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09:29: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化学反应的速率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为化学反应的限度。本节课重点讨论化学反应的限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认知发展:高一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可逆反应,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一定认识,知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能够正确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并且已经初步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会对数据进行基本的处理,能够基本概括出数据所蕴含的规律。
学生认知的障碍:教材上没有呈现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这一微观过程的教学素材,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使学生在建立平衡的观念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反应限度的存在,了解化学反应限度产生的原因并理解其概念。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达到限度的外在特征及本质原因。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追其根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学生更能理解化学科学,了解化学,体会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四、教学重点
可逆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本质。
五、教学难点
可逆反应的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和标志。
六、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应用已学知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创设适当的情境,巧妙设计问题,基于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个突破重点,理解难点。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的限度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正反应方向和逆反应方向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2.符号:
3.可逆反应的特点
(1)同一条件,同时进行(两同)
(2)反应进行不完全(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
二、化学反应限度: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完成的最大程度。
三、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
2.化学平衡的特征
①动:V正=V逆≠0,正逆反应都在进行,是一个动态平衡。
【学习目标】
1、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质;
3、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
【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
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阅读、教师归纳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1、化学反应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分可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化学反应按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3、化学反应按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4、化学反应按是否有热量的放出和吸收可分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引导阅读〗课本32页
〖提问〗“你知道吗?”
〖板书并讲解〗一、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1)都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能量变化及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发生。
(2)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2、化学反应的本质(实质)
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指导阅读〗课本33页活动与探究
3、化学反应按热量的变化分类
(1)概念
放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2)分类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补充讲解〗化学反应遵循着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断键时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成键时放出的能量
〖练习一〗判断下列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C(s)+CO2(g)2CO(g)
Ba(OH)28H2O(s)+2NH4Cl(s)=BaCl2(aq)+2NH3(g)+10H2O(l)
Zn+H2SO4=ZnSO4+H2
C(s)+H2O(g)CO(g)+H2(g)
〖板书〗4、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a、所有燃烧反应;b、酸碱中和反应;c、金属与酸生成气体的反应;d、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2)吸热反应:
a、C(s)+CO2(g)2CO(g);
b、Ba(OH)28H2O(s)+2NH4Cl(s)=BaCl2(aq)+2NH3(g)+10H2O(l)
c、C(s)+H2O(g)CO(g)+H2(g)
d、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练习〗关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A、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除了热量外,还可以是光能、电能等
C、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也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指导练习〗课本33页“问题解决”
〖总结〗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我们可以利用化学能与热能及其能量的相互转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服务。化学在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危机中必将起带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平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关心、了解这方面的进展,从而深切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作业〗预习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完成巩固练习
【教后感】
一、了解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定位和特点
要上好化学反应原理模块,首先要了解其定位和教材的特点。必修模块是面对所有的学生,选修模块是针对具有强烈理科倾向和对化学相关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定位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化学反应的认识,能够从化学反应的本质进行多角度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化学奠定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主要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方面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中,要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衔接,从必修到选修,不仅仅是知识量的增加,更要关注核心观念、核心思路、核心方法的发展;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要突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关注化学基本思想的运用。
二、理解新增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把握教学的方向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新增了一些内容,如反应热、焓变、化学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等内容,新增内容引入到高中化学课程,并不是要把这些内容简化下放,而是想抓住这些化学内容的精髓,把它们的基本思想介绍给高中学生。新增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为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内容,增进了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帮助学生突破了认识上的难点。如平衡常数的引入,其价值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定量观的形成,公式表达了一种变量关系,利用这种变量关系可以解决许多具体问题,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是数值的左边,也就是浓度商的构成(反应各组分浓度的某种关系)。第二是平衡状态的定量含义是浓度商等于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第三是改变平衡状态的几种可能途径:一是平衡常数不变,改变反应中的某组分浓度(即改变浓度商),需要重新满足两者这种浓度关系,就可以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二是改变平衡常数即通过改变温度,导致重新满足两者这种浓度关系,也就可以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从而使平衡常数的概念具有应用价值。显然这种判断方法更具有广泛性和科学性,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还是用以前的勒夏特列原理来理解平衡移动,就失去了新教材的意义。
三、注重引导学生以化学观念和方法来整合教学内容
反应原理模块的理论性非常强,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平时教学中,笔者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于同类问题的处理非常熟练,题目一变又无处下手,其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问题的本质没认识清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具体事例后概括出基本原理,不能就事论事,就题论题,要分析到根源。比如:学习完反应原理模块以后,有很多平衡,如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虽然是不同的平衡,但从原理上讲都是化学平衡,所以影响这些平衡的因素都是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移动变化规律也都是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归纳,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原理去解决一类问题,充分体现了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这样,使学生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会单纯背书、机械做题、生搬硬套。坚持这样做,学生不仅学会了分析、概括、归类,还能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
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能促进学生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能帮助学生增强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进行本模块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教学方法和策略。
