习进行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知道该实验内容有三个:测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测细铜丝的直径;测硬币的直径.

2、知道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即每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完成。

3、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即将实验怎样细化为具体的实验步骤;清楚做实验的顺序;知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是学生实验的重点和难点。

4、需要什么实验器材。即根据实验步骤的顺序准备实验器材.这样准备的实验器材能做到不多不少,而且每项器材学生都清楚它在本实验中的用途、用法、使用注意事项,避免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死记硬背。

5、怎样做好实验记录,并且能根据实验的需要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

6、怎样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知道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7、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二、“讲”

学生明确了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后,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验,采用“套公式”的方法“讲”好实验的每一个思维环节(报告项目).引导学生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消除每一环节的学习障碍,突破难点,同时训练学生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实验步骤的具体化和程序,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及数据处理,对学生来讲有较大的难度,教师要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来帮助学生重点突破。

三、“说”

语言是思维的再现.让学生对实验本身的理解明确化,并且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学生“说”好实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说”好教师“讲”好了的实验,是对教师“讲”好了的实验的巩固、掌握,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前必须完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通过预习和讨论,由学生为主“说”(设计)好实验.从教师“讲”好实验到学生“说”好实验,是由教师为主“套公式”到由学生为主“套公式”,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采用“套公式”的方法,按照实验思维的过程,逐一“说”清每一思维环节(报告项目)的具体内容,难点及突破,应注意的问题和技巧等,使整个实验“装”在学生心中。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说”进行评价,“挑”毛病,完善学生的“说”.初中物理教材从第二册“用电压表测电压”实验开始,就没有直接给出实验的目的、器材、步骤、记录表格等,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四、“做”

“说”好实验是“纸上谈兵”,是“做”好实验的准备.“做”好实验是将“说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有一个动手能力的锻炼过程,按程序规范操作是训练动手能力的技巧.“做”不仅是“说”的操作化,而且应是对“说”的调整、完善和补充.要“做”好实验,必须做到:

1、学生做实验前必须“说”好实验,把整个实验“装”在心中.

2、确保每人动手,小组配合.实验尽可能做到两人一组,学习成绩、动手能力优、差生的相互搭配,以好带差.

3、突出“预防”,消除障碍.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普遍问题,实验前进行适当引导,突破难点,确保实验成功率。

4、做好实验中的巡查和指导.教师在巡查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困难、错误或不规范操作,并且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引导困难的学生“做”好实验,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和兴趣.

5、实验做完后要统一答疑.实验做完后,学生总是有许多问题和感受要问、要交流.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后的交流,从中受到启发,要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五、“写”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142-01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而语言的运用除了语音、语汇以外,英语语法是规范英语语言的使用规则,使英语得到正确使用。如果没有语法作保证,句子就没有了正确与否的标准,也就没有了是否规范之说。而教学中过度重视语法或轻视语法的现象普遍存在,语法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费力的现象更不足为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打破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种种做法,以改革初中英语语法课堂,以打造英语语法精彩课堂为宗旨,以期提高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质量。

1.情境法学语法,情景交融

情境法是新形势下教师们多采用的教学方法,其明显的优点是给学生创设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真实、生动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起到情景交融、寓知识于情景中的功效。

如,学习现在进行时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孩子们在为朋友Lily庆祝生日、举办生日派对的场面,教师问: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 singing and dancing happily等学生会脱口而出。教师可以让一位同学把英语课本递给老师,事先教师不妨趁学生不注意,放在一位同学的课桌上,趁学生找课本之际,问What is he doing? He cannot find his English book. He is looking for it.此情此景的创设,利于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情境法的创设很多,如学习过去进行时时,创设地震的模拟场景,Timmy在睡觉,突然地震了;Timmy往外跑时,其他人也在疯狂地到处乱跑,此时砖头瓦块开始滑落,紧接着楼房倒塌等,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由运用,学生会争先恐后,沉闷的英语语法课堂将不复存在。

2.公式法教语法,有章可循

公式法学英语语法,听起来似乎很好笑。说到公式,教师们会认为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专用名词;英语是交际语言,谈公式有点令人不可思议。其实,英语语法教学中,巧妙运用公式法,能使英语语法有章可循。

