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09:29: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化学反应的速率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为化学反应的限度。本节课重点讨论化学反应的限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认知发展:高一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可逆反应,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一定认识,知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能够正确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并且已经初步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会对数据进行基本的处理,能够基本概括出数据所蕴含的规律。
学生认知的障碍:教材上没有呈现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这一微观过程的教学素材,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使学生在建立平衡的观念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反应限度的存在,了解化学反应限度产生的原因并理解其概念。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达到限度的外在特征及本质原因。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追其根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学生更能理解化学科学,了解化学,体会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四、教学重点
可逆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本质。
五、教学难点
可逆反应的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和标志。
六、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应用已学知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创设适当的情境,巧妙设计问题,基于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个突破重点,理解难点。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的限度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正反应方向和逆反应方向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2.符号:
3.可逆反应的特点
(1)同一条件,同时进行(两同)
(2)反应进行不完全(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
二、化学反应限度: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完成的最大程度。
三、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
2.化学平衡的特征
①动:V正=V逆≠0,正逆反应都在进行,是一个动态平衡。
【学习目标】
1、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质;
3、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
【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
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阅读、教师归纳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1、化学反应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分可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化学反应按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3、化学反应按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4、化学反应按是否有热量的放出和吸收可分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引导阅读〗课本32页
〖提问〗“你知道吗?”
〖板书并讲解〗一、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1)都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能量变化及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发生。
(2)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2、化学反应的本质(实质)
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指导阅读〗课本33页活动与探究
3、化学反应按热量的变化分类
(1)概念
放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2)分类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补充讲解〗化学反应遵循着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断键时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成键时放出的能量
〖练习一〗判断下列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C(s)+CO2(g)2CO(g)
Ba(OH)28H2O(s)+2NH4Cl(s)=BaCl2(aq)+2NH3(g)+10H2O(l)
Zn+H2SO4=ZnSO4+H2
C(s)+H2O(g)CO(g)+H2(g)
〖板书〗4、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a、所有燃烧反应;b、酸碱中和反应;c、金属与酸生成气体的反应;d、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2)吸热反应:
a、C(s)+CO2(g)2CO(g);
b、Ba(OH)28H2O(s)+2NH4Cl(s)=BaCl2(aq)+2NH3(g)+10H2O(l)
c、C(s)+H2O(g)CO(g)+H2(g)
d、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练习〗关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A、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除了热量外,还可以是光能、电能等
C、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也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指导练习〗课本33页“问题解决”
〖总结〗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我们可以利用化学能与热能及其能量的相互转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服务。化学在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危机中必将起带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平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关心、了解这方面的进展,从而深切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作业〗预习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完成巩固练习
【教后感】
一、了解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定位和特点
要上好化学反应原理模块,首先要了解其定位和教材的特点。必修模块是面对所有的学生,选修模块是针对具有强烈理科倾向和对化学相关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定位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化学反应的认识,能够从化学反应的本质进行多角度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化学奠定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主要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方面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中,要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衔接,从必修到选修,不仅仅是知识量的增加,更要关注核心观念、核心思路、核心方法的发展;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要突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关注化学基本思想的运用。
二、理解新增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把握教学的方向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新增了一些内容,如反应热、焓变、化学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等内容,新增内容引入到高中化学课程,并不是要把这些内容简化下放,而是想抓住这些化学内容的精髓,把它们的基本思想介绍给高中学生。新增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为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内容,增进了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帮助学生突破了认识上的难点。如平衡常数的引入,其价值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定量观的形成,公式表达了一种变量关系,利用这种变量关系可以解决许多具体问题,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是数值的左边,也就是浓度商的构成(反应各组分浓度的某种关系)。第二是平衡状态的定量含义是浓度商等于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第三是改变平衡状态的几种可能途径:一是平衡常数不变,改变反应中的某组分浓度(即改变浓度商),需要重新满足两者这种浓度关系,就可以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二是改变平衡常数即通过改变温度,导致重新满足两者这种浓度关系,也就可以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从而使平衡常数的概念具有应用价值。显然这种判断方法更具有广泛性和科学性,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还是用以前的勒夏特列原理来理解平衡移动,就失去了新教材的意义。
三、注重引导学生以化学观念和方法来整合教学内容
反应原理模块的理论性非常强,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平时教学中,笔者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于同类问题的处理非常熟练,题目一变又无处下手,其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问题的本质没认识清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具体事例后概括出基本原理,不能就事论事,就题论题,要分析到根源。比如:学习完反应原理模块以后,有很多平衡,如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虽然是不同的平衡,但从原理上讲都是化学平衡,所以影响这些平衡的因素都是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移动变化规律也都是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归纳,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原理去解决一类问题,充分体现了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这样,使学生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会单纯背书、机械做题、生搬硬套。坚持这样做,学生不仅学会了分析、概括、归类,还能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
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能促进学生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能帮助学生增强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进行本模块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教学方法和策略。
1.重视运用逻辑推理,凸现原理形成过程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们通过对大量化学反应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的,适用于几乎所有化学反应的普遍规律,这些原理的形成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不断循环中逐渐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本模块内容的基本特征,充分运用逻辑推理,重视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以及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的演绎过程。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中,既要重视通过大量实例采用归纳法得到一般规律性结论,还要重视采用演绎法进行推理判断,达到深化对过程本质认识的目的。
2.重视运用直观手段,创设良好学习情境
化学反应原理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图像、表格、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常见的直观教学手段,将化学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55-01
初中生在进入高中后,普遍觉得在化学的学习上难度较大。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就如何做好高中化学教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变化
初中化学教材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化学思想的培养和启蒙,只是简单的对一些化学知识进行认识,而高中的化学更注重的是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是更深层次的学习,学生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的情况。
2.学习方法的变化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十分细致,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使得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欠缺。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所学知识较多,内容较为复杂,教师更多的是对典型例题的讲解,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自主学习的内容较多。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分析
要做好高中化学教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1.教材的衔接
首先高中化学教师要对初中教材内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目前化学的学习程度,找到高中化学教材与初中教材中的衔接处。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对于化合价、电子得失、氧化还原等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欠缺深层次的理解。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的教学时,要抓住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线,首先对失氧得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解,然后讲解化合价的升降情况,最后挖掘出导致以上现象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进行层层深入的教学,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氧化反应与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并且要使其对氧化产物、氧化剂、还原产物、还原剂等有很好的理解。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只是简要的说明了有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有所了解。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时,要了解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了解程度,针对初中涉及到的得失氧的内容开展教学,对其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
2.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在学生升入高中后,其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渐走向成人化。在学习时,更加倾向于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而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是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其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言,与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可以将问题进行变化更新,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或者从其他角度去看待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到一起,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究新的知识。
比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时,根据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化学反应,按照不同的方法将其分类,并让学生们按照要求写出反应类型,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发现以上的各种分类方法不能使化学反应的本质得到表现,同时也不能包含全部的化学反应。然后从初中课本中得失氧的内容入手,以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铺垫,将这种分类的不足进行展现,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再让学生积极发言,找出这几个反应的共同特点。最后教师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进行说明。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在实际的运用中与初中教学又有很好的衔接。
3.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上的衔接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主要采取模仿和记忆的方法。其不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高中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仅是进行必要的引导,教会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做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上的衔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做笔记,课后复习,定期总结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要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的变化,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
以上就是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一些探讨。首先对衔接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目的是为了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安荷香.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3(3):168-170.