1.重视运用逻辑推理,凸现原理形成过程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们通过对大量化学反应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的,适用于几乎所有化学反应的普遍规律,这些原理的形成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不断循环中逐渐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本模块内容的基本特征,充分运用逻辑推理,重视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以及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的演绎过程。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中,既要重视通过大量实例采用归纳法得到一般规律性结论,还要重视采用演绎法进行推理判断,达到深化对过程本质认识的目的。
2.重视运用直观手段,创设良好学习情境
化学反应原理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图像、表格、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常见的直观教学手段,将化学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55-01
初中生在进入高中后,普遍觉得在化学的学习上难度较大。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就如何做好高中化学教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变化
初中化学教材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化学思想的培养和启蒙,只是简单的对一些化学知识进行认识,而高中的化学更注重的是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是更深层次的学习,学生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的情况。
2.学习方法的变化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十分细致,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使得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欠缺。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所学知识较多,内容较为复杂,教师更多的是对典型例题的讲解,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自主学习的内容较多。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分析
要做好高中化学教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1.教材的衔接
首先高中化学教师要对初中教材内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目前化学的学习程度,找到高中化学教材与初中教材中的衔接处。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对于化合价、电子得失、氧化还原等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欠缺深层次的理解。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的教学时,要抓住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线,首先对失氧得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解,然后讲解化合价的升降情况,最后挖掘出导致以上现象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进行层层深入的教学,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氧化反应与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并且要使其对氧化产物、氧化剂、还原产物、还原剂等有很好的理解。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只是简要的说明了有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有所了解。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时,要了解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了解程度,针对初中涉及到的得失氧的内容开展教学,对其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
2.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在学生升入高中后,其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渐走向成人化。在学习时,更加倾向于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而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是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其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言,与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可以将问题进行变化更新,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或者从其他角度去看待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到一起,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究新的知识。
比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时,根据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化学反应,按照不同的方法将其分类,并让学生们按照要求写出反应类型,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发现以上的各种分类方法不能使化学反应的本质得到表现,同时也不能包含全部的化学反应。然后从初中课本中得失氧的内容入手,以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铺垫,将这种分类的不足进行展现,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再让学生积极发言,找出这几个反应的共同特点。最后教师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进行说明。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在实际的运用中与初中教学又有很好的衔接。
3.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上的衔接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主要采取模仿和记忆的方法。其不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高中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仅是进行必要的引导,教会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做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上的衔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做笔记,课后复习,定期总结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要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的变化,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
以上就是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一些探讨。首先对衔接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目的是为了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安荷香.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3(3):168-170.
1.教材地位
化学反应限度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
2.教学对象分析
在必修1中对可逆反应已有介绍,但对于大部分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都有反应限度,学生接受还有困难.
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可逆反应的概念,了解可逆反应的基本特征.
②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平衡状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帮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②利用图形分析体会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可逆反应.
3.教学难点
(1)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
(2)通过图形分析了解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4.教学过程
【设疑】为什么用增加高炉高度的办法不能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
设计意图:从工业生产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情境导入】回忆钠与水、氯气溶于水的反应现象,书写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识建立新知识体系.
【总结】很多反应都像氯气和水反应一样,是有限度的.
【活动与探究】氯化铁溶液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实验1:向碘化钾溶液中加氯化铁溶液.
实验2:在反应1的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实验3:取2的上层清液,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设问】实物投影展示不同学习小组实验现象的差异,为什么实验3的颜色深浅会不同呢?
【追问1】试剂量加的多了颜色会加深,说明什么呢?
【追问2】化学反应限度是孤立的吗?
【总结】化学反应到达限度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产生思维碰撞,激发探索热情;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入的认识.
【板书】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反应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可逆反应方程式的连接号: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可逆反应?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把3 mol氢气和1 mol氮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反应能够得到2 mol氨气吗?
【总结】3.可逆反应的特征:
(1)反应有一定限度.
(2)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
设计意图:回顾知识总结可逆反应,培养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设计对应练习,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议一议】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当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是否就意味着反应停止了呢?
【交流与讨论】
(1)反应开始时,C(反应物)和C(生成物)哪个大?v(正)和v(逆)哪个大?
(2)反应进行时,C(反应物)和C(生成物)如何变化?v(正)和v(逆)怎样变化?
(3)反应进行到什么时候会“停止”?C(反应物)和C(生成物)如何变化?
(4)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设计意图:速率与时间的动态变化图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板书】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到一定程度,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讲述】化学平衡不是停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板书】2.化学平衡的特征:
①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②前提条件:一定条件
③内在本质: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零
④外在特征:各物质浓度保持不变
设计意图:规范知识体系.
【思考】为什么用增加高炉高度的办法不能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
【学生回答】高炉炼铁是一个可逆反应,一旦达到平衡,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含量是一定的.