如,学习现在完成时时,虽然强调时间的句型在大纲中没做要求,但在练习中、试卷上也常常出现,因而适当拓展对学生的学习也大有裨益。例如,说奶奶去世5年了,有三种翻译方法:Grandma died 5 years ago. Grandma has been dead since 5 years ago/for 5 years. 如果想强调"5年",要用句型It is 5 years since Grandma died. 紧接着归纳这个句型为It is+一段时间+since从句,把它作为一个公式,遇到类似的句子套用就会事半功倍。学习过去进行时的when、as、while的用法,现在进行时、过去完成时、被动语态、不定式等语法时,都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公式法,以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分-总-分"学语法,循序渐进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们习惯于"块块教学",即按照教材的编排体例,先上卡通对话和导入、接下来毫无疑问是Reading、紧接着是Grammar等等,并且对话、课文中所渗透的语法一概不提或蜻蜓点水、一提而过,或直接说"语法中再学",如此教学,割裂了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导致语法课堂低效、无效,语法教学效果差等的恶性循环。要力改这些不足,采用"分-总-分"的教学语法的方式是不错的选择。

"分-总-分"学英语语法,第一个分是指分散学语法,也就是说,把语法渗透到卡通对话、导入、Reading中,对这些部分中出现的语法现象适当循序渐进、撒网式推进。如,学习牛津英语8B Unit3时,本单元的语法是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区别。如果按常态的"块块"教学,读对话、背诵课文后集中学语法,上一节语法课,这样的课学生死气沉沉、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不活跃就会司空见惯,见而不鲜。

而如果在学习Comic strip和Reading中,渗透二者的区别,比如卡通对话中有Have you used this before, Eddie? 和 This programme began an hour ago两个句子,如果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句用现在完成时、第二句用一般过去时的原因,二者在用法上又有哪些不同?这两种时态都和哪些时间状语连用等,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句子如此分析,课文中众多的完成时和过去时的句子也逐一如此多问几个为什么,为Grammar的学习打下基础。

有了Comic strip和Reading中分散学语法、渗透语法知识的基础,到Grammar中学习,逐步分析过去时和完成时的不同,到Grammar部分时,学生会感到已经轻车熟路,无论是讨论起来二者的相似还是不同之处,大部分学生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做起练习,学生也不会捉襟见肘、迟疑不决。再辅之以"学讲模式"的有效运用,让学生学进去再讲出来,再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用合一",在运用中强化知识,效果一定斐然。

学完了Grammar,教师们习惯又进入块块教学,将语法又搁置一边,认为语法结束了,画了句号。其弊端也显而易见:语法部分结束了,不意味着语法学习的终止,语法学习不能就此止步,根据学习遗忘曲线,复习是必要的,"温故而知新"不能轻视。应该对这两部分中含过去时、完成时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多加注意,多问几个"?";在写作中,提醒学生注意正确使用时态,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学习英语语法的方法很多,还有游戏法、交际法、表演法等方式学语法,实现玩中学、做中学。教无定法,教师只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法课堂的"沉闷"将成为永远的历史,语法课堂定会绽放奇葩。

篇6

下面结合笔者2011年4月在扬州市“教育科研年”会课活动中,向全市物理教师展示的苏科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测量型实验专题”的复习课来和大家探讨这一问题。

测量型实验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课前设想

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有章可循”的,并且这个“章法”就来源于我们的学生实验,因此,在直接和间接测量型实验的介绍中,利用相应的学生实验作比较,让学生看清方法的源头;在用转换法思想设计间接测量实验的过程中,也想体现“顺藤摸瓜”的思想:①根据与所测量相关的公式、规律,选择实验原理表达式;②根据原理表达式,确定需测量的量、器材;③根据需要测量的量,安排实验步骤;④最后用测量的量写出表达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两类测量型实验的考查方法,专题把握9种测量器材和8个典型间接测量实验;

(2)能应用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设计简单测量型实验,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将实验设计方法与学生实验中方法的对照和比较,让学生体会,设计实验的方法其实是来源于学生实验中已经学过的方法;

(2)通过将理论设计立刻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准确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贯穿于整节课的“实验设计也”“有章可循”的设计思想,使学生树立对实验设计的信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实验复习的方法,并应用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进行实验设计。

三、教具准备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秒表、木块、长木板。

四、教学流程

①学生分小组汇报预习单完成情况,各小组提出存在的问题;

②将初中物理中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实验进行归类,直接测量型实验主要掌握测量仪器使用方法,间接测量型实验要求掌握实验原理、方案设计、操作步骤、结果分析等问题;

③通过视频展示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的使用,让学生体会测量仪器使用的共同点,分析各自使用的注意点;

④引导学生分析等效替代、转换法是测量型实验方法来源、方法应用的关键,启发学生应用两种方法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方法设计实验、优化设计方案;

⑤测量实验中误差的分析,测量结果分析的方法(公式表达、表格、图像);

⑥总结测量型实验设计的题型、方法、思路,

测量型实验专题复习预习指导

(一)直接测量型实验

初中物理共有九个直接测量型实验,即:(1)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2)用刻度尺测长度;(3)用机械秒表测时间;(4)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5)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6)用弹簧测力计测力;(7)用电流表测电流;(8)用电压表测电压;(9)用电能表测电能,这些实验都是应用相应的仪器仪表直接测出物理量,这些测量工具都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我们应该掌握它们的用途、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对天平、温度计、弹簧测力计还要掌握它们的构造和原理。

这些基本测量工具的用途、构造、原理虽不相同,但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1.使用前都要观察它们的分度值和量程观察分度值就是认清它们刻度的每个小格代表的值,目的是测量时便于读数,对于一个给定的刻度尺、量筒、温度计、弹簧测力计,每一个小格表示的值是一定的,而电流表、电压表,因为它们一般有两个量程,每一小格表示的值是不同的,因而要先观察选用的量程,再读数。

2.使用前一般要观察零刻线或校零,目的是为了测量的准确,如刻度尺要观察它的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天平要先把它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都要把指针调到零刻线上。

3.使用时都不能超过它们的最大量程,否则测量工具会被损坏,如温度计会胀破、天平的刀口会损伤、弹簧的弹性被破坏、电表的指针可能被折断等。

4.读数时要正视刻度,否则读数不准确。

5.记录测量数据时要带单位,否则其值无意义。

除上述共同点之外,它们还有各自的注意事项:

1.刻度尺:测量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能斜放,刻度线尽量贴近被测物体。

2.机械秒表读数要注意小圈的指针所指数字的单位是min;大圈指针所指数字的单位是s;还要注意一大圈是多少秒。

3.量筒:观察液面达到的刻度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

4.天平:测量时要“左物右码”,加减砝码要轻拿轻放,保持砝码和托盘的干燥清洁。

5.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底或壁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6.弹簧测力计:用力不能过猛,要使弹簧能自由伸缩。

7.电流表和电压表:正、负接线柱不要接错;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8.电能表读数时要注意小数点位置和单位,某段时间消耗的电能是两次电能表读数之差。

(二)间接测量型实验

初中物理间接测量型物理实验有:(1)测纸片下落的速度;(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3)测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4)估测大气压强的值;(5)测人上楼时的功率;(6)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7)伏安法测电阻;(8)伏安法测小灯泡的功率。

这类实验的共同特点是:根据待测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式,先测出式中其他各量,然后算出该量。

对这类实验,要在真正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分析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这些量,选择哪些实验器材?设计怎样的实验步骤?实验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并且会分析实验误差及产生的原因,实验的情景不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也有所差异,切忌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预习单成果展示,老师结构性备课结合学生预习提出问题

1.我们小组复习之后觉得测量仪器很多,各有各的用法,怎么更有效的抓住复习的重点内容;

2.有些物理量的测量是通过公式解决的,怎么从公式想到具体方法的,

二、问题引领

(一)基础知识网络

1.解决测量仪器的学习困难

[幻灯片显示]:

2.复习间接测量实验的相关知识

[幻灯片显示]:

(二)围绕预习单问题解决重点知识

1.直接测量型实验中易错的操作、读数问题

2.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问题

等效替代法测量的是不同情况下的同一个物理量,关键是:创设效果相等的两个物理情景,

转换法测量的是其他的物理量,所以必须要通过公式计算才得到所求物理量,因此用转换法设计实验的关键是:寻找与待测量相关的公式、规律,

例,观看两位老师“引体向上”视频,设计估测功率实验

3.优化方案的题型:(测摩擦力、估测大气压强)

例,请同学改进课本上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实验,

预计同学可能有以下几种设计方案:

方案1:

教师启发

方案1中用弹簧秤匀速拉木板不容易控制,且弹簧在移动中不容易读数,那么我如果能想办法让弹簧不动,那么实验就容易实现,且容易读数了,

预计有同学能够闪出火花,

方案2:

教师 方案2简便、易操作,更优,

4.结分析(公式表达或计算、表格设计、图像分析)例

小星同学进行测量煤油密度的实验

(1)第一次的方法和步骤是: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②把煤油倒入量筒,测出煤油的体积y;