设计意图:使知识得到升华,培养学生化学严谨性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作业】1.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事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2.如果你是一家合成氨工厂的厂长,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呢?(结合本节所学回答)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巩固本节知识,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教后反思
《化学反应限度》在必修阶段的学习要求较低,能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即可.学生学习过后常有这样的想法――“化学反应限度有什么用?”,因此,我们采用生产中的例子,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解决“工程师设想”的问题,感受到学习的收获.
在现行高考模式下,化学学科的学习时间被大大压缩,化学教师更应该立足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们把“活动与探究”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会从观察中获取信息,从思考中发现问题,从合作讨论中获取知识.
物质基础:蛋白质和核酸
结构基础:除病毒外具细胞结构
(二)都有新陈代谢。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要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
(三)都有应激性。
(四)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
(五)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六)都能适应和影响一定的环境(如:地衣)。
化学平衡贯穿高中必修与选修内容,主要体现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和选修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主题中,承前而又启后,是学生认识化学、学习化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从化学平衡中抽象出的化学平衡模型往往是学生的认知难点,因此化学平衡这一节不仅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单元课程理念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从化学反应速率入手,延伸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最后过渡到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不仅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它也遍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业生产中,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归纳总结。从课程基本理念来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包括生活经验以及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贯彻落实以化学实验为主的课程理念,使学生体验科学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该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应该主动的进行自我评价。
二、内容标准分析
在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过饱和溶液以及溶解度的概念,这对于学生理解蔗糖的溶解、结晶平衡很有帮助。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及浅显的化学反应限度问题,并学习了催化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炼铁高炉尾气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但是前面学习的这些内容仅是学习化学平衡章节的铺垫内容,虽然有部分交叉,但却是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结构,在内容标准的要求上也有很大不同,但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内容标准对比:
教材章节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3.了解结晶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①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②
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认识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①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②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1.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理论加以解释。
3.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①实验:温度、浓度对溴离子与铜离子配位平衡的影响。
②讨论: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
③讨论:合成氨反应条件选择的依据。
从内容标准的动词上来看,从初中时期的知道、认识阶段,到必修二认识、了解阶段,再到本章节的探究、解释阶段,可见对于化学平衡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初中时期学过的溶解度概念是我们研究溶解、结晶平衡的基础;必修二中的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引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实验初步探究了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并认识到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而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可逆反应、可逆过程,掌握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的特征,描述平衡的建立过程,并能够将可逆过程的平衡状态迁移到化学平衡状态,能够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从活动与探究建议来看,实验探究贯穿三个板块,可见教师在讲授化学平衡这一章节时,一定要注重运用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单元知识类型分析
从化学知识的分类上来看,本单元主要涉及化学用语、概念原理、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四种知识类型。
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概念原理
可逆过程、可逆反应、化学平衡
化学计算
浓度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化学平衡状态时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运算
化学实验
蔗糖溶解、结晶平衡,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的可逆平衡
四、单元概念图的概念编排顺序及特点
从这一单元的概念图来看,化学平衡是与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反应进行的方向同一层级的概念,不同的是,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问题,而化学平衡与反应进行的方向是化学热力学问题。化学平衡下面是发散出的更加细化的相关的概念,化学平衡是基于可逆反应的平衡,因此可逆反应是下层概念,可逆反应又有自己的下层概念,即它自身具有可逆性和限度。化学平衡的改变带来的就是平衡的移动,因此平衡移动是与可逆反应平行的下层概念,而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以及解释平衡移动的勒夏特列原理又是平衡移动的下层概念。化学平衡常数作为衡量可逆反应是否到达平衡的有效手段,也是化学平衡的下层概念。影响化学平衡的三大因素作为影响化学平衡因素这一概念下的三个平行概念。不难看出,化学反应作为本节的中心概念向外辐射,概念与概念之间层层递进也层层细化。
五、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这一节位于选修四第二章第二节,承接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同时也是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理论基础,地位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教学的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栏目分析:
先行组织者分析——P25页第一段作为本节内容的先行组织者,通过例举了几个学生之前就已经接触过的化学反应,提出我们从前没有考虑反应的限度问题。然后通过物质的溶解引入溶解平衡这一物理平衡,引导学生在可逆过程平衡的基础上,构建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于学生理解,进行知识建构;从哪可逆过程到可逆反应,从简到易,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P25资料卡片——详细讲解了固体溶质的溶解、结晶过程作为可逆过程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可逆过程以及可逆过程的平衡,同时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溶液理论。
P26资料卡片——对可逆反应进行了明确定义,并将反应限度为100%以及为0%的反应作为特殊情况处理,那么所有的化学反应就实现了统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于可逆反应的理解,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建构化学平衡。
六、学情分析(三维目标起点状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明确蔗糖在水中不能无限溶解,在过饱和溶液中会有结晶析出。
2、了解温度能够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催化剂与温度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5、对可逆反应有一定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1、有一定实验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2、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但是不强。
3、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2、知道在工业生产(高炉炼铁)中存在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可以提高转化率。
七、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溶解平衡这一可逆过程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并理解可逆反应,明确可逆反应的表达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科学素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归纳出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3、能用平衡状态的特征来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可逆过程、可逆反应以及化学平衡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讨论并归纳出反应达到平衡时所具有的特征。
4、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用已归纳的平衡特征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某种程度时是否达到平衡。
5、通过课下查阅资料,提高搜集信息、筛选信息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化学平衡普遍存在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工业生产中,改变化学平衡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化学平衡的核心内容——动态平衡,日常生活中的溶解平衡、环保等平衡问题与化学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八、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对可逆过程以及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以及概念理解。
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判断。
重难点确定理论依据:
对于本节内容而言,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化学平衡展开,化学平衡这一节是下一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选修二“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延伸,无论在教材中还是在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是对于可逆过程以及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以及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都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可逆过程以及可逆反应的认识都比较浅显,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化学平衡又十分抽象,不利于他们的理解,因此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判断是教学难点。
九、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提问法、谈话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
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可逆过程及平衡
【提问】:大家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蔗糖能够在水中无限的溶解吗?