③把量筒中的煤油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煤油的总质量m。

请用上述物理量写出煤油密度的计算式一这样测出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偏——。

篇7

1.1电路部分要记住电路的形式、状态、及组成部分。

1.1.1串联、并联。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②根据电路路径法,此法为识别两种电路最常用的方法。让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始终为一条路径,则连接方式为串联,若电流在某处分流,且每条路上只有一个用电器,电流在电路中有分有合,则连接方式为并联;③拆除法,拆除其中的一个用电器,若其余用电器都不工作,则用电器为串联连接。(因为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工作之间相互影响),若其余用电器照样工作,则用电器为并联连接;④开关作用法,并联有干路、支路之分,且开关的位置不同,其控制作用各异,而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位置的变化不影响控制的作用,所以控制作用相同时容易串联,控制作用不同则为并联;⑤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无用电器、电源等,导线两端均可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认清电路。

1.1.2通路、开路、短路。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1.2三个重要的物理量一电流、电压、电阻。

电学部分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三大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单位、工具使用等知识的辨析程度。 1.2.1概念辨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1.2.2表示符号。物理量的表示符号要与其他单位的符号区分开来。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1.2.3工具的使用。①电流表。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而从负接线柱流出,禁止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线电源两极上。选择合适的量程。②电压表。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待测电路并联,电流也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③滑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由于滑动变阻器上有四个接线拄使用起来就要注意了,接线柱选择一上一下连入电路,串联在电路中,鉴于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在使用前,滑片调至阻值最大处。

1.3电功(W)、电功率(P)。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1.4快速识别电路图,正确连接实物图。电路图的识别在前面已经说明了方法,但是当电路中加入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后,电路的识别就变得困难起来。但我们知道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时必须串联、电压表与用电器并联,串联易辩并联难分。因此在分析次类电路时要想方设法排除这些相关干扰因素,即可把电压表暂时隐蔽起来,辩清电路后再加回原处,概括为口诀一段:把电压表放一旁,跟着电流走一趟;遇到分支为并联,没有分支为串联。

2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有的学生感到电学学习困难,有的教师也说电学太难讲了,其实原因在于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点散、乱不成体系,没有规律。所以要熟记规律,加深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理解起来方可得心应手。

2.1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2.2欧姆定律。经验告诉我们:由于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因此电压越高,电流越大;而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电阻越大,电流越小。通过具体实验的探究得到了欧姆定律的内容: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2.3电功定律。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f,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2.4焦耳定律。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篇8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有所了解,有些老师仍然受老教材的影响,从生产、生活中为了省力出发,引出羊角锤、撬棒等杠杆机械,围绕杠杆的用法和特点给其下定义:即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随后说明其关键词“力的作用线”而不是“力的作用点”最后练习画杠杆示意图,巩固力臂概念,可以看出,对“为什么要引入力臂概念”这一点教师未讲学生也未知.在新教材中,我们不妨将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得出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定义后,不要急于引出力臂概念,而是先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设计如下:

实验桌上给出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大三角板.

先让学生调节铁架台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达到平衡;再在杠杆两边挂上钩码,调节钩码所处位置使杠杆再次平衡,如图1所示.

接着的教学片断为:

师:请指杠杆上的支点、动力、阻力.

生:杠杆支点在O点,如果左边两个钩码对杠杆的拉力为动力,则右边一个钩码的拉力为阻力.

师:你们能否发现,在杠杆平衡时有什么等量关系吗?

(学生思考、讨论)

生:杠杆平衡时的等量关系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

师:由一次实验得出的这一平衡条件的结论,可靠吗?

生:不可靠,至少要做三次实验.

师:那么我们可以改变什么条件再做实验呢?

生:可以改变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即不改变钩码的位置而改变所挂钩码的数目.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动手实验.

(学生实验小组探究,在左边挂4个钩码、右边挂2个钩码时杠杆平衡,如图2所示.)

师:上述平衡条件的结论还成立吗?生:成立!

师:还可以改变什么条件进行实验呢?

生:改变所挂钩码的位置.

(学生实验小组探究,移动钩码悬挂位置使杠杆平衡,如图3)

师:上述结论能成立吗?

生:仍然成立!

师:我们从三次实验可以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生: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点的距离”

师:力的作用三要素是什么?

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刚才的实验中改变钩码数目实际上是改变动力和阻力的大小,改变悬挂钩码的位置实际上是改变力的作用点,那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呢?

生:还可以改变动力和阻力的方向.