【讲解】我们以前就已经学习过蔗糖、食盐等固体是不能在水溶液中无限溶解的,因为他们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PPT展示】展示一杯饱和蔗糖溶液,杯内仍有没有溶解的蔗糖固体。
【提问】大家思考一下,当蔗糖溶液达到饱和的时候,溶解现象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呢?
【教师引导】向饱和蔗糖溶液中加入继续加入蔗糖晶体,蔗糖晶体的总质量不会再减少,但是如果蔗糖晶体能够在别的地方析出,就能证明蔗糖在析出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溶解,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蔗糖的溶解度是一定的。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让蔗糖在别的地方析出呢?
【PPT展示】播放向蔗糖溶液中插入棉线并有蔗糖晶体在棉线析出的视频,验证先前提出的假设。
【板书】蔗糖溶液
可逆过程
在溶液达到饱和时,v溶解=v结晶
【总结】蔗糖溶解是一个可逆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蔗糖晶体的溶解速度与析出速度相同。
【提问】既然溶液中一直存在着溶解和结晶的过程,那在溶液还未达到饱和前,这两种过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过饱和的情况下,这两种过程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阅读P25资料卡片。
【总结并板书】
未饱和时:v溶解>v结晶
过饱和时:v溶解
【思考并回答】
蔗糖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因此不会无限度的溶解。
【仔细观察】通过观察图片确定自己回答的正确性。
【思考并进行交流】溶解现象可能仍然存在,只不过溶解过程与结晶过程速度一样。
【实验设计】通过回顾初中知识,想到向饱和蔗糖溶液中插入棉线,观察是否有蔗糖晶体析出。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饱和蔗糖溶液中同时存在溶解与结晶两个过程,且v溶解=v结晶的结论。
【思考并回答】在没有达到饱和前,v溶解>v结晶;在过饱和的情况下v溶解
回顾溶解度概念,让学生明确蔗糖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是有一定
“限度”的。
温故知新,在溶解度、饱和溶液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蔗糖的溶解是一个可逆过程,在饱和溶液状态下溶解与结晶达到平衡。
实验设计过程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插入棉线,其他可行的方案也可以,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干预
明确蔗糖溶解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在达到平衡时正过程与逆过程的进行速度一样。在没有达到饱和前,v溶解>v结晶;在过饱和的情况下v溶解
环节二
可逆反应
【导入】我们刚刚研究了蔗糖溶解这一可逆过程,但是我们不仅接触过像蔗糖溶解这样的可逆过程,还接触过可逆反应,比如说在高炉炼铁中存在的焦炭和氧气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以及我们工业上的合成氨反应。
【板书】可逆反应
高炉炼铁:
2C+O2=2CO
工业及合成氨:
2N2+3H2=2NH3
【讨论】我们现在已经举出了几个可逆反应的例子,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应该用什么特殊的表示符号呢?
这个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吗?
【总结】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同时从正向和逆向两个方向进行化学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要用可逆符号来表示。
【回顾】回顾从前学过的可逆反应,以及他们在工业生产的体现。
【交流讨论】可逆反应是正向和逆向均能进行的反应,但是要在同样的条件下,氧气与氢气生成水的过程与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反应条件不一样,所以不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要用可逆号而不是等号来表示。
从可逆过程过渡到可逆反应,是知识进阶,也是知识迁移的一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可逆过程与可逆反应之间的关系。
通过交流讨论以及教师引导明确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可逆反应。
环节三
化学平衡
【类比探究】我们已经研究过,对于可逆过程,当它达到平衡时,存在v溶解=v结晶的动态平衡,那么可逆反应作为可逆过程的一种,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平衡呢?
【追问】那在达到平衡之前,这个可逆反应是怎样进行的呢?
【PPT展示】二氧化氮在容器里的反应过程,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气体颜色。预测达到平衡时的现象。
【继续PPT展示】将刚刚的实验装置进行热水浴操作,气体颜色改变,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讲解】气体颜色的改变意味着v正≠v逆了,说明平衡发生了移动,这意味化学平衡是可以改变的。
【回顾总结】在到达平衡时,这个体系有什么特点呢?
【总结归纳并板书】化学平衡
定义: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标志:各组分浓度都不再改变
实质:v正=v逆
特征:
①逆:只有可逆反应才有化学平衡
②等:v正=v逆
③动:反应并没有停止,而是达到了动态平衡。
④定: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都不在改变。
⑤变:化学平衡是可以改变的。
【思考交流并回答】可逆反应同样存在这样的平衡,在达到平衡时v正=v逆,反应物不再减少,生成物也不再增加。
【回答】在到达平衡之前v正>v逆,,
反应物不断减少,生成物不断增加。
【观察并思考】
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装置里的气体颜色不再改变。
【思考并回答】NO2变少了N2O2变多了,反应进行的程度加深了一些。
【归纳思考并回答】到达平衡时v正=v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化学平衡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通过类比推理、知识迁移,以及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发掘出可逆反应的平衡特征。
教师引导,通过类比和迁移,自我构建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发现化学平衡的特征
通过归纳总结以及教师讲解,在化学平衡建立的基础上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环节四
巩固提升
【习题巩固】
【例1】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C
)
A.
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
C.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
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例2】
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B
)
A.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P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
C.反应容器内P、Q、R、S四者共存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例3】
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C
)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
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
【教师讲解】
【思考作答】
回顾刚刚讲到的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逻辑推理,简单运算等方式来确定答案。
【聆听讲解】仔细听教师讲解,审查自己的错误以及思维漏洞。
这是三道均是判断可逆是否达到平衡的题目,但是切入点却不一样,即从不同的方面来判断各组分是否还在变化,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平衡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他们逻辑推理能力。
环节五
情感升华
【PPT展示】合成氨工业在人类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合成氨工业,就不会有今天迅猛发展的农业,也就不能养活地球上的七十多亿人口,尽管合成氨工业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收益,但事实上反应:
2N2+3H2=2NH3
它的转化率并不高,而提高合成氨的转化率,仍然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如何让反应朝我们希望的方向进行?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下一节课会讲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倾听、思考】感受化学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贡献,并结合合成氨工业中的可逆反应,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同时积极思考老师留下的问题并进行资料的查找。
通过讲述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以及贡献,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十一: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三、化学平衡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标志:各组分浓度都不再改变
实质:v正=v逆
化学平衡特征:
逆、等、动、定、变
主板书
一、可逆过程
在溶液达到饱和时,v溶解=v结晶
未饱和时:v溶解>v结晶
过饱和时:v溶解
二、可逆反应
特点: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同时从正向和逆向两个方向进行化学的化学反应。
表示:可逆符号
到达平衡:v正=v逆
未达平衡:v正>v逆
副板书
练习题目的一些讲解
十二:教学设计反思
困难:
1.
不能准确判断一课时教学具体能够进行到什么地方,因为没有进行过具体授课,因此无法确定每一部分的教学过程具体需要多长时间。
2.
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只有习题和口头提问。
3.
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准确判断哪一种教学活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解决策略:
1.
上网查找一些精品课程,同时学习老师发的一些案例,将一课时教学内容确定在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之前。
2.