师:钩码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怎样改变钩码对杠杆的拉力方向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可以去掉杠杆一边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斜着拉.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此方法动手做一做.

(学生实验小组探究,拿去杠杆一边钩码,用弹簧测力计斜着拉杠杆这一边,当杠杆平衡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4).

师:这时对杠杆的“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一结论成立吗?

生:不成立了.

师:这说明前面所得:杠杆平衡条件要不要修改呢?

(学生思考、讨论,陷入僵局)教师提示:把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测出来取代平衡式中的距离,有何发现?

学生实验:用大三角板测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代入平衡式,相等!!(学生惊喜、惊讶!)

师:由此看来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呢?

生: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师:这个结论对前面的三次实验来说,是否成立呢?

学生验证,成立!

师:看来,“支点到作用线的距离”是一个有物理意义的量,物理学上把它叫做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这样,杠杆平衡条件就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公式表示为F1L1=F2L2.

上述教学设计,让学生亲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步步深入,最终发现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是有物理意义的,很自然地引出力臂概念,而且使学生清晰认识到力臂不是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加深了对力臂概念的理解.

2速度概念的建立

很多老师在讲授时,先介绍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然后引入速度的概念,强调s、t、v的关系,讲解速度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怎样去解题.这样上课的话不是和小学数学老师讲解数学应用题一个样吗?学生本来对于这个公式v=s/t就很熟悉,自然而然学生根不会在意,也不重视这个概念.所以不防这样去设计一下:

师:本节内容我们和同学们将要学习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速度,同学们熟悉这个物理量吗?它的表达式是什么呢?

生:小学数学就学过,v=s/t(学生认为本节很简单).

师:你们问过你们的小学数学老师速度为什么要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吗?为什么不能时间除以路程呢?

(学生很茫然,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接下的教学片段为:

师:请同学看看这画面.

图5是观众在看运动员在进行百米赛跑你们能说出谁跑得最快?

图6是运动员跑到终点,裁判员说谁最快呢?

(学生讨论)

生:图5是运动员是同时出发的,用的时间相等,中间的运动员跑的路程最长,因而最快;图6是因为跑的路程相等,用的时间最少的跑得最快.

师:我们能不能这样去总结一下,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法);(2)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法).如是出现的是路程不相等,时间也不相等的情况下,你能如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吗?

例如:飞机在2 s内飞行了1000 m,小汽车在120 s内行驶了3600 m,是谁运动的快呢?你怎么比较它们的快慢?

生:求速度不就行了吗?

师:求速度?什么叫速度呀?怎么求呢?

生:v飞=st=1000 m2 s=500 m/s,

v汽车=st=3600 m120 s=30 m/s.

师:这能说明什么呢?这样用路程除以时间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沉思,不知所措)

师提示:500 m/s与30 m/s之间有何相同点呢?时间是不是都是1 s呀?

生:是的,是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法),路程越长越快.

师:我们能不能用时间去除以路程呢?

生:v′=ts=2 s1000 m=1500 s/m,

v′=ts=30 s3600 m=30 s/m,

这样是相同的路程比时间(裁判法),时间越短越快.(学生很兴奋)

师:根据我们已前的数学经验把路程和时间互为相除,也就可以把其变为“观众法”和“裁判法”.从习惯思维来说,我们总是数值大的表示快,所以速度就采取了第一方法“观众法”去定义.怎样给速度下个定义呢?

生:单位时间内物体所通过的路程.

师:根据定义我们能不能写出其表达式?

篇9

How to build physical exercises efficient classroom

Ling Min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students to the discipline of the new contact, relatively speaking, the students have a high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n, students learn how effective is it? This requires students to do a lot of exercises to constantly upgrade themselves in the recitation of the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be how efficient review it? I think it should be divided into seven steps: produce learning objectives, review the concept of this lesson, the law, or method to guide the self-study, four students to demonstrate, five, reviews, six, when the Hall Training seven or feedback to enhance. Seven effective process, the pre-build the Recitations efficient classroom model.