中考信息题是中考命题的亮点,它涉及的信息包括初中教材全部内容和高中教材的部分内容。也可以涉及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及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与化学有关的重要事件或新闻报道等。它的特点是情景真实、新颖,起点高,落点低,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现以沈阳市2016年中考化学试卷第17题进行分析。
原题:根据表中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表中内容: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2)物质可以按照一定规律发生转化,请按要求各写出一个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H4)2SO4是农业上常用的铵态氮肥,在实验室检验其为铵态氮肥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H2S + SO2 = 3S + 2H2O,反应前后硫元素化合价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
(5)在实验室中,可用热的碱液除去试管内壁上附着的硫,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燃煤电厂SO2排放现状与危害及应对措施
二氧化硫是大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是衡量大气是否遭到污染的重要标志。二氧化硫进入呼吸道后,因其易溶于水,故大部分被阻滞在上呼吸道,在湿润的粘膜上生成具有腐蚀性的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二氧化硫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对全身产生毒副作用,它能破坏酶的活力,从而明显地影响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代谢,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动物试验证明,二氧化硫慢性中毒后,机体的免疫受到明显抑制。二氧化硫可以致癌。二氧化硫还是酸雨的重要来源,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控制SO2的方法分为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脱硫三类。烟气脱硫是当前应用最广、效率最高的脱硫技术,是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防止大气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脱硫技术是300MW及以上电厂机组中最广泛采用的脱硫方式,是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多、运行状况最稳定的方法,其脱硫效率在95%以上。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代替技术、减量化技术、在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作为支撑。基于循环经济,烟气脱硫技术也应该从单一的脱硫,向硫资源的循环利用方向发展,使烟气成为我国循环经济链中的重要环节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基础,即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又是一种新型的、具体的发展形态和实践模式。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开环式模式转化为闭环式模式,烟气脱硫技术也应该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模式。脱硫工艺中,长期消耗大量的脱硫剂,对于脱硫剂的反复再生使用,增加其循环率,并对脱硫副产物进行综合利用来降低脱硫的成本,最终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烟气脱硫技术和循环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在基本特征和原则上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因此,烟气脱硫技术应是循环经济技术支撑的一个层面,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技术的一个缩影。
二、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FGD)的工艺特点
湿法FGD工艺属于煤燃烧后的脱硫技术,其特点是整个脱硫系统位于空气预热器、除尘器之后,脱硫过程在溶液中进行,脱硫剂和脱硫生成物均为湿态,其脱硫工程反应温度低于露点,所以脱硫后的烟气一般需要再加热才从烟囱排出。湿法FGD过程是气液反应,其脱硫反应速度快,脱硫效率和吸收剂利用率高,运行可靠性高,适合于火力发电厂锅炉排烟脱硫。
三、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流程
FGD系统采用石灰石作为脱硫吸收剂,石灰石破碎与水混合,磨细成粉状,制成吸收浆液。制备好的吸收剂浆液储存在吸收剂浆罐中,由输送泵送到吸收塔底部浆罐中。
来自锅炉引风机出口的烟气经FGD增压风机提升压头。进入气―气加热器的降温侧,高温原烟气降温后进入吸收塔。排烟通过吸收塔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被喷淋将液所吸收,进入液相(伴随有部分二氧化硫被氧化),烟气在吸收塔内同时被冷却和被水汽饱和。脱硫后的烟气在离开吸收塔之前需同过除雾器除去烟气中夹带的浆体液滴。离开除雾器的清洁、饱和烟气再返回到GGH的加热侧,提升烟温,然后经FGD系统出口烟道,由烟囱排向大气。
吸收二氧化硫浆液落入吸收塔底部反应罐,通过脱硫循环泵与补充的石灰石浆液再次从吸收塔内的喷淋系统喷出,洗剂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混合浆液在反应罐中沉淀析出。在石灰石强制氧化工艺过程中,将压缩空气喷入反应罐中,使已吸收的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盐,以石膏形式沉淀析出。
随着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不断被吸收,反应罐中源源不断的沉淀出固体副产物,因此必须从反应罐中将生成的固体副产物送往脱水系统,以维持物料平衡。
四、FGD脱除SO2的化学反应机理
从烟气脱除SO2的过程在气、液、固三相中进行。石灰石浆液吸收SO2是一个气液传质过程。整个反应过程主要由气态和液态的扩散及伴随化学反应完成,液态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可加快物质交换速度。因此,脱硫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用以下化学反应式来描述脱硫过程的一些主要步骤。
气相SO2被液相吸收(石灰石为吸收剂)
SO2(g)+H2O=H2SO3(l) H2SO3(l)=H++HSO3_ HSO3_= H++SO32-
吸收剂溶解和中和反应
CaCO3(s)Ca CO3(l)
CaCO3(l)+ H++ HSO3_Ca2++ SO32-+ H2O+ CO2(g)
SO32-+ H+HSO3_
氧化反应
SO32-+(1/2)O2SO42- HSO3_+(1/2)O2SO42-+ H+
结晶析出
Ca2++ (1/2)H2OCaSO3・(1/2)H2O(s)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52-02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化学学科理论基础之一,也是高考必选模块。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关联性、研究层次的多样性和交错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难点。如何理解除模块的教学功能、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运用多元化的设计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体会。
一、从课程标准的研读中领悟《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功能价值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内容主要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三个方面来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让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得到发展:一是认识化学变化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二是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如何应用。三是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列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四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反应原理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规律,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促进学生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化学素养。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怎样看待物质和物质变化、学会研究化学和化学变化的方法、学会怎么看待化学,学化学可以干什么,即化学研究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有志于从事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化学反应原理的相关知识,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