【Key words】Physical; Exercise Class;Efficient classroom

作为教师,我们每教学生一堂课的知识,就必然要用相应的练习去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那么,习题课就是必不可缺的。同样,作为中学理科中的重点,初中物理的习题课更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做一定的习题来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高效地进行习题课的教学就显得举足轻重。

物理习题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创新能力。如教材中的“速度的计算”、“密度的应用”“欧姆定律的应用”、“功的计算”、“电功率的计算”等等都属于这一课型。

我们知道,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学生已经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有了初步学习。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回顾复习已学知识点并运用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以达到活学活用,并且能够对知识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而传统的习题课教学主要包括“讲——练——评”三大环节。老师先讲清基本公式的用法及注意问题并筛选一两道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再给学生出若干道练习题让学生去训练;训练结束后老师再讲评练习题。学生在这种传统的习题课课堂上往往觉得比较枯燥、乏味,很难真正领悟透物理公式运用的方法和技巧,故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的习题课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

当前,我校正在进行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主要目标是以学生主动的学为主的“高效课堂”。并且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布局也发生的相应的改变,变原来的全体学生面向黑板的座位方式为现在的以6人为小组的圆桌式。这样的最大好处就是强化了小组的作用并方便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内部合作与交流。我校还斥巨资,在每个教师的墙面上安装上新的黑板,供学生展示。为高效课堂的创建提供物质保证。我校老师在备课上也做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老师备课的主要任务是编写导学案,上课主要以导学案为主线,以学生主动的合作学习为主导,老师适时的点评为补充。基于这种学校课堂改革的背景,我在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中也做了大量的尝试,已基本形成了的物理习题课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认为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出示学习目标

教学大纲中要求,每节课教师都要明确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明了本节课将练习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什么问题,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要学会哪些方法等。本环节学习目标的设计要简明扼要,是以学生的角度阐述本节课通过学习最终达到的目标。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七章中《欧姆定律应用习题课》的学习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1.1 知道定律的内容以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1.2 会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学习目标的出示形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罗列,这节课我想学会些什么,我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能够达到什么水平等。也可以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以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2. 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概念、规律或方法(最好能简化成易于掌握的条文)

在物理学中,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尤为重要,在复习时,概念性的知识一定要让学生熟记于心。我们可列成图表,也可写成文字或公式,便于学生记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这就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可以以小组为一个小的单位来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原来枯燥、乏味的课堂变成活跃、有趣的课堂。具体实施时可采用让学生先按照导学案上的提示交流合作完成复习任务,并抽其中一两个小组派代表将自己的结果在黑板上展示给大家,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以调动小组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老师給于适当的补充和点拨,并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强化记忆。

3. 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选择习题上要和新课教学结合,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接近,使学生感到前一段的学习是有收获的,以增强对学习的信心。

教师出示的题目应该是精选精编的题目,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即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还能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题目若能用实验做出来或与实际联系得比较密切,讲解时则应尽可能安排实验演示或实际动手操作,以增强直观程度,加深理解。

4. 习题课的课堂安排

(1)出示题目,注重审题。

可以通过作业纸或课件形式出示题目,给出题目后,教师要沉得住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审题思考,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审题时,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思考选用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解题。

(2)注重提问,并能扩大提问范围。

在提问就是学生思维的展示过程,也会增强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信心,也可以暴露学生思维特点,激起其他同学的思考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加以指引,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另外,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的学生作答。提问对象的选择要视教材内容和学生素质而定。对突破材料难点和教材内容关键性问题,以提问优秀生为宜;对巩固教材内容为目的的问题,以提问中等生为宜;以检查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目的提问,可以提问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另外,教师应注意提问方式,用征询、探求、协商的语气代替生硬、命令、居高临下的口吻。

(3)注重评价,给出正确引导。

通过学生回答或板演,教师准确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后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类习题的联系区别,达到解题时“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4)拓展问题。

教师要善于把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师要遵循两“贴近”原则;①让问题的表述贴近问题本身,达到提问目的,避免提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问题;②使问题表述贴近学生,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让问题本身使学生为难,想不出而产生焦虑情绪。

问题的拓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

把题目进行延伸,拓展思路,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5. 注意点

(1)注意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注意一题多变,拓宽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通过“一题多变”的习题研究,可以开拓学生思路。

6. 当堂训练

主要训练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和公式进行解题的

能力,同时兼顾解题规范化训练。这个环节是最后的加强巩固阶段。旨在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住本节学习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同时能就不同类型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以期能达到熟练掌握知识、提升自己能力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

初中物理;中职物理;衔接

中职学校新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物理课,但中职物理课与初中物理课相比,在物理概念、物理定律、计算方法、思维方式、实验操作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这些客观差异让学生们难以把握,所以物理老师一定要充分重视,认真对待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自然过渡到中职物理学习上来。下面笔者就多年的中职物理教学谈一点中职物理与初中物理的不同。

1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

1.1引入了矢量概念矢量是数学、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指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几何量。物理学中的位移、速度、力、动量、电流密度等都是矢量。这些量之间运算并不遵循一般的代数法则,而是遵循特殊的运算法则,矢量加法一般可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求解,平行四边形法还可推广到三角形法则、多边形法则或正交分解法。矢量减法是矢量加法的逆运算,一个矢量减去另一个矢量,等于加上那个矢量的负矢量。而初中物理只学习了标量,标量只具有数值大小而没有方向,如质量、密度、功、能量等物理量,这些量之间的运算遵循一般的代数法则。例如,在学到物理的运动速度时,速度就是矢量,它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它的方向是位移的方向,如果速度的大小未变而方向改变了,那么速度就发生了变化。由于学生初中所学的知识v=s/t式中s为路程的影响,认为只要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没有改变,速度就没有变化。很显然,持这种看法的学生是把速度和初中的速度(速率)两个概念混淆起来,不理解矢量和标量的差异。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矢量和标量教学十分重要。在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研讨矢量和标量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对其概念加以概括总结,就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矢量和标量概念的本质含义,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矢量运算法则进行有关运算,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中职物理要求定量分析初中物理教学多采用定性分析法,而中职物理则采用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比较难度加大,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中职阶段不仅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而且要分析其物理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1.3中职物理是运用图像分析法图像法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对处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各式各类的函数图像,给学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位移图像和速度图像就容易混淆,其实只要分清楚x轴y轴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容易掌握。

2在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存在不同

(1)初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他们习惯于反复的在老师的强制要求下学习。当他们进入中职后,其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并没有因为升入上一级学校而一下子有所提高,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上。中职物理教学中则在相当程度上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思考、课后归纳,要能举一反三。中职物理教学中,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教给学生一定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读书,培养自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自己推导,培养自学的效率;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初中阶段教学多运用形象思维,而中职物理则更多需要辩证思维,它要求对运动的整个过程要有深刻把握。如碰撞问题——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是随时间变化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讲解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在动量定理中用变力的平均值等效变力的作用效果来表述。再如线圈在磁场中转动时,当磁通量的变化率随时间变化时,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出来的电动势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只有理解求平均值方法的物理意义,才能更好理解这个内容。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讲得细致深刻,使学生真正学会这种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3中职物理大大加强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

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所以我们既要注意传授知识,又要注重传授技能,发展学生能力,把两方面统一考虑、设计和实施。例如,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时,要不断启发学生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思考力和直线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物体做各种不同形式运动的外部原因。在讲解动能定理、功能定理、机械守恒定律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探讨这两个定理和一个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使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认识与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4两个阶段的学习的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不同

学习的态度指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指端正的学习态度、踏实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高尚的人生观。从初中到中职阶段学生的年龄不断增长,心理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思想上进一步成熟,物理教学也要适应这一变化。在思想上加强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勇于探索科学规律、能够独立思考,不盲从,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具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具有坚持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中职物理课,在教学内容上,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欣赏科学的优美,体会科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把物理学习看成是学生进行自我塑造的过程,而不是物理竞技场上的比赛。教师应该高效率提高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归纳物理规律等方面方法,让学生得到对物理学业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

篇11

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努力将学生复习状态调整到最佳,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寒假学习!

比如:每天学习时间最少保持在7-8小时(上课时间包括在内);学习时间最好固定在: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晚上19:30-21:30。

既不要睡懒觉,也不要开夜车;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但主要是以保证每科的学习时间为主。例如:你数学定的是2个小时,但2小时过后任务还没有完成,建议你赶快根据计划更换到其他的复习科目。千万不要出现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局面。

晚上学习的最后一个小时建议把安排设置为机动,目的是把白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完成的任务再找补一下。

每天至少进行三科的复习,文理分开,擅长/喜欢和厌恶的科目交叉进行。不要前赶或后补作业。记住,完成作业不是目的,根据作业查缺补漏,或翻书再复习一下薄弱环节才是根本。

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千万不要钻“牛角尖”或置之不理,可以打电话请教一下老师或同学吧!