二、研究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类总结得到的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涉及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方向、限度、速率以及机理等方面的问题。与原教材有相似之处,与《化学必修2》也有相似之处,但同中有变。内容变化了,增加了熵与熵变、化学反应的方向性、电离常数、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要求变化了,某些知识的教学要求有所提高,例如,盖斯定律从“阅读”提高到“能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化学平衡常数从“了解”提高到“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的转化率”等;内容组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增设了很多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比较、归纳,更加关注化学与社会的联系,突出化学的应用价值。该模块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抓住两条线:一个是模块线,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模块的功能定位、教育价值、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是不一样的;第二条线就是要纵向地看到必修、选修和高考这三个层级在处理相关内容时的学习水平差异性。不可盲目拓宽原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找准内容的定位。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衔接(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注意教材内部内容的衔接(反应焓变一反应方向的判断一化学平衡移动一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如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注意与大学内容的衔接(焓变、熵变、化学反应的方向、沉淀溶解平衡)。例如,原电池这部分内容在必修阶段就是为了建立“化学反应能够把化学能转换成电能”这样一个观念,以原电池作为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观点,所以它的重点不在于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的认识,也不在定量的计算。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要求是理性的认识水平,要讨论电极反应、电池反应、原电池的本质,包括原电池的各种变式金属腐蚀的问题也会涉及到。不能因为看到高考题出这样的题就认为必修教学讲原电池也要讲到这个水平,这就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违背新课程“分阶段学习、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是不符合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设置的。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设计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明确知识脉络,抓住认知脉络,设置问题线索,提供事实和证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或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同化新知识,或通过“顺应”、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以上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分别进行以下线索的设计知识脉络一已知脉络一问题线索一解决问题的证据,然后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2 重视运用逻辑推理,凸现原理形成过程。化学反应原理是人们通过对大量化学反应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的,它的形成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这部分内容的基本特征――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采用归纳法、运用逻辑推理得到一般规律性结论,达到深化对过程本质认识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实验、图像、表格、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常见的直观教学手段,将化学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在进行化学平衡状态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正、逆反应速率与时间关系图进行直观教学;在电化学基础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观过程来直观演示原电池、电解池原理等。
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需要从对具体物质和现象的感知开始,然后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实验或推理或观察,再逐步抽象出具体事物和现象中所共有的本质特点,最后以概念性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故而,在引入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就需根据学生的实际而结合化学现象、化学的实验、实物、模型等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概念,进而进入到概念的本质特点探究过程中
首先,可结合生活实际而引入概念如在“分子”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拿起一瓶空气清洗剂喷向空中,问学生们闻到了什么气味?为什么会闻到?此时教师再补充,我们之所以闻到香味是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分子进入到了我们的鼻孔中而让我们感觉到了香味接着又举出糖溶于水、洗过的衣服经过晾晒后变干的例子,从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概念其次,要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引入概念如在“元素”的教学中,教师以复习电解水的实验引入,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二氧化硫、二氧化钛、氧化铝等),从而得出“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再引导学生分析氧原子和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从而引入概念最后,要注重通过实验来引入概念如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教学中,教师以最直观的把纸撕碎和纸燃烧实验来引导学生对比,从而引出概念
当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化学概念之间有一定区别,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甄别选用如在物质分类上NaCl是盐,学生易于理解而Na2CO3俗名纯碱,纯碱虽具有较强的碱性,但它是盐不是碱食盐、纯碱是生活概念,在物质分类上归属盐类是科学概念
二、合作探究概念,理解概念内涵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外延指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具体事物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在化学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因对概念的本质把握不当,常常混淆了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如元素和单质,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基本微粒是原子;单质是物质,微观上看是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纯净物,宏观上看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教学中必须抓住概念的这种本质区别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对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概念的涵义如“分子”的概念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中“保持”就不能理解为“组成”;又如酸的概念是“溶于水时离解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全部” 是关键,如化合物如NaSO4,它在水溶液中既有阳离子+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异同如,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它们的联系点是判断依据都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多少,不同点是分解反应是“一变多”,而化合反应是“多变一” 原子与分子间区别: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而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可分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概念的共性、特性、联系和差别,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
三、初步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掌握概念
氧化锌矿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在当今社会资源和能源紧缺的形式下,提高各种资源的生产、加工工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只有不断改进和提高氧化锌矿湿法生产活性氧化锌工艺,才能提高氧化锌矿原材料的使用质量,节约有限的社会资源。因此,生产技术人员一定要掌握氧化锌矿湿法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工艺的基本特征和加工原理,最终,才能发现工艺不够完善的地方,并且努力寻找创新工艺的方法和方式,为提高整个先发生产工艺的技术水平而努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达到理想的生产效果。
1 活性氧化锌的主要用途
活性氧化锌的重要用途很多,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活性氧化锌在陶瓷工业中的应用,根据上述介绍可知,活性氧化性的表面积大且量子尺寸效应小,在常温加压的情况下,使用活性氧化锌不需要加工,可以直接用于陶瓷用品加工中,生产出外观光亮、质地优良以及性能优异的陶瓷制品。活性氧化锌的可燃点非常高,在常温常压下,其能经受长时间的烧结,无需额外加工和处理,简化工作流程,减少工作量。陶瓷制品烧制过程中,活性氧化锌所消耗的资源比较少,同时,原材料中含有抗菌防臭、分解有机物的自洁作用,确保陶瓷产品的质量和质地,避免杂质的掺和,提高产品质量。除此之外,活性氧化锌在生产活动中的用途还有很多,所以,提高低品位氧化锌矿湿法生产活性氧化性工艺水平,是提供生产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值得生产技术人员重视和思考。
2 低品位氧化锌矿湿法生产活性氧化锌的工艺特点
2.1 湿法生产加工的工艺过程
活性氧化锌加工的主要工艺就是湿法方法,其主要工作流程包括:矿浆提炼―矿浆与浓硫酸加热酸解(生成粗制硫酸锌溶液),―一次氧化―置换―二次氧化(生成精制硫酸锌溶液)―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加热反应―过滤、处理,最终得到碱式碳酸锌,即可制作得到活性氧化锌。
2.2 生产加工化学反应式
上面大致介绍了主要工艺生产流程,看似简单,但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涉及很多化学反应,氧化锌矿原材料与浓硫酸混合加工、氧化加工、溶液与碳酸钠加热反应等,这些方面均涉及化学反应。具体反应过程如下:
首先,氧化锌矿矿浆与浓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经过此过程之后,可以得到粗制的硫酸锌溶液。
然后,将所得的成分一次氧化,除去其中含有的铁和锰元素,其加工反应为:
接下来,再进行置换反应除去溶液中含有的铜、镉、镍,化学方程式为:
再者,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锌,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最后,焙烧碱式碳酸锌生成活性氧化锌,化学反应为
最终提炼出活性氧化锌,即完成整个生产加工制作过程。
2.3 活性氧化锌的优缺点
活性氧化锌是一种重要的五级化工产品,在实际生产实践活动中应用非常广泛,如橡胶、涂料、陶瓷、化工以及医疗领域中。活性氧化锌是指将表面活化处理的一种提炼的氧化锌,以白色或者黄色粉末为主,外形多为球形。一般未经加工的氧化锌在生产活动的应用范围比较小,而活性氧化锌使用比较广泛是由于它经过精加工,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结晶细、颗粒小、分散性好以及表面积大等,这些特性使得它被广泛应用在不同的化工生产活动中,甚至延伸到其他更广阔的领域。但是,活性氧化锌实验过程和实验原理比较复杂,实验中原材料使用剂量应该受到严格的控制。目前,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过程控制、实验方法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改进措施。
3 低品位氧化锌矿湿法生产活性氧化锌工艺的改进措施
活性氧化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生产材料,随着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不断研发,我国氧化锌矿湿法生产工艺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能成功生产和加工出更多的活性氧化锌,为我国各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新材料。通过上述工艺化学反应以及工艺过程介绍,得知要提高工艺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本次实验选取的基本材料氧化矿、浓硫酸、碳酸钠、氢氧化钠等,实验基本步骤同上述中的过程,氧化锌矿矿浆与浓硫酸反应,,在加热反应中通过试管向原有溶液中添加浓硫酸,使用剂量为1.87g,与传统工艺相比,节约浓硫酸0.23g。并且使用不断注入新鲜的空气,使其充分燃烧和过滤。然后,在氧化加工处理中,其反应为:
,在操作过程中,使用氢氧化钠13.01g,与传统实验相比,节约材料0.68g,此外,本次沉渣过滤中,使用硫酸锌,能提取更高含量的活性氧化锌,因此,实验人员在提取时,在晶体中添加0.86g的硫酸锌,最终,从20.15g的低品位氧化锌中提炼出13.26g的活性氧化锌。同时,整个实验过程中,使用在洗涤产品时,将时间控制在3.8h左右,共使用水量为36t,比上次实验节约用水8t。实验结果,说明单胎设备运行的效率更高,并且能大量节约水资源和原材料。技术改进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成果,具体如表1所示。
上述这些改进措施和氧化矿资源的独特优势,使得产品加工的成本大大降低。正是由于活性氧化锌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性能,在很多生产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一种节约型的新材料, 值得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某单位根据上述实验原理,利用液位差输送液体,减少输送泵的使用量,其项目固定总投资额为563万元,而采用传统的原始材料需要消耗的资金为612万元,经过工艺改进之后,年均总成本费用达8021.5元/吨,与传统工艺消耗的85.20.3元/吨,活性生产加工工艺能节约大量的成本,并且能节约水资源,值得推广和思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品位氧化锌矿湿法生产活性氧化锌是一种新型的工艺方法,其主要生产工艺就是选取氧化锌矿中的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加工制成可利用的氧化锌。加强氧化锌矿湿法生产活性氧化锌工艺的改进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工艺技术含量,达到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目标。工艺的改进是当前社会形式所取,是构建节约型社会,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和基础,因此,相关人员应该重视和深入研究,不断完善生产工艺,提高湿法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实现氧化锌矿资源的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