寒假中,要认真、客观地对期末考试进行分析。看看哪些题失了分,弄清失分原因。比如,是基本知识没掌握好,还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或者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好。要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同学们在分析“过去”、总结经验教训后,为自己制定一套寒假学习计划,并坚持实施。

因为寒假时间有限,要坚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所以,寒假学习中要多补习“瘸腿科目”,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分析看看哪科没考好,冷静分析丢分原因,判断该科是不是弱科。如果是,则要抓紧寒假时间,多补弱科基础知识,避免中考时“瘸腿科目”拉分。

2、有计划的梳理学科要点,形成知识体系与纲要结构

成绩落后生要静下心来,加强概念、单词和公式的记忆,将初二初三教材上的概念、规律、公式等知识梳理一遍。首先可初步整理出各章节中的重点、难点、考 点,找到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使每块知识形成体系。其次要将易混淆的概念、规律加强对比、区分,配以适当的练习进行巩固。再次,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课本中的 知识点融汇在一起,理出线索,留在中考后期复习用。

对于语文学科,文科目中文言文有欠缺的同学,可以把初中三年的文言文通读一遍,掌握相关词语的用法,并在练习中巩固。

数学:平面几何比较重要,在寒假消化老师课堂上讲的基本知识。要多看公式及相关题型,多做证明题,培养解题思路。

英语:听英语广播、看阅读、记单词、朗诵课文,复习必须掌握的语法。每天坚持用半个小时背单词,把不能背诵的单词整理成小卡片,便于随时复习。

物理:掌握电学、力学重要的原理和公式。力学中,分析题比较多,要多做练习,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要好好复习,并掌握解题方法。

化学:由于初三才学,接触比较晚,感觉生疏,主要就是看课本,夯实基础。

3、收集和整理做过的错题,选择中考真题及时训练

寒假期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尽量多做历年中考真题。在做完一套真题试卷后,要及时核对答案,看看哪些题目丢分,弄清丢分原因。通过做真题可了解中考命题范围、题目深浅以及相关题型。

同时,还要把做错的题记录在错题集里,或用红笔作上记号,便于下一次复习。比如,英语若是客观题丢分,要认真研究该题失分的原因,数学或其它科目也可以 用此方法进行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汇总在一起,记在事先准备的小册子上,开学后请教老师。通过有选择性的做中考真题,可以体会 和熟悉中考题型,同时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使训练更有效。

4、有序安排寒假作业,有选择的让孩子进行“家教”或学科辅导

寒假里,完成寒假作业往往会呈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放假前两天拼命把所有的作业都写完,以后的时间光顾着玩,到了开学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另一种是先尽情 玩,直到快开学的前几天才慌忙写作业,保量不保质。因此,寒假要有计划性的安排每天应完成的书面作业,不要作业量要求起伏变化太大。

篇12

2角色扮演法和师生置换法

“体验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了解到角色的本质.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够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克服心理障碍,在感受他人的角色中加强知识的理解.只有当学生处在这个位置的时候,才能够深刻的领会角色的含义,这就是角色扮演法的教学宗旨.例如在进行《电磁感应》学习中,教师若是简单介绍法拉第使用了十年时间发现了电磁感应的现象,学生就会觉得十年时间也是挺简单的.教师使用角色扮演法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扮演着法拉第,表演出法拉第这十年学习中的纠结和困扰,这样学生就能对电流的磁效应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师生置换法指的是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教师作为学生听课,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互动中掌握物理知识.教师进行师生互换可以让学生将学习状态中的懒散变成了积极,积极地准备讲课,积极地进行教学的设计,提高了物理课程的学习参与兴趣.在进行师生互换学习中,学生就会发现教师讲课具有很强的难度,让学生听懂课程更是不容易,这样就能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主动地配合教师的讲课,提高物理课堂的氛围.例如在进行电流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进行师生互换,让学生讲解电流的公式:I=U/R,说出自己的理解,加强知识的理解.在选择学生方面,教师不能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是要给公平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3情感体验法和社会调查法

情感体验法是新课标强调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沟通、对话、合作的情境人,让学生感受成功者的兴奋和失败者的困扰,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要选择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法的体验,增强学生的感染力.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中,学生很多都是不能理解摩擦力和弹力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分析的障碍,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选择《牛顿运动定律》中学生能够接受的物理知识进行铺垫,这样学生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就能够提高受力分析的效果.物理来源于生活,在社会中有广泛的应用.教师要带领着学生积极地进行社会调查体验,加强物理的实用性.学生在社会调查中能够加强对社会生活的了解,获取深刻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亲自感受社会物理的应用,还能够加强学生的物理意识,提高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主题,为学生提供调查的方向,加强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电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观了解红绿灯的工作原理,对串联和并联的电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设计交通信号灯.在学习电工电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社会中节能灯的使用情况,对节省电能有了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